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预习的利弊(共12篇)
数学预习的利弊 篇1
利用课件教学, 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近年来, 课件教学运用十分广泛,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在教学实践中, 不恰当地使用也会产生不少的问题。
一、关于数学课件教学的优势
1. 课件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用计算机加工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 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如动画) , 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 教师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机连接起来, 演示所组织的资料进行教学。例如, 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 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 造成了学生对其难以理解。课件教学, 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 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 利用软件功能, 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过程中, 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 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 对于圆的概念的教学, 利用教学软件, 移动满足条件的点形成圆, 引导学生发现动点与定点的距离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 学生很容易接受圆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使形与数有机结合, 把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 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 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2. 课件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现代数学教育更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课件的有力支持。例如, 在线段垂直平分线 (和角平分线) 的性质与判定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在垂直平分线上随机取不同的点, 展示这些点到两端点的线段长, 让学生就演示进行探究、交流并总结, 得出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利用几何画板, 学生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 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 通过交流、讨论, 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 便捷的复习和测试。
复习课可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 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 图文并茂。测试时可以利用一些智能题库, 教师先调节好题型、题量、难度等, 就相关知识点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
4. 促进情感教育,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 教师依托课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将课本上的知识寓于实际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学会将“数学眼光”转向更为宽阔的生活时空, 培养学生乐于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例如黄金分割点的教学中, 利用图片了解人体构造, 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人体如何才能更美”。这些课件相当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二、关于数学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伴随着课件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 这一教学的辅助手段呈现由“配角”取代“主角”地位的趋势, 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也降低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
1. 课件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 削弱了教师教学基本功。
完全由中学老师独立完成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是不现实的, 许多课件是直接来自于开发商和网络。一盘课件在手, 再也不需精心备课了,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 老师的个性难以展现,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 课堂变成“看片会”。
有些老师等同于解说员, 课堂也就好比是“看片会”, 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 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 师生之间交流减少, 课堂失去互动, 失去沟通。在一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中, 用大量的例题来进行复习, 教学设想很好, 他把近二十题的典型例题制作在课件中, 以文本的形式不断展现在屏幕上。课堂上只见教师操纵鼠标使一个个红色的答案飞入题目中, 这样的课堂缺少有效的师生交流与沟通,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有可能导致教学虚浮、花哨、不扎实。
所有的课件都不能完全涵盖教学的本质内容, 不能替代活生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课件制作太注重观赏性, 学生情绪激昂之余理论学习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老师也只能草草结束, 使得一些课堂教学显得虚浮、花哨、不扎实。
三、关于改进数学课件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充分认识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 引入课件教学不是为了娱乐学生, 而是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活跃思维,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对现成的课件要大胆取舍, 留下本质的东西, 摒弃花哨、可有可无的部分,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能以课件作为教学的核心, 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2. 不能过分抬高课件的价值。
一堂好课并不能唯课件是从,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堂本身, 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不能过分关注课件的效果, 而影响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
3. 正确使用课件。
课件信息含量很大, 很容易形成无重点现象。所采取的图片和音频资料不宜过多, 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采用的文字史料也不宜过多, 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在对课件讲解的过程中, 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过渡语句来连接课件页与页之间的间断, 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保持教学内容在他们头脑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做好笔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用不同的形象来展示重点, 并且要加以强调, 让学生明白教学的重难点。
综上所述, 采用课件教学, 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开阔学生的视野,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掌握课件教学的同时, 也不能放松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不能过度依赖课件。
参考文献
[1]李启光.中学课堂单纯课件教学弊端之我见[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09, (07) .
[2]刘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新面貌[J].福建中学数学, 2005, (03) .
数学预习的利弊 篇2
《新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是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对于预习给予恰当的定位十分必要。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数学需要怎样的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学生预习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导学案”进行预习,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的去学习,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上课时,就会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为上课时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究做好的充分准备。
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或“导学案”进行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
一。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预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三、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四、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探究,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
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课前预习的注意事项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1)教师要熟悉理解、认真把握教材。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创新思维奖、学具制作奖、统计小能手等奖励。与此
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3)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让学生预习,但在学生看来预习就是没有作业,而现在,我们在留预习作业时,总是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预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留了下面几个预习作业:
1、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2、我们在计算时,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如何转换?哪一种更具普遍性?
3、仿照例题的格式,完成教材118页做一做。这样,孩子们的预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就不会认为预习就是没作业了。
(4)要及时评价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自觉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孩子们的预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对预习认真、效果明显的孩子及时表扬,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结合以往的经验,我认为学生预习,要注意以下七个字:
1、读
先让学生通看一遍教材,明确教材所说的内容。
2、想
看完以后,对照老师的问题想一想。
3、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4、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
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6、补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7、练
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开展数学预习教育的策略 篇3
一、开展数学预习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预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前独自地学习新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的活动.学生一旦形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他们的阅读速度和思维模式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且也能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状态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数学预习教育的重要性具体体现为:
1.开展课前预习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我学习.随着多媒体和网络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也增多了,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所以,要更好地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
2.开展课前预习教育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预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遇到各种看不懂、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以往的知识没有牢固的把握.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盲点,并且在课前时间补习这部分知识.从另一个角度看,预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能完全把握教材里全部的知识点,所以总会留下一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时,会着重关注那些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3.开展课前预习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行过预习的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这种兴趣的带动下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是否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同学们对自己的问题的评价如何,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在这个“预习—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4.开展课前预习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学生不进行课前的预习,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进入角色,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往往是那些基础较好的优等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之后,最先举手的往往是预习过课本的学生.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自学实践,独立地思考问题,就很难发挥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开展数学预习教育的策略
1.合理组织预习小组
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外部条件的不同,都会制约着学生复习的效果.例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其预习效果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咨询家长,或者聘请家教,或者上网查询资料,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缺乏可以利用的资源,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而言,他们回到家里须要承担很多家务,甚至连进行复习的时间都没有,更何谈预习了.针对这样的差距,教师应该合理组织预习小组,为学生创造平等的预习环境,减少学生家庭背景对他们预习效果的影响.
2.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开展预习
针对数学这一学科,其课程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知识课程、习题演练课程、知识复习课程等.所以,学生在预习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预习方法.针对基础知识课程,预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习题课,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运算公式,并且系统梳理知识,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而针对复习课的预习,重点应该放在对以往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之上,及时地翻看课堂笔记和错题本.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预习工作.教师在帮助学生设计预习内容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距,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
3.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预习环境
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所以教师只有和学生家长积极联络,才能共同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的策略,并且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了解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并且让家长参观优秀学生的预习作业.针对有困难的家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向学校申请自习室供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使用.
4.激发学生进行预习的欲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当学生刚刚开始尝试预习的时候,往往不清楚预习的正确方法,也很难一时间形成对预习的兴趣.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并对学生的预习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收获成功,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方法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励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成功故事,让学生学习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为自己的成功做积极的准备.
5.加强对预习的总结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评价工作.对于预习效果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激励,设置相关荣誉称号.同时,将表现突出的学生的预习作业展示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并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推广优秀学生的预习经验.通过这种预习评价,学生预习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看书活动,而变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乐趣,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极的评价体系带动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预习的方法和策略,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组建预习小组,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预习氛围,并且对学生的预习效果给予积极的评价.
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 篇4
一、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对于小学生而言, 趣味性数学预习作业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得以持续发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的、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数学预习作业。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三角形?并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经过全班交流, 学生们都对三角形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
有的教师认为,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主要靠教师的课堂讲解, 对于学生的自学效果则没有抱多大的期望, 所以布置的数学预习作业形式单一、要求简单;有的教师对预习题目和作业要求设计得不够明确, 可操作性不强, 如“预习课本第x页至第x页”;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个体差异, 布置预习作业实行简单操作、“一刀切”。这样, 学生对预习作业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看数学书, 预习时走马观花, 应付差事, 更不用说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了。
预习作业是要布置给学生的, 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 尽可能让学生对预习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解答。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前, 笔者非常具体而细致地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1.阅读课本第45至50页, 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 多读几遍, 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的地方画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 找一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利用平行四边形纸和梯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有什么发现, 记下来。3.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会了就标上对号, 不会就标上问号。4.第49页的“做一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5.再一次看书, 说说这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 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 记下来。
三、设计有层次的预习作业
不可否认, 学生之间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预习作业设计时, 就不能“一刀切”“绝对化”, 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富有层次的预习作业,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升与毫升”一课的教学前, 教师可以设计有关调查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调查生活中升和毫升的应用。学生可以一个人去, 也可以几人合作一块儿去, 还可以由父母陪伴。当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称称物体的重量, 查找升和毫升的有关资料。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完成几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 符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预习作业单。
预习主题:升和毫升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习形式:独立完成、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父母陪伴。
预习选择的地点:家庭、超市、供水点。
预习结果的呈现:表格完成;实物演示;制作量器具;小组汇报。
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篇5
(一)转变观念、要重视预习
预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课前自学,是在教师正式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单独对教师要讲的课的内容进行一下自学,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正式上课学习做知识准备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含课前预习、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课后复习。很多教师都对后两点很重视,尤其是对学习知识(即课堂教学)尤其重视。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课后复习也得到一定的重视,只有课前预习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容易被有忽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预习的具体作用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明显地展现出来。
1.预习能够清除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知识障碍点。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更有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用到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如果我们所学的旧知识忘记了,那就说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系统链接断裂或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出现了断层,这样课堂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好的。而课前预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做课堂预习可以把以前忘记的知识重新复习一下,这不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会使学生易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预习能够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水平。经过预习,学生课上听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增强。这是因为预习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是要重点学习的,这样学生听讲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思路也会比较清晰。学生不仅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还能够更好地开拓思路,提高思考能力,学好知识的信心也会大增。
3.预习使学生的课堂笔记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做一些课堂笔记,把教师讲的一些知识点或要点等记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查看。预习过的学生会知道哪些是有必要记在笔记本上,哪些是需要重点记的,这样他们不但记得好,而且目的性强。没有预习的学生就会感到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没有重点地一味地记笔记,顾了记听不好,听了又记不好,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4.预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基本上都是自学的范围,如课前预习、完成作业、复习巩固等。完成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表现,复习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预习是学生自己第一次单独接触新的知识,需要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分析甚至解决问题。长期坚持课前预习,不仅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能使学生思维敏捷,还能提高分析与综合、归纳推理等能力,这也将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和指导学生的预习能力
小学生从刚刚懂事的一年级到六年级,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生长发育也是相当快的,即使相邻的两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学生的预习的培养与指导也要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一)一、二年级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包括一、二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认识的字不多,可以说根本没有阅读能力,他们的预习就全凭教师的指导。在准备学习“对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课下或家里数一数他们熟悉的东西,如家里有几盆花、有几个人、几张桌子、几个板凳等;在讲“认识钟表”时,可以提前让学生看看自己家的钟表是什么样的等。这样的预习很重要,因为虽然平时学生也许常看到,但教师说了以后他们会看得比较仔细,在头脑中的印象会比较深。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听教师的话,做起来也比较认真,但记忆力不强,教师说过的容易忘,所以教师要多提醒,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步养习惯,为以后的真正自主预习打好基础。
(二)三、四年级学生
三、四年级的学生认字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预习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但他们往往不知道预习的方法和要领,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通过问题、假设、分析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
(三)五、六年级学生
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完全能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了。这时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强,因为这时不但学生要自己预习,还要进行学生之间或学习小组之间的共同预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所预习的内容也更加深入,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所预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质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谈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预习作业 设计策略
新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可否认,新的教学理念融入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确给学生带来不错的影响。当然,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课程时间也相对减少。为了达到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提高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有效性可行,具体说明如下:
一、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目的
老师首先要清楚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什么,想要带来哪些课堂效果等,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后,才能够让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发挥作用,并起到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的效果。
1.发现问题
布置预习作业,可以让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能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因为在课堂教学当中,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或对课堂态度比较谨慎,遇到有些不懂的问题不敢提问,也不主动寻找同学一起解答,最后只能听之任之。这就是为什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明明感觉不到学生有什么问题,但一经测试,却发现原来学生还有很多不懂,而预习作业正好可以帮助老师找出问题所在,并着重讲解。
2.观察学生预习效果
传统的预习只是读读题目或带着问题思考,对其预习效果并没有一个反馈的情况,不具备可检查性。对于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学生还处在一个朦胧的阶段,这时就需要老师设计出合理、科学的预习作业作为课堂开始前的疏导,并从中观察学生的预习效果,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策略
预习作业是一项需要学生独立去寻找答案、自主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不但给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心理,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以下是本文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的有关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
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也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所以,预习作业不该是单一、乏味、一层不变的,而是应该融入色彩、趣味性等,使它像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是一本可以调动学生多维度去思考的文本,通过这样的预习作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意识。例如,在学习到初一下学期的《第五章相交线》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除了结合教学要点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研制出具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比如,请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观察剪刀把手的夹角与剪刀开闭口的夹角有什么变化?这与我们学习的相交线有什么关联的地方吗?
生活是数学应用的场所,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去操作、研究,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配合了预习作业的完成。
2.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前把知识展开,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就是老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之前,通过设置针对性题型,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依次作答。因为对学生而言,新的教学内容不那么容易接受与吸收,所以,老师设计的预习作业就必须明确其教学指向、具体要求等,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的发展,否则的话,会对学生造成消极与应付的心理。例如,在学习教材《相反数》时,预习作业的设计可以为:请分别在数轴上标出6与-6,2与-2,7与-7的位置。并回答问题:(1)根据所给出的数值,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2)通过数轴上标示的点,你发现两对数的点在数轴上的特点了吗?(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数吗?
这样的预习作业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层层进行分析、探讨,并从中找到学习的方法,不但复习了数轴的知识,还涵盖了新的课堂知识。
3.设计具有反馈性的预习作业
反馈性,就是指老师授予到学生接收的过程,但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学,老师盲目的教,而是教学相长。设计具有反馈性的预习作业指的是所设计的作业要符合“教”与“学”的要义。即老师在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时,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出预习过程中的困惑,然后再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内容的设计和比重的调整,同时,良好的预习手段有利于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到《作轴对称图形》时,预习作业的设计为:每位学生都知道描图,那么请同学准备一张纸并对折,然后在其中一边画出喜欢的图案,再将另一边对折后进行描图,最后把纸展开,观察两边的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否成轴对称?如果成轴对称,那对称轴有哪些?
这个作业有利于在课堂开始之前将学生所学过的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一方面检查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轴对称图形,另一方面也看出学生是否可以作出轴对称图形。
【参考文献】
[1] 陈益琴、郁云翔. 初中数学中基于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1(17).
[2] 蔡朱峰.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教学设计[J]. 中学数学杂志,2007(06).
[3] 王荣华. 也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预习[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S1).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初步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因此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深层探讨和拓展上。学生在预习后, 明白自己已经对新知懂得了什么, 在课堂上要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什么疑问, 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当课堂上讨论到自己的疑问时, 由于好奇, 想急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会凝神倾听同学和老师的观点, 更加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通过预习, 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新的知识都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希望比别人懂得更多。学生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赏, 会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从而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更加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
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
第一, 教师要作好帮与扶的工作。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 教师一定不能心急, 要安排预习时间, 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针对“后进生”, 教师要进行帮助, 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 对于刚刚学习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 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 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第二, 教师要做好带与奖的工作。“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 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 看完之后自己操练, 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在重点内容做上记号, 请教老师, 家长或其他人等。做为小学生, 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 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 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 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 还是物质上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要注重“奖”。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多少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对高中数学预习的思考 篇8
一、数学课预习的概述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要设计一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思考, 教师可适当作一点提示, 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 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积极思考, 感到兴奋, 使整个课堂中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去探索新问题, 研究新思路, 创造新方法,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预习和复习, 提高自学能力.
数学课课前预习特别重要,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发现一些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听课, 老师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 使学生有所感悟, 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听课效果比没有预习要好很多.预习也就是课前自学, 学生如果能认真预习, 听课就比较认真, 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 就会主动地预习下一部分内容,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预习, 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阅读数学课本, 初步了解要学的新内容, 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是一种自学的活动.预习的目的, 一是了解新课的内容, 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二是根据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 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一些较难的问题留待上课解决, 检验自己是否掌握所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自学.
二、具体措施
(一) 宣传预习的重要性和好处, 感受预习的魅力.加强预习指导, 明确预习目标和任务, 发预习提纲的讲义, 提供预习方法.统一时间讨论提问, 上预习指导课.
(二) 增强学生预习意识, 促使学生预习.减少作业, 提供专门的预习时间, 或是课堂时间的一部分.每天检查, 强制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课上 (前5分钟) 提问、抽查或随堂测试.将测试结果算入平时成绩, 或者加分.例如:
预习自学:本大题满分20分.请认真阅读教材《必修2》P28~36自学1.2.2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若干课时) .
预习检测:
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M、N分别是A1B1、C1D1的中点, 那么与直线MN平行的平面有 .
2.若直线a与平面α不垂直, 那么平面 内与直线 垂直的直线有 条.
3.如图1, 已知E、F、G、M分别是四面体的棱 AD、CD、BD、BC的中点, 求证:AM//平面 EFG.
4. 如图2, 已知P是菱形ABCD平面外一点, 且PA=PC, 求证: AC⊥PBD.
预习笔记:把你在预习自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认识、理解、思考与领悟心得、以及主要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
建立奖励惩罚制度, 有奖问答.上课不讲先做, 先作业后讲课, 课堂时间部分交给同学来讲.上课内容加大难度、提高上课速度, 让大家不得不先预习再听课.
(三) 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组织预习兴趣小组, 相互提问, 小组竞赛, 制造氛围.预习提问要有趣味性, 不要老是罗列知识点.开展预习成果竞赛.课上进行小组抢答竞赛, 激发预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预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提供适当的练习.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 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
(1) 学生在预习时, 首先要复习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阅读上节的课堂笔记帮助回忆, 或者浏览学习小结增加印象.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复习, 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 让学生体验成功, 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成功地解答一些问题, 老师要表扬他们, 同学们会投来关注的目光, 他会因此感到高兴.他会更加认真地学习, 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夸奖.
(3) 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体验开窍的惊喜.学生在预习过程在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靠自己努力仍无法解决, 这时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只是指明解题方向, 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分析推导, 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努力寻找答案, 最后发现答案如此简单,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忽然明白道理之后还需要总结,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在的能力,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把握好度, 帮助学生正确地预习.课前虽然有必要预习, 但不能花太多的时间, 预习得过细过深, 影响其他环节的学习.数学课预习过细、花太多时间, 如果在预习中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无所事事;预习过深, 使学生感到很困难, 总是解决不了那些很难的问题, 自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以后就不想预习了.
总之,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学科必不可少的, 做好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发现不懂的问题,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 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 要学好数学, 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敏信.数学方法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8.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 篇9
一、设定具体预习目标
在平常的数学预习作业设计上, 经常听到有些教师说:“今天回去以后预习某页或者某个知识内容。”学生听了教师的预习要求以后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该如何下手, 或者对于预习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不清楚, 这样预习效果自然欠佳。因此, 在小学数学预习过程中, 要想真正发挥预习实效, 教师就要设定好具体的预习目标以及需要学生达到的预习要求等,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预习要求。
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汇总》一课时, 如果不预习, 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就会如雾里看花一样摸不着头脑, 学习效果自然欠佳。为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效, 在学生预习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具体目标:1.阅读学习内容, 在重要的或者关键词语下面画上横线。2.了解数据汇总的基本方法。3.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一下自己家庭成员的生日或者身高体重等情况, 做一个简单的小汇总。这样一来, 学生预习时目标明确, 知道自己应该从何入手, 并且有了自己在家里简单的数据统计汇总作为基础,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也会倍感轻松,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由此可见, 在数学课前预习方面, 教师只有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学生在预习时才能够按照正确的预习方法、去阅读、去准备、去搜集, 如此一来, 既激发了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又使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与发展。
二、进行预习方法指导。
合适的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生数学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即将学到的知识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比如概念类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采取圈画、批注等方式进行, 在计算教学的预习上可以鼓励学生先尝试计算进行预习, 而对于空间几何领域的预习则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实践操作的办法来进行。只有因课而异, 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这样的预习才能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 在课前预习时, 在明确了预习目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家里的一些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盒子进行拆分组合, 并且让学生在拆分的时候, 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通过拆分这些正方体或者长方体自己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 有了学生的自学阅读作为基础, 再加上学生预习过程中进行的拆分重组, 学生对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组成已经了然于胸, 在这样的预习背景下, 学生在听课学习时也就更加简单、轻松了。这样教学,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 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预习策略, 尤其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预习过程中, 由于有了学生的亲自实践探究作为基础, 学生的预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并为学生高效学数学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预习效果检查
对小学生来说, 自制力比较差, 在学生数学预习过程中, 如果教师只布置预习任务, 而不注重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查, 那么, 就会给部分学生造成可乘之机, 不去预习, 长此以往, 一些不良预习习惯也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查落实, 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预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从而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 课前教师布置了让学生预习自学并完成“做一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特意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了检查。这种检查主要表现在质与量的检查。对于能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 教师主要通过检查预习过程中学生习题的完成质量状况, 来作为自己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依据这些资料, 教师再相应改进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这个检查的过程中, 对于计算准确无误的学生, 教师应重点给予其肯定与表扬。当学生从预习中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与鼓励以后, 他们的预习兴致会更高, 并可为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 要想使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严格检查与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预习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 为数学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对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叩问 篇10
权威部门对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进行大量调查后发现, 大部分课堂时间仍然被教师占用。有53.5%的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为25分钟以上, 31.3%的教师讲授时间达35分钟以上, 14.1%的教师讲授时间达40分钟。
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记住率为:教师讲授的方式, 学生记住率只占5%;学生讨论的方式, 学生记住率占50%, 学生教别人的方式, 其记住率达到95%以上。
叩问二:小学数学预习有何意义
从形式上看, 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 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活动的独立主体。
从功能上看, 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材具有简炼、概括、逻辑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 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很强, 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课前预习的学生, 不仅对教学内容有认识, 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 这类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 利于教学深入开展。
叩问三: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预习
看。让学生把教材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 边看边勾划, 制定统一符号, 如重点加“·” (着重号) , 难点加“△”, 疑点加“?”等。
想。在预习过程中, 要学会思考。多思考书本上提出的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预习除了解书本中的知识点外, 还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试。预习后可以先试做例题, 对照课本, 理解例题。再试做教材后面的习题, 用来检验预习效果。最后再想一想这样行不行,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等等。
叩问四: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 建立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 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 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越来越大, 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笔者认为概念、计算、图形公式探究、整理和复习课等内容, 学生可以提前预习。
叩问五:预习作业如何布置
预习作业布置要突出以下四个步骤: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 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叩问六:预习后的课堂应把握哪些原则
学生“看得懂”, 教师就“倾听”。有些知识比较简单, 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 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 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学生“道不明”, 教师就“点拨”。
书上“看不到”的, 教师就“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 有些知识是隐性的, 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 体会不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叩问七:预习后的课堂, 对教师要求降低了吗
课堂结构变革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教师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 才能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简洁性的预习题。由于学生课前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堂互动性、生成性会更多更强。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 出现的问题、暴露的错误也会更多, 这都要求教师机智巧妙地处理。教师还要适时帮助学生提升内容, 归纳方法, 精心安排反馈创新环节,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发展数学思维等等。
叩问八:预习效果如何检查
预习放在课前究竟行不行?我的观点是预习可以放在课前, 但预习要求和内容不宜多, 时间在10分钟左右。小学低年级帮助学生养成数学预习的习惯, 中年级培养学生预习的方法, 高年级形成预习的技能,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预习效果, 不要过高期望小学生的预习能力, 也不能看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的自我理解。预习效果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查阅家长签字情况;分析预习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堂探究时, 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情况, 组长也有相应记载。
叩问九: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怎么办
如果不要求学生预习, 直接由教师讲授, 学生不一定都能够跟上教学节奏。反过来想, 先让学生了解教材, 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问题, 听取优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同龄学生理解问题可能更接近思维发展区, 还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请同学帮助, 最后再全班交流反馈, 教师归纳学习内容和方法。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 若仍有学生跟不上节奏, 就指导其与小组内优秀学生结对帮扶, 或者教师个别补差。
叩问十:当下学校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情况怎样
以预习为突破口, 我们初步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学—展—评—练互助学习模式”。“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学新知识, 可以是自学课本, 也可以是独立解决新问题。关键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展”就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 根据具体内容采取口头展示、文本展示、操作展示等形式。通过展示实现个体学习资源向公众学习资源的转变。“评”就是充分利用展示资源, 通过激励性评价, 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通过互评、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 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练”就是通过设计有梯度的练习, 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练习内容要与当堂所学内容结合, 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课堂作业要课内完成, 并及时反馈。
数学教学应该回到原点, 学生学习更应回到起点, 学习过程应该是每个人自我提升发展的过程, 教师只能是引领方向,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能远远大于教师的主导。我仍想强调, 学生的主体绝不能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一种主体, 他们之间不是包含关系, 应是一种并列关系, 这也不是一句口号, 应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中职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利弊探讨 篇11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利弊;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5-01
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班内分层教学,主要就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量以及技能水平等,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计划,实行分层教学和评价,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职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分层方式
1、学生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改善教学状况。在班内分层教学过程中,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比如第一层是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第二层就是成绩中等的学生,第三层就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对于每一层次的划分,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更换,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分层
上面已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比如第一层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力较强,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地进行难题探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比如第三层的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也比较弱,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地进行基础知识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
3、评价分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每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动力,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中职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优势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班内分层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了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的提高,中等学生稳固知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断地扎实基础知识的效果,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二,分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增加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三,活跃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活动,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活跃思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同时由于教学活动的内容都比较贴合自己的学生水平状况,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的提高,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第四,通过分层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思考和训练,教师们需要通过学习、交流、培训等形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不断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中职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弊端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班内分层教学,可以较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层的掌握不当,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班级内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但是分层的依据怎么样,哪个程度是优秀,哪个程度是中等,这样的分层如果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在学生中会产生不公平,很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会认为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那么成绩中等或者是较差的同学很可能失去学习的动力,对教师产生误解。第二,实施分层教学,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开展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那么在学生之中就会认为教师这是差别对待,从而部分敏感的学生就会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的偏见,从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导致分层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中最低一层的就是成绩较差,基础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是非常调皮捣蛋的,那么教师就会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要求有很大程度的降低,由于第三层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本来就比较弱,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已经失去了开展分层教学的意义,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本得不到改善和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其讨厌学习,学习能力下降。
结束语:在中职数学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实施班内分层教学,就必须通过相关的分析,准确的把握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关系,从而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适合的分层教学活动计划,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其成绩水平。
参考文献:
[1] 江 勇 黄永彪.黄耀明.中职校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利弊[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144-145.
[2] 欧谦宁.职校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利弊[J].才智,2013(02):203.
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预习作业 篇12
在过去的教学中, 预习作业的布置存在着高耗低能的现象, “四多四少”现象普遍存在, 即瞪眼看的多, 动脑想的少;机械重复多, 实践探究少;教师设计多, 学生生成少;统一要求多, 自主选择少.这种现象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今的教学中, 预习作业已经不再是课前的昙花一现, 而是课堂的前戏,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过程,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创新, 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设计上尽量追求形式活泼多样、新颖有趣, 内容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层次化.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的要求不要仅限于看书, 了解算理、方法、结论等等.其具体做法:
一、设计阅读性作业
阅读性作业就是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且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 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好带着问题上课, 不至于上课盲目, 减少了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 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哪些是新知识.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 效果是很显著的.在阅读过程中, 除关注文本中的知识点、关键处外, 还要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进行阅读, 可以教师设计一些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 把一些疑虑写下来.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设计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作业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四根长度相同的雪糕棍, 准备四根长度不相同的雪糕棍, 用图钉将两组不同的雪糕棍分别连接起来, 观察他们的形状, 看看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为什么?看看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在讲直角坐标系的时候, 就让学生通过穿不同颜色的服装, 用不同的座位坐出不同的直角坐标系和坐标系上不同的点的坐标, 并记录下来.学生不但乐于动手, 而且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的手、口、眼、脑同时运动起来,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三、设计观察性作业
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课前进行观察, 搜索、收集、整理与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讲轴对称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观察校园里的建筑物有什么特点?如果用数学中的一个名词给它定义, 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恰当?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具有这个特点?这样的预习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四、设计层次性预习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当中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 显然有些不合情理, 学生也不能完成作业, 这就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潜能, 创设具有层次性的预习作业, 能让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 没有足够的多样性, 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预习作业时, 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他们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 与课中例题相仿, 用以巩固提高, 反馈预习的情况, 检测预习效果, 教师了解学生.同时设计一道综合性的题, 供学生选做选用, 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五、设计兴趣性预习作业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 是数学思维的源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就会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预习作业,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让学生感兴趣, 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这样九能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潜能,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种预习设计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这一要求, 预习作业设计时, 我们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之情绪高昂, 乐于思考, 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数学预习的利弊】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预习09-05
数学教学中的预习指导09-06
高中数学预习方法07-06
小学数学预习指导07-16
数学课预习方法08-22
数学课前预习10-24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阶段总结09-24
六年级上册数学预习方法08-26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10-15
高效课堂(数学)学生预习步骤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