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2024-10-21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共12篇)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篇1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形成化学概念, 认识化学规律, 而且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培养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给学生生动、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除完成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外, 可根据学校设备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适当增补或改进一些不完善的实验, 设计、创造新的中学化学实验;或对那些现象不够明显, 反应条件不易掌握, 效果不够理想的实验加以改进,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本身来说, 也是一种研究, 一种创造。本文介绍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作的一些尝试, 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作初步探讨。

一、通过实验改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 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 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如做氢气吹泡实验, 吹的泡泡不能连续, 有时控制得不好, 泡泡也比较少,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我将此装置做了如下改动:先将胶头滴管的玻璃尖嘴换成不带尖嘴的玻璃管, 然后剪掉胶头滴管胶头的顶部, 再将市面上销售的小孩吹彩泡玩具的多孔塑料头剪下来插入已经剪开的胶头顶部, 蘸些洗涤液, 从玻璃管处通入氢气, 就可在多孔塑料头处吹出连续且体积较大的氢气泡, 然后再用酒精灯去点然氢气泡, 当同学们看到一朵朵火花时精神振奋, 议论纷纷。毫无疑问, 这是萌动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 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平时的授课中, 我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或精心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 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 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 并在实验中做到看、说、想、做、写相结合, 这样不仅加强了技能训练, 又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难以成功,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认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这一节中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将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取出后, 我们只能看到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物质, 但溶液的颜色变化不明显, 若将此实验改成微型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具体实验操作如下:取一个表面皿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然后在放入几根细铁丝 (铁丝尽可能细) , 过一会儿就能明显的看到表面皿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再如面粉爆炸实验, 我根据课本中的制作方法, 反复制作, 反复实验, 都未成功。后来我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 大胆试用其他材料, 经过多次制作、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了。具体改进如下:

1.实验材料及用具:带有扣盖、透明、壁厚的塑料糖果桶, 透明胶卷筒, 洗耳球, 2根橡皮筋, 蜡烛, 打孔器。

2.制作过程: (1) 根椐洗耳球尖嘴的水平高度和粗细, 用打孔器在塑料桶和胶卷筒上打孔。 (2) 用橡皮筋把蜡烛与胶卷筒固定在一起, 把蜡烛放在胶卷筒孔的对面, 蜡烛要高于胶卷筒约2cm。 (3) 把装置组装好, 此时, 注意洗耳球尖嘴部分与两小孔的密闭性。

3.实验过程:把组装好的装置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用药匙往胶卷筒内加满面粉, 点然蜡烛, 待蜡烛燃烧正常时, 用力捏洗耳球, 鼓入空气, 可看到气体将面粉吹满桶内空间, 面粉急速燃烧, 稍等片刻, 可听到“砰”的一声, 把塑料盖冲出一米多高。此实验装置材料易得, 制作简单, 在实验进行时能让学生看到装置的内部结构和蜡烛燃烧, 看到面粉喷出、燃烧、爆炸的全过程, 能够充分验证面粉燃烧并能引发爆炸这一客观事实。

以上两个实验明显增强了课堂演示实验效果, 加深了学生的实验印象, 巩固了所学知识, 也教育了学生对待科学应尊重客观事实, 培养了学生实是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当我们讲解纯理论知识点时, 光凭空洞说教学生往往是难以接受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当补做一些演示实验,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1) 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 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 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 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 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 反应就逐渐停止, 没有气泡产生。 (2) 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 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 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 找出最佳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 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在讲解《燃烧》一节内容时, 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很容易理解, 但对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 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 我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灭火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 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 并不断搅拌, 使水的温度急剧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 并点燃;再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 学生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一下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 我们再把小铁盒拿出来, 重新点燃, 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们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 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四、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课本的演示实验中, 有一些实验会产生污染物, 对师生健康有害。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可在现有仪器的条件下对产生有害气体和废液的实验进行改进, 或采可用微型装置进行实验, 同样可以达到减少、控制污染的目的, 使实验更加安全,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 一氧化碳产生在具支试管中, 甲酸的用量为小半滴管, 浓硫酸为5ml, 在水浴条件下产生的一氧化碳通过长约10cm内装少量氧化铁的玻璃管, 反应后产生的尾气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下课后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处理瓶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样一方面缩短了实验时间, 另一方面保护了环境。又如在做红磷、白磷着火点比较的实验, 课本上用的方法是在开放的情况下, 易使五氧化二磷毒烟在教室中弥漫, 久不消散。因此, 笔者建议采用如下的改进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取两支试管, 分别放入绿豆大小的白磷和少量的红磷, 试管口用胶塞塞住, 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 过一会儿, 可观察到白磷能自燃, 而红磷不能自燃, 表明白磷的着火点很低。演示实验结束后, 将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塑料水槽中, 揭开胶塞, 使水进入试管, 试管中有害物质和水反应, 转化为无害物质, 再进行洗涤, 这样做杜绝毒烟在教室中的扩散, 净化了环境, 使师生免除和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上述两例一是用小容积的容器, 少剂量的试剂, 简易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达到实验效果, 又可以减少和控制有害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改开放式实验装置为封闭式实验装置来进行化学实验, 能使学生懂得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染是可以消除的, 也使学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五、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入, 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初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对于初中生, 可从简单实验入手, 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 教师可因势利导, 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是之处? (2) 证明“H2比空气轻”的演示实验是如何做的? (3) 能否根据同样的原理设计一实验证明“空气比CO2轻”等, 此时, 学生思想很活跃, 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 教师归纳、分析、引导, 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 小气球沉入杯底, 然后往烧杯中倒入CO2气体, 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 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 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的状态,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总之, 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不但可以增强实验效果,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更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尽量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 使整个实验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这对当前“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理明.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4.

[2]牟友贵.改进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3]蒋前进.面粉爆炸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6 (04) .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篇2

建阳中学 王万英

[关键词]: 课标要求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改革对策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德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长期以来,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 发展 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三、加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 第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 科学 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 教育 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

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想法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抓起。

第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使用电教设备提升实验效果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使用电教设备。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联:盐城市建湖县建阳中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

G633.8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简单的体会:

一、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好奇心理,如何让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变为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上好第一节化学课是关键,因而,在学习课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燃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雨落花开绿叶出"、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时,介绍溶洞的形成,在结合我周边的溶洞讲解,使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是加以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四、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認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五、 通过新闻报道,理解运用化学知识。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化粪池中的沼气泄漏到下水道,学生丢鞭炮进去,从而引燃发生爆炸。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六、努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研究 篇4

一、化学教育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过去, 很多化学老师只把注意力放在课本上, 觉得学生只要把知识点掌握了, 化学实验会做了, 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这种狭隘的教学观点直接影响到了初中生的化学学习, 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完全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也没有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即使跟着老师进行了学习, 也只是纸上谈兵, 完全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对于一些考验化学常识的问题束手无策。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引导他们培养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 在一个轻松、积极的氛围下展开教学,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 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结论, 解决问题, 做到真正的理解知识。

例如, 在讲解金属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铝可以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置换出铜元素, 硫酸铜溶液的蓝色会逐渐消失, 现象明显, 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做实验, 亲自观察物质的反应变化, 最后得出铝的活泼性比铜要强的结论, 学生在这个实验中真正理解了金属的活泼性, 还能对其他金属的置换反应产生兴趣。

二、化学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实行新课标之前, 化学老师因为升学压力等原因只注重学生的做题能力, 考试成绩成为唯一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但是, 实行新课标后, 化学教育应该注意课堂和课下相互联系, 开放教学, 让学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化学常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老师要加强和初中学生的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例如, 在学习一些有害气体会危害环境时, 环境污染是当今备受关注的问题, 可以利用环境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性, 在学生热情被调动起来以后提出要学的物质SO2, 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火力发电厂排出的废气中主要成分就是SO2,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SO2还有什么别的危害?或者, 除了SO2还有什么样的物质可以污染环境?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除了学习到了课本知识还拓宽了知识面,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并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

三、化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初中生升高中的梯子, 化学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的思想, 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 我们要的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主动和创新。所以化学老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实验教学的应用, 要求学生掌握自主进行实验的步骤, 锻炼操作能力, 老师一定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让学生走进实验, 亲自操作实验, 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知识。

比如, 课本在讲述氢气的章节提到了氢气的燃烧特性, 纯净的氢气可以燃烧, 并且会发出轻微的响声, 但是不纯净的氢气就可能出现爆炸的声响。因为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 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 先亲手做示范给学生看。在实验中先把装有氢气的瓶子打开, 在瓶口点燃氢气, 让学生对这个时候的反应进行观察, 分辨声音。而后把瓶子中混有空气的打开在瓶口点燃, 继续观察, 留意声音。这个实验操作规范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但是一定要牢记注意事项, 课程完成后, 学生一定会深刻记忆氢气这种气体, 并且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四、化学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老师

老师是课程的讲授者, 老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 是学生情感的指引者。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 化学老师应该以身作则, 一切为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要想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榜样学习, 化学教师就应该去做一名好老师, 在学生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 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呢?化学老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 认真积极的备课,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 讲课时要把课堂当做自己的舞台, 要有激情, 正面的情绪会感染学生, 切忌将负面的情绪表现在课堂上, 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在生活中也能体会化学学习的兴趣和重要性, 多喝学生进行交流, 共同参与和化学有关的活动,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如果能做到这些, 学生也会乐意和老师交流沟通, 遇到问题和老师探讨, 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新课标下化学教育的职能就是为了学生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这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提高化学知识素养, 成为优秀的人才。化学教师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化学教育的创新, 努力实现化学教育的职能。

摘要:教育的职能是什么?学校是提供教育的地方, 学校的职能是教育, 那么教育的职能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在学习中掌握方法自己研究探索、做到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我国教育一直在改革, 最新的进展就是推行新课标, 新课标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教给初中生化学知识了, 初中化学教育应该做到教导学生自己思考, 用于对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才是能让学生不断进步、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修养的最佳途径。本文对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做出一些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育,化学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韩丽华.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 (44)

[2]赵志江.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02)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篇5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负责人:崇义县章源中学

王会有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获取知识与技能,并且能激发他们化学探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科学地思维,培养他们操作、观察、分析等多种能力,以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一些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 等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尽管近年来各地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进行了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但是,为应付实验操作考试而进行实验教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老师平时只选择性的做一些演示实验,不做分组实验,而中考实验操作前,则根据指定的考试内容,按评分要求从实验名称、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面面俱到讲解清楚,然后集中进行演练。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运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初中化学“三维”目标的实现。2011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开始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如下“三维”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新《课程标准》的与原实验稿的最大变化是,对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特别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强调了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是切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结合本地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确立了“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

化学实验是一项既动脑又动手的技能性学科活动,它能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使其成为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活动和对未知化学世界的探求活动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义务教育化学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对于促进学生“一丝惬意心中来”的化学学习热情的形成,体验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的认知感受,掌握实验技能,提升实验综合能力,以及培养科学素质,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特别是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经过资料查阅可知,目前国内外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活动普遍较为重视,如: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段升苗老师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研究》;宁夏银川十五中马长新老师的《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研究》;厦门市杏南中学毕建祯老师的《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等。但这些研究都是倾向于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针对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背景下,实验教学对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仍然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空缺。

三、研究综述 1.课题概念的界定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指在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背景下,根据初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精心创设实验教学情境,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化学学习热情,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获取知识与技能,提升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法教学”理论。“活动法教学”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

(2)探究学习理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它注重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该理论主要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八个要素构成。

(3)马克思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的过程,认识运动的过程包括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而探究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前提下,教师提出问题,设置疑问,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学生便会形成假设、猜想,进而探索、求知,得出结论,使已有知识不断深化,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合作教育理论。合作教育理论有两个观点:一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完全排除教师对学习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的精神,教学中应尽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延缓对学生的评判,让学生通过反思自评或同学间进行互评。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优势得到良性发展。二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合作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四、研究目标

1.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2.探索从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的有效途径。3.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最优化的方法。4.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实验教学模式。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是在全面实施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立足于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具体探索初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探索如何将初中化学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以及如何结合新教材特点,有序组织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教学的功能等内容。具体研究内容为:

(1)教师实验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2)课堂演示实验对于促进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3)分组实验对于促进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4)家庭小实验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研究。(5)实验教学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研究。(6)实验教学评价方案研究。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收集相关的实验教学的资料、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在对新《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所使用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组织教师研究教材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方案、评价方法和实践操作,再通过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逐步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实现实验对化学教学有效性操作方法和评价方案。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尤其注重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六、预计研究成果

1.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2.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学案例集;

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学模式、方法报告; 4.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案; 5.《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校系县一类初中,教学设备齐全,化学器材装配符合江西省一类初中的装配要求,现有化学仪器室、药品室、预备实验室、实验教师办公室各一间,学生实验室两间,具备课题研究的硬件条件。

课题负责人王会有同志,系省首批初中化学学科带头人。

课题组其他成员刘相迪、陈武盛、钟华香等老师均为学校教学骨干,其中陈武盛老师为省级骨干教师,谢储平为学校生化实验教师,几位老师都先后多次参加课题研究工作,具有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精力和时间保证。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三个阶段完成:

(1)课题研究的计划、准备阶段:2011.6~2011.9。认真分析我校及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的实验资源,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全面实施阶段:2011.10~2012.9。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转变实验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开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家庭小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有效性研究。同时,编辑整理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学案例集”和“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学模式、方法报告”,拟定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案”。

(3)课题研究综合分析、总结评估阶段:2012.10~2013.9。综合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对于不成熟的内容予以重新实验、分析和研究,总结反思,编辑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写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结题报告”。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6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使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改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求知、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加强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1)刺激感官产生兴趣。开始教学要通过化学实验的神奇现象来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对化学及化学实验学习产生兴趣。我们多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现象进行思考,对化学及化学实验产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演示一些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或者生成沉淀物的或者生成有特殊颜色沉淀的实验。如在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发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色物质是什么、铁丝质量如何变化,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創设情境产生兴趣。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教师要科学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如何鉴别二氧化碳实验中,老师往石灰水里吹气,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使得石灰水的颜色变成“牛奶”,这一奇特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3)自主设计操作产生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实验,变教师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验证不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教师提供所需药品和仪器,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独立实验,虽然时间长一些,但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探究,验证自己设想,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2 优化实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设计实验情境。在实验中,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简易鉴别氮肥的时,让学生思考所给化肥的颜色、气味是否一样?哪些氮肥含有氨根?如何检验氨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如何设计实验来科学鉴别,具体步骤是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问题环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营造合适的探究氛围。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之后,学生自己提出“铜在什么条件下生锈”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借鉴“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来进行探究。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根据铜绿{Cu2(OH)2CO3}的元素组成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去验证。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真知,并体验利用化学实验来探究现象本源的快乐。

(3)模仿实验设计。在讲解化学实验课文内容的时候,要重点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方法和化学研究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开展模仿实验设计,更好地参与到实验当中。例如,在进行气体实验室制法实验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浓氨水、烧碱、生石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来制取少量氨气。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模仿设计,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学会了氨气收集、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培养学生用实验探究的创新性意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设计启发性问题,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分析比较,一一排除后得出结论。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实验室不便操作。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室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容易净化,实验室可行。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教学中可补充两个实验: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实验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实验1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由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生成后就不断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大理石和稀硫酸的接触,反应就逐渐变慢直至停止。实验2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在实验中,教师有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用实验探究的创造性思维。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关键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实验来理解、掌握和巩固化学概念、原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用实验来探究知识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为帮助学生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可以设计三个实验。实验1:用镊子夹取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片刻,从这一实验中观察到酒精燃烧,而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的结论。实验2:二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到未罩玻璃杯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玻璃杯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得出了空气中有氧气,物质的燃烧可能需要氧气的结论。实验3:用镊子分别夹住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易点着,煤不易点着。得出物质燃烧仅有氧气还不行,还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结论。纵观三个实验得出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结论。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挖掘实验教学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学习探究方法,成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川.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略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实验 篇7

一、开展数学实验的意义

数学实验是随着人类思维、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研究的方法。它是从问题出发, 借助计算机、模型等, 通过亲自设计和动手,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在1935年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做同样的工作, 其出发点, 可以是恐怖和强制, 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 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于理解的愿望, 因此也可以是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长期以来, 我国学生对考试以外的题目丧失兴趣, 缺乏好奇, 这和我们的以“苦读+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传统是分不开的。而数学实验则超越了“苦读+考试”,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的情境, 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具有更高的追求。

2. 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 经历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要一边“做”一边“想” (即思考) , 这步操作带来了什么“发现”, 能得出新结论吗, 然后将所得到的结论再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对新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考法, 学会从新的视角思考问题, 进而对获得新问题的解题途径。

3. 强化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理解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 但抽象的概念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是从现实中概括出来的, 因此在概念数学中, 应注意从现实中寻找实物模型或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许多数学概念是抽象的, 只能借助于感觉和想象来描述, 直观和具体是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变数学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新的概念知识, 增强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

4. 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性体验

有调查显示, 学生对数学的评价认为是抽象、枯燥、伤心、离实际较远的。数学实验课的开展使学生认知方式有所改变, 认知途径得到拓展, 许多科学结论不再以完成、完满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他们需要参与教学活动, 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大胆的猜想和实验验证, 享受数学发现的喜悦, 感知数学思想形成的生动历程, 实现了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再到“玩数学”,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由静态的、绝对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 (拟) 经验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因此, 数学实验教学对发展学生的积极数学情感是大有裨益的。

二、如何开展数学实验课的教学

新课标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探究性的内容, 而要探究出一些规律或结论, 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去操作, 而这些都是数学实验的一部分, 在初中阶段只是一些简单的发现, 理论性的操作性的要求都不高, 所以这阶段的数学实验只是穿插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专题让学生去实验, 比如:探究频率的大小, 可以用实物进行实验, 也可以用计算器模拟进行实验;让学生进行某个专题的调查,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表, 进而分析结论等等。不管什么专题的实验, 我认为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 进行实验设计。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几点:一是选题要与教材相吻合;二是要与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条件相结合;三是要做到方法多样, 要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结合实际条件开展演示实验、实物操作实验, 数学建模实验、思维活动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实验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

2. 确定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说一次实验让学生掌握些什么、从中体会到一些什么数学方法和结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收集数据或结果。

一般情况下本人主张将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 分成若干组,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验,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数据的记录, 并做好统计分析。

4. 总结实验。

在得出初步的结果或相关数据后, 组与组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看法, 对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讨论, 说出各自的思维过程、描述自己的做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又可以减少下一阶段出错的可能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后进行归纳猜想, 得出结论。

浅议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篇8

首先学习机会悬殊。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是一样的, 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只是少数几个好学生活跃在课堂上, 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课堂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尽心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效能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不少学校仍然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由于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让老师和学生准备,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 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讲”化学实验,而学生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或动手能力弱的现象。再加上教法的单一, 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教学效率普遍不高,难以践行化学有效教学。

要践行化学的有效教学, 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为关键,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起来,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要实施分层教学,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欠缺,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如果这些都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 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并取得成功带来的满足。所以优秀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 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效的化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其次,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和学就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我在平时化学教学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具体做法:(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清水变牛奶”等有趣的实验,就能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启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缓慢氧化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 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柴草易发生自燃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 关系。由此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鬼火”,也是由自燃引起的,使学生进一步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从而达到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3)拓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 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补充一些关于火灾时如何自救的阅读材料。有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火灾事件,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如果你们遇到了火灾,应该怎么样逃生、自救?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达到既拓展化学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4)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如讲“溶液时,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你们在家里做过‘酸辣汤’吗? ”学生立即会想、学化学与做“酸辣汤”有什么关系? 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老师便通过实验讲透溶液的概念。学生在实验的现象中和老师提问中产生兴趣, 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 乐在其中。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意识,对一些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法,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篇9

一、转变观念, 联系实际, 加强基础

“学子苦, 教师忙, 家长累得脸发黄, 拼死拼活为金榜”, 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观念,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要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知识的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联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课本知识在实际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书法家、绘画家常用墨汁写字、画画?常听到的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白色污染”是什么, 如何防止?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如何防止?怎样合理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时刻与生活相联系。

学生的化学素质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常见元素与一些重要物质的基础知识, 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激发兴趣, 重视实验, 培养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沟通师生情感、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化学有其显著特点———实验多, 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化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操作的倾向, 使实验课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 致使学生考试分数虽不低, 但具体到实验操作时就手忙脚乱、错误百出, 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这样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 他们的观念、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中学化学教学时时与实验紧密相联系,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 切实作好课堂演示实验。教师要在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 从现象得出结论, 由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上升到抽象理论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第一节化学课,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为什么学习化学、怎样学好化学等,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我们不妨这样做:事先在白纸上用酚酞试液写上“欢迎大家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几个大字, 上课时用小型喷雾器向纸上喷洒氢氧化钠的稀溶液, 红色的大字会映入同学们的眼帘, 这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教师趁机举一些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与化学知识有联系的实例, 说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继而将问题转入怎样才能学好这门有趣的学科等, 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深感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亲手操作。因为只有在游泳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游泳的本领, 才能锻炼出搏击风波的顽强精神。教师要亲临现场不断巡视, 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对操作规范合理的学生提出表扬,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总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和巩固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挖掘教材, 结合史实, 增强情感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和多方面的。如在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起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在物质的分类及其联系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起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物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化学事业的过去、现在、未来, 通过介绍我国在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方面的重要发现、发明、创造, 以及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化工生产的技术、设备、水平,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环境保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等等, 增强学生为振兴祖国的化学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如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等,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增强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学生明白关心自然、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激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树立远大的抱负, 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篇10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课程,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在作业设计中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 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七种类型的作业:

一、分层型作业

由于相同年龄的学生, 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即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 在布置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 应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供学生选做, 使学困生“吃得了”, 优等生“吃得饱”, 让不同学生都得到有效训练,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寒假作业我们进行了分层次布置:

(1) 阅读一本化学科普读物或学习参考书, 写一篇读书笔记。

(2) 编制一份化学手抄小报。

(3) 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家庭小实验, 写出实验报告。

(4) 观看CCTV-10 (科教频道) 或其他频道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 写一篇相关日记。

(5) 写一篇化学小论文 (600~1000字) 。

参考选题: (1) 化学与环境:《怎样使我们的天空更蓝》《如何使我们的水更清》…… (2) 化学与生活:《厨房中的化学》…… (3) 化学与能源:《太阳能利用我所见》…… (4) 解题中的发现或我的小窍门; (5) 化学实验的新设计。

……

要求:学困生完成3项 (任选) ;中等生完成4项 (任选) ;优等生完成5项。

这样不仅解决了“后进生吃不了, 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 也克服了草率应付作业的坏毛病, 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应用型作业

新课标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紧扣时代步伐,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处处有化学, 生活处处学化学。讲到测定溶液酸碱度时, 我事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pH试纸, 要求同学回家检测一下菜园土壤的酸碱度, 若土壤的酸碱度不适合蔬菜的生长, 请找一找原因,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回去后兴致勃勃地到菜地采集土样, 测定p H, 还认真分析原因, 结果在课堂上交流时全班大多数同学测的结果一致——土壤显酸性。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原因——本地区是严重的化工污染区, 所下的雨是酸雨导致土壤偏酸性, 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用草木灰来改良土壤。再如:如何除去水垢, 怎样除去冰箱里的异味, 自制简易净水器比赛, 看看谁的净水器净化效果好……

通过应用型作业,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探究型作业

科学探究是新课标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样学生对化学知识、技能和化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 使学生在化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当我们学到“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 让学生回家探究“金属铁锈蚀的条件及如何防锈”;在学到二氧化碳制取后让学生回家“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实验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实验的器材全是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做成, 学生对他们的实验以实验报告形式完成作业。这个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巩固了知识, 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主型作业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作业的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 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 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如学完一单元知识后, 要对一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性复习, 如果单纯让学生回家看一看、背一背, 学生会感到枯燥, 所以我们用手抄报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设计复习版面、归纳总结各单元的内容, 并让学生自行出一份大约15分钟内完成的检测题并附上参考答案。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了知识。

五、反思型作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把自己课堂上的听课感受;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 情感、体验等, 通过作业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就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

我们让学生在单元测试后对解答错误的题目进行学习反思。如在第4单元测试反思中, 学生这样写道:“第26题第1问错误原因是:我没有搞清原子个数比与各元素质量比的区别;第2问求氧元素质量分数错误原因是:题后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我不清楚是计算时精确到0.1, 还是乘过100%后精确到0.1。这主要是由于我平时上课自己认为已经会了, 就不再认真听课, 以至于在某些概念上比较模糊, 今后在学习中我一定会认真把每一个细节搞透彻。”学生在反思中写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反思对老师的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

六、小组合作型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又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在进行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 教学中, 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会觉得很枯燥, 不愿意去记。我们采取“小组捆绑式”竞赛, 小组成员会为了让自己小组获胜而相互督促、相互检查, 甚至找到一些记忆的技巧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再如:要完成一份手抄报如果一个人去完成, 可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成员 (6~8人) 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完成, 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可以帮助查找相关资料, 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负责排版设计, 有美术特长的可以绘画, 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也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

七、拓展型作业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根据不同的内容, 我布置了一些拓展性作业, 如“氧气的自述”“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二氧化碳VS一氧化碳”、绘制环保节能漫画等。同学们有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物质的性质、用途描绘出来, 有的用实例来说明, 有的用歌谣来概括, 风格各异, 富有情趣。学生通过这些作业的训练, 既能提高化学学习的乐趣, 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分层次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学生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施教

G632.41

一、现状分析

大多数初中化学老师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展现化学魅力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他们对新教师,他们对化学这门新学科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一部分学生开始泄气,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甚至放弃了化学这门学科。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样的分化呢?原因很多,但我们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批基础较差的学生被迫放弃了化学,被我们教师一步一步 “逼”出了化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不知不觉违背了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我们总想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高材生,我们总是武断的灌输给学生太多的知识,结果事与愿违。鉴于此,我想到了初中化学分层次教学的设想,不仅差生需要分层次教学,优生也需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历时已久,每一个教师都能侃侃而谈,但真正进行推敲和落实的却少之又少。近两年,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分层次教学的文献和资料,并对所教班级进行了大胆尝试,总结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探究尽微薄之力。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即优等生、中等生、困难生,在分组过程中采取显性分组、隐性分组、学生自主分组及师生协商分组的方法,防止单纯性分组所带来的“标签效应”和对少部分学生自尊心的打挫伤,使各类学生都能愉快地接受这一方式,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学习特点不同,从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2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把这些教学目标告知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做到心中有数。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在课前明确,以便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发作用及主要目标、重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强化作用,使授课效果更好。

3 分层施教

3.1 分层施教是重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能有效地学习。一方面,教师讲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同一要求、教材的同一内容和知识系统,在统一时间内、进度内,向全部学生进行同步教学,把教学措施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讲授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上、中、下不同群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差异,采取分组分层、个别教学、异步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设问,激疑设疑。分层发散学生的思维,分层进行课堂练习,可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可达到群体教学与分层个体教学的和谐统一。

3.2 分层提问

在教学中,为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动手动脑,有所收获,教师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后给予不同深度的解答和解释,使学生们多想、多思、多问,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习硫酸时,讲了SO 的检验方法后提问:

学困生:检验SO 需要加入什么试剂?

中等生:有哪些反应现象?反应方程式?能否用其它试剂代替?

优等生:为什么要加入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一部分被硝酸溶解了,说明沉淀中可能会有什么离子?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把握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问、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上述提问,使学生掌握SO 的检验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适当提问学困生,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讲授新知识时,提问中等生,照顾全面;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优等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3 分层练习

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练习,以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总的层次目标为:

优等生:重在发挥潜能。

中等生:独立完成练习,增加自学比重。

学困生:以落实双基为主,降低难度,甚至可以照搬一些书上的练习。

分层练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巡视其中,注意多激发兴趣、多点拨、多引导学生去读懂教科书。对高层次学生要多鼓励他们主动探讨、自主发展;对低层次学生不要把对学困生的意识流露出来,要多给他们关爱、多给他们信任、多给他们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饶有兴趣地做适合自已的作业,体味不同胜利和喜悦。

3.4 分层讨论

在班内,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分成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课堂上或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除课本上的讨论题外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在托盘天平的两盘各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两只烧杯中盛有相等質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天平两边保持平衡,若此时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11.2克的氧化钙,欲使天平仍平衡,应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钙的质量为多少?等等。事实证明经常让学生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训练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既能开拓思路,又能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也经常在课外讨论课堂上的疑难问题及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5 分层布置作业

对初中学生,每次布置作业,都要设计一些数量、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不相同的作业,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对教材中的练习及初中化学同步训练中的练习,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学困生主要解决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简单运用同类型的题目;中等生主要解决对基础知识的贯通运用,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优等生主要解决难题的技巧和创新。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 篇12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着挑战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开放性、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始终贯穿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提倡让学生动手、动脑,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但在近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并未能真正变成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课程作为一种资源,其开发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等部分。就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而言,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所以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可供利用、选择、开发,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库来让教师获取“营养”。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校园网络及教学多媒体,缺少相应的图书和标准实验室。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教师没有资料可查,学生没有大量的图书可供阅读,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等受到影响。学生均占有实验仪器量和微机数少得可怜,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生物实验的开出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性未能很好地体现。

二、实验硬件建设面临着挑战

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验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面临的新的困难也日益显著,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少足够数量的独立实验室和必配仪器,理化生合用仪器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目前生源高峰,班级数及人数剧增的情况下,更是捉襟见肘,从而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质量。由于经费紧张,部分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留在当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少数实验依然是原先的Ⅱ类标准(四人一组),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缺口更大。教学设备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由于缺少多媒体液晶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师训、教参提供的各种教学光盘和课件只能成为摆设。

三、农村初中教师素质面临着挑战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及实验质量的提高。但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构成上来看,呈现专业化教师偏少,课时负担过重,以及知识能力与条件不相适应的特点,不少农村初中存在兼职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思想观念落后,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面对新课改,部分老师不是主动参与、积极研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

2. 生物教师非职业化、非专业化,实验教学无法深入。

农村初中不少学校,尤其是欠发达的乡镇初中情况较重,原先的生物教师编制就紧,加上长期的生物“不考”,使得生物教师能改行的改行,不改行的也兼教别的主课(如改教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即使教生物,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特别是近几年又遇到学校合并,班级人数增多,生物教师编制与专业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近几年新分配了不少年轻教师,但面对新教材、新学生、新的理念、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部分老师力不从心,表现在不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和理论学习。

3. 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实验素质和能力培养成为空话。

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但部分教师实验教学选择面过于狭窄,实验仅限于课本和大纲,过分重视实验目标而不重视实验过程,课堂内容干瘪、肤浅,过于重视让学生去验证课文上的东西,使学生的观察局限在老师预设的范畴之内,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前瞻性。

四、农村初中生物教师进修培训面临着挑战

生物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生物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培训工作。

五、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上一篇:课程群计算机设计下一篇:门诊处方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