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共12篇)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1
摘要:在初中化学学科品德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化学实验史进行热爱生命教育, 通过学习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与应急能力。从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机融入生命教育, 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以实现学科实验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双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幸福而奠基和服务的, 课程标准倡导学科教学要促进每一位学生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帮助每一位学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助推每一位学生满怀梦想, 人生出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助推每一位学生提高化学实验素养的同时将生命教育与常态实验教学整合, 促进学生更加关注生命质量, 提高生命品质, 创造生命精彩, 迫切而必要。
一、学习化学实验史进行热爱生命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发现、奋斗的历史, 化学家们尊重科学, 发现规律, 勇于探索, 严谨执著, 用生命点燃化学的科学精神是感染学生热爱生命的生动的教育素材。
自学成名的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出身富豪不图享受, 乐于科研;从药剂师到化学家的舍勒, 锲而不舍、异常勤奋自制仪器发现物质;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与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 对仅仅几毫克的差别进行分析, 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等。化学家们对人生、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 可以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学习绿色化学理念, 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在绿色化学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迫切而必要。
1.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环境友好意识
在学习“空气”时通过分析丢弃一张未使用过的作业本纸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纸张与森林、纸张与节能、纸张与排污、纸张与生态平衡, 个人细小节约纸张行为与环保的关系进行联系分析, 颇引人深思, 特别具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通过分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 引发学生关注反应中过量问题, 并合理检测与废液处理等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2. 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培育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感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 适时将其整合在实验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对事件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在对事件的了解、讨论、评述、争论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感的形成。
三、通过科学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为方式。化学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化学实验操作动手等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开展科学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魅力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比较人体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分子运动实验探究”“水的蒸馏”“软水与硬水的鉴别”“金属化学性质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探究”“自制指示剂探究”“酸碱盐化学实验探究”“化学肥料的简易鉴别”等探究实验, 体验实验探究魅力。
2. 关注身边化学现象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的环保小课题或作环保调查等。如, 空气污染源调查、水污染的调查、家庭节水调查、农村化肥、农药污染的调查等。其过程中用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必要的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反思评价等能有效的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
生命质量提升源于对生产生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 科学探究给了学生一把解决身边问题的金钥匙。
四、通过化学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与应急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训练了基本实验技能。例如, 危险品的取用、浓硫酸的稀释、可燃性气体的检验与验纯、易燃易爆物的存放与安全管理要求等, 同时学习了酒精灯失火的处理方法、酸碱腐蚀的处理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白磷与活泼金属的保存方法等。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反应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渗透生命教育努力实现化学实验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双发展”, 让化学实验教学成为促进师生创造人生生命精彩的催化剂罢!
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2
尝试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了解学生实验心理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就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安全意识、培养自信、团结协作、激发学习动力等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尝试。
关键词:化学实验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尝试 引
言: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教师要重视实验探究的作用,关注学生实验心理,培养和稳定学生的实验兴趣,疏导各种心理障碍,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九年级是化学启蒙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是有兴趣的,喜欢看到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愿意亲自动手做实验,但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的轻视、恐惧心理及畏难情绪,对实验探究活动兴趣淡薄。教师应有意识的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心育功能,通过这一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探究实验,激发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切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对于刚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学习化学让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鲜感和好奇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绪言课教学,在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感到既新奇又陌生。可选做一些“魔术表演”:①魔棒点灯;②水底生烟;③白纸显字;④水火共存;⑤白酒变红酒;⑥水变牛奶等。又如,讲燃烧条件前,选做:①将一块方形手帕浸在酒精与水(体积比为2:1)的混合物中,再用坩埚夹起点燃,只见烈火熊熊,稍倾,将手帕在空中一挥,火焰熄灭。学生原以为手帕已化为灰烬,未曾想它却丝毫无损。②将燃着的红磷伸入盛满O2的集气瓶中,可见光芒四射、白烟升腾(是学生已有的印象),片刻火焰熄灭(在学生意料之中),熄灭了的红磷从集气瓶中迅速取出却又“死灰复燃”(学生茫然)。③向浸在热水中的白磷通入O2水中空动火花。
上述实验现象是学生始料不及的,“为什么?”“怎么样?”,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不言而喻了。
创设探究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探究方法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探究实验还可以关注生活,把化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求知欲更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探索的精神得以培养。
二、演示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守规和安全意识
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严谨、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教师首先应做好必要的演示实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药品的取用、放置,仪器的组装、拆除、洗涤,每一个细节都要准确、细致、合理、节约、规范、安全,使学生明白准确而规范的操作是安全的保证,也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例如,学生在学习氧气制取实验时,实验装置的连接、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会经常出现等错误,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能注意提示,规范操作,则可防止学生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错误。再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改进了吹灭蜡烛后再点燃白烟,换成用酒精灯帽盖灭再点燃,这一小小改动演示极大的提高了这一实验的可观察性及说服力,让学生们更深刻认识到酒精灯帽的用途,而且也改掉了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的习惯。
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来源于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规范操作,一丝不苟,让每个实验基本操作准确到位,让每个步骤的操作要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严谨治学的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和安全意识。
三、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有利于化学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成就动机的定向和驱动作用, 对一些要求不高危险性不大的实验,可以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做,引导学生通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观察、猜想、设计、分析、协作、表述、应用等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学生经常地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可以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更感兴趣,倍加努力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而且一些学生在做实验,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另部分同学观摩实验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
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经常让学生动手实验,加强个体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可以大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也会使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激发探索创新精神,培养了自信心。
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有的学生由于一贯的自卑心理而感到畏惧,他们觉得“好生”水平高,能力强,常常在实验课堂中认为完成实验是他们的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本身带有危险性和操作不确定性(氢气爆炸实验、浓硫酸稀释实验等),往往使学生远而观之,畏惧实验,不敢靠近实验观察实验,若学生在学习中畏首畏尾,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那对其做过的化学实验也不一定会有印象,那就更谈不上进步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接纳自己,积极投入到实验的探索中。出现畏惧和气馁情绪,教师要及时发现予以疏导和鼓励, 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四、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对团结协作精神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和重要,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为人的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营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劣互补。教师在实验操作前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好组,让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搭配,在实验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做较复杂的实验,更需要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制订相应的措施和要求,及时进行团结协作意识的渗透,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体验过程,寻找方法,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在交流、沟通、分享中促进团结合作,培养责任感。比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较多,且操作复杂,需要做好小组内部的分工,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于化学实验的结果,会因所使用的药品、仪器、实验环境、药品投放顺序、反应温度的控制、反应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敢于质疑,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反复论证。通过实验的重现性和可变性进行辩证的分析实验,最终得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小组成员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促进同学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
五、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轻松愉悦学习
化学实验教学中评价学生要注意过程评价,有时过程评价比结果还要重要。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有没有进行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做得如何?进行实验时参与度如何?有没有认真观察?有没有认真分析问题?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讨论过程有没有积极发言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如何?表达能力怎样?等等,在各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开放、欣赏眼光看待学生的潜能,只要学生比以往有进步就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智慧的寻找恰当的批评方式,使学生在批评中得到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护,能准确地认识自我,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在进行个体评价的同时也应对实验小组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升集体荣誉感。科学有效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以此调整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自信,促进他们轻松愉悦的努力学习。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验心理的基础上,在实验教学中围绕课程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矫正不良心理,提升学生的心理正能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更能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册》,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 文章类
[2]施建国:《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第14期。[3]吴剑英,谢国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9期。
网络文章类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19-01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情感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一、加强情感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1、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2、以知育情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3、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4、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長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5、以需育情 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二、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尝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2、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3、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将高中化学(必修)第三册复习题6、7习题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原来学生只在作业本上完成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分离,现在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老师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总之,情感教育渗透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化学实验时,作为一名老师,更多的应注意和学生们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书的含义在于育人,智育离不开德育。
参考文献: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4
一、培养创新能力渗透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有活力的课题。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仅在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还在于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应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着重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也不能忽视创新教育, 要以“双基”为依托,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潜能, 提高创新能力。化学是研究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关系的一门学科, 以实验作为学科的基础, 有实践得出, 化学实验以其独有的优势,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应加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导向与设计, 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创新的观念和模式, 进行知识的学习、实践与应用, 增长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毅力是创新的品质, 化学领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有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教学上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当今化学科学发展成果, 以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在教法上, 实施主体教学,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改课堂演示实验为边讲学生边做实验, 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以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竞赛, 以培养创新能力。
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若将
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酒精溶液进行实验, 就会产生沉淀, 现象明显。若再将沉淀一分为二, 一份做碳酸钠溶解实验, 一份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 效果较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含碘盐的快速检验方法实验由观察到炒菜中藕片遇碘变蓝的现象,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碘酸钾不稳定, 受热后发生分解生成碘化钾, 碘化钾又被氧化产生单质碘造成的。由此联想使用加热固体碘盐与无碘盐和湿润的淀粉试纸的方法定性检验含碘盐与无碘盐。从而有意识的将创新思维用于实验设计,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并能在创新中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
二、培养实践能力渗透素质教育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是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中最基本的内容,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纽带, 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演示实验在整个实验中占了很大比例, 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改变了由教师一人做演示实验的习惯, 注重教师诱导、集体探索、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先以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依据, 讨论决定选用怎样的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与尾气处理装置, 然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当学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 则联系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 由学生共同讨论使用什么装置, 再请学生示范来完成演示实验。
在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可使所学知识更完善, 促使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拓展。如钠的性质教学中, 通过教师讲述学生演示, 其余学生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操作如下:从煤油中取出小块钠, 用小刀切开, 观察颜色变化, 再把一小块钠放入酚酞试液的盛水的烧杯里, 观察现象。当学生做完实验后, 引导其他同学总结钠有哪些性质, 但最终未能得出“硬度小”这一物理性质。于是请做演示实验的学生告诉他们, 用小刀切开钠时的感觉, 结果同学们都能从那位同学的实践中感悟到钠“质软”的特点, 从而得到“硬度小”的结论。这个实验虽然只有一位同学动手, 但他使全班同学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如果说演示实验只是部分同学有动手的机会, 那么化学实验中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的则是学生实验。在学生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习,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实验, 最后由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问, 并鼓励其他学生做小老师, 积极参与回答, 针对较难的问题, 则由教师回答, 或设置悬念, 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 或再通过实验来突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习题课也是同学参与实践的好机会, 在教学中, 让学生先预习并设计方案, 然后通过实验检验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 使学生感悟到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促进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渗透素质教育, 除了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指导完成学生实验外重要的还应在确保实验安全, 易于控制的前提下, 让学生自主探究, 交流体验和进行创造性思维锻炼。从而对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的训练。如对酯物理性质的描述, 教材并没有安排实验, 教学时把它设计成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5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份内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昭亮全面发展的-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 ; 渗透
;德育教育
“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心有感触,时代变化,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改变了。如何教育好当代的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要在成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要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形象育人。
现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追星”一族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有崇拜“偶像”的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偶像,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每一点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把为人师表形象模范当成一种口号。教师的形象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习俗、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1.1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达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心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励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做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热爱生活,懂得时尚。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兴趣,就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就能与学生亲密相处,让学生信任并当做可以交流的朋友。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应该拿出自己的体育强项,如打兵乓球、羽毛球或篮球等等跟学生一起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感受到老师是-位多才多艺辶人,从而令到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自己。教师能够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关心自己的学
生。教师的形象力量才会有效。
1.2 身教胜于言传。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常常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胜于言传。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同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教师必须做到示范表率作用,有威信。这种威信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高低,也不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表现在语言生动,而是思想上半部,道德品质上的威信。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自身做的好,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例如:教师上课吋必须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上课从不迟到或拖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当,就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要衣着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善良,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公正,以自身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精读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例如侯氏制碱法,正是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留类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尔维制碱法,打破了外国视为珍宝秘而不宣的技术,为祖国创造了更好的侯氏制碱法。讲授化学课中燃料及其利用时,介绍我国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上太空的燃料制作,同时也讲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以及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2.1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材中,讨论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及白色污染的防止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化学课上讲授金属电镀知识时,带学生参观学校旁边的电镀厂,使学生加强了对工厂的废水污染及废气污染的理解,同时明白酸雨对建筑物腐蚀的奥秘。讲授白色污染知识时,加插现时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宣传好垃圾分类,美化环境同时有利社会发展,使学生感同身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2.2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围绕学校内宿生用水管理问题,对他们冲凉用水、洗衣服及生活用水如何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也针对当前提出的治理散、小、乱养猪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水资源受污染的危害性。
2.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势头。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操,增强学生的创新感。例如在这学期广州市开展的“大晶体”制作比赛项目中。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好与差,不仅仅是靠一位高水平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教,如何在学科中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心。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篇6
一、走进课本,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用于环境教育的素材。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改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化验知识的兴趣,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比如:在学习了“空气”的知识后介绍“大气污染”;学习了“水”的知识后介绍“水体污染”;学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后介绍“温室效应”、“低碳生活”;学习了“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后介绍“酸雨”;学习了“化学肥料”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二、走进实验室,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都是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减少污染,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对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后废物的处理等,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自觉把废液、废渣倒人废液缸中,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验课渗透环保教育意识。
(1)增加药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的实验探究。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药品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如用硝酸银测定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实验中所生成含银废液,每次实验完毕,教师应启示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学生养成从我做起,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
(2)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运用现代信息实验操作,节约环保。现代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可以通过视频来实现有毒有害实验的完成。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节约和环保。
(3)教师要加大微型实验的研究与应用。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中新发展起的一类微型化学实验,引起了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尽量小的实验仪器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通过常规分析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微型化改造,对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微型化滴定实验探索。当试剂用量降低到原用量的1/5时,仍能得到符合常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实验结果,从而节约了实验试剂、实验经费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大大减少了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学实验微型化是目前教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来倡导环保,应用微型实验。
三、走进生活,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实效,更具有强的说服力,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让学生走进社会,去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通过身传言教,在公共场所宣传“低碳生活”相关知识,倡导环保、绿色、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节约电能;节约水资源;节约用纸;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垃圾分类处理。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利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刍议 篇7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感恩教育,教学情境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 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不少教师只关注前两个目标, 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多大作用, 殊不知后者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下面我以几个教学情境为例, 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1. 利用实验探究过程渗透感恩教育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不仅要传授知识, 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 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而且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增长。”这说明像感恩这样的情感教育也可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 蜡烛被点燃后, 产生明亮的火焰, 火焰轻轻摇曳, 烛泪流淌。在这个似乎很简单的实验中, 除了要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产物外, 我还让学生分析有什么人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学生由此想到了“老师”, 然后我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是如何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积极交流, 互相启发, 发现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对教师平时的付出也多了一份理解, 懂得了一份感恩, 在后来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得到了加强,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利用化学史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2.1 感恩祖国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情感教育目标中强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泰戈尔曾说:“蜜蜂从花中啜蜜, 离开时嘤嘤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多少海外学子,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 心中却总是装着祖国。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 了解到侯德榜小时候即便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 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他从清华被保送到美国留学, 先后经过8年攻读, 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时, 他时刻怀念祖国, 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最终决定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返回祖国, 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1926年, 侯德榜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是祖国培养了自己, 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应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
2.2 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胜过了自己的生命, 不少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对这样的关心和照顾往往不为所动, 甚至没有一点理解之心, 更谈不上感恩之心, 所以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就成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 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门捷列夫的故事, 第二天, 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叙述门捷列夫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父亲在门捷列夫16岁时眼睛失明, 从此, 母亲一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母亲克服了重重困难, 供门捷列夫上学, 直至门捷列夫考取了中央师范学院, 在他毕业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后来他在一部著作的前言中深情地写道:“这部著作是一个小儿子献给母亲的纪念品。为了使这一个儿子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 她曾经费尽了最后的精力, 临终时, 她还说:‘不要幻想, 要坚持工作, 耐心地寻求科学的真理吧。’我将永远记着母亲临终的遗言。”[2]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涤荡, 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恩比山高, 母恩比海深。
3. 利用“知识拓展”渗透感恩教育
教师还应在知识拓展中使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校园、感恩生命。例如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某些其他气体的含量升高增强了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 阻止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 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将导致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天气炎热, 植被破坏等。面对温室效应, 全人类应该一起行动起来, 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可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教师同时要教育学生, 学校的一草一木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从身边事情做起, 适时进行感恩校园的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立呼唤更多人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人才除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 更要懂得对一切为之成长付出的人和物感恩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9-12.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9
我认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耗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民用燃料产生的废气、烟尘等导致大气污染物猛增, 主要有:碳化物 (如CO、CO2) 、硫化物 (如SO2、H2S) 、氮化物 (如NO、NO2、NH3) 、有机化合物 (如甲醛、酮、焦油) 等。据最新统计, 现在每年仅CO2的排放量就达5×1012 kg, 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 分别对这些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教学。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 除了给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 教师还应列举各国出现的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说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和危害。
在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时, 指出空调、冰箱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 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 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有增无减, 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时, 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据专家评估报告表明, 到21世纪中叶, 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达到560ppm, 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二、与水污染有关的化学知识
水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及工业排放的废液废渣。造纸、冶金、化工等工业重金属可溶盐的任意排放, 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生活垃圾的倾倒,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是水体污染的原因。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人类及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水体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所产生的酸雨会使湖泊水变成酸性, 使湖泊中的铅、锰及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大, 引起水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严重时可使湖泊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如,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阿几隆达克山区214个湖泊中, pH值在5以下的已达半数之多, 82个湖泊已无鱼类生存。酸雨浸渍了土壤后, 使铝元素和金属元素流入附近水体, 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及人体健康。目前,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 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事实证明, 污染一个水域只要几年时间, 但对污染的治理, 人类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讲“水资源危机和污染”时, 给学生介绍发展中国家约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面临水危机, 其中有3亿多人处于缺水状态中。全球淡水资源短缺, 分布不匀, 水污染加剧, 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 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 使学生明白, 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 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 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 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城市和工业污水的灌溉, 工业废渣、垃圾的堆放, 化肥农药的滥用, 森林的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 使得土壤的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1993年, 安徽某地因灌溉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壤污染, 使1000多亩水稻颗粒无收。因此, 在学习“化学肥料”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 千百来, 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态度是尊重和爱惜的, 中国人要知道怎样保护土地。
此外, 在实验操作中, 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 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 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要求学生, 每次实验完毕后, 一定要将废液按指定位置倾倒或回收, 然后统一处理, 严禁随意胡乱倾倒。为了使环保教育更加结合生产实际, 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 去看一看, 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 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 让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 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 对学生增强的环保意识, 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
当然, 教无定法,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使他们成为未来环保的真正卫士。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 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到《H2的性质和用途》时, 我就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 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说明高科技方面我国已挤入世界前列。在上到《金属与矿物》时, 我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了解我国钢铁的冶炼历程, 特别是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在上到《酸碱盐的应用》时, 我就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这些实例, 学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三化学教学中, 我通过改进实验教学, 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优良的实验品格。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1.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针对教师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以下不足:能见度低, 教师演示时学生主动性、注意力不够等, 因此将一些操作较简单, 涉及器材药品不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采用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协助实验员准备实验, 既减轻了实验员工作量, 又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药品室内的情况、构造和药品、仪器放置情况,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员准备工作的艰辛, 并增强了师生感情。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这样有明显好处, 由于结果是未知的, 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踏实、严谨、科学、仔细地进行实验, 要求他们规范地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 否则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结果, 这很好地培养了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例如,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 我不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从以下几组药品中选择合适的原料:1石灰石与稀硫酸;2石灰石与浓盐酸;3碳酸钙与稀盐酸;4碳酸钠与稀盐酸;5石灰石与稀盐酸。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然后从反应速度、经济、气体是否纯净等角度讨论、分析, 找出最适合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料。
3.重视家庭实验。让每位学生准备家庭实验箱, 从废旧垃圾中拣拾实验药品、仪器, 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美德。
三、联系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公德心, 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化学是自然科学, 其知识也蕴藏着很多可讲的人生哲理, 适当加以引导利用, 对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到《自然界中的水》时, 让学生学完水污染知识后, 结合生活现象和现状, 自己评价生活中有哪些有损公德的水污染现象, 生活废水都排入屋旁的鱼塘, 对不对。针对现代学生容易偏激负气的现象, 学浓硫酸知识时, 讲到它的强腐蚀性, 不要忘记适时普法:利用浓硫酸故意伤人是要判刑的, 不论生活中有什么矛盾, 都不可以走极端, 毁了自己的青春。化学知识和其他科学一样, 学习它是为了造福自己, 服务人类。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观念, 道德观也会同步改善, 后进也就变先进了。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 它需要长期积累, 潜移默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 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们初三化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 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 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 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德育是解决人的方向问题, 智育是培养人的智能问题, 二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联系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公德心, 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环保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54-01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环保意识的强弱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对国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尤为重要,对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于教材教学中渗透环保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可以和环保教育结合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应尽可能的把这些内容和环保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介绍笔者授课中常用的几种结合:
1.1将“臭氧层空洞”与“空气”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
尽管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却可以吸收大量的源于日光的紫外线,发挥整个地球生态体系“保护伞”的作用。但因当前人类社会大量使用致冷剂氟里昂以及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氮的氧化物使得臭氧层被破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的减少必定会影响其吸收太阳紫外线作用的发挥,从而使人类过多的遭受紫外线的辐射,引起白内障与皮肤癌病发率的大幅攀升,同时也不利于动植物的成长,使农作物产量降低,另外还威胁到海洋生物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生存问题,整个大气环境出现变异。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臭氧层的意义,认真学习“空气”方面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可以影响到家人减少或停止对氟里昂致冷剂的使用,尽量使用无污染的致冷剂,为保护臭氧层作贡献。
1.2将“温室效应”与“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伴随了大量含碳燃料的燃烧,同时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的出现直接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逐年上升,气温变暖,两极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随之上升,有些地势较低的海岛、沿海地区就会被淹没,另外还会打乱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引起像干旱、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就此,教师在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后,普及绿化环境、减少生活和工业发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环保理念,尽量运用新能源。
1.3将“白色污染”与“有机合成材料”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
通常把塑料垃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叫“白色污染”,因大多数塑料无法在自然界中降解,日积月累对土壤乃至地下水都会造成污染,若是以焚烧方式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又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很强的氯化氢,导致大气污染。因此,在“有机合成材料”知识的讲授时除了介绍这一系列的污染,还应向学生渗透新型可降解的塑料用品使用的意识,例如,尽量多使用光降解、微生降解塑料;尽可能少地使用塑料制品,生活中以布袋取代塑料袋等。另外把国家颁布的限塑令即把超市中塑料袋的无偿使用转为有偿使用的目的普及给学生,使其可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环保的急迫性。
2. 于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科目的学习依托于实验的进行,因此,教师应注重要实验操作中渗透环保教育。在化学实验中,尤其是制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气这些气体时,这些实验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直接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利用导管和倒挂漏斗使其进入对应吸收液(如碱液吸收多余的氯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污染的危害与环保的重要性,确保环保教育的有效性。
3. 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
3.1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通过法律法规的了解认识到环保的意义,例如教师可通过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使学生加深我国对环保方面的相关规定,从而提高学生在环保领域的知识水平。
3.2通过社会实践课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安排这方面的课程,例如,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对当地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环境污染区等实地考察活动,就当地的一些化工厂、水泥厂周边的环境作一个调查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并小组讨论治理这些污染的对策建议,这样既对化学教材中常讲的一些污染现象得到了直观的了解,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促进学生投入环保的实践中。
4. 通过课外环保读物渗透环保教育
尽管初中化学课本提到了一部分环保的内容,但这些远远不足以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环保方面相关的课外读物,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综上,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渗透环保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创造健康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韩秀丽.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2(12).
[2]李开廷.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考试周报,2014(38).
环保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12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 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将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是促进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保问题以及提高他们环保意识的有效突进, 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建立一个有良好环境意识到人生观.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 其中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内容不少, 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 教学者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进去, 这对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笔者在讲授《煤和石油》这一节的时候, 就穿插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煤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导致这两种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的境地”, “煤和石油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我们怎么样才能节约利用这些能源”, “煤和石油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等, 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非可再生资源的储存情况, 绝大部分的可利用资源已经被人利用, 并且存在很多过度开采的现象.据调查表明, 全世界储存的石油量仅仅够人类耗用200年左右, 所以, 必须告诉学生, 人类必须要有能源节约的意识,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地球环境中能源消耗大战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二、在化学试验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课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现象也可以对学生起到环保教育的作用, 而且相比之课堂教学而言更加具有直观性.
在实验课堂中, 教师可以把环境污染物提取样品作为试验的样品进行研究分析.比如, 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测定受污染的河水的PH值, 测定受污染土壤的酸碱含量等等,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白自然资源环境受污染是怎么回事,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再者, 教师还可以在实验课中通过对实验后的试验废液、废物, 以及一些不能用的化学器皿的正确放置, 让学生知道在任何的小结中都应该有环境保护意识, 减少污染物, 同时, 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给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社会, 是教学中的另一重要部分, 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中, 多半都把活动的场地定在我们熟悉的环境周围.比如, 让学生去垃圾回收站做一些调查, 调查垃圾中哪一些属于化学制品.在观察回收站工作人员给垃圾分类时, 明白哪些垃圾是可以在回收利用的, 哪一些垃圾要单独的放置, 像电池就要独自归类, 还要经过特殊处理;纸类一般都要再利用, 但是还要从中再分类;蔬菜瓜果的烂叶为什么要分开,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在后来学习酸碱的时候, 很多学生就明白电池为什么要单独放置和特殊处理.再如, 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小河中取河水样品做实验, 测量河水的pH值, 并做好相关记录, 然后根据记录对周边的环境, 如工厂、小手工作坊、居民生活区等做调查, 发现小河上游的工厂, 生产期间经常排放大量的废水, 导致河水中的鱼类和植物不能生长, 还时常伴有腐烂物体发出的恶臭味.学生们找到河水污染原因, 总结成材料并写成小论文.
摘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 因此, 化学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环保意识。在课堂上通过知识传授过程, 渗透环保教育,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这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已经引起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关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是化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课内渗透,课外实践
参考文献
[1]黄虎芹.小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考试周刊, 2008, (20) .
[2]陈桂华.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09) .
【初中实验渗透化学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11-08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09-09
实验教学课堂初中化学05-18
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05-20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05-2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09-13
实验对初中化学教学的06-30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05-25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09-11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