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汇报课教案

2024-09-24

短歌行汇报课教案(通用7篇)

短歌行汇报课教案 篇1

短歌行

曹操

教学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

2、理解文中的典故。

3、体会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情绪变化,正确理解诗人之忧。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文中引用的典故。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政治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古代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一个慷慨豪迈的诗人。他曾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

二、解题

1、“短歌”“行”: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岳父诗有“长歌”“短歌”之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2、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三、分析诗歌

1、范读。

2、集体朗读。

思考:这首诗歌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 明确:忧。

3、提问:“忧”可以说是诗人的情感焦点,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师生共同分析诗歌,体会诗人“忧”的根源。

明确本诗结构:本诗一共两节,上下两节又分别可分成两节,因此本诗每八句为一节,共四层。

4、分层解读,探寻诗人之忧情。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思考:从这八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而忧?

提示:把握“朝露”一词。明确:忧:人生短暂。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看注释。

明确:作者用了典故。直接引用了《诗经》中的原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写姑娘对思念情人,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文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借以表明只要贤才们到来,诗人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思考:作者渴慕贤才,那么贤才是否那么容易得到?

文中哪句话可以找到答案?

明确:前四句人才难得,因此作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贤才难得

思考:如果说前四句抒发“贤才难得”的忧思,那么后四句写什么? 提示: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确:后四句写既得人才的欣喜。

本节正反对照,一忧一喜,更突出了作者对人才的思慕。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考:前四句应该如何理解?有没有言外之意? 提示:“乌鹊”有何用意?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贤才们,你们不要三心二意,“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们赶紧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的你们!

思考:诗人一直在表明自己渴慕贤才,如果贤才因此而来,曹操将如何对待?在这一层中找到答案。

明确:作者借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将会像周公一样对待贤才。

总结思考:作者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为什么? 明确:因为自己功业未就。因此诗人之忧,还有——功业未就之忧。

四、总结

这首诗展现了曹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对贤才归依的期盼,对统一九州的宏愿。而其中最为感人的就是对贤才的思慕,所以有学者说《短歌

行》是曹操谱写的一曲《思贤曲》。

五、作业

1、以“我心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短文。

2、背诵《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人生短暂 忧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思贤曲

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2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5、教师总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青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看了“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的还看了:

1.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

2.《骨骼与肌肉》优秀教案设计

3.初中语文《春》优秀教案设计

4.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5.飞呀飞

短歌行教案 篇3

(师)大家对曹操形象的理解或许都源于一部名著《三国演义》,他有一句处世名言是?(生):{“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对曹操的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么历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又是如何呢?(PPT展示)

{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师)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PPT展示: 曹操简介)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播放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那么,今天我们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二、创作背景:

咱们来看看《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幻灯片)

三、朗读: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朗诵,读准字音。

3、齐声朗读,读出气势,体味诗歌思想内容。

四、课文详解 【总览全诗】

(师):通过朗读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我相信大家已经对本首诗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如果让同学找到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是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生):“忧”。(师):对,(PPT展示关于忧的诗句)全篇诗作都在谈忧的问题,抒发忧之情。那么我们再来一起读一下,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曹操那种忧虑读出来,读的语气要慢,语调不应太低。看看能不能体会曹操的心境,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他要为什么而忧?带着问题读一遍!

(生):······(师):总结,PPT展示 【分层解析】 第一小节

(师):全诗分为二节,我们把每一节节再分为二节,如果划分的依据是忧的话,应该怎样划分?

(生):······(师):分为四个小节,我们从四个小节分别来看曹操的感情是如何贯穿下来的?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开头的一句话,忧的是什么?

(生):人生短暂。(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师):人生短暂得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是不是很短?诗人在此发出如此感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普遍人生感受(汉末社会**,生灵涂炭,很多人死于疾病,王粲,徐干等人就是)那他忧的是不是只有人生短暂呢?应该还有深层次的东西,他忧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接着往下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曹操为什么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这东西能不能解忧?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

(生):能,但只能解一时之忧愁。

不能,因为大诗人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师):魏晋以来,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借酒消愁也是历代文人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方式。酒与中国诗人有着不解之缘。

(师):能不能说出一些学过的与酒相关的诗文及其蕴含的感情?可以互相讨论。

(生):······ PPT展示(师):第一节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何而忧?(生):人生的短暂······功业未就(师):对,我们可以把第一层的大意归纳为: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板书)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有这么四种:

{PPT展示(①有的想提高生命质量,及时进取,勉励建功立业。

②有的想增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到处求长生不老药。③ 有的则是借酒消愁,及时行乐。

④还有的是像陶渊明式的采取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师)诗句原来是表达什么意思?(生):思慕情人(师):曹操把它引用到这里要表达什么含义呢?(生):思慕贤才(师):从哪一句可以直接看出来?(生):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师):诗人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盼了。

(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个诗句原来是指什么?(生):······(师):《鹿鸣》是一首古代君王宴请群臣、民间宴请嘉宾时演唱助兴的乐曲。

第三小节(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大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的情绪是什么?(生)忧。(师):那么作者忧愁什么呢?难道是忧愁天上明月不可得吗?(生):不是,是忧愁贤才如天上明月一样难以得到。(师):很好,那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贤才——明月(师):到底是谁屈驾来了?(生):贤才(师):那位同学对照课下注释谁来翻译一下?(生):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师):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南征北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一统天下)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生):没有。(师):所以他忧自己功业未就,那么这一小节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生):还是招贤纳士(师):对,同时他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思。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小节概括为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板书)(师):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贤臣们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明主,无所适从。作者生动的刻画出当时犹豫人才的处境。曹操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于是他对天下贤士发出了呼唤。请看下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生):课文注解(师):这个典故在本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生):表明诗人渴望贤才到来(师):这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求?(生):贤才多多益善(师):曹操在向贤臣们呼唤,多多益善,表明了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好,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又是个典故,那位同学解释一下?(生):······

(师)在本诗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生):对贤才的重视(师):还有呢?(生)······(师)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好,我们再来归纳一下这一层的主要内容?(生):求贤若渴···虚心礼贤下士···(师):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板书)

五、总结全文:

此诗通篇都是一个目的,在招纳贤才到自己这里来,为自己完成大业而努力,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通常我们说“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我们了解到曹操的“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PPT展示 板书设计: 艺术手法

1、引用典故

《短歌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教学重点:理解《短歌行》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怀。教学难点:《短歌行》的情感表露。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脑筋急转弯:2008年奥运会上谁跑得最快?博尔特。那世界上又是谁跑得最快呢?

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

二、关于曹操

师:好,我想同学们对曹操这个人物一定是比较熟悉了,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教师不作评价。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地认识曹操。

教师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形象:

A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 ?

鲜明的时代特征。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由此可见,此诗作于赤壁大战前夕。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战前夕,作者横槊赋诗是怎样的情形。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个电影片断,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首诗。

同学们可以边看边思考一个问题: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慷慨:指因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一种不平静的感情。)悲壮:心绪哀伤,意气激昂

那好,我们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齐读,看能不能读出作者的那一份慷慨悲壮呀!(配乐朗读)

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所在。我们知道欣赏一首诗歌,最好是能够找出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比如喜、怒、哀、乐、悲、恐、忧、愁等。同时揣测诗歌大致表达的情感,或者抒发的志向!

那我们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是什么呢?------忧 ?

大家从原诗中找出带忧的句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那么作者到底“忧”什么?大家能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吗?他这个对人生的短暂的“忧”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或者说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更深层次的忧愁呢?

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我们这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

A、理解分析曹操 “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B、同时还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的。

2、据注释自我疏通,教师点拨。

师:大家先将这部分朗读一下,从对酒当歌读到唯有杜康。注意读出作者幽思之情。

我们可以看到,开头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忧的是什么?忧的是人生的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 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人大有人在,如庄子: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及时行乐: 今朝有酒今朝醉。积极进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镂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汉乐府《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而面对人生短暂的忧,曹操不禁也对酒当歌了。杜康----借代 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那么感到人生短暂,曹操是否和其他人一样认为人生短暂所以还不如及时行乐呢?

不是的。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这就要联系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了。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是在对事业和理想执着的追求中产生的,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一小节:前四句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他真正想要的是提高生命质量,有所作为。(及时勉励自己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很显然这是一首男女相思之词,情人青色的衣领,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那么曹操运用这首诗是想表达对谁的思念呢?是不是曹操也有位红颜知己让他朝思暮想,沉吟至今呢?大意为:只是为了你(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这用比兴的手法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 4 活动,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符合诗歌含蓄和抒情性的特征。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前面诗人向贤才发出了深情呼唤,那么这里诗人应该是向人才开出了待遇条件,要以礼待才,敲锣打鼓来欢迎人才,这种态度何等诚恳,贤才能不心动吗?

这里曹操用来再次表达自己对贤才的礼遇。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现在根据老师刚才的分析,一起来总结引用《诗经》的好处:

诗经在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不仅具有崇高的地位,还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人们说话作文都喜欢引用它,不但能增强说服力,而且显得庄重典雅。

3、贤才难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现在大家都知道诗人用明月比喻人才,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也就是说,我曹操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人才。作者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来比兴,从广阔的背景上寄托了求贤之情。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若渴而贤士不至的苦闷。一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辍)”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前面曹操是在呼唤人才,在跟人才谈条件,用的是嘴上功夫,那么在这里,诗人似乎要付诸行动了,他想自己去收揽人才,说明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又加了一层。但是,天上的月亮是那么容易就能采摘得到 的吗?显然不是,因而这里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暗喻贤才难得。这也是作者二忧所在。

越陌度阡,这里主语是谁。是不是曹操真的要穿过田间小路去拜访人才啊? 不是。从下面的“枉”字可以看出,枉是表谦称的词,(当然,曹操作为丞相,且是实际掌权之人,可以说是在皇上之上,也即万人之上。用枉字,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尊重。)存,看望,问候。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曹操。曹操在这里是说人才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屈驾来访我。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想象,但其中可以看出他的自信。契阔:久别重逢 旧恩:老交情,老朋友。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仍是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这一层前面写贤才不来的惆怅,后写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极写出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

第三节写出了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人才的欣喜。

大家再将这部分读一下,注意读出作者对贤才的渴求之情。前面诗人对贤才尽以嘉宾之礼,这里由嘉宾转为老朋友,感情态度由尊敬变换为亲密,曹操对人才的感情越深,就越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望,你看,曹操都以老朋友来称呼你人才了,你说那些人才还好意思拒绝不来吗?曹操实在是高明啊!板书:忧——贤才难得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面对“月明星稀”之夜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依托(贤才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曹操针对这种情况,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他们:你们不要三心二意了,要善于择枝而栖啊,你看,我曹操就是贤主,就是这么地渴望人才,而且会以礼相待你们,你们赶紧到我这来 吧。如果说,前面曹操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那么这里曹操则是从贤才的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你们说有这样的贤主贤才他们会不去吗?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其中又有一股霸气。

接着诗人又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同学们看注释。前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重”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我曹操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会嫌人才多的,你们放心来吧。从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曹操会做思想工作的一面。俗话说文如其人,在这里,我们可看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的精明之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板书:三忧:功业未就)因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之笔!妙!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人才、功业),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志之所在,就是诗人忧之所在。这首《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有忧,有很深的忧,但他的忧是站在国家高度、英雄角度上的忧。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慷慨悲壮之歌。一代枭雄亦英雄(回答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生于乱世之中感叹人生短暂一心想着提高生命的质量,那90后的我们对自己人生有何想法呢?换句话说:怎样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些呀。关于人生之贵,哲人的论说同样精彩而深刻。有一首《惜阴》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去寸金还犹可,失去光阴何处寻。”用十分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光阴似金、光阴胜金的道理。

其实,千百年来人们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探问,归根结底是面对人生之短的难舍和人生之贵的珍爱: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样活着才不算虚度,才算活得有意义,才不枉这一段生命过程。在我看来,做到“实”、“达”、“趣”这三个字,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可行的。

实,就是充实、实在。从本质上讲,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应在有生之年,有理想、有追求、有努力、有成就,赋予其真实而丰富的过程。古人曾总结人生有“三可惜”,即“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人在一生中尽可能多学点知识,多做点事情,多有点成就;不虚度,不闲过,不败身,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达,就是通达、达观。人应追求坦荡人生、乐观人生。要有健康思维,遇事看得透,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

短歌行教案 篇5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潜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用心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这天就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h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用心进取,建功立业。

《短歌行》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流程】

【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课外拓展】

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案 篇7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 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美景。相忆:就是忆相,“相”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提示:语调 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思乡(板书)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钱塘——家住吴门

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

3、感官炼字鉴赏完了,那老师还想从意境给同学们鉴赏一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就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个风字就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举,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荷的阳刚健康向上的美。那么“风荷举”风举相结合更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所以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来看下片(齐读)

(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有种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我觉得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四)遥、久、旅都体现出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

——五月渔郎相忆否?问“渔郎”是否想起我。用了什么手法?——想象,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哪一句用了想象?突出什么呢?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五)这首词主题是思乡之情,那上片的景与下片情有怎样的联系呢?

——风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也就是说风荷将“景”与“情”的联系起来。过渡自然,不着痕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就是整首词,我们再齐读一遍。

五、总结:全词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六、这首词我们就讲完了,那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属于哪个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或宫怨诗)羁旅诗。何为羁旅?长久寄居他乡。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那这样一首诗常会表达什么情感呢?思乡之情。除了思乡之外呢?还可以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看几首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壮志难酬)《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羁旅之愁,孤寂之感)《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抑郁不得志)《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之苦)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羁旅之愁,孤寂之感 ⑵思乡怀人之情 ⑶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通常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上一篇:物理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总结下一篇:中学禁毒工作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