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生命周期

2024-05-26

技术生命周期(通用12篇)

技术生命周期 篇1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理论及其主要形式, 接着分别探讨了企业成长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要素,收益分配方式,企业成长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

近两年来, 中央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 这使得技术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环境背景下, 充分发挥技术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而且它能够促进技术要素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理论述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在同样的时间里它会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价值。从事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作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 它的生产要花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 在给予从事复杂劳动的科技人员以一般工资或固定薪酬的同时, 依据复杂劳动的特点, 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既是一种合理补偿, 也是对其价值的承认, 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企业收益分配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产生了新的要素贡献分配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三种分配理论, 即分享经济、经济民主、人民资本主义。在这三种分配理论中, 最有影响的是分享理论, 这种理论在现实中有五种具体形式: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企业管理权分享制和专业人员贡献报酬制, 在企业中广泛流行。例如, 1998年日本分享制就已发展到91%, 员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份额在42~67%之间;在美国, 分享制达30%以上, 经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为:固定工资∶年末奖金∶股票选择权=4∶3∶3;50%以上的美国上市公司广泛实行职工股票期权, 尤其在通讯领域、能源、保健、技术、金融行业, 其比例在相应行业中均在80%以上, 60~70%的美国国民持有公司股票, 60%以上的法国上市公司实行利润分享。这种新的收入分配模式其实质就是智力资本逐步获得了与实物资本相同的分配地位和权利。从总体上看, 国外直接关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研究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市场经济发达, 与技术要素分配制度相关的企业管理和政府政策比较完善, 技术市场发达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 在理论上已经不构成一个问题。

而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社会对分配制度的认识与实践不断变革, 因此有关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研究是近几年我国分配制度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方面的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 也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学者提出将技术股份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选择, 以技术入股和以经营管理人员获得适当剩余索取权为主体的产权激励仍是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动因。王飞绒, 龚建立 (2003) 认为, 科技人员激励的理论依据, 尤其是物质激励可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即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 科技人员作为技术要素的载体, 将自有技术投入生产做出贡献, 就应获取相应的报酬。陶纪明、马海倩 (2002)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终根据。他们把技术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要素形式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 这一类技术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另一类是以活劳动形式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 这一类技术看作是一种复杂劳动。钱志洪 (2001) 研究了技术要素股份化的设计问题:讨论技术要素股份化的涵义、作用、形式和方案, 提出技术股份化的管理模式——职工持股会, 并讨论了推广的程序和需要完善的问题。温文治, 张旭 (2002) 指出以技术入股形式进行投资的实践日趋活跃, 但由于技术入股的法律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使技术入股在实际操作中极易酿成纠纷。

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要形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不断趋于成熟, 并形成了多种形式共存的局面。从目前情况看, 主要形式有六种:科技奖励、岗位技能工资、科技项目承包制、利润提成、技术转让与有偿技术服务、技术入股。

(一) 科技奖励。

所谓科技奖励, 就是企业根据科技项目或科技成果完成情况, 对技术人员进行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 前者如现金、住房或汽车等, 后者如旅游、休假、各种特殊荣誉等。由于这种形式比较容易操作, 因而在各类企业中都有实施, 而且开展较早, 目前仍然被普遍采用。调查表明, 我国有56.7%的高科技公司把奖金作为首选的方案。但孔玉生、朱乃平 (2004) 认为此种方式随意性较大, 实施对象狭窄, 不利于科技人员对所获项目的改进和创新。

(二) 岗位技能工资。

这是根据技术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大小、责任轻重、技术水平高低等, 对其经济报酬实行有所倾斜的分配形式。但这种分配形式在操作上缺少严密的标准, 定量较难, 同一职称的科技人员往往获得同等报酬待遇, 在分配上不能拉开差距。近年来,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 法常被用于对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 并与科技人员的岗位技能工资密切挂钩。

(三) 科技项目承包奖励。

由企业根据生产与产品开发的要求提出科技研究项目, 提供科研经费, 并提出相应要求, 与技术劳动者签订科技项目承包合同。这一方式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张传翔 (2002) 认为此种方式广泛运用于单位技术攻关项目中。肖昌国、李茜 (2002) 则认为这一模式适用于科技企业。但孔玉生、朱乃平 (2004) 认为项目承包往往因为项目新增效益较迟, 导致科技人才获取奖励上的滞后性, 对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上效果不是很直接。

(四) 利润提成。

就是对拥有技术成果的技术劳动者, 在技术成果实施转化后, 从每年产生的利润中, 提出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一个成果、一项新的专有技术研制开发出来时要先予以奖励, 当成果、技术实施转化后, 再从每年的利润中按既定的比例提取奖金, 实行连续的奖励。利润提成方式和前三种方式相比较, 它给予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更为长期和有效, 在科研成果比较集中的科研院所中, 已渐渐成为主导模式, 可能也是今后发展推广的方向之一。

(五) 技术成果转让与有偿技术服务。

通过一次性支付报酬购买技术成果使用权或买断技术成果使用权;对各种技术服务, 支付相应报酬。由于技术转让后在后期转化过程中存在着风险, 一次性转让的价值评估难度较大, 所以更多的企业目前在技术转让中采用的是先交一定的“入门许可费”, 成果产生效益后再采用“利润提成”的方式。

(六) 技术入股。

狭义的“技术入股”通常指技术折股, 而广义的“技术入股”大致可分为技术折股、奖励股权 (份) 、股权 (份) 出售、股票期权等形式。技术折股是指允许科技人员以个人拥有的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 (非职务发明) , 作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股权 (份) 。奖励股权 (份) 是指企业以股权 (份) 方式奖励给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股权 (份) 出售是指根据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按一定价格系数将企业股权 (份) 出售给有关人员。这一类型又可细分为两种, 一种是完全以1∶1 (股权:现金) 的价格系数出售给有关人员;另一种则是以一定的优惠折扣出售股权, 例如买一送一等形式。股票期权就是公司给予职工 (称为受益人) 在规定期限后 (这一期限称为等待期, 一般3~10年) 的某一天 (称为行权日) , 以某一固定价格 (称为行权价) 购买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力, 并且这些职工有权在一定时期后将所购入的股票在市场上出售。因为操作不易且涉及股本结构的改变, 采用这一形式的企业并不多, 更多是出现于企业改制或是企业创业这些特殊的阶段。

三、企业成长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关系研究

当上述这六种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具体到各个企业和部门, 它们之间既可能是平行交叉的, 也可能是前后交替的。各企业通常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特点、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实施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分配方式。本文重点要探讨的是企业成长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 企业成长周期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关系。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认为, 企业的生长和老化同生物体一样。根据该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或扩张期、成熟期, 最后是衰退期或企业再造期 (如图1所示)

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各不相同。在初创阶段, 持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和风险投资的“种子”基金是最重要的因素;到了初创晚期和成长期, 扩大产能、开拓市场和营销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的, 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生产工艺技术人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在不同阶段的企业都会根据关键目标有重点地选择一种或几种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 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特征。例如技术入股多用于企业的创业初期, 此时企业的规模较小, 资金和人员的构成也较简单, 高度依赖于某一项核心技术。创业期技术入股的模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 资金完全由一方筹集, 另一方负责提供全部技术 。 (2) 技术转让方收取部分技术转让费, 其余部分作为技术投资入股。 (3) 技术转让方以全部技术和部分资金 (或设备) 入股, 接受方只投入其余部分的资金 。企业一旦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 公司的股本结构相对比较稳定, 此时多采用以常规机制为主的分配方式 (例如科技奖励、岗位职能工资、项目承包制等) 。如遇到增资扩股、以spin-off的形式成立新公司或是企业改制, 此时也可能出现技术入股的现象。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全员持股型期权模式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扁平型组织结构, 即使进入成熟期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即便在成熟期, 激励的对象也要占企业员工的大多数, 通常会选择全员持股型的期权模式。进入衰退期的企业, 技术入股出现的概率较低, 多采用常规机制类的分配方式。在不同发展阶段, 企业考虑的主要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形式, 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具体如表1所示:

(二) 技术生命周期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关系。

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完善、稳定、衰退直到被淘汰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成果最终要被其它更先进的技术成果所代替, 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针对技术生命周期, 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也是企业在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就技术入股而言, 很多企业关心的是技术一旦作价入股或是因为某项技术成果而奖励给某位技术骨干的股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该技术成果渐渐失去其原本价值, 此时是否该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例如在我们曾调研的浙江某一科研院所, 九十年代初该研究院的拳头产品“铜铬触头”非常红火, 是该院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现在却远远落在其它产品之后。如果当初把该技术成果的奖励股份固定地量化给某些成果的开发者, 那么该股份现在的分红其实就“剥削”了现有其他技术成果的收益。因此该研究院采用的是滚动式的股权奖励, 奖励的股份只有分红权, 平分为三个部分, 分三年奖励, 每部分奖励的有效期也是三年, 如果受奖励人员离开单位, 则收回股权。如图2所示:

该技术入股方案与一般的“终身制”技术入股方案相比, 更加合理, 因为它考虑到了技术生命周期这一重要因素。当技术成果刚刚投入市场的第一年, 其商业价值尚未获得确认, 存在着诸多风险, 因此此时只将奖励股份的三分之一授予成果人。在投入市场的第二年, 该成果的市场效益初步显现, 此时将另外三分之一的奖励股份授予成果人。到第三年, 基本为一项成果的销售高峰期, 此时将最后三分之一的奖励股份授予成果人。每一部分的奖励股份享受的周期均为三年。因此到第四年, 成果人所持有的股份又降为三分之二, 以此类推, 到了第五年, 差不多是该技术成果的衰退期, 奖励股份减少为三分之一。到第六年, 单位便收回了所有的奖励股份。这样的滚动管理方式能够激发技术开发人员持续不断地对技术的钻研和创新, 较好地避免了靠某一成果吃老本的现象。

当然技术成果的使用寿命与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相关技术的支持程度、国家的产业政策甚至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关。比如电子行业, 由于该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一项技术很快就被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 技术成果的使用寿命一般都很短, 而医药、化工等行业其寿命较长。因此每个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三) 企业家精神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的关系。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Baumol, 1993) 。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论断受到广泛推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 因此企业家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过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是倡导者、组织实施者, 也是激励者和协调者。某些企业家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 不能充分认识到技术要素对企业的价值, 而更重视土地、设备、厂房等实物资源, 自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没什么兴趣。还有一些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认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实施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 对此持消极态度。另外一些企业家则有求稳怕乱的思想, 怕科研人员收入多了, 其他职工有意见, 影响稳定。

我们发现, 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采用一次性科技奖励、岗位技能工资、项目承包制这一类型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因为这些分配形式采用时间较早, 比较简单和粗放, 在员工中的认同度较高, 实施起来相对也比较容易。而另三种形式——利润提成、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则比较复杂、精细, 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和挑战常常使不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我们曾调研过的一些改制科研院所中, 同样是改制时预留的一些奖励股份, 在某些科研院所中得到了有效利用, 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而在另一些科研院所中, 这些预留股份则成了烫手的山芋, 为了避免其引起企业内部纠纷而宁可弃之不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企业领导人其“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四、结语

由于技术要素功能的多方面体现, 其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不是单一的, 企业领导人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各部门和企业要区别不同的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要求确定合理的分配方式, 使企业对内具有公平性, 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刘海生.按技术分配-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张剑文.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3].孙月平.技术股份化: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 2001, 4:23~28

[4].安妮.布鲁斯, 詹姆斯.S.伯比顿.员工激励——如何激发雇员的进取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5].邹华.科技要素参与分配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6].常建刚, 刘西林.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中的科技人员产权化激励方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4, 1

技术生命周期 篇2

铁路应急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及其Petri网建模技术研究

随着全路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缺乏规范标准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首次提出了铁路应急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并针对预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构建了铁路应急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图.在此基础上,应用Petri网技术对预案管理流程进行了建模,为进一步开展预案管理流程的分析、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 者:王子洋 赵忠信 刘小霞 秦勇 WANG Zi-yang ZHAO Zhong-xin LIU Xiao-xia QIN Yong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 刊 名:物流技术 英文刊名:LOGISTICS TECHNOLOGY 年,卷(期): 29(5) 分类号:U292.7 关键词:预案管理   铁路应急   全生命周期   Petri网  

技术生命周期 篇3

关键词:生命周期筹资方式筹资风险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我国近年来以数码、生物、制药和数控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的筹资方式逐渐增多。但目前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对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银行间接融资存在很大的依赖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需要建立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基础的多种筹资方式并存的筹资体系和筹资结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筹资新体系。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费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根据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相应地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我们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应分别根据该阶段的特征选择不同点的筹资方式。

二、选择筹资方式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处的具体环境

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适用的筹资方式或筹资方式组合进行资本筹集,杜绝筹资方式的单一化、机械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严谨的融资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运作是和融资密不可分的,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对资金有不同的需求,而企业所处阶段的不同也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客观评价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环境,深入分析各筹资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所筹资金的用途,在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2.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不论以何种方式融入资金,都要求资金使用讲究成本效益原则,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不同的融资方式所支付的筹资费用是不同的,所对应的资本成本也就不一样,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时,应综合权衡融资成本的效益性。资金的借入、使用、偿还的期限应与企业的收入相平衡,盲目融资势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形成的预期总收益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才有必要考虑。

3.各种融资方式合理搭配,优化资金组合

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付出的代价不同,对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企业应当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对比、选择高效可行的融资方式,确定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最佳比例,以便降低成本,增大收益,减少风险,实现最佳的资本结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诸如境外中长期贷款、境外债券的发行等国际金融市场筹资将作为一种新的筹资方式得到发展与普及,这对于我国企业经营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强化体制改革,细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深入分析不同的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将各种融资方式合理搭配组合,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运营问题。

三、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筹资方式分析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创业、成长、成熟与衰退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

1.初创期筹资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时期特点是资金需要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筹资相对较难。这时可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筹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高新技术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可采用租赁融资方式通过融物达到筹资的目的。虽然租金成本较高,但筹资程序简单,速度较快。

2.成长期筹资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筹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高新技术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筹资。其筹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筹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筹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筹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筹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因而直接筹资应首选股票方式筹资。虽然这种方式筹资程序复杂,制约因素较多,但筹资金额大,风险低,能较好的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一旦进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我国的二板市场将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有利的筹资条件。

3.成熟期筹资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较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筹资渠道得到拓宽。在这一阶段,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高新技术企业除了上述筹资方式外,还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筹资。

一是股权置换,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其具体方式是由买方企业出资收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卖方股东取得现金后认购买方企业的现金增资股;或是由买方企业出资认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而卖方企业股东用以认购买方企业的增资股。这两种方式下,双方股东都不需要另筹现金便可实现股权置换。

技术生命周期 篇4

关键词:管道,全生命周期,设计,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

1 引言

近年来, 国际油气储运设施建设总体处于高峰期, 市场潜力巨大, 为我国石油管道建设企业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且国内油气管网建设已由高峰期转向成熟期, 随着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线、陕京一线至陕京三线、中缅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油气管网的建设完工, 形成了国内能源管网大动脉, 基础干线管网建设已趋于稳定。在该背景下, 要求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单位调整发展思路, 兼顾国内管道建设同时,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并在该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将设计、建设、管理等水平提高, 并且提出有自身特点及市场竞争力的管理方法、设计技术。

油气管道设计工作在管道建设、运维阶段为所有工作的源头,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从设计阶段入手探寻新方法、新技术对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 缩小与国际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单位技术的差距及开拓国际化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且设计管理水平的进步对于石油管道建设单位节约内部开支, 增收企业效益有其自身便捷性和易实现的特点。

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石油、化工、水利、电力等行业未来建设管理发展趋势, 本文从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入手, 简述了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的理念, 同时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解释, 并总结性提出要重视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 以信息化、数据化为核心开展整体技术管理工作。

2 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

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管道从需求、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至报废或回收再利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过程。对于管道类实体, 它是一种技术, 也是一种建设理念, 它支持并行设计、制造, 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或软件为实现手段 (如图1所示) 。

3 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

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以统一建立的PBS (Project Breakdown Structure项目分解)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任务分解) 体系与管道标准化数据标准构建了“管道全生命周期信息化业务”的两条基本主线。该技术与上世纪末绘图方式的革命——绘图板设计向计算机制图的转变相似, 但其设计技术的变革更进一步。

设计单位通过构建基于管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平台和管理平台为PLM (Pipeline Life Mangement管道生命周期管理又称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 业务提供了统一标准的设计数据与成果;同时将设计数据逐步流转至采办、施工、运维方。各方在设计所提供的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上, 对数据不断的完善、添加, 最终形成基于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库。对于设计而言, 数据的不断添加和完善对于设计工作的检验和今后的再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了设计和服务水平。

从管道建设方案阶段开始分析, 首先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调研技术条件等满足后, 对财务可行性指标分析 (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 主要包括该管道建设的静态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核算总投资是需要对该设备清单进行统计, 并以设备清单编制对应的设备清单及概预算清单, 从此时开始就应当建立相应的文档作为记录手段, 将结构化数据记录, 并纳入数据库, 主要有设备的基本情况 (主要为设备编号、设备类型、价格) ;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关注设备与采购相关的技术属性要求 (主要为设备编号、压力等级、量程、精度等) ;施工图阶段设备已完成订货此时主要关注的为设备的实际信息 (主要为设备编号、产品型号、生产厂家等) ;采办阶段主要为设备物资移交信息做准备其中包含设备的技术属性和产品信息 (主要为设备编号、出厂编号、产地、设计寿命、出厂时间等) ;施工阶段在设计采办的基础数据上主要关注设备安装后的初次检验信息 (主要为设备编号、校验时间、校验结果) ;待运维阶段主要关注运行周期内该设备的使用情况 (主要为设备编号、维护信息) ;回收阶段该阶段为管道全生命周期结束后, 对该设备做相应的处理和记录 (主要为设备编号、处理方式、物资流向) 。

经过统计和分析 (如图2所示) 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始于设计阶段, 并且设计阶段的结构化数据模型数量及比重最大, 该部分数据为今后各阶段数据的基础, 以PLM数据库为管道运维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模型, 为后期建设、运维提供了大量可检索、复用的数据环境,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材料, 信息利用的便捷性大大提高。

4 管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应用

4.1 整体构架

目前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已在多条输气管道设计上应用, 其整体业务构架及非结构化数据模型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线路工程, 站场工程和经济分析等范围, 各专业采用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及数据间的交互构成了多专业协同的数字化设计平台设计技术。

4.2 站场工程设计平台技术

管道站场工程设计包括生产设施设计和辅助用房设计等。

生产设施设计平台技术主要以流程绘图软件、仪表自控软件、电力设计软件、三维绘图软件、材料管理软件及信息管理软件为依托, 涉及工艺、仪表、电力、消防/给排水、暖通、热工、阴保、配管、设备等专业。上述专业在设计过程中由工艺专业为龙头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将结构化数据与下游专业分享, 下游专业接收数据后开展各自专业的工作, 整体完成工作后将数据返回信息管理软件, 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流转至信息管理平台, 然后将该部分数据及模型提交给业主,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数据的一次录入多次使用。

辅助用房设计平台技术主要采用建筑类三维软件、结构类计算软件、负荷计算软件及建筑性能分析类软件构成, 以建筑三维软件作为专业建模基础, 建筑、结构、仪表、电力、通信、设备等专业在建筑物内部进行实体设计工作, 并最终在该平台上进行数据及模型输出。

从站场工程上能够完成多专业协同设计, 并按照需求统一从模型中提取需要的图纸或数据。

4.3 线路工程设计平台技术

线路工程设计平台技术基于Acr GIS技术平台与Auto CAD技术平台, 涉及勘察、线路、线路通信、水工保护、穿跨越、阴极保护专业。该平台统一了设计数据标准、搭建了对应的设计数据路、建立了Web GIS平台, 完善了设计知识库及线路数字化设计系统并且实现了勘察测量数字化, 形成了基于项目PBS体系的、符合数据定义标准的线路设计数据, 并且达到了通过鼠标点击, 半自动设计自动计算穿越长度, 并将最终成果录入数据库的水平。

并且线路数据均能够通过Map关系直接移交至关系数据库。

4.4 经济分析平台技术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 经济分析在管道建设的前期非常重要, 是判断是否进行管道建设的重要阶段, 对此, 将经济的范畴涵盖在全生命周期中非常必要, 以满足建设期各阶段费用信息的信息化计算和信息传承, 形成费用信息流, 以定额库WBS编码、物料编码为核心从可研阶段的估算软件、初设阶段的概算软件到生成工程量清单、项目结束后进行工程结算, 将数据形成了环装流转, 并能够做到前后不同阶段的对比工作。

4.6 先进性和创新性

4.6.1. 从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始阶段保证数据模型的客观真实性, 从设计阶段开始创建数据源至运行阶段数据的最终完善, 该过程都是在结构化数据的要求下建立的, 各阶段均无法对业务流程外数据进行修改, 对业务流程内数据的修改能够通过数据的版次及历史记录进行查询和比对;

4.6.2. 将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化, 避免了非结构化数据及非编码工厂结构各阶段数据不统一、避免工厂结构编码差异造成数据不可溯源, 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项目开始筹备至项目运行直到管道运行寿命的结束所有管道内单体、设备均有代码及编号, 在业务流转过程及环节中无论管理实体的变化或空间、时间的改变, 均能够通过唯一的编码机制进行实体结构化数据的溯源;

4.6.3. 通过设计阶段对结构化数据模型的统一约束及规定, 做到了数据的一次录入各阶段、各使用方的多次利用, 提高了数据使用的效率, 通过数据的移交、传递减少了数据录入降低了录入、核对、校验等综合管理成本;不同阶段的数据均来自于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库, 从设计阶段开始到采办、施工、运行达到了数据的共享, 取用、完善、再共享;

4.7 易推广

在结构化数据要求的规则驱动下能够保证个信息化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层面的协同和共享, 提高了全管到生命周期管理过程阶段整体效率;由于定制了数据规则, 给数据统一的约束, 保证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统一性达到了数据流转过程中的一次录入多次利用, 便于推广更及应用后整体效率的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源头, 是工程信息的最初缔造者、所涉及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是最多的、最重要的, 设计数据数字化的实现也是最容易的, 所以设计信息是全生命周期主要的信息来源。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能够为工程后续阶段提供可靠的保障, 因此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 应重视管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的核心作用, 将各种软件、设计手段的发现为依托, 实现以数据化、信息化为核心的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

参考文献

生命周期评价案例 篇5

诺基亚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那绿草如茵的草坪、整洁静谧的办公区、洁净舒适的员工餐厅和繁忙有序的生产区无不令人感觉到一种对环境的“以人为本”的追求。据首信诺基亚环境专家陈敏女士介绍,作为一家在国际市场领先的移动电话供应商,其目标是开发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不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使产品节能并且在产品废弃后可以得到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

诺基亚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基于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考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经历了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最终产品、产品使用和最终废弃等多个过程。以首信诺基亚为例,这些过程中,首信诺基亚在所有的环节都要考虑环境保护,以减小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诠释出诺基亚对环保的不懈追求,“不环保的产品不是质量好的产品”。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从产品是否符合环保的法律法规要求、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量及使用效率到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因素均得到充分考虑;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则需要有效地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管理,只有符合诺基亚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才能成为合格的供应商;生产制造环节则必须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在产品最终废弃阶段,则要充分考虑如何回收、循环利用及妥善处置,使资源可以重新返回物质链中。上述环节协调融合,从而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完成了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实际上,诺基亚的环境理念颇具启发。陈敏女士告诉记者,良好的环境准则的商业意义在于有助于公司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确保遵守法律,降低成本,并在利益相关方面树立声望。诺基亚十分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自然环境是诺基亚企业生命的一部分,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合作是诺基亚推动环保举措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诺基亚在国内所有生产企业均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首信诺基亚为例,在通过ISO14001认证后,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严格执行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而且公司的管理层每年还要对公司的环境绩效重新进行评价,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并且彻底实施,从而保证了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可以不断提高。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篇6

企业生命周期的提出,是爱迪思质疑学院派管理理论的产物。这本书以爱迪思20多年的管理咨询工作为基础,号称是第一部把企业现实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诞生、成长、老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的著作。爱迪思曾宣称:“本书不是对管理文献的概述整理,也不是就有限的观点阐述见解。本书的目的在于检验全新的概念,分析实际的经验,阐述爱迪思疗法应用之后对客户带来的不同效果。”

在爱迪思看来,学院派往往信奉某些教条,认为“只要遵循某些东西,问题就会消失”。而现实中人们能感受到的是,越是“生龙活虎”,问题就越多。管理应该从现实出发,看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讲,就是要认知问题和矛盾的合理性,知道绝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企业的成长,意味着它具备了处理更大更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企业的老化,则意味着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下降。企业是活的,就像生物体那样,也有它的生命周期,管理者需要把握它的成长机制。简单地排除问题或者防止问题出现的想法和做法,相当于使生命停顿在某个阶段不再发展。比如,青少年的青春期会表现出大量问题,试图不让这些问题出现,那就有可能会阻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同理,儿童有儿童的问题,老头有老头的问题。领导的作用就是恰当把握企业所处的生命阶段,集中精力于这一阶段肯定会出现的问题上,因势利导,使问题成为成长的动力,为下一阶段的又一次变化做好准备。正常的问题一般是暂时的,可以由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自行解决,不会阻碍企业的成长;病态的问题则是没有及时治疗的后遗症,是正常问题演变而来的,会危及到组织发展与生存,需要“医生”的外部干预才能度过难关。

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正常与不正常的问题都会不期而至,只有认识了企业所处的生命阶段,才会知道它需要什么,可以对它做些什么。从大量经验事实中,爱迪思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11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前期、盛年后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前期、官僚期、死亡期。盛年期之前是成长阶段,盛年期之后是老化阶段。

孕育期(courtship stage):这是先于企业出现的一个阶段,即梦想阶段。在这个阶段,激动的创业者可能为了某个好主意而夜不能寐,向能抓住的每个人贩卖自己的好主意,如果把企业喻为婚姻,这一阶段就是坠入爱河的激动。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创业者高谈阔论,却没什么具体行动。没有这种梦想,就不会有后来的企业。这个阶段的本质,是创业者确立自己的责任,而且相应责任一旦确立,此后将一直伴随着创业者经历企业的全部生命周期。这种责任的形成标志,不是公司在形式上的成立,而是创业者的主意通过了利益相关人的检验。他的主张成功贩卖出去,就意味着创业者和加盟人都树立起了承担风险的责任心,凭借这种责任心才能让企业按照自己的意思运转。风险越高,责任越大。同时,这种责任能够得到经理人、雇员、客户、供应商等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好的点子、市场和资金的支持,更需要那种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能投入事业的人。创业者的责任心和凝聚力,决定着资源能否积聚和充分利用。

如果创业者的动机仅是为了赚钱,这种急功近利的狭隘肯定不能支撑他建立真正的企业,即便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养了一头快速催肥然后宰杀的猪。真正的企业,在创业阶段必须要带一点超凡脱俗的动机,如满足市场需求,创造附加价值,增添生活意义等。那种一心想着投资回报的人,就像紧盯着比赛记分牌的体育选手一样,无法领略比赛的精彩,真正的运动员只会盯着球,寻求那种激动人心的刺激。创业者是预言家,他们是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为他们醉心的是某种未知的或者无法确切表达的需求,而不是对现有市场的跟进。产品导向还会造成狂热的责任心,这对于创业是必需的。不管他们受过多少营销训练,他们肯定会钟爱自己的产品。如果他们把目光过早地投向市场,反而会冲淡自己的梦想。所以,孕育期的创业者不关心市场是正常的,不应该受到责难。然而,这种正常的问题,如果在企业建立后还继续支配着创业者,就会变成阻碍发展的问题。它有可能会使产品或服务定位不准确而造成习惯性赔本,也有可能会阻碍由产品导向到利润导向的转变。而利润导向是企业诞生后能否存活的关键。

创业的责任承诺在后来的兑现过程中,还会产生出一些不正常的和病态的问题。创业者在激动状态下,会被迫或者自愿地作出一些不现实的承诺,以至于出了问题后相当后悔。常见的问题如慷慨地给加盟者分配股份,在梦想阶段这种股份是悬在空中的,后来公司有了真正价值使这种股份权益变为现实时,创业者将会倍受折磨。

婴儿期(infant stage):婴儿期不再有浪漫和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企业在这一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取决于营养摄入和父母照顾,即营运资金和创业者承诺的兑现。因为公司的运转都需要钱来付账,增加销售量就成为头等大事。婴儿期的正常问题是完善产品与扩大销售的矛盾,这将会使企业筋疲力尽。羽翼未丰的企业处处都需要资金,空想清谈不再有用,需要的是行动和销售。这时候必须稳定产品,核定价格,支持销售,但这个时候的企业管理是不到位的,创业者忙得只能解决最紧急的事,他是最熟悉产品的人,却没有时间去推销产品。

这时候的企业,没有明确的制度,缺乏必要的程序,预算相当有限,不足以建立庞大的团队,整个管理构架可能只是创业者兜里一张皱皱巴巴的纸,甚至连纸也不需要有。所以,创业者只能高度集权,他承诺过度,日程过满,加班加点,从领导到员工都在忙,没有等级,没有聘用,没有考核。家庭式的小本经营企业都很脆弱,一不留神,小问题就变成了危机,所以,全部人员都全神贯注,决策权高度集中,领导者事必躬亲,只有那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而且没有星期天的人才能胜任。

导致婴儿期企业夭折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现金流断裂。婴儿期的企业总是投资不足,为了避免耗尽企业的流动资金,必须要有现实的商业计划,现金流要以星期为单位来进行监控。一旦出现把短期贷款用于长线投资、不恰当的价格打折、将股份转让给不能同舟共济的风险投资家等等失误,都会严重到足以毁灭公司。导致企业夭折的第二个因素是创业者失去控制权或者丧失责任心。缺乏规章制度,为了获取现金而采取权宜之计的坏习惯,尤其是为了保证资金链而引进了只求快速收回投资的“狼外婆”式控股者,会让创业者渐渐丧失企业的控制权;当追求事业的热情变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之后,特别是在外来投资者不当干预下企业背离了创业者的初衷时,创业者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责任。

应当指出,在婴儿期企业中,独断专行的领导风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才能适时处理危机。但这种独断专行如果不适当地长期延续,就会在下一个阶段学步期病态地阻碍企业发展。

学步期(go-go stage):当公司运转起来,产品和服务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企业就进入了学步期。这一阶段,好点的企业,现金流也不错了,销售也提高了,就会出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摊子铺得过大。领导人会觉得任何机会都要优先考虑,任何好处都舍不得丢弃,卷入太多相干和不相干的生意,大家的精力都不集中。学步期企业就像刚刚学会到处乱爬的儿童,什么都感兴趣,似乎到处都有机会,于是往往会多元化遍地开花,公司就像是个微型的企业集团,一个小部门甚至一两个人,就想要撑起一个“事业部”架势。企业领导独断专行,虽然造就了婴儿期的成功,却隐含着学步期的管理危机。老板们沉醉于眼前的成功,相信自己的天赋,脑子里都是些不成熟的疯狂想法。大展宏图的雄心,使他们迷恋“更多即更好”的信条,而那些促销的折扣与奖励,可以使销售直线上升却没有利润,甚至销得越多赔得越多。

凡是学步期的企业都应该知道,尽管快速增长表面上是不费力的,然而让销售额直线上涨是危险的,把资金流寄托于未知的扩大市场份额更危险。这时候的企业应该夯实基础,稳扎稳打,关注预算、组织结构、分工、职责、激励机制等基本制度建设,学会自律,学会放弃。但是,经营现实中这种企业最长见到的情况是一连串的决策失误,碰了钉子才会有些许清醒。所以,学步期实际上是频繁的试错阶段。

学步期的企业围绕人来组织,而不是围绕事来组织,因人设事,企业的行为被动而不主动,因为它缺乏规划,它不断对机会做出反应,而不是先计划周密、组织完善、定位准确后再行动。在经历了试错的学习过程后,要是还没有聚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那么就要落入“创业者陷阱”或者“家族陷阱”,即无法实现由创业向规范经营的转变。因为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授权将会变成分权。爱迪思所说的授权是指下放不影响全局的执行权,而分权则是有制度保证的下放决策权。学步期的企业缺乏规范的制度体系,所以,分权产生的离心力将使领导人丧失对企业的控制。他的授权,本意是要求部下做出只有创业者才能作出的那种决定,而任何下属也无法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因为部下只有通过试错才能准确掌握上司的意图。部下不合领导人的意图,促使领导人再度收权。收权后又因为忙得不可开交而不得不再度授权。这种钟摆式的权力集散会严重影响企业运营,最后可能会产生出背地的抱怨—“老头子不死,什么也干不成”。

最糟糕的情况是,创业者事业有成,有了松一口气的念头,想授权于部下,但又不愿失去控制,于是采用某种遥控式管理手段。放开让下面去干,自己去旅游一圈,或者去钓鱼看书,过几天回来看看。但他人离开后,却对公司依然牵肠挂肚,又会不断电话询问某项业务进展。当他得知有某事不合己意或者离开时间过长不太放心时,就会突然回来,而多半又会看到乱糟糟的景象,于是很可能一夜之间又重新回到独断专行。等事情“理顺”了,他可能又走了。这次,部下决策会费尽心思揣摩“老头子在的话会怎样做”,但这种揣摩和模仿会使创业者当初独具个人风格的新意丧失殆尽,企业得不到改善。结果会导致下属都害怕老板回来,就像划船的水手讨厌海鸥不时地来甲板上“扔炸弹”一样,员工们都患上了“海鸥综合症”,期望着老板不再回来。反过来,企业的命运系于老板一身,意味着一旦创业者死亡,企业也就死亡了。创业者就像整合的粘合剂,然而在学步期的扩张中会明显不够用,因此需要非人格化的制度化建设。有的领导人,在学步期经过一场严重的危机打击会使自己清醒过来,更明智的领导人会引进外部力量来完善制度建构,向职业化的管理方式转变,最基本的方式是实现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以保住创业者打下的江山。

青春期(adolescence stage):如果用人的发育做比喻,爱迪思所说的学步期,更接近于人类的青春期,而他所说的青春期,则更接近于人类的社会化。青春期的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摆脱创业者的影响而进入经理人治理阶段。所以,爱迪思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生阶段,即脱离父母监护的独立阶段。

从管理角度看,企业的青春期,要完成创业者向职业经理人的交棒过程,所以,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即便是创业者本人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其中的冲突、摩擦也在所难免。这种管理上的转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企业行为缺乏连续性,人员中间产生隔阂,新人和旧人合不来。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授权是青春期企业的必经之路,原来的创业者就像国王,现在必须走向君主立宪制。但国王很少有心甘情愿遵守宪法的,所以往往会引发“革命”。从这一点看,管理中的“问题”与所处周期阶段的关系就昭然若揭了。婴儿期绝对不能授权,大权独揽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到青春期则必须授权,就像父母对长大的孩子必须放手一样。只要授权后不会因为手下出错就重新集权,就不会引发病态问题。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强化监护,那么这个孩子永远长不大。但是,一旦引入职业经理人,肯定就会发生管理风格的变革和企业文化的转化。对于领导人来说,婴儿期需要的是冒险,学步期需要的是远见,而青春期需要的是规范经营。而且多数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是外来户,管理风格与当初的创业者完全不一样。即便这个职业经理人在受聘之前很受老板的青睐,但他真正执掌大权后也会同创业者发生剧烈的冲突。职业化、减少直觉决策、驾驭机会而不是被机会驱使、创建新的制度、形成新的责任体系、改变薪酬规定等等,都会成为冲突之源。创业者加上当初的元老们,与新经理矛盾频发,新经理要管住老家伙的强硬态度,又会使冲突不可调和。这一阶段的难点,是创业者潜意识中希望新经理“同我一样”,但又要能做“我已经做不了的事”,爱迪思把这种现象比喻为“寻找那种能够使潜水艇上天的飞行员”。创业者希望跑马拉松,而企业生命周期更替注定是接力赛。于是,青春期企业常见的问题是经理人“走马灯”。

青春期的麻烦,实质上是经营目标的转变。概括起来,这一时期必须由“更多即更好”转变为“更好即更多”,由盲目扩大市场份额转向明确追求利润。这种转变中职业经理人要站住脚跟,前提是经营目标的转变能够得到董事会的认可。在频频发作的矛盾之中,最大的可能是经理人与董事会结成同盟,挤走富有开拓精神却在不断破坏制度的创业者,病态的结果是企业未老先衰,有了“数字化管理”却失去了前瞻眼光,有了组织纪律性却失去了朝气活力,最终会丧失盛年期的收获而直接进入贵族期。完成青春期转变的要害,是创业者与经理人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所以,那些由所有者身份充当经理人的企业,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直接转变为职业经理人,成长的烦恼就会减少许多。也许,杜邦公司的家族经理人训练,就是在类似冲突中演化出来的一个可行样板。

盛年期(prime stage):企业经营中,一直存在着灵活性与控制力的矛盾。婴幼儿的灵活性非常高,但行为的自控力却相当差;成年以后控制力不断增大,但灵活性在不断消退。所谓盛年期,就是灵活性和控制力达到平衡状态的阶段,这是企业蒸蒸日上的时期。

企业经过了青春期的痛苦,实现了领导机制的转变,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梦想和价值观得以实现,合适的权力结构平衡了创造力和控制力的关系。企业明白它要什么不要什么,关注点可以兼顾顾客和雇员,销售和利润能够同时增长,它能预测到即将取得的成效,这时的企业已经成为能够共享某些功能的利润中心组合体,规模经济和显著效益可以让公司多产起来,能够分化和衍生出新的婴儿期企业,也能够扩展到新的事业领域,有了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内部整合和团结。

盛年期和青春期的区别,在于青春期知道此前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而盛年期明白今后应当怎样取得成功。有一个具体标志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青春期的蓬勃发展,使预算和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而盛年期的预算和后来的现实吻合程度要高得多。

当然,盛年期的企业也有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培训不足。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出现过的问题,有可能在盛年期还会出现,但是,在问题重要性的排序上,以前出现过的问题位置统统会后移,而鼎盛状态下要想持续发展,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足、训练有素的员工不够,则会上升到首要位置。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可以分为常态问题和病态问题,常态问题是影响当前发展的问题,或者说是当前发展中肯定会孕育出的问题,而病态问题则是上一阶段没有解决了的问题遗留。盛年期已经进入公司发展有预见可控制并具有资金基础的阶段,所以关键的难题是如何以高素质人员来保持兴盛状态。

需要指出,盛年期并不处于企业发展的最高点。过了盛年期,发展曲线还会继续上升。这时的发展源泉,来自于以前积累起来的活力。企业如果不滋养这种活力,就会逐渐丧失进取精神。爱迪思在后来的补充和修正中,把盛年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盛年前期和盛年后期。前期和后期的区别在于,前期经营者还在力求兴旺发达,后期经营者则满足于维持已经形成的大好局面。在盛年后期,企业自满了,远见和梦想不复存在,灵活性和创造力都在下降,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彻底成熟了。就像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表面上处处光鲜正常,而内在的各种健康指标都已经有了小毛病。

稳定期(stable stage):稳定期是企业的转折点,虽然一切还是欣欣向荣,但是大家都越来越循规蹈矩安于现状,保守处事。花在一线客户上的时间少了,在办公室的时间多了起来。会议中没有年轻时的直截了当和犀利锐气,而是更多的小心翼翼和习惯防卫。决策的隐含准则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保护公司利益。这时的高管层虽然也能倾听建议,但却不会探索新的领域。权力中心的关注点慢慢地向财务和法律事务部门转移。琐细的事实、大量的数据和精密的公式在决策中满天飞。

稳定期的表象,是企业遇到了增长瓶颈,实际上是发展曲线到了顶点。表面上看,企业的组织良好,运行有序,按部就班,中规中矩,不再有那种为了事业的固执己见和剧烈争吵。对于胸无大志的领导人来说,可能还会因为冲突明显减少了而沾沾自喜,企业由于已经赢得了市场的稳定地位而富有安全感。公司里有时也会出现新的构想,但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兴奋和刺激。领导人为了保持企业的良好声望,会压缩长远的研发预算而加大短期赢利能力的投入,甚至为了保持现有赢利水平而削减市场调研费用。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财务部门的重视超过了对营销部门和研发部门的重视,对改善人际关系的兴趣超过了对冒险创新的兴趣,对昔日辉煌的津津乐道超过了对发展愿景和新战略定位的探索,在用人上更乐意用唯唯诺诺者而不愿再见到桀骜不驯者。表面上,这一阶段没有大毛病,高管层更多地会误以为这就是盛年期,但衰败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贵族期(aristocracy stage):贵族期的表面是雍容华贵,骨子里则是那种半老徐娘在风华已逝之后的浓妆艳抹。这个阶段的企业,不再有真正的长期目标和事业追求,只是为了维持面子而热衷于短期获利和低风险目标。钱主要用于控制和笼络人心的福利,对表面形式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实质内容。这种企业也想有所发展,但由于已经没有创业精神,所以通常采取并购方式来满足发展欲望,试图通过并购买到新的产品、市场和技术。贵族期的企业本身比较成熟,所以它也会成为别人并购的对象。

贵族期企业的本质就是两个字—平庸。企业内部好像波澜不起的一潭死水。大家关心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做。衣着、会议室、工作空间、相互称呼等形式要件,是区分贵族期同其他阶段的明显标志。婴儿期是没人关心穿戴的;学步期开始有了正装,但并不统一;盛年期出现了职业化套装,但一般颜色较浅;贵族期则是深色套装,犹如参加庄严的典礼。会议室也类似,婴儿期没有正式会议场所,走廊和电梯中都是议事地点;学步期的办公室就是会议室,甚至一边吃盒饭一边讨论问题;青春期的争论往往在会议室之外,会外的碰头和协商比正式会议更重要;盛年期会议室将正规化,宽敞明亮,桌椅简单舒适;贵族期的会议室经过了精心装饰,墙上挂着创业者的画像,奢侈豪华的深色大会议桌配有典雅的沙发式椅子,地毯、暗色厚窗帘和柔和的灯光衬托出肃穆的气氛。办公地点也一样,婴儿期和青春期都非常散乱,那儿有业务就在那儿租房子办公;盛年期有了办公大楼,但比较实用,没有过分的浪费和炫耀;贵族期的办公楼则极其奢华,空旷的回廊,带有个人盥洗间的总经理办公室,摆放着昂贵的高档家具和装饰品。在相互称呼上,婴儿期和青春期直呼其名,盛年期名姓并称以示尊重,贵族期只能战战兢兢地只称姓氏而且还要带上头衔。在沟通上,婴儿期和青春期是直言不讳,盛年期是有板有眼,贵族期则是官话连篇。到贵族化的后期,在公司运营上就不得不采用杀鸡取卵的方法来维持局面,比如以涨价来增加收入,以兼并来取得市场。

官僚化早期(early bureaucracy stage):当公司挣不到钱,也不能兼并有价值的企业之时,就进入了官僚化早期。人们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争斗,强调是别人造成了灾难,似乎只要找出“罪魁祸首”就能恢复正常,总要有人为错误承担责任,于是内讧和中伤不断,大家都在争夺企业内部的地盘,客户的需要无人理睬,那些平时就看着不顺眼的员工(正是这些人往往保存着一些创造力)就变成了牺牲品,凡是有创造力的人,在官僚化内讧中往往不是那些擅长权位者的对手,他们会被送上祭坛。而试图推行变革、彻底扭转官僚化趋势的人,其努力不过是“把煮熟的面条向山上滚”,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还往往会搭上自己的职业前程,最后不得不走人。

贵族化和官僚化的区别,在于有无“管理偏执”(managerial paranoia)。贵族化阶段能够维持表面的友好,人人都像绅士;官僚化阶段则会出现“人祭”仪式,解雇那些被指斥为造成公司困境的责任者。所谓“偏执”,是指推上祭坛者不过是替罪羊而已。如果情况还不好转,这种偏执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演,而人们不清楚下一个替罪羊轮到谁,所以又会加剧内部争斗和互相诋毁。

官僚期(bureaucracy stage):官僚化的结局是企业濒临破产,此时靠企业自身的商业努力已经无力回天,其出路只有两条,或者是接受政府补贴,或者是被收归国有。这两条出路前景都不美妙。可以说,此时的企业已经病入膏肓,由政府插手等于把它送入重症监护病房。这种强力救护,有可能使企业表面上得以再生,但实质上不过是回光返照。因为在这样的企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站不住脚的,他们可能来了又走了,最后剩下的是行政型管理者。官僚越积越多,他们擅长的是制定制度,建立程式迷宫。

官僚期的企业,到处充斥着制度、表格、程序、规章,就是看不到真正的经营活动。典型的官僚组织,企业已经不在乎客户,与外界隔绝,盛行文件崇拜,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打书面报告,客户提交了书面请求而最终找不到谁能对产品中出现的问题负责。部门负责人只能照章行事,但制度为何这样规定却说不清楚。不管是内部员工还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得到的答复都是“公司就是这样规定的”。这样的企业本质上已经死亡,但是,有些官僚期企业却能够维持昏睡式生存,这种生存主要依赖两种方式:一是靠垄断避开市场竞争,二是靠工会压力不让倒闭。

死亡:爱迪思对企业死亡的定义为“已经没有资源鼓励人们为自己工作”。一般来说,进入官僚期的企业,已经患上了不治之症,发出死亡通知书是迟早的事,不过,如果政治因素还能让它苟延残喘,那么它的死亡期会延长下去。等到政治力量不再对这个企业承担义务时,死神就会降临。那些事实死亡而靠政府的监护输液维持生命的企业,是以政府发行钞票以及潜在或显现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的。

爱迪思对企业生命周期的概括,为研究管理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窗,如图1所示。必须注意的是,企业所处的生命阶段,不以时间长短来确定,也不以规模大小为前提。就时间来说,有不少百年老店依然“年轻”,也有不少刚刚建立的企业已经“老态龙钟”;就规模来说,有些世界排名领先的巨型企业依然生机盎然,而有些小型企业已经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判断企业年龄的尺度,是灵活性和控制力的消长情况,如图2所示。

还要指出的是,生命周期很有可能会互相交错重合,企业可能因为纠缠不清的问题而向前一个阶段倒退,也可能在健康发展过程中出现后一个阶段的特征,不同阶段的关键问题往往在其他阶段也存在,不过在其他阶段要么不成为问题,要么不占据首要位置而已。例如,婴幼儿哭闹就不是问题,而成年人哭闹就不正常。另外,就像一个人的整体年龄和他的各个器官的年龄不一致那样,企业的各个部门也许并不一定处在同一个生命阶段,一个企业的销售部门可能一直在青春期徘徊,而财务部门则可能早已进入贵族期,组织整体所处的生命阶段只是大多数部门归纳出的整体表现。理论概括永远是一种简化模式,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果脱离了企业运行的现实,简单地用生命周期来套,就有可能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的错误,违背了爱迪思的本意。

以稳定期为界,企业在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所形成的经营氛围和文化环境是不一样的。弄清这种企业文化的差别意义重大。一匹赛马,可能由于训练不当或者调教失误而导致它成绩不好,这时需要的是更换驯马师。但是再好的驯马师,也不可能把一头骡子训练成一匹赛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不景气时更换领导人,但效果不一定好。大体上,在成长阶段,是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和精明能干的经理人在管理着企业,而在老化阶段,是企业的体制在塑造和调教着日趋官僚化的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在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的表现差别如下表所示(摘自《企业生命周期》第97~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技术生命周期 篇7

技术创新是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动力因素, 是提高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来源之一, 技术溢出效应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Fuman认为一国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潜力[1]的大小与该国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 而一国国家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2]。创新能力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也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3]。张杰飞认为对外直接投资 (FDI) 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区的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魏守华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溢出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吸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溢出效应的高低[3]。因此, 研究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可以有效分析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作用机制、途径, 可以有效提高产业集群、产业区的创新能力;技术溢出效应在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二、集聚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的关系分析

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技术的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Caves和Cooden认为企业的技术溢出源自于技术的非排他性[5]。李国峰认为由于技术的非排他性是客观的, 因此技术的溢出也是必然的, 他认为技术的溢出在不同的区域、产业和企业之间都会发生, 指出技术的溢出过程必然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过程[6]。产业集群的技术溢出主要是指由于产业空间集聚带来的技术累积和技术共享[7]。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信息的扩散和传递、技术的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 产生技术溢出效应。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创造外部性经济, 提供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技术和劳动力的共享主要受地理因素影响, 产业空间集聚可以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高效流通, 进而促进技术溢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 促进技术在不同企业间的存储、转移和创新, 提高技术溢出速度[8]。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强化, 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对于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李剑通过对行业特征的研究认为企业规模 (认知水平) 、技术差距和接受外部企业的技术对溢出效应有很大影响[9]。企业发展规模 (认知水平) 和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思维模式之间的差距构成了企业的认知差距。朱佩枫等人采用DEMATEL方法研究出企业间影响技术溢出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10]。刘和东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 (FDI) 技术外溢时发现, 技术水平之间差异非常大或非常小都不利于企业之间技交流和学习的实现, 同时他还认为技术交流过程中接受外来技术一方的吸收能力和研发水平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并且吸收程度的强弱由人力资本的雄厚程度而定, 而研发水平取决于接受方的知识积累存量 (技术库) [11]。熊义杰和赵维认为技术差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技术溢出水平的直接因素, 其中技术差级主要是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12]。高山行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技术扩散和交流的关键因素之一[13]。黄凌云将吸收程度的强弱作为影响技术扩散和交流效应的主要因素, 且将人力资源作为影响吸收程度强弱的主要原因[14]。技术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成正相关, 其差距的高低预示着认知距离的大小, 同时, 论述了地理和认知的邻近对合作创新的影响, 认为地理距离的大小是影响技术交流和创造的关键原因[15]。Kellerw认为地理距离是影响技术溢出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 且随着距离的增加技术溢出逐渐降低[16]。因此, 认知距离、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地理距离是影响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

三、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的技术溢出作用机制分析

通过对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表明, 认知距离、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地理距离是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产业集群的技术溢出效应, 需要把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机制和技术溢出的作用途径联系起来,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在产业集群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各个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技术溢出的路径也不同。

(一) 形成阶段———技术扩散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期, 地理距离和认知距离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也是制约技术扩散、技术溢出的重要基础条件。认知距离指的是企业之间在技术相似程度或思维方式之间的差距, 即主体间的技术知识结构和技术存量。处于初期的技术扩散和创新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接触、循环利用而进行的, 只有主体之间的技术知识结构和技术存量存在差异, 即存在适中的认知距离, 才能提高学习新技术的有效性, 促进隐形技术的溢出, 增强集聚效应, 这也是产业集聚的原因之一。

地理距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可以降低各主体之间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促进主体之间隐性知识和技术的扩散,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主体之间的交流距离, 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时间。地理距离的集聚降低技术知识流通成本, 促进技术扩散和溢出, 从而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创新效率, 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期, 随着产业的空间集聚, 企业主体之间交流机会增多, 技术的溢出效应增强, 促进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发展, 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一产业过度集中, 无交流成本, 彼此技术相同或无差异, 降低创新能力, 技术溢出效应降低。

(二) 成长阶段———技术学习、吸收过程。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 随着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外部的企业逐渐进入集聚内部以及逐渐分离出新企业, 这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的提升、扩散、溢出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技术创新能力依赖于科研储备和技术知识储备, 产业集聚为集群内各主体带来技术的储备[8]。在这一阶段, 技术溢出主要依靠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技术外溢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而认知距离和技术差异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 存在技术差异是产业集群内主体间技术吸收的重要前提。技术的吸收能力是指将外部的知识进行内部化, 产业集聚内部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研发机构等形成一个网络,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的技术溢出, 利用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知识共享, 吸收辅助产业带来的信息、政策等服务, 自身结合相关技术知识, 促进集群内的技术外溢, 增加自身技术含量和提高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本是技术和知识的重要传播和存储载体, 是影响技术吸收程度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技术吸收过程中的学习效应, 扩大技术交流和创造, 促进技术积累、创新活动活跃。

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发投入能增加技术库的技术积累, 同时还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技术库的技术存量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来发挥作用, 通过人力资本对外部外溢技术的吸收作用, 进而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又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

(三) 成熟阶段———技术累积过程。在成熟阶段, 产业集群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 产业集群内的技术知识存量开始循环累积。随着产业的集聚, 新企业的增加, 出现“拥挤效应”, 加上信息的充分流动, 技术差距逐渐缩小, 产业集群的发展趋于稳定。

在这一阶段, 产业集群内各主体间的技术差距变化决定着技术的累积, 影响着技术的吸收能力。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水平差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 (通过产业集群内专业人才和信息的流动实现) , 衡量各主体的技术存量。随着主体间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 技术积累较低的主体通过学习效应获得技术的速度会逐渐减慢, 并且始终不能超越高技术积累主体的技术水平。因此, 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效应对溢出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技术水平含量低的企业通过向技术存量高的企业学习、模仿来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创造力推动技术积累的增加, 主要是指拥有技术水平较高和具有大量资金支持的企业, 它们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取较高经济利益。可设初始状态两个不同主体的技术水平分别为A和B, 且A<B, 则初始技术差距S为:S=B-A;设两主体的人力资本分别为a和b, a<b;设k是a和b的技术创造率 (为定值) , t是a和b的技术吸收率。一段时期以后两主体的技术差距为:S, = (B+kb) - (A+at+ak) = (B-A) +[k (b-a) -at];比较S和S, 可知, 当人力资本存量不变时, k (b-a) -at决定了技术差距的变化, 此时k (ba) 为定值, S, 随着t的增加而减小。而当a和b存量可变时, 同样k (b-a) -at决定了技术差距的变化, 此时k (b-a) 变化取决于b-a的大小, 而b-a的大小取决于a和b的增长率, 当a是增长率大于b的增长率时, k (b-a) -at整体变小, 即双方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反之, 双方技术差距逐渐增大。因此, 在成熟阶段, 产业集群内各主体只有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增加技术知识存量, 才能在技术差距缩小、技术溢出效应减弱时保持创新能力。

(四) 衰退阶段———技术重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衰退阶段, 各主体间模仿现有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吸收技术能力降低, 技术溢出减弱, 几乎不存在创新, 产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时, 主导产业为了维持技术优势带来的经济利益, 将通过技术重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革[7]。技术重构主要是指把产业原来拥有的技术知识、相关产业间的共享知识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知识打破, 由专业人才对这些技术知识进行融合、重组、创新, 生成新的技术知识, 再筛选出适合自身发展新技术[7]。之后, 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 不断改革、创新, 产生新的技术溢出, 带动产业的发展。技术知识重构的过程使产业集群的衰退阶段重新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循环中, 使产业集群重新具有发展的动力因素———创新能力。

四、结语

技术溢出和经济集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分析了技术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及各个因素在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作用路径。在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时, 要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演化机制与技术溢出的作用路径相联系, 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得出:地理距离通过倒“U”型的影响曲线对技术扩散和交流起作用;认知距离和技术差距决定着吸收能力的强弱, 人力资本也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技术溢出过程, 导致技术溢出效应的改变, 进而导致企业之间创新效率的提高, 稳定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 也为之后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条件以及技术溢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摘要:创新效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技术溢出效应是创新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整理, 得出影响技术溢出的四个关键要素:认知距离、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地理距离。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通过分析四个因素和技术溢出的关系, 研究技术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 得出了这四个关键因素在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过程和路径, 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从而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 分析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提供借鉴意义;同时, 分析集聚经济对技术溢出、技术创新的影响, 可以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发挥集聚优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技术生命周期 篇8

关键词:生命周期,非技术,阶段

一、企业运用信息系统的意义及必然性

当今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一个极快的速度发展着,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的企业, 都是不断的扩大规模, 管理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的企业的硬伤。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求企业的管理高效化, 信息系统化。一方面, 是企业能够发挥自动化的高效率, 高质量。从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计划、订货、加工制造、销售、到最后的售后服务所有的环节可以统一管理起来, 使自动化高效, 流畅起来。另一方面, 企业的管理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 灵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在快速地扩大规模, 但是在管理上却是远远滞后的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同时, 由于领导人主要关心的领域仍然局限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产品结构等这种较为传统的问题上。导致企业在运用信息系统上的脚步进一步的放缓, 可以说企业想要在适应新的形势政策上做到不落后于他人, 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进一步建设是必由之路。

二、用生命周期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

运用生命周期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 能够将信息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当中, 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壮大和保持自身的竞争实力, 根据不同时期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发展阶段, 选择不同的营销战略。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 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使自身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一) 在企业的发育期的优势

在企业的发育阶段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创业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就会出现一个高灵活水平的优势。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属于初步的, 我们强调的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变型为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这样的企业, 结构灵活, 沟通便捷, 信息处理高效。对于一个开始创业的公司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成长初期能够提出恰当的市场定位战略, 指导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找和确定适合自己的特定市场。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生产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 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二) 在企业的成长期的优势

企业在百般挣扎的创业阶段生存下来, 就会步入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企业的灵活性还是较大的, 可控性也较创业阶段有所提高。在这一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 通过降低经营管理费用, 来降低产品的价格, 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 在这一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优势还体现在能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市场细分, 为企业的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 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 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 在企业成熟期的优势

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的调整上。随着企业的成熟, 企业的管理也会随之进入规范化的阶段, 组织的复杂性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 市场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此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能充分的反馈市场的最新信息, 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 迅速解决分歧, 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改变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 制定科学的, 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使企业的变化与市场同步。然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提升产品的质量, 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综合竞争力, 保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四) 在企业衰退期的优势

随着企业发展到顶峰, 伴之而来的便是企业的逐步衰退。在这一时期MIS与企业的高度协调和信息的充分交流, 就能成为高层领导进行内部改革的动力。

三、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信息系统建设中非技术问题进行阶段划分

(一) 企业的发育期的问题

在企业的发育期, MIS建设中非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 此时企业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和人的因素都交织在一起, 这个阶段他们几乎是企业的同一个问题, 随便在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做出一样决策, 都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其次, 此阶段企业也缺少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和人员。

(二) 企业的成长期的问题

在企业的成长期, MIS建设中非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当企业渡过创业的初期,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始被大部分的消费者接受, 市场占有率提高, 利润空间提升。在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整个创业团队的热情高涨, 自满情绪出现, 所作出的决策缺乏战略眼光。很容易在企业扩张的时候做出错误的MIS决策, 进入企业不擅长的领域, 造成公司的经营危机。

其次,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 经营管理落后。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企业很容易陷入以短期绩效为导向的局面, 成员都忙于各种的短期的目标, 缺乏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强化, 为此企业常常因为管理和制度的缺失而陷入危机。

最后, 企业的集权与分权难以平衡。相较于企业创业初期强调的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变型为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随着公司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这时企业不仅需要量的发展还需要质的发展, 所以此时的企业是急需提升自身的行政能力的。然而, 这靠着创业初期的权力的高度集中显然是行不通的, 企业的高度集权面临着改变, 需要集权者授权和分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企业的创业者往往会觉得授权和分权会使得自己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 从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抵制分权或授权, 这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现实矛盾。

(三) 企业的成熟期的问题

企业的成熟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中为所有企业所追求的阶段, 但是步入成熟期, 也意味着企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的阶段,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企业可能会产生自负的情绪, 开始安于现状, 而对于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失去了兴趣, 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危机感, 对于现状感觉非常良好, 一切墨守陈规, 这使得企业开始丧失灵活性、创新精神。

其次, 随着企业灵活性的下降, 企业创新精神开始减少, 对变革产生了疑虑, 一切以短期成果为导向, 不再像过去那样花时间在顾客的需求身上, 投资回报成为衡量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 投入在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人力物力减少了, 企业内部财务类似的行政人员地位开始超越市场营销、工程和研发人员的地位, 对人际关系的兴趣超过了对冒险创新的兴趣。

(四) 企业的衰退期的问题

与成熟阶段的企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的阶段不同, 在这一阶段的企业正规化达到了一个峰值。MIS建设停滞不前, 企业内部官僚习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是导致企业创新精神丧失和企业死亡的主要原因, 按其进程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发展, 企业将依次面临种种危机。

四、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信息系统建设中非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 针对企业发育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 由于创业阶段, 企业还没有把真正的制度建立起来, 所以会不断地面临麻烦, 而且此时的企业资源紧张, 创业者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创业者的创新精神, 给予创业者情感上的支持, 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在企业发育期遇到的MIS问题要求企业的创业者有着强大的个人影响力, 同时个人的决策必须经过百般论证再做出正确决策。个人的拍脑袋决策是必须避免的。

其次, 在此阶段企业也缺少MIS建设的组织和人员条件这一问题, 组织面临生存的挑战, 组织资源和人员短缺, 此时就要求组织有更高水平的执行力, 而MIS对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雏形的初步建设将对此起到支持的作用。

(二) 针对企业成长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此阶段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首先, 要培养高层领导的现代管理意识, 使领导了解先进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受益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这要求高层领导学习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 了解相关项目的管理。

其次, 当企业的高速发展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 就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拓展开发。于此同时应该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培训计划。使公司的软硬件发展能够得到协调。整体素质提升的员工能够更有效的运用MIS, 从而发现MIS存在不足, 还能够对MIS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最后, 要有针对性的对原有的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进行改革。利用MIS的建设, 进一步的完善MIS对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的功能的细分。促使原本高度的集权模式逐渐地改变。使权利的拥有者主动地授权与分权, 让更多的精英团体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从而促建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针对企业成熟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 对MIS的建设要进一步的精细化, 加强MIS对外部和内部形势的处理能力。在企业内部设立创新部门, 精细化MIS。通过一个新成立的部门, 利用其灵活性和新鲜性, 以点带面, 防止企业的老化。同时, 对领导者的领导风格进行丰富, 这一点可以通过授权产生更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延缓企业的衰老。

其次, 企业鼓励创新, 小心的求证, 大胆的进行内部的革新。MIS过程中注意强调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加强对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科学公平的奖惩选拔制度, 使公司的成员的才能和精力运用到产品和市场当中, 让企业的发展朝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

(四) 针对企业衰退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企业步入衰退期的问题, 我们主要提出以下的一些对策:

首先利用MIS重新对企业的经营使命、战略目标进行规划, 要重新分析企业的市场、产品范围和价值, 让企业的成员由内部导向转化为市场需求导向, 并使企业员工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

其次, 要求MIS的建设能对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进行保护, 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进行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创新。在企业外部可以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内部进行一定的改革。

最后, 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重组企业来获得企业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新的结构, 企业可以把所有创业期和集体化阶段的企业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拉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4) .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李东红.营销战略[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技术生命周期 篇9

1.联盟概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存在动因

21世纪,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驱动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在需求趋同化、技术扩散加速化和巨额的固定成本背景下,很多全球性企业逐渐意识到: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应“为竞争而合作”;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复杂的竞争对手在警告“最好不要单独行事”;长期竞争争斗,结果是企业财力、智力枯竭,难以应付新的竞争和创新;企业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盟,通过产品、流程、技术方面的合作、开发、管理等,可以继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和培养核心竞争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联盟的出现是有其独特考虑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联盟网络化物理特性,扩大市场份额。利用彼此的网络及资源进入新的市场,扩大影响。二是基于强大的资源互补,迅速获取新的技术。三是基于正和博弈的方法论提供了新的合作理念,增强企业实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通过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加强合作而发挥整体优势,有助于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四是基于交易费用的降低来降低风险。现在市场竞争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因此企业经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可以分担风险,从而使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二、联盟的生命周期划分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推进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突破产业发展共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过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战略联盟有其内在的演进规律,这种内在演变规律被称为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从本质上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将生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向经济学的移植尝试,是一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将企业的内涵与外延扩展至“组织”的话,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概念———“组织的生命周期”(Organization Life- cycle)。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松散网络型组织体”,一个“组织化的市场”和“市场化的组织”,其生命周期与一般企业相似,但具有自身特点。例如,联盟企业可能通过彼此并购实现内部一体化 (即成为一个企业)。根据联盟演绎进程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的差异,可以将联盟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联盟酝酿与组建期、运行期与解体期。

一是联盟酝酿期。形成期是联盟构建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联盟中各主体开始发现一些新的市场及前景,着力寻找优秀的合作者并衡量各方拥有的资源。与此同时,各方的优势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也开始初步形成循环链以及流通网络,主体间的效用目标并没有达到高度一致。

二是联盟构建期。成长期是生态共生系统构建的快速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联盟中的各主体通过沟通、优势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已经形成了合作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联盟共生性基本形成。

三是联盟运行期。运行期是联盟合作相对稳定的阶段,联盟各主体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已经找到各自效用满意的平衡点。他们已经熟悉了这个系统并可以发挥主观性谋求新生产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

四是联盟衰退期。虽然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会出现在前三个阶段“夭折”现象,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盟共生系统必然会达到稳定期并进入逐渐衰退阶段。

三、联盟生命周期体现的特征

通过对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1)企业联盟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具有动态性。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联盟成员的愿景、组织结构、治理模式、管理制度、领导方式、信息交流渠道都有所不同。为实现联盟预期和联盟目标,联盟成员在联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策略。(2)联盟的组建与运行具有静态的阶段性。阶段性意味着联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联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考虑自身对联盟固定的资源和能力规划投入,缓解偏见和不确定性,减少组织成员在资源能力、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规模和运行体系等方面的分歧,致力于成员间互补需求和协同效应的产生与加强。(3)联盟破裂与联盟终止未必是联盟的最终归宿。因为联盟成员之间至少还有两种选择即再造与并购。需要注意的是,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较之于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动态性、短暂性等特点。战略联盟多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即其任务一经完成,目标一旦实现或确认不能实现,联盟自行解散。因此,战略联盟生命周期受制于联盟目标能否实现。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将联盟各阶段的特征与工作重点做大胆的探索,具体到联盟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

酝酿期:联盟主要是在发现市场需求与机遇的前提下,产生联盟动机,从那个人寻找有意愿、有知识或是资源的合作对象。应首先确认主体间的效用目标是否一致,这是生态共生模式形成的前提。这时候筛选有坚定合作意愿、有能力和资质的伙伴是重中之重。

构建期:联盟重视的是联盟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联盟的风险划分及承担和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等的设立与构建。因此在该阶段,联盟的硬件与软件框架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构建计划并扎实的落实,此乃工作重点。

运行期:联盟正式运行阶段,联盟开始产生明显的收益及效果,由于联盟成员之间存在利益相互排斥性,联盟成员之间必定会存在利益动机冲突,联盟知识主体会趋向谨慎,再加之信息的不对称,联盟在动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很容易出现“行运不畅”的困境,表现为机会主义、知识壁垒等。因此,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互相的信任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机制,开展知识活动和关系资本积累在该阶段至关重要。

解体期:联盟的收益下降。对联盟的知识主体贡献评价和绩效评估与反馈成为主题,在该联盟成员打算再续合作时,对于联盟范围的重新界定和联盟经验的总结也是联盟的工作内容。因此,在联盟共生系统达到运行成熟期后,不仅要使联盟主体间的现有优势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更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升系统整体拥有的优势资源,使联盟共生系统在稳定期后不是走向衰退,而是成为另一个生命周期的形成期。

四、结论与启示

因为本文只是探索性研究,对于联盟共生体系中的很多问题(包括联盟生态共生系统生命周期规律的探究)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所以接下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联盟中三大主体在不同的效用目标下所形成的具体共生模式与资源传递模式的研究;联盟体系稳定性如何,保证联盟共生体系长期合作稳定性的条件是什么;联盟中主体内部与主体之间知识(技术)链对于整个联盟体系运行的影响,等等。

技术生命周期 篇10

一、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的纳税筹划

初创期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刚刚成立的时期, 这个期间的企业基础比较薄弱, 且其纳税筹划工作将给企业日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期间国家对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一般比较大, 高新企业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工作。

1.通过纳税人身份的选择进行增值税筹划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将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 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不可以抵扣, 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特点, 因此在选择纳税人的身份的时候要充分予以考虑:第一, 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3%, 虽然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但是其税率要远远低于一般纳税人的17%;第二,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生产消耗的原材料比例一般比较少, 其能够用于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部分也相对较少;第三, 高新技术企业购买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比较多, 这是不允许进行抵扣的。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纳税人的身份时, 一般可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 当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税负平衡点进行测算。

2.利用投资选择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时期的投资选择, 包括组织形式、注册地点以及分支机构的设置都对其所得税缴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要谨慎进行投资选择, 在保证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目标得以保障的前提下, 要尽量利用所得税政策, 降低企业的税负。

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初期要对组织形式进行谨慎选择, 一般有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从所得税筹划层面而言, 主要区别在于:如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营业利润需要缴纳所得税, 并且在公司的利润向投资者分配之后, 投资者还要根据自身的收入再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则不需要缴纳公司层面的营业所得税。因此, 如果企业成立时的规模比较小, 应该尽量选择合伙企业, 从而降低所得税税负。

第二, 高新技术企业要利用注册地点的选择来进行纳税筹划。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很多地区对高新技术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税收优惠, 例如很多地方都专门划分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要尽量选择在设立了税收优惠的地区注册, 从而规避税收负担。

第三, 分支机构的设置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要选择。企业的分支机构的选择主要是设置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选择, 主要区别在于:子公司属于一种独立的法人主体, 因此能够享受所在地所设置的税收优惠;而分公司是总公司的一部分, 其税收缴纳是依附于总公司统一进行的。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设置分置机构的时候, 要对设置子公司或分公司能够带来税收利益进行综合考虑, 从而决定设置哪种性质的分支机构。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的纳税筹划

1.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所得税筹划

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往往比较大, 因此, 企业要积极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进行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对于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的固定资产, 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来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高新技术企业在前期的资金压力一般比较大, 且其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 一般应选择加速折旧法来计提折旧, 在前期多提折旧从而增加前期企业成本, 从而降低企业利润少交所得税, 达到将所得税递延的效果。

2.利用研发费用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活动中发生的研发费用, 按规定计入当期损益的, 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开发成本的150%进行摊销。另外, 国家为了鼓励和帮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对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征收15%的优惠税率。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既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又充分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3.利用无形资产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非常重要, 企业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一般分为自主研发、外购和接受捐赠等。对于自主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国家规定了可以按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 因此, 企业要充分列支各项费用, 并要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进行合理选择, 从而最大程度的享受税收优惠;对于外购形成的固定资产, 企业应该计量将相关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而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从而提前达到低税的目的, 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

另外,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期还有大量种类繁多的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对这些费用进行规划, 从而降低企业的税负。

三.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的纳税筹划

随着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其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 很多产品开始进入国外市场, 因此, 这个阶段的税收筹划工作的重点往往都放在转让定价等所得税分配以及进出口产品关税筹划方面。

1.利用转让定价进行所得税筹划

转让定价主要是指利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税率的差异, 将企业利润在各个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 将企业盈利由高税率地区转移到低税率地区, 从而达到少交税或者避税的目的。高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 会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一些分公司或者关联公司, 企业可以充分运用转移定价技巧, 通过关联企业将盈利转移到低税率地区, 从而达到所得税筹划的目标。高科技企业利用转让定价的方式主要有:关联企业之间对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弹性定价, 从而转移利润;关联企业通过将硬件设备价款转变为软件服务价款等。

2.利用利润分配进行所得税筹划

随着高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 一般要进行利润分配行为,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进行所得税筹划。首先,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可以将下一年度的利润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但是弥补期不能超过5年。高科技企业可以对这一优惠政策进行利用, 通过兼并亏损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列支扣除项目等方式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减少应纳所得税额;其次, 高科技企业可以将低税地区的盈利利润予以保留不分配, 从而转为投资资本, 降低投资方的税收负担;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3.利用产品进出口进行关税筹划

国家对一些进出口商品制定了免税的政策, 因此, 涉及到进出口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关税筹划。高科技企业要对进出口业务进行合理规划安排, 尽可能使得企业的进出口商品达到国家免征关税或增值税的要求, 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税负;另外, 高科技企业还可以利用纳税期限的方式进行关税筹划。

四.高科技企业衰退期的纳税筹划

由于高科技企业属于周期行业,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很多企业避免不了进入衰退期。在衰退期, 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滑, 核心竞争能力开始下降, 企业一般都面临着被合并或者分立等局面, 在这一阶段也要充分进行纳税筹划。

1.被并购时的企业所得税筹划

并购企业的方式主要分为现金并购或者股权置换两种。现金并购方式下, 被合并企业收到的现金要视作资本利得并缴纳所得税, 而股票置换方式下的并购则不需要缴纳所得税, 因此, 高科技企业在被并购时要尽量采用后一种方式, 从而达到避税的效果。

2.被清算时的企业所得税筹划

一些高科技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会面临被清算的结局, 由于企业清算时往往还面临着纳税义务, 因此, 企业还应该进行纳税筹划工作。企业清算所得也要计算进行缴纳所得税, 但是资本公积金项目是可以从清算所得中扣除, 因此, 企业在进行清算资产评估时, 要尽量创造条件抵减所得税。另外, 清算日期的选择应对所得税筹划产生很大影响, 高科技企业要结合税法的规定, 确定合理的清算日期, 从而达到所得税筹划的目的。

摘要:近些年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大量的鼓励和支持措施, 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纳税筹划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非常重要, 其有利于企业不断降低税负、提升盈利空间,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生存能力。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出发, 对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进行纳税筹划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于翠芳.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战略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0 (06)

[2]李晓永.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07)

自我打造“生命周期基金” 篇11

生命周期基金“动态养老”

事实上,在海外成熟的基金投资市场,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生命周期基金”(Life CycleFund)。

“生命周期基金”起初就是一种专门为投资人提供退休金规划的理财工具,如今则已扩展至子女教育金、购房等长期资金规划运用上。

生命周期基金在海外市场发展迅速。自1996年推出以来,规模已由最初的6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末的1670亿美元。在美国,生命周期基金是劳工部推荐的退休规划工具之一。截至2005年,美国64%以上的401(K)养老金计划投资于生命周期基金。10年时间增长了7倍。

生命周期基金名字的来源,就是由于它提供的资产配置组合能根据投资者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的需求而进行变化,属于一种动态的配置过程。这种基金一般会设定一个目标日期,其资产配置将随目标日期的到来而调整,越接近目标日期,高风险资产配置越低,低风险性资产越高,非常符合普通个人投资者储备养老金过程中风险承受能力下降、投资期限缩短的特点。这类产品是完全从持有人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为其一生作出中长期的理财规划,在设计理念上引入了保险产品的一些要素。

这类基金名称多以目标日期直接命名,例如“目标2010”,“目标2025”等。投资人投资起来非常简单,仅需依据自己的退休时间,即可选择合适的基金。

挑选一只基金,将你所有的资金投入后就把它忘记,直到你退休的那一天。这就是生命周期基金的“使命”。比较适合“理财懒人”作为自己的投资选择之一。

已有两只生命周期基金

作为一种较新的产品,生命周期基金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对投资者的投资进行总体规划。目前内地市场上已有两只生命周期基金——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成立于2006年5月)和大成“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基金”(成立于2006年8月),以后该类型基金也会越来越多。

国内目前的这两只生命周期基金都属于“目标日期型”基金,大家通过其名称,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只基金分别适合打算在2016年或2020年左右退休的人群。

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两只生命周期基金是如何动态配置基金的投资资产比例的。

根据基金契约,汇丰晋信2016基金属于10年目标期生命周期基金。在投资初始阶段,该基金债券投资将奉行较为“积极”的策略;随着目标期限的临近和达到,该基金债券投资将逐步转向稳健和保守,在组合配置和个券选择上作相应变动。

该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将会随着投资人生命周期的延续和目标期限的临近,逐年提高低风险资产的比重。越临近2016年,股票的投资上限越低,而债券的投资下限则越高。具体可以参考表1。

再看看大成“2020”。根据招募说明书,该基金属于14年生命周期基金。期间该基金跟随时间的变化逐步调整权益类证券和固定收益类(及货币市场工具)证券的资产配置比例。动态调整过程分为三个周期,单个周期的上限日期分别是2010年12月31日、2015年12月31日和2020年12月31日。到2020年12月31日,该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将由0~95%逐步降低至0~50%,基金类型相应由股票型向配置型基金过渡,风险和收益也呈阶梯下降的特征。以后,该基金逐步演变成债券型基金,并注重获得稳定的当期收益。95%的股票投资上限凸显投资策略更加进取,相应地必须承担更高的市场风险。具体可以参看表2。

如何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基金

其实,从这两只现有的生命周期基金来看,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目标投资期限、动态资产配置调整周期、还是在每个周期内的资产配置比例上,两者都有较大的差异。这其实也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思考,就是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

一个是考察基金的目标日期。生命周期基金一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日期,比如:2020年12月31日或者2025年12月31日。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目标日期以前,基金的风险收益水平才会不断调整;在目标日期以后,风险收益水平则相对固定,投资者需要注意基金的目标日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例如,投资人预计10年后读大学,可选择目标日期在2018年左右的基金,累积教育资金;若计划30年后退休,可选择目标日期在2038年左右的基金,累积退休养老资金。

其次考察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变动率。各只生命周期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动速度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基金A早期将10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在10年内演变为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基金B早期只有6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在20年后演变为一只债券型基金。那么基金A比基金B的风险收益特征变动率更高。这要看各人自己的偏好和对自己风险承受力变化的预估。

再者要考察买人基金时的风险收益特征。在投资者买人生命周期基金的时候,该基金可能由于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已经调整了资产配置比例,就需要考察该基金当前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DIY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

有了以上认识,也许有人会说,生命周期基金理念虽然好,但是现在市场上那两只生命周期基金都不符合我的需求啊,怎么办?

这的确是个问题。

比如,国外生命周期基金很多,适合的目标投资期限在5~30年内都有的选择,可是国内这两只“2016”和“2020”并不能满足所有投资人的需求。

而资产配置的调整时间单位以及比例上,也让很多投资人不满意,或是觉得不合适。

那么,作为一个有着良好“终身理财”理念和一定投资理财知识的你,何不自己动手,来DIY一只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生命周期基金呢?

自己DIY生命周期基金,不妨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测算自己的退休时间。比如你现在40岁,预计60岁退休,那么还需要一项20年的长期投资计划来应对养老。第二步,测量自己在未来各个阶段的风险变化情况。比如,觉得自己在孩子经济独立之前(50岁)之前,风险收益偏好基本不太会变,过了50岁之后,可能每隔五年,就会变化较大,那么可以将未来20年的投资分为主要的三个阶段,也就是过10年、15年、20年后做三次较大的资产配置比例调整。第三步,做一个初步的基金投资组合,然后在未来慢慢调整比例。可以先选择自己比较中意的某几只不同风险收益类型的基金,搭配成一定的比例。比如,此时先选择40%的资金投在一只偏股型基金上面,30%的资金投在一只平衡型基金上面,30%的资金投在一只债券型基金上面。10年后,你自己的这个生命周期基金中,资产配置比例可能已经变化为了“20%的股票型基金,40%的混合型基金,30%的债券型基金,10%的货币市场基金”。再过五年,你这个比例又可以调整了。

当然,这中间,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自身情况和市场的大环境,在中途做一些调整,这也是个人DIY和直接购买契约型生命周期基金的不同之一。

其实,每一个投资个体的投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即使年龄相同的两个人,他们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预期退休年龄,不同的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预期等等,都可以导致你在选择市场上现成的生命周期基金,或DIY自己的生命周期基金时,有不同的选择。

技术生命周期 篇12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科学社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 搞好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竞争取胜, 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实现在技术、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 以获得新的经营领域的开拓。但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而随着企业对资源的应用, 使得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面临匮乏,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企业中现存的各种资源进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发掘企业内部的冗余资源进行创新也将成为企业的重要活动。

二、相关文献研究

(一) 冗余资源。

企业冗余资源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不同时期国外的组织理论文献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 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中它常常被用来解释不同的组织现象, 包括目标冲突、权力斗争行为、效率以及创新。目前, 国内关于冗余资源的系统研究还十分鲜见, 这不利于人们对冗余资源的深入理解, 更难以使企业经理们通过充分利用企业的冗余资源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 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定义也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Bourgeois提出的, 他将冗余定义为“一种过量的、能随意使用的资源 (以缓冲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

目前, 文献中冗余资源的分类很多,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将冗余资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财务冗余。

财务冗余是指流动资产的水平, 如组织可以利用的留存现金。虽然宝贵, 但财务冗余是一种通用而易得的稀有资源。尽管市场机制不同, 财务冗余可以从内部多种使用方式中产生, 或在短期内从外部资源获得。因为财务冗余可以完全分配到企业内部的多种活动中, 所以财务冗余是最少被吸收且最容易被重新利用的冗余。较多的财务冗余有利于产品的探索性创新。

2、客户关系冗余。

客户关系冗余是指那些相关的或有承诺的顾客, 能够为企业提供巨大利益的有价值资源。相对于现有交易, 或已有客户, 客户关系能保证一个可以预见的收入流, 这样能在规划和实现降低营销支出时促进效率。此外, 一个来源于有标记的客户关系的组织收入部分对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值得的。总而言之, 客户关系可以理解为组织的资本, 收入来源与客户关系是一种冗余在客户关系资本中的表现。

客户关系冗余产生于密切的客户关系, 它能促进组织重点开发和改进目前的产品。开发和增进改善现有产品与客户关系的期望表现是一致的。此外, 通过经久考验活动的开发对客户关系冗余来说风险是很小的。因此, 大量的客户关系冗余能够促进应用性创新。

3、业务冗余。

业务冗余来自未使用或使用不足的业务资源, 如超额生产能力。在特定的组织中, 业务冗余既不难取得, 也不是独特的, 所以组织在部署时没有使用动机的限制。但是, 由于在组织内部业务冗余是已吸收的并普遍和一个具体的目的相联系, 所以在短期内, 它被重新分配使用是比较困难的。业务冗余也可能从结构上制约其他资源的并存, 同时在其他环境中也进一步限制了分离和重新使用他的能力。高水平的业务冗余能够导致风险规避与降低新产品开发。组织将集中于通过良好的过程来获得少量的回报, 这些过程是以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为基础, 所以高水平的业务冗余将利用现有的资源导致产品的应用型创新。

4、人力资源冗余。

人力资源冗余是指专门机构中的技术熟练的人力资源, 是稀有和已吸收的资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企业对有技术的和专门的人才保护, 这些人才能够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各企业限制本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外流, 这种竞争性增加了人力资源冗余的存在。人力资源冗余也是吸收冗余, 他通常是捆绑在该组织现有业务中的, 若能获得已建立现有例程的人力资源, 就可能拥有最适应现任产品领域的技能。因此, 在新环境下, 由于人力资源冗余是不易调配进行探索型创新的。另外, 已吸收的人力资源冗余的性质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被重新配置。所以, 在组织内部, 转移人力资源冗余在结构上很困难, 并可能遇到决定技术人员的政治障碍。因此, 人力资源冗余是稀有和已吸收资源, 他有助于应用性创新。

(二)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的提出, 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竞争的多元化、激烈化, 促使工业发达国家为保持市场优势而着手于新产品开发销售趋势和销售规律的研究。1957年美国波兹、阿隆和海米尔通管理咨询公司出版的《新产品管理》一书, 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依其进入市场后不同时期销售的变化, 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形成了通过描述产品市场销售规律及竞争力来确定产品所处阶段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1) 提出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的概念。 (2) 给出了以销售量、利润和竞争力指标为依据的具体划分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

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投入期时, 其特征是新产品性能不稳定、不成熟, 企业批量生产能力尚未形成, 新产品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成长期内, 消费者逐渐接受新产品后就进入了成长期,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产品基本设计定型, 技术趋于标准化。企业主要依靠对制造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早期用户的反馈, 对产品进行改进, 使其逐步成型;进入成熟期后, 工艺稳定, 技术实现标准化, 产品批量生产,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价格剧烈下降。由于成本越来越重要, 市场出现分化, 部分厂商以成本领先、工艺创新成为竞争的核心, 另一部分厂商追求差异化, 产品创新重新得到重视;当市场需求、消费偏好、技术进步及其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 产品销售量逐渐下降, 表明衰退期已经到来。这时市场上将产生新的基础技术和竞争元素, 产品创新将重新引导企业走入下一轮竞争。

(三) 创新模式:

应用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技术。创新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指的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发现, 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 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 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一般人们将创新按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第一个维度是与当前技术轨迹接近的程度;第二个维度是与现实顾客及市场部分的距离。在技术维度方面, 不同的创新类型具有差异性的限定和组织效用。在市场维度方面, 创新可以划分为满足现有客户与市场, 还是面对新生的市场。采用渐进式技术创新, 其设计是为了满足顾客对象的需求, 归结为应用型创新, 是基于现有的组织知识情况下的创新模式。与其相反, 技术上采用突变式技术创新, 满足在进化发展中的顾客及市场的归属为探索型创新, 这一创新需要的新知识, 是与现有技术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应用型创新包含着现有部件和结构的改进, 是建立在当前技术轨道上的, 而探索型创新是在不同的技术轨道上发生的转移, 许多实证研究文献都表明了这一两分法。

三、企业生命周期中冗余资源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一) 创新与生命周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占主导地位的是探索性创新活动。这种创新通常是一种突破性的重大产品创新, 在新产品出现并进入市场后, 创新活动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应用性的创新上, 因为企业需要通过应用型创新满足新产品的新生产过程的需要, 同时扩大市场能力, 以尽快地为新产品赢得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在这一阶段, 技术创新活动是以应用型创新为主。从技术变化量角度看, 产品创新活动则主要是渐进性的, 主要是针对产品的早期消费者和用户的反馈而对产品进行不断的改进, 使其逐步成型,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在进入成熟期后, 由于生产和成本越来越重要, 应用型创新就成为竞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产品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应用性创新的不断进行, 会使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因此企业会尽量保持这种渐进的应用性创新来尽可能延续产品的成熟期, 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直到因为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外界因素变化的冲击而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型创新。

(二) 生命周期各阶段冗余与创新的关系

1、投入期阶段。在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或企业对潜在市场的发掘, 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 开发各种新产品之后, 由于新产品性能还不稳定, 产品的单位成本较高, 企业主要活动是充分利用创新活力, 强化对产品的改进、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加花色品种, 所以企业将继续进行探索型创新, 生产能为企业带来竞争力的产品。

经过前一轮成熟产品的销售, 企业获得大量收益, 使得企业内部会存在各种使用方式的现存资金, 这些可留用的资金成为企业内部的财务冗余。而此阶段中, 由于进行探索性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所以企业若合理利用这些财务冗余将能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创新。而组织内部财务冗余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被企业充分配置利用, 促进企业探索型创新的进行, 保证产品的开发, 改善并适应市场。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 组织内部主要存在财务冗余。企业能够利用财务冗余促进企业的探索型创新, 推动企业新产品的出现及生产。

2、经过开发投入阶段的探索型创新活动后,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 新产品的设计、工艺已基本定型, 销售增长率开始迅速放大, 已具备批量生产的条件, 满足扩大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 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企业需要扩展其内部技术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等。创新模式也就从以探索型创新为重点过渡到应用型创新。

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投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形成部分固定的顾客群体。企业根据新产品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映, 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强化, 改进目前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这些存在的客户关系冗余, 促进应用型创新的进行, 使产品不断适应市场。同时, 在组织内部, 此产品的研发技术熟练人员由于不易调配到其他区域进行探索型创新, 这些已吸收的人力资源冗余的性质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被重新配置。所以, 专业技术人员将继续为此产品进行产品质量和工艺上的改进。即, 此时企业内部主要存在的人力资源冗余对应用型创新有积极影响。

3、当进入成熟期时,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必须对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做必要的调整和创新, 以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并使接近淘汰的产品延长其生命周期。首先, 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创新方式最重要的是进行产品改良, 即通过对产品特性做出某些改进以吸引新的使用者, 或为现有使用者开辟新用途, 使呆滞的销售量获得回升, 企业此时还应重点考虑降低成本、分散风险, 增强应变能力。而成长期内新设备的投入使用, 使得企业的很多业务资源未能得到充分使用, 导致企业内部存在如超额生产能力等业务冗余。高水平的业务冗余能够导致风险规避与降低新产品开发。所以, 在此期间内, 业务冗余能够促进组织的应用型创新, 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其次, 潜在的顾客也将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使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所以企业存在的客户关系冗余也促进了应用型创新。即, 此生命周期阶段中, 存在的业务冗余和客户关系冗余对应用型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

4、进入衰退期后, 现有产品的利润逐渐降低, 企业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判断研发新产品类型, 所以新一轮的创新需要进行。同时, 在企业内部展开对冗余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活动。

四、小结

由于竞争的需要, 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而在资源日益紧缺的环境中, 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所以, 充分发掘企业的内部冗余, 利用其创新已成为以后的必须。在本文中扩展了冗余资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 将冗余对创新的推动细分到企业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分析各阶段出现的冗余资源类型及其在产品的不断发展中, 各类型的冗余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这种细分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研究将更有利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对生产企业以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淑琴, 龚业明.企业技术创新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J].1999.2.

[2]Dayasindhu N.Embeddedness, Knowledge Transfer, Industry Cluster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Technovation, 2002.22.

[3]Bell G G.Cluster, Networks, and Firm Innovativeness[J].Srategic Manangement Journal, 2005.26.

[4]孟丽莎, 宁炜.论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模式.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J].2000.4.

[5]EmilioEsposito, MicheleMastroianni.InformationTechnologyandPersonalComputers:theRelationalLifeCycle.Technovation[J].2002.

[6]Deepak Sirdeshmukh, Zannie Giraud Voss.The effects of slack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threat on product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2008.

[7]任峰, 李垣.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03.

上一篇:配送企业下一篇:预防性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