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2024-06-04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精选12篇)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 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 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 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 有的学生精神不振, 打瞌睡、开小差, 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 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 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 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 在学生入学一开始, 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 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 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 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 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 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 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 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作为教师, 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那么,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 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 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 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 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 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

(2) 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 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 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 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 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 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 主动接受老师的指导, 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学生的群体, 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团队组织, 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 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 优秀的班集体, 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群体规范, 有较强的凝聚力, 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而对于学风不浓、学生问题行为较多的班集体, 教师则应当采取控制性的管理, 培养学生骨干, 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 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 都应当像磁石一样,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或讲述科学趣闻、名人佚事, 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 或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 提出值得探讨, 富有趣味的问题等。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 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 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例如, 笔者在初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通常会介绍一些数学趣闻以及数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当我问道, :“同学们知道陈景润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数学家;再问:“那么, 他有什么成就呢?”这时, 有的说他证明了“1+1=2”, 有的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来, 又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而不知道的同学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迫切地期待着老师的答案。当老师详细介绍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工作进展, 最后指出“陈景润的结果仍然还是剩下最后的一步, 未能圆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个最后的工作, 就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和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知道, 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又大大提高了!

接下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状态,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每节课都应当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 以下一些具体方式可供参考:

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 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兴趣等。

指定学生板演题目。数学课上, 课堂练习必不可少。此时指定个别学生上台板演习题, 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演算完后检查黑板上答案的对错, 然后由老师评定。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 还能够对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规范的订正, 一举多得。

总之, 课堂学习管理得当, 组织有力, 为学生创造和保持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将促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篇2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简单论述了初中数学德育课程的内涵,并详细地探讨了数学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以切实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融合策略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注重适当地渗透一些德育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在教授初中生数学知识内容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价值观,从而有效促进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为将来的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栋梁之才。

一、初中数学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集逻辑性、抽象性、实践性等为一体的课程,其德育功能并不像语文、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等明显,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具体而言,数学课程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课题背景、辩证因素、课堂环境及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等。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品质学习、世界观辨析、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凸显出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课程,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人文精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们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概念和解题技巧,以达到切实提高初中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探讨

(一)结合德育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结合德育课程的内容要求,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与其他学科一样,数学知识中同样也渗透有一定的德育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解《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不同的图形组合与变换,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数学图形中所包含的美学价值,从而产生想要主动探究更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首先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教学的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相结合,然后再通过一系列恰当的教学手段将德育课程的内容充分渗透到数学知识教学中,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内容与数学学科的有机融合。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反映没有可用的德育教学资源,事实上,数学教材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悉心挖掘。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课本例题或练习题经常会涉及到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或者是较为典型社会案例。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适当地向学生们讲解这些题目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初中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不仅能够使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起来,还能切实提高初中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其今后的成长学习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课后主动阅读和了解一些数学名人的.轶事,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通过了解这些数学家的研究故事培养初中生形成刻苦钻研、科学严谨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课堂反馈和巩固德育成果

课堂反馈与总结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而言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应尤为注重学生们的课堂反馈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恰到好处地融入德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一些难度较高题目的解题方法,鼓励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与看法,同时也学会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理解沟通,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品质,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主动将德育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掌握课本上基本概念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初中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实践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09)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管理策略

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几乎不可避免的都会碰到干扰和面临一些问题的突然发生。如:学生不专心听讲出现课堂小动作、嬉戏打闹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加强和强化对教学课堂的管理,杜绝诸多教学干扰和问题的发生,以下,本人就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具体建议以供更多地教学工作者们参考。

一、坚持制度重于一切的原则

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制定课堂常规,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样做除了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够有效预防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发生,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在进行课堂纪律规定制订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制订,这些做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学生义务,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常规一旦制定,就必须做到令出必行,在常规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课堂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二、管理学生的方法要灵活不要单一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的保持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良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新课程的引导是关键,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提高他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将新课程中可以联系到的名人趣事、科学奇观生动的讲述给学生,或介绍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些比较热议的话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在课堂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习进行结合,让学生不知不觉中逐渐把注意力紧紧的集中起来。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老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学活动。

(二)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快捷最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或是一种艺术,因为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跟着老师授课的思路不断去开动自己的脑筋,自主思考,贯穿整个课堂。老师对复习知识的提问,可以掌握学生的对已学过的知识的接收程度,以及对新课程的准备是否充分。而对于小结的提问,是训练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这提问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有一个度,面对全体,针对不同的学生掌握程度,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能够圆满回答,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息。提高学习兴趣,不可以否定或者借题去惩罚学生。

(三)数学课上,课堂练习必不可少。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练习题,指定学生去习题,而台下的同学也要在练习纸上完成,完成后和黑板上的对比检查,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同时达到联系的目的,让学生动手去演算,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更加深记忆。

(四)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让努力构建起良好的积极地学习氛围并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尽力的去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将“被动”该“主动”,老师的课堂活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室激情满怀的课堂教学就像一双有巨大魔力的双手,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天长日久,学生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课堂管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教学课堂中是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和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织课堂形成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还是反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心理过程的背景体现,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尊重的一种良性教学和学习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关系背景下,教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率而学生能够获得愉快轻松地学习成果。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毕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

师生相互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课堂管理的生命线。故此,教师应能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主体上进行思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心态。教师应在日常学习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比如,在初始阶段,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期末考试后,让学生进行试卷分析以及对教师的评级和总结等;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这样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极大的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较为和谐的一种互相尊重的基础关系。不但老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不断促使教师自身获得更大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的提升。我们通常能够发现,在一些学校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且讲课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和总结的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主体意识中探寻他们更容易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构建起良好的师生互通关系。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篇4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相违背的问题或意外的干扰。如有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精神不振作、昏昏欲睡、做小动作、开小差, 有的学生上课背着老师玩手机、发短信, 甚至聊天等。这些课堂上偶然性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适当地处理, 一定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造成班级学习纪律涣散, 学习效果甚微。对此, 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对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的教育, 使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

课堂教学常规是为了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制定的。作为教师应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教学步骤, 这样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答案显然不是。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外因。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自己, 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尝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急学生之所需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最有能量的动力, 只有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为此, 教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多和学生交流、谈心, 了解他们所需要的, 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了如指掌。在教学中, 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 从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进行评价, 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

三、尊其师而信其道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共同作用而形成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真正的教师权威, 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 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班集体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学习风气良好的班集体, 一定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一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其营造出的学习氛围一定是积极向上的;而对于班风不正、学风不浓、后进生较多的班集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应当采取引导性的管理, 培养学生骨干, 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 逐步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四、教学是艺术而非技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利用导入以激趣。每堂课的导入, 都应当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引起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趣闻、名人逸事, 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 或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等, 以达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目的, 这样学生注意力自然会回归到课堂上来。在学习活动中导学激思, 如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积极参与的状态, 在练习中消化, 把知识转换成能力, 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或高效性, 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 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 实现这一目标。如, 改革传统提问方式方法, 设计灵活多变的问题主导课堂教学, 以引发学生的思辨, 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它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技术, 更是一种值得追求、永无止境的教学艺术。又如,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或学习成果, 首先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相评议, 学生间相互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这是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反馈之后的再学习、再运用、再反馈, 这就更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层次地启迪思维, 进行由实践到理性的“反思”。其次先自评, 再分组互评, 最后总评。在教师引导点拨下, 将总评的优、劣代表抽样, 评点出优在哪里, 劣在何处, 怎样发挥“优”, 如何修正“劣”, 其目的不在比较, 重在总结提高, 通过比较差异, 总结经验, 学而得“法”。这是数学课教学的落脚点, 也是评价的目的和主旨所在。最后是展示, 即展示研究性成果, 如数学小论文、研究报告等, 加以肯定表彰, 组织观摩, 既是对成功者的鼓励, 也是对观摩者的鞭策, 更是对后来者的“启导”。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篇5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想对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有全面的提高,就需要先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沿袭以前的传统灌输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不透彻,“换汤不换药”,只是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增加却没有在教学方式上面有更新。与此同时,学生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或者说是喜欢新鲜事物,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学习上的矛盾。枯燥乏味的数学课让精力旺盛的学生觉得提不起兴趣来。

(二)旧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从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转变为七门课程,学习的范围大大扩宽,学习的负担也由此加重。沿袭小学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庞大的知识内容上败下阵来。首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一个侧重的选择,使学生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受到冲击。由于每一个科目都要占用学习时间,因此不能像小学一样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数学、语文、英语三门科目上。

(三)“被告知”与独立思考的矛盾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养成了一种“被告知”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科书来告诉自己这个题目应该怎样去解答,而很少去思考这个解法的来历,为什么要这样去解答这个题,我换一种方式可不可以对这个适用。就好比教师要求我们4+5=9的思维方式,但是学生可以自己用3+6=9的思维方式。一直都是教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却忽视了学生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上我们了解了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些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从这些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更新,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我们可以采用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将班上成绩最好的与成绩最不好的学生混合搭配在一个学习小组,并且采取奖罚制度。将他们划分好了小组过后,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习惯就会慢慢地被培养起来。加上初中学生喜欢竞争与不服输的心理,就可以做一个量化成绩,越是上课表现积极,完成作业质量好的量化成绩越好,量化成绩与小组的平均成绩相加来作为小组最后的成绩。成绩高的学习小组将会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或者是选择座位的优先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整个班级的数学风气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成绩一定要得到教师中肯合理的评价,并且不能用强硬与过激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尊心。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初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的范围扩大,学习的负担加重,但是学生应该学会去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就像数学,高考已经将数学的分数提高到了150就说明学生选择的侧重点应该

是数学。学生要想数学成绩脱颖而出,应该课前预习,将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提前消化,有问题将问题勾画出来上课认真听讲复习,课后做典型的题目来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古往今来,都是因为有疑问才有思考,有了思考就会有进步。数学的创造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著名数学家高斯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独立思考1到100的累加。他从传统的惯性思维模式里面跳出来,没有选择真正的从1累加到100而是将1与100相加,2与99相加找到了便捷的方法,轻松地算出来1到100的累加的和。这也就是后来数列的一个基础理论。所以由此可见独立的思考很重要。但是要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教师在讲解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去猜测,去质疑这个数学定理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得出自己的结论过后,就自己动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知道质疑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呢?这里我做了归纳。首先由设置“问题平台”既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自己通过动手解决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问教师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比如立体几何当中的侧线画在平面当中是与实际的事物不一样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立体的思维。然后有想法或者可以解决的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大胆地去展示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本身比较害羞但是总体实力不错的,教师可以“逼”一下,把遗留下来的任务交给某一个学习小组,或者某一个爱观察但是胆小的学生。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课堂也变得更加高效,而且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就是要额外留一些数学问题给学生思考,将不同的问题发放给不同的小组。重要的并不是学生一定要把留下来的题目都答对,而是要看学生的思考过程,讨论学习的过程。教师定时地将这些作业收起来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一些有偏差,找不到重点的思维上可以加以引导,对独立思考正确的学生加以鼓励。

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的启发与管理 篇6

【关键词】差生 初中数学 逆反心理 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8-02

差生问题一直是让众多教育者困扰的问题,其中初中数学又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是比比皆是。很多人认为成绩较差学生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一种逆反情绪的影响。其实,都不尽然。差生的成因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笔者将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辅导与管理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像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差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老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差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篇7

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研工作, 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但是,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在新课程全面推出后的今天, 教师的这个能力遭遇到了时代的挑战, 如何备课变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命题。从某种角度看, 教师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备课”, 教师围绕教学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等, 都是很重要的“备课”。教师在上课前应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 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 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 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即多动脑、动口、动笔, 拿着笔上课, 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 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 才是学习的主人, 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 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那么,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课堂的柔和性是提高课堂管理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 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 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课堂管理的关键因素, 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 才会有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观, 才会愿意接受指导和自我控制。学生总有“向师性”,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营造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 通过师生角色反串, 即让学生当老师,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神圣感, 同时也体会到老师课堂管理的艰难。当学生从讲台上回到自己座位以后, 他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 并有意识无意识地劝导同伴一起来维护课堂纪律。从这种意义上说, 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不仅是实施低耗高效的课堂管理的必要背景条件, 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管理。

三、做好有效的教学措施是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 都应当像磁石一样,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或讲述科学趣闻、名人佚事, 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 或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 提出值得探讨, 富有趣味的问题等。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 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 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例如, 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通常会介绍一些数学趣闻以及数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当我问道:“同学们知道陈景润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数学家;再问:“那么, 他有什么成就呢?”这时, 有的说他证明了“1+1=2”, 有的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来, 又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而不知道的同学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迫切地期待着老师的答案。当老师详细介绍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工作进展, 最后指出“陈景润的结果仍然还是剩下最后的一步, 未能圆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个最后的工作, 就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和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知道, 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又大大提高了!

四、做到适时激励是提高课堂管理的手段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许多老师都认识到了奖励比惩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往往又会将批评挂在嘴上, 将惩罚用在手脚上, 或者想用奖励的方式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本人认为, 奖励手段可以多样性, 如评选“课堂之星”, 可以细分为“课堂思考星”、“课堂练习星”、“课堂问答星”和“课堂守纪星”, 每个星期每颗星各评一次, 一个月小结并给予奖励。通过“课堂之星”评比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将课堂刚性管理无声无息地淡化掉,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篇8

引入学分制, 可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量化考核, 使得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得以根本落实, 真正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地彻底转变, 在班级内形成一股爱学习、勤动脑、会思考、多交流、善表达的良好学习风气,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和谐而融洽、愉悦而高效的, 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释放潜能、张扬个性的舞台, 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全面提升的基础上,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同学间的协调能力, 促进了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而不是仅凭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一学期甚至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 这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 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也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如同繁重的劳作, 整个过程是辛苦、劳累而低效的。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 基本上就是数字、字母、公式和定理, 教学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为了有效扭转这一局面,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 增强教学趣味性、形象性, 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参与。

2. 动手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做中学是新课标重要的教学理念。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 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忽视, 这既与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相违背, 同时又不符合现代教学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实行学分评价机制时我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纳入其中。

3. 实践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脱离生产生活的数学教学只会陷入机械记忆与运用的误区, 学生所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 而无法灵活地运用。因此在实行学分制时, 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其中, 就要看学生能否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能否用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辅助认知, 能否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

4. 表达能力。

纵使有再精辟的见解, 不会表达, 别人也无法知晓。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严谨的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实行学分制时我将学生的表达能力纳入其中,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让学生在平时加以注意。

5. 阅读能力。

数学虽然是理科, 但阅读能力同样重要。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对数学教材的阅读。阅读能力同样是重要的数学素养。只有学会阅读, 才能有效地提取信息, 看懂题意, 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6.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概念公式的推导, 定理的论证、解题方法的探究, 都不要拘泥于教材与教参, 而是要鼓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勇于突破, 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于学生而言是巩固所学的手段, 于教师而言是检测的重要手段。作业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在教学中除了做好课本练习, 我还自编多种类型的题目, 以达到更好的巩固与检测目的。

除此之外, 还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等, 这样的学分评价机制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更利于全方位地展现学生的才能, 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更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大趋势, 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来给予相应的分数, 评出三个层次, 表现不好的扣分。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选出小组长, 帮助教师一起来记录学生的表现, 给予相应的分数。每节课做一个统计或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统计, 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情况, 明白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又可以将语言所难以描述清楚的学生间的差异性以分数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看清存在的差距, 这样更利于全体学生的整体提高。

当然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分机制的评价内容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要机械地执行, 而是要根据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灵活调整。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不是简单的执行者, 而是启发者与引领者, 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 要扶放有度, 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潜能的挖掘, 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潜力得到释放, 展现各种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 篇9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数学游戏有如下几种类型:首先是代数游戏,即游戏的背景为初中代数知识,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代数内容应用于数学游戏中去,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解代数知识。代数游戏能让学生在数感增强的同时实现思维拓展的目的。其次是几何游戏,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是初中数学的两大部分,几何知识多为图形,由于形象具体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用更有趣的几何游戏来辅助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再次是概率游戏,概率作为对一种事件可能性的描述,本身就具有游戏特性,能引发初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渴望,从而培养他们通过数学知识来处理问题的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数学游戏的引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趣味性,即数学游戏要有趣新奇,能使学生乐意去了解和接受。其次是简易性,即数学游戏应该简单易记,数学游戏的说明应该做到明白易懂,游戏的设计应该考虑初中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水平。再次是开放性,即数学游戏的结果并不只有一种,而是和魔方一样,答案是多种的,如此才能让自身条件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学习的心理感受。最后是拓展性,即数学游戏的难度能分阶段提高,具有发展空间,这样能有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鼓励他们不断攀爬新的高度,超越自己。

二、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1. 利用数学游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式探究学习。

按照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之一是:通过从引导到探究再到发现最后到归纳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现有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数学游戏中去,学生在学习中用主动探究式学习代替传统的被动吸收式学习,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其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交流合作和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学会解决,从而将数学技能与知识熟练掌握,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并使自我能力不断发展进步。例如,在老师将平行线与相交线、图形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讲完以后,为了使学生对各种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掌握,可以通过挑花线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自己拿出一条绳子,在教学中互相配合玩挑绳子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各个图形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总结出需要吸收理解的知识内容。

2. 利用数学游戏开展反思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来进行反思教学,具体是通过从活动到探究再到交流最后到反思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中的探究中心和主体为学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数学经验的收获,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脑、口、手全动,在练习和使用中学习,通过实践参与、亲自动手等形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成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运用的理念和意识。在沟通交流之后,应该为学生创造反思的契机,让他们思考在数学游戏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然后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法。例如,在镶嵌内容讲述时,将一些指定的多边形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这些多边形能不能在地面直铺,从而明白哪种多边形能完成平面镶嵌,最后归纳出相关的数学结论。

3. 利用数学游戏实施发展教学。

利用数学游戏实施发展教学指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到规律再到发展教学的模式,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思考并提出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问题处理和数学知识运用中又引申出更多的数学情境,然后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此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数学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进行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从而将适应深层次发展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和数学知识顺利掌握,培养勇于创新和探索的数学精神。例如,在中心对称内容的讲述中,事先准备小镜子,让学生进行戏说颠倒和小镜子妙用的两个游戏,从创设的游戏情境出发,让学生去思考中心对称的意义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然后再创设相应的数学图形情景,让学生对中心对称的内容进一步掌握,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和规律,在图案设计中适当地应用所学到的中心对称内容。

4. 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案例。

在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案例中,中心对称图形与扑克牌游戏一例比较经典。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抽扑克牌,重新洗牌以后迅速找到所抽的扑克,以这样的小魔术为先导,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扑克牌图案的特点以及魔术的诀窍。然后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理解和反思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再与别人沟通对比,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后教师提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例如能不能将英文字母按照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原则分类?学生显然对此很有兴趣,在妙趣横生的讨论氛围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游戏由于具有趣味性、拓展性、简易性和开放性等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在反思探究中归纳所学内容,并不断拓展思维,对知识进行透彻掌握并应用,这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游戏的引入越来越广泛。教师要首先对数学游戏的类型及其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作一些分析, 在此基础上, 利用数学游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式探究学习、实施反思教学以及开展发展教学。研究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同时用典型案例进行例析,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并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游戏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游戏,价值,实施

数学是需要一定思维能力和智商, 死记硬背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精通这一学科的. 凡是和智商挂钩的一切都需要兴趣的培养, 而喜欢玩游戏是每名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若能利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的利用数学游戏, 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数学知识, 还给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机会, 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让学生爱上这种学习方式, 从而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性.

一、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1. 数学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 游戏是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 要想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主要靠学生, 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 尽管教师很优秀, 学识很渊博, 若是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再有用的知识也听不进去. 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初中生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折纸游戏, 一张正方形的白纸, 经过多次折叠, 其形状和纸的高度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可以告诉学生关于折纸的趣味知识, 一张正方形的白纸经过30 次折叠, 其最终的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10 倍,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 数学游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不但是授予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因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 有些新知识他们不用等老师讲解自己都可以提前领悟和掌握. 数学游戏中除了巩固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搭建好平台.

3. 数学游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

数学游戏趣味性较强, 很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 并爱上它. 每完成一个数学游戏就相当于成功完成了一次挑战.一般喜欢数学游戏的人更享受于游戏的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的身心体验, 一层层地把游戏谜底揭开, 享受探索和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 因此, 游戏参与者都是满怀热情的, 饱满的热情则能衍生出兴趣, 数学游戏在这其中相当于知识和感情的桥梁. 数字游戏就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在数学游戏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情感.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 利用数学游戏导入新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用数学游戏进行铺垫, 游戏后再引入新知识, 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加有兴趣. 比如称洗衣粉游戏: 一袋一袋的洗衣粉堆成10 堆, 9 堆洗衣粉是合格产品, 每袋1 斤. 唯独有一堆分量不足, 每袋只有9 两, 有人找到了一个方法, 只称一次就找到了9 两的那一堆. 请问这是什么办法? 如果有40 堆, 则最少要称多少次可以找出那堆9 两的洗衣粉?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小纸团来进行模拟, 找出这道题的正确方法. 由于40 堆数量比较多,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进行解答, 既先在20 堆中各取1 袋一起称, 然后看重量是否为20 斤, 则可判断出9 两的洗衣粉是在这20 堆中还是剩下的20 堆中. 接着再在含有9 两洗衣粉的那20 堆中取10 堆, 按照第一次的方法判断出哪10 堆含有9 两洗衣粉, 最后再在含有9 两洗衣粉中的10 堆, 按照第几堆即取几袋, 第10 堆不取, 称出几斤几两, 就可以判断出哪堆含有9两洗衣粉. 这时学生明白了其中的解题方法, 教师再引出二分法, 告诉学生其实刚刚用的就是二分法, 把取值范围不断缩小.

2. 在数学学习方法中引入数学游戏

在数学的学习中, 掌握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一法通百题.而数学学习方法来源于数学思想, 初中所学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种: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以转化与化归思想为例, 分银币游戏:怎样把17 个银币分成它的二分之一, 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17 都不是2、3、9 的倍数, 银币又不是切开, 按照常规的方法, 这道题解不了. 所以要学会转变思维,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即借硬币. 我们可以借一个硬币, 18 个银币的二分之一是9 个, 三分之一是6个, 九分之一是2 个, 9 + 6 + 2 = 17 个再把借来的一个银币归还, 听完之后学生就恍然大悟. 把质数先转化成合数再来解题, 则可行得通. 通过这道题, 学生就可以迅速了解到这一重要解题方法以及明白要懂得解题思路的转变.

3. 数学定理结合数学游戏, 更直观化

很多学生觉得在学习数学定理时很难理解定理的内容, 因为这些定理的内容陈述较为抽象, 若能把抽象的定理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实物, 则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自己去证明这个定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个三角形, 然后再用量角器测量, 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相加, 看看是否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度. 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清楚这个定理是怎么得出来的, 则不会觉得抽象难懂.

三、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 适当地运用数学游戏, 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能刺激初中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每完成一个数学游戏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从而不断建立起学习信心. 另外, 数学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学习热情, 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游戏.数理化学习, 2014 (01) :37.

[2]杨波.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新课程 (中) , 2015 (11) :19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00017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练得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分量加大,多媒体应用更为普遍了.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被淡化了.如何克服形式主义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数学味”,这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一、创设原生态学习环境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将深奥的数理概念形象化,就离不开有效的教法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现代课堂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特别是多媒体应用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希望学生能够在强大信息量的冲击下实现认知跨越.但现实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美好,揭开课堂繁荣的表象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现实出发,为学生创设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的节奏和感觉.所谓原生态学习环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摆脱形式左右的纯自然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营造一种安适、恬静的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少一些浮躁.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性质》时,教师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都具备哪些性质呢?同学们取出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将其对折一下.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针尖沿着三角形的各个边扎几个小孔,最后将纸张展开,连接对应孔成线段,再讨论这些线段与对折线有什么关系.”学生开始操作实践,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学习程序非常有条理.在展示成果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轴对称性质.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没有使用太多的教学辅助工具,但学习讨论效果良好,这说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成功的,为学生的思维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数学本质就是一种抽象艺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出科学引导,用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扫除思想障碍,特别要对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改造、优化,对课堂思考的问题进行提炼、整合,这样才能为学生思维启动创造绝好的时机.数学课堂上,教师巧妙设计思考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激活学生的探知思维.教师发动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维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先提问学生:“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通过画图对折,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和底边上高三线合一等,证明等腰三角形为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从轴对称图形推演出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而且每一个角都是60°,共有三条对称轴.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先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开始引导,让学生逐渐熟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逐渐过渡到轴对称图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研究等边三角形,根据研究结果继续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促使学生建立全新的轴对称认知.

三、构建生活化认知体系

课堂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教师习惯参照教材和教辅资料设计习题,甚至是照搬照抄,导致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达成契合.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起点,特别是要跳出题海训练的窠臼,不仅要从数量上冲破旧思维认知,还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形成数学认知.课堂训练任务不能以多取胜,提升对应性才是根本.教师要从内容、题型、难度、解法等角度展开预设,展开多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启动数学思维和形成数学素质.

例如,在教学《剪纸》时,教师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笔、颜料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张.教师展示剪纸例图,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例图折叠、画线、剪裁,样品出来后,在小组内展示,要给样品命名,并标出对称轴.小组经过筛选,推出三幅作品参加班级展示评比,教师当场给出评价.由于教师对活动设计有条理,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而且效果显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感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符合理论成长的规律.

数学课堂关注“数学味”,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方向.教师要引领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从不同的维度实现认知突破,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12

一、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1. 初中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 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 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创设情境引入;也有很多的知识内容, 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 可以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2. 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合作学习的要求, 但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 只要有问题, 不论难易, 是否有讨论价值, 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有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控制讨论时间, 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 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 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 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使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3.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导演,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实质、淡化形式, 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实践, 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与探索,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简单地授予, 他们再简单地吸收, 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先做后讲”强调了学生在做中学习, 既注重了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 又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探究问题:请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三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 再计算这三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你又有什么发现?

以上例题可以先操作、实践, 后讲感悟、体会,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能抓住学习的重点, 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经

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不断地经历感知、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 所以知识平台搭建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 设计层次清晰的适度的“变式”, 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活动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 因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 所以要通过变式, 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组织, 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 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使用, 这时数学活动才是更有效的。变式演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与反省、完成又一次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 是教师设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 全部都给予表扬, 一节课上, 表扬不断。我们要反思:过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

我认为, 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表扬鼓励,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上一篇:山药产业下一篇:语文课前有效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