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2024-06-15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精选4篇)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篇1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小学英语学习的有效预习策略, 试图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预习,重要性,主体性,实效性

课标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预习是自学的一种形式, 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开始,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而教材的知识量也很大, 仅靠四十分钟完成要求的内容, 时间会非常紧迫, 而且效果也未必会理想。因此, 激发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掌握有效预习策略便成为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才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 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 作为教师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尤其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 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 降低课堂学习难度, 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预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性。

预习一般是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增强独立性, 减少依赖性。

2. 预习有利于增强听课目的性。

学生在预习中会发现问题, 找出疑难点, 带着這些疑难点去听课, 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 预习有利于增强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预习, 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 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 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当堂巩固知识。

4. 预习有利于加强记忆能力。

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 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 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二、因材采用预习形式,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不同的课型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预习方法。

1.“朗读识记”。

课前预习, 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书本的原装录音带, 为学生的正确发音提供了第一步的指导。如6A Unit2一课, 生词和生句多而杂, 发音难, 像January、February、present、would you的连读等, 难度都十分大。笔者要求学生回家至少听5遍以上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技巧: (1) 不看教材先听录音三遍, 想想听懂了哪些? (2) 边看课本, 边听录音, 找一找有哪些新单词? (3) 边听边读, 注意新单词的读音。 (4) 继续听录音, 注意语音语调。为了督促学生听录音, 每周笔者都把学生的磁带收集上来, 检查是否听到指定的内容。学生在跟读课文的过程中既初步感知了语言, 训练了语感, 又为有效学习新课文作好了准备。

2.“排除障碍”。

发现疑难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有了问题, 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了目标的学习,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年级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查字典来了解一些新单词的音标、含义, 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猜句子的意思等等。让学生用“?”号在文中标出难点, 作好记号, 以便在上课时更有针对性地听课。除了在书上做记录, 笔者还为学生设计了预习表格, 引导学生对于不理解的知识做好记录, 在小组内讨论。通过预习, 学生对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中学得主动、轻松。如在教5A Unit 2一课中的parent一词时, 笔者没有先示范发音, 而是让学生尝试, 全班至少有5个以上同学预习比较到位, 发音很准确, 其他学生发现身边同学不用老师教就会读这个单词, 感到很惊奇, 学得更努力了。这样, 让学生教学生, 鼓励了预习认真的学生, 激发了学生的自学热情。对于parent这个发音难的单词, 学生掌握得很快, 通过预习, 学生突破了重、难点,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尝试练习”。

课前“练”也是一种较好的预习方法。就内容而言, 起初可以是试读单词和句子, 慢慢地让学生尝试着用新的单词或句型造句, 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句型让学生自己试着造新句。如6A第三单元C部分重点句型, 可以让学生通过造句来练习句型, 如:“Where’s your…?It’s in/on/under/behind….Iisn’t here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Where’re your…?They’re in/on/under/behind….They aren’t herenow.They were there a moment ago.”课前练习也能让学生能试着区分单数was、复数were的使用差别。

4.“阅读理解”。

它适用于高年级的阅读理解课, 教师可通过设计课文预习理解题指导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听录音、读课文, 回答问题, 就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在听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理解课文。

如教学6A第三单元课文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根据课文中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 Where is the camera now?

(2) Where was the camera just now?

(3) Where are the films now?

(4) Where were the films a moment ago?

因为课前已经作了一定的思考, 上课时学生很快理清了课文的思路。

5.“自主探究”。

如在教6A Unit 5一课时, 要让学生了解动词的过去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先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1) 请把课文中的动词过去式写下来, 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原形。 (2) 你能写出更多的动词以及它们的过去式吗? (3) 动词是如何变成过去式的, 请归纳一下!

这个活动的设计显然在知识的量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上都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 能够不断刺激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习的挑战, 也更好地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层次性、递进行和拓展性。

自从实行预习作业以来, 学生的听课效率大有提高, 作业的错误率也明显下降, 学习英语的劲头也日渐高涨。

三、适当评价预习效果, 保证预习的实效性

学生的预习习惯、英语自学意识、积极性等都要用全面、科学的评价来促进其发展。只有全面评价学生, 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有效引导, 才能保护学生预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保证预习的实效性。

在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策略上,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 教师评价。

对于诵读类的预习作业, 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随机按学号请学生朗读, 并当堂给这位学生打分, 作为该生的平时成绩;描述性的预习, 则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在课上给予口头评价, 课后给予一个“苹果”奖励 (10个苹果可以换一朵小红花, 期末可以加分) ;动手制作类的预习作业, 可把班级最好的作品用相机拍摄下来, 制作成学生作品集并在班级展示。

2. 小组评价。

学生平时上课时都是以学习小组形式就坐的, 已经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因此, 在组内进行互评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小组长负责总评价, 并把最后的评价结果填写在预习反馈单上交给老师。各小组之间开展竞赛, 看哪一组预习学会的新单词多, 看哪一组朗读课文最流利等, 即给予优秀小组奖励。每2周评出一名预习最认真的同学进行嘉奖, 期中、期末评选出“预习之星”。

3. 课代表评价。

有时为了提升课代表的威信, 笔者也会适时安排英语课代表来负责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检查预习表是否完成, 检查磁带是否听到指定的位置等等。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一般采用抽查方式。但此法不可连续使用, 不然会滋生学生的侥幸心理。

4. 家长评价。

由于学生的预习大多都是在课外进行的, 为了使家长能够配合英语教学, 更加关爱孩子的学习,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求家长每月写反馈表, 及时反馈孩子在家预习英语时听录音、查字典、读课文等的情况。

当然, 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评价方式, 教师都要以鼓励和正面引导为主, 并在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 以使每个学生在享受预习成功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保持预习的积极性, 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 预习工作切实地实施了, 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学生做了预习作业, 心中有准备, 课上学习就主动, 就能积极地讨论、争辩等。通过预习, 学生尝到了阅读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这样,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扎实, 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也会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莺.小学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英语预习指导法浅议 篇2

一、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学生就会学得被动,课堂教学效率就低。这是许多中学外语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达成的共识。

1.预习是使 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的极 好途径。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 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2.预习是顺 利进行课堂 教学的基本保证 。由于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协调默契。凡事预则立,学生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就容易对教师的提问、要求做出快速、敏捷的反映,使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

3.预习能培 养学生独立 解决问题的 习惯 ,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预习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 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4.预习能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预习中 ,疑难问题能促使他们查阅有关资料,甚至相互间探讨。这样不但能堵漏补缺和质疑解惑,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更会针对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用心听课、积极操练。

总之,预习并非可有可无,而应看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步骤。当然,在强调预习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对预习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统统下放到预习中, 让学生独立完成,其结果只能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事倍功半。

二、预习的主要环节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环节, 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现行教材配合课外预习题,通过积极预习,配合课内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学时间不仅包括课内(讲解)还必须包括课外(预习),课外内互相配合,以提高课内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要求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外,还必须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下列环节:

1.布置预习 。主要是教师在一节课将结束时规定预习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单元教时分习法或按单元章节全习法提示学生重点、难点、关键,并布置练习题。

2.预习。学 生在课外通过阅读理解教材 ,完成预习题 ,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初步体验和概貌性了解, 并找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3.了解预习 效果 ,在课内外 两部分时 间内进行。课外可通过新课之前抽阅学生完成的预习题,课内可由教师询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水平。

4.讨 论 、讲 解 、发 展 新 课 。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讲解 、补充、提高、归纳、总结等过程完成。

5.巩固新课 。由教师布置练习 ,学生在课内 (部分 )与课外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较好的效果,问题是:学生尚不习惯,或因种种原因没有积极预习,则教学中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预习的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不同,课型的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不同,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我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预习方法:

1.发 现 问 题 式

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对预习题的检查,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我在上阅读课时常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我在教九上Unit 4 Topic 2 Section D前,先让学生课前预习1a,完成1b,在课堂上再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最后我归纳。这样,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听 力 训 练 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在初中阶段应尽量采用。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预习侧重于模仿练习,如字母、音标的读音,单词的拼读、连续,失去爆破、升降调、意群、停顿等练习。我主要让学生听课文配套录音磁带,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语感。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在课前自己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经常利用早读课,在全班统一放录音,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

3.排 除 障碍 式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把新课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重点找出来,在课堂上让他们一一提出,先让别的学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知识点和重点再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找语言点、发现问题和做作业。

4.材 料 准 备 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甚至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的制作(比如表演所需要的简单道具)。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给定话题和范围,明确讨论的问题等,这一预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又如我在教七上Unit 3 Topic 2 Section A前, 布置学生带一些工作制服,扮演各种不同的职业角色, 通过这种情景教学, 学生乐在其中,很快就学会“What doe she/she do?He/She is a farmer.”这一句型。

5.系 统 归 纳 式

它主要用于复习课,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我根据复习课的内容, 让学生在课前对已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然后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又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例如让学生归纳: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词组用法的异同,某些语法项目的用法,一些句型的不同表达法,近义词用法的区别,等等。由于学生预先自己动手进行了归纳,再经过课堂上七嘴八舌的补充,对这方面的知识就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

6.超 前 背 诵 式

通读课本,做好超前背诵。即学生应用拼读技巧去朗读整本书,加大英语接触的频率,尽可能进入英语语境。超前背诵为学生“心理优势”的树立提供了有效途径,使他们在课堂上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四、编写预习题的原则

课本中没有提供课文预习理解题,教师只好动手编写,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编写课文预习理解题的研究课题。

1.浅 易 性

一篇课文中密集了三四十个生词,不少长句、难句和新的语言结构,因此对课文预习的要求不宜过高。预习题的难易既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题目过难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编写课文阅读理解题应以表层理解为主,当然,为了进行课堂讨论而设计的讨论题除外。从中考阅读理解题的答对率可以看出,做好表层理解题并非易事,而深层理解题的答对率就更低,因此日常教学中的预习理解题应力求体现浅易性的原则。

2.全 面 性

一课书或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地说就是一个整体。预习不同于讲练, 它不可能也没必要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面面俱到地包括其中。预习要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要求,编写课文预习理解题就应该把涉及理解课文的关键部分,如有关人物、地点、时间、事实、数据、观点、结论等具体信息,以及一些重点词语和语言点等内容,以适当的形式编入预习题中。部分重点、难点也可在预习题中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

3.精 练 性

预习题的数量要适当,大多内容点到为止,篇幅过大、题量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编写预习题的形式很多,一般测试题常用的诸如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完形填空、同义替换、理顺章句、回答问题等形式均可用,但宜多采用判断题。编写预习题时,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大致内容、重点、难点等反映出来,所以常常会使预习题过量和复杂化。要做到精练,可根据预习的内容,使每次预习题的题型控制在适当的几种题型范围内,如判断题、选择题、替换题,同时控制每种题型的题量,这样既全面又能突出重点。非关键部分就不编入预习题中,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指导预习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篇3

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着缺失。学生不敢、不愿或不善提问。学生丧失了深层思考和质疑的机会, 最终也丧失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质疑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应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有许多。下面我浅谈一下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是如何指导预习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了杜绝无疑而质, 漫无目的的质疑和浅层次问题的低水平质疑, 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那么, 从何质疑呢?

1. 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质疑。在接触文本时, 可以分阶段地, 先引导学生对运用描写的词句进行质疑, 再引导学生对深刻隽永的词句进行质疑。

⑴当文章中出现人物描写的片断时, 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指导学生将问题提问得明白一些。比如指导学生思考:此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是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思想品质?这段描写与文章的中心有何关系?

⑵一切景语皆情语。能不能洞悉景物描写的深意, 直接关乎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否。因此, 在学习文章时, 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质疑。

⑶有时, 在阅读的过程中, 还会见到一些深刻隽永, 耐人寻味的佳句。这些语句更易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抓住这些语句进行质疑, 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文章, 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往往会有迷惑的现象, 这就是课文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 就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些难点质疑、思考、分析, 最终解决难点。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对难点提出了质疑:“我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是什么?为什么要插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 有什么作用?文中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具体指什么?带着这些难点, 学生向多方面搜集资料, 最终加强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3. 针对文章的主旨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而经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指导,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质疑的意识,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质疑。而对主旨丰富深刻的文章进行的质疑和探究, 更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

这类文章的质疑指导的前提, 我个人认为是文章篇目的选取。在我们初中课本中, 真正主旨丰富而又能让学生挖掘理解后有所收益的文章篇目有限。因此我们在指导时要避免学生对所有的文章都刻意地挖掘其主旨的丰富性, 而误读了作者真正的思想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时, 恰如其分地掌握好鼓励与纠正的尺度。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很多学生抓住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进行了质疑。学生问道:文章“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字有什么特殊含义?是表达作者被贬谪后的悲凉吗?有的同学问:这句话能理解为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乐观的心境吗?……对于主旨的理解多种多样, 对于他们的质疑探究, 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学生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扩展了开来。

4. 针对文章的结构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 需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段、篇的结构进行质疑, 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⑴线索质疑。我们知道文章一般会以一种“事物”或一种“感情”为线索。但是, 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 也有个别文章的线索并不仅仅是一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线结构”。而对“双线结构”的思考质疑, 就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章主旨。在讲授《藤野先生》时, 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安排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文章既然是写藤野先生, 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那么文章为什么要写东京的清朝留学生的生活呢?文章中写的在日本留学时, 别人对我很友好, 为什么我会认为“物以稀为贵”?……正是这些对文章段落进行的质疑, 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线索的特殊性:两条线索并行。一条是明线, 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复杂感情;另一条是暗线, 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结构质疑。在《故乡》一文的学习中, 学生就文章的结构提出了很多问题, 非常有利于把握主旨及人物形象。学生问道:文章前半部分, 提到闰土时作者进行了一段插叙, 来描述自己记忆中童年闰土的形象, 这段的作用是什么?也有人问道: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景物描写, 但很明显这两段不是照应关系, 作者最后的景物描写要突出什么主题?……通过交流讨论, 学生理解, 照应和插叙都是为了进行对比, 将“眼前景”、“此时景”与“心中景”、“过去景”对比, 进而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少年闰土的性格与中年闰土的性格以及前后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社会原因;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篇4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课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素材, 也是学生接受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各种习惯用法的重要来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课堂讲解,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若能抓住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环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二、课前预习指导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与要求不同, 课型不一, 教学路径与方法各异, 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预习方法。

1. 朗读识记式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 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 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 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 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较低, 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容易习惯并且大都欢迎这种预习方式。

2. 听力训练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 初中阶段应尽量采用。在课文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增强语感。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可利用课前某段时间, 比如早读, 统一在全班放录音, 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

3. 发现问题式

教师可以把新课文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作好准备, 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复习阶段的预习更宜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 排除障碍式

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 从而减少课堂讲解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较难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 课堂教学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5. 材料准备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 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6. 系统归纳式

它主要用于复习课, 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根据复习课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上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可以让全体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 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由于学生预先自己动手进行了归纳, 再经过课堂上的补充, 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就更全面、更牢固了。

7. 阅读理解式

学生进入了较长的课文学习阶段后宜采用这种预习方法。没有进入课文教学或课文只限于一些极简单的内容的初期阶段不必采用这种方式, 课文整体教学多采用这一预习方法。阅读理解可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认知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

8. 小组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 学习好的可帮助学习差的, 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种预习需要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 比如早读、自习或课堂教学开始时由老师统一安排全班讨论, 各组主持自己负责的段落的讨论。讨论期间, 老师可以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 并注意发现问题。

9. 激发兴趣式

在旧课文将要结束时抽出几分钟时间, 教师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下一篇课文内容或者作者简介、作者经历、写作手法等, 以激起学生对预习课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每次预习并非只能用一种方法, 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 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预习方法, 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 使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预习, 学生了解了通篇课文的内容, 为教师的讲解扫除了障碍。同时, 由于预习把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气氛。

上一篇:公共关系下一篇: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