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短歌行》优质课教案 篇1
八年级语文下《长歌行》教案
河北省怀安县左卫中学
郑爱国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中的道理。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长歌行》。
2、作品简介:长歌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感知韵律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诗读准。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那种韵律。师生小结,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听录音,学生跟读)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诗读一遍。
三、品读 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听录音,学生跟读)
2、指名读
3、你觉得诗中那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触?
4、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珍惜时间)
四、精读 想象意境,说说诗歌大意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触景生情,发出了如此慨叹呢?请大家默读诗文的前四句,读时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还可以借助插图品一品,作者因何而感慨。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收获和困惑。
2、学生自学并交流。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读一读那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明确意思: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露易逝,时间就像它一样,很快就没有了,这两句描绘葵的形象,托物起兴。
(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明确意思:温暖的阳光布满大地,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担心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作者抬起头,举目四望,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害怕秋天?读到这,你读出了什么感受?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慨?他看到了什么?
看到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感悟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方?
何时归呀,何时都不归,他们一去不复返了,就如同时间一样,这是作者由季节转换自然而然联想到时间的飞逝。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不要虚度光阴之情。(6)齐读全诗。
五、悟读 自我升华
此时此刻,我们知道了时间的宝贵,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谈一谈读完这首诗的感受或启发。
齐读,品意悟情,熟吟成诵,直至背诵。
六、扩读 学习拓展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1、学生齐读文嘉《明日歌》
2、展示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3、作业交流:搜集有关惜时的名言。(展示)
4、听录音:梁实秋《时间即生命》,感悟时间,感悟生命。
《短歌行》优质课教案 篇2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3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5、教师总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青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看了“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的还看了:
1.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
2.《骨骼与肌肉》优秀教案设计
3.初中语文《春》优秀教案设计
4.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5.飞呀飞
傻二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注意“便宜坊” “吆喝”“玻璃”“钳子”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中学写,学习本文通过衣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方面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感受傻二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方面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读中学写,学习本文通过衣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过去的时光,快乐的童年,都成为美好的回忆。在作家魏巍的眼中最使他难忘的,是他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在作者新凤霞眼中最使他难忘的是“傻二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傻二哥(板书)。(齐读课题,读完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说:为什么别人叫他“傻二哥”?傻二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生词认读,正音。
①出现易读错字词和易写错字词,指名学生读。
②重点指导:吆喝(yāohe)玻璃(bōli)便宜坊(biàn)
3、探讨:傻二哥乐于助人、热心肠„„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概括了傻二哥的形象:傻灵傻灵(灵:聪明,讲解傻灵傻灵)
结合课题及初读感知,明确傻二哥的“傻”即傻劲儿,并非呆板。
三、品读感悟
默读课文4-6段,思考: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傻二哥的“傻灵傻灵”? ※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着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1).装束:一边观察插图
白布上衣,黑色裤子,这样的装束,可能大家觉得很普通,甚至很寒酸,但在当时,这样的装束已经算是很正规的了。老师找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文中原来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
“他上街卖药糖,要穿上一套专用的行头〔行(xíng)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的穿戴。这里指服装。〕: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裤。挽着袖口,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用皮带套好的、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傻二哥在家里穿的破破烂烂,去卖药糖时,就把这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换上了。”
问:你看到怎样一个傻二哥?理解“讲究”。(衣着讲究,对工作很认真。)看来结合课外资料来理解课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
师:傻二哥卖药糖还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服呢!这样的装束显得很正规,很正式,这也是他吸引人来买药糖的一种做法。板书:穿着。这傻二哥傻不傻?是的,不仅不傻,还聪明着呢!
c、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他在衣着上的讲究。分组读。d、这段话让我们知道傻二哥在衣着上讲究,还在哪方面也讲究? 发型上也不含糊呢!男生读读这句话,读出他发型上的独特。
师:为了卖药糖还要特意梳妆打扮一番,偏分头,这可是在旧时的天津是最流行的发型呀!卖一个小小药糖,却花了这么多的心思,多么认真。心思如此巧妙。
e、对了,别忘了还有他那不可多得的玻璃瓶子呢!谁来读读这段内容?(师生合作读)
预设:大玻璃瓶子——从小灯泡体会到他的聪明,从钳子体会到他讲卫生,很有职业道德。师:傻二哥衣着讲究,发型讲究,甚至连大玻璃瓶都(师手指生说)——讲究不仅不傻,还处处表现出聪明劲,真是位有职业道德的小贩!
※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放在腰上,一手捂着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1)这一句描写的是什么?(吆喝前的准备)这句话里发现了什么?(很多动词)请大家一起把这些动词读一遍。这些动词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的用词多样性,将动作刻画的细致入微,傻二哥的傻劲呼之欲出。谁再来读一读?(个人读)
(2)你记住了这些动词吗?
课件出示:先是()腿,()胳膊,()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后腿();一手()在腰上,一手()着耳朵,这才放声()了。
师:真不错!不仅傻二哥吆喝的动作吸引人的眼球,更出色的是他有?(一副好嗓子),吆喝的时候像?(唱戏一样刚低音配合)你们想试试吗?现在,你就是傻二哥!谁愿意演一演傻二哥来卖药糖?(请同学们配合读,另一位学生来演)来,把吆喝声也加上去:一边出示吆喝的内容,一边播放吆喝声。
5)对学生们进行采访:小朋友,你站在一旁听了傻二哥的吆喝,会说什么?现在最想做什么?你呢?你呢?
师:这么多小朋友要买药糖,我终于知道傻二哥为什么吆喝前要做准备动作,为什么要编这么多夸药糖好的吆喝词了,你们知道吗?指名答。(原来他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像戏剧开幕时会敲锣打鼓一番以造声势,傻二哥可真灵啊!聪明着呢!)(板书聪明)他这么投入,表演天赋又那么高,难怪后来他还成了业余演员呢!
※比如绿色的,是薄荷的,有点凉味;金黄色的,是橘子的,有点橘子香味;大红色的,是红果的,有点山楂酸味„„
师:(生说师勾画)很亮的铜盖子,盖子打开一半(干净),真为顾客着想啊!发亮的小灯泡(夜里走到哪里,都是光彩照人,多吸引人啊!),请你读出来。五颜六色(品种多、红的、黄的、绿的·····)好看吧,读一读。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糖果?
师:傻二哥真是——聪明!再加上他可不是在一个地方卖药糖,他行走起来,那就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啊!这样一来,白天靠吆喝,晚上靠发亮的糖瓶,傻二哥的生意能不兴隆吗?
※小孩子买糖,经常是为了好看。买去了,想想不好,又来换红的,换绿的,绿的又换黄的,往往要换好几次。傻二哥都耐心对待,不嫌麻烦。
(1)读一读,抓住四个“换”,体会傻二哥的特点。
【预设:耐心;憨厚老实;聪明——知道如何感动顾客)换了又换,换了好几次,这无疑是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
(2)如果你是卖糖果的店家,你会同意顾客一次又一次的更换吗?为什么?(3)为什么傻二哥愿意更换?
师:傻二哥为了大家的需求准备不同的药糖,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傻二哥就是靠着这一块,两块的药糖来养家糊口。
三、情感升华。
出示资料:(师配乐朗读)傻二哥家里很穷苦。他有一个寡妇妈妈,有三个弟弟。母亲给人家帮工当佣人,弟弟们就得由他照顾,他做买卖时,都要托邻居们照顾他的弟弟们。他每回卖药糖回来都不闲着,帮邻居修,装电灯,哪家有红白喜事,他就三街六巷着扫房刷浆,糊顶棚,糊窗户,下雪天扫道路,帮老人买菜,是院子里最能干的人,事事少不了他。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傻二哥?(穷而有志,勤劳,善良、有教心,乐观。)
就是这样一个傻二哥,他做事不投巧,对人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他的家那么困难还宁愿自己吃亏受累,也要让大家满意。就是傻二哥这股热心劲儿,所以作者新凤霞在事隔这么多年以后,还对傻二哥的印象如此深刻,插入《我为什么写傻二哥》。
课文学习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一个傻字,包含了大家对他怎样的感情呢?(喜爱),你们喜欢他吗?带着我们对傻二哥的喜爱,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傻二哥!带着我们对傻二哥的欣赏和夸赞,再读课题——傻二哥!作者新凤霞为什么能把他写的如此形象生动,傻二哥似乎就在我们眼前?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穿着去刻画人物形象。
四、小练笔。
1、认真观察班上一个同学,从他的外貌、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写一个小片断。
2、配乐,学生练笔,师巡视辅导。(每生课堂上只选取一方面进行描写即可,余下的课后再补充。)
五、总结。
音乐优质课教案 篇5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2、通过了解梅兰芳,初步认识京剧艺术,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及相关知识。
3、通过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及《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通过唱念做打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京剧艺术的魅力。
4、通过学习了解,感受京剧不仅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国粹,更是一种文化,知道京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1、聆听京剧唱段,在师生互动及长短鉴赏中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2、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鉴赏、唱念做打等艺术实践活动。
教前准备:
师:收集相关的影象、视频、图片等资料,课件制作
生;要求在课外从不同渠道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以备课堂上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 二欣赏电影,激趣引题
师:有人这样来评价他,他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时代,他是一座丰碑,他更是一种绝唱。
他可以演绎出芳龄少女的娇羞神态,千娇百媚,他同样诠释着中华男儿的千古豪情,铮铮铁骨,他是谁呢?一起用电影来揭开他的名字。梅兰芳,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京剧大师梅兰芳。
三、整合资源,互动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内容及时进行交流与补充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分为三大小组,通过查阅相关的书报、资料及网页从不同的侧面来了解梅兰芳。接下来,请每一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进行交流。
A组同学:介绍梅兰芳的生平(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教师看PPT(这位同学介绍的非常详尽,我们来看这段文字,欧阳予倩这样赞誉:梅兰芳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评价。
B组同学:介绍四大名旦及梅兰芳的代表作品(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瑶卿给四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梅兰芳——“样”
程砚秋——“唱”
荀慧生——“浪”
尚小云——“棒"
梅兰芳代表作品: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的作品,确实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演出过大量的京、昆剧目。仅从见到的戏单、说明书、海报和专刊等资料中进行了初步整理,公开演出的剧目约有一百六七十出,当然肯定不会止有此数。梅先生以其深刻 2 的理解力和丰富的表现力,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把一些传统剧目加以再创造,实绩辉煌。梅剧中还有新编的多个“时装戏”,醒世易俗。
C组同学:讲述梅兰芳的故事
1、“蓄须明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2、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带出国门
中国京剧是全面继承我国戏曲优秀传统的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是第一个把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时外宾到中国旅游,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观光长城;二是浏览颐和园;三是访问梅兰芳。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他去世 前,梅兰芳曾先后三次访日,一次访美,四次访苏,一次访朝,数次游历欧美亚各国,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跻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3、梅兰芳纪念馆
坐落在北京护国寺街,1986年自纪念馆开放以来,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瞩目,纪念馆宣扬梅兰芳和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辉业绩,在宣传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师:舞台之上的梅兰芳绚烂夺目,舞台之下的人生也是百转千回。我们再来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四、聆听音乐,感受体验、亲身实践
1、教师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录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片段),思考:该唱段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情绪?
(该唱段节奏较平稳,速度较慢,色彩清丽悲凉,抒发了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
2、学习旦角念白“看大王醉卧帐中,我不免去到帐外闲步一回”。
戏曲舞台上的念白,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不过舞台上的说话与生活中的说话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中的语言,经过艺术的加工、美化,才形成了艺术语言。梅兰芳的念白,是抑扬顿挫,句读分明,越是高音,越是甜润
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3、欣赏“梅二代”李玉刚演唱,感受不同风格演唱特点。
他的表演既有对梅派艺术的传神模仿,又有属于年轻李玉刚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他运用中国民歌的发声方法,使梅派京剧的韵味更加疏朗、优美、大气、嘹亮,他将歌舞艺术、戏曲艺术综合于自己的舞台表演中,开创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表演形式。在服装服饰上他进行大胆的改良,融入时尚元素,从而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使年轻观众从李玉刚的表演中深深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4、播放梅兰芳演唱《海岛冰轮初转腾》(片段),思考:梅派唱腔有何特点?(ppt)
5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片段),感受梅派唱腔特点。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学唱要点用假音(行话叫“小嗓”)咿呀的喊,用气托着喊,不能干靠嗓子来练。与梅先生合作几十年的著名琴师徐兰沅先生有一口诀:“行腔不做作,寸劲适当足;音节要相连,不叫板捆住。少用棱角式,重要在满足;非真也非虚,似有也似无。明缓暗偷气,内中皆有骨;脱尽摩仿处,现出真面目 五、五、拓展延伸,实践练习
1、京剧相关知识介绍(PPT)
2、介绍京剧的四式:唱、念、做、打(PPT)
戏曲的做工讲求细腻而不繁琐、洗炼而不粗率,要“浑身有戏”,每个 动作,乃至微小的动作,都必须和人物性格、情绪紧密结合,统一于塑造定的人物形象的要求。梅兰芳的做工与身段经过多年努力,磨练、创新,可以说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地。他总体上突出一个“圆”字,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的表演都能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
3、梅兰芳舞台艺术——手姿(学学、试试)
4、梅兰芳身段练习:天女散花长稠舞,贵妃醉酒扇舞
5、旦角打斗(学学,试试)梅派的武打是以舞、武结合,是在“王派”(王瑶卿是把花衫、刀马、武旦的打法揉合而创造的)的基础上,又发展为舞多武少的打法。
“优质课”须除“匠气” 篇6
“同课异构”“借班上课”是优质课评比的常见形式。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它。
有一参评教师如此介绍它“可爱”的特点——“同课异构”是一篇课文由多位老师来上,“借班上课”则比赛时不用自己班级的学生。采用它,或只采用“借班上课”等,评委可进行横向比较,体现评选的可比性、公平性……好课是磨出来的,为了一节参评课,我像众多参评教师一样,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磨所教课文,对未知学生做多种预设……
见之,你也许也会反思:组织者明显犯下了不将“因材施教”中的“材”当作学生,而看着教材、文本的低级错误。这违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评比,早有多人指出。如,李镇西在《人民教育》2002年第3期发表《话说“借班上课”》文章就是一例。即10多年前,李镇西就指出,“借班上课”无法首先“备”学生问题。若问“同课异构”“借班上课”这样的优质课评比明显长处在哪,看来它一定很方便组织者,不然不会受到较多组织者多年的宠爱,但这不能成为众人喜欢它的理由。
再看一优质课获奖者向他人推广经验、谈体会。他说,优质课评比不同于日常課堂教学,参评者除了面对“陌生”的学生还要面对“挑剔”的评委……因此要选好课文,多试上。他说,他像有的专家一样,多年来用一篇课文上优质课,不断雕琢,最终取得大奖。
为了参评,这位教师出人意料的重视“课文”,但不重视学生,不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如此,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都不懂、不遵守,教教材的能力即使突出于人,会有人说其扮演的仍是“教书匠”的角色。这样的教师获奖,与优质课组织者、评委有较多关系。我看,表现的不仅是参评教师身有“匠气”……
优质课评比是一种有益的教研活动,运用好能有效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但至今,优质课评比活动不能获得众人一致的掌声,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常见优质课评比活动,参评者轮流上阵,评委们接连打分。参评者只管讲课不谈思路。观摩者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评委眼中的课有什么特点,难见评委说清楚。作为教育教学研讨,为何不方便交流者,设立,或较多设立同伴、专家交流平台?再说,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连介绍自己理念,介绍自己眼中学生特点的机会都没有,怎能吸引较多人,尤其是保守的,最需要获取新理念、吐故纳新教师的眼球?
评课要评教育教学理念及其运用,要真实、接地气才能体现意义。“优质课评比”需要改革,需要向着“特色展示课评比”“个性展示课评比”的方向努力。要让所上的课,立足平常课,突出教育教学理念,突出真实,而不是突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让参评者上课不怕暴露瑕疵,就怕没有新理念、新做法,没有特色、个性。我看,如此改革可根除眼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见的“匠气”,更多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容易得到众人的掌声。
优质课教案 篇7
黄闽静
活动目标:
1、感知故事中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能用语言清楚的介绍城市的设施和它的用处。
2、关心周围生活的变化,在交流中感受太仓城市的便捷、美丽。活动准备: ppt材料 活动过程:
(一)结合课件分段欣赏故事
师:有一只野猫从城市来到森林,它向伙伴们介绍城市,可是小伙伴们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故事里找找答案,仔细听听野猫向伙伴们介绍了城市的什么?动物们为什么会不喜欢野猫的城市?
1、讲述第一段,提问:
(1)为什么斑马说“城市是一个很疼的地方”?(2)到底该怎样向动物们介绍城市的斑马线呢?
(3)如果让你用语言来介绍,除了说出斑马线的样子,还可以介绍点什么,让动物们喜欢城市的斑马线?
师小结:城市是道路交通发达的地方,马路上有斑马线,斑马线可以让行人过马路更安全。
2、讲述第二段,提问:(1)为什么花奶牛说“城市是个很痒的地方”?(2)该怎样向动物们介绍城市地图呢?
(3)你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地图,让动物们喜欢我们的城市?小结:城市里都有地图,有了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不同的地方,方便我们去不同的地方。
3、讲述第三段,提问:
(1)为什么小鼯鼠说“城市是个没羞的地方”?(2)没羞是什么意思?
(二)运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了解城市的设施、作用。师:野猫没有用正确方法来介绍它们的样子,也没有介绍它们的好处和作用,所以动物们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不如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向小动物介绍介绍,城市里其他特别好的地方,让小动物们也喜欢我们的城市。现在请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吧!
1、幼儿结合已有经验介绍城市的设施,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师:谁来向小动物介绍城市里特别好的地方,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2、教师小结城市的特点,提升幼儿经验。
师:除了野猫介绍的以外,原来城市里还有这么多好地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1)这些都是可以买吃买穿的商店,很多商店集中在一起的地方,是商业区。
(2)这些楼房是给我们居住的,很多供人居住的住宅、小区集中在一起的地方,是住宅区。
(3)这些工厂是生产各种东西的,很多工厂集中在一起的地方,是工业区。
(4)这些供人们放松心情,欣赏风景的地方时,是风景区。
(三)欣赏课件《我们的城市——温州》,感受温州城市的美。
师:介绍了那么多,不如让我们到实地去欣赏温州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
1、播放课件,感受温州的美丽。
2、欣赏后提问:你欣赏了我们温州这座城市以后,心里有什么感受?
大班优质课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编制广告的兴趣的和欲望,体验成功的快乐。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3、引导幼儿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学习创编简单的广告语、广告画、广告动作。[活动准备]
1、在家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广告,与家人一起尝试编广告语。
2、部分服装、头饰等。
3、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重点难点]编制广告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自己编的广告自我介绍导入(设计目的:拉近教师与孩子的距离,由不认识,到零距离。让孩子知道,拥抱可以让你我离的更近。让幼儿初步感知广告,就是要介绍谁……怎么样)
师:孩子们好!孩子们,不认识我,是吗?想认识我吗?那请听我来介绍自己。(幼儿坐下)
师:我,胡老师,爱讲故事、爱唱、爱跳、爱笑,和我在一起,永远没烦恼!你想拥有更多的快乐吗,那么,请快快过来来把我拥抱。师:哦,我太幸福了,孩子们,谢谢你们。
二、了解平面广告 师:孩子们,刚才呀,老师用语言给自己做了广告,看看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形式的广告? 幼儿:画
师:哦,广告还可以用画来做。做广告的画我们就叫广告画。师:我们来看这一幅广告画,你知道它是为谁做的吗? 幼儿:好利来蛋糕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有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有字
师:哦,为谁做广告,就要画上这样东西的样子。师:这个蛋糕放在了画面的什么位置? 幼儿:中间
师:哦,为谁做广告就要把谁放到画面的重要位置。
三、了解电视广告,了解电视广告的组成要素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请大家坐到位置上。
师:孩子们,除了语言广告和画面广告,你在哪里见过的广告最多? 幼儿:电视上
师:今天呀,老师就带来了几个电视广告,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欣赏的时候,老师请小朋友思考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则广告?喜欢它的哪个地方?好,开始吧(放课件:儿童食品类、服装类等广告。)师:你最喜欢哪则广告,喜欢哪个地方? 幼儿:
师:哦,广告的颜色好看,我们会喜欢。幼儿:
师:哦,广告的事情有趣好玩,我们也会喜欢的。
幼儿: 师(总结):哦,广告的歌啊,音乐啊,好听,我们也会喜欢的。幼儿:
师(总结):哦,广告的语言要说上物品的品牌、名称、特点,要好听好记,我们也会喜欢的。
师总:原来一个好的电视广告要有好看的颜色和画面,要有有趣的事情和事物,要有好听的好记的广告语,要说清物品的品牌、名称、特点;要有好听的音乐……
四、激发幼儿做广告的兴趣,引导幼儿编制广告
师:孩子们,现在呀,我们知道了广告的形式很多,可以是画、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有趣的表演。那人们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东西做广告呢? 幼儿:
师:为了让人们都喜欢这种东西,都来用它。
师:我们山东呀,有很多的特产,现在丰收了,农民伯伯卖不出去,这可怎么办呢? 幼儿:做广告。
师:你想怎么做?想想,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想法。师:老师今天带来的是宁阳的大枣。幼儿:(教师记录)
师:哦,看来呀,一种物品也可以有多种广告形式。
五、放手让幼儿编制广告
(在引导幼儿制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做完后,引导幼儿分享成功,学习倾听,互相学习。)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厂家送来的产品,他们也要请我们来帮助设计广告,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我们就来个广告设计大赛怎么样?看谁设计的最棒。
师:现在请四个小朋友自由结合成一组,然后,到这边来商量以后选择两种要做广告的物品,广告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画,可以表演,可以说,看谁做的既快又好!好了,小设计师们,开始吧。(物品有西瓜、饼干、方便面、球、玩具车、布绒玩具、牛奶等)(放音乐,教师指导)
师:好了,孩子们,做完了吗?设计出的画可以贴到这里。来,孩子们,分享成功的时刻到了,谁先来,把自己或自己小组的广告介绍一下。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广告)
师:孩子们,你最喜欢谁做的广告?为什么喜欢这个呢? 幼儿:(互相评价作品,并提出改正意见。)
师总结:我们这次的广告设计大赛很成功,每一位小朋友都很努力,做的广告老师都很喜欢。那最后的设计冠军是谁呢?老师请小朋友自己来定吧。幼儿:
师:让我们对他表示祝贺。
四、展示:(及时记录孩子的成功,孩子成长的足迹,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师:(放音乐)孩子们,你们做的广告太棒了,老师这里有摄象机,来,你们排好队来展示自己做的广告,老师给你们摄下来。
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篇9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
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冠词优质课教案 篇10
课 题: 冠
授课教师:王艳平单位:王明口三中
词
复习目标: 1.回顾冠词的基础知识 2.能够正确的运用 教学重点 :
冠词的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教学难点 :
冠词的运用。复习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Step1: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 口诀:
不定冠词两变体,用a或an都表“一”;
可数名词首次提,何人何物不具体;
某类人、物任一个,有时还要表“每一”。
a和an的选用与巧记
歌曰:冠词 a,an两顶帽,单数名词常需要;
单词开头发元音,an帽儿任你挑;
辅音起首戴a帽,记住规律莫乱套。注:a, an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读音以辅音音素开头的名词前用a;读音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前用an A 和An 注:
l)表示数量有“一”的意思,但数的概念没有one强。如:I have a mouth, a nose and two eyes.2)第一次提到某人或某物,不定冠词起介绍作用。如:Yesterday I saw an old man.He’s Tom’s father.3)表示某个人或事物,但不具体说明何人或何物。如:A boy was waiting for you.4)表示人或事物的某一类。如:Pass me an apple, please.
5)表示“每一”的意思,相当于every。如:Mr.Green goes to the cinema once a week. Step2:定冠词的基本用法
口诀:定冠词用法有规律,防止遗忘很容易。
特指双方都熟悉,上文已经被提及。
世上无二仅独一,序数词和最高级。
山河海岛建筑物,姓氏复数奏乐器。
少数形表人一类,方位名词须牢记。
普构专有惯用词,试用此诀有效率。l)特指某人或某物。如:The book on the desk is mine. 2)指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如:Where are the new books,Jim? 3)指上文提到过的人或物。
如:There is an old woman standing there.The old woman looked worried.4)用在世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名词前。如:the sun, the sky, the earth, the world, etc.5)用在序数词和形容词最高级前。如:The third one is carrying the fewest of all.6)用在山脉、江河、海洋、岛等名词前。
如:the Himalaya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the Red Sea, the Taiwan Island, etc.7)用在某些建筑物名词前。
如:the White House,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8)用在姓氏复数形式之前,表示“某某一家”或“某某夫妇”。如:the Greens, the Blacks, etc.9)用在乐器名词前。如:the piano, the violin, etc.10)用在少数名词化的形容词前表示一类人或事物。
如:the old, the poor, the blind, etc.11)用在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前。如:in the east, on the right, in the centre, etc.12)用在由普通名词构成的专有名词前。如: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tc.13)用在某些习惯用语中。
如:in the morning, by the way, look the same, etc Step3零冠词的基本用法
口诀:下列情况不用冠,名词之前代词限;
专有名词不可数,球类学科与三餐;
复数名词表泛指,节日月份星期前;
颜色语种和国名,称呼习语及头衔。零冠词(不用冠词)
1)名词前已有作定语的指示代词、物主代词或不定代词等限定词。
如:The letter is in her bag.I have some questions.2)专有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等不可数名词前。如:China,water,music, etc. 3)球类活动、学科名词、一日三餐前。如:We have English and math every day. 4)复数名词表示泛指。如:They are workers.
5)节日、星期、月份、季节名称前。
如:June 1 is Children’s Day.
6)表示颜色、语言、称呼语和官职、头衔的名词前。如:Headmaster Li came to Class One just now.7)某些固定词组或习惯用语中。如:at night, go to school, by bus, etc.Step4:有些名词前用冠词或不用冠词,其意义有所不同。如:1)at table在吃饭;
at the table在桌子旁 2)in class在上课;
in the class在班级中 3)go to school去上学;go to the school到那所学校去 4)go to bed上床睡觉;
go to the bed到床那边去 5)in front of在„的前面;
in the front of在„的前部.Step5:中考考点提示
1.People often go skating in _________ winter.A.×
B.a
C.an
D.the
2.Jack enjoys watching TV, while Tom is interested in listening to______ music.A.the B./
C.a
D.an 3._____ youngest leader in China is
man called Lu Hao.
A.The;a
B.A;the
C.A;a
D.An;all Step6: 课堂达标
1.He is ______ strongest pupil in our class.A.a
B.an
C.the 2.He’ll come back in ____ hour.A.a
B.an
C.the 3.She has __ egg and some milk every morning.A.a
B.an
C.the 4.Alice likes to go ___ shopping with her friends.A./
B.a
C.the 5.Tom is playing ___ football, and Lily is playing
_____ piano.A./, /
B.the, /
C./, the 6.___ sun is bigger than ____ moon.A.The, the
B./, /
C.The, / Step7 :Practice
一、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Mr.Wang bought ______ house.______ house is not far from the lake.A a An
B the
The
C a The 2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________ sugar on the table ?
A
a
B
the
C an ____earth we live on is bigger than _____ moon.A The, a
B The , the
C A , the 4 _____ Blacks are going to the parkthis Sunday.Why don’t we go for _______ walk ? A
A ,a
B The , a
C
The,the
二、用a an the /填空
1.____ useful book
2._____ Beijing 3._____ Class 12 Grade 3 4.have ____ lunch
5.have ____ big lunch 6.in ____ morning
7.in ____ cold morning 8.______ Mr Li
9._____ university 10.______ umbrella
11._____ hour 12._____ engineer
13.____ forth street 14._____ day before yesterday 15.play _____ chess
play _____ golf 16._____ few
_____ little 17.by _____ time
go to ______ cinema 18.at ____ breakfast
【《短歌行》优质课教案】推荐阅读:
短歌行汇报课教案09-24
《短歌行》教案案例05-09
《短歌行》全程教案11-11
短歌行实用优秀教案07-03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08-24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11-21
董一菲名师教案设计《逍遥游》《短歌行》07-01
《短歌行》曹操11-22
曹丕短歌行翻译07-09
摩西《短歌行》实录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