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命周期

2024-08-27

土地生命周期(共9篇)

土地生命周期 篇1

1 土地生命周期综述

土地是国家行政管理载体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而与之相关的土地管理信息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化和发展, 并且在时间的排序上出现了明显的因果发展关系, 土地管理经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不再是单个部门的单个业务, 它形成了联合部门, 联合管理业务的模式, 如何快速在时间和空间上, 将所有的土地信息联系起来并纳入到同一信息平台, 是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基础, 本文从土地业务管理模式这一角度出发, 对建立合理的土地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强调了土地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土地生命周期的概念简述, 土地生命周期指的是, 空间位置上的土块形状, 性质从产生, 变化到消失的一个过程, 而土地生命周期管理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推移, 对空间位置上的地块演绎过程进行整个周期的管理, 通过各个相关联的业务阶段, 实现对各个地块的状态属性进行记录, 统计, 查询, 分析, 实现土地生命周期的管理的良性循环。土地生命周期是以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作为总的生命起点, 经过土地的调查, 预审, 土地征收, 储备交易, 供应与登记, 利用与监察等生命环节, 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 土地作为固定的生命载体是保持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土地的形态, 属性以及其他附加的土地信息, 通过土地形态属性的变化, 不断形成一系列关于生命周期业务的数据, 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收集整理, 可以清晰地查询到土地生命周期演绎的整个过程。图1是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业务逻辑循环模式:从循环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在生命周期循环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 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生命循环周期的起点, 这是土地的孕育时期, 对各种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约束管理, 土地调查阶段的土地测量使土地具备了原始的形态, 为其他土地模块数据的调查展开了空间, 建设土地的使用规则, 是根据其自身的成长规则制定的, 使土地本身具备了相关属性并能合法化, 土地征收制度的产生使土地由传统的农耕用地变为了集体建设用地, 这是土地进入利用阶段的关键程序, 也为以后土地的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土地的储备可以使原有的土地模块进入新的生命循环周期, 它衔接了土地征收和土地交易两个重要环节。土地交易使原来征收或储备的地块投放到市场上去, 充分显示土地的价值, 土地供应则是土地交易后的持续, 主要包括一些合同的办理, 费用的支付, 土地转接与过户等环节, 土地监管是指对整个生命循环周期中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 使土地循环能够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行。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土地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业务和数据两大模式组成, 业务模式主要是指, 对土地业务方面的各个工作流程和业务类型进行比较细微全面的整理和简化, 使其按照土地生命周期循环模式, 协调各部门的正常运作, 这种业务模式主要适用于计算机的业务模式;数据模型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土地在时间和空间的上的持续稳定性, 建立起良好的土地管理模式, 使各种信息能够在土地管理部门顺利传递, 保证各部门的正常运转。

2.1 土地周期的业务模型。

根据土地生命周期在各个环节的运作,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直观的土地信息管理模型, 早日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土地生命周期业务管理模型 (见图2) :

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土地周期的业务模式要经过好几个环节, 从开始的土地调查到后来的土地利用与监察, 然后再到新一轮的土地规划, 就这样一直进行着循环, 整个业务过程一直进行着不断地运动, 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土地周期业务的中断。

2.2 土地生命周期的数据模式。

土地的使用可能会在不同的生命环节被分割或者合并,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身份管理模型来对土地使用的身份进行统计登记, 一个土地只能对应一个“身份”, 并严格按照“户口”的模式对土地的身份进行识别,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 我们可以给一块土地一个“身份证号码”使它们的编号如下:A-1-1, A-2-1, A-2-2, 在交易的时候我们将A-2-l、A-2-2一起出让, 土地A-2-1, A-2-2, 被合并成为A-2-1-1-1, 在土地变更时, 地块A-2-1-1-1又被从新分割成了A-2-1-1-1和A-2-1-1-2, 就这样一直类推, 保证了土地在各个生命周期环节中的亲密关系。

3 结果分析

土地生命周期管理, 是以统一的土地编号为指引, 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模式, 协调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 对土地模块的生命周期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结合着图像与文字, 对土地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 使各个部门的业务人员, 能够快速获得准确的信息, 包括地质变动, 土地的利用审批管理, 土地征收, 土地交易等管理, 保障土地生命周期的良性管理。

结束语

随着国有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推出, 我国的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向前发展,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带动了管理行业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 我国目前也应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制度, 土地资源数据库每天都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保障了土地使用的最大价值化, 提高了土地生命周期管理的质量, 它将会一直服务于我国人民, 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力度, 整合有效数据, 将土地生命周期管理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增强土地的使用价值, 填补以往的管理空白, 使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向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上是对土地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一点见解, 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 政府部门和国家土地管理局能否做到尽职尽责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各种规章制度能不能按照程序一步步落实也是我们所担心的一个问题, 土地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各种业务模式是不是按照正常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展下去,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势必会影响到全局的发展, 有关部门一定要严厉打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腐败问题, 防止业务人员挪用公共资金, 保证中间环节的顺利进行。其实土地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还有很多种, 我们要结合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一一对比, 寻求和探讨一种适合我国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为人民创造价值, 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探寻管理模式的方法中,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 根据国内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 发掘一种最有利于我国土地生命周期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孝强, 宋伟剑.土地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研究分析化[J].国土资源与自然研究, 2011.8.

[2]陈思, 罗琼, 高山, 樊伟.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J].土地自然空间信息, 2012.3.

[3]林善良, 张作雄.土地生命周期对工程建设的影响[J].财贸信息研究, 2011.4.

[4]赵得军, 曹春燕.土地建设工程实施分析[J].会议论文, 2011.9.

[5]李钢, 黄亮, 尹鹏程.土地业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0.3.

土地生命周期 篇2

据测算,我国典型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材含能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能耗中占比达20%~25%,轻钢结构的典型办公楼建材含能占比达15%~20%,加拿大典型木结构的建材含能占比也达10%~15%。

因此,国外绿色建筑标准对建材的环境负荷按照生命周期来规定要求。德国的DGNB评价体系就是“完全量化考察运营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能耗及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英国的BREEAM体系则是建立材料数据库,对1500多种材料及部品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且选用不同等级的材料,其得分也不同;日本的CASBEE体系则需要计算建筑材料总含能和碳排放,以建筑材料的含能和碳排放为基础,评价材料的循环利用率和再利用率。

基于此,蒋荃介绍,国内对绿色建材的环境负荷评价采用的是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这样一来,在产品性价比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环境负荷指标。建筑师与咨询公司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建材含能的量化指标,算出在建筑初级阶段选材的节能量。另外,通过这一指标,又增加了建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绿色建筑带动整个产业链尤其是建材的节能。

为了进一步明确建材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到底在绿色建筑中如何应用,蒋荃以建筑保温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做案例研究。

本次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基于不同区域(严寒、寒冷、夏热冬冷)的三类保温系统: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采取粘贴保温板薄抹灰施工工法。

另外,基于不同原则与目标确定三类功能单位:首先,基于生产现场数据统计及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则,选取“单位千克保温板生产”作为功能单位;其次,为比较不同保温材料生命周期环境友好性的差异,将功能单位拓展为“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保温板生产”;最后,考虑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匹配性与协调性,将功能单位进一步拓展为“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保温系统生产”。

然后采取目前比较常用的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开始考虑,包括上游原材料开采过程中的含能,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等都要计算在内。

最终计算出三类保温板环境负荷数值,以单位千克来计算,岩棉板<聚氨酯板<聚苯板;而以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计,结果正相反,聚苯板<聚氨酯板<岩棉板,“这主要由于各产品具有不同容重和导热系数”;以满足同一区域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计,聚苯板系统<聚氨酯板系统<岩棉板系统。

如此一来,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保温系统,在满足相同节能设计要求时其生命周期环境负荷行为的差异,为绿色建筑提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选材参考。

浅析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生命周期 篇3

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费农认为:产品也要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所经历的一个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亦指产品的经济寿命或市场寿命。因此, 产品只有经过研发、试销后进入市场, 它的生命周期才算开始, 而产品退出市场, 则标志着其生命周期的结束。一般来说, 典型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 导入期。

导入期以新产品投入市场为开端。在这一阶段, 通常只有少数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顾客可能购买产品。而由于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原因, 新产品难以大批量生产, 导致成本较高, 因此企业很有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企业作为开拓者, 如果以全新的产品打开市场则很难生存下去。对此, 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实力和消费者的特点, 采取合适的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企业应该设想各种可以进入的市场, 分析各个产品市场单独和叠加的潜在利润, 并决定市场扩张的路径, 而不是一下把所有产品都投入同一个市场。

2. 成长期。

产品进入成长期后, 老顾客已经熟悉产品并重复购买, 带来了大量的新顾客, 市场逐步扩大。大批量生产使得成本降低, 企业销售量激增, 利润也迅速增长, 吸引了大量竞争者的加入。于是市场竞争加剧。对此,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产品款式、增加新功能等改善产品品质的手段以及寻找新的子市场、适当降价的策略延长其获取最大利润的时间。

3. 成熟期。

经过成长期后销售量的增长逐步放缓, 利润也开始缓慢下降, 产品进入成熟期。大多数的产品都都处于这一时期。此时企业利润由最高点开始下降, 而各种品牌、款式的同类产品不断出现,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针对这些特点, 企业可以通过发现产品的新用途来调整市场进而扩大销售量, 也可以对营销组合综合调整从而刺激销售量的回升。

4. 衰退期。

这一时期, 由于技术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顾客消费习惯改变等原因, 产品销量急剧下降, 企业的利润很低甚至为零, 竞争者纷纷退出市场。此时, 企业可以继续实行过去的营销策略直至产品完全退出市场, 也可以适当降低促销水平并且将资源集中到最有利的子市场上。当然, 对于无利可图又占用大量资源的产品企业应该放弃经营。

二、品牌生命周期

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Kotler, 1997) 认为, 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 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而英国学者约翰·菲利普·琼斯将品牌生命周期分为孕育形成阶段、初始成长周期阶段和再循环阶段。国内学者潘成云认为品牌生命周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概念包括品牌的法定生命周期和品牌的市场生命周期, 狭义的概念特指品牌的市场生命周期。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品牌生命周期, 即新品牌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鉴于此, 本文采用余明阳、姜炜在《品牌管理学》一书中的观点, 将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后成熟期四个阶段。事实上, 很少有品牌能够完整的走过生命周期, 大多数品牌只经过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阶段, 这就要求品牌管理者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 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1. 初创期。

在初创期, 企业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巨大的风险。为了不致于让新品牌胎死腹中, 企业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 综合考虑自身资源、竞争者的实力以及消费者的态度来准确定位。由于品牌刚刚建立, 只有少数消费者知晓, 因此企业应从成本与效率的角度出发, 组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销售促进等营销传播工具, 以便迅速有效的建立品牌知名度。

2. 成长期。

当品牌经过初创期迈入成长期后, 品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 销售量迅速增长,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但是竞争对手的纷纷涌入使得同类竞争品的品牌增加。为了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中领先, 企业应实施差异化战略, 不仅要加大投入打造本土品牌, 保持品牌特色, 还要采用新技术, 开发新优势。企业可以采取“独特的销售主张” (USP) 理论, 利用传播工具大力宣传品牌的核心价值, 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建立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在实现品牌重复购买的基础上, 吸引潜在消费者。另外, 企业应切忌好大喜功, 不顾自身实力, 像山东秦池酒一样盲目投放广告, 最终惨淡收场。

3. 成熟期。

当品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占据着大片稳定的市场份额, 远远领先于竞争品牌时, 就进入了成熟期。这时会有不法分子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来牟取暴利, 还会有新品牌“搭便车”、“傍名牌”, 采用与成熟品牌相似的包装、名称等增加销售量。例如目前中国市场上屡见不鲜的“米老爹”饼干、“瓢柔”洗发水等山寨品牌。因此, 企业应将营销重点放在品牌的维护和完善上, 不仅要及时注册、续展商标, 还应重视防御性商标注册, 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例如, 红豆集团还注册了“虹豆”、“相思豆”等保护性商标。此外, 企业需慎重考虑, 适当的采取品牌延伸和品牌创新策略, 进而完善品牌。

4. 后成熟期。

所谓的“后成熟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品牌逐步衰退最终被市场淘汰, 另一种情况是品牌通过成功的经营管理得以“永葆青春”, 从而实现永续经营。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生命周期是一个由营销活动来决定的因变量, 而不是一个要公司的营销方案适应它的自变量”。这说明品牌生命周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概念, 其或长或短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策略正确与否, 成效如何。那么如何让品牌焕发新的生机呢?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 对于品牌而言也是这样。企业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为中心, 严谨、科学、系统地执行品牌创新工程。企业可以从包装、产品、技术、理念等不同方面进行创新,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甚至是创造消费者的需求。例如:1979年SONY公司推出第一代WALKMAN, 使得边走路边听音乐成为了可能。海飞丝洗发水所含的“ZPT”因子和“活力锌”成分强化了去屑功效, 使得消费者在基于去屑需求而选购洗发水时第一个联想到海飞丝。

三、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生命周期的关系

既然产品和品牌都有着各自的生命轨迹, 那么它们的生命周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产品是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且提供给市场的任何东西, 而品牌则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所有感受之和。产品会被模仿、会过时, 而成功的品牌却有独特的价值, 永不凋落。这就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生命周期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

1. 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生命周期相互独立。

产品作为物理属性的结合, 是一种有形资产, 而品牌时一种文化和理念, 是无形资产。这种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生命周期有着不同的活动规律。此外, 产品生命周期和品牌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的发展目标不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都是为了提高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净利润的增长, 而品牌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都是为了建立并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进而实现品牌的永续经营。

2. 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生命周期相互作用。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任何产品进入市场后无论其如何茁壮成长、成熟期有多长, 它最终都会退出市场。而品牌如果妥善经营, 适当的采取品牌延伸策略, 并且不断进行品牌创新, 就会实现品牌的不老神话。所以, 从理论上来说产品生命周期是从属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如果品牌生命周期得以延续, 那么就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 延长成熟期, 减弱衰退期对企业的冲击。产品是品牌的载体,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营销策略会制约品牌的生命周期。在品牌的初创期, 品牌几乎没有知名度, 消费者主要基于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即使是在品牌的成熟期, 若产品处于导入期, 功能不够完备, 质量不能让消费者满意, 也会损害品牌的声誉和企业形象, 进而影响品牌生命周期。

这二者的关系启示企业在宣传时既不能只注重产品的功能而忽视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 也不能一味的夸大品牌的理念而不顾产品的实际功能。企业将新产品投入市场后, 也可以适当的利用强大的品牌来造势。总而言之, 如果企业能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生命周期的关系, 有效经营管理品牌, 就能够增加利润甚至实现品牌的永续经营。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 (第14版·全球版) [M].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 2012.

[2]薛海霞, 李波.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大同刀削面品牌管理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9) .

[3]李静.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品牌活化管理研究[D].兰州商学院, 2008.

[4]纪丽华.浅谈品牌生命周期[J].现代商业, 2009 (18) :95-95.

《昆虫的生命周期》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2、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3、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生命周期。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家蚕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观察与思考

①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②比较家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③讨论与交流:P10讨论

1、家蚕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日常观察,说说还有哪些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

3、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如何修改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二、活动二:其他昆虫的发育。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观察蝗虫等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如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引导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完全变态发育: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发育: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

土地生命周期 篇5

将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是传统的做法, 也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经典划分。但这是一种静态的划分, 而实质上也只能将它看成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 其并未体现任何周期性, 因而不能完全的称之为企业的生命周期。综观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认为在企业经历衰退期后, 存在着两种发展可能:一是衰亡;二是蜕变。

严格来讲, 一个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只有当这个企业消亡以后才能够准确确定。那么企业在倒闭或者说消亡前进行的是一个怎样的周期呢。事实上, 企业的管理者在衰退期之前甚至在成熟期时并不会坐视企业进入衰退期, 而是尽力的改变这种状态。田中禾与秦小辉 (2009) 从上市公司治理的角度, 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生命周期结构, 即如下图:

肖海林 (2003) 认为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产品和产业现象是可以的, 但当它被用于解释企业整体现象时是缺乏管理学逻辑的。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其生命过程必然是复杂的。任佩瑜和林兴国 (2003) 利用复杂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混沌经济学, 深入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复杂过程企业从混沌系统中脱离而产生到形成巨大复杂的系统, 最后由于系统的庞大臃肿进而开始衰退, 成为另一个混沌。揭示了企业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 即企业自身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进化过程。进而也反映了企业具有进化功能。

从企业发展的函数关系来研究企业生命周期, 许晓明和吕忠来 (2002) 提出一个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依据。一个企业的健康程度可以用三个指标来体现, 即企业规模 (S) 、企业发展后劲 (D) 、企业无形资产 (U) 。这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根据以上三个标准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生命周期函数 (F=f (s, d, u) ) , 而这个函数的二维坐标图即是这个企业的生命过程, 然后根据相关拐点和转折点, 来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即如下图所示:

曲线的改变与三个变量有很大的关系, 意味着随着三个因素的改变, 企业发展的方向也会改变, 从而改变企业的生命历程。假如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通过对三个因素进行管理, 使企业发生持续的变革, 那么企业在整个生命历程里就可以经历很多次阶段的循环。例如开发新产品或重新找准投资方向, 那么该企业又进入了创业期, 即二次创业。

综上所述, 企业生命周期可评价为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周期阶段, 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延续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的主动求变、企业的规模、有形和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等因素或是变量, 决定了企业自身的进化、组织、适应, 使企业不断从低级阶段进入到较高级的阶段, 并不仅仅是一个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

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灵魂, 伴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它自身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周施恩 (2005) 将企业文化发展划分为朦胧期、文件期和固化期。朦胧期, 是一个企业文化创建的前期准备阶段。文件期, 指的是提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创建文件。固化期,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逐渐固定下来的阶段, 企业文化也就进入“固化期”。另一方面,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来分析, 创业期的企业文化常常与企业家的价值观相关;发展期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生文化和企业外生文化的相互吸纳的结果;成熟期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完善的、系统的集团文化;衰退期的企业文化是以不思进取为特点, 但衰败后可能表现为衰而不死或死灰复燃。

从企业文化的动态特征上, 魏光兴 (2005) 将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先后连续的阶段。企业文化在五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依次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刚性文化。也就是说, 在这五个阶段中, 企业文化的作用力是不同的, “五种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依次是基础作用、引导作用、规范性作用、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那么, 企业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就应该建立不同的企业文化。郑文力 (2007) 在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 采用SWOT分析矩阵, 探索企业的文化塑造, 他认为民营企业四个阶段所应建立的企业文化应当是:创业期应建立家庭式文化、成长期应建立创新式文化、成熟期应建立市场式文化、衰退期应重建创新式文化。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 企业文化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特征, 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是有差异的, 并且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的进化而不断相应进化和发展, 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为配合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发挥作用。而这也是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

3 企业文化周期模型

3.1 基于战略的企业文化四个阶段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结合, 作为企业的文化力和软战略, 可凝聚企业员工。通过对相关文献及企业经营案例的研究, 笔者对企业文化的周期进行了一个动态的分析。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 其文化所要经历的阶段有:生存型文化或者说经济导向型文化、战略型文化或者说发展导向型文化、成熟型文化或者说标志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四个阶段。

一般来说, 企业在创业初期阶段的企业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生存型文化, 即以经济导向型文化为主, 企业强调稳定的经济效益, 往往以绩效为中心, 力求通过一致的行为获取稳定的效益, 一般遵循按劳分配原则, 资源分配主要强调过去而非将来潜在的贡献。而且, 在以经济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中, 员工过去的贡献或成绩与其在企业内部的权力是成正比关系的, 即过去的贡献或成绩越大, 他所拥有的决策或管理权力相对就越大。也就是说创业期的企业更注重的是过去的成功经验。

成长期的企业, 立足于长远发展, 企业的经济导向型文化就进化为发展导向型的文化, 即体现的是战略性质。强调企业的长远发展, 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远期利益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 注重变革和适应性。一般遵循按能力分配原则, 资源的分配主要强调未来而非过去贡献。企业对于有开发潜力的人才赋予较大的管理或决策权力, 重视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员工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在这一阶段, 企业更加注重探索, 而非过去成功的经验。

成熟期的企业, 发展较为稳定, 企业内部的文化成为企业的标志性精神产物。着重于企业全局的平稳发展, 把全局的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内容, 企业在社会的信誉度有所提高。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结果, 因此他们在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其共同的特点。而一致认同的文化就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代表, 也成为一个企业的代表, 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成熟的标志。

一般来说, 一个企业进入成熟期后, 很容易走进衰退期, 而这也是一个企业必然面临的问题。事实上,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 不管是从系统角度还是人为即企业的管理者角度来讲, 他们并不都会允许企业的衰退进行下去, 而是会在新的混沌里开辟新的方向, 进而脱离混沌。这种脱离行为, 表现为对企业进行变革, 进行再造, 改变旧有理念, 进行各种创新。这种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企业的蜕变。创新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观念, 企业也需要再一次瞄准创新的靶心。创新性文化, 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阶段, 文化创新是一个持续的“灵魂工程”, 需要随着企业环境的变迁而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

从以上的分析, 我们总结如下表:

3.2 企业文化周期模型

在企业文化上, 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识, 即企业家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潜在的规则, 是在企业中潜移默化产生的, 这种文化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的价值观、经营思想、人格, 依赖于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其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 一个企业在任何时候, 都有其核心的文化在起作用, 不管这种文化是由企业家所决定的还是由企业整个员工所决定的。企业的运作都需要一种核心文化来支配和制约企业的行为, 就像企业需要一个总体战略一样, 所有的文化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而且, 这种核心文化在企业发生进化的过程中, 其自身也会发生进化, 即溶入新的文化观念, 以跟上时代的内涵要求。所以我们将这四种文化围绕着企业核心文化循环发展, 进而使企业的核心文化得到进化的过程表示如下图:

企业核心文化制约着企业在成长期的战略性文化, 使战略不偏离企业总体目标、企业愿景。当企业发展到成熟期时, 由战略性文化进化来的企业标志性文化, 成为一个社会给予企业的诚信证明, 这就意味着它有生存价值, 那么企业核心文化由此来获得进化, 吸取新的内涵因素。在成熟期过后, 标志型的文化已被溶入到企业核心文化中, 企业又需要再一次的蜕变、创新而获得新的发展, 此时企业文化则主要体现在创新这一理念上。企业的核心文化则表现为引导企业各种创新的进行。企业进行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 即也可以说这就是企业的战略型文化, 为企业战略而产生的软战略。而这就又进入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循环过程, 也是企业文化进化的另一个过程。

整个过程来看, 企业的核心文化在不断进化, 企业也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但是, 当企业的核心文化不断进化、不断吸取新的内容时, 企业文化系统也会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臃肿, 即最终形成混沌, 此时企业将会再一次面临生存问题, 即又重新回到起点, 即生存型文化, 至此, 企业文化体现出了周期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熊义杰.企业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 (3) .

[2]田中禾, 秦小辉.权益资本结构视角的上市公司治理探析——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性态[J].华东经济管理, 2009, (4) .

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 篇6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以下中文简称中化集团, 英文简称SINOCHEM) , 是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已连续20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中化集团1950年成立, 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是我国最早的外贸企业, 代理国家出口石油, 进口化肥、农药等业务。改革开放后, 中化集团继续承担石油、化肥、农药等采购, 并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涉及房地产、酒店、金融、实业等领域。中化集团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形成了以农业、能源、化工、金融和地产5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经营企业、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 并在高端商业地产和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作为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多年来, 中化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特别是随着集团战略转型步伐的加快, 实业规模迅速扩张, 生产企业不断增加, 许多业务涉及高危行业, 安全生产风险不断加大。面对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中化集团把实行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优化和改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作为工作重点, 把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力作为工作难点, 把企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薄弱环节, 将工作重心向重点转移、向难点凝聚、向企业下移, 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管理推动力度, 突出重大危险源监管, 积极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 严格对建设项目和并购项目的安全监管, 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和检查审核力度, 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为找到症结, 对症下药, 中化集团对应急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在整个评估过程中, 仅通过对企业预案管理一项的评估, 就归纳出以下若干问题:预案的有效性不足, 培训的有效性、演练的有效性差, 预案对事故征兆分析不够、对策不细、措施不具体, 应急预案往往是由负责安全的人员编制, 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对应急预案了解不够等, 除此之外, 还有预防管理的前瞻性不够、应急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找到了问题症结, 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评估结论使我们认识到, 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亟待“升级”, 而应急管理系统的升级首先应从理念开始。

为此, 中化集团确定了应急管理的24字管理原则:“预防为主, 防救结合;关口前移, 准备在先;平时管理, 战时应急”。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理念, 明确要求: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始, 到设计、建设、运行, 直到项目终止, 每个阶段都要制订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从研发, 到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 乃至销毁各个环节都要制订实施产品服务全周期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行动方案, 把应急管理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 还要关注企业、关注产品、关注生产运行、关注相关方。

“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

曾几何时, 应急管理这个话题在中化集团总是遭遇到困扰:应急管理在有些企业软件过软、硬件不硬, 要么是应急管理重应急轻预防, 要么是预案管理重编写轻质量, 大的事故没有, 小的事故总是不断。面对种种困扰, 我们不禁产生思考:每个单位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度, 但事故仍然发生, 为什么?每个单位都有应急预案, 都进行演练, 但事故发生时不能很好地应急, 为什么?为此,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我们的应急预案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吗?遇到突发情况能真正“应急”吗?

应急管理实践活动

风险管控

中化集团当前在各个业务领域所面临的诸多风险有:在石油勘探开发, 炼化仓储, 矿山开采, 危化品生产、使用、仓储、运输, 农药、化肥生产经营, 建筑施工与地产酒店, 以及制药、细分化工等行业板块中的HSE风险;在资产并购/整合, 项目可研/设计, 项目建设/采办, 项目安装/投产, 项目运行/废弃, 项目资产处置, 投资并购和建设项目上的HSE风险;法规要求及社会责任要求, 国际化业务、专业板块, 来自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 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的压力和相关社区的诉求, 敏感时期的HSE管理, 还有季节性的风险, 自然灾害等。

中化集团的应急管理, 是基于预防为主的HSE风险管控。为此, 中化集团建立了“系统管理、文化引路、过程管控、绩效考核”的HSE管理策略。

1.系统管理, 即在全集团建设推行HSE管理体系, 用体系统管集团HSE事务。通过建立一体化HSE管理体系, 实行从上到下的HSE承诺, 制订可行的安全方针政策, 制订高水平易懂的HSE标准, 确立可实现的HSE目标, 建立胜任尽责的HSE管理队伍、有效的HSE审核评估机制、HSE事件调查跟踪管理机制、HSE培训体系和交流平台, 提出强化HSE管理工作原则, 建立起了快速高效的应急系统。

2.文化引路, 即建设具有中化特色的安全文化, 用安全文化推动HSE工作。按照杜邦安全管理阶段的划分, 中化集团和许多大型国企一样, 正处在介于严格监督和自主管理之间的阶段。因此, 中化集团正致力于安全文化建设, 努力建立自己的安全生产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3.过程管控和绩效考核, 即多措并举的HSE管理行动:

●确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理念。中化集团在全系统确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理念, 把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标准、措施的建立作为HSE管理的基础。企业一切HSE管理活动都围绕HSE风险识别与控制展开, 推行风险控制标准最低合理可行原则。

●建立运行HSE管理体系。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 提升并持续改进HSE绩效。

●实行HSE规划滚动修订和预算审核制度。中化集团持续开展HSE规划制订和预算编制工作, 形成了HSE工作规划修订和预算编制审核制度。每年开展的自下而上滚动修订HSE 3年规划, 编制审核HSE费用预算, 确保了HSE“三同步”制度落实和HSE费用的投入。对企业HSE规划进行质询, 确保把HSE列入总体工作计划, 做到“三同步”。对HSE预算进行审核, 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HSE费用投入。对重点工作拉出清单, 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企业“一把手”HSE责任体系。推行“一把手”责任制, 落实企业“一把手”HSE责任, 强化企业的HSE领导力。集团总裁与集团班子成员签订HSE责任书, 下达工作指标和事故控制指标。班子成员与所管企业“一把手”签订HSE责任书, 企业逐级签订责任书, 把责任层层分解至每一名员工, 全集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HSE责任体系。

●建立适合中化特点的分类监管机制。针对中化集团所属企业行业跨度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 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 突出监管重点, 充分发挥集团、二级单位、三级企业的“三级”监管作用与优势。按照企业行业特点、危险程度和企业HSE现状, 对所属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二级单位和基层企业的作用与优势。

●加大集团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大对危险程度高、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施工单位和新并购企业的监管力度。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入开展HSE调研, 总结制约HSE工作的深层次问题,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发挥服务作用, 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如:对整体安全管理提升问题、生产作业现场管理难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对生产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持等。

●建立HSE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

集团层面: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检查、审计。对施工单位和新并购企业进行检查, 对企业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企业层面:主管单位对所属企业实施检查, 企业组织开展自查, 部门、班组、岗位开展排查。全集团形成合力, 做到全面覆盖, 突出重点, 发现问题, 消除隐患, 摸清安全底数, 掌握第一手资料, 追求刨根问底、不就事论事的整改, 对问题进行追踪式管理, 力求实现持续改进。

●建立中化集团HSE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实施《中化集团HSE管理考核办法》, 对企业HSE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把HSE考核与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绩效挂钩,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季度考核评价与年度总考核评价相结合, 过程管理与结果评定相结合。考核评价主要通过日常HSE检查、审计、沟通等途径, 重点对企业HSE管理过程表现, 事故风险管控结果进行考核。突出既重结果, 更关注过程管理。对较大及以上事故, 实行“一票否决”。在近些年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中, 中化集团先后有3家企业因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在年度绩效考核中被降级。

●建立实施承包商管理机制。中化集团一直把承包商安全监管作为企业HSE管理的一部分, 制定下发《中化集团承包商监督管理规定》。

严格监管:项目风险评价、承包商的选定、项目准备与实施、项目总结评估。

重视过程控制环节:在施工过程中, 如发现重点要害部位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 立即停止承包商的工作, 直致风险得到控制, 经监督确认后, 方可重新开工。

●建立有效的HSE风险识别与管控机制。HSE管理的核心就是识别控制风险。一方面, 通过有效运行HSE体系, 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另一方面, 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风险识别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开展风险识别、评估活动, 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内、外部HSE检查、审计, 持续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达标工作, 对重点企业、装置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 (HAZOP) 分析, 持续开展HSE隐患排查与整改活动, 倡导实施“叫停政策”, 要求在员工或第三方的健康、安全或环境受到直接威胁时, 所有员工有权停止工作;鼓励员工停止工作的决定会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加强应急三级管理。突出应急中心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 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构建集团三级应急网络。

应急预案管理

全面审核找问题。近年来, 通过评估, 中化集团发现企业在应急预案编写、审核、效果评估、修改完善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的预案编写不科学, 仅1个或几个人“操刀”;预案内容不完整, 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针对性、操作性差, 不切实际;缺乏有效演练, 不科学、走过场、应付差事;缺乏动态维护管理, 编完了事, 不维护, 不修改;预案之间衔接不畅。

在管理改善中提高。问题找到了, 接下来是解决问题。为此中化集团提出了建立预案评估、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加强预案管理的对策。

对全集团预案文件的层次进行了梳理和统一, 明确了集团总部、二级单位、一线企业的三级管理机制和由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的三级预案构成要求。

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程序, 即: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危险分析与能力评估, 编制预案,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预案实施“五步法”。

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可读性、符合性、兼容性、实用性在评审和修订上做出了要求, 要求企业对预案的评审和修订要不放过任何时机, 如:年度评审后, 培训演习后, 紧急情况后, 人员变动后, 企业布局变动后, 设备设施变动后, 工艺原料改变后, 法律法规变化后等。同时要多问几个问题, 如:对脆弱性问题是否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有无变化?如何动员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应急管理和响应人员是否理解职责?人员姓名、职务和电话是否正确?新物质、工艺和职工培训是否达到目的?应急预案是否根据企业新、改、扩建而更新?企业地图、有关应急图表是否保持最新?应急管理是否融入公司的整体生产经营管理?社区周边对应急管理的参与程度如何?

集团还对企业的预案管理进行动态跟踪检查, 查预案编写过程、查预案的完整性、查预案培训实施、查预案演练情况、查预案维护管理。

应急培训与演练

中化集团在应急培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针对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分类、对象不分级、忽视相关方的问题, 采取了分级培训、分类培训、模块化培训管理的解决对策。在分级分类培训上, 采取三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二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一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操作层人员的做法。实行模块化培训管理, 详细制订各功能组、岗位应急、技能培训、实际操作一系列培训计划和相关方宣传培训计划, 不仅覆盖全员, 还辐射社区周边、供应商、客户等。

针对在演练中存在的“重理论不实践, 重口头不实战;应付上级检查, 演练为了应付;假计划、假记录、笔上功夫;少数人参加, 简单走走过场”等练为看的问题, 提出了练为战的对策, 采取模块练习的做法, 分解预案, 分块练习;采取桌面推演方法, 模拟事故情景, 以综合练习为主;采取专项演练的方法, 突出功能演练和现场实战;采取联合演习的方式, 通过企、邻、地三方联合演习, 检验和锻炼协同指挥、资源调配等能力;通过应急测试, 实地抽查企业应急准备情况。还通过演练评估, 设立观察员对演习过程进行观察以识别差距。

组织开展集团层面的应急演习, 突出集团层面的危机应对能力、二级单位的靠前指挥和协调能力、一线企业的现场应急能力。注重企业一线常态化的应急培训与演练。

新闻媒体危机应对管理

目前, 中央企业时刻面临着生产事故类、环境卫生类、金融财务类、人员变动类、群体事件类、竞争合作类、涉外事件类、媒体事件类、自然灾害类等突法事件。

近年来, 中央企业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的危机考验, 如:东航的包头空难、中石油开县井喷、吉化爆炸事故、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发生塌陷事故、深圳华侨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

有些企业在媒体应对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试图隐瞒或者对媒体撒谎、没有建立临时新闻中心、未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企业的新闻发布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等。

企业赤裸时代已经到来, 企业如何应对媒体事件危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舆论环境, 企业必须积极地面对媒体, 做好准备。

关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 篇7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 它的年龄阶段应该如何判断?美国学者伊查克·麦迪斯在他的《企业生命周期》中是这样认为的, 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 主要表现在灵活性与可控制性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上。企业年轻时拥有足够的灵活性, 但是在控制力方面不是总表现得那么强;老化的企业控制能力增加了, 灵活性却减少了。这两种特征的对比就形成了对生命体“年轻”还是“老化”的判断。就企业而言, “年轻”说明变革调整相对容易, 但由于控制水平较低, 其行为一般难以预测;“老年”则意味着企业对行为控制能力较强, 结果相对确定, 但缺乏灵活性和变革的意向。一般来说, 当一个中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存, 并有能力把握自己未来成长方向的时候, 就标志着它走进了成熟期。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中小企业的年龄阶段可以根据产品进入市场到推出市场的各个时期来判断。产品从引进市场 (婴儿期) 、被市场接受 (成长期) 到销售量上升 (成熟期) 、再到市场需求被满足、有新的产品出现最终退出市场 (衰退期) 。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 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往往与其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相一致。所以, 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必然对企业的生命周期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 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 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变革、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政策导向等, 都会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几点建议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此, 笔者期待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有一些更明确的方向和更细致的划分, 比如:中小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 (国际、国内环境) 和内部环境 (企业本身) , 影响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中。

如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产业的生命周期三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中不少中小型企业依靠的是单一的产品或者技术起家, 因产品缺乏生命力或者产业链的断裂, 企业也将因此进入衰亡期。关注产品的更新换代, 产业的升级对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种影响因素。

再如, 中小企业的成长道路是崎岖不平的, 他们之中有许多还没来得及发展成熟就进入了衰退期, 或被兼并或被淘汰, 对于这一类企业, 他们又该如何抉择?当企业走向衰亡时, 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再如, 在传统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今天,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 他们的生命周期又有何异同?

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有所不同, 对比优劣, 取长补短, 我国政府部门又该怎样对目前的支持方式进行优化?

材料生命周期的评价研究 篇8

材料产品的资源开采、制备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伴随着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涉及多种原料、能源、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输入和输出,要完整地反映这一系列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对材料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评价。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物质流分析(Materials flow analysis,MFA)。目前,生命周期评价已经渗透到生产与消费的各个层面,包含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绿色采购、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产品环境政策等丰富的内容[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中国材料产业实施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已经成为实现材料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的重要手段。10多年来,通过国家863、973、支撑计划和科学基金的支持,我国在多种典型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数据库和评价软件以及材料环境认证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3,4]。

1 LCA评价方法及模型的研究

生命周期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产品全生命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产品制造、使用、再生循环直至最终废弃的环境因素的判别及潜在影响的评估和研究。在实施中,最受关注的是数据质量问题和环境影响评价(LCIA)方法的选择。高质量的数据是开展LCA评价的重要前提,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应用性能。LCIA 被认为是LCA 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发展最不完善的一个技术环节。

1.1 数据质量的改进

与生命周期各阶段相关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编制工作通常是个费时费力的过程。随着对LCA 结果可靠性要求的提高,所面临的一个任务是如何定义和评价数据质量。近年来,多个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数据质量方面的研究。SETAC 提出了LCI 数据质量定性评价框架[5],建议采用不确定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数据的变化对整个环境评价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40系列标准明确提出,LCA研究中所需数据的总体特征必须满足研究目的与范围,数据质量应通过定性、定量及数据收集与合并方法来进行表征,以便于正确认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6]。

目前,LCI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1)采用诸如地域代表性、数据时间性或数据获取方式等数据质量指标;(2)采用不确定性来代表整体的数据质量,并通过分析与单元过程相关的数据不确定性表示LCI 结果的不确定性。

常见的数据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利用高斯误差传递公式计算的误差传递算法;基于概率分布的随机模拟方法;基于区间表述的区间算法和基于模糊数学表述的模糊集算法等[7,8,9,10,11,12],其中随机模拟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

尽管各国研究者针对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敏感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分析方法,但至今还没有完全建立统一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中国目前对LCI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为公开发表的统计资料,无从判定与量化输入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LCI数据的收集者来说,积累特定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信息,对不确定性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利用数据质量的分级矩阵模型,采用期望值方法计算了总体的数据质量指标。基于建立的综合数据质量模型,描述了从确定型LCA 模型向随机LCA 模型转换的步骤和方法,并以生态水泥生产为例建立了LCI 的随机分布模型[13]。

针对目前中国LCA研究中评估数据的缺失问题,我们根据生命周期清单中已有的信息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与填补,通过比较舍弃缺失数据法、单一填补中的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多重填补中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法,确定了3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建立了一套用于降低数据缺失对评价结果干扰的数据质量分析体系[14]。

1.2 资源耗竭特征化方法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耗竭问题一直是生命周期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矿产资源耗竭问题的认知程度,仍远不及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效应、酸化效应等问题[15]。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影响,在LCA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分歧,主要包括:(1)对资源耗竭本质的认识和理解;(2)矿产资源耗竭的时间和空间评价尺度;(3)与矿产资源消耗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4)矿产资源消耗在LCA评价中的特征化指标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关于资源耗竭影响类型的特征化方法研究也存在着较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资源功能参数的确定,资源耗竭特征化因子选择的合理性,以及资源开采、替代、循环利用技术对资源耗竭的影响等方面[16,17,18]。

目前,较常用的资源耗竭特征化模型主要有2种:(1)利用资源开采量与储量的比例来衡量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程度。这些方法采用多种特征化因子,如1/R、U/R、U/R2,其中R表示某种资源的储量,U表示资源当前的使用量或开采量。荷兰Leiden大学的CML方法反映了此类观点[19,20]。(2)以资源开采所产生的预期结果作为特征化的依据。该观点认为,当前人类对高品位资源的开采将导致未来开采低品位资源时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此类观点的代表是Eco-indicator 99方法[21]。该方法以低品位资源开采的能源需求作为衡量资源耗竭的损害因子,认为这种“附加能量”能够将不可再生资源的功能性和技术发展衔接起来,而不直接依赖于对未来难以预测的资源储量和年消费量的估计。

这些研究为矿产资源耗竭性评价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如何选择适合中国资源状况的评价方法和特征化参数,是我国LCA本土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Eco-indicator 99方法和CML方法中的资源耗竭特征化模型,结合中国资源特征和统计数据的特点,对2种模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修正,并计算得到了中国矿产资源耗竭的特征化因子集和2004年资源耗竭的归一化基准值。

通过与原方法比较,阐明了资源地域差别在LCA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事实。通过比较以上2种资源耗竭特征化方法,我们认为Eco-indicator 99方法在表述资源耗竭影响时使用了大量的理论假设,而且参数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需要矿石开采量和矿石品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连续统计数据。根据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统计的实际情况,无法获得大部分非金属资源矿石品位的统计数据,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而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影响了模型的操作性。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比较说明了修正模型与CML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为推荐采用修正模型作为中国矿产资源耗竭评价的特征化方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22]。

尽管我们的研究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特征化模型进行了本地化的修正和完善,但是由于资源储量、开采量等重要参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敏感的时效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扩展,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特征化因子从时间跨度和资源种类方面都需要扩充,而且资源耗竭特征化因子与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关联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1.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仍需完善

迄今为止,LCA评价体系中LCIA的方法学和基准体系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有多种模型可用于计算表示清单数据和环境影响类别关系的特征化指标,但是仍然没有能被广泛接受的统一标准。国际上对影响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面向中间结果的方法[23]和面向损害分析的方法[24]。前者注重环境影响类型及其作用机理,采用特征化因子来描述各种环境扰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后者则更注重环境影响问题的因果关系。

虽然LCIA特征化模型和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些方法和模型的科学内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一致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提高模拟环境机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证明特征化结果的环境相关性,以使潜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能够为综合决策服务。(2) 鉴别由时间和空间不同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差异。(3)定量化影响指标的不确定性。在决策过程中,建立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模型的评价范围进行改进和完善。(4)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温室效应、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的保护等影响类别比较方法的发展,为综合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LCA数据库及评价软件

LCA 应用中不仅涉及大量地域性较强的环境负荷数据,还包含了不同LCA 评价方法或模型数据,体现出数据的广泛性、地域性和复杂性,而开展LCA 研究必须得到这些基础数据的支持,大量、复杂数据的高效管理是数据库技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和主要优势。因此,基于数据库基础的数据管理和评价软件的开发,是当今LCA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国际LCA数据库及软件的研究现状

为了促进LCA 数据信息的交流,国际LCA 发展促进委员会建立了LCA数据交换的通用格式(SPOLD格式)。该格式对每一个编目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元数据划分,以确保编目数据的独立性、易处理性和易获得性。SPOLD格式的数据以可自由嵌入、开放源代码的方式实现了不同LCA评价软件体系的数据交换。

关于LCA数据交换,ISO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ISO14048[25],提出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数据信息格式,主要由过程信息、模型信息、管理信息这3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但是,该标准在数据的选择性和具体技术要求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LCA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LCA软件主要分为面向广大LCA专家和研究咨询人员的通用软件,面向工程或建筑设计、销售、环境或废弃物管理等决策方面的专业软件,以及为特定用户(主要是面向企业)设计的简明应用软件。目前世界范围内与材料或产品相关的LCA软件已超过20个,环境数据库在1000个以上,商业性LCA软件及内嵌缺省数据库的销售已超过3000件。一些著名的商业软件如Simapro[26]、Gabi[27]和Team[28]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环境设计和成本分析。

2.2 中国LCA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中国在LCA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在国家863 计划的支持下,由北京工业大学牵头主持,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研究院所和主要材料企业,收集、整理了中国主要材料产品(钢铁、水泥、铝、工程塑料、建筑涂料、陶瓷等)生产的第一手环境负荷数据,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基础数据库(SinoCenter Database)和评价软件[29]。经过10多年的探索研究、建设发展,在北京工业大学建成了目前我国涉及材料面最广、数据量最大的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开发、咨询交流平台,已积累近10万条中国LCA基础数据,硬件设施包括6台服务器、防火墙和路由器、11个工作站等,以及专业评价软件Gabi4.0、Simapro7.0、UmberTo4.0[30]和Team3.0等国际主流LCA商业软件。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中心网站(www.cnmlca.com.cn)已开通并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开展教育宣传,介绍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思想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促进了生态环境材料思想及评价技术在中国的形成与广泛开展,为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与生态设计提供了基础支撑。中国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的实践引起了国际上多个LCA机构的关注,研究中心与ISO执行单位荷兰PRé Consultants公司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参与了全球LCA中心联盟的筹建工作。

中国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基础数据库是基于Windows Advance Server和MSQL Server企业版、面向互联网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平台,主要包括标准参考库、系统框架库、基础物质库、评价方法库、度量单位库、文献数据库、项目管理库、材料性能库和区域材料流库等[31]。涉及的基础数据共计10万余条,内容主要包括:电力供应(火电、水电、核电);初级能源(原煤、石油、天然气);次级能源(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气);交通运输(管道、公路、海运、铁路);淡水资源(江河水系、湖泊);矿产资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矿物);具体材料(钢铁、铝、镁等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混凝土、塑钢门窗、各种外加剂、各种涂料、地毯、地板卷材、壁纸、木家具、胶粘剂、人造板等建筑材料,Ethylene、HDPE、PVC、PP、ABS等化工材料,焊料等连接材料);评价方法(Eco-indicator 99、CML 2001、EDIP 2003等);标准数据(钢铁、水泥)。

3 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将拉动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以较大幅度增长。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对能源供应和材料生产、制造等工艺过程进行选择、优化与设计,调整产业布局,可为中国材料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和技术引导。

3.1 基础能源

初级能源和主要次级能源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是开展材料产业乃至所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基础性数据。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材料生命周期评价基础数据库,我们研究了基础能源LCI,包括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及其环境排放,编制完成了原煤和原油的几种主要下游产品,洗煤、焦炭、煤气、汽油、柴油、燃料油等“从摇篮到大门”的完整数据清单[32];研究了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在内的化石燃料的消耗、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33]。这些基础能源清单已应用于中国材料和产品的环境协调性评价以及国际比较研究之中。

3.2 生态水泥产品设计及结构调整

根据中国水泥工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目标,以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不烧废弃物、焚烧废弃物、以及用废弃物替代水泥原料和燃料等情况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中废弃物替代20%的水泥原料的酸化效应和人体健康损害的环境影响与不烧废弃物相比下降了90%,为生态水泥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34]。

通过结合企业生产工艺LCA分析和区域物质流(MFA)分析,在保证奥运建设的水泥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了2008年北京地区水泥行业布局调整方案。在水泥产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北京市水泥企业经过调整、组合和技术改造,总体的物能消耗量基本上与2001年持平,但在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将会分别减少到2001年的50%、11%和2%。该方案对于显著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阶段性大气污染治理目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35]。

3.3 民用建筑物的LCA分析

目前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体系,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达400多亿m2,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为了满足建筑节能和绿色建材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与加拿大木业协会合作,分析了北京地区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和木结构3种多层多户式民用建筑在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和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其中金属类材料、石膏类材料、水泥混凝土类材料、门窗材料、乙烯类材料,以及化石能源、电力、交通运输清单均来源于反映中国实际情况的SinoCenter数据库。通过对11类环境影响类型特征化指标的计算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在3种结构建筑物中,木结构建筑有8类影响类型指标最小,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辐射效应、臭氧层破坏和土地资源损害这4种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影响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3.4 钢铁

钢铁材料环境负荷数据源自于中国70 余家主要钢铁材料企业的生产情况调研和行业统计报告。数据范围涵盖了“从摇篮到大门”的生命周期阶段,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环境负荷状况。通过对钢铁生产工艺节能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的评估,提出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方案[36],即对于一个年产1000万t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采用可循环钢铁生产新流程每年可消纳社会废钢120万t、废塑料20万t,发电90亿kW·h,通过消化钢铁企业自身废弃物向社会提供高牌号水泥300万t,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 铝

原铝生产流程长、系统复杂,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制约。在国际铝业协会的倡导和推动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已被引入到铝及其产品的环境评价中[37,38,39,40,41,42,43,44]。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铝生产国。由于铝土矿品质的特殊性和能源消费特别是电力工业结构,使得中国原铝生产的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其中铝电解和氧化铝生产过程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5%和56%。

中国原铝生产生命周期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吨铝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世界平均水平高70%,而且构成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阳极效应系数从0.5降至0.2,全氟化碳气体(PFC)产生的温室效应下降了75%。当2010年中国氧化铝生产综合能耗降低到700kgce/t时,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达到2000年世界氧化铝生产排放的平均水平。随着铝锭综合电耗的下降,2010年和2020年电解铝行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2006年相比,将分别减少6.2%和12.3%。

3.6 镁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镁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原镁的产量和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皮江法炼镁工艺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已经引起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原镁生产及镁产品的环境问题正处于研究阶段[45,46,47],对镁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仍需要深入分析。

根据中国用皮江法炼镁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直接燃煤型皮江法炼镁工艺进行了分析。对于温室效应,还原阶段所占比例为50%,其次是煅烧阶段(占45%);对于酸化效应,精炼阶段和还原阶段的贡献率分别为56%和35%;人体健康损害环境影响类型主要发生在还原阶段,其贡献率为95%。对镁冶炼过程中3种能源利用结构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直接燃煤的总体环境负荷最大;采用发生炉煤气作为主要燃料的总体环境负荷较直接燃煤下降了1.9%,但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14%;而采用焦炭生产厂的副产品——焦炉煤气作为主要燃料的总体环境负荷最小,较直接燃煤下降了17.5%。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依据工业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的规律,构建镁与相关产品的生态工业链,实现产业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物质传递、供应、副产品交换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从而实现与环境相协调的循环发展模式[48,49]。

3.7 其它材料

材料产业的LCA评价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个方面。在具体材料或产品的案例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有益的研究探索,如火法和湿法炼铜在能耗、温室效应、酸化效应、人体健康损害方面的环境影响[50],铜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环境负荷数据,铅锌金属生产典型企业冶炼工艺过程的环境影响[51,52]等,以及聚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玻璃、陶瓷、无铅焊料、可降解塑料等LCA评价方面积累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案例[53,54],对完善LCA数据库及其在材料产业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定量化的决策分析工具,在材料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审计、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LCA的应用仍局限于某些示范领域,为制定决策所提供的综合评价结果与人们所期待的标准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未来LCA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扩大其在工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而且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扩充LCA方法学,例如引入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ife cycle costing)[55]和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56,57]。在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指标。

论企业生命周期的演进 篇9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爱迪思研究所创始人伊查克.爱迪思博士于1989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与自然界生物一样都遵从“生命周期”规律, 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老化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企业的成长与老化主要通过灵活性与可控性这两大因素表现出来。企业年轻时充满了灵活性, 但控制力不一定强;企业老化时, 可控性增强了, 但灵活性减少了。盛年期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为理想的状态, 是企业可控性与灵活性达到平衡的阶段。管理的实质就是努力保持企业的健康成长, 预防和治疗企业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企业进入盛年期, 并保持盛年期。爱迪思的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企业在其内在动力的推动下, 如何发展变化, 并对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预测和解释, 并同时给出诊断方法, 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企业生命周期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生命周期的局限性

一是不同企业增长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生命周期模型没有充分解释企业增长方式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家管理规范的专业服务公司, 其发展路径一定与一家折扣零售企业的大不相同。很多企业寿命很短, 不存在典型的生命周期。二是对企业家职能的过分简单化。“做得更少而放权更多”, 无法反映一些企业家在数十年的时间内所从事的任务的复杂性质。要建立长寿的企业, 需要企业家职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的责任广泛, 不仅是靠“放手”就能涵盖。三是生命周期与企业管理研究之间的存在矛盾。生命周期认为, 企业会走向死亡, 但企业管理研究的核心是让企业发展和避免死亡。四是生命周期中企业与动物有相似性存在差异。企业不是动物, 生命不会简单地由内如基因决定。动物无法改变自身的基因, 而企业可以改变企业经营的方式以及方向, 也就是改变企业的基因。另外, 企业可以通过如企业重组、流程再造等方式来改变企业的进化规律。五是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缺乏数据支持。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缺少数量衡量指标, 缺乏科学性。可以看到规模大的生命力弱, 规模小的生命力强。

(二) 企业生命周期演进中的问题

(1) 在初创阶段, 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瓶颈, 多数企业在初创阶段死亡, 绝大部分是因为资金不够, 另外还有过度的负债经营的原因。 (2) 在成长阶段, 企业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战略性思维。从利润导向到销售导向, 资本不断注入短期盈利加大的某一产品、行业领域, 容易被眼前的利益驱使, 缺乏战略眼光;二是存在个人主义危机, 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 个人主义就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三是企业家个人文化素质低。不能主动地去适应市场, 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四是盲目扩张。在成长阶段的盲目扩张容易导致企业机构臃肿, 办事效率低下, 使企业陷入困境;五是家族式管理问题。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以后, 家族式管理难以引进人才, 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使企业做大后管理跟不上;六是员工的认同感不足。很多企业在这一阶段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凝聚力差, 员工不关心企业发展, 导致企业危机。 (3) 在再生和成熟阶段, 企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员工的自主决策权被制约, 但该阶段的分权有利于企业的高效经营, 避免企业由于集权使下层产生矛盾, 在授权的过程中也会引发企业的失控问题。 (4) 在蜕变或老化阶段, 企业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与顾客的距离不断疏远, 企业活力降低, 创新精神缺失, 长期下去, 导致企业死亡。

三、企业生命周期演进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就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 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尽管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但是企业别无选择。

(二) 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决定企业的未来。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提高自身决策能力, 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

(三)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要实施科学化管理。在企业成熟阶段, 为避免衰退就需要进行变革, 重新树立企业的创新精神。二是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 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延伸, 企业不再因产品的衰败而消亡。三是企业领导者要认识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 能够预见问题, 并针对问题及时做出对策。

(四) 引进人才, 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就要引进外部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资源。企业信息风险和集权思想是企业主引进外部人才的矛盾之处。要有眼光, 合理分配, 利用好经营管理资源, 实现飞跃。

(五)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治理结构是随着企业成长河发展变革的实践而不断完善的, 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逐步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六) 转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在成熟阶段的重点是如何将企业的运作和业务都结合起来, 使整个企业成为同一整体。企业对各个业务单元在一定程度上要实行集中统一控制, 同时也要授权给各个业务单元的管理者自由管理他们的业务。

(七) 变革企业文化

要从层次的变革到多采取预测式变革, 再到运用激变式的变革方法对企业文化做出变革, 以取得良好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八) 政府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善企业投资环境。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参加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二要平等融资条件,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所处环境不断变化, 要求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覃文, 浅谈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J], 银行与经济, 2002.8

[2]、肖海林,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硬伤[J], 经济管理, 2003.8

上一篇:医院资源规划系统下一篇:过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