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周期

2024-07-15

行业周期(共11篇)

行业周期 篇1

食品行业①是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食品行业不仅提供食物,而且对促进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食品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在缓慢的上升,食品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与制造是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和化工产品等为基本投入品,与上游产业关系非常紧密(王图展、周应恒,2006),极易受到产业内外因素冲击的影响。不同行业的波动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可能被吸收,也可能被加强,从而使得行业的波动在总量经济波动中被弱化或者被强化。行业波动程度即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总量经济波动,在总量经济波动并非异常剧烈的背景下,很多行业的频繁、大幅波动可能被掩盖。因此,我们需要对国民经济中的各行业,尤其是支持产业的波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获得该行业是否存在波动、波动程度如何及波动是否具有规律的准确信息,从而认识具体行业发展规律的实质,为行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我国食品行业波动特征的一般描述

以增长率变化来衡量,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稳定的,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食品行业经常出现不规则的波动,时而持续时间较长,时而较短,振幅大小不一。食品行业的不稳定增长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食品行业结构波动、价格波动、产值波动、增加值波动、固定资产净值波动、利润波动等。

(一)结构波动

从定义概括到实践活动都可以发现食品行业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行业,而且食品行业的子行业结构一直在更新、升级,食品工业的发展要经历从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到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为主导或者三足鼎立的过程。从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实践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食品行业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不管是在投资、产值,还是在利润等方面在整个食品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此阶段,按照所占比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粮油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酿酒工业、罐头工业、制糖工业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需求多样化,导致食品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同时很多以前没有或者数量上微乎其微的食品逐渐发展壮大成熟。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结构由大到小依次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饲料加工业、谷物磨制业、未分类的其他食品加工业、酒精及酒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软饮料和精制茶加工业、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方便食品加工业、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及制糖业②。食品行业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体上仍占据整个食品行业半壁江山,但其增长速度要低于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加工业,同时很多新兴的食品行业也发展迅猛,比如、乳制品行业、方便食品行业、调味品行业。

(二)价格波动

价格放开后,食品价格波动成为常态。在食品行业内外部因素影响下,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下,食品价格也将水涨船高。尤其是2000年以来,因天灾人祸或者人为的投机炒作,使得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我国食品价格波动亦如此。尤其是2010年9月和10月以来,由于通货通胀的预期和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包括植物油、食堂、白酒、方便面、饮料、调味品等,几乎所有的食品进入了10%-30%不等的涨价行列。随着美元的贬值,国内游资在增加,食品价格不断上涨。

(三)总产值波动

食品行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出来的食品企业在一定期限的(通常为一年,下同)生产产品总量,可以用当期总产值表示也可以用不变价格总产值表示。我国食品行业总产值除了个别年份环比略微负增长之外,其他年份都是正增长。从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食品行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高高低低,振荡很大。采用不变价格计算,从第1个“五年计划”到第5个“五年计划”,我国食品行业的增长率分别为13.2%、-1.7% 、2.4%、8.4%、8.0%,其中1963年到1965年增长率为11.4%。从改革开放开始,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84.8亿增加到2009年的8 604亿③,3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4%。然而总产值的增长也不是匀速的,1989年、1990年、1995年、1999年,这几年增长速度很低,甚至在1989年出现了负增长。从2002年开始,我国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扩张阶段,2004年最高涨幅环比达到40%多。总体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食品行业总产值波动是比较大的,平均增长速度比1980年之后低得多。

(四)增加值波动

食品行业增加值是食品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表现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食品行业增加值等于食品行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食品行业的技术效率高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食品工业增加值153亿,与食品行业总产出的比例大致为1:10,逐渐增加到2008年的1 745亿,与食品行业总产出的比例大致增加到1:25,表明食品行业单位增加值所需的各种投入在增加,20年增加了差不多1.5倍。这是因为市场对食品复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非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食品工业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同时食品工业生产还越来越体现规模经济的特征,使食品生产投入产出比降低。我国食品增加值波动剧烈,2006年和2007年是我国食品行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的年份,增长率分别为24%和25%,然而1994年,1997年,2004年食品行业增加值环比出现负增长。

(五)固定资产净值波动

食品行业固定资产是指食品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食品行业固定资产净值是该行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年度累计折旧,食品行业固定资产净值采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剔除年度价格波动影响的实际固定资产净值。我国食品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速迅猛,从1991年的714亿,增加到2009年的3 999亿,年均增长率24%,但是我国食品行业固定资产净值波动却非常明显。从1992-1995年,固定资产净值呈现负增长,然后经历1996年和1997年较快增长后,之后进入了较为稳定的低速增长阶段,新增投资与累积折旧相差无几,这种情况持续到2001年。从2002年开始,食品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由低速增长过渡到高度增长的阶段,食品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波动的走势体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阶段性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特征。

(六)利润波动

这里的食品行业利润是利用统计年鉴中年度食品企业销售利润与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进行核算,食品行业企业销售利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食品行业存在的波动。1990年到2008年食品行业利润平均大于8%(各年度销售利润总和除以该年度固定资产净值总和),所有年度食品行业利润都大于0,且利润大于8%的有10年,小于8%的有9年。1990年开始的连续3年利润比较低仅为3%左右,之后的4年基本维持在10%左右,而2007年和2008年利率最高,达到17%和18%。食品行业利润波动除了市场需求增加外,还与食品企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结构等有关。

二、食品行业波动周期的划分

根据经济周期的类型,食品行业波动可以分为古典经济波动和增长型经济波动,本文也采用增长型经济波动这一概念。根据经典的做法,分析食品行业波动周期应从经济时间序列中分离出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对于趋势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存在确定的线性的变化趋势,可以采用一次或者二次线性回归,分离趋势成分;如果经济时间序列发生了截距或者斜率的变化,则适用于采用分段趋势分解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早期的研究结果,Nelson和Plosser研究发现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存在非平稳的单位根性质,上述方法就变得不适用,结构性分解和状态行分解方法就应运而生。结构性分解需要通过其他经济变量,通过变量之间的替代和影响关系,例如Okun分解和Phillips曲线关系等,利用其他经济变量进行替代而分离出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而状态性分解是将时间序列分析为状态空间中的不同取值,如H-P滤波法分解。分解的目的就是剔除趋势成分,刻划剩下的波动成分,为经济领域的各种活动服务。目前,状态性分解方法之一的H-P滤波法成为测定经济波动最为理想的方法(高铁梅,2009),本文也采用H-P滤波方法。

(一) 数据来源与说明

1.本文有关食品行业的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各期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食品工业年鉴》。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的统计范畴和统计口径等发生了数次重要的变更,1984年之前的工业统计不包括村办工业企业,村办食品企业自然在食品工业的统计范围之外。1993年以前,我国食品工业的统计对象为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和饲料加工业。从1993年开始,我国食品工业统计对象变更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且自2005年开始食品工业统计中纳入了采盐业。随着食品企业规模的扩大,行业规模凸现,统计口径在1998年又发生了变化,食品工业调查范围变成按照企业规模进行,各工业行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而在此之前则是遵循企业隶属关系,将工业企业分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和非独立核算生产单位,村办工业、城镇合作工业、农村合作工业。由于统计的原因,食品行业的数据长期缺乏一致性,本文仅截取1980-2009年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对获得的食品行业总产值数据,利1978年基础的不变消费价格指数,剔除年度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H-P滤波分解法

H-P滤波法是Hodrick和Prescott于1980年提出的,近些年被广泛使用于经济变量趋势分解。通过H-P滤波使经济时间序列中的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波动成份分离,经过滤波后获得平稳波动成分序列数据。H-P滤波法相当于极小化波动方差的线性滤波,其原理如下:

设经济时间序列Y={y1,y2,…,yn}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YT={yundefined,yundefined,…,yundefined}为趋势成分,YC={yundefined,yundefined,…,yundefined}为波动成分,n为样本长度,通常经济时间序列不可观测部分趋势被定义为最小化问题的解:

undefined

其中c(L)为延迟算子多项式:

c(L)=(L-1-1)-(1-L) (2)

将(2)式代入(1)式,得到(3)式,则H-P滤波法就是使其最小化,即:

undefined

λ被称为平滑参数或惩罚因子,是趋势中各种变化程度产生的权重,λ的最优取值是,λ=σundefined/σundefined,其中σ1为趋势成分的标准差,σ2为波动成分的标准差。在实际运用中,要在趋势成分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权衡,尽管学者们对λ的取值仍不一致,但对于年度数据,更多的研究采用λ=100,本文也采用100作为权重。因此,可以获得波动成分序列为:

yundefined=yi-yundefined (4)

(三)食品行业H-P滤波分析

1.食品行业波动周期的划分:

1980-2009。利用eview5.0软件,采用H-P滤波法,消除趋势成分后,可以获得30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实际产出增长率及其波动值数据(表1)和波动周期分解图(图1)。表1中的波动值表示影响食品行业增长的非规则因素或者是外部冲击,如波动值为正值,表明政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增长,或者外部冲击是有利于食品行业的增长;如波动值为负值,则可以解释为政府政策的实施阻碍了食品行业的增长,或者是外部冲击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增长。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的研究结论,技术对产出冲击效应的大小可用波动值表示,波动值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冲击对产出的影响越大。波动值大于零表明某技术冲击对食品行业产出增长产生正的效应,促进食品行业的实际产出增加,使实际产业超出了趋势成分的水平;相反,若该值小于零,则表明这一冲击对食品行业产出产生负的效应,抑制了该行业的增长,是实际产出水平低于趋势成分水平。

图1中y表示食品行业增长率波动的时间序列,Trend为趋势成分,Cycle表示波动成分。我国食品行业增长波动非常频繁,而且波动幅度大。依照目前理论界一般以波动成分为基准利用“谷-谷”划分法来确定经济波动周期,我国食品行业经历了8各波动周期,平均不到4年食品行业经济周期就出现一次波动。波动周期分别是1981-1983年、1984-1989年、1990-1992年、1993-1995年、1996-1999年、2000-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9年,食品行业波动周期的划分同刘树成(1998)对我国GDP周期的划分相比,我国食品行业的波动远比GDP的波动频繁且波幅大,二者不存在波动的协同性。

2.食品行业波动周期的检验。

将食品行业产出通过H-P滤波法分解为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食品行业增长是否也具有周期性特征?如果波动成分是周期性,那么这种周期就反映食品行业实际增长的周期特征。在计量经济学中就是要检验波动成分的稳定性,即检验yundefined=yi-yundefined是否围绕均值上下震动。具体来讲,就是检验波动成分yundefined的单位根是否存在。通过H-P滤波法对波动成分单位根(ADF)的检验如表2所示,波动成分的ADF统计值为-5.4245,小于置信水平水平为1%的临界值-3.6793。所以,拒绝原假设,波动成分序列yundefined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这表明我国食品行业产出的波动成分是周期性的,围绕均值上下波动,食品行业产出的周期是稳定的,即食品行业是增长型周期性波动的产业。从波动图1和表2看,从1980到2000年,我国食品行业的波动的频率和幅度相对稳定,波动的绝对值在10%以内,2000年之后,波动的幅度不仅减慢和减弱,相反波动的幅度变得更大,正的波动值最高达21.41%,负的也有10.03%,这表明食品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在增加。反映出的现实就是因食品行业与农业生产关联紧密,而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介入,出现了全球性的农产品剧烈震荡,使食品行业的增长增加了不稳定性。从走势图和现实情况看,食品行业的频繁剧烈波动仍将继续,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波动。因此,需要政府对食品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以此减少波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食品行业若干方面指标变动的描述,可以证明我国食品行业存在频繁且振幅较大的波动。然后通过H-P滤波对食品行业产出进行波动周期的分解,获得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根据波动值的大小,说明外部冲击影响最大的是2004年,最小的是2006年。根据波动成分的波动图示和经济周期“谷-谷”划分法,1980-2009年,我国食品行业经历了8个波动周期,检验证明波动成分是稳定,这表明波动周期确实存在,即我国食品行业具有增长型波动周期的特征。波动图示还显示,从2002年到目前的两个波动周期中,波动振幅非常大,表明食品行业外部冲击因素增强,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基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外部冲击因素仍具有增加的风险,那么短期内食品行业的波动将更加明显。因此,为了食品行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政府需要对食品行业进行更加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J].经济研究,1996(11).

[2]刘金全,刘志刚.我国GDP增长序列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3]孙广生.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1986-2003)相关性、特征及推动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4]樊明太.改革前后中国经济波动机制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5(5).

[5]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5).

[6]钱士春.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实证分析:1952-2002[J].统计研究,2004(4).

[7]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黄赜琳.实际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波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行业周期 篇2

内容提要:票据防伪行业中的金融票据防伪细分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一是各商业银行每年第四季度为完成全年的票据防伪产品推广任务,通常会加大推广力度和购买力度;

1、周期性

由于在票据领域应用信息防伪技术是一个长期和系统化发展的过程,因此票据防伪产业也遵循一个伴随行业应用而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随着票据防伪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票据伪造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票据面临的防伪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票据防伪行业本身不存在市场周期性变化的特征。

2、地域性

从目前来看,票据防伪行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东南沿海十二省份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据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资金流动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6%左右。因此,本行业主要市场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京、沪、广、深等中心城市。

3、季节性

票据防伪行业中的金融票据防伪细分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一是各商业银行每年第四季度为完成全年的票据防伪产品推广任务,通常会加大推广力度和购买力度;二是各商业银行考虑到次年的预算,通常也会在第四季度扩大支出;三是由于考虑到第一季度长假较多,各票据防伪公司通常会加大对主要核心部件芯片的采购,以避免产品的销售断档。因此,企业的相关产品销售也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通常第四季度销售会较好于其他季度。

进入加息周期 行业祸福不均 篇3

尽管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未抵消加息预期,相反,预期反而更为强烈。日前,渣打银行在举行的二季度全球经济展望会上表示:中国央行将在二季度内加息两次,每次加息幅度在27个基点,以提前应对将在今年5、6月份达到峰值的CPI数据。

呼之欲出的二季度加息对于各行业来讲将是不小的冲击。

我们认为,对于上市公司,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企业资金成本,增加了利息等财务费用的支出,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或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其次,对部分行业业务收入及成本,或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银行、房地产、汽车、融资租赁的机械设备等,并波及下游相关行业;此外,加息将导致投资资金必要回报率的提高,并降低企业估值,同时也影响投资者在不同资产间的配置,银行存款回流可能增加,对股市有不利影响。

我们测算,如果央行加息,对上市公司今年的业绩和利润总额影响不大。以2009年为例,统计显示,2009年末全部A股平均有息负债率为48.78%,加息27个基点对全年利润总额的影响只有0.85%。但是,如果由此进入加息周期,将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明年的利润总额。

银行:超预期增长

日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引发市场对加息更强烈的预期,我们也并不排除在流动性未得到有效控制、依然冲动放贷的情况下,央行进一步采取加息的调控手段的可能。

目前,银行业资产负债“短存长贷”(即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的趋势仍将持续,而在满足存贷比要求的背景下,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显然更适应于加息周期。

从加息的效果看,加息有望使银行业净息差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方面,伴随通胀的预期,资金市场利率有望上升,主要体现于同业拆借收益率、债券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加息预期下,银行的资金面将从宽裕转向相对紧张,届时银行的资产定价能力将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对称加息的可能性最大,这样既可以管控CPI,又可以控制新增信贷规模。不对称加息主要是指贷款加息幅度小于存款的情况,这种可能性是出于对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考虑。

我们对加息对银行业净息差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基本假设下,从对称加息、不对称加息两个角度综合考虑。

对银行而言,若央行采用对称加息提高定期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0.27%,预计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将达到2.37%,较2009年上升约0.3%。

若考虑非对称性加息,存款利率提升27个基点,贷款利率提升54个基点的情景下,预计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将达到2.93%,较2009年上升约0.4%。同时,在连续加息政策刺激下,不排除净息差进一步恢复到2007年初的息差水平,从而有望带来银行业绩的超预期增长。

保险:短期偏负面,长期利好

加息将导致债券收益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上行有望增厚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以长远的眼光看保险股,加息构成利好因素。

保险公司受益于持续的加息周期的原因在于:加息不仅能增加保险公司存款和债券的利息和债息收入,更重要的是,寿险公司可以据此来提高未来投资收益率的假设,从而大幅提升其内含价值和评估价值。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短期来看,加息将对保险业构成偏负面的影响。由于2010年保险公司将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准备金评估利率实现了市场化,由原来固定的、与市场利率无关的利率改为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利率。

由于以前利率变化只影响存量资产,而不影响存量负债,因为评估利率不受市场利率的影响。现在利率的变化将影响到传统险的评估利率从而影响到存量准备金的调整,加息对保险公司负债的影响开始显现。将存量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综合来看,利率上行带来的存量资产下降超过了存量负债的下降。

因此,如果将存量和增量资产(主要是浮动利率资产如协议存款、1年内到期的债权等)综合考虑的话,我们认为加息对保险公司的短期影响是偏负面。不过,如果是一个长期的加息周期(例如超过3 年),那么评估利率明显上行将会使准备金明显减少,那时的正面影响将会较为显著。

房地产:加息很受伤

虽然,央行加息的靴子迟迟未落下,但其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颇深。

首先是对市场需求方面的影响,加息无疑将增加贷款购房者的还款压力。不过加息对购房者而言实际增加的还款压力不算,对未来继续加息的担忧所造成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根据我们的计算,按目前五年期以上贷款5.94%的水平,如果加息0.27个百分点,一笔20年期100万元的按揭贷款在加息后每月增加的偿还金额是159元,增加的比例是2.24%。

另一方面是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加息直接增加了其财务费用。由于行业特点所致,房地产开发类企业的资金压力普遍较大、资产负债率普遍在60%以上。

以行业龙头万科为例,2009年末的资产负债率是67%,贷款余额是186.91亿元,假设其2010年度平均贷款余额是295亿元,如果加息0.27个百分点,则相应增加财务费用是7965万元,预计2010年能够实现净利润73亿元,则扣除所得税后加息对净利润的影响是0.82%。

虽然加息对其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无疑加重行业负担。相对而言,中小开发商面临的资金困境相对更加严峻。

周期性行业多数受损

对于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煤炭等周期性行业来说,加息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有色金属需求持续回升,同时伴随着价格的高涨。而对金属价格走势不利的因素主要包括房地产调控、加息、开征资源税等不确定因素。

在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加息预期或许才是一个短期冲击较大的因素。我们通过对2004年以来央行加息周期进行梳理,发现加息并不一定导致有色价格下跌。加息对金属价格的影响偏短期,在整个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金属价格不会轻易改变其运行方向。

但如果进入一个持续的加息过程,将影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从而金属的需求将出现一定幅度放缓,并进一步影响金属价格。

以钢材为例,今年一季度,国内各主要品种钢价已上涨1000元/吨左右。同时一季度国内主要大中型钢企利润在66亿元左右。而随着钢铁成本的继续增加,以及高价位下下游接受力度的逐步减弱,二季度国内钢材价格上涨动力明显被压缩,二季度钢企亏损面可能会有所扩大。

在此背景下,一旦加息从幕后走向台前,无疑将加剧钢企的成本压力,对钢企影响负面。此外,众所周知,钢铁产品近70%的需求来自于建筑和机械行业,因而钢铁产品的需求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特点。

央行如果持续加息将会降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将产生抑制作用,进而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降低钢铁的需求增速。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加息对钢企造成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行业周期 篇4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很多企业优先发展战略之一[1]。目前,机床的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献[2]提出了若干齿轮加工机床绿色设计与制造策略;文献[3,4,5,6]研究了干切削、半干切削技术及最少量切削液加工技术。也有不少文献对机床再制造进行了研究,如文献[7]运用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建立了三轴再制造机床的空间几何误差模型;文献[8]提出了用BP + GA的混合算法优化分配可修复零部件精度参数的方法;文献[9]提出采用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如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微脉冲冷焊技术、高强度纳米黏接技术等)恢复机床的机械精度。当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专门从事机床再制造业务的企业,美国已有200多家专门从事机床再制造的公司(如Maintenance Service Corp.等),此外许多机床制造商(如德国吉特迈集团股份公司等著名机床企业)也非常重视机床再制造业务[10]。

然而,绿色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对于如何系统全面地在机床行业实施绿色制造这个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围绕机床产品生命周期对机床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对机床制造企业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基于两条主线的机床绿色制造运行模式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提出基于“两条主线”的机床行业绿色制造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两条主线具体来讲,一是绿色设计主线,它包括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或重组、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回收处理方案设计等环节;二是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在传统的机床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又重点考虑了产品生命终期的回收再制造,主要包括原材料生产、供应、制造加工过程、产品装配、包装、使用维修以及产品寿命终结后的系统拆卸及其再利用和处理。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废弃物的最小化;二是整个物流主线基本上是闭环的,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可以说,产品设计是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一个主导环节,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即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能否达到绿色标准要求,关键取决于设计时是否采用了绿色设计。因此为了突出设计的重要性,图1中特别强调了绿色设计主线。此外,机床的生产过程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产生环境排放,回收再制造过程有利于废旧资源的再资源化,所以,下面将重点介绍机床行业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再制造。

1.1 机床绿色设计

机床绿色设计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1.1 机床绿色设计过程

机床绿色设计过程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功能配置、产品概念设计、产品详细设计、产品方案综合评价等过程。需求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市场用户调查、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分析、对国外同行业产品的分析三个方面。产品功能配置包括预设计的该种产品的型号、规格、参数、机床布局及主要结构、主要精度指标、产品大概价格;产品概念设计包括这种产品的主要结构的实现方式及实现该方式的主要配置、产品成本的估算;产品详细设计包括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工艺设计、产品回收方案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并行设计,如机床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工艺人员就制造工艺不断进行沟通、交流,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可制造性,同时还要考虑其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可维护性,以及产品报废后的可拆卸性和可回收性等。产品方案综合评价是对已设计出的可行的方案进行评价,尤其是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如果满意则作为最终绿色设计方案,否则重新进行设计。

1.1.2 设计目标层

设计目标层在传统的设计目标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资源消耗(R)和环境影响(E)。在设计初期就要设定具体的设计目标值,如资源消耗方面,要设定材料有效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等具体目标值。这些目标值是设计过程中的依据,也是方案综合评价时的重要依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机床属于装备制造业,是工作母机,因此机床设计的目标不仅包括机床自身加工制造过程中的目标,还要考虑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目标。

1.1.3 优化设计方案层

优化设计方案层包括一些常用的机床优化设计技术和方法,如减量化设计、高速干式切削机床设计、数控化设计、机床热平衡结构优化设计、环境友好型设计、模块化设计、面向回收和再制造的设计等。

(1)减量化设计。

在同一性能情况下,零件结构越小,所用材料越少,可节约资源的使用量,使零件的绿色性能得以提高。因此,在零件的设计过程中要提高机械零件计算载荷的准确度,尽量降低安全系数,尽量使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原材料消耗最少而不影响使用寿命。

(2)高速干式切削机床设计。

高速干式切削技术是在使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很高的刚度的机床的前提下,选用具有良好导热性、耐高温和高硬度的刀具,在切削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切削液的一种切削加工技术,它完全消除了切削液的负面影响,是一种符合生态要求的绿色切削加工方式。要实现高速干式切削,必须开展高速干式切削机床的设计。与传统机床相比,高速干式切削机床要求床身有足够的刚性,便于强力切削时机床变形小,产生的振动小;排屑系统应通畅且具有热平衡性,保证将高温切屑迅速排出,避免机床温度升高。

(3)数控化设计。

普通机床传动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变速机构的设计,其传动链多、传动关系复杂。与之相比,数控机床的主传动采用交流、直流主轴调速电动机,电动机调速范围大,可无级调速,使主轴箱的结构大大简化,并且由于齿轮的减少,降低了噪声,也减少了功率或效率损耗。

(4)机床热平衡结构优化设计。

机床热平衡结构优化设计主要是各种基础件(如床身、立柱等)内部腔室对称结构的设计与合理布局,使冷却液能在内腔循环流动,有利于机床的热平衡。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油与在内腔中循环的冷却液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对控制整机的温度、保证热稳定性、降低热能排放等有较好的效果。

(5)环境友好型设计。

保证湿式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或产生较少的污染,如采用全密封护罩,使加工过程中不发生切屑液飞溅的现象;冷却油和润滑油采用独立不同的油路,以降低冷却油、润滑油相互混油的可能性;对冷却油进行强制冷却(主要措施是通过油冷机)并进行过滤,循环冷却;采用油雾分离器对加工过程中产出的雾化油烟进行分离后排放;应用磁力排屑器对切屑与冷却液进行分离,既可利于冷却液的循环利用,又可减少冷却液随切屑的排出量。

(6)面向回收和再制造的设计。

面向回收和再制造的设计就是考虑机床的维修和报废后的回收利用。如在机床设计时,设置合理的调整环节及精度补偿环节,以便于机床精度丧失后的重新恢复;在床身导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导轨产生磨损后的修复措施以及机床报废后的重用或材料回收利用等措施。

1.1.4 产品结构层

典型的机床的机械结构主要由基础件、主轴传动系统、进给传动系统、回转工作台、换刀装置、其他机械功能部件以及电器系统、液压系统等组成。基础件主要是指床身、立柱、工作台、主轴箱体等大件,除特殊情况下采用板焊材料、人造花岗岩材料外绝大部分都是用铸铁材料。其他机械功能部件主要指润滑、冷却、排屑和监控机构。

1.2 机床绿色生产

机床制造行业绿色生产过程如图3所示。图3中,左边是机床制造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材料加工成毛坯、毛坯加工成零件、零件装配成整机。中间是主要的工艺及其环境排放。主要工艺过程包括材料下料、铸造、锻造、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涂装、装配等,其中,原材料加工成毛坯可以通过铸造、锻造、焊接和下料四种工艺进行,毛坯加工成零件的工艺主要是机械加工(包括车、钻、镗、铣、刨、磨等)、热加工和涂装,零件装配成整机过程包括装配、调试、整机涂装等;主要环境排放包括固体废物、废液、废气、粉尘、热污染、噪声等。右边是生产过程绿色化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措施,目标即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排放小,绿色化措施可以从绿色化设备、绿色化工艺、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无害化末端处理等角度考虑。

由于涉及的工序比较多,下面重点分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涂装工序的环境排放及其处理方式,如表1所示。

1.3机床再制造

机床再制造过程如图4所示,一般包括废旧机床回收、拆卸、清洗、检测分类、机床及零部件再设计、再制造生产加工、整机再装配、调试、检验及销售等过程。一般来讲,机床再制造可分为产品级再制造和零部件级再制造两种形式。

机床产品级再制造是对机床整体性能进行提升,包括机床功能化再造、数控化升级、节能化提升等。这里重点介绍机床功能化再造。机床功能化再造一般是解决机床最容易出现的运动精度及重复定位精度出现超差等精度丧失问题,其典型的措施有运动间隙的重新调整(如垫片的调整)、零件的重新修复或加工等。此外,为了方便这类问题的解决,在机床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其维修方便性,如将镶条设计成1∶100锥度,压板设计成由安装面与调整面组成,导轨设计成三角导轨形式等。

机床零部件级再制造根据零部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再利用、再修复、再资源化及废弃处理。床身、立柱、工作台、箱体等大中型铸造件,由于时效性和稳定性好,再制造技术难度及成本低,而重用价值高,应力求完全重用。主轴、导轨、蜗轮副、转台等机床功能部件,精度及可靠性要求高,新购成本也很高,因此通常需要对其进行探伤检测及技术性检测,然后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表面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再制造,以达到新制品性能要求而重用。废旧机床中还有一部分淘汰件和易损件,如电机、齿轮、轴承等件,一般采用更换新件的方式以保证再制造机床的质量,这些废旧件的重用一般采取降低技术级别在其他产品中再使用的方式实现资源循环重用。此外密封件、电气部分通常会作报废弃用处理。

2 应用案例

以重庆机床集团绿色制造实施作为案例对机床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重庆机床集团的绿色制造发展战略是,在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能多样化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产品的环境因素,通过产品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及对新产品开展生命周期分析的研究,努力做到产品功能与环保性能的和谐发展。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目前重庆机床集团重点开展了机床绿色设计和废旧机床回收再制造。

2.1 机床绿色设计方面

在机床绿色设计模式支持下,重庆机床集团已经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干式切削机床,如YKS3112/YS3116CNC7/YKS3120/Y3180CNC6六轴四联动高速数控系列滚齿机、YS3118CNC5五轴四联动高速数控系列滚齿机等,既可适应湿式切削又可适用干式切削。其主要特点如下:

(1)采用高速切削设计,切削效率高,节省能源。传统机械滚齿机滚刀主轴转速最高为500r/min,工作台转速最高为32r/min。而YKS3112系列六轴数控高速滚齿机的滚刀主轴转速最高达1500r/min,工作台转速最高达200r/min。

(2)采用干切技术,不使用冷却液,无污染,并降低成本。以YKS3112机床为例,采用专用干式滚刀(MACH7高速钢,表面涂有专用涂层),用传统的滚切速度滚切时,其寿命可延长到一般湿切方式的5倍。这一系统在加工汽车末级传动齿轮、大型载重齿轮、汽车小齿轮及行星齿轮时效果都很理想,生产成本至少降低40%。

(3)减量化设计,机床重量轻。如表2所示,YKS3112、YS3116CNC7、YS3118CNC5等机床同其他加工能力接近的机床比较,质量小,且其高速全密封机床结构的支承件尺寸比普通机床的支承件尺寸大得多,可见其内部结构精简很多。

(4)全数控化设计,机床的传动链短,结构简单。高速干切滚齿机的传动链通过数控系统和电子齿轮箱来完成,即伺服电机→一对齿轮副减速→工作台,传动链大为缩短,结构简化得多。

2.2 机床再制造方面

(1)零部件再制造。

以滚齿机床中的关键传动零件分度蜗杆为例。Y3150滚齿机分度蜗杆制造工艺复杂,工艺流程如下:粗车削→钻孔→正火→半精车削→铣螺旋面→钳加工→粗磨削外圆→粗磨削螺旋面→渗碳→半精车削→钳加工→插削→钳加工→淬火→研孔→第一次半精磨削外圆→第一次半精磨螺旋面→磁力探伤→第一次油煮定性→研孔→第二次半精磨削外圆→磨孔→第二次半精磨螺旋面→车螺纹→铣削→钳加工→磁力探伤→第二次油煮定性→车中心孔→精磨削外圆→精磨孔→磨15°锥面→精磨螺旋面→磁力探伤→抛光。

蜗杆再制造工艺过程则相对简单,具体如下:利用现有蜗杆修复中心孔→修复基准外圆→精磨螺旋面与蜗轮相配达到要求。表3所示为蜗杆再制造与新制造相关指标的对比。

(2)产品再制造。

产品再制造主要是对机床精度进行恢复和数控化改造,再制造的新机床不仅可以达到以前的精度,而且可以实现主传动全变频无级调速、全变频交流伺服驱动,同时,成本也大大降低,以C616为例,再制造一台新机床平均单价为3万元,而购置一台新机床则需7万元。2007年重庆机床集团为某齿轮生产企业进行了车间老旧设备的批量再制造与提升服务,对车间150余台普通车床及滚齿机床进行再制造与提升,有效利用了废旧资源,直接为企业节约资金投入500余万元。

3 结论

(1)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条主线”——绿色设计主线和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机床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绿色设计主线包括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或重组、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回收处理方案设计等;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包括原材料生产、供应、制造加工过程、产品装配、包装、使用维修以及产品寿命终结后的系统拆卸及其再利用和处理。

(2)重点研究机床行业绿色制造模式下的机床绿色设计、绿色生产以及废旧机床再制造。机床绿色设计包括设计过程、设计目标、优化设计措施、产品结构等;机床绿色生产包括机床的生产工艺、环境排放及绿色化措施等;废旧机床再制造包括机床零部件级再制造和产品级再制造。

(3)基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实施战略,将以上研究成果在重庆机床集团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摘要:为了在机床行业有效实施绿色制造,面向机床产品生命周期建立了一种基于产品设计主线和生命周期主线的机床行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并对其中的机床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废旧机床再制造等进行了论述。机床绿色设计包括绿色设计过程、设计目标、优化设计措施等;机床绿色生产包括生产工艺、环境排放及绿色化措施等;废旧机床再制造包括零部件级再制造和产品级再制造。该绿色制造模式在某机床企业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绿色制造,运行模式,机床行业,产品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刘飞,曹华军.绿色制造理论体系框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9):961-964.

[2]李先广,廖绍华,曹华军,等.齿轮加工机床绿色设计与制造策略及实践[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11):18-20.

[3]Sreejith P S,Ngoi B K A.Dry Machining:Machiningof the Future[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2000,101(1):287-291.

[4]Wakabayashi T,Inasaki I,Suda S,et al.Trib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nd Cutting Performance of IubricantEsters for Semi-dry Machining[J].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3,52(1):61-64.

[5]Weinert K,Inasaki I,Sutherland J W,et al.Dry Ma-chining and Minimum Quantity Iubrication[J].CIRP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4,53(2):511-537.

[6]Khettabi R,Songmene V,Masounave J.Effect ofTool Lead Angle and Chip Formation Mode on DustEmission in Dry Cutting[J].Journal of MaterialsProcessing Technology,2007,194(1/3):100-109.

[7]陈亚宁,丁文政,裴亮.三轴再制造机床空间几何误差建模与辨识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36(4):314-317.

[8]丁文政,黄筱调,周明虎.再制造机床可修复零部件精度分配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26(11):1466-1470.

[9]马世宁,孙晓峰,朱胜,等.机床数控化再制造[J].中国表面工程,2004(4):6-9.

浅谈如何定位钢铁行业周期 篇5

关键词:吨钢毛利;钢铁产能利用率;加权钢价;钢材库存

吨钢毛利由吨钢价格减去吨钢成本得出,是钢铁行业中最重要的指标。由于钢铁行业为中游行业,毛利既受到下游需求对吨钢价格的影响,又受到上游产品对吨钢成本的影响,因此吨钢毛利能很好地反映钢铁行业的中游属性。以吨钢毛利为核心,将其与钢铁产能利用率、加权钢材价格、钢材库存等指标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行业的周期变动。

1、产能利用率与社会库存定位毛利周期

钢铁行业周期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毛利的变动周期。由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因此需求很好地反映在产能利用率上。同时,流通环节的库存情况一定程度上扰动了我们对钢铁真实需求的判断。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粗钢产能利用率和社会库存的变动来共同分析吨钢毛利的变动周期。

毛利周期一般经历启动、挤压、冲高和回落四个阶段。首先,钢铁下游需求复苏,需求传导至钢厂就会使得产能利用率率先启动,此时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跟涨有时滞,因此吨钢毛利在需求复苏初期快速上涨。粗钢产量在毛利改善階段开始迅速增加,此时需求并未强劲复苏,因此导致社会库存堆积,显示出产量和库存同步上升的情况;上游原材料价格因为钢材价格的上涨开始跟涨,毛利被挤压。其次,需求开始逐步走强,使得社会库存开始下降、产能利用率继续上升,上游原材料滞涨导致吨钢毛利进一步扩大。最后,需求开始从过热走向疲软,产能利用率高位使得社会库存第二次出现累积,钢材价格下降使得毛利伴随产能利用率冲高回落。

2、加权钢价与相对库存定位毛利拐点

钢铁库存的绝对水平通常会随着钢铁产量的上升而上升,因此通过绝对量的改变来判断行业所处阶段并不准确。在此,我们引入相对库存的概念,即当期的社会库存与当期的钢材产量之比,相对库存在判断钢铁行业本身的周期中更具有意义。

相对库存的阶段性底部通常都伴随着毛利拐点的到来。我们发现,若相对库存处于一个阶段内的相对底部的位置,就大概率地预示着吨钢毛利拐点的来临,不论是吨钢毛利向上的拐点还是吨钢毛利向下的拐点。经济经历衰退之后,相对库存位于低位,一旦需求开始复苏,将首先反映为开工恢复即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同时,由于钢价初步拉升,上游原材料仍未跟涨,将促使吨钢毛利开始扩张。当经济景气时,由于需求旺盛,相对库存会逐步降低,降至低位时通常意味着需求已经逐步从强走弱,此时的钢价下跌将预示毛利见顶。

我们通过相对库存和加权钢材价格来预判毛利的拐点。吨钢毛利的拐点大概率出现在相对库存在一定时期的低位之后,因此,相对库存处于一定时期的低位是吨钢毛利反转的基础。若加权钢价提升,则吨钢毛利处于相对底部,面临向上拐点;若加权钢价下跌,则吨钢毛利处于相对顶部,面临向下拐点。

3、产能利用率、吨钢毛利和库存刻画钢铁行业周期

钢铁行业周期主要由产能利用率、吨钢毛利和库存刻画。通过粗钢产能利用率、加权钢价以及相对社会库存三个指标的组合可以分别定位吨钢毛利所处的启动、挤压、冲高或者回落阶段。具体来看,行业周期轮动的路径如下:当行业复苏时,产能利用率领先社会库存启动,此时吨钢毛利上升。当行业进入景气及过热阶段时,社会库存先随着需求旺盛而消耗,后期又因产量上升过快而累积。通常社会库存领先产能利用率扩大,此时吨钢毛利会进一步上升。过热后期,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冲高回落,社会库存开始快速消耗。

我国房地产行业周期统计分析研究 篇6

房地产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一样, 不是平稳的发展, 而是波浪式的前进。这必然伴随着经济波动, 即房地产经济总量围绕着长期趋势上下震荡。房地产经济在波动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运动的过程, 就被称为房地产经济周期。

周期性的分析研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研究周期波动规律也可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性依据, 使政府能采取必要的反周期干预措施, 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研究房地产周期波动情况, 有利于制定房地产业相关政策来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 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 避免遭受因周期波动造成损失。研究房地产业周期是为了调控周期, 延长上升期, 缩短下降期。我国房地产业在1995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后逐渐走向市场化, 因此, 从实证角度研究1995年以后我国房地产的周期波动情况, 可以对住房制度改革以后的房地产业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为实践中决策提供依据。

二、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周期研究状况的分析

房地产周期是房地产经济水平起伏波动、周期循环的经济现象, 表现为房地产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扩张与收缩两大阶段、循环往复复苏—繁荣—衰退—萧条4个环节。国内的学者对于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周期原因分析、波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探讨及全国房地产业周期预测等方面。对于房地产周期的测定方法及指标选定方面, 专家和学者们有着不同的主张。在选用指标上, 主要存在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应采取单一指标进行计算。如梁桂采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标, 分析了1986-1995年中国不动产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特性。还有学者分别采用投资额和住房销售量作为单一指标来计算。另一种主张认为应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这也是多数专家的意见。何国钊等利用商品房价格等8项合成指标, 分析了1981-1994年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现象及其特点。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课题组中用基本建设房屋施工面积增长率、房屋竣工面积增长率两指标, 反映了1981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状况。

在周期测定方法上, 专家们也有不同的意见。对于单一指标, 主要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法, 剩余法等。对于多项指标, 主要测定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 扩散指数法等, 另外还有调和分析及谱分析等多种统计技术。由此可见, 不同的指标和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周期划分, 也导致了部分结论大相径庭。因此, 在进一步讨论房地产周期波动特征及进行房地产周期研究的时候, 必须选取恰当的指标体系, 采用最能综合、准确反映周期波动的测定方法。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一样, 房地产周期波动也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 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不足以代表全部波动过程。因此采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多项指标分析房地产周期的方法有多种, 其中简捷准确的扩散指数法受到了一些专家的青睐。何国钊和谭刚应用扩散指数法分别对全国和深圳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形态进行了描述。然而, 扩散指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 各项指标值几乎全部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 该方法不能清晰的描绘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 也不能准确地划分出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因此采用聚类方法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周期的聚类分析研究

(一) 聚类方法简介

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 又称群分析和类分析, 它是从“物以类聚”现象出发, 按照个体 (变量或样品) 在性质上的亲疏、相似程度将之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即将一个样品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 并在空间定义距离, 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

聚类分析内容丰富, 目前用于聚类分析的算法已经超过200多种, 分析方法包括一般聚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及自组织聚类分析等。这里用的是应用最广的一般聚类分析中的Q型 (样品) 系统聚类法

(二) 聚类方法的运用

1、指标的选取

能反映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指标众多, 在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房地产业周期发展的时候, 应更加谨慎的考虑指标的选用。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是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扩展和收缩的交替循环。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投资量增减、产业增长率、价格涨落、交易旺衰。四方面具体化指标既是商品房开发完成投资、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空置面积、新开工面积、销售平均价格和房地产企业数量。选用了从1995年以来有详细统计数据的8项指标来讨论, 即商品房开发完成投资、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空置面积、新开工面积、销售平均价格和房地产企业数量。

2、聚类分析

运用spss软件, 计算样本间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 (Square Euclidean dis tance) , 根据Ward’Method法 (最小离差法) , 进行Q型聚类分析。

3、分析结果

从1995年到2006年,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5年到1999年, 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到2003年, 第三个阶段2004年到2006年。

现仅对1995年到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不能说第一阶段一定是从1995年开始的, 也不能说第二个阶段的长度为4年。将聚类分析结果与我国房景气指数相比较, 可以发现, 这11年间我国房地产经济经历了3个小周期波动, 周期波动的起始年限 (仅指这11年) 与聚类分析得到的三阶段划分年限大致相同。在图1中, 可以根据年与年之间的距离把第一个阶段内部划分为2个单元:1995年, 1996到1999年, 第二个阶段2000年到2003年以及第三个阶段2004年到2006年。每个单元中的样本间距离很近, 可以看成是一类。也可以把周期中的各年看成是周期性复苏—繁荣—衰退—萧条中的某个环节。

由表1可知, 我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从1995年的17061114万平方米降到1996年的13187157万平方米, 销售面积也有少量下降, 而商品房空置面积则由503114万平方米增长到6224万平方米。这表示从1995年开始, 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进入衰退阶段。1996年我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最少, 出现了负增长的波谷。1997年我国商品房施工、竣工面积减少, 销售面积较之提高, 可见从1997年起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进入复苏与增长阶段。此后,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以及我国加入WTO等有利因素的刺激, 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同时进入了稳步增长时期。

四、相关预测分析及建议

由上面的模型预测未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市场正处于景气高位期。 (1) 2007年前10个月,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 同比增长26.94%, 高于2006年度的增速24.46%。2007年, 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 同比增长30.2%, 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2007年, 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4.78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5%, 比上年上升5.8个百分点;销售面积6.91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24.7%, 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商品住房空置面积继续下降, 12月全国空置商品住房6756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16.6%, 降幅较上年加快8.6个百分点。 (2) 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前10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19192亿元, 比上年增长31.4%, 这是2004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值。由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均呈上升态势, 预期固定投资增速仍将居于高位。截至10月底,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30757亿元, 同比增长18.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6704亿元, 同比增长26.5%。 (3) 建筑业盈利能力有所好转。2003-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稳定增长, 利润、税金增长率指标均在2005年出现低位拐点。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582亿元, 同比增长22.7%, 全国建筑业总收入27624亿元, 同比增长26.6%, 实现利润658亿元, 同比增长44.5%。这些数据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果是比较准确的。

但到2008年, 市场变得难于预测, 根据模型来分析2008年可能出现拐点。2007年年末及2008年年初, 有数据显示, 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一线房地产城市有交易量萎缩乃至房价下跌的迹象, 可能我国房地产进入了拐点。在2008年, 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处在高位的房价将进一步抑制住房的需求。预计2008年供应紧张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制约供给的因素依然存在。建议在2008年, 国家应该增加土地出让面积、加快供地速度、对开发企业囤积土地的行为进行抑制、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大幅增加保障性用房的供应量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继续执行, 这样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梁桂:中国不动产经济波动与周期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6年第7期

[2]、何国钊: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J].经济研究1996, (12)

[3]、谭刚.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01)

[4]、“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课题组.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基本轨迹和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71) :32-331

[5]、曲波.房地产经济波动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01)

[6]、刘学成. 国内房地产周期研究综述[J].中国房地产, 2001, (5) :17-191

[7]、包宗华. 再探房地产周期的界定[J].城乡建设, 2004, (5) :56–571

[8]、丰雷. 房地产经济区划的聚类分析[J].中外房地产导报, 2000, (22) :16-181

[9]、马庆国. 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01)

[10]、曲波, 谢经荣, 王玮.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评介与探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3,   (2) :10 131

行业周期 篇7

一、资本监管亲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周期性的特征, 经济繁荣时, 银行盈利能力提高, 资本充足率提高;经济衰退时, 资本大量冲销坏账, 资本充足率下降, 如果资本监管要求随着贷款质量而变化, 那么资本监管也将影响经济波动。在经济衰退时期信用等级恶化将使得资本标准提高, 资本标准提高则会减少银行信用供给, 影响经济复苏。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其企业更加依赖于银行贷款, 上述循环更加明显。“资本监管亲周期效应不仅取决于最低资本要求的波动性, 而且取决于商业银行实际资本充足率的水平。实际资本充足率水平与最低资本要求之间的差额 (即超额资本) 的大小, 决定了亲周期效应的程度。”不同资本监管制度下亲周期的形成机制有所差异, 下面就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新资本协议下的资本监管的亲周期机制来做分析。

1. 1988年巴塞尔协议框架。

1988年资本协议中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性差, 其按照债务人身份简单地将资产分为五大类, 而信用风险权重的区别仅分了四档:0%、20%、50%、100%, 对商业贷款采用同一权重且在整个经济周期内保持不变, 无法反映出客户信用风险的恶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保持稳定。因此资本监管的亲周期效应主要取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变动。

在经济繁荣时期, 银行信贷损失下降, 盈利能力增强, 由内部留存收益增加资本的能力提高, 同时, 又由于盈利能力提高, 市场融资环境较好, 也容易获得外部资本的支持, 资本充足率水平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 银行信贷损失增加, 银行用资本冲销损失, 且融资环境的恶化使外部筹资困难, 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

具体原因如下:由于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低, 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时, 监管资本无法随资产质量及时调整, 如果银行在信贷扩张前期识别和计量贷款损失的能力不强,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 经济衰退导致资产质量迅速恶化时损失就会大幅度上升, 银行被迫使用资本冲销损失, 使得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下降。继而, 银行信贷投放下降, 加剧了经济衰退。因此在1988巴塞尔协议框架下, 经济衰退时的监管资本的亲周期效应主要是由于信贷质量的恶化导致的。

2. 新资本协议框架。

新资本协议大幅度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性, 实施内部评级法加大了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波动, 从而对信贷周期、经济周期产生放大效应。在经济繁荣时期,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盈利能力增强, 用于抵押的土地、房产等抵押品价值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银行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的估值较低, 对借款人内部评级级别较高, 导致监管资本要求下降, 进而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而信贷的快速增长又对经济的持续扩张起到了放大作用。反之, 当经济衰退时, 企业经营效益较差、盈利能力下降, 抵押品价值也出现下降;借款人出现违约, 贷款损失增加, 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上升, 借款人评级级别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对监管资本要求上升, 而银行资本金又由于冲销损失出现下降;银行在受到强资本约束的情况下不得不收缩贷款, 而信贷紧缩又加速了经济衰退。内部评级法下, 信贷等级迁移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经济周期衰退期信贷等级下降很快, 因此对信贷评级敏感的资本要求增加了资本监管的波动性。

以内部评级结果为基础, 新资本协议提供了一个三阶段的风险权重计算公式:以违约概率为解释变量的基准风险权重公式;以违约损失率和基准风险权重为解释变量的风险权重计算公式;以及反映到期日长度效应的风险权重调整公式。基准风险权重公式是整个内部评级法模型的技术关键, 第一个公式中, 假设面对的是公司敞口, 基准风险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 (x) 表示一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累积分布函数;G (x) 表示一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逆积分分布函数。从公式可以推导出, 风险权重 (BRW) 是与违约概率 (PD) 成正向关系的, 违约概率越大, 风险权重就越大。巴塞尔委员会也提供了基准风险权重和违约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是风险权重与PD对应关系图, 其中债项的违约损失率假设为50%。

内部评级法下的风险权重函数由巴塞尔委员会统一设定, 输入变量PD、LGD、EAD决定风险权重的数值, 因此, 要考察内部评级法下监管资本的亲周期效应, 就要考察这三个变量与经济周期变动之间的关系。在初级内部评级法下, 银行需自行估计违约概率, 而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暴露额由监管当局给出, 由上面的分析看出, 违约率和基础风险权重呈正比例关系, 因此, 在初级内部评级法下考察违约率的周期波动性, 就能看出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周期波动性, 而在高级内部评级法下, 银行需自行估计PD、LGD、EAD, 所以, 除了考察违约率, 还要考察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暴露额的周期波动。

(1) 变量PD违约概率, 指借款人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违约率亲周期效应的大小依赖于银行的内部评级模型和数据, 银行内债务人的评级模型可以分为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 时点评级法主要根据债务人的当前信息, 以借款者当前的资产价格和杠杆比率等信息来评估风险, 计算PD并进行评级。在经济萧条时期, 度量的风险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 度量的风险下降。这种方法是对借款者在经济周期中某一时点风险的度量, 仅预测未来几个月或一年的信用状况, 没有考虑经济周期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跨周期评级法主要使用与债务人有关的长期信息来估计整个经济周期内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对企业的违约概率进行情景测试, 估计在各种可能的不利情景中企业的偿债能力, 按照长期的完整周期的历史平均值计算不同信用等级的违约率。与时点法相比, 跨周期法在经济周期中相对比较稳定, 且只有实际的经济萧条对特定借款者违约的风险恶化超过了预期, 才会下调评级结果。时点评级模型对风险的敏感度要远高于跨周期模型, 因此亲周期影响也更明显。

巴塞尔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十国集团主要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银行的内部评级采用时点评级法, 即以客户当前的信用状况作为客户信用评级的基础。采用这种内部评级法的银行一般会认为, 经济扩张时期信用风险是较低的, 倾向增加信贷投放;经济衰退时期信用风险是大大增加的, 从而紧缩信贷投放。这种方法忽视了客户未来违约风险变化的可能性, 没有考虑到繁荣之后很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衰退, 衰退之后很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复苏, 使得银行贷款的投放具有较强的亲周期性。

Altman和Brady (2001) 研究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状况的关系, 发现美国在1993~1998年经济繁荣期违约率较低, 在2000年进入衰退期后, 违约率显著增加。Grohy, Galai和Mark (2001) 研究表明, 经济周期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是非对称的, 即经济衰退时违约概率显著增加, 但经济扩张时违约概率不会显著减少。Catarineu Rabelletal (2005) 对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 如果银行使用跨周期模型来进行内部评级, 在经济衰退期, 监管资本要求的上升幅度约在15%左右;而如果采用时点模型, 监管资本要求上升的幅度将在40%~50%之间, 差距达到了3倍左右。

(2) 变量LGD是违约损失率, 即违约发生时风险暴露的损失程度。它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的百分比, 即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贷款回收的角度看, 违约损失率决定了贷款回收的程度, 违约损失率=1-回收率。在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下, LGD对监管资本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 Frye (2000) 通过对穆迪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萧条时期的回收率大约比扩张时期的回收率低1/3。Schuermann (2004) 利用穆迪违约数据, 对1970~2003年衰退期与繁荣期的回收率进行统计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 衰退期的回收率更低且更不稳定。

3. 变量EAD是客户债项在违约时的风险暴露, 违约风险暴露是对某项贷款承诺而言, 发生违约时可能被提取的贷款额。

对于表内业务, 所有债项的EAD被定为资产负债表上名义未清偿值, 对表外项目, EAD按照已承诺但未提数量乘以信用风险转换系数CCF来计算。估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有两个方法: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中对各种工具规定了一定的转换因子, 而高级法中则允许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确定各种债项的EAD。

EAD=[现有余额+K× (额度-现有余额) ]×CCF

Asarnow和Marker (1995) 的实证表明, 债务人违约情况下, 贷款承诺的提取比例大幅度增加, 这种效应对于评级高的债务人更加强烈。Collin, Dufresne和Coldstein对宏观经济与公司杠杆率间的函数关系的实证表明, 经济衰退时公司负债水平上升, 杠杆率的亲周期性导致了EAD的亲周期。

二、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亲周期行为研究

我国过去十余年的资本监管主要是遵照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由上一部分的亲周期形成机制的分析可知, 在1988巴塞尔协议框架下, 监管资本的亲周期效应主要取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周期变动。

为了验证我国资本充足率水平和宏观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 构建一个实证验证模型, 用资本充足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GDP作为解释变量, 同时考虑可能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其他因素:上一期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总资产、资产收益率, 不良贷款率, 构建计量模型:

其中:CAR为银行资本充足率, GDP为相应年份的GDP增长率, ASSET为总资产, ROA为资产收益率, NPL为不良贷款率。数据选用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八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9年的可得数据, 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Eviews软件, 结果发现常数项、总资产、不良贷款率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 所以剔除这三项。剔除后, 再对模型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看, 可决系数R2=0.624 712在调整后为0.618 128, 模型拟合度比较令人满意。GDP增长率的系数为正, 这表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经济波动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这说明从整体上来看, 这13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现明显的亲周期效应。从系数0.22可以看出, GDP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提高约0.22个百分点。

三、新资本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亲周期性研究

2007年3月, 中国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要求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 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 最迟不得晚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其他商业银行自2010年底开始实施经修订后的资本监管规定。因此, 研究在新资本协议下监管资本的亲周期行为对于我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缺少实践经验, 我们只能从理论上做一探讨。

1. 违约率。

从2002~2008年, 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企业资产净值上升、盈利大幅增加、企业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增强, 作为银行借款人其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均呈下降趋势。鹿波在《中国上市公司违约率的顺周期效应实证研究》中利用上市公司的交易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以后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效应, 2007年以前此效应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也就是说用资本市场交易所产生的股票市值继而计算得到的公司总价值并不反映实体经济的情况。贾海涛、邱长溶在《宏观因素对贷款企业违约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发现经济不景气时, 大多数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盈利减少, 企业融资困难、信用等级下降。GDP增长率与违约率呈负相关关系, GDP增长率下降1%时, 违约概率升高0.37%。

2. 违约损失率。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差, 我国学者对LGD的研究较少, 汪办兴在《我国银行贷款违约损失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 对违约损失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因子分析, 得到经济周期对违约损失率的贡献度为3.21%, 亲周期效应不明显。

3. 抵押品的市值评估。

对抵押品的市值评估使得抵押品价值呈现亲周期波动, 抵押贷款是我国金融机构一种重要的信贷方式。抵押品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其价值的亲周期波动增强了评级的亲周期效应。我国的抵押贷款主要是以房地产和土地使用权为主的不动产抵押, 而这两者的价值同经济周期有着明显的关联。图2为我国1998年至2009年GDP增长率、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示意图, 从中可以看出,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同GDP增长率有很强的同步性。特别是在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后, 以公允价值计量标的物, 更增强了这种亲周期效应 (图中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四、降低我国监管资本亲周期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

1. 由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 在经济衰退期, 由于银行资本水平下降导致信贷紧缩, 进而加深了经济衰退, 因此, 夯实资本基础是降低资本监管亲周期效应的重要因素。银行应保持充足的资本特别是通过自身内部资本留存来提升抗风险能力, 监管当局可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一个超额资本目标, 在银行未达到此目标时, 限制发放红利和高额奖金, 提高内部资本积累。

2. 在现阶段我国银行还未完全实行新资本协议的情况下, 主要应采取措施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亲周期性。可以要求银行在经济繁荣期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率, 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以应付经济衰退时资本监管约束强化可能导致的冲击。经济繁荣时期, 若贷款增速超过正常水平, 可要求银行按照贷款增速偏离正常水平程度计提超额资本。因为在经济繁荣期, 增加资本金较衰退期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其增加的资本金可以缓解衰退时期银行资本不足的问题, 从而削弱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信贷的亲周期影响。在经济衰退期, 视具体情况, 可以适当降低监管资本要求。

3. 动态准备金制度。银行往往在经济繁荣时低估风险, 经济衰退时高估风险, 动态准备金制度能够在事前有效判别风险, 在经济繁荣期更多地计提准备, 可以为未来可能增加的损失提供缓冲, 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的波动性, 且有助于平滑监管资本的周期性波动, 抑制经济上升期贷款的快速增长和避免衰退期贷款过度收缩。但是其处理方法与会计原则有分歧。西班牙于2000年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建立我国动态准备金制度。

4. 在我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 要降低内部评级的亲周期性。因为PD、LGD和EAD作为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入变量决定贷款的风险权重。因此, 多数学者认为, 应该降低PD、LGD和EAD的周期性波动, 主要采用跨周期评级法, 从而减少信用等级迁移周期性。用于计算资本要求的PD、LGD、EAD的数据应至少包含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这就要求银行应当准备多种模式计算PD、LGD和EAD, 应同时具有时点评级和跨周期评级方案, 时点评级用于风险管理, 跨周期评级用于资本计提。银行采用何种程度的跨周期评级法而使银行持有的超额资本数额, 应当在权衡持有超额资本的降低亲周期效应的功效和持有超额资本的成本之后做出, 这也是理论界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还要求, 监管当局应检查银行压力测试的执行情况, 直接运用压力测试结果判断银行是否持有高于第一支柱计算的资本要求, 确保资本水平能同时满足第一支柱的资本要求和压力测试反映的结果。我国银行有必要实施压力测试来削弱资本监管的亲周期影响。通过压力测试, 可以帮助采用内部评级的银行考察经济衰退情形下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因素的估值, 分析不利市场情形下可能发生的资产组合损失, 从而平滑资本充足率的波动性, 缓解内部评级的亲周期效应。

6. 在经济高涨时期, 对于价格泡沫和贷款集中风险采取抑制手段。经济高涨期由于资产价格膨胀, 往往脱离了其实质价值, 因此有必要对抵押资产设定最大的抵押率, 以抑制经济高涨期由于资产价格膨胀而导致的贷款过快增长。同时, 在经济高涨期, 往往银行贷款有向特定高风险行业聚集的趋势, 这样, PD、LGD和EAD都将明显上升, 监管当局可以要求增加对此类高风险行业的贷款风险权重, 提高银行监管资本。

7. 银行采取内部评级法和实现跨周期评级以及进行压力测试, 需要具备横跨多个周期历时很多年的历史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性, 数据质量难以保证。较长时期历史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已经成为银行能否有效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银行内部的数据库建设。同时, 外部数据库建设比如人民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的建设也十分重要。为此, 我国银行应下大力气, 推进数据搜集工作, 实行更为规范、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 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 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摘要:金融危机对各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此次危机后, 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和加强监管是必然的。其中, 金融监管改革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向就是抑制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行为的亲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现行资本监管体系的亲周期缺陷, 加剧了信贷扩张和泡沫形成、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资本监管亲周期的研究对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安排、促进金融稳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监管资本,亲周期效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课题组.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缓解亲经济周期效应.中国金融, 2010;4

[2].王胜邦, 陈颖.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亲经济周期效应研究.金融研究, 2008;5

[3].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鹿波.中国上市公司违约率的顺周期效应实证研究.金融论坛, 2009;3

[5].汪办兴.我国银行贷款违约损失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6

[6].Duffie, D., Saita, L., Wang, K..Multi-period CorporateDefault Prediction with Stochastic Covariates.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2007;83

[7].Catarineu Rabell, E., Jackson, P., Tsomocos, D.P..Proc-yclicality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Banks'Choice of LoanRating System.Economic Theory, 2005;26

行业周期 篇8

银行业顺周期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术界多探讨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形成机制,而早期学者对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原因探究,多从银行信贷行为的角度,解释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内生性原因。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公布后,学者们又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监管所导致的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在实证研究方面则主要集中验证银行业顺周期的存在性。

1. 银行业顺周期性成因研究

(1)内在因素导致了银行业的顺周期性。Fisher (1933)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认为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时期的“债务清偿”和“困境抛售”,导致了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Williamson (1963)认为,银行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了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Guttentag和Herring (1984)提出了灾难近视假说,对未来不利事件缺乏充分认识时,银行决策者会采取信贷扩张政策, 不利事件发生后,他们又倾向于大幅度削减贷款。Minsky (1992)提出了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即银行在繁荣时期的逐利动机使其放松放贷条件,企业倾向于高负债经营;经济形势一旦逆转,债务违约率上升,会进一步加速银行自身的破产。Bliss和Kaufman (2003)以银行资产负债表为切入点, 着重从微观经济的视角,剖析信贷顺周期现象的内在原因。Rajan (1994)、Berger和Udell (2004)则分别从羊群效应和记忆惯性假说的行为金融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成因。

(2)外部因素强化了银行业的顺周期性。Patricia Jackson和Dimitrios P Tsomocos (2003)认为,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即时信用评级,尤其是以莫顿方法为基础的评级,会造成银行信贷的周期性波动。Borio (2003)、Zicchino (2006)等都赞成巴塞尔协议Ⅱ的相关模型设定和监管规定会加剧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Drumound和Aguiar (2007)对比研究了新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认为巴塞尔资本协议Ⅱ所导致的银行业顺周期性更强。BIS (2008)认为,金融机构风险计量的不足以及激励机制的扭曲是金融体系顺周期的重要原因。

(3)国内对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研究多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巴曙松(2009)认为,信贷周期是银行内生、外生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信贷紧缩和信贷扩张交替往复的现象。他分别从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银行信贷行为、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三个角度,介绍了国外信贷周期理论。孙连友(2005)详细分析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评级机构外部评级体系所造成的银行业顺周期性。李文泓(2009)在梳理了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公允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的顺周期性形成机制之后,指出这些外部规则强化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2.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存在问题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顺周期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1)国外学者的研究。Borio等(2001)研究了美国、日本等10个OECD发达国家1979~1999年间私人投资和GDP比率的变化趋势,发现这些国家的银行放贷行为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Chiuri等(2002)选取15个国家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GDP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关系显著,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在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国家表现更为明显。Gonzales (2009)详细分析了1990~2009年间菲律宾银行信贷顺周期的现象。

(2)国内学者的研究。肖庆宪和滑静(2007)利用多元GARCH模型,论证了我国银行信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银行信贷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苗文龙(2010)利用滤波法、谱密度分析法等计量方法,选取银行信贷、职工数量、银行资本指标来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顺周期行为特征, 发现银行信贷与职工规模、物价指数同周期波动,而资本充足率在监管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下逆物价周期波动。

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宏观审慎监管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受到了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监管者的重视,抑制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时间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

(1)学术界对逆周期资本监管工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Kashyap和Stein (2004)最早提出了缓释巴塞尔协议Ⅱ导致的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措施,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分别在监管资本计算公式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建立缓释机制,以平滑监管资本的周期性波动。Michael B.Gordy (2006)、Rafael Repullo等(2009)都认为,在输出端建立缓释机制更为可取,并分别构建了基于指数函数和正态分布累积函数的缓释乘数。国内学者彭建刚、钟海等(2010)改进了Michael B.Gordy、Rafael Repullo等人的缓释乘数,深入探讨了平滑参数的选择对资本充足率顺周期缓释效果的影响。周小川(2009)则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开发一套景气指数,根据景气指数测算逆周期乘数,将逆周期乘数运用到资本充足率监管中。G20峰会、IMF (2009)和FSF (2009)等都一致认为,应引入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逆周期特征的资本要求,促使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的积累资本,建立资本缓冲,以便其在经济下滑、不良贷款增加时使用。为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BCBS (2010a)、BCBS (2010b)、BCBS (2010c)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逆周期监管框架,包括缓释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前瞻性的拨备计提、留存资本缓冲以及逆周期资本缓冲。在缓释银行业顺周期性方面,逆周期资本监管工具被寄予厚望。

(2) Jiménez和Saurina (2006)基于信贷周期中贷款投放顶峰和贷款坏账顶峰之间存在着4年滞后期的实证研究, 认为应实行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制。Bouvatier等(2012)构造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分析银行信贷如何受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影响,发现前瞻性的损失计提规则能平滑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而后顾性的损失计提规则会强化和信贷的周期性波动。Saurina (2009)、李文泓(2009)都支持基于贷款潜在损失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做法。

(3) BIS (2010)认为,银行去杠杆化的过程,导致银行信贷剧烈收缩,在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中加入了无风险敏感性的杠杆率监管指标。Blake等(2008)、Visco (2008) 主张设定杠杆最大倍数。巴曙松(2011)也支持杠杆率监管,从而防止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展。

(4) Brunnermeier等(2009)、Goodhart (2010)都主张设定贷款价值比率(LTV)的上限,降低抵押贷款条件的周期性波动,缓释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Shin (2010)主张,全球统一征收非核心债务税,即对银行除零售存款之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征税,提高银行非核心负债的成本。此外,Yoshino和Hirano (2011)建议,采用一种与GDP增长率、信贷增长率和股票价格等经济变量挂钩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避免银行信贷交替性扩张与收缩。

(5)针对公允价值准则强化银行业顺周期性的事实,BCBS (2009)要求银行构建优良的估值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程序,提高估值信息的准确性,并且要求监管当局对银行的内部估值进行恰当监管。G20 (2009)提议,加强会计制定者与银行监管者的沟通,平衡维护金融稳定和真实披露财务信息的目标。

2.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1)多数学者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综合起来,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Jaime Caruana (2010)阐述了一个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一方面,各个经济实体在本国或本地区实施审慎监管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另一方面,各国监管当局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Bruce Arnold等(2012)全面论述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其中包括系统性风险的测度、逆周期监管工具及工具应用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等问题。国内学者李妍(2009)、刘志洋(2012)指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需要从明确中央银行的主体地位、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加快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开发等方面着手。童大龙等(2011)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具体包括: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定量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的监管指标体系等。此外,彭刚和苗永旺(2010)、潘浩(2012)都介绍了西方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经验,并得出了对我国实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启示。

(2)部分学者专门探讨了时间维度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问题。李文泓(2009)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加强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机理研究,修订不合理规则,以及引入逆周期政策工具。陆岷峰和葛虎(2011)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分析,认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包含完整的预警指标、合理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的预警体系。陈璐(2011)分析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工具的争议,建议我国应提高风险监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简要述评

上述研究文献从探索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出发,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顺周期性及宏观审慎监管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1.研究特点

(1)银行业顺周期性的成因研究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线索,然而,很多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在实际运用中多存在诸如识别和测量等方面的困难。

(2)国内学者从理论方面探讨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但多数是从宏观审慎监管的时间维度与截面维度的总体角度出发,具体研究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文献很少,结合实证分析研究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更是少之又少。

2. 研究方向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核心内容,只有开发和使用合适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平滑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然而,BaselⅢ所倡导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等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并不是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而制定的。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强化对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预警指标和监管指标的量化分析,可成为我国学者今后研究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丰富的理论研究,能够促进金融监管当局开发和使用合适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与金融发展状况相兼容,从而提高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效力,进而最终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摘要:本文试图从银行业顺周期性的成因和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阐述中, 明晰宏观审慎监管的着力点, 并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不足, 以期为我国选择合适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有所贡献。

关键词:顺周期性,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资本监管

参考文献

[1]BIS.Addressi ng Fi nanci al Syst em Procycli cali t y:A Possi ble Framework[EB/OL].ht t p://www.f i nanci al st abi li-t y board.org/publi cat i ons/r_0904e.pdf, Sept ember2008.

[2]Basel Commi t t ee on Banki ng Supervi si on.Basel III:AGlobal Regulat ory Framework f or More Resi li ent Banks and Banki ng Syst ems[EB/OL].ht t p://www.bi s.org/publ/bcbs189.ht m, December2010.

[3]Basel Commi t t ee on Banki ng Supervi si on.Gui dance f or Nat i onal Aut hori t i es Operat i ng t he Count ercycli-cal Capi t al Buf f er[EB/OL].ht t p://www.bi s.org/publ/bcbs187.ht m, December2010.

[4]Basel Commi t t ee on Banki ng Supervi si on.Count ercycli cal Capi t al Buf f er Proposal[EB/OL].www.bi s.org/publ/bcbs172.ht m, July2010.

[5]Bruce Arnold, Claudi o Bori o, Luci Elli s et al.Syst emi c ri sk, macroprudent i al poli cy f rameworks, moni t ori ng f i nanci al syst emsand t he evolut i on of capi t al adequacy[J].Journal of Banki ng and Fi nance, 2012 (36) :3125-3132.

[6]Hyun S.Shi n.Macroprudent i al Poli ci es Beyond Basel III[EB/OL].ht t p://www.bi s.org/publ/bp.pdf/bi spap60.ht m, November2010.

行业周期 篇9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社会在摆脱经济衰退的同时也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巴塞尔协议II顺周期性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巴塞尔委员会也对银行监管进行了改革, 在2010年推出了巴塞尔协议III。根据巴塞尔协议III, 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 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逆周期准备资本。

资本缓冲是指银行实际资本充足率与法定监管的差值, 而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特征是指银行通过调整资本缓冲从而避免经济周期过度波动, 具体是指银行在经济上升阶段主动储备资本, 扩大缓冲, 而在经济衰退时, 减少缓冲, 避免出现信贷紧缩。商业银行持有资本缓冲要承担成本, 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 理性银行会使实际资本充足率与监管保持一致, 即不持有资本缓冲, 以此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黄宪和熊启跃, 2012) 。但商业银行通常会持有高于法定要求的资本缓冲, 主要由于资本缓冲能够保护银行免受到意外资本的冲击, 在该预防动机驱使下, 银行资本缓冲的调节行为会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二、理论分析

借鉴Tabak, Noronha和Cajueiro (2011) 的理论模型, 文章考虑了四个银行资本缓冲的决定因素:净资产收益率, 不良贷款率、银行总资产和经济周期, 此外文章也对银行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 (见表1)

银行资本缓冲模型如下:

在方程 (1) 中, BUFi, 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资本缓冲;ROE i, t-1表示第i家银行第t-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NPL i, t-1表示第i家银行第t-1年的不良贷款率;SIZE i, t-1表示第i家银行第t-1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GAPt-1表示第t-1年的产出缺口, 文章采用HP滤波分解出2000-2011年我国GDP对数增长率作为产出缺口的替代变量;ΔSELICi, t-1表示第t-1年的国内短期利率的一阶差分;TYPE表示银行异质的虚拟变量, 文章将国有银行的TYPE变量定义为1,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TYPE变量定义为0, 文章也分别将银行异质虚拟变量和产出缺口、国内短期利率的交叉项TYPE*GAPt-1和TYPE*ΔSELICi, t-1放入模型中;εi, t为随机扰动项。模型中所有变量均为滞后项, 以此来避免变量可能带来的内生性问题。

三、实证检验

文章使用了18家商业银行从2001年至2011年面板数据来构建模型。银行微观数据来源于银行年报, 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资本缓冲模型结果见表2。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 (1) 中GAP变量前正系数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调整行为具有逆周期特征, 当经济上行时, 资本缓冲数额减少, 这与国内学者 (黄宪, 熊启跃2012) 的结论相同。在模型 (2) 中, TYPE*L1.GAP前负系数表明在经济低迷时,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更少, 呈现出较弱的逆周期性, 体现其“大而不倒”的经营特征, 模型 (3) 中ΔSELICi, t-1变量负系数符合在存款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银行融资成本上升、资本缓冲下降的情况。模型 (4) 在模型 (3) 的基础上增加了银行异质虚拟变量和国内短期利率交叉项。

四、结语

文章分析了银行资本缓冲的决定因素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存在正相关关系, 资本缓冲呈现出逆周期特征; (2)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缓冲调整呈现出的逆周期特征较弱, 体现其“大而不倒”的经营特征。

从近几年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效果来看, 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有所增加, 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国有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特征并不明显, 有关当局在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的同时, 还应建立健全的银行业市场机制, 解决国有银行“大而不倒”问题, 合理规范资本市场,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增强银行的资本质量。

摘要: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出台, 要求监管当局参照制定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 同时要求银行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 文章使用2001年至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 分析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和银行资本缓冲的决定因素, 以及其在不同异质银行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呈现出逆周期特征, 同时也发现不同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调整行为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资本缓冲,经济周期,逆周期

参考文献

[1]黄宪、熊启跃.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资本缓冲行为研究——来自中国45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2012年CFRN工作论文.

化工行业周期性顶点来临? 篇10

强周期性:这类股票价格一般随着经济周期盛衰而涨落,通常会支付高股息作为回报。当整体经济上升时,这些股票的价格迅速上升,反之亦然。分析师认为化工行业具有强烈的周期性特点,因此关注这个行业运行到周期的哪个位置非常重要。

第一季度基础化工行业及主要子行业增长放缓,景气度出现下降迹象。目前行业景气度受到高油价推高价格的作用,利润率获得提升,景气局面得以延续,但周期顶点或将在第二季度结束后显现。

原油价格:石油是化工之母。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价格升降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化工产品价格往往会随之上涨,这是进行化工行业分析的最重要背景之一。

预计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均价90美元/桶。分析师认为,高油价对利润率的短期提升掩盖了行业自身的运行周期,长远看来产品价格的升高会抑制下游需求,最终伤害基础化工行业。

三足鼎立: 基础化工行业面临进入衰退周期的风险,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提高;随着A股估值中枢下移,前期涨幅巨大的股票面临估值风险。

应当选择占有资源,储量价值相对于市场价格有较大安全边际的企业。钾肥、磷化工和煤化工企业未来表现应突出于监测的15类化工产品。

根据统计和估算,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中枢在30-35倍PE之间,2008年动态市盈率在24-28倍左右,而化工板块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则高达60倍以上,2008年动态市盈率也在45倍以上,相对于整体市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高估。

目前支撑化工板块高市盈率的是化工行业上市企业较高的成长性预期,但是即使是反映成长性的PEG指标,化工板块平均值仍然大幅高于全部A股平均值,在1.6-2.0之间,高出理想的PEG值0.8一倍以上,并不具备吸引力,再考虑到高于市场近一倍的市净率,化工板块的估值已经进入了相当危险的区间。

考虑到大小非解禁、新股IPO、港股直通车等事件的影响,A股市场在2008年资金供需将发生巨大变化,估值中枢将下移,可能下移至20倍市盈率左右甚至更低,届时化工板块股票将面临极大的估值压力,一旦出现泥沙俱下的恐慌局面,即使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仍然极有可能在二级市场上被对于估值心存疑问的投资者错杀。

2008年第一季度,基础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从去年的高点22.6%下降到13.9,比去年同期下降2.9%;石化工业中处于基础化工上游的石油加工行业在去年第四季度的低迷后略有回暖,但在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2008年第二季度炼油工业将举步维艰;基础化工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制品行业增加值的增长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基础化工行业向下游转移成本的前景不容乐观。

基础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放缓,一方面由于原料成本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的推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下游产业需求紧缩的压力,第二季度景气度将有所下滑,行业RoE自2004年持续下降,这都显示基础化工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并且显现出景气周期达到顶点后下滑的迹象。虽然2007年第四季度受到高油价推高价格的作用,利润率获得提升,景气局面得以延续,但景气周期顶点或将显现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化工产品产量稳增,价格大幅提升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基础化工行业产量较为稳定,价格普遍上升,部分化工产品同比升幅超过50%。化肥里,钾肥产量7.9万吨,与去年相比大幅下降达50%,磷酸铵肥产量199万吨,同比下降0.1%,我们认为钾肥大幅减产主要是国内硫酸钾厂商面临原料价格巨幅上涨的成本压力,多停产观望所致,但这一时期,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大幅提价,磷肥和钾肥价格上涨猛烈。

化学农药类:近来受到投资者广泛关注的除草剂原药草甘膦延续了2007年第四季度的强烈上涨势头,1月即价格突破80,000元/吨,3月末更上升到100,000元/吨。草甘膦的大热带动了投资者开立新项目的激情,预计草甘膦价格将在一年之内出现回落。

合成树脂类:相比去年,1-3月三种主要合成树脂价格均同比上升,其中聚氯乙烯(PVC)树脂则价格继续大幅上扬,这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受到原油价格走高推动,乙烯法PVC价格上涨,与乙烯价差正在缩小,将获得更强的价格支撑。

总体看来,化工行业呈现出上半年基本稳定,下半年大幅上涨的格局。去年第四季度基础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石油价格走高、美元贬值促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和需求提高的推动。然而,化工产品在产量保持平稳,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行业增加值增长却在放缓,可见高油价推高的化工产品价格带来的化工行业景气局面正在受到下游消费市场萎缩的打击,基础化工产品向下游转嫁成本的能力正在受到挑战。

产能逐渐过剩不可小视

基础化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2004年达到峰值,全年累计达41.4%,此后速度逐年放缓,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到19.9%,但2007年,尽管多次加息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但基础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重新出现加速上扬的趋势,至今年1-2月基础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38亿元,同比增长32.9%。

上游加速,下游放缓,加上行业投资惯性难以在短期内平抑,基础化工行业将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面临高额投资的产能大量释放带来的压力。考虑到2007年投资项目仍然以“两高一资”的传统化工技术为主,国家收紧行业标准控制和产能过剩压力逐渐浮出水面将进一步加快基础化工行业中技术落后企业的淘汰速度。

PART two背景分析

石油价格的高涨,将会直接推高基础化工行业原料的价格,并通过产业链向下传导,从而推动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短期看来,高油价导致炼油企业经营困难,并未直接伤害基础化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通过推高产品价格大幅增加了基础化工行业的收入,使成本控制良好、与油价关系不大的一些企业从“剪刀差”中受益。长远来讲,高油价造成基础化工企业毛利率降低,产品价格高涨造成需求萎缩,

长远来看,石油价格则是由世界经济周期决定的。当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较低,各国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制造业开工不足,石油需求逐渐减少,促使油价不断下跌,在此过程中,看空未来经济形势的对冲基金减仓或做空石油,会加速油价下跌的过程;石油价格如果长期稳定在较低的水平,有利于世界经济保持较低的通胀率,在平稳良好的运行中逐渐加速发展,制造业的复苏和繁荣增大对石油的需求,从而推高石油价格;过高的石油价格则可能带来世界经济的高通胀率,甚至可能再现7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的滞胀现象,是各国政府、世界主要经济体竭力避免的局面。石油价格主要决定于各国的政策以及政府间的政治博弈,而不是石油本身的供求关系。

预计国际油价90美元/桶

本轮石油价格的暴涨,明显受到了弱势美元的推动,我们认为,美国经济不发生根本性的好转,美元不重新回到强势地位,则国际原油价格就无法回到原来的较低价位。

原油价格2007年10月下旬站上9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盘中出现了100.00美元/桶的历史性价位,3月份更是出现了110美元的盘中高价,石油价格即将走上了高位运行的通道。100美元将对投资者心理产生影响,短期内油价仍将继续上升,但油价不会长期高于100美元。

依靠先前的石油化工行业投资策略中的分析测算,我们判断:2008年国际石油供需将维持平衡偏紧的局面,油价重心上移,全年平均油价90美元/桶。

可能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主要有:美联储为了应对次贷问题继续降息使投机石油的资金转向债券市场导致石油价格下跌;中东政治局势恶化,伊朗核问题爆发,地缘政治紧张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可能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中长期因素主要有:美国次级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导致美国经济放缓乃至彻底停滞,美联储被迫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石油价格将进入下跌通道;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释放缓慢,加拿大油砂等非传统资源开发困难,将导致油价上涨。

高涨油价带给基础化工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如前所述,石油价格的高涨,将会直接推高基础化工行业原料的价格,并通过产业链向下传导,从而推动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重点关注的氯碱、化肥、草甘膦等行业的产品价格在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均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无机碱、磷肥、钾肥行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也随着原油价格的升高而上升,11月钾肥行业利润率甚至接近35%。

利润率的上升显示了基础化工行业良好的向下游转嫁成本的能力,可以说高涨的石油价格并没有直接伤害到重点行业的盈利能力。随着产品销售收入的大幅增加,那些行业中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因为生产技术不同而受到高油价影响较小的企业,会从收入增加当中获得更大的“剪刀差”,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种景气局面对于产业来讲并不完全是好消息,我们已经看到在2008年第一季度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放缓。长远看来,简单地受益于产品成本升高推高价格的行业和企业,必然面临毛利率降低的风险,即使是那些利润率随着油价走强上升的行业企业,也要面对高涨的价格抑制下游需求的困境。一旦高油价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周期进入缓慢增长甚至是衰退的境地,基础化工行业企业也将面对毛利率降低和需求萎缩的恶果。

PART three重点子行业推荐

钾盐矿藏价值巨大

2007年石油价格的持续高涨大大提升了世界经济对生物能源的需求,而大面积、高密度种植的作物需要大量有效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国际市场对以钾肥、草甘膦为代表的化肥和化学农药原药需求将持续旺盛,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涨稳定可期。

(1.)钾元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属于稀缺资源,地壳内钾元素虽然丰富,但超过90%的钾盐资源集中在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德国,寡头垄断局面使钾盐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炙手可热。

钾肥生产成本与石油价格弱相关,例如冠农股份投资的罗钾公司,直接从隐伏卤水矿床提取硫酸钾即可作为肥料出售,成本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支出,基本上不受原油价格高涨的影响,对电力的需求也远小于磷肥等产品,不会因为高油价推高煤价最终传导至电价提高成本。

钾肥行业有着极高的毛利率,不仅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30%,龙头企业盐湖钾肥披露的数据中,销售利润率更是高达80%,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超过40%。极高的毛利率给予企业面对成本价格波动时较高的安全边际,显示着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

我们预计国内氯化钾价格未来将稳定在3300元/吨,硫酸钾参照曼海姆法生产成本与氯化钾价格的差价,将稳定在4300元/顿左右,硫酸钾镁价格在1500元/吨。

(2.)国内磷化工产业链大都采用热法路线生产磷酸,需要大量的黄磷作为原料,而每吨黄磷需要约10吨磷矿石,国内磷化工规模的扩张迅速提升了磷矿石的需求,也使我国磷矿石出口锐减,加上国际市场上其他的供应商的因素,造成了近几个月来国际磷矿石价格的飞涨,目前主流报价的离岸价格都在200美元/吨以上。

磷是人及动植物不可获取的基本元素,而且磷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单向流动的特性,沉积在大洋底部的磷元素在可见的地质年代中将无法重复利用,因而磷矿资源也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精细磷化工的推进,磷矿石的需求将稳步上升,逐渐摆脱洗涤剂减少用磷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预计国内30品相以上的磷矿石未来的价格将稳定在300-400元/吨。

给看好钾肥若干个理由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钾肥事实上不属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大宗商品。

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途径是期货市场,而在期货市场上重要的交易者是投机资金而非消费者,期货市场除了具有价格发现机制,还是资金套利、投机、套期保值的重要途径。但是钾肥主要的交易包括国际供货商大集团和联盟与采购经销商之间的大单长单合同和散货的现货交易,每年的交易量与消费量在一个数量级,交易缺乏套利、投机空间,也没有套期保值的作用。没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是钾肥不同于国际大宗商品的根本之处,也决定了钾肥交易的价格主要是由供需情况而不是美元走势、投机资金决定的。

钾肥定价机制主要是参考国际巨头加拿大钾肥公司和白俄罗斯钾盐公司每年获得的长单合同价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大进口客户中国的合同价格,中国合同签订的对手方一般是中化集团和中农集团。

以2008年为例,两大巨头先后与印度、东南亚、巴西客户签订长单合同后,分别于4月16日公告称与中化、中农集团达成长单协议,在6月至12月的6个月内向中化、中农交货,POT和BPC各100万吨,每吨价格的离岸价比2007年的协议价格上涨400美元,同比上涨200%以上。此次价格的大规模上涨,标志着国际钾肥交易双方在供需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预计国际氯化钾价格可能受到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回调的小幅影响,但是仍具有相当的刚性;国内氯化钾价格未来将稳定在3300元/吨,硫酸钾参照曼海姆法生产成本与氯化钾价格的差价,将稳定在4300元/顿左右,硫酸钾镁价格在1500元/吨。

如果试图进行钾肥价格预测,可以用资源储量价值估值模型。对于大多数拥有资源储备的上市公司,已知其每股权益储量,只需要给出每吨矿产资源产品的绝对价值,即可给予资源储量一个绝对估值。

行业周期 篇11

股权结构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股权结构决定企业控制权结构。 以往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困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Johnson等(2000)提出掏空理论,该理论认为控股股东会通过各种形式掏空企业,侵占公司利益,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而Friedman等(2003)则提出了与掏空理论相反的支撑理论,认为控股股东不会对企业进行掏空,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还会利用私人资源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那么,对于处于不同周期的行业,股权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是否会所有不同呢?

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增长率产业分类法,将所有的行业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3 类。 该方法的分类标准是通过将产业相邻两个时期的增长率(前后分别为10 年)与所有产业部门平均增长率相比较, 如果两个时期的增长率均高于平均增长率或者前一个时期接近平均增长率, 而后一个时期远高于平均增长率则为成长型行业; 如果前一个时期高于平均增长率而后一个时期低于平均增长率则为成熟型行业; 前后两个时期均低于平均增长率则为衰退型行业。

参照范从来等(2002)、姜付秀等(2005)的做法,本文以7年作为1 个期间跨度(1999-2005 年和2006-2012 年),对各行业的周期划分结果如下:采掘、食品饮料、木材加工、金属与非金属、生物医药、机械设备仪表、建筑、房地产、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水的生产供应属于成长型行业; 邮电通讯运输仓储、 造纸印刷、石油化学塑料塑胶、其他制造业、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综合类属于成熟型行业;农林牧渔、纺织服装皮革等属于衰退型行业。

Friedman,et al.(2002)研究发现,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控股股东都会对企业有明显的支持,以帮助企业脱离财务困境。 廖冠民等(2006)发现股权的集中对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具有正向作用;与成熟型行业相比,由于衰退型行业成长性受限,盈利能力降低,企业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实现长期发展,此时股权的集中更有利于企业的生存。 吕长江(2005)研究也发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壳资源的作用,当行业进入衰退期时,大股东可能会抑制管理人员的掏空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1: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低,且这种关系在衰退型行业中更加显著。

Gomes,et al.(2006)、李增泉(2005)认为,制衡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防范财务困境。 但朱红军等(2004)认为制衡的股权结构并不比“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更有效率。 吴联生(2012)研究发现,成长型行业的企业业绩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被限制, 制衡的股权结构反而会降低企业决策效率,增加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本文认为,对于成熟型行业而言,由于现金流量权收益的降低,控股股东具有较强的掏空动机,此时企业股权制衡度越高,对控股股东的牵制作用也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就越小。 另外,由于衰退型行业的企业风险大,加之宏观法律制度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制衡的股权结构无法发挥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2:在成长型行业中,股权制衡度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在成熟型行业中两者显著负相关,而在衰退型行业中两者关系不显著。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国有控股企业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其主要优势在于: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或当地政府出于业绩考虑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政策倾斜。 本文认为,在企业所处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时,企业的盈利状况一般良好,政府不会也没有必要给予企业大力支持,而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时,行业的增长率降低,出于对政绩及其他政治方面的考虑,此时政府会出手支援国有企业, 因此处于成熟型和衰退型行业的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本文提出:

H3:在成熟型和衰退型行业中,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而在成长型行业中,这种关系不显著。

3实证研究

3.1 样本的选择

本文以2007-2012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在剔除了金融类、 文化传播类以及ST、PT上市公司后, 最终选出20个行业和9 904 个观测值。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CCER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3.2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fd,fd=1, 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fd=0,表明企业没有陷入财务困境。 借鉴陆正飞等(2009)的做法,本文用Altman(1968)提出的Z指数衡量财务困境,Z值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当Z≤1.81 时,说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fd=1;当Z>1.81 时,fd=0。本文的解释变量主要有:股权集中度(share)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股权制衡度(s)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的比值来表示;股权性质(state)国有控股取值为1,其他取值为0。 另外,本文还考虑了公司规模(size)、资本结构(capital)、盈利能力(roa)、公司成长性(growth)、经营风险(oper)、年度(year)等相关变量。 为了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构建如下模型:

4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的结果表明:当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财务状况最差,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最大, 而成熟型行业的财务状况最好,这主要因为由于经历上一期间的高速增长, 其财务实力明显增强,并且随着增长率降低,其所需要的投入也减少了,此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最低。 通过分析营业收入增长均值变化情况,发现成长型行业的营业收入最高,其次是成熟型行业,最后是衰退型行业,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另外,与成熟型和衰退型行业相比,成长型行业股权更集中,股权制衡水平也更低。

4.2 回归结果分析

注:*、**、*** 分别表示在 10%、5%、1%的水平上显著,限于篇幅,仅报告了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

通过分析表2 可知,首先,在3 种类型行业中,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且在衰退型行业中更为显著,结论与假设1 一致。其次,成长型行业中的企业股权制衡度越高,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低,成熟型行业则刚好相反, 而在衰退型行业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假设2 得到验证。最后,在成熟型和衰退型行业中,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但对于成长型行业而言,这种作用并不明显,假设3 得到验证。

5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 提高股权集中度有助于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当行业进入衰退期时这种作用会更加明显。制衡的股权结构并非一定是有利的,对于处于不同周期的行业而言,其治理效用会不同。另外,本文还发现在成熟型和衰退型行业中,国有企业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但对于成长型行业中的国有企业而言,这种作用并不明显。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快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安排要有完善的外部环境与之配套,因而,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其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绩效的考核与监督。 本文研究发现,当国有控股企业处于高速增长期时,财务状况一般,而在增长率下降时反而表现出更强的财务实力,这表明,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存在严重的“掏空”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其的考核与监督。

摘要:本文在引入行业周期的基础上,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股权集中度,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并且这种作用在衰退型行业中更明显。制衡的股权结构并非一定是有利的,对于处于不同周期的行业,其治理效用是不一样的。本文还发现在成熟型和衰退型行业中,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行业周期】推荐阅读:

周期行为05-21

循环周期05-21

运行周期06-24

周期训练07-10

成长周期07-31

寿命周期08-09

周期变化08-22

识别周期08-29

安全周期08-31

脉冲周期09-08

上一篇:地方适应性下一篇:民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