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2024-09-30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共12篇)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篇1

在小学,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难点、重点、疑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这样上课听讲能更主动,更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到高年级都不懂得如何预习,预习完了,文章上却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摸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要求,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如何使预习效果最优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预习,培养习惯

学生的基础发展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学习语文的方法与习惯、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的基石,其发展基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年段不同,基础发展的层次和要求也各异,但无论如何,对于学生来说那些都是必须掌握的根基性的东西,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学会更新理念、创新方法,要在朴素中求创、在厚实中求新。字词的掌握应该是贯穿整个学段的基础性学习任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指导他们预习生字词呢?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多抄写,认为抄得多,学生也会掌握得越好,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学生的错字现象还是很明显。笔者认为,在预习生字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做同音字组词的练习,在组词查字典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又让学生区别形近字,对学生正确辨认书写生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的提高与进步,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也有所发展。长久坚持,既可以扫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也可以扫清学生在考试中的障碍。这样的预习,为何不做?

二、句子预习,初步感悟

苏教版教材美文多,为了全方位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自我的个性,但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个性发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方有所得,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主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是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等。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前,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妙词佳句,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内心感悟:从会唱歌的虫子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多么的喜欢昆虫,虫子的叫声对他来说是歌声,已经是一种心理的享受了;真佩服法布尔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花三天时间耐心观察一只虫子,真佩服他锲而不舍的精神,父母严苛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他真是打心眼里喜欢昆虫,怪不得能写出《昆虫记》。学生真正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会随时将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的思维。“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这既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又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问题预习,加深理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每次讲新课之前,我都引导学生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标记出来,并进行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例如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前,笔者就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一些在读课文时遇到的却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都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与死之间,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能写出如此的鸿篇巨制?看到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哪些是学生的主要困难,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性地讲解主要问题,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学生都能够理解的问题上。这样学生能加深理解,老师也能让教学成果最优化。

总之,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尊重学生内心需求的结果。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篇2

1.常规预习法

这是一种主要的预习形式。一般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强调“温

故而知新”,深化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 的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如散文、小说、议论文中的政论文和文字障碍不

多的文言文都采用这种预习形式。主要通过一份“预习表”来反映每一个学

生的预习情况。表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体裁和关于作者;二是

解决了哪一些字、词、句和分段说明;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

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经过归纳、筛选、再把

它传入课堂,列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质疑预习法

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学术性论文和阅读障碍较大 的文言文。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它也

运用一种表格来反映“质疑”,表格内容包括语言的、资料性的、综合性的

问题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

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如高中语文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

行》两篇课文中,预习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应该弄懂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缓

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为课文用“痛打落水狗”为题更加鲜明有力;

还认为《缓行》和《实行》所阐述的“费厄泼赖”的概念并不一样。同时在

语言表达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问。如一个学生认为《缓行》中的“寿终

正寝”、“模范名城”、“洪福齐天”三个词语都是反语,含有辛辣的讽刺

义。否则为什么前者用引号,后两个短语都不用引号?又如另一个同学提出 《实行》中写的“赤裸裸的豺狼语言”、“动不动‘吃人’的家伙”等语言

在《狂人日记》里也曾读到过相似的文字,今天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修辞效果?

这学生质疑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看,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

从“针锋相对”的角度去理解《缓行》,从“针对现实”、“另辟蹊径”的

角度去理解《实行》,许多语言、表现方法之疑就会迎刃而解。然而,怎样

去解决一些资料性的问题呢?可以把学生引向图书馆。

3.自读批注法

它用于自读课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内阅读,完成一份批注

表,要求批注重要词句,批注文章的结构特点,批注练习难点;另一种是完

成一份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摘要卡片”。从自读课文需要出发,无论采用

哪一种方法,无论是课内课外,都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种自读形

式时间短,不要求学生面面顾及,让学生独立见解,读有所得,并且培养学 生速读、略读的能力。学生称它为“短、平、快”。

4.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

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

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 题意的作用。

5.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

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

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

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 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

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示,以解剖其纵横

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

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臬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

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

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

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7.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作类比分析,使学生的

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

律性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

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级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 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

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8.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

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

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

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 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

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9.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

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

《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

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

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10.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

“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

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 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

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

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11.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

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

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

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 到学习的方法。

12.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

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 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

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已

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3.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

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

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

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

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

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

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 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

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篇3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更是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的具体体现。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条理性的规范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持之以恒。

那么,如何指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一.了解课前预习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开端。首先,课前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锻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其次,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最后,能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指导学生预习,形成预习习惯

1.要“读”,就是阅读课文,这是预习环节的第一步。《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单元介绍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便于对比和总结。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粗读“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要“查”,也就是查找字词。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

3.要“明”,就是明了,知晓课文概况。这就要求学生预习时学会:(1)分析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2)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它们的基本特征。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3)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与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 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4)了解背景。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大多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4.要“思”,思考。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这里所说的“思考”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在整个的预习过程中都要思考。

5.要“写”,就是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每部分的要点。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三.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预习时也应注意把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长短,做到事半功倍;在把握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时间问题预习过粗或过细,不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就是面面俱到、筋疲力尽。最后,更要注意不能用预习代替上课。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总而言之,预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并做到反复多次,循序渐进,形成课前预习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打下基础。当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连志蕾.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探讨.《祖国:建设版》,2014(5):87-88

[2]张丽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1)

(作者单位:陕西省宁强县巨亭镇曾家河小学)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预习 篇4

但如今, 提起语文预习, 有的学生认为太简单了:不就是读读课文吗?是呀, 预习离不开读课文, 但是, 单纯的读一两遍课文是达不到预习目的的。大部分学生把预习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 却不动脑分析。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 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预习呢?

一、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 首先要有内驱力, 在心理学上, 这种内驱力称之为动机。我们知道,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笔者常采取以下方法刺激学生形成自觉预习的内驱力。

1. 利用好胜心理。

在初始阶段,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这些问题, 学生基本上能搞清课文内容, 但是对主观性较强的题目, 他们很难有把握。在听课的时候, 他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的解答到底做对了没有, 急于和别人一比高下。在课堂上, 优秀的教师会进一步挑起学生的这种急切心理和好胜心理。例如, 刘谦式的:见证正误的时刻即将来临;又如, 张三李四, 谁又技高一筹, 答案能使多数同学满意呢?利用心理手段, 不仅刺激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而且能促使他们课堂上更加集中精神。

2. 巧妙设置悬念。

关注谜底是人性的共同弱点, 否则刘谦也不会红遍大江南北, 因为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投入水中的东西会漂走, 风中的东西会被吹走, 埋在地下的东西怎么也会走呢?”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之前, 我这样对同学们说。带着这种悬念, 学生的预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传授预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 自主学习能力差,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 教师要先传授学生预习方法步骤, 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 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 进行阶段性的辅导。

1. 降低预习要求, 领学生“入门”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没有预习的经验, 要求不必太高。我认为, 首先要教会他们学会学语文书。读书时必须做到:字音读正确, 语句读顺畅, 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于是我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第一步是要先读生字, 把字音读准确, 这个环节为阅读课文扫除了第一个障碍。比如, 一年级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 由于学生在家预习了生字, 第二天上课再经教师点拨和强化, 他们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生字认识了, 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 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最后就是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因为要求低, 学生容易完成, 对预习作业乐意接受。

2.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学习语文, 首先就是要学生学会读书。经过多次的训练, 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的基本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培养他们从小读书的意识和习惯。所以, 到了后来, 我便提高了预习要求, 增加了预习的内容。具体做法是: (1)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把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并画出自然段; (2) 再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生字条里的生字所在的词, 口头读三遍, 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3) 继续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流利, 并尝试有感情朗读; (4) 读完课文, 想一想从课文中得到了什么。

三、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

就是要让学生弄清预习要掌握些什么内容。就小学语文阅读课的预习来说, 大致以诵读、摘记、思考、收集等手段进行预习。笔者归纳了一下, 应该掌握的有以下内容:

1. 自学生字。

如文中出现生字“蔼”, 要懂得音节Ai的读音, 识记“蔼”字字形结构、写法、字义等, 会组词“和蔼”。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 对于结构复杂或较为生僻的字词, 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识记并经常与同学交流。

2. 掌握新词。

例如“枯竭”一词, 在《只有一个地球》中, 两个字均为熟字, 却是一个生词。应该理解其意思为“断绝或体力、资财等用尽”, 会运用于造句。再如,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中“破碎”一词, 要理解其原意指物体解体, 这里的意思是, 地球容易遭受致命的破坏。

3. 理解句子。

预习时, 可以找出重要的句子和不懂的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查资料、向别人请教等方法进行学习。例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个双关句子, 鲁迅先生在旧社会都碰了哪些“壁”, 小作者因为年纪太小, 直到长大了才明白, 我们却不可以留下这种疑问。解决的办法有:查阅鲁迅的生平资料, 向家长、师长讨教等。

4. 把握篇章结构。

预习同样要以读为主, 遵循读准——读通——读懂的过程, 直至了解文章内容、熟悉文章脉络、体会中心思想、尝试写作方法等。遇有好词佳句、精彩描写, 还要反复诵读、欣赏体会。例如, 《桂林山水》中, “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不经反复诵读、品赏, 就难以体会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 更难以跟作者欢愉激动、赞赏的心情产生共鸣。

5. 生成、解决问题。

这里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不单单指就课文内容所产生的质疑、释疑。就如在预习《只有一个地球》中, 有位同学产生了调查我们身边小河所受污染情况的想法。他联合几名同学收集了河中的污水、人们丢弃其中的废塑料袋等样品, 研究了污染源, 有力地向人们敲响警钟, 漂亮地完成了本次预习。

初中语文预习指导以及方法 篇5

即: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备注:结构安排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8词、句勾画出来。带着课后问题去读。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

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带

9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如何预习英语

(掌握单词、短语、句型、语法、听力)

基本方法:读划查、提、做、听

1、读划查:读课文,把课文意思弄懂,不懂借助工具书查一下。读的时候划不懂的单词,短语、并查一下。

目标:懂单词、懂短语、懂课文意思、。

2、拎:重点的知识点划一下。如知一:知二。知识点拎一下。 拎短语、句型、语法,可以借助工具书查阅一下。

目标:积累语法

3、提:有不懂的问题划出来,并在第二天提问。

4、做:做一下练习,从练习中了解题型和难度。

要求: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及做一些英语阅读习题。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二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再根据预习要求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两遍,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梗概,认识文体特点,形成整体印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记叙文,要求在通读中主要理解记 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记叙了哪些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习说明文,则注意找出说明对象,看看从哪些方面介绍其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预习议论文,则找出议论的中心,主要从什么

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初中的语文学习与小学的语文学习并不一样,初中对学生对课本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更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指导原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学生只有预习得好,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课前预习入手。然而,目前不少学生的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大都应付。大部分学生认为回家把课文读一遍,给生字标个音、组个词就是预习。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消极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一遍,更重要的是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自己的阅读困惑。具体来说,在预习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激发兴趣,有方法地提高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预习有兴趣,他们才会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愿意学习知识和探索真理,所以,预习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的教师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学生看到新课,会兴奋地告诉教师,这篇课文我会读了,这个生字我认识了。预习了课文的学生到了课堂上,见别的同学不会而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得到表扬后他就更开心了,以后课前预习也就更加主动了。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争相效仿。这种预习的热情教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和能力,自信心增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二、脚踏实地,有步骤地读通课文

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注意每一遍读的任务。课文一定要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发音,还能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第二步是有感情地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三遍朗读之后,学生也就把课文读通顺了,对课文的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疑惑的地方心中也就有数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搜集资料的方法有:(1)上网查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料的搜集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进行信息的互补。(3)如果在家中,可询问家长或利用家庭网络、图书资源等。总之,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要因人、因境而异,让学生把搜集的资料用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逐渐积累成他们自己的一笔财富。

四、勤动笔墨,有选择地做好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养成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在预习文本时,就应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在课文一些重点的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文中的生字、生词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注,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优美的句子用“??”画出,不懂的地方打上“?”……学生自己认为描写优美、含义深刻的句段,以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用自己喜愛的符号画出来。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养成做批注的习惯。预习工作做充分了,上课时教师再加以特别的注意,学生模糊不清的地方就彻底弄明白了。

五、课前质疑,有深入地探究理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多问自己:通过朗读课文,我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课文的内容我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我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我能否回答?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阅读,在文中看到答案就直接画出来。课前质疑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提问,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为了让学生切实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引导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就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反而使自身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订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感官,让学生爱上预习,爱上学习。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而课前教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表现会更积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能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海燕.关注三年级预习:预约小学语文学习的精彩[J].教育观察,2013(19).

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分析 篇7

一、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的现状

( 一)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语文预习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作业后, 都会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缺乏对语文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其可有可无, 即使不预习也不会对自己学习语文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 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以及课下做好巩固复习, 还要拥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每次上课之前都要预习, 从而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 以便在上课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该部分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 升学率或者学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觉得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大, 学生完全可以到大学以后再对其好好培养, 显然, 教师对语文的预习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中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这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可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 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 很多高中教师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做好预习, 学生对这种预习不以为然, 教师走后就利用早读时间做一些其他科目的作业, 他们认为做完作业才是最重要的, 预习只是一个学习中可有可无的步骤, 有时间就预习, 没有时间不预习也没有关系。

( 二) 对高中语文预习没有系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在把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之后, 并没有对学生的语文预习给予系统的教学指导, 使得学生对将要预习的内容毫无头绪。由于预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时, 应该着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然后制定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学方式, 进一步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预习困难进行细致的指导,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将其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 一) 课堂留下一定的预习时间

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留下的课下预习作业不予重视, 高中生课下的时间也非常紧张, 各科的作业把课下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稍微多出一点时间学生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于是就把预习的作业抛在了脑后。针对这个情况, 教师就应该稍微在课上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预习, 而在课堂上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语文的预习上, 从而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与此同时, 学生可将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地问教师, 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讲课时着重讲解该方面的内容, 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并了解其学习的方向和态度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预习产生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二)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方式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 进而就会造成学生对预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个现状, 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语文学习的预习活动。比如, 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题目,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是什么; 然后, 了解每个自然段要说明什么内容, 进而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并知晓每一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 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 并学习文中作者使用的独特技巧,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预习。

例如: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怎样在课下完成文章的预习。即: 先要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然后分析具体自然段落, 最后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以此制定一个大致的框架, 帮助学生进行课下具体学习的预习活动。这会让学生在语文的预习中脑袋里面有一个大致的预习思路,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三、结语

小议语文阅读教学的预习指导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习,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 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 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预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传统教育认为:预习就在于熟悉教材内容, 认读几个生字新词, 进而程式化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当前一些书籍资料, 将学生本应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列举得一览无余。殊不知,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远胜于学生了解知识本身。

如何充分发挥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了解预习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 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 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 是课堂学习的起点, 预习可以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因此, 教师在教课时要不断强调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首先, 让学生知道预习的好处。预习过程即是认知过程, 也是肯定学习方法和经验的过程。面对陌生的课文和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不断思维, 有利于开发其智力。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 为积累知识, 增长见识, 提高其语文素养大开方便之门。所以,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 好处多多。预习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 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 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 在行动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可有可无, 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每次上新课前, 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在家“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 规定学生认真完成。另外, 为引起学生重视, 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开始布置的语文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 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 必须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 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在语文教学中,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

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之前, 先要求学生把要学的内容独立地自学一遍。布置学生预习, 可分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学习两方面进行。生字词的预习要求学生能读写和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查字词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向他人请教等, 实在无法解决的就留到课堂上来学习。课文内容的学习, 应让学生首先把课文读通、读熟, 然后完成课文中“预习提示”的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的内容。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样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学习, 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 权衡优劣, 就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能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长篇的文章, 可以应用“阅读理解式”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适合于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回答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能达到“阅读”和“理解“的目的。这样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更能根据学生预习后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迷惑了。同样的, 在很多时候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把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也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把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也就是学生预习的学案。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做好预备, 老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 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 更适合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三、检查激励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如果不去实施, 那也是徒劳。所以, 检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 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得好的同学大加赞扬, 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 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预习习惯基本养成后, 则要求组长检查, 老师抽查。在上课时通过提问, 学生讨论答疑, 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 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

此外, 教师及时的评价激励也必不可少, 它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课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 发现该生读得十分流利, 于是便问她:“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是因为我在家预习了课文, 在家练读了十遍。”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你预习得真充分,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真棒!”老师及时的表扬加上榜样的力量, 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 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作业。

当然,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在实施中最好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 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后, 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 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 课堂上也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

参考文献

浅谈双主式初中语文预习指导 篇9

一、解决字词, 粗读课文, 概括内容

预习课文, 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 解决字词, 扫清障碍, 弄清课文的主旨。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特别是初一学生, 我提倡“读”, “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 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 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 不添字, 不漏字, 不换字, 不读破句, 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学生在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这时, 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 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 然后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 查出这些字音, 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 然后就是朗读课文, 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 大声诵读,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 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 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 思想意义, 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 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 其印象肯定会比“默看”时深刻。

弄清课文的大意, 概括内容。记叙文抓住六要素来概述, 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 写了些什么, 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作者介绍的事物的特点、性能、功用等是什么, 或者阐明的事理是什么。议论文指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什么。

二、分析课题, 分析结构, 归纳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透视”美景的“窗口”, 充分利用这个窗口, 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有的题目启人深思, 例如《敬业与乐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 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 记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等。有的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如《羚羊木雕》等。

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层次划分, 了解段落大意, 知道课文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进而对全文结构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层次划分的时候, 还要把握重点, 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 略写的是什么。比如《曹刿论战》中, 作者重点刻画了战前战后与鲁庄公的对话, 而这正是文章的中心, 突出曹刿的远谋!

通过以上的预习, 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真切的把握, 这对解读文本很重要, 既有习惯的培养, 也有能力的培养。

三、了解背景, 分析重点, 了解写法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 有针对而写, 有感而发的, 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比如课本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 有些内容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对背景资料的掌握并不难, 在平时的练习资料上一般都能找到。

在了解课文的重点之后, 应在教师讲解之前, 进行尝试性分析, 而不要被动的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 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论证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 对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所了解,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合课文, 做课后题

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 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在课前预习时, 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 动手做一做, 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 还有哪些不足, 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 不会做的等上课时,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当堂解决, 这样带着问题上课, 效果会更好。

五、联系实际, 写写感受

预习课文, 不要只停留在课内, 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 联系生活的实际, 写写感受, 达到巩固、运用和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如, 读了朱自清的《春》之后, 不妨亲自到野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发现春天的美丽, 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 感悟春天的勃勃生机, 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了牛汉的《华南虎》不妨想想:“假如我就是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 当时你会怎样想呢?”“假如你是观众, 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 你又会怎样想呢?加深对课文的反思体验。

六、记下疑难, 课上解决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 通过默读思考, 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 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节约了时间, 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预习指导策略 篇10

一、生字预习指导

从新课标的要求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为2500个,其中1800个是需要学生会写,识字量并不小。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听写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生字教学,这也就占用了课文探究时间。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为此,在第二学段中加强生字预习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生字预习指导,一是要从读音做起,要引导学生能独立地完成拼读任务。尤其是针对前鼻韵、后鼻韵、平翘舌等生字的读音,要引导学生多拼、多读,做到准确;二是生字的音序、偏旁部首要求学生标注在教材生字栏上;对于不认识的字,则要求学生查字典,搞清其音序、偏旁部首;三是要学会自己组词并造句,组词可以在生字栏上完成,造句则可另外选用本子完成;生字预习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二、词语预习指导

词语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词语理解不到位,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内容。结合以往词语的教学来看,多是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字后紧接着教学词语,因课堂中词汇教学不能占用太多时间,故而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虽然在课文探究中也渗透词汇教学,但课前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从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情况来看,也多是记形而对其义的掌握不够,于是,在阅读课文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在预习环节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的基本含义。如《西湖》中的“荡漾”一词,基本含义为“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该词语。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工具书,提前在课文中把词语的意思进行整理。如《拉萨的天空》中有八个词语需要学生理解,那么,在课前就需要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写在教材上。同时,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也要查阅工具书并做好标记。三是要引导学生记忆词语,对于词语的记忆,可引导学生采用形象记忆法记忆,也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记忆。

三、课文预习指导

新课标中对课文的阅读也做了详细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且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在以往的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课文预习多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要求不够具体,故而学生在预习中也就显得不知所措。预习课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生词的预习而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顺,这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多读,尤其是涉及生字词的句子、段落,要多读几遍;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要能结合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把握段落的含义;其次,对于段落含义,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段意,这虽然不要求学生能精炼地归纳,但要能大概说出段落的含义;其三,对于课文内容,要能初步说出是讲了一件什么事,还是写了什么景。对于记叙文,要能初步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内容预习可用导学单方式让学生写出段落含义及课文事件。

四、问题预习指导

在预习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对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不理解,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对于这类问题,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甚至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明确问题,导致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也只是粗略地带过。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指导 篇11

【关键词】语文 预习 有效 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一样。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使学生知道学习目的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不会的地方有哪些,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有准备、有针对地听课,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可以说预习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预习已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预习流于形式,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为了迫不得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老师对预习缺乏指导和评价或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导致预习活动形同虚设。预习很多时候就是教师提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读、动一动,不提要求学生就不知道预习什么,缺乏目标,更不会预习的方法。预习过程结束,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痕迹。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那么应该怎样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看法:

一、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课内,方法应简便宜行;到了中高年级才逐步过度到课外,同时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要求。因为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的预习,让学社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份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明确要求

对于预习,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一定要制订明确的,难易适度,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个性化的预习作业,在课前提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老师可以把预习要求列成提纲发给学生,在上面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了解作者背景、自学词语、段落等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预习?预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三、指导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在强调预习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教给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并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初学预习,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并具体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读颂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而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并勇于提出新的问题,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在学习预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各异,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因此,其方法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其实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但也不能太难或者毫无难度,让学生失去预习的动力。

四、检查评价

有的老师今天布置了预习的家庭作业,第二天老师就不闻不问,既不检查也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就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自己会松懈,久而久之便不做了。如果没有检查评价,预习也就是走走形式罢了。所以,对于预习,教师一旦布置下去,便应该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预习的内容,或检查批阅或测验或通过上课时的提问,通过各种渠道的检查,使学生真正做到会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后,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有大家向她们学习,伴有一定的激励制度。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方能起到效果。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篇12

一、小学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前指导行为, 首先,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课文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 文章内涵, 全面的掌握知识点,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 进行课前预习, 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搜集资料,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只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给自己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受到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较低, 预习效果不明显, 使得学生产生怀疑感和挫败感, 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热情[1]。

2.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正确

课前预习的方法,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 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由于许多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不正确,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一方面,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致使教学知识点出现残缺、断裂的情况,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其课前预习的指导方式也不尽相同, 进而影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3.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缺陷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的问题设计, 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明确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但是,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缺陷, 没有全面把握文章的信息, 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导致问题设计不合理,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合理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动预习,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找到答案, 解决问题[2]。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 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合理设计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 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牛顿的信息资料, 然后, 根据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同学等方式, 理解重点字的读法和词语的含义, 进而解决问题。同时, 可以围绕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 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积极作用,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预习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琴.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讨[J].新校园 (中旬) , 2015, 09:36.

上一篇:住院不良事件下一篇:四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