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顺周期

2024-06-29

会计顺周期(共8篇)

会计顺周期 篇1

顺周期下公允价值会计重点分析

公允价值概念要点包含: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本着自愿、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交易市场是有序和健康的;是在还未发生真实交易之前双方都认可的估计价格, 由此决定以公允价值为会计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的最大差别是其面向现在和未来, 更注重会计要素的动态变化过程, 更加真实、及时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公允价值在每一时点上不尽相同, 它随着时间及市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及时地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进行修正和调节, 即使交易尚未发生, 如果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变化, 也需要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在财务报表内反映, 对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资产或负债的变化进行及时跟踪。

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当市场处于平稳健康运行时, 公允价值计量动态、合理、客观地反映市场交易运行情况,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正确了解经济运行情势, 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 一旦市场经济运行处于非正常时期时,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便会放大经济影响, 当市场情况演变成危机时, 若以此为基础计算价值和减值准备, 将导致财务报表大幅度缩水, 市场信息失衡发出抛售讯号, 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而下跌后的价格又作为公允价值的新一轮基础。如此往复, 短时间内形成螺旋下跌的恶性循环, 造成市场恐慌效应。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工具, 其顺周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对经济的影响, 但不能以极端经济情况否定其实际地位, 代替以历史成本计量。因此应积极应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顺周期下公允价值会计应对分析

首先, 加强风险管理, 完善风险计量方法。在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下, 不恰当的管理风险易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当金融产品价格初始下跌时, 若上市公司采取不恰当的风险追求态度有助于“积极推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使恶性循环范围扩大。为应对不合理现象, 上市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 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 通过集中风险报告、整合风险转移措施来灵活减少损失, 加强内部控制, 对市场进行实时预测, 可任命首席风险总监来关注市场动态, 及时调整投资计划, 避免大幅资产被拉下水, 同时也可有效减少整个市场的波动。另外, 完善风险计量方法, 扩大Va R的观察期, 并辅以严格的压力测试。

其次, 加强金融监管, 弱化会计信息依赖。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 而市场上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 这为上市公司操纵业绩或操作市场留下可乘之机。因此, 为确保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保证市场的正常运作, 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且以往基于正常市场下金融分析对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 在极端市场下便产生了问题, 因此, 必须弱化资本监管对会计数据的依赖, 在市场准入、金融机构交易活动和业务范围、存款准备金、资本比率、金融市场和利率等各方面加强监管, 完善相关信息披露, 以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估计误差波动和混合计量波动放大金融波动的潜在效应;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弹性, 在经济繁荣周期严格资本基础的认定标准, 在经济萧条周期相对加以放松。

再次, 加强会计改革, 引入估值调整措施。加强会计改革, 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出发, 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 以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不完整性;引入估值调整措施, 银行可对特定金融工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重新估值, 并考虑投入流动性、交易对手风险等因素按内部模型 (如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 对财务报表所披露的账面价值进行一定调整以重新反映实际市场情况。

最后, 提高执业水平, 加强行业政策沟通。公允价值的定义决定其具有较明显的估计性质, 目前在公允价值会计中存在不能准确估计的问题, 在顺周期效应下, 该问题也较突出。因此, 其对会计人员及相关评估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求从核心上把握与灵活运用公允价值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最大限度控制其顺周期效应下的不利影响, 会计人员及相关评估人员应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同时, 加强会计与金融等行业的政策沟通, 在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 要全面加强会计与金融界等各方面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从而降低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带来的弊端, 确保公允价值会计得到有效实施。

顺周期的理财法则 篇2

齐达内不是中国人,但他却将中国人的韬晦哲学演绎得接近完美。与20岁甚至18岁便已闻名天下的罗纳尔多、欧文等人不同,齐达内一直蛰伏到28岁,将各方面的素养都提高至出神入化之境,方有1 998年惊世骇俗的表演,几乎让所有的球星都黯淡无光。2002年受了伤,他亦能够再度蛰伏,对外界议论宠辱不惊。2006年再掀狂澜后,他顺应足球运动员的生命周期,选择了激流勇退,从此少言足球,绝不留念。出入抉择,进退之间,成为足球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不朽纪念。

世间万物乃致人之生涯皆有周期,有腾达便有落魄,顺周期者昌,逆周期者亡,概莫能外。纵观古今中外,能远害全身,有所大成者,皆因善审时度势,行韬晦之策,天时地利人和时,纵情施展,三者不利于己时而蛰伏。

投资股市亦如此。很多成熟的投资人都信奉一项原则,即熊市少操作,最好不操作。著名私募人李驰在牛熊转换之际清仓股票,继而携公司同仁云游欧美,享受人生,对股市绝不流连。上海民间股神殷保华号召老百姓在熊市放弃股市“工作”,到“乡下”好好享受生活,等熊牛转换再”上班”。巴菲特在股市泡沫将碎之际,将资金全部退还合伙人。英雄所行略同,皆因明白有出手便有收手,有操作便有休息,有跃起便有蛰伏。

股市有牛熊,理财有生命周期。不识牛熊变换、一味进取者势必难以笑到最后。成功的理财者无一不是顺周期操作者,逢熊牛转换全仓以进、大展拳脚,逢牛熊转换清仓退守、韬晦养精。牛市未见曙光之际,我们宜取韬晦之策,重金驻守债券等中低风险类产品,以待熊牛转换之机。

会计顺周期 篇3

2016年9月,G20峰会领导人在首次提出通过“绿色金融”,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战略目标的同时,强调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再次发生金融动荡的可能性。虽然,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和缓慢复苏之时,社会各界也逐步回归理性,但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为导致本次危机根源问题的研究而不懈努力,其中,公允价值会计因其具有顺周期效应而被很多人认为是本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余永生提出,次贷产品的复杂性以及金融监管制度与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加之市场在危机初期反应过度导致市值持续下跌;葛家澎、窦家春、陈朝琳等人在此领域均发表过具有指导性的见解;黄世忠更是借鉴IMF的方法,模拟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以及部分美国银行的数据,以分析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问题。以上表明,我国理论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拟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及传导机制展开分析,厘清脉络,以期为减缓未来我国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及不良影响提供一定参考。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释义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在不同的组织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界定。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和负债清偿的金额。2006年9月,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其界定为:在计量当天,交易的双方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是清偿负债所支付的金额。2014年,财政部新出台及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同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二)顺周期效应的内涵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即具有正反馈效应)机制。经济学中,一般用“顺周期效应”这一术语来描述经济数量和经济波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反映对经济周期的顺应与加强效应,即在市场表现比较活跃的时候,市场流动性充足,资产价格被高估;而在市场低迷时,市场流动性缺乏,资产价格被低估。2008年金融危机中,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当市场流动性表现出严重不足时,在盯市会计下,众多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产品被确认为资产减值,按照金融市场资本监管的要求,所持资产在大幅贬值的情况下需追加保证金或是抵押资产,甚至要通过低价出售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必然会引起恐慌,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纷纷低价抛售所持资产,导致其价格一跌再跌,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表现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比较充足,现金流量充足,企业经营状况利好,市场行情比较乐观。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使金融资产价值高估,相关减值损失少计提,结果使得金融资产的收益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得以提高,其投资信心及信贷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随之增长。第二种情况,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期,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相对紧缩,现金流量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市场处于乏力状态。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使金融资产价值低估,相关减值损失增加,金融资产投资巨亏,在金融监管政策之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不降低,使得其投资信心受损、信贷能力减弱,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随之不断降低,从而导致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三、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

(一)公允价值计量缺陷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诱因

2006年9月,F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157号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分成三个层次,即第一和第二层次分别是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以及不活跃市场交易下的金融产品,第三层次主要针对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然而,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量并未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法,而是采取估值技术,其相关资产价格是通过现实交易中的估价模型来计量,必然使得相关资产在估价时因模型固有的缺陷而直接影响估值的准确性,而且对于部分复杂金融产品而言,更是容易受到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个人偏好的影响,难以通过该模型将所有相关的经济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增加了最终评估价值的随意性及风险性。此外,会计人员会将当前的估值按照现阶段的市场情形运用到下一阶段的市场估价中,从而叠加了经济周期的影响效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益提供了一种可能。

(二)盯市会计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形成的直接原因

盯市会计是FASB为了防止金融市场中因隐瞒资产损失而制定的一种风险监管规则,其因基于公允价值理念而带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盯市会计规则适用于市场中诸如股票交易等具有流动性较强、监管较完善的成熟金融领域,而对于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很少交易、流动性不足、较为混乱的复杂创新金融产品,盯市会计仍然被金融机构管理层错误地作为公允价值替代使用,其所得的价格信息使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严重偏离客观价值,从而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当市场中的金融资产出现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估值模型时,即使假定模型是客观正确的,在不具备运用盯市价格条件时,使用其获取价格信息很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实际价值,更不能称得上公允价值。当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采取如此报价,必然造成信息真空,投资者的恐慌心理逐步蔓延。所以,纵览金融危机整个过程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错误理解而滥用盯市会计,是导致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形成的直接原因。

(三)金融监管与财务报告的关联性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形成的根源

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目标存在本质的差别。前者主要是通过正确的使用会计信息,从而建立和维护健康、稳健、有序的金融秩序;而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则是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金融机构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决策的依据。然而,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的众多抵押资产价值、保证金以及监管资本额度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财务报告,而金融监管部门不经过任何调整加工及修正,直接搬用这些会计数据,使得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后果,对后来的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带来了严重的误导信号而不断地连锁恶化,加速了经济的衰退。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来源于金融监管与财务报告的关联性。

四、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传导机制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本监管传导机制、财务报表传导机制以及心理反应传导机制。

(一)资本监管传导机制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信息主要是通过公允价值反映,进而造成财务会计报表中有关数据的鲜明变化。监管机构所要求企业满足的资本充足率,主要是依靠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进行剔除以确定其监管资本金额,这样顺周期效应则通过资本监管传递到资本充足率,从而转移至金融市场中。当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特别是金融企业为达到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势必会采取变卖风险资产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然而在金融危机期间,绝大多数金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流动性不足,风险资产被变卖的情况频繁发生,导致市场中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大幅度变动,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财务报表传导机制

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而言,众多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都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馈到财务报表中,从而引起报表中相关会计要素数据的变化。金融危机时期,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其不稳定性造成价格大幅波动,作为宏观经济领域“血液”的金融机构,其金融资产及收益受市场影响的敏感性最强。市场交易中资金流动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造成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金额变化都会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充分体现。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中受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最大的是净利润以及股东权益两大部分,其敏感系数越大,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明显,当市场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表现为下跌时,报表中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指标如投资收益、净利润、股东权益等则表现恶化趋势。这样,宏观市场的不良信号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持续传导到广大投资者的市场交易行为中,随着大量金融风险资产的抛售,加之极具恐慌的心理,使宏观经济深陷死亡漩涡。

(三)心理反应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极易受投资偏好以及市场信号的影响,当市场出现不利信息时,金融资产价格呈现较大的波动幅度,众多投资者会出现同步的心理变化。一旦价格波动超过人们预期时,就会直接促使投资者将风险资产大量抛售,使得市场价格产生极具破坏性的下滑,就其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种传导类型:

一是“囚徒困境”传导,“囚徒困境”原理主要是运用于竞争对手之间的心理博弈较量。金融危机期间,当市场出现严重混乱,流动性严重不足时,金融资产通过公允价值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报表中,因公允价值计量的自身缺陷而导致其所反映的会计数据失真,这直接扭曲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一部分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规避风险,将其所持有的相关风险资产低价变卖,而其他金融机构因心理博弈也随之采取低价抛售行为,从而导致市场风险资产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价格一跌再跌。

二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反映市场主体在难以做出合理预期时的趋同反应。出于利己性,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面前,任何市场主体为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会考虑选择与周围人相同的市场行为。当处于低迷之时,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部分金融机构采取低价变卖风险资产,市场因此而被注入消极信号。在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之下,部分投资者模仿金融机构疯狂抛售手中金融产品,其他投资者在恐慌之余也不断效仿,在如此“羊群效应”之下,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与剧烈波动状态。

(四)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资本监管和财务报表传导机制中,二者均引起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资本监管在传导过程中,其相关数据的来源均取决于对会计数据的提取与剔除,而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报表变动必然引起投资者的心理变化。金融危机期间,为了满足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要求,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实施变卖风险资产行为,在“囚徒困境”以及“羊群效应”的传导之下,市场出现大量的金融资产抛售行为,导致其市场公允价值急剧下滑,又进一步影响了财务报表,加剧了财务数据的变化。综合而言,上述三个传导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产生变动都会引起其他二者反应,从而放大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

五、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启示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计量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但并不是如很多人所认为,公允价值是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当然,不得不说,因其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如何减缓其顺周期效应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实施与信息披露;第二,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第三,完善我国金融部门资本监管制度;第四,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培根,谢锐彬.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再思考.财务与金融.2010(06)80-83

[2]刘建中,丁乾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会计之友.2014(11)17-19

会计顺周期 篇4

2007年,复杂结构化信贷产品的市场价值有较大波动,公允价值会计(FVA)及其在整个商业周期中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某些金融产品严重缺乏流动性,金融机构开始转向基于模型的定价,并在定价过程中使用了一些难以观测的投入变量,这导致公允价值(FV)范围内的金融产品分类日趋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按公允价值定价的,但是目前的市场价格没有准确地反映出产品的潜在现金流或最终可能被卖出的价格。在一个已经出现价格下跌的市场中按公允价值销售会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价格下跌触发了风险管理标准下的保证金要求,这进一步加剧了下跌的趋势。银行净资产与经济周期呈正相关关系,FVA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出现了顺周期性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弱化和对资本补充的监管要求,增加了人们对金融系统的忧虑。

二、经济周期中的公允价值会计

(一)现行会计框架与公允价值

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都使用混合计量属性模型,根据会计要素的特点和管理部门的意图,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这两个框架都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交易性负债和可供出售的资产以及所有金融衍生品。对于持有至到期日(HTM)的投资、贷款、未进行公允价值估值的负债则使用摊余成本计量。这种混合计量属性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尽可能的中性———无须强调一种会计原则(公允价值)比另一种(历史成本)更好,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应用的不一致性导致了账户的波动,而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也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事件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且自愿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时的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活跃市场中可观测的价格(1级);市场上类似的金融工具所使用价格,其价值评估模型使用可观测的投入要素(2级);按模型计值,其模型假设和投入要素难以直接观测(3级)。

从现实来看,复杂的结构性信贷产品缺乏市场价格、缺乏交易活动以及类似工具的价格和投入,有许多结构性信贷产品都是表外项目,因此需要对所使用的FV方法、具体假设、风险暴露和敏感性等信息进行大量披露。FV估值模型包含了预期、风险贴现的现金流,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和风险收益因素,并将各种市场参与者可能考虑的所有相关因素融合进来。在FV方法背后有两个关键问题:活跃的市场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哪些是可观测的价格或投入。

现行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指出,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否则企业并不需要或打算清算资产,或大幅缩减业务规模,因此,强制性出售或“减价”出售并不是市场价格的有效决定因素。会计师和审计师需要非常谨慎的审查交易价格和FV金融工具价值(例如在交易清淡的市场以大打折扣的价格卖出的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后期对金融工具的减记、注销和操纵。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波动性和顺周期性

FV可以通过三种潜在渠道把波动性引入财务报表中。第一是基本经济参数(如利率)的波动;第二是测量误差和对整个经济周期的预期;第三是对某些金融工具和其他费用项目使用混合计量模型,减少了资产和负债的完全公允价值的影响,而这正是会计对冲的根源之一。

IFRS和美国GAAP采用的混合计量属性模型具有内在波动性和顺周期性。持有到期的投资(HTM)和贷款的波动性较小,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定价恰当,则其公允价值等于其票面价值,在资产的寿命期内报告的利润流是稳定的,其现存价值是基于其原始价值的。但是,如果市场状况表明资产有损失迹象,则随后报告的价值必须重新评估并且计提坏账准备或注销。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成本受制于向后看的评估值(如贷款恶化的迹象)以及计提周期性准备,这恰恰发生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阶段。

金融工具(通常以公允价值计价)的损益会影响到收入状况,银行将被迫重建其资产负债表,如降低贷款发放额、变更资产证券化水平、引入套期保值等。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波动性及其顺周期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增加了的波动性可能是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定值过程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经济波动的真实反映,而公允价值本身并非顺周期性的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对称处理会产生看起来反直观的结果。例如,当银行的债券和票据由于自己信用降低而出现价格下跌时,对银行的自有债务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将产生收益,其数额等于债务的原始值和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该收益必须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确认。这就要求财务报表用户使用适当的工具(例如审慎过滤)来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影响。审慎过滤是一种调整银行权益变化的工具,用来正确的评估监管资本质量。当银行自身的信贷可靠性恶化导致的收益(公允价值负债)被列入银行的自有资金时,它们必须被监管层“过滤掉”,以确定调整的自有资本的真实数量。

公允价值会计即时地描述和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能促使银行更好地识别风险状况,采取纠正措施,并及时评估银行冒险行为给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此外,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会较早确认银行损失,它产生的滞后影响比当经济已经衰退时再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要小。尽快补充资本金能够使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保留减记资产或其他原本可以不出售的资产,从而避免资产价格螺旋式下降。公允价值会计可以作为监管层审查银行的总体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实践的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三)减轻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方法

1. 一致定价服务。

一致定价服务是指通常由独立经纪人和咨询机构向复杂或缺乏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提供的报价服务,其价格基于相关金融工具的销售价格。通过这一方法,缺乏流动性的产品能够获得二级市场价格从而对衰退时期估价的不确定性和过低的估值加以限制。然而,如果金融工具价值广泛分散或如果银行认为其价值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完全反映,那么一致定价的结果可能不正确。

2. 估值调整。

银行可以对特定金融工具进行重新估值,并对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账面价值做出相应调整。估值调整允许银行对不当的价格进行纠正以重新反映目前的市场状况,调整时要考虑投入的流动性、交易对手风险或任何该银行获取头寸时可能发生的市场反应。估值调整技术可以改进公允价值计量,但要防止管理层借此操纵会计报表。

3. 重新分类。

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到“持有至到期(HTM)的资产”的重分类可以避免因金融工具估值螺旋式下降所造成的波动。按照现行会计原则,重新分类是单向度的,不允许银行在日后市场反弹时将HTM恢复到交易性金融资产。从谨慎性的角度出发,HTM一旦价值缩水就要补充资本金。允许重新分类可能会推迟资产负债表中问题的暴露。

4. 完全公允价值会计。

解决公允价值会计的根本方法就是采用一个对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都适用的完全公允价值模型,而不论企业的持有意图如何。一个单一的公允价值原则将减少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并增加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但它将对企业执行能力、建模能力和审计评估构成挑战,完全公允价值模型目前并不可行。

5. 平滑技术和断路器。

资产价格平滑和断路器可作为公允价值核算的价格调节器,以减少在资产负债表中价格的过度波动。然而高于公允价值水平的悬浮性资产减少了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含量。

三、经济周期中的公允价值会计

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周期性来源有:萧条-繁荣周期的股价;萧条—繁荣周期的房地产市场;银行资金存贷利差;萧条—繁荣周期债券的价格。当估值基于模型或市场流动性非常差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对假设的变化尤为敏感。公允价值会计是通过上述渠道将波动性引入到资产负债表中的。

公允价值对金融稳定性方面的影响有:第一,当公允价值被广泛地应用到资产而不是负债中时,资产负债表项目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强大的资本缓冲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如果负债的公允价值扩大,则会抑制资产负债表的整体顺周期性;第三,在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时,公允价值会计框架会放大资本的周期性波动。

(一)完全公允价值下经济冲击的影响

在完全公允价值下(FFV),由于经济活动衰退和违约概率上升,银行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减缓了权益价值的下跌。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包含大量的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债务。完全公允价值下的负债可以看作一个反周期的要素,它减少了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对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随经济周期而演变———在经济下行中紧缩,在经济上行中扩张——这样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恢复。

增加了的资金成本和螺旋式下降的债券价格会使银行获取资金的能力突然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产负债表的波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市场信心和整体股票价格,这反过来又会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波动。比如侧重零售业务的银行往往有较大的贷款和抵押贷款组合,并更广泛地依赖存款资金,因此受到萧条的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打击更大。

(二)混合计量属性模型的影响

在资产比负债更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混合计量属性模型的非对称应用增加了资产负债表顺周期性。换言之,当负债中的小部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大部分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时,权益波动要大得多(与完全公允价值下的结果比较)。混合计量属性实际应用于资产和负债的不平衡性越大,会计核算的波动就越大。当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定值而不代表当前的市场状况时,银行权益就难以准确反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就会弱化,因此历史成本为单纯依赖当前财务数据进行投资决策的投资者提供了较少的信息内容。

(三)平滑技术和价格断路器

对价格不断下降的资产使用价格平滑或平均技术模糊了其数额和平均值的重大改变。采用了平滑技术可能会减少“被迫”出售的机会,这减少了市场上金融工具价格的螺旋式下降,其代价是减少了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含量容量和拖延了问题的暴露。

“断路器”是指设定一些规则阻止对资产价格下跌的确认。通过人为的手段强行把权益设定在高于公允价值的水平上会掩盖潜在的权益问题,通常情况下会阻碍价格发现。断路器这项指标被不对称地使用了,因为它通常在估值下降过程中使用。为对称起见,在“泡沫”期间也可以采用断路器来阻止权益的人为膨胀。否则的话,只要金融机构能够从定值上升中受益而下跌时仍能保持上限,金融工具定值方法的非对称使用难免导致逆向选择。

平滑技术是在周期中各个时期的一个最新的移动平均数,断路器却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同的值。平滑技术和所谓的“断路器”使监管者和投资者更加难以准确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因为它们隐藏了本应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经济波动。

(四)收益率曲线的影响

收益率曲线可以用来评估在经济周期中利率改变是如何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收益率曲线的一般规律是:利率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下降而在繁荣阶段上升;在经济扩张与繁荣阶段,短期利率往往比长期利率上升更多(即收益率曲线变平缓),而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往往比长期利率下降更多(即收益率曲线变陡峭),简单的说,长期利率更加稳定。

利率高低大大影响了违约概率。不考虑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改变也可以抑制顺周期性的影响,反周期货币政策可能对银行权益的资产定值周期有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某些会计准则和某些结构性产品定值和报告方面的弱点。在某些风险管理框架下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使资产负债表的波动性更加透明,这会加剧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周期性变动,在市场状况较好的境况下夸大利润会带来错误的激励,在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会导致过于紧缩的信贷条件,从而在最需要信贷扩张的时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存在对波动性的担忧和计量方面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仍旧朝着适当的方向前进,并提供了一个反映金融机构当前财务状况的最佳措施。当然,要加强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提高审慎规范,还需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各种改进。

这并不是说历史成本会计准则可以避免这种波动,而是说公允价值会计会对其发展予以承认。围绕公允价值产生的许多争议是源于参照公允价值进行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规则,而不是会计框架本身。简单地说,公允价值评估的结果影响了诸如销售激励、保证金要求、在衰退时期追加的抵押品要求或对在经济上行时期的短期利润的补偿。

公允价值会计可以将波动性引入到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估计需要辅以各种配合手段,如金融工具的历史价格、公允价值计算的差异、管理层对资产价格进展的前瞻性观点等。对公允价值价格可能下降的范围进行报告将有助于财务报表的用户更好地理解波动。基础估值假定和敏感性分析的详细说明可以对公允价值估计加以补充,使投资者能够进行自己的情景分析并判断公允价值是否已充分反映了市场状况。提高透明度未必要通过更多的披露来实现,却可以通过更好的披露来实现。更加精练的披露能够满足在共同的披露框架内各种用户的需求,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者。

参考文献

[1]黄亭亭.公允价值争议:计量可靠性与顺周期性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9,(4):31-35.

[2]威廉.怀特.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宏观金融稳定框架[J].金融研究,2008,(5):65-86.

[3]罗平.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及其补救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2009,(6):12-15.

[4]刘秋明,陈嘉.公允价值在国有股权转让定价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5]钟伟顾.弦从次贷危机看公允价值与金融周期波动[J].武汉金融,2009,(5):10-14.

会计顺周期 篇5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定义

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自愿据以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强调不得将强迫或清算拍卖所产生的交易价格看作是公允价值”。200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则将公允价值阐发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脱手价)。这一价格的计量可分成三个层级:层级1是活跃市场中可观测的价格,其公允价值按照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也称盯市原则;层级2是市场上类似的金融工具所使用价格,其价值评估模型使用可观测的投入要素;层级3是模型假设和投入要素难以直接观测的”。另外,准则还要求公允价值模型应保证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可测数据,并优先采用层级1的定价机制。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公布的FAS175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8年起开始涉及公允价值,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又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并要求在19项具体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这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顺周期效应是指一些主要金融变量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的同方向运动。这一效应在金融界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监管政策和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已得到公认,公允价值会计也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这种方法使财务报表中单个资产的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法下更接近该资产的市场价值,但这种方法也引起了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与收入费用体系的冲突。二是公允价值会计估值的随意性及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前文所讲的三个计量层级中,只有层级1的交易价格可以得到确切价格,层级2和层级3的可交易价格却更多地依赖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或市场假设建立的估值模型,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金融资产的情况。三是投资群体存在“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往往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公司信息,容易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不考虑自身需求、一味模仿他人决策”的非理性行为,结果是个人的理性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就顺周期效应的影响而言,一是变量间的共同作用效应会出现在任何一个经济周期里,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因势利导、择时防范;二是这种机制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换句话说,经济向好时,金融机构确认了大量的投资收益,计提了较少的贷款减值准备,这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格飙升,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跟风性买进,泡沫逐渐放大、进而破裂;而经济衰退时,产品的市场价格大跌,市场对产品定价功能缺失,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下降,迫使其加大了对资产的抛售力度,投资者悲观情绪蔓延,市场陷入无序和混乱。

三、后危机时代的逆周期化策略

笔者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在后危机时代仍旧无法取代公允价值会计的地位。有两点理由,一是若重新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历史成本,这会掩盖当前市场变化信息,特别是市场回升信息。由于投资者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缺乏对市场真实情况的了解,因而会选择更为保守的投资方式,这不利于经济的回暖。二是当前金融市场正处在企稳回升的阶段,若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博弈环境下,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金融市场对公允价值又有很高的灵敏度,所以投资者大多都会对金融资产采取流动持有的策略,并随时准备从市场上低价购进优质资产,这推动了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就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逆周期优化策略:

(一)引入动态减值处理方法

公允价值设立的初衷在于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做出决策。目前的估值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信息涵盖量少、可靠性差,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制也存在滞后性。引入动态减值会计处理方法,不仅能降低顺周期效应,同时还能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金融稳定性。动态减值准备不是一种单纯的盈利管理策略,而是一种事先约定规则的透明性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对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充分研究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客观处理。其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是,在经济繁荣期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提高未来偿债能力和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而在经济收缩时少提拨备,以增强银行利润、维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削弱公允价值顺周期的影响程度,达到平滑经济周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引入此方法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减少金融机构经营的顺周期性。

(二)增加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前文提到,对金融资产采用“脱手价”进行计量评估会导致这些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从而形成公允价值损益。但事实上,这些损益并未真实发生,而只是报告主体对未发生交易或事项的一种未来预期。按照当前的报表核算模式,这类由主观判定所生成的损益会与其他已实现利润一起在表内确认,并成为净利润的一部分,但由于报告主体与外部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使用者不可能准确地判断未实现损益的组成要素及比重,这直接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笔者认为,在内容上应当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潜在风险的披露。对按现金流限制确定的公允价值项目(层级2),应在未来现金流测算、折现率选择等方面,对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按估值模型确定的公允价值项目(层级3),应从相关系数、主观判断以及结果可靠性等方面,对选取模型的原因及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在形式上应在表内区分已实现和未实现账户,并注明两者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必要时还可设置辅助类财务报表,负责对未实现损益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进行及时披露,以消除未实现损益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

四、结束语

这场持续数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问题和漏洞,值得各界深思。后危机时代的会计改革迫在眉睫,就我国而言,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做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由于我国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不全面、关联交易较频繁,导致资本市场仍不完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应盲目跟从和照搬,而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现状,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加强金融监管,恢复市场信心,谨慎合理地选择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引导其向健康、合理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05)

[2]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02)

[3]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05)

[4]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06)

[5]汤湘希,赵彦峰.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视角的公允价值信息控制机制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9(05)

[6]邓永勤,康丽丽.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J].会计之友,2014(08)

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 篇6

一、公允价值准则顺周期性

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金融证券价格非理性上涨,公允价值计量增计持有收益,增计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使得财务报表表现良好,管理者获得高额的薪酬激励,在利益的驱使下,管理者购买更多的金融资产,资产价格攀升。可见,经济繁荣→证券价格上涨→增计持有收益→财务状况优良→证券购买→证券价格上涨→增计持有收益。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资产泡沫不断放大。

在经济萧条阶段,金融资产价格暴跌,根据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被迫计提减值准备,持有损失计入利润,导致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极差的财务表现导致证券价格再次下跌,并侵蚀银行业的资本基础,银行被迫变卖金融资产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导致新一轮的证券价格下跌。可见,经济危机→证券价格下跌→减值计提→财务状况恶化→证券抛售→证券价格下跌→减值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经济衰退的死亡螺旋。

二、公允价值计价模型顺周期性

(一)公允价值目标资产计价模型

r表示收益贴现率,λ表示经营期,Rλ表示第λ期的经营利润。

v表示终值,Gλ表示第λ期净现金流量。

由Afried Raport模型知Gλ=Aλ-1(1+a1)(R/A)一(Aλ-Aλ-1)(Tc+Td)/A

A表示销售额,a表示销售增长率,R/A表示销售利润率,Tc表示第λ期长期投资,Td表示第λ期短期投资。

Rλ、λ、v、A、a、R/A、Tc、Td全部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经济增长阶段,会计人员前景乐观,Gλ、v、Rλ估计值增大,r说计值降低,从而高估金融资产价格。在经济低迷阶段,会计人员预期悲观,Gλ、v、Rλ估计值减小,r估计值增大,从而低估金融资产价格。

(二)可转债估价Black-Shoes模型

q表示期权行权价,r表示无风险利率,t表示期权到期时间,N(d)表示标准正态分布中离差小于d的概率,P0表示看涨期权现值,qe-rt表示期权行权价的现值。

模型中N(d)、P0、qe-rt、σ等受投资者或会计人员情绪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衰退时期,有相反的估计,导致在经济繁荣时高估资产价格,在经济衰退时低估资产价格。

三、公允价值顺周期性传递

(一)管理者行为传递

在经济增长时期,公允价值计量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于是股东分红增加,利润分配时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并且管理者获得丰厚的薪酬激励,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价格上升利润仅是持有利润,没有真实现金流产生,利润分配导致大量的现金流减少,降低了银行业“跨期缓冲储备”能力。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带来的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股利发放和薪酬激励不断攀升,因此,银行业“跨期缓冲储备”能力不断削弱,经济危机到来时,银行业失去抗风险能力,储蓄、贷款业务大幅减少,甚至倒闭。

(二)银行业信贷传递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传递了公允价值顺周期性。银行业用“贷款与资产比率”(LTV)控制贷款风险。经济增长时期,银行业因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不断升高,导致LTV的分母不断上升,LTV降低,抵押贷款风险表现微弱,银行管理者降低风险意识,信贷投放持续增加,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经济衰退时期,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账面价值减少,贷款与资产价值比率上升,风险信号增大,银行业信贷投放减少,加速经济衰退。

银行业的“风险价值”(VAR)管理传递了顺周期性。银行业用VAR计量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经济增长时期,金融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但波动较小,VAR风险信号较低,管理者风险偏好增大,负债比率增加,证券投资组合的头寸增加,刺激证券价格(公允价值)新的上涨。经济衰退时期,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且剧烈震荡,VAR风险信号与日俱增,银行业表现出极低的风险偏好和杠杆要求,清理证券组合头寸,促使证券价格再次下跌,甚至流动性缺失。

(三)金融监管传递

银行业涉及国家经济稳定,被高度监管。政府用资本充足率(CAR)调控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行为。资本充足率根据会计报表数据计算,即资本基础依赖会计处理,所以,公允价值计量传递了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CAR=(Z1+Z2)/ΣβiAi,Z1表示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Z2表示附属资本,Ai表示风险资产,βi表示风险系数。在经济上涨时期,银行业净资产增加,风险资产减少,表现出较高的CAR,金融监管放松,市场货币投放增加,催生资产价格上涨。在经济下行阶段,CAR不断减少,金融监管严格,市场货币投放减少,打压资产价格。

四、公允价值顺周期性治理——建立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一)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1. 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个别模型

Gt表示第t期贷款减值计提数,Xt表示发放贷款数,α表示损失补偿一般准备金率,β表示长期资产风险补偿专项准备金率。α△Yt表示第t期上升贷款减值提取,(β-Xt/Y)Y是减值计提调整。在经济繁荣阶段,Xt/Y低于减值提取平均水平,则减值计提调整(β-Xt/Y)Y增大。在经济低迷时期,减值计提调整(β-Xt/Y)Y降低。

2. 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组模型

上述公式表示的是根据贷款类别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符合我国金融现状,不需要考虑经济周期波动,平滑了经济危机冲击,抑制了公允价值顺周期传递,有利于金融稳定(见图1)。

(二)逆周期公允价值模型运作原理

银行业根据以往贷款风险情况得出α,通过资产组测试,计提损失减值准备,纳入资本监管。贷款实际发生的风险,根据经济周期反向确定。β指专项贷款损失率历史平均水平,根据β和某一时点实际专项贷款损失率,识别专项贷款实际损失,确定进入专项贷款减值的时间。在经济增长时期,动态减值准备为正;在经济衰退时期,动态减值准备为负。在整个经济周期中模型(2)和模型(1)应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反向计提,实现了金融稳定。根据整个经济周期的贷款违约率、风险管理技术、逆周期公允价值减值计提模型,能够计算出α和β,使逆周期公允价值减值准备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监管谨慎性。

(三)逆周期公允价值模型的作用

会计顺周期 篇7

关键词:保险业顺周期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逆周期监管

一、引言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和不断扩大之时,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论坛等国际组织,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政府和监管机构均采取应急措施处理危机,以保持金融稳定,并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顺周期性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该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出现,但其影响却在金融危机中得到展现。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是近年来金融失衡、金融脆弱性加强并最终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采取适当逆周期监管政策,建立适当逆周期监管机制(李文泓,2009)。

与银行业相同,保险领域也存在着顺周期性,需要保险监管机构采取逆周期监管措施,缓解顺周期性,降低危机成本。在2010年4月13日“北大赛瑟(CCISSR)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我们要深入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探索解决保险业在内部风险评估、准备金提取、公允价值计量、偿付能力标准、资本缓冲和薪酬体系等方面的顺周期问题,逐步建立保险业的逆周期监管制度。因此,对保险业顺周期性与逆周期监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二、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与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相关理论综述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认为,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是指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向反馈机制,而在这种机制作用下,金融系统可以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同时反过来可能导致或加速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状况。法兰西银行副行长让·皮埃尔·兰度认为,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

金融系统顺周期性更多表现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y,1992)(1)的金融脆弱性假说明确了金融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与低迷的长期波动中的作用,也揭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现象。他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驱动经济繁荣的金融因素往往在经济扩张阶段为未来的衰退埋下隐患,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内在特征将使其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这种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实体经济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当这种伴随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的金融失衡需要释放的时候,就会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Willliam R White(2006)(2)分析了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现象,他指出存贷差、资产价格、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以及诸如贷款预期损失的会计测算都是顺周期性的,在与实体经济的运行相互作用下,加速放大了经济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金融稳定框架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在考虑顺周期因素的前提下完善金融体系。

国内学者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也进行了研究。周小川(2009)(3)具体探讨了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顺周期性因素,分析了各国政府针对此次次贷危机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严重市场危机下如何发挥专业作用。孙天琦和张观华(2008)(4)从《巴塞尔协议Ⅱ》资本监管视角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对《巴塞尔协议Ⅱ》的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阐述了顺周期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而许均平(2009)(5)认为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现象不仅存在于以银行业为主的信贷市场领域,在资本市场领域同样存在,当信贷市场萎缩、资本市场衰退时,这种顺周期效应会通过财富效应、金融加速器、托宾Q效应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周期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

国际金融监管界提出了一系列逆周期监管措施,对于保险业逆周期监管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这些逆周期监管措施主要是:第一,银行资本要求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将采取三项措施,提高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开展逆周期资本监管,考虑建立或有资本。第二,在会计准则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CB)建议,将建立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的混合模型。美国的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建议,建立动态拨备制度,改变“已发生损失”的确认方法,允许使用“预期损失”标准,提早确认损失,降低危机当期压力。第三,在薪酬管理方面,FSB发布了《稳健薪酬实践原则-实践标准》,认为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应该与监管资本水平相联系,应从公司治理层面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消除顺周期产生的根源。

目前,中国学者对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研究文献还比较少。何项立(2009)(6)对国外有代表性的保险监管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一般行为监管,而忽视了对保险企业财务和偿付能力监管。李瑞红(2010)(7)对国内外逆周期监管主要工具和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选择逆周期监管工具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选择逆周期监管工具要与中国监管现状相适应,提出逆周期监管制度安排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资本监管,提高资本质量;加强风险监控,强化压力测试;控制信贷杠杆,防止金融风险;加强机制建设,提高监管透明度。

三、保险业顺周期发展态势形成机制分析

(一)承保业务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两大主营业务之一,承保业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在承保业务上,保险公司存在着顺周期性问题。要理解承保业务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首先要对保险承保业务进行分析。承保是指保险人接受投保人的申请并与之签订保险合同的全过程。保险公司承保程序包括制定承保方针、获取和评价承保信息、审查核保、作出承保决定、单证管理等步骤。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景气时期,市场信心高涨,保险公司采取积极发展战略,保险行业竞争加剧。而中国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险人就会通过降低保险产品价格来提高本公司的竞争能力,维持市场份额。保险公司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放松对承保程序一些步骤的管理,使保险公司承担更多的潜在风险。

在承保过程中,审核核保是保险承保工作的关键。核保过程主要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核保的抉择与实施等步骤。核保人需要从各个方面得到各种信息来分析和评价投保人面临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接受投保人的投保申请。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实行扩张战略,放松了业务核保管理。首先,核保人对投保人各种信息的搜集不够全面,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投保人所面临的风险,降低了对投保人的风险估计,而保费费率是根据风险的不同性质和程度而确定的,因此也相应降低了投保人的费率,费率不能与投保人的真实风险相匹配;其次,核保人在确定保单条件时,放宽了承保条件,本应对保险标的物作出条件承保的承保决定却作出了正常承保的决定,没有通过增加限制性条件或加收保费的方式承保。更有甚者,对投保人的投保条件明显低于承保标准的保单作出承保决定而没有按标准予以拒绝承保。以上这些使得保险公司承担了许多潜在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没有暴露出来。当经济衰退发生损失时,保险公司进行审慎经营,加强核保管理,对投保人面临的风险作出充分的分析,使费率与风险相匹配,同时核保人还要对投保人的投保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不符合承保标准的,保险人拒绝承保。在承保业务中,放松核保管理,为了使公司暂时更具有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采取顺周期的公司经营战略。

(二)保险投资业务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保险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种形式。由于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为了推动保险业发展,也为了能够弥补承保业务亏损,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的一部分用来进行保险投资,从而增加公司债权或金融资产。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相对于承保业务,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大。当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时,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就会出现强顺周期性。

1. 保险投资资金来源顺周期性形成机制。

要理解保险投资资金来源顺周期性形成机制,首先要了解保险投资资金来源。保险公司投资的资金基本上由资本金、准备金和承保盈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保险准备金计提规则和承保盈余存在顺周期性。

保险准备金是为保证保险公司履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义务,确保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应按规定从保费收入中提存各种责任准备金。保险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赔款准备金、总准备金和再保险准备金等。在准备金评估计提规则中存在顺周期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保险公司只能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不是以未发生的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目的是防止人为调整资产负债表或操作利润,这就导致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保险经营风险下降,由于保险责任准备金具有不确定性、未来性和估计性,此时保险公司预测保险期间保险事件发生可能性降低,对发生事故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保险费率水平低,造成保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计提不足,使公司利润上升,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规模;在经济衰退期,保险经营风险提高,保险公司预测保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大提高,对事故损失程度进行充分的估计,从而保险公司提高了责任准备金计提额度,导致公司利润下降,业务规模缩小。

保险公司的承保盈余是保险公司日常业务的收支结余。财产保险和短期人身保险的承保盈余是保费收入减去保险赔款支出再扣除各种准备金后的差额。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也随之增长,此时保险公司的损失率低,保险赔款支出相应减少,同时准备金的计提也减少,保险公司承保盈余增加;在经济下行时,保险公司业务减少,保费收入降低而损失金额超过预期,责任准备金计提增加,从而减少了承保盈余。随着宏观经济波动,承保盈余出现顺周期性。

2. 保险投资形式顺周期性形成机制。

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密切相连,从而使保险投资形式具有顺周期性。在宏观经济景气时期,保险公司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价格往往出现非理性的上涨,甚至形成资产泡沫,使保险投资收入显著提高,保险公司利润增加。为获得更多利润,保险公司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放松了对保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未能充分考虑在保险投资中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并且没有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来规避证券投资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大量保险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中,又进一步推高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而当宏观经济处于低迷发展时期,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价格暴跌,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遭受严重损失,缩减了保险公司利润收入,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投资组合选择。同时,为了减少在资本市场上的损失,保险公司要从证券市场上抛售一些债券和股票,回收一部分资金,促使债券和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跌,造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巨大波动,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由于保险投资顺周期性,2008年中国保险业受到重创,当年股市单边大幅下跌,保险业投资收益率降至不足2%的历史冰点,保险业一时“哀鸿遍野”(俞燕,2009)。

(三)保险企业财务管理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包括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和利润分配管理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保险公司面临着两大类风险:资产负债风险和经营风险。保险公司使用动态财务分析工具和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都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强化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1. 动态财务分析工具(DFA)的顺周期形成机制。

动态财务分析(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DFA)是一种系统化的财务建模方法,其在一系列可能的情景之下规划财务结果,可分析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如何影响财务结果。在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时,作为保险公司财务分析工具的DFA容易强化保险业的顺周期性。保险公司采用DFA分析公司财务状况:DFA模型第一部分是随机情景生成器,它主要用来模拟利率、通胀率、股市回报率等风险因素;DFA模型第二部分是历史数据输入,模型参数的假设和战略假设;最后是DFA模型结果输出。当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时,资本与货币市场的主要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出现波动,使得DFA分析结果中保险公司资产项目不可避免地出现顺周期性。负债方建模是DFA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损失分布,预期赔付支付。在预期支付时,由于准备金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使得DFA分析结果中公司负债项目出现顺周期性。建立DFA模型要输入历史数据,利用可靠历史数据确定模型参数假设中主要参数的“基准值”,而历史数据随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参数赋值易出现顺周期性。

2.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形成机制。

公允价值准则亦称按市值计价,是指金融机构应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金融资产的估值入账。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简称GAAP)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每季度都用公允价值评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下降,则必须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在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保险公司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

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收益和损失,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运用具有顺周期性。从经济发展周期角度来看,公允价值会计助长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首先,随行就市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性,因交易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和可供出售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损益和所有者权益,使得保险公司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增加。其次,增加了保险体系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周期的特殊阶段或临界拐点阶段,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造成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收缩速度明显加快,从而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的保险公司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公司资产、收益、利润和资本等均随之增长,保险公司持续扩张经营业务;在宏观经济衰退时,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的保险公司资产价格下跌,保险公司必须在报表中迅速反映,使得保险公司账面遭受巨额损失,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和公司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投资预期降低,抛售手中债券,使得金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打击市场信心。从2008年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顺周期性对金融危机有加剧、放大的效应。

(四)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监管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保险公司有足够偿付能力,促使其稳健经营和发展并保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目前,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已成为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欧洲保险市场致力于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综合评估公司偿付能力的偿付能力Ⅱ,而偿付能力Ⅱ的核心监管指标之一是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olvency Capital Requirement,简称SCR),用于吸收保险公司的重大意外损失。但SCR与风险敏感性正相关,风险敏感性越高,资本顺周期性越强。首先,偿付能力Ⅱ允许使用标准公式、完全内部模型和部分内部模型三种方法来计算SCR。其中,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SCR时,该方法使用的风险参数随经济周期变化而波动。根据内部模型法,风险权重函数是由保险监管部门决定的,但是风险参数作为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入变量,其顺周期性易转化为风险权重和SCR的顺周期性。当经济上行时,风险参数下降,风险权重减小,按内部模型法计算的SCR降低,推动保险业业务扩张;当经济下行时,风险参数上升,风险权重增加,按内部模型法计算的SCR提高,推动保险业业务收缩,使保险市场随宏观经济波动。按标准公式法计算SCR也存在顺周期性,根据标准公式法,SCR是对市场风险、信用违约风险、承保风险、操作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5类单独SCR加总,考虑了风险之间的关联关系,其中,市场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当经济繁荣时,市场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低,关联系数较小,SCR数额较低,保险公司具有充足偿付能力;当经济衰退时,市场风险和违约风险急剧升高,关联系数较高,推高了SCR数额,使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其次,在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下,要求对市场上多种风险进行整合计量,实行整体风险管理,在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作用下,易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顺周期性。

(五)保险业经营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保险业激励机制的扭曲是产生保险业顺周期性的根源之一。薪酬激励是指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设计和薪酬结构分配,激发组织中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组织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薪酬不仅对处于低层次需求的员工有激励作用,而且还对那些处于高层次需求的员工有着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因为高层次需求中归属、地位、认可、关注等因素都需要高水平的薪酬作为支撑。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其中代理人追求更高的货币收入以及其他隐性收入,委托人追求的目标是资本收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追求目标的差异,扭曲了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在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都将薪酬与公司当期效益挂钩,无法实现薪酬安排和公司长期风险相一致,不能反映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在支付高额薪酬时,只关注当期的盈利水平和公司股价,较少甚至不考虑保险公司账面利润的真实可靠性和公司运营的安全稳定性,使得管理层为获得高额的股息和红利,追求个人的货币收入,往往会置股东长期利益于不顾,选择使公司承担更大风险,降低风险管控程度,以获取更高的风险收入,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风险,为实现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顺周期的公司经营策略。在经济下行时,由于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非对称性,公司盈利时,管理层获得高额的薪酬;公司亏损时,管理层却不会因此而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导致了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回报,形成保险业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四、中国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的政策建议

在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过程中,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普遍认为,应加强金融逆周期监管,以降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保险业同样也存在着顺周期性。为了缓解这种顺周期性对保险业的影响,降低保险业的风险,应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界提出的一系列逆周期监管措施,对中国保险业实施逆周期监管,提高中国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绩效。

(一)保险承保业务逆周期监管

根据经济周期性变化,对保险公司承保业务进行窗口指导,指导保险公司在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选择上采取逆周期选择。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对承保业务核保时要采取谨慎措施,审慎选择承保的风险,鼓励保险公司采取较为保守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对投保人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减少保险公司承担的潜在的风险,实施审慎的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时,鼓励保险公司增强信心,适当采取相对激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加强公司风险管理。

(二)准备金会计计提规则的逆周期监管

为了缓解现行准备金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保险公司可以采用某种向前看的准备金计提规则,如采用具有前瞻性的跨周期准备金计提方法,在经济上行时,要求保险公司提取更多准备金,以弥补在经济下行时保险公司将遭受的损失,从而增强保险公司抵御经济周期冲击的能力。

(三)实施公允价值的逆周期监管

为了缓解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应实施公允价值的逆周期监管。首先,明确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准则,在对流动性不足的金融产品估值时要准确评估其风险溢价。其次,根据FSB、IMF要求,从监管层面上提出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弱化资本监管对会计数据的依赖,以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估计误差波动和混合计量波动放大金融波动的潜在效应。再次,保险监管机构可以对保险公司的估值方法、模型和程序进行严格监管,因为当运用公允价值对交易不活跃的金融产品估值时,保险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通过对其估值方法的监管,可以促进保险公司改进其估值方法,搞好风险管理。最后,要加强对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强保险公司公允价值表外披露,包括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所用模型的假设、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风险披露,从而实施透明化监管。

(四)偿付能力中资本要求的的逆周期监管

缓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中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第一,保险监管机构要引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逆周期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以风险为导向的传统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中只考虑了保险公司个体风险,没有包含整个保险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性监管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计提差额资本,增加资本缓冲空间,可以抑制保险公司在繁荣时期的扩张冲动,并且还可以冲减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第二,计算偿付能力Ⅱ的核心监管指标SCR时,建议财产保险公司采用跨周期评估法,减少使用时点评估法,缓解SCR的顺周期性。第三,在偿付能力Ⅱ的目标资本计算时,可以引入杠杆率指标,杠杆率是保险公司资本与资产的比率或这一比率的倒数,它的特点是简单、透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由于偿付能力资本要求具有风险敏感性,引入杠杆率这一风险敏感性不强的指标,在计算SCR时可以与内部模型法相互补充。

(五)薪酬激励机制的逆周期监管

逆周期激励监管机制要求保险公司将经营决策风险引入薪酬机制,使高管薪酬遵循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并将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挂钩,建立起动态、持续、跨周期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对公司员工薪酬的影响,使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避免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短期化行为。

对于保险业薪酬激励机制的逆周期监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是从整个经济周期的角度对薪酬发放进行统筹安排。鼓励在经济扩张时期适当降低对其利润分配的比例,新增一定数量的利润留成,以供资本补充和经济下行时期薪酬发放之需。二是在薪酬体系中引入风险调整政策,包括风险抵扣、风险延期和风险止付机制。鉴于经济扩张时期的风险往往只有到经济衰退期才能显现,因此,保险公司在高管薪酬发放中应引入延期支付机制且延后支付的时期必须足够长,使薪酬不仅能反映保险公司当期的利润和风险,而且能反映长期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实现高管和重要岗位员工薪酬安排与长期风险承担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7-24.

[2]俞燕.保险业酝酿破解“顺周期性”难题[N].第一财经日报,2010-04-20.

[3]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9-133.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5]周长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及其改进[J].经济与管理,2010,(1):64-67.

[6]赵光毅,王锐.顺周期效应与保险监管[J].保险研究,2010,(3):94-97.

[7]杨柳.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16-21.

[8]赵捷.薪酬激励的作用机理及效果判断[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46-47.

[9]蒋定之.经济周期背景下银行业监管的新方向[J/OL].http://insurance.hexun.com/2010-04-13/123318389.html,2010-04-13.

会计顺周期 篇8

1.1 资本监管和计量方法的顺周期性

资本监管是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 是促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冲销经营过程中的损失、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BaselⅡ) 允许银行选用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标准法是根据外部评级确定风险权重, 内部评级法则允许商业银行采用其内部计量的违约概率 (PD) 、违约损失率 (LGD) 和违约风险暴露 (EAD) 等风险参数。由于这些参数不同程度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大幅提高资本监管风险敏感性同时, 也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违约概率 (PD) 的顺周期性。时点评级法主要根据债务人当前信息得到PD并进行评级;跨周期评级法主要使用债务人长期信息评估整个周期内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实际操作中, 由于商业银行的逐利性, 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时点评级模型, 这就加剧了PD测算值的顺周期性。二是违约概率 (LGD) 的顺周期性。当经济下行时, 金融体系风险加大, 市场流动性趋紧, 债务人出现违约, 抵押品价值下降, 导致LGD大幅上升;在经济上升时, 以上因素将导致LGD下降。三是风险暴露 (EAD) 的顺周期性。经济衰退时期, 对贷款依赖性强的债务人流动性更加紧张, 贷款承诺提取的可能性及比例上升, 引起EAD增加, 造成一种经济周期与EAD之间的逆向选择。

在实证分析方面, Segoviano&Lowe对墨西哥银行业的分析表明:按照内部评级法计算的监管资本要求比墨西哥危机前采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大幅上升, 从而产生更加显著的顺周期性;Kashyap&Stein采用KMV模型和1998-2002年美国经济衰退期间的银行数据, 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资本要求提高了70%~90%, 而使用标准普尔评级模型的资本要求却只提高了30%~45%;Zicchino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发现, 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监管资本比采用标准法增加30%。

1.2 拨备计提政策的顺周期性

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根据贷款分类结果和贷款损失概率来提取的贷款损失减值准备。在经济繁荣时期, 银行贷款不良率较低, 计提拨备就会减少, 银行利润更高, 扩张信贷的积极性提高;而在经济萧条时期, 贷款不良率上升, 计提拨备较多, 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能力。这种计提拨备方式会加剧经济波动, 增加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Bikker&Metzemakers运用29个经合组织国家8 000家银行10年的大样本年度数据, 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 结果表明:当经济增长较快时, 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相对较低;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时, 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相对较高, 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

1.3 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

我国乃至全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高度依赖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 容易在金融市场产生“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评级机构开展评级时, 自身心理上也有高度的顺周期性, 即经济高涨时期给予很多次贷类产品较高的评级;当衰退来临时在短期内大幅降低其评级, 这种评级方式和结果被广泛使用时, 将在金融市场产生“羊群效应”, 导致整个金融市场评级结果的“悬崖效应”。

1.4 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

新会计准则后顾式计提方法要求银行必须以已发生的损失为基础。经济繁荣时期, 金融市场运转良好,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会夸大金融机构资产价值, 从而加大经济运行中的泡沫;在经济下行阶段,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又会使金融机构出现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的“账面损失”。这些“账面损失”虽然仅具有会计意义, 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预期, 进一步加剧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IMF研究表明,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所产生的顺周期性要强于历史成本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 并且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更加明显。

除上述资本、拨备、信用评级及会计准则等方面的顺周期性外, 其他因素如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暴露等方面同质化, 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等, 都可能加剧经济周期波动。Acharya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银行都选择了相同的投资策略, 那么一家银行出现问题时, 会对其他健康银行造成冲击, 刺激这些银行进行风险转移, 从而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2 银行顺周期性的缓释工具

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学家认识到建立金融体系逆周期监管机制, 改善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重要性。《巴塞尔协议Ⅲ》 (BaselⅢ) 提出了加强逆周期监管的措施:一是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二是建立动态拨备机制;三是引入杠杆率指标;四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加收留存超额资本。

2.1 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在最低资本充足率基础上, 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超额资本充足要求, 以备经济萧条时期应对资本充足率下滑情况, 让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缓冲资本, 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微观层面可以保证银行有足够资本来应对其未来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 从而增强银行应对外部冲击的弹性;在宏观层面保护整个银行体系不受超额信贷扩张和系统性风险积累的困扰, 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 同时抑制银行系统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

2.2 建立动态拨备机制

缓解因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导致顺周期性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跨周期计提拨备政策, 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与资本缓冲机制原理相同, 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 多提资本的同时, 也应多提拨备, 分别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和预期损失。在经济下行、违约率上升时期, 银行就可以用其对冲潜在的信用损失, 而不必因增加计提拨备紧缩信贷, 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

建立逆周期动态拨备机制的最大难点在于该机制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理念差异。如果对未发生损失计提拨备, 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而且会导致商业银行承担涉嫌操纵利润的声誉风险。如何建立动态拨备机制,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二十国集团在《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报告中也只是提出了建立动态拨备机制的原则性建议。因此, 目前建立动态拨备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

2.3 引入杠杆率指标

杠杆率为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或者这一比率的倒数, 其特点是简单、透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是作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的补充, 目前已达成国际共识。在微观审慎层面, 杠杆率指标由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 因而能与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和内部模型形成有益补充和良好互动, 缓解新协议的顺周期效应。在宏观审慎层面, 鉴于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和高杠杆率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杠杆率限额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 控制金融体系的非理性增长和系统性风险。Blake&Visco研究表明:由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设定杠杆最大倍数能有效防止银行资产扩张, 缓解顺周期性。《巴塞尔协议Ⅲ》初步要求银行一级资本的杠杆率为3%, 但尚未在各国监管当局之间达成一致。

2.4 逆周期信贷政策

逆周期信贷政策主要是指金融监管当局通过信贷政策调整来实现逆周期监管, 主要是对某些信贷政策指标设置限额, 并随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以达到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 类似于现代西方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金融监管机构应在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下, 对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进行压力测试, 并根据结果制定合适的监管政策, 指导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只有实现逆周期工具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有机结合, 才能保证在银行监管有效性和商业银行稳健运营方面发挥较好作用, 进一步发挥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

综上, 在《巴塞尔协议Ⅲ》引入的一系列逆周期监管工具中, 逆周期缓冲资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 也是对商业银行从最根本的资本管理角度实施逆周期监管的工具。我国监管部门应推动商业银行强化市场约束效力, 拓展资本补充渠道, 主动规避顺周期性造成的影响, 逐步完善对商业银行的逆周期监管。

参考文献

[1]李芳艳.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2) .

上一篇:智能安全物流论文下一篇:高师学生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