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精选12篇)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1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东安县水岭学校
陈新忠
【摘要】高效堂课,就是在特定的单位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行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点拨聚集,建构知识。”———“适度拓展,巩固提高。”———“测评反馈,归纳反思。”
【关键词】高效堂课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点拨聚集 拓展提高 测评反思
高效,顾名思义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比一般情况下所完成的工作量大,效果好,能最大限度地达成预期目标,实现理想。高效堂课,就是在特定的单位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行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比一般情况下的课堂容量大,效果好。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我觉得要更好地完成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既要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又要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如在 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 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以前学过的“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合作学习,若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另外在合作交流时,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却不积极参与,也从不发言、展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差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经常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并上台展示,哪怕走动位置也行,但都没有用。有一次我假装有事离开教室,在窗外偷偷地观看,发现很多后进生都积极参与了讨论,甚至有不少学生还走动位置,与优秀生积极讨论。我等他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才匆匆走进教室,问谁能上来展示,很多从没展示的学生都举手要求展示,等他们展示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得到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地就有很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来,成绩也就得到了提高。
展示阶段,学生可以展示自学、合作交流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效率与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展示环节,不仅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应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在展示这个环节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竞赛,即先让学生分组展示,可以一人展示,也可以多人展示、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互相评价;最后老师点评。若展示正确则给该小组计分,评价正确也计分,看那个组的得分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点拨聚集,建构知识。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并用彩色粉笔标出要点,用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解惑释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得到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只有系统的知识才不会忘记。“点拨聚集”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适度拓展,巩固提高。
在巩固中关注后进生的理解,及时辅导后进生。在拓展中激发优等生的思维,放手让优等生解决,使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测评反馈,归纳反思。
测评反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教师应该就本节课需要掌握 目标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可以是听,也可以用小黑板或以试卷形式出现),以巩固或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技能形成情况,从而达到新学知识在课堂内当堂消化的目的,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再布置课外作业。反馈要及时,课后教师要及时批阅,给出评价作出记载,这个环节也可通过对子之间“一对一”来进行。测评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课后让他们帮助解决。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反思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需要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2
一、职业学校数学课教学的现状
1.多年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使我对此类学生的特点有了较深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导致畏难、厌学情绪、消极情绪严重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心理较强,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如别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又对前途不抱或不敢抱太大的希望,有的甚至得过且过,对学习有抗拒感。这种消极心理势必给他们接受教育形成障碍,对学习尤其数学课产生厌恶,畏难情绪严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后作业不交或迟交,造成实际教学部分知识的遗漏,使知识衔接发生困难,久而久之,就被动地应付学习和考试,甚至完全放弃学习。
1.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
此类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事事由家长包办,不仅滋长了他们的惰性,而且抑制了他们的自主性。因此学习无计划,无恒心,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制力。
1.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种种原因,各种心理所致,学生未能很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前面学不好,后面的数学知识就更难掌握,习惯性地只能死记硬背,苦记公式定理,呆套题型解法,数学学习停留在记忆模仿的认识水平上,缺乏主动深究、探索精神。
1.4.不善于总结反馈,导致知识记而不牢,用而不活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智力方面与普高学生不会存在太大的区别,只是在实际知识中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使他们今后学习发生困难,有的甚至丧失信心,如果教会他们查缺补漏,认真总结,那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二、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从以上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来看,做好数学课差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艰难、细致的任务,需要数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心思和汗水,积极从多方面探索有效途径和对策。
2.1首先,教师本人要端正教学态度,实施情感教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做职业学校的数学老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以希望,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做教师的都不能好好的正视这些学生,关心这些学生,那么他们就更看不起自己,更容易自抛自弃。因此先要把学生当人教,要“持之以诚”,“动之以情”,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只有把满腔热忱倾注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其感到教师的真诚与善意,才会引起师生双方内心的“共鸣”。我对职高班的学生实施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让班级的每一堂课都在对学生的不惜赞美之辞中找到质量。课堂说话常用“哄”、“诱”、“鼓励”等手法使他们对学数学燃起热情。我重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坚持让学生习惯自己思考,就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所以我抓住每一个机会让他们自主,让他们表现,并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进步都给予肯定。
(二)充分利用自习课、晚自习进行数学课后的答疑进行情感教育。一个上完课就走而不重视课后的教育教学反馈的老师在很大程度很难说是个好老师。特别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数学老师,更要珍惜课后于学生的沟通。其中课后答疑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数学课后的答疑,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满腔热情,感受到老师真心实意的关心,因而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老师又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并纠正在施教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关怀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2其次,要教好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还要在教学上有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的好方法。
2.2.1.实施“尝试成功教学法”,增强学生信心
做职高班级的数学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过急,“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底子,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采用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起步“浅,慢,少”,多给甜头,让他们尝试成功,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近期目标,增强自信。例如有时上课我会特意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那些浅显的、简单的题目,并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慢慢地会做一些简单的题目,无不体现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2.2.2.实施“阅读教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开发智力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数学史话,数学趣味书籍,给他们讲一些数学家的有趣的故事,使他们多点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增长见识的同时激发兴趣。还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阅读概念,阅读题目,像讲故事一样“说题”,审题。我发现,在潜移默化中,课堂纪律好了、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考试成绩也“蹭蹭地”往上长。
2.2.3.实施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讲起来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个教学的得力助手,难题便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象一节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真实性和动感性制作一个课件,演示正弦段函数动态变化,通过图像可以真实展现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周期性,如果再通过拖动图形及改变参数就可形象地展现三角函数的左右位移、周期及极值的丰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三角函数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感知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2.2.4.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在教学中要善于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我就很着重基本概念的讲授和基本公式的理解,教给他们基本可靠的解题方法,避免片面追求“灵活技巧”的解法而忽略了理解。因而我发现,不管是成绩好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在数学中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导致的错误。所以要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公式,如何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抽象出一些类型题目的数学模型,得出规律,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分阶段总结,如何整理归类学习资料做好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如何用类比手段进行知识的反馈,将知识点的进行落实到实处等等。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作业 设计 认识 思考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实时了解自身教学活动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教师课堂作业设置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作业设计是课堂作业教学的基础环节,首要工程,做好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影响深刻。本人现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一、作业设计要渗透教材目标要义,利于巩固强化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抓手”。课堂作业的设计,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渗透和融入课堂作业之中,是课堂作业成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代言人”,从而使初中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但笔者发现,少部分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作业存在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现象,作业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贴合,不紧密,课堂作业巩固强化功效未能发挥和展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做好备教材的“工作”,认真研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出本节课教材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此来选取和编排课堂作业内容,保证课堂作业紧扣教材“精髓”,提高初中生数学知识素养。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做好研析该节课教材工作,在整体研析活动基础上,抓住该节课教材的“不等式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设计了“若a>b,用‘<或‘>填空:(1)a+2 ___b+2;(2)3a___3b;(3)-2a ___-2b;(4)a-b___0;(5)-a-4 ___-b-4;(6)a-2___b-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1)a的 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5”等作业案例,让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再一次巩固提升初中生对该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利于锻炼提升学习技能
课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工作。预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准备工作,自然要按照和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将学习对象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渗透和落实于课堂作业内容之中,使课堂作业成为学生锻炼提升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作业内容时,不能粗浅、简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而应该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推理性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进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辨析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能力为王”目标要求,在研析综合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 =0有两个实数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x1·x2-x12-x22≥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作业案例,为初中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及技能进行锻炼实践的载体和时机,更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结合课堂实际,利于调节教学活动节奏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决定了预设教学内容践行于实际行动时,应该联系实际,“因时制宜”。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一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树立“未雨绸缪”思想,针对初中生解析问题进程中,容易出现解析错误或瑕疵的地方,预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案例。结合初中生完成解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节原有教学节奏,有的放矢地呈现和布置给初中生,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菱形”一节课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菱形的性质,错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错误,防患于未然,事先准备了“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ED=A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案例,放置在课堂作业最后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视情况而定,呈现和展示给初中生。
总之,以上是本人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注意点和要求,所做的简要论述。还望广大教师参与新课改研究之中,共同推进课改实践进程。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4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升华”,是高中数学知识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做好初中数学知识教授,做实解决问题策略讲解,做优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等方面活动,就需要科学的实施,精当的运用方法策略.初中阶段,学生群体所接触的数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其数学学科知识表现的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和深刻性,非常需要教者精心的讲解和指导,以期达到预设目标和要求.科学的方法、精当的策略,助推目标要求的达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整个活动进程的“布局者”,需要精心预设,科学谋划,深入实施,运用切中要害、与时俱进、科学协调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教学预期.传授知识方法手段的运用,不是随意性、肤浅性的一个教学形式,应该是严肃性、深刻性并存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没有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经典教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策略运用精当、科学,能够促进师与生特性的生动呈现,利于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有效”,应贵在科学、协调和实用.作为具体教学策略方法运用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实践应用中,要实现有效性这一“追求”,应符合教学规律、认知实际,凸显“三性”.一、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主体性,利于学生主体展现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手段运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更好的学习实践,有助于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和呈现.笔者发现,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脱离学生“本源”,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要义,学生为主、学生为本未能得以生动展示和呈现,导致课堂成为教师为主的实践阵地,违背了学生为重要核心的目标要义.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运用,要秉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紧扣学生主体、贴合学生实际,选取和运用与初中生紧密联系的方法手段,挖掘初中生主体内在能动情感和积极探索情态,将学生融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此促进初中生“动起来”、“思起来”以及“探起来”,其“主人翁”地位得到生动呈现.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讲授中,根据该节教学要求及目标,为达到明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目标,采用了演示法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实践,以期调动主体的能动探知特性,让他们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操作,进行三角形拼接的动手探知.他们根据实践操作要求以及实施步骤,开展拼接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并要求他们思考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条件关系,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何种特点.初中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进程中,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又如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关联点讲解中,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等内容,组织他们动手画图象,依次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图象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初中生通过观察图象,重叠图象的方式,认真对比、仔细观察,深入思考,认识到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大于0或ax+b小于0(a,b为常数,a不等于0)的形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教师然后结合探析结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器具,向他们进行操作演示,从而让他们对刚才所认知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理性、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这既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又实现了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精髓.二、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运动性,利于师生观念碰撞
运动教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相辅相成.课堂讲解看似师与生二者间的相互独立,实际上渗透着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深刻交流和深入沟通,有效对话、深度合作、深切讨论等形式,是课堂双向特点、运动特性的生动展示.教者运用教学策略,就要将互动、协作等融汇贯穿其中,设置的谈话、交流、探讨、合作、探究等等教学形式,要凸显鲜明的运动特点,让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在深入讨论、探讨、互助和碰撞中,共进共升.如“相似三角形”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如图1所示,由直径BA延长线上一点P作直线PM切⊙O于点M,弦AC∥PM,连接OM、BC.求证:△ABC∽△POM”案例内容时,利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双向特征,运用了探讨式教学方式,既凸显出教师的指导点拨功效,又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探索特性,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生:通过案例条件研析,我们知道该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相似三角形性质以及定理的学习和运用.师:组织学生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途径.生:解析题意:由于PM切⊙O,因此得到∠PMO为直角,同时,通过观察图形,可知弦AB是圆的直径,因此可以得到∠ACB和∠PMO都为直角.加之AC∥PM,从而证得△ABC∽△POM.师:指点学生解析过程,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圆与切线的关系性质,构建等量关系.生:自主解答问题.师:课堂巡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案例解答策略方法.此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指点功效和学生的主体探究特性有效呈现,达到了以教导学、以导引探、双向交流的目的,利于初中生更好的实践探究,素养锻炼.三、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灵活性,利于调整教学节奏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5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程
本文结合新课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整合的要点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变“教案”为“导学案”
“导学案”使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学习的平台”,利用“几何画板”、“电子板“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导学案”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应用能力、锻炼思维。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一言堂”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实验”数学;过去被动接收“模式”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探索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二)“电子板”教育平台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子板“教育平台教学进人课堂,“电子板”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利用“电子板“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性,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教学手段。
二、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三、整合的要点
(一)腰把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为导学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工具。力求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为导学。过去我们的教师费了很多时间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整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建立在学生乐学的原则下,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所开展的整合教学中,我们不能一节课一个课件放映到底、做成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
(二)力求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数学特点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力求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数学特点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放电影”式的成果展览。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思维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必须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教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大集体备课网‘上让全体数学共享。所以我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三)要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不要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电脑或“放电影”,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要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要讲究效果。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课堂高效,因此在我们进行的整合探索中,在开学初就要进行教学内容解析,形成行之有效的”导学案”。
四、整合中常运用的课型
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常运用的课型有:教学型、互动型和资源型。
(一)教学型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针对信息技术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音、动态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以演示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探索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认知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互动型课
互动型课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电子板”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电子板"教育平台变教学为导学,这种互动型课越来越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资源型课
对高效课堂基本流程的认识 篇6
武汉市洪山区高校课堂集训营培训暑期六班:解芳
高校课堂所倡导的是六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六步指的是自学、讨论、展示、精讲、检测、小结。三查指的是一查自学成果,二查练测过关,三查学案整理。
第一步:自学(独学)。课前发导学案,学生自学教材及相关文本资料,解答导学案上的思考题、练习题,完成自学任务。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我们要要求学生独立地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第二步:讨论(对学、群学,生教生)。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学、群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讨论” 环节就是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有选择性、针对性、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第三步:展示。分小展示和大展示,先进行小展示,再进行大展示。小展示是展示独学的成果和问题,为对学、群学提供素材,为大展示提供素材。小展示期间,小组内学生自由地开展对学,质疑答疑,互教互学,解决问题。小展示后期,小组长要安排小老师集中解答小组内经独学、对学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安排人整理大展示备展的内容(成果、疑问)。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主要由教师组织的展示。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学习小组学习的成果和问题;如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将大展示设计成演讲、辩论、朗诵、竞赛等各种形式。大展示的后期,要安排学生答疑、提问、点评,通过学生间的反复问答、思维火花的碰撞交流,不断加深理解、矫正错误、解惑解疑。第四步:精讲(讲授、讲解、提炼、归纳)。“精讲”环节可以由学生讲,但主要是教师讲。教师精讲首先要增强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问讲、针对学生的需要讲。其次,教师精讲要控制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少了。须知,教师讲得再好,没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师教给的知识不会扎根于学生的大脑,也无从转化成能力。
第五步:检测。学生当堂解答课内练习题、达标检测题,教师验收教学效果。当堂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是导学案中预设的课内练习题、达标检测题;可以是临时添加的问题;可以是组内结对互查,也可以是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或是小组长之间互查。教师要想方设法落实好当堂检测,使当堂检测环节更科学、更有效。
第六步:小结。课堂结尾,教师或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学生整理导学案,理解记忆。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联系,批改活动,开展,认识,思考
数学作业是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要素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是教师考查学习对象学习效果的有效“抓手”,同时,也是学习对象巩固强化数学知识,锻炼学习技能的有效 “途径”。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解,是数学作业教学活动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其中,作业批改起着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它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 “契机”,同时,也为有效课堂讲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第一手材料”。作业批改活动,看似一项极为简单的实践活动, 实际是一个丰富、深刻、复杂的实践活动,这其中渗透和囊括了众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样需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义。有鉴于此,本人简要谈谈对高中数学作业批改活动开展的点滴认识和思考。
一、作业批改要注重收集,梳理归纳
作业批改,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师高效开展作业讲解活动提供了事实“依据”。教育实践学认为,批改作业是教师认知掌握学习对象学习实情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重视对学习对象作业完成情况的收集和整理。笔者发现,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作业批改活动中,只是完成了对高中生作业“批”的任务,而没有完成对作业“改” 的工作,不注重对高中生作业完成情况的收集和整理,导致作业讲解评判时,不能付之于有效教学活动和事实依据。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注重对高中生作业完成情况的收集和整理,让作业批改活动与整理收集活动同步进行、同步实施。教师可以制作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把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高中生作业解析的不足和缺点等,及时的“记录在案”,并对收集到的高中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归纳,找出解析错误或解题缺陷的根源,为课堂作业讲解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材料“依据”,为科学讲解、高效讲解打下深厚“基石”。
二、作业批改要规范统一,便于改正
笔者发现,有少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 较为随意、“任性”,不能用规范、统一的批改符号对高中生数学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导致高中生面对“模棱两可”的批改内容,无所适从难以下手,订正活动难以开展。而教育学指出, 作业批改活动是为教与学的双边实践活动“打基础”。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作业批改时,不能任性自由,随心所欲,而应该遵循统一规范的作业批改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性的作业批改活动。一方面批改符号要力求标准统一。高中数学教师批改作业评定对错时,对正确的作业内容打“ √”,对错误的作业内容打“ Ⅹ”,不能拖泥带水。避免出现作业评判中情况的发生,让高中生面对此种批改评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象的发生,不能深刻领会教师的批改评判意图。同时,也要根除粗放式的批改模式,不对作业内容逐一批改,而采用整个一面作业只打一个钩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入适当批注。教学实践证明,画龙点睛的作业批注,能够促发高中生更加深刻、有序思考探析,能够推进高中生作业订正活动进程。高中数学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针对学生作业完成的 “缺陷”,可以在解题末尾处,批注上点拨性的启示语,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和研析。如“在直角△ABC中,AB=AD,∠CAD= α,∠ABC=β。(Ⅰ)试证明sinα+cos2β=0;(Ⅱ)如果现在AC=,试求出 β 的值为多少?”作业批改中,教师发现高中生已经认识到该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考查三角函数及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同时考查根据公式进行简单证明。但通过批改解题过程发现,有些高中生在求解β 的值,得到了“解得”结果,就自然而然地求出 β 的数值。此时,教师根据出现情况,在问题结尾处加上了“0<β<π /2”并打上一个“问号”,高中生看到此作业批改内容时,就能迅速做出回应,进行针对性的订正修改活动。
三、作业批改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多样灵活,课堂教学效能自然显著提升。作业批改活动同样如此。教师在高中生作业批改活动中,不能只采用教师批改的一种形式,应不拘一格, 与时俱进,开展形式多样的作业批改活动,将学生纳入到批改作业活动进程之中,切实提高作业批改的活动成效。一是师生合作式批改。将高中生自己当“老师”,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下,对他人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事先明确批改的标准和要求,保证批改标准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师应做好作业讲解工作,使作业讲解与学生批改同步进程,让高中生在听取教师作业解析方法策略的同时,对他人的作业案例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评判和衡量,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是非辨析能力。二是师生交流式批改。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应结合高中生作业完成情况,与高中生就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行深入的谈话和交流,帮助高中生明晰解析思路,提高认知程度。三是自主合作式批改。让高中生组建合作探析小组,就数学作业内容的解答方法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讨论、归纳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并根据探讨结果,组织高中生进行批改作业活动。此项批改方式,教师应做好事后巡视和指导活动。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83-01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简单来讲,可以概括为:教师高效率地教,学生高效率地学。但具体到历史学科上,我认为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本文以《宋代的城市生活》一课为例,就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谈一些认识。
一、注重导入设计,营造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不失为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的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本节课在导入设计方面,可以借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进行“东京一日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切入点,创设了“东京一日游”的历史情境。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索图片内容的热情,达到一上课就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图片精心设计几道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梳理线索能力
一节历史课的课堂知识容量相当的多,如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且掌握下来,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梳理线索的能力。要构建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线索梳理能力。
关于《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描述宋代城市生活;了解古代的重要节令和民间生活习俗。”教材里关于宋代城市生活的内容既多又杂乱,如何组织内容、梳理线索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面的展开、点的聚焦的处理原则,先依据课本将宋代城市生活分为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再将每一面分为几点展开,物质生活方面可分为衣、食、住、行四点,而精神生活方面则又聚焦于节日和娱乐两点。经过这样的梳理,整节课的线索十分清晰。在学生课本阅读的基本上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最终无疑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率。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很难吸引学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讲到宋代城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方面,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精心组织学生表演一出历史小短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宋人,如官吏、商人、贵妇人、书生、茶楼伙计、农民,通过对话再现当时宋人的生活情景。创设这样的一种活动,使学生在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无穷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四、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种变化无疑给传统的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资料,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课件与教学内容配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值得提出的是,课件上节选的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针对性,否则容易“反客为主”,学生只顾欣赏课件上的素材,而忽略内容。本课可以运用的素材较多,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素材为宜。
五、进行随堂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一堂历史课,学生除了听,还要注重练。一般在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通过练习检测,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知道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的设计可分为基础知识运用及强化训练两部分,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选两种题型,一是选择题,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探究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到北宋都城东京游玩,那么你会品尝东京的哪些出名的小吃呢?你会在哪些地方游玩呢?有什么好的见闻呢?请你把这些告诉我们吧。” 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语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9
梁东军
深秋之际,有幸和我校26位同事深入天等县把荷中学,观摩把荷中学与大新民族希望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从观摩的两节课中我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与两所学校教师的学习、交流让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认识一:“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学生参与的高效。
学生是课堂中学习主人,“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积极主动的热情投入,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和考量重要因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热情投入,那么他们才能从课堂教学中有“体验----思考-----反思------总结”;而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感受----认知-----归结”;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素养,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认识二:“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紧扣教学目标的高效,是教学过程的高效。
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要求,而“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过程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能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知识能促进上一个教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对下一个学习内容有启发或启迪作用。
认识三:“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高效。
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高效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从不同形式、手段上向学生展现出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知识内容。因此作为“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去设计我们的导学案。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学习环节中,把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的分散到学习活动中。把教学的重点突显在学生的学习掌握中。
二、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困惑
1、在目前两所学校教学过程都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困生:开始热情激动,然后是蠢蠢一动,最后是看着不动;中等生:跟着你动------爱动就动-----让组长自己自我行动;尖子生:要一起行动---------没人行动-----我自己行动。如何避免“高效课堂教学”这一现象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坎。而要克服这一困难必须要求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全体学生思想上的统一,同时对教师本身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上有更高的要求。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让学困生有参与的热情,感受到学习的自信心;也要让中等生感受到知识上升的空间,更要让尖子生有学习的更高欲望。
2、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10
对初中数学新课改优越性的几点认识
作者/ 韦献谋
【摘要】新课改后的初中数学课堂将更加体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人性化和人文化特点,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理期待。本文从数学概念教学的人性化设计,知识框架的人本化设计,对学生探究式实验综合能力和联系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论证了初中数学新课改的优越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以人为本 能力培养 优越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笔者在充分学习并思考新课程改革精神之后,认真理解、总结、反思新课标的意义,认为要正确认识就要做对比,近年来,教育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新课程改革活动,普及到了祖国的东南西北,本人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既熟悉旧教材,又接触了新课改后的教材,通过多年来对新旧教材的认真比较,反复实践,深刻体验,对初中数学学科新课改的精神有了些自己的认识,笔者注意到以往数学课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新课程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试图作一些结构性地调动和改变,这是可喜的变化,新课改后的初中数学课堂将更加体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人性化和人文化特点,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理期待。现将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发表,以求教于方家。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人性化设计
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几乎大多数初中学生会说,数学太难学了,每堂课讲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或者有些学生感觉听得很懂,一下课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当然就更谈不上会做题、数学成绩提高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没有弄清楚。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是从科学现象和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数学定理,公式和学说的基础,而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把抽象和形象有机联系起来,导致数学学习步履维艰,所以数学概念的讲述就非常重要了。尤其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处于知识更新极为迅速的新时代,而以往的教材只是在干巴巴的公式和概念的框架上陪衬几道例题,整齐划一的格式要求挫伤了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和兴趣。由于数学知识较为严谨,而且有一个数学大纲在要求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就只好由此来评价学生的得失了,所以,一般的初中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令人头疼,认为数学学了没有什么用,觉得数学越来越没有意思,这时候数学教师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题型来巩固数学知识,这就更加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倦,这样怎么会给数学学习带来快乐呢。我们考虑“学生的感受”太少了。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提倡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关心科技的发展”来开展数学教学。比如,教材首先从版面上做了几乎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动。丰富的科学技术实践的例子点缀相应的数学知识,对知识深度和难度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对知识广度的要求提高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身心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使教材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具有弹性和充满活力。
二、知识框架以人为本
以往的教材,数学课程设计是以知识为本,在自然科学转型的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水平,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简单的课程设计确实培养了一批一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课外掌握的知识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更容易对书本知识产生疑问,但以往的课程安排,使教师很难既能轻而易举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传授完整的课程知识,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设计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又局限了数学课程的教育功能。因为原来的课程设计侧重于教师的功能是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式的获取知识,即被动地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急于获取知识,而不那么关心知识是从何而来,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也就无法体现其教育功能了。而新课改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
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让教师从单纯的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着眼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是通过数学这个素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介绍数学知识。要能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不能把学生看得很“单纯”,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习惯,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掌握和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抑制其中消极的因素。要求每位教师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正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过程,从而为教学工作服务。新课标不仅仅是从教材内容上更新,还是对教师要求的革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言行去影响学生,搞好教学,都有足够的关注。
教师能够准确观察了解学生的习性是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学生能够主动的前提是对教师的信任。这是初中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础。这正好应证了古人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至激情,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刻板教学,乏味讲述,那么学生也很容易有敌对情绪或者恐惧心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外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无不源于其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酷爱。学生只有把数学学习当做好朋友,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广泛的好奇心,才能产生对数学学习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新课改就是在各方面努力要求达到这个目标的。
三、探究式实验综合能力和联系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仍然只是局限于学科知识,以往的教材涉及的例题虽然多是经典,但和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前沿的奇妙现象相比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陈旧,更何况本来这些知识的产生就已经年代久远。
而初中数学新课标所体现的探究式学习,是以体验和感受为基础的,以发展人对新知识的获取所需要的.能力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增加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更增加了数学学习兴趣,所以需要探究式学习。比如,在讲授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的时候,采用度量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组按照猜想――设计度量――完成度量――理论证明――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并讨论的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然而这样一堂数学课并不是很容易准备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将圆转化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要多理解新课标的新概念,侧重于学生自己的探究,基于教师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实际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探究动力的引导,激发学生正确的探究力。这样,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但要组织好传统的接受式教育,还要积极去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把两种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数学探究动力的激发,新课标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模板,有足够的开发空间去施展,比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探究史例,常规的源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辩,对新事物、新科技最前沿的好奇与敏感都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价值,从而激发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师有时会遇到学生问的问题是自己没有考虑过的,在试着为学生解释的同时发现了自己也明白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教师的意外收获。另外,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边缘科学知识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联系数学和其他知识进行探究。
总之,初中数学新课改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解放思想的运动,每个参与的初中数学教师都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每个教师的教学经历、知识构成不同,认识也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进步、为了发展。相信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的成果将会不断丰富,数学教学的春天将会百花齐谢。
【参考文献】
1.王友楠:《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挖掘情感教育之探究》,科教新报,.40.
2 .谭宏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6.
3.熊治豪:《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陕西教育(高教版)》,.8.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11
一、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概念很多是抽象的,这些抽象概念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方向与位置》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座位为例进行现场实验教学,让学生走到被指定的位置如第三列第五行,或教师提出具体位置如(5,3),让该点学生站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数学实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开启创新的大门;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开发创新的潜能;发现问题、猜想结论能激活创新的思维。如在探究等长度的线段围成什么图形面积最大的问题时,让学生先猜想,再去实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三、通过数学实验教学,革新教学模式
正所谓教无定法,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和创新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常会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做了如下尝试:
1.发现式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材、参考资料进行主动学习,发现新知。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公理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2.建构式教学模式。建构式即建立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数学的规律、定理、法则等具有系统的逻辑结构,建构式就是利用数学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复习课上运用,如某一单元知识学完后,围绕这个单元知识进行发散,总结解题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综合能力也大有提高。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点滴智慧 篇12
为什么学生面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 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教师们应采取的对策就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执教者, 教师们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找准教学的起点, 捕捉教学的智慧点。
一堂毫无把握的课竟然呈现出一份意外的精彩, 以下是“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断:
师:知道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出示例题: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思考片刻后, 举起了小手)
生1:先写出6的倍数:6, 12, 18, 24, 30, 36, 42, 48等, 再写出8的倍数:8, 16, 24, 32, 40, 48等, 最后在写出的数里找到它们的公有的倍数24和48, 24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随机板书)
生2:先写6的倍数:6, 12, 18, 24, 30, 36, 42, 48等, 再在这几个数里找出8的倍数24, 48。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师随机板书) (很多学生们对他投去赞赏的目光)
师:这个办法的确方便了很多, 少写了一排数, 真好!
生3:其实不需要写那么多6的倍数, 只要写到24就行了, 因为24就是8的倍数, 所以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少数学生发出了赞同声和赞叹声)
生4:老师想的办法比他的还简单, 先写大数8的倍数, 就能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8的1倍数8不是6的倍数, 2倍数16也不是6的倍数, 3倍数24是6的倍数, 所以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 (赞赏地) 你真厉害, 只写了3个数就能找到8和6的最小公倍数。 (说完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 教师们应让学生亲历过程。如教学求“平均数”时, 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的两组同学进行拍球比赛, 这时用总数相比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 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比较, 这样不公平”——这就是切入点。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来学习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直接切入, 而应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 找准切入点, 再让学生自主进入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教学挖掘潜在智慧
课堂上, 元、角、分的认识十分困难, 不是因为数字大, 而是因为生活中不常用, 学生心目中没有角和分的生活实例。一般情况下, 教师用元、十元、百元、千元“十”进位的情况类推, 一言带过, 学生似懂非懂。其实, 数学教师要有较真的劲头, 把元、角、分面值的钱币拿出来, 让学生亲身体验, 掌握起来就轻而易举了。数学教师拿着“分币”, 用形象化语言为学生找问题、作辅导。把知识融进生活, 打开“分、角、元”换算思路, 深究作业盲区提升感知, 这也是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一个缩影。
生活中用到角和分的情况太少了, 加上市面流通的纸币已没了分币, 一年级数学在“钱币兑换”教学中, 元、角与分之间怎么来换算, 学生主观判断的表象意识较为模糊, 教师只能模糊讲解, 学生也是胡乱推理, 思维一片混乱, 没有亲身体验的独特感受, 致使低年级孩子必然因作业走入误区。学生作业里, 一多半都是孩子对分与元、角兑换的认识性不足, 导致元、角、分换算出现问题。为了加深理解, 教师上课找来一分、二分、五分的纸币, 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中“一元或一角能买冰棒吗?”“一分能买到一根针吗?”把钱的“大小”渗透到孩子们心里。学生看着钱币思考元、角、分如何形成“进十”相等, 思维的感性画面逐渐展开。还有, 每一道题“手把手”指导, 加深了对“换算法则”规律的记忆, 这样的辅导使学生大开眼界, 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通过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定能找到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孟岚.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08-06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10-15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浅谈08-29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11-19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学习好玩又高效08-26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0-05
初中数学圆的认识课件05-10
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和谐发展09-04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论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