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的

2024-08-28

关于垃圾分类的(共12篇)

关于垃圾分类的 篇1

摘要:探索实施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 从而达到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垃圾分类,节约型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 旨在结合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 北京市政府已向全市市民发出“参与垃圾分类, 建设绿色北京”的号召, 清运垃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大气, 而且有碍卫生, 影响人体健康, 甚至危机人类生命安全。

我校作为市级环境教育学校和绿色学校, 师生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意识已深入人心, 并已初步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目前正在进一步提高绿色学校的整体创建水平。

2. 研究目标

(1) 知识。寻找并理解学校现行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关系, 进而明确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技能。通过系列探索活动使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倾听、讨论、想像、交流、统计、推理、分析、决策等技能的运用与培养, 发展学生的各种环境保护技能。

(3) 价值观。从现实状况入手, 通过研究使学生从认识到实施垃圾分类, 在构建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理论支撑

本课题以《环境学》《生态学》《绿色学校构建理念》等理论为支撑, 通过绿色学校的深入创建,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还要通过学校的环境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着重加深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从小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 并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探索实施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

2. 意义

(1)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把在师生中开展节约教育活动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使全体师生从过去那种“地大物博”的思想中醒悟过来。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潜能、全体师生共建节约学校的同时, 借助社会、家长的力量, 形成一股学校、社会、家庭携手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力量。从而达到让“节约是福”的歌声唱满校园, 并实现“教育一个孩子,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的目的

(2)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德之举, 是建设绿色家园, 建设绿色北京的需要。

(3) 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管理情况。

2. 培训、宣传教育情况。

3. 垃圾容器管理。

4.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检查监督。

5.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日常检查。

6. 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处理办法。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校园内垃圾数量、种类情况等。

(2) 行动研究法。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身边发现问题, 亲身研究, 得到体验, 寻找解决垃圾分类的途径。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1.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学校垃圾分类情况 (2006年9月)

学校布置各班积极开展“校园浪费我知晓”的调查活动, 小调查员们开始观察学校的各个角落, 用相机拍下浪费的现象, 走访学校的后勤副校长, 询问学校浪费水、电的情况……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拉开了“节约, 我能行”全校节约共同行动的序幕。在“校园浪费我知晓”的汇报会上, 很多同学都表示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节约, 使更多的同学都有了节约的意识。

2.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明确各自职责 (2006年10月12月)

(1) 成立领导小组。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 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 我们成立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 分管教育教学、总务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为组员。通过管理、规划、建设、宣传教育、行动、总结, 把握实际、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校长:负责全面协调工作, 负责全校师生的宣传动员工作, 明确各处室的相关任务;负责资金、场地落实和学校的全面规划。支部、办公室:是核心部门, 负责协调、监督各处室的相关工作;负责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等有关工作;整理原始数据、文件等资料;并负责工作总结及各种总结汇报工作。德育处:负责师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系列活动使全校师生树立绿色观念, 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 开设图文并茂的专栏;校园洁净, 教室整洁, 卫生无死角, 垃圾分类统一处理, 不对校园及周边环境产生污染。教务处:负责各学科环境渗透教育, 各学科教育中有渗透环境的计划、教案及有关资料。总务处:为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 有表格记载。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学校各个管理层面的创建工作, 从学校的环境是否已满足了使用者需要, 学校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 学校的行动对当地环境美化的贡献等方面来评价学校的环境, 并就好环境的标准和如何改变学校环境提出建议, 在此基础上, 领导小组根据校情和已有的绿色教育基础制订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

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 考虑到此课题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投入, 将课题组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研究层, 由7名教师组成, 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挑选出热心于绿色教育事业, 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 他们主要负责在理论的指导下, 对课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研究, 并指导其他教师实践研究成果,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二层次是实践层, 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 主要任务是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 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 确定课题研究模式:确定理论核心—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分工协作—开展课内外活动—总结提高。

(3) 签订垃圾分类责任书, 提出鲜明目标。加强校园环境硬件建设, 使校园清洁优美、再生资源得以回收和利用。

为提高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 总务处主任作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参加了北京市市政管委、区市政管委组织的培训, 掌握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组织、指导方法及相关业务知识。

(4) 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及实施细则。 (1) 垃圾分类:分塑料瓶类、铝箔包类、纸类、废弃物。 (2) 回收时间及地点:物品按类分放, 不可回收类放垃圾筒集中处理, 每周四下午将可回收类交学校废品收购站。 (3) 回收收入:各班回收收入充作各班班费。 (4) 资源垃圾回收检查:各班资源回收列入整洁竞赛评分, 由环保小组每日下午检查, 若发现班级垃圾未分类、分类不全, 除立即登记, 扣除班级整洁竞赛成绩外, 并且要求当场分类, 始准予存放, 废弃物封口丢入垃圾筒。 (5) 实施要点: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工作。校区划分垃圾整理责任区, 依各班分配之整洁区实施。资源回收品, 各班各自整理集中于各班存放处, 收购站每周四回收一次。树叶、树枝、杂草及木制类垃圾放到校垃圾筒集中处理。一般废弃物之垃圾丢入垃圾箱, 每日由清洁人员清运处理。列入整洁竞赛评分。

3. 第三阶段:对师生、清洁工进行实施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及培训 (2006年10月12月)

为提高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 学校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渠道, 对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发动。如:在国旗下讲话时结合学校环境现状, 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 明确我们做到什么, 可以做些什么。学校专设有宣传栏, 利用广播、教学网络播放有关知识及录像, 采取横幅、橱窗、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宣传形式, 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扔垃圾,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提高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 倡导绿色生活行动, 使更多的资源从源头分离出来, 正确、科学地收集、处理垃圾, 使其尽可能地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保护环境, 从而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分类小竞赛、可再生废品回收行动, 学生不但学到了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 还增强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的意识, 提高了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学校增设了分类垃圾桶, 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 黑板报开辟宣传专栏,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利用晨会、思品课等教育阵地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进行区别、分辨, 并进行模拟练习, 防止学生混淆。另外, 学生们用易拉罐或矿泉水瓶两种貌似无用的材料, 经过自己的创意, 制作成有用的东西体现创新的价值。

我们意识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 对广大家长的宣传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在家长学校的活动中, 垃圾分类的宣传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 让环保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

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同学们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 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生活垃圾种类很多, 且成分复杂, 燃烧排放后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但是, 很多生活垃圾通过处理后, 能变废为宝, 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4. 第四阶段:

研究实施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能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垃圾处理实践中去检验, 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真正达到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目的 (2007年1月至7月)

(1) 提倡垃圾分类。学校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 统一部署, 将垃圾分成三类:一类为废纸、废书、废报、废本;二类为塑料瓶、袋, 易拉罐;三类为不可回收利用物品。一、二类垃圾回收, 并做好记录, 其余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则及时倒掉。增设了几个垃圾分类箱, 方便师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 倡导学生绿色消费。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合理的物质消费方式, 尽量限制和减少危及环境与个人身心健康的日用消费品。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不去接受太多的废弃物, 增加有限能源的利用。

在全校开展“爱护环境, 整洁校园”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全体师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传播环保的理念。为地球妈妈许下承诺:随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果皮纸屑;从今天开始,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总之,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绿色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

(2) 建立学生环保协会, 环保协会会长与会员层层竞选, 学生有了自己的环保组织, 他们的环保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环保小卫士”也积极行动起来, 对分类垃圾桶进行擦拭后张贴分类标识, 指导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并由保洁员进行收集和贮运。加强了卫生的督促职能和管理机制。每天中午和课间有“校园环境卫生督察队”的巡视, 对校园内师生的绿色行动进行监督, 成为绿色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使随意扔垃圾的学生减少了, 促使了各班卫生清扫的更干净、更彻底。

为充分开展环保活动, 各班都由同学们自己组织成立了环保小队, 他们不但平时坚持学习、搜集、交流、宣传环保知识, 而且自觉开展活动, 负责班内环境卫生保洁, 随时清除污物。

(3) 各班也积极开动脑筋, 想办法, 有的废物利用, 把家里不用的纸箱拿到学校做垃圾分类用, 有的班收集可回收垃圾,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班级对卫生区认真打扫, 还要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节约回收, 有效控制学校自身资源的污染。这样既保持了教室的清洁卫生, 培养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学校校园环境明显改哪, 学生乱丢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 学生环境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还出现了学生主动捡拾垃圾的现象。

(4) 环境教育联系家庭, 走向社会。我校坚持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互动, 形成“绿色行动”的合力。我们组织了“我和父母谈环保”活动, 让孩子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 要求孩子和父母利用节假日一同去参观生态教育基地, 在基地做一件好事、实事、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等, 有的家庭就针对旅游景区内人们随地吐痰, 乱扔废弃物、粘在地上的口香糖、垃圾箱的摆设及垃圾的分类回收等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开展“为了家园更洁净”“节约能源”活动等, 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同步发展。

(5) 我们还将绿色行动向社区延伸, 我们与居委会签署了“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活动基地”的协议, 使学生能经常搞一些公益劳动、宣传等;我们建立了“红领巾文明街”, 进行宣传、实践活动。各种活动的扎实稳步开展, 优化了社区环境, 密切了社区关系, 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扩大了社会影响, 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 带动了家庭、社区的绿色行动。

5. 第五阶段:

进一步深入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并着手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题 (2007年8月至9月)

六、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研究报告、材料的展示方式:现场活动。

七、研究成果和结论

自从加强了对垃圾的分类回收, 这项工作已有条不紊的在进行中。从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情况看, 效果还是不错的。学校环境卫生有了一定的改观, 各班的清洁卫生比以前打扫的干净、彻底, 多数班级的教室随时检查都是干净、整齐的, 楼道卫生保持也比以前好。大多数班级养成了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学生卫生习惯好转, 乱扔垃圾的人少了, 多数学生养成了把垃圾装入垃圾筒的习惯, 学生备有垃圾袋, 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垃圾放在自已的袋子里, 明显的减少了垃圾乱扔的现象。师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对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的正确率、容器投放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师生知晓率达100%, 现支持率达80%左右。

工作成效指标:

1. 班级分类情况:

80%左右的班级基本能按要求进行分类, 但部分班级分类不够仔细。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宣传和师生的逐步适应, 此项工作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实际投放效果:师生能够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容器。

3. 垃圾减量率:约15%。

4. 垃圾资源的利用、分类后可利用物的情况:

可回收的送到收购站, 垃圾处理后变成的有机肥料, 计划用于养花种草。

在市级检查验收中, 我校获得了好评, 被授予先进单位, 平谷区一小的环境教育有了可靠的途径、手段和适宜的方式, 环境教育初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 绿色校园、绿色生活正逐步深入人心, 不仅使师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的环境品质得到改善, 而且通过学生带动家庭, 通过家庭带动社区, 通过社区又带动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垃圾分类, 环保理念永在师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益, 陶华.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郭广寨, 陆正明, 石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的选择[J].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 (7)

[3]刘克鑫.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实践与探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关于垃圾分类的 篇2

一、你了解垃圾分类吗?

A.了解B.部分了解C.不了解

二、你的家人了解垃圾分类吗?

A.了解B.部分了解C.不了解

三、你的家中垃圾分类吗?

A.一直都是B.有时候C.从来没有

四、你身边有垃圾分类垃圾桶吗?

A.有B.没有C.没注意

五、你怎样看垃圾分类?

A.很好B.无所谓C.没事找事,太麻烦了

六、如果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你怎么办?

A.支持B.到时候再说C.不支持

多谢支持!

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 篇3

东京大学学术博士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

副所长、研究员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对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垃圾,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前几年横滨市把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试看几例: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不过,这与德岛县上胜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该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很多社区规定早8点之前扔垃圾,有的则放宽到中午,但都是当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环境或引来害虫和乌鸦。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往往会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三是人人自觉,认真细致。

养成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

四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又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这不过是再次重演了一个成功的故事而已。回首战后几十年,日本瞄准技术高峰急起直追,“日本制造”终于达到了笑傲世界的境地。日本民族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往往把一个危机思考为十个,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上世纪60年代的严重环境污染“逼”出了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的深刻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就在认真克服一个个危机的过程中,日本把其他先进国家一一超过。

我的一位年长的日本友人曾被长期派驻西欧,他说起过每年回国探亲时逐年难买礼物的“尴尬”。这是因为,他的亲戚、朋友由原来追捧西欧产品纷纷变得喜爱精工手表、丰田汽车、尼康相机等世界一流水平的本国产品了。如此成就的取得,除了有高效、合理的管理体系外,靠的就是广大民众的精神与干劲。而垃圾分类中透射出的那种认真精神,无疑是其中最放异彩的一个部分。

日本人最讲认真、细致,这在众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东京都各商业区人行道上的地砖几十年都不会出现凹凸不平的塌陷,建筑师要求楼梯毛坯的背面等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整洁光滑,等等,不胜枚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上述事例给我们很多启示。仅就垃圾分类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硬件还远不能与日本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还是在软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在于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由此引申开来,只有大家都摒弃嫌麻烦的想法、大概其的思维习惯和安于中流的低标准,才有可能做到垃圾分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消灭城市管理中“三不管”的死角,有专人来治理脏、乱、差的现象。

关于垃圾分类的 篇4

城市生活垃圾所指的是, 在城市范围内, 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其为这个城市服务而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 涵盖居民的生活垃圾、街道与公共场地的清扫垃圾、商业活动产生的垃圾、医院生活垃圾等。这些生活垃圾中包括废弃纸张、废弃的厨余物、废弃的织物、草木、废玻璃、砖瓦等。

何为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来讲, 这是生态经济中的一种, 其遵循生态学的有关规律, 进而改变人们的经济活动。在该经济主张下, 环境与经济应和谐发展, 其主要的特点是高利用与低排放。各种资源在这个不停进进出出的模式之下, 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能够从本质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 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是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座城市要想保持整洁与卫生, 其必须要妥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对其进行分类收集、清运与处理, 这一过程是保证生活垃圾能够减量化与无害化。由此可知, 要想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就必须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道路。通过合理地分类, 可以再次被利用的垃圾成为资源, 被二次利用;有危害的垃圾被特殊处理, 保障其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保护人类。

但是,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还是没有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其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还是进行混合收集, 这使得垃圾的量增多, 其无害化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垃圾使用混合收集的方式时, 非常容易混入危险的废物, 比如说废旧电池、废油等, 这非常不利于危险废物的处理, 加大了处理难度。与此同时,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垃圾混合处理产生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的优秀经验

(一) 日本的有关优秀经验

在日本, 其具备非常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 其民众也具有非常高的垃圾分类意识, 这种意识已经渗透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其城市的各个街头, 所配置的垃圾箱一般有三个投放口, 依次是饮料瓶投放口、可回收的纸张、其他垃圾。在这个国家里, 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民众, 都觉得按照规定来投放垃圾是一项必须遵循的事情, 需要认真执行。在这一国度里, 垃圾不仅仅要分类投放, 还要按时扔, 这已经是老幼都遵从的原则。其每年的12月, 居民小区的民众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年历, 该年历内每个月的日期都由不同的颜色标注, 其下方特殊注明, 各个颜色所涵盖的意义, 也就是哪一天可以投放什么类的垃圾。在此过程中, 之前日本居民所使用的黑色垃圾袋全部改为白色透明的, 这也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回收, 由政府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力倡导。这种白色透明袋的全面普及, 使得各个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成为高效。

(二) 德国的有关优秀经验

在德国, 其针对垃圾分类专门进行立法, 设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1972年, 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废弃物处理法》, 该法的推行开启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序幕。1991年, 该国在此推出《废物分类包装条例》, 此条款的颁布目的是降低包装废弃物的量, 针对那些难以避免的一次性包装废弃物, 其规定需二次利用或循环。1996年, 该国实行《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 该法确定了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 即循环经济理念。其主张所有的资源都要节约使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量, 实行循环经济回升利用的相关产品有:包装废弃物、废汽车、废旧电子设备、废旧电子器件、废旧建筑、废旧织物、废旧电池、废旧地毯与废木柴等。在2000年,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对外实施, 依据这一法规从事再生能源的有关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 从而推动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垃圾分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措施

(一) 加快完善各项法规和配套管理体系

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 政府部门应积极针对该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 鼓励个人与小区参与环保工作。政府部门应给予居民参与体验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好处, 针对那些认真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 其应降低垃圾收费标准。针对可回收的垃圾, 如果居民能够遵循收集要求, 认真执行, 那么这部分的垃圾费可以免收。二是政府部门应加大该方面的宣传工作, 尤其是侧重于公众参与方面。在垃圾分类回收这件事上, 公众的参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工作, 公众的环保意识能够有所提升。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可动员中小学生以切身劳动的方式参与其中, 是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 政府要加强与小区物业管理的合作

一是, 小区物业方面应针对小区垃圾分类的需求认真设计与配置垃圾收容器。其应进行科学的规划, 不应简单地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个垃圾箱, 应进一步细化。小区的物业方面所提供的垃圾收容器应统一规划, 实行统一的标准。这方面, 可以借鉴香港等地的优秀经验。在香港多数社区都配置多种类的垃圾箱, 以颜色为投放依据, 其蓝色为废纸张, 并且只留下可投放纸张的入口;其黄色为铝罐收集箱, 虽然投放口不大, 但是内部容量大。这些垃圾箱只需月清理即可, 而其他厨余类的生活垃圾则需要放置专门的容器中, 每天被清理。

二是, 小区物业可根据该方面的需求设置专门的检查小组, 对做的好的家庭或个人进行表彰;其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工作, 引导家庭的参与, 在活动中传递给居民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有关知识。与此同时, 政府还可以强制性地规定小区必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未按要求执行的, 相关执法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处罚。这样做能够大幅度提升小区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效。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主流经济概念之中, 循环经济已经被深入融合,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循环经济之下, 相关的资源的功能性通过循环利用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 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在此之中,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是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 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在内在联系出发, 阐述我国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并指出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杰.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研究[J].中国商论, 2015 (07) .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提案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珍惜资源、减少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人们若能正确地将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加工再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就能得到有效节约,自然环境就能得到保护,家园会更加美化。正确分类投放、回收、加工再利用垃圾是件既环保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大事,是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的方式仍是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这毫无置疑会带来垃圾污染、资源浪费和垃圾处理场地紧张等问题。那么如何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好呢?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了。

说到环境保护,日本可以堪称为世界典范,日本的街道是非常的干净的,就是雨天路面的积水也是非常清澈的。日本之所以能堪称为世界典范,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是功不可没的。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日本对垃圾的高度详细的分类和有效利用,和垃圾分类措施顺利实施的成果。而日本的垃圾分类措施能顺利实施,是因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强、自觉性高、国民素质高、法律保障全,宣传力度强、垃圾处理方法先进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等。而我国长期以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即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裸露地堆放在各城市周边的垃圾场里。各大城市逐渐被垃圾所包围,“垃圾围墙”将很有可能成为可怕的现实。

我国的垃圾分类早已有提出和实施,但效果不可乐观,中国的垃圾分类回收难以实施的问题在于观念滞后、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做出的努力不够、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乏、相关法律不健全等等。日本有很好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经验,即国家政府重视、有切实可行的消减目标以及对国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教育等等。这方面我们得好好借鉴和学习日本,去努力的改进,解决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问题。

我国目前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弊端有哪些呢?

一、占地过多。

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第二、污染空气。

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

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

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

目前,全国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

面对过量的废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如果我们把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重新回收利用,例如一些瓶瓶罐罐、纸盒、手提袋等,使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倡导了一种“3R”生活方式(Reduce,Reuse,Recycle),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是日本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日本国民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一、科学细致的分类方法

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体现了政府与市民自治组织、市民之间的高度互动和配合。政府在设计制度时十分仔细、认真,各种考量都非常科学、周到。

日本大街上没有垃圾桶,垃圾要在规定的时间放到规定的地方,这就是日本垃圾的“双规”,并且垃圾分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到不同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小到不同的社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垃圾分类标准。垃圾收集日和时间取决于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每年的12月份,居民会收到一张特殊“年历”,标记着来年收集不同垃圾的日期。年历会用黄、绿、蓝等颜色来标注。同时日本各市政府会给当地居民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表,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此外,社区也会通知居民一周中哪一天收集哪种垃圾。政府给市民不定期配发生活垃圾计划简报,只要计划有变,无论是多么小的变化,都会及时通知市民。

日本的垃圾大致分八类,包括:可燃垃圾、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有害垃圾、大型垃圾。每一大类都有细致的分类指引,据说一个香烟盒,其纸盒外面包的塑料薄膜是塑料,封口处的那圈方便拆开的装置含有金属物质,盒子是纸,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3类。

二、行之有效的收费体系

合适的收费制度往往能够成为环保的催化剂,日本将垃圾收费制度深入运行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垃圾减量化。日本的垃圾分类收费制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可行的收费标准。

在部分城市,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是免费的,以有利于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可焚烧垃圾和不可焚烧垃圾的收运,则要按垃圾体积付费,每100升付300日元。付费方式是市民到指定地点购买特制垃圾袋,不同容量的垃圾袋价格不同,其价格包括了垃圾收集和处置的费用。塑料袋分为可焚烧垃圾和不可焚烧垃圾两种,尺寸有10升、20升和40升。目前,厨余垃圾被归类为可燃烧垃圾,但政府鼓励市民使用特制的装置将厨余制作成有机肥料,一些酒店、宾馆等产生大量厨余垃圾的经营单位也会使用特制容器处理厨余垃圾,制作成有机肥料后无偿交付给农户使用,这样也可减少废弃垃圾的费用支出。

三、精密完善的配套产业

日本的垃圾分类,给我们建设文明城市、培育文明意识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现了“垃圾分类”概念背后精密的管理和复杂的运营机制。

个人和家庭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处理的第一步。垃圾处理的第二步是回收车辆分类运输,有专门运输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盒的车辆,也有专门运输罐头、玻璃瓶和塑料瓶的车辆等。日本在实行计量收费后,为了方便专门车辆走街串巷收集垃圾,特意将其吨位降低一半,但增加了一倍的运输车辆。第三步,垃圾最终到达处理工厂。不同的垃圾处理厂专长不同,有处理可燃垃圾的、有处理有害垃圾的、有处理大型垃圾如家用电器等、有处理塑料瓶的等等。

如此大的工作量和就业机会,使得日本的回收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回收公司。垃圾的回收工作并非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而是各大回收公司负责。但在奉行生产责任延伸制的日本,很多回收公司都是由生产企业直接建立的。如造纸厂会建立处理纸类的回收公司,同时回收后的纸张可以直接生产为再生纸,实现产业的循环。

四、全面到位的宣传措施

在日本,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但现在,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

这样的结果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是分不开的。从幼儿园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所谓“小手拉大手”。时至今日,当时的幼儿已成为家庭的支柱,垃圾分类的习惯和环保意识也深深植根于每个家庭当中,然 后母亲再手把手教下一代。幼儿园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育和宣传,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真分类精神,如要求家长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颜色图案不同的包(书包、装各种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毯子的包等),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内,等等。以培养孩子的认真精神、锻炼孩子分类能力的第一步。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以及对待此事的认真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一项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好的制度源于顺畅的操控系统,日本的垃圾回收就是一个高效的运转系统。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职位,垃圾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完整的收购、运输、销售、加工、成品市场等产业体系的支持,垃圾分类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只能是劳民伤财的空忙。

就我国垃圾分类推广的现状而言,除了继续完善各种配套设施、相关法律法规及产业链,主要应该在宣传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形式多样化,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直至成为一种习惯,将宣传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宣传教育,虽然营造了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大家都知道有垃圾分类这回事,但真正懂得并实施垃圾分类的居民只占少数,许多居民甚至认为这是政府的“又一项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无法深入理解垃圾分类的原因和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垃圾都是由政府在默默地处理,除了少部分跟垃圾有接触的居民外,很多居民并不知道垃圾被运往哪里,也不知道垃圾是怎么处理掉的。这种情况下让居民去实施垃圾分类,等于是给他们“添麻烦”,也就不可能去认真配合了。各种各样的垃圾分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但有很多居民是为领取免费的垃圾袋或各种礼品而去的,分类垃圾袋拿回家了照样不分类扔垃圾。在开群众座谈会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居民按照要求将垃圾进行分类了,扔到楼下垃圾桶内又被混合收集了,分类的积极性大大受挫。

在宣传方面,可依托居委或物业加大居民宣讲会的密度和力度,定期举行针对居家老人和主妇们的讲座,认真解答居民的各种疑问,让大家从心底里去认同垃圾分类的理念,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这样才更容易在行动上去自觉执行。以学校为辐射中心,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从而去带动和督促家人也形成好习惯。针对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采取不同的宣讲形式,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习惯融入课堂、游戏、课外作业中,带回家庭里,同时家里的老人或主妇也在小区或居委了解到垃圾分类知识,这样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督促,能够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社会的基本细胞单位做好了,整个社会也就不愁做不好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可以作为宣传队伍的补充力量,开展丰富有趣的宣传活动。

在台湾看垃圾的分类与收集 篇6

笔者注意到台湾已在认认真真做垃圾分类纯系偶然。3月3日,笔者到达台湾高雄的第二天,独自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找卫生间时,在一个过道上,笔者无意中看到一排摆放整齐垃圾箱,箱上写有标识:“金属类”,“纸类”,“厨余”,“一般垃圾”、“塑胶类和免洗餐具”。呵,这儿在做垃圾分类呀!

笔者朝这些垃圾箱中看,每个箱内投放的废物都与标识写的相符。“一般垃圾”的标识上详细写着“传真纸,卫生纸,塑胶袋及筷子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一般垃圾”将运去焚化,而金属类、纸类、塑胶和免洗餐具叫做“资源物质”,由环保局指定的公司上门回收。“厨余”是指剩饭菜,集中放在一个带盖的小桶中,每天下午有专人来收,用于喂猪。笔者问道,资源物质和厨余的回收者是否给博物馆一些费用作为回报?回答是:都是免费的。

3月4日,笔者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题为《垃圾回收率10年成长36%》的消息。文中说:台湾环保署昨天表示,台湾的“垃圾回收率从1998年的5%,到去年底已超过41%,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运量也从每人1.143公斤,降至每人0.532公斤。垃圾处理已有9成以上采用焚化处理,焚化后底渣累计再利用量达172万吨,回收36万吨铁及6万吨非铁金属,回收的有价资源达7.8亿元。在这些底渣中,也发现民众丢出的钱币,估计每年可拣出约价值100万元的硬币。环保署呼吁民众将垃圾分类做得更仔细,未来底渣再利用范围可以再扩大,用于自行车道用砖或人行步道用砖。”

在接下来游台湾的几天时间中,笔者从南部的高雄北上到台北,所到之处都看到,无论在大城市的学校。餐馆和居民楼,还是在小城镇的街巷中,垃圾分类的做法已很普及。台湾人在家中已习惯将垃圾按“一般垃圾”,“资源物质”和“厨余”三类分开投放。人们都知道,这样做可以减少垃圾焚化厂的处理量,节省垃圾处理成本,资源物质可再生利用,厨余可制有机肥或高温蒸煮后喂猪,对此,家家都支持将资源物质和厨余无偿交给回收者。有时,回收公司也会送一些再生纸做的手纸来回报居民。

台湾清运垃圾的时间是在每天下午。收集车一前一后,前一辆是大容量的环卫车,专收“一般垃圾”,后一辆是卡车,专收“资源物质”。清运垃圾的时间一到,两辆车播放着音乐,一前一后缓缓沿街行驶。听到音乐声,街边店铺或住家的人们就会把分类垃圾袋从屋中拎出来,“一般垃圾”交给前车,“资源物质”交给后车。厨余有专用的大桶单独收集。台湾环保署向公众公布的可回收“资源物质”除了纸,塑胶、玻璃,金属外,还包括废干电池、废照明光源,废电脑、废电视机、废冰箱等。

笔者看到,收集“资源物质”的车上常印有回收公司的名称,有些注明是“智障人士回收公司”,这使人更易理解,台湾民众为何支持无偿提供“资源物质”。台湾的实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 篇7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处理

1 引言

垃圾分类是对传统的垃圾收集处置方式的改革, 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 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 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减少垃圾处置量, 改善生存环境质量, 是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 近年来深圳跟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一样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局:一是垃圾产生量剧增。据统计, 深圳近年来的垃圾产生量年均增幅约为8%, 目前处理量已达13100t/d, 按此增长趋势, 预计2015年将达到17800t/d。二是现有处理设置严重不足。深圳现有的三座卫生填埋场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 无害化处理率呈下降趋势, 如:深圳市下坪填埋场设计处理能力为2000t/d, 实际处理量在3500t/d以上, 高峰值达到4 500t/d;深圳市宝安区老虎坑填埋场设计处理能力为1800t/d, 实际处理量在3500t/d以上。三是新建处理设施困难大。近年来焚烧厂建设举步为艰, 如深圳市白鸽湖垃圾焚烧厂 (1000t/d) 、南山垃圾焚烧厂二期 (800t/d) 项目建设, 均因环评原因, 进展缓慢。

目前垃圾问题逐渐成为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并日益引起公众忧虑和社会矛盾, 垃圾分类作为源头控制的典型措施、减量化的重要手段, 被重新提上议程。

2 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深圳市政府自1998年以来就已经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在2000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 出台了《深圳市环卫设施总体规划 (1996~2010) 》, 提出深圳2005年至2010年的城市垃圾分类率达60%~90%, 垃圾回收率在2010年达到30%。10年过去了, 深圳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没有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立法体系。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缺乏配套政策, 现有立法缺乏执行力, 总体操作性差。深圳出台相关的法规对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末端处理等实施细则没有加以规定, 导致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在实施上的作用与预期有相当的差距。

(2) 缺乏资金保障。“没有前期投入就没有垃圾分类”这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无论是宣传、设施建设及设备设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这方面的投入没有落实到位。

(3) 缺乏统筹机构。深圳的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由市城管局负责, 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由原市科工贸信委负责, 有毒有害垃圾和电子垃圾由市人居委负责, 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 缺乏统筹。

(4) 公众认知度低。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 73.3%的受访者没有垃圾分类意识或习惯;55.6%的受访者不了解垃圾分类, 不知道该如何分;还有44.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1]。

(5) 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不健全。在收集、运输、处理和回收利用方面均缺乏配套的设施设备, 垃圾分类流于形式。

3 推行垃圾分类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完善政策法规, 推进相关政策体系建设

深圳应尽快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将垃圾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理等各个环节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3.1.1 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在不断修订完善现行法律的基础上, 制定垃圾分类回收的管理条例, 详细规定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各级职能部门垃圾分类的管理职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垃圾收费制度等。垃圾的属性不同, 回收利用方式也不一样, 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性质及资源回收利用的不同情况制定对应的各种配套法规, 如《电子垃圾回收管理办法》、《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管理办法》、《食品垃圾回收办法》等。

3.1.2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细则

结合自身区域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其中垃圾分类应按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环境影响和不同的处置方式, 分成若干种类。由于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基础薄弱, 分类技术工艺不成熟及处理方式不完善等因素, 分类类别宜由简到繁, 由粗到细, 并将居民厨余垃圾列为重点处理对象。在居民小区以垃圾干湿分类法为主要垃圾分类方法, 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 (俗称“湿垃圾”) 、有害垃圾 (社会危险废物) 和其他垃圾 (俗称“干垃圾”) 等4类。从深圳万科金色家园、塘朗雅苑等试点情况看, 垃圾干湿分类法简单易懂, 居民容易接受, 不但便于前端收集也有利于后端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3.1.3 推进生活垃圾排放按量收费制度

目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方式与垃圾排放量关联度不高, 通过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促使垃圾减量的效果不明显。根据日本、德国、台湾等地的经验, 经济杠杆是促使垃圾减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有必要对现行的垃圾处理收费方式进行检讨和研究, 实行生活垃圾排放按量收费。制定有利于源头减量的政策规范, 如推进清洁生产, 禁止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 限制一次性用具的使用。

3.1.4 出台餐厨垃圾管理专项法律法规

让餐厨垃圾管理摆脱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步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同时, 根据专项法律法规实行了餐厨垃圾行政许可制度, 通过政府授权或招投标方式确定收运和处理运营主体, 让资质水平较高的运营企业从事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理服务, 并配合运营单位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进行源头执法。

3.1.5 明确回收义务,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裁机制

在我国许多企业对回收义务不积极不主动甚至采取回避态度, 深圳作为中国的特区应敢于先行一步,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裁机制, 应立法指明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 明确规定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义务。同时, 对于违法行为视程度的不同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上的制裁甚至追究刑事责任[2]。

3.2 整合资源, 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因此提供资金保障必不可少。在起步阶段, 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非常庞大, 包括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 增设垃圾分类和收集器具, 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混合收运系统, 建设垃圾分选设施, 以及清洁工人增加劳动量、增加管理成本等运行维护费用等, 都需要前期投入以保障顺利开展。

工作启动后, 应以市政府投资为主, 适当吸纳部分社会资金, 并建立垃圾分类专项基金。同时完善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在分类中的作用, 扶持具有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收运企业和回收公司, 扶持资源再生利用示范项目。政府应适当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主要包括垃圾收费制度、押金返还制度以及实行环境税收政策等。通过各种市场和经济的手段, 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大量减少居民的生活垃圾的排放量, 而且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3.3 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完善的机构建设是坚强的后盾。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城管、公安、工商、市场监督、环保、农林等多个部门, 协调管理的难度很大, 仅仅靠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很难管好。但深圳目前基本上仍属于各部门条块分割式管理, 环卫部门在承担相应管理工作时遇到了明显的权责不对等现象。另外, 人口结构倒挂, 外来流动人口约为1200万人, 家园意识较弱, 难以配合政府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涉及面广, 环节众多, 协调工作量大, 应当成立市领导牵头的垃圾减量和分类工作委员会, 成员单位包括市城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委、市经贸信委、市人居环境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 负责综合协调、研究政策和监督落实, 建立长效的综合协调管理和联动机制, 形成政府综合管理合力。在市城管局成立专门的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机构, 负责全市垃圾减量和分类的日常管理工作。

3.4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工作也是垃圾分类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须认识到, 垃圾分类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电视、电台、海报、公交、地铁等传统宣传手段普及分类知识, 指导公众按照分类细则进行垃圾分类;政府部门可通过发布官方微博、撰写博客、建设网站等网络传播手段与公众沟通交流, 编写并定期发布垃圾分类简报、召开新闻发布会、居民座谈会, 引导市民积极参与[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 为垃圾分类工作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体系

3.5.1 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

(1) 进一步完善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酒店、商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应按照标准配置可回收物贮存设施。居民小区设立具垃圾减量分类咨询、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预约回收服务等功能的资源回收服务站。

(2) 居民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区域范围内设置了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 分出的厨余垃圾可就近处理。未设置的, 由专用车辆运至大型厨余垃圾设施进行集中资源化处理。

(3) 餐饮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由获得行政许可的单位单独收运和处理。在餐厨处理设施建成前, 可先实行收运许可证制度, 待处理设施建成后, 再给予运营企业处理许可证。特别是要先将废弃食用油脂收集, 消除“地沟油”重回餐桌的安全隐患。

(4) 有害垃圾使用专门的容器收集。定期交给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按照目前垃圾收集、运输方式运至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5) 对现有垃圾收集车更新改造, 安排指定颜色的垃圾车辆负责相应的垃圾进行收运, 避免混合收运。

3.5.2 加快末端利用处理设施的建设

通过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特殊处置, 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因此垃圾分类关键是后续处置系统与源头分类是否匹配。目前, 深圳无法保证分类出来的垃圾有出路可去, 这就容易造成“前端搞分类, 后端大杂烩”的恶劣影响。因此加快末端利用处理的研究及处理设施的建设极为迫切。

3.5.3 制定以垃圾减量为核心的废品回收政策和计划

整合规范现有废品回收系统, 对一些如利乐包装、玻璃制品等低价值的废品实行专项补贴, 扩大回收物品目录, 以减少末端垃圾处理量, 杜绝获利大的抢着收, 获利小的收得少, 没有利益的无人收, 造成二次变废。通过完善市场化运行体系, 逐步建立规范有序、适度竞争、监管有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回收利用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志军.垃圾分类处理, 深圳准备好了吗[N].深圳晚报, 2011-02-21 (4) .

[2]余洁.关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 (4) :13~15.

关于垃圾分类的 篇8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德国,大学城垃圾资源处理,启示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开发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着力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一个高能耗国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我国而言, 促进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肩负起了防止全球气候恶化的大国责任, 更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事关重大, 而控制垃圾的产生、对已经形成的垃圾进行分类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为创建低碳社会所做的小事情。我国垃圾分类相对比较落后, 早在2000年, 国家就把北京、深圳和桂林等八个城市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是, 从试点情况看, 分类效果差强人意。大学城是一个小型社会, 作为其主要成员的大学师生是觉悟高、素质高的团体。吸收德国经验, 率先在大学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把大学城打造成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基地, 以此带动全社会一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让每个人都参与低碳社会建设,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德国生活垃圾分类

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经过110多年的发展, 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在德国, 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 垃圾处理公司每年都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说明》和《垃圾清运时间表》。垃圾分类很精细, 所有垃圾都要求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或收集地点。每栋居民楼都配有四种颜色鲜明的垃圾桶。比如, 在柏林有蓝色、绿色、黄色和灰色四种颜色的垃圾桶。蓝色垃圾桶放可回收利用的纸类, 绿色垃圾桶放玻璃制品, 黄色垃圾桶放塑料包装、金属垃圾和日常废旧塑料等, 灰色垃圾桶放有机垃圾。对于像灯管、电池、过期和剩余药品、化学品等危险垃圾, 政府会向居民发通知, 说明收集这些危险垃圾的时间和地点, 居民必须把这些危险垃圾送到指定地点, 以便统一进行无害处理。另外, 学校和大超市设有废旧电池收集箱。至于沙发、床垫、冰箱等大型家具、电器垃圾, 也需要送到指定的回收场。

二、我国大学城的垃圾问题

国内除了像广州大学城、南京大学城这样相对比较成熟的大学城以外, 也有像广西平果县高校园区这样刚刚起步的高教园区。随着大学城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大学城所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 垃圾处理问题也需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大学城垃圾主要有三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塑料、废旧衣物、废金属、废玻璃等。其中废纸包括旧书、各种包装纸、办公废纸、广告传单、快递纸盒、商业包装废弃物等;废塑料包括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白色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等;废金属包括易拉罐、铁皮罐头等;废玻璃主要包括饮料瓶。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饭剩菜、果皮等。有害垃圾主要有废电池、废电子产品等。教学区和办公区最主要的垃圾是废纸和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 食堂区的垃圾主要是剩饭菜、瓜果皮、餐厨等不可回收垃圾。宿舍区的垃圾则比较多样化。大学城是人口集中的小型社会, 尽管其成员素质比较高, 但是对垃圾问题的认识普遍比较欠缺, 环保意识差。比如, 做不到自觉尽量少的产生垃圾, 不能正确地把已经产生出来的垃圾正确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 甚至有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污染了美丽的校园, 影响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环境, 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发展。

三、德国生活垃圾分类对大学城垃圾资源处理的启示

1.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师生对垃圾的认识

德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环保教育, 学习垃圾分类, 环保已成为德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都会产生垃圾。我国大学城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 垃圾量大, 垃圾中的细菌大量繁殖, 容易导致教学区和生活区蚊虫滋生、臭味扑鼻, 破坏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像电池这样的有害垃圾如果处理不当, 有可能直接污染土壤、空气和水资源, 最终对人类自身和各种生物造成危害。所以, 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讲座、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宣传垃圾的可危害性, 让师生认识到垃圾处理与自己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次, 要促使师生控制垃圾的产生。德国垃圾管理的思路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对垃圾问题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控制垃圾的产生。大学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不容小视, 很有必要通过加大宣传工作, 促使师生自觉减少不必要的垃圾。具体来说, 可以动员师生使用自己的餐具,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让师生认识到垃圾的可利用性, 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 对已经产生的垃圾, 经过资源化处理, 或手工加工, 让它们变废为宝。

2. 创造垃圾分类的客观条件

尽管生活垃圾初始分类特别精细, 但德国人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和垃圾处理公司创造的良好条件。德国每栋居民楼都安放有四种颜色的大垃圾桶, 用来放置不同的垃圾, 对于一些像废弃电池、家用电器等特殊垃圾, 垃圾公司会设置专门的回收场。我国垃圾分类相对比较粗放, 大学城一般只设置两种垃圾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其实如果把垃圾分类做得再细致一些, 适当增加垃圾桶的种类, 在教学区增放装废纸的垃圾桶, 回收旧报纸、办公和学习废纸等;在食堂区和每栋宿舍楼下增放装厨余垃圾和剩饭剩菜的垃圾桶;在教学区、宿舍区和校园过道上增放装各类饮料瓶的垃圾桶;在宿舍管理处设置回收废旧电池和废弃电子产品的收集箱, 定期交给城市环保部门做统一处理。并且把这些垃圾桶做成不同的鲜亮的颜色, 在垃圾桶上张贴可投放垃圾的名称和对应的图片, 让人一目了然。还可以指派人定期收集垃圾桶里的废纸和饮料瓶等卖给废品回收站, 所得资金用作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经费, 也可以奖励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或用作助学金发放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正在建设的和将要建的大学城和高校区, 更要在建设之初就做好规划, 合理地投放垃圾桶, 为垃圾分类创造先提条件。

3. 先行处理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对于旧书、旧衣服等旧物品的处理, 可另辟蹊径, 发掘其利用价值。应尽量在大学城内实现循环利用。学校可以在图书馆摆放专门的书架, 学生把想丢弃的旧书放到书架上, 供其他同学免费取阅, 阅读完之后再放回到书架上。一个同学想丢弃的图书可能正是另一个同学想阅读的书, 大家都把旧书放到书架上, 既可以实现旧书循环利用, 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一些生活用品, 可能用过一两次就闲置下来了, 学生会或学生社团可定期设置小型跳蚤市场, 让学生们把闲置物品转售出去, 而不是随便丢到垃圾桶里, 造成资源浪费。废旧衣服也是大学城内不可忽视的垃圾组成, 学生会或学生社团可在宿舍区设置旧衣物收集箱, 定期把可继续使用的旧衣物邮寄给偏远山区有需要的人, 既能帮助贫困地区民众解决穿衣问题, 也能减少大学城和高校区的垃圾量。总之, 要解放思想, 结合实际情况, 多想办法、多出对策, 就近实现可循环利用物品的资源化。

4. 实行垃圾分类监督措施

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性, 具体到垃圾分类, 每一个德国人都能做得很好。德国有一些保障垃圾分类顺利进行的措施, 对违反垃圾分类的行为最轻的处罚是警告, 警告无效则罚款, 如果仍未奏效, 垃圾公司则会给违规居民换上混合垃圾桶, 而垃圾公司对混合垃圾桶的处理收费很高。这样, 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垃圾分类的监督员, 大家相互监督。垃圾分类其实是一个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师生之间每天提醒、不断提醒, 共同做好垃圾分类, 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而然遵守的规则。为保障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各高校成立监督小组, 发展监督志愿者。校方可统一采取奖惩措施, 对垃圾分类的先进个人和班集体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对放错垃圾的师生追究责任, 给予一定的处罚。比如, 打扫校园卫生等。总之, 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保障垃圾分类顺利展开, 让垃圾分类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 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四、大学城垃圾资源有效处理的意义

率先在大学城实行垃圾分类, 创建干净文明的校园, 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发展。既能展示我国大学城师生的良好形象, 也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把大学城建成环保教育基地, 组织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参观学习, 培养各界人士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热情, 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创美丽家园、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政益.德国处理城市垃圾的经验与启示[J].政策瞭望, 2014 (06) .

[2]梅雪芹.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张海云.从德国的垃圾分类看低碳经济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04)

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9

1. 国内城市垃圾分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城市垃圾分类现状

国内中小型城市一般将垃圾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回收垃圾, 包括果皮、剩饭等。另一类是可回收垃圾, 包括废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有的城市还增添了电池回收箱, 但是效果并不好, 公共环保意识不强, 源头的分类工作没做好, 导致现行的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混合收集。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公众参与不够

居民参与度不高。中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试点也多半由于居民参与不高而黯然收场;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远远不够。

1.2.2 缺乏配套的收集和处置环节

垃圾分类的成功进行除了在初端要完成有效的分类外, 还需要中端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以及末端的分类处理、分类回收利用。中国目前进行的垃圾分类往往就是简单地在小区和街道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 环卫部门却没有形成对应的分类收集运输体系, 垃圾处理场也没有能够根据垃圾的不同分类来对垃圾进行针对性处理。

1.2.3 管理体制落后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垃圾收集过程中, 多个单位或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相互间因利益关系而难以协调, 导致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缺乏连贯性。

1.2.4 重视程度与资金支持不够

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其工作量较之以往成倍增加, 人员的增加、设施的配套、设备的运行, 使本来就较为紧张的资金更为紧张。政府方面也未出台相关的硬性政策来确保此项工作的实施。因此, 垃圾分类工作只能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流于形式。

2. 垃圾分类管理的对策

生活垃圾成分受季节、地理、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燃料结构等影响较大, 因而中小城市须进行符合自身垃圾特点的垃圾分类。建立符合各自城市发展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中小型城市人口基数不大, 地域限制使得城市环境卫生规划难度相对较低, 各种环卫设施齐全, 垃圾分类硬件不成问题;中小城市能将垃圾直接从小型中转站或收集车运输到垃圾处理场, 减少了转运的环节, 更利于垃圾的分类运输。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对策如下:

2.1 垃圾分类方式在居民投放垃圾的源头将垃圾分为“湿”、“干”、“有害”、“大型垃圾”四部分。

“湿”垃圾是指植物类和餐厨垃圾, 如菜叶、食物残渣、过期食品等。

“干”垃圾是指除植物类和餐厨垃圾以外的不包含有害垃圾的其他垃圾, 包括纸类、塑料、纺织物、玻璃制品等。

“有害”垃圾是指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日用小电子产品、废油漆、废灯管、废日用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

“大型垃圾”是指体积较大、整体性强, 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废弃物品。包括废家用电器和家具等。

2.2 收集运输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统一进行

不同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对未来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规划, 城市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涉及整个处理场的收运体系, 体系的建设与垃圾分类的方式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具体如下:

“湿”垃圾中的餐饮垃圾进入到餐厨垃圾处理场内进行处理, 收运体系纳入餐厨垃圾收运系统综合考虑。

“湿”垃圾中的除餐饮垃圾之外的, 进入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发酵堆肥车间, 收运体系纳入综合处理场收运系统进行考虑。

“干”垃圾进入垃圾综合处理场分选车间, 有价值部分回收, 其他进入卫生填埋场, 收运体系纳入垃圾综合处理场收运系统综合考虑。

“有害”垃圾进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统一处理, 收运体系纳入危废处置中心收运系统综合考虑。

“大型”垃圾中有价值部分进入跳蚤市场, 不具备价值的有害部分进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集中处置, 其他按“干垃圾”处理。收运系统在几个无害化处理场中来综合考虑。

2.3 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在开展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广之前, 政府部门要多了解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 结合中小型城市垃圾收集工作现状, 因地制宜, 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 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

2.4 巧用激励机制

垃圾分类需要巧用财政经济杠杆, 建立回收利用产业链, 重新制定垃圾收费体系, 推行按量收费。政府应给予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在贷款、纳税等方面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增强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对在这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利用经济杠杆拉动垃圾分类收集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5 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作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保障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不能停留在如何分、怎么做的这种表层的宣传教育上, 而应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提升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全民活动, 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手段, 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设专题、专栏介绍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标准、方式方法, 使之深入人心。

2.6 规范分类标志与标准

垃圾如何分类、哪些为可利用垃圾、哪些为不可利用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应及时向居民做详细的介绍。垃圾分类收集的标志从色彩到图形都要简明、易识别, 要让老百姓像认识交通信号灯一样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志。另外, 对常用术语和工作标准要严格把关, 对垃圾分类的相关技术标准应制定国家标准来统一执行, 地方环卫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推广实施。

2.7 提高垃圾处理费用作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物质保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居民生活垃圾相应增加。然而垃圾处理费标准却一直保持在过去的水平。适当提高垃圾处理费用, 不仅可解决环卫资金紧张的问题, 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3. 结束语

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应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行动起来, 政府整合各方面资源, 将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到教育中去, 在现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基础上, 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开展多方面交流合作开发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R].2001

[2]张益, 赵由才.生活垃圾焚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1 4

[3]吴文伟.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的预测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1 9 9 8, 6 (4) :741-143

生活垃圾分类常识 篇10

可回收垃圾: 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 值得注意的是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厨余垃圾: 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有害垃圾: 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漫谈垃圾分类 篇11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

俗话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产生垃圾上亿吨,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堆放80亿吨垃圾,仅仅由于垃圾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大约300亿(数据来自《工人日报》)。这个数字仅占2010年GDP(39783亿)中的很小一部分,只有7%,这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不过把它放在西部建设上,会发挥多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再以徐州为例,垃圾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造成政府的过度投资。在徐州市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中写到,据估计2010年的城市垃圾总产量为48.5274万吨,2020年的城市垃圾总产量为67.7280万吨,作为一个中型城市,垃圾的数量让人震惊,而在其中也写到了资金费用的状况,对近期、远期环卫设施建设投资及其运营、管理的费用进行估算。综合环卫作业量预测、处理处置规划及环卫人员、设施(设备)、用地等方面规划,按可比价格预测城市环卫行业总体资金需求量环卫行业总体资金估算2005-2010年为4.08亿元,2010-2020年为7.15亿元,为保证投入资金,徐州市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健全垃圾收费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展环卫产业,在重大环卫设施(如焚烧厂)建设上可采用BOT模式解决资金问题。这样的费用让人汗颜,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垃圾的综合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费用的目的。

而现在处理垃圾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填埋﹑焚烧和堆肥。不管对于那种技术而言,如果不将垃圾进行分类。我们都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填埋技术,是一种过分的浪费资源的技术,不仅浪费了垃圾的可利用性,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再有焚烧技术,如果不将垃圾分类,产生的热值低不说也极大地浪费宝贵资源,达不到综合利用垃圾的目的;而对堆肥技术而言,垃圾分类就更重要了。如果沒有对其分类的话,就不可能有堆肥技术的发展,例如垃圾中含有重金属等是不能够用于对非得。因此,垃圾分类就更重要了。

现在我们谈谈垃圾分类,王维平说过“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通过有关资料得到,每个城市对于垃圾的资金投放都不少,都在积极加强有关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垃圾分类的现状又怎么样呢?我们同学专门去了市区,专门查看了分类垃圾箱处的状况。我们欣喜的发现,市民会及时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部分市民还及时捡起路边的垃圾放入垃圾箱。但是,在垃圾投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走上去询问市民,为什么会把垃圾放入垃圾筒,他说道:“垃圾本就该放入垃圾箱。”而问道为什么会把垃圾放进右边进口而不是左边进口时。他说:“两边都一样,只是为了方便投放垃圾。”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市民极其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有,我们发现分类垃圾箱部分底部已经破损,分类投放的垃圾也已经混在一起,这使得市民对垃圾的分类毫无作用。还有,清洁工在清理垃圾时,把分类垃圾箱的两边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极大的浪费了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感情。对于此状,我们很是难过。

而对于垃圾分类,我国有几个主要试点,通过有关资料发现,试点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小区居民不知道怎样对垃圾分类;分类垃圾桶放不下;小区中分类垃圾设施较少;分发的垃圾袋造成资源的另一种浪费;厨余垃圾较多;人们愿意分,但行动上不实施;生活垃圾繁多,分类过于浪费时间……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有人把此归咎于垃圾分类,需要公民的自觉,需要人员的高素质,而有关试点居民的素质还达不到要求。对此,我也有同样的想法,因此,我提议试点要进大学。

在大学中,人员数量较多,组成一个内部小社会,这个社会不同于外面的社会,他集中了全国优秀的青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代表。这个社会群体将来会踏入社会,去实践他们有两的品质,践行他们在内部小社会中养成的习惯。因此,我认为试点进大学有利于培养下一代,着重于未来的考虑。在大学实践垃圾分类有很多优势,其一是来自高校自身的优势,高校集中了部分地区乃至全国的优秀人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认真求知的氛围中,影响着同学们的言行,使得学生能严以律己,为国家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另外,她是高于外部社会的,在外部社会很难实现的事情在大学会很容易实现。如中国矿业大学综合利用水资源,重视利用中水资源,为全国高校和社区做了榜样。还有,在高校管理方面,由于是统一管理和目标的一致性,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很多事情在巨大的竞争下,是很容易做成的,对于垃圾处理,高校可做到一体化,既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也容易取得成果,得到相关的数据。其二是政府投入方面,由于高校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和费用来源,这使政府在人员管理和垃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将大大的减少,而省出的费用,用于垃圾其他方面的治理上,将会取得额外的效益,使垃圾更能得到综合的利用。其三是学生方面,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而作为大学生,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是具有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时刻注意着国家的发展,愿意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对于国家重要的资源战略,大学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时,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识比较深刻,愿意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垃圾分类的任务。

在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康林,裴宗平.环境科学导论.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国矿业大学,200,9.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12

关键词:日本,垃圾分类,生态文明,循环经济

1 日本垃圾的主要分类

日本人多地少, 资源匮乏, 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 尽量减少对垃圾的焚烧和填埋处理, 日本实行了一套严格、细致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日本人对垃圾的分类十分用心, 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的垃圾分类也有一定的差异, 但总体来说可将垃圾分为:“资源类垃圾”、“非资源类垃圾”、“粗大件垃圾”及“有害垃圾”这几大类。

1.1 资源类垃圾

资源类垃圾即可作为资源回收利用的垃圾, 它是垃圾资源回收的中心环节。这类垃圾包括的范围非常广, 它涵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如塑料垃圾、纸质类垃圾、玻璃类垃圾、金属类垃圾等。对于这列垃圾, 不同的种类对于投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一般的玻璃瓶、塑料瓶、水桶、需要清洗整理排放干净, 而牛奶盒不但要清洗, 而且要晒干、折叠整齐后才能扔。这类垃圾必须放在政府推荐的垃圾袋中, 如果有人放错垃圾袋, 就会被拒绝回收, 只能等待下次投放。

1.2 非资源类垃圾

非资源类垃圾主要是那些不能直接回收利用的垃圾, 按照垃圾的性质也可将之细分为“可燃性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1) 可燃垃圾。这类垃圾大多是不能直接回收的燃烧垃圾, 如厨余垃圾、文具用品类垃圾、橡胶类皮质垃圾等。这类垃圾在整理、清洗、晒干后才能放在指定垃圾袋中。 (2) 不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多是不能回收、需要焚烧或其他特殊处理的垃圾, 如就玻璃灯泡、碎玻璃、菜刀、打火机、喷雾器、废旧陶瓷制品等。这类垃圾也需要分门别类处理:保温瓶、热水瓶、废旧灯泡等玻璃易碎品则需要用厚厚的报纸包, 并且标上“危险”等字样;对于喷雾器等罐装压缩气体的金属制品, 必须在瓶底打洞防止爆炸。

1.3 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主要是那些可能还有剧毒物质和致癌物质的垃圾, 如电池、水银体温计、荧光灯管。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处理, 因此在扔这些垃圾时要要将之与不可燃性垃圾分开装入透明、半透明的袋子中, 并且标上“有毒”等字样, 等待专门人员来回收。

1.4 粗大件垃圾

这类垃圾一般是体积较大的物品, 如小型家电、旧家具、体积较大的金属制品如煤气罐、长度超过0.5M的链状物、其他如自行车、较大的陶瓷类物品等。这些较大的垃圾在处理时必须要购买相关的垃圾袋、贴上相关的标签, 然后提前打电话预约, 并且需要付费处理。

2 日本垃圾分类的特征

第一, 分类精细, 专业管理。日本的垃圾分类总的来说可概括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有害垃圾、资源类垃圾这几大类, 而这几大类又可细分许多子类。以一支女士口红为例, 口红的塑料外壳属于塑料类类垃圾, 口红管是金属属于金属类垃圾, 而残余的口红则属于可燃类垃圾。日本不仅垃圾分类专业, 而且垃圾的回收管理上也很专业。政府每年都会向居民发放带有漫画的彩色年历, 年历上会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垃圾的投放日。此外日本的垃圾在经过仔细的分类后将会有专门的人士上门回收垃圾。不同城市投放垃圾的时间也是不一的。

第二, 全民自觉, 人人重视。日本是世界环保意识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人从孩童时期就会受到垃圾分类的教育, 不仅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还有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在日本定点扔垃圾、垃圾的分类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规矩。如果有人不按照指定的要求分类垃圾, 那么他不但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背负“不履行垃圾分类”的骂名, 而且可能会由于分类不当产生的严重后果者, 需要支付巨额的罚款。

第三, 市场机制, 经济调控。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采取征税的方法引导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 政府通过征税使得垃圾处理走市场化道路, 让市场在垃圾处理中起主导地位。这种政府倡导的市场机制的垃圾分类制度大致是坚持三个原则: (1) “污染多, 付费多”。日本政府规定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有回收利用的责任和义务, 如若企业违法垃圾处理法则会被重罚。 (2) “消费多, 责任多”。这种原则具有很大的公平性, 因此深得普通民众的支持, 消费的多, 负担也就多。 (3) “回收多, 收益多”。日本的企业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不但实际得到了更加廉价的原材料, 而且会得到政府会提供的补助金、贷款、甚至是免税。

第四, 法律完善, 节能环保。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日本政府着力于制定完善的垃圾处理, 相继出台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环境基本法》、《容器包装循环处理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进入21世纪, 日本制定的关于环保的垃圾处理法律越发完善严密, 并逐渐形成了三个体系。第一层是基础法, 主要是是各类环境保护法的基础。2000年日本颁布了具有根本大法性质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在这部法律中日本详细规定了在垃圾处理中的日本政府、企业、民众在垃圾处理中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层是综合性法律。以2001年实施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为标志。这两部法律在之前的基础法的前提上提出了对垃圾回收利用扩大化的要求, 后者主要是要求通过清洁生产的方式实现垃圾量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第三层是具体产品的法律。如:为废旧电器制定的《家电回收法》、为工程建筑垃圾制定的《建筑及材料回收法》、为食品和厨余垃圾而制定的《食品回收法》等。

3 对中国垃圾分类改革的启示

日本的垃圾分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至今已拥有了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与日本相比, 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于起始阶段, 在制度、技术、法律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面临转型, 我们要未雨绸缪, 借鉴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 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制度。

首先, 制定和完善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垃圾的处理立法, 并且在此后5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严密细致的法律体系, 而我国只有一部2004年通过的、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垃圾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对于具体的垃圾防治的经济措施、垃圾污染的惩戒制度没有明确要求。因此, 我国应该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制定具体措施, 予以落实。一方面, 在立法上, 我国必须要加快制定配套的垃圾处理法律。在《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对垃圾处理领域里的每个方向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 在执法上, 要做到做到执法必严。在垃圾回收和处理上, 我国必须严格执法, 对于那些不能做到垃圾分类、乱弃垃圾者, 轻则警告劝解, 重则依法惩处等。

其次, 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增加对垃圾分类产业的投入。垃圾的分类回收是涉及全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这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居民的自觉。从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来看, 宣传教育是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也可采取此类措施, 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广告牌、宣传画、电影等途径向人们灌输垃圾分类的知识。此外政府必须加大对垃圾分类产业的投入。日本政府历来重视企业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 对于那些能够研发新技术的企业, 采取税收奖励, 减税, 甚至是免税的措施, 鼓励企业在垃圾处理中研发新技术。我国也可效仿, 如开设垃圾回收处理的专项奖或者基金, 为那些能够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企业实行贷款补助, 引导企业与国际环保机构进行合作。

再次, 制定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制度,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于我国目前的垃圾分类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因此, 只能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几大类的基础上加强宣传, 使民众能够真正的认可和接受。然后, 再逐步细化。在垃圾分类之后, 政府也必须切实做到垃圾分类处理, 做到真正的回收资源。在垃圾的分类处理方面, 除了要求发挥政府的作用, 还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逐步完善。日本的垃圾分类正是如此, 政府并非垄断, 政府在主导的同时采用市场机制, 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垃圾分类领域, 向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和贷款上的支持, 引导民营企业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使得垃圾处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走向正常化、自主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杜建人.日本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5) .

[2]王晓辉.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5) .

[3]武德庆.日本国情概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9) .

[4]窦林娟, 孙巧慧, 常娜.日本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8) .

[5]郭晓.借鉴日本垃圾处理经验, 构建和谐环保社会[J].科教导刊, 2010, (3) .

[6]钱展.浅析日本的垃圾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社会学研究, 2011, (6) .

[7]彭国华, 袁铿, 彭卫东.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和无害化理[EB/OL].http://www.cn-hw.net/html/32/201004/14453_2.html, 2010-4-11.

[8]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1, (8) .

[9]覃振桃.刍议日本垃圾分类处理中的新变化及其启示——以东京都八王子市为例[J].价值工程, 2013, (21) .

上一篇:煤矿安全管理新体系下一篇:平台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