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预习习惯培养

2024-07-02

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精选12篇)

自主预习习惯培养 篇1

孔子曰: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表现之一。学生的独立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一、实验前情况

2010年3月28日, 我对实验班的家长及同学进行了有关预习习惯的问卷摸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49份, 回收49份, 回收率100%。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位同学的家长反映孩子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有87.8%的同学 (全班49人) 不会在上课前进行预习。这说明我班同学基本上无预习习惯, 或者说预习的意识不强。

从学习自主性来讲, 学生处于“完成任务型”状态, 主动性不强。虽然有10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但只有31%的同学在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之外, 能经常做一些课外习题。

二、具体做法

(一) 强化预习意识, 形成预习制度。

换句话说, 要让预习制度化。每一次上课, 我都要求学生去预习第二天的课程, 并把它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刚开始, 我在课堂上问“预习了的同学请举手”, 结果预习的人很少, 连续几天都只有77.6%左右。于是, 我想到了利用家长这一资源。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 使家长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合力;第二是通过家校互动平台与家长交流, 沟通每一天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第三是通过家长签字来监督学生预习。连续三、四周下来, 预习的人数达到九成以上。可以说, 此时预习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二) 提高预习效果, 掌握预习方法。

那么, 如何预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转入了有关预习方法的研究当中。我查阅了相关的预习资料,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 看。仔细看书, 边看边勾画, 可自定符号, 如重点加“·” (着重号) , 难点加“△”, 疑点加“?”等。

2. 想。预习后, 想一想教材内容的要点, 新知识要运用哪些旧知识。

3. 查。

温习有关旧知识, 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 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疑点, 旧知识和参考材料可写在预习笔记的相关处。

4. 思。

在预习过程中, 要学会思考, 学会发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 验。

预习以后, 可以做一些基础练习题, 及时检验预习效果。

有了方法的指导, 大部分学生预习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一阶段, 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预习, 上课时,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另外, 预习题的布置要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诱发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蜗牛的奖杯》时, 可让学生自己查阅昆虫名称。

当学生对预习有了一定的实践和认识后, 可以逐步将“预习纲要”进行精简。总之, 正确引导学生预习, 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增强预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 我做了以下尝试:

1. 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汇报学习效果, 让学生讲课。

当然, 在讲课之前, 必须备好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形成了应用意识, 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后来, 再学习其他内容时, 学生们大多得心应手。

2. 分小组合作竞争,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高低,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分配任务, 给他们足够的准备时间, 然后让各个组相互授课, 其他同学当评委, 给小老师打分。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一) 成效。

1.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在, 学生的预习更有成效了, 预习的人数比实验前显著增多, 并形成稳步上升的态势, 学生已经习惯于把预习当做一门作业, 而且是一门使他们开心、能获得成功感并愿意去完成的作业。

2. 学生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并

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所带的班平均分提高很快, 相对于上个学期, 提高了整整十分。

3. 经过实验, 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4. 获得了一些指导学生预习的经验。

主要有以下四点:

动手翻。针对新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翻阅以前学过的课本, 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 初步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动手划。在预习新课时, 可以对新课中一些生字词以及不懂的地方做一些标记, 比如“△”、“?”等, 便于在以后的课堂上加以关注。

动脑想。预习时, 一定要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针对新知识, 要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意义的问题, 并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分析。

动笔练。即要求我们能针对新知识, 自己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习题来练一练, 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编题进行练习。

(二) 反思。

1. 目前, 我指导的预习活动主要是

让学生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如何才能有所改变呢?这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2. 这种方法见效很慢, 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

所以,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主预习习惯培养 篇2

2009年12月29日 07:34:09 来源:汝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字体:大 中 小】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能主动预习、深入预习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为有效地抓好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我校联系学生及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要求:

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课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

1、对七、八年级的预习要求: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②把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

2、对九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三点外再加上两点: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预习要求:

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上课必须的知识储备。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

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可参照语文学科预习要求,自选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六、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七、学校教导处将不定期对中心校各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主要是:查看学生的课本、预习作业本,询问学生教师是如何提预习要求的,自己平时又是怎样坚持的等等,每次检查后做好相关记录,期末总结。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篇3

语文自主预习预习习惯学生进入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就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复习”的好习惯。为了将此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本学期就对全班学生提出了预习课文的要求。

一篇篇课文教下来,自己感觉还颇为得意。在课前,自然段序号标好了,生字的拼音标在课文中了,预习本上组词组得不错,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也理解了,课文段落分好了,有的甚至还写出了类似老师板书的文章结构图,不少同学查找的资料比较详实……尤其令我高兴的是,预习本上我规定的基本三大项(组词、词解、自选项目)外,很多同学竟然做到了四大项、五大项,有的还做到了八大项、九大项,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交流和讨论很是热烈,我的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我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理论——“以学定教”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也觉得自己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方面做得比较扎实。

然而,不久前的一次临时调课却让我不由得审视起班级中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情况了。

临时调课后,原本在第二节课才上的语文课被调到了第一节,这样一来,早晨交来的预习本我就没办法批改了,它们被课代表摆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这是《水上飞机》的教学。揭题、审题后交流资料,比较顺利;指名读课文后,理解词语,“交流你所查阅的词语”时无人举手,请了几位同学都一言不发;交流文章段落的划分时,举手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这不符合平时的学习状态啊!怎么回事呢?走近学生的课本,发现课文中除了自然段序号及生字注音外,其它一无所有。我明白了:预习本交了,学生的预习成果也一并“交了”!再一问,更多的预习作业是借助于《课课通》《教材全解》等家长购买的教辅用书进行的,而学生并没有我所以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预习。我不由得对自己的“以学定教”而惭愧,也不由得更深刻地思考“自主预习习惯如何培养”这一命题。

通过潜心细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学生实践活动现状加以考察,對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呢?

首先,明确自主预习的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结合学段目标,明确预习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刚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才刚刚开始,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浅显、易完成的预习练习。例如,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达到正确、流畅、不添字、不漏字;对于他们来说字词的掌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的读音,自学生字,并试组词两个;在学会了查字典、词典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将新课中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写出五、六个为宜),其它的词可作上记号,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同伴相助来掌握;针对三年级段的教学要求,可要求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试找出意思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大段,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等等。

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能力的提高,可再结合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对自主预习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总体体现为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优化自主预习的方法。能不能有效地自主预习,激发自主预习的兴趣尤为关键。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综合能力素质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好预习工作。

三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比较喜欢口头的交流,具有对老师、同学及家长更多的依赖性。因此,预习时在适量的书面要求的基础上,要更侧重于口头要求,如朗读课文、同桌讨论课后习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难懂的句子等,并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指导他们查阅工具书、课外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这时,自主预习的方法可更加多元化。例如,可进行个体的或群体的讨论切磋,围绕一个问题去自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展开课题研究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中积极探究,而在丰富多彩的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中(出综合性小报、课件制作、举办新闻发布会等),获取成功的体验,感受自主预习的快乐。

再次,及时、引导性地检查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循序渐进,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亦然。及时地检查与反馈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预习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从同学那儿获得灵感,从而收获更多。

我们班的万千紫同学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可就有一点让人伤脑筋:怕写作业。对于自主预习课文,同样地她也经常性地不是不交预习本,就是预习敷衍了事,谈过几次话效果仍然不明显。可是,随着老师一次次地表扬班级里同学的预习作业,不知不觉中,她也走进了被表扬的行列。那么,她是怎么转变的呢?我觉得,这跟老师对预习作业的及时反馈以及具体化的点评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针对我班学生实际,预习本上我规定了基本的三大项:组词、词解、自选项目。其中的自选项目的设定,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空间,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五个词解的自主选择已是各有千秋,而自选项目中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含有“*”字的四字词语、好句欣赏、超级链接等项目也层出不穷。每当我用欣赏的口吻报出一些新的项目时,学生脸上总会浮现出惊喜的遗憾之色。因此,越来越多的同学不满足于三大项了,他们努力地超越自己,超越着同伴!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引导要与时俱进,顺应学生的发展,教师适时的点拨要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以期学生的“自主”预习,真正为他们进一步获取新知做好强有力的保证。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篇4

一篇篇课文教下来, 自己感觉还颇为得意。在课前, 自然段序号标好了, 生字的拼音标在课文中了, 预习本上组词组得不错, 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也理解了, 课文段落分好了, 有的甚至还写出了类似老师板书的文章结构图, 不少同学查找的资料比较详实……尤其令我高兴的是, 预习本上我规定的基本三大项 (组词、词解、自选项目) 外, 很多同学竟然做到了四大项、五大项, 有的还做到了八大项、九大项, 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交流和讨论很是热烈, 我的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我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理论——“以学定教”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也觉得自己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方面做得比较扎实。

然而, 不久前的一次临时调课却让我不由得审视起班级中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情况了。

临时调课后, 原本在第二节课才上的语文课被调到了第一节, 这样一来, 早晨交来的预习本我就没办法批改了, 它们被课代表摆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这是《水上飞机》的教学。揭题、审题后交流资料, 比较顺利;指名读课文后, 理解词语, “交流你所查阅的词语”时无人举手, 请了几位同学都一言不发;交流文章段落的划分时, 举手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这不符合平时的学习状态啊!怎么回事呢?走近学生的课本, 发现课文中除了自然段序号及生字注音外, 其它一无所有。我明白了:预习本交了, 学生的预习成果也一并“交了”!再一问, 更多的预习作业是借助于《课课通》《教材全解》等家长购买的教辅用书进行的, 而学生并没有我所以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预习。我不由得对自己的“以学定教”而惭愧, 也不由得更深刻地思考“自主预习习惯如何培养”这一命题。

通过潜心细学《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本班学生实践活动现状加以考察, 对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 学生学先于教, 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有学有教, 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那么,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呢?

首先, 明确自主预习的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 结合学段目标, 明确预习的要求, 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刚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 预习习惯的培养才刚刚开始, 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浅显、易完成的预习练习。例如, 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达到正确、流畅、不添字、不漏字;对于他们来说字词的掌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 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的读音, 自学生字, 并试组词两个;在学会了查字典、词典的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将新课中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 (写出五、六个为宜) , 其它的词可作上记号, 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同伴相助来掌握;针对三年级段的教学要求, 可要求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 试找出意思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大段, 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等等。

然后, 随着年级的升高, 预习能力的提高, 可再结合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对自主预习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并总体体现为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 优化自主预习的方法。能不能有效地自主预习, 激发自主预习的兴趣尤为关键。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综合能力素质等,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做好预习工作。

三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比较喜欢口头的交流, 具有对老师、同学及家长更多的依赖性。因此, 预习时在适量的书面要求的基础上, 要更侧重于口头要求, 如朗读课文、同桌讨论课后习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难懂的句子等, 并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 指导他们查阅工具书、课外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这时, 自主预习的方法可更加多元化。例如, 可进行个体的或群体的讨论切磋, 围绕一个问题去自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 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展开课题研究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中积极探究, 而在丰富多彩的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中 (出综合性小报、课件制作、举办新闻发布会等) , 获取成功的体验, 感受自主预习的快乐。

再次, 及时、引导性地检查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循序渐进, 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亦然。及时地检查与反馈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预习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 并从同学那儿获得灵感, 从而收获更多。

我们班的万千紫同学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可就有一点让人伤脑筋:怕写作业。对于自主预习课文, 同样地她也经常性地不是不交预习本, 就是预习敷衍了事, 谈过几次话效果仍然不明显。可是, 随着老师一次次地表扬班级里同学的预习作业, 不知不觉中, 她也走进了被表扬的行列。那么, 她是怎么转变的呢?我觉得, 这跟老师对预习作业的及时反馈以及具体化的点评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 针对我班学生实际, 预习本上我规定了基本的三大项:组词、词解、自选项目。其中的自选项目的设定, 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空间, 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另一方面, 也给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五个词解的自主选择已是各有千秋, 而自选项目中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含有“*”字的四字词语、好句欣赏、超级链接等项目也层出不穷。每当我用欣赏的口吻报出一些新的项目时, 学生脸上总会浮现出惊喜的遗憾之色。因此, 越来越多的同学不满足于三大项了, 他们努力地超越自己, 超越着同伴!

随着年级的升高, 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引导要与时俱进, 顺应学生的发展, 教师适时的点拨要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以期学生的“自主”预习, 真正为他们进一步获取新知做好强有力的保证。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5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模式。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预习时间。

在学生预习习惯还未养成前,在下午自习课或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是个明智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引领,还有利于教师对后进生的辅导,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在备课时充分的“备学生”,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

(一)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

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课文里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收集了海峡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事情和一些感人的事情,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周恩来到沈阳读书,来接站的大伯说中华不振,他感到疑惑不解,周恩来到外国租界玩,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大多数都能把握要点。悟出作者的思路。

(五)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六)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还应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有: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内提问,或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我都要对该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及时检查可以督促学生预习,检查的方式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课内提问检查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比如,通过你的预习老师知道你预习的非常认真,还有,你预习的真好,今天课堂表现的太棒了。以推动下一次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 篇6

关键词:培养;习惯;数学预习;数学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89-0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数学课前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从字,顾名思义就是“事先学习,练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上一堂有准备的课,变以往老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学习的学习和接受,死记硬套,没有掌握数学知识的精髓,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数学课前预习了,学生听的是一堂有准本的课,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脚作用,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有利于老师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不会思考的的人。总之,课前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是学生在课余活动中的一种个体独立探究的行为,只有把这种行为持续地、有意识的加以指导和培养,才能使之成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和习惯,便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首先得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要领,学会如何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实践了解阶段。开学初,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预习内容,编写出预习提纲,由教师每天和当天的作业一起布置下去,学生按照老师的预习提纲进行预习。这一阶段,主要是老师牵着学生的手走路,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了解预习的基本方法。对一些中下等的学生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并开展“手拉手”的活动,给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配一个优秀生帮助他,让他也能感到预习的喜悦,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渴望。家长培训阶段。随着我们的预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的预习,有一部分家长给我们写字或是电话联系,来问我们怎么去指导学生在家里做好预习。此时,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培训。于是,在开学一个半月后,我们给家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们不仅总结了前一段时间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预习取得的进步,而且还在信中详细地写出了“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和“学生如何提出预习问题”的方法。要求家长在家里能督促和指导学生学生坚持正确预习,我们还强调“一定是指导,而不是代替”。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家长不仅了解了老师的做法,而且还知道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二、给学生创设预习时空,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重要保证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形成预习习惯,教师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重要、发芽、开花、结果。

1、改改革课堂教学,为预习提供时间保证。本学期,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预习,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内前二十分钟内学习新课,后二十分钟进行练习反馈,课后只留预习作业,不留其它书面作业。这样保证了学生的预习时间。

2、做好家长工作,保证学生有预习的空间。为了保证学生能在家里进行预习,我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积极进行配合,不在家里额外布置作业,让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和预习空间。

三、严要求,抓落实,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力措施

叶(圣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因此,严要求,抓落实,就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力措施。本学期,为了把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落到实处,第一,我们要求学生用专门的预习练习本,作为预习作业本,并统一格式要求,便于检查;第二,要求每天预习完成后,家长签字;第三,每天组长检查,老师抽查,一旦发现做得不好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初步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因此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深层探讨和拓展上。学生在预习后, 明白自己已经对新知懂得了什么, 在课堂上要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什么疑问, 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当课堂上讨论到自己的疑问时, 由于好奇, 想急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会凝神倾听同学和老师的观点, 更加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通过预习, 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新的知识都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希望比别人懂得更多。学生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赏, 会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从而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更加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

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

第一, 教师要作好帮与扶的工作。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 教师一定不能心急, 要安排预习时间, 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针对“后进生”, 教师要进行帮助, 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 对于刚刚学习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 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 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第二, 教师要做好带与奖的工作。“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 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 看完之后自己操练, 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在重点内容做上记号, 请教老师, 家长或其他人等。做为小学生, 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 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 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 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 还是物质上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要注重“奖”。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多少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篇8

因为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以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开朗,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而经过调查,我的学生虽然明白课前预习对学习有多么重要,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喜欢预习,就算预习也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随意从工具书上抄过来,应付检查,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老师也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孰不知预习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为了让完成任务变成习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是这样做的:

一、老师的以身示范

教师的以身示范,人格感化,是养成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养成的习惯,我自己也坚持预习,并且让学生监督、检查。每课布置完预习作业,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完成,并且比学生多做一两道题。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出题,我来回答,并且不准看书。看到我这样,当我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时,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丢开预习本。虽然第一次,学生们回答得结结巴巴,不完整,但我还是给了他们掌声。有了第一次,为了把我比下去,他们更积极、更认真,并且大家一起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体裁,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来考我。例如:《负荆请罪》一课,他们问:“老师,你能告诉我们剧本的特点吗?你会写剧本吗?”有了这个环节,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也不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为了难住老师,这下,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也会去与同学交流、讨论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

二、方法的指导

有了兴趣之后,科学的预习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为了给学生好的预习指导,我仔细钻研教材,正确解读语文课标,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归纳出如下方法:

1. 读一读

通读课文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三是带着课后的问题通读全文。

2. 查一查

对于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查准,特别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如果还是不理解,可查工具书。我们有时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还可查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当时的背景等。例:《巨人》一课,这是一首现代诗,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这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讲难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课前查一查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一对比就明白这是科学的力量。

3. 抄一抄

读完课文,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分类抄下来。例如:有描写人物心理的、外貌的、品质的,或好的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或好的开头、结尾,等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 想一想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预习时要用心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课后的问题,因为课后习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例如: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故乡的风景》课后就有这样一题“课文中爷爷回忆了故乡哪些景?小曦又看到了哪些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预习,就抓住了这课的重点,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使还有不懂的,课堂上带着疑问听讲,就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思考课后的问题,摘录好词好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学生预习就有了方向性,不再是为了考老师而随意出题目。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

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优生、后进生预习要求有所区别,比如说,湘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我布置了四项预习要求:1读通读顺古诗,自学生字词;2查工具书,理解不懂的字词;3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4积累描写四季的诗词。好生我要求全做,而后进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要求也不能过多,过多过细的预习要求不但会浪费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预习中我们要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大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及时评价,赏罚分明

预习作业如果只是布置而不检查,会让学生对预习失去热情,为了让学生的预习热情一直持续下去,我每课都会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并给予激励性的鼓励,例:“你很有想法!”“你真会预习!”等等。这样学生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才能主动参与自主预习。

老是口头上激励还不够,我还采用星级制,张贴评价表,做到赏罚分明。例:朗读课文时,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可得一颗星,能读流利又可得一颗星,如有感情就再加一颗星,否则就得减去一颗星。我采用老师检查、小组长检查或同桌检查。如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同样减去一颗星。这样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预习氛围。

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培养路径 篇9

一、激发兴趣,引导积极的预习

爱玩爱闹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在实施预习的初始阶段,关键是要让孩子静下心来,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只有对预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使预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1. 各种奖励引发兴趣

时常看到幼儿园的孩子手上或额头上贴着老师奖励的“红苹果”“小星星”等贴纸,他们总是引以为豪。作为小学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扬的特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让孩子们更积极、主动地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体现预习表现的评价表,如:

表格中有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花数和等级。花数是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花朵数之和,等级是依据每周花朵总数,授予“星星、月亮、太阳”图案等级。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用心指导外,还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此,在评价表中,我设置了“家长评价”这一栏,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完成预习作业,家校联合,逐步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2. 各种竞赛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常常爱表现自己,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各项竞赛,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识字我最快”“课文我会读”等各种比赛。识字最快、最多的学生授予“识字大王”的称号;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学生可获得“小小播音员”的荣誉称号。学生尝到了预习的快乐,预习的兴趣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二、教给方法,开展有效的预习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虽然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但在低年级起始阶段,教师可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来,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的步骤。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后,教师再把预习的任务放到课后完成。结合低年级的预习任务,笔者认为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可见,“读”在预习方法的指导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预习时要做到读准字音,把生字注音拼读正确;把生字放入句子中读,多读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把句子读通顺;在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我要求学生心中牢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轻声读、高声朗读、默读、亲子共读等。

2.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拿起笔,在课文中圈圈画画。

(1)画段儿

学生预习课文时,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学生在标画自然段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仅有一句话,有的自然段有好几句话,这种认识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结构。另外,标画好自然段后,也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清楚地提醒学生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也可以直接告诉老师第几自然段中有疑问。“画段儿”的方法,学生方便使用。

(2)画字儿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分为两大类,即田字格中会写的字,绿线内会认的字。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后的两类生字,用“〇”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这样,学生一看一画,就把生字认了两遍,也能很快区分哪些是要会写的字,哪些字只要会认就可以了。同时,在读课文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画出的生字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3)画好词句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词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遇到这样的词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出。这样学生就会集中读书的注意力,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好词佳句,随时标画出来。

(4)画问号

“学会思考,勤于质疑”是阅读的关键。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父母等先尝试解答这些“?”。如果还不理解,就带着这些问号进课堂。这样,听课时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才能真正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才能提高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查

(1)查工具书

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查字典,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帮忙,把查到的字音、字义及时记录下来。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2)查阅资料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信息的传播是多渠道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积累资料。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注重评价,体验成功的预习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坚持不懈地认真预习,是需要一定毅力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气、意志薄弱,预习时很难做到自觉,更难坚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有效地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1. 课前检查、评价

课前,可以采用教师抽查、组长检查、同桌互查等形式检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读、画、查的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奖励“红花”或“星星”;对预习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应一方面加以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对这部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其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帮助其体验预习的好处。

2. 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课前检查只是大概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到底预习得如何,还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发现预习效果较好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分享预习成果、展现自我等环节,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得以展现。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中起着督促其进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掌声的,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鼓励。教师的评价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地完成预习任务。

四、倡导坚持,培养自觉的预习习惯

入学伊始,预习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的,预习是被动的。一段时间后,如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一定会十分欣喜,从而对预习产生兴趣。这时,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预习习惯即可养成。

小议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篇10

预习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预习搞得好,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预习搞不好, 我们紧握“讲练结合”的法宝, 批阅如山, 学生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孜孜以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 不遗余力, 学生课堂表现仍是云里雾里, 一片茫然。预习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 做到有的放矢。预习可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教学实施。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搞好学生预习呢?首先, 教师必须指导到位, 端正态度, 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不少学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 认为反正课堂上老师会详细地讲解, 预习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也有的同学曾经做过预习, 但不得要领, 没有什么效果, 因而不能坚持。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英语预习的重要性, 目标明确了效果一定会好。接下来注意提前一天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 或者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例如, 把单词音标读出来并读熟;英文对话的处理, 让学生翻译成汉语并读出来;如果是英文课文, 让学生翻译成汉语, 写在预习本上。预习过程中要做到敢疑、多疑, 对于疑问可以记在预习本上。例如, 对于课本中的英美习惯可以提出质疑, 语法词法等。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发散思维一定会加深我们对语言材料内容的理解, 并激发我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我们就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结合老师的讲解去获取答案, 从而加强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自己的质疑如果在课堂解决不了的, 可以在课下请教老师。布置清楚后, 就是检查监督, 这一关很重要, 如果不检查会被一些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当成儿戏, 根本不做, 如果不做的话预习也就成了空谈, 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检查督促, 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督促, 以便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这一点在开始时更关键, 习惯养成了, 老师就省心省力了。课前预习要做到善始善终。检查的手段有两个:一是自己检查。根据复习提纲进行回忆, 独立完成思考题及书后的练习题。这一检查旨在考查预习的效果如何。其二让老师对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 主要时间一般在课前5分钟, 很多老师通常会结合教学内容, 由检查预习情况引入新课, 多采用提问的形式, 必要时可集体分组讨论, 注重表扬鼓励, 适时点拨指导, 激发我们的预习兴趣和积极性, 紧密地把课前预习同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

初中英语培养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建立自信心,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预习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不可忽视。所以, 英语教师除了备好课、上好课之外, 应该多研究怎样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多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以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自主预习习惯培养 篇11

摘要:“预习单”作为学生吸收数学新知识、积累旧知识、创新知识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和一个“古老”话题,研究其者不乏众生。在新课程环境下,预习作业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数学预习单”的分类设计、分别使用等方面,全面挖掘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数学预习单”真正为学生的学而“生”,为学生的学而“设”。

关键词:预习单;学生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9-02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现状

我校高一、高二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本人对学生进行了有无“数学预习”的大实话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预习不重视,或走马观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无法检查或者无法大范围的检查,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而对试卷等这种要上交的笔头作业,学生还是比较重视的。试问一下学生的作业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吗?答案肯定不是。那为什么教师检查不力,学生作业就不行呢?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教师必须用检查来督促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一)“数学预习单”的设计

“数学预习单”的设计要以教材为依据,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在这里,本人主要研究新课的“数学预习单”。新课的 “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即“自主梳理区”、“自主探索区”、“自主巩固区”、“师生交流区”。

(1)“自主梳理区”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建构好一定的心理基础,梳理好相应的基础图式,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学习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情绪准备和工具准备。知识准备主要是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的知识储备。情绪准备就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心向,为学习新知做好情绪状态上的准备。为此,设计“课前导学”与“情境创设”两个栏目。“课前导学”一般设计填空题型来考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有时也可用相应的基础图式;“情境创设”则以设置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为后期的探索讨论作准备,也就是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心向。

【案例1】

(2)“自主探索区”即问题探究,设计恰当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新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好的问题设置可以使学生有一种层层跟进、水到渠成的感觉。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预习单的“自主探索”中,以问题串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获得新知识。再者,自主探索也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所以,自主探索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索区”中,一般采用填空格、问题串、提示语等形式去引领学生解读教材、探索新知。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特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探索方式,如引導式探索、开放式探索,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预习习惯。

【案例2】

(3)“自主巩固区”即通过精选的预习练习题,让学生自我测评和发现问题。这部分的设计题型可以有填空、选择和解答多种类型;设计应考虑练习的难度、量度及进度。难度是指练习相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预习练习题时应设计基础、稍有层次的题目,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练习量度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数量。教师对预习的练习量的控制和把握,直接影响学生完成“预习单”的时间和质量,直接关系“预习单”能否有效的长久生存,一般以四五个题目为主。练习进度是相对于教学进度而言的,学生的掌握情况是练习进度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数学练习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习练习对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使学生能有效的利用预习时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教师也能借助预习练习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案例3】

(4)“师生交流区”即学生对自己在前面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疑惑需要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希望通过老师的帮助来解惑,以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设计这一区,旨在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从知识整理、探究方法、知识之间联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用文字语言(即自己的话记录)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和失,如“通过本课预习,我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等,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单”中的这一区,既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还可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能及时改进课堂教学,保证课堂的有效进行。

【案例4】

(二)“数学预习单”的使用

学生提前一天拿到“预习单”,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完成“预习单”上的“自主梳理区”、“自主探索区”、“自主巩固区”、“师生交流区”。然后再通过“预习单”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相互进行讨论;最后把“预习单”上自己不能能解决的疑问做好标记,等老师上课时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在课前把学生预习单收集起来,进行批改,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讲课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在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的第一段中,安排3—5分钟时间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与学生一起交流,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问。

对各个层次的要求和目的一定要明确,预习作业要适量,设计一些引导他们思考、探索的问题,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境地。哪些题布置给哪一组,哪些题什么时候布置都要斟酌,真正使每层次学生做到一题一得,甚至一题多得。

对于检查中问题出现较多的层次或“实际”与“要求”有较大距离的同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格外花时间帮助补缺。对下层,则从最低点开始进行辅导,帮助上层和下层的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互帮导学。另外,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对课堂上吃不饱的上层学生,在课后辅导中,则加强对他们知识的提高和综合;课后编拟一些提高性的数学思考题,让他们相互研究,思考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在课题运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阶段性教学质量分析等,以便随时修正该课题、完善该课题。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跟踪听课中注重形成性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反思现状的跟踪调查,找出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正的环节,把课题落实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处。课题组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反思能力有了很高的提升,学生爱学、善思,学习能力逐渐加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在实验中我们进行高一学年两次学年终结性数学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共设三大项,第一项选择题(30%),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第二项填空题(20%),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定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第三项解答题(50%),检测学生数學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检测结果及分析:

对调研卷的分析表明:在预习能力逐渐养成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能力明显提高,错题率明显下降,学习效率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两极分化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显示出该课题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对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在高一学年两个学期杭州地区的期末统测与期中及同一级兄弟学校的联考中我校成绩在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上均位列兄弟学校的第一,且有一定的优势,成绩稳定喜人。

尽管在一年的研究时间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还不能尽如人意,对照课题研究的最理想的效果和教科室的相应要求,我们发现还有以下及需思考的地方:

1.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认识不够,有应付“数学预习单”的情况。

2.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极端化,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求预习,导致课前、课堂与课后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

3.高年级教师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对课题研究的投入兴趣和精力不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应该思考:

1.如何能得到更多学生的理解,不把相关工作当作负担并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

2.预习只是手段,而且它的实质在于“发现方法”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意义上,预习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才好。而且,预习的问题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具有一定意义的问题,而不是缺乏应有价值的问题。

3.如何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课题研究有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尽力使这些成果得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亚峰.新课程概念下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变[J].数学通报,2005(l2):6.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3]王艳春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考试研究,2011、05;

[4]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1;

培养语文预习习惯的几点尝试 篇12

一、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预习的基本步骤

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 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 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三年级学生为例, 三年级对于整个小学学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是一个由低年级向中高年级的过渡阶段, 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认知力较弱、学习能力不足、自控能力欠缺的阶段性年龄特点, 以及爱思考、好表现、有较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烈的求知欲等心理特征, 依据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要求, 我本着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 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 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

(1) 给课后生字标出部首、写上音序并组词两个;

(2) 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并注上读音, 标出自然段序号;

(3) 课题质疑:针对课题, 提出问题, 读课文3遍后尝试解答; (4) 提出不理解的词 (2~3个) , 并通过查字典找到词语的意思; (5) 读完课文后, 写出你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你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在把握预习的基本步骤以后, 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把握语文预习的“三个性”

(一) 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是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 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发展能力, 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 循序渐进, 逐步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刚刚步入三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上, 我就向学生仔细地介绍了什么叫预习, 预习的步骤包括什么, 并且把每一个学习步骤细化, 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 写出音序, 并组词两个”。这样, 学生就会更多地留意生字的音形义的关系,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该如何“下手”。

(二) 预习要求的层次性。

循序渐进是养成预习习惯的关键, 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的渐次提高, 预习要求要循序渐进, 不可求“全”求“深”, 要注意相应的层次性。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的课文上全都标注了拼音, 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但三年级课本则取消了注音, 只是在文中出现较生疏的“三类字”旁才有拼音标在括号里, 要求在预习本上完成。

(三) 预习要求的思维性。

“学贵有疑”, 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清晰、明确地提出问题, 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的起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因此, 在预习的要求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预习过程中, 主要有两大疑问:1.课题质疑, 并通过课文自主尝试理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军神》时, 可以让学生就题质疑:军神是什么意思?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在自我质疑, 然后通过阅读后自主解答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2.读后质疑, 读完三遍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这一要求的设置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 属于更高层次的质疑, 它不但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还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如预习《望庐山瀑布》时, 对李白感兴趣的学生查阅了他的生平资料, 摘抄了他描写壮丽山河的其他一两首名诗, 甚至找到了他历史典故当中的一些趣事;对庐山感兴趣的学生, 搜集了庐山的资料, 发现了其他描写庐山的名诗佳句, 甚至找到了庐山美景的一些图片进行展示;对瀑布很好奇的学生, 查阅了瀑布形成的原因, 了解了瀑布的一些故事。

三、帮助学生巩固语文预习的好习惯

(一) 语文预习要求不能太高。

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 兴趣索然, 应当因材施教, 适当降低难度,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中, 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 注意从多方面促使学生坚持预习。

一是要不断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课上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适当的表扬, 分层次加“星星”的方法进行鼓励。有了老师的肯定, 相信学生一定会更加坚持做好预习工作, 并且逐渐养成习惯。当然, 表扬的方式应该具有针对性, 比如说, 就某篇课文, 某同学在作者简介方面预习得非常仔细认真。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也看到别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 更好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二是要不断增强预习检查的严肃性。预习也是作业, 老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 在这一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点,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调整预习方法指导。总的来讲, 预习可以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 对于书面预习, 教师一定要收上来看, 但不需要细致批改, 可以盖小红花或者写一个“好”, 也可以将预习得比较好的本子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口头作业可以让学生家长签名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检查。

(三) 加强与家长积极有效的沟通。

刚刚开始进行预习时通常都是在家中完成, 因此要先与家长沟通, 使家长明白学生预习的意义及此阶段的方法。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 学生才能养成坚持预习的习惯。

上一篇:水蒸汽重整制氢下一篇:培养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