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的误区(精选7篇)
语文预习的误区 篇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构成, 尤其是对于已经初步具有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 预习更是接触感知阅读对象、形成初步认知的必要阶段。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综观以往的语文预习, 我们发现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预习的要求, 但由于方法不当或要求不明, 进入了一系列的误区。
一、直面误区, 细陈类型
误区一:固定化形式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 不少教师将预习的要求固定为三条或者四条, 一般包括“读课文三遍, 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每段的段意”等要求。应该说, 这样的要求基本包括了预习的一些重点, 但如果每一篇课文都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 就落入了程式化的范畴。不仅学生对此没有多大的兴趣, 而且也很难达到预习的效果。
误区二:刻板化要求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 预习是一项特殊的作业, 那么布置的遍数就得严格遵守。比如画出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十个, 少一个都不行, 哪怕只有九个也不行。比如给不认识的生字注音, 即使整篇课文里没有不认识的汉字, 也得找出几个复杂的注一下拼音。有时为了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个要求, 还强调必须由家长来签上意见, 搞得家长也很为难。
误区三:繁琐化内容
有些教师为了使预习更有效果, 给学生罗列出大量的预习内容, 比如一篇课文默读2遍, 有感情地读2遍;生字词注拼音写3遍, 每个生字各组3个词语;给每自然段写大意, 再分段写出意义段段意;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查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标出文章中精彩的片段, 再写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等等。不管这些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没有关系, 学生都必须逐条去完成。
误区四:随意化评价
对于预习的效果, 教师很少真正去客观评价。有的表现为预习无果而终, 布置归布置, 检查却很少进行, 预习纯粹变成了一种形式;有的认为, 读书是“软”任务, 写字是硬任务, 只查书面的作业, 却很少去过问读与想的作业;有的则仅仅关心家长有没有签字, 至于学生真正的预习情况并不过问;还有的也算是检查评价, 但仅仅是针对教师自身设计的课堂问题来评价, 至于学生其他的预习内容, 则不再过问。
二、深究原因, 思考本质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诸多误区的形成呢?追根溯源, 还在于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没有真正从根本上理解预习的本义及正视预习的要求。一个目的性不明确的教学活动, 自然不会带来实效性的教学成果。因此, 有必要分析一下科学高效的预习应该是怎样的。
1. 预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它要求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一切教学的资源, 自主设计学习过程, 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期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是重要的目标。
2. 预习是一种感知铺陈。
从本质上讲, 预习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预先的感知, 对课文形成一定的主观认识, 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 教师不需要过多地限定学生, 而应该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感知、去发现。“浮光掠影”的形式化预习作业是达不到效果的。
3. 预习是一种探究预测。
对于教师而言, 最大的期待莫过于学生能够思考自己备课过程中确定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此, 教师应该努力使预习变成学生向教师挑战的途径, 鼓励学生去探寻教师思考的问题, 预测第二天课堂里即将出现的讨论焦点。当学生能够体验到预测带来的惊喜时,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因此, 从某种层面上讲, 预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博弈的一个过程。
三、立足要求, 提出举措
立足于以上预习的本质要求, 我认为, 在预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有必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去提出具体的操作措施:
1. 文本层面。
文本层面的立足点在于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接触, 这里面就包括了生字词的掌握, 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查字典、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实现语言的积累;通过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方法, 如有感情地朗读、默读、大声读等形式, 来读通读顺句子, 有时可以根据录音磁带来校正朗读。文本层面重在扎实, 强调的是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此过程中, 教师一般可以和学生家长共同来实施。
2. 能力层面。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从“大语文”的视角来看, 身边的一切皆可化作语文的因素。因此, 在语文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文章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梳理, 理出写作的顺序和线索, 或者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写出各意义段的段意等等;根据个人的喜好, 或者根据约定俗成, 在书本上标注不同的符号, “?表示疑问, ○表示易错,
表示精彩, , , 表示重点”等等;根据自己喜爱的问题, 采用查阅课外书、网络搜索等方式去查阅资料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一般不作过多的要求, 而把检查的重点放到第二天的课堂中, 比如请学生上台自主展示文章的结构, 比如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等。搭建平台, 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 这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能力。
3. 思考层面。
预习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既与文本的作者交流, 又等待第二天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调动主观能动性, 形成个体的思考。比如对于自己喜好的句子, 写上自己的理解, 也就是给文本写批注。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则特别注明, 期待与同学讨论。而教师则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 可适当进行引导, 比如对于文章的难点, 教师在预习时就先行告知, 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多加思考。而在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 教师还可专门给出两三分钟, 先让学生交流一下预习的心得, 以此检测预习的效果。
从文本到能力再到思考, 循序渐进, 逐层提高。教师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全部达成, 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主观选择, 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成就感。
教会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 篇2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即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了。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中,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结果对课文的预习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自学文中生字词
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而实际当中,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申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内容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环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指导归纳各部分内容时应教给一定的方法,如找中心句,浓缩段落,细分层次,使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的内容有确切的理解,或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段落层次的意思,这样让学生真正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讲课时教师又着重对这一环节加以检查,抓具体,抓落实,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概括能力。
五、思考课后练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些思考题是开放型的,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学生对这类思考题发生了兴趣,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其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六、疑难问题记录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七、养成预习习惯
由于受学习动机与目的限制,不少学生不爱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因而形成预习效果不好的局面,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把有关重点的预习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这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一个过程,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不会预习时,将预习放在课外是无法进行的,不会预习就更谈不上预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主张初学预习或预习的重点发生转移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初步学会预习后,再放在课堂外进行,但教师一定要落实要求,认真检查,以评估预习效果,通过检查校正预习中的错误,提高预习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环节。
语文预习的误区 篇3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浅谈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有效 方法 自学能力
预习,上课,复习构成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习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预习的重要性。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能否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要求的甚远,预习与不预习半斤八两,那么如何搞好预习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课文,找出新课文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初中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显而易见,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才能有效地吸收所学的知识。
其次,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學习效率。
最后,讲究有效的预习方法
(一)常规性预习
1.阅读。阅读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框内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教材、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在预习课文时,既要默读,又要朗读。在默读的时候,把着眼点首先放在把握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上,同时注意文中格言、警句,确定朗读的基调和情感。朗读要力求不读错一个字,也不能漏字添字,读音要正确,要读得“自然上口”,有时还需要有表情朗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要去读一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重点读的还是教材。一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读两遍,第一遍主要是略读,感知课文,弄清文体。第二遍精读,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研读课文。
2.勾画。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文体的讲解,但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
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
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3.制定预习表。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在阅读、勾画、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完成,它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文体、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信息,教师经过归纳、筛选,再把它融入课堂,列进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的几种预习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文章。在学生预习习惯未养成之前,教师一定要悉心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且预习作业也要认真检查,否则便会流于形式,一旦习惯养成,教师就可以放手,在上新课之前只需要提醒学生做就行了,但偶尔也要抽查一下,以免个别学生偷懒钻空子。
(二)深入性预习
这是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和复杂的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综合性的问题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可以接着前面的预习作业写,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例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中,关于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这一问题,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学生说这个问题出得太怪了,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化出来的,长大当然要变成天鹅;有的说是它自己不断追求奋斗的结果;还有的说这是作者安徒生为了让小读者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故意安排的这个美好的结局。又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杨修之死》,关于这篇文章杨修之死的原因之说,书上列出了三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注意到,并且进行思考。再如七年级上册《伤仲永》一文中,仲永的才能为什么会枯竭?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课堂就会愈加精彩,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预习习惯是良好的习惯之一,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习惯,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上的预习方法是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心血。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地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
语文预习的误区 篇5
一、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开学初, 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初一新生, 我以暗访和问卷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调查, 发现我班43人中, 认真预习的只有7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16.3%。读一读课文了事的有15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34.9%。而根本不预习的有21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48.8%。试想, 这种预习现状, 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能精彩, 如何能高效?因此, 我把学生学会自主预习作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突破点。
二、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我以“预习让你不再是语文课堂中的看客”为主题开了一次讨论会。首先,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在观看体育运动会时, 你们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同学们七嘴八舌, 有的说喜欢篮球, 有的说喜欢羽毛球, 有的说喜欢乒乓球……我接着又问:“哪些项目是你不喜欢的呢?”学生又说出了许多, 像垒球、曲棍球等。时机到了, 我开始出示了第一个讨论题:“你喜欢不喜欢一个体育项目, 根本因素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是:“你对这个体育项目的规则了解不了解, 是你喜不喜欢看的决定因素。”得出这个结论, 我满心欢喜, 但我正色道:“如果我们把每一节语文课比作一个体育项目的话, 你想当积极的关注者、参与者, 还是想当目瞪口呆的看客呢?关键在于是否预习。”道理不言而喻, 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预习好不好呢?”我趁热打铁, “那就结合你以前的学习情况把你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吧。”在学生的小作文里, 我捕捉到了他们强烈的预习愿望, 马上进行了下一步计划。
三、教学生如何预习, 培养经常预习的习惯, 使学生在预习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 常规预习, 养成习惯
常规预习是从开学初开始的, 在明确预习重要性的同时, 我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如下要求, 目的是让学生会预习, 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1.朗读课文, 找出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中生词在文中的位置, 结合句意, 理解词意, 以小组为单位, 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把预习成果记录在预习本上, 以备复习和小组长检查。
2.在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探究课文预习提示中所给的问题, 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认真朗读, 在课本页边做好批注。
3.将自己的想法写成初读感受或将自己的疑惑设计成问题记下来, 准备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交流。
4.课前在阅读中搜集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形式相近的文章, 准备在课堂上对比阅读欣赏。
常规预习的这四项任务学生可以自由取舍, 预习时间主要在自习课、周六、周日, 通过建立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学习小组,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 特色预习, 激发兴趣
为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使学生对语文预习及课堂学习经常有新鲜感, 根据课文内容及形式的不同, 我设置了特色预习, 下面举几例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之前, 我要求学生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耸立、迂回、心惊肉跳、小心翼翼”组成一段话, 假想成自己登山的一个小故事, 由于部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差, 因此效果不太好, 但因此学生读得特别熟。
在进行《漫游语文世界》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时, 我给学生提前一周布置了四个任务:
1.找10条精彩的广告语。
2.找10条精彩的口语、流行语。
3.摘抄几条标示牌上的标语。
4.找出我们身边经常用错的汉字。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 精心设计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特色预习是常规预习的有效补充, 使学生时常有新鲜感, 更好地利用了语文学科广泛的课外教学资源, 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定向预习, 培优转差
在预习中注重培养特长生, 转化后进生。
我班有五六个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总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发展他们的潜力, 我又为他们多设计了一项预习要求:根据你对新课文的朗读和整体感知, 对文章的写作意图、选材、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 发表你自己的见解, 并记录在预习本上, 在学完这一课后对比得失, 我也时常查看, 在展示交流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能力差的学生一直令人头痛, 他们的语文能力低得让你吃惊, 拼音写不好, 读课文磕磕巴巴, 有的甚至是“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完全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我们知道:“积小步成千里, 积小流成江河”的道理。必须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习欲望, 预习时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 第一步会读生字词, 第二步熟读课文, 并且在上课时对他们进行有“预谋”的检查, 当众肯定他们的成绩,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但照顾后进生的预习是很难的, 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才能见成效。
四、取得的效果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6
在我们的课堂上, 有些孩子的自主意识很强, 往往会提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如此真实。我想,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的课堂教学, 突出的更是学生的学, 我觉得学生学前的预习能力尤为重要。就拿现在我所教的一年级来说, 孩子们年龄比较小, 自主学习性较差, 而我们的有些课文篇幅长, 要求认识的字又多, 如果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孩子们就很难在一节课内接受、掌握所学的知识, 老师也很难按课时安排结束教学。我在执教《听诊器的由来》一课时, 课前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认识生词。第二天上课时, 我先领学生解决识字的问题, 结果发现全班有17名同学对于要求认识的字词根本读不下来, 大部分同学通过预习能熟练掌握。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预习的读得很流利, 甚至有一名学生把妈妈上班用的听诊器都带来了, 预习效果不言而喻。而不预习的学生读课文都磕磕巴巴, 更别提对课文的理解了, 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老师的引领很快产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理解课文, 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更有效果。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 得先令学生预习。”我从事低段语文教学, 总想培养学生更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 预习的效果并不好, 我布置预习后, 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 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了;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 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什么, 更不知道怎么读。一年级的时候, 我只要求学生课前能圈圈画画读读, 而且教材中的课文比较简单, 容易懂, 学生预习比较容易。到了二年级, 课文一下子长了很多, 课文中的拼音也不见了, 对于学生而言, 要主动地去预习课文, 是有挑战性的。所以, 我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很重视。总是想方设法地想:怎样才能让他们自觉地预习呢?我特别重视对学生预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我们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 有的孩子看到老师教新课, 会兴奋地告诉你, 这课我会了, 这些生字我会读了。到了课上, 见别的孩子不会而自己会, 他就很起劲。如果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 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 其他小朋友一看, 也都会效仿他。我非常注意保护这种热情, 并有意地渲染、扩大。久而久之, 大多数孩子就能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另外, 兴趣是解决一切问题最好的老师。我在上《奇妙的眼睛》一课时, 课前布置了预习, 在学习新课前, 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奇妙的眼睛知多少的擂台赛”。学生通过预习, 查到了很多奇妙的眼睛。全班分成8个小组, 擂台赛一开始, 各小组争先恐后地讲解自己所了解的奇妙的眼睛, 我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 及时进行评价和表扬, 并奖励小礼物。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 预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学生预习时掌握的内容在课堂得到了展示, 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预习的热情才会提高。这样, 就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学生有了兴趣,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在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 学生都做了充分的预习, 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前, 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让学生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信息, 对课文和生字进行自主学习。上课时, 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太空景色, 并说明我们中国航天第一人就在这美丽的太空生活了二十多小时, 进而引出课题, 并追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通过预习, 学生早已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了, 一学生充满自信地大声回答道:“杨利伟!”我顺势出示杨利伟的图片, “今天呀, 杨叔叔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大家高兴吗?他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的太空图片, 见了杨叔叔, 看了这些图片, 你们都想问他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预习, 已经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他们相继提出:“我想知道杨叔叔在太空中是怎样洗澡的?”“我想知道杨叔叔在太空中是怎样吃饭的?”等一系列问题。我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了鼓励, 并请学生登上了神舟五号飞船去太空旅游一次, 问学生, 大家愿意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提出, 大家想坐坐吗?不过呀, 杨叔叔要先对各组的预备情况进行一次考察。如果能通过, 你们组就可以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大家有没有信心?
学生自信满满, 读得流利, 认读速度快, 此部分教学只用了5分多钟。可见, 学生的预习效果非常好。我接着创设情境:杨叔叔对大家的表现还算满意, 那么此次太空之行, 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我由问题引入, 把学习的时间交还给了学生自己, 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完成。我下去巡视小组学习效果时, 发现学生的书上圈圈点点, 都对重点内容有了标记, 小组长在和组员们交流他们的答案。这时, 我的心中不免有些欣慰, 学生已经习惯了自我预习, 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离学会学习又迈进了一步。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的最后, 进行扩展交流, 畅游太空部分, 我设计了“太空生活擂台赛”, 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材料拿出来比一比, 看谁搜集的多。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 有的学生搜的是“穿—件衣服价值千万美元”;有的搜的是“飞船上也有业余生活”等等, 内容多种多样。一节课, 在40分钟内顺利完成, 甚至下课了, 有的孩子还意犹未尽, 还在那兴奋地说着!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呢?不管用什么方法, 都应当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 让小学生的眼动起来, 嘴动起来, 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求新, 以收到预习的实效, 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初中语文的预习指导浅探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指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与理解,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给学生带来的愉悦感与优越感,学生对语文学习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育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语文预习这个教学方式正是这一体现。学生通过独立读、思、解,来体会语文知识的内涵,会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与深刻;并且节省了教师对简单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学生被动性地去接受课本知识,难以对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
二、指导初中学生预习语文的建议
(一)布置预习练习,明确学习目标
在实行预习教学开始阶段,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预习是较难的,因此,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学生需要先对课文进行解读,思考课文的主旨等知识,才可以对课后练习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不会让学生分心,也不会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再通过课堂学习,对照教师的解题思路,进行查缺补漏、巩固知识点,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教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会更容易抓住课文的重点,掌握课文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时突出以下两方面内容:①地球上恐龙是如何灭绝的?②让学生了解普通沙子与斯石英二者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在授课前让学生先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在教学中逐渐解开谜团,从而使得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本文知识点。
(二)设计预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预习主动性,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设计丰富多彩的预习方式是预习指导的重要措施,可以转变学生对预习的看法,从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计小组讨论、走访调查与网上搜集材料、实验型学习等预习方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动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写作《故宫博物院》时,我会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先看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什么珍品以及了解有哪些珍贵文物是如何流失到海外这些背景知识,随后在教学中逐步解开这些疑问,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于他们掌握知识点也大有裨益。
(三)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教师需要对学生“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对于语文预习,主要是对语文课文的解读,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读二画三查四思五答,强调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解读课文,拿起笔圈圈点点课文,做到眼到、手到、脑到,才能真正解读课文的含义。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预习,学生要一边默读课文自然段,一边拿笔画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词句、重点词句与难点疑点,通读课文后及时查找相关书籍,解决难点疑点问题,并结合所划出的中心词句,进行串联思考,得出课文中心主旨,解答课文的写作目的、方式与结果。这样不仅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确保学生的预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注重预习检查,强化学习效果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可以采取同学间互查、自我检查等方式,并让学生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让学生不仅认识自己,还能了解到别人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予以指导改进,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与加强自己的薄弱点,强化预习的效果。教师还应该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通过情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时,会给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打分评比,比如对学生完成预习的基本任务的可以加3分,能提出与课文相关、有价值的问题加1分,能回答课堂问题的加2分,由教师与同学作为评委,来确定学生是否可以加分。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初中语文预习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赵继武.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初中语文预习习惯的思考[J].速读旬刊,2016(2).
[2]代晶.浅析初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的有效策略[J].南北桥,2016(6).
[3]库尔班江·马木提.对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的几点见解[J].赤子:上中旬,2015(20).
【语文预习的误区】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08-11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10-01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10-21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11-21
语文预习环节07-21
初中语文预习11-09
初一语文预习06-30
事半功倍的预习语文的方法06-06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09-30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