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周期信息

2024-09-15

全寿命周期信息(精选12篇)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1

1 前言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的集成管理是车辆装备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 车辆装备正在由传统的重使用、轻信息, 重分工、轻集成的管理, 向以质量信息数据库为依托, 运用关联规则、粗集理论、分类发现、聚类发现等分析工具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现代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管理发展。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在设计、生产、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充分高效传递与利用已成为全寿命管理的核心之一。而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质量信息集成管理应当是一个快捷和高效的运作系统。本文将结合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管理过程, 阐述构建质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对质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初步的探讨。

2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的现状

车辆装备质量管理是在车辆装备全寿命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活动。为此, 就要在车辆装备科研论证质量管理、车辆装备生产质量管理、车辆装备配发质量管理、部队装备使用质量管理等方面及时反馈车辆装备质量信息, 促进车辆装备质量的持续改进。其质量信息的集成管理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基础。目前, 质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建设, 对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制造、使用、管理脱节, 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严重制约了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成为车辆装备质量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大部分车辆装备质量信息未得到利用而成为垃圾, 其保管、维护的成本占了相当大的质量管理资源, 装备的有效追溯始终难以体现。明显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导致资源浪费, 在车辆装备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 难以满足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的需求。

3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动态信息模型

3.1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动态信息平台的构成

传统的车辆装备质量信息获取主要局限于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与部分使用阶段, 生产与使用脱节, 质量信息收集不全面, 收集的信息也无法实时传递, 其质量信息的获取方式一般都采用手工记录, 并采用单一保管模式, 不能适应现代质量管理科学和车辆使用单位对质量信息管理的要求。现代光电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查询系统的完善与便捷, 为构建车辆装备全寿命整体系统质量信息集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系统大致由信息收集、集成技术、数据分析、质量信息管理中心等模块构成, 采用分层结构, 核心为质量信息中心, 七大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与质量信息中心相连。将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分为3个阶段:科研生产阶段、使用维护阶段、退役报废阶段。七大信息平台为:设计工艺管理信息平台、制造过程信息平台、装备使用信息平台、装备管理信息平台、装备维修保养信息平台、装备退役报废信息平台、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 如图1所示。

3.2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动态模型

模型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 是根据研究目的而做出的系统本质方面的表达, 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提供被研究系统的信息。简单来讲,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动态模型就是反映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的概况, 是对车辆装备的功能、技术、制造和管理等信息的抽象理解和表示。质量信息应按照一定的程序, 依靠各种运载工具进行传递, 如文件、图纸、表格、声、光、电等。相关机构应根据质量信息的类型, 分别采用统一的表达方式, 进行信息的传递 (如信息反馈单、统计报表等) , 以便整理资料信息。信息的传递应按照事先规定的路线进行, 防止信息的混乱和中断。输入到信息中心之后,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 把原来的信息转换成指令、分析报告等形式, 分别向决策机构和有关责任部门传递。责任部门在接到信息后, 必须按照PDCA (Plan, Do, Check, Act) 循环程序, 研究制定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并将实施结果再次反馈给信息中心。若信息反馈后、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无效果时, 则信息中心负责协调, 协调成功, 则由责任部门实施纠正措施;协调失败, 则提交决策机构仲裁。信息中心应对质量信息, 特别是经过处理后输出的综合动态质量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显示, 如绘制统计报表、管理图表、印发质量信息月报, 召开质量信息例会等。质量信息的最后归宿是归档, 即按照责任部门质量信息档案管理规定归档, 作为历史资料备查。通常包括: (1) 设计相关信息; (2) 与设计相关的过程信息; (3) 制造过程与开发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4) 使用、维护乃至报废、回收的信息等。因此,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模型从其完备意义上来说, 应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过程链和车辆装备的信息流模型。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的过程链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与其相关的工作流程, 它反映了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与其相关的所有行为, 如图2所示。在图2中表达了车辆装备全寿命过程中装备质量信息不断完善的情况, 即各阶段产生的质量信息都会促进前面相关阶段的修正与改进, 体现了装备各阶段质量信息相互作用的概念。同时也表达了由车辆装备不断创新引发的并通过评价来决策是否要重构不适应新装备开发的已有模型、体制和资源等。

在车辆装备整个寿命周期中, 涉及独立的机构有车辆装备使用机构、车辆装备维修保障机构、车辆装备管理机构、车辆设计机构、车辆生产厂及其配套厂等, 它们分布广泛。在车辆装备设计生产周期中, 车辆的绝大多数设计相关信息由车辆设计机构及厂家设计部门产生, 当车辆装备开始建造时, 车辆生产厂则根据设计信息组织生产, 其间会根据需要从原材料厂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从设备配套厂购进所需设备, 因此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车辆装备的大部分信息由车辆设计机构及车辆生产厂产生, 并且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例如原材料信息与配套设备信息) 也向它们集中, 所以在车辆设计与建造阶段, 车辆设计机构及车辆生产厂是信息中心。而在车辆装备交付时, 厂家则将车辆装备及相关文档移交给车辆装备管理机构, 在车辆漫长的使用过程中, 如何使用、维护和修理等主要由车辆装备管理机构承担, 此时有关车辆的基本状态与维修信息都集中在车辆装备管理机构手中, 所以它们此时是信息中心。图3显示车辆装备全寿命的动态信息流, 图中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中心下应包含两个信息中心, 它们之间始终有信息交换。

3.3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动态信息系统模型的结构

实现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集成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在信息技术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1) 可利用现有的资产, 现有系统通常都包含对于机构很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替换这些系统的代价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必须集成现有系统, 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在可管理、渐进式项目中分化或取代它们。 (2) 在更高的业务级别而不是较低的函数、方法级别上进行机构间的集成。 (3) 允许动态的应用集成和具有公共业务逻辑的大规模伸缩性。能够根据车辆装备的发展, 低成本地进行系统重构与扩充。 (4) 应满足机构安全方面的限制。而网格作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 访问基于不同文件系统的文件、动态服务实例创建、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的容错性、系统的安全性等问题。

因此, 在构建像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这样大规模的信息共享平台时, 采用数据网格比传统意义上采用纯粹的Web Service技术更加完善与现实。同时, Web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网格服务标准———开放网格服务架构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OGSA) 以及与之相伴的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 (Open Grid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OGSI) 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时可以根据需要综合采用网格服务与Web服务相结合, 并且可以利用网格服务中一些高级的协议, 使Web服务可扩展、更安全、更可靠、高性能。

车辆装备全寿命的各个机构通过建立网格节点, 将本机构可以提供的功能与业务通过网格服务进行封装, 再发布到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中心的网格节点上供其他机构访问与调用。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由所有系统内机构的协作环境连接在一起组成, 这一连接在逻辑上是无缝的, 在地域上是分布的。共享信息无论其归属如何, 在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中是完全透明的。通过预先定义好的网格服务来描述合作双方所需完成的功能、功能之间的时序和逻辑关系, 及功能的外部特性 (如输入、输出等) 。由于这些服务不涉及体现机构核心能力的关键流程和具体机制, 因而在实现共享的基础上充分保护了各系统内机构的信息安全, 如图4所示。

图4显示了网格环境下的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的宏观上的体系结构。各个接入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系统的机构安装和部署一台机构信息网格的服务器, 通过互相认可的网络互连。每个机构部署一个目录服务器, 并相互注册, 获取其他机构目录服务器的地址信息。分布的信息资源由各个机构通过资源目录, 自主进行数据录入、资源注册、权限管理, 同时可以将资源共享给其他具有获取权限的机构。同时,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中心将承担各类信息的挖掘和发布工作。

4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系统是车辆装备制造、使用与保障单位全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平台, 它实现的是全系统的信息共享。对于单个要素来说, 可能参与共享的信息分散在体系内部各个不同的信息系统中, 这就要求各个要素在加入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系统之前必须先实现本要素的信息集成。适合网格环境下的各个要素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如图5所示。

该框架是一个比较完全的系统信息集成框架。系统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的数据量通常比较大, 对信息集成的性能相对要求比较高。而无论网格或者Web服务由于采用的数据格式都是XML, 其集成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不太适合系统内部信息集成。在实现系统内部信息集成时, 通常采用性能更好的J2EE、.NET、CORBA平台来实现。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采用EJB、COM等来实现一些业务逻辑并组成特定的工作流供系统内部使用。最后, 通过使用部署在网格平台上的网格服务和Web服务对这些业务过程逻辑进行更高层的封装, 按照车辆装备全系统体系的要求向制造、使用与保障单位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这种结构既可以满足系统内部信息集成的性能要求, 也可以防止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直接暴露在网络上, 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要求。

在这里, 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系统可以参照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模型中适合本系统的信息视图来构建系统内部信息模型。当然, 由于系统内部需要共享的信息比较多, 通常各个独立系统内部信息模型要比全寿命信息模型更复杂。这样, 就需要各个独立系统开发特定的网格服务或Web服务来实现两个系统内部信息模型与全寿命信息模型间的转换。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不高或者不需要实现内部信息集成的个别系统, 可以直接通过网格服务或Web服务对车辆装备遗留信息系统进行访问。

5 结语

车辆装备质量信息集成对于车辆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决策至关重要, 在实施车辆装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妥善做好质量信息的集成与管理, 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中, 对指导组织实施和改进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管理, 从而提高车辆装备应对未来战争的能力有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安邦.基于Web服务的跨企业信息集成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3, 9 (1) :1-6.

[2]李进华.Grid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 2003, 21 (7) .

[3]何戈.数据网格技术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3 (4) :3-13.

[4]田雨华.CALS关键技术及实质的研究[J].电子工艺技术, 2005, 21 (3) :93-97.

[5]钟海青.数据模式的选择与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0-63.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2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组成、分析以及对项目具体功能的规定和建设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变电站LCC;分析

一、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LCC是指设备在预期的寿命周期内,为其论证、研制、生产、使用与保障以及退役处置所支付的所有费用之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技术是从设备、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设备、项目或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使LCC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

二、变电站LCC的组成

当前的这种管理模式把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与维护割裂开来,不仅阻碍了信息传递,也给未来的运营与维护带来困难。变电站LCC指的是变电站经济寿命周期内,所支付的总费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一次投资成本(IC)

一次投资成本(IC),指在变电站建设和调试期间内,在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以前,所付出的一次性成本。

(二)运行成本(OC)

变电站的运行成本,就是指变电站运行期间所花费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能耗费、人工费、环境费用、维护保养费以及其他费用。可用公式(OC=?%d1C1+?%d2C2+…+?%dnCn)进行估算。

(三)中断供电损失成本(FC)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将出现更多对电敏感的工业。目前,用户对中断供电的.抱怨还在逐年增加。供电中断使电力企业减少供电量和售电收人,对用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故障引起中断供电损失成本是由多个因素所决定的。年中断供电损失成本(FC)可用(FC=aWT+?%d?RC?MTTR)进行估算。其中,?%d为设备年平均故障数;T为设备年故障中断供电时间;W为设备故障中断供电功率;RC为设备故障平均修复成本;MTTR为设备平均修复时间;a为相关用户平均中断供电电量的价值,它随用户的性质、用户所在地区的不同而变化。aWT为断电(惩罚)成本,?%d?RC?MTTR为修复成本。

(四)工期变化引起的时间成本(TC)

(五)报废成本(DC)

报废成本(DC)指产品寿命周期结束后,清理、销毁该产品所需支付的费用。

三、设计方案中的LCC分析

(一)总平面优化

站区总平面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站址用地面积最小,综合社会效益最优。

(二)二次系统

1、监控系统的配置全部按标准配送式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参数配置及组屏。

2、在满足安全运行的条件下,按照国网公司变电站要求统一二次设备接口及二次线配置,减少装置功能的重复,对二次系统进行了优化整合,内容包括:(1)取消了独立微机五防系统,采用嵌入式微机五防系统,与监控系统合一;(2)取消低周低压减载屏、小电流接地选检装置、将其功能纳入站内自动化系统;(3)简化全站打印机配置,采用信息后台集中打印技术;

3、二次系统经整合后,二次屏柜数量减少,35kV、10kV保护测控装置下放到开关柜上,减少大量控制电缆接线。

(三)配电装置选型及优化

采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500kV变电站分册(版)》,为半户内方案,并进行优化,在满足规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将电缆进线改为架空进线,符合变电站实际进线条件,比电缆进线节省投资。

(四)变压器调压开关选型论述

真空开关的优越性:

1、依靠真空管熄弧,真空管电寿命高达60万次

2、绝缘油不会碳化,无需在线净油装置。

3、真空管与机械隔离触头同时存在,当真空管出现故障时,机械触头可以起到熄弧作用。

4、整体插拨式结构,油室联结触头无需更换,吊芯、安装、检修简便。

5、滚动方式替代滑动方式机械寿命达150万次。

(五)通用设计、典型设计变电站

全寿命周期理念(LCC)的应用,是国网公司在“两型一化”、“三通一标”等指导原则下推行的全新建设管理理念。“两型一化”的指导原则即要在工程建设中做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遵循工业化的建设特点,优化工艺流程,剔除冗余功能。

(六)接地方案及优化

采用国家电网公司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类成《高土壤电阻率变电站接地系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分流系数、地电位升、优化接地网均压带形式,校核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合理降阻,作好绝缘地坪,在满足设备和人身安全要求下节约成本。

四、结语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 篇3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1.前言

符合建筑物质量性能要求、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实现建筑单位利益最大化是传统建筑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是传统建筑产品的设计核心,要求在确保建筑产品的功能性和经济性平衡的前提下,追求建筑产品的高性能比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市场主动。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传统建筑产品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寿命终止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产品资源消耗的浪费以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2.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主要有功能适用原则、技术先进原则以及环境协调性原则和经济合理性原则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2.1功能适用原则

建筑功能适用性原则是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功能主要包括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能、建筑的物理功能、建筑室外环境功能以及建筑艺术效果。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要确保建筑功能的多变、灵活以及实用。

2.2技术先进原则

技术的先进性是面向寿命全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条件,只有先进的技术才能确保全寿命周期的每一步的安全可靠,在保障建筑产品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保证建筑性能以及各项功能的高效,确保建筑产品确实能够实现绿色效果。

2.3环境协调性原则

环境协调性是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的协调性主要包括环保、节能、健康以及生态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最优能源消耗原则,在建筑产品设计时要做到尽可能的使用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合理控制传统能源的使用,此外,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注重先进技术的使用,以便能够做到保证建筑设计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能源使用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二、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在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中,要注重提高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的使用率,最大程度降低不可替代资源的使用率,以切实实现再生资源环境的保护。此外,在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要最大程度的使用可循环资源以及再生资源,尽量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三、环境负荷最小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是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则意味着减少建筑设计中气体、固体以及剩余废气建筑垃圾的排放,实现最小程度的环境影响,降低环境负荷。四、无损害原则,将使用者和生产者的损害降低到零是全寿命周期建筑的重要目的,在保障生产条件安全、卫生使用环境健康安全的基础之上,确保建材的绿色环保,从而最终实现高品质的建筑室内环境。

2.4经济合理性原则

作为大众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合理性原则是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不可忽略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使用最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以确保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全寿命周期的整体全部费用即为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建筑建设费用、建筑使用维护费用以及建筑垃圾清理费用等三个方面。

3.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設计程序

明确的设计目标、初步设计方案构思、设计备选方案、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与改进和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是整个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设计程序,各个阶段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系统,在整个反馈系统中可以就整个设计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信息的交流互换。

3.1明确的设计目标

明确的设计目标可以确保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朝绿色化、可持续化以及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在具体的目标设计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建筑设计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确定;建筑的相关功能要求和建筑特性要在建筑设计目标中体现出来;建筑设计的方向和目的即为建筑设计的目标。

3.2初步设计方案的构思

在构思初步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目标通过创造性和分析法的思维进行多个方案的构思,创造构思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而此阶段的结果是概念式和草图式的。

3.3设计备选方案

在遵循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先进技术的使用,具体明确初步设计方案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方案以及设备系统和施工方案等,最终设计多个备选方案,以供建筑单位选择。

3.4全寿命周期的评价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分析过程,建筑的设计方案同样也是一个设计优化的过程,因此,要全面仔细的评估建筑方案设计。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出现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影响:影响的分析和清单的分析,具体如下:一、将全寿命周期建筑的各个阶段的各种输入、输出信息详细列出,并且评价因子要依据设计的原则和目前来确定,为有效减少评价中的工作量,在将能耗作为一种评价因子时,要将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小的评价因子尽量精简,评价指标系统的制定要依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和评价原则进行。二、评价指标数据和相关特征的采集,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时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以便能够顺利的转变为模糊的评价向量建立矩阵。三、选用多种判断矩形法和调查方法,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专家调查法和德尔斐法,此外还要在模式的整体上调整,最后全寿命周期性建筑总体情况通过评价模型进行确定,最终得出相应的建筑评价结果。

3.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通过分析评判结果,根据结果反馈对原有方案进行改进或修改,最终优化原有方案,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4.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环境效益方面,减少环境的破坏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目的。所以,从时间上,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不但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环境的符合,进而达到绿色建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从空间上,根据建筑物自身周报的环境问题,制定和采取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以做到最大程度上改善环境物质交换以及资源能流交换的概念。其次,经济效益方面,项目设计、建造以及使用于维护等全寿命周期发生的所有费用均为寿命周期成本,所以,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投入所占比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平衡投入和投资的关系,从而真正降低寿命周期的成本。

5.结语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促进建筑师能够运用定量化的评断和严密推理,制定系统、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以确保建筑设计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进而促进绿色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全寿命、全系统的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宏祥.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体系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21-22

[2]林宇光.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探索[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3(03)101-102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4

1、管理理念。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从资产的长期效益出发, 全面考虑资产的策略、规划、投资、项目、运维、处置的全过程, 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并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促进资产投入与产出相匹配, 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延长设备运行年限;整合存量资产, 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经济效益;规范退役资产管理, 提高设备再利用率及残值回收;综合平衡效益、效能、周期成本三者关系, 实现投资合理化和成本最优化。

2、管理范围和目标。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以项目全过程管理、设备招标采购优化、自动 (辅助) 转资及资产新增、设备检修策略、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帐卡物一致联动、设备退役处置优化、资产状态评估等10个业务为主题建设, 实现业务数据融合及资产协同管理。

二、管理的主要思路及实现

1、规划计划阶段。

1) 电网规划:对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敏感性等综合指标的评估, 选出可靠性、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评价最优的电网规划方案, 形成项目规划库, 用于指导项目可研和前期工作的开展。2) 项目前期:实现项目和详细信息标准化, 关联可再利用设备清单。前期工作完成后, 输出储备项目, 用于指导项目投资计划编制。

2、工程建设阶段。

1) 项目实施计划: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输出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 用于指导后续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计划的制定。2) 项目实施:根据施工计划开展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和造价管理, 输出项目管理相关信息。3) 项目投运:以项目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信息作为输入, 输出设备启运记录和移交运行记录。

3、物资采购阶段。

1) 物资采购:根据项目物资需求, 制定物资采购计划, 确定成本最优的采购方案, 建立常态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2) 仓储配送:包括仓储配送和到货验收流程, 输出供应商供货及时性及物资质量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重要依据。

4、运行检修阶段。

1) 竣工验收:根据提交的工程投运验收申请, 开展设备现场清点和验收, 完成设备启动投产工作, 输出设备移交清册和设备启运记录。2) 运行维护:以设备启运为流程输入, 通过设备运行监控输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 分析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 输出设备巡检的工作记录。3) 状态评价:状态评价以设备运行信息为输出, 按照国网公司设备状态评价导则输出评价结果, 制定检修工作计划、月/周停电计划, 完善资产管理策略。4) 设备检修:通过工单开展相应检修和抢修工作, 记录检修成本信息, 为设备资产寿命周期成本归集提供基础。

5、退役处置阶段。

1) 项目可研阶段:根据项目需求, 编制资产退役清单, 提交设备运行状态资料;进行可研评审, 审核资产退役清单。2) 年度资产退役计划管理:根据可研提出资产退役计划, 纳入年度资产管理计划。3) 退役资产拆旧管理:项目主管单位组织拆除前技术鉴定, 出具鉴定报告。4) 拆旧资产运输及仓储管理:设备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技术鉴定, 物资部门现场交接验收, 实物入库;废旧物资入“废旧物资库”, 可再利用设备入物资“再利用库”管理。5) 可再利用设备信息发布管理:在信息发布平台上发布退役可再利用设备信息, 便于内部单位在项目设计时考虑利旧, 外部单位在线下单购买。6) 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物资部门在退役物资交易平台发布废旧物资处置信息, 实行废旧物资竞价拍卖。

三、建设成效介绍

1、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纵向信息贯通, 横向信息共享。通过规划计划与ER的集成, 实现项目创建与计划反馈的闭环管理;ERP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 共享资产价值、实际成本、形象进度信息;ERP与基建管控系统的集成, 实现项目信息的共享;规划计划与财务管控的集成、财务管控与ERP的集成、生产管理系统与规划计划的集成, 实现了项目从规划、立项、计划、设计、建设、投运转资全过程的纵向信息贯通, 横向数据信息共享。2、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规范项目成本。开发工程形象进度与财务进度的展示, 查询项目执行情况, 依托资金支付控制等手段, 推动前端业务部门及时完成成本入账。通过开发管控工具, 有效促进项目成本入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强化项目资金管控, 降低资金支付风险。开发合同执行情况表及项目资金支付管控工具, 实时查询项目中的执行及资金支付情况, 提高财务人员对合同资金管控的能力。3.4实现了帐卡物一致4、项目编码、设备台账、资产卡片、物资编码的四码一致, 实现设备资产联动与项目费用直接转资到对应资产卡片的赋价值功能。5、开展设备资产退役、报废处置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设备再利用关键信息的监控。在已建立的退役、报废管理的基础上, 集成了设备履历信息和技术鉴定报告信息, 使退役或报废资产清单从生产环节反馈到项目立项环节中辅助立项, 为退役报废或再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5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背景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一是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固定资产价值占到供电企业总资产价值的70%左右;二是分布于成百上千公里的地区、输电网跨越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受地理气候条件等一系列外界因素影响大,管理难度大;三是投入大,一般的电力设备单件价格上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元。尤其是近几年电网建设、改造的技术不断更新,造成固定资产更新快,变动频繁。

而供电企业传统的资产管理涉及的多部门、多环节,且多重视资产的前期投入,忽视后期成本管理,缺乏精细化预测、管控及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对安全、效益、效能的统筹管理较少。

(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传统基于职能的固定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强调阶段的划分和有序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上,每个部门更关注自身领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考虑不够,缺乏沟通协调。对此,必须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以系统化管理思想统筹协调资产管理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工作重点,注重各环节的工作衔接与配合,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另一方面,为有效地提高供电运营效率,在固定资产形成的前期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等阶段造成固定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在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必须从建设、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使之可控、在控、能控。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是:以供电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追求固定资产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的原理及控制理论,对固定资产从规划设计到退出一生各阶段影响大且管控难度大的关键环节重点进行管理优化,即: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为目标,采用规划周期成本法,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优化规划设计;在施工阶段,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并由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精益控制;在投运转阶段,限时定人完成验收中发现问题,严格验收消缺管理,实施“零缺陷投运”;在运行检修阶段,围绕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和设备检修情况下的电网运行方式、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在退役资产处置阶段,通过合理规划,对落后或超期服役设备和设施实施技术改造;并从安全、效能质量、成本三方面设定结果性指标,全面评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绩效。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延长服役年限,减少事故发生次数、频率,确保客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节点管控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实现资产各阶段工作策略的持续优化,坚持运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以优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总体目标,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

1.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目标优化规划设计

(1)运用规划周期成本法进行规划设计。供电企业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推行全寿命周期理念,在规划阶段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作为规划研究期,不仅要计算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投资成本,即包括?目的初投资、运行、维护以及设备报废等所有费用支出,考虑社会土地成本增长、环保要求提高等动态变化因素,而且考虑设备质量、运行环境对工程投运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系统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运行方式调整的灵活性等要求,制定安全、可靠和成本综合最优的规划方案

(2>控制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的整体影响。从电网的整体效益出发,综合考虑电网规划中涉及的新建线路、站址确定、设备选取、可靠性指标、环境指标、负荷预测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系统整体的影响,尽可能考虑在城区优选全户内变电站、GIS、低损变压器等少维护、免维护电气设备;在方案中优选路径短、维护方便、交通便利的场所;经济评估应选择满足经济性要求方案,保证实现电网系统的整体最优目标。

(3)综合多因素制定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各个阶段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目标之下对各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协调,制定一个将电网扩展、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大修计划、设备检修、运行计划、费用支出等综合考虑多因素的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使各个阶段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目标一致的整体,每个阶段工作目标均服务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整体目标。

2.对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实施精益控制

(1)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工作。在电网工程建设中,要抓好源头控制,开展工程前期安全、质量等策划工作,编制工程建设管理纲要、安全文明施工策划、工程创优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规划等,对工程建设提出安全、质量和进度等管理要求,按照“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原则开展工作。一是在确保电网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最优,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建设优良资产,为运行阶段减少运维投入;二是在安全、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缩短建设工期,控制建设投入。

(2)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围绕工程建设,企业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制定相应考核办法,要求企业负责建设管理的输变电新建、改扩建、技改及大修等工程项目,必须聘任未来设备管理单位人员为甲方代表进驻工程现场,代表供电企业对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实行管理和监督,重点监督施工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合同、按规范及标准施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检验,把好施工现场二次检验关,严禁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指出不合规范、不能达标的工程部位,并监督施工单位按要求整改。建立《施工作业工序标准化监督卡》,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公司要求。

(3)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运行单位在电网建设阶段就介入,开展工程建设的中间验收工作。公司各大工程竣工投产前均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各级验收,主要建(构)筑物基础基本完成、土建交付安装前、投运前(包括土建和电气安装调试工程)三个阶段开展中间验收,输电线路基础、铁塔组立、架线,每个阶段在完成工程量的70%后开展中间验收。改变以前待工程竣工后,只进行竣工验收的方式,采取工程验收与竣工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全面管控工程安全、进度和质量,确保设备安装、调试质量可靠,对安装期间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支持运行期间技术管理。

3.投转运阶段实行“零缺陷投运”管理

严格验收消缺管理,杜绝消缺无计划、拖延造成工期延缓。对于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牵头梳理,分门别类,组织勘察、设计、监理、设备材料供应、调试、试验等单位提出处理意见,限时、定人完成,最终实现“零缺陷投运”。

4.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

优化运行、检修策略,合理配置运行、检修维护资源,在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电网运行效能,降低设备运维成本。

(1)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综合安排设备停电检修,公司各单位编制月度检修计划时,既考虑输变配电工程施工安排、设备消缺、预试周期、保护定检、防污工作的要求,同时考虑当时实际的情况,实行集中停电,使变电、线路、业扩、城网改造、专项工程等停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实施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①停电检修前,检修单位应做好充分准备,制定检修方案,编制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落实人员、工具、器材、仪器仪表、备品备件、车辆等,实行工作预想制。②施工方案要严格按照专项工程精细化课题管理要求进行编制。③集中检修,要求检修单位合理安排工期,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设备应修必修,修必修好。④集中检修的设备遵循逢停必扫的原则。⑤设备运行单位在所辖设备计划停电前,必须采用红外仪器进行红外成像、测温,以对设备进行全面摸底,发现的缺陷在停电时一并消缺处理。⑥电网设备检修时可灵活安排工作,尽量将变电和线路设备相结合,变电设备检修时线路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线路设备检修时变电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⑦新安装、大修、异常的设备,运行单位必须重点跟踪其运行情况,如特别巡视、数据抄录、电量平衡计算等。⑧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执行后必须评估。

(2)优化电网检修情况下电网运行方式。变电设备的检修充分利用接线方式变化,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对可采用带电作业方式的各种工作,优先安排带电作业处理。配电设备坚持能带不停的原则,避免采用停电检修,做到能带不停,促进增供电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3)实行设备状态检修。以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为基础,按照公司、基层单位、班组三级,逐级逐层开展设备状态评价,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供电企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

收集设备信息,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各生产班组对设备投运前信息(出厂报告、交接报告等)、运行信息(包括事故、缺陷、跳闸、运行工况等)、检修信息、试验信息、带电检测信息(离线检测、在线监测等)进行收集,通过对设备状态量的收集和分析,评价设备状态,确定设备当前状态及发展趋势。对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为非正常状态的设备进行风险评价,并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和比较,以确定设备面临和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根据风险高低安排检修次序,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为设备的状态检修决策提供依据。

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按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及相关标准、文件,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并充分考虑基建、技改、停电计划等因素,考虑同间隔设备、同一停电范围内,设备检修时间一致的原则,优化周期和运行方式,切实做到一停多用,减少重复停电,提高设备可用系数。

(4)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为适应电网发展迅速、变电站投产数量快速增加的要求,通过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革新,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设立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无人值班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不设运行值班人员,由监控中心、操作队负责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实现变电运行人员集约化管理,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5.合理规划实施技术改造

供电企业要每年对电网或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可靠性、线损指标、电压合格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改善和提高电网或设备安全运行以及消除薄弱环节的技术措施,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利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对现有落后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进行完善、配套或整体更新改造,或对超期服役的输变电设备和设施进行局部或延长寿命的改造或更新,提高电网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提高安全生产、资产经营水平。

(二)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效果的评估

1.设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结果性指标

供电企业要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体目标为最高指标的结果性指标,以便对固定资产管理整体工作的实效和主要流程运转情况进行评价。指标既体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表现和成本综合最优,又充分考虑各阶段流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指标通过分解形成各管理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果性指标主要运用内全效能成本指标(以下简称SEC)。该指标反映内全部或某一部分固定资产安全、效能、成本三方面的整体表?F,单位为元,千伏安,即内单位容量电网资产花费的总成本。

(1)安全指标因子(fs)。安全指标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相关规定,确定各单位内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电网、设备、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目的是降低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次数,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安全指标因子采用幂函数方法,评价各类事故对SEC指标的综合影响。fs需根据电网、设备及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进行统计,涵义为各类设备在发生各类事故后对维护及修理成本的必要需求,计算公式为:

fs(安全指标因子)=fs1(特大事故因子)×fs2(重大事故因子)×fs3(一般事故因子),其中见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发生特大事故形成的安全指标因子要比一般事故大,也就是说发生特大事故后,为使该资产或设备重新达到可使用状态需要投入或占用更多的成本,这点也与实际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而事故级别的判别鉴定采用以下方法:

(2)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效能质量指标因子主要考虑供电可靠性及供电的电压、频率合格性对成本因子的影响,目的是提升电网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电网运行质量。效能质量指标因子采用指数函数的方法对三类质量因素进行调整。

计算公式:fε(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1(供电可靠性因子)×fE2(电压合格率因子)×fE3(频率合格率因子)

当指标完成值低于考核值时,fE值将大于1,因运行质量不满足企业总体要求时将会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增加;当指标完成值高于考核值时,fE值将小于1。因此,运行质量提高,将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节约。

(3)成本指标因子(C)。计算公式:C=C1(资产分平均投资)+C2(运维成本)+C3(检修成本)+C4(故障处置成本)+C5(报废处置成本)

2.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的收集

月度数据采集模板使用统版本进行数据的收集上报,收集的数据口径为220kV主变、断路器、GIS、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站内其他变电设备等六大类设备的相关信息。

月度数据报表包涵的内容:主页;主变汇总信息;断路器汇总信息;GIS汇总信息;架空线路汇总信息;电缆线路汇总信息;站内其他设备汇总信息;主变设备基础信息;断路器?O备基础信息;GIS设备基础信息;架空线路设备基础信息;电缆线路基础信息;供电可靠性因子信息;容载比信息;安全因子信息;购电价信息。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数据(人工费用、材料及台班费用、检修费用、抢修费用等)根据设备台帐逐项收集。

3.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评估和分析

每月、每年根据收集评估对象的指标数据,进行校核、计算后出具评估结果。继而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全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和差异点。最后,评估考核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形成相应反馈意见,用于制定资产管理工作持续完善的提升计划或对既有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修正,最终形成评估考核的闭环流程(详见图1)。

针对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可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将结果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子指标,并分析其构成比例,明确构成权重及今后改善关键环节。以成本指标因子为例,在计算得出分平均投资、运维成本、检修成本、故障处置成本、报废处置成本等子指标的同时,分析反映出相关资产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优化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控、控制建设成本、完善投资评估、加强退役资产管理、提高设备再利用率、优化设备报废处置等完善提升措施。

(三)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长效机制

1.创建固定资产“账、卡、物”联动长效机制

规定应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清查范围涵盖公司所有在用固定资产。针对电压等级不同的固定资产,清查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清查重点统一集中在核实所有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固定资产在财务系统(SAP)卡片号、固定资产在生产管理系统(PMIS/OMIS)台账设备号、数量、型号等信息,要将各固定资产在财务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对应,对未对应的固定资产进行联动维护。同时每月通过系统自动计算资产对应率来判断资产清查完成率。对于新增的固定资产,则采取及时创建资产卡片号、台账设备号、完善卡片信息、财务及时入账等方式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和核对。通过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为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的联动长效机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理顺专业关系,侧重日常管控

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分工、数据收集管理及报送要求、监督检查考核要求。如:生产技术部负责建立和维护设备台帐、填报各类设备基础信息、提供资产维护分工、各类设备维护人数、耗用材料、机械台班、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等数据;财务资产部负责根据各类成本发生数额分摊至明细设备填报资产原值、检修费用、抢修费用、报废处置成本、购电价等数据;人力资源部负责提供设备管理、维护人工费用数据;发展策划部负责提供容载比信息;安全监察部负责提供供电可靠率数据、设备停运时间、安全因子信息及汇总全公司数据和分析测算审核。同时规定了各部门每月3日前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审核报送。

3.固定资产状况多层次、多维度实时掌握

各相关部门、各单位按照规定的数据报送周期、工作要求,同时结合日常运行、检修工作相关信息,使用系统一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通过信息化平台参与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程,实现对信息化平台多层次、多维度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固定资产全寿命系统能够实时了解固定资产规模、结构、状态及资产的投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设备的健康、运行状况,通过以上信息的掌握,可为下一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层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反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建立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

根据供电企业电网资产管理特点,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不同阶段特点的工作项目以及相应的具体工作内容,较为完整地覆盖了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扭转了原来管理脱节、松散、单一而独立的局面。各工作项目及内容之间既独立又统一,又均可通过全寿命周期评估考核机制量化计算SEC指标,从而在固定资产形成前影响决策。

(二)改变了电网资产检修方式

原来由于电网资产覆盖面广、距离远、实施困难,而直采用以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方式(即年初下达检修计划,划定检修任务和区间,并相应下达检修成本刚性预算),由此导致部分资产尚未到报废状态或折旧年限即拆除换新,提前报废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具有一定的管理盲目性。在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式后,可以根据各类资产SEC指标判断设备使用状态,检修方式转变为状态检修,较计划检修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各类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产报废成本。

(三)固定资产生产运行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6

关键词:输电线路;全周期寿命;可靠性;成本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42-03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全寿命周期理念对输电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输电线路受各类气象条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因此线路所经路径要求有足够的塔基宽度和净空走廊。然而,受土地利用、自然环境和城市建筑等复杂条件的限制,输电线路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复杂,也增加了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估算的难度。因此,估算电网建设工程的合理投资额,实现成本最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具有重大意义。

1 全寿命周期概念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这样的一种管理方法——为达到合理分配成本花费与更高经济利益的目的,在设备预期的寿命周期内,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最终使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LCC是由资产设备一生所消耗的一切资源量化为货币值后累加而得,明确地指出了为拥有一个设备一生的成本费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性参数量[1]。电网全寿命成本的表达式为:

LCC=IC+OC+MC+FC+DC (1)

式中,LCC为Life Cycle Cost,即全寿命周期成本;IC为Investment Costs,即电网一次投入成本,分为试运行之前的成本投入和运行期间的更换设备时成本投入;OC为Operation Costs,即电网运行成本,指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保养费及人工费等费用的总和;FC为Failure Costs,即电网故障引起的供电损失成本,指的是在运行过程中临时停电或故障致使的缺电而引起的损失成本;DC为Discard Costs,即设备报废成本[2],存在于寿命周期结束后,视具体情况而分为正值和负值。其年值可表示为:

Ca=Lcc (2)

式中,TL为电网项目的全寿命期限,其现金流向示意如图1所示。

2 输电线路全寿命成本的设计理论方法

全寿命成本的输电线路设计方法,其本质是在系统规划给定的决策信息条件下,在满足输电线路各部件及整体技术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一般性的设计,对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进行有效地预测,从而根据全寿命成本的比较对输电线路的原有设计进行必要的反馈以改善其设计,使之符合输电线路建设的全寿命理念要求。

基于LCC的预算有很大优势。首先,LCC除了考虑设计、建设、运行维护、设备更新改造等费用外,还考虑事故停电损失费用及停电造成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间接损失费用[5],会更加客观,比传统以工程的直接投资费用最小为目标的方案评价更科学。此外,LCC包含了规划方案质量及风险评估,使投资决策方案更为科学合理,社会效益更大。其次,输电线路的设计是基于LCC分层次设计,各个层次均需全寿命成本的循环比较来进行具体设计的选择,设计和全寿命成本的预测是共同进行的。即各个层次的输电线路设计及全寿命成本预测均是在部分确定的已知条件下,由常规性设计的经验,进行输电线路后续本体的设计假定,从而确定模糊的假设条件,如后续设计部件大约的型号、数量等参数,以此进行各个设计过程的全寿命成本预测,从而对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全局性的经济指标。

3 基于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的实例分析

采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网规划方法,对蒙东地区2015年66 kV农网网架进行优化规划。该地区66 kV电网有66 kV线路27条,线路长度593.69 km。其中LGJ-70、LGJ-120、LGJ-150型悬垂线路466.39 km,LGJ-50、LGJ-70型陶瓷横担线路127.28 km。66 kV线路26.02%为瓷横担线路,建设年限早,设计标准低、线经细。这些线路经30多a风吹日晒,已达运行极限。66 kV变电所布点稀,造成10 kV供电半径大,线损高,事故停电频繁,原来的供电设备以满足不了现有的用电水平。预计2015年该地区总用电量9.2亿kW·h。

规划中对于66kV线路按线型LGJ-240和LGJ-150考虑,该线型的寿命为30 a,全线采用铁塔架线,投资为49万元/km,组合投资成本率5%,设备可靠性参数取自该地区设备统计值。本文根据提出的模型,运用算法,对蒙东某地区2015年66 kV农网部分网架进行规划,得到优化方案,取其中LCC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规划方案1,该方案架线总长398.8 km,LCC计算结果规划方案二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大于方案一。为了对比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方法(不考虑LCC)得到优化规划方案2,其架线总长为383.3 km。本文也对方案2进行LCC计算,结果列在表1中。

选取其中部分规划方案说明分析,图3为LCC最小的规划方案,图4为常规优化的方案,其中虚线部分为新架设的线路。

从图4和图3可以看出,两个方案的差异主要在节点9-10、8-10、4-8、6-12、2-6的架线方式上。其中节点6为主要电源点。方案1在4-8节点架设了多回线路,间接地增强了8点及以外的地区与电网的联系,以保证接入电源的出力,在线路发生1点甚至5点故障时也能顺利送出;方案1的8-9-10联通、方案的8-9-10联通,具有几乎一样的电网安全效果。但是9-10之间的距离远小于为8-10之间的距离,因此9-10之间架设线路花费的投资要减少一半左右。即方案1在这里用较少的投资达到了和方案2同样的安全效果;2点为较小的电源点,在方案2中2-6的线路,效果不够明显且不够经济实惠,故在方案1中删去了其中的一条。综合考虑方案1考虑了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使得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是最佳的规划方案。

从上面的算例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没有LCC理念作为指导,可能会因为只考虑初始投入成本而误认为方案2优于方案1,从而错过了更好的方案,显然方案1具有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依据全寿命周期的基本理论,将它实际应用大农网线路规划中,根据设计模型,结合设计输电路径的实例,验证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配电网输电线路的设计上可行性,也为供电可靠性和最大的社会效益提供理论保障,采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网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7

城市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力量之一[1],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导向。然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牵涉面广内容复杂,包括科学决策、管理体制、管理程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经济调节、法规政策、监督机制、教育宣传等诸多方面。现有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已不能够满足目前及将来管理的需要。在很多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2],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相互脱节,决策不科学、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分配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重建轻管、资金不足、管理系统缺乏有机整合与协调能力、设施服务能力差等问题。

作为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正逐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某个领域,如给排水或某个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等,既没有系统地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进行研究,也没有考虑城市基础设施跟踪管理。这既不能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又没有考虑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用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来辅助城市基础设施决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笔者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4],其涉及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多个方面,如给排水、道路交通、供热供气、邮电、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防火等。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5]就是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基础,对城市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施工,经使用、管理、维护阶段,最终被废弃或再利用的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大系统,具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其管理过程描述,如图2所示,其中信息管理包括上述各系统内部各阶段的信息管理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信息管理。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使得基础设施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从质量和经济性两方面寻求最佳平衡点。

三、基于寿命周期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

信息技术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的关键。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即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寿命周期管理从理论探讨转变成为实际操作。反过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应用又可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基于寿命周期管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寿命周期理论有效的结合,并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六大方面。其可以用图3表示。

四、基于寿命周期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功能分析

上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模型,可以实现整个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及公众的信息需求,具体功能可以用图4来表示。对各功能的说明如下:

1.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查询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查询主要面向高层领导、决策人员及公众。查询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分布状况等信息。通过在线查询功能,高层领导或决策者可以较好的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基本现状,如基础设施运营情况、建设投资情况及整个基础设施投资比例等,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向。而公众则可以通过查询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如公交线路情况等。

2.城市基础设施现状评价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评价是高层领导者或决策者针对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及分布状况,采用适用的评价方法(如GIS分析、OLAP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如基础设施运营模式评价、使用率评价、地理分布评价等。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投资、使用、维护及分布等的合理性评价,为高层领导者或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以辅助决策。

3.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分析就是要依据需求状况及需求趋势,对中长远期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相应的信息。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方向和人们的对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情况。

4.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经营者的管理;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对基础设施使用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对基础设施划分的管理、对用户的管理、对使用费的管理及对再利用的管理等。通过该信息化模型对上述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对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5.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是保证基础设施正常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基本手段。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因人为损坏或自然老化而出现的各种损坏进行记录、检测、维修及监测的过程。维护策略及方案可以根据知识库的知识,由DSS自动产生。

6.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规划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项目选址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就是要结合城市规划资料,参考现状评价信息和需求分析信息,对上述六大系统进行规划,并对规划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决策及资料存档的过程。规划信息应贯穿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

7.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是依据规划资料,采用基于Web的设计软件对具体项目进行设计、模拟的过程。在项目设计完成后,应针对设计对象的结构形态和使用材料,结合寿命周期中的使用环境和包括地震在内的预计荷载,利用寿命周期性能预测和评价技术进行材料的耐久性预测、结构的损伤预测、针对建筑物寿命周期中各个时段进行性能评价,并可进行受损后的性能恢复方案设计,进而可以做寿命周期总成本估算和优化设计。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管理不仅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资料的管理、模拟和查询等,还包括通过网络进行设计招投标的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管理是依据设计资料,进行网络施工招标、评标、施工管理及项目验收整个过程和相关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对施工现场及进度、成本进行动态模拟,对各相关资料进行网络查询。

9.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投资比例、投资方向、融资方式、投资评价等。通过投融资信息化管理既可以项目投资进行科学评价,又可以方便地掌握当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状况,从而指导制定有效的投融资策略。

10.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法规、政策;项目投资者、经营者、建设者的信息;项目服务信息及收费标准;基础设施运行实时监控信息;其他服务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在线查询,也可以通过其他通信方式获得。其主要是为非政府投资者及基础设施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确定公交最佳路径等,同时也可以收到社会的反馈信息。

上述各功能的实现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Web GIS和DSS技术,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网络化、决策的智能化操作,并且可以形象化显示各种信息,如矢量图形的任意放大、缩小、漫游、打印、设计、模拟等。

五、结论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直接受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制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研究将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笔者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模型。一方面界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及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了基于寿命周期管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通过该信息化框架模型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这既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并维护成本,又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该模型的研究将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成效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方向。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模型的功能,包括各系统全寿命周期过程的信息化,即项目规划——投资决策——招标——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等,以及基础设施信息查询与服务功能。该模型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可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62-69.

[2]袁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上海的新追求[J].城市管理,2003(1):48-50.

[3]翟文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其效益特性[J].城乡建设,2000(12):53-54.

[4]何永,徐彦峰.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战略研究(一)[R].北京规划建设,2004(1):54-56.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8

一、英国电网公司资产管理概述

英国电网公司 (以下简称NG公司) 作为世界上较大的民营能源企业, 主要在英国和美国经营电力和天然气输配业务, 具有良好的资产运营及信息化管理经验。

NG公司资产管理战略的要点是:结合资产管理战略的目标和组织结构优势, 应用全局性的管理、流程、工具以提出合适的战略决策;发展针对功能、团队、个人的绩效水平;保证、监控、评估绩效水平的相关机制。其核心管理理念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综合各种资产管理功能的元素, 服从共同的战略目标, 采取合适的绩效评估, 通过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和资产信息管理有效集成, 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NG公司资产管理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NG公司资产管理包括三个重点——资产计划管理、项目流程管理以及资产信息管理。其中资产计划管理包括电网投资策略、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等;项目流程管理包括资产管理的各个具体流程, 如项目初步方案、项目采购建设、项目运行维护、资产 (设备) 退役报废等;资产信息管理包括一系列子系统, 对资产计划管理和项目流程管理起到决策支撑作用。

NG公司实行专业化管理, 分工明确, 职能交叉少。其中电网战略部负责资产策略的制定和管理, 运检服务部负责输电网资产的检修和维护, 调度部负责电网的调度管理和电力电量交易, 工程建设部负责基建工程的建设。

二、英国电网公司资产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NG公司的资产信息管理渗透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 为资产计划管理和项目流程管理提供决策和信息支撑。NG公司的资产管理依托于信息系统, 对资产状态信息、类型信息、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各种资产数据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1.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NG公司的信息系统以资产管理核心功能和数据库作为基础, 为其全面的资产管理提供支持。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通过信息化系统, NG公司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分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56个工作组直接从管理部门得到工作计划, 对340座变电站的资产进行维护, 并将现场信息直接反馈给总部的管理人员, 节省了大量中间环节, 避免了信息失真, 使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保证。二是实现资产数据和财务数据的统一。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的资产数据对应, 做到与财务数据相统一, 即资产的物理状态和财务的价值状态的统一。首先NG公司将资产定义的最小单元进行了统一, 保证了在资产管理系统 (资产物理状态管理数据) 和财务系统 (资产财务数据) 中对同一资产的统一对应。其次为了保证资产物理状态和财务状态的统一, NG公司从项目立项开始, 就建立了设备号 (资产号具有唯一性) , 在资产管理系统对项目中的资产数据进行了收集登记, 并在做该项目计划 (包括项目跨年度计划) 时, 将计划使用资金分配到每一个资产上。三是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和历史积累。NG公司认为资产基础数据 (包括基本信息、运行维护信息等) 对于正确的决策和安排相关工作计划十分重要, 是保证信息系统可用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因此在输入信息系统过程中确保数据是及时有效的。为了避免出现数据不符, 遵循数据只搜集一次的原则, 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 第一时间采集数据并登记到系统中, 并明确数据搜集部门的职责和数据流转关系。

2. 资产信息管理对重点环节的支撑

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应的辅助分析模块, NG公司实现对资产管理的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决策, 从而降低了决策风险, 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

(1) 对投资管理的信息化支持

NG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工具, 优化不同类别的资产投资组合。将模糊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政策清晰化, 改善决策质量,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NG公司主要通过项目优化整合系统实现对资产投资管理的决策支撑。所有投资项目筛选都采用项目优化整合系统帮助掌握中长期计划中的工作量、投资总额、人力需求等要素, 便于提前综合优化。该计划编制信息系统不仅包括由于负荷增长需建设的基建项目信息, 还包括部分已确定的用户项目信息。其主要功能包括:将检修、更换、用户接入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通盘考虑资源配置、根据资产更换原则列出所有候选替换资产、对不同的回路和站点的设备更换、整合或创建工作包、调整中长期计划、确保项目的整合符合资产技术政策的要求。

(2) 对日常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支持

NG公司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司资产日常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支持。为了确保系统设备的最大可靠性及可用性, 以及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延长资产的寿命周期, NG公司十分重视在资产运行、维护和替换的各个阶段中搜集积累高质量的资产状态信息, 确保状态监控的准确性。NG公司采用资产管理系统, 通过工程服务部在现场日常的巡视维护以及在根据维修策略对资产进行维护工程中, 不断地将资产的状态信息记入系统, 并保持定期更新, 同时保留以前的记录资料, 以备日后查询, 通过系统能够随时直观地看出电网中任何一个资产的状态情况, 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数据基础。

(3) 对风险评估的决策支撑

NG公司风险评估分成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 采用风险评估系统, 在投资总额确定的情况下, 力求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运营风险, 并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1) 政策层面:风险评估系统贯穿检修策略、政策制定和调整的全过程。如要延长设备检修周期。电网战略部下资产战略处要在收集设备数据和分析设备状况基础上, 在风险评估后修改检修策略。新的检修策略一旦生效, 项目优化整合系统、中长期设备维护计划将随之改变, 需要对中长期计划作相应优化和调整。

(2) 操作层面:现场某项作业若不能如期完成, 是延长停电还是暂停作业列入下次计划, 由现场人员向工程服务部的规划处汇报, 必要时上报电网战略部下资产战略处决定。一旦出现现场问题, 在电网与设备的安全间平衡关系。在此过程中, 运检服务部的规划处会检查与此项工作相关的风险评估记录、历史记录、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各种资源等。

(4) 对运行维护检修管理的信息化支持

NG公司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和专业技术支持维护检修等现场工作。NG公司采用现场工作管理系统优化员工技能, 充分利用零星时间, 有效推进和提升了现场作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执行效率, 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计划安排发放:将所有检修计划工作任务集中安排, 并捆绑打包后通过现场工作管理系统直接派发到各变电、线路分区。

(2) 技术文档和标准下发:现场工作管理系统支持作业指导、相关工作文档或表格的下载。

(3) 非计划检修或消缺的工作指派:在集中监视操作中心监视到的设备缺陷可以在第一时刻通过现场工作管理系统发给维修负责人及其处理人员, 提高了反应速度。

(4) 现场信息及时反馈:现场工作人员持有的移动办公终端设备可将现场设备情况在第一时刻返回总部, 直接录入作业记录结果和工作完成情况。另外还可利用现场工作管理系统对资产进行清点和核对, 资产数据自动传回总部资产数据库。

NG公司利用实验室专家技术和丰富的数据积累, 确定衡量设备状态的模式, 提前预警潜在问题。这种技术不仅避免了使用破坏性检修方法, 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以变压器为例, 据估计, 通过分析变压器油样, 平均每年避免两次重大故障, 每年节省100万英镑。

三、对我国电网企业的启示

从NG公司资产管理实践可知, 资产信息管理是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影响到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需引起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 资产管理中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成效。

具体来看, 对电力企业的经验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计划管理、资产流程管理和资产信息管理是全面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关键工作。其中计划管理以规划、计划的形式指导资产管理各个流程的进程, 项目流程管理则通过后评估等关键信息反馈环节对计划管理进行不断完善, 而资产信息管理通过提供大量全面准确的数据, 为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为资产管理的科学有效性提供保障。

第二, 资产信息管理渗透在企业资产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 通过信息采集、分析、反馈等过程,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电力企业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资产管理的各种影响要素, 统一协调关键环节的关系, 从而满足从规划到运行最后到资产退役报废的整个过程资产管理的最优化。

第三, 在资产信息管理中重视方法的创新, 从而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撑。如重视风险管理和成本构成分析对投资计划及设备采购的决策支撑, 通过风险评估, 权衡风险和成本情况做出最终决策;以设备状态信息为基础建立综合检修策略, 根据设备状态评估, 动态调整设备的检修期限和报废期限等。

最后, 重视基础数据支撑和历史积累, 夯实资产信息基础管理。电力企业应从立项开始建立设备号, 将计划使用资金准确地分配到每一个资产上, 及时有效地输入信息系统, 从而为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提供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9

医学装备是医疗卫生领域所配备的医疗、诊断设备的总称[1]。本研究重点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 即在医学装备管理方面导入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使用先进的B/S架构进行系统搭建。

首先, 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导入全寿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 统筹考虑医学装备在医院内的规划、立项、采购、维修维护、计量质检、效益分析、折旧、定级、转移及报废全过程;在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的前提下, 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提升医学装备专业化管理水平。

我国医学装备全寿命管理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开展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建设一流医院、提供一流医疗服务的必然要求。只有开展全寿命周期管理, 统筹处理好安全、寿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 才能在做到确保安全可靠的同时, 提高医学装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3,4,5,6]。

其次, 采用目前先进的B/S构架进行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 B/S三层架构如图1所示。

基于B/S架构构建的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易于升级和维护, 对客户端没有干扰, 网络流量小, 具有稳定、可靠、快速的特点[7]。这样的架构可以简化用户端的计算机负荷, 降低系统的总体成本, 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要开展全寿命周期管理, 依靠原始的手工、单机操作或者局部的计算机系统非常困难, 必须要依靠完整全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确保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实施。

本文将通过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功能的设计研制, 揭示全寿命周期医学装备物资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和机制, 实现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各个部门的衔接和整合, 以期达到管理流程标准化、人员岗位制度化、工作信息透明化、成本核算实时化、数据分析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为提高医学装备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1开发工具

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架构, 软件设计分为数据库设计、软件流程设计、客户端展现设计。数据库使用Oracle 10g, Web服务器采用微软公司的IIS6.0, 采用asp.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 开发浏览器采用IE7.0以上版本。

系统基于MVC框架技术。MVC由3部分组成: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及控制器 (controller) 。使用URL Routing技术视图和模型分离、数据显示处理和业务处理逻辑分别实现, 这使得系统具有低耦合性、高复用性和较强的扩展性。客户端可以灵活地采用无线浏览器 (wap) 或者Web浏览器 (http) 。系统视图部分采用.NET技术, 模型由DLL实现的具体业务组件构成, 控制器由Action来实现。系统后台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关系数据库。开发工具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用VSS作为项目文件管理。

2模块功能结构

本系统由6个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子模块, 各子模块能实现若干功能, 每个功能中可以进行若干相应的操作。模块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系统应用

根据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系统的设计思路, 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示意图如图3所示。

系统使用人员包括器材设备科工作人员、科室相关人员以及医院管理层相关领导。系统使用人员通过任何一台联入院内网络的计算机, 输入账户名和密码都可以登录到系统中, 根据系统授予的权限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和数据查询。

4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4.1 医学装备购置管理

4.1.1 装备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子模块分为年度采购计划形成和临时性采购计划形成2个功能。年度医学装备采购计划是指按照相关管理规定, 医院每一年度所形成的医学装备的年度购置计划。临时性采购计划是指在用医学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突发性故障, 无法修复或者修复时间过长、维修费过多, 致使装备报废, 为了不影响临床工作而发生的医学装备采购计划;或者是因为不可预见性的情况急需要增加的医学装备采购计划。该子模块是根据医院规划部门下发的总体预算, 结合相关规则与科室需求对医院装备采购项目形成采购计划预算编号。

4.1.2 装备购置进程管理

我们可以视医学装备采购计划的形成为购置医学装备的立项过程, 医学装备立项后就进入到购置进程管理子模块, 这一子模块也是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医学装备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装备的购置可以分为分派、采购前准备、采购进度管理、采购质控管理、采购建档管理、固定资产登记、财务结算等多个环节, 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操作。

4.2 医学装备使用管理

医学装备使用管理是指在用医学装备的档案管理、质量管理、风险防范、应用安全、不良事件监测、维修维护、效益分析、折旧报废等诸多方面。新的形势对于医学装备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 医学装备管理的重心由原来注重采购管理向采购管理和使用管理的均衡转移。由于使用管理涉及的点更多、面更广, 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已经无法驾驭这项管理工作, 必须使用计算机将这些工作关联起来, 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目标。

该模块由档案管理、质控管理、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维修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装备租赁管理等多个子模块构成, 每个子模块由若干个功能组成。

4.3 医学装备展示厅

医学装备展示厅主要用于展示医学装备的性能测试、使用范围、功能介绍、图片等相关资料, 管理医学装备资质材料, 如注册证、厂家资质、经销商资质以及注册证、授权书到期问题, 进行医学装备编码的维护。

4.4 科室应用管理

科室应用管理主要用于科室人员登录系统进行相应的功能操作, 包括采购计划的申请、医学装备的网上报修、网上申请转移、网上申请报废以及不良事件申报。

4.5 信息查询与报表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规范流程、定制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是规范数据格式和标准, 便于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该模块将工作流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格式标准的数据进一步地整合, 用于相关数据查询以及数据报表。

4.5.1 相关信息查询

相关信息查询是指用户在规定的权限下通过客户端查询自己所关心的数据的行为。可查询的数据包括固定资产查询、计量质检情况查询、保修信息查询、维修进度查询、年度采购计划审批查询、采购进度查询、付款信息查询、呈批件进度查询、展示厅信息查询、医学装备租赁查询等。

4.5.2 数据报表

该子模块主要用于产生相关数据报表, 包括采购执行情况报表、折旧费用报表、维修费用报表、租赁费用报表、科室成本信息报表等。

4.6 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模块包括字典项维护、系统菜单维护、用户权限管理、科室管理、采购进度流程管理。

5 系统实现特点

(1) 进行了规范的总体设计, 建立了完整的系统模块功能结构。重点完成了全寿命周期概念的植入, 较为完善的功能以及数据统计使得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能够更快捷动态地掌握医学装备各个方面的信息。

(2) 医学装备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系统的研制分阶段、分岗位, 按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要求和特点, 梳理相应的管理流程, 实现了业务流程化, 改变了诸如档案、资产、计量等部门参与管理工作时繁杂被动的局面, 使之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医学装备管理工作之中, 达到了相互监督、相互协助的管理目的。

(3) 在系统的设计与研制中坚持数据信息一点录入、多点共享, 保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通过研究各个模块、功能和操作所涉及的数据与信息的对应与关联关系, 使之产生的数据与信息始终伴随医学装备的全寿命周期。

(4) 进行了相应的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结果用于项目论证、效益分析、应用效果分析、定级和转级、预防性维护、不良事件监测等管理工作, 通过数据挖掘, 实现了有效、系统、规范的动态闭环管理。

(5) 将展示厅作为整个系统的数据仓库, 运用编码技术, 借助展示厅信息实现部分档案内容与公司资质管理。

(6) 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上采用了日志式的跟踪记录, 起到了督促和回溯的作用。

(7) 通过色标实现业务进度监控。在装备的各个业务流程中, 管理者对于任务的进度监督与控制是相当重要的。系统在进度管理中通过对各个节点设置不同颜色进行区别, 方便管理者实时监控业务进程。

(8) 强大灵活的动态报表生成。装备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生成大量的报表, 如每月向财务部递交当月采购任务及用款情况, 年终向院领导提交采购任务汇总等。系统通过强大的逻辑算法及数据库编程实现了各类报表方便快捷的查询与生成, 并且利用脚本实现所见即所得的Excel格式报表的输出, 如图4所示。

在程序开发时, 添加Microsoft.Office.Interop.Excel组件, 读取Excel文档的关键代码如下:

(9) 通过数据关联实现动态查询。使用系统过程中用户频繁进行信息查询和统计, 可能为精确或模糊查询, 而且这些查询往往同时涉及到多张数据表。SQL提供各种语法结构、关键字, 因此, 实现了非常复杂的动态信息查询。

部分执行SQL语句查询代码如下:

(10) 通过状态参数实现业务流程控制。装备管理牵扯到诸多业务流程, 流程的进行必须是有序的, 前一环节的进行关系到后续环节的发生。系统通过在数据库中设置状态参数标志业务流程的步骤, 每个业务执行前必须对上一业务对应的状态变量进行判断, 若与设定值相符则继续。

6 结语

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研究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 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本研究通过探索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阶段、岗位、数据以及信息的相互关系,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装备管理的规律与机制, 希望能够为研制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提供依据, 为提高我国医学装备的管理水平抛砖引玉。

摘要:目的:为了解决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医学装备种类繁多、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研制基于B/S架构的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方法:首先以医疗器械的分类为依据, 按照国家药监局颁布的分类目录对医学装备进行规范的编码;其次根据全寿命周期的思想, 按照医学装备的立项计划、采购、使用维修到最终报废4个环节确定系统的工作流程, 构建基于B/S结构的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结果:该系统实现了医学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各个部门的衔接和整合, 达到了管理流程标准化、人员岗位制度化、工作信息透明化、成本核算实时化、数据分析科学化。结论:该系统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 加强了对医学装备的监管力度, 满足了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Web,B/S,全寿命周期,装备管理

参考文献

[1]于京杰, 陈锐华, 汤黎明.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1) :66-67.

[2]李坚, 张郑华.浅谈现代医疗设备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4) :364.

[3]蒋元林, 周耀崇, 潘晓东, 等.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0) :127-128.

[4]丁效军, 郑理华, 陈宇珂.医学工程科维修管理系统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2) :132-133.

[5]严潭, 胡立勇, 林芬萍, 等.医疗设备动态管理系统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1) :8-10.

[6]黄杰.浅析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3) :46-47.

电网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初探 篇10

1 建设全寿命周期变电站的目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总结近些年的建设经验教训, 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建设周期与以往相比大大缩短,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时解决了电力市场需求, 但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可能埋藏着许多隐患。因此, 根据国情和实际生产能力, 在鼓励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 规划和给出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合理工期符合整个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种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分配费用的决策技术, 全面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有可能影响到行业内的资金流向及行业社会形象, 其意义十分重要, 因此必须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反复权衡, 控制好全寿命周期费用和预期效能, 以达到费用-效能的最优。

2 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

本工程为220k V输电线路工程, 许多相应的设计、施工、运行规程规范正在研究编制中, 为避免以往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议新编制的规程、规范, 并咨询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 以保证电力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协调关系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2.1 安全可靠性

提高架空输电线路运行可靠性的具体措施是线路强迫停运率, 完成线路可靠性指标的高低, 反映运行维护单位的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设计水平、施工质量等的主要依据, 因此, 必须采取一切措施, 逐步提高架空输电线路的运行水平。

(1) 维护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对线路管理要有较全面的了解防止线路跳闸和减少线路停电的措施等。以努力达到既定的指标为目的, 开展各项生产工作。

(2) 加强生产及管理人员的全方位业务技术培训包括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规范、新材料应用, 更主要的是线路运行环境的分析 (污源变化情况、各种气象条件、鸟类活动规律等) 、检修工艺、作业技能等等, 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3) 严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审图及施工质量关。对于线路的施工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虽然线路施工已基本上实行了项目、材料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等。但线路运行部门对施工质量要加强监督、精益求精, 避免由于施工质量问题给线路运行留下事故。

2.2 可扩展性

结合地方规划, 统筹规划输电线路走廊, 提高线路走廊的利用率, 增大单位面积走廊线路输送容量。结合线路走廊、能耗、负荷增长预测, 合理选择大截面、大容量导线。塔型选用和绝缘配合时, 应根据系统规划, 合理考虑升压的可能。

满足变电站改造和扩建需求:变电站出现方向、间隔排列、总面积布置, 满足工程近期和远期要求, 避免或减少架空线路交叉跨越, 电气接线形式和配置应避免扩建时大范围停电。

2.3 节约环保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众环境意识的增强, 输电工程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输电工程也受到环保的严厉制约, 输电工程环境成为决定输电线路结构和影响建设费用等的重要因素。

(1) 合理组织, 尽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和缩短占用时间。

(2) 严格按设计的塔基基础占地面积、基础型式等要求开挖, 多采用原状土开挖基础, 避免大开挖土方的大量运输和回填。

(3) 挂线时用张力机和牵引机紧、放输电线路, 以减少植被的破坏。

(4) 施工时注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用地完成后对临时征用土地立即进行恢复, 并对破坏的部分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对塔位边坡保护范围不够的回填土做挡土墙, 对自然坡面易风化的做护面, 对土坡和排水不畅的做排水沟, 避免塔位的冲刷和水土流失。

2.4 可实施性

工程设计建设, 全过程应用标准化建设成果, 推广应用标准配送式变电站通用设计, 施工组织措施科学合理, 充分考虑施工工艺、设备材料、施工器具记忆施工现场等要求。

2.5 可回收性, 并成本最优化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充分考虑土地再利用和设备、材料回收, 设备寿命周期结束, 易于回收处理。

统筹兼顾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内功能与费用的平衡, 实现安全可靠、可扩展、节约环保、可实施、可回收与全寿命周期成本协调统一。避免短期行为, 进行多方案比较, 宣传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环保节能的最佳方案,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对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

根据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从工程决策、工程建设过程控制、投资控制、设计、运行维护等几个方面, 分析各个过程对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影响, 提出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般建议, 一般建议主要如下;

3.1 可研决策阶段

(1) 规划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合理工期以符合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2) 不断完善电力系统内部及与外系统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的兼容性。

3.2 实施 (设计、施工) 阶段

(1) 通过设计招投标活动, 比选出技术经济合理的最优设计方案。

(2) 掌握的运行线路经验, 听取、收集和归纳合理建议, 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3) 提倡设计为施工服务, 为运行维护服务的理念。

(4) 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

(5) 大力推行设计监理制, 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

(6) 施工单位严格依图施工, 并执行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

(7) 加大现场施工监理的监理力度, 消除施工阶段影响线路可靠运行的隐患。

结语

设计、施工、运行应树立工程建设为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意识, 工程建设不仅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还要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安排全寿命周期管理各个环节的投资, 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一些企业, 如建筑业、制造业也陆续应用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方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几年在电力行业已有所应用, 为全面国网公司以“三通一标”为基础, 以“两型一化”“两型三新”为载体, 以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引领的电网建设理念, 成果丰硕。在输电线路工程推行全寿命周期设计建设, 对推动标准化建设理念和方法创新, 完善标准化建设内涵, 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网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建设,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全寿命周期信息 篇11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管理;问题;措施

引言

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的严重的,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都是放在了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对于电力工程在使用过程当中的造价管理没有进行关注,这也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使用过程当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部分的电力工程早建设完毕之后就直接进行升级改造,极大的提高了电力工程运营过程当中的成本投入。全寿命周期工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能够十分有效的避免上述为问题的出现,并且能够从电力工程设计、建设以及使用和维修过程当中全面的展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一、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从名字当中我们就能够十分清楚的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就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体的寿命周期来进行造价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利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整个工程当中的设计、建设、使用以及维修和拆除等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全面的造价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造价管理工程能够渗透到工程寿命当中的每一个阶段,保证在工程的整个的寿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造价管理都能够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有效的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同时还能够十分有效的提高工程的使用率。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限额的设定缺乏灵活性

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工程的整体限额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缺乏灵活性的设计,同时现在针对工程限额的变更过程也是缺乏一定的标准流程的。具体来说,就是在现在的电力工程当中,在进行设计建设的初期都是会对整个的电力工程当中的多种的建设资源来进行统筹的安排以及合理的分配,这样能够保证电力工程在进行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成本进行比较有效的控制,尽可能的减少电力工程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但是如果一旦电力工程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超出预算的情况,电力工程的相关的工作人员通常来说是不能够进行灵活性以及规范性共存的优化的,这也就导致了电力工程的投资限额得不到满足。

(二)工程的决策依据不够充分

我们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使用的过程当中会有这不同的阶段,在这不同的阶段当中自然就需要不同的投资成本,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成本投资的时候成本主要就是依据电力工程的基本建设造价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事实上电力工程的建设成本是要远远的低于电力工程的施工以及维修的成本的,并且如果电力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投资成本越低,那么将来在对电力工程使用以及维修的过程当中成本的投入也就会出现越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部分的电力工程在进行建设以及施工阶段的投资成本依然是根据电力工程的基本建设成本来记性决策的时候就会造成电力工程的整体成本决策依据是不能够充分的被体现。

三、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的应用

(一)电力工程的决策阶段

在现在电力工程应用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之后,我们需要针对店里工程的决策阶段来进行造价的管理工作,我们完全可以在电力工程当中针对最终决策采用的内容全面以及细致的对电力工程建设阶段以及使用阶段可能会产生的施工成本以及维修成本来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建设单位来完成电力工程当中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

(二)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

在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当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来充分的应用到技术设计、成本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发展趋势设计等工作当中来,在电力工程的设计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严格的来遵守动态控制以及限额设计的原则,对电力工过程设计阶段当中的估算初步控制工作以及概算控制工作需要严格仔细的完成。

(三)电力工程的建设阶段

我们在电力工程的建设阶段当中应用全周期造价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是相类似的,也就是说在管理工作当中主要就是针对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材料、技术、安全以及进度和质量等内容来进行相应的造价管理工作。

(四)电力工程的使用阶段

在电力工程的使用阶段当中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主要就是针对电力工程早设计阶段的技术内容,需要完成电力工程的技术维修、设备维修、人员管理以及环境建设等诸多的工程內容的造价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的使用阶段来进行造价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根据施工的质量、电力设备的特性以及区域当中的电力工程的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在制定合理的电力工程维护方案,我们在电力工程的升级改造的过程当中依然需要根据电力工程当前的表现质量来对相应的升级改造方案来进行优化设计,在进行改造方案优化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的就是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寿命之内的成本的优化设计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在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高速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发展是非常的迅速的,但是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却无法跟上电力工程的发展速度,本文当中笔者主要就是分析了现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措施,并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泓泽,郎斌.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11.

[2]杜强.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33:123+272.

[3]王健.电力工程造价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5,20:107-108.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管理探索 篇12

1 探寻变电站设备“短板”

1.1 变压器问题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变压器大修情况, 发现密封胶垫、风扇电机、附件铁件存在问题累计频率占79.2%, 壳体、铁芯、绕组、分接开关及套管基本无异常。通过对公司所属32台220kV变压器缺陷的统计分析, 变压器渗漏油、风扇电机故障、附件铁件锈蚀占总缺陷的90%。

变压器渗漏油部位主要集中在阀门、法兰、散热器等处, 主要原因是密封不良。一是部分密封胶垫耐变压器油性能较差, 经变压器油浸泡后性能发生变化, 导致密封不良渗透油;二是安装工艺不规范造成密封胶垫压紧时受损, 固定螺丝紧固不均匀造成密封胶垫受力不均, 导致密封不良渗漏油。风扇电机故障主要为绕组绝缘性能、轴承材质较差, 造成绕组绝缘短路、轴承钢珠严重磨损轴承偏心造成卡涩。从大修情况及缺陷统计分析, 渗漏油、风扇电机故障、附件铁件锈蚀是影响变压器寿命, 增加运维成本的主要因素。

1.2 组合电器问题统计分析

烟台供电公司运行的组合电器共162个间隔, 通过对组合电器缺陷统计分析, 组合电器漏气、位置指示灯失灵、铁件锈蚀占总缺陷的90%。

漏气部位集中在接地端子、管路接头、法兰连接处, 主要由于法兰结合面防水胶注入时, 未按工艺要求进行, 有的防水胶在上部往下注入, 有的没有注入或只注入一半, 雨水涌入腐蚀密封面引起密封不良导致气体泄漏。铁件基层处理不彻底、防腐工艺落后、使用螺丝为普通螺丝, 导致部件锈蚀严重。设备厂家配备的位置指示灯性能较差, 持续运行易烧坏, 造成指示失灵。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组合电器内部电气元件无异常, 主要问题为结合面漏气、位置指示灯失灵, 部件锈蚀。

1.3 保护设备问题统计分析

烟台供电公司运行的保护设备有1700套, 全部为微机保护, 通过对烟台电网1993年以来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电源板与液晶显示板异常占到总缺陷的85%。如图1

电源板异常是由于内部的电容寿命较短而造成的, 因一般品牌的电解电容容量小易引起发热, 影响电容寿命。影响液晶显示板最主要部件是背光源, 常规使用寿命一般为3至4年。

2 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2.1 变压器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2.1.1 密封胶垫

常规密封胶垫使用的胶料性能指标较低, 存在气泡、杂质、胶瘤、耐变压器油性能差等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缺陷, 一般可使用6至10年。优质密封胶垫性能指标较高, 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缺陷较少, 可使用20年以上。采用丙烯酸酯橡胶取代丁晴橡胶, 各种性能指标显著提高。制造厂需提交该批次密封胶垫例行试验报告、形式试验报告及耐臭氧龟裂静态拉伸特殊试验报告。安装时所有螺栓均应使用力矩扳手紧固, 其力矩值应符合产品技术规定。

2.1.2 散热器

常规散热器基层不进行镀锌处理, 直接进行油漆防腐, 一般5年左右需防腐一次, 一般可使用20年左右。优质散热器基层进行镀锌处理, 可使用40年以上。散热片在安装前, 应全部进行1小时、压力60kPa的干燥气体压力密封试验, 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主变注油完成后, 需进行24至28小时、60kPa整体压力密封试验。

2.1.3 变压器安装

变压器的安装应在干燥、晴朗、无风沙的天气进行, 由厂家指导安装改为厂家主导安装。施工中要严格执行安装工艺标准。

2.1.4 风扇电机等附件

根据运行经验, 选用绕组绝缘性能高、材质性能指标高、运行周期长的高性能风扇电机。

2.1.5 附件铁件

附件铁件采用抗腐蚀性能指标较高的材质, 并适当增加壁厚。针对烟台地区潮湿、盐雾大等气候特点, 防腐采用耐腐蚀能力强的氟碳漆, 并进行附着力及酸雾试验。

2.2 组合电器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2.2.1 密封圈

常规密封圈使用的胶料性能指标较低, 一般可使用15至20年。优质密封圈性能指标指标较高, 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缺陷较少, 可使用40年以上。制造厂需提交该批次密裂封圈例行试验报告、型式试验报告及耐臭氧龟裂静态拉伸特殊试验报告。安装时所用螺栓均应使用力矩扳手紧固, 其力矩应符合产品技术规定。

2.2.2 法兰结合面注胶

厂内及现场法兰结合面注胶必须从结合面下端孔注入、从上端孔溢出, 确保结合面注胶充分, 防止潮气及水分渗入。

2.2.3 部件铁件

组合电器密封筒采用铝或铝合金材料, 连接螺丝采用热浸锌螺丝。针对烟台地区潮湿、盐雾大等气候特点, 防腐采用耐腐蚀能力强的氟碳漆, 并进行附着力及酸雾试验。

2.3 保护设备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2.3.1 电源板

电源板的寿命主要取决于电源板内部的电容寿命, 而电容的寿命取决于本身的质量和容量, 为此选用国际品牌的长寿命电解电容, 并增大电容量, 在105摄氏度下测试的寿命最小是5000小时, 从而保证在65摄氏度情况下可以运行90000小时, 换算成年为10年 (按照电解电容每降低10度, 寿命提高一倍的理论) 。同时采用新的电源拓扑、低功耗元器件, 提高电源板的效率, 由原来的70%提高到80%, 降低功耗, 可以降低整机温度;温度降低后, 就可以延长电解电容的寿命, 优化电解电容的寿命瓶颈问题。

2.3.2 液晶显示板

选用国内知名“液晶显示模块”供应商的液晶模块优质材料, 采用COG工艺, 使用寿命达到10年。使用背光源时采用“屏保”方式, 即平时关闭背光源, 操作时再打开, 可有效延长“液晶显示模块”的使用寿命。针对一些关键连接点, 选用质量上乘的“液晶显示模块”连接件, 降低该组件引起的显示不正常现象;液晶模块受温湿度影响较大, 通过控制小室运行环境, 可以提高有效液晶的运行寿命;保证温度控制在20至25度左右, 湿度在45至55%RH相对湿度范围内, 能有效地提高液晶的运行寿命。

3 强化监造管理, 确保建设质量

补充完善招标文件, 增加了LCC条款, 对存在问题的部件, 明确使用寿命, 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依据监造细则, 严把采购入口关、过程见证关、成品验收关, 将监造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成品质量。建设过程中, 强化全过程质量精益化管理, 加强“标准化工艺”建设, 实现工厂化、无尘化施工, 打造精品工程, 将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转化为成品, 确保设备使用寿命达到预期目标。

设备安装时, 将安装现场全部封闭, 设置除尘室做为第一道防尘体系, 安装人员通过专门通道, 进行除尘处理后进行现场, 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厂化施工。在防尘室内设置第二道防尘体系, 利用组合式可移动防尘棚进行设备对接, 实现无尘化施工。对安装区内尘埃、温度、湿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控制室内环境变化, 降低因环境变化对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安装完成后, 加强成品保护意识, 施工区域铺设防尘地毯防止二次污染, 最终目标将安装过程对设备运行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4 取得的效果对比

4.1 人力、物力投入对比

220kV沐山变电站投运两年来, 在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估的基础上, 适当调整了运行巡视周期和设备检修周期。沐山站的运维管理工作简约、高效、体现了维护量少、成本低的优点, 在两年来的运行中与其它同规模、设备同为国产的220kV变电站相比较, 平均运行巡视节约人力成本65.8人·天/年, 检修维护节约70.3人·天/年, 预期经济寿命变电一次设备40年, 保护设备20年。如表1、图3。

4.2 成本投入对比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建设的沐山站, 全寿命周期内总投资额为15580万元, 其中变电站初始投资为11353万元, 占变电站40年LCC成本的73%, 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总计4237万元, 占变电站40年LCC成本的27%。

常规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内总投资额为17782万元, 其中变电站初始投资为11203万元, 占变电站40年LCC成本的63%, 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总计6579万元, 占变电站40年LCC成本的37%。

220kV沐山站投运两年来, 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沐山站工程的建成投运, 只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工程建设阶段的体现, 在今后的运维管理工作中, 还将继续秉承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加强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 积累经验, 提炼出一套科学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变电站运维经验。对变电站设备的全寿命的管理和应用, 将整体提升我国电网智能装备管理技术水平, 满足实现智能电网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友好互动、透明开放的发展要求。

摘要:通过对变电站设备检修数据、运行缺陷统计的分析, 归纳出设备寿命周期内暴露出的共性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施工方案, 提炼出一套科学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变电站运维经验, 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管理,变电站设备,智能电网

参考文献

[1]帅军庆.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4) .

上一篇:中美高校公共体育研究下一篇:接地后备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