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调查分析

2024-06-19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精选8篇)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 篇1

关于“垃圾分类”调查结果分析

(1)很少接受或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大部分学生对“垃圾是否可回收”了解甚少的主要原因;

(2)学生环保意识淡薄,虽觉得垃圾分类有必要,但由

于不懂分类方法,社会不重视,所以偶尔会将垃圾分类处理;

(3)学校虽设有能分类回收的垃圾箱,但垃圾分类设施

不是很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也是校园垃圾回收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4)为使校园垃圾回收实施顺利进行,需在以下方面做

努力:

学校方面:

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并注重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加大宣传力

学生方面:

增加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增强环保

意识,自觉地将垃圾正确分类处理,积极配

合学校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 篇2

在苏州, 人均每天产生约1kg垃圾。目前, 苏州市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000t左右。尽管现在苏州的垃圾大部分用来焚烧发电、沼气发电[1], 少部分填埋, 但以目前的速度, 到2025年左右, 苏州的垃圾填埋场就将饱和。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垃圾处置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复杂的成分也对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造成了影响。防范垃圾围城的最有效途径并不在终端处置上, 而在于普通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 在于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上。

在资源回收领域, 当我们谈论国外的再生利用、生物堆肥、垃圾发电等等先进技术时, 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即引进这些硬件技术很容易, 但一切先进处理的前提都是垃圾分捡水平, 只有分类越干净、越细致, 回收利用、堆肥甚至焚烧才会有效率。要提高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就必须有高效实用的垃圾分类体系。

2 苏州市垃圾分类现状

2.1 市政府积极为垃圾分类搭建平台

苏州从2000年便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垃圾分类。2002年底, 苏州与丹麦的艾斯比约市、意大利威尼斯市共同向欧盟申请了“苏州市生态垃圾管理项目”, 在一批中小学、高校、机关部门和居民小区进行试点。

2010年, 环卫部门对近10年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总结, 提出“近期大分流, 远期细分类”的目标, 把垃圾分类的重心转向社区。2012年, 苏州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第一号议案便是《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促进循环经济, 建设美好家园》。2012年9月, 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该标准主要从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生活垃圾细分类标识及收集容器标准三个方面对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进行了规范。

垃圾分类处置后端处理是彻底完成垃圾分类处置的关键一环。苏州市已启动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固定、流动、在线”三位一体回收网络建设, 目前已建成固定回收网点53个、中心分拣站4个[2]。另外在终端处理上,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期扩建工程将于2013年实现商业运行。餐厨垃圾资源化终端利用设施扩建项目也将建成投运, 日处置600t餐厨垃圾能力可实现苏州市95%以上餐厨垃圾纳入正规处置途径。

2.2 社区积极推行垃圾分类

苏州市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以社区为试点的方式, 2012年, 在7个城区25个居民小区中再次试行垃圾分类。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可以按照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类来进行分类, 各行政区可根据所辖区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等具体情况, 选择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或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分法。在这25个试点小区中, 除了苏州工业园区的3个小区实行四分法外, 大多小区采用三分法。

姑苏区的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走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前列。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的垃圾分类收集亭里放置了五、六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 其它垃圾的收集容器采用蓝色240L脚踩垃圾桶,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分别采用绿色和红色120L脚踩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桶身不仅贴上了可收集垃圾的类别, 在垃圾亭内, 还放置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板, 方便居民认识和学习分类放置。收集亭上还安装了感应装置, 当有人准备投放垃圾时, 会有语音提醒分类投放。养一社区还在激励措施上做了一些尝试, 社区与回收公司合作, 居民在变卖可回收垃圾的同时, 按比例获得相应的积分, 记录在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上。年底, 社区对积分前10名的居民给予“免物业费、免费社区旅游”等奖励。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与环保意识做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17份。调查显示,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的了解程度上, 全部受访者都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一些方面, 其中8%的人是非常了解, 92%的人是了解一些。80%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与行动的确影响到了每一个苏州市民。

2.3 未形成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大环境

尽管目前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成效明显, 但回收的效果上还不及北京、上海等全国环保城市龙头, 更远不及像日本、荷兰、德国、美国等世界循环经济强国, 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低, 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未确立等一系列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还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苏州的垃圾分类已经做了10多年, 却依然推行缓慢。大部分的场所没有用于分类投放垃圾的垃圾桶, 即使有分类投放的垃圾桶却形同虚设。22%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49%的受访者表示虽有分类垃圾桶, 但没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还有29%的受访者表示社区没有分类垃圾桶。25%的人认为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桶作用很大;67%的人认为作用不大;8%的人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日本之所以在垃圾分类上做得非常出色, 一方面是因为其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环保设备及技术, 同时普通国民爱护环境的真挚感情和高度自觉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

调查显示, 有75%的的居民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存在困难的原因是居民环保意识淡薄;3%的人经常主动关注垃圾分类的常识与进展;82%的人偶尔关注;还有15%的人从不关注。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垃圾分类这件事与己无关, 认为这只是政府或者环保部门的责任。

环保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日本极其重视对居民进行系统详尽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合作, 每个月都要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 比如举行各类报告会, 对垃圾分类处理有功的人加以表彰等[3]。

在丹麦, 人们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幼儿园就开始开始灌输生态循环的理念, 让孩子影响父母, 进而影响全社会。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所有人都完全遵守规定。正是因为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积极引导并坚持, 因此, 在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上要做到全方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 应把垃圾分类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一块内容, 宣传并做到垃圾分类。我们的调查显示, 电视、广播、网络是居民获得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大力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让这个潜意识深入在人心, 达到只要一提到生活垃圾, 就能想到要分类投放的效果。

此外, 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趣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比如, 养一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动起来”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 运动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童谣《垃圾分类》, 志愿者在新村内上门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 不断增强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 形成小区内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4]。

城市垃圾生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通过多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为此, 要从现在做起, 从娃娃抓起, 不断倡导和宣传垃圾生态管理的环保理念, 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3.2 扩大试点区域

目前, 苏州市区还没做到所有场所配备分类垃圾桶, 这样就会出现想分类投放, 却没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即使居民自己在家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 扔到小区里还是只有一个垃圾箱。调查显示, 23%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 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83%的居民认为设施不够完善。所以, 应尽快扩大分类试点的范围, 增加试点小区的数量, 并逐渐覆盖全市。

3.3 加强垃圾分类运输管理

垃圾最终是否能被分类, 关键在于分类后的每一类垃圾要与它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挂钩, 形成一条从居民到垃圾处理场的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置链, 这正是目前垃圾处理过程中所缺乏的。苏州市目前已经建设了分类垃圾专用的转运房, 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的完整处理链条已成型。尽管有了分类运输的设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管类别而全倒在一辆垃圾车内的现象。因此, 对于垃圾的分类运输一定要加强, 否则, 垃圾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3.4 出台监管与激励措施

只有倡导, 没有强制力, 成为很多垃圾分类不理想的原因。目前, 垃圾分类投放还完全靠居民的自觉。正是因为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单薄, 所以, 自觉分类投放垃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调查问卷中对日常生活中垃圾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示, 36%的人未出售也未处理, 全部投放到垃圾箱;41%的人除废品出售外, 其他全部投入垃圾箱;仅有23%的人会分类投入垃圾箱。这也说明, 没有监督措施和激励措施, 完全靠自觉, 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英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 以及我国台湾, 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上早已有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人们投放垃圾的行为, 并且拥有赏罚分明的制度。在纽约, 如果违反了垃圾分类法的规定, 环卫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处以25~500美元的罚款。现阶段我国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加快立法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值得高兴的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工作也已开展, 力争2013年纳入立法序列, 2014年颁布出台。

3.5 细化垃圾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处置前的重要环节,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名录详细, 而我们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时间尚短, 自主意识还未形成。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非常细致, 例如, 日本的横滨市把原来的5类细分为10类, 政府为此专门向市民分发了长达27页共528项条款的手册, 指导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流体系。但居民区的分类多采用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 居民的厨余垃圾垃圾并没有单独的垃圾桶。中国人的生活垃圾的特点是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占了大比重, 如果不进行干湿分离, 湿的垃圾会使燃烧不充分, 焚烧发电会带来更大的污染。因此, 在垃圾的分类细则上应将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单独列出。厨余垃圾应单独投放、单独收集、单独运送。

4 结语

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种类构成也日趋复杂, 落实垃圾减量及分类回收势在必行。垃圾是放错的资源, 如果能将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投放, 将会大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费用, 同时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还能变废为宝。除了推行垃圾分类, 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居民增强环保意识, 实现垃圾减量。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以促使苏州实现垃圾分类切实化、推广化。

关键词:垃圾分类,苏州,调查

参考文献

[1]蒋丽英.垃圾山“变身”发电站[EB/OL].[2011-5-31].http://www.subaonet.com/html/society/2011531/BD2K4I1473K5K30.html.

[2]宗文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2014年出台[EB/OL].[2012-10-15].http://news.2500sz.com/news/zt/11n/qmhbdsy/bzdd/1710152.html.

[3]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1 (8) :212.

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调查分析 篇3

摘要:本研究以青岛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了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表现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情感因素和冲动因素上环境态度表现比较积极,而认知因素上环境态度表现消极。不同学校 、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理科类学生对垃圾分类问题更为关注。

关键词:环境态度;垃圾分类;情感;认知;冲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2000年4月,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定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作为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青岛市于2013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如今垃圾分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关于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市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包括餐饮单位)和集贸市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校作为人口聚集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相对于其它人口生活单元,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较高,在高校率先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以作为城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示范。本文以青岛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为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研究的意义

环境态度是指个体对环境有关的活动、问题所持有的信念、情感、行为意图的集合。①有关环境态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般环境态度与特定环境态度。一般环境态度是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的态度,通常来说,一般环境态度也被认为是环境关注。②特定环境态度是指针对特定某个环境行为持有的态度,“特定的环境态度”与经典心理学研究模型中的“对行为的态度”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对某种特定环境行为的态度。一般来说,特定环境态度能够预测特定环境行为。③本文针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所用的即是特定环境态度,从环境态度的这个特质上看,对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预测作用。本次调查对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进行分析研究,就是从大学生在对待垃圾分类问题的环境意识的最核心部分出发,了解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认知和冲动因素的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预测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行为 ,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率。

二、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测量指标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Diekmann/Preisendorfer的环境意识量表对环境态度的划分方法并结合洪大用提出的“环境保护态度”的测量指标,对两者进行综合利用并突出了“垃圾分类”的情境因素。Diekmann/Preisendorfer设计的环境意识量表,将环境态度作为最核心的部分,并将环境态度区分为情感、认知和冲动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别包含了三个叙述。④洪大用提出的测量“环境保护的态度”的具体指标依次为:对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看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态度;对缴纳环境保护费用的态度,并以此列举了所对应的问题。本研究所用问卷共设计了11个问题,分别测量大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认知和冲动部分的具体情况。其中,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部分的测量共涉及3个问题,分别是“如果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生活在‘垃圾围城’中,你会感到不安吗?”“‘如果我们不重视进行垃圾分类,必然会导致环境灾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否同意‘进行垃圾分类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认知部分的测量共涉及两个问题,分别是“你认为学校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数量多吗?”“你认为现在对垃圾问题的报道是否夸大了垃圾问题现实状况”。冲动部分共涉及6个问题,分别是“你支持在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吗?”“如果看到有人不按垃圾分类要求扔垃圾,你会去过问吗?”“‘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所做的努力仍然太少。’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我们也应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即使会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我们也应该贯彻垃圾分类工作。’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你同意向公民收取垃圾处理费这样的做法吗?”

(二)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向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3所驻青高校在校本科学生发放了问卷,A、B、C三校分别获得有效问卷109、107、108份,共324份。对获取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在调查样本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2.9%,女生占总人数的57.1%,性别比例基本均衡;从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占34.0%、29.9%、22.5%和13.6%;从专业类型上看,文科类学生占45.1%,理科类学生占54.9%,专业类型上比重也比较均衡。

三、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具体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数、交叉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首先对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各个项目上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找出其基本特征,最后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对影响环境态度的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对环境态度的表现情况影响最大的因素。

(一)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总体表现情况

nlc202309011806

对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考察共涉及11个问题,总分共计31分,调查样本得分的均值为24.58分,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态度比较积极。其中,三个部分分别包含3个、2个和6个测量项目,总分分别为10分、7分和14分,均值分别为8.64分、3.14分和12.79分。表明大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表现比较积极,而认知表现比较消极,在冲动部分则表现非常积极。

(二)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具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部分表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到“如果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生活在‘垃圾围城’中,你会感到不安吗?”这个问题时,有94.4%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感到不安;有87.3%的学生对“如果我们不重视进行垃圾分类,必然会导致环境灾难”这一说法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这表明了大多数学生对垃圾问题表现出担忧,对垃圾分类问题造成的长期影响有清楚的认知,学生们对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情感表现强烈。对“进行垃圾分类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的说法,有57.4%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而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较低,说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与自身有重要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积极态度。

进一步将情感部分的得分总和及包含的三个测量项目与学校、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四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其中,专业类型的F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1,说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情感部分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从各评价项目上看,对“如果我们不重视进行垃圾分类,必然会导致环境灾难”这个评价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这一说法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做交叉表发现回答为“非常同意”的人数,理科类学生比重(26.2%)显著高于文科类学生(14.5%),可以知道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情感态度,对这个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不同学校的学生对“进行垃圾分类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交叉表可知,A校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的人数比重(24.7%)明显高于B(16.7%)、C(16.0%)两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现出了更高的环境关心,认为垃圾分类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

2、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认知部分表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关于“你认为学校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数量多吗?”这个问题,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38.9%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人进行垃圾分类,另外有46.9%的学生认为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人数比较少,这表明学生对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的认知比较消极,同时也集中表现出当前高校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现状并不乐观。在问到“你认为现在对垃圾问题的报道是否夸大了垃圾问题现实状况”这个问题时,有70.1%的学生认为垃圾问题的现实状况比报道更严重,仅有3.1%的学生认为报道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垃圾问题的现实状况表现出消极态度,因此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认知上表现消极。

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你认为学校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数量多吗?”这一项目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与年级、年级与专业类型的交互作用的概率P值分别为0.049和0.039,由此认为不同学校与年级、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下的学生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是影响这一认知表现的主要因子。

3、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冲动部分表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96.6%的学生支持在学校中实行垃圾分类,说明从环境态度上看,如果要求在学校中实行垃圾分类,会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但问到“如果看到有人不按垃圾分类要求扔垃圾,你会去过问吗?”这个问题时,有7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过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只将垃圾分类视为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并不会过问他人行为。调查还发现,有86.1%的学生认为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所做的努力仍然太少,表达了同学们希望政府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的意愿。分別有85.2%和76.5%的学生认为“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我们也应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和“即使会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我们也因该贯彻垃圾分类工作”。这两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比较强烈,表达出的积极态度也比较明显。而对于是否同意向公民收取垃圾处理费,支持和反对的人数比重相当,分别为50.9%和49.1%,说明尽管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实行垃圾分类,认为垃圾分类不只是国家的责任也与自身密切相关,但在相关费用是否该由公民承担这个问题上却分成两派,因此对于是否应该向公民征收垃圾处理费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将冲动部分的得分总和及包含的六个测量项目与学校、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四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学生呈现出显著差异。从各个评价项目上看,首先,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是否会过问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的态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回答为“会过问”的学生的比重,B(10.5%)、C(12.7%)两校显著高于A校(5.9%),说明B、C两校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积极冲动的倾向,会过问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高。

其次,在“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我们也应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上,从性别差异上说,女生(25.6%、24.4%)比男生(23.5%、11.7%)更倾向于支持这样的做法,表现出更明显的冲动倾向。从专业类型上看,理科类学生(48.8%)比文科类学生(36.1%)冲动倾向更明显,由此看来为了保护环境,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女生以及理科类学生也更可能在生活中产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最后,“即使会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我们也应该贯彻垃圾分类工作”这一评价项目中女生(22.2%)比男生(6.2%)更倾向于“非常同意”这种做法,表明女生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可能性更大。

nlc202309011806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详细分析,本研究对大学生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总结了大学生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总结,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首先,从所得样本的总体状况上看,大学生在垃圾分类环境态度的情感部分和冲动部分上的表现都比较积极,而在认知上表现比较消极。具体看来,在情感上,大多数学生都对垃圾问题状况比较关心,能认识到垃圾问题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对进行垃圾分类表示了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积极态度。在认知上,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垃圾分类的现实情况表现出不乐观的态度。一方面认为垃圾问题十分严重,另外也认为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个体却只有少数,现状不容乐观。在冲动部分上,尽管大多数学生支持在学校中进行垃圾分类并认为即使会造成生活不便或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仍需要实行垃圾分类,但关于垃圾处理的相关费用是否应该由公民承担这个问题却存在分歧,此外,学生们也希望政府对垃圾分类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性别、学校和专业类型是造成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具体看来,女生比男生更關心垃圾分类问题,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更高。

通过对青岛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环境态度的情况的了解,针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问题的关注,以期产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建议学校增设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进行垃圾分类专题教育,组织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对垃圾问题的现状有清楚的了解,培养积极的环境态度,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逐渐培养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环境保护行为。

注释

①李新秀,等.国外环境态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6):1448-1450.

②唐明皓,等.城镇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9-152.

③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4):61-65.

④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6.

参考文献:

[1]Icek Ajzen.The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2]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3]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6.

[4]李新秀,等.国外环境态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6):1448-1450.

[5]唐明皓,等.城镇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9-152.

[6]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4):61-65.

[7]郝明月.垃圾分类中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环保意识的调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5-10.

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篇4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以及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垃圾分类收集是指垃圾按其可处置的性能或可利用的价值而分别收集的方式,其目的是为资源回收和后续处置带来便利。

目前,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也称可堆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这三类。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塑料制品、废旧纸制品、废旧织物、易拉罐等金属制品、玻璃、木制品等,通常用深蓝色收集桶收集;不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主要包括瓜果皮核、厨余垃圾、树枝花草等,通常用深灰色收集桶收集;有毒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日用小电子产品、废灯管、废油漆、废日用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通常用红色收集桶收集。

若采用100万吨废纸,即可避免砍伐600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而每吨废纸转化为纸张、纸板产品,可节省电能225千瓦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测算,若采用废塑料炼油技术将全国三分之一的废塑料转化为油,便可为国家增加200万吨的纯燃料油,获利可达56亿元。

美国曾就垃圾回用问题作过计算,他们发现利用垃圾能源的潜在可能性对美国全国需求而言,垃圾再生材料可满足全国铁需要量的7%、铝8%、锡19%、纸15%。如果垃圾中的可用物质得到无数次反复利用,则垃圾将成为取之不尽的循环利用资源,这对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贡献显而易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西方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经默默深入人们的生活;然而在我国,垃圾分类的情况似乎不尽人意。

总结:

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垃圾分类处理在普通民众心中并不是很重要。不过大家乐于接受环保、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但是在行动上,我们做到的远远不够,其中不乏我们的主观原因:对环保行动不够主动,大多只是被动接受、关注,缺乏积极性。另外一方面,社会条件提供的不够完善,对垃圾分类问题的宣传投入、重视不够,垃圾分类桶的设置不够,缺乏合理的标志。另外,对公共设施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督,当其受到

破坏的时候,也没有及时的修补。

总结来说,想将垃圾分类处理贯彻,要内外结合。从自身来说,应提高自身意识、公民意识、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另外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提供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

对于现状的一些建议:

1、积极主动关注环保事业,向周围的人介绍宣传垃圾分类收集的知识

2、多设置垃圾分类桶,分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并在附近简要标明每一类都应包括什么物品及相关知识。

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篇5

姓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方式:

调查结果:

1.许多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了解,也有的人对垃圾分类的行为不支持。

其中34.8﹪的人认为是设施不全,无法分类投放;30.9﹪的人认为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13.42﹪的人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13.29﹪的人是因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3.15﹪的人觉得麻烦;2.31﹪的人是出于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还有2.13﹪的人认为此举没有意义。 2.人们对垃圾分类不了解的主要原因:

(1)政府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

(2)除了专业人士,目前中国的普通人士基本上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

(3)公民环保意识不够强3.垃圾分类的意义:(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大部分人不了解垃圾分类

2.垃圾分类设施可能还不够完善

3.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做到不够到位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1.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2.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

垃圾分类知识问卷调查 篇6

大家好!我们是瑞金路小学的小学生,这次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看看大家对垃圾分类知识有所了解希望各位市民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合作!

请在选项内打钩。

性别

年龄

18岁以下

19~40岁

41~60岁

60岁以上

学历

初中以下

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大学

大学以上

完成一些题目哦!

一、选择题

1、对于垃圾分类您的态度是:()

A.垃圾分类处理是环保行为,无论有无规定我都会主动积极配合。B.如果政府出台相应垃圾分类的方案,应该可以做到。C.垃圾分类过于复杂,现在没有必要。D.无所谓,垃圾分类与我无。

2、您在家中会把垃圾分类吗?()A.不会 B.有时会 C.经常

3、请您选出您认为是不可回收()可回收的物品:()A.硬纸板 B.瓷器 C.铝罐 D.玻璃 E.塑料盒子 F.手巾纸 G.废电池 H.一次性塑料餐具 I.果皮、菜叶、剩菜剩饭(每空选三个)

4、您认为最有效果的宣传垃圾分类的途径是()

A. 电视公益广告 B. 报纸杂志上的图文小知识 C. 政府或是社区举办的宣传活动 D. 网络上的宣传

5、您认为人们不按照分类扔垃圾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A、缺乏环保意识B、设施不全,无法分类投放 C、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

D、不知道该如何分类 E、觉得麻烦

F、认为没有意义垃圾

G、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

二、填空题

1、根据垃圾分类大类充分粗分的原则,可分为()()、、()三类。

2、根据家中实际情况,在家中客厅、阳台等处可放置(),在家中餐厨放置(),在卫生间放置().3、目前,国际上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案主要有:()

()、()。

4、、1吨废纸可以造出好纸()公斤,可节省木材()公斤,等于少砍()棵树。5、1吨废塑料可回炼()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

三、问答题

1、什么叫垃圾分类?

2、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程序和目标是什么?

3、简述垃圾分类的意义。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 篇7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大学生是我国环保意识较高的群体之一, 其结果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以小见大, 反映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折射出相应的问题。

一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 先后对重庆大学 (虎溪校区)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2. 研究方法

第一, 实地调查法。对上述13所高校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并编制了实地调查具体细则及记录表, 具体内容包括高校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回收标志设置、垃圾分类状况、垃圾主要成分等指标。

第二, 问卷调查法。通过自行编制的《关于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问卷》, 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垃圾分类态度与行为实践、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渠道及掌握程度、对学校垃圾桶设置的满意度、现状原因调查及责任意识等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第三, 深入访谈法。拟定了《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调研访谈提纲》, 并抽取部分学生及学校基建后勤处相关领导及老师进行访谈。学生访谈主要侧重于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行为, 通过渐进式的问题, 挖掘出其态度与行为是否背离的深层原因;老师的访谈则更多地侧重于目前高校是否出台系列垃圾治理的措施、对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是否做到很好的宣传、目前工作的进展和垃圾分类现状以及如何高效地管理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

二实地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1. 各高校是否设立分类垃圾桶

在13所高校中, 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有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及四川外国语大学, 其中仅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师范大学在生活区及教学区中均设立了分类垃圾桶;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则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

2. 垃圾桶分类标准是否细致

观察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后发现, 大部分高校垃圾分类仅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项, 仅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增设了“有害物质”一项。

3. 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如何

调查发现, 在垃圾分类方面, 绝大部分有分类的垃圾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 形同虚设;在回收方面, 仅塑料类得到较好的回收, 并且回收工作主要是由处理生活垃圾的物业环保人员进行。

4. 垃圾桶设置是否合理

通过整理归纳后得出, 目前各高校垃圾桶存在“口径相对较小”“投掷口高度较低”“垃圾清理不便”“设计单调, 易坏易锈, 有损校容”“容量相对不足”“无分类标识”“摆设地点不合理”等问题。

三问卷调查

1. 被试基本情况

结合实地调查问卷与网络问卷,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2份, 有效问卷356份, 问卷有效率为95.70%。其中男生188名, 女生168名;年级:大一92名, 大二152名, 大三76名, 大四16名, 研究生学历以上20名;专业:人文社科类152名, 理工科类204名;居住地:城市119名, 乡镇110名, 农村127名。

2. 垃圾分类必要性

在问及“是否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 有91.01%的学生回答必要, 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60.67%, 认为有必要的占30.34%;另外认为垃圾是否分类无所谓的占总体的6.74%, 认为完全没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占总体的2.25%。由此可见, 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具有其价值意义,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

3. 垃圾分类进展情况

在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问题时, 有44.66%的学生表示从不进行垃圾分类, 而表示仔细分类后投到相应垃圾桶的仅占总体的1.40%, 另外, 令人欣慰的是有53.94%的学生表示会对部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处理。结合垃圾分类意识与本题数据情况易得, 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4. 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

本题以表格形式给出, 给出八个常见垃圾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垃圾类别。题中所给的废纸、塑料制品、易拉罐、废旧电池均属于可回收垃圾, 其余的均为不可回收垃圾。我们规定, 每个选项1分, 满分8分, 总分为7~8分的为优良, 5~6分为一般, 3~4分为较差, 3分以下为差。统计结果见图1、图2。

由上图可知,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 但不够完备, 不足以应对实际生活问题。能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5%, 而剩余的85%中有30%的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较差, 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5. 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

在问及“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时, 电视与广播、网络等新媒体、课堂教育位列前三, 分别占总体的68.54%、58.43%、51.69%, 另外通过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占43.82%, 而经高校宣传获得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3.48%。由此可见, 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主要获取渠道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课堂教育, 而高校宣传活动在这方面做得仍不足。

6. 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对于垃圾实施分类困难的原因, “嫌操作麻烦”“分类意识薄弱”“无分类垃圾桶”这三项位列前三, 分别占总体的79.78%、70.79%、60.67%;有57.30%的学生表示不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 即便是看到分类垃圾桶也不会对其进行分类;另外, 表示自己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倡导的占总体的24.72%, 认为回报少的占总体的29.21%。

7. 责任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清晰, 有58.43%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当是公民的责任;有23.60%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但还是有17.97%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是环卫人员的责任。可见, 大部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认识较为到位。

四宏观、微观环境下的解读——基于设计行为理论

1. 理论概述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种行为。而社会公民是该行为的执行者, 也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中的起点。因此, 对公民行为进行分析, 创造行为的有利条件, 是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有效方法。加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证明一种社会心理模型——设计行为理论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对促进群体环境下的个体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根据这个理论, 作为结果的行为是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和个人准则”以及“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所导致 (见图3) 。“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该行为的重视程度, 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行为本身具备的价值含义及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综合作用于此。“主观准则”依赖社会影响, 如朋友或家人进行或支持该项行为。“个人准则”基于先前经验的个人喜好, 亦可称为个人习惯。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在适当的周遭环境下, 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垃圾分类行为亦是如此。“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人们进行某项行为时对周边环境因素、成本和便捷性的预计,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进行某项行为时的周遭环境, 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都会影响个人进行该项行为的意愿。因此, 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培养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居民主观个人的行为准则并提高居民对这一行为可感知的行为控制。

研究认为, 通过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设定目标和社区间竞争等方法可以逐渐将目标行为成为个人的行为原则。上述三个因素一起作用, 加上一些人为的“激励”, 诱导行为的产生, 将行为慢慢变成习惯, 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 宏观环境的解读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生“知行不合一”的现象, 即理论中“态度”与“可感知的行为控制”间的抵触而造成。从宏观环境下窥见, 我国垃圾分类着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 教育不重视, 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群体仅占总体的15%, 可见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缺失;加之, 社会中缺少提倡和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 也会导致社会民众无法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这也是导致“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 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及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诸如垃圾桶摆放位置、容量设置、是否设置回收标志等问题, 都使垃圾分类成为公民的负担, 使公民实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成本上升, 便捷度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感知的行为控制”。同时, 通过访谈了解到, 即便是公民对垃圾做了较好的分类, 政府部门在垃圾收运作业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实际的分类处理, 因此大大降低了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欲望。

第三, 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约束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 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 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大部分公民来说, 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 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结果一致的条件下, 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的。

第四, 垃圾再生利用处理技术相对国外落后, 致使分类回收处理收益低于成本。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填埋法和堆肥法, 这种垃圾处理方法回收率低, 发达国家虽然也采取此类方式但仅仅处理不到15%的垃圾量。

第五, 我国混合式垃圾收集方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国民整体素质相对发达国家较低, 政府与公民缺少沟通的桥梁。2005年, 我国西部第一座BOT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投产。然而不久之后, 很快濒临破产。事后调查发现, 由于垃圾分类程度低, 致使发电厂发电效率低下, 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有甚者, 一些公民为谋求利益, 往塑料瓶中添加石头添重, 导致发电机经常故障, 大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另外, 由于初期政府缺少与垃圾发电厂当地居民的沟通及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地居民认为垃圾运输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其进行强烈的抵制。

3. 微观个体的解读

第一, 个人主义盛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可以用鲁迅先生口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做较贴合实际的描述, 个人主义的盛行是微观个体中导致垃圾分类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 责任意识的模糊。调查表明, 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环卫人员的职责, 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位, 也是致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责任意识的模糊,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仍有部分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 政府倡导的“垃圾分类, 从小做起, 从我做起”实践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 缺少针对性的教育, 缺乏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实地调查, 我们发现塑料类的分类情况好于其他类别的垃圾, 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不够, 塑料类已是广为人知的可回收垃圾类别, 但是对于纸类、金属类、玻璃类、医药用品等垃圾类别却无法区分是否能进行垃圾分类,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践行。

第四, 嫌操作麻烦, 缺少相关人为“激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即垃圾分类实行者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本小于其收益, 换句话说, 就是边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因此, 增加经济利益对驱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是有效的诱导因素。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饮料瓶罐收集和回收”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项目用来收集和回收省内一次性的饮料容器。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同时对饮料瓶罐支付一定的押金和环境处理费。消费者可以将饮料瓶罐交回到省内71个指定回收点中的任何一个, 并收回押金。该项目在实行的一年时间内, 共回收237亿个饮料瓶罐, 占全省指定饮料瓶罐总量的87%, 足见成效。

五反思与建议

1. 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再到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及各地方规定, 它们的法律效力在逐级递减, 而实际有效性却在逐步提高。面对垃圾分类处理, 我们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法律还不够健全。垃圾分类相关法规不仅要确保其广度, 还要保证其深度。例如, 对垃圾分类标准的确立、设立垃圾分类机构、制定相关垃圾收费制度。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及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性问题, 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垃圾分类法规。

2. 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从宣传形式上看, 除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 可以加入新媒体元素, 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开展“病毒性”宣传, 无论从成本开销及宣传效果来看都是不二选择。从宣传内容来看, 应该包括:垃圾分类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小区垃圾分类游戏竞赛活动, 让广大老百姓在游戏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 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 同时对垃圾分类付诸实践。对高校大学生可开展以“垃圾再利用”为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 同时, 高校可适当开设环保任选课程,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于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 应当加大其培训力度, 对垃圾处理流程做好标准化的管理与规定,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在实践调查及民众反馈中,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单位, 应当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展开实际的调查。对于垃圾桶摆放设置、垃圾桶大小规格、具体分类标志等应结合该地区人口容量、垃圾产量及垃圾回收处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民众意见的反馈, 对设置不合理的相关设施予以更换。

此外, 政府还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运行机构, 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管理的运行体系。对于垃圾的分类投放, 可以借鉴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设置不同颜色及标志的垃圾收集容器, 由群众做好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可根据是否可回收做分开的收运, 对不可回收的垃圾由环卫部门按现行方式进行运输处理, 对可回收的垃圾用特殊标记的垃圾车进行逐一回收;对于回收到的垃圾, 将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分类管理站进行人工分类, 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

摘要:研究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三位一体的调查方法对高校垃圾分类做全面的剖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仅少数高校采用了分类垃圾桶, 分类标准简单,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且在垃圾桶口径、容量、高度等设计及位置摆放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垃圾分类“知行不合一”的现象等;理论研究方面, 从行为设计论出发以宏观、微观两个视角予以阐释。因此, 应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加大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的科研力度。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反思

参考文献

[1]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9

[2]郑毅敏.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6)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 篇8

一、马萨模型的运用

马萨模型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政策分析模型。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具有中国政策执行上的共性——“高位推动”。[1]这与马萨模型整体上是一致的。马萨模型能够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体系相契合,可以借助马萨模型的分析结构,结合具体的政策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现状

(一)基于法规因素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现状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南京因地制宜,于2013年颁布执行了《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办法》。办法总体上沿袭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都进行了政策上的保护。此外,办法建立了价格激励制度和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除《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外,南京市还实行了《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等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现,需要相应监管体制的配合。从纵向上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进一步推进,明确了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政府最高领导者均开始将一定的注意力投诸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上来。地方则根据中央要求,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执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横向上看,组织结构可分为监督体系和管理体系两部分。南京市正努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政策监督体系,主要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综合考核制度等制度组成。

(二)基于非法规因素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现状

2015年起,南京市生活垃圾的运输,逐步向密封运输发展,技术有所进步。同时,在浦口、雨花台、江宁、栖霞规划四大垃圾转运中心,而不符合标准的现有的转运站进行取缔,逐步升级改造得以保留的站点。南京生活垃圾主要的处理方式还是焚烧与填埋。南京市垃圾填埋处理场采用复合防渗系统,采用高标准整体防渗技术尽可能的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南京江南江北静脉产业园区的建立,南京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同时,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于2014年开始试运行。此外,绿色之友所推行的环保酵素,也是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探索。

南京市不仅在技术上进行了探索,更是着手利用多种方式引起多方媒体的关注。南京市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街道社区为单位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同时,政府与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片,以此提高媒体与其他参与者的关注度。

(三)基于可控因素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现状

在综合分析模型中,影响公共政策的可控性因素主要由有效的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可获得性、目标团体行为的多样性、所需行为变化的程度。[2]具化至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中,影响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可控性因素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可获得性、生活垃圾的多样性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行为的变化程度。

在南京市成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南京市就开始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宣传。南京市政府与江苏广播电视台合作制作的公益广告,在各时间段多平台滚动播出。前期还进行了宣传材料的印制与分发,然而其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基本进入常态化阶段,不论新旧社区均张贴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宣传手段丰富。就目前而言,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中转、处理均由政府向相关企业购买相关服务。企业通过自行研发、高校合作等方式,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开发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设备得以在市场上推广销售。

城市生活垃圾作为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目标对象,其多样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南京市2015年统计年鉴,南京市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从2010年至2014年逐年增加,2013年与上一年相比生活垃圾清运量增加了0.12%,2014年与上一年相比生活垃圾清运量增加了0.04%。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数据显示,南京市生活垃圾逐年增长。此外,随着居民生活的丰富,城市生活垃圾的种类日益繁多,如餐厨垃圾、包装物(包括泡沫塑料、塑料袋、塑料容器等等)、废旧衣物、电池等等。南京市根据生活垃圾的不同类别,尤其是一些特殊垃圾,如餐厨垃圾、废旧衣物等都采用了不同收集方式。在南京市各个社区,包括各大高校,均设有旧衣物收集箱。收集到的衣物根据捐赠条件进行分类,不能捐赠的衣物则分为白色棉织物、有色织物、涤纶织物进行分别处理。南京市为解决餐厨垃圾问题,建立了餐厨垃圾处理厂,对南京市产生餐厨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三、总结

从中不难看出,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落实到位,需要居民、政府、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寇浩宁. 政策何以落实——政策执行研究的源起、演进及主要理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4):12-18.

上一篇:做翻译前你必须知道的翻译公司的一些伎俩下一篇:京东双11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