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 篇1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 心理准备还不充分, 往往带着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 雄心勃勃地构建高中三年的“宏伟计划”, 争取三年后的高考再创辉煌。但事实上, 由于初中数学的求果不索因、由图得数不讲理等特点, 许多初中时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渐渐地失去往日的辉煌, 甚至成绩一落千丈, 使家长困惑与难堪。更为担忧的是, 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丧失了斗志和信心。其实, 进入高中以后, 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 思维要求的提高, 课堂容量的增加, 教师讲解课时的减少, 学生课后自主时间丰富, 只有科学地进行知识的衔接、合理的心理过渡, 采取有效的方法, 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 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预习与预习计划
高中数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用非常广泛, 它随着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断更新。学好数学与学好其他基础课一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素质, 所以学会预习是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呢?在学习新课之前, 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 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 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的作用, 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 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地理解。
第二, 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 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 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 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第三, 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 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 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 变形后的功能。
第四, 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 例题使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五, 在预习之后, 要列举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你理解了多少, 哪些知识点是难点, 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预习的好处
第一, 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 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 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这样的学生往往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弥补, 长期下来, 学习就陷入困境。
第三, 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助于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 预习可以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预习, 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 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预习的步骤
高中数学的预习应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预习划分为整体预习、阶段预习和及时预习三个层次。
第一, 整体预习。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把握。一般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初, 如暑假或者寒假, 集中一定的时间, 通阅新教材, 进行系统的自学, 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有个概括性的印象, 达到心中有数, 学习起来就居高临下, 有条不紊, 并且能够缓解对数学学习的精神压力。由于数学学科是大家普遍觉得难的学科, 所以整体预习就显得更必要了。
第二, 阶段预习。就是对有关知识块或者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预习。一般以一个章节或者单元为整体, 初步建立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明确知识的重点, 了解学习的难点, 发现一些重要的方法,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从系统的角度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和方法。这种预习方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但是常常是蜻蜓点水、得过且过, 没有形成知识框架, 应加以纠正。
第三, 及时预习。就是在教师上课前, 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 再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 把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这样的预习时间短, 印象深, 见效快, 上课时就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 高质高效。这种方法更为常用, 但是由于每天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不一定都能如愿, 所以要统筹安排, 把三个预习的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全面兼顾。
四坚持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 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 读。先粗读一遍, 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根据学科特点, 然后细读。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 (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 、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
第二, 画。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第三, 批。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与体会, 应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写出来。
第四, 写。包含这几方面:写大意, 每个章节或者单元或者某一段的大意可以在书边上写出来;写小结, 写对某一部分预习的感受和体会;写经验、总结和拓展, 对某一部分的学习总会有所收益, 在解题时的感受以及解题的经验, 对知识的认识和拓展都应当写出来, 这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复习和反思。
总之,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有其规律和方法, 学会预习, 对学习数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预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 教师的指导很有必要。所以, 学生预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 篇2
一、课前做一做。
有些知识光靠“看”,学生还是不易弄懂,必须亲手做一做,动一动手,才能了解知识的内涵。如预习“圆柱的表面积”一课,让学生除“看”外,再动手做一个圆柱体,以更好的理解概念定理。
二、课前看一看。
看,是预习的一种基本形式,首先要看内容,包括学习的课题、主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都要弄清楚;其次要归纳这部分知识的规律,弄清楚这些规律的推导过程。
三、课前画一画。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预习时还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才能了解知识网络,辨别知识发展走向,加深理解又巩固新知识。
四、课前练一练。
通晓教材以后,学生可以在课前练一练课后的习题。通过练习,检查自己看懂多少知识,弄不清的地方应作上记号,以备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或请教同学。
学生数学预习指导的探讨 篇3
预习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的重要方式,为落实学生自主预习,养成良好预习习惯,所以我们在做好学生预习习惯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正确认识预习的意义,切实抓好预习指导
1.预习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想在上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2.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突破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立以学定教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预习是关键。
二、精心做好预习设计,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的设计,要在教师钻研课标、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后,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上进行。预习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应包括预习的内容、方法和预习的要求。①预习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预习内容的设计要全面、具体、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②预习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预设预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预习设计中对某项预习内容的学习给予方法途径上的提示,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方法,可以是学生课上学习时学会的,在预习中加以运用,也可以是学生还没掌握,在预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的。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提示的学习方法也应不同。学生在预习时已经运用自如的方法,教师不必再提示。③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是学生对预习内容应达到的程度。提出预习要求时,要考虑课标的要求、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随着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的增加,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能力会不断提高,能完成的任务可以不断增加,要求也要逐渐提高。在预习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外,还应让学生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可通过自学、请教同学和家长等方式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长汇报给老师。预习的设计可以以预习提纲或预习学案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抓好预习检查,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预习积极性,以及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检查可以采用小组检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小组检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主要由小组长检查或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在检查预习时,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承担检查任务,并且,每个人检查的任务要经常变化,人人检查别人,人人被别人检查。这样可以在检查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录小组内每个人的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上上,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小结预习情况,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等级来评价。检查完后,组长把预习情况汇报给老师。低年级的预习检查教师要跟上指导,必要时教师检查。为了便于统计,可设计预习情况检查统计表。教师检查。学生预习完后,教师抽查或普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现场检查验证小组的检查结果,可以现场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把学生的预习本、课本、预习学案、预习提纲收起来集中检查。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和查看小组长的检查情况汇报,准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检查预习中,要适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
四、提供预习展示平台,增强学生预习意识
提供预习展示平台,是增强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预习展示可以融入教学过程,还可以开设预习展示课。开设预习展示课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提供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进而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的效果;二是一人或一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自然和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对比,验证自己的预习成果,从中受到启发;三是教师边听边记,借此收集预习信息。并不是每次预习都需要展示。教师要把握好开设预习展示课的时机,使预习展示课变成学生预习的“助推器”。在预习展示课上,学生展示的预习成果,可以是通过预习学会的内容,可以是学会某项内容的方法,可以是不会的内容,可以是新的发现或疑问。预习展示时,可以是某个同学对某项内容的展示;可以是一个小组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几课内容放到一课时逐课展示或几课内容分类展示。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展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五、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1-3年级数学预习指导:首先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 。学生流于形式的预习,大都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因此,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好预习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 。
1.将书“看一看”。
1-3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着进行课外阅读。“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 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重点要指导他们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例题和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尝试读懂例题和插图,边看书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做记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画“?”号。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 因此老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至少看一遍,一遍看不明白的就多看几遍。
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 它包括几层意思:一、尝试解答例题,算一算再看看有没有跟例题的解答一样。二、按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做一些小游戏、小实验,通过活动直观地理解知识。三、把书上的空白部分填写完整。四、尝试解答“做一做”的练习,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
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分析 篇4
一、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的现状
( 一)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语文预习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作业后, 都会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缺乏对语文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其可有可无, 即使不预习也不会对自己学习语文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 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以及课下做好巩固复习, 还要拥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每次上课之前都要预习, 从而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 以便在上课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该部分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 升学率或者学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觉得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大, 学生完全可以到大学以后再对其好好培养, 显然, 教师对语文的预习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中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这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可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 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 很多高中教师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做好预习, 学生对这种预习不以为然, 教师走后就利用早读时间做一些其他科目的作业, 他们认为做完作业才是最重要的, 预习只是一个学习中可有可无的步骤, 有时间就预习, 没有时间不预习也没有关系。
( 二) 对高中语文预习没有系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在把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之后, 并没有对学生的语文预习给予系统的教学指导, 使得学生对将要预习的内容毫无头绪。由于预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时, 应该着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然后制定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学方式, 进一步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预习困难进行细致的指导,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将其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 一) 课堂留下一定的预习时间
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留下的课下预习作业不予重视, 高中生课下的时间也非常紧张, 各科的作业把课下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稍微多出一点时间学生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于是就把预习的作业抛在了脑后。针对这个情况, 教师就应该稍微在课上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预习, 而在课堂上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语文的预习上, 从而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与此同时, 学生可将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地问教师, 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讲课时着重讲解该方面的内容, 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并了解其学习的方向和态度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预习产生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二)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方式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 进而就会造成学生对预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个现状, 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语文学习的预习活动。比如, 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题目,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是什么; 然后, 了解每个自然段要说明什么内容, 进而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并知晓每一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 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 并学习文中作者使用的独特技巧,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预习。
例如: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怎样在课下完成文章的预习。即: 先要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然后分析具体自然段落, 最后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以此制定一个大致的框架, 帮助学生进行课下具体学习的预习活动。这会让学生在语文的预习中脑袋里面有一个大致的预习思路,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三、结语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 篇5
应用探究式教学理论指导学生预习策略及实践
中医药课堂教学内容繁多,难度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学生个体了解少,难以在课堂上对每个同学因材施教,无法充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水平与探究能力很难有效普遍提高.笔者试图将探究式教学原理应用于课前预习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改进学习态度,进而改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习型人才.
作 者:刘玲 任燕 作者单位: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26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预习指导 课前准备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指导的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指导;必要性;措施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前预习,它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课前预习的重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地对新知识进行摸索,并且在摸索的过程中,寻找学习新知识的技能与方法,增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最后,学生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促使其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小学数学预习效果的措施
1.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工作
小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之知识储备有限、思维逻辑能力发展还不健全等原因,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前预习,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并且,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求学生自己预习,学生很可能会因缺乏兴趣,或者感觉困难,而没有对此付之行动。所以,教师在为小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为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1)教师要对教材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究,同时结合班级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设计出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加强课前预习。(2)教师要对预习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设定。比如,小学生预习的方法与步骤,怎样进行预习等,都需要让小学生明确,从而方便小学生回家自觉进行预习。例如,教师在讲一年级上册的“比一比”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寻找工具,对一些指定的物品,如桌子、电视等进行测量。对于一些不会进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定方法与步骤,经过长期的训练,从而教会其自觉完成预习工作。
2.加强学生的预习指导工作
很多小学生虽然有意识要去完成教师的预习作业,但却找不到预习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预习。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预习的指导:(1)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阅读,找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将其记录。(2)学生在自己预习完以后,让其自己将导学部分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检验。例如,教师在讲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让其自己寻找认为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再让学生将自己对导读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查看学生的预习能力和预习情况,从而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
3.做好课前预习的检查工作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促进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都是使用抽查、提问等方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为其设定不同的预习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前预习对于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引,从而增强小学生预习的效果,从而提升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小议语文阅读教学的预习指导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习,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 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 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预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传统教育认为:预习就在于熟悉教材内容, 认读几个生字新词, 进而程式化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当前一些书籍资料, 将学生本应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列举得一览无余。殊不知,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远胜于学生了解知识本身。
如何充分发挥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了解预习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 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 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 是课堂学习的起点, 预习可以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因此, 教师在教课时要不断强调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首先, 让学生知道预习的好处。预习过程即是认知过程, 也是肯定学习方法和经验的过程。面对陌生的课文和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不断思维, 有利于开发其智力。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 为积累知识, 增长见识, 提高其语文素养大开方便之门。所以,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 好处多多。预习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 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 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 在行动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可有可无, 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每次上新课前, 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在家“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 规定学生认真完成。另外, 为引起学生重视, 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开始布置的语文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 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 必须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 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在语文教学中,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
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之前, 先要求学生把要学的内容独立地自学一遍。布置学生预习, 可分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学习两方面进行。生字词的预习要求学生能读写和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查字词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向他人请教等, 实在无法解决的就留到课堂上来学习。课文内容的学习, 应让学生首先把课文读通、读熟, 然后完成课文中“预习提示”的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的内容。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样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学习, 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 权衡优劣, 就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能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长篇的文章, 可以应用“阅读理解式”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适合于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回答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能达到“阅读”和“理解“的目的。这样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更能根据学生预习后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迷惑了。同样的, 在很多时候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把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也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把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也就是学生预习的学案。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做好预备, 老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 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 更适合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三、检查激励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如果不去实施, 那也是徒劳。所以, 检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 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得好的同学大加赞扬, 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 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预习习惯基本养成后, 则要求组长检查, 老师抽查。在上课时通过提问, 学生讨论答疑, 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 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
此外, 教师及时的评价激励也必不可少, 它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课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 发现该生读得十分流利, 于是便问她:“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是因为我在家预习了课文, 在家练读了十遍。”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你预习得真充分,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真棒!”老师及时的表扬加上榜样的力量, 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 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作业。
当然,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在实施中最好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 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后, 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 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 课堂上也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预习指导之我见 篇8
一、预习作业的可操作性
预习作业, 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指导, 那么要想学生能够较好的去完成这个作业, 首要的一点必须是可操作的, 作业简洁清楚, 学生容易做到。比如, 设计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的预习作业:
认真阅读课本第16、17页。 (1) 回忆线段的特征:线段是 (%%) 的, 有 (%%) 个端点。画一条线段:%% (2) 怎样得到一条射线?试着画一条射线:%% (3) 怎样得到一条直线?试着画一条直线:%% (4) 线段、射线和直线相比, 有什么不同?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5) 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
二、预习作业的指导性
对于预习, 在最初接触的时候, 学生还是懵懵懂懂的, 不会自主学习。就只是简单的看书, 而没有深层次的思考, 光看了个皮毛,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在设计预习作业时,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向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能够寻叶觅根。比如, 设计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的预习作业:
你能行:开动脑筋, 你一定能表示出下面的分数。
1.请你用一张长方形、正方形或者是圆形的纸片, 折一折, 涂一涂, 表示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说一说, 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四分之一的?
2.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而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性则是非常重要的。在做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中的要求逐步操作, 从而有效地理解几分之一的进一步延伸。由之前认识的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 寻找到本质的内涵。
三、预习作业的层次性
因为是预习, 还没有直接去学习新知, 那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 应当呈现出一定的梯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此基础上, 有层次的设计相应的习题, 再对照阅读课本, 结合预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 设计四年级上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预习作业: (1) 认真阅读书上第56页的内容。 (2) 认真观察28+17=17+28, 在下面再写出三道这样的等式。 (3) 观察上面几道等式, 你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4) 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5) 认真阅读书上第57页的内容。 (6) 算一算,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28+17) +23○28+ (17+23) (45+25) +13○45+ (25+13) (7)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 再比较这三组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8) 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9) 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填在后面的括号里。82+0=0+82 (%%) (47+30) +8=47+ (30+8) (%%) (84+68) +32=84+ (68+32) (%%) (75+48) +25= (75+25) +48 (%%)
这样的预习作业, 则是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 逐步接触到新知的内容, 从自己尝试去表示出交换律, 到运用交换律,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学习呈现出较分明的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 不断自我挑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自我肯定, 兴趣高涨, 效率很高, 学得轻松而快乐。
四、预习作业的延伸性
预习作业也有要延伸的吗?我以为是有的。不是要延伸下节新课的内容, 而是延伸至将要进入的课堂。
比如, 设计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预习作业:
预习指导: (1) 估一估:420÷30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 算一算:先用竖式计算420÷30, 再验算。 (3) 看一看: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题。
五、预习中, 你遇到哪些困难?还有哪些疑惑, 记下来
在预习时,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解决预习作业中的所有问题,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通过预习而透彻掌握新课的知识。预习时, 应是允许学生存在错误,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或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以及自己的困惑。这些错误、难题以及困惑将延伸至新课的学习中, 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时呈现出来, 全班共同解决。在辨析纠错、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的能力也得以锻炼展示,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也得以更好的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摘要:预习, 是一种较好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背后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的思考与努力。如何设计预习作业?怎样才能发挥出它最好的效应?怎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这些思考将促使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
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方法指导 篇9
一、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要求.不能一味地说“把课本××节预习一下”, 这对初中大部分学生来说, 由于没有一定的预习经验, 又对预习的内容比较陌生, 因此不能有质量地完成预习内容, 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预习目标.
我觉得初中数学知识的预习, 应在通览整节课的内容后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找出并画下当节知识点, 做到熟记基本概念、法则;二是根据课本中的“操作”、“探索”“思考”、“讨论”的提示, 认真进行实践, 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三是着重研读例题, 结合新授知识能仿例题做练习, 从例题中寻找当节知识点的运用方法;四是标注疑点, 提出问题.在预习自学过程中, 多数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都有不解之处, 而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去一味地钻研, 疑难之处恰是需要教师解惑之处, 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 让全体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学生有了问题, 课堂学习才会有目标、有效率;学生质疑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二、精心设计的预习案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保障
对于学生的预习, 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案.预习案的设计应体现当节知识点或习题的练习提示, 并且要使出示的提示环环相扣, 问题呈递进式逐步推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当节课的内容, 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理解方式等方面对问题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课本, 系统把握当节课的知识体系;问题应简单明确, 紧扣课本中的“操作”“讨论”“思考”, 以便学生在预习时能理解基本概念, 能深入思考、加深记忆.
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据可依, 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学;同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时就有内容、有目标,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参照学生课前学习指导, 有针对性地教学, 这样简化了课堂环节, 增大了学生的训练时间, 提高了整个课堂的节奏.
三、鼓励质疑问难, 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初中学生因已习惯了小学那种“跟老师走”的学习形式, 自我学习能力差.因此, 在课前学生围绕老师的预习案进行预习后, 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在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利用2~3分钟时间针对预习内容进行重复学习.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之后,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围绕老师课前预习案进行交流、讨论, 在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 以便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解决学生在自我预习时产生的分歧.我觉得学生只有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而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则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交流、讨论环节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归纳、整理、总结的自学能力的同时, 又体现了预习的价值.
四、课前预习检查纳入数学学科的评价机制
把对学生预习检查纳入数学学科的评价机制, 学生一定会像重视考试一样重视预习.具体做法是让科代表每天早自习之前检查, 检查时也按布置预习时的要求检查, 按好中差三个等级记入班级量化 (也就是按1分、3分、5分记入) .刚开始时科代表不怎么会检查, 我就指导检查两次, 让科代表按我的标准打分.这样不仅减少了我的负担, 也督促了学生学习.两个星期的时间, 学生每天预习基本不用布置也能自觉完成.
五、学生带着预习问题听课
在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后, 每个学生或小组就提出了当堂课的疑似问题.这些问题即是学生在当节课堂上需要重点倾听的内容, 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提供了信息, 让课堂真正为学生解惑.在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难之处提出来,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或由教师讲解解决.整个过程让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自学预习、自我质疑、共同交流、教师解惑,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产生学习欲望, 从中提高学习的自信.
六、学生自我检测与教师针对性检测并存
学生自我检测主要是基础知识点检测, 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后, 课堂前几分钟, 是学生的复预和小组的合作交流的过程, 就是基础知识点理解掌握情况的检测.教师针对性检测主要是习题形式检测, 学生在预习之后, 可让学生直接在黑板上板演、纠错.这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七年级数学预习指导策略探微 篇10
一、明确目的, 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功课少, 数学教师一般也不太布置预习任务, 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课的预习以一种全新的学习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预习新课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但这种简单的调动似乎显得十分苍白.笔者认为, 只有通过扎实的预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 他们才会将多次行动转化为持久的习惯.以下为笔者设置的预习基本程序.
1. 读一读, 产生初步感受
如本课要求学习什么新内容, 自己对这课内容的学习是否有基础.
2. 划一划, 将学习内容分门别类, 分别标出序号
对每个层次中的重点用“★”标记, 在重点字、词下面加“·”, 在疑难问题旁边加“?”, 对各层次间关系用“=”表示等.划时要有重点, 切勿面面俱到, 符号太多.
3. 想一想, 将自己体会写在内容右侧
(1) 写小结.小结要概括本课内容, 还要反映本课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 析例题.在例题旁写出说明例题步骤的依据, 在例题后写出本例特点, 体会例题的示范作用; (3) 思变式.对优秀生要求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适当变化, 使知识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查一查, 自我检查预习效果
预习并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是为了做好知识学习的前期准备.为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预习, 并自我检查预习效果, 如问自己“为了迎接明天的课, 我准备好了吗”等.这时学生应该合上书本思考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 思考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帮助解决困惑;然后对照自学提纲, 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根据教材安排, 做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
二、以生为本, 实施分阶段学法指导
1. 全班课始预习, 教师全程指导 (2周)
进入初中后, 每次课前可以先进行5分钟预习, 这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
【案例】浙教版第一册《从自然数到分数》预习指导.
(1) 请大家阅读课本“合作学习”前的内容, 思考以下问题:小学中我们学过哪些数?每一类数是怎样产生的?自然数有什么作用?小数 (π除外) 与分数如何相互转化?
反思: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更深刻, 有效的预习一般都能发现问题.本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可启发学生提出“循环小数如何转化为分数”“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分数”等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 请学生阅读“合作学习”, 并在阅读中尝试解决其中的问题.
问题a:小慧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 先从温州出发, 坐车速是100千米/时的大巴到杭州, 然后乘坐T32次火车到北京.但小慧到杭州之后并不能马上上火车, 市内交通和检票进站要花去30~40分钟.如果火车21:40从杭州出发, 问小慧最迟什么时候从温州出发?
反思:这个问题学生一般能自己解决, 省去了课堂教学中读题分析讲解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
问题b:某市民政局举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 销售总额度为4000万元.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的15%, 1400万元作为社会福利资金, 其余作为中奖者奖金. (1) 你能算出奖金额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2) 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 而发行的成本保持不变, 有人提出把奖金总额减少6%.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得结论的?
反思:学生对于问题b不易理解, 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号, 以备教师讲解时特别注意.
(3) 请学生做课内练习, 巩固和检测自学成果.
(4)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和疑点, 对所有的疑点一一做好标记, 并作为听课的重点.
(5) 在预习步骤完成后, 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独立预习时的几个要点.特别是上述的四个步骤, 一定要让学生逐渐形成习惯.至于其他各小点, 则可因课而异, 不必机械硬套操作模式.
像上述的预习指导, 教师若能进行三四次, 学生就能慢慢入门, 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自订计划进行预习, 教师适时帮助 (1周左右)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上述预习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在此阶段, 教师每天必须认真研读学生的预习计划, 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
3. 学生自行课外预习, 教师引导总结 (第4周起)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 共同去完成预习提纲的编写, 并完成相关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 学生应当不难掌握预习的方法.
三、弹性化要求,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进入初中后, 学生功课量增加,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作业量来安排预习的时间。同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 允许他们每天只进行简单预习并提出问题, 也提倡学生进行两课时或更大跨度的预习.
1. 常规预习 (小预习)
常规预习 (小预习) 即一般新课前的预习.笔者通常会请学生进行两次预习, 第一次是在课前, 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次是在课上,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预习.这样, 一方面使学生有时间梳理主要的新知识和疑问,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就疑问处相互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又使他们取长补短, 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提高.
2. 双休预习
在双休日, 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周学习课程的总预习, 配以学生每天的提前预习, 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更易体现.在总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许到课前预习时就解决了, 而对真正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听课时也会更认真了.
3. 长假预习
每次放长假 (特别是寒暑假) , 笔者都会布置一两章的预习内容, 使学生有机会把单课的预习经验扩展到整章.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甚至可以进行整册书的预习.同时,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辅导书的练习, 提升他们的预习能力.
四、切合预习现状, 开展反馈答疑式课堂教学
有了精细化的预习指导和课前准备, 仍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无法把握, 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教学, 将会打击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感觉:“我早懂了, 你还讲呀讲的, 早知道我就不预习了!”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 课前预习的作用也难以体现.让学生预习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 而教师的教学也应该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 起到提升预习效果、激励学生预习的作用.
【案例】浙教版七年级 (下) 《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1. 预习检查
问题 (1) :
问题 (2) :上述运算属于什么运算?运用了什么法则?上述的法则是根据什么类比得出的?
反思:由上述问题引出课题, 使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得出分式加减的法则, 同时也了解了学生预习的情况.
问题 (3) :你能计算吗?
反思:进一步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对课本的依赖, 使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 教师进行了变式, 但是保留了原例题的设计理念与教学精髓.学生练习后, 师生共同归纳出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注意事项.
2. 巩固练习
请学生完成课本第163页的部分练习, 然后让学生同桌交流, 个别总结, 帮助学生认识预习中的不足, 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随堂小测验
指定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两道例题和教师另外精选的两道题目, 然后作为教师对学生预习和听课情况的检测.
反思:这个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预习时对于例题的剖析, 也促使他们更专心地听课.
4. 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今后如何进行有效预习, 最后进行学法总结.
反馈答疑式的课堂教学设计, 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预习的检查反馈与技术指导上, 这不但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而且避免了教师的课堂灌输.通过问题串的设计,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预习基础, 对书本例题进行了合理的重组, 不仅不会令学生产生重复感和厌倦感, 而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时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比传统的“先教师讲, 后学生练”效果要好很多.
初中英语教学课前预习指导浅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前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20
一、初中英语教学及学生现状
学校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且由学生自主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才能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尽管如此,现今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这种主体作用往往因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等)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的制约而大打折扣,学生依然在固定的时间学习统一的内容,依然围着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思维转,而课余学习也是课堂学习模式的延续,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较为普通的现象。英语普遍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加上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都造成了他们被动学习至厌学的现象。
二、预习的重要作用
1. 提高听课质量
预习可以扫清课堂知识的障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肯定遇过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以前学过或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但是自己却对这部分内容印象不深,这就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断裂,或者说学习阶梯中断了,其结果就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2. 有利于个别学生超前自学
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之后,上课时就会不局限于教师的讲课速度,超前自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会对他们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学习时肯定会存在不少疑问,或者是对一问题存在比较肤浅的理解,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可以带着疑问去听课,并比较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和自己的理解有何不同。这样一疑一思,一对比一求证,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提高听课水平
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听同一个教师讲同一内容,但是每个人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听课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预习而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所造成的。课前预习过的学生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这节课讲什么,重点是什么,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课前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了一点点,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预习。
4. 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心中对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知道教师的板书哪些书上有,不需要记,哪些是补充的内容,书上没有,应该记笔记,就不会产生不知道该如何记笔记的情况。有的同学因为课前没预习,上课时对教师的板书不知道哪里应该记,哪里不应该记,结果就不得不一边听教师讲课,一边努力地去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就不可能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既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无用功。
三、几种预习的方法
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避免听课处于被动地位,可以发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学生凡课前自学到位,准备工作做得扎实的,听课时就能心领神会,效果极好。当然,课前自学,不能不谈方法。“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方法问题说到底就是能力问题。课前将要学的内容看一遍是否就算是课前预习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看一遍只能算是课前预习的一个步骤,离课前预习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课前预习一定要有利于课堂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1. 单元详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一单元的内容时,先泛泛浏览整个单元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课文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课的内容。笼统地掌握了一单元的内容框架之后,预习和学习每课的内容时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知识的联系。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单元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点,难点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不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前后相联法
知识是相通的,在所有教材中,每单元中的各课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学生在预习某一部分的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前后相联预习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又能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读活。
3. 新课阅读法
第一遍,通读,旨在基本了解课文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第二遍,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汇和短语,先做记号。然后联系上下文看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习惯于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做出判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词的意思也各异。如果每篇课文学生都能如此进行猜测,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结合语言环境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要花大气力去解决,而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4. 求助法
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一本好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位好教师。要求学生将新词的音标、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词汇本上。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例句。对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手边能找到的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鼓勵同学利用因特网、百科全书等查找背景材料。“读”和“查”是学生课前自学的起码要求。
5.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预习后对照教材进行练习,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教材。教材后的练习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练习就能检测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话课后的填空题,阅读课后的问答题或判断题等。
6. 听说法
英国著名的教育大师亚历山大编写的英语教材《看,听,学》中提出要求,“没有听过的东西不读,没读过的东西不写。……”凡是新课,学生都有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前先全神贯注地听一遍录音,用耳朵来了解课文内容,听懂多少,听不懂多少,都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既锻炼了听力,又为阅读的进一步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 篇12
一、预习指导的作用
1. 预习指导是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就要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教师的预习指导,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有感知, 从而带着疑问、有的放矢地进入课堂教学。上课时, 学生就会学得主动、轻松。简单的知识, 可展开课堂讨论, 教师做必要铺垫;疑难问题, 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 就会茅塞顿开。由此可见, 预习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预习指导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指导下的预习过程是学生通过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引导, 学生能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思路, 学着去思考问题。这样,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预习的方法, 学会了看书, 也培养了质疑、释疑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其间也潜移默化进行着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预习指导的原则
1. 激趣性原则。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对预习有无兴趣直接关系着预习的成败及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预习指导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1) 从解释周围物理现象激趣。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广泛联系着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而人们对周围各种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青年学生更是如此。这是能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最有利的客观条件。
例如:在讲“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一节之前可给出如下的预习题:
1.感到冷时, 搓搓手就会觉得暖和些, 为什么?
2. 灼热的火炉可以使周围物体的温度升高, 为什么?
3. 以上两个例子, 使物体温度发生变化的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这种从周围熟知现象入手的预习指导, 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促使学生思维投入。但要注意人们根据周围现象得出的某些生活经验与物理规律是相悖的, 以此指导学生预习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从探究物理问题的本质激趣。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随着他们知识面的扩大和加深, 已不满足于教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中现成的结论, 而喜欢索隐猎奇, 追根刨底。探究式预习指导正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此, 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预习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 从促进求异思维激趣。解题过程是巩固物理知识的过程。一般的题目, 结论都是唯一, 但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相同的结论。当教师告诉学生这道习题有一种更简单的解法, 这便是用下一次课要讲的内容时, 势必会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 使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切的心情去探寻此题的另一解法, 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量力性原则。预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目标。如果预习目标过低, 学生简单阅读课本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就不能启动理性思维, 学生进入不到物理研究的方法之中, 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认知能力就得不到训练。如果预习目标过高, 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 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造成心理障碍。长期下来, 影响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或对课堂产生依赖性, 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教师指导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预习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以下两点:
(1) 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物理知识有其内在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若教师不注意旧知识的复习, 盲目地列出预习提纲, 学生就会因旧知识的遗忘或当时理解不到位, 而面对预习提纲束手无策, 从而影响学生预习的兴趣。若教师在预习提纲中写明要用到的旧知识, 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不但能加强旧知识的复习、理解、记忆,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另外, 物理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应考虑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科目的进度, 以免因数学问题而影响学生的预习兴趣。
(2) 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中学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应逐步培养, 不能操之过急。因此, 在预习中那些抽象思维能力较高的内容, 教师应降低预习要求, 否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也会影响预习兴趣。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一班级的学生,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他们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使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都能得到尽可能大的收益, 就要求在预习指导中, 不但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技能、情感, 还应分层次和具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真正做到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预习。
预习指导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课前从心理上、知识上作好参与教学过程的充分思想准备, 以渴望获得知识的心态等待教师上课。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质疑、释疑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 可采用编拟预习提纲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并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 彼此衔接,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逐步递进。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学会探索, 学会迁移。另外, 预习提纲的设计应不拘一格, 其形式由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但要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避免形式上的呆板, 致使学生产生乏味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预习中结合实验去分析、学习新课内容,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亲自分析, 并通过阅读课本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敏锐性、及准确性, 这种指导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他们边预习、边实验、边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 然后, 带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进入课堂, 在课堂上, 学生细心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悉听老师的分析过程, 并与自己的分析过程相对比, 不断补充自己的认识, 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同时, 通过实验使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物理图景,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习惯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预习指导07-16
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10-16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06-04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10-18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08-19
高中数学学法指导教学09-16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07-13
音乐教学中的指导方式09-16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11-11
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