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太效应的

2024-06-15

关于马太效应的(通用12篇)

关于马太效应的 篇1

《新约·马太福音》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时, 分别交给三个仆人数量不同的塔伦特 (古罗马的货币单位) , 并吩咐道:你们拿这些塔伦特去做生意, 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主人回来时, 第一个仆人报告说:“主人, 你给我的10个塔伦特, 我已赚了10个”。于是, 主人就把他赚的10个塔伦特全部奖给他。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 你给我的5个塔伦特, 我已赚了5个”。于是, 主人就将他赚的5个塔伦特也全部奖给他。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 你给我的1个塔伦特, 我怕丢失, 一直包在手帕里没有拿出来。”于是, 主人就将他的1个塔伦特没收, 奖给第一个仆人。并说:“凡是多的就要奖赏他, 让他多多益善, 更加富足;凡是少的, 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走。”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起码有三点:

其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仍旧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法则。

其二, 强势企业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或强势, 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企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 甚或成为某个领域的规则制定者时, 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 也能获得比弱小同行更大的收益。

其三, 弱势企业要想跻身强势企业的行列, 关键在于突破落后观念的禁锢, 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理, 实施“错位竞争”或“差别竞争”, 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否则, 在竞争中就将继续演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关于马太效应的 篇2

觉得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不行动,就永远也不会“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因此也不会有后来的“积累”,更遑论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只有行动才是一切价值的真正,只有行动才会使“马太效应”成为现实。那么,到底怎样“行动”才能把我们成功的彼岸呢?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个性化的、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这就需要与自己“沟通”,即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想要什么,25岁前想要什么,30岁前想要什么,35岁前想要什么------当想明白这一切后,就可以确立自己行动的目标,它应该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它的作用是,保证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指向性,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保持清醒。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还要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完成这个目标的条件,即是否拥有足以完成既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作者西武在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比别人更专业,就会取得决定性的,并利用取得发展机会,从而使不断扩大。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进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今的世界是个万花筒,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与其这山着那山高,“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成绩”。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即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为成功夯实基础。

当我们具备了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后,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行动”。无数事实,任何空想都是没有用的:无论多么优秀的天赋,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使其成为现实。而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样的例证我们俯拾即是:司马迁的《史记》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不辞辛劳几易其稿的结晶;袁隆平获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的原因,就写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就刻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上;刘翔如旋风般冲过终点、将成功定格在12秒9的那一刻,不会忘记,这一个12秒9是从无数个12秒9中诞生的------请读者朋友原谅,在有限的篇幅里实在无法用我的列举出数不胜数的事实,我只能再说一遍: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

油价问题的马太效应 篇3

2007年1月14日开始,全国汽油零售基准价每吨下调220元,摊到各地影响不一,北京的汽油零售价格每公升下调0.17~0.21元,常用的93号油下调0.19元,上海的93号油下调0.16元,广州下调0.19元。

至此,被广泛批判为“跟涨不跟跌”的国内汽油价格终于自2005年5月以来出现了第一次松动。至下调油价那天,国际油价已经连续十多天跌破60美元大关,始终徘徊在55美元左右,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国内油价的下调本是应有之事。

油价跌了,却不见得人人都高兴。

不管怎样,对“有车族”来说总归是好事,尽管有人在议论说为何油价涨起来的时候涨幅都在两角以上,而跌起来却只是一角多,但总归能补贴两三个百分点,聊胜于无。

比较郁闷的是坐大众交通工具出门的普通人,出租车是一年内不联动,等它降价没戏;公交车上次没涨当然也不降价,虽然有人也算了笔账,改革开放以来公交的涨幅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交通工具;坐火车返乡的人本来也没指望跌价,只要春运不涨价他们就够满意了。

最郁闷的人是坐飞机的。自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恢复征收机票燃油附加费以来,每一次航油涨价,便伴随一次机票燃油附加费上调。经过2006年4月份、8月份两次上调后,800公里以上航段燃油附加费已经达到100元/每人。这次好不容易首次听到下调声,800公里以下降10元,800公里以上降20元,如此幅度对航空公司而言不过只是“毛毛雨”。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总结出来了,油价下调,按受益程度依次是航空公司>地面交通运营企业>自驾族>公共交通消费者,越有钱的越受益,普通老百姓基本不受益。实际上,在这场“快涨慢跌”的油价运动中,最受益的还不是航空公司,而是更上游的成品油供应企业如中航油,以及石油生产企业如中石油。

在撰写本文的当天,中石油公布了年度盈利数据,光荣地当选了2006年亚洲最赚钱的企业(注意,没有“之一”二字),而如此巨额盈利的背后是什么?是国内石油价格和国际成品油价格的快速接轨。根据中石油此前的公告,2006年,中石油原油平均实现的价格接近60美元,达到每桶59.76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55%。也就是说,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和国内油价的上涨,中国国内的原油价格实际上已经十分逼近国际油价。

在1998年之前,世界原油都处于低油价时期,国内成品油价格零售实行政府指导价。2000年和2001年国家发改委连续两次加以改进,形成和国际成品油市场三地(新加坡、纽约期货和鹿特丹现贷市场)价格挂钩的机制。这个施行至今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的市场价格。如果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按月变动幅度超过8%,发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后制订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订最终零售价格。

这一定价机制看起来好像是与国际市场接轨了,但由于中间隔着发改委和两大石油巨头,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的传导是快慢不一的,而两大石油巨头对国际油价上涨的敏感度要远远大于对国际油价下跌的敏感度。2001年10月原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完善石油定价机制相关办法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短期上涨时不上涨,而在国际油价下降时不降或少降”。这说明,根据现行的定价机制,不可能因为短短一两周的国际油价波动,就调整国内油价。

大并购时代的马太效应 篇4

马太效应, 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 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 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 富的更富, 穷的更穷。

互联网+只是一个概念, 产业互联网才是时代特征。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 马太效应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优酷与土豆合并, 角逐行业第一;滴滴与快的合并, 垄断出行市场;58与赶集合并, 成为信息分类网站的领头羊。

之所以在互联网领域显现出如此多的马太效应, 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需要不停的占有资源来扩大市场效应, 获得用户的认可, 进而得到资本的支持。

马太效应总会让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互联网起步阶段, 无数人怀着创业梦投身到这个领域, 但最后存活下来只有寥寥几家。当人们习惯了新浪、搜狐、腾讯等多极并立, 马太效应会再次酝酿出超级霸主。产业互联网时代, 一个行业往往只会剩下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可能大到你无法想象, 从资本角度讲, 可能超过百亿, 达到千亿。

最近合并的大众美团网, 新公司估计已经达到170亿美元, 如果整体上市, 估价会超过200亿美元。

10月8日, 一路厮杀走来的美团和大众网终于牵手, 双方达成战略协议, 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 新公司将实施CEO联席管理制度, 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两家公司在人员管理架构上保持不变, 各自的品牌和业务也将独立运营。

170亿美元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在BAT霸占互联网行业格局的态势下, 新美团大众网业界规模排名第八位, 与之前合并的滴滴快的同列, 再次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另一极。合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风风火火的O2O市场终于有了老大哥, 而且是绝对意义的老大, 相当于百度在搜索领域、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地位, 无人撼动, 不可匹敌。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残酷性, 看似并行不悖的创业大道, 其实已经变成独木桥, 创业者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最后还不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投资人更需要擦亮双眼, 确保自己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竞技场不被淘汰。

英语教学与马太负效应 篇5

英语教学与马太负效应

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英语教学中马太效应的.产生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作为英语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度和具有耐心是避免马太负效应的具体措施.

作 者:刘俊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公共外语课部,湖北,黄石,435002 刊 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20(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马太效应   英语教学   个体差异   教师的作用  

高校档案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篇6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校;档案工作

“马太效应”是指强的愈强、弱的愈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各界领域中广泛存在。就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利用服务和档案馆发展等方面都体现着这一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研究,对马太效应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1.档案工作中的“马太效用”

1.1档案资源建设中“马太效应”的积极表现和消极影响

档案资源是档案馆开展利用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高校档案馆在对档案资源的建设方面,为了尽可能收集得最多最全,不仅加强对纸质档案的收集;也越来越注重对电子文件、照片胶片、录音录像、特殊载体等各种物质载体形式档案的收集;除了收集本校内部各种档案资料,也收集校外的各类信息,这就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但是,对档案资源的建设,除了要重视档案资源的数量,应当重视其质量,只有建立起内容丰富、配置合理、具有本校特色的档案资源,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马太效应”对档案资源建设的一味追求导致了档案收集工作中的“泛档案化”,即对档案的界定范围已不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档案资料,图书、文物也包含其中,使得档案的概念已经极其模糊。

1.2档案利用服务中“马太效应”的积极表现和消极影响

在馆藏档案资源足够丰富的基础上,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将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人们能获取的信息更多、能得到的收获更多,来查档的人自然也会更多。当然也这和档案馆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关,如果档案馆员具有较深厚的档案管理学理论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巧以及现代技术的基础知识,能更便捷地进行信息的提供和信息的传播,能更快速地满足查档者的需求,这样会使查档者更加青睐档案馆。

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馆是一个服务性单位,服务的对象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和社会大众。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说对所有查档者都应该一视同仁,对所有的查档者都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档案馆都存在着“外冷内热”的现象,对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服务比较热情,对外来人员则表现冷淡。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出现倾斜。

1.3档案馆人力资源建设中“马太效应”的积极表现和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重视,高校档案工作的人力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每个部门都需要有一个带头人去组织、领导有关业务工作,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档案部门也不例外。档案工作带头人的作用体现在他们会识人、用人、团结人;能出点子、肯出点子;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如果一个高校档案机构中有一位能带领全体馆员进步、奋发的先锋模范,档案工作将向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

但是,对带头人的过度依赖也可能造成在带头人离职或退休后,单位的档案工作出现发展艰难,甚至倒退的现象。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包括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如此,当某所高校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重视且关心本校档案工作发展状况的时候,该校档案工作往往进步较大;当此领导退职或不再分管档案工作后,高校档案馆多出现一段时间的发展滞缓现象。

2.消除“马太效应”消极作用的对策

2.1合理制定档案资源建设规划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分类加工、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活动。这一具有系统性、创造性的工程,是高校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档案收集工作不可能做到“大而全”,一般的原则是“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就高校档案馆而言,首先要重视对27号令规定的基本大类综合档案材料的收集,在确保这些文件材料归档较完整的情况下合理扩展其他范围,如合同类、专利类等。其次,要对档案与资料、图书、实物等信息载体进行严格的区分,如网页信息、专著、礼品等可以作为信息资源保存在档案馆,但是与传统的档案应有区分,有条件的高校档案馆可以成立专门的资料类保管室。

2.2服务制度的完善

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服务素质是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出现“马太效应”的原因。如果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能够对校内外的查档者都做到热情、周到服务,那么就会出现轻松、亲切的利用氛围,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利用效果。档案馆在对查档者服务方面要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建立完善且合乎情理的利用服务制度,保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以制度为保障,才能真正体现利用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2.3全面提高档案工作整体队伍素质

为了避免出现带头标兵一走,档案工作便如同一盘散沙的局面,高校档案队伍建设中必须注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掉层、不断代、后继有人。这就好比要正确处理好“路、车、货、交通规则和驾驶员”的关系。有路无车不行;有了路和车,没有货不行;路修得再好,车再先进,没有优秀的驾驶员,仍是行不通的。驾驶员不可少,知識化、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更不可少。27号令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业务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馆领导应“热心档案事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有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精神”,同时要“年富力强,身体健康”,突出了人才兴档、人才强馆的理念。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对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利用服务工作和人才队伍素质增长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必须正确认识“马太效应”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发扬优点,规避缺点。

参考文献

[1] 朱 煜.马太效应.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6.1

[2] 陈国民.“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表征形式及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0.07

[3] 荣 华.着力构筑“三个高地” 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J] .中国档案,2010.02

[4] 薛匡勇.论档案馆的职能拓展及其实现[J].档案学研究,2010.01

[5] 陈 鹏.论档案利用与档案队伍建设的关系[J].兰台世界,2009.24

[6] 刘瑞芳.高校档案工作资源体系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09.22

[7] 刘 芸.高校图书馆中的马太效应[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8] 秦元福.论马太效应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影响[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

基于马太效应的企业发展分析 篇7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首先提出来的。马太效应不光存在于科学技术贡献方面, 并且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存在着。简单来说其实质就是:任何事物一旦有一点优势产生, 便会形成优势积累, 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强大, 反之亦然。换句话说, 就是强则愈强、弱则愈弱。

二马太效应的影响

1. 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

第一, 马太效应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 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 以“奉有余、损不足”为基本原则, 是一种客观的资源调节机制。在社会经济领域当中, 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企业内部的资源调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马太效应的存在能自发地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盈利多的企业, 使之能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 在企业内部的资源调控上, 也是由于马太效应, 使业绩较好的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和人员分配。这样可以客观地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第二, 马太效应可以使企业间形成良性竞争, 促进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马太效应的实质就是使强者越强、弱者愈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一个企业一旦形成产业优势, 便会不断地累积这种优势, 最终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反之, 一旦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则会让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于企业来说, 这种优势或者劣势将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收益上。因此,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就必须通过加强管理、减小成本、扩大规模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首先, 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 往往会使一些已经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所得到的超过其应得的, 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他的竞争者因为获得收益太少而退出市场, 进而产生垄断, 这样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次, 当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与优势企业差距过大, 市场占有率非常小时, 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 会使优势企业对弱势企业过度剥削, 使弱势企业应得的利益也无法保障。再次, 对于企业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占有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将来企业的收益情况, 如果一味地让优势企业占有较多的资源, 这样会使弱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甚至让其无法发展, 最终只得退出市场。“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 势必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情况, 最终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当今世界经济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南北差异等均是马太效应作用的结果。

三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中的表现

1. 企业发展地区性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由于国家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 再加上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 使得西部企业与东部企业相比较而言, 不但数量上有所差距, 而且在企业规模上也是明显不及, 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源分配差异上。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国家政策的选择,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大量引进外资, 并且形成了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较大的企业结构。资源分配方面, 东部地区首先获得了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在引进外资方面具有了先行先试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最初获得资源及政策上优势的东部地区, 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东西部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2. 城市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共有城市为660座, 根据2014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 中国500强企业在各城市的主要分布为:北京98家, 香港84家, 上海42家, 深圳32家, 杭州17家, 广州12家, 天津5家, 太原、西安各有4家, 其余500强企业零散的分布于各一、二、三线城市, 总体上依然是东部居多, 中西部偏少。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 北京、香港、上海、深圳这几个城市拥有的500强企业数量为256家, 占总数的50%以上, 仅北京就将近有五分之一。反观其他城市, 大多数所占比例不到1%, 有的甚至一家都没有。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城市之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

四启示及建议

不得不承认,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发展进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必然是一部分地区先发展, 然后带动全局共同发展。但是“马太效应”告诉我们, 当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之后, 它就会将自己的优势不断积累, 甚至剥削其他的新生发展对象, 最终造成两极分化的恶果。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应该人为地进行干涉, 加强调控手段, 防止由于“马太效应”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但目前在企业发展水平上地区性差距已经形成, 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所以政府应该从全局考虑, 及时调整政策和投资力度来遏制这种差距的继续扩大。

从措施上来说, 首先,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源分配, 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其次, 改变西部地区市场开放程度, 我们知道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最高, 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与政府最初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再次,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形成区域经济整合发展, 实现国内市场一体化, 使中国的经济市场成为一个整体, 才能让西部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 提高西部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 鼓励年轻人投身到祖国西部的经济建设中去, 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使之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钟萍.马太效应及劣势积累[J].黑河学刊, 2006 (6)

[2]宋冰冰, 王海艳.马太效应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68-69

[3]袁红, 吴明明.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及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 2011 (5) :747-751

[4]张福明, 孟宪忠.中国上市公司企业规模分布规律研究[D].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5) :65-68

[5]余百, 李天舒.马太效应[M].吉林出版社, 2002

浅谈“马太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8

关键词:马太效应,影响

近期一则有关歌坛小天后蔡依林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注意, 在人们对该则新闻惊叹羡慕的同时, 也引发了对该一现象的深思。该则新闻报道了歌坛小天后蔡依林涉猎各个领域, 她不仅是唱跳兼备、歌声甜美的华语歌坛天后;她还是专业的翻糖蛋糕师, 曾经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银奖;此外, 她还是服装设计师, 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室。蔡依林可以称作是人生大赢家了。娱乐圈中明星艺人身兼多职, 跨界发展的现象层出不穷, 这也恰恰印证了“马太效应”这一理论, 即处于优势地位的人, 他的发展境遇、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人, 其发展境遇、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差。纵观文献资料, 对“马太效应”的探讨涉及各个领域, 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在此仅对其在大学生这个特定人群中产生的影响作以简单研究。

一、“马太效应”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由于“马太效应”所具有的特点:1. 马太效应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是无性的。2. 马太效应是对社会现象的普遍真实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社会整体发展的某种规律。3. 马太效应具有优势叠加的功能。4. 马太效应强调稀缺因素的重要性。【1】可以彰显“马太效应”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马太效应”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关键武器, 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吸引人力资源总监的最大亮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单指成绩, 它是超出成绩之外的, 它更多的是强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等”【2】而“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太效应”理论在指导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上, 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自己的“稀缺要素”, 即能够使自己脱颖而出的能力, 基础就是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深刻地把握个体特征, 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奋斗进取, 不断努力, 充分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 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涉及很多方面, 如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特有才艺等。因此,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一方面, 学校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 如交流生计划、各种学术交流讲座等, 去鼓励大学生参加, 通过这些来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潜力, 发现大学生在某一方面独特的能力。学校应更多的关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大学生自身不应该被动的去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会或社团活动, 以及各种比赛, 主动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如参加模拟招聘会、参加边远农村支教活动等。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马太效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事物都是普遍具有两面性的, “马太效应”亦是如此, 其对大学生也存在着消极影响。由于其“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的理念, 对大学生学习、成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 以及个性发展。主要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如下:

1) 可能使大学生形成“成绩至上”的价值观。马太效应可能使大学生们唯成绩马首是瞻, 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 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差, 道德衰退, 不通人情世故等。近年来, 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 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成绩问题, 如奖学金申请失败、保研名额丧失和考研失败等。在“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引导下, 一旦考试失利, 则会对大学生产生沉重的打击, 以致于自杀。

2) 有可能会使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消磨殆尽。“马太效应”容易在大学生教育中滋生“肥马饱了也喂草, 不顾瘦马饿着跑”的不合理现象。成绩优秀的同学, 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较多的资源, 会使他们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动力。而成绩不好的差等生, 不仅得不到老师和学校的重视和鼓励, 还不得到那些有助于自己的学习资源, 容易使他们形成“破罐子破摔”的观念,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3) 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及大学生之间的隔阂、分化和对立。将大学生进行等级划分, 给予不同学生不平等的待遇。这种区别对待往往使得师生间感情淡漠, 甚至潜藏某种敌意, 而学生群体间的关系日趋不和谐。

三、“马太效应”的应对措施和策略

针对“马太效应”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行动起来, 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去应对。

1)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 要求高校把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教育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之上, 由大学生群体发挥主体作用。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所有受教育者, 调动和促使所有大学生不断积极进取, 并为之设立相应的奖项和评价机制。“马太效应”要求学校学生管理部门, 应该以鼓励所有受教育者, 调动和促使所有学生不断积极进取为出发点, 设立相应的奖项。

2)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 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能力素养大学生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能力素养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在校期间, 首先应该学好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其次, 可以有选择性的考取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资历证书, 为以后成功就业增加筹码。最后, 在校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 积累经验, 学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为以后踏入社会, 更好地融入社会做铺垫。此外, 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利用“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 努力在大学期间成为出众和拔尖的人才, 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企业和社会的注意力, 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耕.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成因及防范对策.《高等教育》2012年第七期.

[2]盛沛峰.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经济师》2008年第六期.

关于马太效应的 篇9

一、中职课堂教学中“马太效应”的消极表现及其根源

1. 从教师角度看, 体现为对中职生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受刻板效应的影响, 给予学生差别对待。老师往往喜欢那些认真听课、作笔记、成绩好的学生, 每次上课都把重点放在这些学生身上, 而忽视了不认真听课、不记笔记、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感受。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 教师往往根据优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及衡量目标达成情况。在课堂提问中, 很少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来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优生有优先, 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要么直呼优生回答, 要么学生略作思考后, 差生不敢举手, 教师就把问题交给了优生, 教师很少有时间和耐心俯下身来听取中差生的心声。

2. 从学生自身情况看,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容易导致他们在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自信心强的, 什么事情都敢于往前抢, 在一次次的参与中得到锻炼, 提高了能力, 增强了综合素质, 而自信心差的, 遇事犹豫、退缩, 一次次丧失锻炼、提高的机会。自强不息的学生处境会越来越好, 自甘放弃的学生处境会越来越差。比如,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天生怯懦, 不善表达, 有的学生不爱发言, 有的孩子不爱朗读, 这都是客观事实, 这不是他们的错, 没有几个学生天生不爱表现, 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教师发现了这种差异, 应该进行疏导, 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也像其他学生一样活泼开朗, 满足其表现欲, 可是, 有不少教师对此选择了放弃。教师常常把注意力给了表现好的学生, 而不善表现的学生就遭到教师的冷落。

3. 评价主体和标准单一, 评价学生的不公平性, 也是造成“马太效应”盛行的重要原因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 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往往造成冷热不均, 有失公允。比如, 评价手段简单, 课堂上教师常常根据学生答问或作业的结果来简单评价;评价语言不准确, 针对学生的答问, 教师常常以“行”、“不行”或“对”、“错”简单应付了事, 缺乏细致的分析, 在作业的评价上, 优生不论解答中是否有一些小毛病, 几乎都批“好”、“A”, 而差生可能做正确了也是“差”或“C”;评价对象不全面, 一堂课应该是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而教师却忽略了中低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上的感受, 他们未得到教师一点点的“恩赐”和“回应”,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偏见是一种不公正的看法。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个学生, 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评价体制中最重要的和非常有市场的依据就是偏重传统的智力标准, 更可怕的是, 学生考试分数竟然代表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仿佛也成为学生日后的前途和命运。这种偏见埋葬了无数学生的特殊才能。

二、如何走出中职课堂教学“马太效应”的误区

1.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型学生观

现代科学证明, 人的潜能可以分为体力潜能、智力和创造力潜能、个性潜能三大类, 其丰富性令人惊讶。而且人的潜能具有个体差异性, 一是表现领域不同, 如歌唱家的声带、钢琴家的手指、舞蹈家的身段等;二是表现时间不同, 有人早慧, 有人晚成。更重要的是人的潜能具有可开发性。通过一定的教育, 采取一定的方法, 就能够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正是如此, 陶行知先生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有阳光的姿态, 不管学生是参天大树、还是田间小草, 都要让他们有得到阳光普照的权利;不管他是富贵的牡丹, 还是路边羞涩的小花, 都要让他们有开花的权利。

2. 教师要努力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

首先, 要对所有学生充满爱。教育需要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对优生加以赞扬和表扬的同时, 千万不要冷落了“潜能生”, 要真诚地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 俯下身姿与他们交谈, 用真诚打开他们的心理防线, 与他们做朋友。当上帝关闭一扇窗户时, 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户。特列独行的“潜能生”一定有他的优点, 我们要手拿放大镜, 以浪里淘沙的精神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通过及时的表扬与激励, 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其次, 结合中职学生实际, 切实改进教学。要因材施教, 每一堂课都应精心准备, 注重分析与诊断, 既要考虑知识能力训练结构各个层面, 也要考虑本班学情。强化学法, 淡化教法。关注每一个学生, 细化每一个环节。

3. 改革传统评价机制, 建立对学生的多种评价方式

关于马太效应的 篇10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关于马太效应的 篇11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界定了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样的世界经济地位,提出了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的目标。

按此计算,十二五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5.8万亿,较“十一五”末总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40%。从官方、民间的统计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数一数二的消费品市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中国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现在处于世界第二位,略低于日本。预计到2015年我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高档消费品需求最多、最大的国家。

应该说,高端化是“大势所趋”,不仅是白酒企业,即使是饮料这些原先低附加值的日常快速消费品也在往高端化挺进。

为什么白酒品牌甚至众多的国内其他品牌都要往高端化发展呢?实际上,本质而言,有的企业为了逐利,实际上,更多的企业是为了抵御行业整合的危机。正是基于此,传统高端名酒还要不断地高端化,甚至奢侈化,大量的二线名酒就抓住机会跟进,更多地省区、地区品牌都在加紧速度推进品牌高端化升级,这就形成了白酒行业的““泛高端化””。

““泛高端化””是把“双刃剑”,对更多的企业而言,意味着衰亡,被高端化拖死或被强势品牌并购。对行业而言,““泛高端化””必然加速行业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带动产业的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面对““泛高端化””,很多企业需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的站队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应该考虑下,“十二五末”,甚至“十三五末”,“我的企业要站在行业中的什么位置”和“我的企业能够站在行业中的什么位置”。这是白酒企业高层需要明晰的,只有这样才能明晰企业自身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效果。

酿酒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末”中国白酒行业的产值是4300亿。针对“十二五”,很多企业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目标,有6家龙头企业明确提出了200亿以上的产值目标,7家二线名酒企业提出“百亿”目标,还有更多地板块强势企业提出了50亿目标,更多的省区强势企业提出了30亿目标,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二线名酒、强势品牌未公布发展计划。

粗略的计算,如果能够达成目标的话,3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也就是40家左右的企业将会占据行业90%的市场份额,50亿以上产值的企业将会占据行业80%多的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较“十一五”大幅提高。事实上,行业将会面临更多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整合,30亿产值的企业、甚至50亿产值的企业更多地面临整合,被收购或者主动出手。应该说,“十二五末”,白酒市场的主动权一定是掌握在百亿以上规模的企业手中。

由此而言,中国白酒的““泛高端化””是企业应对行业整合的自然反应。这种自然反应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高端化对于强化品牌根基至关重要。对一线名酒而言,品牌力处于下风,意味着全国市场的被动,对于省区、地区品牌而言,一旦中高档百元主流价格带升位为200元以上,或者次高端市场明显扩容,将经受强势品牌的巨大冲击,整体品牌力经受巨大考验,更多的省区、地区品牌将被全国性强势品牌定点除根。

第二,高端化必然带来产品结构的升级,从而带来利润水平的变化,高端化成功与不成功的企业将会面临截然不同的处境。

第三,高端化带来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品牌的高端化不是仅仅表现在竞争地位和利润水平上,还表现在企业的运营模式上。实际上,高端化的运营需要的不仅是品牌基础、品牌创新,除了茅台、五粮液这两个品牌,还没有哪个品牌还能够不一套好的营销模式就能成为顺利实现高端化。

全国性白酒如洋河,区域型白酒如衡水老白干,整个组织建设、营销模式所展现的优势都是厚积薄发的效果,不是一年、两年就形成的。那么,尚未高端化的企业或者高端化失败的企业,必定在营销模式和组织建设上落后优秀企业,而且,这种落后也成为了很多企业的致命伤。

21世纪的前10年,白酒品牌都在谋求中高档升级。可以说,“十二五”期间,行业的主要任务还是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情况不同的是,前10年已经成就了名酒品牌的中高档升级,同时,也将很多版块、省区、地区品牌拉到了百元主销价格带。

今后10年,白酒品牌升级将面临截然不同的处境,主要体现在:第一,传统高端品牌呈“群殴”状;第二,前10年升级比较成功的白酒品牌大举全国化;第三,省区、地区品牌全线高端化。所以说,“十五”、“十一五”期间,白酒品牌在行业中还各有分工,专注于哪一个价格带、哪一个地区去挖掘自身的优势,而现在则不同,全国、板块、省区、地区的品牌都进入“高端红海”,开心了广告商、渠道商,苦了厂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必须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高端化,高端化的发展必然加速行业的马太效应,最终成就的品牌不会很多,而且更多的向名酒聚焦。不管是名酒还是非名酒,必须避免被高端化“拖死”。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经验。国外葡萄酒有很多小品牌、“窄众品牌”、“小区域品牌”,很多都能作出自身的特色,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国白酒,省区、地区白酒企业如不能在自身的工艺上、品牌文化这些本质项目作出差异,形成积淀,将非常被动,很难依靠自身的白酒主业获得大的提升,甚至丢失自身的根据地市场。

微博中话语权马太效应的呈现 篇12

微博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当下对微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微博的特征和强大的影响力上, 却鲜有对微博的缺陷进行研究, 本文从话语权的角度入手, 论述微博的缺陷及其相关影响。

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

话语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 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寻求与他人沟通并企图影响他人的具体的言语行为。而话语权是指公民运用媒体或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渠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权”有权利和权力之分, 话语权也有“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区分。一是话语权利, 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公开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 这种话语权利只是从意见发表者的主观角度提出的。每个人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 就应该拥有同等的场合和媒介手段, 即他们有说话的权利和机会, 但他们的言论不一定被接受和认可, 他们能够传播信息, 却很可能没有任何传播效果。

二是话语权力, 它是指一定的话语机制和话语环境保证了话语表达的效果和力量。也就是说在表达完之后能够有听众, 而且能够获得传播效果。话语权力之中隐含着的是一种权力, 一种效果的反应。福柯说, 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在他看来, 话语权其实就是统治权, 拥有话语权的人具有统治的力量, 而事实上, 话语权在历史上从来都在掌握统治权的一方这种情况下, 话语权中的权力就可以认为是指说话的资格, 而这种资格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 同时又反作用于他的社会地位。话语权的保障是要通过话语权力的运作来完成的, 而话语权的实现又不单纯依靠话语本身, 而是来自话语以外的因素在协同作用, 或者体制、或者知识等。

完整的话语权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即话语权不仅体现为说话的权利, 同时应当保证拥有一种说话有效的外在支撑, 具体而言就是指社会环境和机制, 人们不但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还应该让别人倾听自己的意见, 从而保证话语表达的效果和力量。学者喻国明给了话语权一个表达:“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 但就其社会声音的表达而言, 社会层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 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大, 比如他掌握着某种权力, 操纵着某种国家机器, 拥有某种财产;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小, 因为一没有权, 二没有势, 三没有财, 对于后者, 就不能说他真正拥有了话语权。”[1]

微博加深话语权的不平等

从传播学的视域出发, 我们可以将话语权利分为两大权利, 即传播权与传媒接近权。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介技术手段, 很好地满足了作为权利主体受众的传播权与传媒接近权。

传播权传统上表现为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是指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传播的权利, 其核心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 传播权和传媒接近权更多地为精英阶层所有, 精英阶层可以更多地接近使用媒介实现自己的言论自由, 并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大众却苦于没有媒介、手段实现自己的传播权与传媒接近权从而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利。网络媒介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以及匿名性, 编辑把关的软化、政府审查和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提高, 为人们广泛参与公共事务, 充分发表意见和言论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网络媒介为公众话语权利的平等提供了契机, 而微博无疑又将公众话语权利的平等实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正如人们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批评一样, 其只保证了市场准入的机会平等, 却无法保证进入市场后结果的平等。因为进入自由市场前精英群体其原有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巨大优势会帮助其在自由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从而造成结果的不平等。

微博也是一样, 其保证了准入机会的平等, 人人皆可以使用微博发布信息, 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利 (传播权与传媒接近权) , 却无法保证起点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而且由于微博自身的技术特点在笔者看来它还加深了这种结果的不平等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 。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贫富分化、社会分化引起的社会结构失衡也明显影响到大众传播领域, 造成媒介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均衡, 既得利益集团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占有更多的媒介资源, 从而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力;而其他社会阶层占有较少的传播资源, 在意见表达和诉求上没有足够的空间, 甚至出现了传播失语的情况。

按照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我们完全可以将微博看成一个特殊的话语的场域, 可以说进入这一场域之前, 精英与大众之间就已经存在着话语权力的不平等, 这种话语权力起点的不平等在微博的媒介特点下不仅没有得到缩小, 反而变得更大。

按照布尔迪厄的理论, 场域的存在基于一个先决条件“即那些相信它所提供的酬赏并积极寻求这种酬赏的游戏者投身入这一空间。”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语:“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 以此确立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将自己的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 以此确立社会地位正是精英们投入微博话语场域所寻求的酬赏。这种酬赏, 这种话语权力利益的争夺, 被符号化为关注度、粉丝数量、转发数量、人气排行等。以新浪微博为例, 其以粉丝数量制定的关注度排行榜单, 前十名分别是姚晨、小S、赵薇、蔡康永、谢娜、何炅、杨幂、黄健翔、李开复、李冰冰, 这些粉丝数量众多的名人无疑就在微博这一话语场域里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力, 他们所传播的意义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精英在微博场域中把持并扩大话语权力, 由此可见, 微博场域并不是一个真正平等的场域, 在这个场域中仍存在着激烈的话语权力争夺以及话语霸权。

微博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之内, 虽然方便、快捷迅速, 便于信息文本的快速传播与入手, 但是在这140字里无法实现充分的、完整的逻辑理性讨论与事件前因后果的完整展示。往往在一分钟之内就会更新上百条信息, 不仅受众碎化了, 文本也碎化到极致, 因此, 微博中的信息是海量碎片化的。

据霍夫兰等人的研究, 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 同一内容的信息, 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 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 信源的可信度越高, 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 说服效果越小。面对海量的信息, 人们无所适从, 于是会选择费力程度最小的方式, 选择那些有话语权力优势的精英“意见领袖”, 成为他们的粉丝, 这样反而更加扩大了他们的话语权力, 造成话语权的更大不平等。

当下对微博的研究普遍认为,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的议程是“传媒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 在微博语境下的议程设置却更像是“公众议程→传媒议程→政策议程”, 传统媒介下的议程设置更多地为媒介从业者、精英所控制, 他们对议程进行筛选然后进入公众议程。在微博语境下的议程的提出筛选公众更多地参与进来并成为其中的主力, 然而在笔者看来不然。在微博的话语场域下, 由于话语权力的不平等, 议程设置的权利还是集中在精英手中, 他们传播的内容、议程决定了公众议程, 因而出现了姚晨之流的情感纠纷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中心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普通大众提出的议程往往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 即使成为公众议程也通常有精英参与进来, 通过转发等方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化某一议程设置。比如“微博打拐”, 之所以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程焦点, 更多的是由于赵薇、王菲、于峥嵘等精英的转发加入。

微博的碎片化狂欢

特伦斯·莫兰看来, 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 人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 没有连续性的语境, 支离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2]

微博就是一个本身结构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 而且居于微博关注度前列的是姚晨、小S这些娱乐明星 (政治、经济精英都不多) , 微博传播信息的主体关注的焦点也都是一些娱乐信息, 这些支离破碎的娱乐信息连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人们在这样支离破碎的娱乐信息中极容易“娱乐至死”。人们使用关注微博,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私欲, 看看那些精英名人每天做什么想什么, 在八卦中迷失理性与自我, 成为无聊的看客。

在关于微博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微博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公民社会的建设,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一个存在严重的话语权力不平等, 并将这种话语权不平等加以放大的媒介, 在这样一个本身结构就偏向图像与片段, 信息碎片化娱乐化无法形成智慧的整体, 极易“娱乐至死”的媒介里是无法实现公共领域的建构, 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 微博也缺乏有效的机制, 从而能够从中产生有益的公共议题。公共领域建构所需要的平等的话语权, 理性的公众 (更多的是娱乐化的大众) 等条件都不具备, 不无悲观地说, 微博不是公共领域建构需要的媒介手段。

结语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第一, 正义原则是所谓平等的自由原则, 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 正义原则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3]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 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 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 就是说, 利益分配应该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就话语权而言, 微博这一媒介为第一正义原则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媒介条件, 却无法满足第二正义原则, 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 反而容易造成马太效应, 使话语权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所以要实现真正的话语权平等不能把希望放在微博这一媒介上, 而且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建构公共领域至少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适合的媒介手段。为了实现话语权平等 (缩小话语权上的鸿沟) , “国家必须给那些公共广场中声音弱小的人分配公共资源———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见。国家甚至不得不压制一些人的声音, 为了能够听到另一些人的声音”。推动公民社会建设, 建构公共领域更多的社会力量应该集中在公民理性精神的培养上。

参考文献

[1]喻国明.21世纪传媒业揭秘[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1.[1]喻国明.21世纪传媒业揭秘[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1.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下一篇:研究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