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2024-08-10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通用11篇)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1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李呈利

实验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探究,进行研究性实验,而化学实验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2

一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我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初中化学课本上的实验, 着力增强其趣味性。在讲明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们独立操作, 以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在每节实验课前, 我都要设计一个有趣味性的、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起他们积极参与实验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 可以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到参与实验的角色中。如在教授“二氧化碳”一课时, 我先做了一个“水变牛奶”的实验, 向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用吸管吹气后, 澄清的石灰水一会儿之后就变成了牛奶色。我就问学生这种牛奶能喝吗?为什么呢?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对实验产生强烈的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实践证明:一节化学实验课的成败, 更重要的是看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巧妙, 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 可以让枯燥乏味的实验变得有趣味,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验的乐趣,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更加合理地融入趣味性的成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加强实验的启发性

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还要增强启发性。可以说, 在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启发性讲授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 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 很好地认识实验的事实和概念。所以, 我在准备不管何种实验时, 都在事先充分考虑到该实验能否让学生有效操作, 是否需要教师预先亲自操作, 以尽可能减少实验课上有可能出现的无效操作。

化学实验能否有效展开,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验、怎样实验等, 因此, 实验方案的制订或对实验步骤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那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所谓探究是不足取的。而对于初中生来说, 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师生互动, 可以先让学生对如何操作实验了解得比较清楚, 为下一阶段开展操作打下基础。

对于实验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 只要有利于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 有利于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有利于丰富与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活动, 教师都可以启发学生将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与所要实验的知识点连接起来, 使学生对该实验教学的目的有充分地了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引导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实验的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培养实验的创新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 而观察又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 要让学生造就一双“慧眼”,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说,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都呈现着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第一,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观察方法的同时, 让学生掌握观察程序, 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 我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 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 在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的同时, 培养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二, 注重对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注重课堂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实验现象, 自己完成学生实验的报告填写,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 我还适时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设计实验。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我都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试验,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当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还有许多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素材, 有待化学教师不断去挖掘并加以利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因而,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创新教育”研究, 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研究 篇3

关键字 探究性 兴趣 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最主要的途径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设计探究性实验要增强学生的兴趣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的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实验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个实验设计为五步:(1)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纸)喷醋酸;(2)喷水;(3)把干燥的小花放入CO2中;(4)把喷水的小花放入CO2 中;(5)将(4)步的小花取出后用吹风机加热。通过现象的观察不难得出结论。

二、设计探究实验要以问题为载体

进行实验探究的出发点是问题,学习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和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探究。例如CO2 的实验室制法中,以下列实验引导学生探究:(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种物质: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石灰石和稀硫酸;③碳酸钠和稀盐酸。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2)若制取大量 CO2 气体,应选用什么样的装置?(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向气体发生器中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怎样使制得到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怎么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可以组合出十多种不同的装置,让每组学生介绍装置的优缺点,适当给予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发现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对“石蜡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的做法,燃烧放热,且难以把握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有学生会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把实验改为如下操作:a将蜡烛放在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b在三角架上放铁丝网,放上蜡烛,旁边放一小烧杯,在其上方罩一烧杯。两种实验都能看到现象。学生得到创新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给予回答,而对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通过讨论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注意学生的终身学习

在教学中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研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逐步形成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探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探究性实验。例如: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生活中的很多物质含有酸,如柠檬、醋,也有类似石灰石的物质,如家用碱面,它们之间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放开手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的去学,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学习了“物质的构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并上台展示,和学生交流。这样做,既掌握了复习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

四、探究性实验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改进实验,优化实验程序。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催化剂”的教学中,可利用自制试管(弯曲约60度)把KClO3放在试管的底部,MnO2放在中部,试管口放上带火星的火柴,加热MnO2无现象,加热KClO3一段时间后,火柴复燃。当滑到试管的底部,火柴立即燃烧。本实验通过改进,操作方便,节省时间且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场所。允许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参观讨论,补做不成功的实验,完成家庭小实验,又组织地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完成教材中设置的“选做实验”“实验习题”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新知,培养能力。

五、设计探究性实验要培养创造态度、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

科学方法的培养,既要强调学会,更要强调会学。化学实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除包括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外,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去从事学习,学会观察、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验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4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安排与设置,尽可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透过一些趣味化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和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的实验内容,这些素材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内容,最好是选择那些易于学生操作的实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实验素养的体现,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做“探究燃烧条件”实验时,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白烟时,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产生兴趣,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根据此现象不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维,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当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水中还有氧气吗?再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对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会意识到,氧气不溶于水,可见水中的白磷不能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是不能燃烧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够获知问题的实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与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入学生的自主实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展开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引导,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四点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这样,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学习目的明确,任务清楚,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这些要求也适用于其他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技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运用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中掌握汲取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并不理想,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一般教师把握主动权,一味讲解,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一味听讲,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好。探究性学习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扭转了以往初中实验教学的死板生硬局面。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能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6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反应消耗的O2和生成的CO2均为原有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2→2molCO2+?H2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2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元素燃烧时不耗O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H2O)X,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或HCOOCH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机物中,式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某两种C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式量分别为a和b(a<b)则b-a必定为________(数字)的整数倍。

解法探究:

题2:没有确切的体积值,则可先假定为1体积有机物,则同第一题,得出分子通式为C2(H2O)X,再讨论:若2体积时则为C1(H2O)X,0.5体积时为C4(H2O)X,若为任意体积时则为Cn(H2O)m,此为任意通式。结果可为:甲醛CH2O、乙酸C2H4O2、甲酸甲酯C2H4O2。

题3:耗O2为1体积时,1mol有机物+1molO2→2molCO2+?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2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O2(H2O)m,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有机物,则通式为(CO)n(H2O)m

题4:耗O2为3体积时,1mol有机物+3molO2→2molCO2+?mol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6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4摩H原子燃烧时耗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为C2H4(H2O)m,推广为任意体积,则为(CH2)n(H2O)m

题5: 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比为3:4,分析时按3体积O2与4体积CO2即可,写为 1摩有机物+3摩O2→4CO2+?H2O 同理得通式为C4O2(H2O)m 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为(C2O)n(H2O)m。所以答案为:(1)C2H2O2 乙二醛(2)18 探究成果总结:

(1)若有确定的体积时,则按确定体积推通式;

(2)若无确定的体积时,则先按1体积有机物推通式,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规律总结:此类题以生成CO2与给定耗O2关系,则以C为准进行推断讨论,结论为:(1)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n(H2O)m

(2)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Ob)n(H2O)m(a、b为最简整数)。(3)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Hb)n(H2O)m(a、b为最简整数)。

探究成果变式发散:若题目中给定为耗O2与生成H2O时,则以H原子为准进行讨论,通式在Hn(CO2)m的基础上变化。

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给学生的启迪是对问题要进行探究发现,追本求源,发现本质,再度创新。长期训练学生不盲从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对同一个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探究,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自主创新、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学习方法,其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特别强调自主参与。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 篇7

探究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指的是探索研究, 探寻追究, 探究原因。美国教育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件会如此这般的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 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 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 找到‘为什么事件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萨奇曼提出的探究是发现知识的一种路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 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 初中生物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是以探究性实验为主, 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探究性实验往往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步骤, 学生不仅掌握了所需的生物学知识, 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 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有利于学生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以及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的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 它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通过多年在生物教学一线的工作, 我充分认识到了探究性实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在这里, 我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三种实验设计方案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种:教师提供所需实验材料和主要的实验方法, 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例如,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食品保存》中, 探究“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吗?”教师提供了新鲜的肉汤、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大烧杯、保鲜膜等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 并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 而且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有了新的想法、方案都会及时地和其他小组分享、讨论。最终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其中, 出现了好几个非常有创新的实验设计, 让教师感到惊喜不断。例如, 有学生提出先将等量的新鲜肉汤分别倒进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标上甲和乙;第二步是将甲烧杯中的肉汤煮沸之后冷却, 乙烧杯不动;第三步是将两个甲乙两个烧杯都用保鲜膜封好后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最后, 进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两个烧杯中哪个肉汤腐败得更为严重。实验现象:乙烧杯中的肉汤腐败程度更大。实验结论:甲烧杯中的肉汤经过煮沸后可以杀死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 甲乙两个烧杯都被保鲜膜封好后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烧杯中, 最终乙烧杯中肉汤腐败程度更大说明是乙烧杯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了肉汤的腐败。整个实验过程严谨、完整, 设计新颖, 足以看出是通过积极的思考、充分的讨论得到的, 同时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一种态度。实验结束后, 学生说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而且收获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合作、友情、信心。其实,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 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验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 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同时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第二种:告之原理, 提供研究方法和结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做出判断, 并运用原理解释。

第三种:学生可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手册中的内容, 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收集证据, 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提出科学的解释。从学习有关知识, 到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 直到得到实验结论, 每一步都包含着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的渴望,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即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思路, 自主寻找方法, 自主归纳结论。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性试验;实施;策略

实验,作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既是初中科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科学的认知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目前初中学科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留有较深的痕迹,从而导致一些低效的、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产生。

一、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里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认真的参与到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来,教学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并不高,甚至还出现了随着实验的深入而热情减退的现象。追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心理上。

如学习《物质的密度》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用水收费发票和丢弃的水表,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观察,不难发现:水表上的计数单位是“立方米”,而发票上面的收费单位则是“吨”。根据所学知识,“立方米”是体积单位,而“吨”则是重量单位。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表用‘立方米计数,而水票用‘吨计数,二者还能通用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些许想法:水的体积“立方米”和重量“吨”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寻找这一对应关系。经过同学发言、集体讨论后,教师可辅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与数据统计表,并布置学生俩俩一组做实验:一个同学取不同体积的水测量其质量,另一名同学观察并记录数据。通过数据的对比,学生们自然可以发现“质量越大,体积越大”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其比值是一个定值,这样就可以由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引申到其他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关于密度的课也就在实验中展开。这一实验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给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与时间,悄悄的引导他们进入实验,感受探究的过程与乐趣,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动手探究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促进实验教学成果的提高。

二、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安排好课堂活动。一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究时间,另一方面掌握好实验的进程。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特别强调预习工作的准备、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纪律,介绍实验中的规范操作等,以为良好的实验环境提供保证。在实验进行时,不少学生认为记录数据简单而乏味,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内容的记录并对学生的实验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养成主动记录数据的习惯,从而进一步认识探究过程。此外,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实施方式并告知学生,以掌握实验的方向。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各个环节以及每部分的任务。如果实验目标不明确,学生还没有清晰的任务意识,学生就容易按部就班的做实验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教学效果也就难以提高。

如进行物质熔化的条件这一实验时,就可以设计如下环节,让学生明确任务的同时有计划的展开实验:

(1)目标:观察xx的熔化过程,记录熔化时的温度和状态,总结变化的规律;

(2)环节一:准备器材,列出需要使用到的素材,并观察提供的装置,思考实验设计的意图;

(3)环节二: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一边填充实验记录表,以为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提供数据支持;

(4)处理数据,完成以下内容的填写,填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了解如何处理数据的同时形成对晶体熔化规律的认识:

A、_min~_min时,温度为_℃~_℃,此时XX状态为_;

B、_min~_min时,温度为_℃~_℃,此时XX状态为_;

C、_min~_min时,温度为_℃~_℃,此时XX状态为_。

三、充分利用资源,创造实验条件

探究性实验的进行,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限产地和特定器材的进行。教师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见的资源,巧妙地展开实验,这种实验往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还能将科学带入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受条件限制,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密度计。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自制密度计以加深学生的实验感悟。选取的实验器材主要有一杯自来水、一杯食盐水、圆珠笔以及橡皮擦。取四分之一橡皮擦,将圆珠笔插入橡皮擦中,就制作成了一个简单的密度计。将自制密度计放入自来水中,其会呈现竖直的漂浮状态,标出圆珠笔杆与液面接触的位置后再将自制密度计放入盐水中,就会发现两个液面的位置完全不同,实验效果也即出来了。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器材完成的实验,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简单又有趣,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

总之,初中科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要分别从教学的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出发,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共同探究、共同创新,以共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收获各自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世月.如何利用身边资源开发趣味物理实验[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年第12期

[2]曾自力.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新编物理教材[J].物理通报,2012年第7期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9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问卷调查报告

大泉源乡中学张宏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方法等是怎样的,师资及学校实验设备能否达到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学习实验兴趣、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初中化学探究实验学习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探究化学探究实验新的活动方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特点的实验新路子,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思考、动手、合作、交流和完成所有实验;达到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圆满完成实验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制定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9个小题,最后一题是建议或意见,凡是被调查的同学均可根据我校或自己的实际,填写对实验学习或实验活动提出自己的方法、意见和建议。(《化学探究实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附后)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范围包括大泉源中学2011级九年级32名学生,2012级九年级30名学生。调查比例为100%。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有效问卷。

四、调查结果归纳

问卷调查显示:

1.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占30%,兴趣一般的占47%,有的有兴趣,有的没有兴趣占23%。

2.能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的占49%,一般的占48%,不能提高兴趣的占3%。

3.做好化学实验靠自身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占57%,靠老师的讲授的占28%,靠简单的方法和捷径的占15%。

4.在实验操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时不会做的占67%,不敢做占25%,不想做的占8%。

5.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占37%,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占55%,看其他同学做实验的占6%,无目的玩实验器材的占2%。

6.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请老师指导的占55%,自己分析解决的占33%,忽略问题继续做的占8%。干脆不做的占4%。

7.对于实验教学方法,认为老师讲解不需要做的占5%,只需要老师演示就可以的占26%,同学示范,老师个别指导,自己亲自做的占69%。

8.你认为同学示范这种教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时,有增强完成实验的信心的占47%,比同学做的更好的占7%,遇到问题容易交流的占46%。

9.在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时,有的同学说:老师讲解要清晰,最好能让同学给我们示范,这样可以为我们完成实验树立信心;有的同学说:多一点提问,多一点引导;有的同学说:实验探究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必要过细介绍过程,让我们自己想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和大家交流;有的同学说,让每个同学都会做,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实验竞赛之类的活动,调动大家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的同学说:实验时,划分小组时,应考虑实验能力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有利于增强每一个同学的完成实验的信心;有的同学说,单独靠课堂时间来完成实验,有时时间不充余,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弥补实验没有彻底完成的缺憾;还有的同学提出,实验时不要手把手的教,给我们自己一点创新、探究的机会,让我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五、问卷调查结果的处理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提出一下处理措施:

1.化学实验探究课采用一点带面的方法,让学生示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化学实验在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一是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探究性实验,要完全放手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反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能什么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探究,开个小灶,然后再由学生与大家一起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论证和评估结果,交流实验探究的体会等。利用我们教师自己购买的摄像机等资源,为他们拍录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让学生看后找出自己在实验时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与互动中提高自身素质。洗去浮华、一改过去全由老师做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和学习态度,把课堂还给学生。留住真实,让课堂焕发出昂然的生机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是我们教学永恒的追求。

2.实验前后,老师只能起引导作用,个别指导,纠正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千万不能以讲代做。

实验探究课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舞台,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作用,把这个课堂和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索,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以及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老师只能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不能以演示代替学生探究,剥夺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权利。更不能以讲解来代替实验,如果这样做了,那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原则。实验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因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缺乏,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甚至会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等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责怪学生,甚至严厉的批评学生,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应该给予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出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实验时所犯的错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顺利的、科学的完成所要探究的实验任务,体现成就感。

3.实验时充分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体现人生的价值。

过去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言堂现象,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老师所讲的一切,学生没有消化,体会和交流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和发挥。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很难解决。在做实验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喜爱化学实验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成立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探索化学规律。

按照课标要求,每周安排化学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单独靠化学课堂来完成教学和实验任务,针对我校的学情有时感到非常困难(部分学习程度好的没有问题),总感到有一些同学困难、跟不上。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的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一来为没有及时完成学习和实验任务的同学提供更多的时间,进一步学习。再者,也为部分学生根据生活或生产需要,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创造提供有利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5.举办实验竞赛活动,以赛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学习化学,不但要获得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实验的操作能力。在今后的活动课里,经常性开展一些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实验操作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成绩有促进作用。

化学探究实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需要你协助完成以下的问题,来了解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学习现状。请你积极配合,谢谢合作!

1.你对化学实验有兴趣吗?()。

A.非常有兴趣B.一般C.有的有兴趣,有的没有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吗?()。

A.能B.一般C.不能

3.你认为做好化学实验主要依靠()。

A.自身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B.靠老师的讲授

C.靠简单的方法和捷径

4.在实验操作中不做实验的原因是()。

A.不会做B.不敢做C.不想做

5.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你做实验的状态是()。

A.自己动手做实验B.与其他同学合作

C.看其他同学做实验D.无目的玩实验器材

6.当你遇到实验问题时,主要的处理方法是()。

A.请老师指导B.自己分析解决C.忽略问题继续做D.干脆不做

7.你较认同的实验教学方法是()。

A.认为老师讲解不需要做B.只需要老师演示就可以

C.同学示范,老师个别指导,自己亲自做

8.你认为同学示范这种教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时,()。

A.有增强完成实验的信心B.比同学做的更好C.遇到问题容易交流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10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11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如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实、实验等素材创设各种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三节的内容为“奇妙的二氧化碳”,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时,“活动与探究”一栏安排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收效非常显著。在该活动中学生兴味盎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笔者参与得不多,只是在问题的提出上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在探究活动开始前,笔者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不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接着告诉学生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成红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观察到溶液变红。此时,笔者趁机抛出了第二个问题——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呢?并引导学生展开猜测:1.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为验证猜测正确与否,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活动与探究:取3朵干燥的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小花,第1朵小花喷上水;第2朵小花直接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3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学生仔细观察了实验现象并作出分析与交流,形成了共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呈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笔者板书:CO2+H2O=H2CO3)。那么,碳酸是不是一种稳定性较强的物质呢?笔者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将变红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在酒精灯上烘烤。学生观察到小花又变成了紫色,通过思考分析又得出另一个结论: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加热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思考的原动力。在上述案例中,笔者提出的问题不多,但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个问题明确提出了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个问题进一步将探究引向深入。总之,这次“活动与探究”的展开以问题创设情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亲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探究技能的提升。

二、抓住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实验探究的过程蕴含着一定的学习价值。《标准》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学习主题中共设计安排了23个“活动与探究建议”,都是开展探究活动的最佳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抓住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譬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内容时,就根据学情,适时地把握时机,有效拓展教材,合理地利用了生成性的探究资源,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与能力展示的平台。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经历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探究。在第一环节“演示实验”中,教师向学生演示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等红色氧化铁完全变成黑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到室温。为了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了铁,教师取一定量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学生看到黑色固体溶解,并有少量气泡产生,但没有教材中叙述的“大量气泡”——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师生头脑中都产生了疑问。这一“发现问题”的环节具有生成性,是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想到的。于是,教师凭经验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探究价值,根据学生的疑问,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①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不是全部是铁?②如果不全部是铁,还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就是教学活动的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接下来“展开探究”的环节应运而生:首先围绕问题①设计验证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磁铁吸引,看黑色固体能否全部被吸收。但此方法马上被否定,因为四氧化三铁也是黑色,也能被磁铁吸引。接着有学生提出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实验,于是教师取少量固体置于小烧杯中,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加以搅拌,充分反应后学生发现有红色固体生成,但黑色固体没有完全消失。至此,得出结论:生成的黑色物质不全部是铁,还含有其他物质。第①个问题被解决,教师又围绕第②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有学生认为可能含有碳,因为碳是黑色的。但马上遭到了同学的反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也就是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铁中的氧元素,而一氧化碳并没有失去氧元素,怎么可能生成单质碳呢?这一猜想被否定,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有学生认为可能是铁的其他氧化物,并且颜色是黑色的。至此,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课后查找资料,生成的黑色固体中除铁外,猜想还含有哪些黑色物质,你能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敏锐地捕捉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大做文章。在检验生成物的过程中,对意外发生的现象教师没有忽略,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抓住契机,从发现问题入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地寻找事实真相,解开心中疑团。在探究过程中,學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是发现问题、探求答案的主人。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做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其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以往的知识和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充分享受了探究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动的瞬间作文200字下一篇:读书后的收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