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

2024-10-25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通用10篇)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 篇1

初中数学走进新课堂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着许多不足,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走入了新课程。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改进,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

【】:数学,传统教学,新课堂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转换角色,改变传统中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做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化境。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和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法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理解到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和小学所学一样时,对议一议能较快算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从而让他们自主探索,再通过与小组的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教学许多新知识时教师都要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合作探究,因而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不过在平时的课堂大部分的合作都流于形式,如问题不适宜、规则不当和分组不科学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在很长一段教学经历中从没有体会到合作学习对学生能有多大的帮助。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准备了一个细小的环节:“请同学们讨论‘一直角边及另一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是真命题吗?”先让学生自己画图。学生画出了两种图形。“讨论谁是谁非?”找出正确图形。然后问“那你能判断问题的真假吗?”学生继续讨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象的非常积极,反应非常强烈,这让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他们那自信的表情让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当我最后收集意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时,认为是假命题的同学突然发现自己的坚持是因为忽视了已知条件而得到了错误的结论,立刻进行了自我反思,已经不用老师再进行讲解了,学生已经解了。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通过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而了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是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也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开发教材、新课标下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上,同学们就会踊跃地展开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更会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更会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科学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守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量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中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真正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尽快成站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到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实践生活的距离,这充分体现课改精神,体现在“教中学”的新理念。

四、易于操作的评价也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却上的,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核心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等方式实现。而这些考试又多以知识技能为核心,重点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中对评价问题提吃了新的理念与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其对知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化和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这个领域中需要教学总结,无本之木,只能昙花一现;无源之水,只能激荡须臾。21世纪的新型象教师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以便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 篇2

结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堂教学,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我发现学生喜欢学习了, 学得轻松了,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高听课效率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 要取得较好的成绩, 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 提高听课效率。

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 包括心理上的准备、 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 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集中注意力。 要有积极的听课态度, 即听课的最佳心理准备。 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听课, 把在教室内听课视为在老师引导下步入知识宝库寻宝, 相信每节课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这种心理状态,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稳定, 注意力集中, 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再次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 重理解, 不要只背结论, 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老师讲课的条理, 要大胆设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善于多角度验证结论。 要立即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课, 做到目不斜视, 耳不旁听, 把与学习无关的思想统统排除在大脑之外。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听得最准确, 看得最清楚, 记得最牢固, 思想最活跃。

听课的同时, 要多动脑筋, 学会思考, 与教师进行思想对话, 使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 在理解上下工夫, 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系统”线索, 注意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向老师提问的倾向, 听课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听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 课后要多想多问, 问自己, 问同学, 向老师和教科书、参考书请教, 一定要找到满意的答案, 务求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 绝不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隐患”。

二、做好听课笔记

记笔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活跃思维, 如果只有靠头脑记忆, 记多了, 头会晕, 一节课下来也不知道学了什么, 记笔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笔记, 学生可以掌握老师的分析思路和知识的重、难点。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不用做笔记, 那是错误的想法。 学生经常会说, 题目听得懂就是不会自己做。 因而课后学生应该及时反思, 课堂知识重现。 所以学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 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那么如何做好笔记呢?

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 选择性地记好笔记, 突出陌生点和考点, 突出规律和形成结论的前提, 突出解题方法和思路, 不断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1) 带着问题听课; (2) 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 (3) 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录、边记忆的习惯, 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4) 踊跃回答老师提问, 解决问题并能发现问题。

比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解析式y=ax2+bx+c (a, b, c是常数, a≠0) 中, 针对a、b、c的不同取值, 图像在变化,

1.a决定开口方向, a、b决定对称轴, 对称轴是直线x=h=-b/2a;

2.常数项c决定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点, 交于 (0, C) 点;

3.顶点坐标为 (h, k) , 其中h=-b/2a, k=4ac-b2/4a。

4.当a>0时, 开口向上.

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函数有最小值y=k=4ac-b2/4a.

当a<0时, 开口向下.

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函数有最大值y=k=4ac-b2/4a.

5.对于x有取值范围, 要根据取值范围画出部分图像再做题。

三、做好学后反思

人只有学会反思, 学会停下来, 学会回头, 才会进步。 反思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是对学过的东西进行一次总结, 我们要从中剔除糟粕, 取其精华。

良好的处理学习与反思的时间比例, 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在一个复杂竞争的社会, 一定要学会珍惜时间, 尽量让自己的时间比别人多, 反思就是一个好办法。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课堂上能听得懂, 学得轻松最好不过了, 但是知识很容易遗忘的, 因而课后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利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归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概念、应用等) , 重现课堂情境。 比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图像是抛物线, 开口向上、向下两种情况, 性质是上面总结的四个, 自己结合图形写下来。

(2) 提炼本节课主要渗透什么数学方法或者数学思想, 一般老师讲课的时候会讲到, 课后可以继续和师生探讨。 这节课主要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方法。

(3) 通过解题检验学习效果。 解题是学习的重要过程, 通过解题能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 活化知识;掌握好解题方法, 发展思维, 可以提高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作业、做练习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思考再三之后还不能理解的要与同学研讨或请教老师。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有效教学的体会。 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 让学生学得快乐, 老师教得也轻松, 感觉教学是幸福的。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摘要: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 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背景下, “减负增效”教学策略行动研究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堂教学, 对初中数学课堂减负增效新途径进行探讨。

初中数学新课堂改革之体会 篇3

一、改革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4.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 篇4

误区一:以“教材”代替“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编写新教材的依据,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资源,而我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进行教学时,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讲的面面俱到,不敢将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添加,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所以在遇到某节课的内容过多过难或过少过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策一:依据“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标准”,明确“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标准”要求与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对“标准”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补充,对教材中理论性过强而“标准”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材的教学来体现“标准”的要求,力争在教学中既要达到“标准”的要求,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唯《教学用书》是从,不钻研“标准”和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以致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

对策二:精心设计教案为主,《教师教学用书》为辅

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只是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而每个学生、每个班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因此,《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三: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普及,大部分教师已领悟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试图引进课堂,从课堂主宰者转变为主导者。很多教师开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探讨式、活动式、游戏式、合作式、实验式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但课堂却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整堂课就是由一些问题组成的,而问题的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的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且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表面上是启发学生思考,实质上还是教师主动提问,学生被动回答,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从而忽视了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点拔和讲解,达不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对策三:“恰当提问”与“巧妙点拨”相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能精心设计,恰当提问,即: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问要有趣,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悬念,提问要抓住时机,提问要有层次等等。同时,对学生的点拨要讲究技巧,什么时候点拨,怎样点拨学生才能理解,怎样做到一点就通,都是应精心设计的。只有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走出“满堂问”的误区。

误区四: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现在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确、难度适当、多少适量等方面,因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被大多数教师采用。但在新课程改革中,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透彻,误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多表演一点就是一堂好课,因此教师不去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不去收集资料,而是照本宣科,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提几个问题后站在一边,让学生自学或讨论就算了事,结果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策四: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导演”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导演”,要起指挥调度的作用,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的同时,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重点内容还是要精讲,做到重点突出,难点之处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从而突破难点。因此精讲精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之一。

误区五:以“课件的自动显示”代替“教师的板书示范”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其声形具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强了视觉听觉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被广泛采用。但我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没有板书示范,实现了无粉笔、无黑板的教学,这虽然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学过程全部自动显示,起不到教师教学示范的作用。由于没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导致思维表达的不严谨。

对策五:必要的板书不能少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有其特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所以教师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还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如:几何中的作图,证明过程中的推理步骤,代数计算中的必要步骤等,这也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之一。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 篇5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中学

江歆敏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给数学带来新的活力,农村中学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数学课堂真正呈现出一种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心设疑;启发教学;联系实际;结合传统手段;创造性教学培养情感,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参与意识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课改下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面目一新,精彩纷呈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情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新教材融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

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也从以前的“教、练、考”的单纯训练教学向新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因我校属于山区农村中学,现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改革尝试。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利用周五晚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各年级对本周所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教材、教法、学法进行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然后再各自备课,形成具有个性

风格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人的教学风采。

二、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新教材要求学生活动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启发性、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提问时机把握上尽量成熟,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从而出现“满堂问”的局面,表面上提问次数多,实质上没有效果。只有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问题,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学习条件都比较落后,导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认知结构等都相对较弱,数学内容有的很抽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联系身边实际,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在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揭示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

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例子为:农村用电的价格为0.78元/度,设x度电应付电费y元,那么y= _____元,此题中的电价y随用电度数x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生活中用电知识十分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从而也就了解函数这一抽象概念。

四、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数学是一门特殊的思维学科,许多逻辑推理、论证、简便计算等都要通过板书来传授。因此,质量高的板书对数学效果影响极大,它是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辅之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常规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九年级下册投影与视图一章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画出它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后搭出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模型,对照模型在教室的三个互相垂直面上画出它的主、俯、左视图,学生们兴趣十足,慢慢比划,个个都画得很好,尤其对一些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的画法更容易理解。这样既学好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因地制宜,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造性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强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辐度下降。

2、化枯燥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黑色的为负,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如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

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遇到新题型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掌握所学知识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顾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和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欲速则不达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当今的中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只听,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如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1、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①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评论员和仲裁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彩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心服口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③欣赏者。支持学生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什么,抓住学生奇妙的火花,多加赞赏。

2、提高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也就没有意义。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

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式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无论是哪一种都要亲自去推导、体验,例如:在推导前几个相邻奇数和公式时,先让学生列出几个特殊的相邻奇数来求和,再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去验证。

即:观察:1+3=4=21+3+5=9=3 1+3+5+7=16=4

4……

猜想:

1+3+5+7+┅+(2n-1)=?(n为自然数)验证:(略)

在验证时,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使用倒叙相加法。

令s=1+2+3+5+……+(2n-1)

又令s=(2n-1)+(2n-3)+……+1

∴2s=2n×n 得s=n2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许多数学问题都有一题多解的解决途径,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教学二次根式的除法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使用除法法则,又可用分母有理化,同时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来约分。总之,在课堂上应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变成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发展着的,以上只不过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浅显而又粗陋,在新课标、新课改的思想指引下,作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更要有紧迫感,更要不断探索、创新,教海无边,在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

断摸索,不断总结、反思,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探索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培育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章能全、任其平、焦凤君《农村教育论稿》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3)关君文《数学学习论》广西出版社

2001.12

(4)黄新民《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浙江大学报

2000.1

初中数学南方新课堂 篇6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程

本文结合新课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整合的要点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变“教案”为“导学案”

“导学案”使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学习的平台”,利用“几何画板”、“电子板“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导学案”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应用能力、锻炼思维。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一言堂”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实验”数学;过去被动接收“模式”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探索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二)“电子板”教育平台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子板“教育平台教学进人课堂,“电子板”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利用“电子板“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性,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教学手段。

二、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三、整合的要点

(一)腰把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为导学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工具。力求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为导学。过去我们的教师费了很多时间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整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建立在学生乐学的原则下,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所开展的整合教学中,我们不能一节课一个课件放映到底、做成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

(二)力求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数学特点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力求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数学特点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放电影”式的成果展览。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思维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必须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教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大集体备课网‘上让全体数学共享。所以我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三)要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不要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电脑或“放电影”,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要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要讲究效果。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课堂高效,因此在我们进行的整合探索中,在开学初就要进行教学内容解析,形成行之有效的”导学案”。

四、整合中常运用的课型

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常运用的课型有:教学型、互动型和资源型。

(一)教学型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针对信息技术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音、动态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以演示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探索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认知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互动型课

互动型课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电子板”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电子板"教育平台变教学为导学,这种互动型课越来越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资源型课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新探索 篇7

当前,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 “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偏离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 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 课外不做作业, 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 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 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 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 “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 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 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 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 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 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 由其它各队抢答, 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 则“挑战者”自答, 并获加分, 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 指出了错误所在, 则应战队加分, 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挑战者积极准备, 应战队努力思考, 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 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从阅读开始, 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 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 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 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 并指出记忆的方法, 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 让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审题意, 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交流, 相互启发, 促进学生再次阅读, 寻找答案, 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 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 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 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适当增加难度, 给学生一点压力

原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说:人活着总感到有压力并非坏事, 当然, 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 可没有压力, 会轻易满足;没压力就会轻飘飘, 无所作为;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中, 只有感受到必要的不安, 主动去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教学中, 让学生经常有一种危机感。始终感受到有一种压力, 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在每一次克服困难之后, 他们便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 并在这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增强了自信心, 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我认为青少年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 如果不给予适当负担, 加以锻炼, 他就会萎缩退化。事实上, 学生的智力是有很大潜力的。好胜、要强、不安于现状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难度反而会成为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诱因。我在教学中, 有意识的增加点难度, (当然是不太“难”, 而是让学生力所能及的) , 不断给他们一点压力。在教材的处理上, 每学一部分内容, 都注意把本部分内容适当引深、拓宽, 从较广的侧面和较高的层次去挖掘它在数学整体中的作用和位置, 以及它与其它内容的内在联系。有的还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讲整式运算, 补充了余式定理、综合除法, 这样做, 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 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在例题、习题的处理上, 我有意选取一些概念性、典型性、解法灵活、特点鲜明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吊一吊他们的胃口, 这就好比挂在枝头的红苹果, 需跳一跳才能摘得到, 让学生觉得不下决心克服困难是不行的, 轻轻松松、舒舒服服是摘不到苹果的。这样做天长日久, 学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便会显露出较大的优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构成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8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今考试制度根深蒂固的影响,课堂教学一味追求重内容、轻形式,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优等问题发生。虽然素质教育的展开让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转变,但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为一旦彻底实行给学生减负等一系列教学形式,教育教学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总归一句话,教育考核方式不改变,教师课堂模式就很难改变。下面笔者围绕影响当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剖析。

一、阻碍数学高效课堂建立的问题

1.教师理论基础不扎实,课前准备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没有对课本教材进行总体分析,不清楚要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自己的讲课思路,跟着学生的问题跑;未在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调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点过浅或过深;未对课本习题进行亲自计算结果,导致课堂答疑时间对学生的提问尴尬应付;课前未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参与性不高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皆是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引起的。

2.教师对学生不了解,课堂交流不合理,导致课堂效率低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性格上的差异,还表现在智力、对数学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基础等多个方面,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延伸,是对学生整体的教学,而不是个人。所以对学生个体差异方面缺乏了解,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并不能理所当然成为阻碍课堂效率提升的绊脚石,教师也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有些教师主张采取课堂交流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传统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多数不是为了探讨数学问题而交流,而多是因为不重要的事情或者说是为了体现素质教育观念的施行而交流,违背了课堂交流旨在了解学生基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初衷。

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1.课前充分备课,做到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

教师课前备课,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没有几个教师能够向大家坦言,自己真的能够充分备好每一堂数学课。新时期初中生获得知识渠道广泛,并不局限于课本,这使得课堂突发状况增多,学生经常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答疑时间提出课本问题中并不存在的而又合乎知识大纲的问题,教师如果答不上来,就会失去教师的威信,被学生取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好。解决这类突发问题,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努力钻研教材,学会利用现代科技学习,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且能够举一反三,对课本理论知识做到熟练掌握的同时能够应用于任何一种实践当中。教师虽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只要不懈努力,通过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总能够得到趋于完善的结果。

2.重视与学生间的交流,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要想设计出高效合理的课程教学安排,在做到对教材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指引。首先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与学生間的交流,这种交流并不是指日常琐碎的交流,而是指对学科知识的交流,它包括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教师上课习惯的接受程度,如正负数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正数、负数和零进行区分,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互动:“同学们想一想,哪个数,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呢?”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试考查学生,亦可以通过分发问卷调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还要对班级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解,从而设计出适合全班整体学生使用的数学教学设计,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结果有一个高效率的飞跃。

新时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只有在充分得到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的基础上,才能使得初中数学教师从内心转变教学观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促进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方法策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杜玉珍.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1).

[2]李松年.践行课程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B版,2014(11).

初中南方小年作文600字 篇9

首先我们需要把面搓成条,哎,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质疑,怎么不和面呢?我可以立即告诉你,是因为老师先在一楼和好面之后,再拿上来让我们搓。搓成条以后,分别切出大小差不多相同的小面;然后再搓成圆球,接着往下一摁;之后扔给擀皮的那位大姐姐;最后,再包饺子。

参加我们包饺子活动的全都是一些小女孩儿,没有一个小男孩儿来包饺子,由于女生加入的很多,所以我们不知不觉的就包完了。我们迫不及待的等着下好的饺子,马上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好不容易把包子给盼过来了,我们赶紧去抢,而我是想抢:那碗最多的,而且全都是肉馅儿的`包子。没想到还真的拿到了,我和刘乐昕赶紧坐到椅子上,抓紧时间吃,因为饺子的数量有限,而在这吃饭的人数又多,所以我们才赶紧吃,怕没了饺子后,我们还没有饱。

初中数学课堂比武总结 篇10

2012年12月17到19号,我区数学课堂大比武活动在祝阳二中举行,3天的比赛时间里,18位数学老师为我们展示了18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配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良好的教学效果,无不体现着我区初中数学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虽然是赛课,但老师们的课堂少了花架子,实实在在的专注于创设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背景,新课程的理念已深深的植入我区数学教师的内心,学生为课堂主体得到了很好的落实。3天的听课,使我收获很大,先将个人感想总结如下:

3天的教学内容如下:

12月17号:八年级上册6.1第二课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2月18号:八年级上册6.2 第一课时 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12月19号:八年级上册6.2 第二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 我想以课堂流程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习目标:

使用学案的老师都将学习目标放在了学案的第一环节,在讲课过程中有3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示学习目标,有5位老师放在导课之后出示目标,有2位老师放在课堂小结前出示学习目标,有八位老师没有提及学习目标。出示目标的老师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一遍,有的老师自己读完,有的老师象征性的突出这一环节,马上带过。从效果看,出示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益没有太大意义,尤其是放在课堂的开始出示目标,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概念、方法,思想并不熟悉,学生读过之后就会忘记,学生也不会时刻想着学习目标指导自己学习,时间白白浪费。从设计目标内容看,多数老师设计学习目标科学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标表述笼统,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要细化为:会与同伴交流解题感想。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目标,那节课不都有这样的目标,成万能目标了;二是学习目标中不能出现“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这样的目标,谁培养,是老师,老师是主语,其实是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混了。

二、课堂导入

参加讲课的老师使用了三种导课方式:

1、复习导课。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复习方程的解得到不等式的解;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2、探究法导课。仿照等式的基本性质2,把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让学生个人选择一些数代入研究,发现有三种情况: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变成等号(两边同乘以零);不等号方向改变(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实验得到了结论。

3、创设情境导课。情景导航中的飞机最多还能装载多少顶帐篷;面包车限载7人;高速路限速100迈;至少答对几道题。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第一天6位老师都从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相似知识之间的类比做好铺垫,导课方式合情合理,效果不错。

第二天学习不等式的解及解集,教材设计了有关直升飞机运载灾物资的情景,有两位老师使用了这个情景导入新课;汶口一中的范义坚老师以乘坐的面包车来参加赛课,面包车的载客量和在行程中看到的限速牌的情景导入新课;李新刚老师设计了购物情景导入新课;十四中的赵培义老师设计了竞赛得分的情景导入新课;一位老师没有设计导课环节,直接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第三天21中的高凤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读书的情景导入课题,另有3位老师从回顾一元一次方程入手,引入课题;两位老师没有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出示探究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从效果看,课堂的开始设计情景导入环节,这是师生交流的开始,尤其是赛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设计一个学生熟悉或是感兴趣的情景,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有效果。但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要形式上的贴近现实,如导课时有教师“如果我们学校捐赠10顶帐篷,这架飞机能一次运走吗?”,看上去联系我们学校了,贴近我们了,岂不知我们学校哪有帐篷,又扯远了

三、探究新知环节

参加讲课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非常生动的探究情景,比较合理的自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小组探究、如何反馈,如何评价。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我区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老师们已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彻底抛弃,新的探究式教学已深入人心。实验中学的董海涛老师在教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出示一组不等式,学生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然后董老师大胆让学生猜想不等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学生类比猜想“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这一看似合理但有错误的结论。董老师告诉学生,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后还需有科学合理的推理、论证才可以判断它是否正确。(这一步让学生大胆去猜想非常智慧,为学生自然类比出性质提供了舞台,当然是在学生不能提前看书的基础上),董老师鼓励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运用代入不同数值的方法发现,同乘正数和负数是不同的,乘以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所以对于乘法,要分类讨论,学生得到了不等式2和3.这种设计,符合知识的发展,生成规律,即让学生自主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一些老师的让学生自主学习,那数学的“过程”自然也就淹没了,学生不经历这一过程,得到的知识浅多了)。十五中的邱玉荣老师在教授不等式的解法两个例题时,通过较为简单的例题1让学生感知类比方程的解法可以求不等式的解集,邱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例题2,相当多的学生能成功的得到不等式的正确解集,且步骤合理。邱老师让学生通过板演展示,学生评价等方式完善方法和步骤,达到让所有学生掌握的目的。这种方式,能让中等以上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也体现了邱老师分层教学的理念。

出现的问题

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大体分几种情况:

(1)性质1、2、3一块得出;(2)性质1、2、3分别得出;

(3)性质1、2一块得出,然后探究性质3;(4)性质1先得出,然后探究性质2、3一块得出;

(5)性质1、2、3分别得出,每得出一个后进行一些练习,之后进行下一个,即性质1---练习---性质2---练习---性质3---练习;

通过课堂观察,第四种情况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自然生成,其他均有人为硬性的痕迹,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来设计,不够自然流畅。

另外,性质1的探究过程没有按>0,<0研究,性质2为什么没按呢?再就是缺乏对“等于零”的情形的研究,分析不全面。

再有,教师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和学案,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回答性质1、2、3,就算是对性质的探究过程了。让学生看课本总结性质1、2、3,流于形式,没有探究的味,假探究,学生看课本总结那不是鼓励学生背课本、读原文,自己总结么?教师的引导有如何体现??

2、合作交流的时机不当

一上课,出示引例后问“直升飞机最多能装载多少顶帐篷?”,此问题一出,立即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是时机吗?有必要吗?教师要思考“什么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

3、有的老师对小组合作只作为一个形式运用,没有考虑实际价值。如没有设置探究解决的问题或设置的问题很随便。一位老师让学生在数轴上画不等式x<2的解集时,问学生2在数轴化实点还是虚点,学生集体回答画虚点,老师又说“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画虚点?”这样的讨论有点多余,因为这是前一节课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有的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开始前没有交代好方法和注意事项,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不停地补充,这样就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有的老师没有给足够的时间合作学习,很短的时间后就让学生反馈或自己进行总结,这样就达不到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有的老师在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只选择组长来说,这样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训练巩固环节 所有讲课的老师都特别重视训练巩固,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紧扣当节课所学知识点,易于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训练题组。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形式丰富的反馈加以纠正。

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有的老师设计的题组难度跨度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讲解例题之前最好先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为例题的顺利解决做一个台阶;

2、教师讲评前要仔细审查学生板演的情况

如学生板书“x-5<-3”,把“-”号看做乘号“●”了,但按此乘号“●”做得很好,教师讲评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批死,造成“冤假错案”,其实该生是平时学习不错的优秀生,致使该学生看错了,而且看错的原因也是教师的课件不清楚所致。

3、在反馈环节,老师指名课代表、班长、组长等,因为他们大都是优等生,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板演时,老师不敢让学生暴露错误,学生一旦出错,老师马上对其订正,错误没能呈献给所有学生,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不能有效订正。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让学生自己画数轴,自己标数字,教师一般不要提前画好数轴,只等学生来完成剩下的任务

4、拓展不当,如拓展“已知x≥m且x为正数,确定实数m的范围。”,与本节课时内容关联性不强。

5、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有教师在数轴与所标线内涂上阴影,意指阴影部分是解集,与课本不符。

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环节,老师们大都提出“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大都总结出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有两位老师的总结涉及到了当堂课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老师们注重了所授知识的概括、归纳及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及价值的总结有所淡化,也没有涉及到对学生情感、学习态度和存在问题的总结。

六、学案

讲课的18位教师,有16位老师使用了学案,但学案的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案个个环节齐全,重点突出学习指导,训练题组有创新,当堂检测设计科学合理。印象最深的是道朗一中的李新刚老师设计的学案,征得李老师的同意后将他设计的学案附在后面,请大家参考。

学案存在的问题有:

1.1.有的学案没有标注课题,显得不完整

2.2.有的老师将学案设计成训练题,没有体现上课的过程 3.3.有的老师设计的学案设计成了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词语,学案设计不规范

4.4.有的学案内容空洞,没有实用性,老师发给学生学案后,没有应用。

七、关于达标检测

18位老师都设计了当堂达标这一环节,达标检测题进行了精心设计,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解答与计算,题型丰富。特别是增加了选择题的比重,中考选择题分值占50%,老师们着眼中考,从这里看出我区数学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存在问题:

有的老师设计的题量太多,有一位老师设计了11道题目;有个别老师设计的题目难度偏大;有的老师因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检测没有完成,导致没有反馈和订正,有很多老师因前面的环节不紧凑,导致拖堂,有的拖堂达到近10分钟。

八、课件

讲课的18位老师都使用了教学课件,老师的的课件制作的各有特色,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益,多数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说明我区的数学课堂课件的使用已非常普及。

存在问题:

上一篇:小班美术小鸡教案下一篇:好好谈恋爱的耽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