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2024-10-15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精选12篇)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篇1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且对他们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在小学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预习, 而忽视了数学学科也需要课前预习, 甚至缺乏让学生预习的意识, 这样的固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因此,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预习习惯, 让他们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和探索新知, 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要求和目标。

一、课前预习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一) 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如果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将要学习的内容, 他们就能明白哪些知识比较简单, 通过自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比较复杂, 尚存疑问, 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 , 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花费在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拓展上。当教师讲到自己疑惑之处时, 学生本着急于解疑的心态,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会用心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 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 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上面已经提到, 小学生通过认真预习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 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预习是有收获的, 如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 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会更加自信地进入到学习中。而且, 成功和自信会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以后的课前预习。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法

(一) 为学生设置预习作业

1.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兴趣,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入手, 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预习作业, 以此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预习作业, 如“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着做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预习任务, 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得更积极主动。

2.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掌握课本内容, 因此对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也没有精心布置预习作业;有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的预习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 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目标;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没有考虑预习作业要因人而异, 布置的预习任务实行“一刀切”, 且形式单一。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把预习理解成为了看一遍书, 甚至连书也不看, 更不用谈预习习惯的养成了。因此, 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完成预习作业的主体是学生, 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1.阅读本课的内容, 多读几遍, 看看是否理解, 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 找一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利用平行四边形纸和梯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有什么发现, 记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要求明确, 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能使全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 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 有不同的预习侧重点, 相应地, 也应该有不同的预习方法,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

1.阅读理解法

阅读理解法是指学生通过“圈、点、划”等方式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 关注一些重点词语和语句。一般情况下, 概念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这种预习方法, 比如“倒数”“自然数”“质数”“合数”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来预习。

2.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指教师帮学生列出预习提纲, 而且提纲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 几何性质的内容较为适合这种预习方法, 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若仅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缺乏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如果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并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将会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对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法比较适合拓展型的教学内容, 是指让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 让他们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比如, 在教学“利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查找和搜集与银行储蓄相关的知识, 这样安排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利息”的资料。

(三) 教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工作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 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教师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他们希望得到奖励, 这种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都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 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 当学生对教师的鼓励和奖励产生“抗体”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检查措施。比如, 在学生预习后, 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预习测试, 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 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当学生提问题、想问题达到一定的标准时, 教师就可以“放手”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要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 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相同的水平。

总而言之, 预习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 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以便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 教学进度, 以及课堂知识容量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预习作业、多样的预习任务, 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意识, 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感悟[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2) .

[2]张学仙.打有备之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飞:素质教育, 2014 (1) .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篇2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课前预习习惯 篇3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呢?首先学生自发的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其次老师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创造了条件。

一、课前预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便有了信心。渐斩地觉得数学不再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前预习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

⒈ 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

⒉ 读一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形象的理解概念,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来。

⒊ 摸一摸。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⒋ 比一比。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5.试一试。预习时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看答案。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要建立交流机制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

1.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问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2.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渐渐地学生对预习产生欲望。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四、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只看结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

如: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时候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理、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较合理。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了误解,要纠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五、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的引领

预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千万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觉得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要注意不断修正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总之, 要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有效教学背景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篇4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预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更能激起学生和文本的心灵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从以下预习兴趣、预习方法和预习评价三方面来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并逐步常规化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愿意去养成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兴趣呢?一开始, 不妨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预习。在我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时, 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看谁预习最认真, 最能了解老师的心思?对于基本的预习环节如查字典认识生字, 读熟课文我设定比赛规则, 每次预习总分十分, 认真做到者得满分, 有欠缺则扣分, 若超额预习则加5 分, 由组长统计, 学期结算, 看谁最会预习。这样一来, 很少有学生会不预习, 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学生争相读书的声音。每篇文章的词语, 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阅读, 先用铅笔画出来, 上课时再与老师核对, 看谁和老师最有默契, 每次画词语, 总是能听到学生高兴地低呼:“我又和老师一样了。”其实, 学生从一开始的为了得分, 慢慢转变成常规的学习步骤, 最后成为习惯, 都在竞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二、从预习方法入手, 优化预习

学生之所以不重视预习, 有大半原因是因为不会预习。在我们老师眼中, 预习是极其简单的, 常常忽略了对学生预习的正确指导。其实, 要想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 首先得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预习。

(一) 读课文

预习的首要工作就是读书,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顺课文, 进而培养学生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 并发现疑难。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种方法读, 如高声朗读, 轻声读, 默读等等。

(二) 查生词

初读一篇文章,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我们应事先提醒学生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碰到一些难理解或重要的词语时,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查自悟。碰到一些专业名词, 科学术语时, 可指导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 提问题

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 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 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我们老师可要求他们在预习时提出问题, 看谁能把老师学生问倒。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 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 有关于内容的, 也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

(四) 写批注

我带的是高年级的学生, 做批注是高年级预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年级也可以开始让学生写批注, 锻炼阅读能力。什么是做批注?就是在预习的时候, 针对文章中的较能唤起自己表达欲望的句子, 在旁边写写自己读书产生的感悟, 这一做法,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独立阅读能力。如何教学生学会写批注呢?一开始, 我和学生上了一堂学写批注课。我告诉学生批注要点:挑你喜欢的句子, 或是读了很有感触的句子, 又或是文章的重点句子, 抓住句子中关键的重要的词语如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 有什么想法或是联想到了什么, 都可以在旁边写下来。接着, 我们一起针对《装满昆虫的衣袋》进行批注练习。我指导学生抓住法布尔的动作, 语言, 如“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通过解读动作“包”, 并联系上下文, 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学生接触批注的前一段时间, 我将文章的重点语句摘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做批注, 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句子写感受。现在, 学生已逐渐掌握了批注, 上课回答问题也精彩多了, 常常有学生说出出人意料的话语, 给课堂增添活力。

三、注重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预习作业是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的, 因此教师应对预习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 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 但可以不细致批改, 以检查为主, 对于一些认真的同学, 可以贴小红花或写“你真棒”等进行表扬。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可让学生互查。口头预习作业, 如果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则要时常关注各人得分情况;如不是, 则请家长监督, 或采取抽读的形式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检查和评比, 无意中给了学生预习的压力和动力, 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投入语文学习, 也能为将来的阅读品味打下奠基石。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幸福, 播种预习习惯, 收获阅读的乐趣。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预习对于学习而言, 是极为关键的环节,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认真的预习。学生只有通过预习充分感知课文, 课堂上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更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因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并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小学生如何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篇5

在上每节课之前,预习能使你在课堂上抓住自己不会的地方有所突破,课下你会觉得轻松愉快。合理按排预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有的同学是边读书边思考,对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同学是在预习时读、画、圈、点,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 课前预习。这里家教要提醒的是,预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一种方法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学生。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预习计划。

预习过程中还是要善遍注意两点。

1、刚刚开始预习的学生,先要选择一门自己学得比较费力、成绩不大理想的学科做起点,一直坚持下去,家长也要经常监督,收到一定效果后,再适当扩展预习的科目。

让课前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篇6

一、“以赛促学”,促进学生认真预习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通过预习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认真的预习。预习竞赛的形式要有多样化,这样才能是学生对预习竞赛保持长久的兴趣。另外,预习竞赛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果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奖励,就会失去预习的动力;而预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则预习又称为了可有可无的工作,预习竞赛也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认识a、o、e、i、u六个拼音,并且将字母分别写在六张卡片上。上课之前,教师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预习测试:教师在讲台上随机说六个拼音中的一个,学生需要迅速的将写有这个拼音的卡片高高地举起,举慢或者举错的学生就证明没有掌握这个字母,需要自觉的、迅速的站起来大声地朗读这个没有掌握的字母,然后游戏继续。全部举对的学生就可以自己在书本上画上五颗星星。通过这样的小游戏,不仅调动起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参与的积极性极高,把游戏渗透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把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同样适合游戏,要把游戏的趣味性、知识性,使他们乐于参与,高兴参与提高学生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的巩固、熟练了知识。

二、设计预习案,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教师应当重视预习案的设计,通过预习案向学生指明预习的步骤和目标,帮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预习。学生在课上发现预习产生了效果,就会提高预习的热情。并且,学生在预习案中能够总结出预习的策略,久而久之,就能够逐渐提高预习能力。

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课中,教师这样设计导学案:1.阅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明确读音和含义。2.从哪里看出“洪水猛兽”。3.从哪里看出大禹治水的艰辛?4.大禹为了谁治水?他几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第一个问题促使学生精读课文,为下面的预习工作奠定基础。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大禹治水的艰难和危险,第四个问题则引导学生思考大禹治水的意义。四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情怀。

一份好的预习案,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助力出彩。譬如我们使用的导学案,是我们年级组共同努力的结晶,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来动手,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分工配合、协作,我们的导学案质量在提升,为我们的精彩课堂助力添彩。

三、自设问题,体现个性

每个学生的预习能力不同,在预习当中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感受文章。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预习后的成果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实现整体进步的推动目标。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在预习时候自己设置问题,然后教师选取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考考其他学生的预习效果。这种“学生出题考学生”的方式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问题的角度和层面很可能是教师都没有发现的。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挑战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可以从多角度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可以促使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学习。

例如在《军神》一文的学习中,就有学生提出:“沃克医生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为什么文章对沃克医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贯穿全文?”还有学生提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啥?这样写会不会降低对刘伯承将军形象的塑造?” 学生们针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不断有新的想法提出,感受到了侧面描写手法的魅力,实现了不教而学的课堂效果。

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学而时习之”,“学而预习”也是同等的重要。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把课前预习变成一种习惯,让课前预习成为助推学习的翅膀。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 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 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 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 做到“掷地有声”, 落实到位。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读。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 自己读, 七读八读, 课文读熟了, 内容也就理解了。”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 “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 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 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查。初读一篇新文章,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 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 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 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 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鼓励学生反复体会, 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 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3.画。画出关键词, 重点句段, 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 如“---”“──”“~”“√” (依学生喜好而定) 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 预习《看不见的爱》一课, 文中有一句话“总会打中的, 关键是做了没有。”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 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另外, 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 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4.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 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 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 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 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 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学生为了发现问题, 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 有关于内容的, 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 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 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 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 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 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 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 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 根据习得的方法, 一起预习, 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 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 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 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 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此时, 我给学生设计预习作业纸, 让他们自己预习, 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较为自觉地预习, 进入自为阶段。

总之,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 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语文教学成功与否, 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篇8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今的七年级学生虽然大多已经有了三、四年的英语学习经验,但是他们在学习英语方面并没有比以往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更具优势。究其原因,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比较浅显,要求较低。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学习进程多表现为被动的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操练为主。而初中英语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有着许多明显的变化,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不能尽快地适应这些变化。虽然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但忽视了课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很被动,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一堂课下来疲惫不堪,而且学习效果也不好。

英语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属于交际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而预习就是自觉能力的最好实践。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授新课之前,预先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听课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使听课更加具有针对性。课前预习主要是靠学生独立完成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工具书等一系列步骤在无形中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弊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课后常能听到一些教师如此抱怨学生:让他们预习,就是不预习,气死我了,课堂效果很差。其实,有些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是因为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预习不重要,嫌费时费力,上课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了。但更多的学生是不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采取的策略不科学,导致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大,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1. 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预习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目标,可先看一下该单元的大标题和这一课的内容,明确这一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单词、词组或短语、交际用语、句子、语法等。

2. 抓住重点和难点。

预习时,应该抓住重点和难点。通过所给的课文内容归纳出该节课的重难点、学过与未学过。比较未学的与所学过的内容是否有联系,如何联系;并用笔标注出来不理解的,在课堂上观察老师如何解决,这就是课堂上听课的重点。只有课前的预习分析,才能抓住课堂要听的重点,做到课堂听讲的针对性、目标性。把在课后注释中没有涉及到而自己又没有把握的问题作为疑点、难点。凡是在本单元Checkpoint中出现而自己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即为重点,也可以说是难点。

3. 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困难再大,也能克服。培养兴趣至关重要。要培养兴趣应从以下入手:

(1)尽可能多地观赏一些有关英语方面的影视作品,从视觉的角度,欣赏的角度增加兴趣。

(2)要坚持不懈。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才能学好英语。

(3)多阅读一些有关英语方面的浅显易懂的有趣的故事,提高趣味性。

(4)看物思说,即看见实物,想一想用英语如何表达,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5)克服怕说错的心理。大多数学生不敢大声地说英语,害怕说错别人笑话,不愿与别的同学进行口语交流,这种心理阻碍了口语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生预习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多听磁带和mp3、做些英语方面的小统计、小调查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时找出疑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听课,教师充分的备课和学生充分的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进行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制定学生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也称导学案,它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对于还没养成预习习惯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前预习辅助资料。它将对学生进一步养成完全自主预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学案的使用,慢慢了解如何进行自主预习。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在课堂上针对预习结果给予指导,并且鼓励预习效果比较好的学生与同学们分享心得和体会,从而激发其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很重要。教师应在紧密结合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他们明白不要打无准备的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使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浅析 篇9

一、确立预习意识, 将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传统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课堂45分钟, 所以我们常说, 向45分钟要效率.其实, 学生的学习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之中, 要使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我们应将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向前延伸, 即指导学生开展课前的预习;向后拓展, 即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使整体教学活动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三个基本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样课前预习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学规程.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数学学习的预习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 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细化可分为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各导, 对学生的智力提出严峻的挑战.通过课前预习, 充分做好接受新知的已有经验准备与心理准备, 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使整体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听课思维状态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尽管在预习中会存在一些知识点不能掌握的情况, 但由于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初步印象, 再经过课中老师的讲解、分析, 必然使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确保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因此,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针对预习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的特点, 我们应将预习作为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课前预习, 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中听讲, 检验预习成效, 通过教学对话与互动, 实现思维的交锋与视角融合.坚持课前预习, 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人们常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前预习中,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 学习必然存在一些困惑, 这时, 让学生在问题提出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预习方法, 将课前预习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进行有效课前预设的关键,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关注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设计预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 教师应事先设计好引导学生预习的提纲, 我们一般称之为预学案.在进行预学案的设计时, 我们要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现状出发, 遵循数学思维规律, 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 内容具体, 要求得当.

二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围绕预习案要求, 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对于概念的预习, 要求达到能叙述、会判断, 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如预习“映射”这一概念时, 通过叙述首先认识到映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 要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一个映射, 必对概念“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按对应法则f,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做更深层次的了解, 明确概念的外延;“一对一、多对一”这两种特殊的对应, 至此就能举出一些映射和不是映射的例子, 完成认识这一概念的全过程.对定理、公式的预习, 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 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 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如预习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时, 首先分清“在三角形中”这个前提, 明确结论“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转化为数学语言, 其推证过程是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平面向量为工具得到结论.对例题、习题的预习仍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 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相同与不同, 不同时又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 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 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

三是做好预习自我小结.学生预习后, 要指导学生小结预习结果.比如, 可以让学生写出教材上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列出全书章节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对于例题, 在书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 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 体现编者选例意图;对例题条件、结论变化, 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纵向发展.

三、关注预习评价, 将课前预习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起点

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关注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评价, 课前预习的结果应作为课堂的教学起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习评价工作:

一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对照教师下发的预学案要求, 逐条进行分析, 让学生自问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否清楚地复述出来, 定理、法则是否较好地理解, 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本课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能否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等.

二是教师讲课之前, 要将学生的预学案全批全阅, 课前还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联系, 明确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课前提问、预习展示等方式, 教师要弄清楚学生预习的情况, 对一些学生预习中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作进一步的讲解.在弄清楚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后, 再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 突出学习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学有所思, 思有所疑, 疑有所得.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一、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初步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因此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深层探讨和拓展上。学生在预习后, 明白自己已经对新知懂得了什么, 在课堂上要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什么疑问, 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当课堂上讨论到自己的疑问时, 由于好奇, 想急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会凝神倾听同学和老师的观点, 更加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通过预习, 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新的知识都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希望比别人懂得更多。学生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赏, 会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从而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更加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

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

第一, 教师要作好帮与扶的工作。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 教师一定不能心急, 要安排预习时间, 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针对“后进生”, 教师要进行帮助, 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 对于刚刚学习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 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 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第二, 教师要做好带与奖的工作。“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 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 看完之后自己操练, 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在重点内容做上记号, 请教老师, 家长或其他人等。做为小学生, 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 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 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 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 还是物质上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要注重“奖”。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多少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篇11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2.建立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并逐渐形成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通读教学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字词、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二)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预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列举例子来帮助理解慨念。

2.通过预习来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三、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奖励,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与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即对新知识进行自学;同时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去发现、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必要。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和质量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会产生很大的疑问, 这是很好、很正常的现象, 而这些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通过预习看书, 将这些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 有针对性地去听课, 从而攻克疑问, 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和质量。

3. 有助于老师增强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师对学生预习过程进行检查,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基本情况, 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深度, 从而让老师抓住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有目的性地进行有效教学, 避免了老师讲课的盲目性, 提高了针对性。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有效对策

1. 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欢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想学生具有高效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学习理念, 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趣味十足和生动直观的学习会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前预习也是如此, 需要小学生自觉地完成, 这就要求小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养成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水平。

第一, 教师用语言激励。在安排预习任务之前可以鼓励学生说:“我们比一比谁预习得最好!”在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时, 认真批注并写下评语:“预习得真不错, 加油!”“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继续努力, 你是最棒的!”“预习得很细致, 再多多发动你的小脑袋吧, 你就可以当小老师了!”等等。同时还可以将预习优秀的学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 如此同时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爱上预习。

第二, 良好的竞争机制。每周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 公平公正选出“进步之星”“预习之星”, 还可以将预习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 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对于讲课优秀的“小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并由全体学生每周评选出一个最佳的“小老师”, 颁发“优秀小老师”证书, 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2. 解放小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自主预习的能力

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体现了他们个性和发展成长得以解放, 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能够自觉地进行自主预习。作为一名小学生,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均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征服欲, 基于此, 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将每一节新知识当做新鲜事物, 老师留心观察, 激励他们进行自主预习, 久而久之, 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喜爱。解放小学生个性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使他们具有自己的思维与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 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预习方法。

3. 创设情境画面, 指导学生实践

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精心营造。对于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也需要老师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课本知识, 科学指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 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实践带来的学习成效, 这样才能使课堂效率大幅度提升。对于还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 更需要精心创设不同情况的学习画面, 指导学生先从最单纯的预习方式着手, 逐渐提高难度。如老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数学模型, 使学生在思维上对数学有关知识具有大致的了解, 然后罗列出本课堂的重难点,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另外, 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延伸, 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同时,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知识, 进一步强化这些知识, 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使预习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 若老师和学生都能够高度重视, 持之以恒, 将其当作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久而久之, 每个学生就能养成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成绩逐渐提高, 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更加有趣、轻松。

摘要: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师的教育引导下, 小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为终身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兰平.预习, 给孩子一个成功的基点——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18)

上一篇: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下一篇:教学工作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