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2024-10-21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共12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篇1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将科学探究置于《课程标准》的核心地位。而亲历科学探究是真正体现科学魅力的最好途径,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建立情境,自主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激趣引题要求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引入话题时,创设的情境和从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探究创设“激情”和“冲动”。

如何让学生在探究情境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成了我设计教学情境的关键。回想以前讲CO2的性质前,总是先讲CO2的制取或者将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带进教室,当场制取CO2后,再分别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注意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切入口。上课时,我打开一瓶学生喜欢喝的碳酸饮料,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CO2的性质。一瓶饮料不仅解决了CO2的来源问题,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在探究CO2能否溶于水时,我指导学生将水倒入集满CO2的矿泉水瓶中1/3处并用力振荡,不久矿泉水瓶被自动压扁。初中学生对于这种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会感到新奇和兴奋,同时教师要引导点拨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二、因势利导,实验探究

新教材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上我给了学生木炭、铁、硫三种物质,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作了类似于红磷燃烧的四个实验。学生自己看到了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硫能燃烧,但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燃烧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些实验的提交时机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时候,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最快CO2的改变。探究活动中,学生不免又会有新问题“为什么只有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且测定的结果为什么会少于五分之一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当学生的探究获得某种成功,并急于展示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给予表扬,并推广学生的成果;当学生处于困惑,急需帮助时,或当学生的某种强烈的愿望未能实现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可以延续下去。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能过分限制他们,留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用几分钟时间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一下综合,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形式可采取:生生讨论探究,小组讨论探究,整个班集体讨论探究(包括师生间互相探究)。通过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探优势,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同时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引导、点拨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以往问题的解答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被动地接受得出的结论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复制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完全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

在“二氧化碳”一课中,当学生向装有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蜡烛的烧杯倾倒CO2气体时,他们感到神奇,第一次体验到气体还能像液体一样倾倒。但有的组学生失败了(即两枝蜡烛同时熄灭或上面的先熄灭),而有的组成功了。这种情况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在蜡烛的哪一侧倾倒CO2?倾倒时速度快慢如何?玻璃片抽取多少最佳?我启发学生:“当要将广口瓶液体倒入细口瓶时,你常常借助何种仪器?”有的学生恍然大悟———用漏斗。当教师将自制的纸漏斗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实验现象非常清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紧接着,教师又问,若将桌上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罩上烧杯,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预测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熄灭,因为CO2的密度大于空气。”这时教师不是纠正学生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结果,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与预测不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既兴奋又有兴趣,引导学生将物理学科的知识迁移到化学课中来。教师稍加点拨:“热的气体与冷的气体的密度有什么不同?”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这种把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的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又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四、结合实际,引申探究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时刻离不开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现有的用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所提倡的“厨房化学”其实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比如,鸡蛋壳与醋酸的反应,用醋酸除去水垢、铁锈的反应,使用碘酒检验食品中的淀粉,用花朵自制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性,等等。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比较少,适当采取社会实践探究对其成长过程有推动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构建知识,而且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对某厂生产垃圾的处理及废水的排放进行调查,对科研部门研制的废气处理系统的了解,等等。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进行反省性提炼整合。

正如教育家所说的:“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已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动手、多动脑。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重心和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只有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上花功夫,才能更好的担当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篇2

初中化学高效教学探究

文/梅孝荣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中学生有必要学好化学。分析了高效教学领域的动态,并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策略,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教学;发展动态;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强,人才的培养被提到了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又是教学中必须要注重的一环。下面我将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为例进行探究。

一、高效教学的发展动态

(一)要进行高效教学,首先要使教学有效

20世纪初,国外的一些教育家就已经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追求有效的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或者称为好的教学(good teaching)。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分析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怎么样才算是高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教学有没有效果,对学生有没有帮助,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去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以往的教学忽视了这一根本点,只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等表面成就,以致使教学活动僵化,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国外高效教学的发展

国外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年代开始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并提出了三方面的看法:

1.关注学生的学习

国外的研究表明,高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其中布鲁纳教授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2.关注师生关系

教学分为“教”与“学”,这是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好坏不再只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被认为取决于师生双方,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高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就是彼此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这种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真正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高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当然,对于学生,也要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科学利用时间,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三)国内高效教学的发展

我国在高效教学上的探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探索“教师如何教”为主,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主要探索“学生如何学”,当前,我国主要在研究“实施如何精”.教育工作者们也逐渐认识到进行高效教学的必要性,近些年来提出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我国在高效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对化学教学要求的提高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对于化学方面的涉猎明显不足,其掌握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对于初中化学内容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有部分老师采用边自学边教学的方式,对快速有效的教学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师资力量不足

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农村初中,一名教师担任多个年级化学课和一名教师担任多个班级化学课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部分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型的化学教师竟然随便地委派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任教,对实现良好的教学产生了很差的影响。()化学教学的工作量很大,专业知识的要求很严格,要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

(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主观作用,然而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不足。化学是一门知识点非常丰富的学科,彼此之间的衔接多样,需要学生全心地投入,很多知识比如分子公式、元素组成等比较难以记忆,因此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较低,甚至有许多中学生对化学课产生了抵触情绪,越来越不想学习化学,恶性循环,最终放弃了化学,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四)实验教学问题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更具教学作用,是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直接起到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作用,因此,进行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化学实验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操作不当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事故,经常会有学生受伤或中毒等情况的发生。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实验设施不完善、学生操作不规范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学校及教师不愿意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实验,这就使得所谓的实验教学成为空谈。

(五)教学管理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当大的欠缺,在教学管理上往往不够精细,研究发现,初中化学教学管理状况有待改善,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学过程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教学评价的进行欠缺科学化、客观化,课外辅导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城乡交流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要提高化学教师数量,解决化学教师数量缺乏的问题,减少教师的工作量,降低教师的疲劳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安全度。

提高教师素质就是要对教师及时进行职后教育,比如培训、进修、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等。只有教师自身的能力上去了,才有可能进行高效的教学。

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城乡教师教研交流协作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如下手段: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到知识。

3.设计趣味实验,保持学习兴趣。相比枯燥的课堂听课学习,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4.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将来有很大的帮助。

(三)改革实验教学

1.让学生走进实验。实验就要有人的参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得到直接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不能因为怕出事故就束手束脚,锻炼出真知。

2.敢于创新,实现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严格按照教材要求,缺乏灵活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就可以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又便于控制反应速度,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3.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往的好多实验事故都是因为实验室的相关设施不够完善造成的,如,防火措施不全、通风窗随意打开等。可见,为学生提供安全、良好的实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对教学特别是重点知识的反馈。

原有的靠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初中化学教学了,如果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重新制定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式。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能力以及最后的效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更好的提升。

(五)精选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有很鲜明的特点,内容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考虑到初中生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学,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比如,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如何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一章,我们便可以用实验教学结合生活现象来分析。而一些基本概念性知识,则可以通过放视频、做模型、电脑模拟等辅助手段进行,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总而言之,要达到高效的教学还需要做出很多的工作,我们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要多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对比中发现问题,虚心进行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成为高效教学探究的先行者,须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26):157-158.

[2]张志超。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05):123-124.

[3]朱玉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建设,(10):165.

[4]成长义。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 2012(32):188.

[5]盖明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青春岁月,2013(4):290-291.

[6]张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设想[J].考试与评价, 2013(11):98.

[7]陈隆。浅谈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7):41.

例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篇3

一、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与特征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唯一和固定不变的,但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却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供了学习情境素材和案例,为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背景提供了丰富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问题或设计任务,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且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是课堂探究过程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广义地说,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解释,进而获得结论。除此之外,探究活动只有通过交流,认识才能发展。通过交流,不断调整探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探究,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解释和结论。因此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讨式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特征有三点:①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②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③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二、初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例

1.教学内容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否会发生变化

2.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变化?

(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改变”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增大;减少;不变。

(3)制定计划。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同学们自行设计,老师指导修改;或由老师设计,同学们讨论。

(4)实验探究。确定方案后,设计表格,填入预测结果、实验结果和有关的说明。然后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1 ]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将相关事项填在设计的表格内。

[探究实验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把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将相关事项填在设计的表格内。

(5)解释与交流。学生对上述实验,可能产生如下的想法:“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量,质量可能就不变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在师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完成有关实验。

(6)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三、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大致如下:

(1)提出问题。学生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可以是:①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③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求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学生能够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做初步论证。

(3)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在老师指导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所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且不断培养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4)师生交流 。通过实践发现,在实施计划之前,表达与交流这一步必不可少。因为课堂时间短,但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内容,假如没有交流这步,教师不知学生所为,学生不知教师所想,势必造成教与学的盲目性,从而无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教师与学生才会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

(5)实施探究。 实施探究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验的方式。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或者是制作成品的过程。

(6)收集证据。 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学生要学会运用调查、查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证意识。

(7)得出结论。 学生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能依據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8)交流结果。学生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的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在交流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的是使学生始终不偏离学习主题。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要求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9)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上述9个基本过程不一定都有,但是与其特征相适应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探究程序的不同,探究课题的不同,实施研究时所用手段的不同,形成的成果所用方式的不同,表达与交流的形式的不同,因此在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有更为具体的小模式群。例如:

(1)问题——设计方案——实验——表达与交流——反思;

(2)问题——设计方案——师生交流——实验——交流结果——评价;

(3)问题——原理——制作——交流——评价。

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时,每一个具体的过程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子模式,都有其特有的过程,但是不管其千变万化,归根结底其基本特征应该是一样的。在应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根据模式变换原理,还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具体模式;根据模式孕育原理,不断发展其内容;根据模式包容原理,要形成整体结构的模式,才有强大功能。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篇4

“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教授。他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化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二、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如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可进入图书馆或网络)]、分析与论证并得出结论、评价、交流与反思。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地探索。

(二)课堂上的实施

1. 营造有利于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努力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2. 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化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评判的时间。

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4. 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麻晓春.中国教育报, 2003, 5, 20, (3) .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鲁教版) .

[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4]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篇5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实验的改进

(南雄市雄州中学刘发荣)

2011年12月15日(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化学科第二阶段学习作业

一、实验原有缺陷: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的第二部分。教材把此实验安排成“活动与探究”,作为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而言较好,有利于探究习惯的培养。但是对于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够,无法进行分组只能做演示实验,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演示,以此实验演示,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存在不足:

1、现象不够明显,温度计读数只能让学生一个个轮流看。

2、实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无法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不够好。

3、如果做分组实验,化学药品需要量大,不节能。

二、作为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和过程:

(一)、【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1、试管内倒入10毫升水,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沸腾,拿离后停止沸腾。

2、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观察水重新沸腾。

(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1、向100毫升烧杯中加入0℃的水30ml,在小木板上滴6-7滴水。

2、向烧杯中加入25克硝酸铵搅拌,放在小木板上,在烧杯内放一支装1-2毫升的0℃的水。等待2分钟观察。

三、实验改进后效果:

1、实验简单,操作方便。

2、改进后的实验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帮助。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法刍议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与知识传授型教学有很大差异,为了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该探索一套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认为,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学习,掌握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通过不断对探究式学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探究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求知。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的最大亮点,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投身其中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收集资料、分析、思考等活动,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自身主动建构与发展。因此,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适合探究、值得探究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调研中发现,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问题意识,在教学中也想以问题引路,但是所提的问题大多是浅表性的,学生读书就能回答,有些甚至是随意的,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深入研究。一个好的化学问题,应该具有良好的问题结构、新颖的问题情境和恰当的认知冲突,符合科学规律,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初中化学教学法中的探究式教学活动

学生了解了一定的科学方式会帮助他们进行今后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并且科学方式是化学理论转变成实际能力的导线。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中渗透一些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学习方法。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是学生在学习每一门学科中都需要掌握的学习技巧,初中的学生还处在刚接触化学的阶段,还不能掌握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让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阅读,找到课本中的关键性词句,再进行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熟悉了化学课本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篇阅读,在阅读之前教师会根据教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部分是实验教学,学生一定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观察到化学元素的反应特点,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在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印象,让化学知识结构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公式化和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可以对学生之后的复习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法,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可以把实验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这种探究方法。从提出的问题开始入手,来得到更多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总结。

四、灵活选用探究教学形式

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学形式有很多种,常用的如:实验探究、调查探究、撰写论文、化学史介绍、讨论研究、参观学习等,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形式。

如果该知识点比较重要,且课时允许,就可以设置如实验探究、调查探究等。如果课时不允许或知识不太重要就可以运用化学史介绍、讨论研究等科学探究教学形式,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完成。

比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节时,如果课时允许就可以带学生到本地的自来水厂参观,让学生亲身体会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五、精心指导探究教学过程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能力、水平的不足,很容易在探究过程中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或者有学生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可能会仅凭兴趣、好玩瞎做实验,甚至有可能会将科学探究活动搞的一团糟。因而教师就必须发挥好导演的角色,有针对性、有限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我们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而不能将过程、方法、结果全盘托出,否则学生就不能从探究中获得快乐、提升能力。

例如,我们在探究第十单元中的“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时,就可以按照问题提出、查阅资料、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反思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六、初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1.要明确指导思想

探究式学习是由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生活中选择、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并进行科学地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方法。通过设置探究式学习,教学活动过程中单纯接受传播知识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开放,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形成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培养科学兴趣,学会探究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结论的获取不是由老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分析、总结得到的。因此,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体验,要放开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讨论,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新知识,从而学会探究方法,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

3.要注意把探究式教学同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然而,探究式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耗时较长,不利于系统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弥补探究式教学的这些不足,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模式同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例如,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帮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这样,打好了基础以后再进行探究活动,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七、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要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应注意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项传递的弊端,善于采用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倾听他人意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取长补短,提高认识。使学生通过交流互动、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心理品质,掌握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设疑激趣、启发引导,是营造宽松、愉快、课堂教学氛围,是搭建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是鼓励学生实践探索、创新求异。

参考文献:

[1]张宜福,周晓闯.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26).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探究 篇7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式教学方式还有两个别称, 人们也称其为研究法和发现法[1], 其内涵从字面上便可见一二,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于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事实上, 这种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在知悉原理和概念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验、思考及讨论的过程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 从而发现、掌握原理和结论.很显然, 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对于学生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及研究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 同时, 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经过了个人的实际操作, 学生往往会对辛苦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 这也就方便了后续的理解, 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 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化学实验部分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化学反应的发生离不开实验的揭示, 没有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无异于纸上谈兵, 终是浅淡. 另外, 初中化学相对来说仍然比较基础, 但却对学生未来对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做好化学教学工作的同时, 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这些都需要实验操作来带给学生切实的感受, 教师演示的实验过程未免过于单调, 另外, 一些化学反应的变化比较微妙, 也不利于全班学生的观察, 故而将学生分散开来, 并在注意好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二、做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积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强化教学效果.

1. 实验前注意好基本理论的渗透

教师应在进行实验之前做好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渗透工作, 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实验, 起码要知道实验的大概目的, 实验涉及到物品的一些性状, 以及实验的基本的注意事项, 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反应原理, 也是需要教师做好事前的渗透工作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是十分关键的, 缺乏了适当理论的指导作用, 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变的盲目, 并且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2], 故而, 教师务必在实验前做好基本理论的渗透工作.

2. 合理安排探究内容

探究式教学法的魅力就在于一半是已知的, 但另一半却是未知的, 并且还需要学生动手去寻找答案, 并且去丰富它们, 对于学生来说, 这无异于是一个小小的发现过程, 如果探究内容设置的合理的话, 能够极大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探究内容的设置不得当, 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 氧气的制作实验, 教师应在实验前几天向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 请学生观察这种物质的性状, 并注意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收集氧气有几种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提前的思考, 未必是为了寻求一个答案, 而是要让学生投入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去, 从而能够在实验课程中积极认真地去寻求答案.

3. 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般来说, 化学反应的过程比较复杂, 虽然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相对简单, 但是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初中生来说仍然未免紧张, 如果一个人来进行操作的话不仅难以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 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操作环节也无法熟练而流畅地完成, 这就会影响到化学实验的结果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对此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积极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以小组的方式, 通过分工合作, 将整个实验过程顺利地完成. 另外, 一些实验的结果也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 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之, 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化学实验部分的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化学概念中走入具象的动手操作之中, 对于学生理解问题, 进一步思考问题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同时, 探究式教学方法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的兴趣, 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注意探究内容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总而言之, 教师只有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积极探索, 才能够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初中化学课程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化学实验部分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能够和化学实验的特性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及讨论的过程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本文介绍了初中化学实验与探究式教学法的关系并对如何做好实验环节的探究式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罗春生.浅谈对初中化学实验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2) :52.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篇8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实践

第一, 创建情境并提出问题,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实验、多媒体等途径与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创建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情境。

第二, 组织讨论并进行大胆假设,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完全发挥出化学实验的探究讨论功能, 让每个学生的猜想和假设都有提出的空间和时间, 并且还可以对别的同学提出的假设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提出的大胆猜想和假设进行正确的指导, 按照已经了解的知识与经验, 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论证。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拓展思维。

第三, 完善假设, 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学生所提出的假设, 有时不一定正确,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假设进行分析和探究。在讨论与质疑的前提下, 有的学生对之前提出的假设提出了新的疑问, 这时,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完善和更正, 并做出更好的实验探究方案。

二初中化学教学理论知识部分的探究式教学

不只是化学的实验部分能够采用探究式教学, 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够采用探究式的教学途径。

第一, 创建情境并提出问题。如在进行化合价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情境:在化学元素中, 金属和非金属的电子分布都有着一定的规律, 但是元素化学的性质和原子在最外面一层的电子数量有关系, 得到与失去的电子需要符合稳定的结构, 但是这样稳定的结构和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共同思考。

第二, 对结果进行猜想, 并提出假设。当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需要鼓舞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测, 如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的最外面一层电子的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或是元素的化合价和得到与失去电子的数量有着一定的关系等。

第三, 从理论上进行推导, 来验证假设。教师在认定学生的假设的前提下, 要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 如元素的化合价正负跟原子得到与市区电子之后产生的离子的正负相符合。元素的化合价是特定数量原子互相进行化合的结果。经过将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最外面一层电子的比较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元素化合价的数值跟原子进行化学的变化所得到与失去的电子数量是一样的。

三初中化学教学法中的探究式教学活动

学生了解了一定的科学方式会帮助他们进行今后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 并且科学方式是化学理论转变成实际能力的导线。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中渗透一些科学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养成学习方法。

第一,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是学生在学习每一门学科中都需要掌握的学习技巧, 初中的学生还处在刚接触化学的阶段, 还不能掌握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中, 教师需要根据教材, 让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阅读, 找到课本中的关键性词句, 再进行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理解, 使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熟悉了化学课本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篇阅读, 在阅读之前教师会根据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第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部分是实验教学, 学生一定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观察到化学元素的反应特点, 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第三,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在一节课结束之后,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这样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 加深知识的印象, 让化学知识结构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公式化和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可以对学生之后的复习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法, 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中, 教师不可以把实验的结果告诉给学生, 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这种探究方法。从提出的问题开始入手, 来得到更多的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总结。

四总结

在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的教学方式实际化。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未知问题的探究, 通过讨论、假设以及质疑的方式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摘要: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体,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将学生独立学习与讨论当成基础, 把教材作为基本的探究课题,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表达、自由探究与质疑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这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就初中化学探究式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9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诱发探究欲望

新课导入时, 创设问题情景, 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神经细胞马上处于兴奋状态, 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的传递中达到最佳, 而且学生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情景。

在《空气的成分》教学中, 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呼吸”设计了以下探究问题:先请学生做一个深呼吸, 然后告诉学生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入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 不易察觉,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举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在轻松的话题氛围中, 学生们个个都在积极的想办法来证明, 每一名学生都由此进入到高度自觉的学习状态之中。

[生1]: (边演示边讲解)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口向下放入盛满水的水槽, 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 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 再将带口系住, 用双手挤压塑料袋, 感觉到有压力, 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 再向水中推挤, 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 也可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 感觉有风, 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二、培养科学兴趣, 学会探究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结论的获取不是由老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分析、总结得到的。因此, 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 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 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体验, 要放开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讨论, 大胆尝试, 自主探究新知识, 从而学会探究方法, 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燃烧和灭火》教学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一起火灾的起因、火势的控制以及如何灭火、如何逃生等问题;对宾馆、住宅楼或学校进行模拟火场的救火、逃生自救的设计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一项进行探究, 也可利用课余和休息日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探究活动的完成情况, 并对得到的结论、方法和成果加以总结, 使学生明白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知识和结论, 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获得了肯定, 自己的“科学实验”获得了成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探究式教学联系了生活实例, 不仅使教学显得有声有色, 更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最终学会探究方法。

三、发展创新意识, 开发探究潜能

创新意识是现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一是充分使用化学实验室, 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让一些学生通过继续实验来探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疑问, 使他们的探究能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等, 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 自主设计探究方案, 开放性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化学知识, 在“资源共享”中, 促进个体探究能力的开发。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 提出有关的合理化建议”“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借助已学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 (图书馆或互联网) , 对调查和辩论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发现问题, 使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 为生活实际服务, 从而将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四、设计探究性习题,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 设计适用于学生的探究性习题, 因为学生在做探究性习题的过程中会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利用已有的知识, 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及过程, 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可行性,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做探究性习题的过程中, 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 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 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 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的探究式教学中, 我设计了下列习题“学校实验室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 请同学们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生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得出废液中含有Ca Cl2。

[生2]:不一定只含有Ca Cl2, 可能还含有没有用完的HCl, 那么怎样来验证有没有HCl呢?

[生3]:可以用p H试纸来检验, 因为Ca Cl2溶液呈中性, 如果溶液中含有HCl, 那么p H试纸会变红。

[生4]:还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来检验, 因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而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生5]:还可用活泼金属来检验, 因为活泼金属会和HCl发生反应有气体放出, 而活泼金属不与Ca Cl2溶液反应。

[生6]:我觉得应该用碳酸盐溶液来检验有没有HCl。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究 篇10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故而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较大,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就不能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相反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实验、模像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的内涵探究奠定基础[1].

以“溶液的形成”中对“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探究,先以运动后喝淡盐水可补充能量的话题而让学生知道溶液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此时教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了一杯白开水和一些糖,把糖放到水中并搅拌,问“现在得到了是什么?”(糖水)糖水就是溶液,其中包含了糖和水,你能根据自学而概括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吗?如此,让学生直观感知,在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来表述,更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再以《分子和原子》中对分子的学习,教学中可喷香水,并问学生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学生交流)演示品红的扩散的实验,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交流并明确“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的结论,借助教材图3-6、3-7了解微观世界,追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一是要注重结合生活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情境而引导学生复习引入.无论哪一种方式,不能只讲究情境的形式,更多要关注情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情境是否可推进新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

二、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概念

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2].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从而理解它.

以“溶解度”中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探究为例.教学中在复习溶液的概念后进入实验,实验一: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 g Na2O,搅拌;再加5 g Na2O,搅拌;再加5 mL水,搅拌.实验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搅拌.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冷却.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小组的实验结论,由此而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的结论,结合结论追问“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如果没有上述两个条件,是否能说溶液的溶解量是无限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及教材中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

在概念教学中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要让学生概念学习从接受式转向探究式.化学概念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语言直观方式也可让学生理解概念,但体验不强,这对学生理解其内涵效果不太好.相反,在问题探究中,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更容易理解其内涵.如对分子性质的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教学中借助水加热而引导学生观察后,问“随着温度的增高,水蒸气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此,一个简单的实验,辅以问题,可让学生对分子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辨析,促进学生掌握本质

概念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弄清概念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解题中正确应用.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因学生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还不强,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后,要结合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3].以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为例,溶解度受压强、温度等影响,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则不受外界条件直接影响,两者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引导学生辨析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归纳和辨析,教师再给予点拨.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对无机化合物的辨析中,可将其分为氧化物、碱、盐等,还可将氧化物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其它氧化物.

四、提倡多样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升

通过直观感知和辨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但此时还不够牢固,还需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练习中,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不能单纯的就让学生完成一些书面的判断、简答[4].尤其是要注重摆脱以往化学教学中纯书面形式的练习,转而以活动、小组合作(或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且练习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练习过程中,学会应用概念.

以概念中的关键词巩固为例,如“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而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教学后,采用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而教师提供的问题中就把“生成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改为了“生成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由学生判断后再辨析.同时,教学中也可发挥小组作用,采用“我问你答”的方式巩固概念.在活动后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书面练习,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练习后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如复分解反应中,前提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其可为酸、碱、盐和氧化物,即AB+CD=AD+CB,那么,酸碱盐之间是否就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在学生解题后,要及时结合具体案例而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再次对概念进行分析.在纠错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习题错误去分析概念,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对概念进行辨析.

概念学习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作用,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概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探究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应用问题来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智全.打好基础,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6(7).

[2]米晓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3]王燕.初中化学概念的分解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65).

初中化学教学技巧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技巧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20

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在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的需要,更是为了未来进入社会,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一直是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科目之一。不同于语文、数学这些常规学科,初中是学生开始正式、全面的接触化学的时期,对这门学科存在陌生感,更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化学的学习方面存在着困难,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理性学科来说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在化学面前手足无措,学习方面始终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手段,做好化学教学的开头工作,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化学的天地。

一、全面了解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受到先天智力发展的水平和后天成长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知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出适合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总体化学学习水平做出评估。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带两个以上的班级的化学,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整体的化学水平也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要分别了解并做到“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在教学重难点内容的讲解方面也要有所侧重,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保证班级学习水平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有所了解。一个班级中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都各不相同,理性思维较好的学生在化学的学习方面会感到相对轻松,但对于感性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来说,化学的学习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保证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包涵难、中、易三个方面,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是需要两者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教学角色的转换,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我国通常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要作用就是“听课”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新的教学关系,将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独立解决问题,做好知识的补充和重难点的讲解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排列组合会产生许多神奇的化学现象。而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课本理论知识的描述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是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才能够直观、立体的感受到化学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一些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试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实验中的错误,等实验结束后,以小组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这样即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理论是实际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化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来说,有着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技巧,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打开化学学习的大门,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学化学。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如果说教师备课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就会直接关系到学生上课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的时间只是用来听课都会感到时间紧迫了,更别说要进行知识的预习了,因此学生要在上课之前就做好预习工作,了解这堂课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明白自身学习的重难点所在,这样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侧重,紧跟教师的思路前进,对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其次,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工作。所谓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对于化学的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将晦涩难懂的书面语言采用学生容易理解方式进行讲述,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会觉得自己掌握的很好,从而产生轻视心理,长久的不练习,等到再做题时却发现已经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要督促学生多加练习,可以适当的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或者是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做到温故而知新,保证一定的知识重复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持久性效果。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 化学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特别是在实行课程改革, 使用科粤版化学教材的这几年, 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科粤版化学教材结构的变化, 以及化学内容和实验设置方式与之前教材的不同, 迫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现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和大家共享

一、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导学案预习, 教师新课导入要设置情景

预习就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的一种学习方法, 预习如同战前对敌方的侦察, 打仗时如果没有进行战前侦察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牺牲。 学习新课时, 如果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牺牲的是宝贵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科粤版的新教材, 教材内容跨度大, 每一节知识点多且分散。 只有课前利用导学案预习了才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重点、难点是什么, 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里,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才能更主动的听讲。 否则, 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 教师讲什么, 自己就装什么, 这样的听课效果就可想而知。 课前利用导学案预习后会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讲课时能紧跟教师的思路, 与教师配合默契, 容易产生共鸣。 这样, 听教师讲课时就会感到很亲切自然, 和教师的共同语言就会更多, 因而听讲更加专心, 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要突破的知识点。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上好课便是每个教师特别重视并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中在有效的40分钟内如何让学生时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 ”这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对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的阐述。 可见, 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如讲“洁净的燃料———氢气”一节,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二幅动画:1.节日庆典时要用氢气球渲染气氛和氢气球爆炸伤人的画面;2.我国神州三号火箭发射冲上蓝天的动人场面。通过这两段动画说明了氢气的重要性, 那么有哪些性质呢?为什么氢气被称为是理想洁净的高能燃料呢? 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调动起来。

二、让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位名人说过:“创造要从问题开始。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发展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对学习的内容, 学生有时会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意见, 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我总是首先激励学生要大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学会思考, 在思考中找到更合理的理由去说服。 例如:在“氢气的性质”一节中, 有一个氢气燃烧的演示实验。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 我先让两名学生相互帮助来做这个实验, 其余学生来观察燃烧现象, 看到他们在尖嘴玻璃管口点燃氢气的火焰不是淡蓝色的。这时讲台下的学生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不是他们的实验失败了呢? 这时, 我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 学生提出了解决方案———用尖嘴金属管代替玻璃管。随后我让他们换为事先准备好的尖嘴金属管, 再次点燃, 实验效果明显。 通过改进实验, 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成功的感觉, 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的优势———化学实验开展教学

化学演示实验在引导探究性教学中起桥梁纽带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所需化学仪器和药品, 把实验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究。同时,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 教师还必须到:给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思考时间, 足够的发问时间和判断改正的时间。

四、教师要善于及时归纳学生做实验时发现的问题, 让学生展讨论而得出结论

教师要及时解答和定期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能善于发现问题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学生时时表扬鼓励。 如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节时, 我增加了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 通过演示实验, 学生看到了镁带能够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事实。随后, 学生提出为什么镁带没有跟氧气接触却也能够燃烧呢? 这时教室里一片哗然,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表现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锐气。 而我只让学生尊重实验事实, 讲述初中化学所讲的燃烧只是狭义范围内的燃烧, 引导学生要依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 切不可夸大事实。同时, 教育学生做人和做学问一样, 也应实事求是。

五、每节课教师要讲清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间的联系, 指导学生做好小结, 善于归纳整理知识结构, 对教与学做出准确评价

为了适应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我从本校实际出发, 每节课我都给学生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间的关系做小结。并将每一章的复习课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画出本章知识点间的联系图, 归纳和整理本章知识结构, 并评比出最佳设计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而且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形成完整体系,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后作业, 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与创造能力

课后练习是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 常言道:熟能生巧, 巧能生华。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一定要设置不同梯度的题目, 分别交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训练。 题目设置要合理, 要稍高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 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 落实双基。

上一篇:开放学习下一篇:前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