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能力(共12篇)
行业能力 篇1
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继2006年成功打造华南惟一的专业设施农业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广州) ”后, 近日又传出喜讯, 该站的实验室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 这标志着广东农机鉴定站的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多年来, 广东农机鉴定站不断完善自身的软硬件实力, 逐步成长为业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农机鉴定机构。经过广东农机鉴定站检测试验、推广鉴定的产品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先进农机品类, 并推动了适用华南区域的先进农机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力度, 广东省实施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等, 广东农机化发展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这些也给广东农机鉴定站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广州) ”自2006年经农业部批准建立后, 初审、复审都顺利通过, 成为目前全国仅有两家类似的专业检验测试机构之一, 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后, 广东农机鉴定站将着力打造出南方农机设备检验检测的重要基地, 力争成为全国农机鉴定的一支重要检验检测队伍。
打造行业经典
伴随着广东农机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全省农机产品质量“把关者”的广东农机鉴定站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站内检测设施环境的改善、人员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检测仪器设备的扩充和更新, 检测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近年来, 农机企业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 其生产规模和效益在不断扩大, 产品规格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样社会各界的使用者, 随着使用觉悟的提高, 在购置农机产品时, 也要向生产者索取各类证书和检验报告。在这样新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对农机鉴定站的检测范围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广东农机鉴定站领导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各方面的形势要求, 积极发挥敢试、争当先锋的精神, 不断完善自身的硬软实力, 提高广东农机鉴定站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2006年, 隶属于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的“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广州) ”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开始建设, 2009年5月该中心顺利通过复审, 这标志着广东农机鉴定站成功打造出华南惟一的专业设施农业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成为目前全国仅有两家类似的专业检验测试机构之一, 重点承担华南地区设施农业设备的检验检测工作, 充分挖掘华南特色农业优势。2009年11月, 广东农机鉴定站还顺利完成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工作。“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广州) ”的建设和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不仅提升了广东农机鉴定的资质和能力, 也为广东农机鉴定站的实验室成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国家实验室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评审经过三天的考核, 评审组专家认为广东农机鉴定站依据CNAS-CLO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其它相关认可规则文件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覆盖了认可准则的全部要素, 其内容基本完整、系统、协调, 符合实验室的特点, 能够服务于实验室质量方针, 且组织机构描述清晰, 内部职责分配较合理, 符合认可准则及其应用说明的要求。
广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潘雪芬在参加此次国家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会上表示:“对于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实验室的建设, 广东省农业厅高度重视, 明确分工, 并力争建设成为优秀的国家实验室, 此次评审工作为广东农机鉴定站业务上台阶提供了一次练兵的机会, 广东农机鉴定站要借此契机, 以‘提升能力素质、规范内部管理’为重点着力抓好站内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从传统农机的鉴定迈向大农业机械的鉴定, 努力打造出南方农机设备检验检测的重要基地, 力争成为全国农机鉴定的一支重要检验检测队伍。”
加强硬软件建设
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自1959年建站以来, 一直按照“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量方针, 服务于农机事业,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检测技术和手段。在农业部及广东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特别是在《议案》扶持下, 广东农机鉴定站从硬软建设方面两手抓, 不断完善农机行业检验测试基础的条件和能力, 促使广东省的农机检验检测能力水平迈向新台阶。
多年来, 广东农机鉴定站对原有的试验设备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升级换代、改进完善, 建设内容包括:液泵性能测试系统、水泵自动测试系统、温室检测系统、高低温湿度测试系统、增氧机动力测试系统、高性能拖拉机安全技术检测设备、拖拉机重心测定设备、材料拉伸试验机、动平衡机等, 同时对原拖拉机安全技术检测设备进行改进及功能拓展, 对原植保机械综合性能试验设备进行改进完善, 以及重建三个增氧机试验用水池。另外, 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广东农机鉴定站于2007年投入资金建成6300平方米的9层办公大楼, 极大的改善了办公条件, 使实验室的工作环境面焕然一新。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广东农机鉴定站的软件实力也不断增强。几年间广东农机鉴定站完成制订了1个全国行业标准、6个地方标准及85个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大纲及相关配套技术文件, 初步构建了广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管理规章及技术标准体系, 夯实了试验鉴定工作的管理及技术基础。站内职工还在国内相关刊物发表了21篇重要专业论文。2008年, 广东农机鉴定站接受并顺利通过农业部对其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现场考评, 首次具备了对收割机、插秧机和手扶拖拉机等三种产品进行部级鉴定的资格。隶属鉴定站的“农业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广州) ”自2006年经农业部批准建立后, 多次验证了相关行业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 试验鉴定能力得到国内专家们的好评。广东农机鉴定站的实验室此次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的评审后, 将力争成为国家认可的优秀实验室, 争当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广东农机鉴定站还重点抓好规范化管理, 站内配备职工35人,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和技术档案管理系统, 工作中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开展工作, 通过每年度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对站内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或现存的不符合项进行分析、整改, 不断总结经验, 使站内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此外, 广东农机鉴定站还不断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组织员工进行内部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学习站内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检验标准方法、业务基础及法律法规等, 对新上岗的检验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同时, 认真开展外培和参加交流等活动。先后派出人员参加列伯实验室认可技术交流中心、国家标准协会、省计量协会等机构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期间核查》、《实验室内审员》等业务培训, 取得了相关的培训合格证书。另外, 还派出人员到其他省、市相关单位参加学习交流。为使广东农机鉴定站出具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广东农机鉴定站积极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能力比对活动。2009年, 在参加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的测量审核活动中, 广东农机鉴定站的金属室温拉伸试验及金属洛氏硬度测验2个项目, 均获得了“满意”的评价结果。
随着广东农机鉴定站顺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评审, 该站承检产品的认可范围将随着评审通过而相应扩大, 为该站今后检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东省农业厅农机化办主任郑宏宣在参加此次国家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会上指出:“广东农机鉴定站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在时间紧、任务重、高要求的情况下, 通过共同付出和艰苦努力使此次评审能顺利通过, 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鉴定站的检验检测能力, 提高鉴定站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有力提升广东省农机行业在国内的地位和知名度。”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站长姚运仕表:“全站员工齐心协力,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迎接专家评审组的检验, 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与建议, 鉴定站将依据实验室资质评审准则按时认真细致完成整改, 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专家评审组的下一次检验。”
行业能力 篇2
行业经理高级进修培训班
课程前沿:
本课程是根据行业的独有特点,专门为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开拓设计的针对性课程。讲师结合自身多年的行业背景经验,通过对各运营商实操经验的借鉴和提炼,有效地收集了大量的行业案例(案例均为通讯业最新的真实、实战案例,数量多且针对性强,大多案例经验可以直接复制应用),将系统专业的营销融入到实战环境中,实现了理论与实操的合理统一,课程内容丰富、简洁实用。
培训时长:2天(12小时)
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互动讨论、模拟演练的方式
课程大纲:
导言、强化“行业运营管理能力”,把握行业市场竞争优势1、2、3、4、5、6、全业务融合时代的大环境 三网合一、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竞争的新格局 集团客户市场同质化竞争的现实局面 互动探讨:同质化市场下电信建立竞争优势的路径 同质化市场优势竞争的必然趋势:从产品优势向营销优势的发展 强化“行业营销管理”,建立营销优势的五大能力解读
1)需求分析的能力
2)产品整合的能力
3)方案制作的能力
4)方案呈现的(PPT讲解)能力
5)项目控制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员对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以及同质化竞争特点有所了解。并通过对电信保持竞争优势的路径探讨,与学员达成共识:电信要在当今企业市场上获得竞争的成功,决不能寄望于产品、价格等已然同质化的客观条件的优势建立,强化“运营管理”过程,打造营销能力的优势才是大势所趋。
助理电话:***QQ:466967266讲师:陈文业老师常驻:广州
一、需求分析能力
1、需求的实质是什么?
1)案例:“电力局的考虑”(“数据采集的应用案例”)
2)案例探讨:需求的实质是什么?
3)案例总结:需求与利益-客户利益的组成:情感利益与实际利益的定义及相关案
例
4)企业客户应用需求的实质:帮助客户发现利益是挖掘客户应用需求的关键
5)利益解读企业财务利益和绩效利益的内容及相关案例分析发现客户客户利益,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2、案例:“不经意的大单”(“全业务综合应用的案例”)
1)案例探讨:如何才能帮助客户发现应用需求?
2)案例总结:解析企业运营,深挖客户应用需求的五维度法及工具运用
a)客户运营解析的五个维度及利益要点-从基本通讯、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市场拓展、行业信息维度深度挖掘客户应用需求的示范案例:银行业+教育
业潜在应用需求分析(可根据当地情况调整)
b)模拟演练1:从案例资料中分析以下典型企业的应用需求
普片性企业:各级政府、银行、学校、医院、交通。。本地性企业:物流、酒店、制衣、制造、矿山。。
可根据当地情况调整
3、分析客户运营特点,把握客户真正的应用需求
1)案例:“国泰航空的选择”(“语音数据专线营销”案例)
2)案例分析:客户关键利益与需求
3)分析客户运营特点,把握客户关键需求的方法及工具应用
4)深度解析客户需求的示范案例:银行业+教育业关注需求分析(可根据当地情况
调整)
4、引导客户认同需求的步骤和方法
1)需求认知的过程规律:客户需求认知过程的四大认同
2)达成需求共识的四大引导步骤
a)引导步骤:现状切入、问题探讨、影响分析与引导共识的基本内容和示例
b)引导客户达成需求共识的示范案例:“位置服务的客户需求认同引导”
5、需求分析所必需的客户信息收集
1)营销过程的信息管理
2)客户信息收集的内容和工具方法
6、模拟演练2:需求分析及报告制作
1)对前面练习需求分析练习得到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整理,找出对象客户的关注需
求,并设计引导客户认同的需求报告。
在本节的学习中,讲师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互动探讨和模拟练习,首先使学员对当前市场客户信息化需求薄弱的客观情况及原因加深认识。树立帮助客户发现应用和引导客户认同需求的主动意识;其次,通过对发现需求、识别需求、引导需求的方法、技巧的学习,提高挖掘分析客户需求的能力。
二、产品整合能力1、2、3、4、5、6、案例:“不可思议的胜利”(“无线数据业务营销”案例)案例研讨:优劣势转化的启发 案例总结:打造产品优势的核心 用产品满足需求-全业务满足的思维 产品优势实现的步骤:把客户和产品优势联系起来 建立优势的路径---为客户找一个购买的理由
1)分析产品卖点,聚焦客户买点
2)分析方法与相关案例
7、模拟演练3:结合需求报告,整合有优势的产品组合1)对前面练习中需求报告所对应的产品进行优势分析,找出优势利益的产品组合本节通过一个移动客户经理成功营销劣势产品的案例,引导和组织学员总结分析建立产品优势,强化客户利益的实战方法:任何产品都必须通过良好的营销手段和沟通方法才能真正为客户所认同。以客户认知的方式,有技巧的打造产品优势,聚焦客户利益是产品整合的核心技能。
三、方案呈现能力(PPT讲解)
1、案例:“最便宜的套餐”“花生油的价格”
(“套餐及促销政策推广”的案例2、3、4、案例分析:客户利益认识的主观性特点 案例总结:强化客户利益认识的优势化呈现 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三种利益
1)组织利益的分析及关注点
2)部门利益的分析及关注点
3)个人利益的分析及关注点
5、从组织属性与人员、行政架构与职能、生产管理与流程、市场拓展与客户、价值链
地位与关联性等五大切入角度,分析不同企业利益关注的倾向性特点
6、把握优势呈现的关键内容解析及要点
1)展示要点
2)说明要点
3)分析要点
7、模拟演练3:产品组合优势呈现
1)根据前面练习中的产品组合,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及其认知特点,找出优势利
益呈现的要点,并组织好呈现讲解的脚本。
本节主要通过地不同类型客户在利益认知角度差异的分析,指出方案呈现的关键:个性化的利益呈现。使学员掌握针对性策划呈现脚本的基本方法。
四、方案制作能力
1、解决方案是“行业营销管理过程”中的常用工具和载体
2、解决方案的主体内容和要求:解决方案必须对营销优势策略有完整清晰地表达
a)
b)
c)解决方案应用模板 解决方案是需求组合 解决方案是产品组合d)
e)
f)解决方案是利益组合 解决方案是证据组合 解决方案是问题组合3、不良解决方案的四大特征
4、编写解决方案的十大要诀
本节对解决方案的主题内容以及要求进行学习,并提供工具模板。帮助学员掌握解决方案的撰写技巧和要点控制。
五、项目控制能力1、2、3、4、5、6、7、8、9、10、11、12、13、引导项目进程的的基本步骤及准备 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控制 案例:“最长的一天”(“信息化项目推进”案例)案例探讨:是谁制造了障碍? 案例总结:怎样获得良好的决策支持 客户决策方式的解读:决策人关键人、决策权行使、决策流程 了解客户决策方式,把握决策关键的步骤和方法 企业决策中的四种决策关键人及其决策影响 决策关键人利益差异的分析与案例:组织、部门与个人利益 模拟讨论4:决策关键人关注利益的探讨 满足最关切利益是引导决策的关键 把握决策方式,满足关注利益,引导客户决策的要点归纳 几个在“项目沟通”中常用的沟通技巧
1)套近乎的技巧及示例
2)察言观色的技巧及示例
在客户需求明确,产品及产品利益认同的情况下。客户的决策方式:包括决策关键人、决策流程、决策权行使对营销项目的管理实施影响极大。因此,如何把握决策关键人利益、影响决策流程、识别利用客户决策权力的行使,从而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是行业营销管理又一项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本节将通过案例的引导,帮助学员把握项目实施的关键要点,掌握实有
行业能力 篇3
成立近30年的中国机械政研会,4月9日至11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机械政研会贯彻十八大精神,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暨秘书长工作会议”。来自全国的中国机械政研会会员单位及全国机械行业企事业单位主管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9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政研会秘书长王学勤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机械政研会理事长赵驰和秘书长邵乐利分别主持了会议。
会议以“学习·提升”为主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协一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客观分析机械行业形势,深入交流政研会和秘书长工作经验,紧紧围绕机械工业转型升级这个中心,研究部署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及中国机械政研会今年各项任务。
王学勤在会上作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专题报告。王学勤重点阐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强调,学习十八大报告首先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通读原文,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政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重点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广大职工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上下功夫;在加强企业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建设上用气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道路、理论、制度以及中国梦等开展多种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报告中,王秘书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分析梳理,把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到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集中到公民核心价值观,把公民核心价值观集中到诚信道德。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在三个倡导中毫无疑问都已经包含了。现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包括领导干部,都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我以为,最集中,或者说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全社会最关注的诚信问题。(王学勤讲话报道本期另发)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政研会理事长赵驰,在大会上报告了当前“机械工业运行形势”。关于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他介绍:截至2012年底,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7.764 2万家,职工1 838万人。资产总额从2000年的1.96万亿元增长至13.91万亿元,总产值从1.44万亿提高到18.41万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18.57%,居各主要行业首位。201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225万亿元,同比增长5.18%,进出口总额6 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在120种主要产品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一大批产品产量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发电设备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金属加工机床成为第一生产大国,汽车继续保持全球产销第一,我国机械工业的规模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他认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受国内外经济景气下行的影响,全年机械工业的发展延续了2011年的增速回落趋势,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明显加大。面对复杂的形势,机械行业全年仍实现了产销、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的适度增长,但与“十五”“十一五”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相比,行业发展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令人欣慰的是,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的内生应变能力在增强,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努力推进。
他对于2013年开局的评价是:机械工业运行形势基本平稳,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同期略有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工业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一改多年既高于制造业,也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的状况;多数受投资拉动的行业订货依然低迷;产品价格指数仍处低位。综合看机械工业运行形势既未继续下滑,也未出现明显好转,预计全年行业经济运行将告别前两年急剧下滑的局面,增长速度比上年将略有回升。
赵驰提出当前机械行业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一是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存在隐忧;二是对外贸易出口形势不乐观,竞争将进一步激烈;三是高端市场面临外资的强大挤压;四是成本、费用上升演变为长期压力,通胀压力有回升可能。
会议组织了经验交流。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忠来介绍了题为“以精品文化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
围绕“如何做好政研会工作”?中国二重宣传部部长张健、东风汽车公司十堰管理处处长吴厚生、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张丽艳、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齐艳民介绍了经验。概括他们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政研会工作才能既有为又有位;二是坚持“三个贴近”,以人为本,政研会工作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推出有用的研究成果,政研会工作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四是坚持精心策划,开展活动,政研会工作才有活力和魅力;五是领导重视,组织队伍健全,政研会工作才有持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围绕“如何当好政研会秘书长”?上海电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周之龙、扎努西电气机械天津压缩机有限公司政研会秘书长刘莉娟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和体会。主要特点:一是要总揽全局,贴近实际求实效,当好研究会谋划工作的“参谋长”;二是顶层设计,突出重点抓关键,当好研究会创新工作的“设计师”;三是搭建平台,注重协调聚合力,当好研究会资源优化的“整合者”;四是分类指导,强调过程促提升,当好研究会服务基层的“指导员”。
北汽集团党委、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政研会、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政研会、东方电机政研会等单位作了大会书面发言。
秘书处研究专务兼研究室主任李俊慧向与会代表重点汇报了有关课题研究的安排:一是通报了研究室的岗位职责;二是诠释了《中国机械政研会课题研究工作纲要》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三是交流了2013年行业课题研究的安排和管理工作;四是沟通了《关于开展评选2011—2012年度百篇优秀研究成果的活动》的进展情况和要求;五是提出了共同办好政研会内刊《机械政工与文化》的问题和措施;六是汇报了关于加强特约研究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问题。
中国机械政研会秘书长邵乐利在会上提出了加强政研会建设的设想,即政研会建设以 “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为目标。措施是努力做到“七个要”:一是要重视对研究工作过程的管理;二是要有机械行业的文化品牌;三是要有信息发布的平台;四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五是要有专业资源储备;六是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七是要有一个精干、高效、高水平的秘书处工作班子。
会后,与会代表到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增城工厂和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国家日用电器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参观学习。用“广本梦”助力企业二次腾飞新跨越和以“创新驱动”“精品文化”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通过现场参观考察,更感鲜活、直观、真实、可信,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责任编辑:胡 正)
对行业期刊编辑能力的思考 篇4
一、策划能力
目前, 全国定期公开发行的刊物有上千种之多。如何办出特色, 如何能在众多的媒体当中脱颖而出,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这就需要策划, 大到策划刊物的办刊思路, 小到每一期、每一个栏目策划等。办刊思路策划:即着眼于期刊特点, 解决期刊的中远期市场定位问题, 细分读者群。
1.1人口与计划生育期刊内容的丰富性。
爱因斯坦说, 人, 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 从生到死, 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包括社会科学的因素和自然科学的因素,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既包含社会科学方面的, 又有自然科学方面的, 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类期刊的性质属于行业综合性的特质。从这一层面上说, 在内容上: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身健康、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法律法规以及大千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1.2人口与计划生育行业期刊读者的局限性。
行业期刊读者对象多为基层一线的管理者和生产者, 就人口与计划生育期刊而言, 如《新疆人口》70%甚至80%以上为基层计划生育管理者和宣传员, 他们更关注工作上的指导以及信息上的沟通与互换。
1.3人口与计划生育期刊文体多样性。
人口与计划生育期刊内容的写作体裁可以是反映时事的消息、通讯, 可以是探讨工作的调查报告, 也可以是介绍科普知识的杂文, 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期刊自身的特点恰恰体现出期刊的办刊思路, 准确把握人口与计划生育期刊自身的特点, 对于明确办刊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二、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的前提必须摸清“市场行情”———读者现在的口味如何, 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什么事?确定后就去组织原料加工制造, 然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体贴入微, 读者能不买账吗?要想真正制作出具有创造力、感染力、生命力的节目来, 就必须对选题策划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与调整。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 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科学地、全面地、客观地考虑到组成栏目要素的各个环节, 一边进行全面的思考、分析、评估, 一边不断认真地推敲、取舍、调整, 尽量把选题策划做得完善、周全。
对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类期刊而言, 围绕人、计划生育这一主题可以有许多吸引读者的选题:时政要闻 (关注民生问题国家政策) ;广泛收集全疆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经验, 开辟“基层之声”;关注人类健康, 传播和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 开辟“性福生活”、“性与科学”等栏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青春地带、悄悄话室、温馨小贴士等子栏目;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百姓故事”等。如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人口日。在编辑稿件时, 不能仅仅限于动态消息的报道, 要注重从数字中看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等等。广泛与人口统计、分析专家约稿, 深入透彻地总结回顾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取得的成就, 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三、创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编辑是一个精神工作者。他所要做的事是把一种意识形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 再传达给另一个人[3]。这其中要经历一个认知———思考———感悟的过程, 这是一个编辑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编辑的智慧和心血, 因此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3.1选“新”稿。
编辑拿到稿件的第一步工作是选稿, 选稿是编辑加工的前提, 是关键。选“新”稿就是说要根据行业期刊的特点对稿件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社会效果等做综合评价, 初步确定稿件的取舍。好的编辑可以把真正的好稿选出来, 称得上是“伯乐”, 选稿准确, 还可以免去因选稿不准确而导致的“无用功”。
3.2编“新”稿。
编辑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在办刊实践中, 我们时常遇到题目似曾相识的稿件, 不能轻率地舍弃, 要与过去刊登过的稿件比较, 看是否有新内容, 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 以编辑的新视角重新组合, 产生“新”稿, 这样也利于增强编辑对新观念反映的灵敏度。如在编辑篇幅较长的稿件时, 可以采取在文章的前面加一段提式的引言, 增强导读功能和阅读兴趣。
时代在变, 读者在变, 编辑如果不变, 注定要被淘汰。如果说有什么能有助于你的编辑生涯“基业常青”的话, 那就是终生学习。
注释
1[1][M]《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999年出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2]席小平陈胜利主编.[M]《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篇5
摘要:在强化食品安全的背景下,展开乳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以光明乳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和三元股份4家主营乳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公司2006—2010年的年报数据,从指标角度分析公司的商品生产经营盈利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者获利能力,发现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变动较大,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中国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没写)
我国乳品行业高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该行业内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公司实现价值增值能力就越强,获得的竞争优势就越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有物质保障。本文应用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对国内4家主管乳业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问题的提出
尽管我国乳业面临强化食品安全带来的诸多挑战,但其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公司盈利能力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2010年底,国内与乳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达11家,其中主营乳业且上市较早的公司有4家,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和三元公司。对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营利能力分析方法与指标选取
2.1 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改善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及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它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的若干重要项目间的相关数据,用一个数据除以另一个数据求出比率,据此分析公司经营活动,计算方便,已于比较。但该方法难以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因此不可单独地看重某一比率,使用中要注意结合差额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股票投资者、其他债权人、公司管理当局等相关者的财务分析需求。2.2 指标选取
在财务比率方法中,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在众多指标中,本文选取反应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等方面盈利能力比较核心的指标,即营业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
(1)营业收入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营业利润同营业收入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单位营业活动所能带来的利润百分比,反映了企业营业活动的获利能力。营业收入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之间的比率,该指标主要从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分析资源的利用效率,即企业运营资产产生利润的能力。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越好,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越强。
(3)净资产收效率。净资产收效率是指一定时期公司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突出地反应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也是上市公司通过投入资本经营取得利润的核心能力的测定指标。通常认为,净资产收益效率高,资本营运效率越高,盈利能力也就越好。
(4)每股收益。该指标是企业净收益与普通股股数的比率。每股收益是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基本的指标,具有简化财务指标体系的作用。一是每股收益指标具有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功能,能反映两张报表综合数值;二是每股收益指标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决定了股东的平均收益水平。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选取4家主营乳业的上市公司2006—2010年连续5年的年报数据,分别计算4个盈利能力指标,结果见表1。
3.1营业收入利润率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4家主营乳业的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都比较低,且在2008年有3家为负数。蒙牛乳业公司在香港上市,营业收入绿润率有4年保持在5%左右。5年中伊利股份和三元股份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均有两年为负数。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也在—6.63%~3.02%之间地位徘徊。总体来说,蒙牛与伊利两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率较高,公司盈利能力处于第1层次,光明与三元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处于第2层次;上述4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均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反映出在不考虑非营业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乳品获取利润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在乳制品的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较稳定的市场中,增强乳品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在控制产品制造成本、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等方面找到切入点。
3.2总资产报酬率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5年间4家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差异较大。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的总资产报酬率在15.20%~39.28%之间高位波动,其中光明乳业公司近5年的平均总资产报酬率达到33.74%。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的总资产报酬率相对较低,近5年的波动幅度在20个百分点左右,而且2008年的报酬率为负数。总体而言,从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获利能力来看,4家上市公司资产盈利水平差距较大,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比较突出,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伊利和蒙牛公司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相对较低。乳品企业应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投入产出水平,甚至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资产收益。
3.3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从表1可知,剔除负增长年份,蒙牛乳业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伊利股份5年间净资产收益率波动幅度最大,达到79%以上;除异常年份外,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总体来看,这4家主营乳业的上市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变动较大,受到总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和企业资本结构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3.4每股收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剔除负增长年份,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的每股收益均在0.53元以上,公司相对的盈利能力较强;光明乳业的每股收益稳定在0.20元左右,三元股份的每股盈利水平最低。总体来看,蒙牛和伊利公司的普通股获利水平较高,对公司的股票投资风险较小。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通过上述4个主要指标数值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我国4家主营乳业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基本结论: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光明乳业的盈利能力一般,三元股份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4家公司盈利能力前后都受到食品安全问的的明显影响。
4.2 建议
基于上面的分析结论,根据对4大乳品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高其盈利能力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国家鼓励政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比如提高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的科技含量,健全疫病防控体系等,乳业公司应该抓住时机,利用优惠政策,扩充自己的后续发展力量,通过调整经营方向,增强主营业务的竞争力。
(2)提高乳品企业资产管理质量。乳品公司要重视资产管理,加快资产的周转速度。加速货币资金的回笼,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提高资产的获利能力。
(3)加强成本控制。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努力实现成本费用同比增长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当期的盈利能力的增长幅度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通过节约开支的系列措施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
行业能力 篇6
关键词:企业债券 产能去化 财务指标 偿债能力
2015年,我国信用债市场发行规模增长显著,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大。但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下游市场需求低迷的背景下,部分已发债工商企业信用质量下降,信用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应有所增加。为了解主要行业发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本文重点选取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建筑、高速公路、医药、化工、旅游和纺织等行业发债企业进行分析。
我国信用债市场发行规模增长迅猛
2015年,我国信用债市场发行规模达到1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9.67%。其中,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发行金额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96%;交易所市场信用债发行规模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80%。
从具体债券品种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PPN等发行规模同比下降明显,超短期融资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同业存单等债券发行规模增幅较大。交易所市场公司债、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等发行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见表1)。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在已选取的企业信用类债券主要行业中1,2014年钢铁、汽车和建筑行业发债企业营业收入中位数分别为404.01亿元、302.85亿元和152.54亿元;2015年上半年,钢铁、汽车和建筑行业发债企业营业收入中位数分别为163.45亿元、137.01亿元和81.45亿元,分别位居营业收入的前三位(见图1)。
(一)营业收入
2014年煤炭、纺织和有色金属等强周期行业发债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降幅明显,化工行业收入增速小幅下降,建筑和钢铁行业收入增速略有提升。高速公路和医药行业收入增速均在2014年明显上升。旅游行业收入增速波动最大,在2012年达到波谷后快速提升,2013年和2014年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2.57%和27.38%。汽车行业在2011—2014年增速波动相对保持稳定(见图2)。
从相关发债企业净利润中位数来看,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6.79亿元和5.92亿元,在各行业中占明显优势。同期,医药行业分别实现净利润4.68亿元和2.75亿元,位居其后(见图3)。
从已选取行业内企业的具体表现来看,建筑行业是2014年收入总额和净利润合计最高的发债行业。截至2015年末,建筑行业存续发债企业114家,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分别为57311.44亿元和27616.75亿元。其中,2014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000.29亿元、61253.59亿元和5919.68亿元。同期,上述114家发债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合计1560.55亿元和815.75亿元。
2014年钢铁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发生整体亏损。截至2015年末,钢铁行业存续发债企业48家,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盈利状况分别为亏损133.09亿元和143.61亿元,但宝钢股份盈利能力良好且较为稳定,同期分别实现净利润60.91亿元和32.94亿元。截至2015年末,有色金属行业存续发债企业72家,2014年亏损123.70亿元。其中,中国铝业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恶化、处置不良资产计提减值以及支付减员费用等,2014年亏损212.16亿元,导致行业整体盈利指标表现较差。
(二)利润
钢铁行业发债企业净利润增长波动幅度较大,2011年和2012年受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影响,行业净利润增长率均低于 40%,2013年上升至206.29%后2014年再次出现负增长。煤炭行业净利润增长率由2011年的9.62%持续下降至2014年的 88.18%,下降趋势明显。化工行业净利润增速自2011年的75.57%下滑至2012年的-30.59%,2014年则回升至29.92%。高速公路、医药以及建筑等其他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则相对保持稳定(见图4)。
2010—2014年,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筑、汽车和化工等行业发债企业的净利率大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2014年净利率水平均处于3%以下的历史低位。高速公路行业净利率自2010年的16.10%下降至2014年的12.25%,但相对其他行业仍处于较高水平。旅游行业净利率在2012年达到18.50%后持续下滑至2014年的6.98%,医药行业和纺织行业净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基本在8%~10%的区间内小幅波动(见图5)。
2010—2014年,建筑和医药行业发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钢铁和煤炭行业发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自2010年以来降幅明显,尤其是煤炭行业发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已从2010年的12.98%下滑至2014年的0.23%;汽车行业发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大幅下降,自2012年开始筑底回稳;其他行业发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14年基本低于5%(见图6)。
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从债务杠杆水平来看2,建筑和钢铁行业发债企业2014年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分别为76.27%和73.70%,2015年6月末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分别为78.01%和73.13%,债务杠杆相对较高;煤炭行业发债企业资产负债率中位数自2010年的61.21%上升至2014年的69.04%;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中位数虽自2010年开始上升,但始终低于50%的水平。其他行业发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基本保持稳定(见图7)。
2014年,除医药行业和纺织行业外,其他主要行业发债企业全部债务/EBITDA之值的中位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煤炭、旅游和钢铁行业发债企业全部债务/EBITDA之值的中位数增幅较大,自2010年末的2.72倍、4.17倍和5.15倍分别上涨至2014年末的8.49倍、11.03倍和8.03倍。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故行业发债企业全部债务/EBITDA之值的中位数始终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见图8)。
整体来看,2010—2014年,主要行业发债企业EBITDA已获利息倍数中位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汽车制造行业和医药行业发债企业EBITDA已获利息倍数中位数分别自2010年的16.58倍和14.60倍下降至2014年的6.58倍和6.97倍,虽然降幅较大,但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他行业发债企业EBITDA已获利息倍数的中位数在2014年均降至4倍以下(见图9)。
发债企业未来偿债能力及发展展望
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之下,2015年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稳增长、防风险的调控政策,宏观经济全年呈现“缓中趋稳”的运行态势。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不断累积、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均将对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和发债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多不确定性。
(一)钢铁
2015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持续低迷,房地产、机械、汽车等主要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增速明显下滑,粗钢表观消费量首次下降,钢材出口增速回落,过剩产能去化进程缓慢,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为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中央先后出台多项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2016年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201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再次明确了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强调了市场手段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长期来看,国家加快过剩产能去化进程有助于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行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但中短期内整个行业资金压力仍在持续增加,行业亏损面进一步加大,债务负担加重且短期化特征明显,中小型钢铁企业信用风险显著增大。
技术装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和财务弹性将成为钢铁企业信用水平分化的关键要素。在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人员负担重、物流运输成本高、资本支出过大以及融资成本过高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欠佳,甚至面临违约或破产风险。而宝钢股份等行业领先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装备水平、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完善的环保及管控体系以及良好的财务弹性,将在行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汽车
汽车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等基本特征。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分别较上年增长3.30%和4.70%。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人均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汽车行业产销增速略有下降。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各区域汽车经济发展不均衡,汽车行业仍处于入门普及阶段后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2015年细分子行业运行态势来看,商用车行业运行压力加大,而中重型货车产销量下降是影响商用车增长的主要因素;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虽有所提升,但其综合竞争力仍明显弱于拥有合资品牌的大型汽车集团。在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各大汽车厂商也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但首次购置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仍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
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品牌、质量及服务等核心关键竞争要素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在保证产品质量、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快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汽车厂商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行业发债企业来看,技术研发能力强、综合财务实力雄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良好的汽车厂商信用风险水平相对较低。
(三)煤炭
中国煤炭需求的80%来自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强周期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火电发电量、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20%、2.10%和4.70%,煤炭行业下游需求持续萎缩。煤炭市场需求下降叠加前期建设产能陆续投放,导致煤炭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煤炭价格持续低位震荡,国内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经营获现能力表现欠佳。
受制于前期产能扩张和矿产资源收购,国内煤炭企业债务负担普遍较重,部分煤炭企业流动性压力凸显,偿债能力有所弱化。预计中短期内煤炭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行业景气度仍将持续低迷,融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煤炭企业经营与财务风险加大,流动性压力较为突出。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陆续推出多项煤炭救市脱困政策,研究讨论化解产能过剩、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加强煤炭进出口管理和强化金融支持等具体措施,预计2016年政策重点仍将以去产能为核心,煤炭供给有望缩减。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步调整和优化,预计煤炭生产消费将逐步回落,但行业集中度将持续上升。大中型煤炭企业有望在行业整合及转型过程中获益,资源禀赋良好、规模优势明显以及业务布局合理的煤炭企业抗风险能力将逐步提升。
(四)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是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资本密集度高,产品大宗商品特征明显,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走势影响较大,国内企业基本无定价话语权。2015年,房地产、电力、汽车和家电等有色金属主要消费领域增速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短期内有色金属行业面临去库存和价格持续低迷的不利局面,行业整体经营风险较高。
2015年,国内精炼铜、电解铝和铅锌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受需求相对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以及美元加息预期增强等利空因素影响,前三季度除金属铅以外,其他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均大幅下跌。近年,在中央政策引导和区域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产业区域布局的调整也为企业经营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从2010—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发债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中位数来看,短期内相关企业将着力应对产能过剩和盈利能力下降压力,高杠杆经营模式难以改变,部分企业可能面临流动性困境,行业债务违约风险呈上升趋势。从细分子行业来看,电解铝行业供需矛盾较为严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自备电比例低的生产企业已出现成本“倒挂”,部分地区陆续出现减产停产现象,整个行业财务表现较差,信用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五)建筑业
建筑行业属于典型的中游行业。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决定建筑业的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2015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压力加大,但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保持旺盛,行业运行整体保持稳定。
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项目施工能力、承建项目类型、工程区域分布以及应收账款回款情况等。在行业垫资施工现象普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建筑施工行业融资和回款压力进一步加大,未来的现金流状况是决定建筑行业发债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的核心要素。
目前国内建筑企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承建项目所处区域环境、业务类型和发展模式均存在一定差异。受制于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回落和地方政府债务承压等因素,承接房建和BT项目的中小型施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而受益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有望通过业务领域和海外扩张,增强盈利与偿债能力。
(六)高速公路
2015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铁路运输分流等因素影响,全国公路运输需求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公路客货运量和周转量等主要指标增速下降;但受益于油价大幅下跌,公路货运成本相应下降,行业整体发展保持稳健。
自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收费公路专项清理、绿色通道及节假日免费通行等政策,加之国内多条高速公路剩余经营年限减少,以通行费收入作为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的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加大。2015年新预算法开始施行,在新的财税体制下,高速公路行业政府投融资职能将逐步剥离,交投集团债务负担和偿债压力将有所减轻。2015年7月,交通部发布《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高速公路的收费特性,对特许经营高速公路不可超过30年的经营期限预留了调整空间,同时明确因政府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提前终止特许经营合同、实施通行费减免等政策,给经营管理者合法收益造成损失的,应由相应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报做出决策的政府予以行政补偿。上述政策的出台表明政府对高速公路行业的支持意愿和力度仍然较强。
在行业投资和需求方面,2015年1—11月,全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4991亿元,同比增长6.5%,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受外部环境影响,短期内行业需求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但相关政策的落地有助于拓展行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高速公路行业发展仍将保持稳定。未来国家政策变动仍然是影响高速公路行业整体信用风险水平的关键要素,区域环境、路产质量、运营效率等因素将导致个体信用风险水平发生分化,但充足的现金流以及相对稳定的外部支持将支撑该行业整体偿债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强周期行业。
(七)医药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属于典型的弱周期性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6.60%。但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医保支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5年国内医药行业总体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由于医药行业与公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其发展受政策法规严格监管,虽然未来药品价格制定将逐步趋向市场化,但在现有医疗卫生体制下,中国药品定价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依然较大。2015年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以及新版GMP认证的推行,均表明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国内医药行业整体面临的供需环境相对稳定。受益于行业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对上游较强的占款能力,医药行业整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现稳定,行业债务负担仍较轻,整体偿债能力表现良好。对于医药制造行业发债企业而言,拥有大病种领域重磅药品、产品梯次结构良好、产业链相对完整、研发和营销能力强、财务指标表现良好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对于医药流通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仓储配送和终端控制力强、可提供增值服务的企业具有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八)化工
化工行业产业链长,产品应用领域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高度相关。2015年,受制于行业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相对低迷等因素影响,国内大部分传统化工行业总体上处于低位调整阶段。前三季度,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2.69%,其中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跌至0.98%,行业供给增速处于历史低位。
由于化工行业子行业众多,且其供需格局存在一定差异,原油和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行业内信用风险分化进一步加大。预计短期内,传统产品市场表现仍将低迷,特种化学品、有机化工原料及新型合成材料等领域则进入战略发展期,并成为带动行业平稳增长、加快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未来下游市场需求、油气政策调整、产能去化进程、环境保护和安全事故等均是影响化工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的关键要素。预计在短期内化工行业低位运行的态势仍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下游市场需求的回暖,均将成为推动化工行业良性发展的动力。对于化工行业发债企业而言,丰富的产品组合、强大的创新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良好的财务弹性将对其偿债能力构成正面影响。
(九)旅游
旅游行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领域,产业链覆盖范围广,消费带动系数大,旅游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国家利好政策的陆续推出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全年,我国旅游行业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00%;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0%,旅游消费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0%。
从细分旅游市场运行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旅游市场以国内游为主,居民出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稳步增长,拉动收入增长的规模和价格因素仍然强劲,国内游市场增长动力较强;受益于中高收入人群数量的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对华签证政策的日渐放宽,未来出境游增长潜力较大;入境游市场增长相对乏力,且行业整体占比较小。
现阶段国内旅游消费主体仍处于观光游阶段,景区观光是主要消费标的,拥有优质丰富景区资源的旅游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旅行社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具有出境游等国际旅游业务的大型旅行社具有更好的成长性。近年来,受制于外部宏观经济下行以及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的实施,旅游发债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速趋于放缓,债务压力有所增大,但由于旅游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收入获现能力,现金流相对充足且稳定,行业总体偿债能力稳定。
(十)纺织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产能规模和加工能力。多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呈粗放型发展模式,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行业长期表现为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棉价“倒挂”、用工成本持续增长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品价格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部分欧美市场订单正快速转移至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净出口量受到明显制约,对主要出口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
纺织行业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规模、成本、资金及技术等方面。大型纺织企业可依托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获得较强的议价能力,进而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大型纺织企业可凭借较强的资金实力采购先进设备和增加技术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行业景气度下行时更快适应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
纺织行业属于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汇率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的背景下,预计中短期内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发生信用事件或违约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小结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未来外部环境将日趋复杂多变,经济增速放缓对各行业发债企业的冲击并不均衡,发债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将出现明显分化。从短期来看,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和纺织等产能过剩行业中,前期过度投资、债务杠杆水平过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企业更易受外部因素变动影响,偿债能力可能进一步减弱;而高速公路、医药和旅游等弱周期性行业发债企业的偿债能力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国家政策导向变化、外部融资渠道收窄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变化等,均是引发企业信用风险上升的因素,在此背景下,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拥有优质可变现资产和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发债主体偿债能力相对较强。
注:
1.以发债企业2010—2014年各年财务数据的中位数为基础进行分析。
2.主要以发债企业2010—2014年各年财务数据的中位数为基础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如何提高烟草行业媒体应对的能力 篇7
关键词:烟草行业,媒体,应对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9年3月份,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 领导干部要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 其中第六条就是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 自觉接受舆论监督。2013年8月19日,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要“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新形势下, 行业各级部门必须把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 作为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来对待, 作为提升行业形象的有利措施来研究, 作为严格规范建设的重大课题来把握。
一、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继续发展的同时, 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借助技术崛起, 飞速发展, 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媒体被视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手机也已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 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网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电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纷纷出现。新媒体是新技术的产物, 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实时性、立体性和便捷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指新媒体通过网络新技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双向、多项交流的开放平台。受众不再简单的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更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被形象地称作麦克风时代, 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记者。实时性是指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阻隔, 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同步呈现在受众面前, 这就使新媒体把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立体性和便捷性是指新媒体利用新技术将各类信息形态、各种传递渠道和各种信息终端联系在一起, 形成互联互通、方便快捷、随时共享的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以往存在的新闻传播很难逾越的地缘壁垒和政治壁垒, 信息发布权不再专属于传统媒体, 全世界的任何事件和信息都会被网民通过互联网发布, 并快速传播, 甚至会演变成为重大事件。
(二) 舆论监督出现新特点的必然要求。随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媒体的监督意识和公众的公民意识的逐渐增强, 公众也通过媒体逐渐站到了参政议政的前面。媒体在代表政府“喉舌”的同时, 也是反映民意的工具, 公众有权也有意愿通过媒体对政府实施舆论监督。特别是互联网中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平台, 公众也变身为媒体的一员, 舆论监督时刻存在, 舆论监督的力量和作用也日益强大。在一系列的网络事件中, 网民和媒体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网络舆论, 一次又一次地把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放到了舆论的火山口。媒体监督和民主参与的角色有了新的转变, 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方式来对待媒体。对于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 根本无法封堵, 只有通过媒体让公众了解真相、舒缓情绪、引导舆论才能化解危机。
(三) 行业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的必然要求。近一个时期以来, 行业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 实现了经济效益较高速度增长, 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树立了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在2015年实现上缴财政总额超过一万亿元, 表明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也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行业“两个略高于”的发展目标, 即:努力保持行业税利总额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作为垄断行业和特殊行业, 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 烟草行业也是备受媒体关注。行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形成媒体关注的热点, 经媒体放大后引起公众关注形成社会热点, 给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广东“最牛烟草局长”事件等事件, 均被新华网、京华时报和各大论坛持续关注、大量转载, 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随着新广告法和各地控烟新规的制定实施和社会对控烟工作的日益关注, 烟草行业面临着控烟履约的艰巨任务日益和过激化的倾向。有时即使是出发点良好的公益行动, 也会招致控烟、反烟组织和人士的反对。比如希望工程 (北京) 捐助中心与北京卷烟厂“中南海爱心基金”主办的“2010中南海一份爱心传递行动——色风尚为爱起跑”活动, 经媒体关注后也是备受质疑。另外, 一些与吸烟、控烟相关的报道也时常见诸媒体。在这种环境下, 行业更是急需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 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和媒体关注的社会热点, 维护行业的良好形象。
二、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 思想观念不适应媒体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观念滞后, 对媒体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不能正确对待媒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思想:一是封堵思想, 二是轻视思想, 三是回避思想。
(二) 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另一方面, 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却远远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 尤其是缺乏互联网思维。很多领导干部不上网或很少上网, 对新媒体知之甚少, 不会使用或使用不熟练。各级部门也很少开展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关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培训。
(三) 突发事件中应对媒体的能力不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目前行业内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中依然存在着观念不正确、机制不健全、应对不得力等问题。尤其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中, 较少能有机会做充分的事前准备, 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及时反应、快速决断, 对应急处置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而在这方面, 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能力现状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提高媒体应对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 转变观念, 善待、善用媒体。1.转变观念, 善待媒体。一是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跟上时代发展, 适应社会发展和媒体变化的新形势, 摒弃封堵思想、轻视思想和回避思想。二是善待媒体, 就是要全面把握媒体的地位、性质和功能, 媒体既是信息的传播者, 也是政府的监督者和公众参政议政的平台, 要尊重理解媒体的本职行为, 为媒体正常的宣传报道创造良好条件, 与媒体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2.加强沟通, 善用媒体。要认真做到两个“认真执行”和三个“理直气壮”, 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 为行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 通过媒体架起与公众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要善于运用媒体来宣传行业的各项政策, 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切实抓好舆论监督, 有效利用媒体来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情况进行公示, 形成阳光效应,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加强舆情监测, 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各种思想和观点共存, 各类文化和信息交汇, 各种力量和意识博弈, 在呼唤社会正义的同时往往夹杂着网络炒作、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等问题, 因此, 新媒体通常会变成各类事件的催化剂和放大器, 如果不能积极引导、有效应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此行业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要树立互联网思维, 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认识, 加强舆情监测, 掌握形势发展的主动性。要加强舆情监测队伍建设, 将舆情信息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面, 及时搜集干部职工的想法、意见建议, 紧密跟踪某些与行业有关的重要舆情和社会关注问题, 在繁杂多变的社会舆论中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情况及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为舆情研判奠定基础。同时还应全面认识新媒体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认真学习有关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 成为新媒体运用的行家里手, 以达到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目的。
(三) 提高突发事件中应对媒体的能力。1.事件前期:公布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 在第一时间取得面对舆论的主导权利。事件发生后, 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切忌封锁、隐瞒信息, 同时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 要迅速组织精干的工作团队, 迅速核清事实, 边处理边报道, 第一时间披露相关最新信息, 先声夺人。公布信息及时准确, 才能提高公信力, 制止谣言和小道消息, 不给媒体留下想象空间, 才能打消公众疑虑, 使大众的知情权得以满足, 舆论方向才能保持正确。2.事件中期:对媒体公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及早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 还要加强突发事件中各种舆情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为较好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参考。3.事件后期:要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事态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 消除各种不利的因素, 并以此为契机增强自身素质, 利用媒体重塑形象, 重建声誉, 实现由“危”转“机”。
(四) 提高应对记者和采访的能力。1.尊重记者。记者历来是“无冕之王”, 要避免不重视、逃避、轻视等心理,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地对待记者。不应该回避媒体, 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2.精心准备。一是沟通采访大纲, 提前熟悉记者采访的目的和内容, 做到临阵不乱。二是全面了解记者的相关背景, 熟悉来访记者的个人特点等情况, 保持有效沟通, 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三是接受采访前内部要达成统一, 同时要和上级及相关部门及时通气, 保持口径一致。四是认真制定采访方案。要确定接受采访的目的、接受采访的部门和人员、预期结果、信息公开的范围以及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3.艺术作答。接受采访是与媒体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是向社会表达信息, 互通情况, 展示形象的基本途径。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接受采访时, 要做到敢说、愿说、会说、说好, 要注意回答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一是明确主题。要按照“倒金字塔原则”,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将最有价值的信息、公众最需要的信息表达出来, 避免官话套话。二是简明扼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保持良好节奏。三是理智分析。尽可能避免提问陷阱, 谨慎作答。同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回答尖锐性、刺激性的问题, 避免被记者激怒, 失言失态, 出现尴尬局面。四是讲究艺术。通过主动与媒体沟通, 提前了解有关问题和关注点, 引导媒体进行报道。
对提高交通行业创新能力的思考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设施规模快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回顾交通发展的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正是基于不断提升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出符合国家战略的发展政策,才实现了交通跨越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交通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交通供给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新时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战略选择,才能推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高交通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建设创新型行业是新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行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增强建设创新型行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提高交通行业的创新能力作为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创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配套政策,落实相关措施,切实解决交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交通行业的创新工作。
(二)加快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交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改善科技人才结构,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建设科技人才梯队,促进交通科技的持续创新。通过交通生产建设实践、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培养、锻炼和发现人才。
(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激励机制。
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创新工作的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鼓励、事业激励和物质奖励,加快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进程,使激励政策向贡献大、业绩突出的创新人才倾斜。
(四)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确保财政性科技资金投入,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及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研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联合攻关、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交通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交通科技创新。
(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着力培育创新意识,在全行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造就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形成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和容忍失败的宽松环境。大力宣传创新典型,充分发挥创新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广大交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创新成为交通行业的风尚。
(六)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创新合力。
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既贯穿于交通建设、运输管理、科研开发等领域,也深入到行业精神文明和行风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在创新工作中,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建立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互相支持的创新合力。
三、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理念创新是开展交通行业创新的重要前提。要把“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交通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能否让社会公众满意、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评判交通发展的标准,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指导交通各项工作。
(二)大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做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紧密结合交通生产建设实际,努力突破一批行业重大关键技术,推进信息通信、现代物流、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及时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规范,实施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提升交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继续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交通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交通综合执法,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效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干线公路养护机制、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航道管理及养护体制、内河航运管理体制以及港口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四)强化政策创新,研究制定新时期促进交通科学发展的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加快调整收费公路、标准规范等政策规章,加强交通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交通行业服务标准体系。
四、结语
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自身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是交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面对未来,审视当前,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持续创新,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交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新理念、新举措应对未来交通发展的新挑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精神的指引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推进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交通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服务”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机制,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创新水平,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手段和方法推进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确保实现交通事业跨越发展。
甘肃省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研究 篇9
就业弹性强调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时, 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引起就业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是:表示年就业增长率, 用《甘肃发展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 GY=ΔY/Y表示实际经济增长率, 用《甘肃发展年鉴2011》公布的前一年为100的历年生产指数计算得到, 即实际增长率。根据已有数据和就业弹性计算公式得到甘肃省1979-2010年就业弹性如下表1。
从图1可以看出, 1981-2010年间, 就业弹性波动很大。出现了1983年、1990年、1993年三个就业高峰期, 平均就业弹性0.95。1987年、1995年和2009年三个就业次高峰, 平均就业弹性0.33。七个就业低谷是1981年、1986年、1989年、1992年、1994年、1999年和2005年。平均就业弹性-0.16, 其中1999年和2005年是两个较为严重的失业高峰, 平均就业弹性是-0.55。从表1中发现, 就业弹性总体可以分为大于零和小于零两种情况, 就业弹性大于零时含义比较明确, 弹性值越大则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就越大, 弹性值越小则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就越小。当就业弹性小于零时, 就业弹性的含义就变得相对复杂, 形成一种“海绵效应”。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为“挤出效应”, 产生经济正增长但就业减少的情况, 此时弹性绝对值越大,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大, 1999年、2000年和2005年便是这种情况。另一种为“吸入效应”, 产生经济负增长但就业增加的情况, 1981年, 甘肃省经济增长率-8.44%, 就业增长率0.06, 导致就业弹性为-0.69, 此时, 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 则“吸入效应”越大。张车伟和蔡昉 (2002) 指出, “吸入效应”严格来讲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如典型的农村和农业对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作用。
20世纪80年代, 经历了高就业弹性和较大波动, 20世纪90年代是相对的高就业弹性的低波动期, 2000年以后, 呈现出低就业弹性和弹性低波动特征, 除了就业低峰2005年外, 大多年份就业弹性在0.06左右。就业弹性变化大体趋势是:高就业弹性, 高就业弹性波动;高就业弹性, 低就业弹性波动;低就业弹性, 低就业弹性波动。
二、甘肃省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估算
(一) 模型构建
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就业乘数原理可以反映就业与最终需求之间的关系比例关系, 即增加最终需求 (例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一单位, 间接与直接增加的就业数量, 即就业创造能力。
本文用投入产出模型:AX+Y=X, X是部门总产出列向量, Y是部门总需求列向量, A=aij, 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表示每生产1单位第j种中间产品需要直接消耗掉第i种自产产品的数量。本文采用42个细分行业, 所以n=42。X的解向量是:X= (I-A) -1Y=GY, G= (I-A) -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 则j行业的就业乘数是::Emj=n i=1∑αigij, gij是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系数, 为劳动力需求系数, 表示每单位总产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小, Hj是第j行业就业人数, Mj是第j行业的产出总额。
(二) 数据选取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选择2010年《甘肃发展年鉴》公布的2007年甘肃省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各细分行业产出数据来自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总产出数据, 42个细分行业就业人数来自于2008年甘肃统计年鉴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 该数据虽然与实际就业有所出入, 但不影响本文研究,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找出最能带动就业的行业, 是相对值概念。
(三) 甘肃省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比较
从计算结果来看, 服务业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最大, 平均值是0.0967人/万元, 其次是工业各细分行业, 平均就业创造能力0.0789人/万元, 农林牧渔业就业创造能力最小是0.0330人/万元。这从理论上说明了第三产业中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高就业创造能力。
全部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排名前十位中, 服务业行业占到6/10, 工业行业占到4/10, 服务业行业就业创造能力明显大于工业和农业行业。在就业创造能力排名10-20位之间, 工业行业部门和服务业行业数之比6:4, 服务业行业数略少于工业行业数。在就业创造能力排名后10位中, 服务业有6个行业, 工业有4个行业。工业行业中就业创造能力较大的有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服务业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较大的是教育事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事业、金融业以及社会福利和文体娱乐业。基于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并不是所有的服务业行业都是高就业行业, 也并不是所有的工业行业都是低就业创造行业, 服务业和工业的各个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均有大有小。
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是就业创造能力最大是0.4687, 而工业部门中非金属矿及其他采选业就业创造能力最小是0.0041, 煤炭开采业比非金属矿就业创造能力高出0.4646人/万元, 服务业中就业创造能力最大的是排名第2的教育事业, 就业创造能力是0.2819, 服务业中就业创造能力最小的是居民及其他服务业, 就业创造能力是0.0122, 二者相差0.2697人/万元。因此, 虽然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有大有小, 但相对工业行业来说, 服务业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差距明显小于工业各细分行业。
比较甘肃省和全国2007年就业创造能力发现, 在就业创造能力排名前10的细分行业中, 有5个行业相同, 对甘肃省和全国都是高就业创造能力行业, 这5个行业是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因此, 对甘肃省和全国而言, 高就业创造引领型行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和全国就业创造能力相同,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石油加工冶炼及压延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以及房地产业就业创造能力在甘肃省就业创造能力排名中居于后10位, 对就业吸纳的作用不是很大。
有部分行业对甘肃省和全国的就业创造能力有较大差异。如金融业在甘肃省就业创造能力排名第7位, 就业创造能力高达0.1453人/万元, 但在全国就业创造能力中排名23位, 就业创造能力仅有0.0371人/万元, 同样, 对全国就业创造能力较大的邮政业就业创造能力0.1611人/万元, 远高于甘肃省邮政业的就业创造能力0.0993人/万元。因此, 甘肃省除了和全国有共同的就业引领型行业外, 也有不同于全国的就业引领型行业。
因此, 作为欠发达省份, 在重点依靠服务业解决就业的同时, 兼顾就业创造能力较大的制造业是必要的, 因为制造业对城市就业的贡献不仅依靠制造业本身就业岗位的增加, 还依靠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和制造业对各种服务的需求所拉动的其他产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增加, 因此, 就业和经济同步增长, 有赖于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甘肃省各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大的是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教育事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融业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二) 甘肃省服务业就业创造能力最大, 工业次之, 农业就业创造能力最小。部分工业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也较大, 对吸纳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因此, 在强调服务业的高就业吸纳作用的同时, 应该重视部分高就业创造能力的工业行业。
(三) 各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和差异, 甘肃省除了和全国有共同的就业引领型行业外, 也有不同于全国的就业引领型行业, 如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四) 在重点依靠服务业解决就业的同时, 兼顾就业创造能力较大的制造业是必要的, 因为制造业对城市就业的贡献不仅依靠制造业本身就业岗位的增加, 还依靠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和制造业对各种服务的需求所拉动的其他产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增加。
(五) 依据甘肃省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排序, 在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上, 对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教育事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加工机械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福利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就业创造能力大的行业给予更多的支持, 将能很好的解决甘肃的就业问题。另外,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管理、卫生社保、社会福利行业, 将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就业创造能力。
摘要:在分析甘肃省就业弹性变化总体趋势的基础上, 计算甘肃省42个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 为缓解甘肃省就业压力提供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细分行业,就业创造能力,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参考文献
[1]张车伟, 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西安市细分行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 篇10
西安市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是西北地区的第一大城市, 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和旅游胜地,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主要表现:一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至今, 西安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4000亿三大台阶, 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84.13亿元, 人均GDP达到57104.96元。二是投资消费迅速增长,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34.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02亿元, 比上年增长14.0%。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72:45.10:50.18调整为4.50:43.30:52.20。第二产业长期以来是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以第二产业为例, 对其细分行业进行系统分析, 明晰产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业发展定位,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西安市细分行业竞争能力实证分析
1.产业竞争能力基础理论
产业竞争力作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 学术界在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奠定了产业竞争理论的基础。后来人们从创新、竞争强度、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组织效率等视角对产业竞争能力的来源进行了有益探讨, 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波特钻石模型、Dong-Sung Cho的九因素模型、GEM模型等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然而在影响一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诸多因素中, 影响最大的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 但竞争优势理论比比较优势理论更加丰富和更具有动态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据此, 本文以西安市工业为例, 基于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对西安市工业细分行业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业发展定位, 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
2.西安市细分行业竞争能力分析
目前, 对竞争力产业演进基本从三大产业的角度研究, 在分行业方面和后发地区的研究还远未深入。但分行业的研究能够使问题分析更加深入, 对策建议更具可行性, 据此为了辨析西安市产业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 本文从规模优势、比较优势等视角来进行分析。同时, 为了对产业的整体把握, 我们把按照工业大类所分的40个细分行业, 合并成了18个主要细分产业。其中规模优势由2012年各细分产业的总产值来衡量。对于比较优势采用区位熵来衡量。其中区位熵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占第i个地区总产出的比重与全国第j个行业的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的相对值。为了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均来自《西安统计年鉴2013》和《中国统计年鉴2013》, 各细分行业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于规模优势而言, 西安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饮料烟草、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所占的比重较大, 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几乎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80%。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大概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25%以上, 且增长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近年来, 由汽车制造业与航空航天产业构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随着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 经济技术开发区陕重汽车项目的投产、高新区比亚迪轿车项目、法士特齿轮项目的快速推进, 已经成为西安市工业增长的主力军。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规模和所占比重较大, 但在2009年之前呈增长趋势, 之后有小幅下降。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此外, 西安市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随着三星等大型企业的引入, 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医药制造业虽然产值规模较大, 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可见其作为传统优势行业由于产业转型缓慢以及市场的过度竞争逐渐萎缩, 2012年其产值占到总工业产值的3.29%, 已经丧失了规模优势。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近年来产值规模逐年下降, 2012年仅占到0.80个百分点。整体而言, 传统产业由于受到高科技产品、新兴产业的挑战, 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对于相对优势而言, 如果某细分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 则表示该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比较优势, 反之则不具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食品饮料烟草、通用设备制造相对全国而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中除通用设备制造业具有微弱的优势外, 其他行业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西安市产业发展定位及对策建议
综合西安市工业细分行业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 我们按照波士顿矩阵的思想, 进行四象限分析, 将其划分为明星产业、金牛产业、问题产业、瘦狗产业四大类别, 如下图所示:
明星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饮料烟草、通用设备制造业既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相对优势, 又是西安目前产值规模较大的支柱行业。我们称该类产业为明星产业, 是西安需要进一步发挥优势, 提高技术水平, 借势而上, 开发新产品, 占领新市场, 需进一步作“强”的行业。
金牛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金工业, 尽管产业规模较大, 是西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是在全国不具比较优势, 需要尽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扩大国外市场和新产品市场, 进行必要的产品结构调整或产品转型, 提高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问题产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虽然在全国有相对优势, 但在西安却规模太小, 难以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 需要加大投资或引资, 进行技术改造, 整合西安市相关企业, 拓宽市场、提高行业规模, 需要做“大”的行业。
瘦狗产业:造纸及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业、印刷及记录媒介、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既产值规模较小, 在西安市不具有规模优势, 而且相对全国处于劣势地位。对于该部分产业, 应针对区域发展规划,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发展部分具有区域特色和消费需求的行业, 逐步淘汰产值规模小, 市场前景不好的行业。
摘要:西安市作为副省级城市,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立足西安市工业细分行业, 对其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为明星产业、金牛产业、问题产业、瘦狗产业四大类别,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竞争能力,规模优势,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汪莹.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J].江淮论坛, 2008 (2) .
[2]惠宁, 李丹.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述评[J].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行业能力 篇11
2016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贸易增长乏力、市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运行基本平稳的同时,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报告期内,华夏幸福亦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产业新城模式不动摇,各项业务均取得长足发展。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华夏幸福2016年上半年取得的成绩证明,其在产业新城领域的创新与探索,正在为国家及区域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上半年净赚40亿元
根据华夏幸福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销售额584.34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7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30.5%。
在“产业优先”的战略之下,华夏幸福上半年的产业发展服务收入76.59亿元,同比增长69.4%。
平安证券研究分析师杨侃表示,华夏幸福受销售大增影响,期末预收款为885.6亿元,比年初增长31.7%,奠定全年业绩增长基础。将在未来3年内逐步结转为公司营收与利润,利于锁定华夏幸福未来三年持续高增长的经营业绩。
受益于高利润率的产业园区业务占比提升,2016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实现总体毛利率45.3%,同比上升12.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净利率22.5%,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
此外,由于异地复制成效显著,苏家屯、怀来、霸州、嘉善、香河、永清等第二梯队园区快速崛起,贡献了三成以上的销售额及四成以上的签约投资额。这不仅充分验证了华夏幸福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布局战略的精准性,也将不断为公司培育新的业绩和盈利增长点。
布局加速
“华夏幸福的良好发展势头,正得益于其产业新城模式的强劲动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领先优势。”有券商分析师如此表示。
2016年上半年,华夏幸福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产业新城模式,紧跟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加速布局。
具体来说,华夏幸福夯实巩固京津冀区域,卡位布局长江经济带,积极突破珠三角、“一带一路”等区域,实现了围绕国内外经济热点城市全面布局,上半年共计与10个区域签署产业新城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
2016年5月,公司与广东省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实现在珠三角布局的首次突破;6月,与印尼知名企业马龙佳集团旗下旗舰企业AS签订协议,首座国际产业新城正式落地印尼;此外,在郑州、杭州、武汉等区域也实现了首次布局的突破。
与此同时,华夏幸福还在今年5月份中标廊涿固保城际铁路项目社会投资人,成为国内首个投资并控股客运城际铁路项目的民营资本。此举标志着华夏幸福创造性地将轨道交通资源接入产业新城平台,实现了其产业新城平台模式的重大创新升级,同时也促进沿线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加快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侃表示,通过介入城际轨道交通业务,并充分引入外部资源进行强强合作,既能够快速提升城际铁路沿线产业新城的区域价值和经济收益,又能够带来与轨道开发相关的其他衍生收入及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等新增利润增长点。
安信证券分析师陈天诚指出,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模式已成熟,在环京津冀区域已成功卡位,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布局有望乘着政策东风和公司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实现快速扩张;随着公司廊涿固保城际铁路的承建,有望催化公司环北京区域产业新城的价值兑现。
产业升级
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华夏幸福坚持“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所在区域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高端产业集群。
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华夏幸福为投资运营的产业新城新增签约入园企业212家,同比大幅增长226%;新增签约投资额581.53亿元,超过2015年全年新增签约额537亿元,同比增长129%。
其中,在龙头驱动方面,华夏幸福与奥钢联、京东方、佛吉亚、金海岸影业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而引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科技驱动方面,加快与清华大学、韩国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创新研发、项目孵化、技术转移、支撑服务”四位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创新驱动方面,与太库科技持续合作,在全球创新高地设立了10余个孵化器;下属企业苏州火炬旗下火炬孵化创客邦孵化器,已在全国30余个城市布局。资本驱动方面,与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拟在固安、霸州投资建设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和AMOLED显示模组,通过产业投资型的资本驱动导入技术,“科技+资本”双轮驱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
杨侃认为,华夏幸福业务模式的核心产业新城+x模式,通过区域开发导入产业及人口,以新城为平台切入社区配套基础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化消费等多元化配套服务,能够最大化获取区域经济发展收益。随着未来公司的产业新城规模扩大,公司x业务的逐步开展将带来业绩的更大增长空间。
海通证券分析师涂力磊也指出,伴随孵化、PE、VC等多元化业务的不断加强,企业有希望在未来实现销售规模和市值规模的再突破,即两个1000——销售规模突破1000亿,市值规模突破1000亿。
行业能力 篇12
这一举动,在我国云计算领域,乃至网络安全领域,可谓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尤其是对于行业用户而言,将来在云安全发展方面,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为成立联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行业用户的需求,从规划、咨询、方案设计、服务提供、运营支持、平台提供以及测评等诸多方面,以确保行业(私有)云的安全,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私有)云安全产业链,提供整体的行业(私有)云安全解决方案,让行业用户有更多的安全选择。
当前,我国正值“十三五”开之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要求下,各行业都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其中云计算在促进社会创新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近几年,云计算已经从边缘突进到中心,对产业和社会带来变革性的影响,致使行业(私有)云的发展升级,并成为云计算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
云离不开安全,安全又是云的重要保障。相较于公有云,行业(私有)云可以提供更加透明、可控的计算资源,特别是随着Open Stack开源体系技术的成熟,行业(私有)云架构所具备的安全可控性高、应用稳定性好、软硬件扩展性高、管理过渡平滑、部署方式灵活的五大优势,更能契合国内大型行业企业对云安全的需求。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云计算基础技术的日趋成熟,云应用在重要行业中的趋势已日趋明显,政务云、医疗云、交通云、金融云、能源云、媒体云、电力云、通信云、广电云等行业(私有)云,将成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从传统计算环境到行业(私有)云环境,科技创新推动了信息化发展,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核心的合规标准,但是如何落地,如何有效地落地,已经成为行业(私有)云安全发展的难点与痛点。若不尽快解难祛痛,那么“让行业用户有更多的安全选择”就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祈盼。
解难,需要本事;祛痛,需要本领;只有本事与本领兼备,才能被称之为能力者。“行业(私有)云安全能力者联盟”对成员恪守了“五大能力壁垒”标准:一是对创始人团队有要求,核心人员稳定度在5年以上,并对信息安全领域有深刻理解;二是对技术研发能力有要求,研发团队至少50人以上,并有3年以上的团队合作经验;三是对研究能力有要求,研究团队至少20人以上,长期沉淀于核心安全技术的研究,在相应市场领域占前三位;四是对产品化能力有要求,产品易用性已经过市场检验,销售额利润已具备一定规模;五是对服务转化能力有要求,可以将安全能力经验转化为产品或平台,不完全依赖人工。
总而言之,就是要“本事与本领兼备”,否则称不上为“能力者”,更谈何具有“解难祛痛”之能力?“能给行业用户提供可以落地、可以实施的行业(私有)云安全解决之道”即为夸夸其谈,那么“让行业用户有更多的安全选择”就会沦落为一句空话,乃至一种美丽的谎言。
行业(私有)云安全能力者联盟定位于共同研讨标准、搭建试验环境、进行合规验证、为行业(私有)云需求方,提供“大规模拒绝服务攻击云端防御与清洗”、“Web应用层及API接口防御与检测”、“高持续性威胁攻击(APT)检测与响应”、“核心数据资产保护与审计”、“大流量网络数据监控与分析”、“云端管理资源滥用和人员管理”、“安全能力虚拟化调度及策略可视化管理”等主要威胁和需求领域合规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据了解,行业(私有)云安全能力者联盟首批发起成员涵盖了信息安全专业研究机构(国信卫士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信息产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IT(安全)服务商(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捷成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太极华青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云安全产品及服务商(中新网络信息安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圣博润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电网安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科来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景安云信科技有限公司)、云平台产品及服务商(新华三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国信新网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信息安全专业媒体(《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杂志社)。
联盟虽然有“五大能力壁垒”标准作为基本“门槛”,但她更是一个开放的联盟。开放的目的在于吸纳业内行业云及安全能力者,整合不同能力者的核心能力,依托国家相关重点工程实验室做等级保护标准的落地验证,配合重点行业云平台做等级保护标准的落地验证,形成合规的有效的行业(私有)云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落地解决方案。而在技术层面上,成员之间持续进行联合创新,广泛进行兼容性验证,形成领先的解决方案,打造榜样案例,树立云等级保护标准落地的标杆项目,为推动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领域发挥相关作用。
【行业能力】推荐阅读:
行业能力标准08-14
行业企业能力标准05-22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05-31
煤炭行业赢利能力分析09-08
服装行业盈利能力分析07-13
美容行业创业必备能力11-24
银行业服务创新能力论文05-17
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07-13
金融行业与房地产行业05-22
金锣引领肉制品行业发展方向的行业标杆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