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的课堂提问

2024-07-09

初中数学课的课堂提问(共12篇)

初中数学课的课堂提问 篇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已经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 下面谈我个人对课堂提问的粗浅看法。

1. 教师提问要有鼓励性, 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

人都愿意在愉悦的时候做回答, 学生也同样如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为实现预期目标, 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鼓励技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由消极的“要我学”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学”。

2. 提问要把握时间。

问题设计得好, 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 若时机掌握得不好, 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要注意提问的时间, 学生能立刻回答的, 教师要马上提问;不能立刻回答的也要把握回答的时间。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 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 教师就自己回答, 或让其他学生回答, 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 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 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 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

3. 提问要精炼。

要减少重述, 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 多次重述问题, 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 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 还可能干扰正在进行思维活动的学生。因此, 候答时, 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 确有必要的, 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 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

4. 提问要有开放性。

这是提问的广度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内容要有开放性。教师结合讲课内容设计具有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问题, 这需要教师要备课充分。二是提问的学生要具有开放性。要给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不能全部提问也要从各种层次的学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加以提问, 这不仅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更好地听老师讲课。

5. 提问要做适当的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 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 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 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找出积极因素, 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 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善教者必善问, 善问是一种艺术, 只有“善问”, 才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技能, 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课的课堂提问 篇2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中几种低效方式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和办法。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课堂;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本文拟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作探索,供同行研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的游戏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2.“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

弹琴”了。

3.“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

1.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

2.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

3.瞄准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介绍新概念时提问

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1)概念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它们和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3)如果改变或者互换概念中的条件和结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提问力求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2)在分析比较时提问

数学知识的内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知识存在形似神不似的差异,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应当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归纳,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后,有必要对这两个方程的作一些比较,故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说出两个方程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它们的解又有何不同?这一环节在一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作出适当的提示,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发现,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3)在知识应用时提问

学生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可让学生进行概念辨析,如下列四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10x2=9;2(x-1)=3x;2x2-3x-1=0;-=0;2)判断未知数的值x =-1,x =2是不是方程x2-2= x的根;3)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9x2=5-4x;3y2+1=2 3y;4x2=5;(2-x)(3x+4)=3。讲解时要讲清方程变形时,哪些属于代数式变形,运用了什么法则;哪些属于等式变形,依据什么性质。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39-01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贯穿学问始终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方法,把握要点,抓住难点,逐个攻克,强化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巧妙地设问、引问与提问,由“问”点拨思路、指导方向、找出问题、纠正错误,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动向,理清教学思路,规划教学程序和步骤,在思维转折处、疑难困惑处、承上启下处、知识网络发散处展开有效设问与引导,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并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历史典故、数学趣题、名人故事、科学发展动向、新旧知识矛盾、多媒体教学方法等综合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展开科学探究与互助实践。

例如,学习《有理数》相关知识时,笔者借助“填幻方”创设游戏情境:“3×3幻方中,如何将1~9这9个正整数填入幻方中,使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和都为15?如何填入-4、-3、-2、-1、0、1、2、3、4这9个数,使得幻方中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和都为0?”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中正、负有理数与0的相互关系和用法,深入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二、巧妙以问引问,促进联想思考

巧妙以问引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问的有效路径。把握提问时机,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探究,由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切入口。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自主思考、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由此,实施以问引问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基础、个性特点等,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巧妙设计问题,以问题促进联想与思考,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强化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关知识时,教师以复习的方式提问:“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AAS、ASA、SSS、SAS、HL(S为边、A为角、H为直角边、L为斜边)”。之后教师提问:“相似与全等的关系如何?”学生找出“相似是大小不一定相等,而全等大小也相等”这一差异。由此,教师以问引问,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并沿着问题逐步深入探究,进一步引发思考、融会贯通。

三、设置合适梯度,有效引导思维

基于新课改中全面教育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受,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提问梯度,由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问题的引导、指导与分析。除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梯度,还需要遵循数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合适梯度,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强化数学科学思维。

例如,学习《圆》相关知识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提问梯度,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与证明方法,基础好的学生需要延伸到圆与直线、圆与圆以及圆与其他图形的相关证明、推理等。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将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系统。通过逐步设问学习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以及圆与圆内含、内切、外切、相交、相离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重视能力生成,鼓励循序渐进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拓展数学思维,重视能力生成过程,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拓展与迁移中发现契合点与连接点,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例如,引导学生将“轴对称”与“旋转”中的中心对称知识相结合,由已学的轴对称变换、轴对称性质逐步深入到探索中心对称的相关性质。教师提问:“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旋转与这两者有何关系?”“图案设计中应遵循什么原理?”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连接点,找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由此强化学生的能力生成,进一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疑问来”。通过“问”的学问,使思路清晰,脉络畅通。教师应坚持新课改理念中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科学设问、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思路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在思维上处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黄金期,在生理上处于身心敏感的青春期,因此,如何把握好“提问”这一教学技巧,科学地运用这一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正能量”作用,备受教师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

一、询问,要以为学生解惑为焦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需求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以友好的姿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需求,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渗透数学原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后参与了一个四人小组的讨论。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对今天上课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吗?”片刻思考后,一个学生回答说:“有些题目既要四舍五入,又要有效数字,可是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二者的要求啊!”学生的话让人听着有些摸不着头脑,笔者也不急,继续问:“你能具体说说是哪道题目没办法满足吗?”“好的。”该生说着拿出一道题目:小明的书包重2.6953kg(保留3个有效数字)。学生边指着题目边说:“老师您看,保留三个有效数字,那我们就在第4位四舍五入了,那就是往前进1,前面是9,加1之后就要再往前进1,那就是2.7了,就只有两个有效数字了。”笔者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没有彻底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学生看到“不是0”之后,就误以为“末尾的0”不是有效数字,导致出现学习困惑,其实这道题目只要写成“2.70”就可以了。像这样,深入学生,通过亲切的谈话询问,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了解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进行解析,学生的困惑与疑问就会成为我们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的有力依据。

二、设问,要以认知冲突为线索

数学原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而抽象的。认知冲突对初中学生而言,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数学原理融合在学生熟悉并为之好奇的生活矛盾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并层层推进,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答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现有一个店家售卖一种产品,已知产品的成本为60元,售价为100元,该产品每个月可以卖出100件,如果价格每下降2元,该产品可以多卖10件。”这是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利润问题,笔者出好题干之后,首先问学生:“同学们,正常情况下,是不是价格越低这个店家的产品就卖得越多呀?”学生齐答:“是。”笔者接着问:“那是不是卖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呀?”学生仍旧回答:“是。”笔者摇摇头,笑着说:“这可不一定噢。”学生一下困惑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认知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样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来了精神,对接下去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笔者接下去引导学生设利润为y元,降价x元,就能很快表示出y,发现这是一个二次函数,易得,即降价10元时,利润取得最大值,进一步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对利润y与降价x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透彻了,他们的疑惑也迎刃而解。通过设问置疑引发认知冲突,常常能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追问,要以概念本质的理解为灵魂

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教学步骤往往在解答方式呈现之后便戛然而止,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只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解题步骤生搬硬套。因此,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案例教学后,尤其是在分析解题思路之后,增设追问环节,以旁敲侧击或者“得寸进尺”的方式,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为随后的变式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认识概率”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展开了如下教学。笔者问学生:“我们把硬币抛起,当硬币落地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学生很快回答:“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没错,硬币落地只能有以上两种情况中的一种。那它们出现的概率相等吗?”笔者接着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相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各一半,它们的概率是相等的。”学生答到这里,看似对概率的基本知识比较清楚,许多教师会直接跳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笔者则追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三个乒乓球,一个红色的,两个白色的,我们将它们放在一个箱子里,随手一摸,只有红球和白球,那它们的概率相等吗?”笔者在这里设了个“陷阱”,强调了只有红球和白球。果然有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只有红球和白球,这和硬币只有正面和反面是一样的,它们的概率相等。”于是,笔者以该生的回答作为案例,再次分析概率的基础知识。像这样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的问题及时曝光,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问,要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核心

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果求因,以本求源,主张反向思考,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是促进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提问教学中,笔者主张以反问为契机,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反问与自我反思中,尝试从结果追溯源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

你好!本问卷旨在了解你的一些基本学习情况,以便于我们在研究之后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改进学习。所有的题目仅作为我们研究使用,不会和你们的学习成绩有任何联系。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如实填写,你的意见将会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况,以及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依据,感谢你的参与和配合!

你所在的年级是: 年级

1.你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并希望老师让你回答课堂提问()A是 B否

2.你的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较多的采用方式是()A自问自答 B师问生答 C生问生答 D生问师答 3.在课堂上,你最喜欢哪种提问方法?()

A 老师按成绩提问 B 老师按小组提问 C 自由提问 4.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你希望采用的回答方式是()A个别答 B齐答 C 无所谓

当课堂上老师提问听不明白时,你会怎么做?()A 自己思考 B 问同学 C 问老师 D 不管它

5.课堂上,老师给你们留出提问时间的机会()A经常 B较少 C几乎不

6.对于课堂提问,你属于以下哪种情形较多()A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B有欲望,但不敢提问

C想提问,但没有机会 D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提问 E不愿意 7.老师设置的问题,你经过探索,思维能力进步情况()A有极大的提高 B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C没有一点提高 8.希望课堂上要求被回答的类型()A自己组织回答 B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C选择性问题,只要求回答是或否或者是这个是那个。9.你希望在你回答时,你数学老师的反应是()A经常简单赞扬 B经常简单赞扬,加以点评 C重复你的回答,加以表扬 D不太赞扬 E经常给予批评 10.你希望在你回答出现错误时,你数学老师是()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 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 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 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 11.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A老师启发问题提出者自己找出答案 B老师自己回答 C几个同学回答后再总结归纳出答案

12.如果你认为老师的提问很枯燥,主要原因是()A 老师的提问内容我听不懂 B 老师过多的提问和讲解,形式太单一 C 老师的提问语言太乏味,缺少吸引力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6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11-01

要想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不仅要依靠教师深厚的学科功底和语言表达艺术,还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的主要渠道。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顺应改革潮流,摆脱“一问一答”的提问模式,创新问题设计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新型的提问技巧,创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数学提问课堂,使数学课堂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取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尝试将教学内容和课堂问题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描述教学情境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抓住提问的契机,将设计好的课堂问题通过情境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在教学“正多边形的概念”时,教师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装修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小明家新买了房子,他爸爸把装修地板的任务交给了小明。但小明在选瓷砖时犯愁了,选什么样的瓷砖才能把房间装修得更漂亮呢?大家帮小明出出主意,选什么形状的瓷砖更好呢?学生听完问题后,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学生都说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最合适,也有的学生觉得用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也可以。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课堂提问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抓住问题要点,确保提问的准确性

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教师要努力在课堂提问中融入更多的感情元素,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作出不同方向的质疑和假设,从不同的方向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三是抓住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点,以这些联系点设计课堂提问,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二次函数图象特点,深化学生对二次函数的认识,教师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了y=x2、y=ax2、y=ax2+c三组图象,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从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等特点的比较中找出三组图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总结出a、c两者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这种课堂提问抓住了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对不同的函数图象比较中巩固二次函数知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问题层次,深化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教师在这其中要把握好设计问题的层次,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从最基本的知识回忆提问开始,巩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再在课堂提问中增加一些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弄清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其次,可以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熟练度和灵活性。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让学生对某些解题方法、数学观念进行判断和评价,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先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基本知识的复习,然后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个方程的解法正确吗?

(x-2)x=3x

先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得:

x-2=3

所以x=5。

一些细心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方程还有一个根是x=0,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追问:“如果是你解这个方程,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来解最简便呢?”学生在思考之后,慢慢发现了解决这类二元一次方程问题时,必须先进行分类讨论才能得出完整答案。在一个个由浅及深的多层次课堂提问后,学生明确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的问题,总结出了正确的解题技巧。

总之,教师要加大对课堂提问的探索和创新,力求每个课堂提问都设在关键处、重点处、疑难处,让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艺术 篇7

一、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提问时, 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 抓住契机, 要有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同类项》内容后, 我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 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 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 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 橘子归一类, 香蕉归一类, 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 情趣盎然。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 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回答。例如, 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性质”时, 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 y=2 (x-1) 2及y=2 (x-1) 2-1的图像?”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 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 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 同时问题的难度又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既非伸手可及, 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

三、提问要精而准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恰当, 准确无误, 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 同时还得强调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要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既能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四、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营养, 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例如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提问: (1) 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 (2) 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并得到解决后,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 (3) 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 这样的圆要经过A、B, 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经过B、C, 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 圆心又在哪里? (4) 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这样, 分层设疑提问, 学生动脑、动手, 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 学得轻松, 记得也牢。

对待课堂提问, 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 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要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学校) 消除条件与结论的差异, 化条件为结论, 或设

法从已知条件求出未知结论。也就是说数学的数命题转换过程中命题过程就是对原, 命题一系列转换的过程每一个命题都有若干个转。换在学的方向与途径, 它们有难易之分、繁简之别。因命此数学, 解题的关键选取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方向与途径就成了题

一、因果转换转这是建立在因果联想基础它是命题转换中最主要的形式。所谓因果转换上的命题转换, 河换就是指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转换, 如“化条件为北的结论当条件”与结论相距较远时与“化未知为已知”是, 基本的指导思想可设法寻求中介将。唐山途两者联系起来法, 称为构造法, 。与此相仿这是转换, 公式也是联系条件刘中最具创造性的方●径与结论的中介, 熟悉应用有关的公式解题, 也立田与二常能收到、数形转换较好的效果。方

数形转换是因果转换的辅助手段, 它包括法

“由形化数”“由数化形”与“数形互补”三方面, 它们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坐标法是数形转换的常用法。“由形化数”就是将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去处理, 常见的有解析法、三角法、面积法、体积法、复数法等;“由数化形”就是将代数问题化为几何问题去处理, 为此必须构造辅助图形;“数形互补”就是兼顾形数两方面, 一般是将“形”作为解题的辅助工具, 具体方法有图示法、图像法等。

三、化直接为间接

这是一种特殊的命题转换, 它体现了逆反原则的应用。我们知道, 直接就原命题进行因

果转换, 这种方法就是直接法, 这是数学解题的常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可行的, 这时我们就应遵循逆反原则, 改从反面或侧面去考虑, 这就是间接法。反证法、同一法也是这类方法。

四、化特殊为一般

化特殊为一般这类转换, 一般不能用于严格的数学证明, 但它同样可以作出猜想结论, 指明探索方向, 因而对解题仍有重要作用。以归纳推理为基础的有: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

五、化繁为简

化繁为简就是简单原则的体现, 其主要手段是归类整理与消元降次。归类整理就是所证数式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式, 换元、通分、约分、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等都是归类整理的具体手段;消元降次就是消去所论数式中的未知数或未知项, 以及降低有关未知数、未知项的次数或降低所论数学问题的维数与阶数。

总之, 数学解题的本质就是命题转换, 解题过程就是命题转换的过程, 转换的方向与途径决定了解题的成败与优劣。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三性” 篇8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反映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程度。所以, 教师提问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导, 也是一种启发学生正确思考、激发共鸣以及探索的好方法。但是, 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 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以及思维的特点。只有, 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思维特点, 才能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具体情况。具体而言, 笔者采取的是“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的方法, 把理论具体实践在实际上, 让学生在实际中寻求具体理论,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

1. 问题设计趣味化。

趣味化问题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 迎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教学方式。风趣化、趣味化以及比喻化的问题能让学生切身实际中感受到问题的所在, 以及具有解决的浓厚兴趣。在学习方程组的时候, 教师采取经典趣味化的问题, “鸡兔同笼, 有头48个, 脚100只, 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问题不仅能风趣, 还能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积极思考以及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就能说明趣味化问题提问是成功的。

2. 问题设计多角度化。

多角度化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内容。多角度化问题能练就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以及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却可以运用到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设计问题不仅要迎合学生的切身情况, 还要考虑到学生长时间的能力培养。多角度化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多方向思考问题, 对于任何事物抱着疑问的态度, 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立了现代教学的思维优势。

3. 问题设计悬念化。

悬念性事物一直牵引着好奇心去探索, 去发现。倘若, 教师能把问题设计得更加具有悬念化的情况, 学生应该能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抱有积极地兴趣去学习思考。每一个新问题, 就像学生面对知识产生的阻碍。的确, 问题就是学生心目中的“麻烦”。但是, 教师采取悬念化提出问题, 就能让问题以一种“悬念”手段去解决, 在激发探究的同时, 把问题的难度最小化。

二、提问方式要有“引导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享受体验以及充分学习的过程。课堂提问的本质是质疑知识、探究知识、学习知识以及反问知识。但是, 教学的主导应该是是学生, 不应该是教师。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提问只是学习上引导, 而不是现成的教学成果, 省去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毋容置疑,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全等三角形》一课, 采取“听辨会”的形式去搜集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例题、解题以及图形, 让学生在“听证会”教会大家自己组的全等方式, 让学生在“听证会”的特殊形式下, 牢记到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深化证明的方法。同学们在“听证会”中感受到教师教学的场景, 并激发了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可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把这个主导权归回于学生, 引导学生提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带着疑问。作为师者,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提问的方式以及提问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此, 笔者认为, 课堂需要一个相对自由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感受到能有发问的权利。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以“问题”来探究学习, 而不是课前安排的教学进程。

三、提问内容要有“思维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一方面, 课堂提问是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所以, 课堂提问不仅要引导学生问问题, 教师还要问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一来, 知识能在这种发散性问题中得到一些运用。一题多解, 无论是巧解、易解和难解, 这样的解题思路都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重要能力。

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课, 一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教学分析】如图, 已知D、E在BC上, AB=AC, AD=AE, 求证:BD=CE.

第一个思路是证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其次, 利用“三线合一”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 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 证得BH=CH。另一个思路就是依据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而言, 可以轻松证明出BD=CE。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情境设计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提问与有效性

所谓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等, 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 目前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陈淼君和沈文选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要能使学生通过数学思维, 积极组织回答, 同时认为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梁平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准备、有目的、有序地、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响应, 经过思考, 能够回答得出来, 而且问题本身能够引导学生思维;王春燕认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界定可归纳为五方面, 一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四是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且经过思考后能较好地回答, 并有助于后续的学习;五是要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学者们共同意识到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切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较好的回答。一般地说,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界定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在一系列课堂提问和教学环节之后才知道的, 那么对于单个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界定就不能仅仅用教学目标来界定。笔者认为, 只要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做出回答, 那个这个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取决于预先设定的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和目的性。

二课堂问题的类型

朱士泉以学生思维的角度将问题的类型分为记忆型问题、识别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笔者认为, 记忆型问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原有知识直接作答, 如“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识别型问题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简单的判断, 如“下列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运用型问题用于考查学生能否在某个问题情境中运用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定理回答问题, 如“下列哪些式子可写成完全平方和?”。探究型问题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新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旧问题, 如“如果内错角相等, 那么两直线是否平行?”。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

陈亮从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巧妙安排提问过程、充分优化提问氛围这三个方面提出10个具体策略: (1) 注重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2) 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3) 注重问题设计的生活化; (4) 注重提问情境的艺术性; (5)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6) 适当追问; (7) 处理学生回答要注重生成与迁移; (8) 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9) 合理开展评价反馈; (10) 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

笔者认为上述10个策略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那么, 教师如何巧妙设计问题呢?首先, 教师可借鉴前人的智慧, 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 即不断地向回答有误的学生提问直到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再如, 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采用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 这里, 所谓“不愤不启”的意思是只有当学生急于求解某个问题但又不知所措时, 教师及时给予启发, 帮助其打开思路。所谓“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当学生有了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却不知如何表达时, 教师及时给予启发, 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其次, 教师预设问题应该存在于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因为只有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呈现出一些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 才能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使用各种策略。因此, 有效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设置有效的、层次分明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在这种情境中回忆旧知也能在这种情境中体会新知, 更重要的是, 学生能利用旧知认识新知, 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情境中回忆旧知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旧知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别对于那些接受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 能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 能帮助学生归纳出新知的意义和定义, 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案例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能识别反比例函数并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并归纳出定义; (3) 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 可以逐步设置下面一些情境。

情境1:小明喜欢跑步, 每次连续跑步20分钟。如果他的跑步速度是每分钟200米, 那么请问小明每天跑了多长路程?

情境1的设置意图: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它是属于记忆性问题。如果情境1对后面的教学没有联系, 那么情境1的设置是失败的。这里, 笔者要指出情境1对后面的教学大有联系, 而且情境1的设置能够考查学生是否记住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这个公式。提问的对象适宜那些接受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 通过教师的鼓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情境2:假设小明每次连续跑步时间保持在20分钟。如果小明跑步速度越大, 那么所跑路程是越大还是越小?

情境2的设置意图: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学生容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做出正确回答。进一步地, 教师可以指出路程s和速度v是正比例关系。故可追问“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从而达到在情境中回忆出旧知:形如

是正比例函数。显然, 如果学生不知道正比例函数, 那么也无法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师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写在黑板上, 目的是希望学生之后能根据正比例的定义归纳出反比例的定义。

情境3:假设小明每天固定跑6000米, 请问如果小明跑步速度越大, 则所花的时间是越少还是越多?

情境3的设置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做出正确回答。这些生活经验还包括了学生百米竞赛。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出:当路程固定时, 速度v越大则时间t越小, 而且两者的关系是

为巩固新知, 教师可设置下面类型课堂习题。

说一说: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并指出其中的k值。

试一试:当m取什么值时, 下列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本文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而且教师能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变量间的关系。正印证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陈淼君、沈文选.数学课堂中的提问[J].中学数学研究, 2005 (9) :15~18

[3]梁平.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4]朱士泉.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1)

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去细心探索与研究才能做好.我们常见的老师是这样问的:“是不是”“这样做对吗”, 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的提问, 没有进到问题的实质, 有敷衍的成分, 使课堂表面上热烈, 其实真正要学生思维的很少, 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仅仅满足于灌输, 如此, 教学只是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更难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不容易形成好的价值观念.因而, 教师将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授受”转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向上去, 教师抓住时机, 适时有效地提问, 教师就会把握学生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控制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下, 活跃思维, 积极参与学习的质疑与探讨, 并从对问题的探索中, 获得成功体验, 这样的提问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习的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提问体验, 谈谈初中课堂数学的提问艺术.

一、问题适中

教师在提问时, 因为有时自己上过好多遍的东西, 觉得很熟悉, 导致不能感觉到学生对知识的生疏;因而常常会出现提问过难的情况出现, 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学生不能回答出来, 如果一贯这样的话, 学生就会很自卑, 怎么老师提的问题, 我老是不会呢?是不是我学得不好?所以, 教师在提问前, 应该精心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设置问题难度.

另一种是大而空的问题, 通常不能由浅入深, 一下子就把需要深化的“大问题”提出来, 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是好, 只能面面相觑, 学生一下子就被“冷住了”, 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被抑制, 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不管学生怎么“跳来跳去都够不着”, 这样的数学提问是毫无意义的.提问一定要遵循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 循序渐进;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而且要注意将学生的学习逐步引向教学设计的目标, 学生才能有目的, 互动探究.

例如, 一位教师这样提问:“矩形的周长为120 m, 其中一边长为10 m, 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学生能回答后, 然后继续提问题:“若其中一边长为15, 20矩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呢?”“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 其中一边长为x, S如何求?”“由列出的式子, 你发现了什么?”“画出函数的图像, 你有什么发现?”等等.教师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 由已知探求未知, 因为根据从易到难的学习特点, 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积极的思考并相互讨论与交流, 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如果恰到好处, 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还能促使知识内化.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用好的提问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 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得呢?如果能, 该如何“转化”?n边形的内角和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转化吗?大家可以试一试.除了上面转化的方法, 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通过这些问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提出,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学生不仅可以较好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对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与运用, 奠定了学习数学的基础.

三、提问要讲究新颖性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讲究.为培养发散、求异思维, 仅有课本上的提问设计是不够的, 多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 拓宽学生思路.学生对这些问题, 就会多动脑、动手、动口,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与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对新颖性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通常会出现各种困难,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千万不要轻易表态或过早下结论, 即使教师看出学生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也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发现, 让学生自我辨析错误, 在逐步排除错误的过程中, 形成自己正确的观念.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学生使用各不相同的方法, 有的用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 有的用圆规作出两个相等的角, 等等, 只因为不同, 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才能分享彼此的智慧, 学到更多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

四、全体性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教师提问仅仅是针对哪一类同学提问的, 其他同学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因而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踊跃参与问题的解答.千万不要先提名后提问, 而是先提问后提名, 这样全班同学都会思考老师提的问题.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也不好, 教师提问的机会尽量平均分配给每一名学生, 让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太着急, 给学生时间来思考问题, 一定时间的沉默思考, 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通常在讨论中, 却很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总是因为赶进度而急于求成.在大部分的课堂问题回答与讨论中, 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很少, 有的只有几秒钟, 而学生在这几秒中时间里, 有时候很难对问题作出解答, 而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 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学生惧怕课堂提问.而实际上, 对于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 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教师的最佳选择在有些时候是保持沉默, 这无论是对提高学习效果, 还是师生的有效配合都具有巨大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1

一、提高课堂提问的方法

1. 采用激趣性提问

这是为了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令学生由于心生疑窦而造成悬念,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形成理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的提问。这类提问在实践中涌现甚多,举不胜举。如:为什么射击时用手托住枪杆(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银行的铁栅门多用多条窄钢板交叉成许多平行四边形就能拉开与关闭?——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此种种,听似闲言,却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迁移性提问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其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在提问或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内容中去。

比如在讲“分式的约分”这一内容时,可直接出示题目由学生约分,目的是让学生将小学关于分数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迁移到分式.在学生根据独立练习所悟,对比分数约分,尝试性地对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后,再回答教师的迁移性提问:

(1)什么叫分式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3)对约分的最终结果有什么要求?

(4)对分子、分母不含公因式的分式可以怎样取名?

3. 采用铺垫性提问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可以铺垫性地提问道出转化的途径或指向。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后再问:“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能得到什么启迪?”这样一来,怎样引辅助浅的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在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后即可问:“梯形的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呢?”問题就象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急于探究奥秘的好奇和好胜心理的涟漪。问题也同时隐含着与三角形中位线的类比,引起联想或猜测——①与底边有关;②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这类问题如放开让学生探索,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

4 .采用发散性提问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以沟通不同部分教学内容的联系,对于提高探索能力、培养思维能力颇有好处.这类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和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一题多解、题目引申推广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题分别改编成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无解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二次三项式的恒等问题,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问题,从而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5. 激疑性提问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教师若能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反过来问学生:“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学生的思维就会向空间扩展,搜寻或想像出反例,从而加强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提问应注意事项

1.? 提问不能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提问中,提问的内容不能过多,而要注重提问问题的质量。例如在教学角的第一节时,有的教师提问,什么叫做角,角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其实这些问题一点都没有份量。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定义之后,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等方面的习题。虽然教师没有再提问,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在学生的习题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从而起到有效提问的效果。

2.? 提问不能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在上面的问题中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在提问时,不能太容易,但是也不能太难。我在进行整式加减的教学时,就犯了一个错误。我没有向学生强调整式加减的实质,就开始讲课,并且提问,在进行整式加减时其实是在做什么,学生这时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提问太难了,马上停下来,开始讲解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在合并同类项。此时学生才如梦方醒。同时,我们在提问时,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否则学生很难理解问题的实质,教学效果很差。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当时我去听课,他主要讲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其实现实生活的例子很多。可是这位教师却讲了很多军事上的例子,使得学生都默不作声,课堂气氛很沉闷,一直到下课,学生也只是在听,效果很差。如今我们讲究的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不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就没有了意义。

3.提问要注意语气和词语的把握,更要因人而问

教师就是一个表演者,语气和词语运用恰当,就能牢牢吸引学生,带学生进入角色。否则,学生就会索然寡味,没有兴趣。另外,提问也要因人而问,既要发掘优生的潜能,又要提高后进面,更要照顾中间面,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就体现了提问的效能。

探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12

一、当下初中数学课堂在提问中所出现的问题

1. 提问数量和质量的失衡.

在当下课堂中, 很多教师往往提问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却忽略了质量问题.有效的提问, 不应该仅仅靠数量来堆积, 而应该将提问问题的质量放在首要和核心位置.

2. 关注少数, 区别大家.

不得不说的是, 在现在的教堂上, 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没有被提问过, 而一些学习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学生, 则总是被提问.这就造成了教师关注少数, 区别对待大家, 让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过于急促, 缺少反馈.

在课堂中, 教师提问, 学生起身回答.但当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经常会解读并将方法感悟等说下去, 让学生只是回答了问题, 而没有反馈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想法.因为教师的急促, 导致问题一个接一个, 却不让学生充分回答, 也缺少反馈.

4. 过于困难, 脱离学生.

在一些提问的问题中, 出现一些高难度、比较偏的问题, 让学生无从回答, 甚至让众人思考之后, 仍然找不到方法, 这就会让学生缺少思维发散, 最终依靠教师来解读, 却少了思考的过程.

5. 提问惩罚, 借机整治.

在课堂中, 有些学生走神或没有专心听讲, 教师经常会找那些不认真的学生提问, 提问成为一种变相的惩罚.因为没有专心听讲, 回答不出问题, 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感觉失去了尊严.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1. 层次启发原则.

在教学之中, 提问策略的成功在于可以让学生收获知识并反馈教学信息.在设计提问问题的时候, 要兼顾问题的难度, 并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 设计有层次、难度不同的问题,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启发, 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兴趣为师原则.

在提问策略中, 要注意以兴趣为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自己有兴趣, 才可以更加主动、更加有动力地去追寻知识, 收获真知.教师在提问策略中要融入兴趣的要素, 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3. 适度适量原则.

课堂提问, 不可以只讲究数量.数量众多的背后是提问问题质量的下降.要适度适量的提问, 注意质量, 并循序渐进地进行,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问策略

1. 不搞特殊, 和谐民主.

课堂中, 要保证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 不能搞特殊化, 区别对待多数, 关心少数.教师要保护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的内在意识, 并把握好设计环境, 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参与, 勇于提问, 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认真对待, 适时鼓励.比如说, 在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几何问题的时候, 可以这样的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动作中, 用手托住枪杆可以保持住稳定平衡的状态呢?这样的提问, 可以轻松学习氛围, 更是一扫枯燥, 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 精心设计, 疑问思索.

在教学中, 应精心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点, 可以活跃气氛, 更是可以让学生增加自己的探索和求知欲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质疑, 并不断思索解决问题.在讲述“有理数乘方”问题的时候, 可以如此提问:一张厚度为0.083毫米的白纸, 3次对折之后厚度为多少?如果对折50次, 会多厚呢?然后在学生的思考下, 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就这样, 在学生的惊讶和求知探索中, 引出“有理数乘方”的问题.

3. 明确目的, 抓住重点.

有效的提问不应该是漫无目的, 徒有其表却没有内涵的提问, 应抓住重点, 明确提问的目的, 让提问更加有效、更加及时的反馈.

4. 结合实际, 创设情境.

问题也是可以结合情境来回答的, 如果没有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比如, 在讲述循环小数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拍节拍, 先让大家拍一下, 然后拍两下.询问学生一直拍下去会拍多少下, 答案是无数次.再问:这样的次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呢?不停下来, 当然是无限的, 如果停下来, 就是有限的了.就这样, 简单实际的情境, 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5. 注重反馈, 设计提问.

在教学中, 要抓住学生的反馈, 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进行提问, 尤其是知识模糊点, 教师要准确的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防止类似错误发生.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区别在哪里?

上一篇: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下一篇:特殊的警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