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2024-06-04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共12篇)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篇1

摘要:预习, 是对一节课将要学习内容的准备, 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的自学。预习有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效预习,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课前有效预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预习,有效预习,自学习惯

学生将来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语文能力, 而课前有效预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 自己先阅读课文, 经过思维, 得到自己的理解, 当上课时,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老师讲的或讨论的结果正相一致, 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不一致, 等老师讲解时就集中注意力来解决它。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有很高的价值。从这可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那么,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重要性有哪些?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际,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的自学。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 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有所加强, 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甚至优异。因此,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很重要了。有效预习能帮助学生很快过渡到自学。为了尽快让自己会自学, 学生必须按老师指点的方法去预习。例如,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生字词, 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不同方法去理解。字词解决后再根据老师指导的分段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 长此下去, 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效预习, 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们会对这些问题独立地思考, 特别对难的、不会的问题会苦苦思索, 这样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往往对相同的事物, 因看法不同, 会作出不同的评价。例如, 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续编这个口语交际题前, 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你认为结果是怎样的呢?你准备向谁学习什么呢?学生兴致很高, 都愿意思考这两个问题。第二天, 我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有的结果是乌鸦再次被骗;有的结果是乌鸦再次被骗但狐狸受到了惩罚;有的结果是乌鸦吸取教训没有被骗。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向乌鸦学习它的诚实;还有的学习乌鸦的聪明;还有的向狐狸学习它的机智, 能再次骗了乌鸦。可见, 学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 都是经过深深思考的。学生正是通过先预习、再解答这样的形式练习, 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学习惯, 让学生终身受益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备的能力。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学,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靠自学成才的, 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是这样的。好习惯是养成的, 不是一天两天努力的结果, 需要常年的坚持不懈才可以的。预习能让小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但也不是说只要预习了就能养成好习惯。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布置和训练。如果只是布置让学生读一下明天要学的新课, 念念生字词等, 这样的作业千篇一律, 一开始学生还预习预习, 如果老师不经常检查, 给学生以激励, 渐渐学生就对预习失去了兴趣, 有的干脆就不预习了, 预习就成了空话, 预习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预习作业要精心设计。

总之, 有效预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后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学习上不感到吃力, 天天想学、乐学, 学生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良好的自学能力会影响小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 它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因此, 让学生课前能有效预习并养成习惯是必须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王丽.语文课前预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 2006 (Z1) .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篇2

结题报告

定边县第六小学 课题负责人:钟丽娟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内涵概要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7)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4.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1)课题界定

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全体高段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四)研究对象

定边县第六小学五年级1-4班的80名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堂全解》的研究。(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A、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六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2.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其思维过程。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5年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的申请、立项工作。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措施,准备相关研究工具,做好具体研究工作的分工和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

3.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尽力争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6年5月)1.对本校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全面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及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借鉴已有的成果,探求适合小学教学特点的预习方法、评价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3.根据实践反馈,修正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使本课题研究趋于合理完善。

4.课题组成员完成各自相关学科研究论文及研究总结报告,上缴课题负责人。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1.整理研究材料,进行数据统据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形成各种预期研究成果 4.接受课题研究的检查、鉴定

四、研究方法设计

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

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五、预期测验效果

学生们懂得了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与重要性。知道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等。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等。整个学校语文课前预习效果良好。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

2.五年级语文检测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3.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语文课前预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爱学、善学。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学生的课前预习由被动转为自主

常规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甚至机械地学习活动,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行动研究开展的初期,教师借助电子档案,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评价的形式去鼓励、引导、督促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七、课题反思

经过半年的研究,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附录: 参考文献: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霍力岩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 池春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陈大伟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刘良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业的革命》 刘春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魏书生 河海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策略探究 检测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36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要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如此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诚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所要掌握的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提升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

一、精心设计,明确任务,让学生有章可循

由于语文新课程本身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是字词一查,课文一读就草草收兵,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样的预习误区,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将学生预习的任务具体明确化,彰显预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需要教师依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在初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遵循“低入高出”的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语文教材(文本)的“预习单”,将笼统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有序排列的、便于学生实施、便于学生操作的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对预习的任务明确化,做到心知肚明。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产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至于三味书屋的生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单”,预习单可以用纸质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预习单上的内容应是对教材涉及的字、词、句、篇,以及写作技巧的疏理,也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通过预习单让学生有事做,并自主独立去做。

二、激活思维,共探方法,让学生张扬个性

初中学习科目增加,且每门学科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且有具体、明确的预习任务,如何做到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恰当地进行有效性的预习应当成为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圈,可以点,可以用批注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喜欢就行,教师不必强求,应尊重学生,只要学生通过预习将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就应加以鼓励,并鼓励学生适时地将自己预习的体验、感悟用有关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出来。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

比如,《黔之驴》一文,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揣摩驴和虎各自的心理,然后鼓励学生以课本剧的形成加以表现出来。预习《七颗钻石》时,鼓励学生将七颗钻石的童话故事讲给同伴或家长听,学生会在这样的预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到爱心的伟大。诸如此类的预习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预习的“兴奋点”,学生就如吃了预习的“兴奋剂”,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预习效果自然会倍增。

三、及时检测,有效反馈,让学生得到激励

学生预习的兴奋点再高,如果缺失了必要的检测反馈环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懒性心理,并逐渐失去预习的兴趣。

1.教师应明确对预习进行检测反馈的目的,对学困生取得的预习成绩予以肯定,即使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教师也应加以鼓励,以帮助学困生树立预习的信心;教师应对极少数不自觉进行预习的学生进行督促;对预习表现极佳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类学生持之以恒。预习反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同时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唯有如此,才能对课堂教学作出全面、准确的调控,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预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强调预习反馈的形式应多样化。只有通过多样形式的预习反馈,才能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可以运用课上提问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以自由展示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

3.有效的反馈离不开合理的竞争机制。教师可以将学生较均衡地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每人完成一项预习任务加一分,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分合成参与全班评比。这样组员的期待、暗示,往往能够成为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更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总之,预习是一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的良好策略,教师应努力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以提升预习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前预习方法探微 篇4

一、踏实掌握基本预习法

1.读

读的方式很多, 有速读、默读、朗读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 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读哪些内容呢?“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自读提示”, 然后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课文。

2. 标记

人们常说:“不动笔墨, 不读书。”预习时, 边读边用笔在文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 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 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 如直线 (-)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 (~)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 (¨) 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 (?) 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查

查工具书, 解决生字、生词, 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如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等。

4. 质疑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中, 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 这恰恰是你讨论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拓展预习法

1. 阅读法

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 仔细阅读一遍, 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 绝不能仅看一遍, 而要多看几遍, 反复研读, 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 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 联想法

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 实际也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

3. 设问法

在预习时, 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 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 要一题多问, 故设难关, 培养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表面无所不知, 其实一无所知, 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 多多设问, 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 整理法

整理在预习全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 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 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 同时, 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 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 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 整理清楚。

三、层层深入运用步骤法

1. 总览单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的, 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 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 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 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明确单元要点, 高屋建瓴, 可少走弯路, 便于对比和总结。

2. 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透视”美景的“窗口”, 充分利用这个窗口, 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3. 辨别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 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 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 就能选准角度。

4. 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5. 了解背景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 有针对而写, 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 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 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6. 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 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 中心思想, 结构安排, 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 分析问题, 就会有的放矢,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 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 切不可浅尝辄止, 应仔细阅读, 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 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 若思之不解, 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 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 切不可就此放过。

8. 思考练习

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若能事先思考, 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在老师讲授时, 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四、预习作业设计的合理法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预习, 乐于预习呢?经过思考, 我觉得, 每篇新课之前, 除了正常的字词预习之外, 我通常都要给学生一点提示, 尤其是概括主要内容, 更是把它列为重点。有时是一个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有时是一两个小问题, 串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有时给予几个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有时给出每段段意合并为主要内容。学生只要认真通读课文即可比较具体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这个台阶, 会让学生感到概括课文内容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仔细阅读, 抓住主要句段就能概括。这样的训练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等到学生熟练之后, 可稍稍删减一些提示。

教学实践证明, 可操作性强而又丰富多彩的预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养成多读、标记、查阅、质疑的良好预习习惯;多种预习方法灵活运用, 不拘一格, 不断拓展;明确要点, 从单元入手, 高屋建瓴, 层层深入;抓住要点, 合理设计预习作业。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篇5

1、学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预习基本上就是老师让学生自主、自觉、自由进行先学、先修的一个过程,预习不像其他作业要写在本上,记在书上,因此老师没法一一核对检查,只能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才能确定认真预习了没。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他们对待预习的作业,就是随意地翻翻书,甚至置之不理。更不要说会针对学习内容,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探究性的预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了。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预习的核心认识不足,他们在预习中一看都是新知识,很难,很抽象,根本看不懂,也就懒得再继续了,更不会进一步钻研、探究了,很显然,课前预习有过程,没有效果,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学生没有预习的方法,更没有预习的思路。

预习就是一种先学、先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更没有预习的思路,使他们有预习过程却不见成效。比如,有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预习的方式把要上的新内容粗略地看一遍,了解个大概,根本还没有接触到知识点,就算完成了预习。这显然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再比如,有的学生会直接做课后的练习题,从课后练习中找到知识难点、重点,这种预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由于全是新知识,学生容易被难住,也就容易被挫败,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显然,也不是最佳、最有效的预习的方法,且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设计数学预习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般来说,课后的练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合理设计含知识点,有针对性、有探究性的预习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钻研、探索、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组成几人的小组共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本,对“勾股定理”达到初步的理解。然后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强化他们对“勾股定理”概念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已知在△ABC,AB = c,AC = b,BC = a.那么,在Rt△ABC中,∠C = 90°,已知a,b,则c = _____;已知a,c,则b = ______。 已知c,b,则a = ______。 等等。这样的课前预习题,既体现了知识点,也体现了灵活性和层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学习能力。有了这样的预习基础,老师如果教学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纠正、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促进学生积极性。

好多学生一听到预习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预习的时候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抓不住重点、难点。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明确的目标,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有效预习。因此,老师给学生设置预习任务前,先要自己对学习的内容认真研读,给学生的任务既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抓住核心,又要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为了保证预习任务的可操作性,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表格式任务或提问式任务,并注意难易适当,充满趣味,且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任务式预习的目的,促进课堂教学。

3、引导预习教材知识,让学生学会发现新知和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所以,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教材的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阅读教材,学生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老师给学生一定的目标后,学生再对教材进行研究性的阅读和理解,他们既能了解新知识,感知新知识,而且还能有效发现问题,发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课堂有效学习、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当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是老师主观判断,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易理解的不同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对于提升不同学生能力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知识,让学生早发现,早知道自己要面对的难点,在课堂学习中更有目标性、针对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前预习 篇6

一、预习字词

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首先要预习字词。有些小学生在预习时只将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然后阅读几遍文章就算预习了,很少去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进而记忆这些字词,这种只动口、未动脑的预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预习时,不仅要从字典中找出生字的拼音,更重要的是要标注字词的意思,不仅要会读字词,还要理解字词,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印象,同时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运用这些预习资料。

二、归纳文意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这样是为了激励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动脑,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去阅读课文。有些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的时候非常流利,一听就是事先努力预习过的,可是一旦让他们分析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他们却茫然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心”去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学生在预习课文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提高预习的成效。

三、逐句批注

每篇文章都是由许多词句组成的,要想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在含义,就要先搞清楚每一句话的意思,特别是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预习目标时,要求不必过高,学生能够抓住一个重点词、一个重点句就可以,然后指导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批注的主要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思考作者用这个词、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是你从这个词、句中学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预习过整篇文章后也要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自己的感悟,这样边读、边想、边批注的预习方式,才能切实提高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总之,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铺垫,它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预习也是一种自练,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预习要求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不仅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驾驭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意识,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实现对课程的清醒认知,重点在于认清楚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学生每天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尤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要比其他的课程更辛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而学生也被迫陷入其中,从本质上来说,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就在此,所以,在紧急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用课前预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当下的小学语文改革,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创新者,而教师面对的一些受教育的学生,在教师的眼里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严重地束缚了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要打破这样一个旧的模式,教学改革是系统的工程,如果只有教师参与,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没有了参与意识,这样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相信小学生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去开拓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丢下以往课堂教学的思想包袱,教师要作为一个教育的创新者,从整体上出发,从细节入手。从整体出发,重点体现在改革教育要破旧除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而从细节入手,是指一点一点克服教育上的难关,从具体的某个项目入手,成功打破教育的壁垒,教育也是一项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小学语文改革,实现有组织的课前预习,就需要建立在此思想基础之上。

二、浅谈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预习的目标

教师在布置有关预习的作业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哪些内容,如何去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为学生植入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程序

首先,对于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在预习上,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所谓集中式,就是让学生合作集中地进行学习,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选择一名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后,由小组长负责,鼓励大家开展预习活动。而分散预习指的是学生在家独自预习。

其次,做好预习时间的规定。分为短期预习和常规预习。所谓短期预习是提前新知识两三天进行,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对新知识感知。常规预习,是指在本学期内没有经过讲授的课文内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计划进行预习。

最后,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常规性的预习和短期性的预习设定的。常规性的预习要求学生身边必须有字典、课本、笔记本、笔以及其他的学习工具,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网络去查阅有关的资料。预习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按照课本的要求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最基本的要做到对课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例如在准备《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预习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课文情节有不理解的情况,因为故事背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如果对当时的背景、作者身份不够了解,那么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李大钊的生平资料,在课上将自己查好的资料总结以后介绍给同学。而短期性的预习要求,与常规性的相比,重点在于预习课文,重点要去解决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在阅读课文时,要带着工具,遇到生词、生字要及时查阅。第二遍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以及课后的问题进行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仔细思考其中的问题,对文章中的字词段落要多看几遍,多想几遍,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将整个故事介绍给大家。第三遍阅读,要带着文章的重点、难点去阅读,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下来带到课堂当中,要求同学可以熟练地朗读课文,达到顺畅背诵的效果。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应出示引导提纲,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三)实现对主题活动的精心设计

教师可以在预习任务中设计一些阅读的推荐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课堂收获延伸到对外的拓展。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寻找学生在认知上的新旧思维的结合点,给学生更加畅通的表达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它往往会让学生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去捕获新的知识。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给读者的不同的效果,不仅要把握教材的时代性,同时还要加强和作者的联系。如在讲解《三峡》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这篇课文,可以从余秋雨的《三峡》入手,鼓励学生去预习,实现不同文体的比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成功地将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领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意识,真正地在课堂上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当中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也没有完全的定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

[2]张玉琴.课前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篇8

一、课前充分预习才能上好课

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发现, 学生真正能随着课上教学内容进入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大部分学生在没来得及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情况下, 个别同学的答案就宣布了。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养成了惰性, 课上就是坐等结果, 从不思考, 不参加探讨, 甚至有的学生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 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高效课堂无从谈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 对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 大脑思维进入不了所学内容, 也就跟不上趟。

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俗话说:“吃人嚼剩下的馍不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 “上课以前, 学生要切实预习”, “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先生之所以重视强调做好预习, 是因为预习能够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 积极思考, 预习中学生积极动手“开动脑筋”, 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增强了搜集资料查阅能力, 提高了独立自学能力。同时, 学生预习中弄明白了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 不明白的内容学生心中有数, 留作课上解决。这就好比战前做好了准备, 那就会战场获胜, 收获颇丰。

二、怎样实现课前充分预习有效

(一) 指导学会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没效果, 从本质上看是因为没有好的预习方法, 预习只是敷衍走过场。那么教师如何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使学生明确预习目的, 采用多种辅助手段, 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呢?

1.教会标注自然段。教授小学生预习课文时, 让他们用数字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号。这个简单的标号举动, 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率。首先, 它能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有一个感性的、基本的认识, 对课文的布局有个大概了解,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其次, 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便于师生教与学的沟通, 便于师生语言表达互动。

2.教会标注生字、生词。教授小学生预习时, 用个人熟悉使用的“简单符号”圈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 注意符号简单明了, 自己使用方便顺畅, 也可以全班统一符号课上交流方便。这样可以在上课学习的时候, 重点明了, 解开难点, 深刻理解和记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预习, 不仅标注生字、生词的读音, 还要标注它们的意思, 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 获得课前预习的好效果。

3.教会朗读方法。预习时, 教授学生自己正确、流利地把课文朗读出来, 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直到正确流利为止。小学高年级课文非常适合学生朗读, 读起来比较上口, 容易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反复朗读, 充分熟悉所读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进入描绘的意境。

4.教会找疑点难点。学生朗读课文后, 边读边想, 用“?”标注文中有疑问、不明白的地方。课堂上把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 找出差距, 加深理解;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探讨, 多方位的思考, 创新思维。长时间坚持, 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了, 预习的效率也高了, 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5.教会查阅资料方法。教授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或其他的方法, 查文中的生字词、疑问及背景资料。这会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涵, 预习效率更高, 为课堂学习高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下功夫编写预习提纲

具有高质量预习提纲才能提高预习效果。教师需下功夫编写预习提纲。我认为编写应做到: (1)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练习; (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抓住教学重点难点; (3) 依据学生实际, 难易程度适当, 可望可及。

譬如, 教授低年级《火烧云》, 我们编写课前预习: (1) 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你写哪些字遇到困难?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2) 在课文中找出描绘“火烧云”的几幅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 注意色彩词“茄子紫”、“金灿灿”等, 并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 (3) 你对文中的“火烧云”有什么感觉?

高年级学生学习《养花》, 可编写如下预习内容: (1) 认读“循、秉、秧”生字, 掌握“循、昙、秉、秧、砸”生字。 (2) 联系课文, 理解“计较”、“门道”、“自生自灭”等词语, 弄懂课后八个词的意思。 (3) 课文要表达什么中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的? (4) 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小学六年级学生, 观察事物片面孤立, 考虑不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在阅读中理解枝枝杈杈, 抓不住重点, 不能深入。我们要有意识安排学生预习, 逐渐理解体会文章中字、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的联系。

比如, 学生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我的战友邱少云》。怎样激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布置如下预习:课文中用了“纹丝不动”一词, 哪个句子中用了这个词, 在文中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纹丝不动”?“纹丝不动”表现出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按照有联系的预习问题读课文, 围绕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 探求文章的脉络, 把握文章的中心。邱少云的棉衣被火烧着了, 他没有挪动;邱少云被烈火整个儿包住, 他仍旧不动一下;他被烈火整整烧了半个多小时, 仍旧没有丝毫挪动, 不发一声呻吟, 直到牺牲生命。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的顽强意志得到了充分展现, 让大家体会到了邱少云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就会感悟到某个关键词对表达中心思想的用途, “牵一词而动全文”, 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及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将相和》一课布置预习, 可以有如下要求:这篇课文介绍了几个小故事?前两个故事介绍谁的什么事?文章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学生们经过细心默读思考, 明白了前两个故事是写蔺相如的职位反而比廉颇高, 因此文章故事不能前后颠倒次序。从而看出, 三个小故事既是独立的, 又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

《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要求:理解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的心情, 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根据这一重点要求设计下列预习: (1) 认读“瘫”、“痪”等生字, 掌握“侍”、“捶”等生字。理解“瘫痪”、“憔悴”等词语的意思。 (2) 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 找出文中对母亲的相关描写, 默读课文, 想想文中母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 从盛开的菊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好好活了吗? (5) 课文中母亲的话没有说完, 假如你是那位母亲还有哪些话要说?预习作业, 要紧绕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 灵活多变检查预习

大多检查预习, 常常是教师出示提出的预习问题, 逐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但久而久之, 学生熟知了教师的检查方法, 就十分乏味, 不感兴趣了。针对学生特点, 我们要经常变换检查形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穷人》、《草船借箭》等课文时, 我一改往常的做法。一开课就请学生根据各自预习所获, 自愿结组来表演文中的片段, 看看哪一组深入理解了内容, 把握表演到位。预习充分的学生表演的自然逼真、流畅, 受到大家的好评。这样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很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四) 请家长加入到预习中来

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家庭教育很重要无人能代。教师留家庭预习作业, 家长更方便加入小学生的预习。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 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及影像资料等。家长可查看孩子的预习成果, 有能力的家长与孩子一起探讨, 对孩子做出适当的导引。而且家长及时对良好的习惯和方法进行鼓励, 提高孩子预习的热情, 进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 我们把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重视起来, 就能使预习更具有效性, 让预习成为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活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高效;同时学生预习形成学习技能, 能够探究新的科学领域,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达到真正的高效。学生有效预习中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将来才能独立思考、工作。因此,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是语文课堂高效的基石。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培养学生的预习高效而努力。

摘要: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要做到课堂学习高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是基石。学生在有效预习过程中认识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学会课前预习方法, 在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导引下, 通过课堂上教师巧妙检查预习、激发兴趣, 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在充分预习中, 拥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自学能力, 形成了学习技能, 能够探究新的科学领域, 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达到真正的课堂高效。

关键词:有效预习,课堂高效,自主学习,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振有, 陶月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

[2]于田, 于一兵, 葛中华.小学教材完全解读新课标 (冀教)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有效课堂之课前预习 篇9

为了更好地落实“预习三化”, 我们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必要时开设预习指导课, 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 创设课前预习的情景, 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的四个思考层次: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用的是什么知识, 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有何见解。做什么:就是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 也就是即将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心中有目标,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做到泛读教材、精读教材, 适当地做标记。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 明确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不明确的地方, 让学生预习后发现问题或形成自己的想法。

学生仅有理论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行动。学生该如何做呢?

1.读:阅读教材, 初步了解概念、定理及例题的分析等。

2.划:划出重点知识。

3.思: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 思考定理的条件及结论, 思考例题的明确思路及解题方法等。

4.用:用自学到的知识来解随堂练习, 与书上例题对照或与课堂上老师讲的对照, 以便发现自己出错的地方。

5.注: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书上注明, 带着问题去听课, 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课堂上如何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

第一, 课堂的设计要以预习问题为核心。预习问题也就是教学的重点, 同时内容要适当扩展, 在预习的时间及具体内容上, 都必须通盘考虑, 精心设计。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预习内容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要么在课堂上不会认真参与, 要么下次预习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的预习反而就是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预习问题也为课堂进行“问题教学法”提供极好的素材。设计预习案时, 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预习时间。因为毕竟是自学, 且初中生年龄偏小, 自我控制能力要比成人差, 况且教育新政下学生的作业时间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所以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每节课前预习的时间大致考虑2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 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久之则降低预习的质量;时间过短, 也达不到预习的效果, 因为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过程。

预习内容。基于兼顾新旧知识的衔接, 和对新知识的构建形成引导, 预习案可分成三个板块:

(1) 温故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回顾与复习。一般是对概念、规律、性质等的回顾, 适当地安排一到两道练习题, 难度要适中, 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知新

在探究新知时, 预习案上要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即“任务驱动式”阅读, 且知道怎么去看, 通过看书想知道什么, 进而去探寻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最终发现了规律时, 那种成功的喜悦感自不待言。这样去阅读数学文本, 就再也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从而寻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3) 实践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学生发现了规律, 但是能否应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呢?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练习题, 比如课本上的例题, 或课本上每一节后的练习题, 这些练习难度都不大, 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完成, 这样既让他们检验自己理解新知识的情况, 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了的问题, 课堂上不需要过多重复和强调, 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不懂的问题, 要重点讲解, 这样就能有效增加课堂容量, 加快课堂节奏。

第三, 课堂上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学生自己先讲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预习问题, 一个或几个学生讲, 其他学生补充;对于简单一点的问题, 讲解的学生可以要求某个同学作答, 以检查他的预习效果, 而较难的问题, 解题方法还可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征集。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及其理解, 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 以及对难点知识的剖析, 引导学生对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 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

第四, 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学生完成预习活动后,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预习单作业进行批改。批改时要给出合理的评价和鼓励。在评价预习单时, 我一般不用分数来衡量 (因为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一样, 如果用分数来衡量, 有时会挫伤某些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对预习不感兴趣) , 而是用的个数来衡量, 根据得的个数来衡量预习效果, 即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也能得到一、二颗星, 这样会增添他们学习的兴趣, 对于提高预习质量很有好处。

预习案的批改不仅是为了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同时也是设计课堂活动单的基础。在设计课堂活动单时, 要针对预习案的完成情况, 合理设计出活动内容。对于学生在预习时能弄懂的知识不再讲授, 主要针对学生交流反馈出来的困惑及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演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第五,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推动学生的“学”, 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 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1.早读课, 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 加强听力训练, 让学生模仿地地道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

2.指导学生订出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 每天坚持搞好课前预习, 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一封信, 讲明我的想法和做法, 发动家长帮助督促实施。

3.搞好课外阅读, 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 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每周两篇日记, 给他们面批一次, 持之以恒。

4.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 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 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听课, 初步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6.从音、形、意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 打好语音基础。

7.用联想对比, 归纳演绎等记单词和语法知识。

第六, 当堂巩固, 注重反馈。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 所以, 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活动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 然后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 满腔热情帮助学生, 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当堂巩固, 如果时间许可的话,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 如人称变化, 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 让学生学有所得。

第七, 灵活调整教法的具体实例: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主。我针对课文内容作如下的安排:

1.学生听录音, 感知课文;2.听音, 识图;3.听音, 重复课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5.预习案;6.导学案。上完课我发现学生非常听话, 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 他们就做什么,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中, 可是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课前预习有效性初探 篇10

一、指导思想

当前,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 抓好课前预习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便于因材施教。

1. 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 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 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 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2. 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 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 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 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认为分3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即制定预习提纲, 培训预习方法;师生一起预习, 熟练预习方法;学生自己预习, 总结预习方法。

3.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 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 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课前预习的评价, 只要学生做了, 不管质量差还是好, 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二、方法与思路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怎样看待课前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课前预习?这些问题长久以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 挥之不去。打开各种资料, 看到的不外乎都是一些诸如: (1) 动手翻。针对新的学习内容, 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 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 (2) 动手划。在预习新课时, 对新课中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标识。 (3) 动手做。预习时勤动手, 对书上的实物、直观图、线段图、模型等动手做一做, 动手画一画。 (4) 动脑想。在预习时要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5) 动笔练。要针对新知识, 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上述这些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等等都是一些空泛的方法, 非常缺乏操作性和执行性, 如果照此进行, 面对由4个知识板块组成的数学知识, 学生的预习将无所适从, 结果将导致预习的流产。我在学习了大量的资料后,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经验, 设计出了一款预习的范式, 它的最大优点是能统率小学数学4个知识板块的内容, 并且是创造性的、是活的、是操作性比较强的。

三、争取家长的支持

在小学阶段, 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和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家庭教育作用的大小有一个“反比规律”, 即孩子的年龄越小, 家庭教育的作用越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迅速渗入, 家庭教育的作用就逐渐缩小。而小学生正处于综合接受两种影响力的年龄段,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他们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 课前预习应首先争取得到家长最大的支持, 如果我们对孩子科学的预习方法的训练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那一定会使我们的训练获得极大的成功。所以, 课前预习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认识预习的意义、好处及基本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因为课前预习

是学生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需要学生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 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才能搞清思路, 抓住要点, 解决难点。课前预习时有些地方没弄懂, 学生听课时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格外留心, 一旦理解了, 思想上就豁然开朗, 印象就特别深刻, 可以久记不忘。有时课前预习学生认为已经明白了的内容, 听课时会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 因而会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甚至发现新的不理解的问题, 这对深化学习和提高理解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2.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预习可以发现学生自己知识的漏洞, 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 弥补漏洞, 这样就能扫除学习障碍, 使自己听课时精力能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就可以避免再翻书查找, 省去课堂上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3. 开拓学习思路。

经过预习, 学生已经心中有数, 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 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要跟上老师的思路, 就要开动脑筋,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讲到一个新要领, 就想一想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与它相关的要领有哪些;讲到定律, 就想一下它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适用范围是什么, 等等。有时学生预习得比较好, 对所讲的知识比较熟悉, 就可以跑到老师的思路前面去, 想一想下一步老师会怎么讲, 然后在后续听讲中加以对照, 就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

4. 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书上都有, 由于做过课前预习, 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 就可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或用笔在书上划重点、做记号, 或记下简略的提纲, 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这样做, 比把时间大量用在埋头记笔记上要强得多。

5. 增强记忆效果。

课前预习时, 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 学生都经过了独立思考, 有了初步的印象, 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进一步的学习, 理解就更为深刻了。理解了的知识是最容易记住的, 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另外, 课前预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构成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 这也有助于记忆。

五、掌握基本的方法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 给你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 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 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 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 要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面对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的小学生, 要想让预习方法得到理解和执行, 收到良好的执行效果, 也需要让家长参与进来, 了解老师教授的方法, 这样在需要的时候, 孩子就可以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和帮助。所以, 我把我设计的预习的方法和思路的范式发放给家长们, 向家长进行了意见的征求, 给家长布置了“家长假期作业”, 让家长学习、掌握, 以确认其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请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发展, 参与进来, 用心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教师共同的努力, 一起把方案策划得更好一些, 让孩子们的付出回报更高一些, 收获更多一些。开学时, 请家长们交这份特殊的“作业”。由于家长们掌握了课前预习的方法, 对孩子们的指导非常有针对性, 课前预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 篇11

【摘 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较重,忽视了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 课前预习 运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课程教学的必备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经过小学初级与中级阶段学习后,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应该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语文知识点,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随着小学生步入高年级学习阶段,其独立意识也得到增强。若语文教师依旧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不将自主发挥与自主选择的余地留给小学生,那么就会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压制作用。特别是在作业预习方面,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比较倾向于自主选择语文预习内容。若语文教师始终强制性为学生安排相关预习内容,就会影响到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中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教学质量。

二、课前预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讲课之前必须备课,学生上课之前也应该备课,改革传统的学习模式,将学生看作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下一个环节知识的重难点,为上新课扫除障碍,并通过创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知识系统化。在小学高年级课前预习方面,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

(一)语文课文的初读和通读

该环节是引导小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要保证其能流利、正确地将新课文读出来并非易事。在该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语句、生词等难题阻碍。所以,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初读,认真标记出课文中的晦涩语句或者生词,然后再展开全篇通读。由此,学生就能够在课文通读期间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也有深层剖析课文的精力。

(二)课前预习中正确选用资料

在预习新课文期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资料来不断提升预习效率,使学生全方位地認知课文。比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赤壁之战》时,语文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罗贯中的个人资料,若预习时间充足,还可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样,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带着问题预习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这样可以直接体现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根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点拨与说明问题,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也可让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展开讨论,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意思是说,记忆力再好,也不如记笔记的效果好。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仅仅局限于想一想、读一读等方面,重点应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例如,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遇到不懂或者生字之处应该画一画,圈一圈,该习惯非常重要。这样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五)依照课文创新安排预习

并非每篇课文都需要预习,教师应该依照文章内容与文体特征合理有效地安排预习。若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优美,应该预习;如果涉及诗词、通讯等新文体,应该预习;如果生词较多,不易理解,应该预习。而对于情节曲折、设有悬念的文本,则无须安排学生预习,否则反而会对学生创新思维形成阻碍,降低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与兴趣。比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未引导学生预习,也未将教材提供给学生,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未知,由此才可以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并对文本进行生动再创,赋予文本更为精彩的生命意义。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霞萍.有“备”而来,让预习摆脱“鸡肋”窘境——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3,2(23):44-45.

[2]樊玲.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J].开心素质教育,2015(10):40.

课前有效预习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篇12

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 学生学先于教, 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入新知识的教学, 从哪儿入手, 教在什么起点上;学生基本学情如何, 他们需要什么等等, 往往是落实为学而教的基础.而抓好课前预习, 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什么是预习呢?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 具体而言, 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己预先对有关内容进行自学, 以排除障碍, 了解重、难点, 拉近与新知的距离, 从而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小学英语每周课时量不多, 一周仅三节课, 这就决定了其课堂容量大、密度高的特点.因此, 让学生学会预习, 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其实有很多老师也已经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也开始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培养,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存在着对英语预习的认识偏差, 譬如怀疑学生的预习能力, 认为学生根本不会自己去预习, 也就从不布置预习作业;还有一种就是“笼统型”的布置预习作业, 至于怎样去预习新课, 教师没有给予任何指导方法, 预习作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由于英语并非母语, 学生的英语预习往往无的放矢, 他们不知道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 而且小学生预习态度不端正、预习能力差、预习方法简单, 缺乏教师的指导, 这些也都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确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三、四年级学生:

(1) 学生能够按教师的要求主动去预习.

(2) 能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自觉解决预习中的简单问题.

(3) 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觉得学习很轻松, 愉快, 并对学习产生兴趣.

(4) 从预习开始逐步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方式.

五、六年级学生:

(1) 通过预习, 使他们能自主解决学习中的一般问题.

(2) 通过预习, 提高自己质疑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 课外查找资料, 并能有效筛选, 在预习中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4) 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 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充分表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可以凭借自身的这种巨大资源, 自动、自我地完成学习.因此, 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 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1.进行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预习意识.我们要求教师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 通过说服教育、榜样示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通过教育是学生明白“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 争取了主动, 学习便更容易取胜.”的道理, 不断产生学习内驱力.

2.建立学生的预习档案,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我们要求教师把本学期本册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编印成册, 建立预习成长档案, 同时要求教师记录学生每次预习的情况, 如, 是否预习?预习态度如何?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怎样?家长是否检查了预习作业?等等, 做好个案分析, 从而获得学生预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3.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预习情感.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们总会碰到不愿预习、预习态度不好的学生, 学生不愿完成预习作业也许是因为他对学习不感兴趣, 也许是因为他不能凭借个人力量完成预习任务, 但不管怎样, 教师都应该以积极的情感, 正面的肯定去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 我们心中应始终有这样的观念:教育是一个充满爱的教育, “亲其师, 信其道”.自主学习与教育更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 这就是个人的尊严感和自信心, 多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 轻松愉快地进行预习.在平时教学中, 我经常会利用课前2分钟去表扬预习有进步和预习情况好的学生, 我也特意将一些学习自觉性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和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结对子, 让他们帮助困难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二、科学指导, 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年龄小, 在预习上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英语又是一门外语学科, 这就更增加了预习的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对每一个预习环节都要作方法及要求的细致讲解: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

1.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 明确预习任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虽然内容不是千篇一律, 但方法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模式或者预习的步骤, 让他们根据步骤进行预习的行动, 如, 对话和语篇部分预习我们一般是这样做的,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其教材内容侧重于词汇和简单的对话, 在课前预习时我们提出三步预习法的步骤:a.划出生词 (了解本节课的新授词、句, 学习时能有的放矢) ;b.听磁带跟读, 模仿发音 (是学生大致了解新授词句的发音) ;c.在图片的提示和结合旧知识的情况下猜测新知的含义.而对于高年级学生, 其教材内容以阅读为主, 我们提出了六步预习法, 即在中年级的三个步骤基础上, 再增加三个步骤, 即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借助工具, 尝试理解;发现疑难, 尝试解决.

2.合理设计预习单, 细化方法指导

在教授对话或语篇时, 我们一般会先设计一个预习单, 内容如下. (1) 预习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 (2) 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涉及到的新的语法知识或是典型的风俗人情进行适当点拨.如学习一般现在时我们就会将一般现在时的语法概念在预习提示中做说明, 在学习一些西方节日时除了教师给予介绍, 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适当补充. (3) 预习要求:即预习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小学英语明确提出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要求, 因此预习要求中我们首先设计的是听录音, 跟读磁带的任务, 然后再加上适当写的训练. (4) 预习疑问:即自己在自学过程中还有那些问题未能解决, 或是自己不理解的, 让学生将不会的内容写在预习单上,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个人的学更有的放矢. (5) 预习检查:主要设置了家长检查签字的内容, 调动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中来, 提高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质量. (6) 预习感受:一篇对话或是语篇预习下来, 学生一定会有感受, 或是自信与满足, 或是疑虑满腹, 或是一头雾水, 我们也通过预习单的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如:

6B Unit2 More exercise. (PartA) 预习单

班级:姓名:家长签字:

3.有效结合课内、外预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温故而知, 传统的预习一般安排在课前, 现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新知识前预习.但在新课改实践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热衷于课内预习.在上学期举行的丹徒区英语骨干教师展示课暨高年级专题研讨活动中我校的殷瑞琴老师教授了6B Unit7《A letter to a penfriend》, 在Free talk中师生谈论Do you have any hobbies?What do you need?等问题是预习要求中的一部分任务, 在预习单中有所体现, 它既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回顾, 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可以说是课前预习, 在进入语篇学习时教师问道“Who is Peter?What does Liu Tao want to do?”以及语篇中涉及的主要问题:What are Liu Tao’s mother’s questions?What is Liu Tao going to tell Peter?等问题可以说都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内自学的指导.

三、加强预习检查, 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

光布置任务, 没有严格的控制和检测, 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来说, 特别是习惯尚未养成的绝大多数同学, 预习只能是徒劳.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 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预习单的批改;二是在课堂中教师对预习单内容的反馈.我们采用最多的是在课堂中对预习内容的反馈, 我们不应该把预习单的检查当成是练习的讲授, 这样既浪费时间, 而且单调、机械的作业讲评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校的殷瑞琴老师教授的6B Unit7《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中,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词句比较简单, 因此预习要求中我们主要安排了中英文匹配和回答问题这两大块, 词汇匹配中涉及的大多数词汇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以往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 回答问题部分也是对以往知识的复现, 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设计了Show time的课内检查环节, 了解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扫除词组障碍, 从而节约更多的时间进行语篇梳理.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 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课堂中我们注意及时将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检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同时我们也打算设置预习加分制, 对于预习完成较好, 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加分激励, 星级评定, 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促使学生的预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上一篇: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下一篇:转子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