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周期评价

2024-06-09

全寿命周期评价(共12篇)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1

0引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 简称“LCAM”)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 简称 “LCC”),是LCC管理理念的发展和丰富。 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安全管理(SM)、效能管理(EM) 、全周期成本管理在资产管理(AM)方面上的有机结合。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 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统筹协调安全、 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1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管理目标评价和工作质量评价两个方面, 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 结果性指标包括可靠性指标、使用效率指标、使用寿命指标以及周期成本指标。 过程性指标包括及时性指标、规范性指标以及先进性指标。

结果性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可靠性指标R其战略目标为确保安全环保,保证电网、设备和人身安全并满足环保要求,视为公司战略对资产管理的首要要求。使用效率指标E其战略目标为优化资产效能,综合平衡可靠性及利用率最优、以高效资产运行满足供电服务水平要求。使用寿命指标U其战略目标为在满足安全及效能的前提下,提供资产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L其战略目标为量化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企业资产经营效益。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可分为单指标评价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单指标评价法是将每一个指标通过各自计算得到的指标值来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需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它是综合评价法的基础,可以对参评单位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不反映整体情况。 评价过程是平行指标间的各自计算,平行指标间没有计算关系。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指标的重要性设置相应的权重或折算方式, 可对分指标进行分析,但更强调整体,评价整体情况。 评价时,首先进行单指标计算,最后合成。 单指标评价法是目前电力公司通用的绩效表现评价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一般用于多方案比选,对象排序;用于电力公司的整体绩效评估,属创新之举。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可反映资产全寿命周期综合最佳的程度。由图1,综合指数如下:

其中:S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综合指数,A、B、C、D分别为可靠性权重、使用率权重、使用寿命权重、周期成本权重,且A+B+C+D=1。 这四种权重系数可根据电网公司实际情况选取对应的业务情景,得到具体的权重值。

过程性指标以结果性指标为导向,根据子指标构成,梳理成功要素,并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流程;针对管理流程,按照相应的原则设置相应的过程性指标,并逐级分解。 具体流程如图2 所示。

以结果性指标中的周期成本指标为例, 对过程性指标进行拆分,如图3 所示。

综上,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在目标、定位以及关注点等方面各有侧重,具体如表1 所示。

2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评价流程

评估的考核流程遵循持续循环的闭环管理原则,包含完整连贯的实施步骤。绩效评估考核的步骤如图3所示。具体步骤如下:明确指标分解关系、定义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公式。根据指标的设计要求收集评估对象的指标数据,进行校核、计算后出具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和差异点。评估考核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形成相应反馈意见, 用于制定资产管理工作持续完善的提升计划或对既有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修正。 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等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继续改进提升既有资产管理工作。 由图4 可以看出,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需要,评估考核环节,不仅需要优化阶段内部自评估流程和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其他相关阶段的信息反馈与评估, 实现良性循环的闭环管理。

3改进机制

通过对各个阶段、 全过程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的量化评估,不断优化资产战略和各阶段的管理策略,优化工作流程、指标体系和保障机制,形成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相辅相成,层次之间高效有序、信息通畅的横向、纵向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3.1 横向闭环管理机制

利用阶段前后或跨阶段的信息反馈和评估, 建立管理阶段之间的横向闭环管理机制,以实现资产战略、全过程资产策略、各阶段工作策略的持续优化。

3.2 纵向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战略层下达资产战略, 管理层根据资产战略制定相应的资产策略,通过二维管理体系下达分解任务和指标,执行层执行情况再反馈到管理层进行评估, 管理层将评估结果上报到战略层,战略层再根据评估情况下达考核结果,同时依据考核结果调整优化资产战略, 从而建立了管理层次之间的纵向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这种闭环管理机制,可以将战略层的决策落实到执行层的每个员工身上,同时执行情况能够及时地反馈到战略层,从而实现组织结构层次上下的协调统一。

3.3 持续改进机制

根据预定目标,制定工作策略,工作策略执行后,将实际完成的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差距,消除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完善预测标准和模型,优化制定策略的方法和流程,从而建立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

综上, 利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体系改进在各个阶段的管理策略。 规划设计阶段: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可靠性、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综合最优进行项目优选和设备选型; 制定长期规划计划;制定综合考虑基建、技改、检修工作等的综合计划。 设备采购阶段:引入LCC评价方法,以选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佳的设备。 工程建设阶段:将资产建设的过程管理与价值管理融为一体,建立物资、设备、资产对应关系,从源头上保证帐、卡、物一致。 生成运营阶段: 收集并分析以设备为中心的技术及成本信息; 实施计划检修、 状态检修和生命检修相结合的优化检修模式,降低检修成本、提供设备可靠性。 退役报废阶段:促进退役设备的再利用;对报废资产通过规范、正确的流程进行清理,使回收价值最大;对已退役/ 报废资产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应用到规划、采购、运维等各业务环节之中。

4结语

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估考核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指标体系按照分层评价、综合考核的原则构建,从战略层的总体目标到管理层的管理目标,最后分解到执行层每个员工的指标任务,构成树状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指标体系的评估考核,建立管理层次之间的纵向反馈机制,指导各阶段的工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到与总体目标的差距,使得执行层能够按照战略层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摘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电网公司的重要战略,其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估考核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本文从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两个方面对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评价,并给出了评价流程。在此基础上,对改进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管理,电网公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彩萍,等.供电企业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华东电力,2011,39(11):1870-1873.

[2]沈力,腾乐天,徐宛容.用于衡量资产管理实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华东电力,2010,38(3):432-435.

[3]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8,20(4):62-65.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2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组成、分析以及对项目具体功能的规定和建设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变电站LCC;分析

一、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LCC是指设备在预期的寿命周期内,为其论证、研制、生产、使用与保障以及退役处置所支付的所有费用之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技术是从设备、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设备、项目或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使LCC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

二、变电站LCC的组成

当前的这种管理模式把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与维护割裂开来,不仅阻碍了信息传递,也给未来的运营与维护带来困难。变电站LCC指的是变电站经济寿命周期内,所支付的总费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一次投资成本(IC)

一次投资成本(IC),指在变电站建设和调试期间内,在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以前,所付出的一次性成本。

(二)运行成本(OC)

变电站的运行成本,就是指变电站运行期间所花费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能耗费、人工费、环境费用、维护保养费以及其他费用。可用公式(OC=?%d1C1+?%d2C2+…+?%dnCn)进行估算。

(三)中断供电损失成本(FC)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将出现更多对电敏感的工业。目前,用户对中断供电的.抱怨还在逐年增加。供电中断使电力企业减少供电量和售电收人,对用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故障引起中断供电损失成本是由多个因素所决定的。年中断供电损失成本(FC)可用(FC=aWT+?%d?RC?MTTR)进行估算。其中,?%d为设备年平均故障数;T为设备年故障中断供电时间;W为设备故障中断供电功率;RC为设备故障平均修复成本;MTTR为设备平均修复时间;a为相关用户平均中断供电电量的价值,它随用户的性质、用户所在地区的不同而变化。aWT为断电(惩罚)成本,?%d?RC?MTTR为修复成本。

(四)工期变化引起的时间成本(TC)

(五)报废成本(DC)

报废成本(DC)指产品寿命周期结束后,清理、销毁该产品所需支付的费用。

三、设计方案中的LCC分析

(一)总平面优化

站区总平面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站址用地面积最小,综合社会效益最优。

(二)二次系统

1、监控系统的配置全部按标准配送式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参数配置及组屏。

2、在满足安全运行的条件下,按照国网公司变电站要求统一二次设备接口及二次线配置,减少装置功能的重复,对二次系统进行了优化整合,内容包括:(1)取消了独立微机五防系统,采用嵌入式微机五防系统,与监控系统合一;(2)取消低周低压减载屏、小电流接地选检装置、将其功能纳入站内自动化系统;(3)简化全站打印机配置,采用信息后台集中打印技术;

3、二次系统经整合后,二次屏柜数量减少,35kV、10kV保护测控装置下放到开关柜上,减少大量控制电缆接线。

(三)配电装置选型及优化

采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500kV变电站分册(版)》,为半户内方案,并进行优化,在满足规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将电缆进线改为架空进线,符合变电站实际进线条件,比电缆进线节省投资。

(四)变压器调压开关选型论述

真空开关的优越性:

1、依靠真空管熄弧,真空管电寿命高达60万次

2、绝缘油不会碳化,无需在线净油装置。

3、真空管与机械隔离触头同时存在,当真空管出现故障时,机械触头可以起到熄弧作用。

4、整体插拨式结构,油室联结触头无需更换,吊芯、安装、检修简便。

5、滚动方式替代滑动方式机械寿命达150万次。

(五)通用设计、典型设计变电站

全寿命周期理念(LCC)的应用,是国网公司在“两型一化”、“三通一标”等指导原则下推行的全新建设管理理念。“两型一化”的指导原则即要在工程建设中做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遵循工业化的建设特点,优化工艺流程,剔除冗余功能。

(六)接地方案及优化

采用国家电网公司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类成《高土壤电阻率变电站接地系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分流系数、地电位升、优化接地网均压带形式,校核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合理降阻,作好绝缘地坪,在满足设备和人身安全要求下节约成本。

四、结语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 篇3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1.前言

符合建筑物质量性能要求、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实现建筑单位利益最大化是传统建筑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是传统建筑产品的设计核心,要求在确保建筑产品的功能性和经济性平衡的前提下,追求建筑产品的高性能比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市场主动。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传统建筑产品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寿命终止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产品资源消耗的浪费以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2.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主要有功能适用原则、技术先进原则以及环境协调性原则和经济合理性原则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2.1功能适用原则

建筑功能适用性原则是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功能主要包括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能、建筑的物理功能、建筑室外环境功能以及建筑艺术效果。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要确保建筑功能的多变、灵活以及实用。

2.2技术先进原则

技术的先进性是面向寿命全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条件,只有先进的技术才能确保全寿命周期的每一步的安全可靠,在保障建筑产品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保证建筑性能以及各项功能的高效,确保建筑产品确实能够实现绿色效果。

2.3环境协调性原则

环境协调性是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的协调性主要包括环保、节能、健康以及生态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最优能源消耗原则,在建筑产品设计时要做到尽可能的使用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合理控制传统能源的使用,此外,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注重先进技术的使用,以便能够做到保证建筑设计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能源使用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二、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在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中,要注重提高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的使用率,最大程度降低不可替代资源的使用率,以切实实现再生资源环境的保护。此外,在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要最大程度的使用可循环资源以及再生资源,尽量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三、环境负荷最小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是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则意味着减少建筑设计中气体、固体以及剩余废气建筑垃圾的排放,实现最小程度的环境影响,降低环境负荷。四、无损害原则,将使用者和生产者的损害降低到零是全寿命周期建筑的重要目的,在保障生产条件安全、卫生使用环境健康安全的基础之上,确保建材的绿色环保,从而最终实现高品质的建筑室内环境。

2.4经济合理性原则

作为大众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合理性原则是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不可忽略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使用最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以确保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全寿命周期的整体全部费用即为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建筑建设费用、建筑使用维护费用以及建筑垃圾清理费用等三个方面。

3.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設计程序

明确的设计目标、初步设计方案构思、设计备选方案、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与改进和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是整个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设计程序,各个阶段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系统,在整个反馈系统中可以就整个设计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信息的交流互换。

3.1明确的设计目标

明确的设计目标可以确保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朝绿色化、可持续化以及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在具体的目标设计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建筑设计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确定;建筑的相关功能要求和建筑特性要在建筑设计目标中体现出来;建筑设计的方向和目的即为建筑设计的目标。

3.2初步设计方案的构思

在构思初步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目标通过创造性和分析法的思维进行多个方案的构思,创造构思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而此阶段的结果是概念式和草图式的。

3.3设计备选方案

在遵循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先进技术的使用,具体明确初步设计方案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方案以及设备系统和施工方案等,最终设计多个备选方案,以供建筑单位选择。

3.4全寿命周期的评价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分析过程,建筑的设计方案同样也是一个设计优化的过程,因此,要全面仔细的评估建筑方案设计。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出现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影响:影响的分析和清单的分析,具体如下:一、将全寿命周期建筑的各个阶段的各种输入、输出信息详细列出,并且评价因子要依据设计的原则和目前来确定,为有效减少评价中的工作量,在将能耗作为一种评价因子时,要将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小的评价因子尽量精简,评价指标系统的制定要依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和评价原则进行。二、评价指标数据和相关特征的采集,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时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以便能够顺利的转变为模糊的评价向量建立矩阵。三、选用多种判断矩形法和调查方法,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专家调查法和德尔斐法,此外还要在模式的整体上调整,最后全寿命周期性建筑总体情况通过评价模型进行确定,最终得出相应的建筑评价结果。

3.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通过分析评判结果,根据结果反馈对原有方案进行改进或修改,最终优化原有方案,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4.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环境效益方面,减少环境的破坏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目的。所以,从时间上,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不但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环境的符合,进而达到绿色建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从空间上,根据建筑物自身周报的环境问题,制定和采取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以做到最大程度上改善环境物质交换以及资源能流交换的概念。其次,经济效益方面,项目设计、建造以及使用于维护等全寿命周期发生的所有费用均为寿命周期成本,所以,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投入所占比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平衡投入和投资的关系,从而真正降低寿命周期的成本。

5.结语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促进建筑师能够运用定量化的评断和严密推理,制定系统、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以确保建筑设计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进而促进绿色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全寿命、全系统的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宏祥.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体系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21-22

[2]林宇光.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探索[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3(03)101-102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4

建筑物是一项集中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实物化成品, 在整个寿命周期内, 消耗的资源较多, 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在我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相同建筑面积下, 我国建筑物建造和使用中的耗能是发达国家的2到3倍[1]。因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物的低能耗、资源消耗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在这种环境下, 一些国家改变传统的建筑理念和模式, 探索一种新的建筑方式, 以更多地利用光照、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 减少能耗、降低污染。这些构成了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的雏形, 为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理念和低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但基于价格和技术等原因, 绿色建筑还未得到有效的推广。

1 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周期内, 尽可能地节约资源, 以达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目的。它倡导的是人们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相融洽,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鉴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建筑模式, 绿色建筑往往能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方面比传统的建筑模式有着更大的优越性, 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欢迎。在发达国家, 这种绿色建筑已得到有效的推广, 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绿色建筑的应用是建立在其经济评价体系能够为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基础之上的, 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在国外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如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BREEAM) ,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LEED) , 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GBC) ,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 (CASBEE) 等, 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评价方法, 丰富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3]。在我国,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步较晚,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导则》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作了一些说明, 而《住宅性能评价标准》作为我国第一批相关评价标准, 于2006年3月开始实施。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 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以设计者为基础的, 为改变这一现状, 增强投资者信心, 推广绿色建筑的覆盖面, 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经济分析, 建立一套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是必然。

2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 评价体系建立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 涉及费用较多, 因而经济评价指标也必须由多方面确定。为此, 根据相关文献设置了一次性造价、维护费用、建筑全寿命期运行、绿色投入率和绿色投入产出率等评价指标, 由此构成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系的初步基础, 具体如图1所示。

同时, 为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依据相关资料又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技术难度和社会效益这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基本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以上两个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在技术和功能上, 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做一些客观评价。文章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基础, 结合当前绿色建筑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从环境、能源、节水、材料、运营等方面对其成本进行经济分析, 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评价体系。

2.2 绿色建筑的费用指标研究

对绿色建筑而言, 建设期费用会比传统建筑费用高。同一项建筑物, 运用绿色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相比, 在初始阶段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高5%-10%[4]。在建造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方式相同的情况下, 运用绿色建筑设计, 会增加大约2%的费用。在建筑物完工后的运行阶段, 由于绿色建筑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自然资源, 能源消耗低, 同时绿色建筑节约水资源, 公用设施的维护上费用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综合考虑到建筑建筑中和建筑后的一系列费用, 在综合前提下总结各项费用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在衡量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时, 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寿命周期较长的特点, 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 计算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2.3 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研究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 环境对绿色建筑的影响较大, 反映在评价体系上就是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从效益的角度考虑, 通过对比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带来的环境效益, 在节能、节地、节水、运营管理众多层面综合考虑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效益差别。绿色建筑的一个典型效益就是缔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通过人性化的设计, 采用先进的建造技术, 运用节能环保耐用的建筑材料, 构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第二个显著效益就是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通过低能耗的建筑方式, 在后期运行中, 绿色建筑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的效益衡量中, 通过层次分析法, 列出各个评价指标, 对指标进行权重, 把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个人舒适度、环境效益等转化成能够进行度量的效益性指标, 通过对比不同的权重, 按照轻重程度对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进行量化。

3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 通过比较方案费用系数、方案效益系数和方案费用比, 用以衡量绿色建筑的可行性。

方案费用系数=本方案费用现值/各方案费用总现值

方案效益系数=本方案效益/各方案总效益

方案效益费用比=本方案效益系数/本方案费用系数

最后由方案效益费用比的计算结果, 比较系数大小, 系数比最大的, 就是最优方案。

4 绿色建筑在经济评价方式上的不同

传统建筑经济评价模式是以投资者的利益作为参考标准, 通过列出投资者利益的方式, 吸引消费者投资的一种形式。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综合考虑投资者、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经济评价的过程中, 受益人直接影响着经济评价指标的衡量, 受益人产生变化, 评价指标也随之改变。

传统建筑经济评价在前期的建筑规划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对环境、技术和其他条件进行了论证, 对整个工程的意义重大。然而这种评价容易忽视设计使用年限和其他问题。绿色建筑费用初期投入较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费用越来越小, 能耗低的优势显露无遗, 保证了每个受益方都获利。

5 结束语

绿色建筑作为节能环保的建筑方式, 在全球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 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短期内资金投入较高, 因而在看待绿色建筑时, 要着眼于长远收益。文章运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评价理念, 以一个全面的系统分析了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 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的概念、与普通建筑的区别对整个绿色建筑进行分解, 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构建完整的经济评价体系。如何更全面地确定绿色建筑的可行性, 进一步对绿色逮筑的经济性进行研究, 还有待同行们的继续研究。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中, 普遍存在着高能耗、高资源消耗、污染较为严重的现象, 因而研究和引进这一建筑理念和建筑模式, 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文章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出发, 针对绿色建筑的特点和优势, 参考经济评价常用的参数与指标, 旨在建立一套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方法, 为绿色建筑的推广作铺垫。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巍, 廖聪平.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绩效的研究[J].建筑经济, 2010, 12 (09) :156-157.

[2]金伟良, 钟小平, 胡琦忠.可持续发展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0, 23 (S1) :178-179.

[3]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的经济学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9, 3 (05) :14-16.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5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背景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一是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固定资产价值占到供电企业总资产价值的70%左右;二是分布于成百上千公里的地区、输电网跨越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受地理气候条件等一系列外界因素影响大,管理难度大;三是投入大,一般的电力设备单件价格上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元。尤其是近几年电网建设、改造的技术不断更新,造成固定资产更新快,变动频繁。

而供电企业传统的资产管理涉及的多部门、多环节,且多重视资产的前期投入,忽视后期成本管理,缺乏精细化预测、管控及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对安全、效益、效能的统筹管理较少。

(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传统基于职能的固定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强调阶段的划分和有序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上,每个部门更关注自身领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考虑不够,缺乏沟通协调。对此,必须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以系统化管理思想统筹协调资产管理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工作重点,注重各环节的工作衔接与配合,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另一方面,为有效地提高供电运营效率,在固定资产形成的前期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等阶段造成固定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在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必须从建设、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使之可控、在控、能控。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是:以供电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追求固定资产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的原理及控制理论,对固定资产从规划设计到退出一生各阶段影响大且管控难度大的关键环节重点进行管理优化,即: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为目标,采用规划周期成本法,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优化规划设计;在施工阶段,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并由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精益控制;在投运转阶段,限时定人完成验收中发现问题,严格验收消缺管理,实施“零缺陷投运”;在运行检修阶段,围绕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和设备检修情况下的电网运行方式、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在退役资产处置阶段,通过合理规划,对落后或超期服役设备和设施实施技术改造;并从安全、效能质量、成本三方面设定结果性指标,全面评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绩效。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延长服役年限,减少事故发生次数、频率,确保客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节点管控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实现资产各阶段工作策略的持续优化,坚持运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以优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总体目标,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

1.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目标优化规划设计

(1)运用规划周期成本法进行规划设计。供电企业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推行全寿命周期理念,在规划阶段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作为规划研究期,不仅要计算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投资成本,即包括?目的初投资、运行、维护以及设备报废等所有费用支出,考虑社会土地成本增长、环保要求提高等动态变化因素,而且考虑设备质量、运行环境对工程投运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系统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运行方式调整的灵活性等要求,制定安全、可靠和成本综合最优的规划方案

(2>控制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的整体影响。从电网的整体效益出发,综合考虑电网规划中涉及的新建线路、站址确定、设备选取、可靠性指标、环境指标、负荷预测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系统整体的影响,尽可能考虑在城区优选全户内变电站、GIS、低损变压器等少维护、免维护电气设备;在方案中优选路径短、维护方便、交通便利的场所;经济评估应选择满足经济性要求方案,保证实现电网系统的整体最优目标。

(3)综合多因素制定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各个阶段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目标之下对各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协调,制定一个将电网扩展、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大修计划、设备检修、运行计划、费用支出等综合考虑多因素的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使各个阶段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目标一致的整体,每个阶段工作目标均服务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整体目标。

2.对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实施精益控制

(1)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工作。在电网工程建设中,要抓好源头控制,开展工程前期安全、质量等策划工作,编制工程建设管理纲要、安全文明施工策划、工程创优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规划等,对工程建设提出安全、质量和进度等管理要求,按照“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原则开展工作。一是在确保电网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最优,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建设优良资产,为运行阶段减少运维投入;二是在安全、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缩短建设工期,控制建设投入。

(2)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围绕工程建设,企业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制定相应考核办法,要求企业负责建设管理的输变电新建、改扩建、技改及大修等工程项目,必须聘任未来设备管理单位人员为甲方代表进驻工程现场,代表供电企业对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实行管理和监督,重点监督施工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合同、按规范及标准施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检验,把好施工现场二次检验关,严禁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指出不合规范、不能达标的工程部位,并监督施工单位按要求整改。建立《施工作业工序标准化监督卡》,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公司要求。

(3)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运行单位在电网建设阶段就介入,开展工程建设的中间验收工作。公司各大工程竣工投产前均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各级验收,主要建(构)筑物基础基本完成、土建交付安装前、投运前(包括土建和电气安装调试工程)三个阶段开展中间验收,输电线路基础、铁塔组立、架线,每个阶段在完成工程量的70%后开展中间验收。改变以前待工程竣工后,只进行竣工验收的方式,采取工程验收与竣工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全面管控工程安全、进度和质量,确保设备安装、调试质量可靠,对安装期间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支持运行期间技术管理。

3.投转运阶段实行“零缺陷投运”管理

严格验收消缺管理,杜绝消缺无计划、拖延造成工期延缓。对于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牵头梳理,分门别类,组织勘察、设计、监理、设备材料供应、调试、试验等单位提出处理意见,限时、定人完成,最终实现“零缺陷投运”。

4.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

优化运行、检修策略,合理配置运行、检修维护资源,在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电网运行效能,降低设备运维成本。

(1)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综合安排设备停电检修,公司各单位编制月度检修计划时,既考虑输变配电工程施工安排、设备消缺、预试周期、保护定检、防污工作的要求,同时考虑当时实际的情况,实行集中停电,使变电、线路、业扩、城网改造、专项工程等停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实施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①停电检修前,检修单位应做好充分准备,制定检修方案,编制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落实人员、工具、器材、仪器仪表、备品备件、车辆等,实行工作预想制。②施工方案要严格按照专项工程精细化课题管理要求进行编制。③集中检修,要求检修单位合理安排工期,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设备应修必修,修必修好。④集中检修的设备遵循逢停必扫的原则。⑤设备运行单位在所辖设备计划停电前,必须采用红外仪器进行红外成像、测温,以对设备进行全面摸底,发现的缺陷在停电时一并消缺处理。⑥电网设备检修时可灵活安排工作,尽量将变电和线路设备相结合,变电设备检修时线路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线路设备检修时变电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⑦新安装、大修、异常的设备,运行单位必须重点跟踪其运行情况,如特别巡视、数据抄录、电量平衡计算等。⑧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执行后必须评估。

(2)优化电网检修情况下电网运行方式。变电设备的检修充分利用接线方式变化,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对可采用带电作业方式的各种工作,优先安排带电作业处理。配电设备坚持能带不停的原则,避免采用停电检修,做到能带不停,促进增供电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3)实行设备状态检修。以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为基础,按照公司、基层单位、班组三级,逐级逐层开展设备状态评价,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供电企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

收集设备信息,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各生产班组对设备投运前信息(出厂报告、交接报告等)、运行信息(包括事故、缺陷、跳闸、运行工况等)、检修信息、试验信息、带电检测信息(离线检测、在线监测等)进行收集,通过对设备状态量的收集和分析,评价设备状态,确定设备当前状态及发展趋势。对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为非正常状态的设备进行风险评价,并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和比较,以确定设备面临和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根据风险高低安排检修次序,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为设备的状态检修决策提供依据。

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按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及相关标准、文件,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并充分考虑基建、技改、停电计划等因素,考虑同间隔设备、同一停电范围内,设备检修时间一致的原则,优化周期和运行方式,切实做到一停多用,减少重复停电,提高设备可用系数。

(4)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为适应电网发展迅速、变电站投产数量快速增加的要求,通过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革新,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设立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无人值班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不设运行值班人员,由监控中心、操作队负责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实现变电运行人员集约化管理,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5.合理规划实施技术改造

供电企业要每年对电网或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可靠性、线损指标、电压合格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改善和提高电网或设备安全运行以及消除薄弱环节的技术措施,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利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对现有落后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进行完善、配套或整体更新改造,或对超期服役的输变电设备和设施进行局部或延长寿命的改造或更新,提高电网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提高安全生产、资产经营水平。

(二)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效果的评估

1.设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结果性指标

供电企业要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体目标为最高指标的结果性指标,以便对固定资产管理整体工作的实效和主要流程运转情况进行评价。指标既体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表现和成本综合最优,又充分考虑各阶段流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指标通过分解形成各管理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果性指标主要运用内全效能成本指标(以下简称SEC)。该指标反映内全部或某一部分固定资产安全、效能、成本三方面的整体表?F,单位为元,千伏安,即内单位容量电网资产花费的总成本。

(1)安全指标因子(fs)。安全指标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相关规定,确定各单位内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电网、设备、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目的是降低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次数,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安全指标因子采用幂函数方法,评价各类事故对SEC指标的综合影响。fs需根据电网、设备及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进行统计,涵义为各类设备在发生各类事故后对维护及修理成本的必要需求,计算公式为:

fs(安全指标因子)=fs1(特大事故因子)×fs2(重大事故因子)×fs3(一般事故因子),其中见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发生特大事故形成的安全指标因子要比一般事故大,也就是说发生特大事故后,为使该资产或设备重新达到可使用状态需要投入或占用更多的成本,这点也与实际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而事故级别的判别鉴定采用以下方法:

(2)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效能质量指标因子主要考虑供电可靠性及供电的电压、频率合格性对成本因子的影响,目的是提升电网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电网运行质量。效能质量指标因子采用指数函数的方法对三类质量因素进行调整。

计算公式:fε(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1(供电可靠性因子)×fE2(电压合格率因子)×fE3(频率合格率因子)

当指标完成值低于考核值时,fE值将大于1,因运行质量不满足企业总体要求时将会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增加;当指标完成值高于考核值时,fE值将小于1。因此,运行质量提高,将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节约。

(3)成本指标因子(C)。计算公式:C=C1(资产分平均投资)+C2(运维成本)+C3(检修成本)+C4(故障处置成本)+C5(报废处置成本)

2.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的收集

月度数据采集模板使用统版本进行数据的收集上报,收集的数据口径为220kV主变、断路器、GIS、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站内其他变电设备等六大类设备的相关信息。

月度数据报表包涵的内容:主页;主变汇总信息;断路器汇总信息;GIS汇总信息;架空线路汇总信息;电缆线路汇总信息;站内其他设备汇总信息;主变设备基础信息;断路器?O备基础信息;GIS设备基础信息;架空线路设备基础信息;电缆线路基础信息;供电可靠性因子信息;容载比信息;安全因子信息;购电价信息。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数据(人工费用、材料及台班费用、检修费用、抢修费用等)根据设备台帐逐项收集。

3.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评估和分析

每月、每年根据收集评估对象的指标数据,进行校核、计算后出具评估结果。继而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全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和差异点。最后,评估考核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形成相应反馈意见,用于制定资产管理工作持续完善的提升计划或对既有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修正,最终形成评估考核的闭环流程(详见图1)。

针对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可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将结果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子指标,并分析其构成比例,明确构成权重及今后改善关键环节。以成本指标因子为例,在计算得出分平均投资、运维成本、检修成本、故障处置成本、报废处置成本等子指标的同时,分析反映出相关资产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优化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控、控制建设成本、完善投资评估、加强退役资产管理、提高设备再利用率、优化设备报废处置等完善提升措施。

(三)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长效机制

1.创建固定资产“账、卡、物”联动长效机制

规定应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清查范围涵盖公司所有在用固定资产。针对电压等级不同的固定资产,清查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清查重点统一集中在核实所有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固定资产在财务系统(SAP)卡片号、固定资产在生产管理系统(PMIS/OMIS)台账设备号、数量、型号等信息,要将各固定资产在财务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对应,对未对应的固定资产进行联动维护。同时每月通过系统自动计算资产对应率来判断资产清查完成率。对于新增的固定资产,则采取及时创建资产卡片号、台账设备号、完善卡片信息、财务及时入账等方式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和核对。通过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为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的联动长效机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理顺专业关系,侧重日常管控

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分工、数据收集管理及报送要求、监督检查考核要求。如:生产技术部负责建立和维护设备台帐、填报各类设备基础信息、提供资产维护分工、各类设备维护人数、耗用材料、机械台班、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等数据;财务资产部负责根据各类成本发生数额分摊至明细设备填报资产原值、检修费用、抢修费用、报废处置成本、购电价等数据;人力资源部负责提供设备管理、维护人工费用数据;发展策划部负责提供容载比信息;安全监察部负责提供供电可靠率数据、设备停运时间、安全因子信息及汇总全公司数据和分析测算审核。同时规定了各部门每月3日前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审核报送。

3.固定资产状况多层次、多维度实时掌握

各相关部门、各单位按照规定的数据报送周期、工作要求,同时结合日常运行、检修工作相关信息,使用系统一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通过信息化平台参与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程,实现对信息化平台多层次、多维度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固定资产全寿命系统能够实时了解固定资产规模、结构、状态及资产的投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设备的健康、运行状况,通过以上信息的掌握,可为下一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层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反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建立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

根据供电企业电网资产管理特点,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不同阶段特点的工作项目以及相应的具体工作内容,较为完整地覆盖了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扭转了原来管理脱节、松散、单一而独立的局面。各工作项目及内容之间既独立又统一,又均可通过全寿命周期评估考核机制量化计算SEC指标,从而在固定资产形成前影响决策。

(二)改变了电网资产检修方式

原来由于电网资产覆盖面广、距离远、实施困难,而直采用以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方式(即年初下达检修计划,划定检修任务和区间,并相应下达检修成本刚性预算),由此导致部分资产尚未到报废状态或折旧年限即拆除换新,提前报废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具有一定的管理盲目性。在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式后,可以根据各类资产SEC指标判断设备使用状态,检修方式转变为状态检修,较计划检修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各类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产报废成本。

(三)固定资产生产运行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6

关键词:输电线路;全周期寿命;可靠性;成本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42-03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全寿命周期理念对输电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输电线路受各类气象条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因此线路所经路径要求有足够的塔基宽度和净空走廊。然而,受土地利用、自然环境和城市建筑等复杂条件的限制,输电线路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复杂,也增加了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估算的难度。因此,估算电网建设工程的合理投资额,实现成本最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具有重大意义。

1 全寿命周期概念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这样的一种管理方法——为达到合理分配成本花费与更高经济利益的目的,在设备预期的寿命周期内,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最终使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LCC是由资产设备一生所消耗的一切资源量化为货币值后累加而得,明确地指出了为拥有一个设备一生的成本费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性参数量[1]。电网全寿命成本的表达式为:

LCC=IC+OC+MC+FC+DC (1)

式中,LCC为Life Cycle Cost,即全寿命周期成本;IC为Investment Costs,即电网一次投入成本,分为试运行之前的成本投入和运行期间的更换设备时成本投入;OC为Operation Costs,即电网运行成本,指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保养费及人工费等费用的总和;FC为Failure Costs,即电网故障引起的供电损失成本,指的是在运行过程中临时停电或故障致使的缺电而引起的损失成本;DC为Discard Costs,即设备报废成本[2],存在于寿命周期结束后,视具体情况而分为正值和负值。其年值可表示为:

Ca=Lcc (2)

式中,TL为电网项目的全寿命期限,其现金流向示意如图1所示。

2 输电线路全寿命成本的设计理论方法

全寿命成本的输电线路设计方法,其本质是在系统规划给定的决策信息条件下,在满足输电线路各部件及整体技术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一般性的设计,对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进行有效地预测,从而根据全寿命成本的比较对输电线路的原有设计进行必要的反馈以改善其设计,使之符合输电线路建设的全寿命理念要求。

基于LCC的预算有很大优势。首先,LCC除了考虑设计、建设、运行维护、设备更新改造等费用外,还考虑事故停电损失费用及停电造成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间接损失费用[5],会更加客观,比传统以工程的直接投资费用最小为目标的方案评价更科学。此外,LCC包含了规划方案质量及风险评估,使投资决策方案更为科学合理,社会效益更大。其次,输电线路的设计是基于LCC分层次设计,各个层次均需全寿命成本的循环比较来进行具体设计的选择,设计和全寿命成本的预测是共同进行的。即各个层次的输电线路设计及全寿命成本预测均是在部分确定的已知条件下,由常规性设计的经验,进行输电线路后续本体的设计假定,从而确定模糊的假设条件,如后续设计部件大约的型号、数量等参数,以此进行各个设计过程的全寿命成本预测,从而对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全局性的经济指标。

3 基于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的实例分析

采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网规划方法,对蒙东地区2015年66 kV农网网架进行优化规划。该地区66 kV电网有66 kV线路27条,线路长度593.69 km。其中LGJ-70、LGJ-120、LGJ-150型悬垂线路466.39 km,LGJ-50、LGJ-70型陶瓷横担线路127.28 km。66 kV线路26.02%为瓷横担线路,建设年限早,设计标准低、线经细。这些线路经30多a风吹日晒,已达运行极限。66 kV变电所布点稀,造成10 kV供电半径大,线损高,事故停电频繁,原来的供电设备以满足不了现有的用电水平。预计2015年该地区总用电量9.2亿kW·h。

规划中对于66kV线路按线型LGJ-240和LGJ-150考虑,该线型的寿命为30 a,全线采用铁塔架线,投资为49万元/km,组合投资成本率5%,设备可靠性参数取自该地区设备统计值。本文根据提出的模型,运用算法,对蒙东某地区2015年66 kV农网部分网架进行规划,得到优化方案,取其中LCC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规划方案1,该方案架线总长398.8 km,LCC计算结果规划方案二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大于方案一。为了对比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方法(不考虑LCC)得到优化规划方案2,其架线总长为383.3 km。本文也对方案2进行LCC计算,结果列在表1中。

选取其中部分规划方案说明分析,图3为LCC最小的规划方案,图4为常规优化的方案,其中虚线部分为新架设的线路。

从图4和图3可以看出,两个方案的差异主要在节点9-10、8-10、4-8、6-12、2-6的架线方式上。其中节点6为主要电源点。方案1在4-8节点架设了多回线路,间接地增强了8点及以外的地区与电网的联系,以保证接入电源的出力,在线路发生1点甚至5点故障时也能顺利送出;方案1的8-9-10联通、方案的8-9-10联通,具有几乎一样的电网安全效果。但是9-10之间的距离远小于为8-10之间的距离,因此9-10之间架设线路花费的投资要减少一半左右。即方案1在这里用较少的投资达到了和方案2同样的安全效果;2点为较小的电源点,在方案2中2-6的线路,效果不够明显且不够经济实惠,故在方案1中删去了其中的一条。综合考虑方案1考虑了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使得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是最佳的规划方案。

从上面的算例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没有LCC理念作为指导,可能会因为只考虑初始投入成本而误认为方案2优于方案1,从而错过了更好的方案,显然方案1具有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依据全寿命周期的基本理论,将它实际应用大农网线路规划中,根据设计模型,结合设计输电路径的实例,验证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配电网输电线路的设计上可行性,也为供电可靠性和最大的社会效益提供理论保障,采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网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7

我国既有建筑总量达500亿m2,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中,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是一个重点。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建筑,外墙保温一般达不到绿色建筑的要求,采暖系统控制过于简陋,属于高能耗建筑;对既有建筑拆迁会给居民带来经济压力,生活不便,且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及造成环境污染;而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短期内可见节能效果,减少建筑能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欧、中欧已相继完成节能改造,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外对既有建筑改造的经验丰富,值得我国借鉴。

在既有建筑改造中一般采用EPS保温板作为外墙保温改造的材料,因而对EPS板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可为既有建筑的外墙保温改造提供参考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指量化产品生命周期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以及环境释放,根据量化结果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LCA分4阶段,目标与范围定义、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结果解释。目标与范围定义即确定研究的对象与系统边界;清单分析主要是数据的采集与计算,是整个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影响评价是对计算结果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能源消耗、温室效应、酸化效应等方面,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特征化、归一化、加权综合化等。

LC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至今已有较多研究,开发有ELCD、Ecoinvent Public等数据库,评价方法主要有瑞典的环境优先战略法、Eco-indicator 95,软件有sima Pr(瑞典)、TEMA(法国)、Gabi(德国),其中sima Pro应用最为广泛。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LCA研究,数据库方面主要有四川大学环境学院与亿科公司联合开发的CLCD数据库,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RCESS,同济大学开发的中国汽车替代燃料生命周期数据库,宝钢开发的baosteel LCA。此外,还有亿科公司推出的Ebalance LCA计算软件。整体上,我国在LCA方面仍缺乏大量基础数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上较为落后,没有统一标准,主要使用国外的评价方法[1]。

国内对EPS板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较少,马丽萍等[2]调研计算了EPS板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主要考虑了EPS板的某一寿命阶段,没有整体的全寿命计算。顾道金等[3]重点对某住宅建筑物的材料生产及运行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分析了各阶段耗能百分比;肖君等[4]用DEST-C软件增加建筑能耗分析环节,对XPS等保温材料进行生命周期评价;该2项研究对保温材料报废阶段均采用填埋方式,没有考虑保温材料回收带来的正影响。本文从EPS生产、销售运输、既有建筑使用EPS、回收运输、回收生产、回收得到PS颗粒等6个方面,对EPS板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

1 目标与范围定义

取功能单位为1 kg EPS板,系统边界考虑EPS板的全寿命周期,包括EPS板生产、销售运输、既有建筑使用EPS、回收运输、回收生产以及回收后得到PS颗粒。EPS板回收后可用于建材、涂料、粘合剂等领域[5],本文的系统边界截止到EPS板回收加工成最基本的PS颗粒;忽略EPS板安装、拆除阶段的能耗及环境排放。系统边界详见图1。

2 清单分析

2.1 EPS 板生产

EPS板生产的原料主要考虑聚苯乙烯和发泡剂正戊烷, 具体能耗数据引用文献[2]的计算结果。

2.2 销售运输

由于数据缺乏,运输距离取全国平均运输距离61 km[3]。 采用10 t柴油货车运输,自重10 t,可载重10 t,可载体积: 9.5×2.3×3.5=76.475 m3。EPS板平均密度为30 kg/m3,可载质量76.475×0.03=2.3 t,因EPS板质量轻、体积大,2.3 t远低于货车载重量,可取装载量为2.5 t,货车总重12.5 t。取平均运输速度为60 km/h,查文献[6]可知耗油量为20 L/100 km,柴油平均密度为1.19 L/kg,则行驶61 km时,运输1 kg EPS的耗油量为4.101×10-3kg。

2.3 既有建筑使用 EPS

本文采用BIN方法[7]计算1 kg EPS保温板投入既有建筑使用过程中减少的空调耗电量,计算模型取龙惟定[7]文章中的上海办公楼模型。外墙分非保温外墙与保温外墙2种情况(见图2)。

保温外墙改造中因针对既有建筑改造,不减小原墙厚度, 仅在外围加贴EPS保温板系统。其它计算条件保持不变,可计算采用2种墙体的建筑空调耗能量差值。假设EPS保温系统寿命为20年,可得1 kg EPS板寿命内减少的建筑耗电量为62.88 k W·h。随着建筑使用面积的增大,1 kg EPS板可节约的电量降低。

2.4 回收运输

回收距离取全国平均运输距离61 km。回收运输时,可对EPS板进行压缩。由实际调研得到,机器的压缩功率为18.5 k W·h/100 kg,1 kg EPS板压缩耗能为0.185 k W·h。压缩体积比为40∶1,则压缩后的EPS板密度为1200 kg/m3,货车可满载20 t,运输距离为61 km时,货车运输的耗油量为27 L/100 km,则1 kg EPS的耗油量为1.384 ×10-3kg。

2.5 回收生产

回收工艺采用熔融法回收造粒,回收流程为:人工分选→ 粉碎→洗涤→干燥→脱泡→造粒。该生产过程有少量的戊烷气体挥发,本文予以忽略,只考虑该生产过程的机器能耗。由实际调研,该生产过程的机器总功率为181.95 k W·h/300 kg,1 kg EPS板回收能耗为0.6065 k W·h。EPS板回收后加工成PS颗粒,由实际调研取加工回收率为90%。

3 影响评价

本文采用Ebalance软件进行LCA计算,柴油、电力、PS颗粒的能耗及环境排放数据取自CLCD数据库,电力取全国平均电网数据。本文计算1 kg EPS板全寿命周期的酸化潜值 (AP)、不可再生资源消耗(CADP)、能源消耗(PED)、富营养化潜值(EP)、全球变暖潜值(GWP),对其进行特征化、归一化处理,结果见表1、表2,各过程归一化值贡献百分比见表3。

注:负数表示减少能耗及环境排放,下同。

%

4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既有建筑使用EPS与回收得到PS的2个过程对环境产生正影响,其它4个过程产生负影响。EPS板生产和回收得到PS过程CADP值最大,因为主要生产材料聚苯乙烯从苯和乙烯转化而来,苯和乙烯从石油提炼,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既有建筑使用EPS和回收生产过程CADP、 GWP值较大,因为这2个过程主要涉及的能源为电力,我国电力主要组成是火力发电,发电过程伴有大量二氧化碳产生。 销售运输与回收运输主要消耗CADP;回收运输中使用电能压缩EPS板,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销售运输过程增多。

由表2可以看出,取各过程对环境影响程度最大的2项, EPS板生产、销售运输、回收得到PS过程为CADP>PED;既有建筑使用EPS、回收运输、回收生产为PED>AP。

由表3可知:(1)EPS板全寿命周期对环境产生正影响, 且正影响远远大于其生产、运输、回收带来的负影响。既有建筑改造中使用外墙保温能真正地减少建筑能耗,但顾道金等[3]通过对住宅建筑单位面积全生命周期能耗与保温层厚度的关系做了比较分析发现,使用EPS板能降低建筑能耗,但当EPS板厚度增加到100 mm后,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几乎不再降低,超过120 mm后,生命周期总能耗反而逐渐增加。故既有建筑改造使用EPS保温板厚度不应超过100 mm。(2)EPS板回收很大程度上抵消了EPS板生产带来的环境负影响。虽然在全寿命周期中占的比例很少,但其广泛的用途可减少其它材料生产时对环境的影响;若EPS板不回收仅作填埋、焚烧处理,会进一步增加环境负影响,并占用土地资源。目前,北欧国家和日本PS泡沫塑料回收再生利用率为72%,韩国为64%, 我国不到30%,我国EPS回收行业有待进一步重视与发展。 (3)销售运输、回收运输、回收生产在全寿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5 结 语

(1)1 kg EPS板可减少酸化潜值0.331 kg SO2当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55.0 kg Coal-R当量、减少能源消耗27.7 kgce当量、减少富营养化潜值0.0218 kg PO43-当量、减少全球变暖潜值61.6 kg CO2当量。既有建筑外墙保温改造可使用EPS,EPS板厚度不应超过100 mm。

(2)本文所取指标中,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全球变暖效应以及酸化效应为主要不利指标。为减少环境影响,可通过化学方式合成原材料,减少石油提炼消耗;提高能源的燃烧率,减少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的排放。

(3)EPS板全寿命周期对环境产生正影响,且正影响远高于生产、运输、回收阶段对环境产生的负影响。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8

1 绿色建筑

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提倡绿色建筑, 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呢? 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给出规范的定义, 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整个定义从四个方面去诠释绿色建筑, 第一, 全寿命周期这个概念是指包括原材料的开采、材料的运输以及加工、工程的建造、材料的使用及维修、拆除以及资源回收再利用、改造等环节。第二, 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的问题, 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 已经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即建筑过程中对节约能、节约水资源、节约用地、以及保护环境问题予以重视, 这几个方面是对于绿色建筑的基础。第三, 要为建筑施工提供一个健康、方便的环境。建筑工程的最终消费者是人, 所以保证人的健康, 这也是对于建筑的基本要求, 节约是不能够以影响人的健康为前提的。要重点强调适度消费的理念, 反对奢侈以及铺张浪费[2]。对于各种资源要进行高效的利用, 不能浪费资源,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基本方向和原则。第四, 绿色建筑的价值理念在于, 建筑与自然相和谐, 绿色建筑的发展要始终保持人、建筑以及自然的相互协调, 这几个概念在实际工程中, 具有广泛的意义。

2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寿命周期评价简单来说, 就是一种评价产品存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当中, 从原材料的取得、产品生产以及产品使用过程、使用后的处理、对环境的影响的技术与方法。全寿命周期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和防止破坏环境的保护手段, 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确立和定量研究能量、部分物质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排放, 综合进行评价一种产品的工序以及生产过程是否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荷, 能源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影响, 都是对评价环境改善的有效方法。

绿色建筑除了在建筑设计、建筑过程中都要有所体现, 还要对近阶段的绿色建筑方案进行采用, 在建筑运营中重视节能减排与建筑寿命、材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要在建设项目中对环境有影响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为绿色建筑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研究方向[3]。

3 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做出客观的评价, 要根据一些技术方法以及原则来选择对管理比较有效果的指标, 每个科学分析方式都不能应用在各个工程管理中, 要从实际的角度去做出符合现状的管理原则与方法。为了把绿色建筑管理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以下几点原则具有一定的指标选择性。

第一, 科学性原则的角度。在对管理体系了解以及熟悉的前提下, 才能够进行科学的选择评价体系指标, 而指标所反映出的是客观的重要信息。要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去进行选择指标, 一方面要突出宏观的组成结构, 另一方面要有具体的评价措施等; 定量评价指标与定性评价指标要进行结合, 才能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评价的真实度。第二, 可操作性原则的角度。实用性是评价体系必不可少的方面, 对于评价元素的测量以及取得的方式, 都是需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体系中, 指标的选择应当简单方便, 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第三, 综合性原则的角度。建筑工程的管理存在多方面因素, 总结在一个评价体系中才能够全面反映出项目的真实情况, 不能着重的偏向某一个方面, 要从综合的角度出发, 才能够客观的对项目进行总结。

4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影响的因素

绿色建筑就是要实现建设工程的绿色化, 首先要符合资源指标, 主要表现在材料设备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 例: 绿色材料的使用、资源的配比; 管理指标主要表现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组织体系、信息的整合以及工作人员的信息进行合理管理等方面; 技术指标主要表现在施工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可靠性等进行评价; 经济指标是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统计以及对环境治理的一些费用、控制工程预期成本的评价; 能源指标在绿色建筑中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 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建设、运营期间的能源消耗量、利用率等方面; 环境指标是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以及项目使用阶段, 对周边的环境是否会造成影响的评价。

绿色化工程的实施, 对工程管理水平的影响, 主要是集中在上述所分析的六个因素。为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评价与分析,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资源、管理、技术、经济、能源、环境几个指标。该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管理现在模糊的管理制度, 把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的划分, 有利于工程项目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5 建筑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的确立

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 对于工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 本文建构了关于建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资源指标。主要是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就地取材情况、材料有效利用以及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进行管理; 第二, 管理指标。在管理方面要注重人员的培训、加大管理层面的参与性、信息资源的获取量以及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着手进行管理; 第三, 技术指标。在这一指标里要加大工程实施的可靠性、实施过程的适宜性以及绿色技术的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管理; 第四, 能源指标。在工程建筑中要对能源的消耗量进行监控, 提高能源的使用率以及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次数; 第五, 环境指标。对于工程中的固体垃圾处理要及时、建筑过程中减少噪音的产生、对于有害气体的排放要加以控制、污水的处理方面要提升; 第六, 经济指标。绿色建筑建设工程要注重工程项目费用的控制, 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治理费用的支出。

6 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全寿命周期的建筑是一个工程设计、建造以及工程运营、回收等各个阶段的过程。为确保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顺利实施, 就要准确构建高效、全面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有效的依据。

第一, 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定要按照阶段进行, 先后需要建立多个体系, 主要有绿色建筑设计与规划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智能化运行评价体系、还有比较重要的绿色建筑施工评价体系以及创新评价体系。第二, 建筑评价体系的确立, 要按照多层次多角度实施。层次结构与评价指标体系, 是属于建构绿色评价体系的两个重点。该体系从层次上要分为: 总目标、分目标、标准层以及基本层。各种指标按照位置关系、顺序、以及权衡的程度、指标的量化, 同时从综合的角度分析, 需要充分建立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多角度的评价体系。第三, 要从建筑的整体进行出发, 逐渐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对绿色建筑环境发展以及效益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要从经济性角度、地域性角度多方面进行评价, 才能够建立全面的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7 结束语

把发展的目标要确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全面大力推进绿色建筑, 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 节能、环保是建筑行业在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理念。只有不断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同时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增加对于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 大力加强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 宣扬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建筑行业要重视绿色建筑的创新, 才可以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快速发展。

摘要:我国近些年来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加, 尤其是环境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 要做好环境的管理与保护, 以遏制环境的变化以及负面影响。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沛.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改进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13.

[2]丁钊.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21) :5874-5875.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9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

油藏经营管理是从油藏发现、开发建设、开发生产直到油藏开发退出全过程的经营管理, 用集成的思维和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油藏, 实现人、财、物、技术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合理配置, 进而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基于油藏经营的效益评价是进行油藏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实现油田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提升的必要手段。

目前, 油田企业的效益评价大多依赖于单一指标的罗列, 没有结合油藏经营战略要求, 实现对单井、开发管理单元、经营管理单元的多层面分析。同时, 传统的财务效益评价方法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短期决策行为, 不能提供企业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造成短期经营效益同长远战略目标的背离。本文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 明确已生产寿命周期和剩余寿命周期两个维度, 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对油藏各层面经营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协调采油厂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采油厂油藏经营全寿命周期的界定

企业寿命周期概念最早由马森·海尔瑞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即所有的企业都有出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紧密相连, 构成了企业完整的生命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斯坦梅茨 (L.LSteinmetz, 1969) 发现了企业成长过程S形曲线;丘吉尔和刘易斯 (N.C.Churchill和V.L.Lewis, 1983) 提出了五阶段成长模型:创业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李业 (2000) 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修正模型, 将企业生命周期依次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全寿命周期理论不断被应用到国防、能源、交通等行业, 但关于油田企业效益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 大多只是停留在全寿命周期内部成本核算层面。

综上所述, 结合采油厂油藏经营的特点, 笔者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油藏勘探阶段、油藏开发建设阶段、油藏开发生产阶段和油藏经营退出阶段, 如右上图所示。

1.油藏勘探阶段。勘探过程是一个发现油藏, 探明油气储量的过程, 其主要经营管理内容是降低勘探成本, 开展油藏评价, 评估油气储量成本及价值, 追求勘探开发一体化、油气储量价值化和油气储量内部市场化管理。

作为油藏经营全寿命周期的起始阶段, 详细记录各勘探井的前期数据资料, 为形成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完整成本资料奠定基础。同时, 正确区分勘探成本及非勘探成本, 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核算的程序将费用和成本合理分配, 保证后期效益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2.油藏开发建设阶段。开发建设过程是一个扩大油气再生产能力的过程, 其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编制、评估和优化油藏开发建设方案, 实现开发建设过程的项目化管理, 优化投资决策。油气开发建设阶段支出应全部资本化, 通过折耗的方式分摊计入油气产品成本中。

3.油藏开发生产阶段。开发生产过程是一个已开发油田的再生产过程, 其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划分、评价油藏经营管理单元, 编制、优化油藏经营管理目标方案, 实现油气生产管理的集约化, 投资成本管理的一体化和内控管理的制度化, 油藏经营分级管理的公司化, 考核与效益、可持续发展指标挂钩和考核期与任期同步化, 油气生产投入产出的清晰化, 追求产量、投资、成本、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五统一”。同时, 开发生产阶段支出在发生时全部计入油气产品生产成本中。

4.油藏经营退出阶段。经营退出过程是对低效和无效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政策调整、租赁或买卖处置的过程, 其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评价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开发状况、经营状况及效益, 按照国家政策和油气开发公司规定, 合理处置低效或无效井。在油气资产取得时, 对经营退出阶段的支出一次性预提, 并予以资本化, 采用折耗的方式分摊计入到油气产品当中。

从本质上而言, 效益评价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在油藏经营全寿命周期内, 勘探、开发建设、经营退出三个阶段并没有油气产出, 不发生效益评价活动;全寿命周期成本发生在不同阶段, 是各个阶段成本的累积, 因此, 开发生产阶段的效益评价建立在其他三阶段所构筑的成本体系基础之上。因此, 为了充分体现油藏经营的持续性, 本文将其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已生产寿命周期和剩余生产寿命周期两个维度, 分别构建油藏开发生产阶段的效益评价模型。

二、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采油厂油藏生产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所以其效益评价必须具有连续性, 侧重长期的经营管理目标。本文分别从已生产寿命周期和剩余生产寿命周期两个维度出发, 引入贡献毛益评价方法, 构建单井开发管理单元、经营管理管理单元等多层面的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揭示油藏持续生产经营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 追求整个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低与效益最大。

(一) 已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油藏已生产寿命周期, 是指从油藏勘探阶段到油藏经营效益评价当期的时间段。又因为勘探、开发建设阶段没有油气产出, 在文中实际上是指开发生产初期到当期的这一时间段。综合考虑各年度的投入产出情况, 为经营效益评价提供对比标准。

1. 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成本构成分析。

(1) 单井直接成本构成。在已生产寿命周期内, 单井每个年度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之和便是其直接成本, 主要有药剂费、油井劳务费、单井提液电费、井下作业费、井口劳务费和青苗及污染赔款、资产折旧费等。因此, 某一年度单井直接成本可以表示为:

其中:Ct单井直为第t年单井的直接成本;Ct单井电为第t年单井提液电费;Ct单井作业为第t年单井井下作业费 (含措施作业和维护作业) ;Ct药剂为第t年单井药剂费支出;Ct井口材料为第t年井口材料费;Ct油井劳务为第t年单井的油井劳务费;Ct青苗及污染赔偿为第t年青苗及污染赔款;Ct折旧为第t年油气资产折旧 (按照油藏全寿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确定) 。

(2) 操作层间接费用构成。操作层是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最基层, 主要由采油生产操作层、注水操作层、综合服务队和护矿队等组成。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操作层生产工人及管理人员人工费用、操作层注水费用、油井地面维护费用等。因此, 某一年度对操作层间接费用分摊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Ct采油操作为第t年操作层管理和维护油气生产正常进行所发生的费用;Ct地面维护为第t年油井地面维护费;Ct注水操作为第t年注水操作层进行注水所发生的相关费用;Ct综合服务为第t年综合服务对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Ct护矿费为第t年护矿队管理和维护油气安全生产所发生的费用。

(3) 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分摊构成。经营管理单元是采油厂在合理归集开发管理单元, 统筹地面与地下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间接费用主要有管理费用、人工工资、折旧费用、油气处理费用和其他辅助生产费用等。因此, 某一年度油藏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分摊表示如下:

其中:Ct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为第t年所分摊的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Ct管理费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发生的管理费;Ct人工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发生的人工工资;Ct折旧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发生的折旧费用;Ct联合站为第t年联合站发生的费用;Ct其他辅助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其他辅助生产费用。

2. 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单井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该计算模型是用于衡量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单井产出扣除单井直接成本、操作层分摊的间接费用、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分摊的间接费用后对于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经营效益贡献大小的指标。利用单井贡献总额的正负来判断单井在已生产寿命周期内油气生产是否有效, 其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E单井为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单井贡献毛收益总额;Qt单井油为第t年单井产油量;p油t为第t年油价;Ct单井为第t年单井发生的总成本;Ct单井直为第t年单井发生的直接成本;Ct操作层间接费用分摊为第t年单井所的分摊操作层间接费用;Ct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分摊为第t年单井所分摊的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

可以依据E单井的正负号来确定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单井经营效益状况:

若E单井<0, 则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单井油气生产为无效, 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经营效益无贡献。

若E单井>0, 则在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单井生产有效, 在弥补自身成本费用的基础上, 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经营效益有贡献。

3. 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开发管理单元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开发管理单元是指具有相对完整的注水系统、独立层系井网, 但不具备完整的油气处理系统, 由若干个开发单井构成的一个油藏区块。

该计算模型是指用于衡量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开发管理单元的产出扣除所属单井直接成本、操作层间接费用分摊、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分摊后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经济效益贡献大小的指标。可以通过贡献毛益总额正负值来判定其油气的生产是否有效, 其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E开发管理单元为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开发管理单元贡献毛益总额;Qt开发管理单元油为第t年开发管理单元原油产量;Cti单井直接为第t年开发管理单元第口单井所属单井直接成本;Ct开发管理单元为第t年开发管理单元所发生的总成本;为第t年开发管理单元所分摊的操作层间接费用;Ct开发管理单元分摊操作层为第t年开发管理单元所分摊的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

按照E开发管理单元的正负号来确定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开发管理单元经营效益状况:

若E开发管理单元<0, 则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开发管理单元油气生产效益为无效, 对经营管理单元经营效益没有贡献。

若E开发管理单元>0, 则已生产寿命周期内开发管理单元油气生产效益为有效, 产出除能弥补其成本外, 对经营管理单元的经营效益有贡献。

4. 已生产寿命周期内经营管理单元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贡献毛益总额是用于衡量已生产寿命周期内经营管理单元产出扣除所属单井直接成本、操作层间接费用和经营管理单元间接费用后对于采油厂经济效益贡献大小的指标。可以通过经营管理单元已生产寿命周期内贡献毛益总额的正负值来判定其油气生产是否有效, 其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E经营管理单元为已生产寿命周期内经营管理单元贡献毛益总额;Qt经营管理单元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原油产量;Cti单井直接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所属第口单i井直接成本;Ct经营管理单元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总成本;Ct操作层间接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所属操作层发生的间接费用;Ct经营管理单元间接为第t年经营管理单元发生的间接费用。

按照E经营管理单元的正负号来确定已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油气生产效益是否有效:

若E经营管理单元<0, 则在已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油气生产效益为无效, 产出不能弥补自身成本费用支出。

若E经营管理单元>0, 则在已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油气生产效益为有效, 产出除能弥补其成本外, 对采油厂经营效益有贡献。

(二) 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油藏剩余生产寿命周期是指从效益评价当期至油藏退出阶段的这段时间, 主要针对采油厂具有持续生产能力的油藏, 评价其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效益状况。下面以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例, 进行详细说明。

1.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寿命周期的界定。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生产寿命周期, 是指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在经济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油藏项目最长经营时间, 此时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净现金量为零, 即以现金操作成本等于现金流入的时刻为油藏退出期。通过计算得知, 当VCt≈P油×R (原油商品率) 时的油藏退出时间就是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剩余生产寿命期。

2.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的效益评价模型。

在进行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的效益评价时, 应该考虑未来各年油藏经营效益的现值之和, 即将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的各年经营效益折现到效益评价年份进行汇总。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经营效益计算模型为:

其中:TE为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的经营效益现值总和;Pt油价为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各年度不含税原油价格 (预测分析) ;n为油藏剩余生产寿命周期;VCt为第t年发生的变动成本;FCt为第t年发生的固定成本;r为折现率, 采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

按照TE的正负号来确定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油气生产效益是否有效。

TE为反映油藏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总利润的现值, 越大说明未来油藏带来的效益越大, 相反, TE值越小说明油藏剩余生产寿命周期内产生的效益有限, 采油厂应该合理调整生产政策, 采取稳定产量的相关措施, 保证未来经营利润的平稳增加。

(三) 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的应用思路

区别于年度油藏经营效益评价, 该评价模型注重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投入产出状况。首先, 依据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体系, 明确各种产量下的投入产出关系, 并结合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利用指标分析方法, 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其次, 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油藏经营效益评价, 从已生产寿命周期和剩余开发寿命周期两个角度, 利用贡献毛益这一评价指标对单井、开发管理单元、经营管理单元的产能及经营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明确不同寿命周期内油藏经营效益的实际状况, 并据此作出科学决策。

建立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 是提高采油厂科学决策水平, 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目的的最优选择, 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落实“人才强企”战略, 积极贯彻全寿命周期思想。

为适应基于全寿命周期油藏效益评价模型应用的发展要求, 采油厂必须做好优秀人才的引进及相关培训工作, 重视人才在采油厂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 采油厂上下各层级必须保持工作目标的高度一致, 积极倡导全员参与, 牢固树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意识, 保证该评价模型的顺利应用和推广。

2. 进一步完善采油厂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是进行油藏全寿命周期内经营效益评价的前提, 对其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制定与油藏效益评价模型一致的成本核算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更新成本核算理念, 建立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全新成本核算流程。其次, 明确成本核算对象, 建立健全相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及凭证。最后, 完善成本核算模式, 将行政管理层次下的分级核算同油藏经营管理下的寿命周期内全过程核算相结合。

3. 完善ERP和管理信息系统, 以实现系统运行的信息化。

该效益评价模型的应用涉及大量生产和财务数据, 并要求这些数据能够在采油厂内部实时传递, 从而确保油藏效益评价模型能及时反馈生产经营状况。采油厂应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 实现财务、计划、生产、供应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横向交流, 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本文结合油藏生产经营的特点, 将其寿命周期合理划分为勘探、开发建设、开发生产和经营退出这四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研究表明, 基于全寿命周期内的油藏投入产出分析, 能够保证经营决策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为实现采油厂寿命周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 保障措施促进了基于全寿命周期油藏经营效益评价模型的顺利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宫丽清.油藏经营效益评价与预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2

[2].赵振智, 谢宝贵, 薛德贵.油田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3].何绍恩.油气田企业油藏经营价值链分析及模型构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

[4].刘玉明, 刘长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既有建筑节能经济效益评价.建筑经济, 2009;3

[5].赵振智, 李楠.油气物探作业资源耗用模型的构建.财会月刊, 2011;15

[6].赵振智.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与预测系统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博士论文, 2007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10

围护结构材料性能好坏对建筑物整体节能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按照同气候区可比原则, 与欧洲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比较,我国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仍有约16% ~ 70% 的改进空间[1]。在建筑外围护结构热损失中,外墙传热损失约占25% 。由此可见,外墙保温节能提升潜力较大。同时由于砌块选择、保温材料及做法的不同,都会使外墙保温效果产生显著差异,文中仅以建筑物外墙节能材料的评价为切入点,立足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构建建筑外墙节能材料适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为外墙节能材料优选提供思路借鉴。

在已有研究成果中,侧重财务评价、成本效益和增量成本分析的较多,文中在全寿命周期成本角度评价材料经济性基础上,引入节能材料的环保性、适用性、耐久性和使用舒适性指标,甄选并构建外墙保温材料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优选不同材料方法的深化提供指导,并选取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XPS) 和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 这3种常用材料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弥补单一财务评价的局限,评价方法简便可行,评价结果正确可靠。

1全寿命周期费用

20世纪60年代初,全寿命周期费用( LCC ) 首次被提出并运用在美国武器开发、设计、使用和报废。随后,全寿命周期费用概念逐步引入建筑领域。建筑全寿命期费用主要由初始化建设成本、使用阶段成本及废弃处置阶段成本三部分组成。为简化计算,作出如下假定:

1) 以节能技术材料的成本来代替初始阶段建设成本,其他建筑材料成本统一略去;

2) 使用阶段的费用以De ST模拟实际能耗分析值乘以能源单价计算;

3) 由于考虑材料可再生时计算 比较复杂,且我国在建筑法规上尚无确切规范,假设废弃节能技术材料为不可再生,不考虑建筑拆除阶段和废弃建材处置阶段的费用[2,3]。

1.1初始建设成本(Construction)

初始阶段建设成本CP主要包括施工现场建筑材料从制作、运输以及至施工完成中发生的全部费用,采用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法计算。

式中: CiC—分部工程建安工程费用,综合单价和工程量之积;

C —分部工程综合单价;

Q —分部工程工程量。

1.2使用阶段成本(Use)

使用阶段成本CU是指建筑物在整个寿命周期内保温系统发生的总费用,包括使用阶段冷热负荷能耗成本及材料维修更替成本。

式中: CE—使用阶段总能耗成本现值;

CR—使用阶段总维修更替成本现值;

QE—使用阶段每年能耗量,以De ST软件模拟结果为准;

C —使用阶段首年能源价格;

j —每年能源价格浮动率;

i—折现率;

n—表示建筑的使用年限,从项目竣工起算。

式中: Cm—更换材料的成本,认为每次更换成本与初始材料成本等值;

Yuse—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Ym—材料的使用寿命;

m—材料需更换的次数,结果取整。

2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

由于建设项目节能技术的价值是在竣工运行体现,使用效果影响也表现在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立足全寿命周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其价值所在[4]。

2.1经济评价指标

节能技术能否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关键在于其成本效益状况是否良好,节能建筑产生的额外收益能否补偿其增加投入。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节能项目的全寿命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级,这里引用绿色增量成本[5]的思想,建设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 - T50378 - 2014) 设计并以星级绿色建筑为目标,重点研究技术措施增量成本。

1) 一级指标1,即建设成本: 包含前期决策整个建筑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用CB表示,CD表示建设投资除建安工程费以外的费用。

2) 一级指标2,即能耗成本: 建筑使用过程中第K年能耗费用,用CkE表示。

3) 二级指标1,即建设增量成本: 由于采取节能措施导致相对于非节能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值, 用 ΔCB表示。采用节能措施的项目建设成本用CB'表示。

4) 二级指标2,即直接收益: 因采取节能材料和绿色建造技术逐年能耗节约累积值[7],用 ΔCE表示。 采用节能措施的项目使用阶段总能耗成本现值用CE' 表示。

5) 二级指标3,即能源节约率: 全寿命周期内使用节能技术项目能耗节约量与非节能项目能耗总量的百分比,可用于单纯评价节能技术的节约能源的能力,用 φ 表示。

6) 二级指标4,即效益费用比: 节能收益与和建设增量成本的比值,反映了建设投资效益资金的作用能力大小,用BCR表示。

7) 二级指标5,即节能收益补偿净现值: 节能项目在全寿命期内由于节能措施取得的节能收益减去其建设中相对于非节能项目增加的建设成本的折现值,反映了节能项目在全寿命期内节能收益补偿的动态评价指标,用NPV表示。

8) 二级指标6,即动态投资回收期: 使用节能项目的节能收益补偿其投资建设期相对于非节能项目而增加投入所需要的时间,用Pt表示。

2.2综合评价体系

对不同技术方案的选择,不能仅仅站在节约成本的角度,更应当综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动态的视角去综合评价。建筑节能的评价本身比较复杂,属于多准则决策问题。在对当前国内外相关建筑节能评价方法LEED、BREEAM、CASBEE GB tool 2005、Spe AR( r) 等和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规范、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汇总得出既有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共105项,首先识别出评判节能技术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整合,构建以环保性、 适用性、经济性、耐久性和舒适性为一级准则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克服层次分析法主观性的固有弊端,在一级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深入。经多次修正和完善之后,最终形成建筑外墙节能材料适用综合评价体系[6]( 见表1) 。

基于计算机辅助对建筑全年8760h运行状态逐时动态模拟而取得冷热负荷指标,并就碳排放量、能耗成本指标进行提炼。之后结合市场价格进行清单组价,得出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

在广泛调研、实时模拟的数据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由专家打分( 1 ~ 9两两对比) ,实现技术方案层到目标层的权重影响赋值, 得出最终排序。

3案例分析

选取华中地区典型住宅,南北朝向,建筑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层数为11层,层高均为2. 9m,外墙面积为2877. 38m2。不考虑建筑规划设计和本体对成本的影响,研究重点在节能保温材料性能上。

外墙选取未采用节能措施厚度为190mm的普通混凝土砌块作对照。墙面保温隔热板的寿命Yuse取其较高值25a ( 取一般住宅项目的寿命期70a,在整个建筑寿命期内墙面保温隔热材料需要更换2次) 。

选择比较材料为M1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M2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XPS) 和M3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 ,成本单位均为元。

1) 综合单价及全寿命周期成本。

此处列出综合单价仅为保温层的综合单价,墙体的综合单价为墙基价格和保温体系综合单价之和。墙基价格为外涂料、防水层和水泥砂浆等构造部分的基本价格。

节能初始投资部分由墙体综合单价和外墙工程量相乘得到。维修成本单价为保温材料综合单价和外层保护砂浆综合单价构成。能耗成本以模拟实值为准( 见表2) 。

2) 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De ST能耗模拟年碳排放量情况如图1所示。 不同材料全寿命周期费用比较如图2所示。

从碳排放的角度,从图1明显可以看出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对环境最友好,其使用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少。从成本的角度,从图2可知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综合单价最高,而由于材料节能效果的差异,性能良好的材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大大节约,综合最优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而初始成本相对较低的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全寿命周期费用最高。

3) 综合分析。

基于计算结果,针对综合评价指标,邀请专家对3种材料两两对比打分,得出M1、M2和M3对总目标层的权重分别为0. 2928、0. 3570、0. 3502。综上所述,3种外墙节能技术方案的中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 保温体系最优,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XPS) 次之,最后为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体系。

4结语

随着绿色节能标准的不断修正,仅经济可行的建筑节能技术已远不能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建筑材料的优选在强调满足经济性的基础上,更要求在产品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会环境负荷,提高居住舒适度。研究的结果主要有:

1) 梳理全寿命周期费用构成,并以3种常用外墙保温材料为例进行计算比较;

2) 运用De ST软件对建 筑全年8760h运行状态逐时动态模拟;

3) 基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了一套建 筑外墙节能材料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4) 从成本效益角度切入,改进单一财务评价,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

全寿命周期评价 篇11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管理;问题;措施

引言

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的严重的,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都是放在了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对于电力工程在使用过程当中的造价管理没有进行关注,这也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使用过程当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部分的电力工程早建设完毕之后就直接进行升级改造,极大的提高了电力工程运营过程当中的成本投入。全寿命周期工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能够十分有效的避免上述为问题的出现,并且能够从电力工程设计、建设以及使用和维修过程当中全面的展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一、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从名字当中我们就能够十分清楚的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就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体的寿命周期来进行造价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利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整个工程当中的设计、建设、使用以及维修和拆除等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全面的造价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造价管理工程能够渗透到工程寿命当中的每一个阶段,保证在工程的整个的寿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造价管理都能够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有效的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同时还能够十分有效的提高工程的使用率。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限额的设定缺乏灵活性

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工程的整体限额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缺乏灵活性的设计,同时现在针对工程限额的变更过程也是缺乏一定的标准流程的。具体来说,就是在现在的电力工程当中,在进行设计建设的初期都是会对整个的电力工程当中的多种的建设资源来进行统筹的安排以及合理的分配,这样能够保证电力工程在进行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成本进行比较有效的控制,尽可能的减少电力工程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但是如果一旦电力工程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超出预算的情况,电力工程的相关的工作人员通常来说是不能够进行灵活性以及规范性共存的优化的,这也就导致了电力工程的投资限额得不到满足。

(二)工程的决策依据不够充分

我们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使用的过程当中会有这不同的阶段,在这不同的阶段当中自然就需要不同的投资成本,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成本投资的时候成本主要就是依据电力工程的基本建设造价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事实上电力工程的建设成本是要远远的低于电力工程的施工以及维修的成本的,并且如果电力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投资成本越低,那么将来在对电力工程使用以及维修的过程当中成本的投入也就会出现越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部分的电力工程在进行建设以及施工阶段的投资成本依然是根据电力工程的基本建设成本来记性决策的时候就会造成电力工程的整体成本决策依据是不能够充分的被体现。

三、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的应用

(一)电力工程的决策阶段

在现在电力工程应用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之后,我们需要针对店里工程的决策阶段来进行造价的管理工作,我们完全可以在电力工程当中针对最终决策采用的内容全面以及细致的对电力工程建设阶段以及使用阶段可能会产生的施工成本以及维修成本来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建设单位来完成电力工程当中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

(二)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

在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当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来充分的应用到技术设计、成本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发展趋势设计等工作当中来,在电力工程的设计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严格的来遵守动态控制以及限额设计的原则,对电力工过程设计阶段当中的估算初步控制工作以及概算控制工作需要严格仔细的完成。

(三)电力工程的建设阶段

我们在电力工程的建设阶段当中应用全周期造价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是相类似的,也就是说在管理工作当中主要就是针对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材料、技术、安全以及进度和质量等内容来进行相应的造价管理工作。

(四)电力工程的使用阶段

在电力工程的使用阶段当中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主要就是针对电力工程早设计阶段的技术内容,需要完成电力工程的技术维修、设备维修、人员管理以及环境建设等诸多的工程內容的造价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的使用阶段来进行造价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根据施工的质量、电力设备的特性以及区域当中的电力工程的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在制定合理的电力工程维护方案,我们在电力工程的升级改造的过程当中依然需要根据电力工程当前的表现质量来对相应的升级改造方案来进行优化设计,在进行改造方案优化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的就是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寿命之内的成本的优化设计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现在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高速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发展是非常的迅速的,但是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却无法跟上电力工程的发展速度,本文当中笔者主要就是分析了现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措施,并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泓泽,郎斌.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11.

[2]杜强.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33:123+272.

[3]王健.电力工程造价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5,20:107-108.

电网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初探 篇12

1 建设全寿命周期变电站的目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总结近些年的建设经验教训, 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建设周期与以往相比大大缩短,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时解决了电力市场需求, 但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可能埋藏着许多隐患。因此, 根据国情和实际生产能力, 在鼓励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 规划和给出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合理工期符合整个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种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分配费用的决策技术, 全面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有可能影响到行业内的资金流向及行业社会形象, 其意义十分重要, 因此必须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反复权衡, 控制好全寿命周期费用和预期效能, 以达到费用-效能的最优。

2 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

本工程为220k V输电线路工程, 许多相应的设计、施工、运行规程规范正在研究编制中, 为避免以往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议新编制的规程、规范, 并咨询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 以保证电力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协调关系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2.1 安全可靠性

提高架空输电线路运行可靠性的具体措施是线路强迫停运率, 完成线路可靠性指标的高低, 反映运行维护单位的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设计水平、施工质量等的主要依据, 因此, 必须采取一切措施, 逐步提高架空输电线路的运行水平。

(1) 维护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对线路管理要有较全面的了解防止线路跳闸和减少线路停电的措施等。以努力达到既定的指标为目的, 开展各项生产工作。

(2) 加强生产及管理人员的全方位业务技术培训包括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规范、新材料应用, 更主要的是线路运行环境的分析 (污源变化情况、各种气象条件、鸟类活动规律等) 、检修工艺、作业技能等等, 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3) 严把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审图及施工质量关。对于线路的施工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虽然线路施工已基本上实行了项目、材料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等。但线路运行部门对施工质量要加强监督、精益求精, 避免由于施工质量问题给线路运行留下事故。

2.2 可扩展性

结合地方规划, 统筹规划输电线路走廊, 提高线路走廊的利用率, 增大单位面积走廊线路输送容量。结合线路走廊、能耗、负荷增长预测, 合理选择大截面、大容量导线。塔型选用和绝缘配合时, 应根据系统规划, 合理考虑升压的可能。

满足变电站改造和扩建需求:变电站出现方向、间隔排列、总面积布置, 满足工程近期和远期要求, 避免或减少架空线路交叉跨越, 电气接线形式和配置应避免扩建时大范围停电。

2.3 节约环保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众环境意识的增强, 输电工程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输电工程也受到环保的严厉制约, 输电工程环境成为决定输电线路结构和影响建设费用等的重要因素。

(1) 合理组织, 尽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和缩短占用时间。

(2) 严格按设计的塔基基础占地面积、基础型式等要求开挖, 多采用原状土开挖基础, 避免大开挖土方的大量运输和回填。

(3) 挂线时用张力机和牵引机紧、放输电线路, 以减少植被的破坏。

(4) 施工时注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用地完成后对临时征用土地立即进行恢复, 并对破坏的部分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对塔位边坡保护范围不够的回填土做挡土墙, 对自然坡面易风化的做护面, 对土坡和排水不畅的做排水沟, 避免塔位的冲刷和水土流失。

2.4 可实施性

工程设计建设, 全过程应用标准化建设成果, 推广应用标准配送式变电站通用设计, 施工组织措施科学合理, 充分考虑施工工艺、设备材料、施工器具记忆施工现场等要求。

2.5 可回收性, 并成本最优化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充分考虑土地再利用和设备、材料回收, 设备寿命周期结束, 易于回收处理。

统筹兼顾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内功能与费用的平衡, 实现安全可靠、可扩展、节约环保、可实施、可回收与全寿命周期成本协调统一。避免短期行为, 进行多方案比较, 宣传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环保节能的最佳方案,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对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

根据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从工程决策、工程建设过程控制、投资控制、设计、运行维护等几个方面, 分析各个过程对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影响, 提出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般建议, 一般建议主要如下;

3.1 可研决策阶段

(1) 规划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合理工期以符合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2) 不断完善电力系统内部及与外系统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的兼容性。

3.2 实施 (设计、施工) 阶段

(1) 通过设计招投标活动, 比选出技术经济合理的最优设计方案。

(2) 掌握的运行线路经验, 听取、收集和归纳合理建议, 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3) 提倡设计为施工服务, 为运行维护服务的理念。

(4) 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

(5) 大力推行设计监理制, 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

(6) 施工单位严格依图施工, 并执行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

(7) 加大现场施工监理的监理力度, 消除施工阶段影响线路可靠运行的隐患。

结语

设计、施工、运行应树立工程建设为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意识, 工程建设不仅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还要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安排全寿命周期管理各个环节的投资, 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一些企业, 如建筑业、制造业也陆续应用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方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几年在电力行业已有所应用, 为全面国网公司以“三通一标”为基础, 以“两型一化”“两型三新”为载体, 以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引领的电网建设理念, 成果丰硕。在输电线路工程推行全寿命周期设计建设, 对推动标准化建设理念和方法创新, 完善标准化建设内涵, 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网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建设,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机械速度下一篇:教与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