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2024-10-22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通用14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1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是学生更有信心地走入课堂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即:(1)、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2)、有了预习,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3)、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4)、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

(5)、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2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英语的习惯 篇3

一、细化预习内容

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解决下堂课的重难点为主。比如,小学英语《My neighbourhood》A部分,對话内容较长,其中涉及了近15个新授单词,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所以我采用了避重就轻的办法。文章是围绕周围环境这一话题展开的,而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我就先布置了“了解居住地周围环境”的预习内容。对于另一重点:句型,可在接下来的预习中再做要求。

二、明确预习要求

明确要求,使预习有章可循。针对预习内容,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而且预习要求必须合理,正确,有可操作性。就拿上文所提到的预习内容为例,我针对“neighbourhood”设计了一系列的预习题目:

1.为了了解什么是 “neighbourhood”, 设计题目 “What’s your neighbourhood like? Where is the cinema? Where’s the park?”

2.为了了解相关的动名词组,设计题目 “What can you buy in the supermarket?”

通过一系列的查找工作,学生们在课前已基本了解“neighbourhood”,从而大大缩短了课堂时间。与此同时,通过预习学生也变得有话可说了,当我开展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三、提供预习方法

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会话练习,句型练习和阅读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预习方法。

1.会话练习;可以采用查一查,补一补,说一说的方法。

2.句型练习:可以采用找一找,归一归,比一比的方法。

3. 阅读练习:可以采用划一划,查一查,写一写的方法。

但是,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认真贯彻课内检查。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可见,课外预习,应注重课内检查,检查后要给予正确评价,要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到预习是和书面作业同等重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习惯的培养应循序渐进。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只要教师们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们定能学会预习,运用预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小学英语》

2、《英语课程标准》

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 篇4

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㈡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㈢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初中学生英语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5

单词的学习是我们在从事英语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特点,在词汇教学上,我要采取以学生预习为主的原则,让学生预习单词,并遵循下面的预习顺序-1.词的发音2.构词法-词的变形 3.词的出处-词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4.词的例句-查字典,为词造一个相应的例句5.词的文化背景-词的出处扩展。学生把获得的这些预习知识写在预习笔记上,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讲解互相对照。

(二)阅读的预习

1.预习课文,强调整体性

预习课文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独立完成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尝试了解文章,分析结构。学习课文是一种为学习语言而进行的阅读,仅了解故事情节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要重视学习语言知识,归纳中心段落大意和主旨句,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解的能力。

3.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一些泛读方法:掠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

注意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6

一、选择适当的预习内容。为了能掌握学生的预习能力,了解学生以前的预习习惯,我选择了比较容易预习的内容:《小数乘整数》。我没对预习提具体的要求,但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明天的数学课,我们先做习题,再检查预习的效果。第二天的数学课,学生的练习题完成得相当的好。由于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很容易理解,所以,练习后,我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都比较准确的得出了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乘机赞赏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现出动人的光彩。由于是给学生的第一堂数学课,所以,我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信心:只要你认真的预习,就会学到知识。当然,由于预习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得到的知识水平是很难界定的,所以,预习后的课堂也十分的重要。但我明显的感到,预习后的学生表现得很自信,因此,教学的速度会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在理清了教学流程后,注重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由些可见,课前预习与否,是决定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就会变得非常的活跃,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的想发表自己的而看法。课堂气氛很感染人。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不由自主的说:“这节课咋这么快就下课了!”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的心里总会感到一阵阵的温暖。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预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计算课、概念课、解决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包括实践活动课都很适合学生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况且,像“打电话”这类知识,大多数学生是很难入手预习的,预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自我探究的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比如,在“打电话”的学习中,我照例让学生预习了,而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学生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找不到正确的切入点。这也不怪学生,完全是我对本课的估计不足。因此,这次的失败后,我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的。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预习检查制度。预习,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探究的过程,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预习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很听话,回家真的认认真真的预习,思考了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回家却不预习,敷衍老师。所以预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针对不同的预习内容,我会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和检查制度。

如分数的加减法这类计算课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读教材,把例题读完,例题中需要完成得作业用铅笔坐在书上。如果例题没问题,走第二步,完成书上的做一做。第三步,提至少一个你认为很难得问题,或指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并且要书写在作业本上。对于第三步,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可以避免学生机械的按例题复制方法,学生在做完练习后还要回过头来总结难点,提醒同学注意,也就是提醒自已注意。这样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一般是先订正预习作业,再讨论学生提的问题,最后总结预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的探索,祝贺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在讨论学生的问题这一环节上,会是我作为新课的重点内容,我以学生的提问做为引子,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提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我会尽量让学生解决,学生提的比较难的问题,我就重点讲解。可是,学生的预习很多时候并不能发现更深的问题,在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总之,预习后的课堂,要求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还要能组织学生沉下去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使预习后的课堂更生动、更有研究氛围,切忌轻描淡写的走过程,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肤浅,表面上学生都懂了,但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重要。小学生的自觉性很差,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能提高预习的效果。我在课堂上总结预习效果的时候,除了口头的激励或批评,还会在评比栏中显示出来。有精彩的提问,精彩的答问,我都会奖励学生一颗象征智慧的星星,同样,预习中偷懒,没完成预习作业的就会被扣掉一颗星,当星星的颗数在正常数量以下的自然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所以,目前为止,我班的学生在预习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5年级下学期,我甚至有一些内容完全让学生自学后直接先考试,再总结难点。对于考得好的,评比栏里的星星肯定要增加的。我欣喜的看到,有的学生已经习惯超前学习,并且个别学生已经不满足教材上的内容,开始研究自己更感兴趣的问题。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篇7

一篇篇课文教下来, 自己感觉还颇为得意。在课前, 自然段序号标好了, 生字的拼音标在课文中了, 预习本上组词组得不错, 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也理解了, 课文段落分好了, 有的甚至还写出了类似老师板书的文章结构图, 不少同学查找的资料比较详实……尤其令我高兴的是, 预习本上我规定的基本三大项 (组词、词解、自选项目) 外, 很多同学竟然做到了四大项、五大项, 有的还做到了八大项、九大项, 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交流和讨论很是热烈, 我的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我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理论——“以学定教”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也觉得自己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方面做得比较扎实。

然而, 不久前的一次临时调课却让我不由得审视起班级中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情况了。

临时调课后, 原本在第二节课才上的语文课被调到了第一节, 这样一来, 早晨交来的预习本我就没办法批改了, 它们被课代表摆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这是《水上飞机》的教学。揭题、审题后交流资料, 比较顺利;指名读课文后, 理解词语, “交流你所查阅的词语”时无人举手, 请了几位同学都一言不发;交流文章段落的划分时, 举手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这不符合平时的学习状态啊!怎么回事呢?走近学生的课本, 发现课文中除了自然段序号及生字注音外, 其它一无所有。我明白了:预习本交了, 学生的预习成果也一并“交了”!再一问, 更多的预习作业是借助于《课课通》《教材全解》等家长购买的教辅用书进行的, 而学生并没有我所以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预习。我不由得对自己的“以学定教”而惭愧, 也不由得更深刻地思考“自主预习习惯如何培养”这一命题。

通过潜心细学《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本班学生实践活动现状加以考察, 对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 学生学先于教, 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有学有教, 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那么,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呢?

首先, 明确自主预习的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 结合学段目标, 明确预习的要求, 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刚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 预习习惯的培养才刚刚开始, 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浅显、易完成的预习练习。例如, 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达到正确、流畅、不添字、不漏字;对于他们来说字词的掌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 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的读音, 自学生字, 并试组词两个;在学会了查字典、词典的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将新课中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 (写出五、六个为宜) , 其它的词可作上记号, 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同伴相助来掌握;针对三年级段的教学要求, 可要求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 试找出意思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大段, 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等等。

然后, 随着年级的升高, 预习能力的提高, 可再结合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对自主预习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并总体体现为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 优化自主预习的方法。能不能有效地自主预习, 激发自主预习的兴趣尤为关键。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综合能力素质等,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做好预习工作。

三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比较喜欢口头的交流, 具有对老师、同学及家长更多的依赖性。因此, 预习时在适量的书面要求的基础上, 要更侧重于口头要求, 如朗读课文、同桌讨论课后习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难懂的句子等, 并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 指导他们查阅工具书、课外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这时, 自主预习的方法可更加多元化。例如, 可进行个体的或群体的讨论切磋, 围绕一个问题去自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 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展开课题研究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中积极探究, 而在丰富多彩的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中 (出综合性小报、课件制作、举办新闻发布会等) , 获取成功的体验, 感受自主预习的快乐。

再次, 及时、引导性地检查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循序渐进, 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亦然。及时地检查与反馈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预习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 并从同学那儿获得灵感, 从而收获更多。

我们班的万千紫同学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可就有一点让人伤脑筋:怕写作业。对于自主预习课文, 同样地她也经常性地不是不交预习本, 就是预习敷衍了事, 谈过几次话效果仍然不明显。可是, 随着老师一次次地表扬班级里同学的预习作业, 不知不觉中, 她也走进了被表扬的行列。那么, 她是怎么转变的呢?我觉得, 这跟老师对预习作业的及时反馈以及具体化的点评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 针对我班学生实际, 预习本上我规定了基本的三大项:组词、词解、自选项目。其中的自选项目的设定, 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空间, 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另一方面, 也给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五个词解的自主选择已是各有千秋, 而自选项目中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含有“*”字的四字词语、好句欣赏、超级链接等项目也层出不穷。每当我用欣赏的口吻报出一些新的项目时, 学生脸上总会浮现出惊喜的遗憾之色。因此, 越来越多的同学不满足于三大项了, 他们努力地超越自己, 超越着同伴!

随着年级的升高, 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引导要与时俱进, 顺应学生的发展, 教师适时的点拨要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以期学生的“自主”预习, 真正为他们进一步获取新知做好强有力的保证。

浅谈学生英语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8

[关键词] 英语 预习 习惯 培养

初中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认真预习,对学好英语、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预习好了,老师讲起来就容易听懂了,也就更容易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达到有目的、有重点地识记各种语言现象,学生才能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预习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养成读书的习惯

预习的任务是感知教材,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读书是学好英语的基本要求。我要求学生进行“三读”训练(即:读单词、读对话、读课文)。

1.读单词。在学新课前,应先根据音标或读音规则认读单词,并能初步记住词性和词义,一些单音节词基本上应能默写。在拼写单词,可边读边写,做到眼、口、手、脑并用,进而提高记忆效果。

2.读对话。①对话中含有新课中的Grammar,读对话把重点放在语音语调的纠正上。如果自备了课文录音磁带,可先听一两遍录音,然后模仿跟读,由于语言是有声的,要想在大脑皮层形成清晰的条件反射,保持较长联系,通过听觉神经来加强刺激,就能更好地记忆。②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单词,而且有助于将重点放在语法上,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及其某些语言手段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同时,朗读能使学生脑子储存大量语言素材,学生做起练习来反应快而正确。③读对话的同时让学生归纳与总结语法知识,可以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3.读课文。读课文分通读和细读。①通读。通读是预习阅读理解的第一步,通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进行时应该尽量撇开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不要急着弄清每个生词的含义,以免时读时停。通读文章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理解。②细读。整体感知之后,学生紧接着再来一遍细读,细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上,一边读一边查阅有关书籍和词典,做到边读边解决。如:人教版7B UNIT6 SectionB 3a句子:Some are taking photos.Others are lying on the beach.学生可归纳出许多相关知识,如:some……others、some……the others、one……the other、 another等。

(二)“一看二思三写”

“一看”,即引导学生先通看一遍新课;“二思”,即思考新课的单词用法及思考新课的语法;“三写”,即在预习本上写出预习的单词、语法及有关新课的练习题。抬头看书,大脑思考,低头书写,三项有机结合,让预习完美无缺。

二、预习的检测

课前预习一定要做到善始善终,检查必须要做好,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检测可用以下方式:

1.课堂提问法。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作口头回答。这种方法适用于对话,如:S1:What are you doing?S2:I am watching TV.也适用于课文的阅读(可根据课文提出问题进行预习效果的检测)。

2.习题检测法。教师可以通过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如:7B UNIT6 SectionA 1a-1c

Ⅰ.把下列的名词变成形容词:Cloud—____ rain—_______ sun—______ wind—_____ snow _____ fog—

Ⅱ.翻译句子:①精河的天气怎么样?②多云转晴。

3.拼读单词法。每节课都可以让学生试着拼读单词,然后让学生去教单词。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效果的启示

1.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3.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学生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4.预习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在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学生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做笔记。

5.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6.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预习我最大的体会是上课更轻松了,而且学生也对学习英语更感兴趣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持之以恒地培养好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乐趣,为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9

张文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是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语文一直都是主要学科,特别是现在,语文是160分,高考时文科的语文试卷是200分,按照道理学生应该重视语文,特别是文科的学生,但是学生根本语文放在它应处的位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不敏感,不知从何学起,学的很被动。结果老师教的也很被动。费的劲不小,教学效果却不佳。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也是也是新课改要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渐提高这种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的东西需要我们研究,特别是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怎样更快的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等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怎样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样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让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核心概念的1“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候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注重课前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一个学习动机。

2“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在学新课前,进行课前预习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强迫,成为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做法,也不是偶然的动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第一个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开讲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学生在预习时会带着以前学过的知识去学习,自觉对以前的知识回顾了一遍。但是将要学习的东西肯定有新的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凭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这就自己给自己提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想解决,这是人的天性,要解决问题有的通过和同学讨论,有的在课堂上向老师询问,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再说如果学生问题的答案跟老师说的一致,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这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在课堂上的听讲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紧张的“奔命”于老师的思维步伐。老师通过检查显示的预习情况,在讲授的时候才能有所侧重,既节省了时间,又让课堂详略得当,不至于死板,很自然的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果。总的来讲,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一是有利于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以及运用,二是有利于提高自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机会。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课前根本就不预习。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的做法,况且在预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怎么预习,大部分学生就是把将要学习的课文看一遍,解决一些生字词,其余的就没有了。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谈不上养成一种习惯了。

(二)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原因及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就是老师就没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不了解,不痛不痒的讲完了一课。二是老师没有对学生课前预习给予一定强调和指导,学生不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即便自己在课前先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结果是瞎预习,效果不好。三是老师没有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预习,不能形成习惯,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时断时续。至于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致使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新知识新课文,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的思考,有时候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紧张的不得了,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像前面说过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心里没数,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不清楚,在上课听讲时就没有重点,学习效果就不好。对老师而言,学生不预习,就谈不上检查预习情况,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上课的时候就不能有的放矢,也不能突出重点,有时候还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整个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为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场仗肯定打不好。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分析和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仔细研究和探讨预习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等。在给学生确定预习内容的时候,我强调了几点内容,比如课文的特点,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了等等。在学生预习前我会提出几个问题,以注意到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四)学生充分预习下的课堂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上完课以后进行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研究问题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的原则,分部实施。

1现状调查分析阶段(2009.12---2010.2)

(1)对学生学习语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确定研究的方向,实施方案并申报立项。

2实验研究阶段(2010.4—2010.12)

(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同时学习阅读有关的书籍,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2)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方法和方案,进行相关的案例教学,并对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

3总结阶段(2011.1—2011.2)

(1)对一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探索相关的理论写了一些随笔。

(2)撰写结题报告,为结题做各项准备,并申请结题。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校高中学生

(二)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个别交流、座谈等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情况。

2文献研究法。通过读相关的书籍好文献,了解相关的理论,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做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课前 预习的习惯,根据课堂的实际效果适时的调整对策,对问题继续研究。4观察法。通过这个方法,了解在预习前后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和积极性的变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本人积极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的总结,颇有收获。

(一)对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读书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的内容仔细揣摩,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认识到课前预习是自求了解的一个重要步骤,对相关知识有强化作用,对旧知识的缺陷有补救作用,对新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我们一直都提倡“向45分钟要效率”,要想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必须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习惯的时候,我了解了不少的方法,又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也总结出了不少的东西。比如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预习要求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要尽可能的兼顾更多的学生。

(四)对学生预习和学习的情况要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政策。在预习的方法上,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

(二)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摸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去年到现在,我有意识在我教的两个班级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90%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这种习惯,实际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想说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把上语文课当做受罪的时间,因为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如果自己的答案和老师比较接近,学生会很高兴,以后回答问题会更积极,同样要想回答的更好,就要更好的预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除此在预习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侧重不同的问题,在上课时进行比赛打分,引进了竞争机制,并且一直都坚持,这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前我们两个班的成绩始终没有多大起色,不温不火的,越是这样学生越没有积极性。在2010年暑假的考试中,两个班的成绩分列9和12名,处于中等,在今年寒假的考试中,分列3、4名,有了很大的进步,两班的平均分比年级平均分高出5.6分,这个数字很可观。其实学生只要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从心里想学,就一定能学好,成绩上去了,就更有兴趣学,这两方面互相促进。再次,我的这种做法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认可。我们年级搞了一个教学和学习方法讲座,年级组让我通过学校的广播开了一个讲座,我重点介绍了这种学习习惯,课后有别的班的不少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询问,对此学生很感兴趣,不少学生尝试去做,不少老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需有责任心,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中心,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然的话就只能流于形式,不会把课题做好,对教学不会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同时我还有一种感受,我对课题本来几乎不懂,后来听了相关专家的报告,觉得有意思,先在进过一年的研究,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越来越感兴趣,想继续研究。

本课题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要对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及时的改进,不停的反馈改进。在研究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也有不足,虽然以课堂为基础,但不是全部,相对就是在课下和学生交流的时间不是太多,学生的情况大部分来自课堂,这毕竟是不全面的,这对研究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觉得对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不到位,还应该深入,我打算今后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索。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10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

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培养小学生做好数学预习的习惯 篇11

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预习只成为一个形式,只是单纯地看看教材罢了,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重视预习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预习的习惯。我认为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平常只是简单的预习,认识不到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重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方法,指导预习要因材施教。由于学习内容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教授不同的预习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他。

1 勤翻书。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可以对与之有联系的旧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知识之间的迁移就可以做到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心中有数。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我们就可以翻翻“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用旧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

2 勤手画。当在预习新知识时,总会遇到不明白、看不懂的,这时候我们不妨将这些动手画出来,作出标记,第二天老师讲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课。

3 勤做题。在对新知识预习完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做做题,检验一下预习的效果。

4 勤动脑。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发现,好多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思考,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二、在预习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

我们的学习对象是小学生,因为他们年龄小,理解、自学能力有限,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对此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明白干什么,预习时学生就有了方向和目的。留给他们的问题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难易要适度,要有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预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面积?面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材上是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5)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就很容易联想到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特别是第5个问题,能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要鼓励学生,给予他们信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预习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去,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就会更加注意听讲,更加积极去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就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实践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对预习结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

对学生预习反馈的结果及时表扬和鼓励。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程度的评价。对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对预习产生兴趣,养成积极预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12

1. 学生方面

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预习”为何物, 每天背着书包来上学, 听课、写作业, 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老师不讲, 对于当天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就一概不知.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惰性增强, 学习的主动性变差.长此以往, 对数学学习形成一种被动状态, 对其终身发展不利.

2. 家长方面

很多家长也认为, 在低年级阶段, 孩子的年龄小, 所学的知识也比较简单易懂, 因此, 没必要对孩子在预习上提出要求, 顺其自然即可.等到孩子上了中高年级再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也不迟.

二、反思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虽说年龄比较小, 但是不妨碍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如果能有一种大教育观, 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预习, 让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 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对新知识有哪些方面存在疑问, 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另外,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三、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刚入学, 相对来说是一切习惯的养成期, 这个时候给他们建立预习的意识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 甚至自己无法辨认课本上出现的汉字, 自己独自预习教材的难度较大.因此, 教师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由家长带领孩子进行预习.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把这学期需家长配合的事宜呈现出来.请家长每晚带孩子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请家长把第二天所学的内容读给孩子听, 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孩子在预习中碰到了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解决.比如, 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或者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等方法去解决.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 则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记录, 等到上课时, 认真听讲, 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进而解决.这样, 有利于提高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当然, 家长也可以针对孩子预习的实际状况, 针对孩子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和孩子进行交流探讨, 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 不一定非等到第二天老师上课时再解决.

总之, 一年级考虑到孩子年龄小, 所学内容又比较简单易懂的状况, 激发孩子的预习兴趣还是相当重要的.

进入二年级, 学生的识字量扩大, 孩子们基本上可以独自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提升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1. 指导学生用画、记、查的方法提高预习效果

所谓画, 即指学生在预习的同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和句子;记, 指提醒学生把自己不太明白的知识记录下来, 等到第二天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查, 指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查课本, 查网络的方法自我解决.

2. 教师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 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 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 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要想真正培养起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 教师就要舍得利用课堂时间充分放手让学习去预习新知.比如, 苏教版二上第十单元《观察物体》单元第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预习,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并记录下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

学生预习结束后, 教师进行适当反馈, 了解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掌握了什么知识, 对什么地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兼顾大多数孩子的实际状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预习习惯演讲稿 篇13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培养孩子的36种好习惯》。这本书让我懂得:好的习惯会使我们终身受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预习,让我们轻松步入学习的殿堂》。

什么是预习?预习就是通过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获得新知识,同时发现自己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说,预习就是一种尝试性的自学活动,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此外,预习还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你想:我们在接触课本、初步认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听课,就会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从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增强我们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培养起对学习浓厚的、持久的兴趣。所以,预习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预习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端正预习态度

首先,我们要抛弃那些像“预习没有必要,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行,预习是浪费时间。”“预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上课的提问、检查。”等错误观点。只有对预习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真正认真地对待预习,才能从预习中获得收益。

2、正确处理预习与听课的关系

同学们,有时你是不是会遇到这样的事儿:在进行预习后,反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怎么办呢?我们应知道,课堂学习决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听课时,注意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善于发现问题,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预习中的难点,集中精力听课。只有使预习与听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要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同学们,预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培养,需要坚持不懈。让我们努力,勇敢走进预习的殿堂,努力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让良好的预习习惯助我们快乐成长。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14

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好的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压抑学生的情感.那么在数学上如何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一.教师做好预习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初步探究过程,它是通过学生对学习产生需要开始,调动学生对学习进行不断的尝试.良好的预习设计,就是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从而杜绝教师把预习流于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好的预习设计成就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效果又会激发好的预习设计,如此反复,必然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比如:把下列各数进行分类:

预习要求:看看谁分得准,分得细,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分得准是第一层次,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正、负数,会进行数的识别与分类;分得细是第二层,让学生在感知的前提下,理性地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把它们细分;说出分类理由,则是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后,才能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如此的预习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有了一定的把握,还对学生后继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确保学生的参与权,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升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所学知识总体把握,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设计出独具匠心的预习.

二.教师督促好预习过程,强化学生自觉预习

有了好的计划,就得付诸行动,不然预习就会半途而废.教师是教学的管理者,是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学生的预习,教师得做好督学的工作,强化学生自觉预习的意识.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站在旁边支配学生,得与学生一起参与预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代表性的预习题展示给学生,督促学生在做题的`同时,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帮助.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北师大版七年级“1.4从不同的方向看”,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的立体图形时,也应该参与其中,亲自做做,与学生一道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多大的立方体才好?怎样做更能节省时间?这样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一同完成课前准备.学生才会在思想上认同教师,与老师的步调一致.我们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创作的同时,也成功的督促学生完成了预习的作业.

三.教师传授好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中既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指引,又要有详实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好的预习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设疑,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围绕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设疑.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中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信心.其次做标记,让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最后是尝试,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这样的精神,敢于去尝试,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做练习,来检查预习的效果,同时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思维.

上一篇:沟槽坍塌事故调查报告下一篇:纸品包装厂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