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全生命周期

2024-05-17

信息全生命周期(共12篇)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1

1 引言

为了保证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创建适合于项目自身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以辅助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在建筑业领域,信息技术的采用仍处于初步阶段,而且大部分仅用于实现手工过程自动化方面,几乎还没有用于解决贯穿整个过程的集成与沟通这一更为基本的问题。

2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的作用

2.1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及拆除报废阶段,对于业主(运营方)管理来说,对应于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管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各阶段的管理相对独立。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存在下述弊端:

(1)很难做到自决策阶段就将各方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集成。

(2)各阶段管理的信息支离破碎,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和自动化孤岛,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能在运营阶段被直接、准确地使用。

(3)难以实现灵活、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

2.2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作用的体现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其广泛应用引发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建筑业的面貌。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中信息的处理、存储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信息时代工程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发达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集成化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使项目参与各方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而且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共享,使项目参与各方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中协同工作。

(2)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再利用。“一次创建,多次使用”是提高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同时,信息只有再利用并转化为知识后才能显示其价值,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价值也在于此。在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相关人员或组织会通过信息的关联搜索所需求的可借鉴的历史信息,然后根据对信息的理解,转化为特定的知识,从而辅助解决相关问题。

3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特征及信息管理关键问题

3.1 建设项目信息特征

(1)来源广泛、存储分散、数量庞大。建设项目信息来自建设各参与单位、项目建设的各环节与各专业,同时也来自项目管理的各方面。

(2)类型复杂。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有结构化的信息,如数据库信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信息,如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

(3)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建设项目的信息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加上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信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4)系统性以及时空上的不一致性。建设项目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及反馈是一个连续的闭合环路系统,并且建设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不同地点都将发生、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

因此,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1)信息存储格式和形式复杂;(2)信息之间的关联复杂;(3)信息的创建和管理复杂;(4)信息的变更复杂。

3.2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的关键问题

(1)信息标准化问题。它是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工作的基础。

(1)一个建设项目立项后就应赋予一个“身份证”号码,在它的全生命周期中,这个号码是它身份的标志,应建立建设项目身份编码的规则体系。

(2)建立统一的建设项目成本结构分解(CBS)体系。

(3)对建设项目按类别建立统一的结构分解(PBS)准则和编码规则,例如功能区和要素标准的符号定义和编码组合规则。

(4)建立统一的工程量结构分解和计算规则。对分解的工程分项,应用标准的工程范围和工程说明。

(5)建立统一的组织结构(OBS)规则和编码规则。

(6)建立统一的合同编码规则。

(2)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种信息(资料)标识的一致性问题。以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编码作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信息交换的媒介,探讨在项目过程中工程分解结构和符号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问题。

(3)对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成本或投资信息的沟通问题,必须在建设项目中将信息标准化,业主和承包商使用统一的编码体系,而大量的信息可以用这些编码标识,业主掌握高层次的编码,承包商掌握和使用低层次的编码。它们的各种信息在层次之间进行流通可以用相关的结构分解编码进行连接。

(4)项目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集成。在项目管理中,各种管理职能都是围绕着项目任务进行工作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项目结构分解(PBS)中的项目单元。过去各个职能管理部门有自己的信息体系和相关文件,如成本报表、进度报表、质量报告等。按照项目管理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过程管理的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媒介作为信息的综合体,通过运用系统软件,可以实现职能管理信息的集成化。

4 基于“信息流”的集成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工作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的产生、传递、使用、转化,形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流,它反映了各参与单位之间、各实施阶段之间的关系,将各管理组织及环境结合在一起。

4.1 项目信息系统流程与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模型

采用购买软件与自行开发相结合,可以建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见图1)

4.2 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分析

(1)信息集成与综合集成。图1表达了一个客观的、有机的宏观IMIS整体框架,以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对系统内部子系统的要素进行了信息综合集成,但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信息集成为基础的建设项目总的综合集成管理系统,对探讨和发展该系统的总体功能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2)系统集成与接口技术。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即信息系统内部的同层异构问题相当突出,如异构网、异构平台、异构数据库等,目前集成主要是在这方面考虑,故系统界面与接口技术成为关键问题。

(3)多维空间与有效控制。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度正由一维向多维转化,管理信息系统也向多维信息空间发展。随着系统开放维度的增加,系统的功能、结构日益复杂,其规模和边界也日益扩展,系统有效控制便成为IMIS基本的功能要求。

5 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配合。现代信息技术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基础,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则是其实施保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平台已成为工程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和生,尹贻林.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2

1.目的

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侧重于设备的维修阶段,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意义上的设备管理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为了规范公司的设备管理,以设备可靠性的角度为出发点,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从而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本厂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及相关设备管理经验,特制订本制度。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属各部室、车间、班组。3.内容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突出在浴盆曲线上不同阶段的不同管理特色;三是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本制度以安全生产的角度着重规定三维空间管理、设备的阶段性管理、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3.1 三维空间管理

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管理涉及空间维、资源维和功能维,加上全生命周期本身的时间维,就形成四维系统,空间维即从生产环境、车间、生产线、设备、总成(部件),直到零件,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空间维上的各个要素。

资源维是涉及与设备相关各种资源,包含信息、人力、材料、备件、动力能源、水、气、汽等要素,这都是设备和管理上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

功能维指管理功能,即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评价、反馈等内容,这也是广义的PDCA循环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设备管理是典型的系统工程。

因而,三维空间管理需要部门车间的负责人和设备操作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 车间生产环境应保持整洁,无大面积积水、积料,落实“5S”。3.1.2 生产设备应做到“定置管理”,用统一定制线明确。3.1.3 生产设备应标明设备责任人,设备的责任人负责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检修。

3.1.4 采购设备时采购部和部门车间设备部门对设备信息进行评估研究,符合生产作业需求的方予以采购。

3.1.5 设备的相关操作人员须熟练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岗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3.1.6 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要定期进行“滤清处理”,有效控制设备性能劣化。

3.1.7 部门负责人须根据操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记录做出相应的设备安全运行评价,采取措施延缓设备的老化,保证运行的安全性。操作人员在设备新的运行系统下须及时反馈设备操作及设备运行状态。

3.2 阶段性管理

设备的极端性管理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主要内容,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前期管理; 2)运行维修管理; 3)轮换报废管理。3.2.1 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1)规划

设备部负责前期管理中的规划决策,通过对车间环境、设备布局、生产线的考量,按照生产需求规划设备的设计与购置。

2)设计与制造

当部门车间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生产所需设备时,须由设备部负责人和设备操作技术人员共同定制设计规范,设计须符合本质安全。

安全部门负责对设备结构图与相关技术资料的审核,当确认符合本质安全后,予以设备部制造相关设备。安全部门同时负责检查设备制造过程中安全防护装置的安装情况。

3)选型与购置

当部门车间需要另行购买生产所需设备时,须由车间负责人填写《生产设备购置单》,并明确设备型号、大小、附件以及相关运行数据。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交由市场处购置。

当购置设备后需暂时进入库存时,部门车间须安排专人负责购置设备库存期间的安全管理。4)安装

因此期限较短,若没有相应的现场安全管理,可能会造成设备库存期与使用期间的管理真空,留下事故隐患。

当购置设备在设备部门的安装能量范围外的,须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安装,保留相关设备安装记录;

当设备部门自行安装时,安全部门须指派相关安全管理人员,随同部门相关安全负责人监督确保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到位,在进行现场设备测试时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及警示标志。3.2.2 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

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包括:设备的使用、检测、维修。1)使用

• 设备使用前,部门车间根据设备操作规程制定岗位人员操作规程。

• 设备使用前,确保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到位,牢固可靠。• 人员上岗前,部门须组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设备使用时,操作人员须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禁止“三违操作”,杜绝超负荷运转。

2)检测与维修

• 设备负责人应针对设备运行状态,制定设备的检测计划和设备运行台账。

• 闲置超过三个月的生产设备,再次使用前须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安全。

• 当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时,须由设备部门、维修人员协同安全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和设备实际运转状况,制定设备的维修计划。

• 在设备完成维修后,须进行设备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 在设备完成维修后,依据系统工程和行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设备使用过程中造成设备老化的人为因素,采取措施降低设备的误操作,规范设备的使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 设备的检测、维修必须按照公司的《设备设施检修、维护、保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部门车间以及安全部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3.2.3 设备的轮换报废管理

设备的轮换报废管理包括:设备的改造、拆除、报废。

1)改造

对于部门可修复设备,设备的定期轮换、改造、再使用既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部门的设备购置成本

设备的改造须经过相关技术许可,在改造完的设备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部门报予安全部门审核,重大改造须经安委会研究通过后方予以进行技术改造。2)拆除与报废

当设备整体已达到使用寿命,故障频发,影响到设备组的可靠性,其维修成本已超出设备购置费用时,必须进行设备的拆除与报废。设备的拆除报废须符合以下几点:

•设备部门负责设备拆除报废的申请,安全部门审核批准后,协助设备部门负责拆除报废现场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落实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 拆除人员须遵守公司《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顺序的进行拆除工作,禁止违章作业。

• 拆除完毕后,部门车间填写《资产处置审核流程单》。• 设备的拆除、报废必须按照《设备设施验收、拆除、报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部门车间以及安全部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

3.3 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

设备的浴盆曲线又称为故障率曲线,包含初始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

3.3.1 在初始故障期,因为机械处于磨合阶段,啮合不顺,润滑油污染快,紧固件也容易松动。电气系统处于元件的初始“时效老化”时期,容易出现电参数的漂移或偏差,加上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因此出现故障的频率较高,此时的设备管理须着重对设备额检查、记录、紧固、调整、润滑、磨合期的油品替换、控制生产负荷逐渐达到设定值。3.3.2 偶发故障器的设备运行较为顺畅,但部分短寿命周期的易损零件会出现劣化,此时的管理特色是注意设备的清扫、检查、润滑、调整、堵漏、防腐,同时要研究设备劣化条件,控制劣化,进行设备的健康管理。比如经常对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进行滤清处理,有效控制设备性能的劣化,延长设备寿命。对于周期性的损耗件,进行局部保养及修理,包括调整、修复或者换件。3.3.3 耗损故障期,部门零件或者总成已经进入快速劣化阶段,有的失去设计功能,有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有的造成能源消耗过量,也有的可能造成环境破坏,除了应该做好常规清扫、检查、润滑、调整、堵漏、防腐之外,还要注意可裁剪式纠正性维修,对设备进行局部改造和不拘泥于原有设计机构,立足于根除故障的主动维修,以便恢复设备功能,达到根除某些固有故障额效果。3.4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世纪互联 打造全生命周期机房 篇3

当前,建设节能型、管理型数据中心的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一些企业也由此诞生了自建数据中心的需求。但在全球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机房工程领域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大部分数据中心公司在数据中心装修、设计方面,理念颇为陈旧,对于最新的技术及IT趋势也缺乏了解。

“目前国内有设计资质的规划院、设计院大多并不了解数据中心的实际需求,沿袭的设计理念、采用的设计标准与国际领先水平有不小的差距。而机房公司虽然对数据中心的理解比设计院要好,但由于其是施工方(按国家规定,设计方和施工方不能是同一个单位),因此往往不愿意在设计上花费太大精力。”世纪互联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BANYANO)副总裁郎东海表示,现在中国的机房市场还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性的品牌和公司。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世纪互联建立了世纪互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BANYANO建设和运维着总面积上万平米的机房,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经验。依托于这些经验,BANYANO在项目建设管理中,更多地从整体着眼、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着眼,以此来确保机房建设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高效节能。”郎东海说。

“科学、前瞻性的规划设计,是绿色节能机房建设中的关键。”郎东海进一步表示,由于在现实施工中,机房改造的难度比机房建设的难度更大,必须在解决改造问题的同时保证机房的运营。因此,机房最好不要做改造,而是从建设的最初规划阶段开始,就重视机房的应用生命周期,对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的整个过程进行全局考虑。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4

在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之下, 我国正在逐渐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迈进, 其中变电站也逐渐发展成为智能变电站, 其内部的配置信息将用于记录智能变电站在运行期间全部的关键信息。因此对配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对智能变电站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尝试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 简要谈谈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简要概述

所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来说指的就是以项目全部的生命周期为时间段, 全程管理其内部每一个阶段中的具体活动, 与普通管理不同的是, 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的是全程管理, 而非着重对某一阶段进行管理。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对配置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指的就是使用包括系统配置工具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 对设计阶段、配置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这四大阶段实施循环管理, 同时对智能变电站的后期改建和扩建等进行循环管理。

2 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1 管理结构及功能模块

(1) 版本管理。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的版本管理, 在该管理系统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 其主要目的是用于保障配置信息的版本始终保持固定, 从而与原版本实现连续性, 可以回溯或继续追踪原版本与现有版本, 进而有效控制配置信息文件的签入或签出。在版本管理系统当中主要构成要素为配置信息文件版本库以及用于控制版本的服务器和客户端, 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是锁定-修改-解锁模型用于完成控制配置信息的版本。

(2) 变更控制。变更控制同样也是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结构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确保配置信息能够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和完整, 利用相关专业软件有效防止配置信息内容不会在没有得到授权允许的情况下被非法修改, 进而实现主动变更控制。在变更控制系统当中其主要构成元素为控制配置信息的安全性模块、控制配置信息的完整性模块以及控制配置信息的一致性模块构成。

(3) 人工审核。在人工审核管控模块当中, 上级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完成核查或批准已经修改完毕后的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文件工作。与前文提及的变更控制功能模块不同的是, 在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当中, 人工审核主要是对已经变更的配置信息内容进行审核检验, 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能够更加方便上级管理部门完成审核工作, 在版本控制软件的客户端当中具有能够对比配置信息版本不同之处的功能。

(4) 在线监视。在线监视是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系统当中的另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智能变电站当中的配置信息能够始终与运行装置内的配置信息保持一致, 进而实现全程实时监视智能变电站的虚端子以及虚回路信息, 但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虽然能够保证配置信息的一致性, 但是在智能变电站当中一旦配置信息的版本发生更改, 在线监视系统无法对其正确性进行有效控制, 仍旧需要依靠版本管理功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2.2 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

首先将已经既定的配置信息或是更新至最新版本的配置信息文件, 签出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版本库。之后借助包括系统配置工具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修改配置信息文件, 与此同时对需要修改的内容进行变更控制;然后进入到人工审核管控环节, 由上级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负责审核或批准已经修改完毕的配置信息文件内容, 并确保配置信息文件已经升级至最新版本, 同时在已经经过审核后的配置信息文件上打上全新的版本号, 并及时将其签入至配置信息版本库当中。此时智能变电站需要使用配置信息文件配置工程装置, 将备份后的配置信息文件传输至在线监视系统当中, 完成在线实时监视关键配置信息如虚端子、虚回路信息等, 若与原配置信息有出入将会立刻发出警报, 提醒管理人员及时进行查看和修改, 最后将最新版本的配置信息文件从版本库当中签出。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鉴于在智能变电站当中配置信息与其日常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对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管理流程进行简要论述, 以期能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重要帮助。但由于在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论述仍然比较少, 在智能变电站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配置信息的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漏洞和不足, 因此还需要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从而真正落实配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松, 宣晓华, 卢成玉.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版本管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5, 37 (17) .

[2]孙一民, 邱玉涛, 杨庆伟.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技术及方案[J].电力系自动化, 2014, 37 (14) .

A13.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规范 篇5

机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科学,并涉及许多新兴学科和现代先进技术。探讨了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概念和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和涉及的学科前沿课题。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提出和建立是现代设计理论发展的产物,也将是机械设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1、全生命周期设计的基本概念

1.1、全生命周期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寿命是不同的概念。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孕育期(产品市场需求的形成、产品规划、设计)、生产期(材料选择制备、产品制造、装配)、储运销售期(存储、包装、运输、销售、安装调试)、服役期(产品运行、检修、待工)和转化再生期(产品报废、零部件再用、废件的再生制造、原材料回收再利用、废料降解处理等)的整个闭环周期。而产品的寿命往往指产品出厂或投入使用后至产品报废不再使用的一段区间, 仅是全生命周期内服役期的一部分。由于传统的产品功能和性能主要在服役期实现, 传统设计主要为产品的运行功能设计和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及近年来日益重视的产品自然寿命设计。

基于产品的社会效应, 全生命周期包括对产品的社会需求的形成, 产品的设计、试验、定型, 产品的制造、使用、维修以及达到其经济使用寿命之后的回收利用和再生产的整个闭环周期。如图1所示, 机械的全生命周期涵盖全寿命期, 全寿命期涵盖经济使用寿命和安全使用寿命。

图1 全生命周期与全寿命期

作为全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产品报废一般有3 种判据: 功能失效、安全失效、经济失效。

1.2、全生命周期设计

所谓全生命周期设计, 就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 要考虑从产品的社会需求分析、产品概念的形成、知识及技术资源的调研、成本价格分析、详细机械设计、制造、装配、使用寿命、安全保障与维修计划, 直至产品报废与回收、再生利用的全过程, 全面优化产品的功能ö性能(F)、生产效率(T)、品质ö质量(Q)、经济性(C)、环保性(E)和能源ö资源利用率(R)等目标函数,求得其最佳平衡点。1.3、全生命周期设计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设计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3个: ①在设计阶段尽可能预见产品全生命期的各个环节的问题, 并在设计阶段加以解决或设计好解决的途径。现代产品日趋复杂、庞大和昂贵, 其中的知识含量也与日俱增, 一旦出现问题仅靠用户的经验和技能很难有效解决和保障设备的有效运行。

②在设计阶段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费用(包括维修费用、停机损失和报废处理费用)、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进行整体分析规划, 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品的整体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

③在设计阶段对从选材、制造、维修、零部件更换、安全保障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再利用或降解处理的全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优化, 以积极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好的人-机环境, 保持人类社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全生命周期设计的主要内容

全生命周期设计实际上是面向全生命周期所有环节、所有方面的设计。图2为全生命周期设计所面向的全过程。其中每一个面向都需要专门的知识、技术做支撑, 这种技术采用专家系统、分析系统或仿真系统等智能方法来评判概念设计与详细设计满足全生命周期不同方面需求的程度, 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但是, 全生命周期设计不是简单的面向设计(DFX), 而是多学科、多技术在人类生产、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共存等多层次上的融合, 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博、深远。

图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

2.1、面向材料及其加工成形工艺的设计

在全生命周期设计中,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材料的产品性能:主要考虑满足产品本身功能、性能、质量设计的有关材料性能。包括材料的常规机械性能、疲劳断裂性能、抗复杂环境侵蚀的性能, 对特殊机电产品采用的特殊材料, 如压电陶瓷材料、功能梯度材料、电ö磁致流变材料、各种纳米材料等的特殊性能。这些材料性能指标往往受当前材料科学的发展局限, 设计选材时必须清楚地认识材料的各种特性。

材料的环保性能:绿色材料概念已经形成,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对环境的影响、废弃后的可降解性等是全生命周期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材料的加工性能:在设计阶段考虑材料的可加工性可以提高产品经济性、减少能耗和制造过程的不利副产品。例如, 使用粉末冶金成形技术制造齿轮等外形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部件, 在强度和寿命要求可以满足的情况下能够显著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材料的价格性能比:材料的价格性能比是制约设计选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全生命周期设计中不能单纯看待材料价格, 而应当全面分析材料的使用效能。

针对材料的产品设计:在设计中, 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细节设计是一种互动关系。当材料性能难以满足产品性能或寿命要求时必须改进设计。

此外, 工程材料往往是各向异性的, 因此结合使用材料时的取向和产品力学分析使材料性能得以最优发挥也是设计选材的重要因素。

2.2、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

在设计阶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方法对制造过程进行模拟分析, 改进设计以简化加工制造工艺、简化模具和夹具设计、充分利用标准件等。设计中一些小的改进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制造、降低制造 成本、缩短制造周期。

例如, 在冲压成形制造中, 如能够在设计阶段利用大变形接触问题的有限元软件对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优化设计, 会避免许多设计缺陷和由此导致的制造困难, 提高成品率和生产效率。

复合材料结构的制造与设计联系更为密切。复合材料本身既是材料又是结构, 材料的复合制造与结构制造常常同时进行。在设计阶段就需对材料组分、铺层方式、成形工艺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明确要求。

制造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制造工艺。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相结合, 制造技术已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到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的设计应充分与各种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相协调, 才能发挥各种制造技术的长处, 方便制造并提高工效。对大批量的生产, 设计的部件应能适应生产线流水作业制造。

方便装配是全生命周期设计必须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装配方式、装配强度、装配工艺应在设计阶段确定, 以避免装配过程的困难或临时改动对产品完整性的破坏。

2.3、面向功能的设计

产品功能和性能设计一直是机械设计的核心, 也贯穿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所有环节。与传统的设计相比, 现代产品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 见图3。

图3 现代产品全生命周期特征

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开发和提高依赖于相关多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突破, 同时也受市场需求的推动。模块化和标准化已被证明是保证产品高性能、低成本和短的开发生产周期的有效方式。但随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产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日益突出。在全生命周期设计中如何将模块化和标准化要求与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相协调统一是争夺市场的重要问题, 但这并非是难以解决的矛盾。在产品性能与功能方面, 可以充分发挥模块化和标准化的优势, 而在产品的表现形式、外部结构等方面尽量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要求。例如汽车的设计, 在引挚和驱动装置方面应注重功能和标准化, 但车的外形和车内布局则要多样化和个性化。又如分体式空调的室外机(主机)和室内机, 手表的功能与外形等。

集成化和微型化往往带来产品性能的变革。而绿色、节能已成为产品品质的组成部分。环保节能型汽车、无氟节能冰箱就是最好的例证。

现代产品除了安全、可靠、美观等性能指标外, 智能化、功能重组和自修复等功能是产品创新的重要体现, 从大到多功能军用飞机,小到移动电话,现代产品都需要这些创新功能。全生命周期设计更要注重这方面功能的创新。

借助计算机仿真和计算试验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考察、改进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产品的功能与材料、结构、工艺、质量等是一种互动关系。

2.4、安全使用寿命设计

产品的安全使用寿命是产品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设计阶段对产品安全使用寿命进行设计的基础是对产品使用寿命和可能破坏的准确分析预测。目前产品结构的使用寿命预测主要有基于疲劳力学的安全寿命方法和基于断裂力学的损伤容限耐久性方法。对规定可靠度下产品结构的安全使用寿命的确定见图4。

(a)产品寿命与破坏概率(b)损伤尺寸与寿命

图4 产品安全使用寿命期

对机电产品, 除了机械疲劳破坏外, 电致电子元件的疲劳、控制开关的电接触疲劳、运动部件的磨损、腐蚀环境中部件的剥蚀等都对产品的安全使用寿命构成影响。此时, 只要将损伤理解为广义损伤, 寿命理解为疲劳循环、接触次数、腐蚀时间等广义寿命, 仍可以沿用图4 的安全使用寿命概念。

在安全使用寿命设计中, 除了寿命分析和预测方法外, 材料的选择和材料客观性能指标的试验测定、对制造和加工工艺质量的评估、载荷谱和环境谱的编制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2.5、经济寿命设计

经济寿命设计的目的是在安全寿命预测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合理的检测、维修、更换零部件、再制造等计划, 保障设备运行的经济性。根据经济寿命设计原则, 易损零部件应设计为可更换部分, 不可更换的主体或高值部件应按等寿命原则设计,一些关键的安全薄弱环节应设计为可检测和便于维修的。

2.6、安全可监测性设计

机械结构的疲劳断裂破坏是机械失效最主要的方式。疲劳破坏的危险性表现在达到疲劳寿命时无明显先兆(显著变形或显著的动力学性能变化)结构就会突然断裂解体。目前工程界对一些重要设备采用对运行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信号进行各种分析处理以便诊断出早期故障。损伤容限设计则采用高韧性的材料以使结构对较小的、难于发现的损伤具有容忍性。安全可监测性设计要求重要的机械设备能够容忍运行监测和可能采用的损伤诊断技术所无法判定的损伤。当损伤已发展到危及安全之前, 可以可靠地由计划使用的检查、监测手段发现。否则, 结构就应设计成不可监测的类型。

例如, 大型发电机组主轴的断裂往往导致重大事故。但停机拆检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大型发电机组一般实施连续状态监测以避免恶性事故。然而当主轴出现裂纹时, 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故障诊断方法目前尚很难明确判别小于轴直径四分之一的裂纹。如果在运行负荷下轴的临界断裂尺寸小于四分之一轴直径, 那么这种监测诊断对避免主轴断裂事故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在设定的监测诊断技术水平下, 机械设备的安全可监测性在设计阶段就决定了。当然, 损伤监测诊断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进行安全可监测性设计应掌握这方面的发展动态。

2.7、面向资源环境的设计

选材 材料选择应考虑资源问题, 在能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的材料。合理利用回收再生的材料, 促进材料再利用。

节能 设计中考虑的节能概念包括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工艺设计降低制造加工过程的能耗、通过创新设计和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设备服役运行中的能耗、选择合适的能源品种、设计好设备的拆卸性, 降低报废后材料和部件回收或再生产的能耗。

环保 全生命周期设计中环保概念应贯彻始终。包括选择环保材料, 设计有利于环保的制造方式和工艺, 控制设备使用过程的有害物产生和排放, 采用先进的动力学设计的制造工艺控制噪音污染、合理设计降低电磁污染, 等等。

全生命周期设计中环境保护的主要方面有: 环境的化学污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大气层温室效应、辐射污染、电磁污染等的控制。

人机效应 改善设备使用人员的工作环境,创造宜人的人机交互界面,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率。

2.8、事故-安全设计

任何设施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总有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在全生命周期设计中一方面应优化设计降低安全使用寿命内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人致错误的几率, 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系统实行事故-安全设计, 以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或降低其危害程度。以事例说明如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小汽车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 但交通事故也随之急剧上升。在设计时就考虑事故-安全性, 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优化设计可以显著提高车辆在撞车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保障人身安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领域,许多公司已经采用事故-安全设计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现代能源的发展, 高压输气管道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高压管道的破裂事故时常发生, 并且一个点的破坏总是引起数百米甚至几千米的爆破, 造成惨重的损失。如何将爆破控制在最小范围就成为事故-安全设计要求的又一典型事例。

高压容器设计中的爆破前泄漏(Leak-Before-Break, 简记为LBB)设计方法也是一种典型的事故-安全设计思想。

因此, 事故-安全设计与损伤容限设计有同样的指导思想。

3、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局部优化、单一性能优化和仅对细节结构设计过程的优化设计思想, 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顾名思义应是一种机械系统全局的、面向全部性能和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广义优化设计。

进行全生命周期优化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的复杂决策过程。数值分析、工程预测、虚拟仿真以及试样和模型试验等是优化设计常用的方法。由于涉及的因素太多, 优化目标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甚至相互矛盾, 对产品进行设计方案的全生命周期优化是十分困难的, 严格的数学寻优很难实现。因此除了采用更为先进的优化方法或融合多种优化算法的特点于一体外,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图3所列的现代产品的特征进行多约束决策。

例如, 对等寿命设计目标, 考虑到经济维修性只需要将不可维修和更换的部分按等寿命进行优化设计, 可维修更换的部分由经济性设计目标来要求。

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等使得产品的全局优化可以变为粗线条的子结构化。例如计算机的整机优化可以变为如何更合理地配置电源、CPU、主板、硬盘、内存等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而芯片、硬盘由国际上各专业厂家的产品提供有限种选择。子结构化了的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变得十分简洁明了。采用知识共享、分工合作, 子结构化的产品设计还可以促进快速的产品创新。在子结构化产品设计中, 下一级子结构是上一级结构的组件, 其性能、价格等指标可以作为上一级结构优化设计的初始变量。相应的, 上一级结构优化的结果就是下一级子结构的优化目标。依次形成层层关联的优化分层优化决策。子结构的划分应依据产品功能、生产工艺和相关子领域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情况, 基于相关知识和丰富的信息进行。

图5 产品子结构分级优化设计

4、全寿命周期的安全保障设计

在设备的设计安全使用寿命期间, 设备的运行安全是由一定的可靠性要求来描述的。一方面一定的可靠性下仍然存在破坏的可能, 另一方面可靠性的提高是以更保守的设计安全使用寿命为代价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 产品设计所基于的物理模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 其间的关系无论以理论分析、数值分析抑或试验方法都难于确定。因此仅通过安全性设计和可靠性设计是不能杜绝事故发生的。

现代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测控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结构健康诊断技术以及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为机械系统全寿命期安全保障设计提供了基础。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是采用分布于系统或结构内的传感系统感知系统出现故障或危险时的异常的信息, 如局部大的变形、动力学参量的变化等, 预报可能出现的危险, 由安全保障系统自动作用制止事故的发生或通过人-机系统制止事故的发生。

除了传统的感知元件如应变片、动力学传感器外, 智能材料如压电陶瓷、铁电体、形状记忆合金、光纤维等作为感知元件和作动元件的研究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将这些传感和作动元件埋入复合材料结构从而制成智能结构, 不仅可以自感知损伤和不良振动, 而且可以自修复损伤、自抑制振动等, 从而实现安全保障和控制。这类智能结构是非常昂贵的, 在一般产品的设计中不便使用。

全寿命安全保障设计的另一类方法是将结构损伤容限设计与故障诊断技术融合, 在安全分析指导下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设计。

5、全生命周期设计的前沿问题

全生命周期设计基于知识对产品全生命期的所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预测或模拟仿真, 将功能、安全 性、使用寿命、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的问题在设计阶段就予以解决或设计好解决的方式方法, 是现代机械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但是因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十分庞杂, 目前对全生命周期设计仍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 有许多前沿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知识库、数据库和知识共享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现代最先进的知识平台之上。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设计的知识库、数据库并通过各种方式共享知识是实现全生命周期设计的重要基础。同时, 如何通过网络实现知识共享是现代机械设计面临的紧迫问题。

(2)计算模拟和仿真技术 对初始设计进行制造和装配工艺的仿真、动力学仿真、运行过程仿真等是发现设计问题, 改进设计方案从而实现设计优化的最经济省时的有效途径。采用计算机虚拟试验替代实物试验是机械设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对全生命周期机械行为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计算模拟和仿真能力实际上是实现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技术保障。

(3)经济性全局分析与评价体系 实现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优化是全生命周期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 也是指导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指标。除了产品本身的成本和使用的经济性, 全生命周期设计还须综合产品的终生维修服务费用、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影响的代价等复杂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作出全局最优的方案选择。

(4)全寿命分析与等寿命设计 产品的设计寿命和经济使用寿命是传统机械设计的指标, 也是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主要有效组成部分。对一些大型、复杂、造价很高的设备, 保证一定期限的日历寿命是实现产品全寿命周期高经济性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日历寿命的预测与设计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5)全寿命期的安全监测与保障 尽管有损伤容限与耐久性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分析方法, 建立有效、经济的全寿命期的安全检测与保障体系越来越迫切。智能材料结构、现代测试技术、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微机电技术和分析模拟技术的发展已为安全监测与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平台。同时面向全寿命期的后勤服务保障也日益科学化。

(6)维修和再制造工程 如何在设计阶段制定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安全便利的产品维修服务方案, 并在产品的设计中尽可能保证使用维护的经济性, 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十分重要。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6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物料清单;产品数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59-03

近年来,我国飞机研制和生产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各研产单位任务中,压力大,从而建立高效科学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提高飞机研制效率和质量的迫切需求。

飞机的研制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研制周期长,对研制管理工作要求极高,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完整的研制管理系统。飞机的研制有其鲜明的行业特点,品种多、小批量、产品复杂等。在飞机的研制的各个阶段,可以生成不同类型的物料清单。飞机生命周期中各类BOM的演变,反映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产品定义数据的不断成熟的过程。从当前局势来看,如何有效管理不同阶段的BOM信息,已是亟待迫切解决的问题。

物料清单(BOM)是描述企业产品组成的技术文件,作为制造型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规划、工程试制、加工制造、销售维护直到产品淘汰报废的各阶段,这表明了产品的总装件、分装件、组件、部件、零件、直到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所需的数量。

1 航空飞机研制过程BOM的演变和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几家航空主机所和主机厂单位物料清单管理现状的业务进行调研,总结分析如下:

①工程BOM。上游设计单位从产品功能设计的角度形成的产品零部件结构树是产品生产单位的数据源头。需要给出物料清单和父子组成关系,在企业管理表现为产品明细表。在工程BOM构建中,需要表格件、无图件的处理方式。层级划分上包括机种层、机型层、专业层、构型配置层、零部件层等。

②工艺BOM。生产单位接收到设计单位下发的设计物料清单,不能进行修改,工艺人员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中,从分工的角度对设计物料清单进行调整,并补充工艺组件信息,它是进行工艺任务分工和工艺文件编制等工艺准备的基础。

④建造BOM。建造BOM是指管理多个合作方所提供的零部件,控制和管理各合作厂不同的零部件的加工状态以及标识。对不同承制厂提供的多个同种零件进行区分管理,实现统一批次、序列号的交付授权编号信息管理。目前各家制造厂商都是提供的纸质文件。

⑤架次BOM。架次BOM是交付给客户时的产品架次状态。主要目标是管理控制单架次飞机的技术状态,已经使用的具体架次飞机产品中的零部件及其相关互换件、替代件,提供实物制造,架次装配,维修、大修预测的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跟踪、管理、记录在试验、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记录修理了哪些零件,替换了哪些零件。并考虑有限寿命设计,清楚跟踪零件寿命,试验运行和装机运行记录,以及目前使用状态。目前,国内各家单位尚没有有效管理该部分信息。

2 多BOM管理的目标和体系架构

根据以上对BOM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提出BOM管理的核心需求,用来定义生产型企业进行BOM信息化管理的实施目标:

①工程BOM、工艺BOM、装配BOM、工艺结构BOP(Bill of Process)数据的结构化管理,提供BOM多视图管理功能,实现以各视图BOM结构树为核心的产品数据管理。

②BOM视图的转换。多个BOM视图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和内在关系。其中,设计BOM是工艺BOM组织和管理的基础,工艺BOM则是制造BOM组织和管理的基础。

③建造BOM和架次管理,实现BOM的实物状态管理,通过对批次BOM数据的技术状态固化,可以随时查看某一批次或架次的产品数据和制造数据。

④工艺结构BOP作为制造BOM的核心组成数据,需要对工艺规程进行结构化管理,反映工序、顺序、生产位置、所需设备、工装资源等。通常会采用3PR(产品-Product、工艺-Process、工厂-Plant、资源-Resource)模型表示。

⑤BOM数据的流程控制。通过流程控制,不仅可以保证BOM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通过记录签审信息,便于签审过程的追溯和签审历史信息的参考重用。

⑥BOM的变更控制。对BOM变更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确保变更过程可控、变更结果可信,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完整和一致。

⑧与ERP系统集成,提供所需装配BOM数据和结构化化工艺数据。

飞机多BOM管理平台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工程设计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工程设计BOM的建立与维护、B0M审核、产品变量配置、EBOM变更管理、EDA数据管理。EBOM建立可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直接由CAD双向集成获得,或通过单层BOM手工搭建的方式,系统通过版本管理功能对EBOM维护进行版本控制;EBOM审核功能可以对EBOM审核过程进行控制,确保EBOM数据有效、正确;EBOM产品配置可以对产品系列BOM数据进行变量控制,形成全BOM管理,便于对全机型的产品结构进行管理;EBOM变更管理则对EBOM变更过程进行有效地控管,确保更改结果准确可信,更改原因可追溯。

②工艺规划管理。工艺规划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工艺规划BOM的建立与维护、BOM审核、工艺文档管理、工艺文档更改管理、变更管理等等。其中初始工艺规划BOM的建立可以由EBOM转换而来,也可以通过手工搭建;工艺文档管理支持基于工艺BOM的工艺文档创建、修改和签审,工艺文档管理过程涉及到与CAPP的集成互操作。工艺结构BOP可依据工艺规程进行构建,反映工艺、工厂、产品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其他功能与EBOM中类似。

③制造工程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实作BOM(建造BOM和架次BOM)建立与维护、BOM审核、实物交付文档管理、电子卷宗的数据管理、串换件管理、试验次数、寿命信息管理等。其中,初始建造BOM可以由EBOM或工艺规划BOM转换而来,也可以手工搭建或批量导入,其他功能与工艺规划BOM中的相应功能类似。

④维护维修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维护BOM建立与维护、维护BOM审核、服务计划和服务数据管理、维护数据更改管理。其中,初始维护BOM数据来自架次BOM,在架次BOM的基础上增加维修变化实物信息,主要通过变更过程进行记录。此外,维护维修管理涉及外部的维修厂,需要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情况制订管理规范,明确维修记录方式进行统一维护跟踪管理。

3 结 语

飞机的研制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研制周期长,只有有效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多BOM的统一管理,才能对整个飞机的研制过程和技术状态进行有效控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飞机研发过程的认知,打破传统对单BOM(工程BOM)的管理方式,提出对整个飞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BOM数据结构化管理方式,将会对企业飞机研制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建设提供参考,为飞机研制的技术状态的有效管理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庆林.飞机构型管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2] 李勇,郑朔昉.民用飞机研制阶段划分若干问题探析[J].航空质量标准化,2008,(3).

[3] 范玉青,梅中义,陶剑.大型飞机数字化制造工程[M].北京: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1.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7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然而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给人类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行业,其信息安全工作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5,6,8]。目前国内电力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测及应对方案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安全测评工作节点未贯穿软件全生命周期 目前仅在功能验收阶段开展功能测试、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展性能和安全测试,并未开展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试及评价工作,无法精细化管控开发过程中的质量,从而增加了系统投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 信息系统规模扩大导致安全测评管理困难 随着电力行业业务需求越来越复杂,信息系统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难以全面维护其安全性,进行安全测评时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检查。

3) 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网络攻击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网络入侵行为、病毒破坏、垃圾邮件以及混合式攻击成为网络安全最为突出的问题。安全测评工作中需要应对各种网络攻击方式,检查出信息系统的网络漏洞。

4) 无系统性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 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方式没有从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到正式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来确定测评重点,无法做到全方位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上面几个问题涉及到软件全生命周期[2,3]、安全测评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任何单一方面的安全检测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使得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系统性安全测评方案[4,7,9]涵盖测评标准、测评人员、测评服务、技术支撑等几个层面的内容,综合、全面地解决信息系统不同层面的安全测评问题,以替代多个独立的安全测评方案,能够为复杂信息系统提供全面的、整体性的安全测评服务,提高安全测评的技术等级和管理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文提出了研究和建设面向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的、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通过以“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为主线,按照“体系化、规范化、指标化”的思路,以“促建设,保质量”为目标,按照“由点到面,由简到精”的策略,围绕“技术装备、人员队伍和制度体系”三个要素开展安全测评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目的是通过建立涵盖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确定系统过程度量和质量度量,以保证公司信息系统有序可控的设计、开发和运行,并实现对软件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为全面支撑公司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1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测评服务体系

1.1 体系核心思想

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立足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需求,系统化地研究信息系统从设计、建设到正式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及测评重点,建立一套贯穿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最终提供多种类型的测评服务,全方位的保障重要系统安全。

1.2 体系架构模型

面向电力行业的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自主可控安全测评服务体系是按照国际及国家测评标准,结合当前信息安全测评现状与需要,遵循立足需求、统一规划、保障重点、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组织、制度、流程、人员、技术的测评服务体系。

测评服务体系涵盖测评标准、测评人员、测评服务、技术支撑等几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1) 测评标准

包括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包括外部标准和体系内技术规范,通过对测试内容、测评工具的使用、测试结果判定等活动进行明确定义和详细规定,规范测评人员应依据的技术准则。质量标准旨在规范安全测评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将相关的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统一的测评管理机制,从流程、操作指南、文档规范方面建立测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达到人、工具、流程的有机融合,确保测评过程质量可控。

2) 测评人员

包括人员组织和培训认证,按照各阶段涉及对象及人员职责进行划分任务、角色、岗位,合理配置资源,具体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评价考核、培训认证等。测评队伍的扩建可通过外部引入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传递,不断提升测评人员素质。

3) 测评服务

包括测试需求验证、选型测试、代码审计、出厂安全测试、入网安评、渗透测试、定期检测、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服务。针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按需开展各项测评工作。测评服务的具体内容将在1.3节中进行详细描述。

4) 技术支撑

包括:测评物理环境、测评服务器、商业化测评工具、自主研发工具等,负责提供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技术工具、平台及基础环境,是测评标准及测评服务具体实现的载体。通过实验室技术支撑建设,可实现仿真模拟及远程测评。此外,自主研发的测评综合管理平台作为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要素,将实现对全生命周期测试的过程管理、测试跟踪、度量指标制定、结果发布、测试用例管理、文档管理、安全趋势分析以及报表统计分析等。

1.3 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

根据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和质量保障重要节点,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传统的软件测试理论,安全测评业务主要在以下阶段实施:需求分析阶段、开发设计阶段、系统集成阶段、系统出厂阶段、安装部署阶段、试运行阶段、在线运维阶段。

测评内容分为:需求评审、选型测试、代码审计、出厂安全测试、入网安评、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定期检测。系统建设不同阶段开展的测评活动参见图2。

(1) 测试需求验证服务

测试需求验证是分析系统需求说明书中的各项系统需求是否具有可测性;建立基线化跟踪矩阵,跟踪系统需求变更和测试需求变更,明确测试需求文档中需要手工测试的需求。

通过开展测试需求验证,及时发现需求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使相关单位在认知上达成一致,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变更的成本;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安全性和非安全性需求,为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打下基础。

(2) 选型测试服务

选型测试是完成了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之后,进行方案评审时,从全方位角度对设计方案中涉及的安全产品及平台进行评价,包括安全功能、业务的符合性、功能的正确性、架构的合理性、事务处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提供一个权威的测评结果。

(3) 代码审计服务

代码审计是检查源代码中的缺点和错误信息,分析并找到这些问题引发的安全漏洞,并提供代码修订措施和建议,从而在系统编码、集成阶段进行深入的问题查找和消灭。代码审计可通过人工审查和工具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审计时可采用抽样的方式,选择部分核心代码进行审计。代码审计的一般流程包括:

① 配置运行环境,对代码进行预编译操作,确认可执行使用;

② 使用特定的测试工具进行代码的自动的安全审计操作;

③ 对工具程序输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有效性;

④ 根据结果,凭借经验有选择的进行人工的分析比对;

⑤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估算;

⑥ 制作漏洞、问题简表,并交流讨论;

⑦ 撰写审计服务报告并交付客户;

⑧ 对已经整改的部分进行复测。

(4) 出厂安全测试服务

出厂安全测试是在系统集成阶段之后、安装部署阶段之前对系统应用程序安全及数据库系统安全进行的检测,重点检查应用程序的安全功能是否符合系统安全设计方案的要求以及应用程序代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系统能否进入安装部署阶段提供度量依据。

(5) 入网安评服务

入网安评是系统部署在正式运行环境后实施的系统级安全检测,为系统能否进入试运行阶段提供度量依据。入网安评测试比出厂安全测试范围更广,增加了网络及平台配置安全等测评内容,测评对象包括:系统网络环境、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等五大类。入网安评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访谈、配制核查和工具扫描三种:

① 访谈:访谈业务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获取相关系统网络信息。

② 配置核查:使用自动化工具或者人工的方法检测和分析网络设备、主机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的安全相关项的配置,找出由于系统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

③ 工具扫描:使用自动化工具探测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主要发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未及时更新补丁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应用程序编码不规范造成的安全漏洞。

(6) 渗透测试服务

渗透测试是通过模拟恶意黑客的攻击方式,来评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一种评估方法,目的是发现来自于互联网或内网中的恶意攻击者给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检查系统安全防护的有效性。

渗透测试方法一般是黑盒测试,渗透测试过程如下:

① 通过扫描和网络协议分析,判读系统对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② 通过互联网上开放的服务端口,判断系统所开放的服务;

③ 根据开放的服务端口进行标准协议分析是否符合规范;

④ 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渗透测试方法;

⑤ 汇总各种渗透尝试的结果,输出渗透测试报告及安全建议。

(7) 等级保护测评服务

等级保护测评是依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的信息安全合规性测评,依据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10]、《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11]、《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12]。测评的内容包括:分别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

测评方法主要包括:测评工作使用访谈、文档审查、配置检查、工具测试和实地察看五种方法。

(8) 风险评估服务

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风险评估内容包括: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风险分析等,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基线分析等。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全面发现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将风险进行量化或半量化,从而指导企业通过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消除等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保障信息资产安全可用。

(9) 定期检测服务

定期检测是在信息系统竣工验收后、系统运维阶段期间,根据时间节点对系统进行的安全性检测,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系统因为变更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带来安全隐患。定期检测的测试范围一般包括:主机、数据库、应用程序、中间件等,通常选择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时间段开展。

2 结 语

本文充分研究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创新性的提出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控;尤其是从需求阶段便实施安全测评,使安全管控关口前移,避免系统后期整改所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

该测评服务体系按照国际及国家测评标准,结合实际和建设需要,以软件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系统地分析了软件建设各阶段安全测试的服务类型和内容,建立一套融合组织、标准、流程、人员、技术的测评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对信息系统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对测评体系的规划建设,使信息安全测评工作规范化、体系化、指标化,降低运营风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确保电力企业信息安全。

摘要:电力信息系统安全检测逐步受到重视。针对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检测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软件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一种面向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立足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需求,系统化地研究信息系统从设计、建设到正式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及测评重点,建立一套贯穿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最终提供多种类型的测评服务,全方位地保障重要系统安全。

关键词:电力信息安全,全生命周期,软件测评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电力信息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电力信息化,2003.

[2]战德臣,王忠杰.面向企业资源计划全生命周期的建模方法及工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3(4):45-53.

[3]曾诚,王爱民.面向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7(17):87-95.

[4]马瑞芳.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11(5):23-28.

[5]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7.

[6]钟金,郑睿敏,杨卫红,等.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电网技术,2009,33(13):12-18.

[7]冯小安,祁兵.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J].电网技术,2008,32(1):77-80.

[8]林宇锋,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2):8-14.

[9]周安石,沈瑜.新一代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网技术,2006,30(7):124-128.

[10]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8

医院设备管理是对医疗设备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的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内费用最少,而综合效益最高的目标。其整个过程包括了采购执行、设备建账、设备维修、计量管理、设备巡检,以及设备报废等环节。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原始的纸质记录管理模式;第二阶段是基于EXCEL等电子表格的台账化管理模式;第三阶段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台账管理模式;第四阶段也是目前正在执行的建立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平台。

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从2010年3月开始启动实施,通过分析现有业务流程,收集业务需求,将医院的业务模式和系统标准功能和流程作映射,制定差异解决方案,定义出了适合我院医疗设备管理要求的系统框架,见图1。

1 医疗物资设备管理系统模块设计和实施

1.1系统开发平台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采用Oracle 10g作为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利用Power Builder10.0开发客户端及一些辅助功能,建立了基于B/S模式的网上商城和基于C/S模式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系统。

1.2系统功能模块

1.2.1在用管理模块

在用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在会计制度规定下的固定资产进行设备建账、条码打印、保修管理、设备查询和保修管理查询等。对管理的医疗设备建立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产地、供货单位、生产厂家、注册证号、价格、购入途径、使用科室、购入日期、经费来源等),同时对台账上的医疗设备可进行领用登记、退库登记、转科登记、报损登记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其中设备编码组成规则是购入年份(4位)+设备分类编码(4位)+设备流水号(4位),见图2。

1.2.2质量管理模块

质量管理模块围绕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质量检测、PM计划、日常维修等内容,详细记录了质量控制下的检查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与分析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与危险因素,及时反馈报告,采取预防性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1.2.3计量管理模块

计量管理模块是对计量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计量设备的基本信息登记、计量器具检定信息的登记。模块中包含科室对计量器具分布、分类、单机的查新,能够快速查询到每1台计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情况。计量管理工作流程,见图3。

1.2.4信息档案管理模块

信息档案管理模块包括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档案管理是对医疗设备动态记录的汇总,包括档案登记、案卷管理、档案借阅、检索等功能。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把手工信息通过计算机建立合理的索引信息以方便用户检索手工资料。信息查询包括了系统所涉及的大量数据字典信息的检索查询,包括厂家字典、三证登记字典等。

1.3系统特点

(1)系统对所有常用信息都建立了字典库,提高了数据准确度。同时在录入的时候,统一按照输入码(拼音码、五笔码、用户自定义码等)录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系统提供各个功能模块的多项数据查询,用户通过查询条件设置、排序、查找、过滤等功能,能够迅速准确地跟踪业务数据,了解业务发生的全过程。

(3)系统综合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订出了一系列标准实用的报表,同时,也准备了用户的自定义报表。各种报表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医院业务情况。并且可以以直方图、圆饼图、散点图、雷达图、圆锥图等各式图形直观分析数据结果。

(4)系统的查询和报表都具有数据导出功能,能够方便把最终结果导出成EXCEL、TXT等数据格式,以便数据转移和资源共享。

(5)系统提供了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和业务流程控制,确保了用户操作权限与工作职能一一对应,保障了用户的操作权利,同时也保证了基础数据不被他人随意伪造和篡改。

2 实施的收获

(1)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透明。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物资设备管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采购、库房及维修工作的管理更加细致和透明,历史数据的回顾和分析更加便捷。

(2)设备数据来源统一。设备数据由固定资产管理员录入,其他管理岗位人员按权限进行数据调用,避免重复登录设备基本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数据的统一和共享。

(3)多维度查询功能。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多条件查询,常用的查询有设备分布查询、设备状态(在用、待报废、报废、退库、在库等)查询、科室在用情况查询等。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该系统作为一个医疗设备管理软件,具有流程框架完善和清晰的特点,但医院管理流程与软件或多或少存在差异,需要客户个体化改造,并测试新的功能,导致部分功能开发周期较长。

(2)系统只有部分功能实现了B/S模式,设备维修申请等功能为C/S模式,在项目实施的下个阶段争取更多功能由B/S模式代替C/S模式。

(3)系统尚未建立良好的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4)系统尚未有针对合同分期付款及付款到期提醒的功能。

4 结束语

本系统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建设的趋势,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科学合理地规范了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加强了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监管力度。该系统较为完善的查询统计功能将使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负责人员更快捷地掌握设备各个方面的信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将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功能引入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此外,还要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系统,进一步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监管力度,最终实现以医疗需求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手段,从资产管理转向全面质量管理、从单纯维修转向环节质量控制、从采购供应转向现代物流管理的3个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辉,尤富生,黄比今,等.医院医疗设备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51-53,72.

[4]田蕾.医院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5):38-39.

[5]张超群,吴向阳,杭建金.信息化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2):84-86.

[6]郑沁春.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探讨[J].医疗装备,2011,(8):36-38.

[7]邱伟,刘仕福.浅探数字化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8):23-28,69.

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 篇9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以下中文简称中化集团, 英文简称SINOCHEM) , 是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已连续20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中化集团1950年成立, 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是我国最早的外贸企业, 代理国家出口石油, 进口化肥、农药等业务。改革开放后, 中化集团继续承担石油、化肥、农药等采购, 并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涉及房地产、酒店、金融、实业等领域。中化集团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形成了以农业、能源、化工、金融和地产5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经营企业、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 并在高端商业地产和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作为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多年来, 中化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特别是随着集团战略转型步伐的加快, 实业规模迅速扩张, 生产企业不断增加, 许多业务涉及高危行业, 安全生产风险不断加大。面对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中化集团把实行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优化和改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作为工作重点, 把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力作为工作难点, 把企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薄弱环节, 将工作重心向重点转移、向难点凝聚、向企业下移, 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管理推动力度, 突出重大危险源监管, 积极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 严格对建设项目和并购项目的安全监管, 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和检查审核力度, 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为找到症结, 对症下药, 中化集团对应急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在整个评估过程中, 仅通过对企业预案管理一项的评估, 就归纳出以下若干问题:预案的有效性不足, 培训的有效性、演练的有效性差, 预案对事故征兆分析不够、对策不细、措施不具体, 应急预案往往是由负责安全的人员编制, 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对应急预案了解不够等, 除此之外, 还有预防管理的前瞻性不够、应急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找到了问题症结, 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评估结论使我们认识到, 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亟待“升级”, 而应急管理系统的升级首先应从理念开始。

为此, 中化集团确定了应急管理的24字管理原则:“预防为主, 防救结合;关口前移, 准备在先;平时管理, 战时应急”。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理念, 明确要求: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始, 到设计、建设、运行, 直到项目终止, 每个阶段都要制订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从研发, 到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 乃至销毁各个环节都要制订实施产品服务全周期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行动方案, 把应急管理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 还要关注企业、关注产品、关注生产运行、关注相关方。

“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

曾几何时, 应急管理这个话题在中化集团总是遭遇到困扰:应急管理在有些企业软件过软、硬件不硬, 要么是应急管理重应急轻预防, 要么是预案管理重编写轻质量, 大的事故没有, 小的事故总是不断。面对种种困扰, 我们不禁产生思考:每个单位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度, 但事故仍然发生, 为什么?每个单位都有应急预案, 都进行演练, 但事故发生时不能很好地应急, 为什么?为此,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我们的应急预案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吗?遇到突发情况能真正“应急”吗?

应急管理实践活动

风险管控

中化集团当前在各个业务领域所面临的诸多风险有:在石油勘探开发, 炼化仓储, 矿山开采, 危化品生产、使用、仓储、运输, 农药、化肥生产经营, 建筑施工与地产酒店, 以及制药、细分化工等行业板块中的HSE风险;在资产并购/整合, 项目可研/设计, 项目建设/采办, 项目安装/投产, 项目运行/废弃, 项目资产处置, 投资并购和建设项目上的HSE风险;法规要求及社会责任要求, 国际化业务、专业板块, 来自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 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的压力和相关社区的诉求, 敏感时期的HSE管理, 还有季节性的风险, 自然灾害等。

中化集团的应急管理, 是基于预防为主的HSE风险管控。为此, 中化集团建立了“系统管理、文化引路、过程管控、绩效考核”的HSE管理策略。

1.系统管理, 即在全集团建设推行HSE管理体系, 用体系统管集团HSE事务。通过建立一体化HSE管理体系, 实行从上到下的HSE承诺, 制订可行的安全方针政策, 制订高水平易懂的HSE标准, 确立可实现的HSE目标, 建立胜任尽责的HSE管理队伍、有效的HSE审核评估机制、HSE事件调查跟踪管理机制、HSE培训体系和交流平台, 提出强化HSE管理工作原则, 建立起了快速高效的应急系统。

2.文化引路, 即建设具有中化特色的安全文化, 用安全文化推动HSE工作。按照杜邦安全管理阶段的划分, 中化集团和许多大型国企一样, 正处在介于严格监督和自主管理之间的阶段。因此, 中化集团正致力于安全文化建设, 努力建立自己的安全生产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3.过程管控和绩效考核, 即多措并举的HSE管理行动:

●确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理念。中化集团在全系统确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理念, 把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标准、措施的建立作为HSE管理的基础。企业一切HSE管理活动都围绕HSE风险识别与控制展开, 推行风险控制标准最低合理可行原则。

●建立运行HSE管理体系。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 提升并持续改进HSE绩效。

●实行HSE规划滚动修订和预算审核制度。中化集团持续开展HSE规划制订和预算编制工作, 形成了HSE工作规划修订和预算编制审核制度。每年开展的自下而上滚动修订HSE 3年规划, 编制审核HSE费用预算, 确保了HSE“三同步”制度落实和HSE费用的投入。对企业HSE规划进行质询, 确保把HSE列入总体工作计划, 做到“三同步”。对HSE预算进行审核, 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HSE费用投入。对重点工作拉出清单, 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企业“一把手”HSE责任体系。推行“一把手”责任制, 落实企业“一把手”HSE责任, 强化企业的HSE领导力。集团总裁与集团班子成员签订HSE责任书, 下达工作指标和事故控制指标。班子成员与所管企业“一把手”签订HSE责任书, 企业逐级签订责任书, 把责任层层分解至每一名员工, 全集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HSE责任体系。

●建立适合中化特点的分类监管机制。针对中化集团所属企业行业跨度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 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 突出监管重点, 充分发挥集团、二级单位、三级企业的“三级”监管作用与优势。按照企业行业特点、危险程度和企业HSE现状, 对所属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二级单位和基层企业的作用与优势。

●加大集团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大对危险程度高、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施工单位和新并购企业的监管力度。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入开展HSE调研, 总结制约HSE工作的深层次问题,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发挥服务作用, 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如:对整体安全管理提升问题、生产作业现场管理难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对生产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持等。

●建立HSE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

集团层面: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检查、审计。对施工单位和新并购企业进行检查, 对企业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企业层面:主管单位对所属企业实施检查, 企业组织开展自查, 部门、班组、岗位开展排查。全集团形成合力, 做到全面覆盖, 突出重点, 发现问题, 消除隐患, 摸清安全底数, 掌握第一手资料, 追求刨根问底、不就事论事的整改, 对问题进行追踪式管理, 力求实现持续改进。

●建立中化集团HSE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实施《中化集团HSE管理考核办法》, 对企业HSE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把HSE考核与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绩效挂钩,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季度考核评价与年度总考核评价相结合, 过程管理与结果评定相结合。考核评价主要通过日常HSE检查、审计、沟通等途径, 重点对企业HSE管理过程表现, 事故风险管控结果进行考核。突出既重结果, 更关注过程管理。对较大及以上事故, 实行“一票否决”。在近些年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中, 中化集团先后有3家企业因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在年度绩效考核中被降级。

●建立实施承包商管理机制。中化集团一直把承包商安全监管作为企业HSE管理的一部分, 制定下发《中化集团承包商监督管理规定》。

严格监管:项目风险评价、承包商的选定、项目准备与实施、项目总结评估。

重视过程控制环节:在施工过程中, 如发现重点要害部位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 立即停止承包商的工作, 直致风险得到控制, 经监督确认后, 方可重新开工。

●建立有效的HSE风险识别与管控机制。HSE管理的核心就是识别控制风险。一方面, 通过有效运行HSE体系, 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另一方面, 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风险识别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开展风险识别、评估活动, 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内、外部HSE检查、审计, 持续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达标工作, 对重点企业、装置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 (HAZOP) 分析, 持续开展HSE隐患排查与整改活动, 倡导实施“叫停政策”, 要求在员工或第三方的健康、安全或环境受到直接威胁时, 所有员工有权停止工作;鼓励员工停止工作的决定会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加强应急三级管理。突出应急中心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 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构建集团三级应急网络。

应急预案管理

全面审核找问题。近年来, 通过评估, 中化集团发现企业在应急预案编写、审核、效果评估、修改完善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的预案编写不科学, 仅1个或几个人“操刀”;预案内容不完整, 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针对性、操作性差, 不切实际;缺乏有效演练, 不科学、走过场、应付差事;缺乏动态维护管理, 编完了事, 不维护, 不修改;预案之间衔接不畅。

在管理改善中提高。问题找到了, 接下来是解决问题。为此中化集团提出了建立预案评估、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加强预案管理的对策。

对全集团预案文件的层次进行了梳理和统一, 明确了集团总部、二级单位、一线企业的三级管理机制和由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的三级预案构成要求。

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程序, 即: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危险分析与能力评估, 编制预案,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预案实施“五步法”。

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可读性、符合性、兼容性、实用性在评审和修订上做出了要求, 要求企业对预案的评审和修订要不放过任何时机, 如:年度评审后, 培训演习后, 紧急情况后, 人员变动后, 企业布局变动后, 设备设施变动后, 工艺原料改变后, 法律法规变化后等。同时要多问几个问题, 如:对脆弱性问题是否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有无变化?如何动员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应急管理和响应人员是否理解职责?人员姓名、职务和电话是否正确?新物质、工艺和职工培训是否达到目的?应急预案是否根据企业新、改、扩建而更新?企业地图、有关应急图表是否保持最新?应急管理是否融入公司的整体生产经营管理?社区周边对应急管理的参与程度如何?

集团还对企业的预案管理进行动态跟踪检查, 查预案编写过程、查预案的完整性、查预案培训实施、查预案演练情况、查预案维护管理。

应急培训与演练

中化集团在应急培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针对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分类、对象不分级、忽视相关方的问题, 采取了分级培训、分类培训、模块化培训管理的解决对策。在分级分类培训上, 采取三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二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一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操作层人员的做法。实行模块化培训管理, 详细制订各功能组、岗位应急、技能培训、实际操作一系列培训计划和相关方宣传培训计划, 不仅覆盖全员, 还辐射社区周边、供应商、客户等。

针对在演练中存在的“重理论不实践, 重口头不实战;应付上级检查, 演练为了应付;假计划、假记录、笔上功夫;少数人参加, 简单走走过场”等练为看的问题, 提出了练为战的对策, 采取模块练习的做法, 分解预案, 分块练习;采取桌面推演方法, 模拟事故情景, 以综合练习为主;采取专项演练的方法, 突出功能演练和现场实战;采取联合演习的方式, 通过企、邻、地三方联合演习, 检验和锻炼协同指挥、资源调配等能力;通过应急测试, 实地抽查企业应急准备情况。还通过演练评估, 设立观察员对演习过程进行观察以识别差距。

组织开展集团层面的应急演习, 突出集团层面的危机应对能力、二级单位的靠前指挥和协调能力、一线企业的现场应急能力。注重企业一线常态化的应急培训与演练。

新闻媒体危机应对管理

目前, 中央企业时刻面临着生产事故类、环境卫生类、金融财务类、人员变动类、群体事件类、竞争合作类、涉外事件类、媒体事件类、自然灾害类等突法事件。

近年来, 中央企业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的危机考验, 如:东航的包头空难、中石油开县井喷、吉化爆炸事故、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发生塌陷事故、深圳华侨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

有些企业在媒体应对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试图隐瞒或者对媒体撒谎、没有建立临时新闻中心、未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企业的新闻发布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等。

企业赤裸时代已经到来, 企业如何应对媒体事件危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舆论环境, 企业必须积极地面对媒体, 做好准备。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之理念 篇10

提到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应用。在智能建筑行业中,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软件平台可以并称为给项目运维者提供服务的超强力管理工具。

实际上对于一个项目工程来讲, “工具”的应用与否, 首先和产品技术并无直接关系, 而是取决于它的管理模式与主管领导, 工具再好若不被领导采用、不被人应用也不过是白用功;其次,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 因此许多项目实行的还都是部门分工负责制, 眼下却要在此基础上将所有领域的数据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 这就需要所有部门都必须做到信息透明, 着实增加了难度。但如果这个时候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 便可轻松将各种数据整合分析, 无权限者也无法中途对信息进行修改、变动, 如此一来将十分有利于项目工程的整体管理。

一般的资产管理是指折旧、投资或是采买设备之类的资产价值管理, 而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实际上还包括具体的实物、设备设施运营状况以及备品备件所有运营的时间长短等内容。目前该系统虽受关注, 但运行起来效果却并不理想。尤其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 很多系统都借助云网络进行了集成整合, 所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很多功能事实上都是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实现的。

现在的智能建筑领域中, 很多单位的盲目投资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 就像一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其成本都是以百万美元计数的。前期投入后, 为了构建出能使系统良好运行的环境, 还要再建数据库和各种网络系统, 花费愈来愈高, 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 于是便造成了浪费。这样的系统整体看来还是弊大于利的。

现在许多工程项目应用的系统, 像是刚提到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或是机场工程相关系统, 对于数据收集的要求都很高, 但就建筑一些现有的设备来说, 随着使用者管控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还是很难实现智能化的。为了改进现状我们还是应该引入一些新兴的技术去进行数据管理。而对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来说, 其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数据采集。

举例来说, 机场工程中最大的系统平台即信息集成系统, 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数据采集。该系统能够收集整个机场工程中的所有有效数据, 经过后续分析后判断产品工具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开启清洗功能等。在这些数据被有效地结合起来后, 还会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人员、设备的协调配置, 既节省了人力物力, 还免去了各系统间数据互传会产生的误差。

未来, 在数据集中的大背景下, 像信息集成系统这样的平台将在各行各业中普及推广, 包括银行、电信、乃至机场、航空公司等。待数据收集技术逐渐成熟后,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针对业务建模, 如何有效地将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应用。再以机场的安检、航班管制等系统为例, 拥有相应的信息数据集中平台, 是可以通过有效的业务模型在工程判断过程中提高一定效率的。

实际上, 系统整合说起来简单, 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主要原因在于接入的系统太多太复杂, 有时甚至会因为备件不够而难以支持系统的运行, 于是便出现了问题。而接入系统无人监理, 应属于管理职责的层面。这个管理也是非常全面、非常庞大、非常上层的。

对于智能建筑来说, “管理”多指对设备的运行管理。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智能化建设, 在管理层面一直差强人意。眼下, 国内已兴建了许多智能楼宇, 且每个建筑中都设有5A系统, 但其中的设备监控系统却始终一塌糊涂, 原因在于建设者和使用者均不够了解自己拥有的安防设备, 甚至对于其处于什么状态、存在哪些漏洞、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都全然不清。

如此便更加突出了“管理”的重要性, 尤其是刚刚各位提到的这些上层的总系统的管理, 功能齐全更加重要。于是, 众多系统的整合形成了智能建筑, 大规模智能楼宇构建了智慧城市系统。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 是建筑理念的提升, 也是我国社会建设又一大变革。

智慧城市的热潮从2014年一直持续至今, 大到智慧城区, 小到智能化单品, 都是市场的宠儿。新的理念刺激市场形成新的商机, 新的机遇也为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具体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 企业对市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归根结底是对顶层设计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 导致企业的硬件技术和软件运维结合得不够完美, 致使企业发展增速缓慢;二是, 对工程项目现场的验收尚不够严格。实际上, 美国标准也好, 欧洲标准也罢, 只要能够按照统一的要求精确验收, 关注到每个细小环节, 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才能实现, 真正做到把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所以, 这就更突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服务平台, 它就可以通过厂商自己的硬件产品进行环境支持, 同时还能借助厂商自身的软件技术进行运维管理, 从而真正实现软硬件的结合。

上海玖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玖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 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的高科技公司。

玖道科技自成立以来, 专注于流通、港口等行业应用的开发与服务。公司致力于港口的大型EAM管理系统, 流通行业的CALLCENTER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及EAM管理系统等领域中的应用。

信息全生命周期 篇11

关键词:工程造价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1 概述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和方法,这种方法的宗旨是要求人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造价和成本问题,最终要使工程项目创造最低的生命周期总造价。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它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能够给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提供有效地指导。

2 目前我国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缺点

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更多的是采用以定额为计价为基础的全过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从建设工程决策阶段一直到建设实施阶段均进行造价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办理工程结算审核为目的,往往只注重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对投资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并且工程造价管理上基本只着眼于预算(投标书、拦标价)及结算的审核。只是看到了建设成本的重要性,去没有认识到运营和维护成本也很重要,没能有效的将建设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结合起来,在理论上不具备较强说服力,在实践中也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

2.1 只注重建设实施阶段的造价,而忽视移交后的运营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重视的仅仅是建设项目的建设造价,却忽视了设施在移交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的管理这一重要的环节。

2.2 注重设计安全性,忽视造价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在于设计阶段,尽管设计费在整个建设工程全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一般为建设成本的1%-2%,但它对整个工程造价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有数据统计,设计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却可达到将近70%以上。目前我国的设计者为了高安全性,设计时往往不考虑经济因素,有很多不必要或不需要的设计出现在设计图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2.3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阶段相互脱节,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决算价)这五个阶段,分别由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各自管理来进行造价工作,不同主体之间没有建立统一有效地造价管理机制,无法做到前者控制后者,后者影响前者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常常出现“三超”现象。

3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所体现的特点

相比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不仅对整个工程项目实现了成本的最小化,更多的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一个长远考虑,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时间跨度更長。要做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管理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全面认识造价和成本问题。这个全生命周期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开始一直到项目竣工验收转入运营维护阶段,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加合理。

3.2 投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全生命周期通过成本分析,让人们可以自觉地以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认真分析项目的建造成本,以及项目的运营与维护成本,选择最合理的投资方案,尽最大努力使生命周期成本达到最小,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3.3 设计方案重“质”更重“价”。我们通过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在管理思想和方法上的影响,使设计者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首先考虑到项目全生命周期,创造最低的工程项目建造造价,运用最少的运营与维护成本,在科学合理设计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建筑材料,重“质”更重“价”,从而实现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3.4 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效率。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管理者会更多考虑成本和效益效率的关系,进而能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科学的工程合同总体策划等。

3.5 实现环保和生态的目的。在进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全面了解造价和成本,这样人们就能够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各项科学规划与设计,选择节能、节水的建筑设施,采用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的无污染型环保建材,收集和储存可回收物,科学处理施工废物等,遵循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降低环境污染,使整个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4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从这些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优点中我们看出,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应当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分阶段考虑,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4.1 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拟建设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分析,并开展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相关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分析与论证),最终做出是否要进行投资的决策。在该阶段,应充分掌握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从全生命周期的长远角度考虑,将工程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下的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的决策方案。

4.2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需要综合考虑建设地点、能源种类、材料来源和等级、水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维护等因素,同时从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经济、工程合同等方面考虑,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投资问题。

4.3 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是参考施工图设计文件,再根据施工的具体地点、环境等,最终确定工程招标文件、工程承包合同价款等。投标书包括技术标和商务标两部分。在技术标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建设方案,另一方面要重视运营和维护方案,最佳的技术标要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评价商务标的依据是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4.4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主要是把计划工程造价控制标准作为其目标值。在这一阶段中要按时对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我们要做到的是使工程造价在目标值之内。在这一阶段为了能够合理的利用实际工程造价的各项费用,可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资金使用计划;依据工程计量来结算工程价款。在这一阶段中,要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及工程施工方案等。

4.5 竣工验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最终建设造价,分析考核项目建设效益,办理建设项目的资产移交,对比各阶段造价,综合检验决策、设计、施工质量,同时做好资料整理、分析、积累,建好资料库为以后的类型项目提供帮助。此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就开始进入运营维护阶段,制定出合理的建设造价,正确评定工程施工质量,对那些将要运营的项目提前安排好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等,从而更好地保障项目正常运营。

4.6 运营和维护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也是区别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体现。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运营和维护方案,其目标是实现生命周期成本最低。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首先要使建筑物质量合格并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通过使用现代经营手段,熟练掌握修缮技术,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统一管理使用中的各类设施,从而更好地为设施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各项服务。使建筑设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及实用性,减少建设目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5 结语

总而言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工程造价控制技术,并且在众多行业的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分阶段考虑工程造价、成本能有效地降低工程建设费用,规避各类风险,增加社会效益。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发挥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的作用,使工程造价工作更加的科学、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董士波.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之比较[J].经济师,2003(12).

[2]王文彩.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电网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研究 篇12

加强电网企业对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提升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同时也极大地关系着我国对战略资源的安全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是企业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切实履行推动国家总体发展义务的根本前提。在过去的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与经营者都往往将精力重点放在了企业设备实物的管理上面, 如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机械设备、新建厂房等。但对于资产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价值以及设备使用为企业获取的经济收益往往不够重视。这种传统落后的管理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电网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持续发展需求, 因此加强电网企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应该加以重视并投入大量精力分析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电网企业在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自从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 我国政府深切感受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刻不容缓。因此国家对电网企业的建设投入也逐年的加大着投资力度, 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 使得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额及规模都呈现出了急剧膨胀的趋势。在资产不断增多的同时, 企业内部却面临着如:如何更好的进行资产运作维护、如何更新企业管理方法及理念、如何加快企业内部改造和升级换代等各方面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的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区域划分、目标规划、内容及程序设计、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运作、管理技术与生产技术改革以及设备的报废回收等几个环节进行。上述环节的管理控制虽然也能有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企业资产的管理, 但是由于缺乏总体性的统筹规划与安排, 往往难以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 影响了资产管理效力的全面发挥。此外, 电网企业在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其具体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基础也呈现出较为薄弱的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确立, 各部门在工作中缺乏基本的信息交流, 同时各部门的信息数据也无法通过有效畅通的渠道及时传递。在资产管理工作链条中存在着掉链和脱落。这样的资产管理工作现状无法达到电网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与新需求。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稳步提升。

二、电网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措施

(一) 资产管理战略的要点制定

电网企业作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企业, 在进行资产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之前, 必须全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战略。在管理战略的制定上面, 必须从企业的全局发展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 必须明确电网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具体内涵、实际管理目标、具体的实施原则以及管理策略等。如果不能明确这些内容, 将无法有效开展管理工作。

(二) 从资产战略管理出发, 进行电网规划

为了确保资产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 必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电网的重新规划。从资产的更新发展战略出发实现资产的更替改造。要努力平滑企业的资产墙, 实现后续年度财政资金的分散投入, 并建立一个包括回路、变电站、类型打包在内的停役计划。为了能够实现企业供应商以及电网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还要给出一个项目资金估算数额以及企业资本性采购和安装包。此外, 要加强应对新客户接入、企业基础建设以及企业设备的更换计划进一步落实的管理工作。要确保能够满足企业的相应计划, 通过管理实现安全运行及技术达标。最终达到成本投入的最优化, 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最大化和电网设备运转的稳定化的管理目标。帮助企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同时也有效达到国家对电网企业日益严格的监督管理要求。

(三) 建立健全电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为了确保电网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建设与提升。在组织建设方面, 要切实成立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小组或管理委员会。在小组或委员会成员的安排上, 必须遵循企业上下所有部门及环节全体参与的原则, 要求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在内的企业生产技术部门、企业建设与规划部门、企业项目工程具体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业物资使用及管理部门以及企业审计工作负责人等一系列相关人员。管理小组或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根据企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管理需求的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及控制制度及实施细则。切实加强对企业发展规划、项目设计、生产无资产购、企业拓展建设以及具体生产的全方位管理。管理小组及委员会除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之外还肩负着具体监督、及时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责任, 并实施终身责任制, 实现各环节管理的责任落实。

(四) 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工作力度

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细则都需要通过企业的员工来具体执行。而且对于电网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这样关系着企业生存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制度, 员工是否在具体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当中来, 是否能够具有足够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就成为了管理水平能够得到切实提升的关键。所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 提升员工的成本管理自觉性, 提升员工参加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感。培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 如专业培训、典型问题研究讨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内涵宣讲等,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培训内容及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 让员工能知其然, 能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能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明确成本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才能发挥工作的创造性与热情。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 让所有企业员工都成为资产管理队伍中的优秀一员。

三、结束语

上一篇:企业并购风险的再下一篇: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