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2024-08-06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通用12篇)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1

数学有无穷无尽的奥妙, 许多人穷其一生对数学进行研究, 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教师, 我们怎样让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 打好他们数学的基础, 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教学多年, 我积累了一些实际教学经验, 期待共同探讨。

一、兴趣是成功的基础

不管做什么事情, 做出成绩的前提是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成绩, 有了兴趣, 很多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疲惫, 有了兴趣, 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所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 例如, 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逸闻趣事。如历史上的才子司马相如被汉武帝封为中郎将以后飞黄腾达, 感觉到自己身份不凡, 欲纳茂陵女子为妾, 于是写“休”书信一封送给爱人卓文君。“休”书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 字中独缺亿, 乃“无意”之意。卓文君看完书信后, 满怀悲愤, 提笔回信道:“一别之后, 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唉!郎呀郎, 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看到了这封充满数学数字的“回信”, 顿生内疚。如果卓文君没有数字上的对比, 这封回信就绝对没有这样打动人心, 司马相如也不会很快回心转意。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认识到了数学的妙处, 有的学生说, 没想到数学还这样有意思。

二、优化课程结构, 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机械性, 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教师授课省时省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板书加口头讲解。现在增加了多媒体手段, 板书、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善了以往的教学结构。一方面课堂容量得到了增大, 另一方面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说应用题, 以前教师教学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 因为题目要抄很多, 黑板一边擦一边抄, 有的学生就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和思路, 而且一些问题的背景难以表述。现在使用了多媒体平台, 用powerpiont在屏幕上展示题目, 非常清晰工整, 清楚而且简单, 因为有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 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到枯燥。

三、将授课、学习都视为艺术

我无数次对学生们说:“一定要上好每一堂课, 将来的价值就是由现在的学习汇集而成。以后走向社会了, 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那时候就要看自身的能力了, 不是因为机会才给你才华, 而是因为才华才给你机会。”要想学习好, 就要做到四思:一是多思, 二是深思, 三是反思, 四是静思。背诵、记忆数学定义需要三上:即路上、枕上、厕上, 行住坐卧, 每一个念头都是所学的内容, 如此日复一日, 想不成功都难。

总之, 教学要讲求艺术, 巧妙应用科学手段, 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会体现无遗。

教学多年, 我认为一堂标准的数学课不仅仅是合格的, 更应该是优秀的、艺术的, 这样, 才能够教学相长,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双驾马车之一,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拉动初中语文教学前进。因此,作文教学的地位是无法言喻的。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大体上遵循一条路子: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教师讲评(阅读几篇优秀习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行其职,双方的行为没有交叉,也不存在互动。因此,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个瓶颈,教师和学生都在黑暗中摸索,在寻找一条好的方法,教师能把自己关于写作的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写作中感悟作文。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对作文教学有所感受,并试图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期对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传统的作文教学完全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分数的定位是,不奢望高分,杜绝低分,以希求学生的作文成绩中等偏上。这种定位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一条保守的作文教学方法,对学生作文要求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主,对一些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型思维,避而不见,有时甚至抵制,导致学生习作均采取中庸之道,较难出现精品。其次,选题单一。在作文训练中教师选题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对中考作文进行反复揣摩之后,在潜意识中进行押题,并以所押之题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造成作文在选题以及写作中的思维僵化。二是,教师根据单元课程的类型,参照各种教辅材料上给出的参考作文题,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这一选题,既没有渗入教师的经验和情感,也没能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更别指望学生在写作中有所创造。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教师教法陈旧和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缺乏灵性,缺乏生气,成为“八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文表达的情感虚假。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结构中的独特地位,以及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输入的不通畅,造成学生作文过程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有过分拔高、不真实的感觉,或行文中缺乏仁爱精神,学生作文出现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缺乏人文精神的通病。二是,学生写作模式化。应试作文教学造成的大量死记硬背和极端模仿,造成学生的作文思维模式化,学生在写作时从审题到构思、从构思到安排结构呈现模式化,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有脸谱化、遇到的事件有类型性的倾向,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现一致性,学生在作文布局上也呈现雷同性,甚至在语言表达上,学生语言也与课本、作文辅导书中的语言惊人的一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丧失殆尽。

所以笔者在实践中,试图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中出现的这些弊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扭转和校正。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是在教与学中的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中国这种正在走向成熟的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摸索。这种体验一方面重视学生个性的表达,生命力的张扬,用激扬文字、放飞想像、袒露心灵,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同时,学生作文也应重视作文技巧的训练,使作文成为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成为语言文字在篇章结构中的运用,讲求两者在行文中的浑然天成,而非一种形式上的呻吟,技巧上的八股。

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过摸索,认为突破作文教学瓶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作文的教法上形成一个体系,一套独特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才华,使全体学生在接受作文教学和训练时,能最大限度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个漫长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笔者试图从下列五个方面阐述这一体系的雏型。

其一,题目的虚化。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最传统的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一个人物,对写作的要求大多是人、事的崇高之处对作者的感动和激励。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类题目进而演化为最让我感动(伤心……)的××、我熟悉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类题目贴近了新课标的要求,但细细推敲,这类题目是一件小事、一位人物的翻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一件小事、一位人物的作文训练中麻木。在教学中,作文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将命题淡化,由学生自拟题目,写某种体验、感受、人物和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可以使学生的触角伸展得很广,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增浓,同时,也能激发教师评改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

其二,构思多样化。在习作中,大多数学生一般只喜欢根据教师或作文题目的要求,拼凑成文,以应付作业或考试,很少在构思上下功夫。其实,一篇优秀的作文,总是在构思上闪烁着迷人光芒,所以作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关键要教会学生在构思上下功夫。构思通常有逆向式、象征式和发散式三种构思方法。

逆向构思是构思出新的一种常用方法。逆向构思就是在作文中反弹琵琶,反其意而用之。强调逆向构思,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从超出一般常理的角度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如“灯蛾扑火,自取灭亡”,常被用来喻指一切恶势力的可耻下场,而赞美革命者的壮举,其喻义又成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内涵。同样“,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褒赞“;作茧自缚”是贬斥。逆向构思在不违反时代精神,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是对思维定势“的逆转”,它在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开拓起着重要作用。

象征式构思是指在构思时,从题目的象征意义出发,挖掘出话题的深层含义。如在构“思桥“”、路“”、网”等文章时,“桥”不仅可以指实物桥,也可指心灵的纽带,感情之桥“;路”既可指实物路,又可指人生之路、求学之路、竞争之路、改革之路等“;网”既可指实物渔网,又可指无形的互联网,还可指交际网、人情网、心网等。象征式构思的最大功用在于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原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发散式构思,要求学生排除已有的习惯性认识,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向,无拘无束地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阶段地分析、思考,从而提炼出鲜明、新颖的主题来。如“写海”,通常我们提到海时,常感叹其博大的胸襟,用发散式构思进行思考,我们可以考虑到海的综合资源利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破坏、以及与海有关的各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等等,学生在多方位地考虑“了海”之后,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话题进行写作。发散式构思训练学生从常规这一原点出发,经过各类变异,向四周发散,提升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此外,构思的多样化还可与文体的多样化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新编、寓言等多种文体来进行与众不同的构思,使作文更富新颖性。

其三,选材以情见长。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生机活力。选材要以情见长,并不是要求学生在作文时一味地拔高情感或伪造情感,无病呻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

选材要以情见长,首先要教会学生善于在平常的材料上挖掘出人物的深厚情感。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立足于一些平时貌似普通的小人物、小事情,从中发现他(她)们身上或事件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点点闪光的地方,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把它放大,从而使材料中渗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如,写母爱的文章举不胜举,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是,近年来,在网络流行的一篇美文《疯娘》却将母爱的伟大推向鼎峰,母亲是疯子,无人能尊重她,儿子也觉得她丢了自己的脸,为了摘几个儿子认为甜的野山桃,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平常对疯子的感觉是厌恶的,但一篇《疯娘》却让我们看出即使他们身上也有着动人的`故事,教会学生从平常的材料中挖掘真情,可以消除学生长期积淀的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其意识到平凡人物、平凡事件本身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其次,所选的材料要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学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如同十月怀胎,学生笔端流露的情感应该是其在生活中长期积淀的反映,而不是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的文字。因此所选的材料中要渗透着作者的真情,这样的材料即使用平常的文字表现出来,也会字字透露着真情,从而成为一篇好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却因为文中表现的深厚的父子之情,从而成为一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美文。所以大凡一篇优秀之作,其中必定洋溢着真情。

其四,文体要出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将出新意识处处贯穿在写作中,在作文形式上进行独特的创造,才能实现作文内容与形式的全面创新。作文形式的出新多以文体出新为主。

在初中阶段,作文的常用文体一般是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一般不鼓励学生采用其他标新立异的文体,学生也很少被训练其他文体。但如今的社会提倡“眼球”经济,一件质量好的商品需要一个好的包装,一本精彩的书需要一个好的封面,对于作文也同样如此,一篇好的作文也需要适合的文体来表现。除了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外,教师可以根据文章要求,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文体,在同样的主题与选材中进行出新,如日记、书信、寓言、童话和科幻、戏剧影视、荒诞幽默、传奇演义以及杂文等各种文体,都能给学生学习作文带来兴趣,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作文的需要进行大量训练,以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新意无穷。

其五,语言富有生命力。古人认为“: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古人尚且认识到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语言要富有生命力,贫乏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一篇洋溢着优秀词汇的文章,可以使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亮点,因此作文语言要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中国文学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字、词的数量多,含义也多,每个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功用,字词是文章的基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类字词,为学生掌握和运用大量的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文字。

其次要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学生应当通过大量阅读的启迪,对各种体验进行感悟,然后用充满生命质感和美感的语言来升华这种种积累,使学生的灵感在这字里行间跳跃。这样的语言才能体现学生的情感、心灵、生命及其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如长时期引发语文界讨论的孩子语“言水很活泼”这句话,就是富有个性的语言。在行文中,有时正是这一个或几个词的出现使整篇文章焕然一新,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再次作文语言要富于文采和生动形象。所谓文采,就是要避免文字叙述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要求学生在行文时,语言丰富,组合清新,含义深远,对字词句运用自如,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表达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形象贴切的修辞,渲染出各种美妙的意境诉诸感官,倾诉出各种感情沁人心脾,令人产生清馨扑鼻的审美愉悦。如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的地位和功用不可抹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学生作文中如能自由地使用这样的语言风格,将从整体上提升作文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3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83-01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问题

1.教学材料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不仅需要学生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勘探和开采。而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应积极研读教学材料,寻求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师在延伸课外知识、设计课外活动时应该有“度”的限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任何形式的课堂形式(包括使用电子媒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活动应防止配方、程式化的,即防止一些单一的、机械的课堂讨论,或在枝节问题上的争论;上课完全是用鼠标代替粉笔,使用磁带,而不是教材,等等。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完成实际的语文教学任务,有作秀的嫌疑。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但更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干预,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本,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的建议

为了使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改变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教与学的角色转化和调整。对此,教师应该从课堂主宰变成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学习方式的指导,改变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让他们有自信、有能力积极改变学习状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独自决策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引导要贯穿于教育学的整个过程。一些中学教师接受培训的讲座,内容之一就是“每个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是培养教师独立意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模式。

2.发挥指导作用

教育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无作为、不作为,而是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内容做一个方向性的把握。没有了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会变得毫无目标,或者漫无边际,学生学习会失去该有的方向,学生在迷茫中可能会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监督和指导,鼓励和检查。这样,学生更能够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教师也要通过评比和奖励,激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全程陪伴和指导下积极学习,努力实现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学习成功,教师必须适当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习学习。

3.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看起来很活跃的课堂互动,可能只有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很多人属于消极被动。这样,久而久之,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对课本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身信心和对知识的兴趣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这些学生会极大地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他们甚至会对除学习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而形成所谓分高低能的群体。相反,那些思维慢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学习。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要对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不闻不问,而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说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让全班同学看。而且,学生的评价、总结,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初中历史教学点滴谈 篇4

一、讲课避免抽象讲解

教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 学生觉得比较抽象, 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对此, 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 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鸦片战争前, 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 没用外权干预, 清政府大权在握;鸦片战争后, 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遭受侵犯, 一些主权丧失, 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 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 鸦片战争前, 中国自给自足, 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 鸦片战争后, 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所以说, 既存在封建经济, 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 这就是“半封建”。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就清楚了, 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借鉴历史教训

熟悉历史演变明清以后, 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 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 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 从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 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拘泥, 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 对经义做出阐述, 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 扼杀了思想, 形式八股, 格式单一, 写作步骤单调。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从明朝中后期逐渐落后, 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 闭关锁国政策, 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束缚越来越严重, 但封建王朝重文轻理和迷信落后思想的阻碍, 尤其是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学的理科, 不能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四书五经的考试内容和八股文的形式本身都没有错, 问题在于统治者给它做出了限制, 专注于利用它维护自身的统治权益, 想方设法压抑人们的思想, 打击学子们的个性发展。四书五经是优秀的儒家经典, 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巨擘, 八股文也无可厚非, 然而从内容上说, 人的精神营养需要从多处吸取, 只有四书五经难免偏颇单一, 另外几百年只写一种文体, 何谈发展?科举制最终被晚清政府废除。

此外, 历史教学也需要让学生参加了一些活动, 亲眼所见历史古迹会加深学习的印象。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如对历史剧的编演、历史知识有奖竞赛、历史谜语趣味竞猜、开展历史人物辩论会等, 方法多多, 不一而足。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5

徐明军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心校134123)

摘 要: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物理教材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善于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关键词:激趣 合作 探究 资源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初中物理教材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注重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方法上物理教材更加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下面本人浅谈几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演示实验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以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实验由于不是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思维方式的培养受到影响,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完全让给学生来做,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使演示试验获得更好的效果,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具体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把提前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发给学生,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例如: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具体过程为:(1)去掉矿泉水瓶底,用气球把瓶底盖住扎紧拉平,再把适量的水导入瓶中,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2)把瓶中倒满水,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得更多;(3)把矿泉水瓶中倒满汽油,橡皮膜向下凸出的程度比装满水时少;(4)取一矿泉水瓶装满水,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的位置上扎几个孔,观察水向外喷出的情况。演示完以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液体样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前面的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提出如何研

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当学生理解研究方法以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验证自己的猜想,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演示。教师在场随时指导。1)在保持液体密度、深度不变下,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2)保持液体密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深度,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3)保持深度不变,换不同液体,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4)分组讨论实验结果;5)报告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再思考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性学习。因此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过程,体会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数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的环节就是验证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相对速度等。若要学生逐个进行探究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安排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感知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再由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归纳结论。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在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有更多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2)选好组长进行培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3)教师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实验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4)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教学资源

很多简单的物理现象都与身边的物品相联系,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和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观察”、“实验探究”、“理性探究”、“动手做”、“讨论交流”、“我的设计”、“家庭实验”、“走向社会”等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然而正是这些

小实验由于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积极的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小实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实验热情,同时掌握了物理的学习方法,对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培养探究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的塑料瓶就可以做很多演示实验,效果都非常好。如:演示摩擦起电,将其代替塑料棒;将其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代替不同频率的音叉,可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将其装入一定量的水,加入适量的豆奶粉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向瓶盖照射,会看到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可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效果明显;对着瓶子发声,感觉瓶子在震动,可声音与能量。还可以将其作为浮沉子等演示器材。

总之,生活处处有物理,作为物理教师应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教学实践中来,为物理基础教育,为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稿人姓名:徐明军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东宝集团子弟学校

邮编:134123

电话:***

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点滴谈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 基础知识 教材 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良好习惯

物理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它们是习题课前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师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即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等来理解、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另外,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技能,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训练题材

(一)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设计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冬天,某些身体素质好的人用冷水洗澡,冷水浇在身上后,他发现从自己身上冒出一缕缕的“白汽”。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白汽”是气态还是液态?水蒸气直接用眼睛能看见吗?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一道题:“容积为3×10-4m?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老鼠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它投了30块大小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恰好升到瓶口。求:(1)瓶内水的体积;(2)投入瓶内的石子的总体积;(3)石子的密度。”从不同角度设问,引申扩散思考,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注重变式练习,培养解题能力

在习题课中的“变式练习”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难度进一步提升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这座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阔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拨、引导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或题意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在学过密度、浮力后,让学生分析讨论一个填空题:“小明同学将一只苹果放入水中,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此苹果的密度为 kg/m?。小明从水中取出苹果,分成一大块和一小片,再将小片放入水中,发现小片沉入水底,据此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大块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大块密度 小片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大块苹果的密度等于小片苹果的密度,因为它们为同一物体。教师提出:“由苹果处于悬浮状态可得,苹果的平均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小片放入水中沉入水底,说明小片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那么,剩余部分的平均密度(大块密度)与小片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从而解开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其次,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难度、分设疑点、阶梯上升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解题轨道。例如:“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三步解题:求总功;求有用功;求机械效率。然后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了梯度,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初中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7

一、对文言文加大学习力度

文言文相对来说不好理解, 应该加大教学力度, 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新课标规定学生应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 学习好了文言文, 熟悉掌握了这一类知识, 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关于掌握文言文重点词语的方法, 可以先将特殊的字词先分类记住, 如分成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等, 之后再记忆一般的词语。

二、鼓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创新才会突飞猛进, 创新的基础就是主动探索。教师授课, 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学、爱学, 懂得学习的方法, 认识学习的规律, 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加工者, 而是创造者。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地讲课, 学生不再似懂非懂依葫芦画瓢, 而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个能力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反复实践, 不断练习。

三、通过作文拓展学生思维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 命题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学生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 不至拿到作文就犯难。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往往愿写、乐写,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要心理化。叶圣陶指出:“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 钻进学生的心理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中学生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 兴趣广泛, 见多识广, 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喜欢张显个性、标新立异……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发挥年龄、心理优势, 发挥其心理潜能, 为其提供驰骋想象的空间, 倾吐苦乐的场所, 展示才识的天地。

四、借助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在课前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合适的导语, 采用新颖的方法, 构思创设美的氛围, 先声夺人,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扣住学生的心弦。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不错选择。

初中英语教学点滴谈 篇8

一、对学生的爱要浓厚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处事, 其次才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关于做人方面, 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无尽的爱, 要关怀学生, 这样, 教学环境良好, 师生关系会处得非常融洽和谐, 学生就会喜欢教师, 也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 学习成绩自然水涨船高, 教师教学也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假如师生关系淡漠, 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 漠不关心, 学生对教师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对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 这样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成绩?爱学生是要讲究方法的, 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对教学全身心地付出, 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帮助, 对家庭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要号召同学一起帮助他, 这样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重, 进而学生才会喜欢教师的教学, 会和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 认真学习, 这样, 教师的教学任务会自然会出色地完成,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虽然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观念更新很快, 但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德才兼备的新一代。要想培养道德良好的学生,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良好素质, 要注意加强自己的修养, 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这样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一个人都是不相同的, 每一个人都有亮点,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制定学习方法,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的空间。历史上很多才华横溢、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他们的崛起无不因为教师的鼓励和帮助, 有的人仅仅因为教师一句话而成才。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关注他的今天, 打造他的未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好好发展, 帮助他们绘制美好的蓝图。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教师, 他们会把这样的教师当作朋友, 会向这样的教师询问学习方法、探讨人生哲理等。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

现在教学提倡素质教育, 教师与学生不是单边活动, 而是教师引领学生, 教学相长, 不进行一味灌输, 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远离茫茫题海。教师要多方面进行研讨, 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改革, 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规律,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通过竞争培养学生自信和成就感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且学生都争强好胜, 喜欢表现自己, 因此, 教师也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特点, 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来抢答或者辩论。一方面, 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了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能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五、增加课外阅读

语言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经过阅读, 学生才能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阅读量有了, 单词也会懂得更多, 语法知识也会随之丰富。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 开展学生之间交换图书的活动。为了活跃读书兴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英文资料, 阅读范围由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小幽默, 逐步扩展到理解性较强的说明文、议论文。

初中教学管理方法点滴谈 篇9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 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 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 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 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 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 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 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 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

2. 要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

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 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使在质量上做出贡献的人得到奖励, 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

3. 要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 提高质量文化建设实效

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 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 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 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 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 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 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二、加强科学管理

1. 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

抓教案。因为教学内容、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也必须随之而变。教学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 首先要以教案为突破口, 在改革教法上下工夫,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 注重教案的创新性。

抓反思。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教学管理者应把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中。采取每节课后反思, 写好教学后记附于该节教案后, 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 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教师个人应写好学月总结, 分析一个月来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还有哪些突出问题等, 制订下个月的改进方案, 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 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2. 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管理创新

在管理机制方面, 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 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向自己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 学习前人的知识, 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发现、再体验, 教师要有这个意识, 由已知不断引出未知, 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 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管理方法方面, 课堂教学管理应提倡全过程管理, 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 提倡全方位管理, 不仅要抓教的管理, 关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学效果, 还要抓学的管理, 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

3. 提高教学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作为教学管理者不仅应有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 还应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 在深厚的知识功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为使教学管理科学化, 适应开放的学校系统, 教学管理者应需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 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 以条件性知识为依托, 增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提升, 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要加强提炼, 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与教育科学理论相联系, 上升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指导今后的教学。

4. 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管理意识

教学的创新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创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支持和保障, 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会促进和深化教师教学的创新, 使教学创新不断发展。

教学管理者不仅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而且要将教师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 这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来完成, 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教育思想要转变, 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 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者应以新教学观来透视、分析、管理今天的教学。教学管理有必要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如规范教学行为, 变革教学中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依法治教, 按照规定的计划、大纲、教材管好教学, 必须科学规范, 教学质量提高以有序的管理为基础, 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

初中生数学解题错误点滴谈 篇10

下面就初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作一简要分析。

一、正视学生解题的错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至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的错误和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过a2-b2= (a+b) (a-b) 后,让学生自己分解x4-y4,很快大家就做完了,结果只有一个学生做得正确,大多数学生都把x4-y4分解为 (x2+y2) (x2-y2) ,没有发现原来x2-y2还可以继续分解。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这一要点,就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尽量减少错误,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二、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

1. 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 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到了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又如,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在小学,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a+b≥a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a+b≤a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导致解题错误。

2. 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种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三)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是受等式的性质(二)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简单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三、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 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x/0.7- (0.17-0.2x) /0.03=1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引入新课前须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这样,就能够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

2. 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条件允许的话,可由个别学生分析解答例题,再由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解决。总之,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3. 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策略点滴谈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目标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的课堂,是近年来所有教师的最高追求。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科学研究表明,目标越明确,人的精力就越集中,信心就会越足。所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前都要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任务,明确努力的方向。在从实际的运行中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个环节,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目标,而且部分教师的认识也不到位,只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放电影般地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接受这个“任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和提炼学生看得清、听得懂、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并把它当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时一定要再现教学目标,让它与传统的课后小结有机结合,通过对照,让优秀学生萌生成就感,建立自信,让学困生也由此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求补救的措施。

二、科学使用教辅设施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力帮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日益突显,它给了广大师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万能的,跟传统的黑板一样,是我们为实现课堂高效而采用的手段之一。但近几年,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出现了误区,几乎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的地步,“蜕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很多教师在提前编排好的课件“轨道”里“循规蹈矩”,把本来充满变数的课堂变得“按部就班”,让人压抑,令人难受。所以说,树立正确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观势在必行。当然,多媒体的出现,为地理高效教学插上了翅膀,以前如宇宙等宏观地理现象的认识学生只能借助想象,现在学生可利用多媒体直观地了解。一堂高效的课应该是泉水叮咚,而不是一潭死水,应该是现场直播,而不是播放影片。虽然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在现代课堂上大受冷落,但其并不会因为先进教育技术的出现而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代多媒体并非完美无缺,所以二者应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偏颇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性的。

三、集思广益,借助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课堂高效

时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处于“模式”的构建时代,有“三三六教学模式”“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等等。但这都只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平台,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下册“沿海万里行”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当“导游”,每人负责一个省份,带领其他学生“游览”所负责省份,在“游览”中学,在“游览”中体会与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乡土教学中也可以请学生当“领导”,为了家乡的发展而“指点江山”;还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频中感受祖国广袤的疆域和大好的河山;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每节课前可针对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主题如“5·12地震”“远离沙尘暴方法谈”等进行一分钟演讲,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还可以创办“辩论天地”,针对“人口”“土地”等问题进行辩论。另外,实验也不是理化生等科目的专利,教师可以选择如“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海陆间的势力差异”等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感受。许多动听的歌曲如《大中国》《再见了,大别山》《我爱你,中国》《黄土高坡》《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理知识,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它们插入地理课堂,活跃气氛。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你的北国依然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啊,你的南疆早已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我爱你,中国!”等也不同程度反映了地理知识,教师若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一句话,只要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进去”的,而是自己“吃进去”的,那就是好样的。另外,课堂是充满灵气的地方,不能将课堂搞成戏台,教师绝不是演员,把排练好的“节目”一一不落地演完,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有思维,也不会有生成。一个没有学生思维过程的课堂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所以在创建“模式”时断不可本末倒置。

观念求发展,改革促进步,许多学校的举措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观点。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我们期待广大同仁共同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12

一、以人为本, 必须塑造全新的教师形象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做思想型教师, 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往往认为有渊博的学识, 高尚的师德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随着时代的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应当是真善美的化身。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 高尚的师德, 还要仪表美, 穿着得体;语言美, 幽默生动;举止美, 稳重端庄, 潇洒大方。这样的教师形象, 才符合学生的需要, 受到学生的欢迎, 得到学生的爱戴。也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重建教学理念, 重建知识结构, 重建能力结构, 塑造全新的教师形象。

二、以人为本, 必须进行全新的课堂设计

传统的教学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很多教师的心里, 使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对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情有独钟, 忽略了课堂之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在课堂设计中削弱了品德与生活的关系, 把当作品德知识学习, 而没有当作人格来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必须要进行全新的课堂设计, 把学生的生活当作课堂教学的主线, 把课堂内容设计向生活化拓展。

三、以人为本, 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被动式的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自然成为核心任务。所以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教材的分析也可以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

四、以人为本, 必须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配网自动化终端下一篇:微创经皮肾镜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