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周期效应的公允价值

2024-06-22

顺周期效应的公允价值(共4篇)

顺周期效应的公允价值 篇1

2014年1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了公允价值定义、计量和披露,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下的“卖价”(排除了买价争论),在计量和披露中增加了限定条件,目的是增加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从全球第一个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产生以来,公允价值准则一直争议不断,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断修改和完善,主要缺陷是公允价值不可靠和顺周期性。本文主要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进行分析和治理。

一、公允价值准则顺周期性

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金融证券价格非理性上涨,公允价值计量增计持有收益,增计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使得财务报表表现良好,管理者获得高额的薪酬激励,在利益的驱使下,管理者购买更多的金融资产,资产价格攀升。可见,经济繁荣→证券价格上涨→增计持有收益→财务状况优良→证券购买→证券价格上涨→增计持有收益。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资产泡沫不断放大。

在经济萧条阶段,金融资产价格暴跌,根据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被迫计提减值准备,持有损失计入利润,导致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极差的财务表现导致证券价格再次下跌,并侵蚀银行业的资本基础,银行被迫变卖金融资产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导致新一轮的证券价格下跌。可见,经济危机→证券价格下跌→减值计提→财务状况恶化→证券抛售→证券价格下跌→减值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经济衰退的死亡螺旋。

二、公允价值计价模型顺周期性

(一)公允价值目标资产计价模型

r表示收益贴现率,λ表示经营期,Rλ表示第λ期的经营利润。

v表示终值,Gλ表示第λ期净现金流量。

由Afried Raport模型知Gλ=Aλ-1(1+a1)(R/A)一(Aλ-Aλ-1)(Tc+Td)/A

A表示销售额,a表示销售增长率,R/A表示销售利润率,Tc表示第λ期长期投资,Td表示第λ期短期投资。

Rλ、λ、v、A、a、R/A、Tc、Td全部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经济增长阶段,会计人员前景乐观,Gλ、v、Rλ估计值增大,r说计值降低,从而高估金融资产价格。在经济低迷阶段,会计人员预期悲观,Gλ、v、Rλ估计值减小,r估计值增大,从而低估金融资产价格。

(二)可转债估价Black-Shoes模型

q表示期权行权价,r表示无风险利率,t表示期权到期时间,N(d)表示标准正态分布中离差小于d的概率,P0表示看涨期权现值,qe-rt表示期权行权价的现值。

模型中N(d)、P0、qe-rt、σ等受投资者或会计人员情绪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衰退时期,有相反的估计,导致在经济繁荣时高估资产价格,在经济衰退时低估资产价格。

三、公允价值顺周期性传递

(一)管理者行为传递

在经济增长时期,公允价值计量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于是股东分红增加,利润分配时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并且管理者获得丰厚的薪酬激励,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价格上升利润仅是持有利润,没有真实现金流产生,利润分配导致大量的现金流减少,降低了银行业“跨期缓冲储备”能力。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带来的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股利发放和薪酬激励不断攀升,因此,银行业“跨期缓冲储备”能力不断削弱,经济危机到来时,银行业失去抗风险能力,储蓄、贷款业务大幅减少,甚至倒闭。

(二)银行业信贷传递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传递了公允价值顺周期性。银行业用“贷款与资产比率”(LTV)控制贷款风险。经济增长时期,银行业因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不断升高,导致LTV的分母不断上升,LTV降低,抵押贷款风险表现微弱,银行管理者降低风险意识,信贷投放持续增加,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经济衰退时期,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账面价值减少,贷款与资产价值比率上升,风险信号增大,银行业信贷投放减少,加速经济衰退。

银行业的“风险价值”(VAR)管理传递了顺周期性。银行业用VAR计量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经济增长时期,金融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但波动较小,VAR风险信号较低,管理者风险偏好增大,负债比率增加,证券投资组合的头寸增加,刺激证券价格(公允价值)新的上涨。经济衰退时期,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且剧烈震荡,VAR风险信号与日俱增,银行业表现出极低的风险偏好和杠杆要求,清理证券组合头寸,促使证券价格再次下跌,甚至流动性缺失。

(三)金融监管传递

银行业涉及国家经济稳定,被高度监管。政府用资本充足率(CAR)调控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行为。资本充足率根据会计报表数据计算,即资本基础依赖会计处理,所以,公允价值计量传递了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CAR=(Z1+Z2)/ΣβiAi,Z1表示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Z2表示附属资本,Ai表示风险资产,βi表示风险系数。在经济上涨时期,银行业净资产增加,风险资产减少,表现出较高的CAR,金融监管放松,市场货币投放增加,催生资产价格上涨。在经济下行阶段,CAR不断减少,金融监管严格,市场货币投放减少,打压资产价格。

四、公允价值顺周期性治理——建立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一)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1. 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个别模型

Gt表示第t期贷款减值计提数,Xt表示发放贷款数,α表示损失补偿一般准备金率,β表示长期资产风险补偿专项准备金率。α△Yt表示第t期上升贷款减值提取,(β-Xt/Y)Y是减值计提调整。在经济繁荣阶段,Xt/Y低于减值提取平均水平,则减值计提调整(β-Xt/Y)Y增大。在经济低迷时期,减值计提调整(β-Xt/Y)Y降低。

2. 逆周期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组模型

上述公式表示的是根据贷款类别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符合我国金融现状,不需要考虑经济周期波动,平滑了经济危机冲击,抑制了公允价值顺周期传递,有利于金融稳定(见图1)。

(二)逆周期公允价值模型运作原理

银行业根据以往贷款风险情况得出α,通过资产组测试,计提损失减值准备,纳入资本监管。贷款实际发生的风险,根据经济周期反向确定。β指专项贷款损失率历史平均水平,根据β和某一时点实际专项贷款损失率,识别专项贷款实际损失,确定进入专项贷款减值的时间。在经济增长时期,动态减值准备为正;在经济衰退时期,动态减值准备为负。在整个经济周期中模型(2)和模型(1)应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反向计提,实现了金融稳定。根据整个经济周期的贷款违约率、风险管理技术、逆周期公允价值减值计提模型,能够计算出α和β,使逆周期公允价值减值准备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监管谨慎性。

(三)逆周期公允价值模型的作用

逆周期公允价值模型告诉投资者公允价值计量处于当前经济周期的位置、未来时期现金流变动对当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信用风险和经济不确定性,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优化了利润分配决策。繁荣的经济发展与信用风险正相关,但存在时滞。经济繁荣阶段容易忽视信贷风险,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报表存在内在风险。来自监管部门的α和β可靠,克服了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报表内在风险积聚和盈余管理。通过动态减值准备让银行预先知道会计报表中的信用损失风险,消除了公允价值减值准备的滞后性、银行业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

顺周期效应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篇2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计量

一、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计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 当时部分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利用历史成本掩盖问题贷款, 使联邦政府从破产金融机构接管了约1 600亿美元有问题的房贷资产。在这次危机中,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 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 还显示“比较好”的财务状况, 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

1990年9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首次提出金融工具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允价值在大多数国家被普遍采用, 尤其在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等软资产上, 公允价值是目前最有效的计量属性。

FASB在其发布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中根据报告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把公允价值的估计分为三个层次, 并将第一层次交易价格 (指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使用该报价) 作为对公允价值最可靠的估计。同时要求, 报告主体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之前必须掌握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市场信息。而且特别指出, 在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应优先考虑估价技术所依据的信息而不是估价技术本身。可以看出, FASB更倾向于使用市场价格而不是估价模型。

所谓“顺周期效应”, 是指市场繁荣时, 交易价格上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迷时, 交易价格下跌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由顺周期效应可知, 当市场处于异常繁荣时期时, 市价普遍高涨,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也相应上升, 金融资产价值被高估。而当市场低迷时, 市价普遍下跌,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也相应降低, 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当市场处于极端情况时, 公允价值的这种顺周期效应会加速市场泡沫的产生, 导致市场更快地陷入危机。这次由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 美国银行家协会认为, 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 公允价值能够动态而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然而, 当市场陷入危机处在极端情况下时, 投资者的甩卖价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 而以此为基础计算资产价值和减值准备会给公司报表“雪上加霜”, 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从而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由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计量备受质疑。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看, 在正常状况下公允价值能真实地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 而且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期末无须计提折旧和摊销, 这不仅符合会计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原则, 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所以在正常情况下,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非常有效。而在极端市场情况下, 从以上论述可知, 公允价值不仅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会放大问题。那么在这种极端状况下, 如何确定公允价值以避免产生顺周期效应呢?

二、顺周期效应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综述及评价

在极端市场情况下, 由于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美国银行家协会提出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改为成本计量模式以稳定人心。但这种改变涉及一些问题, 有待商榷, 如经济波动到何种程度时, 需要把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这种程度如何量化?把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是否能反映当时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

不过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 有些机构和学者并没有提出停止使用公允价值, 而是提出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SEC关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张主要体现在2008年9月30日发布的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式的指导意见中。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采用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 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 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 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 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在2008年10月修改了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修改后的条款允许会计主体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对非衍生金融资产 (主要指股票、债券和贷款等) 进行重分类。其中, 债券资产的重分类对当期业绩的影响最大, 债券的重分类意味着如果公司有意愿且有能力将其持有至到期, 可以按分类当天的市价入账而不必随市值的波动计算浮动盈亏。

邢精平认同SEC和IASB的做法, 并认为公允价值未来可能受质疑的焦点不应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本身而应是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 尤其在不活跃或者无秩序的市场上如何认定公允价值。他认为尤其当金融市场动荡、投资者极度恐慌时, 为公允价值计量制定一些例外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这样可能导致信息的透明度下降甚至是信息操纵, 但可以防止金融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上述SEC和IASB所采取的措施就是邢精平所指的例外。

可以看出, SEC和IASB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公允价值的大幅波动、减少顺周期效应和防止金融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在特殊情况下这些“例外原则”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 缓解来自金融界和政界的不当压力, 而不是为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若按照这种情形,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就有可能沦为忙着“救火”的机构了, 而且若会计准则有太多的“例外原则”财务报表就会丧失其可比性, 长此以往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也会降低, 会计准则的前景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应沦为经济波动的“受害者”, 也不应该为了防止金融市场陷入恶性循环而允许报告者进行信息操纵, 因为这样会使财务报表不仅不能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且不利于投资者的判断。

同时, 美国SEC在指导意见中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 允许公司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但这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根据花旗银行2007年年报信息, 其在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使用了800多个估价模型。随着银行业务涉及的金融工具逐渐多元化, 消除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将会成为一个难题。

在2009年5月召开的会计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上, 李玉菊认为不应当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而应当在坚持公允价值应用前提下, 充分兼顾会计稳健性。她认为公允价值应当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并提出在存在非理性因素的情况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会计期间的平均市场价格确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会计期间的平均市场价格来确定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按照资产负债观的要求, 资产和负债在期末应按现值来反映, 在市场处于极端情况下时, 公允价值不能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 会计期间的平均市场价格也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当然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市场价格可一定程度上减小市价的波动幅度。

另外, 黄杰、陆宇建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 应该加大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的认知能力, 减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非理性行为。

三、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主要是用来规范报告者所提供的财务信息, 它的目标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不是稳定市场。当市场出现混乱时,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价值被放大, 但这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过错, 而是相关的信息没有被及时披露或很少被披露。

在极端情况下, 若市价可获得, 公允价值仍然可以按照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来计量。若在可获得市价的情况下使用内部估价模型和公司判断, 报告者极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所以若存在市价, 公允价值可按正常状况采用交易价格来计量, 但前提是应该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

在极端情况下, 以市价反映的公允价值波动幅度比较大, 虽然它偏离了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 但它却是对市场环境的真实反映, 所以笔者建议报告者仿效股票的K线图披露公允价值变动趋势图来解决顺周期效应问题。当然公允价值趋势图不是实时图, 它只需反映各个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报告者除了提供趋势图, 还应该提供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表和变动率。除此之外, 由于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市价波动幅度比较大, 报告者还应该披露从资产负债表日到财务报告批准报告日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趋势图。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 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 投资者也不是完全理性的, 那么通过信息的有效披露, 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会根据有效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当有限理性投资者获知资产价值的大幅波动是由市场行为导致时, 只会变得理性而不会盲目无理性。而报告者提供的公允价值变动趋势图和变动表能反映市场状况的显著变化, 有限理性投资者获知相关信息后就会做出理性的反应, 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抑制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 还能有效抑制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

通过相关分析, 笔者认为在顺周期效应下, 若报告者能有效披露公允价值变动趋势图和变动表, 公允价值可以按照市价来反映期末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 虽然金融资产和负债有被高估或低估的风险, 但却可以如实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这不但能够保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 还可以有效抑制顺周期效应。

参考文献

[1].邢精平.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经验与教训.证券市场导报, 2009;1

[2].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会计研究, 2009;8

[3].杨海峰.IASB与F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联合改进项目的背景、进展及评价.会计研究, 2009;8

[4].周繁等.公允价值与稳健性:理论探讨与经验证据.会计研究, 2009;7

[5].黄中生.论资产计量.会计研究, 2005;4

[6].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会计研究, 2005;5

[7].陆宇建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7;2

顺周期效应的公允价值 篇3

2016年9月,G20峰会领导人在首次提出通过“绿色金融”,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战略目标的同时,强调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再次发生金融动荡的可能性。虽然,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和缓慢复苏之时,社会各界也逐步回归理性,但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为导致本次危机根源问题的研究而不懈努力,其中,公允价值会计因其具有顺周期效应而被很多人认为是本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余永生提出,次贷产品的复杂性以及金融监管制度与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加之市场在危机初期反应过度导致市值持续下跌;葛家澎、窦家春、陈朝琳等人在此领域均发表过具有指导性的见解;黄世忠更是借鉴IMF的方法,模拟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以及部分美国银行的数据,以分析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问题。以上表明,我国理论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拟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及传导机制展开分析,厘清脉络,以期为减缓未来我国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及不良影响提供一定参考。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释义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在不同的组织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界定。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和负债清偿的金额。2006年9月,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其界定为:在计量当天,交易的双方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是清偿负债所支付的金额。2014年,财政部新出台及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同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二)顺周期效应的内涵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即具有正反馈效应)机制。经济学中,一般用“顺周期效应”这一术语来描述经济数量和经济波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反映对经济周期的顺应与加强效应,即在市场表现比较活跃的时候,市场流动性充足,资产价格被高估;而在市场低迷时,市场流动性缺乏,资产价格被低估。2008年金融危机中,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当市场流动性表现出严重不足时,在盯市会计下,众多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产品被确认为资产减值,按照金融市场资本监管的要求,所持资产在大幅贬值的情况下需追加保证金或是抵押资产,甚至要通过低价出售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必然会引起恐慌,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纷纷低价抛售所持资产,导致其价格一跌再跌,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表现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比较充足,现金流量充足,企业经营状况利好,市场行情比较乐观。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使金融资产价值高估,相关减值损失少计提,结果使得金融资产的收益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得以提高,其投资信心及信贷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随之增长。第二种情况,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期,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相对紧缩,现金流量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市场处于乏力状态。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使金融资产价值低估,相关减值损失增加,金融资产投资巨亏,在金融监管政策之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不降低,使得其投资信心受损、信贷能力减弱,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随之不断降低,从而导致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三、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理

(一)公允价值计量缺陷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诱因

2006年9月,F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157号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分成三个层次,即第一和第二层次分别是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以及不活跃市场交易下的金融产品,第三层次主要针对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然而,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量并未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法,而是采取估值技术,其相关资产价格是通过现实交易中的估价模型来计量,必然使得相关资产在估价时因模型固有的缺陷而直接影响估值的准确性,而且对于部分复杂金融产品而言,更是容易受到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个人偏好的影响,难以通过该模型将所有相关的经济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增加了最终评估价值的随意性及风险性。此外,会计人员会将当前的估值按照现阶段的市场情形运用到下一阶段的市场估价中,从而叠加了经济周期的影响效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益提供了一种可能。

(二)盯市会计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形成的直接原因

盯市会计是FASB为了防止金融市场中因隐瞒资产损失而制定的一种风险监管规则,其因基于公允价值理念而带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盯市会计规则适用于市场中诸如股票交易等具有流动性较强、监管较完善的成熟金融领域,而对于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很少交易、流动性不足、较为混乱的复杂创新金融产品,盯市会计仍然被金融机构管理层错误地作为公允价值替代使用,其所得的价格信息使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严重偏离客观价值,从而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当市场中的金融资产出现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估值模型时,即使假定模型是客观正确的,在不具备运用盯市价格条件时,使用其获取价格信息很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实际价值,更不能称得上公允价值。当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采取如此报价,必然造成信息真空,投资者的恐慌心理逐步蔓延。所以,纵览金融危机整个过程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错误理解而滥用盯市会计,是导致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形成的直接原因。

(三)金融监管与财务报告的关联性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形成的根源

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目标存在本质的差别。前者主要是通过正确的使用会计信息,从而建立和维护健康、稳健、有序的金融秩序;而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则是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金融机构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决策的依据。然而,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的众多抵押资产价值、保证金以及监管资本额度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财务报告,而金融监管部门不经过任何调整加工及修正,直接搬用这些会计数据,使得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后果,对后来的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带来了严重的误导信号而不断地连锁恶化,加速了经济的衰退。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来源于金融监管与财务报告的关联性。

四、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传导机制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本监管传导机制、财务报表传导机制以及心理反应传导机制。

(一)资本监管传导机制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信息主要是通过公允价值反映,进而造成财务会计报表中有关数据的鲜明变化。监管机构所要求企业满足的资本充足率,主要是依靠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进行剔除以确定其监管资本金额,这样顺周期效应则通过资本监管传递到资本充足率,从而转移至金融市场中。当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特别是金融企业为达到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势必会采取变卖风险资产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然而在金融危机期间,绝大多数金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流动性不足,风险资产被变卖的情况频繁发生,导致市场中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大幅度变动,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财务报表传导机制

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而言,众多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都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馈到财务报表中,从而引起报表中相关会计要素数据的变化。金融危机时期,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其不稳定性造成价格大幅波动,作为宏观经济领域“血液”的金融机构,其金融资产及收益受市场影响的敏感性最强。市场交易中资金流动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造成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金额变化都会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充分体现。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中受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最大的是净利润以及股东权益两大部分,其敏感系数越大,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明显,当市场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表现为下跌时,报表中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指标如投资收益、净利润、股东权益等则表现恶化趋势。这样,宏观市场的不良信号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持续传导到广大投资者的市场交易行为中,随着大量金融风险资产的抛售,加之极具恐慌的心理,使宏观经济深陷死亡漩涡。

(三)心理反应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极易受投资偏好以及市场信号的影响,当市场出现不利信息时,金融资产价格呈现较大的波动幅度,众多投资者会出现同步的心理变化。一旦价格波动超过人们预期时,就会直接促使投资者将风险资产大量抛售,使得市场价格产生极具破坏性的下滑,就其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种传导类型:

一是“囚徒困境”传导,“囚徒困境”原理主要是运用于竞争对手之间的心理博弈较量。金融危机期间,当市场出现严重混乱,流动性严重不足时,金融资产通过公允价值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报表中,因公允价值计量的自身缺陷而导致其所反映的会计数据失真,这直接扭曲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一部分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规避风险,将其所持有的相关风险资产低价变卖,而其他金融机构因心理博弈也随之采取低价抛售行为,从而导致市场风险资产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价格一跌再跌。

二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反映市场主体在难以做出合理预期时的趋同反应。出于利己性,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面前,任何市场主体为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会考虑选择与周围人相同的市场行为。当处于低迷之时,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部分金融机构采取低价变卖风险资产,市场因此而被注入消极信号。在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之下,部分投资者模仿金融机构疯狂抛售手中金融产品,其他投资者在恐慌之余也不断效仿,在如此“羊群效应”之下,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与剧烈波动状态。

(四)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资本监管和财务报表传导机制中,二者均引起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资本监管在传导过程中,其相关数据的来源均取决于对会计数据的提取与剔除,而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报表变动必然引起投资者的心理变化。金融危机期间,为了满足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要求,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实施变卖风险资产行为,在“囚徒困境”以及“羊群效应”的传导之下,市场出现大量的金融资产抛售行为,导致其市场公允价值急剧下滑,又进一步影响了财务报表,加剧了财务数据的变化。综合而言,上述三个传导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产生变动都会引起其他二者反应,从而放大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

五、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启示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计量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但并不是如很多人所认为,公允价值是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当然,不得不说,因其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如何减缓其顺周期效应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实施与信息披露;第二,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第三,完善我国金融部门资本监管制度;第四,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培根,谢锐彬.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再思考.财务与金融.2010(06)80-83

[2]刘建中,丁乾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会计之友.2014(11)17-19

顺周期效应的公允价值 篇4

笔者认为, 在目前的研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允价值实施的难度及成本问题, 以及其容易引发利润操纵等相关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因此, 本文试就公允价值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公允价值的概述及作用

公允价值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基于价值属性, 公允价值的认定过程是对价格的统计和归纳, 也有人说是价值发现的过程。我看,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 其初始计量中的评估一般是一种价值发现的过程。

财务报告的作用和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因此会计信息应该侧重于相关性。历史成本的计量只能反映过去的事项和据此推测未来趋势, 其反映的会计信息强调可靠性过于相关性, 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托责任观而采用的。而公允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现在的情况或者未来的价值, 提供的信息更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 相关性较强。

企业的收益是由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计算得出的。现今企业都是用历史成本计算费用, 现行市价计算收入, 所得收益并不准确。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入和费用, 计量时点一致, 更能反映配比原则, 得出更加真实的企业收益。

会计信息要求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历史成本的计量重视了可靠性, 忽略了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既重视了相关性, 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也重视了可靠性, 在有可靠市场、相同计量技术的基础上, 提供的会计信息保证了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存在的客观问题

1. 公允价值实施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存在活跃市场时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在该层级下, 公允价值的确定可直接引用市场数据。第二层级为可直接或间接观测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在该层级下, 公允价值一般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确定, 但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相似程度从而调整差异。第三层级为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的输入值。在这一层级下, 公允价值的确认需要用到估值技术、定价技术等进行估测。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个层级的判断, 每一层级又有不同的确定方法, 因此公允价值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第一层级虽然可以直接引用市场价格代表公允价值, 但是要求有活跃市场。所谓活跃市场是指,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大且频繁, 足以提供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的市场。但是, 如何判断相似资产或负债, 如何确定调整数值, 都需要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应的判断能力, 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敏感, 才能有效辨别以及确定出准确合理的公允价值。

2. 公允价值实施成本较高

根据公允价值确定的三个层级可知应用公允价值不仅难度很大, 而且成本较高。

首先, 第一层级要求活跃市场。第一层级获得的公允价值是最准确有效的, 因此为了获得最能体现决策有用的信息, 尽量满足确定公允价值的第一层级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满足第一层级, 必然要投资完善市场,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其次, 第二层级要求职业判断。第二层级获得的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低于第一层级, 但由于该层级也是根据市场得来, 仍能提供比较有效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层级要参考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 因此对于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判断十分重要。并且, 对于相似差异的调整, 也需要十分专业或有经验的人员才能准确判断。因此, 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成本也相应需要增加。

3. 公允价值易引发利润操纵

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因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 给企业操纵利润带来了推动力和可能性。另外, 确定公允价值需要进行的相似性判断、估值等, 主观性很强, 也给企业利润操纵带来了很大的空间。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宽松的惩处办法, 也使得企业对利润操纵抱着“敢于尝试”的态度。特别是处于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影响之下, 市场繁荣时, 交易价格上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公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迷时, 交易价格下跌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公允价格的低估。

三、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

1.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市场

确定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中, 有两个层级需要市场的支持。不仅如此, 公允价值可以说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对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十分之大。而且由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其所带有的明显的新兴市场和过渡经济的特征对前两个层级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与国际上的差距主要就是由市场不完善引起的。因此,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市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有助于解决公允价值实施难度大的问题。

在这一建议之下, 不得不强调中国特有的行业垄断问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使得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行业垄断造成了相关行业的市场封闭, 价格完全由垄断企业掌控, 这使得这些行业的公允价值失去了意义。而且, 很多国有企业仍然保有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 “国家说了算”的交易指导使得市场价格更为不公平。为了营造应用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建议打破垄断,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营造公平交易的活跃市场。

2. 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设

确定公允价值的第三层级中, 对资产评估的依赖十分之大, 估值技术的准确合理以及估值人员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获得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因此, 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设, 对解决公允价值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很有必要。并且, 健全的资产评估行业对减少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也大有助益。由于资产评估可以被企业用于利润操纵, 因此对相关行业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估值技术中, 有关参数的选择以及确定的主观因素很强。并且, 这一新兴行业下的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力度不够强硬, 也为一些不合理的违规现象的存在创下了可能性。加强监管, 不仅是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而破坏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 更是为了在基础建设上就加大行业的遵守规则的意识, 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的产生。

3. 提高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

评估行业的建设有赖于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 只有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充裕, 这一行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因此, 我国需要及时学习国外有关的先进理念技术, 行业内部也要加大培训力度。评估人员不仅要对自身行业十分了解, 还要熟悉会计、审计等联系十分密切的行业。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了, 公允价值实施的难度必会大幅降低, 成本也会显著下降。

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应该加大, 相应资金投入也应加多。企业内部可以考虑增设相应的培训机制, 加强公允价值的培训力度。另外辅以相应的制度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可以促进员工的学习热情, 快速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公允价值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要求了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道德。因此, 企业不仅要加强相关的理论技能培训, 更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诚信建设, 大力宣传以强化企业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肖翔, 王佳, 杨程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01)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化下一篇:智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