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共16篇)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1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预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更能激起学生和文本的心灵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从以下预习兴趣、预习方法和预习评价三方面来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并逐步常规化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愿意去养成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兴趣呢?一开始, 不妨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预习。在我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时, 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看谁预习最认真, 最能了解老师的心思?对于基本的预习环节如查字典认识生字, 读熟课文我设定比赛规则, 每次预习总分十分, 认真做到者得满分, 有欠缺则扣分, 若超额预习则加5 分, 由组长统计, 学期结算, 看谁最会预习。这样一来, 很少有学生会不预习, 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学生争相读书的声音。每篇文章的词语, 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阅读, 先用铅笔画出来, 上课时再与老师核对, 看谁和老师最有默契, 每次画词语, 总是能听到学生高兴地低呼:“我又和老师一样了。”其实, 学生从一开始的为了得分, 慢慢转变成常规的学习步骤, 最后成为习惯, 都在竞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二、从预习方法入手, 优化预习
学生之所以不重视预习, 有大半原因是因为不会预习。在我们老师眼中, 预习是极其简单的, 常常忽略了对学生预习的正确指导。其实, 要想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 首先得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预习。
(一) 读课文
预习的首要工作就是读书,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顺课文, 进而培养学生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 并发现疑难。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种方法读, 如高声朗读, 轻声读, 默读等等。
(二) 查生词
初读一篇文章,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我们应事先提醒学生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碰到一些难理解或重要的词语时,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查自悟。碰到一些专业名词, 科学术语时, 可指导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 提问题
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 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 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我们老师可要求他们在预习时提出问题, 看谁能把老师学生问倒。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 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 有关于内容的, 也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
(四) 写批注
我带的是高年级的学生, 做批注是高年级预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年级也可以开始让学生写批注, 锻炼阅读能力。什么是做批注?就是在预习的时候, 针对文章中的较能唤起自己表达欲望的句子, 在旁边写写自己读书产生的感悟, 这一做法,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独立阅读能力。如何教学生学会写批注呢?一开始, 我和学生上了一堂学写批注课。我告诉学生批注要点:挑你喜欢的句子, 或是读了很有感触的句子, 又或是文章的重点句子, 抓住句子中关键的重要的词语如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 有什么想法或是联想到了什么, 都可以在旁边写下来。接着, 我们一起针对《装满昆虫的衣袋》进行批注练习。我指导学生抓住法布尔的动作, 语言, 如“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通过解读动作“包”, 并联系上下文, 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学生接触批注的前一段时间, 我将文章的重点语句摘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做批注, 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句子写感受。现在, 学生已逐渐掌握了批注, 上课回答问题也精彩多了, 常常有学生说出出人意料的话语, 给课堂增添活力。
三、注重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预习作业是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的, 因此教师应对预习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 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 但可以不细致批改, 以检查为主, 对于一些认真的同学, 可以贴小红花或写“你真棒”等进行表扬。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可让学生互查。口头预习作业, 如果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则要时常关注各人得分情况;如不是, 则请家长监督, 或采取抽读的形式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检查和评比, 无意中给了学生预习的压力和动力, 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投入语文学习, 也能为将来的阅读品味打下奠基石。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幸福, 播种预习习惯, 收获阅读的乐趣。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预习对于学习而言, 是极为关键的环节,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认真的预习。学生只有通过预习充分感知课文, 课堂上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更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因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并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
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认真研读重点篇目文章,努力挖掘教材中具有吸引力和思考价值的知识信息、激活学生的内部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一、预习“四步走”,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读”——将课文读通、读快、读准。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读”是预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師要严格要求学生读快、读准,在阅读中悟情、悟法,解答心中的疑问。多样化的“读”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如大声朗读,轻声慢读,集思默读等。
“查”——帮学生解决生词难关。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有好多难以理解的生词。这时,语文教师应提醒学生随手做好笔记,在书上或预习本上把一些易错的字词记录下来。多义字的理解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在文中去体会,去感悟。切忌学生照搬参考答案,遇到相关历史名词以及科学术语,鼓励学生网上查阅或者去图书馆进行翻阅等。
“画”——将文中一些关键词、重点句段做特殊标记。语文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不同的符号应用,例如:“--”“──”“~”“√”来标记文中的重点、难点。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文中一些精彩的描写、具有深刻意义的段落让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标记方式进行标记,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问”——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都有一种惰性的学习观念,认为老师上课一定会讲,不肯花费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这种懒散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针对这种现象,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疑问在书上做重点标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看谁提得多、提得好。激励学生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寻找疑点:写作技巧如何?多义词的用法?通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又或是文章作者时代背景等。此外,语文教师应当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适当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对他们提出问题的态度给予肯定,对一些站在独特视角进行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借此激励其他学生动脑筋提出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灰雀》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关系,提前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莫斯科的地理位置,列宁喜欢的那只麻雀有什么特别?麻雀的外观如何在文中做重点标记。学生对文中不明白的字词和语句可以自主进行查阅资料,或者记录在预习本上在下节课进行课堂提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下节课高效地教学打下基础。
二、发挥预习作业的教学作用,增强学生自主预习的信心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完成课前预习的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应当明白课下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也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燕子》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春天来了,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回来了,你们知道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吗?此时,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有两个翅膀,尖尖的嘴。”也有的学生说:“我家的屋檐上有它们的家。尾巴像剪刀一样。”这时,语文教师说:“大家说得都很棒,小燕子不仅可爱、漂亮,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现在让我们完成课前预习,下一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小燕子的生活,跟小燕子做真正的好朋友。”学生此时兴高采烈:“好!”此时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预习作业:
(1)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上网查阅下面词汇并解释词义“俊俏”“掠过”“偶尔”“光彩夺目”。
(2)通读文章,标记文章的段落,数清本文有多少自然段?
(3)认真研读课文,将文中跟小燕子外观描写有关的句子进行标记,并且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
(4)将文中一些不懂的段落进行标记,下节课课堂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更有水平。
课后作业的巧妙布置,为下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手段,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完成有质量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效也有积极作用。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语文教师肩上的任务也相当艰巨,为把学生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郭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浅见[J].青海教育,2014(Z2).
[2]李会霞.论小学语文预习的引导[J].学周刊,2016(26).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4
付家桥小学兰远高
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激发学生乐于预习的兴趣
开展预习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评选“预习小能手”。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2.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①看懂例题。学生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三、及时评价促进学生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
四、让学生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5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预习的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主动预习;然后要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内容;最后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在预习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学生先做个标记,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加以解决。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6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低年级;预习;习惯
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的探索,从中认识到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3.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看不见的爱》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总会打中的,关键是做了没有。”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4.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学生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此时,我给学生设计预习作业纸,让他们自己预习,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较为自觉地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学生预习习惯培养要求 篇8
2009年12月29日 07:34:09 来源:汝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字体:大 中 小】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能主动预习、深入预习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为有效地抓好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我校联系学生及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要求:
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课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
1、对七、八年级的预习要求: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②把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
2、对九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三点外再加上两点: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预习要求:
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上课必须的知识储备。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
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可参照语文学科预习要求,自选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六、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七、学校教导处将不定期对中心校各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主要是:查看学生的课本、预习作业本,询问学生教师是如何提预习要求的,自己平时又是怎样坚持的等等,每次检查后做好相关记录,期末总结。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课前预习习惯 篇9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呢?首先学生自发的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其次老师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创造了条件。
一、课前预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便有了信心。渐斩地觉得数学不再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前预习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
⒈ 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
⒉ 读一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形象的理解概念,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来。
⒊ 摸一摸。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⒋ 比一比。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5.试一试。预习时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看答案。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要建立交流机制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
1.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问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2.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渐渐地学生对预习产生欲望。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四、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只看结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
如: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时候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理、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较合理。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了误解,要纠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五、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的引领
预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千万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觉得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要注意不断修正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总之, 要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有效教学背景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10
苏教版全册语文教材有个同题的开篇文, 那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内容包涵了语文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语文学习的品质。这些“习惯”, 任何一个都没法凭着一朝一夕的教育就能速成的, 它们也不是互为独立的个体, 培养过程中总是密切相连的。预习, 作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 》的要求, 在小学三年级就被作为训练重点。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将预习要求作深化、忽视了使预习习惯内化。
六年级学生完成预习应该做到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熟读通课文、读书做记号、写读后感悟、质疑问难、根据学习需要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习等。然而, 预习现状是:学生主动性差, 对于在预习中要完成哪些任务更是混沌不清。可以说, 学生在预习方面的习惯是个空白, 甚至和低年级预习的要求也几乎雷同, 我们没有根据学段的提升而提高预习要求, 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了一个障碍。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 也帮学生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储备添砖加瓦, 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途径, 有效训练, 实现自主学习品质的内化———预习, 正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每个年级都应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 它们应当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乐学好学, 更可以融合多层面的能力训练, 比如搜集、选择、整理、质疑、拓展等。“预习”, 成了首抓, 而且必须抓、要抓好!
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预习要求
“今天作业是预习第×课!”我们几乎习惯了这样布置任务, 无论是哪个年级。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能力差别, 甚至环境因素。预习是一种自学, 应当是个性化的, 完全不同于课堂学习。为六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一份预习要求, 内容需实, 形式求新。
预习我作主
适当预习, 可让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也能帮你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三类预习要求任你选择, 请为自己的学习作主!请当学习的小主人!
一类要求:熟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抄写生字新词三遍, 并能给生字扩词。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二类要求:熟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生字可以不抄三遍, 但要保证不出现错误。可采取默写的方法来检验自己。摘抄文中的优美句段1~2处, 并有感情地朗读, 直至能诵读。思考练习, 提出问题, 然后试着做一做,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查阅课文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或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
三类要求:熟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生字可以不抄三遍, 但要保证不出现错误。可采取默写的方法来检验自己。摘抄文中的优美句段1~2处, 并有感情地朗读, 直至能诵读。思考练习, 提出问题, 然后试着做一做,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查阅课文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或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对于文章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或使你感动的地方, 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根据课文的结构仿写一段或写一段自己读了文章的感受。 (150~200字)
这份预习要求布置给学生的时候, 深受学生喜爱。首先, 它任务明确。预习任务分层分级, 有简单容易的, 也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的。其次, 个性突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 要求因人而异, 个性呈现及鲜明。当然, 它不是一份只满足学生兴趣的预习要求, 它对学生理解思考、收集整理、积累运用等能力提高都给予了训练空间。
三、目标明确的评价实施方案
为学生拟定了这份内容形式都较合适的预习要求, 还应有一套评价实施方案, 因为不坚持做不会有效, 不具体指导则是空的, 不及时评价反馈则无法保证效果, 更别说养成好习惯了。
1. 类目选择民主化。
预习要求分三个难度, 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选类目, 这样做照顾到了班中不同等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要求自选, 在实施一个阶段后, 有部分学生上升了一档要求, 挑战自己。从选择到变动, 学生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在做。“自己做主”来学习, 这是贴近学生的有效做法。乐学, 是我达成训练目的保障。
2. 训练过程严格化。
曾和学生约法三章:类目自选, 难易自定, 但任务完成必须毫不含糊。我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教学进度把握预习时间, 还要求学生按照所选要求逐条完成预习任务, 每课必做预习笔记。我做到每课必查, 并且及时点评、及时交流, 以此加强督促管理。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六年级学生, 严格检查是必要的。
3. 指导形式多样化。
在各个类目的预习要求中, 都十分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听说读写等各项任务, 要求是固定的, 但是每一课的预习笔记是不同的。在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预习的基础上, 我再作针对性指导。如结合具体课文补充或变动一些预习要求。遇到散文类文章, 要求学生品读赏析;遇到叙事类文章则学着评价人物……如单独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一两个预习难题;或者提供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 联系电脑房, 安排学生上网浏览, 到图书馆开架借书……在形式丰富的指导中, 我做到多为学生想,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的困难, 保证预习质量。
4. 巧妙评价趣味化。
抽查预习笔记时, 我对满意的预习给予简单评语, 或者画些肯定性的标记。小组互评也是一种巧妙招术, 在组织学生分小组相互评比中还能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上进心理。
巧妙评价还应利用课堂。比如字词的掌握, 在新授课开始时通过默写进行, 或直接完成补充习题上的基础题。在新鲜变换的检查方式中, 逐步提高预习质量的要求, 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时还能针对学生的预习笔记, 有意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直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只要花心思, 我们总能在课里课外巧妙地激励学生深化预习, 让学生在有效的检查反馈中增强意识、提高能力。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篇11
1、生字要求: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能试着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朗读要求: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阅读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课后的问题。
中年级
1、生字要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自学生字并组词。
2、朗读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词语要求:用喜欢合适的方式自主理解词语意思(三年级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4、阅读要求: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逐步学会质疑)。
高年级
1、生字要求:同前,但已不是重点。
2、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这也需要通过上课后有所悟后的一种能力要求)
3、词语要求:用喜欢合适的方式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4、阅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内容,可尝试口头概括或者小标题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尝试为文章划分结构和层次;学会质疑,并进行批注和记号,试着自己觉得这些疑问,不会的,课上解决或者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一般预习步骤
一读课文,求读准字音,标注拼音,读通顺。
二读课文,划词语,初步理解词语。
三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四读课文,结合课后或者自己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五读课文,对词句理解进行批注。
一二三读课文,适合低年级,一二三四适合中年级,而五步读书法适合高年级。当然,也要结合孩子本身能力和特色进行分层要求。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篇12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
3.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
语文课课前预习的训练和培养 篇13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创造,语文,预习
一、培养课前预习能力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呢?
首先,要“确立预习的主要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我们依据低年级段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了预习的主要任务是:
(1)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画出词语。
(2)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看清笔顺,并在课本空白处帮生字组词。
(3)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4)把预习时想说的话或想问的问题,用便利贴贴在这课的后面。
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要求,就要在孩子们初入学学完拼音开始接触课文时训练。一学期只能训练一到两个内容,不能一下全部提出。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能做到,要给孩子们接受、适应的过程,等学生已经把老师教给他们的预习方法养成习惯以后再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就会慢慢加快适应的脚步,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可以一教就会,一说就懂。至于最后的效果如何,还要测评学生预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预习效率。
其次,在原来的预习要求基础上,到了中年级学段时要注意:
(1)文中出现的生词要进行解释。
(2)课后生字仍要加拼音、组词。但组词要求组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扩词来了解这个字的不同用法和用意。
(3)抓住课后习题来帮助自己预习。随着预习内容的增加可以让孩子们准备一个预习本。把预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课本上预习,如:标自然段、标拼音、组词、画生字、画生词。另一部分在预习本上,如:解词、课后练习题等。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最后,在小学中段的预习要求基础上,到了五、六年级时,高段预习提出的要求是:
(1)在预习本上写出生字的音节,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教师在查预习本时,可以提前知道孩子们在哪个生字易出问题。
(2)在预习本上还要完成的任务是从课文中找出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多音字,进行多音字的积累和巩固。
(3)在预习时课文的朗读是放在课本预习的首位,把曾经的便利贴撕掉,自己在朗读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直接标注在文中的语句旁边。
(4)了解一下有关课文的作者或其他资料,任何课外的资料都可以。训练孩子们围绕具体内容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到最后真的是像郭沫若先生说的那句话,孩子们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头脑想,见解独特、到位,不但能把握课文主旨,而且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二、读课文是预习的基础
1. 初读课文,在每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及生字所在的词语圈出来,并在书后注上拼音。
3. 在课文中用心形符号画出感受深刻的词。
这类词是大家常见的词,很一般。但若用得恰到好处会有不凡的效果。如:课文《晏子使楚》中,楚王嘲笑晏子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中的“打发”一词。
4. 熟读课文,不求对课文内容有多少理解,但一定要读熟。
读熟的要求就是四个不,不添字、不错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预习只要做到以下四点:读,预习要多读课文;查,遇到生字、生词勤查字、词典;思,预习时要思考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记,把自己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大家就会走进课本,走近故事,爱上语文。
三、预习效果测评
任何教学方式都需要检测才能知道效果如何。我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测试内容,分为基础展示(词语)、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由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检测能力拓展这一部分,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篇14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一)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二)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一)遵循规律,由知到行
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应该遵循规律,由知到行,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一是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预习的好处。三是信,是让同学们对语文语习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四是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
(二)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以通过晨间谈话、中队活动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久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三)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这句话启迪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 O ”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如果每次预习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预习检查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三、预习的成效与思考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语文预习的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调查问卷 篇15
以下是关于语文学习习惯的调研问卷,请在相关选项的标号上打勾,谢谢配合。
1、平时你喜欢在课前预习吗?
A 喜欢B一般C 不喜欢
2、平时你是如何完成预习作业的?
A家长指导B 独立思考完成C借助参考书完成3、在预习工作中,你喜欢做那几项?可以多选
A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B 圈生字,注字音,抄写生字
C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D 标出自然段或小节
E 三读课文,做到流利,读出感情
F 划出最喜欢的词句,做批注
G 在疑问处打上问号
H 思考课后问题,会做的先做
I 寻找写作手法
J 尝试归纳主旨
K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4、你完成预习作业所需的时间大约在A5---15分钟B 15----30分钟
C 30---45分钟D45分钟以上
5、你知道为什么要预习吗?请写一写
6、作为一名学生,对于预习作业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篇16
结 题 汇 报 材 料
彩云镇明德小学
课题组
2014年3月20日
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尊敬的课题组专家、教研中心的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研究》课题组,把我们两年多来的研究做一个汇报,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预习,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诠释为:学生预先自学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诚然,预习是个传统的话题了,但细读,预习的关键词“自主学习”却是新课程中的重点,甚至是灵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其实教师在预习指导中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只注重预习内容的数量,有的只侧重预习任务的布置,有的预习要求太模糊。为此,我们通过关注成功的预习指导案例和结合自身的预习指导,认为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要注重预习的明确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常规预习习惯
2.培养质疑预习习惯
3.培养探究预习习惯
4.培养创新预习习惯
三、研究重点
1.初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常规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实现近期目标。
2.中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预习习惯”和“探究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质疑、探究、发散思考的方法,引导学会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实现中期目标。
3.高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创新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分析归纳和独辟新径,形成见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维,形成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实现长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实验对象,追求实验的整体效果。
2.主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帮助、指导学生,使其逐步具备自主预习所必备的素质和掌握预习需要的方法、技能。
3.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现代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既要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理论指导的程序科学操作,又要坚持从实验研究的班级实际出发,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设定目标和建立引导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为实验研究的理论增添新的实践成果和科学依据。
4.民主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课前有效预习”的养成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尊、自信和预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自主预习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5.差异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原有预习习惯的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定目标和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促使良好预习习惯的尽快养成。
6.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谋求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原有预习习惯中值得发扬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诚恳地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预习的方法,激励学生着眼于未来,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五、研究措施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的进行,在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实施调查
(1)调查现状。调查准备,着重做好抓好两件事:一是设定调查的内容,围绕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二是定调查方法,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
(2)调查实施。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选定具体对象;二是按不同的方法组织具体的操作,主要为调查问卷,课堂观察等;三是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课题研究的要求。
(3)调查分析。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
2.理论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通过个人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科研素质。阅读《陶行知文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及网络搜索等渠道,以手写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做好读书笔记。
3.反思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课题组听课所思,积极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
4.教学研讨
课题的研究与落实,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现,也是落实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课题一直坚持“抓教学,重实践”。
(1)备课活动。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
(2)磨课活动。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在公开课中,以预习作业为导航,课堂环节清晰。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两年来,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
1.形成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
(1)激发需求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激发教师与学生内在的需求,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前预习新天地。
(2)目标明示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教师备课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与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定位。教师真正从学生的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共振”的理想境界。
(3)双向提问策略。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既体现在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它能促进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利用预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难点,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也有希望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形成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练习策略。
高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但是知识的提取性却相对稀少,导致学生“学习今年忘了去年”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因此,在拼音练习中可以加强同音字的练习;阅读中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学会仿写。
3.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和修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题理论学习中,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摘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问。
七、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本课题,实施两年来,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回顾课题研究走过的历程,一方面,我们为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深感遗憾,也更激发我们增加勇气、创新思路,从而不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启示一:培训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缺乏理论与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我们常感觉到有些迷茫。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理论学习,把我们的迷茫逐渐拨开,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示二:科学合理、趣味十足的预习练习设计至关重要
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中预习练习设计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学习的成果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今后,我们应对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更高处。
以上是我校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情况及实验实施情况,现呈请专家、领导给予审查、鉴定和评估!
谢谢!
彩云明德小学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08-24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10-22
小学语文作业习惯培养06-11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则范文09-10
小学语文低年级学习习惯培养总结08-29
培养学生课前准备习惯05-26
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08-11
培养小学生阅读的习惯09-29
初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