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2024-05-19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精选8篇)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平昌县云台中学(636446)肖 太 925373381@qq.com 【摘要】: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灰色课堂”的教学模式亟待变革,倾注着更多人文关怀的,汇聚着绿色“生命流”的崭新课堂模式——“生态课堂”成为我们研讨的主要内容。初中数学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积极构建生态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共赢局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

学生主体

课堂学习

教学评价

0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创建生态文明课堂,生态的本质是生命及其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思考和分析课堂,则课堂应该包含开放的、多样性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预设的目的。那么,如何构建具有“生态味”的数学课堂呢?下面就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初中数学生态文明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化教学是近年来教育、教研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化教学就是应用生态观点,使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从而生成一个自由、文明、和谐、富有个性的学习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和谐、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已有的研究从理论上探索了数学课堂教。

1.1生态课堂师生高度和谐的课堂

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和谐的生态课堂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在教学中需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

1.2数学生态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有效的数学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数学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无时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原数学教学的真实生态面貌,把数学教学从应试教学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适合新课程理念,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教学范式,以高效低耗,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3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文明课堂

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以实现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从结构上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

多维结构;从功能上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不断地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的学习场所;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1.4.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性

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惯性,又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特质,因此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智能,使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变得热烈有序且富有成效.老师动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

创设合理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课堂学习的情趣课前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能积极助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引导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则需为学生提供一幅水文测试站某日测试水位变化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在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相关性质的复习,从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到一次函数图像的名称,以及由一次函数图像而确定的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如何变化等,有了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学生再去探究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创设课堂学习情境,要结合当堂的学习内容,适当地加以点拨、设疑,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境界.1.5.数学生态课堂是 “生活”的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和挖掘蕴涵着丰富“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重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使教材赋有活力和生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在《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沿用课本中的方法,而是自己设计了如下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班级中开设了一个模拟跳蚤市场,让学生在参与买卖物品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记号表示清楚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这时,有学生提出:家庭、单位的收支情况也可以这样表示,这时我就因势利导,问学生:“其他类似情况也可以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结合新教材特点,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为什么要构建中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数学生态课堂就必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使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断递进式地循环变化,使生态课堂在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实现形态的更新和能量的转化、充盈,最终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对本真生命的超越。

2.1、钻研教材,创新处理、整合教材的需要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资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理解数学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指引学生走向何方。但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教师树立生态型的教材观,自觉地用生态的理念去钻研,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很多的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函数思想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要有整体的认识,掌握教材总体思路和价值取向,理清知识脉络及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使教材与学生生活发生关联,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从而让教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2因材施教的需要

历经多年修订颁布的《新课标》、《新教材》,坚持了可高的总方向、总体思路不动摇,吸纳了传统的成功经验,同时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修正和完善。课程基本理验的定位与用词更加合适、准确、规范,课程目标更加全面,要求更加明确,并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要求。

2.3.新课标,呼唤课堂教学的实质改变的要求

2.3.1课程理验更加完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既包含了课程的内容选择,又报还了数学教育的熏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改变,坚持了我国基础教育一贯强调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2.3.2课程目标更加全面,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蕴含于数学课程的数学思想主要方法有等量替换、数形结合、分类、转换划归、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演绎、函数、方程、不等式、随机、抽样统计等。

2.3.3《新课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新课标》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公民全面素养和保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3.4《新课标》提出课堂实质性改变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重要的方式。学生应该邮局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中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由此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

3.构造的是自然和谐 充满关爱的环境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

3.1.课堂引入——创设现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具有生态文明

生态课堂应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是宽松和谐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课堂的引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感受知识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这更是《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理念。

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句描述了一幅空阔、荒寂的塞外黄昏景象。在数学生态课堂上,那荒芜人烟的戈壁就是一个平面,而那从地面升起的直上云霄的烟气柱就是垂直于平面的直线,“长河落日圆”则形象地反映了直线与圆从相离到相切直到相交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着千年名句描述的塞外风光的同时,从感性上认识了这样两种位置关系,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2.建立平等的、民主的、讨论式生态课题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地一种探究式的生态教学方式。在数学生态课堂中,作为独立交往的主体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包括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相信、理解、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深刻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理解、原谅学生的失误,真正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从而打造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心灵家园。在这里,学生每时每刻都体验着环境的和谐、享受着人与人的关爱,自由地放飞思想和灵魂,才能大胆地讨论。

3.3.构建和谐、多元的评价环境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具有生命个性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是多元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多元的个体需要依靠多元的评价目标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获得向上的动力。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3.1评价内容——多元广角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要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3.3.2 评价策略——多样融合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以延时性评价为主等。

3.3.3评价主体——双向互动

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除老师评价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写学习反思等。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其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3.3 评价过程——动态发展

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因此,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整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适当地辅助于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

4.生态课堂——构筑场域,整体提升

课堂是学生作为主体的精神交流场所,而不是可怕的“现代精神地狱”;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知识加工场,是文明的育人主战场,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正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

4.1 实现生态课堂——创设好问题情景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活动,也就谈不上活动的过程。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是生态课堂补课缺少的环节,它既体现教学目标,又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了实现生态课堂,问题的情景内容要与课堂教学中心和重点紧密联系,选择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而不是对答如流的假问题和家交流,也不是要搞成按部就班程序操作,更不能是吓学生的高深问题。

4.2 解题训练——重复与失误、强化与反馈形成促进积极学习,防止校级学习的生态课堂

行为主义学派美国性理学家桑代克设计追典型的“报开门”实验,他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需多次重复才得以保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在数学中,才能比仅仅掌握一些知识要重要得多,而数学才能就是解题能力——不仅能解决普通的问题,而且能解决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判断力、独创性和想象力的问题”他更是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学习

当学生面临一个问题时,他首先是观察,对面临的问题的类型进行辨别、再认与分类。是一个“一看(观察问题)、二判(判别问题的类型)、三选(选择方法)、四求(求得答案)”的过程,充满了思考、探索、尝试等活动。因此我们要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合理地安排题量与题目难度的层次,从而将进行这些智力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将技能训练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能力。

4.3、解题反思——让学生在探索的轨迹上总结提升

数学生态课堂倡导在回顾中凝炼、在反思中提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高中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而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4.3.1反思题意,有的放矢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严谨,看看思维是否紧凑,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是否出现了偏差,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否注意了题中的隐含条件等等。

4.3.2反思错误,亡羊补牢 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注意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看看这个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已知条件等等。这样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因此为了巩固反思的成效,提高学习数学的成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本错题集,经常看看反思。

4.3.3反思方法,事半功倍 即要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在提问、举例、讲评数学问题时,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通解通法的训练,特别是一题多变,现在的高考题有很多是来源于课本,有时例题变过来的有的是习题变过来的,因此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养成这种习惯,养成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习惯。

总之,数学生态课堂与学生生命发展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话题,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它是一份体现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历程的见证,在数学生态课堂的教育实践中不仅使知识技能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个体,而且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辩证唯物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2..许芬英.新课标,呼唤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J].中学教研(数学)。浙江师范大学主办2012.(4):1-5 3.潘

勇、李秋明.-数学“过程”教学认识和实践[J].数学通报.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2(6)14-17.21 4.丁周卫.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东中网.教研经纬.论文集锦.2008.2.28 5.吴卫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数学有效教学[J].数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6)封二1.3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2

一、以生为本, 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以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课堂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课堂, 是有价值的课堂, 是完美的和谐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地位是“主导”,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 交流合作, 让学生理解好基本的数学知识.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作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了展示生活中与轴对称现象有关的美丽图案课件, 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 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让学生取一张长方形纸, 将纸对折, 中间夹上复写纸, 在纸上沿折叠线画出半只蝴蝶, 再把纸展开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改变折痕方向重新叠纸, 在原来的图形上描图后进行观察, 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画轴对称图形, 去感受、理解轴对称变形的过程.在经历了实践、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后, 学生基本都能主动、有条理、清晰地阐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创设情境, 构建和谐双边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使得情境教学成为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 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形象具体的事物相结合, 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 在学习“不等式”一课时, 我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从学生感兴趣的“刘翔跨栏”的实际问题开始, 围绕“刘翔跨栏”的主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较归纳、观察发现, 探索生活中所包含的不等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不等式是为了描述客观世界中不等式数量关系而产生的模型, 以经历不等式的产生过程.此后学生在原有等式的基础上进行不等式概念的自我建构, 内化概念.通过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从而主动地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动手探究,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给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被动变为主动,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例如,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取一张纸, 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 照图形裁下来, 看看这个裁下来的三角形和三角板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再将这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后, 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 这个裁下来的三角形和三角板的关系又如何呢?通过积极引导, 与学生平等合作,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全等的概念, 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且能利用性质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师生共享课堂灵动的快乐.

四、因材施教, 确保和谐课堂稳步形成

春秋时期,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为处理统一要求和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示范, 即“因材施教”.而今天, 在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已成为教师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 虽然一个班几十名学生, 年龄相近, 但每名学生都是具有不同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个体.实行分层教学法,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各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1) 学困生:能够熟记并默写勾股定理, 并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题目, 解出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 (2) 中等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定理知识的基础上,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比如:在△ABC中, ∠C=90°, AC=21 m, BC=28 m.求出△ABC的面积、斜边AB的长以及高CD. (3) 优等生:以拓展提高为主, 如:一根旗杆在离地面6 m处折断, 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 m处, 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总之, 和谐的数学课堂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生生平等民主、交流互动、互相发展的教学过程.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打造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课堂主旋律, 从而构建有声有色、教与学和谐统一的高效课堂.

摘要: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从四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和谐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以求提高教学效率,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和谐课堂,构建

参考文献

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初探 篇3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一、数学生态课的提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数学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态的和谐美。

二、数学生态课的特点

(一)开放性。(1)教学目标的开放,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年后、身心是否愉悦、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要看他们是否以之为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内容的开放,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生态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网络、视频、音像制品等现代化媒体为拓宽学生的知识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3)教学形式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开放的数学课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孤立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

(二)整体性。(1)突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的教学,有一定的序列性、系统性。我们应该在对教学内容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对所教内容进行有效监控。(2)注意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不像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那样联系紧密,即使几天不学习也不会影响成绩。其实,数学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极其紧密的学科,一位高明的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各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督促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复习与之相关的原有知识,前后融会贯通,使新旧知识连贯成一个新的整体。(3)创造性。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自己创新,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创新表现;既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固有的创新要素,又要即使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火花。在生态的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要敢于发表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同权威争论,敢于否定权威的结论。

(四)可持续发展性。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必须是和谐的,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是和谐的,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个生态的数学课堂,必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胸怀更大,对数学教学有长远的计划,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三、如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一)营造绿色生态的课堂环境。课堂就是一个小小是生物圈。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宽松和谐,让人心境明净、心旷神怡,犹如一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使人乐在其中。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的基础,它以具体可干的形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

(二)关爱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与天职。”数学教师应该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向每一个心灵都敞开温暖的怀抱。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信任老师,也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

(三)进行对话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这里的“对话”时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有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传统的数学课,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跟谁对话、交流,而生态的数学课,则给学生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以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

(四)发挥教育智慧。生态的数学课堂追求教育智慧,它以教师或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智慧生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追求课堂的开放和灵动。开放的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时空的开放,还包括思想的开放、心灵的自由、感悟的多元。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彰显学生的自由学习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孤立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初中数学有很多课题都是开放型课堂的良好素材:(1)条件开放:数学命题一般可根据思维形式分为“假设——推理——判断”三个部分。如果数学开放题的未知要素是假设,则为条件开放题。(2)策略开放:这类题目从条件出发,去探索结论成立的多种途径或最优途径,具体表现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申推广、最优方案设计等。(3)结论开放:数学开放题的未知要素是判断,则为结论开放题。这类题目从同一条件出发去探求多种不同的结论,主要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生态的数学课堂追求课堂的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快乐、生成。在生态的数学课堂上师生能够心灵融通,思维碰撞;学生会妙语连珠、兴趣盎然;教师会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心灵放飞了,想象张开了,灵性唤醒了,智慧生长了,课堂就会洋溢着诗的激情、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感悟、主動探究就会卓有成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会恰到好处,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对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篇4

通道四中

杨正炳

关键字:教学现状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摘要: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所以,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数学课堂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笔者通过对二十几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认为要构建初中数学的高下课堂,必须解决以下两个方面:

一、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这样,由于教与学中只要一方存在问题,就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而如今的农村初中学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以上问题,所以大多数的数学课堂已无效率可言,更不要说高效了。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3.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应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篇5

墨江县文武镇初级中学 董坤

【摘要】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兴趣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课后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想方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在家越来越被宠,使得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贴耳的学生已不多见。要想让学生“信其道”,必须要让他们喜欢自己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等各方面吸引孩子,因为学生喜欢一个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们也最敬佩这样的老师。所以开学初我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怎样“配合”,了解学生所喜欢的讲课风格,经过讨论,最终学生集体通过。当学生都认定了需要这样的课堂,他们就会有激情的参与。

(二)、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在教学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被动接受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如讲直线公里时,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在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便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以大风天行走为例,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行走觉得很轻松,逆风行走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讲清,行船与行走是一回事,只是所产生影响因素的不同,一个是水流速度,一个是风的速度。这样讲,学生就好理解。最后得到:顺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

(2)、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打折销售这一知识点,我想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我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还要注意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比如在最后一章讲到线段的比较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提出:老师,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为什么非得这么麻烦啊?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切合实际的观点,学生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2、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会从中感到轻松自由,自然地成为交流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时就用了很多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们接受的效果非常好,特别在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这一节,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清晰的掌握了知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某一项任务时,要给予奖励,使学生真正地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思维方向往往也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校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1215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1215循环大课堂”,即一课分两段,30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谓之“1215”,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谓之三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谓之循环。其前30分钟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0分钟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5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1分钟必须分配任务。整个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以上两种模式的几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几个环节的特点可以灵活调节、变换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笔者所在学校都在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四、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50分比别人的7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之我见 篇6

吴琴霞

安徽安庆太湖县百里镇闻通小学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开展各类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最终在体验学习数学乐趣的基础上,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所要探寻的课堂。为此,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近几年来对生态教学理念的若干实践,谈谈我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几点理解。

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7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就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身边事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认识角”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认识模糊、不甚了解, 因此, 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墙壁和天花板间的构成, 回想荡秋千的场景, 然后, 把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荡秋千动画栩栩如生的展示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注意观察: 秋千和树构成了角, 手臂与身体构成了角。总结为: “胳膊一摆, 秋千一荡, 就是一个数学概念。”随后布置学生找出在生活中看到的角。学生们七嘴八舌、兴趣盎然地找出看到的、想到的各种角, 如桌角、椅角、墙角等; 窗户和窗台、椅座和椅背、吃饭时筷子和盘子等; 人在弯腰或后仰时就构成了角; 平常扫地时笤帚和地面、冬天除雪时铁锹和积雪也分别构成了角等, 不一而足。如此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学生们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 课堂效率随之高涨。一句话, 生活处处见到角, 生活处处有数学。

利用学生渴望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和探寻, 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切入点。有了兴趣, 就会有学习, 就会有高效。例如, 在讲授“圆的周长”时, 我将教室前面的篮球拿起来向学生提问: “如果我用绳子把篮球系住, 需要多长的绳子? 如果使系住篮球的绳子离球一米远, 又需要多长的绳子?”接着又问: “如果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 现在把这条绳子距地球1 米远, 绳子增加多少?”学生们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研究、讨论, 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学生说需一千米, 有的学生说需五千米, 也有学生说需一万米等等。这时我说: 大家的答案是否正确, 只有在学会了圆周长的计算后才能知道。这时, 学生们的眼睛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数学的兴趣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学生们在学习圆周长时, 不停地进行提问、探究, 高效课堂逐步构成。

构建高效课堂,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一种欣赏学生观点、鼓励学生质疑的课堂氛围; 培养和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拓宽思维领域, 养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习惯, 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性的火花。例如, 为了使趣味性进一步增强, 我将一道常用的古代数学趣题改编成“猪鹅同舍”: 一间猪舍里不仅有猪还有鹅, 已知猪鹅共有50 个头和140 只脚蹄, 问猪有多少头? 鹅有多少只?众所周知, 鹅有两只脚而猪有四只蹄, 因此通常的解法是: 设鹅的只数为x, 猪的头数为y, 根据题意得: x + y = 50, 2x + 4y = 140, 解得: x = 30, y = 20; 答: 鹅有30 只, 猪有20 头。但学生们提出疑问, 认为此题不应该只有一种解法, 我便鼓励学生们积极探究是否有另外的解答。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探究, 各小组之间相互合作, 最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创新解法: 假设每只鹅仅用一条腿立地, 而猪举起两条前腿, 鹅猪的头数没有变化; 鹅猪的总腿数减少一半。若猪舍中有头猪, 腿的总数就比猪的总数大1, 现在腿的总数70 与头的总数50 之差20 即为猪的头数, 由此可知鹅的只数为30 只。通过探究此题, 学生们懂得了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懂得了彼此间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空前高涨, 课堂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不断地经历疑问、揣摩、认知的过程, 因此高效的数学活动还需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 设计由易而难、层次清晰、趣味横生的“变式”数学活动, 帮助全体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数学知识。“变式”教学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索、揣摩, 从而掌握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更加富有兴趣地学习, 课堂也就真正高效起来了。

摘要:主要围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阐述。构建高效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观察、猜测、质疑等数学思维能力, 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形成行之有效、轻松愉悦的高效课堂氛围。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生态课堂;主体性

所谓生态课堂,实质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生态课堂的构建既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具备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认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需要深刻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核心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小学数学,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基本前提;其次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内在要求。只有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高度配合,才能成功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来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符合教学实际,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弊端,能够很好地改善师生关系,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这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也被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提升了小学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构建生态课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生态课堂

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中学课堂教学,前者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小学教学需要教师加强创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游戏的形式,采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识数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数字接龙”游戏,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参与游戏的学生不仅要报出该数字,还要在黑板上写出来,当下一组进行比赛时要将黑板上的数字擦掉,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最后选出冠军组。在游戏活动中,全体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数学课堂也变得朝气蓬勃,学生也学到了知识。

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构建生态课堂

小学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竞争加剧、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一个人的合作意识和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不少小学教师反映,现在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太强,缺乏合作意识,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某些学生不善于沟通交流,学习成绩难以提升。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构建生态课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准备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实物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分配两个实物模型,小组自由讨论,最后说明该模型的图形形状和特征。小组之间再相互交换实物模型,说明该模型的图形形状和特征,并进行交流,最终向教师提交讨论结果。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生态课堂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和极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总会保持无限的热情。小学数学教学构建生态课堂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构建生态课堂。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学习反馈,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生态课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學数学“认识1~10之间的数字”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特征,教师将这些数字做成动物模型,如数字“2”做成了小鸭子模型。小学生看到这些模型后十分兴奋,对这些数字模型的印象也尤其深刻,快速地记住了这些数字,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对这些数字模型兴趣浓厚,纷纷表达自己对数字模型的喜爱。教师顺势提出:“数字12可以做成什么模型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另一个维度,即“认识10~100之间的数字”,學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又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认识钟表”时,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在黑板上画一个钟表,或者现场用一块真实的钟表,指导学生认识每一个刻度的含义,显然这并不符合小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参考相关资料,自主完成一个钟表模型,学生在完成模型过程中会自觉地认识每一个刻度的含义,学生乐在其中,并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要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诉求出发,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破除传统的教学思维,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的自我表达机会,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做一个幸福的小学老师下一篇:2017青岛版二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