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共12篇)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1
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既包括资产管理, 又包括设备管理, 所以也称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Equipment-Asset life-cycle management)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综合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其任务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目标, 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 对企业所用设备的规划、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更新直至报废等全过程进行管理, 从而实现企业所用设备全生命周期费用最低、设备综合产能最高的目标。
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前期管理、运行维修管理、轮换及报废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2.1 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设备的规划、决策、计划、调研、购置、库存、安装、调试、运转等的管理。具体包括采购期、库存期、安装期三个阶段。
设备采购期:在投资前期要做好设备的能效分析, 确认所要采购的设备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可以通过完善的采购方式进行招标比价, 在保证设备性能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最低的设备。
设备库存期:在设备采购完成之后, 要把那些暂时不用的设备放入企业仓库里面存放, 以便运行设备的更换。设备库存是保证企业设备连续运行的关键, 因此, 在设备库存期也要加强库存管理, 防范风险。
安装调试期:安装调试期指的是在购买设备之后、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的工作。虽然这个阶段比较短, 属于过渡期, 但如果管理不规范, 也会导致库存期和在役期之间出现管理真空, 因此, 要加强安装调试期的管理。
2.2 运行维修管理
设备运行维修管理指的是为了防止企业所用设备性能劣化而进行的日常维护保养, 包括检查、监测、诊断、修理和更新设备, 目的在于保证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避免设备在运行期间出现大的问题而影响产品的制造。在设备运行维修期间, 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例如行为科学、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定置管理、信息管理与分析、网络技术、ABC分析、PDCA方法等, 对企业所用设备进行管理和维修。
2.3 轮换管理和报废管理
企业所用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要经常对其进行轮换、报废。设备轮换管理指的是对一些尚可修复的设备部件进行定期的检修、保养和轮换, 然后使其继续运行。设备轮换管理对降低企业设备购置、维修成本, 以及充分利用设备具有重要意义。设备报废管理是指设备使用的时间较长, 整体已经走到了使用期的终点, 在运行的时候经常发生故障, 影响其他设备组的运行, 由于其寿命将至, 即使对其进行维修, 也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并且维修成本要远远超过新购置设备的成本, 因此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更换。更换所用的各项费用由企业承担, 属于企业营业支出。在这个过程中, 要对其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就称为设备报废管理。在设备轮换和报废管理的过程中, 要建立完善的轮换和报废流程, 使企业设备轮换、报废所用资产处置控制在成本管理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追溯设备的使用历史, 还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回笼。
2.4 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设备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有关设备财务的台账、管理和维修记录, 例如有关设备的可靠性管理和维修费用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和材料都可以作为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分析的依据。在设备报废之后, 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可以精确地对设备整体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及其管理成本作出科学的分析, 从而帮助制订下一轮的设备采购计划, 使得更换之后的设备更加科学、可靠。
3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
牙膏生产设备主要有真空制膏机、灌装机、套盒机、热缩机和反渗透离子交换纯水处理器等。要想促进牙膏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就要做好牙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规范设备前期的管理程序。在设备采购之前, 要向上级部门提交采购申请, 然后制订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 确定简洁的操作规范, 并按照规范管理设备。 (2) 统一规范设备维修程序。要统一规范维修规范, 做好维修成本的预算工作, 在设备运行维修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运行维修规范进行。 (3) 统一设备更换、报废程序。要制订设备报废操作条例, 在对设备进行更换、报废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操作条例进行。此外, 还要设立资产报废认定条例, 从而控制报废成本。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项现代企业的基本管理工作。牙膏企业要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运行维修管理、轮换及报废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制定维修规范, 在设备运行维修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运行维修规范进行, 从而促进牙膏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摘要: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对设备采购、使用、维修、报废等资产和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管理工作。就现代的牙膏市场来看, 牙膏的种类繁多, 竞争激烈, 但质量却参差不齐。面对牙膏市场的这种情况, 牙膏企业要从集约化统一管理的理念出发, 制订牙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
关键词:牙膏,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前期管理,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黄坤, 李彦启, 胡煜.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04) :173-175.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2
电力企业是单一原材料单一产品的资产密集型企业,50~80%的固定资产为电力设备,资产的折旧、设备运行维护维修费用成为电力企业主要的成本支出,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是企业的重中之重。随着电网快速发展,传统资产管理方式设备寿命短、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逐渐显现,以往职能的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上,彼此缺乏沟通协调,欠缺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精益化管理,既是公司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基础。电网企业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公司面临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在设备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时就充分考虑可靠性因素,将故障成本作为一种惩罚性成本折算进全寿命周期成本,全面分析可靠性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从源头上提高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从而提升输变电设备、配网设备资产的质量并且延长其使用寿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寻找一次投入与运行维护费用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改变割裂二者关系、片面追求一次投资最低的做法,可有效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衔接。它是优化电网资产成本效益的重要手段。
2朝阳供电公司在生产管理、运行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发挥设备生命周期的最大服役潜力
2 1以成本控制为核心,提前预测控制事前成本、做好事中成本控制、总结所用资金效率及得失
我们如同保证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一样,充分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一方面,设电网备的生产运行阶段要求在资产形成前期决策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考虑,如此可以大大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等前期阶段造成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资产运行过程中,基于全寿命管理理念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有助于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每年我们资金投入前,生产改造规划立项阶段,充分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发现的问题考虑清楚、认真分析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制定合理可行的改造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上刀刃上。在设备选型方面我们依据北京市电力公司的技术条件,将一次投入与运行维护费用二者之间充分结合,考虑性价比最优。例如在北京市区110千伏电压等级31.5MVA容量变压器,必须充分考虑其运行环境的特殊要求。我们招标的技术条件中,阻抗电压要求高.低为17 5%;噪音水平60dB(A)/0.3m。如此以来就要求厂家核心材料必须采用优质材料,铁芯必须是优质硅钢片,为了达到较高的磁密度,铁心制作方面必须是高规格,变压器铁芯大决定了磁密度指标优良同时耗材也相应增加;变压器的线圈用材料因此也增大,如此相比,在北京远郊山区噪音水平要求低的变电站,变压器成本能提高将近1/3左右甚至更多。满足技术指标最终导致成本增加是必要的。优质设备故障率低,检修维护运行成本费用少,设备的全寿命周期长。又例如,我们深入贯彻“主网稳定,配网可靠”的思路,在厂站布局设计方面积极推行典型设计,配网管理中积极推行“五统一”,减少运行人员的工作难度,减少误操作的发生,
在资金批复后,在电网运行方面中,我们科学调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对电网认真梳理、编制朝阳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报告,充分保证客户的电能质量;在生产和运行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事中成本控制。每年在大型技改、专项工程后认真核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改造后的效果,为下一年度电网生产改造建设提供依据。
2 2生产和运行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朝阳供电公司加强设备防雷、防污闪、防鸟害、以及业扩工程接入电网设备的技术监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成立生产指挥中心健全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初强势启动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配网故障率工作,目前完成了变电处和三个供电所的整合工作。开展了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制订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典型工作票、典型操作票,深入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积极推进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比武考试。年初修订可靠性和无功电压管理制度规定、认真梳理完善GIS、PMS可靠性等数据库等设备基础数据和台帐,科学运用管理手段指导基层工作,加强考核和奖励力度,形成激励机制,同时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2 3降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总体成本实例分析
首先从主网入手,以变压器、开关柜为代表其LCC成本构成和特点如下:
以变压器为例:借鉴大北窑变电站3台主变情况,目前的运行年限是,延长5年两次测算就LCC、EUAC查变压器故障掉闸、检修、试验情况,每年该站变压器都正常运行,可以认为无故障成本,按照规程进行预试,检测成绩合格。
大北窑德国制造31500KVA有载调压变压器3台目前运行良好,根据20年记录,变压器运行未发现异常。按照20年折旧报废假设,今年正好应更换。如果继续运行,目前同类型中国国内一线厂家最贵的价格应在650万人民币左右。节省了设备购置费650*3=1950万资金。
按照33%的设备购置费考虑,工程费用至少为640万,根据前生产的变压器残值已经达到原值100%,报废成本、残值收回资金应在至少等于主变原值价值(不考虑进口关税等因素,当时该站设备为国贸投资移交北京供电局运行管理),并且测算再运行所创造的价值(负荷.电量.电费)。
3台变压器110KV侧电流按照50%测算165A* 50%一83A
有功电量:83A * 110KV * 1.732 * 24(小时)*365(天)*10(年)=13852 32816 KWH
假设每度电单价0 5元,电费收益为692616408元,至少收益将近7亿人民币电费
假设新换变压器10年折旧的费用975万
折旧计算单台:650万*(1- 5%*10) =325万,3台折旧975万
假设将运行年限由20年增加到30年,至少节省资金为:
1950 640 69261.6 975=73126万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3
为了适应出版社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图书出版应引入项目管理机制。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开始,经过组稿写作、编辑加工、印装完成、图书销售、重印再版,直到最终库存图书报废这一系列过程,构成了图书出版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图书出版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就是对上述各个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以控制好图书的整体质量。
一、图书出版项目质量计划
图书出版项目质量计划是指确定所出版图书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它是围绕图书出版项目所进行的质量目标策划、全生命周期过程策划以及确定相关资源等活动的过程。
图书出版项目的质量目标策划有两项主要内容:图书产品质量和销售质量。对于前者,《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中有任何一项不合格,整个图书就不合格。图书产品的销售质量是指项目的营销推广人员实现既定销售目标的程度。在当前同类图书产品数量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销售质量已成为决定一个图书出版项目成败的关键。
图书出版项目的质量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成功的保障。项目管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质量是策划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我们现在对已经出版的成品书进行质量检查,是一种十分落后的管理方法。要保证出版质量,就要保证质量计划的准确实施。
二、图书出版项目质量控制
根据图书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图书出版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图书出版项目质量控制可以分解为选题策划阶段、组稿写作阶段、编校阶段、发稿印装阶段、市场营销阶段、重印再版阶段以及图书报废阶段这七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每一阶段的控制重点各有不同。
1.选题策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选题策划阶段由策划编辑、编辑部主任及出版社选题论证小组共同来完成。选题策划是图书的基础,选题质量是图书质量构成要素中影响最大、最致命的要素。如果对图书选题策划质量不严格控制,便会滋生大量的劣质选题。选题策划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既包括选题立项阶段的预防性控制,也包括选题实施阶段的适时控制。但就其效果而言,应当以预防性控制为主。预防性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确定选题方向。结合策划编辑自身专业优势或者学科特长,并针对市场需求分析、理论实践前沿分析选择出版方向,进而初步拟定选题策划。选题方向的确定是出版单位的重大决策,选题方向确定之后,就必须根据既定的选题方向取舍待立项的选题。
第二,论证选题的可行性。现有的选题三级论证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通过三级论证,淘汰背离选题方向的选题,仿制、雷同等低水平重复的选题,以及伪书选题。另外,还得有专家论证。重要选题和重大选题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以保证选题的切实可行。
第三,优化选题结构。一是优化选题的品种结构。一个时期的选题不宜过于分散,要适当集中,以形成系列、形成规模。一般选题、重点选题和重大选题三者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国家重点选题、省级重点选题和社内重点选题三者之间也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优化选题的期间结构。要保持中长期选题和年度选题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如果中长期选题太少甚至没有,年度选题就容易失去明确的方向,甚至导致短期行为。
第四, 物色目标作者。出版社在策划选题的同时还要物色目标作者,及时与目标作者沟通。目标作者一般是这个专业领域内比较权威的专家,编辑在策划之初即需要与之沟通,一方面能启发策划选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后期顺利的实施。
第五,实施专业定位控制。专业定位控制主要是对目标作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其专业背景、写作水平及是否有出版经验等进行评估。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书稿的质量,只有找到合适的作者,选题才可以立项。专业化定位对于发挥专业人才作用、资源优势作用、增强图书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选题质量宏观调控方面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建立了两项制度:一是年度选题计划审批和备案制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不符合国家法规、规定的选题可以进行调整或通知撤销;二是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列入备案范围的重大选题,未申报备案或上报后未得到备案答复的,不得出版。出版单位自己也建立了专家审核制度,聘请行业专家审核选题。
图书选题策划质量是图书质量的构成要素之一,只有正确理解图书质量的内涵,才不会将图书质量等同于编校质量,也才不会忽视选题策划质量。只有认识到选题质量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根据选题质量优劣的衡量标准,恰当地取舍图书选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选题策划质量。
2.组稿写作阶段的质量控制
组稿写作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由作者和策划编辑完成的。
首先,作者根据选题策划报告与策划编辑进行内容结构和体例格式的探讨。
其次,编辑要进行样稿审读,以进一步判断作者的写作水平,全面评价其是否适合本项目的实施。同时,编辑也可以及时修正在体例格式策划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对书稿总体质量进行全面把关。编辑应将出版社的相关规定和工作手册发给作者,向作者介绍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具体写作要求等。
nlc202309041949
最后,控制写作进度,确保作者按时交稿。出版的节点往往也决定一本书生命周期的长短,控制作者合理的写作进度十分重要。
3.编校阶段的质量控制
编校阶段主要是指“三审三校”阶段,这是精神产品的物化阶段,也是由“稿”变成“书”的阶段。编校阶段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中心环节和重点环节,由责任编辑、校对人员及审稿人员共同完成。“三审三校”一遍都不能少,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关键要有与“三审三校”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三审三校”实施阶段,责任担当者都要上交对书稿质量的评价性文字材料,有关部门要对稿件质量打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作为对编校人员书稿质量管理的考核依据,并与其绩效、职务或职称挂钩。
另外,要加强对校对质量的控制。现在作者交的稿件大多为电子稿,校对重点应由“校异同”转向“校是非”,这就要求校对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数据表明,使用校对软件可使图书中的一般性、常识性错误减少一半以上,将电子稿件与校对软件结合使用是此阶段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4.发稿印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印刷装订是图书的物化过程,印装质量直接影响图书的外观和视觉效果。该环节主要由出版单位相关部门、印刷厂和责任编辑共同完成,主要依据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制度。出版单位应选择有资质的印刷企业,并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对图书的印装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印装中的质量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出版单位要重视装订前的样书检查,由责任编辑和出版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待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成批装订。批量图书入库前还应有一个抽检过程,不合格的图书不能入库。
5.市场营销阶段的质量控制
图书市场营销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由出版单位的发行部门、经销商等图书销售单位完成。随着图书出版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图书质量的评价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质量的控制愈加凸显市场检验的功能。就商品的本质属性而言,市场检验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因此,加强对图书质量市场营销的控制,建立相应的营销评价机制,是当前出版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营销管理主要体现在销售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销售质量包括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性价比、销售周期和资金周转率等内容;服务质量主要指售前售后服务,包括读者信息反馈、邮购及网上服务等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和品牌产品的成长法则,品牌往往是靠大营销来支撑的。只有借助市场法则的力量,图书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因此,品牌图书和图书整体质量的提高,也要更多地借助于加强营销质量的控制来实现。
营销质量应该是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和图书内容、编校质量一样,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以体现图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出版单位在考虑制订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时,将营销质量与图书内容、编校质量一起列入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图书行业形势变化迅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更新图书质量观和修订质量管理办法,将营销质量管理作为图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加以确立。
6.重印再版阶段的质量控制
图书的重印再版有利于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图书生命力的延续和提升,是出版单位常销书和畅销书的体现。重印再版阶段的质量控制由责任编辑和出版社内部质检部门共同完成。在这一阶段,我们应注意的是:坚持图书重印再版前的审读制度,及时把发现的错误改正过来,力争在重印时达到零差错。这不仅有利于树立出版单位的优秀品牌,也可以提高读者对出版单位的忠实度和信任度。这也是编辑乃至出版单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7.图书报废阶段的质量控制
图书报废阶段是图书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最后环节。图书报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格图书。新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 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二是积压库存图书,即长时间滞销的图书。这种图书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或者已经被同类书所替代,因此老旧的图书就需要报废。这一阶段由责任编辑和图书发行部门以及储运部门共同完成。
三、出版社亟须实行的图书项目质
量管理策略
1.坚持质量优先与名优取胜
对出版单位的图书项目来说,抓质量管理内外有别,要靠内抓图书出版质量领先、外抓名优取胜,即要靠质量赢信誉,靠信誉拓市场。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对内抓质量,使之优于市场上同类出版物,即做到全方位的质量领先。要使这个思路变成现实,就要落实优质的保障机制,包括激励与奖惩规则,并靠制度来使质量优于同类出版物。其实,光靠内抓图书出版质量领先并不能确保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还得靠抓名优取胜。有了图书出版质量领先这一基石,出版社就有了大发展的前提。
2.坚持实行两个覆盖
出版单位要抓好图书出版项目质量管理,就要实行两个覆盖,既覆盖所有出版项目,又覆盖每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以我社出版的全国煤炭高职高专(成人)“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例,该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方向正确,经历了多次充分论证。
第二,优选作者,在内容上做到结构清晰、叙述严谨、容易被读者接受。
第三,强化图书质量,从对书稿的编校到终审,从印制单位优选到出厂有专人监控,从全国优选经销商到达成销售协议,从上市到图书市场监控,都落实责任到人,并与工商局、各种媒体配合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第四,严格落实回款,在选题策划时就制定配套的市场营销方案,确保图书能销售出去,货款能及时回来。
第五,收集整理读者反馈的意见,制定修订、再版计划。
可见,整个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责任到人、层层分解,并有分管社领导直接指挥和把关。每个项目都要覆盖到图书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让储运部、办公室、出版科等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进行全方位管理。
3.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
作为图书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出版单位应以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为己任,使质量管理工作日常化、标准化、制度化,建立和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这是图书质量管理的根本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还应重视图书市场营销质量方面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等级标准,以优质的营销服务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图书出版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是对图书形成和使用的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质量管理,是出版业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理念、手段及策略的综合。出版从业人员是图书质量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质量管理的对象,出版业的发展对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才能跟上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1]陈平. 工程管理概论[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学军. 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应用研究[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3]李书伟,柳青. 基于图书出版的项目质量策划与控制[J] . 科技与出版,2007(7):44-45.
[5]宋秀全. 提高图书质量的主要对策研究[J]. 中国编辑,2009(5): 63-66.
[6]梁工谦. 质量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浅议制造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4
1 当代设备管理发展特征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当前设备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设备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目前计算机管理决策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 还具有数据处理, 如数据报表统计、分析及计划编制, 对各种维护记录、故障状况、停机占时、修机工时修理费用, 备件库存等进行收集、分析的能力;2) 设备监测和诊断技术飞速发展。设备本身的现代化越来越要求对其的检测手段现代化, 如对污染、噪声、腐蚀、漏气、温度、粒度、数量、声音、重量、震动等进行检测, 不仅如此, 当设备出现问题之后还需要采取现代的手段快速定位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方案, 提高设备使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3) 全生命周期管理, 它是指对管理对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的行为, 对于制造企业的设备而言, “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对产品从调研、招标、采购、使用、维修、再使用直至淘汰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的一体化管理。这种过程融合了设备管理的智能化、现代化, 同时也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2 设备各阶段的管理
2.1 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又叫做设备规划工程, 指的是从设备规划开始, 一直到设备投产这一阶段的设备管理, 也就是对投产前期, 对制造设备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的管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1) 设备规划。设备的规划制定, 必须在生产 (使用) 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工艺部门等相关部门, 全面执行了生产目标的前提下, 由各个部门自行提出对新增设备或技术改造实施意见草案, 将草案报送企业的规划 (或计划) 部门, 由其汇总并形成企业总的设备规划草案, 经相关运行部门, 如财务、原料、生产、经营、劳资等职能部门讨论、修改并整理, 之后送达企业领导处审查批准, 最后生成正式的设备规划方案, 并下达给各业务部门执行;2) 招标、采购、安装, 准备生产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在设备规划完成达成采购可行性后, 一般就进入设备采购程序, 如果在规划阶段确定了购买方, 则可以直接跳过招标阶段, 进行采购安装。此阶段对设备的管理, 主要关注在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以及相关的协议上。由于设备本身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与其他设备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 这对设备本身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关制度上, 则需要拟定好维护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等。
2.2 设备运行维修管理
从设备的生命周期上来讲, 设备的运行和维修过程, 体现了购置设备的目的, 以及设备完成生产任务、创造产值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1) 设备使用管理。首先要明确一般性的管理制度规定, 如在设备刚刚投入使用前后, 操作人员要详细研究和学习设备自带的说明书以及其它各种相关技术资料, 明晰设备的各种技术问题, 由此制定出适合企业的设备使用操作规范, 并对设备的实际使用或操作者进行的技术培训。其次, 在操作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不同设备的操作规范执行, 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违章操作不仅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更可能造成重大的人生伤害。再次, 设备使用部门要根据设备情况, 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干部上岗查岗制度, 对于各种设备的隐患和人员的违章现象, 必须及时责成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再次, 不断强化设备使用的基本功, 如要求设备使用单位及操作者达到“三好”, 即管好、用好、修好;操作者的基本功要做到“四会”, 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明确设备的维护使用中的“四项要求”, 即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以及设备操作的五项纪律, 凭操作证使用设备、经常保持设备整洁及润滑、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有关人员检查处理等;2) 设备维护。三级保养制是我国设备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的维修管理方针。首先, 做好润滑记录, 规范设备的润滑工作, 这是重要的减少设备磨损,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手段。其次, 实行设备点检的程序化管理。所谓点检定修, 就是通过人对设备的动态的或按周期、按标准的跟踪检查, 实现设备的部件或整体的技术状况进行倾向分析, 及时发现故障、隐患, 进而确定对设备或设备上某一部件的检修时间、方法, 从而使设备能够连续、稳定地运行, 避免突发性的事故、故障修理。
2.3 设备后期管理
设备后期管理, 主要从设备磨损程度较为严重或不符合企业生产发展需要时期的管理。1) 设备技术改造。设备技术改造是在不引进新设备的前提下, 克服现有的陈旧设备, 更换磨损部件的方法之一;也是扩大设备生产能力, 并应用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在多数情况下, 通过设备现代化改装, 与引进新设备相比, 所需要的资金往往比较少。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 设备技术改造对于企业来说, 在经济上更具合理性;2) 设备更新。这种更新, 解决了设备的损耗问题, 有解决了设备技术落后、浪费能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 应采取该形式进行设备的更新。但另一方面, 这种更新方式在本质上是另外一次设备采购, 这就要求企业重复设备采购论证、采购、安装使用以及维护这一过程;3) 报废管理。已提满折旧率, 或者说使用价值已经消失并退出使用状态的设备, 和国家强制性规定必须淘汰报废的设备, 需要进行报废处理。此时遵循一定的报废程序即可, 即由设备使用者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生产、设备、技术、财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报废审查小组, 对拟报废的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办理实物盘点及账务处理手续、对所报废的设备进行清理, 对运输车辆送交国家指定的回收部门等。
参考文献
[1]陈敬德, 温光浩.高校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6) :181-183.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5
电网改造力度的不断加深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传统的管理思想难以满足配网设备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基于此,引入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设备管理模式,在延长设备生命周期的同时,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性,进而以高效率的设备管理予以电力运行的良好支持,已成为电力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概述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对设备引入到报废阶段的全面管理,不仅包括了设备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了资产管理,即其在使用与维护中价值的变动分析。当前,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1)灰色理论预测,此方法是建立在设备各项生成数据的基础上的,通过生成设备的数据模型,在得到其预测以及关联分析结果后,根据结果逆推所获取的设备信息。对配网设备进行分析可知,其一项关键问题就是自身的腐蚀问题,因气候、天气等因素而诱发的设备腐蚀使得其自身的绝缘性能大幅下降,从而增加安全隐患[1]。因此,可借助灰色理论预测法对设备腐蚀而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建立数据模型:选取硬性指标x(0)=[x(0)(k)xk=1,...n]=[x(0)(1),x(0)(2),...,x(0)(n)];其次,对其进行累加,生成x(1),并对设备的原始数据x(0)和模型生成数据x(1)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得到二者关系式,根据公式1,进而计算出在设备腐蚀的全过程中,其寿命周期受影响的具体情况。
2)人工神经网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配网设备管理大都是以建模的形式进行的,通过对系统变量未来某一时段的状态进行估量,从而实现对影响设备运行因素的统计和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作为常用的即BP模型,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能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各类数据的变化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故而被部分电力企业着重应用到配网设备的管理与寿命预测工作中。在对基于技术的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下文则从管理的角度对确保配网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延长其寿命的措施展开全面分析。
2全寿命周期配网设备管理方法
1)寿命周期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组建。通过评先树优选取具有专业技能水平高和职业道德素养好的管理人员构成寿命周期资产(设备)管理委员会,并使其负责现有项目建设的初期设备投入计划编制以及设计阶段与竣工阶段对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与设备运行期间的监管等工作,确保技术部门、生产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与安全监察部门各项工作的有效协调,做到设备投入成本的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各环节工作的良好衔接和支出成本的最优化,延长配网设备寿命,并提高其运行效率。
2)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设计。配网设备运行状况的评价是关系其寿命长短预测结果是否具有可用性的关键,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对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电力部门(企业)应从配网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在对既有资产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以指标评估的形式确定出其同设备全寿命管理总体目标的差距,并通过合理纠正相关问题,在实现资金科学配置的基础上,提高配网设备的管理效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过程性指标,包括了规范性、先进性与及时性指标。规范性指标旨在对设备运行情况是否规范进行评估,而先进性指标则主要用来评估设备本身和使用方法是否先进;及时性指标主要用来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各类故障问题的处理是否快速、准确、及时进行评价[2]。
其次,是结果性评价指标,包括安全、综合以及周期和效能四类。其中,安全指标包括设备安全参数及强迫停运率和电网事故率;综合指标主要是指对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全盘指标,包括设备各项参数以及设备的耗能情况和线损率等;周期指标包括设备在其全寿命周期中所产生的运行与维护费用;而效能指标则包括了配网设备的资产利用率以及能效指数等各类指标。在对上述结果类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得出设备运行的相关参数,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找出生成数据同既有数据的差距,做到对配网设备未来运行情况的准确预测[3]。通过对基于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评价结果的良好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全寿命周期配网设备管理工作的效率。
3)加强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内部机制的建设。全寿命周期配网设备管理的内部机制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开展:首先,对组织机构及其所实施的计划加以明确。对配网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其不仅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而且也是一项具有较强复杂性和较大规模的工程,故而需要电力部门(企业)各机构及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进而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组织体系,并对组织体系内部成员的各项工作职责予以明确划分,从而确保配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持续、协调进行。其次,建立管理标准。在规划阶段,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根据设备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其运行特点及地区环境变化的管理措施。例如,在进行体系策划时,需要考虑环境对设备的腐蚀情况,同时,引进先进的防腐蚀技术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其基于灰色理论预测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进行分析,进而从组建寿命周期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加强内部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对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设备管理方式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设备管理方式不仅能够以科学的数据预测结果提高配网设备的管理效率,而且还能够以良好的内部机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可见,未来加强对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设备管理效率,促进电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6
【关键词】房产全生命周期;测绘管理;系统开发
1.引言
对房产进行测绘是城市房产测绘中的十分重要组成的部分,是城市房屋规划的建设中必不可缺少的工作。这不但是城市房屋的规划中不能缺少的工作,而且是对城市房地产进行管理时所必需的。所以,在管理的方面,它在城市的现代化的房屋规划建设中起关键的作用。房产的测绘为城市的规划部门与房地产部门, 提供了各项的基础的数据。有利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房产管理、对房屋和土地合理使用,对住宅的修建进行妥善的安排,为旧城区的房屋改造及新发展区域的规划建设服务。
2.房产测绘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2.1测绘成果的上报
测绘人员在计算机上通过管理模块和房产测量成图将楼栋的图纸、数据等资料计算出来,其中包括建筑物施工编号、楼盘的名称、楼盘的栋号、绘图的人员、开发商、建筑物的施工栋号以及通过计算得出的房屋和楼盘面积的相关信息,系统会根据相应的状态将信息上报给各管理部门的临时的成果库,以备管理部门对测绘成果进行审批和采用。
2.2各管理部分的管理流程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高绘数据的准确性,测绘部门将审核后的测绘数据根据当前的状态经过安全机制及互联网将数据的上报给各个管理部门的临时成果库。对于测绘数据,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审核,将没有通过的测绘数据返回到测绘机构进行重新修改,通过的数据会直接收录到成果库中。
2.3房产测绘成果审核
测绘的数据只有通过了审核才可以上传到成果库。为了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达到测绘数据资源的共享,对于测绘数据测绘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申报,申报之后,对于测绘的所有数据,审核人员都可直接进行审核。在提交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数据拒绝、数据采用的情况。系统会根据各种状态自动地提示用户,用户将可以选择同时房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房产测绘系统将房产测绘生产的管理更加地规范化,提高房产的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将测绘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为百姓带来更好的服务,为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地依据。
3.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
房产行政管理部门和测绘成果审核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出规范的统一的技术标准的细则和房产测绘操作的规程,在此基础上,将房产测绘业务办公实行一体化,形成比较统一的运作模式、成果质量监督机制和操作流程,从而达到归档、收发件、测绘、审核、质检、收费、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管理平台的统一既有利于进行业务指导,对测绘信息统一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测绘行业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既能够有效地规范房产测绘的行为,又能将房产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从而可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的秩序。
4.系统开发
4.1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大量房产信息的管理应用需求的分析,对当前房产测绘软件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选择AutoCAD的平台,采取以B/S为主,C/S为辅的体系结构,对房地产的测绘系统的总体进行设计,本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多部门的测绘数据的共享;(2)严密数据的传递与审校。(2)分布房产的计算模式;(4)系统的安全机制;
4.2系统结构
系统由开发公司项目的拆迁办的补偿与监督模块、申请模块、测绘机构的房产测绘管理与计算模块、产权处成果的管理模块、项目的成果与审核管理模块组成,系统选取B/S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房产的测绘成果的数据一体化的利用
4.3系统功能
权限的设置。根据用户的使用权限,系统会设定不同的级别的功能的使用组合,没有权限的菜单将变成灰色而不可进行操作。对建筑物信息的管理及输入。它的输入不仅可以给人们对于一些基本的信息的查询带来方便,还可以方便对资料和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基本信息的设置功能。输入数据中的存放的路径可以通常采用外线和中线这两种输入的方式,然后再根据图形的比例尺对层型图进行实时地变换。基本的图形的编辑功能。依据比例尺的大小对图形进行缩小和放大,然后再根据整体,将图形进行移动,将AutoCAD中所有的图层打开,将所有的套层关闭,套层是记载一套房所有的标注信息和图形的一个AutoCAD图层,连续画虚线,连续地画实线,在两边画房,平推房,截线画房,中线推外线,外线推中线,对两端点标定边,选边标定,任意内容的标注等。
4.4系统开发过程的有关技术
4.4.1面积分摊的方案
房产管理部门中的面积分摊的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在房产的管理部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实际的要求及需要,我们在系统中设计套间的分摊、不分摊、建筑物的整栋的分摊、功能区间的分摊、功能区内的分摊、层内的分摊等七种类型。其分摊的次序为:建筑物的分摊、功能区和层交叉的分摊、套间的分摊。此方案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在功能区里,可能会有比较多的层型,在层型里又有较多的功能区,两者互相地进行交叉,因此将这两种分摊的概念模型设计为交叉地处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的让用户获得更大的自由。
4.4.2系统的开发方案
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以VC平台为主,实现用户界面的开发和图形属性的操作,数据库的删除、访问、创建、修改等功能选取VB开发的OCX 控件来完成,组合起来生成可在AutoCAD中来执行的ARX文件。
4.4.3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多阶段、多部门的计算和协同工作,它的技术路线主要采取异地同步的方式,实现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将全市房产数据存储方式、计算的模式进行统一,保持数据的精确,保证房产计算成果的规范化;将各测绘单位房产的计算平台进行统一,实现房产的分布式的计算;将多部门测绘成果与房产测绘实时更新成果数据进行共享;建立房产成果的数据共享访问的审校机制,进而达到将数据成果的安全访问。
5.结束语
当对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构建多个管理部门,采用多测绘机构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房产的计算与管理的模式,从而将房产属性信息与房产图形信息一体化存储实现,使房产测绘对房产得数据库的更加快速地入库与更新;系统提供了拆迁测量、测绘的规划测算、预售预测、竣工实测、等多单位参与的测绘成果比较分析的模式。使测绘成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得到了保证,进而保证了规划的严肃性,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平,裴亚波,徐小伟.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系统设计与实现[J].北京测绘2011(2):12-13.
[2]王海燕.如何做好房屋面積的预测绘和竣工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上),20010(9);172-17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7
医院设备管理是对医疗设备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的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内费用最少,而综合效益最高的目标。其整个过程包括了采购执行、设备建账、设备维修、计量管理、设备巡检,以及设备报废等环节。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原始的纸质记录管理模式;第二阶段是基于EXCEL等电子表格的台账化管理模式;第三阶段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台账管理模式;第四阶段也是目前正在执行的建立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平台。
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从2010年3月开始启动实施,通过分析现有业务流程,收集业务需求,将医院的业务模式和系统标准功能和流程作映射,制定差异解决方案,定义出了适合我院医疗设备管理要求的系统框架,见图1。
1 医疗物资设备管理系统模块设计和实施
1.1系统开发平台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采用Oracle 10g作为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利用Power Builder10.0开发客户端及一些辅助功能,建立了基于B/S模式的网上商城和基于C/S模式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系统。
1.2系统功能模块
1.2.1在用管理模块
在用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在会计制度规定下的固定资产进行设备建账、条码打印、保修管理、设备查询和保修管理查询等。对管理的医疗设备建立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产地、供货单位、生产厂家、注册证号、价格、购入途径、使用科室、购入日期、经费来源等),同时对台账上的医疗设备可进行领用登记、退库登记、转科登记、报损登记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其中设备编码组成规则是购入年份(4位)+设备分类编码(4位)+设备流水号(4位),见图2。
1.2.2质量管理模块
质量管理模块围绕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质量检测、PM计划、日常维修等内容,详细记录了质量控制下的检查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与分析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与危险因素,及时反馈报告,采取预防性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1.2.3计量管理模块
计量管理模块是对计量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计量设备的基本信息登记、计量器具检定信息的登记。模块中包含科室对计量器具分布、分类、单机的查新,能够快速查询到每1台计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情况。计量管理工作流程,见图3。
1.2.4信息档案管理模块
信息档案管理模块包括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档案管理是对医疗设备动态记录的汇总,包括档案登记、案卷管理、档案借阅、检索等功能。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把手工信息通过计算机建立合理的索引信息以方便用户检索手工资料。信息查询包括了系统所涉及的大量数据字典信息的检索查询,包括厂家字典、三证登记字典等。
1.3系统特点
(1)系统对所有常用信息都建立了字典库,提高了数据准确度。同时在录入的时候,统一按照输入码(拼音码、五笔码、用户自定义码等)录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系统提供各个功能模块的多项数据查询,用户通过查询条件设置、排序、查找、过滤等功能,能够迅速准确地跟踪业务数据,了解业务发生的全过程。
(3)系统综合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订出了一系列标准实用的报表,同时,也准备了用户的自定义报表。各种报表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医院业务情况。并且可以以直方图、圆饼图、散点图、雷达图、圆锥图等各式图形直观分析数据结果。
(4)系统的查询和报表都具有数据导出功能,能够方便把最终结果导出成EXCEL、TXT等数据格式,以便数据转移和资源共享。
(5)系统提供了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和业务流程控制,确保了用户操作权限与工作职能一一对应,保障了用户的操作权利,同时也保证了基础数据不被他人随意伪造和篡改。
2 实施的收获
(1)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透明。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物资设备管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采购、库房及维修工作的管理更加细致和透明,历史数据的回顾和分析更加便捷。
(2)设备数据来源统一。设备数据由固定资产管理员录入,其他管理岗位人员按权限进行数据调用,避免重复登录设备基本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数据的统一和共享。
(3)多维度查询功能。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多条件查询,常用的查询有设备分布查询、设备状态(在用、待报废、报废、退库、在库等)查询、科室在用情况查询等。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该系统作为一个医疗设备管理软件,具有流程框架完善和清晰的特点,但医院管理流程与软件或多或少存在差异,需要客户个体化改造,并测试新的功能,导致部分功能开发周期较长。
(2)系统只有部分功能实现了B/S模式,设备维修申请等功能为C/S模式,在项目实施的下个阶段争取更多功能由B/S模式代替C/S模式。
(3)系统尚未建立良好的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4)系统尚未有针对合同分期付款及付款到期提醒的功能。
4 结束语
本系统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建设的趋势,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科学合理地规范了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加强了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监管力度。该系统较为完善的查询统计功能将使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负责人员更快捷地掌握设备各个方面的信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将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功能引入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此外,还要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系统,进一步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监管力度,最终实现以医疗需求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手段,从资产管理转向全面质量管理、从单纯维修转向环节质量控制、从采购供应转向现代物流管理的3个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辉,尤富生,黄比今,等.医院医疗设备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51-53,72.
[4]田蕾.医院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5):38-39.
[5]张超群,吴向阳,杭建金.信息化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2):84-86.
[6]郑沁春.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探讨[J].医疗装备,2011,(8):36-38.
[7]邱伟,刘仕福.浅探数字化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8):23-28,69.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8
一、LCC的概念
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ost Cycle,LCC)于20世纪初发起于瑞典的铁路系统,是指在设备的生命周期内,为设备论证、研制、生产、运行、维护、保障、退役后处理所支付的所有费用总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调查发现,军队武器装备后期维修保养费用开支巨大,国防预算中超过25%用于武器的维修保养,随即开始引入LCC体系,创立了价值分析法,认为把武器全部生命周期内的全部费用压减到最少才是武器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随着设备运行维护成本在全生命周期成本考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LCC理论在军事、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设备招标评标中,购置用户不仅仅考虑购置费用,还会认真比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支付的运行费和维修费的高低,在招标采购文件中都对LCC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纪检部门可以此作为以后追究领导经济责任的依据。
二、LCC评价方法
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评价方法包括现值法、年成本法和净现值法。
现值法(Present Worth),又称PW法,是将不同设备全生命周期内所需要的全部成本费用都折算成当期的现值,比较不同设备的现值总和,以找出最佳方案的方法,又称做现值成本比较法。
当两种拟比较的设备使用年限相同时,可用现值法直接比较其优劣,当两种设备使用年限不同时,为使总现值之间具有可比性,常常用两种设备使用年限的最小公倍数来作为统一的计算周期,再把它们在计算周期内的总费用折算成现值,求其总和再进行比较。如果所要比较的设备的使用年限不同,用现值法来比较就很麻烦,并且很容易出错,这时,通常用年成本法来比较使用年限不同的设备。
年成本法(Annual cost),又称AC法,使用年成本法进行比较的优势在于,对比较使用寿命期不同的设备时,在相同的年数间不需要进行比较,只需要求出各方案投资总额、年运行维护费和最终残值的年费用(EUAC)之总和,最优方案是总值最低的投资方案。
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又称NPV法,是表示拟考察的设备在使用年限内每年收入的总现值和每年所需消耗运行维护费用的总现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每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和。净现值法是根据在使用年限内净现值NPV的高低来评价其经济效益,净现值越大的设备可以确定为优胜设备。
三、LCC模型构建
在设备管理中,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关键是能够准确、科学、合理地测算设备的LCC。为了准确测算LCC,就需要依据全生命周期费用的组成来构建全生命周期费用的分解结构,LCC分解结构是指按按照软件、硬件和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各个工作项目,逐级分解全生命周期的各种费用,将其分解至基本单元,构建成的按序排列分类的费用基本单元体系,称为费用分解结构(Cost Breakdown Structure)。依据费用分解结构把设备的LCC分解细化,只有把各项费用分解到各个基本费用单元,才能准确地核算和运用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费用,各项费用划分的阶段可以有所不同,但不能遗漏可能产生成本的每一个环节,最后依据费用分解结构来构建设备LCC的测算模型,如果测算时不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所构建的成本模型称之为静态成本模型,如果测算时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样的模型便称之为动态模型。
依据费用分解结构,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购置费用,包括设备价格、采购费用、检验费用、物流费用、安装调试等费用。二是维持费用,包括维护成本、运行成本、故障成本、环境成本及残值退役成本。
维持成本是LCC估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运行成本是指设备自身能源消耗、辅助设备能源消耗费用;维护成本是指定期保养检测、日常维修维护费用;故障成本包括直接故障成本和间接故障成本;设备退役成本是指设备退役报废、残值处理费用;环境成本包括环境改造成本和环境防护成本。
四、LCC用于医院设备采购评估的示例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某医院计划购置一套检验设备,有日本和欧洲的两家代理商参与竞争报价,日本设备(以下简称:J)的采购报价700万元人民币,欧洲设备(以下简称:E)报价860万元人民币,通常,医院设备采购决策主要考虑采购成本,所以J设备有一定的优势。经过进一步了解,J设备维护成本需要75万元/年,E设备的易损件更换成本需要35万元/年,由于两种设备制造商的行业品牌口碑都比较好,选购决策显得较为困难。
从技术性对比来看,两种设备使用性都比较可靠,性能较好,故障率不高,业界知名度较好,两家都有核心的专利技术,销售商负责免费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提供完整的使用手册,自动化程度都很高,原厂都有专业的人员负责售后服务。因此,很难从技术性对比得出哪个更优。
从经济性对比分析来看。比较设备的购置费用,J设备较E设备有一定的优势,但从维护成本来看,E设备又较J设备有优势,所以,很难单纯确定哪个更有优势,此时,我们可以运用LCC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医院规定此设备折旧年限是12年,资金的年利率10%,则J与E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用公式计算如下:
P-全生命周期成本;
A-一次性投资成本;
Fi-第i年维持费(含使用和维修成本);
I-资金的年利率;
n-使用的年限。
经计算,J设备的P值:2088.738,E设备的P值:1458.85。从最初的报价来看,两种设备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难分伯仲,J设备的报价有优势但维修保养等后续费用较高,E设备报价较高但后续费用较低,经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结果显示,E设备的成本比J少629.89万元,E更显经济化,最后决策用E设备是科学的。
目前医院的设备采购普遍采取招投标方式,而传统的招投标则比较侧重采购价格,后期运行和维护费用往往不被重视,供应商也通常会压低设备的初始报价而使更易于中标,而医院则可能出现成本支出上的“冰山效应”。医院在设备采购管理中如果对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不能通盘考虑,会导致那些价格偏高,但质量、性能较好的设备往往被排除在外,使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科学测算,可以有效地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工业设备管理中应用较多,在医院设备管理中还很少涉及,但其客观性科学性不容置疑,将这一方法引入到医院的设备采购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
摘要:文章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评价方法、模型构建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应用于医院设备采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以期论证LCC法可以用于医院设备采购工作,有助于避免低价格高运行成本的设备采购,为医院设备管理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成本,医院,设备采购
参考文献
[1]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11)
[2]曹杨.基于LCC理论的电力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高永丽.如何做好大型设备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6(3)
[4]何金圣,徐立平.中小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1(3)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之理念 篇9
提到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应用。在智能建筑行业中,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软件平台可以并称为给项目运维者提供服务的超强力管理工具。
实际上对于一个项目工程来讲, “工具”的应用与否, 首先和产品技术并无直接关系, 而是取决于它的管理模式与主管领导, 工具再好若不被领导采用、不被人应用也不过是白用功;其次,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 因此许多项目实行的还都是部门分工负责制, 眼下却要在此基础上将所有领域的数据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 这就需要所有部门都必须做到信息透明, 着实增加了难度。但如果这个时候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 便可轻松将各种数据整合分析, 无权限者也无法中途对信息进行修改、变动, 如此一来将十分有利于项目工程的整体管理。
一般的资产管理是指折旧、投资或是采买设备之类的资产价值管理, 而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实际上还包括具体的实物、设备设施运营状况以及备品备件所有运营的时间长短等内容。目前该系统虽受关注, 但运行起来效果却并不理想。尤其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 很多系统都借助云网络进行了集成整合, 所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很多功能事实上都是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实现的。
现在的智能建筑领域中, 很多单位的盲目投资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 就像一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其成本都是以百万美元计数的。前期投入后, 为了构建出能使系统良好运行的环境, 还要再建数据库和各种网络系统, 花费愈来愈高, 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 于是便造成了浪费。这样的系统整体看来还是弊大于利的。
现在许多工程项目应用的系统, 像是刚提到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或是机场工程相关系统, 对于数据收集的要求都很高, 但就建筑一些现有的设备来说, 随着使用者管控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还是很难实现智能化的。为了改进现状我们还是应该引入一些新兴的技术去进行数据管理。而对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来说, 其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数据采集。
举例来说, 机场工程中最大的系统平台即信息集成系统, 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数据采集。该系统能够收集整个机场工程中的所有有效数据, 经过后续分析后判断产品工具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开启清洗功能等。在这些数据被有效地结合起来后, 还会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人员、设备的协调配置, 既节省了人力物力, 还免去了各系统间数据互传会产生的误差。
未来, 在数据集中的大背景下, 像信息集成系统这样的平台将在各行各业中普及推广, 包括银行、电信、乃至机场、航空公司等。待数据收集技术逐渐成熟后,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针对业务建模, 如何有效地将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应用。再以机场的安检、航班管制等系统为例, 拥有相应的信息数据集中平台, 是可以通过有效的业务模型在工程判断过程中提高一定效率的。
实际上, 系统整合说起来简单, 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主要原因在于接入的系统太多太复杂, 有时甚至会因为备件不够而难以支持系统的运行, 于是便出现了问题。而接入系统无人监理, 应属于管理职责的层面。这个管理也是非常全面、非常庞大、非常上层的。
对于智能建筑来说, “管理”多指对设备的运行管理。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智能化建设, 在管理层面一直差强人意。眼下, 国内已兴建了许多智能楼宇, 且每个建筑中都设有5A系统, 但其中的设备监控系统却始终一塌糊涂, 原因在于建设者和使用者均不够了解自己拥有的安防设备, 甚至对于其处于什么状态、存在哪些漏洞、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都全然不清。
如此便更加突出了“管理”的重要性, 尤其是刚刚各位提到的这些上层的总系统的管理, 功能齐全更加重要。于是, 众多系统的整合形成了智能建筑, 大规模智能楼宇构建了智慧城市系统。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 是建筑理念的提升, 也是我国社会建设又一大变革。
智慧城市的热潮从2014年一直持续至今, 大到智慧城区, 小到智能化单品, 都是市场的宠儿。新的理念刺激市场形成新的商机, 新的机遇也为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具体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 企业对市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归根结底是对顶层设计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 导致企业的硬件技术和软件运维结合得不够完美, 致使企业发展增速缓慢;二是, 对工程项目现场的验收尚不够严格。实际上, 美国标准也好, 欧洲标准也罢, 只要能够按照统一的要求精确验收, 关注到每个细小环节, 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才能实现, 真正做到把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所以, 这就更突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服务平台, 它就可以通过厂商自己的硬件产品进行环境支持, 同时还能借助厂商自身的软件技术进行运维管理, 从而真正实现软硬件的结合。
上海玖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玖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 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的高科技公司。
玖道科技自成立以来, 专注于流通、港口等行业应用的开发与服务。公司致力于港口的大型EAM管理系统, 流通行业的CALLCENTER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及EAM管理系统等领域中的应用。
采购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浅析 篇10
采购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属于分工协作模式下采购部门开展合同管理的工作方法。所谓全生命周期,必然包含事物从孕育、出生、成长到死亡的全过程。对采购合同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从合同起草、到签署执行、到履约问题及纠纷解决,直至合同终止等,开展的系统性的合同管理工作。
通过开展采购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既可实现对全部合同的系统管理,保障履约质量;又可以对全部合同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解决问题预测发展趋势;还可以借助于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合同信息汇总,形成采购“小部门”在合同管理方面的“大数据”,给采购工作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中国银联采购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做法
推广使用合同范本规范合同的编制。合同编制的规范管理是合同管理工作的起点。银联采购部门与法律部门通过合作,已编制了14类采购合同范本(含招标文件、保密协议等),涉及设备采购、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维保服务、广告发布、会展服务等多个采购类别。加之工程类的标准合同范本,银联总部已实现85% 以上的集中采购合同使用合同范本,全国各地的30多家分公司也大多参照了合同范本进行合同编制。合同范本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有助于非法律专业的采购人员规范地起草合同,保证合同质量,防范操作风险;另一方面,辅之于使用合同范本合同可免除合同律审等流程优化的规定,提高了整个采购工作的执行效率。
积极组织合同谈判与磋商巩固采购成果。如果说使用合同范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证合同质量、控制风险,那么合同谈判与磋商则是个案上对采购成果的巩固。仅2014、2015两年,银联采购部门组织的合同谈判或磋商就达到了30 余次。通过组织重大、敏感或复杂采购项目的合同谈判,明确了采购实施中未理清,而合同签署中又需要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违约责任分配、权利义务界定等重要事项,防范了合同履约风险,有效地保障了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与供应商的交流沟通。
以合同履约计划管理为抓手对合同动态、分类管理。一直以来,受部门职能和专业水平的限制,采购部门对采购合同的管理要么抓一漏万,关键时刻常常“缺位”;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常常“越位”。为了走出上述困境,银联采购部门从采购职能出发,借助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以合同履约计划为抓手,通过对履约计划进行跟踪管理介入了合同履约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编制并移交履约计划。在完成采购合同签署后,采购部门合同主办人根据合同约定的付款、验收、维保期等重点履约节点,对各阶段完成时间进行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各阶段的履约计划并提示履约风险。该合同履约计划连同采购合同一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移交给需求部门合同主办人,由该合同主办人根据履约计划履行合同并开展后续管理及监督评价等工作。
动态管控履约计划的执行。实现采购合同的动态管理必然要求采购部门、需求部门、供应商三方有信息的动态交互,而履约计划的管理就给三方共同提供了这样的交互平台。对供应商来说,在完成合同约定关键服务节点后,即可第一时间通过网站供应商门户按照履约计划申请付款(需提供相关验收材料),这样提高了供应商的主动性和服务积极性;对需求部门来说,既能以审核供应商付款申请为抓手开展阶段性的总结和验收,又能对供应商进行阶段性服务评价,督促供应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可以通过调整既定履约计划等形式将履约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寻求采购部门的帮助与支持。
通过需求部门、供应商及采购部门三方围绕履约计划管理的互动,采购部门实现了对采购合同关键履约节点的动态管控。
实现采购合同的分类管理。以合同履约计划管理为抓手,银联采购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可对在办采购合同“一览众山小”,同时也给采购合同的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显示履约正常的合同,一般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实现信息搜集等常规管理即可;针对出现“关注”亮黄灯预警的合同,采购部门合同主办人应当了解履约进度并提醒需求部门和供应商注意;针对出现“滞后”亮红灯预警的合同,采购部门合同主办人应在充分了解情况后,采取建议需求部门变更履约计划、组织三方沟通解决问题及纠纷等手段处理该合同履约异常。
按照上述分类管理和操作方法,银联采购部门对整个在办采购合同既有了日常的总体掌控,又能集中精力处理异常合同,保障了采购合同顺利履行,维护了合同双方的正常权益。
银联采购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创造的高附加值
拓展了服务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采购合同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银联采购部门全面掌握了合同履约状况,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给各需求部门报送合同执行台帐、反馈供应商其他合同中履约异常状况等形式,帮助需求部门加强对项目和采购合同的管理;另一方面采购部门在合同履约问题和纠纷解决中的主导和组织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保障合同正常履约的重要力量。
给供应商管理工作积累了基础数据。供应商管理一般包含供应商分级、奖惩、合作模式和前景预测等内容。这些工作的科学开展必然要依存于对与供应商有关的基础数据的分析。通过对采购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银联采购部门获取了大量的供应商合同数量、金额、服务质量评价等基础数据,也正是凭借这些基础数据,供应商管理工作成了有源之水,可以高效、顺利地开展。
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持。涓涓溪流汇成海,当采购部门把每一个合同的每一笔付款都进行预测和统计的时候,上个月公司支出多少合同款,下个月预计支付多少合同款,历年和未来年份需要支付多少合同款都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呈现并可供财务部门分享。尽管这些采购数据不会像会计核算那样精确,但也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银联采购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化空间
供应商最为关心的付款问题需要解决。对于合同付款环节,目前的合同管理工作仅实现了供应商线上申请付款、需求部门审核申请并向财务部门申请付款;而对于合同款实际是否已支付,何时到账等准确信息,采购部门尚不能全面掌握,仍要就个别合同个别款项单独向财务部门查询。为解决上述问题,经与财务部门协商,后续将通过采购与财务系统对接的方法,实现财务付款信息即时回传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让实际付款状况三方都看得见,以解决供应商最为关心的付款问题。
服务各地分子公司的合同管理模式需要探索。银联分公司的采购合同有金额小、数量多、非标合同占比高的特点,而受人财物方面的限制,银联分公司又恰恰是最希望得到总部帮助进行合同管理的地方。为此,银联采购部门已经尝试借助推广集中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为银联天津、宁波等分公司提供了合同管理的相关服务。但考虑到分公司在合同管理方面流程简便,操作性强等要求,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流程、制度的设计和优化并予以推广,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实践。
不断创新的采购模式倒逼合同管理工作不断改进。近年来,银联的采购模式在不断创新,已经从传统的招标、竞争性谈判、协议订单,逐步发展到了线上商城采购,线上采购商城团购等新采购模式使得后续每一个合同都可能对应多个部门和几十家分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有效地对全部履约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需要采购人员进一步认清本质,充分借助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力量,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篇11
【关键词】轨道车辆;模块化设计;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轨道车辆需求日益增加,国内制造厂商也随之快速发展,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制造和运维成本成为车辆制造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重点。我国轨道车辆市场目前主要包括普通客车、高速动车组、地铁和轻轨等。同类型产品的研发和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运行和维护经验相对欠缺,这就要求我国车辆制造企业在日常运行和维护中不断积累经验,分析车辆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维护以及高级修各个阶段进行成本构成,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套数据,从而总结出车辆从设计交付到车辆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成分分布情况以及设计成本对后阶段的影响。逐步优化成本结构,指导新项目设计使用。
1.轨道车辆的模块化设计
1.1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指对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以少量的模块组合成尽可能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用最少的设计投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交货周期,减少项目后期投入。
产品设计中,模块是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单元和功能单元,具有独立性、互换性、通用性等特征。在设定好不同模块间接口后,各模块可独立设计;对于同系统不同功能的模块,机械接口及电气接口完全相同,在产品组合中很容易实现互换;对于不同平台的项目,已经形成的模块化产品可以实现部分通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采购件种类,缩短采购周期。
1.2 模块化设计理念在轨道车辆设计中的应用
模块化设计理念在目前国内市场运营的各种轨道车辆中,均能够起到缩短项目周期,保证产品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作用。
轨道车辆中,整车可按照功能划分为车体、电气、内装、水暖通风等几大低层级模块。每个大模块按照功能分下一级模块,如电气可分为牵引、制动、网络、空调、旅客信息等二级模块。二级模块中,按照部件功能、性能又可分成三级模块。如牵引模块,按功能可分为受电、变电、驱动等高层级模块。同样,受电模块又可分出四级模块,逐层分解直至最小可拆分单元。这种分解方式形成了车辆设计EBOM层级结构。前两个层级的模块是系统级模块,包含范畴较大,对设计具体工作产生影响是从第三层级模块开始,即功能模块内逐级划分到最小可拆分单元的一层。该层数据经整理后形成设计矩阵并指导新项目使用。
以二级模块空调建立设计矩阵,按其功能可分为机组、控制柜、风道、废排等模块。根据现有数据,确定各模块机械接口种类。如空调机组共有三种机械接口,空调控制柜有四种机械接口等。各接口确定之后,车体设计中为空调模块预留的各机械接口即可明确,新项目设计时,车体接口可以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横向选择满足客户需求的功能模块,减少充分设计,缩短设计周期。
机械接口确定之后,需维护电气接口数据,统一生成模块化设计矩阵。项目设计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从矩阵中选取相应的模块机械接口,接口数据已能够满足车体设计需要,此时仅需纵向选择满足客户需求电气模块。如自动空调和手动空调、模拟调温和自动调温等,均可以从矩阵中选取。如表1的模块设计数据简表,横轴表示机械接口,纵轴表示电气接口,其中“SJ000001”表示机械接口为“机组1”的情况下,“手动控制”功能的空调所对应的设计资料。
矩阵数据建立后,新项目各模块设计只需从中选择即可完成大部分工作。“SJ000001”所示资料是一级数据,其中包括各种下级功能模块及图纸、文件等内容。按照各二级模块的最小可拆分单元,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同样功能的模块,机械接口须相同,这样一来前期设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通过简单更换即可实现功能转换。产品招投标阶段,项目人员根据矩阵数据向用户介绍产品。如果遇到矩阵中没有的需求,则根据已有数据做最小改动后更新数据库。
2.轨道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轨道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本文主要考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运维成本和检修成本。
设计成本是车辆制造企业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在全生命周期总成本中约占60%,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车辆配件的采购成本。这部分成本与性能和质量有直接关系,配件要求越高,设计成本越高,质量越好,整车可靠性越高。产品设计要考虑全车全生命周期重要配件质保期、保养和维修周期,质保期越长,成本越高。为产品稳定性考虑配件质保期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超质保期的各项费用,这些都会对全生命周期成本产生影响。除配件之外,设计成本还包括设计人员工资、福利及差旅费等其他部分。
制造成本是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制造费用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场地、工装工具、辅助材料、设备、车辆、能源及其他耗材等。
运维成本是指车辆交付用户且在质保期之内整车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备品备件、备用工具、售后建站、售后人员以及办公用品等。不同项目设置不同售后服务站(主要是指干线铁路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和备件库,由项目专业售后服务人员负责对站点所管辖的车辆进行日常维护。
3.模块化设计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关系
模块化设计对车辆制造项目执行各阶段均有一定影响,对本文涉及到的五个部分起到不同作用。
产品设计阶段,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地缩短设计周期,从而在设计层面减少人力资源成本。配件设计方面,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选择高层级模块,逐级搭建起模块化组建实现车辆功能。设计初期配件性能、质保期等数据可初步确定。后期质保期等改变只影响采购成本,而不会对设计周期产生影响。性能改变则在配件成本受影响的同时,小范围影响采购周期。如果数据库中数据量足够,则可以直接选择使用,如果超出范围,需更新数据。
生产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制造商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低成本、高质量并迅速推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通过模块化设计,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确定,工艺人员的工作同样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形成工艺标准化工作。制造过程中,根据已经确立的各模块数据,物料、工装、工具、人力、能源及其他配套资源都可以按照生产计划及时配送到生产现场,保证生产周期,减少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浪费。
车辆运维配套的备品备件可随标准化程度减少,人力资源培训亦也可降低难度,实现多技能,从而减少现场人员。维护过程中,由于车辆模块化制造,现场故障处理和配件更加快速,有力保障产品稳定性。
由于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车辆高级修中拆解和配件更换操作时间有效缩短。人员技能与新造和售后基本相同,实现互换,节省人力成本。通过设计模块化数据库维护,高级修相当于拆解和新造的叠加。此外,车辆高级修会产生新数据,显示出同一个部件新造性能对车辆检修的影响。如一台电机的设计性能决定成本为20万元,各级修只需简单维修,全生命周期中共计20次,每次维修2万元,该电机全生命周期总成本需60万;同理如果设计设计性能决定电机成本为10万元,一定公里数须换新电机,全生命周期内共计更好10次,则这台电机全生命周期总成本为110万元。其他配件如电机冷却单元性能的影响也会在检修中展示出来。这部分数据须反馈新项目设计,逐步优化新项目设计成本。
4.结论
模块化设计是实现以数据库的效益进行高效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配件模块是具有独立功能标准部件。模块化设计的作用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这是相似性原理在产品功能和结构上的应用,是一种实现标准化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及多品种、小批量与效率的有效方法。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设计、制造各阶段成本,因此,合理地设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并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合理地管理,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满足客户要求。推行模块化设计并将其应用到轨道车辆以从设计制造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同时考虑经济性、技术性、市场性与环境性,实现车辆制造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传宏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段晓晨等.铁路全生命周期造价计算与控制原理.北京:中国铁道出报社,2009
[3]于随然等.科学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祝祖强等.会计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5]刘树华等.精益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浅谈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 篇12
为了保证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创建适合于项目自身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以辅助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在建筑业领域,信息技术的采用仍处于初步阶段,而且大部分仅用于实现手工过程自动化方面,几乎还没有用于解决贯穿整个过程的集成与沟通这一更为基本的问题。
2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的作用
2.1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及拆除报废阶段,对于业主(运营方)管理来说,对应于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管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各阶段的管理相对独立。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存在下述弊端:
(1)很难做到自决策阶段就将各方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集成。
(2)各阶段管理的信息支离破碎,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和自动化孤岛,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能在运营阶段被直接、准确地使用。
(3)难以实现灵活、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
2.2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作用的体现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其广泛应用引发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建筑业的面貌。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中信息的处理、存储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信息时代工程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发达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集成化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使项目参与各方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而且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共享,使项目参与各方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中协同工作。
(2)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再利用。“一次创建,多次使用”是提高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同时,信息只有再利用并转化为知识后才能显示其价值,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价值也在于此。在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相关人员或组织会通过信息的关联搜索所需求的可借鉴的历史信息,然后根据对信息的理解,转化为特定的知识,从而辅助解决相关问题。
3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特征及信息管理关键问题
3.1 建设项目信息特征
(1)来源广泛、存储分散、数量庞大。建设项目信息来自建设各参与单位、项目建设的各环节与各专业,同时也来自项目管理的各方面。
(2)类型复杂。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有结构化的信息,如数据库信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信息,如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
(3)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建设项目的信息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加上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信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4)系统性以及时空上的不一致性。建设项目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及反馈是一个连续的闭合环路系统,并且建设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不同地点都将发生、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
因此,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1)信息存储格式和形式复杂;(2)信息之间的关联复杂;(3)信息的创建和管理复杂;(4)信息的变更复杂。
3.2 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的关键问题
(1)信息标准化问题。它是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工作的基础。
(1)一个建设项目立项后就应赋予一个“身份证”号码,在它的全生命周期中,这个号码是它身份的标志,应建立建设项目身份编码的规则体系。
(2)建立统一的建设项目成本结构分解(CBS)体系。
(3)对建设项目按类别建立统一的结构分解(PBS)准则和编码规则,例如功能区和要素标准的符号定义和编码组合规则。
(4)建立统一的工程量结构分解和计算规则。对分解的工程分项,应用标准的工程范围和工程说明。
(5)建立统一的组织结构(OBS)规则和编码规则。
(6)建立统一的合同编码规则。
(2)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种信息(资料)标识的一致性问题。以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编码作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信息交换的媒介,探讨在项目过程中工程分解结构和符号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问题。
(3)对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成本或投资信息的沟通问题,必须在建设项目中将信息标准化,业主和承包商使用统一的编码体系,而大量的信息可以用这些编码标识,业主掌握高层次的编码,承包商掌握和使用低层次的编码。它们的各种信息在层次之间进行流通可以用相关的结构分解编码进行连接。
(4)项目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集成。在项目管理中,各种管理职能都是围绕着项目任务进行工作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项目结构分解(PBS)中的项目单元。过去各个职能管理部门有自己的信息体系和相关文件,如成本报表、进度报表、质量报告等。按照项目管理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过程管理的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媒介作为信息的综合体,通过运用系统软件,可以实现职能管理信息的集成化。
4 基于“信息流”的集成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工作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的产生、传递、使用、转化,形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流,它反映了各参与单位之间、各实施阶段之间的关系,将各管理组织及环境结合在一起。
4.1 项目信息系统流程与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模型
采用购买软件与自行开发相结合,可以建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见图1)
4.2 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分析
(1)信息集成与综合集成。图1表达了一个客观的、有机的宏观IMIS整体框架,以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对系统内部子系统的要素进行了信息综合集成,但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信息集成为基础的建设项目总的综合集成管理系统,对探讨和发展该系统的总体功能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2)系统集成与接口技术。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即信息系统内部的同层异构问题相当突出,如异构网、异构平台、异构数据库等,目前集成主要是在这方面考虑,故系统界面与接口技术成为关键问题。
(3)多维空间与有效控制。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度正由一维向多维转化,管理信息系统也向多维信息空间发展。随着系统开放维度的增加,系统的功能、结构日益复杂,其规模和边界也日益扩展,系统有效控制便成为IMIS基本的功能要求。
5 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配合。现代信息技术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基础,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则是其实施保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平台已成为工程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