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

2024-08-23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通用9篇)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 篇1

个人生命周期与理财  在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理财目标是不同的,进行理财规划的重要时期是青年期,中年期 1.单身期:即参加工作至结婚这段时期,这个时候刚步入社会,财务状况是资产较少,可能还有负债,总体属于经济收入比较低而且花销大的阶段,是未来家庭资金的积累期,该时期重要目标是,投资自己,培养自己的未来获利能力。个人还要努力寻找高薪工作,积极努力工作并通过投资等手段广开财源尽可能多的获得财富,这个阶段炒股的目的是,积累投资经验,学习股票知识为主。2.家庭与事业形成期:结婚到有自己的事业这段时期。这个时期家庭成员增加,家庭负担较高,事业上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开心走向稳定,但是财力不大,然而这个时期更是进

行投资的时候。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经过前几年的大量学习,投资经验较为丰富,这个时候就会开始大幅获利来弥补家庭的资金短缺。

3.家庭与事业成长期,即子女出生至完成教育的时期,这个时期家庭成员不再增加,经济收入增加,花费也在不断增加,生活趋于稳定。这个时候炒股目的:大幅获利,提高生活水平,赚取养老金。

 个人理财的误区与策略

正确认识理财,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观和理财习惯,是理财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下几种观念是理财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和不足之处,需要引以为鉴。

1.理财就是做好投资。让自己的钱获得最大收益。理财和投资是密切联系的,投资是实现理财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理财并不完全等同于投资。

2.好高骛远。缺少长远的理财眼明。财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合理的安排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不能持之以恒。有些人虽然对理财有了一定认识,也开始了储蓄计划,但是市场波动,人生意外等,很容易改变人们对理财计划的实施,结果无功而反。

4.房地产投资比例过高。房地产虽然具有抵制通货膨胀的效用,但是其流动性较差,因此做为理财工具风险是很大的,特别是利用大量贷款来购房,更是将风险放大了数倍。国际上,房地产投资失败是导致个人破产的主要原因。例如我国香港96年,八几年海南房地产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美国的次贷危机等。

5,没钱理财,”经常听到”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我现在没钱不用考虑理财’或者是,现在还年轻,理财以后再说吧,等论调。而事实上理财与有钱与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要强调的是理财越早越好,因为复利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以下这个例子可以对时间与复利的理解。

每个月节省1000元,投资收益率10%,坚持40年,实际投资480000元,但40年后他将拥有6247622元

 个人理财的基本策略。

1.10%法则。指的是每期把收入的10%存下来进行投资,积少成多,为未来的理财需求进行资本的积累。

2.多元化与投资组合。不要只介入一种投资工具,而要适当分散投资项目。形成投资组合。当然,多元化必须有个限度,过犹不及。

3,集中优势,以专取胜。在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同时,还要求个人贯彻集中较高比例的资金投入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或者金融产品上,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为了你的美好未来,幸福生活,从现在开始理财吧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 篇2

关键词:技术要素,收益分配方式,企业成长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

近两年来, 中央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 这使得技术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环境背景下, 充分发挥技术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而且它能够促进技术要素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理论述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在同样的时间里它会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价值。从事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作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 它的生产要花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 在给予从事复杂劳动的科技人员以一般工资或固定薪酬的同时, 依据复杂劳动的特点, 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既是一种合理补偿, 也是对其价值的承认, 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企业收益分配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产生了新的要素贡献分配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三种分配理论, 即分享经济、经济民主、人民资本主义。在这三种分配理论中, 最有影响的是分享理论, 这种理论在现实中有五种具体形式: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企业管理权分享制和专业人员贡献报酬制, 在企业中广泛流行。例如, 1998年日本分享制就已发展到91%, 员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份额在42~67%之间;在美国, 分享制达30%以上, 经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为:固定工资∶年末奖金∶股票选择权=4∶3∶3;50%以上的美国上市公司广泛实行职工股票期权, 尤其在通讯领域、能源、保健、技术、金融行业, 其比例在相应行业中均在80%以上, 60~70%的美国国民持有公司股票, 60%以上的法国上市公司实行利润分享。这种新的收入分配模式其实质就是智力资本逐步获得了与实物资本相同的分配地位和权利。从总体上看, 国外直接关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研究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市场经济发达, 与技术要素分配制度相关的企业管理和政府政策比较完善, 技术市场发达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 在理论上已经不构成一个问题。

而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社会对分配制度的认识与实践不断变革, 因此有关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研究是近几年我国分配制度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方面的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 也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学者提出将技术股份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选择, 以技术入股和以经营管理人员获得适当剩余索取权为主体的产权激励仍是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动因。王飞绒, 龚建立 (2003) 认为, 科技人员激励的理论依据, 尤其是物质激励可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即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 科技人员作为技术要素的载体, 将自有技术投入生产做出贡献, 就应获取相应的报酬。陶纪明、马海倩 (2002)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终根据。他们把技术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要素形式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 这一类技术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另一类是以活劳动形式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 这一类技术看作是一种复杂劳动。钱志洪 (2001) 研究了技术要素股份化的设计问题:讨论技术要素股份化的涵义、作用、形式和方案, 提出技术股份化的管理模式——职工持股会, 并讨论了推广的程序和需要完善的问题。温文治, 张旭 (2002) 指出以技术入股形式进行投资的实践日趋活跃, 但由于技术入股的法律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使技术入股在实际操作中极易酿成纠纷。

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要形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不断趋于成熟, 并形成了多种形式共存的局面。从目前情况看, 主要形式有六种:科技奖励、岗位技能工资、科技项目承包制、利润提成、技术转让与有偿技术服务、技术入股。

(一) 科技奖励。

所谓科技奖励, 就是企业根据科技项目或科技成果完成情况, 对技术人员进行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 前者如现金、住房或汽车等, 后者如旅游、休假、各种特殊荣誉等。由于这种形式比较容易操作, 因而在各类企业中都有实施, 而且开展较早, 目前仍然被普遍采用。调查表明, 我国有56.7%的高科技公司把奖金作为首选的方案。但孔玉生、朱乃平 (2004) 认为此种方式随意性较大, 实施对象狭窄, 不利于科技人员对所获项目的改进和创新。

(二) 岗位技能工资。

这是根据技术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大小、责任轻重、技术水平高低等, 对其经济报酬实行有所倾斜的分配形式。但这种分配形式在操作上缺少严密的标准, 定量较难, 同一职称的科技人员往往获得同等报酬待遇, 在分配上不能拉开差距。近年来,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 法常被用于对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 并与科技人员的岗位技能工资密切挂钩。

(三) 科技项目承包奖励。

由企业根据生产与产品开发的要求提出科技研究项目, 提供科研经费, 并提出相应要求, 与技术劳动者签订科技项目承包合同。这一方式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张传翔 (2002) 认为此种方式广泛运用于单位技术攻关项目中。肖昌国、李茜 (2002) 则认为这一模式适用于科技企业。但孔玉生、朱乃平 (2004) 认为项目承包往往因为项目新增效益较迟, 导致科技人才获取奖励上的滞后性, 对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上效果不是很直接。

(四) 利润提成。

就是对拥有技术成果的技术劳动者, 在技术成果实施转化后, 从每年产生的利润中, 提出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一个成果、一项新的专有技术研制开发出来时要先予以奖励, 当成果、技术实施转化后, 再从每年的利润中按既定的比例提取奖金, 实行连续的奖励。利润提成方式和前三种方式相比较, 它给予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更为长期和有效, 在科研成果比较集中的科研院所中, 已渐渐成为主导模式, 可能也是今后发展推广的方向之一。

(五) 技术成果转让与有偿技术服务。

通过一次性支付报酬购买技术成果使用权或买断技术成果使用权;对各种技术服务, 支付相应报酬。由于技术转让后在后期转化过程中存在着风险, 一次性转让的价值评估难度较大, 所以更多的企业目前在技术转让中采用的是先交一定的“入门许可费”, 成果产生效益后再采用“利润提成”的方式。

(六) 技术入股。

狭义的“技术入股”通常指技术折股, 而广义的“技术入股”大致可分为技术折股、奖励股权 (份) 、股权 (份) 出售、股票期权等形式。技术折股是指允许科技人员以个人拥有的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 (非职务发明) , 作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股权 (份) 。奖励股权 (份) 是指企业以股权 (份) 方式奖励给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股权 (份) 出售是指根据对企业贡献的大小, 按一定价格系数将企业股权 (份) 出售给有关人员。这一类型又可细分为两种, 一种是完全以1∶1 (股权:现金) 的价格系数出售给有关人员;另一种则是以一定的优惠折扣出售股权, 例如买一送一等形式。股票期权就是公司给予职工 (称为受益人) 在规定期限后 (这一期限称为等待期, 一般3~10年) 的某一天 (称为行权日) , 以某一固定价格 (称为行权价) 购买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力, 并且这些职工有权在一定时期后将所购入的股票在市场上出售。因为操作不易且涉及股本结构的改变, 采用这一形式的企业并不多, 更多是出现于企业改制或是企业创业这些特殊的阶段。

三、企业成长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关系研究

当上述这六种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具体到各个企业和部门, 它们之间既可能是平行交叉的, 也可能是前后交替的。各企业通常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特点、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实施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分配方式。本文重点要探讨的是企业成长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企业家素质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 企业成长周期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关系。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认为, 企业的生长和老化同生物体一样。根据该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或扩张期、成熟期, 最后是衰退期或企业再造期 (如图1所示)

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各不相同。在初创阶段, 持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和风险投资的“种子”基金是最重要的因素;到了初创晚期和成长期, 扩大产能、开拓市场和营销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的, 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生产工艺技术人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在不同阶段的企业都会根据关键目标有重点地选择一种或几种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 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特征。例如技术入股多用于企业的创业初期, 此时企业的规模较小, 资金和人员的构成也较简单, 高度依赖于某一项核心技术。创业期技术入股的模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 资金完全由一方筹集, 另一方负责提供全部技术 。 (2) 技术转让方收取部分技术转让费, 其余部分作为技术投资入股。 (3) 技术转让方以全部技术和部分资金 (或设备) 入股, 接受方只投入其余部分的资金 。企业一旦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 公司的股本结构相对比较稳定, 此时多采用以常规机制为主的分配方式 (例如科技奖励、岗位职能工资、项目承包制等) 。如遇到增资扩股、以spin-off的形式成立新公司或是企业改制, 此时也可能出现技术入股的现象。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全员持股型期权模式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扁平型组织结构, 即使进入成熟期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即便在成熟期, 激励的对象也要占企业员工的大多数, 通常会选择全员持股型的期权模式。进入衰退期的企业, 技术入股出现的概率较低, 多采用常规机制类的分配方式。在不同发展阶段, 企业考虑的主要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形式, 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具体如表1所示:

(二) 技术生命周期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关系。

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完善、稳定、衰退直到被淘汰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成果最终要被其它更先进的技术成果所代替, 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针对技术生命周期, 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也是企业在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就技术入股而言, 很多企业关心的是技术一旦作价入股或是因为某项技术成果而奖励给某位技术骨干的股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该技术成果渐渐失去其原本价值, 此时是否该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例如在我们曾调研的浙江某一科研院所, 九十年代初该研究院的拳头产品“铜铬触头”非常红火, 是该院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现在却远远落在其它产品之后。如果当初把该技术成果的奖励股份固定地量化给某些成果的开发者, 那么该股份现在的分红其实就“剥削”了现有其他技术成果的收益。因此该研究院采用的是滚动式的股权奖励, 奖励的股份只有分红权, 平分为三个部分, 分三年奖励, 每部分奖励的有效期也是三年, 如果受奖励人员离开单位, 则收回股权。如图2所示:

该技术入股方案与一般的“终身制”技术入股方案相比, 更加合理, 因为它考虑到了技术生命周期这一重要因素。当技术成果刚刚投入市场的第一年, 其商业价值尚未获得确认, 存在着诸多风险, 因此此时只将奖励股份的三分之一授予成果人。在投入市场的第二年, 该成果的市场效益初步显现, 此时将另外三分之一的奖励股份授予成果人。到第三年, 基本为一项成果的销售高峰期, 此时将最后三分之一的奖励股份授予成果人。每一部分的奖励股份享受的周期均为三年。因此到第四年, 成果人所持有的股份又降为三分之二, 以此类推, 到了第五年, 差不多是该技术成果的衰退期, 奖励股份减少为三分之一。到第六年, 单位便收回了所有的奖励股份。这样的滚动管理方式能够激发技术开发人员持续不断地对技术的钻研和创新, 较好地避免了靠某一成果吃老本的现象。

当然技术成果的使用寿命与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相关技术的支持程度、国家的产业政策甚至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关。比如电子行业, 由于该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一项技术很快就被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 技术成果的使用寿命一般都很短, 而医药、化工等行业其寿命较长。因此每个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三) 企业家精神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的关系。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Baumol, 1993) 。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论断受到广泛推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 因此企业家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过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是倡导者、组织实施者, 也是激励者和协调者。某些企业家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 不能充分认识到技术要素对企业的价值, 而更重视土地、设备、厂房等实物资源, 自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没什么兴趣。还有一些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认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实施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 对此持消极态度。另外一些企业家则有求稳怕乱的思想, 怕科研人员收入多了, 其他职工有意见, 影响稳定。

我们发现, 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采用一次性科技奖励、岗位技能工资、项目承包制这一类型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因为这些分配形式采用时间较早, 比较简单和粗放, 在员工中的认同度较高, 实施起来相对也比较容易。而另三种形式——利润提成、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则比较复杂、精细, 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和挑战常常使不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我们曾调研过的一些改制科研院所中, 同样是改制时预留的一些奖励股份, 在某些科研院所中得到了有效利用, 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而在另一些科研院所中, 这些预留股份则成了烫手的山芋, 为了避免其引起企业内部纠纷而宁可弃之不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企业领导人其“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四、结语

由于技术要素功能的多方面体现, 其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不是单一的, 企业领导人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各部门和企业要区别不同的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要求确定合理的分配方式, 使企业对内具有公平性, 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刘海生.按技术分配-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张剑文.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3].孙月平.技术股份化: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 2001, 4:23~28

[4].安妮.布鲁斯, 詹姆斯.S.伯比顿.员工激励——如何激发雇员的进取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5].邹华.科技要素参与分配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消费储蓄与生命周期 篇3

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成长期、青年期、成年期、成熟期、老年期5个阶段。成长期:主要指20岁以下学生,没有固定薪水收入、仍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青年期:参加工作至结婚的时期,这时的收入在平稳积累阶段,消费支出大;成年期:指从小孩出生直到上大学,一般为9年至18年,是收入逐步增加、积累也逐步增加时期,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智力开发、教育费用;成熟期:指子女参加工作到家长退休为止这段时期,一般为15年左右。这一阶段里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子女已完全自立,债务逐渐减轻,要考虑为退休做准备;老年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安度晚年,投资和花费通常都比较保守。

按照个人的生命周期划分5个阶段,就可从长远的角度来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综合考虑其现在收入、将来收入以及可预期开支、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因素来决定其目前的消费和储蓄,这样就使自己在一生中经济状况保持相对稳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可是,反观时下现状,很多中老年朋友没有按照生命周期来规划消费的观念,为下一代而活着,对子女的生活大包大揽,甚至把第三代的培养都要包下来。还有些年轻人超前消费,追求享受,有的成了“月光族”、“房奴”和“卡奴”,这种不按照整个生命周期实现消费的做法,不但使自己生活风险增大,而且还严重危害了父母的生活质量。

当下老年人生活三要素:现金、住房和医疗缺一不可。现金:城市老年人享有退休金,一般为自己在职时工资的80%-100%,这能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平基本不变。可是,很多老年人退休金为在职时工资收入的40%,这意味着在职的中老年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老年人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有人为了炒股抵押住房,有人儿子结婚时把房子卖了,本想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一旦发生矛盾就没有了退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理财方式。

所以,中老年人理财眼光宜放长远些,要未雨绸缪,切不可超前消费。而很多精明的金融机构也根据“生命周期”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例如有一款对退休期老年人住房融资方式的理财产品,可推出住房逆向抵押贷款,该产品是以在住房出售或住房所有人去世时偿还的一种贷款。贷款的申请人必须年满60岁,银行根据住房的评估值,并按一定的折扣设计出贷款额度,再按人的生命周期年限,按月付给贷款人用于生活消费的贷款。这些理财举措,有条件的中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点检工作开展 篇4

如何对设备操作人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是每一个设备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我们刚刚了解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我对自己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有了新看法,希望对自己在日后的设备管理中有所帮助,切实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当下,有些设备管理人员认为,设备管理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授权,让设备操作人员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这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要求的管理思想。它确立了设备操作人员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操作人员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但是,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设备操作人员作为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他们由于各自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因而,矿业公司的点检的管理方式也应因人而异作出调整,那种不顾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一味强调民主管理,使之高度自主的观点,可能会给在用设备带来相当恶劣的后果。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 篇5

费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费农认为,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市场竞争不激烈,替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而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走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且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逐步放弃国内生产。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国市场。

由介绍得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之一的直接投资理论而存在的,它反映了国际企业从最发达国家到一般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过程。

但是,在成为直接投资理论的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某一具体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直接影响单一企业的国际化的生产战略。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

我们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生产战略的影响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某一或几个企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和市场寡占地位,竞争者很少,市场激烈程度远不充分,替代品很少且附加值高,企业对产品的成本关注不是很大,技术或产品可以通过出口源源不断地输向全世界各地。

第二阶段,即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企业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一批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开始掌握此技术,于是,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替代产品增加,为了摄取更多利润,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位置,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各跨国公司开始从成本出发,在有较大需求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工厂,推行国际化生产战略,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第三阶段,即标准化产品阶段,由于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趋于标准化,这时对生产者技能要求不高,加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原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完全消失,成本、价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作为具有技术先导力的跨国公司,对此产品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此,其有可能自己尽量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把生产直接给那些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OEM或ODM,然后再贴自己的牌,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直接投放市场。

在这里面,涉及到的企业包括国际一流跨国公司,一般国际化公司,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小公司。必须说明的是,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势力的不断变化、技术掌握程度的不断变化而使其地位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对于一般企业,特别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企业而言,走的都是小企业---一般国际化企业---国际一流企业集团的道路,其生产战略也是从第三阶段逐步上升的。

三: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

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便是遵循着产品生命周期发展规律的原理,如今,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频临倒闭的小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国内到国外,一跃成为品牌价值为440多亿人民币,全球销售额达768亿元人民币的,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牌群的具有一流国际化水平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为中国家电名副其实的老大,根据欧洲的统计:海尔位列全球白色家电企业五强。

纵观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其生产战略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划分,现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水平不高,只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海尔集团正处于中小企业阶层,这一时期,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便是不断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自己产品的附加值,并适当为国外厂商做OEM,

这一时期的海尔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的亚洲最先进的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开始,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菲利浦集团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研究所、大学、跨国公司合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科技水平。同时,通过兼并、控股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逐步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进而通过自己的强大的技术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积累,如此周而复始,使集团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0%以上。

第二阶段是从19至今,在这一时期,通过第一阶段的技术、管理和资本上的积累,使海尔集团已经迈入了国际化大公司的行列,海尔集团拥有的技术、管理优势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的发展,部分甚至是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所有这一切,使海尔集团基本具备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所阐述的对外扩张的生产战略的实力。因此,在这一阶段,海尔集团在“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基地的历程。

总的来说,海尔这一阶段的国际化生产战略按照“先易后难”与“先难后易”的相结合的原则,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到4月止,这一阶段的海尔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实力还不足够强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去技术、管理综合水平比其稍低的印尼、菲律宾、印度,以维持其所有权优势,并通过内部化优势表现出来,如6月在印尼成立海尔莎保罗(印尼)有限公司,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就是这一国际化生产战略的体现。

第二层次是从194月始至现在,这一阶段,随着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等所有权优势的不断增加和前一层次国际化生产战略推行中的国际化生产战略的经验的逐步的积累,海尔集团已经基本具备了进入国际一流企业的行列的条件。此时,海尔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也发生调整。以年4月,美国海尔中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首府哥伦比亚市附近的汉姆顿建立生产基地为标志,海尔集团先后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建立了生产基地,并依次分别组建了美国海尔、日本海尔、欧洲海尔,使其国际化生产战略还伸到了被誉为国际一流冰箱技术的发源地的美国、日本、欧洲。对惠而浦、三洋、伊莱克斯、通用电器等全球家电巨头发起了冲击,并迫使通用这样的巨头退出了电冰箱行业。事实证明,海尔的这一国际化生产战略是正确的,海尔也因此不俗的战绩,如海尔美国20就完成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其海外销售额达到59亿美元。

四:海尔国际化生产战略的启示

海尔的以非凡的速度的不断成长壮大,有赖于集团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其国际化的生产战略,而其对国际化生产战略的调整,恰恰是遵循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可以说,海尔的不断成长、壮大,是正确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必然结果,它的成长,对于我们国家一些已经、正在或是将来走上国际化生产战略的企业来说,是很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分成以下几点:

(一)、企业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要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当,企业要不要实行国际化生产战略,实行什么样的国际化生产战略,与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管理、资本等所有权优势息息相关。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越是企业所有权优势强的企业,其国际化生产战略的水平就越高。就我国具体企业而言,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综合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大部分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明显,或者说处于劣势。因此,作为这一类企业,其国际化生产战略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国际一流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通过吸引国外一流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等逐步发展壮大自己,或是为国际一流企业做OEM、ODM,贴牌生产,通过这些方式,积累自己的企业所有权优势。当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考虑在技术水平在本企业水平之下的地区,国家推行国际化生产战略。

(二)、企业所掌握的先进技术的多少与管理优势的高下是企业推行国际化生产战略的关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能推行国际化生产战略,关键是其拥有技术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多少是国际企业国际化生产战略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海尔集团也正是看到了企业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的重要性。因而不断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的创新。科研方面,通过不断与国内外各大学、科研机构、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开发积累企业当前和将来十年内推动企业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管理方面,通过不断的摸索,已经创造了一整套具有海尔特色的管理之道,如“激活休克鱼疗法”、“球体斜坡理论”、“OEC管理法”等先后被哈佛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商学院的MBA案例库收录。

生命周期评价案例 篇6

诺基亚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那绿草如茵的草坪、整洁静谧的办公区、洁净舒适的员工餐厅和繁忙有序的生产区无不令人感觉到一种对环境的“以人为本”的追求。据首信诺基亚环境专家陈敏女士介绍,作为一家在国际市场领先的移动电话供应商,其目标是开发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不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使产品节能并且在产品废弃后可以得到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

诺基亚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基于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考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经历了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最终产品、产品使用和最终废弃等多个过程。以首信诺基亚为例,这些过程中,首信诺基亚在所有的环节都要考虑环境保护,以减小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诠释出诺基亚对环保的不懈追求,“不环保的产品不是质量好的产品”。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从产品是否符合环保的法律法规要求、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量及使用效率到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因素均得到充分考虑;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则需要有效地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管理,只有符合诺基亚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才能成为合格的供应商;生产制造环节则必须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在产品最终废弃阶段,则要充分考虑如何回收、循环利用及妥善处置,使资源可以重新返回物质链中。上述环节协调融合,从而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完成了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实际上,诺基亚的环境理念颇具启发。陈敏女士告诉记者,良好的环境准则的商业意义在于有助于公司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确保遵守法律,降低成本,并在利益相关方面树立声望。诺基亚十分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自然环境是诺基亚企业生命的一部分,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合作是诺基亚推动环保举措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诺基亚在国内所有生产企业均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首信诺基亚为例,在通过ISO14001认证后,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严格执行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而且公司的管理层每年还要对公司的环境绩效重新进行评价,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并且彻底实施,从而保证了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可以不断提高。

企业生命周期与财务绩效评价 篇7

一、企业生命周期下经营效绩的财务表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 企业的成长经历四个阶段:开办或创业阶段;迅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此时成长缓慢或可能不再成长;衰退阶段。在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使用的主要的财务计量指标则覆盖收入、收益、现金流量、资产和资本收益率等方面。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企业的财务特征是不同的, 相应企业经营效绩的财务计量指标选取的侧重亦应不同。

1. 创业阶段。

典型的创业阶段是存在收入增长、负的或微不足道的获利能力、负的现金流量以及负的或微不足道的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的阶段。在创业阶段, 投资多倍于收入是正常现象。在创业阶段, 诸如开发产品、建立组织或者寻找投资商这样的工作首先要考虑的, 是用有限的资金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这通常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 在此阶段, 收入增长和经营现金流量是最重要的财务效绩计量指标。

2. 成长阶段。

在成长阶段, 企业迅速地成长, 并且净收益和来自经营的现金为正数, 然而, 对营运资本及其他资产的投资需求常常是巨大的, 大到足以使经营现金流量总是负数。以后慢慢的需要营业所得现金的投资势头减弱, 正的经营现金流量产生。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在这一阶段也得到改善。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继续监视收入增长, 但它把这种计量指标看得与获利能力计量和资产管理指标 (投资收益率、剩余收益) 同样重要。当资本资源更容易得到时, 经营现金流量相对来说就不太重要。

3. 成熟阶段。

在成熟阶段, 收入增长缓慢或者停止, 但净收益保持正数。投资的趋势是为了资产替换而不是新的经营能力, 其结果是有一个高的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主要关心的是使用资产和权益收益率, 并且必须严格管理资产和相关的现金流量及获利能力, 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在这一阶段, 经营者必须以使企业恢复活力为目标, 需要监控所有的财务计量指标。

4. 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 收入减少非常严重, 经营虽依然获利, 但是作为收入一部分的净收益下降, 然而, 经营现金的流量因为营运资本的减少而有加速的趋势。企业可以在资产方面进行有节制的投资。但是使用净资产的下降是显著的。使用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取决于与使用净资产相关的净收益的下降速度。当企业处于衰退阶段, 现金流量再次变成关键问题。经营者必须以“收获”企业的资产为目的, 小心地斟酌投资以改善获利能力指标。类似投资收益率或者剩余收益这样的长期效绩的计量指标相对来说变得不大重要。

一个正常企业的财务特征在各期有变化:初期亏损变成后期获利, 出现于初期的负现金流量一直持续到净收益转为正数之后。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从负数变为正数, 趋势是向上的。显然, 固定形式地使用像使用净收益、每股收益额、现金流量或者投资收益率这些指标, 并且权数的设置一致化, 对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的企业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 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特征因素没有考虑在内, 企业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应该受到质疑。

二、绩效评价基本指标的企业生命周期适用性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第一层次的八项基本指标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二层次的修正指标和第三层次的非计量指标所起的作用则主要是修正。从根本来说, 八项基本指标在正常情况下与完全评价的结果是不会有大的背离的。基本指标的地位如此重要, 其选择自然要慎之又慎。然而细究当前所用之八项基本指标, 又各有其适用之生命周期阶段, 分析如下:

1. 净资产收益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因其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 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被作为企业经营效绩的核心指标, 其赋权达到30%。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 在企业的成熟期, 使用资产和权益的收益率是企业所偏重的,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可用性好, 作为核心指标也合适。但在其他阶段则不尽其然, 在创业期和衰退期, 该指标的值有自然的趋微趋势, 而在成长期则须与收入的增长等共同作为显示器。

2. 总资产报酬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作为一项获利能力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起了补充作用, 考虑了资产总值中的负债因素。其适用情况与净资产收益率相似, 区别在于企业衰退期的企业债权人会关注此指标, 虽然此时该指标值有自然趋微趋势。

3. 总资产周转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 (营业) 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是表征财务效益的前两个指标的充分性指标, 其适用期为企业的成熟期, 而在其他三期则不具有明显的适用性。

4. 流动资产周转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 (营业) 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体现每单位流动资产实现价值补偿的高与低以及补偿速度的快与慢, 为总资产周转率的补充指标。成熟期的企业显然适用此指标, 而当企业处于衰退期, 此指标因可显示“收获”资产能力亦较为受关注, 但其参考标准应较之成熟期有所降低。

5. 资产负债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 该指标可评价企业的负债水平。负债水平与负债状况是不同的。二者的联系在于过高的负债率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太大, 过低的负债率则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不足。资产负债率可展示部分债务成本对权益资本的收益的影响, 因此其适用期可联系财务效益指标, 但参考价值并不大。

6. 已获利息倍数。

指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值, 可反映企业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从企业生命周期看, 该指标与财务效益指标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不适合创业期与衰退期, 而在成熟期到达高峰。

7. 销售 (营业) 增长率。

指企业本年销售 (营业) 收入增长额同上年销售 (营业) 收入总额的比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有别于前述指标, 其主要适用期为创业期, 在成长期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但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则不尽其然。

8. 资本积累率。

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 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该指标值随企业生命周期循环而自然起落, 对短期投资者来说具有全程的监测价值, 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其作用则有两面性, 或起反作用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 八项基本指标可作如下划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已获利息倍数五项指标适用于企业成熟期, 在企业成长阶段也有重要参考意义;销售 (营业) 增长率指标适用于创业和成长期;而资产负债率和资本积累率指标则由于意义复杂, 不便用于评价。

三、企业生命周期下经营绩效的财务评价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经营效绩的评价引入企业所处生命周期这一因素是必要的, 各种财务指标也分别有其阶段适用性。在引入企业生命周期因素评价企业经营方面, 笔者给出了纵向延长的思路:在评价过程中再添加一个环节, 即在初步评价之前设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根据各行业特点决定的生命周期特征量化评价企业, 明确界定其所处阶段。如此, 则从纵向上延长了评价过程。这种方法的根源在于分类法, 等于加了一个分组标志进行分类, 其根本仍在于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而且一定要每一不同阶段都有自己单独的一套体系。在这一思路下进行的企业评价其可比性较之以前必将大有改观。

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经营与财务 篇8

一、生命周期中的创业企业经营

概括起来,创业企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1.初创性;2.高成长性;3.高风险性;4. 发展呈阶段性。纵观创业企业的发展,往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之间是逐步演进的。 创业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可细分为研发期、创立期、成长早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创业 企 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中商机驱动的经营与管理在市场的占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 财务能力的培育等方面体现出来,创业企业良好的成长正是基于对这些方面的有效筹划。

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中,创业企业的经营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创业企业处于酝酿阶段即 研发期,往往是在创业者产生一种技术上的新发现或新设想之后,这还需要确定它在技术上 和商业上的可行性,制造出样品,制定出经营计划。这个时候资金的需求很少,资金的用途 是作为种子资本使高技术开发设想得以启动。资金的来源多为创业者自筹或政府技术开发基 金的资助。而风险投资还只是处于评议、筛选和准备投资阶段,还没有渗透到创业企业。到 了筹建阶段即创立期,通过产品到测试完成,产品试销显示一定成长潜力。这一阶段资金的 需求显著增加,资金作为初创资本用于产品开发、原型测试和试销。风险投资公司也开始进 入部分创业企业,渐渐成为这些企业的投资主体,但大多分阶段投资,因此初进入的风险投 资规模不大,但须参与创业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到了发展阶段即成长阶段时,生产线已建立 ,但是缺乏商标形象和销售网络,工作重点应转向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一代产 品和市场网络建设。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并作为创业和扩张资本,用于生产和销售,追加支 付设备投资和生产、销售的流通资金。仍以风险投资公司为投资主体,风险投资公司追加风 险资本,并强化风险企业各项管理,推动企业成长。成熟阶段,企业准备向多品种、规模化 发展,利润增加,风险减少,仍需大量资金用于扩展规模。此阶段主要以商业银行为投资主 体,风险投资公司帮助创业企业公开化,寻求上市、出售或其它退出方式,择机套现投资。 在成熟阶段,创业企业实际上已经向成熟企业转变了,经营与管理上的安排也就趋同于成熟 企业。

二、生命周期中财务工作重心的切换

在创立期,商机驱动的财务需求和创业企业可获得财务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缺口,使得创 业企业急于开拓融资渠道,创业企业家在财务工作中都很重视融资,不断地努力寻求和拓展 融资的渠道。此时,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模式不明确,财务资源的再生性弱,财务中融资工作 的作用很大。随着近年来的创业热,我国更多创业企业处于这一阶段,是融资严重饥渴期, 而 进入成长早期,随着风险资本的进入和其它融资源的利用,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容,投资 决策工作的作用明显,如在产品生产和市场网络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进入快速成长期后,融 资渠道的扩大,投资方增多。在成长期已不再以筹资最大化为最重要的财务目标,而对企业 的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就增强了,尤其是风险投资公司成为投资的主体,要介入创业企业 的经营,创业企业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完善的压力增大。到创业企业公开上市时即进入成熟期 ,创业板证券市场对拟上市的创业企业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内部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 不可或缺,并成为财务制度建设的重点,财务工作也趋于规范化。从以上分析来看,在创业 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财务工作的重心在不断切换,这充分反映了创业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 企业经营对财务工作的配合性要求。

三、生命周期中的财务需求驱动力与财务筹划能力

创业企业财务工作导入的契机是"商机引导并驱动了商业战略,然后又驱动了财务需求 、财务来源和资本结构以及财务战略"。市场商机一经为创业企业所识别,创业企业经营者 就要从现金流出率、销售、营运资本以及营业需求、资产需求等五种具体的财务需求驱动力 量来考察财务需求,并做出满足财务需求的安排。其中,现金的流出率这一驱动力量决定了 创 业企业用完前一次融资的时间以及安排再次融资的时间。而且商机驱动背景为制定财务战略 规划、创造性地识别融资资源、设计融资计划和安排资本结构提供了针对性与一致性,并留 出了一定的筹划空间。创业企业的商机是不断变化的,创业企业在发展中对于商机的识别和 把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主要取决于创业企业的管理能力的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等多 方面的因素。企业财务资源越丰富和财务筹划能力越强,越能有效地把握商机并从中获得 生存与发展,而创业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筹划能力是随着创业企业的创立、成长的 发展轨迹而逐步丰富和加强的。如在创业企业初建阶段,创业企业的理财环境十分恶劣,表 现为,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困难,许多融资工具如债券等都无法使用,其对财务资源的筹划 能力与成熟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当进入成长阶段时风险资本则进一步提高了创业企业的财务 筹划能力,等到创业企业进一步成长为成熟企业或上市企业,其财务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财务 筹划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准。

四、生命周期中的风险构成和管理需求

由于创业企业处于初创和成长阶段,企业面临重重风险,企业的价值创造和风险承担并 存。在研发期,主要为技术风险,风险最大。进入创立期,技术风险逐渐排除,主要面临市 场风险和资金风险。而在成长期,主要风险为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进入成熟期 后,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已基本排除。综观创业企业成熟前的各阶段,风险影响 和决定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正是在高风险的挑战中获得高成长。正是基于创业企业 的高风险,创业企业才有较高的回报。以创业企业为上市对象的创业板市场就是一个高风险 同时也是高收益的证券市场,而风险投资基金也主要以创业企业作为其投资

的对象。因此,创业企业的财务是高风险的财务,需要对于风险的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 良好的风险管理,可以保障良好的成长,为投资者提供高回报,而不良的风险管理,会挫 伤企业的成长性,甚至会使创业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境地。基于此,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 风险投资往往在注入资本的同时,会积极地介入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试图以规范化的 管理有效地控制企业的风险。

五、生命周期中的公司治理进程

创业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创业企业财务逐步规范、逐步完善的过程。规范化就意味 着"法治"即制度化管理,通过财务治理结构来规范和配置财务的权、责、利。

创业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通常是通过风险资本的介入实现的。风险资本一经进 入创业企业,就要参与创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这是出于出资人权利的行使,更是出于对 自身投资利益的保障,由此形成了创业企业财务规范化的开始。在创业企业的成长阶段,风 险投资一方面追加风险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创业企业的各项管理,推动企业成长 。在成长过程中,创业企业的财务工作和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和规范化,这形成企业高成长性 的重要保障。当创业企业寻求上市时,大多数国家的创业板市场对拟上市创业企业的经营年 限、盈利情况不作要求,但对创业企业公司治理却有很严格的要求。这就是说,在创业板上 市企业的经营应该是规范化的,上市意味着在更为严格和规范的制度下求得发展。走上创业 板市场的过程或走向成熟企业的过程,是创业企业不断强化财务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过程 。

产品生命周期--PLC 篇9

概述:

案例:

Jim是A出版社的新上任的营销总监,这段时间他一直为新图书上市的事情烦恼不已。最近推出的几款书,都是在市场上只火了一下子,就很快被读者冷落。它们的生命都很短暂,为什么呢?

Jim提到了其实是关于产品的什么问题呢?

按Ctrl点击该处,返回首页

PLC简介:

产品生命周期一词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ond Vernon)首次提出的,后来,英国的戈拍兹等人,用数学的方法或类比的方法,把研究产品生命周期与研究生物老化现象的规律结合起来。从定量研究上形成了描述产品市场销售规律与竞争力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并在市场营销策略选择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个阶段的案例结合:

四个阶段说明: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产品在市场上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按Ctrl点击该处,返回首页

1、引入期:是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在该阶段中,产品生产批量小,

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

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成熟期:是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

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

衰退期: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

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按Ctrl点击该处,返回首页

案例结合:

刚才Jim谈到了他的图书产品的问题,我们下面就结合图书产品来讲解一下生命周期模型。图书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图书的市场寿命或经济寿命,即图书产品从进入市场到最后被市场淘汰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上一篇:行政管理论文选题下一篇:煤矿机电事故反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