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

2024-07-10

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精选5篇)

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 篇1

摘要:在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事故应急管理的今天, 在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应急工作的今天, 在公众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 我们仍被应急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所困扰。在此与读者分享一些中化集团在应急与危机管理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以下中文简称中化集团, 英文简称SINOCHEM) , 是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已连续20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中化集团1950年成立, 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是我国最早的外贸企业, 代理国家出口石油, 进口化肥、农药等业务。改革开放后, 中化集团继续承担石油、化肥、农药等采购, 并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涉及房地产、酒店、金融、实业等领域。中化集团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形成了以农业、能源、化工、金融和地产5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经营企业、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 并在高端商业地产和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作为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多年来, 中化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特别是随着集团战略转型步伐的加快, 实业规模迅速扩张, 生产企业不断增加, 许多业务涉及高危行业, 安全生产风险不断加大。面对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中化集团把实行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优化和改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作为工作重点, 把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力作为工作难点, 把企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薄弱环节, 将工作重心向重点转移、向难点凝聚、向企业下移, 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管理推动力度, 突出重大危险源监管, 积极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 严格对建设项目和并购项目的安全监管, 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和检查审核力度, 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为找到症结, 对症下药, 中化集团对应急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在整个评估过程中, 仅通过对企业预案管理一项的评估, 就归纳出以下若干问题:预案的有效性不足, 培训的有效性、演练的有效性差, 预案对事故征兆分析不够、对策不细、措施不具体, 应急预案往往是由负责安全的人员编制, 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对应急预案了解不够等, 除此之外, 还有预防管理的前瞻性不够、应急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找到了问题症结, 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评估结论使我们认识到, 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亟待“升级”, 而应急管理系统的升级首先应从理念开始。

为此, 中化集团确定了应急管理的24字管理原则:“预防为主, 防救结合;关口前移, 准备在先;平时管理, 战时应急”。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理念, 明确要求: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始, 到设计、建设、运行, 直到项目终止, 每个阶段都要制订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从研发, 到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 乃至销毁各个环节都要制订实施产品服务全周期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行动方案, 把应急管理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 还要关注企业、关注产品、关注生产运行、关注相关方。

“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

曾几何时, 应急管理这个话题在中化集团总是遭遇到困扰:应急管理在有些企业软件过软、硬件不硬, 要么是应急管理重应急轻预防, 要么是预案管理重编写轻质量, 大的事故没有, 小的事故总是不断。面对种种困扰, 我们不禁产生思考:每个单位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度, 但事故仍然发生, 为什么?每个单位都有应急预案, 都进行演练, 但事故发生时不能很好地应急, 为什么?为此,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我们的应急预案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吗?遇到突发情况能真正“应急”吗?

应急管理实践活动

风险管控

中化集团当前在各个业务领域所面临的诸多风险有:在石油勘探开发, 炼化仓储, 矿山开采, 危化品生产、使用、仓储、运输, 农药、化肥生产经营, 建筑施工与地产酒店, 以及制药、细分化工等行业板块中的HSE风险;在资产并购/整合, 项目可研/设计, 项目建设/采办, 项目安装/投产, 项目运行/废弃, 项目资产处置, 投资并购和建设项目上的HSE风险;法规要求及社会责任要求, 国际化业务、专业板块, 来自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 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的压力和相关社区的诉求, 敏感时期的HSE管理, 还有季节性的风险, 自然灾害等。

中化集团的应急管理, 是基于预防为主的HSE风险管控。为此, 中化集团建立了“系统管理、文化引路、过程管控、绩效考核”的HSE管理策略。

1.系统管理, 即在全集团建设推行HSE管理体系, 用体系统管集团HSE事务。通过建立一体化HSE管理体系, 实行从上到下的HSE承诺, 制订可行的安全方针政策, 制订高水平易懂的HSE标准, 确立可实现的HSE目标, 建立胜任尽责的HSE管理队伍、有效的HSE审核评估机制、HSE事件调查跟踪管理机制、HSE培训体系和交流平台, 提出强化HSE管理工作原则, 建立起了快速高效的应急系统。

2.文化引路, 即建设具有中化特色的安全文化, 用安全文化推动HSE工作。按照杜邦安全管理阶段的划分, 中化集团和许多大型国企一样, 正处在介于严格监督和自主管理之间的阶段。因此, 中化集团正致力于安全文化建设, 努力建立自己的安全生产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3.过程管控和绩效考核, 即多措并举的HSE管理行动:

●确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理念。中化集团在全系统确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理念, 把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标准、措施的建立作为HSE管理的基础。企业一切HSE管理活动都围绕HSE风险识别与控制展开, 推行风险控制标准最低合理可行原则。

●建立运行HSE管理体系。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 提升并持续改进HSE绩效。

●实行HSE规划滚动修订和预算审核制度。中化集团持续开展HSE规划制订和预算编制工作, 形成了HSE工作规划修订和预算编制审核制度。每年开展的自下而上滚动修订HSE 3年规划, 编制审核HSE费用预算, 确保了HSE“三同步”制度落实和HSE费用的投入。对企业HSE规划进行质询, 确保把HSE列入总体工作计划, 做到“三同步”。对HSE预算进行审核, 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HSE费用投入。对重点工作拉出清单, 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企业“一把手”HSE责任体系。推行“一把手”责任制, 落实企业“一把手”HSE责任, 强化企业的HSE领导力。集团总裁与集团班子成员签订HSE责任书, 下达工作指标和事故控制指标。班子成员与所管企业“一把手”签订HSE责任书, 企业逐级签订责任书, 把责任层层分解至每一名员工, 全集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HSE责任体系。

●建立适合中化特点的分类监管机制。针对中化集团所属企业行业跨度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 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 突出监管重点, 充分发挥集团、二级单位、三级企业的“三级”监管作用与优势。按照企业行业特点、危险程度和企业HSE现状, 对所属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二级单位和基层企业的作用与优势。

●加大集团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大对危险程度高、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施工单位和新并购企业的监管力度。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入开展HSE调研, 总结制约HSE工作的深层次问题,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发挥服务作用, 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如:对整体安全管理提升问题、生产作业现场管理难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对生产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持等。

●建立HSE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

集团层面: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检查、审计。对施工单位和新并购企业进行检查, 对企业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企业层面:主管单位对所属企业实施检查, 企业组织开展自查, 部门、班组、岗位开展排查。全集团形成合力, 做到全面覆盖, 突出重点, 发现问题, 消除隐患, 摸清安全底数, 掌握第一手资料, 追求刨根问底、不就事论事的整改, 对问题进行追踪式管理, 力求实现持续改进。

●建立中化集团HSE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实施《中化集团HSE管理考核办法》, 对企业HSE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把HSE考核与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绩效挂钩,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季度考核评价与年度总考核评价相结合, 过程管理与结果评定相结合。考核评价主要通过日常HSE检查、审计、沟通等途径, 重点对企业HSE管理过程表现, 事故风险管控结果进行考核。突出既重结果, 更关注过程管理。对较大及以上事故, 实行“一票否决”。在近些年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中, 中化集团先后有3家企业因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在年度绩效考核中被降级。

●建立实施承包商管理机制。中化集团一直把承包商安全监管作为企业HSE管理的一部分, 制定下发《中化集团承包商监督管理规定》。

严格监管:项目风险评价、承包商的选定、项目准备与实施、项目总结评估。

重视过程控制环节:在施工过程中, 如发现重点要害部位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 立即停止承包商的工作, 直致风险得到控制, 经监督确认后, 方可重新开工。

●建立有效的HSE风险识别与管控机制。HSE管理的核心就是识别控制风险。一方面, 通过有效运行HSE体系, 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另一方面, 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风险识别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开展风险识别、评估活动, 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内、外部HSE检查、审计, 持续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达标工作, 对重点企业、装置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 (HAZOP) 分析, 持续开展HSE隐患排查与整改活动, 倡导实施“叫停政策”, 要求在员工或第三方的健康、安全或环境受到直接威胁时, 所有员工有权停止工作;鼓励员工停止工作的决定会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加强应急三级管理。突出应急中心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 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构建集团三级应急网络。

应急预案管理

全面审核找问题。近年来, 通过评估, 中化集团发现企业在应急预案编写、审核、效果评估、修改完善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的预案编写不科学, 仅1个或几个人“操刀”;预案内容不完整, 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针对性、操作性差, 不切实际;缺乏有效演练, 不科学、走过场、应付差事;缺乏动态维护管理, 编完了事, 不维护, 不修改;预案之间衔接不畅。

在管理改善中提高。问题找到了, 接下来是解决问题。为此中化集团提出了建立预案评估、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加强预案管理的对策。

对全集团预案文件的层次进行了梳理和统一, 明确了集团总部、二级单位、一线企业的三级管理机制和由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的三级预案构成要求。

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程序, 即: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危险分析与能力评估, 编制预案,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预案实施“五步法”。

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可读性、符合性、兼容性、实用性在评审和修订上做出了要求, 要求企业对预案的评审和修订要不放过任何时机, 如:年度评审后, 培训演习后, 紧急情况后, 人员变动后, 企业布局变动后, 设备设施变动后, 工艺原料改变后, 法律法规变化后等。同时要多问几个问题, 如:对脆弱性问题是否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有无变化?如何动员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应急管理和响应人员是否理解职责?人员姓名、职务和电话是否正确?新物质、工艺和职工培训是否达到目的?应急预案是否根据企业新、改、扩建而更新?企业地图、有关应急图表是否保持最新?应急管理是否融入公司的整体生产经营管理?社区周边对应急管理的参与程度如何?

集团还对企业的预案管理进行动态跟踪检查, 查预案编写过程、查预案的完整性、查预案培训实施、查预案演练情况、查预案维护管理。

应急培训与演练

中化集团在应急培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针对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分类、对象不分级、忽视相关方的问题, 采取了分级培训、分类培训、模块化培训管理的解决对策。在分级分类培训上, 采取三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二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一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操作层人员的做法。实行模块化培训管理, 详细制订各功能组、岗位应急、技能培训、实际操作一系列培训计划和相关方宣传培训计划, 不仅覆盖全员, 还辐射社区周边、供应商、客户等。

针对在演练中存在的“重理论不实践, 重口头不实战;应付上级检查, 演练为了应付;假计划、假记录、笔上功夫;少数人参加, 简单走走过场”等练为看的问题, 提出了练为战的对策, 采取模块练习的做法, 分解预案, 分块练习;采取桌面推演方法, 模拟事故情景, 以综合练习为主;采取专项演练的方法, 突出功能演练和现场实战;采取联合演习的方式, 通过企、邻、地三方联合演习, 检验和锻炼协同指挥、资源调配等能力;通过应急测试, 实地抽查企业应急准备情况。还通过演练评估, 设立观察员对演习过程进行观察以识别差距。

组织开展集团层面的应急演习, 突出集团层面的危机应对能力、二级单位的靠前指挥和协调能力、一线企业的现场应急能力。注重企业一线常态化的应急培训与演练。

新闻媒体危机应对管理

目前, 中央企业时刻面临着生产事故类、环境卫生类、金融财务类、人员变动类、群体事件类、竞争合作类、涉外事件类、媒体事件类、自然灾害类等突法事件。

近年来, 中央企业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的危机考验, 如:东航的包头空难、中石油开县井喷、吉化爆炸事故、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发生塌陷事故、深圳华侨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

有些企业在媒体应对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试图隐瞒或者对媒体撒谎、没有建立临时新闻中心、未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企业的新闻发布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等。

企业赤裸时代已经到来, 企业如何应对媒体事件危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舆论环境, 企业必须积极地面对媒体, 做好准备。

中化集团始终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做到真诚、坦率、透明, 不隐瞒不欺骗, 用行动赢得公众信任, 树立企业形象。中化集团及所属企业还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明确新闻发布要求和程序;建立与所在地宣传主管部门、主要媒体、行业媒体的沟通联系机制;积极面对危机应对, 重视新闻危机应急管理, 学会在议论纷纷中前行。

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 篇2

1.目的

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侧重于设备的维修阶段,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意义上的设备管理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为了规范公司的设备管理,以设备可靠性的角度为出发点,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从而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本厂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及相关设备管理经验,特制订本制度。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属各部室、车间、班组。3.内容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突出在浴盆曲线上不同阶段的不同管理特色;三是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本制度以安全生产的角度着重规定三维空间管理、设备的阶段性管理、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3.1 三维空间管理

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管理涉及空间维、资源维和功能维,加上全生命周期本身的时间维,就形成四维系统,空间维即从生产环境、车间、生产线、设备、总成(部件),直到零件,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空间维上的各个要素。

资源维是涉及与设备相关各种资源,包含信息、人力、材料、备件、动力能源、水、气、汽等要素,这都是设备和管理上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

功能维指管理功能,即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评价、反馈等内容,这也是广义的PDCA循环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设备管理是典型的系统工程。

因而,三维空间管理需要部门车间的负责人和设备操作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 车间生产环境应保持整洁,无大面积积水、积料,落实“5S”。3.1.2 生产设备应做到“定置管理”,用统一定制线明确。3.1.3 生产设备应标明设备责任人,设备的责任人负责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检修。

3.1.4 采购设备时采购部和部门车间设备部门对设备信息进行评估研究,符合生产作业需求的方予以采购。

3.1.5 设备的相关操作人员须熟练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岗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3.1.6 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要定期进行“滤清处理”,有效控制设备性能劣化。

3.1.7 部门负责人须根据操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记录做出相应的设备安全运行评价,采取措施延缓设备的老化,保证运行的安全性。操作人员在设备新的运行系统下须及时反馈设备操作及设备运行状态。

3.2 阶段性管理

设备的极端性管理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主要内容,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前期管理; 2)运行维修管理; 3)轮换报废管理。3.2.1 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1)规划

设备部负责前期管理中的规划决策,通过对车间环境、设备布局、生产线的考量,按照生产需求规划设备的设计与购置。

2)设计与制造

当部门车间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生产所需设备时,须由设备部负责人和设备操作技术人员共同定制设计规范,设计须符合本质安全。

安全部门负责对设备结构图与相关技术资料的审核,当确认符合本质安全后,予以设备部制造相关设备。安全部门同时负责检查设备制造过程中安全防护装置的安装情况。

3)选型与购置

当部门车间需要另行购买生产所需设备时,须由车间负责人填写《生产设备购置单》,并明确设备型号、大小、附件以及相关运行数据。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交由市场处购置。

当购置设备后需暂时进入库存时,部门车间须安排专人负责购置设备库存期间的安全管理。4)安装

因此期限较短,若没有相应的现场安全管理,可能会造成设备库存期与使用期间的管理真空,留下事故隐患。

当购置设备在设备部门的安装能量范围外的,须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安装,保留相关设备安装记录;

当设备部门自行安装时,安全部门须指派相关安全管理人员,随同部门相关安全负责人监督确保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到位,在进行现场设备测试时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及警示标志。3.2.2 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

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包括:设备的使用、检测、维修。1)使用

• 设备使用前,部门车间根据设备操作规程制定岗位人员操作规程。

• 设备使用前,确保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到位,牢固可靠。• 人员上岗前,部门须组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设备使用时,操作人员须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禁止“三违操作”,杜绝超负荷运转。

2)检测与维修

• 设备负责人应针对设备运行状态,制定设备的检测计划和设备运行台账。

• 闲置超过三个月的生产设备,再次使用前须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安全。

• 当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时,须由设备部门、维修人员协同安全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和设备实际运转状况,制定设备的维修计划。

• 在设备完成维修后,须进行设备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 在设备完成维修后,依据系统工程和行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设备使用过程中造成设备老化的人为因素,采取措施降低设备的误操作,规范设备的使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 设备的检测、维修必须按照公司的《设备设施检修、维护、保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部门车间以及安全部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3.2.3 设备的轮换报废管理

设备的轮换报废管理包括:设备的改造、拆除、报废。

1)改造

对于部门可修复设备,设备的定期轮换、改造、再使用既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部门的设备购置成本

设备的改造须经过相关技术许可,在改造完的设备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部门报予安全部门审核,重大改造须经安委会研究通过后方予以进行技术改造。2)拆除与报废

当设备整体已达到使用寿命,故障频发,影响到设备组的可靠性,其维修成本已超出设备购置费用时,必须进行设备的拆除与报废。设备的拆除报废须符合以下几点:

•设备部门负责设备拆除报废的申请,安全部门审核批准后,协助设备部门负责拆除报废现场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落实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 拆除人员须遵守公司《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顺序的进行拆除工作,禁止违章作业。

• 拆除完毕后,部门车间填写《资产处置审核流程单》。• 设备的拆除、报废必须按照《设备设施验收、拆除、报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部门车间以及安全部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

3.3 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

设备的浴盆曲线又称为故障率曲线,包含初始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

3.3.1 在初始故障期,因为机械处于磨合阶段,啮合不顺,润滑油污染快,紧固件也容易松动。电气系统处于元件的初始“时效老化”时期,容易出现电参数的漂移或偏差,加上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因此出现故障的频率较高,此时的设备管理须着重对设备额检查、记录、紧固、调整、润滑、磨合期的油品替换、控制生产负荷逐渐达到设定值。3.3.2 偶发故障器的设备运行较为顺畅,但部分短寿命周期的易损零件会出现劣化,此时的管理特色是注意设备的清扫、检查、润滑、调整、堵漏、防腐,同时要研究设备劣化条件,控制劣化,进行设备的健康管理。比如经常对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进行滤清处理,有效控制设备性能的劣化,延长设备寿命。对于周期性的损耗件,进行局部保养及修理,包括调整、修复或者换件。3.3.3 耗损故障期,部门零件或者总成已经进入快速劣化阶段,有的失去设计功能,有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有的造成能源消耗过量,也有的可能造成环境破坏,除了应该做好常规清扫、检查、润滑、调整、堵漏、防腐之外,还要注意可裁剪式纠正性维修,对设备进行局部改造和不拘泥于原有设计机构,立足于根除故障的主动维修,以便恢复设备功能,达到根除某些固有故障额效果。3.4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 篇3

【关键词】房产全生命周期;测绘管理;系统开发

1.引言

对房产进行测绘是城市房产测绘中的十分重要组成的部分,是城市房屋规划的建设中必不可缺少的工作。这不但是城市房屋的规划中不能缺少的工作,而且是对城市房地产进行管理时所必需的。所以,在管理的方面,它在城市的现代化的房屋规划建设中起关键的作用。房产的测绘为城市的规划部门与房地产部门, 提供了各项的基础的数据。有利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房产管理、对房屋和土地合理使用,对住宅的修建进行妥善的安排,为旧城区的房屋改造及新发展区域的规划建设服务。

2.房产测绘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2.1测绘成果的上报

测绘人员在计算机上通过管理模块和房产测量成图将楼栋的图纸、数据等资料计算出来,其中包括建筑物施工编号、楼盘的名称、楼盘的栋号、绘图的人员、开发商、建筑物的施工栋号以及通过计算得出的房屋和楼盘面积的相关信息,系统会根据相应的状态将信息上报给各管理部门的临时的成果库,以备管理部门对测绘成果进行审批和采用。

2.2各管理部分的管理流程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高绘数据的准确性,测绘部门将审核后的测绘数据根据当前的状态经过安全机制及互联网将数据的上报给各个管理部门的临时成果库。对于测绘数据,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审核,将没有通过的测绘数据返回到测绘机构进行重新修改,通过的数据会直接收录到成果库中。

2.3房产测绘成果审核

测绘的数据只有通过了审核才可以上传到成果库。为了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达到测绘数据资源的共享,对于测绘数据测绘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申报,申报之后,对于测绘的所有数据,审核人员都可直接进行审核。在提交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数据拒绝、数据采用的情况。系统会根据各种状态自动地提示用户,用户将可以选择同时房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房产测绘系统将房产测绘生产的管理更加地规范化,提高房产的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将测绘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为百姓带来更好的服务,为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地依据。

3.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

房产行政管理部门和测绘成果审核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出规范的统一的技术标准的细则和房产测绘操作的规程,在此基础上,将房产测绘业务办公实行一体化,形成比较统一的运作模式、成果质量监督机制和操作流程,从而达到归档、收发件、测绘、审核、质检、收费、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管理平台的统一既有利于进行业务指导,对测绘信息统一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测绘行业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既能够有效地规范房产测绘的行为,又能将房产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从而可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的秩序。

4.系统开发

4.1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大量房产信息的管理应用需求的分析,对当前房产测绘软件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选择AutoCAD的平台,采取以B/S为主,C/S为辅的体系结构,对房地产的测绘系统的总体进行设计,本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多部门的测绘数据的共享;(2)严密数据的传递与审校。(2)分布房产的计算模式;(4)系统的安全机制;

4.2系统结构

系统由开发公司项目的拆迁办的补偿与监督模块、申请模块、测绘机构的房产测绘管理与计算模块、产权处成果的管理模块、项目的成果与审核管理模块组成,系统选取B/S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房产的测绘成果的数据一体化的利用

4.3系统功能

权限的设置。根据用户的使用权限,系统会设定不同的级别的功能的使用组合,没有权限的菜单将变成灰色而不可进行操作。对建筑物信息的管理及输入。它的输入不仅可以给人们对于一些基本的信息的查询带来方便,还可以方便对资料和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基本信息的设置功能。输入数据中的存放的路径可以通常采用外线和中线这两种输入的方式,然后再根据图形的比例尺对层型图进行实时地变换。基本的图形的编辑功能。依据比例尺的大小对图形进行缩小和放大,然后再根据整体,将图形进行移动,将AutoCAD中所有的图层打开,将所有的套层关闭,套层是记载一套房所有的标注信息和图形的一个AutoCAD图层,连续画虚线,连续地画实线,在两边画房,平推房,截线画房,中线推外线,外线推中线,对两端点标定边,选边标定,任意内容的标注等。

4.4系统开发过程的有关技术

4.4.1面积分摊的方案

房产管理部门中的面积分摊的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在房产的管理部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实际的要求及需要,我们在系统中设计套间的分摊、不分摊、建筑物的整栋的分摊、功能区间的分摊、功能区内的分摊、层内的分摊等七种类型。其分摊的次序为:建筑物的分摊、功能区和层交叉的分摊、套间的分摊。此方案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在功能区里,可能会有比较多的层型,在层型里又有较多的功能区,两者互相地进行交叉,因此将这两种分摊的概念模型设计为交叉地处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的让用户获得更大的自由。

4.4.2系统的开发方案

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以VC平台为主,实现用户界面的开发和图形属性的操作,数据库的删除、访问、创建、修改等功能选取VB开发的OCX 控件来完成,组合起来生成可在AutoCAD中来执行的ARX文件。

4.4.3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多阶段、多部门的计算和协同工作,它的技术路线主要采取异地同步的方式,实现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将全市房产数据存储方式、计算的模式进行统一,保持数据的精确,保证房产计算成果的规范化;将各测绘单位房产的计算平台进行统一,实现房产的分布式的计算;将多部门测绘成果与房产测绘实时更新成果数据进行共享;建立房产成果的数据共享访问的审校机制,进而达到将数据成果的安全访问。

5.结束语

当对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构建多个管理部门,采用多测绘机构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房产的计算与管理的模式,从而将房产属性信息与房产图形信息一体化存储实现,使房产测绘对房产得数据库的更加快速地入库与更新;系统提供了拆迁测量、测绘的规划测算、预售预测、竣工实测、等多单位参与的测绘成果比较分析的模式。使测绘成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得到了保证,进而保证了规划的严肃性,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平,裴亚波,徐小伟.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系统设计与实现[J].北京测绘2011(2):12-13.

[2]王海燕.如何做好房屋面積的预测绘和竣工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上),20010(9);172-172.

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关注建筑材料在使用阶段是否绿色环保, 不会关注这些建筑材料是否在生产阶段及处理阶段对环境造成破坏, 然而在研究生态建筑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作为建筑的载体的建材本身是否绿色, 直接影响建筑的生态表现。绿色材料 (Green Materials) 应运而生, 1990年国际学术界明确提出: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 绿色材料强调从材料的制造、使用、再循环在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 (Life Cycle) 中必须具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以及舒适性。

从绿色材料的定义不难看出, 绿色建材生态性能的评估包括建材对室内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两部分。目前, 国内绿色建材的测试指标主要包括放射性强度、甲醛含量、氯氟烃含量、芳烃含量、有机物总挥发量、人类感觉试验、耐燃等级及氧指数、废物利用率、木材取代率、节能效果等。这些指标都是针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确定的, 没有涉及到建材对环境影响的全生命周期的测试。目前BRE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在建材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EP (Environmental Profiles) 的建材评估方法。

1 BRE全生命周期的EP评价内容

BRE根据IS014040系列国际标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提出全生命周期EP的建材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内容包括从建材的制造、使用、维修直到拆毁的全过程, 涉及环境影响的气候变化、能源消耗、臭氧层破坏、空气的毒性、水体的毒性、生态毒性、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开采、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烟雾、矿石资源开采等方面。

气候变化。在评价建材对气候变化影响时主要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氯氟烃、氢氟氯碳化合物、甲烷和二氧化碳。由于不同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不同, 评价过程中以二氧化碳作为标准, 将其他温室气体转换成等价的二氧化碳。

能源消耗。评价建材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引起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枯竭。

臭氧层破坏。破坏臭氧层的气体主要有氯氟烃、哈龙和氟氯烃。

空气和水体的毒性。评价建材全生命周期排放废弃物对人体的影响, 评价大气中的排放废物对人体的毒性值和水中的排放废物对人体的毒性值。

生态毒性。评价建筑材料在全生命周期排放废弃物对非人类生命系统的影响, 主要是评价排放水体中的有害化合物重金属、碳水化合物等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

废弃物处理。评价土地掩埋废弃物能力的降低;在废弃物掩埋过程中, 对掩埋场地周围噪声、灰尘、气味的污染;废弃物掩埋和焚烧过程中, 污染气体的排放和沥出液的污染;地下掩埋垃圾自燃的危险等。

水资源开采。评价由于过分开采而引发的蓄水层枯竭、污染和地表河流干涸、污染和生态破坏。

酸雨量。酸雨会对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主要评价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氨气、氯化氢、氟化氢、氧化氮和氧化硫与空气中水分发生反应形成酸雨。

水体富营养。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排放到水体中的氨水、硝酸盐、氧化氮和磷化物, 会引起水体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过高, 刺激藻类生长, 从而造成水中的动植物因缺氧大量死亡。

光化学烟雾。在太阳光的作用下, 大气中的氧化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 在离地面较近的水平面上生成臭氧。这些臭氧对农作物有潜在的危害, 并且会增加哮喘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不同的氧化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形成臭氧的比率不同。

矿石资源开采。评价建材消耗的全部矿石资源, 评价时矿石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而不考虑矿石资源本身的枯竭。评价时假设开采任1吨矿石的环境影响相同。

2 BRE全生命周期的EP评价指标

为了直观地显示建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ERE将建材对12个环境方面的影响分值进行加权, 得到单一的环境评估指标生态点 (Ecopoints) 。生态点是无因次参数, 100生态点代表每年一个典型英国公民对环境的影响。低于100生态点, 表示建材对环境的影响较小;高于100生态点, 表示建材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BRE首先收集建材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 统计出建材对每个环境方面的影响, 作为建材的CI (Characterized Impact) , 每年一个典型英国公民对每个环境方面的影响作为一个典型英国公民的CI, 然后将上述两CI相比较, 得出建材在每个环境方面的NI (Normalized Impacts) ;最后CI乘以反映不同环境方面重要程度的主观加权系数, 得出每个环境方面的生态点, 求和, 得到建材的生态点。

ERE的EP法是目前较先进的全生命周期的建材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EP法同样也可以评估建筑构件对环境的影响, 如楼板、门、窗等。

3 BRE全生命周期的EP在BedZED中的应用

英国BedZED (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是世界第一座零能耗住宅社区。为了使社区对环境的最小化影响, BedZED选择建筑材料时, 除考虑建材的性能和经济性外, 还使用BRE的环境概貌法评估每种可用建材的生态点, 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材。

例如满足建筑外墙外保温层的保护功能的护墙板建材有四种:当地橡木、经过防腐处理的软木、砖块和PVC-u材料。未干燥当地的橡木, 富含单宁酸能够有效的抵御风化和虫害的侵袭, 不需要进行防腐处理, 相对于防腐软木, 不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光化学烟雾方面的生态点为零;砖块、PVC-u材料的生态点较大, 其中PVC-u材料的生态点最大, 在气候变化、石化能源损耗两方面的影响尤其严重。综合考虑BedZED社区建筑立面和经济因素, 选用当地橡木和砖块作为护墙板的建筑材料。

4 结束语

BRE全生命周期的EP评价方法是一个较全面、客观的建材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EP评价方法的难点是如何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地统计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建材在12个环境影响方面的量值。要根据特定的具体情况, 使用环境概貌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建材对环境的影响。

BRE全生命周期的EP评价方法的研究方法, 为我们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建材在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 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总结。借鉴EP评价方法的结构框架, 根据我国建材工业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现状, 确定建材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和不同环境方面的加权系数, 建立建材在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辉, 陈衍庆.建筑新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管理 篇5

【摘 要】科技计划项目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及政府各方面的重视。文章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现状入手,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

一、引言

科技计划项目在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过渡、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重大革命、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本文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现状得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我国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的成就与经验,但在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近几年我国对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由于国内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模式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申请指南定义不清,有时使项目申报者感到迷惑。各部门分别组织的项目名目繁多、表格迥异、时间跨度大,对项目的范围、领域定义不清,使申报者感到迷惑。

(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公开公正性、规范性需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立项阶段缺乏科学公正、规范的办法,专家评议、评估制度不够规范,项目立项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科技计划项目总体比较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立项阶段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需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引入力度。

(三)评审专家的选取缺乏严格的标准与程序。项目评审主要依靠专家,因此专家的水平、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评审的效果。上述项目在立项中提及选取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但评判专家水平高低的标准模糊不清,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和选取程序,从而导致立项评审时有些专家参与超越其专长的评审。

(四)项目监控办法制度不健全。许多科技计划主管部门把对项目的监控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中。这种做法管理比较分散,对管理的职能、职责、内容、措施、要求、标准等缺乏严格的确认和规范,很难衡量管理者的工作质量和数量。项目实施监控信息主要依靠以下两种方法采集:一是项目承担方填报年度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表;二是管理部门的抽查。对检查的对象、时间、内容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制度化管理,很难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

(五)重立项、轻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过程管理。由于受人力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只监督重大项目,项目检查不到位容易走过场,且监管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全过程的动态监督。不重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经费的控制,同时项目验收和成果转化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中期检查,但对检查时点的选取、检查结果的发布等尚未形成规范,使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三、我国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措施

(一)实行全方面管理,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不仅要把好立项和验收关,而且要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等,以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目前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虽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也进行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等,但是在项目实施中对以上各项没有建立具体的评价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导致项目的中期评估与论证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项目进展的作用。因此应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掌握项目实施状态,评估验证项目进展过程中每一个里程碑的实现情况。政府通过分期投资的方式控制研究项目,根据项目实施的评估情况做出是否对项目继续投资的决定。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监管,中介机构根据与政府订立的合同要求开展监管工作,保障项目监控的有效运行。项目监控活动应涵盖项目进展的全过程,改变目前主要依靠临时检查和专家小组监管的方式由人员监控变为系统监控。

(二)建立项目实施信息的双向采集机制

只有了解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才能对项目实施有效地监管。因而及时、真实的获取项目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可以保证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多数科技项目都采用单方面汇报信息的流通方式,由项目承担者自行组织材料,这种单方面的信息汇报方式不利于信息的流通与反馈,会妨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提高所获取信息的质量,我们应在项目管理办法中增加信息流通的渠道,建立信息双向采集机制。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现场调研,获取直接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利用科技项目管理中介机构行使部分政府监管职能,中介机构可以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按照与项目承担者签订的监管合同的要求,代表政府相关部门采集管理信息。

(三)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

上一篇:企业供应链弹性下一篇:论文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