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2024-07-08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通用12篇)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1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恰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 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浓厚的好奇心。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散化,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 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讲述, 讲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 (如造纸术、火药) 等, 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他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与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与责任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 有时集中有时分散。如教材中第一单元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 让学生很难记住, 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 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帮助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 应是先通氢气,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用“氢气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两句话来总结, 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中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 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 喜欢动手, 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 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 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 从激发兴趣着眼, 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家庭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 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 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 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 瞄准学习目标, 深入实际、画龙点睛、选择性、针对性地去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也激发了思维, 加大了密度, 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 既要配合教材内容,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 带过一般, 设疑破难, 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 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时, 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 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 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 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 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 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 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 让学生亲自动手, 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 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还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 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 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 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证明, 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精讲多练,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 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发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点滴,激发兴趣,精讲多练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2

江苏省淮阴中学 李莹莹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认知,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家庭小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认知,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也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所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三的学生,那些奇幻的实验现象,会让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化学教学工作者,我真切地感知着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练就火眼金睛,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最直接、最频繁的观察活动,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

一般我会用一些有趣的“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做过“魔棒点灯”、“白水变红酒”、“水中生火”、“空瓶生烟”等。这些奇特的现象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融入化学课堂。这样,带着渴望的情绪,学生的化学课效率就特别高。

为了更长久地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后续的化学课堂上,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做实验。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每个实验都在课堂上做,所以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在讲解水电解的微观解释时,通过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分析出反应物水通过化学变化后的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再结合教材65页水 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变化的示意图,就可以让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分子、原子这一概念。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观察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我会进行这样几个操作:首确定观察目的,弄清“看什么”;其次明确观察内容,一般包括: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物质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生产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如蜡烛燃烧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阶段: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观察蜡烛的变化,火焰的特征以及烟的生成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比平时所说的“看”,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更全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实验下放”。比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时,可以提供一瓶碳酸饮料,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能否与石灰水反应等。一般学生在讨论过实验流程后会信心百倍地参与课堂,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也会明显提升,课堂效果从而大大提升。

二、分好小组实验,体验动手乐趣,成为动手能手,提高实验基础技能

为了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进行课堂分组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所以,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

究竟哪些实验可以列为分组实验呢?我们应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适合自己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我认为一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或能见度较差的课本实验应作为首选实验,比如沪教版中高锰酸钾制氧气、粗盐提纯、配溶液等实验;其次可以引入一些趣味实验,比如晴雨花、点水生火、水果电池等;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改进或创新实验,经老师评阅审核后也是很好的实验素材。

选定分组实验内容后,结合初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动手能力,在分组实验 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其次是准备好充足的仪器药品,同时还要估计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解决准备;学生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实验预习,以免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预习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异常现象记录等。教师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对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分组实验后应及时进行实验小结,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热情投入生活,寻找身边化学,到达学以致用,成为新世纪全面人才

我们身边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身边实验的探索之中,从中体味化学的生活魅力,这样一来家庭小实验就应运而生,它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例如,铁钉生锈实验时间较长,我们可以将此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完成将课本127页的“交流与讨论”实验内容,提醒学生可以用削铅笔的小刀代替菜刀,记录实验现象。等讲到《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时让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通过上述两个实验的操作与展示,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就可以理解“条件控制法”设计思路,也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的事实,而且通过菜刀实验的对比现象还为“如何防止钢铁锈蚀”做了铺垫。其他诸如自制硫酸铜晶体,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叶脉书签等都是很好的家庭小实验素材。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重要性;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门为改善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新课改要求,并在要求中指出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初中化学内容中富含与实验相关的知识,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以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的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和举措。在目前初中化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模式还未完成向新课改中要求的转变,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知识储备,但是在其他综合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初中化学是一门重视实验实践的教学科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知识,更能在实验的独立或合作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细心、耐心、冷静的能力,从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实验教学和自身的实验操作学习并获得在课堂教学中欠缺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综合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目前社会需求的是具备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培养要求,素质教育就是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健康发展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学生通过素质教育的培养可以学习到并获得除文化课知识以外的许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如今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社会中占据有利条件,此外,通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健康且过硬的心理素质,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会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学中重视教师地位及作用,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格外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才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学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并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愿意学习、认真学习、努力学习以及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满足学习欲望的同时能够学习到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在影响蜡烛燃烧时间因素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考虑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影响的因素及如何进行实验证明,由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因素及验证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得出正确的可以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教师最后对学生的实验做补充、点评。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大多数人欠缺的能力,但在如今的社会和时代最看重的也是创造能力,而且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也包含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极高的要求,只有在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知识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结论进行不同实验方案的设计,使学生在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制取氧气实验的学习时,有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催化制取等多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在理解反应、催化原理后可进行其他试剂的组合尝试来制取氧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操作,因此,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就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具备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或是实验难易程度的影响大多数初中化学实验是由多名学生合作进行完成的,因此,为实现在化学实验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如,在饱和溶液的配置与蒸发结晶实验教学的实验操作中,两个实验都较为复杂且具备一定的危险,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学生合作完成的,对实验顺利进行操作是保障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从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方式与社会、时代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也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落实且加强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岭.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4(32).

[2]张金东.浅谈新时期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优质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谈 篇4

一、开发家庭小实验, 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材中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如当看到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或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时思考该如何用实验除去等等。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扩大了视野, 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

例如, 在做铁钉生锈实验时, 有的学生对书中的设计产生了疑问 (1) 铁钉和干燥空气接触, 从空气成分看不是含有少量水蒸气吗? (2) 用植物油隔绝空气能达到预期效果吗?这两点疑问实际就是创新的亮点, 不能泯灭。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找出改进的办法, 经过讨论研究, 最后将这两个实验变为: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种干燥剂, 第二只试管用蜡油代替植物油, 结果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及时帮助学生改错

学生动手实验时, 小组长和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 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加热前, 小组长检查试管口是否塞棉花, 高锰酸钾是否平铺在试管底部, 试管口的朝向, 酒精灯是否使用外焰加热等。再如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 找出操作上的失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动手实验,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坚持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四、演示操作要有尺度

现在的化学教材, 对于实验类型标注的不是很明确, 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适合作为演示实验呢?我认为首先是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有必要演示。比如,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的教学,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 对于基本操作, 教师必须做出标准规范的演示,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 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其次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比如《制取氧气》, 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教师一定要先演示, 然后才能开展学生实验, 如果直接让学生实验, 效果不尽如人意。

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第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要有真才实学

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相信能来巨人的老师这方面都比较厉害,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1.对学校考试要求的了解(某章知识点在刚学的时候考试可能会考到什么程度,在期中期末考的时候又会要求到什么程度,最后在中考的时候又是什么要求),甚至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作业,以及平时的测验卷子能估计下老师出题的侧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主要针对提高)。习题练习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讲解时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不要直奔答案。题不见得做的要多,也不一定非要做出来,关键学生要有所思考。(我觉得:学生能力差距就在于看到已知时他们分别能够想多远。同一道题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起点是不同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二、依靠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物理来至于生活,还应当应用到生活中去。目前初中生使用的物理教科书,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太理性化的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物理学习中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他所学知识的价值应用(物态变化——冬天冬泳,重力重心——跑步逆时针跑,共振——玻璃破碎,压强——龙卷风把房盖卷起而不是压塌),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物理学习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方法,能力。

三、情感在教学中的影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师情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不需要慷慨激昂,但也别太平淡冷漠。Flash课件的应用活跃课堂气氛

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2.成功的情感的体验

物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物理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开始抵触物理学习。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3.生关系的影响

尤其学习成绩差,不愿学习的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6

一、提前准备,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一是知识准备,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二是素材准备,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就知识准备而言,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因石块的质地不同,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分工实验,角色明确,任务清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教师再追问:“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那么,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大胆实验,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革新观念,从“我做你看”的模式过渡到“我引你做”的模式,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有效。

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一、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近年来,自新课改实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知识的难度,从而对其广度进行了扩展。然而,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并未调整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加深知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最终降低了教学质量。

2.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少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安排为习题练习,并减少了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当中。由于化学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采用理论讲解,或者题海练习的方式,学生根本无法透彻的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一旦题目稍微变化,就会出现错误。虽然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学生由于没有亲自参与到实验中,从而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实施新课改之后,教材的内容、难度都做了一些调整。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讲,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的结构、特点,以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意义记忆法,从而突破机械记忆法的局限性。比如,在学习烃、卤代烃时,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式教学法。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他们探讨这两种物质的结构、特点。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兴趣,从而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当中,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除此之外,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鉴于此,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开展。首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安排合理的实验活动。其次,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使他们彻底领会化学知识的原理,达到将知识内化的目的。再次,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加深记忆。最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其自行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演示实验的重视度。在有机化学实验中,部分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学生无法单独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的现象,提高教学的质量。比如,在学习乙烯制备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法。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有机化学与现实中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建立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观察真实现象的过程中,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糖类”课程时,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糖类有机物,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并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旧的教学模式由于弊端太多,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改变以上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当前,电教化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灵活性高的特点,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在网络平台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从而使他们充分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中面临很大的困难。同时,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有机化学方面兴趣不足,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改善的办法和措施。比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摘要: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由于课程本身内容比较复杂、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改善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最后,对高中化学教学做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当当.《有机化学基础》教后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旬刊,2014,12(12):60-61.

初中作文教学体会点滴 篇8

一、注重观察和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首先, 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诉,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作文就是再现生活, 是生活的沉淀。在日常工作中, 我提倡学生多观察周围不同类型的人, 体会生活中的点滴, 把有意义、有趣的事通过日记方式记录下来, 提高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例如, 写话题作文“感受”时, 我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春天的痕迹, 告诉他们可以写成类似“感受春天”的写景散文;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同学间的情谊, 启发他们写成“感受友情”的记叙文。其次, 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二、注重感情的发掘, 有“情”才能有“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让学生必须了解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使他们认识到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写真话, 诉真情。

首先, 要利用课堂主阵地, 上好讲评课。实施多元评价, 先组内评析和欣赏, 互相交流构思过程及读后感, 老师再做点评。通过品读、对比, 找出饱含深情的文章, 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鉴赏能力, 而且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 要由学生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一方面应多表扬,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我信奉这一点并用于写作评价中。每篇作文后都有鼓励性、欣赏性语言, 这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兴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 应尽量使训练题目贴近学生生活,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表达、写作的欲望。

总之, 只要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 勤于动笔, 学生就会由怕写作文变得爱写作文,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要养成学生观察和积累的习惯, 进行多元化评价, 培养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正有感而发。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点滴体会 篇9

一、明白词汇的重要性

从初一开始,我便不断强调词汇的重要性。“词汇犹如盖高楼大厦的砖石,没有砖石高楼无以平地而起。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即使单纯为了应付考试, 也不应该让某些词汇成为理解句意的绊脚石”。这样的说法让学生认识清楚,学起来目的性更强。

二、过好语音关

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感到新鲜、有趣,热情高涨,信心百倍,这时,教师要抓住好势头,讲究方法,把48个音素的读音及发音方法教给学生,绝不能马虎过关。我宁可多花一点时间放慢速度,让学生逐个过关,以使他们能用所学音标知识自己拼出26个字母发音 ,以后教单词 ,只需写出音标 ,让他们自己拼读 ,不准确的一定要及时纠正。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基础,接下去的教学工作就轻松多了。

三、学习单词要讲究方法

常常听到有些同学说:“英语单词太难记了。”他们希望老师能教一个“又快又牢记忆单词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只要善于动脑筋,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窍门”,记单词也是这样。为了帮助学生记好单词,我常把以下方法介绍给学生。

(一 )拼读记忆法。人类的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 声音可以通过听觉刺激大脑,有助于大脑加深通过视觉得到的印象。因此,记忆单词时,不可闭着嘴、闷着头、孤零零地看那几个字母,而要先记住这单词的拼读,再边读边拼。不符合拼写规则的英语单词很多,但是符合规则的单词毕竟还是多数,这些规律对记忆单词非常有用,尤其对初学者更是如此。根据拼读规则记忆单词的读音和拼写, 比毫无规律地死记几个组成单词的字母,省劲而有趣得多。

(二 )利用构词法记单词。构词法是组成单词的一种方法 ,利用构词法记忆单词,可以记忆成串,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还可以顺便记住各词的词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构词法。

1.派生。有的单词加上前缀或后缀 ,会形成一个新单词 ,只要记牢词根,再记准要加的前、后缀意思,一个或几个新的单词便记住了。如:动词care(关心)加后缀-ful,就是形容词careful ( 细心的 ), 接着加上 后缀 -ly, 就是副词carefully ( 仔细地);如果在care后加-ness,就是名词careness(小心);如果在它后面加上-less, 就是careful的反义词careless (粗心的);在careless后加后缀 -ness, 就是careless的名词形 式carelessness(粗心 )。这样 ,可以同时记住6个单词。

这种方法可以一记就是一串单词,且记住了词性,确实是又省时又省力,但这种前后缀不能随意乱加,应该在平日学习和阅读中不断积累总结。

2.合成。两个或更多的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合成词 ,可以根据构成合成词的单个词的意思推想出这个合成词的意思。例如:

(1)名词+名词→合成另一个名词

如:space+ship→spaceship(宇宙飞船)

class+room→classroom(教室 )

(2)形容词+名词+ed→合成一个新的形容词

如:kind+heart+ed→kind-hearted(好心的)

blue+eye+ed→blue-eyed(蓝眼睛的 )

(3)形容词+现在分词→构成一个新的形容词

如:good+looking→good-looking(好看的)

hard+working→hard-working(勤劳的 )

类似这样的合成词易懂、易记,还易上口。

3.转化。英语中有些单词 ,词形不变 ,词性却可以由一种转化成另一种。

如:water(n.)水→water(v.)浇水

daily(adj.)日常的→daily(n.)日报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只要稍加留心,记住的一个词就会变成两个词。

(三 )单词归类 , 联想记忆。随着学习中词汇量的逐步增加,我们要不断变化记忆,设法从机械性记忆转变到各种方式的理解性记忆上。例如:我们可以把学过的身体各部位名称归成一类来 记 , 提起head, 就可以联 想到hair,eye,ear,nose,mouth,tooth,ace,neck,arm,leg,foot, 等等 , 这样从头到脚一个接一个地数,可以记住一大串。再如:把交通工具归为一类,car,bus,truck,jeep,train,plane,boat,bike等又是一大串 单词。还可以把课程名称、学习用具、体育运动等单词归类,这些表示同一类事物的词放在一起记,可互相启发,便于记忆。这样,记单词就不是孤零零地机械记忆, 而是抓住相互联系的理解性记忆了。

四、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首先,英语学习要重视课外阅读。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技能之一,同时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主要途径。通过大量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英语学习动力。其次,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 如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观看英语原版电影、阅读英语报刊等。

五、同遗忘作斗争,强化记忆效果

学习词汇如果没有复习和巩固,就很容易回生,因此,要加强复习。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为了防止记忆痕迹的逐渐减退,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还没有完全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可结合新词复习旧词,也可把单词放在词组或句子中记,还可以把单词放到对话、课文中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有情有景,才会记得牢。平时,可准备一些卡片,把单词与例句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拿出来复习,不断重复,不断加深记忆,所谓“长流水,不断线”,那么,我们就不必为记单词发愁了。

六、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体会作品内涵

音乐是富含情感的一门艺术,情感是音乐作品的生命,音乐作品给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作品有力得多,它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作品的内涵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直达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教育应紧紧把握情感原则,使其在情绪达到高潮时自然感悟作品的内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欣赏完整的歌曲,既可以消除学生因为孤立机械地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乏味心理,又可促使学生把握完整的作品内涵,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学唱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持久、兴味盎然地投入音乐学习中。

例如:《军民团结一家亲》这首舞剧选曲,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并没有事先给学生介绍更多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通过让学生听赏,伴随着美妙独特的旋律,他们体会到了歌曲中所流露出的情感。结果,学生很快就被歌曲中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作品的内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也自然提高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唱时投入了浓烈的情感,演唱的技巧也得到了提升,学习效果明显有所增强。

再如在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一组视频:美丽的大草原一望无际,蓝天下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到处绿草鲜花……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震撼了,此时伴随着优美的画面,响起了充满草原风情的歌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纷纷都被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了,自然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他们模仿着、视唱着。接下来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分析了这首曲子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很快大家就都能比较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

教会学生演唱一首歌并非难事,重要的是怎样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得到心灵的滋润,受到艺术的感染。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一首歌前,首先要认真研究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感悟。通过启发和点拨分析:这首歌曲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演唱?通过怎样的语气或动作表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课前谋划,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恰当的诱导,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历和体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将音乐的情感性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情入手,以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时时唤醒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追求。有了情感,才能感悟音乐,才能创造音乐;有了

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并不是由着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而是创设与作品要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会,从而有的放矢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同时,只有将学生置于听赏歌曲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给学生欣赏的机会,并适时点拨,才能让他们感受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枯燥的音乐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成效。

二、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触发创新思维

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和浅显的音乐技能,其目的既不是造就一位歌唱高手,又不是造就一名演奏家,更重要的是要凭借具体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及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音乐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它宛如一把打开智慧宝藏的钥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音乐教学在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型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践行者,音乐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一切单调、枯燥、令人生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和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情感细腻,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是喜欢借助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充分把握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将音乐教学与游戏、舞蹈、美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乏味的音乐概念、晦涩难懂的音乐原理和枯燥繁杂的技能训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从而将他们从课堂固定的座位上请出来,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动心,轻松欢快地进入音乐世界,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思维,更接受美的熏陶。如在教学“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传统的方法是只教“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样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很多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内心感受,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受、想象的音乐情境,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了“拍子”的概念。首先,让学生理解声音的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其次,通过举出事例海关钟楼的钟声、电子钟秒针的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分别类似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它们的区别。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觉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声音,最后让学生用拍手、敲桌子等方式将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实现了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模仿的过渡。

总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感知音乐、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既使他们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原理,提升音乐素养,更使他们有所发展。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无见解,不怕问不好,就怕无问题。例如,在讲概率的应用时,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没有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很少学生敢于提问题,课堂效果不明显。现在讲概率的应用时,在课堂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氛围活跃,学生争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科教学当中所揭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等心理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就必须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惊奇、疑问,进而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新课引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中的围墙高3米,把一个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小明认为,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也将滑动1米,你们认为正确吗?这种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

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要经过从发散到集中,又从集中到发散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更要下功夫进行集中思维训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不单纯要求从字面上明白,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情况,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改变一些思维和方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

3.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电脑动画、投影、直观教具等),以积累学生的直觉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4.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和组织环节中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如分小组讨论,做小老师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三、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外因去激發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创造性教学,其功效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习数学的认真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继续努力。例如,小陈考入学校的成绩在全班较差,这让学生很自卑,当我注意到后,经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如“真棒,有进步,你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高的”,全班同学又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课余我还去主动找他谈话,慢慢地他克服了自卑心理,逐渐树立了信心,也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带动其他科目的进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创新、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时间、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并针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出三点: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成功意识。教学的创新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林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品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4(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邓村学校)

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2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 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 就像启动发动机的小轿车, 教师只管掌握好方向盘, 小轿车会轻松自由的行驶下去。基于此, 在物理教学开始之前, 巧用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小魔术、或模拟一种场景来引入课题,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大气压强’”时, 来一个“瓶吞鸡蛋”;讲“滑动变阻器”内容时, 制造一种明暗变换的舞台效果。学生们由惊讶到好奇, 到想知道原因,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 物理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关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 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生活中不仅处处有物理, 而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经验感受或积累。但学生的经验可能是不完整, 或者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生活感受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紧密结合,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生活中, 学生有从冰箱里取东西的经历, 针对这一种经历,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的鸡蛋, 过一会, 鸡蛋是湿的, 用纸巾擦也擦不干, 再过一段时间即使不擦, 鸡蛋却干了。你能解释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吗?夏季开电风扇感觉凉快和往地面上洒水感觉凉快的道理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生活中有的经历、经验, 联想所学物理知识, 你一言, 我一语, 在讨论、倾听、思考的过程中, 明晰了物理现象所蕴藏的道理。一个个身边的事例, 一个个切身感受,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加有用, 从而乐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关注物理实验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的实验, 是一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 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学生实验的过程是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在学生依据教材做好实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对实验进行外延的拓展或对实验加以改进。例如:在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中, 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框架:猜想—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 掌握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基础上提出问题:电压表是否可以串联在电路中?此时电压表有示数吗?示数又是多少?电压表、电流表同时串入电路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带着好奇和担心, 学生纷纷动手实验, 验证他们的猜想。就这样花一点时间, 把常规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一些, 使试验的效能有大幅的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培养学生对知识探求执著、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 它以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 高效的课堂教学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它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良好基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现象,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形成自主学习链条, 课堂上采用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对抗竞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通过自学, 自己动手实验, 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升华成终身受用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

五、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模式都提倡或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知道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在教学中, 小组的划分, 既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还要考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使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既相互监督, 又相互帮助, 使小组成为一个学习主体。避免以往评优课、示范课中小组讨论乱哄哄, 又假又空的现象, 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学校共同体下一篇:消费信贷之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