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2024-09-24

校园垃圾分类问卷调查(精选8篇)

校园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篇1

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1.你的寝室在? A青园东5 B青园西15 C经干5 2.你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吗? A.非常了解 10% B.了解一点 60% C.不是很清楚 20% D.不了解10% 3.在寝室,日常生活垃圾一般是如何处理? A.全部投放到一个垃圾箱 80% B.想分类处理,但寝室院内无分类垃圾桶 20% C.除可回收的出售外,其它全部投到垃圾箱0% D.变废为宝,自己创意再利用 0% 4.你认为进行垃圾分类的最大的困难是? A.投放意识不够 40% B.垃圾筒不够,设施不够完善 20% C.垃圾分类得不到妥善处理 20% D.宣传力度不够 10% E.垃圾回收分类知之甚少 10% 5.你对现在校园内的垃圾桶分布是否满意? A.满意20% B.一般 30%C.没注意 15%D.不满意 35% 6.分类垃圾桶和传统垃圾桶,比较喜欢哪一个? A.分类垃圾桶30% B.传统垃圾桶30% C.都不喜欢 40% 7.你认为校园内是否需要增设分类垃圾箱?如需要,分几类呢?

A.不需要50% B.需要,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2类 20% C.需要,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垃圾3类 20% D.需要,且将可回收垃圾继续细分10% 8.你想扔垃圾时,刚好附近又一个分类垃圾桶,你会? A.随手扔地上 0% B.随意扔在其中一个垃圾桶里 60% C.将垃圾扔在相应的垃圾桶里 40% 9.如果原先不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后会认真分类垃圾以保护环境吗?

A.会80% B.不会 C.依情况而定 20% 10.你认为垃圾回收后,垃圾会怎么处理?

A.将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到在一起,进行处理 0% B.会进行更系统的分类 70% C.不会进行更系统的分类,直接处理 30% 11.请你为校园的环境建设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建设环境奖惩机制,进行文明督查。师生共同身体力行维护环境。加强绿化建设同学建议加强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多设垃圾桶,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12.在垃圾分类方面你做的怎么样?你觉得以后应该怎么做?有什么好的建议? 暂时没有。如果学校进行分类,会配合。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同学进行奖励做的不够好,以后应当改进。最好能有相关部门或者组织对垃圾分类进行一次科普。以后尽量注意分类投放,建议宣传与培养关于垃圾怎么分类的方法,并多设分类垃圾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问您认识者四种垃圾分类桶吗?认识30% 不认识70%

1.可回收物2.厨余垃圾3.有毒垃圾4.其他垃圾

14.请问您认识这四种垃圾分类标志吗?认识5% 不认识95%

校园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篇2

在苏州, 人均每天产生约1kg垃圾。目前, 苏州市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000t左右。尽管现在苏州的垃圾大部分用来焚烧发电、沼气发电[1], 少部分填埋, 但以目前的速度, 到2025年左右, 苏州的垃圾填埋场就将饱和。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垃圾处置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复杂的成分也对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造成了影响。防范垃圾围城的最有效途径并不在终端处置上, 而在于普通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 在于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上。

在资源回收领域, 当我们谈论国外的再生利用、生物堆肥、垃圾发电等等先进技术时, 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即引进这些硬件技术很容易, 但一切先进处理的前提都是垃圾分捡水平, 只有分类越干净、越细致, 回收利用、堆肥甚至焚烧才会有效率。要提高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就必须有高效实用的垃圾分类体系。

2 苏州市垃圾分类现状

2.1 市政府积极为垃圾分类搭建平台

苏州从2000年便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垃圾分类。2002年底, 苏州与丹麦的艾斯比约市、意大利威尼斯市共同向欧盟申请了“苏州市生态垃圾管理项目”, 在一批中小学、高校、机关部门和居民小区进行试点。

2010年, 环卫部门对近10年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总结, 提出“近期大分流, 远期细分类”的目标, 把垃圾分类的重心转向社区。2012年, 苏州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第一号议案便是《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促进循环经济, 建设美好家园》。2012年9月, 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该标准主要从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生活垃圾细分类标识及收集容器标准三个方面对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进行了规范。

垃圾分类处置后端处理是彻底完成垃圾分类处置的关键一环。苏州市已启动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固定、流动、在线”三位一体回收网络建设, 目前已建成固定回收网点53个、中心分拣站4个[2]。另外在终端处理上,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期扩建工程将于2013年实现商业运行。餐厨垃圾资源化终端利用设施扩建项目也将建成投运, 日处置600t餐厨垃圾能力可实现苏州市95%以上餐厨垃圾纳入正规处置途径。

2.2 社区积极推行垃圾分类

苏州市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以社区为试点的方式, 2012年, 在7个城区25个居民小区中再次试行垃圾分类。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可以按照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类来进行分类, 各行政区可根据所辖区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等具体情况, 选择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或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分法。在这25个试点小区中, 除了苏州工业园区的3个小区实行四分法外, 大多小区采用三分法。

姑苏区的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走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前列。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的垃圾分类收集亭里放置了五、六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 其它垃圾的收集容器采用蓝色240L脚踩垃圾桶,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分别采用绿色和红色120L脚踩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桶身不仅贴上了可收集垃圾的类别, 在垃圾亭内, 还放置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板, 方便居民认识和学习分类放置。收集亭上还安装了感应装置, 当有人准备投放垃圾时, 会有语音提醒分类投放。养一社区还在激励措施上做了一些尝试, 社区与回收公司合作, 居民在变卖可回收垃圾的同时, 按比例获得相应的积分, 记录在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上。年底, 社区对积分前10名的居民给予“免物业费、免费社区旅游”等奖励。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与环保意识做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17份。调查显示,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的了解程度上, 全部受访者都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一些方面, 其中8%的人是非常了解, 92%的人是了解一些。80%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与行动的确影响到了每一个苏州市民。

2.3 未形成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大环境

尽管目前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成效明显, 但回收的效果上还不及北京、上海等全国环保城市龙头, 更远不及像日本、荷兰、德国、美国等世界循环经济强国, 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低, 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未确立等一系列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还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苏州的垃圾分类已经做了10多年, 却依然推行缓慢。大部分的场所没有用于分类投放垃圾的垃圾桶, 即使有分类投放的垃圾桶却形同虚设。22%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49%的受访者表示虽有分类垃圾桶, 但没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还有29%的受访者表示社区没有分类垃圾桶。25%的人认为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桶作用很大;67%的人认为作用不大;8%的人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日本之所以在垃圾分类上做得非常出色, 一方面是因为其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环保设备及技术, 同时普通国民爱护环境的真挚感情和高度自觉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

调查显示, 有75%的的居民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存在困难的原因是居民环保意识淡薄;3%的人经常主动关注垃圾分类的常识与进展;82%的人偶尔关注;还有15%的人从不关注。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垃圾分类这件事与己无关, 认为这只是政府或者环保部门的责任。

环保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日本极其重视对居民进行系统详尽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合作, 每个月都要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 比如举行各类报告会, 对垃圾分类处理有功的人加以表彰等[3]。

在丹麦, 人们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幼儿园就开始开始灌输生态循环的理念, 让孩子影响父母, 进而影响全社会。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所有人都完全遵守规定。正是因为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积极引导并坚持, 因此, 在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上要做到全方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 应把垃圾分类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一块内容, 宣传并做到垃圾分类。我们的调查显示, 电视、广播、网络是居民获得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大力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让这个潜意识深入在人心, 达到只要一提到生活垃圾, 就能想到要分类投放的效果。

此外, 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趣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比如, 养一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动起来”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 运动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童谣《垃圾分类》, 志愿者在新村内上门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 不断增强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 形成小区内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4]。

城市垃圾生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通过多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为此, 要从现在做起, 从娃娃抓起, 不断倡导和宣传垃圾生态管理的环保理念, 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3.2 扩大试点区域

目前, 苏州市区还没做到所有场所配备分类垃圾桶, 这样就会出现想分类投放, 却没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即使居民自己在家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 扔到小区里还是只有一个垃圾箱。调查显示, 23%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 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83%的居民认为设施不够完善。所以, 应尽快扩大分类试点的范围, 增加试点小区的数量, 并逐渐覆盖全市。

3.3 加强垃圾分类运输管理

垃圾最终是否能被分类, 关键在于分类后的每一类垃圾要与它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挂钩, 形成一条从居民到垃圾处理场的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置链, 这正是目前垃圾处理过程中所缺乏的。苏州市目前已经建设了分类垃圾专用的转运房, 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的完整处理链条已成型。尽管有了分类运输的设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管类别而全倒在一辆垃圾车内的现象。因此, 对于垃圾的分类运输一定要加强, 否则, 垃圾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3.4 出台监管与激励措施

只有倡导, 没有强制力, 成为很多垃圾分类不理想的原因。目前, 垃圾分类投放还完全靠居民的自觉。正是因为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单薄, 所以, 自觉分类投放垃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调查问卷中对日常生活中垃圾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示, 36%的人未出售也未处理, 全部投放到垃圾箱;41%的人除废品出售外, 其他全部投入垃圾箱;仅有23%的人会分类投入垃圾箱。这也说明, 没有监督措施和激励措施, 完全靠自觉, 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英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 以及我国台湾, 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上早已有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人们投放垃圾的行为, 并且拥有赏罚分明的制度。在纽约, 如果违反了垃圾分类法的规定, 环卫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处以25~500美元的罚款。现阶段我国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加快立法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值得高兴的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工作也已开展, 力争2013年纳入立法序列, 2014年颁布出台。

3.5 细化垃圾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处置前的重要环节,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名录详细, 而我们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时间尚短, 自主意识还未形成。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非常细致, 例如, 日本的横滨市把原来的5类细分为10类, 政府为此专门向市民分发了长达27页共528项条款的手册, 指导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流体系。但居民区的分类多采用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 居民的厨余垃圾垃圾并没有单独的垃圾桶。中国人的生活垃圾的特点是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占了大比重, 如果不进行干湿分离, 湿的垃圾会使燃烧不充分, 焚烧发电会带来更大的污染。因此, 在垃圾的分类细则上应将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单独列出。厨余垃圾应单独投放、单独收集、单独运送。

4 结语

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种类构成也日趋复杂, 落实垃圾减量及分类回收势在必行。垃圾是放错的资源, 如果能将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投放, 将会大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费用, 同时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还能变废为宝。除了推行垃圾分类, 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居民增强环保意识, 实现垃圾减量。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以促使苏州实现垃圾分类切实化、推广化。

关键词:垃圾分类,苏州,调查

参考文献

[1]蒋丽英.垃圾山“变身”发电站[EB/OL].[2011-5-31].http://www.subaonet.com/html/society/2011531/BD2K4I1473K5K30.html.

[2]宗文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2014年出台[EB/OL].[2012-10-15].http://news.2500sz.com/news/zt/11n/qmhbdsy/bzdd/1710152.html.

[3]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1 (8) :212.

垃圾的分类调查探析 篇3

随着资源日愈匮乏,环境问题成为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今“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个人的真实行动。但总有人会有各种疑问,归根到底就是“要怎么做才能使生活做到真正低碳?”其实很简单,最基本就是做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垃圾分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即使是有分类的垃圾桶,也有许多人“视而不见”。做此垃圾分类调查,希望能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活动准备

方案A:在“问卷星”网站上设计一份问卷,问题包括“能做到垃圾分类吗?”、“什么情况下可做到垃圾分类?”、“有垃圾分类意识吗?”等问题,向所有人开放。

方案B:在天一中学随机抽取10名学生做调查采访。

方案C:在街头随机采访几位老人。

方案A主要是将这个调查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开放,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及全面性;方案B是为更好地了解同年龄段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做法及看法;方案C是为这个社会的特殊人群——老年人准备。

这次调查涉及多层面与年龄段的人,可更好地找出“无法垃圾分类”这一问题的主要来源。

3.活动过程

方案A:实行比较顺利。将调查问卷贴到网站首页,说明意图,做好不泄露个人隐私的保证。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白领与在校高中、大学生,也同样对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十分注重,都填写了问卷。短短两天,收到七十多份填写认真的问卷。在此向这些人表达衷心感谢。

方案B:实行有点波折。首先一些学生对待此问题不是特别严肃,而且有些同学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反复给他们强调,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根据自身情况回答即可,平时没有做到的,现在知道重要性,就从现在开始做。于是有许多同学敞开心扉,调查也得到很大收获。

方案C:最难实行。首先老人对环保本身不特别重视,“垃圾分类”也许未听过;而且很少有老年人愿意接受采访。面对这种态度,首先选择看上去比较“和善”的老人。在一位老人接受采访后,又有许多老人愿意接受采访与调查,方案C告一段落。

分类整理得出调研结果。

方案A:78%的人有垃圾分类意识,但其中只有5%能做到真正垃圾分类;剩下95%中,有70%人认为,使用大街上的分类垃圾桶可做到垃圾分类,而家中的单个垃圾桶则不能做到,理由普遍是使用多个垃圾袋比较麻烦和浪费。

方案B:大多数同学都有垃圾分类意识,但10名学生中只有1名能做到真正垃圾分类,有4名平时基本能做到垃圾分类;7名同学认为垃圾分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是应当为地球做的保护措施;3名同学认为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意义不大。

方案C:老人普遍不太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也很少有环保意识,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将家中所有垃圾归于一个垃圾桶,所以基本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4.活动收获

分析产生“垃圾不能分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公民垃圾分类意识普遍不强。大多数公民家中只一个垃圾桶,所有垃圾全部扔进其中。尽管有许多人在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垃圾分类,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分类垃圾桶。

学生与年轻人基本都有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识,而中年人半数有环保意识,老年人则基本没有环保意识。因为学生与年轻人在校园和网络等地接受宣传与教育,耳濡目染,对环保有一定了解;中老年人较少参加社会活动,有许多老年人连“环保”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值得反思。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渠道不完备,小区收垃圾的垃圾车把所有垃圾都归在一起收集,按照这样收垃圾方法,和没分类又有什么两样?同时,收好的垃圾是如何回收和处理的也无从知晓。所以,要想做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需要完善。

5.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不仅使其更加了解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而且培养了的能力与兴趣。这是一次极好的社会实践,也是步入社会后会应用到学习外的能力。▲

垃圾分类,洁净校园 篇4

彭埠第二小学 曹华君

一、活动背景

1.学校的卫生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师生素质高低的综合反映。我校每学期都把“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作为重头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垃圾,是错放地方的资源。垃圾的回收与利用却被垃圾分类这一问题所限。垃圾回收并非技术问题,而是人们没有较强的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

3.目前,我校面临拆迁,校园环境受周边环境影响欠整洁。这也无形中助长了同学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无老师或同学监督而垃圾桶又离得远的情况下,随手丢弃废物,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实际行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老师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在垃圾分类的全民活动中却未发挥应有的先锋作用。许多学生不清楚不关心垃圾怎么分类处理,不懂垃圾不分流的危害性,或者知道但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分类也没用。每个教室都分配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垃圾桶,能够自觉自主地投放垃圾到垃圾桶的同学在丢垃圾时却缺乏垃圾分类意识,随意丢弃,所以这两个垃圾桶并没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提高同学们的意识,规范同学们的行为习惯,还美丽的校园干净整洁。我们设计了以“垃圾分类,洁净校园”为题的少先队活动课,旨在呼吁每个天之骄子动起来。

二、活动课型

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课。

二、设计理念

本课所涉及的是环境保护的教育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校园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严重与紧迫性,我设计了垃圾分类活动。通过垃圾分类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垃圾分类真实的情况,更意识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在活动中更是对学生的合作、分工的一种考验,在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明礼貌的人文素养则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发现校园环境和垃圾分类的现状,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提升同学们对垃圾分类这一实际问题的重视,引导同学们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保护校园环境。

2.通过标记垃圾桶和每日投放垃圾入正确垃圾桶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产生时刻关注垃圾回收问题,并提高垃圾分类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活动地点

教室

五、活动准备

1.拍摄相关校园视频、风景校园垃圾分类调查、学生问卷调查;

2.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在宣传区摆放展板和海报介绍垃圾围城和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垃圾的种类和分类标准。

3.提前了解活动当天天气情况及其他突发事件,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活动流程

(一)引入活动主题:欣赏校园景色

学生谈感受,引出主题活动“我们的校园真美丽”

(二)开展活动:

1、公布课前的调查结果: 1)校园垃圾调查:

校园垃圾中,比重较大的是废纸,约占总数的58%,塑料包装约占10%,课间餐包装等饮食垃圾,约占28%,还有其他垃圾,比如电池、碎玻璃、废笔芯、橡皮屑等约占4%。总体上看,在教学区的垃圾以废纸为主,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在食堂主要是餐饮垃圾。2)学生问卷调查

在召开这次主题活动课之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5个问题,调查了我们中队的43位同学,调查结果非常有意思,43位同学都能准确的判断出哪种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错的,这说明保护环境、爱护校环境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你们的心中。但是一旦涉及现实生活中实际行为相关的问题,则得分率下降。

2、宣读《垃圾分类,洁净校园倡议书》。

3、实践活动:在校门口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标识垃圾桶。要求学生将带来的两类垃圾,准确地放入相应的标识垃圾桶内。

3、投放正确,即可获垃圾分类章一枚。

4、小竞赛:制作回收纸盒收集特殊教室的特殊垃圾,尤其是废旧电池和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评出前10%作为获奖者,可得垃圾分类章一枚。

(三)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感受或收获。

七、活动实录

师:同学们,在活动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生:欣赏《我们美丽的校园》视频片段。

师: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呀?

生:学校。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漂亮。

生:我从来都没觉得学校原来也是这么美丽的。

生:这是我们的学校吗?视频里放出来特别美。

师:其实我们的校园很美丽,校园就是我们的家园。可是如果这要漂亮的家园没有大家的爱护,也是会消失的。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个调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调查统计表格)。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保护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是在具体的日常行为中,我们做得如何呢?

生:说到没有做到。生: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生:我只能坚持一两天。

师:我们该如何从身边的事做起,真正为洁净的校园出一份力呢?请我们一起来听听黄紫怡同学对我们发出的倡议!

黄紫怡宣读《垃圾分类,洁净校园倡议书》

师:今天就让我们和黄紫怡同学一起,从校园的垃圾分类做起吧!我在校园门口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垃圾桶,请大家将从家里带来的垃圾按照分类准确地放入垃圾桶中。如果放得准确,可以得到垃圾分类章一枚。如果不确定分类可以寻求大家的帮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生:塑料袋、牛奶盒属于可回收垃圾吗?

生:塑料袋是不可回收垃圾。牛奶盒虽然是纸做的,可是它被污染了,就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生:玻璃是什么垃圾?

生:可回收垃圾。

生:我带了电池,电池是不可回收垃圾吗?

生:我从书上知道电池是有害垃圾,要单独放。

师:是啊,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做的回收纸盒拿出来吧,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做的回收纸盒最有创意、最实用、最美观。

生把回收纸盒交上来,师贴上标签,进行投票评比。

师:今天我们的收获不小,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准确的分辨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这里我们保护校园环境又进了一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能对垃圾进行分类。

生:我们以后也可以按照今天的方法对垃圾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持校园的清洁。

八、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一些分类垃圾的标志,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体验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从小树立垃圾分类意识的好习惯,渗透环保的理念,离绿色环保更近了一步。

校园垃圾分类宣传策划书 篇5

背景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垃圾混合或分类的程度。在混合存放、倾倒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节省了处置时间和存放空间,但是浪费了垃圾的价值;与此相反,垃圾分类收集则产生价值。垃圾的混合程度与价值之间呈倒数关系,这是垃圾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分类收集的理论基础。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措施。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抛弃的废物之中,有一半以上可以拣出来加以循环利用。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只有1/20的家庭垃圾能得以利用。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在2001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以明确,上海市将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

如今,我们大学生不应该对白色污染这一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而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去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我们的建议:

(1)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我们所查的资料,我们建议学校实

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楼——在每栋楼的每一层建立一个小型垃圾点,○将垃圾按纸类、塑料、金属(如易拉罐等)、电池、其他共五类分类收集。由于纸类、塑料数量较多,可以一天清理一次,另外考虑到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电池统一回收。

2宿舍——学校设立几个大型垃圾箱,○每个单元的垃圾先分类放进各自的小垃圾箱,再统一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回收入大垃圾箱。学校负责与社会回收单位联系,及时送出回收来的垃圾。

3宿管站——学校应当设立一个评分制度,○对垃圾回收工作开展得好的宿舍管理站进行鼓励。回收的收入也可返回校园美化建设。

(2)应当看到,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白色污染,就必须在同学心中树立环保的观念,因此建议学校多多加强环保教育,如征集环保标志,举行环保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加强对同学进行环保教育,目的还在于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多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如在每年 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知识,只有全社会都在讲环保,才会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

校园垃圾分类倡议书 篇6

我们倡议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放置,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塑料瓶、油桶、酒瓶、易拉罐、废纸、旧玩偶玩具、旧衣服包包、旧铁锅、旧家电;

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主要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废灯管、废油漆、消毒剂、含汞温度计等垃圾;

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指厨房剩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垃圾;

其它垃圾

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渣土、烟头、卫生间废纸、一次性餐盒等难以回收的垃圾。

为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请大家做改善环境的先行者,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认真实践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把节能环保当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动中来!

在微信朋友圈中,加话题#我是小小环保员#,记录下孩子垃圾分类的点滴,上传几张家园齐动手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照片,即可参与活动。

校园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篇7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大学生是我国环保意识较高的群体之一, 其结果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以小见大, 反映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折射出相应的问题。

一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 先后对重庆大学 (虎溪校区)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2. 研究方法

第一, 实地调查法。对上述13所高校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并编制了实地调查具体细则及记录表, 具体内容包括高校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回收标志设置、垃圾分类状况、垃圾主要成分等指标。

第二, 问卷调查法。通过自行编制的《关于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问卷》, 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垃圾分类态度与行为实践、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渠道及掌握程度、对学校垃圾桶设置的满意度、现状原因调查及责任意识等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第三, 深入访谈法。拟定了《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调研访谈提纲》, 并抽取部分学生及学校基建后勤处相关领导及老师进行访谈。学生访谈主要侧重于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行为, 通过渐进式的问题, 挖掘出其态度与行为是否背离的深层原因;老师的访谈则更多地侧重于目前高校是否出台系列垃圾治理的措施、对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是否做到很好的宣传、目前工作的进展和垃圾分类现状以及如何高效地管理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

二实地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1. 各高校是否设立分类垃圾桶

在13所高校中, 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有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及四川外国语大学, 其中仅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师范大学在生活区及教学区中均设立了分类垃圾桶;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则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

2. 垃圾桶分类标准是否细致

观察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后发现, 大部分高校垃圾分类仅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项, 仅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增设了“有害物质”一项。

3. 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如何

调查发现, 在垃圾分类方面, 绝大部分有分类的垃圾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 形同虚设;在回收方面, 仅塑料类得到较好的回收, 并且回收工作主要是由处理生活垃圾的物业环保人员进行。

4. 垃圾桶设置是否合理

通过整理归纳后得出, 目前各高校垃圾桶存在“口径相对较小”“投掷口高度较低”“垃圾清理不便”“设计单调, 易坏易锈, 有损校容”“容量相对不足”“无分类标识”“摆设地点不合理”等问题。

三问卷调查

1. 被试基本情况

结合实地调查问卷与网络问卷,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2份, 有效问卷356份, 问卷有效率为95.70%。其中男生188名, 女生168名;年级:大一92名, 大二152名, 大三76名, 大四16名, 研究生学历以上20名;专业:人文社科类152名, 理工科类204名;居住地:城市119名, 乡镇110名, 农村127名。

2. 垃圾分类必要性

在问及“是否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 有91.01%的学生回答必要, 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60.67%, 认为有必要的占30.34%;另外认为垃圾是否分类无所谓的占总体的6.74%, 认为完全没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占总体的2.25%。由此可见, 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具有其价值意义,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

3. 垃圾分类进展情况

在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问题时, 有44.66%的学生表示从不进行垃圾分类, 而表示仔细分类后投到相应垃圾桶的仅占总体的1.40%, 另外, 令人欣慰的是有53.94%的学生表示会对部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处理。结合垃圾分类意识与本题数据情况易得, 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4. 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

本题以表格形式给出, 给出八个常见垃圾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垃圾类别。题中所给的废纸、塑料制品、易拉罐、废旧电池均属于可回收垃圾, 其余的均为不可回收垃圾。我们规定, 每个选项1分, 满分8分, 总分为7~8分的为优良, 5~6分为一般, 3~4分为较差, 3分以下为差。统计结果见图1、图2。

由上图可知,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 但不够完备, 不足以应对实际生活问题。能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5%, 而剩余的85%中有30%的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较差, 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5. 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

在问及“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时, 电视与广播、网络等新媒体、课堂教育位列前三, 分别占总体的68.54%、58.43%、51.69%, 另外通过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占43.82%, 而经高校宣传获得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3.48%。由此可见, 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主要获取渠道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课堂教育, 而高校宣传活动在这方面做得仍不足。

6. 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对于垃圾实施分类困难的原因, “嫌操作麻烦”“分类意识薄弱”“无分类垃圾桶”这三项位列前三, 分别占总体的79.78%、70.79%、60.67%;有57.30%的学生表示不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 即便是看到分类垃圾桶也不会对其进行分类;另外, 表示自己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倡导的占总体的24.72%, 认为回报少的占总体的29.21%。

7. 责任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清晰, 有58.43%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当是公民的责任;有23.60%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但还是有17.97%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是环卫人员的责任。可见, 大部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认识较为到位。

四宏观、微观环境下的解读——基于设计行为理论

1. 理论概述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种行为。而社会公民是该行为的执行者, 也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中的起点。因此, 对公民行为进行分析, 创造行为的有利条件, 是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有效方法。加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证明一种社会心理模型——设计行为理论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对促进群体环境下的个体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根据这个理论, 作为结果的行为是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和个人准则”以及“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所导致 (见图3) 。“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该行为的重视程度, 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行为本身具备的价值含义及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综合作用于此。“主观准则”依赖社会影响, 如朋友或家人进行或支持该项行为。“个人准则”基于先前经验的个人喜好, 亦可称为个人习惯。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在适当的周遭环境下, 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垃圾分类行为亦是如此。“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人们进行某项行为时对周边环境因素、成本和便捷性的预计,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进行某项行为时的周遭环境, 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都会影响个人进行该项行为的意愿。因此, 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培养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居民主观个人的行为准则并提高居民对这一行为可感知的行为控制。

研究认为, 通过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设定目标和社区间竞争等方法可以逐渐将目标行为成为个人的行为原则。上述三个因素一起作用, 加上一些人为的“激励”, 诱导行为的产生, 将行为慢慢变成习惯, 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 宏观环境的解读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生“知行不合一”的现象, 即理论中“态度”与“可感知的行为控制”间的抵触而造成。从宏观环境下窥见, 我国垃圾分类着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 教育不重视, 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群体仅占总体的15%, 可见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缺失;加之, 社会中缺少提倡和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 也会导致社会民众无法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这也是导致“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 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及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诸如垃圾桶摆放位置、容量设置、是否设置回收标志等问题, 都使垃圾分类成为公民的负担, 使公民实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成本上升, 便捷度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感知的行为控制”。同时, 通过访谈了解到, 即便是公民对垃圾做了较好的分类, 政府部门在垃圾收运作业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实际的分类处理, 因此大大降低了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欲望。

第三, 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约束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 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 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大部分公民来说, 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 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结果一致的条件下, 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的。

第四, 垃圾再生利用处理技术相对国外落后, 致使分类回收处理收益低于成本。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填埋法和堆肥法, 这种垃圾处理方法回收率低, 发达国家虽然也采取此类方式但仅仅处理不到15%的垃圾量。

第五, 我国混合式垃圾收集方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国民整体素质相对发达国家较低, 政府与公民缺少沟通的桥梁。2005年, 我国西部第一座BOT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投产。然而不久之后, 很快濒临破产。事后调查发现, 由于垃圾分类程度低, 致使发电厂发电效率低下, 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有甚者, 一些公民为谋求利益, 往塑料瓶中添加石头添重, 导致发电机经常故障, 大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另外, 由于初期政府缺少与垃圾发电厂当地居民的沟通及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地居民认为垃圾运输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其进行强烈的抵制。

3. 微观个体的解读

第一, 个人主义盛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可以用鲁迅先生口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做较贴合实际的描述, 个人主义的盛行是微观个体中导致垃圾分类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 责任意识的模糊。调查表明, 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环卫人员的职责, 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位, 也是致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责任意识的模糊,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仍有部分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 政府倡导的“垃圾分类, 从小做起, 从我做起”实践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 缺少针对性的教育, 缺乏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实地调查, 我们发现塑料类的分类情况好于其他类别的垃圾, 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不够, 塑料类已是广为人知的可回收垃圾类别, 但是对于纸类、金属类、玻璃类、医药用品等垃圾类别却无法区分是否能进行垃圾分类,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践行。

第四, 嫌操作麻烦, 缺少相关人为“激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即垃圾分类实行者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本小于其收益, 换句话说, 就是边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因此, 增加经济利益对驱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是有效的诱导因素。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饮料瓶罐收集和回收”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项目用来收集和回收省内一次性的饮料容器。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同时对饮料瓶罐支付一定的押金和环境处理费。消费者可以将饮料瓶罐交回到省内71个指定回收点中的任何一个, 并收回押金。该项目在实行的一年时间内, 共回收237亿个饮料瓶罐, 占全省指定饮料瓶罐总量的87%, 足见成效。

五反思与建议

1. 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再到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及各地方规定, 它们的法律效力在逐级递减, 而实际有效性却在逐步提高。面对垃圾分类处理, 我们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法律还不够健全。垃圾分类相关法规不仅要确保其广度, 还要保证其深度。例如, 对垃圾分类标准的确立、设立垃圾分类机构、制定相关垃圾收费制度。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及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性问题, 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垃圾分类法规。

2. 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从宣传形式上看, 除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 可以加入新媒体元素, 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开展“病毒性”宣传, 无论从成本开销及宣传效果来看都是不二选择。从宣传内容来看, 应该包括:垃圾分类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小区垃圾分类游戏竞赛活动, 让广大老百姓在游戏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 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 同时对垃圾分类付诸实践。对高校大学生可开展以“垃圾再利用”为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 同时, 高校可适当开设环保任选课程,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于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 应当加大其培训力度, 对垃圾处理流程做好标准化的管理与规定,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在实践调查及民众反馈中,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单位, 应当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展开实际的调查。对于垃圾桶摆放设置、垃圾桶大小规格、具体分类标志等应结合该地区人口容量、垃圾产量及垃圾回收处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民众意见的反馈, 对设置不合理的相关设施予以更换。

此外, 政府还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运行机构, 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管理的运行体系。对于垃圾的分类投放, 可以借鉴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设置不同颜色及标志的垃圾收集容器, 由群众做好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可根据是否可回收做分开的收运, 对不可回收的垃圾由环卫部门按现行方式进行运输处理, 对可回收的垃圾用特殊标记的垃圾车进行逐一回收;对于回收到的垃圾, 将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分类管理站进行人工分类, 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

摘要:研究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三位一体的调查方法对高校垃圾分类做全面的剖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仅少数高校采用了分类垃圾桶, 分类标准简单,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且在垃圾桶口径、容量、高度等设计及位置摆放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垃圾分类“知行不合一”的现象等;理论研究方面, 从行为设计论出发以宏观、微观两个视角予以阐释。因此, 应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加大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的科研力度。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反思

参考文献

[1]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9

[2]郑毅敏.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6)

校园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篇8

一、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2000年-2013年,德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几乎持平,年产生量约为5000万吨,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617公斤,明显高于欧盟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481公斤。由于2005年的垃圾填埋禁令,生活垃圾不能直接填埋。生活垃圾中纸张、玻璃等物资被循环利用,不能被循环利用的部分需要经过生物机械处理或焚烧处理,产生的残渣或建筑垃圾才允许填埋,因此生活垃圾填埋量急剧下降。目前,填埋场主要填埋矿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仅有0.2%左右用于填埋,比例很小。

据统计,2013年,德国生活垃圾回收率达83%,其中的65%被循环利用,另外的18%通过焚烧回收能源。从2000年到2012年,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由50.1%提高到65.2%,《循环经济法案》所提出的“2020年后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保持在65%以上”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培训团所考察的柏林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柏林部分垃圾运往勃兰登堡州EMAB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置。该厂为柏林和勃兰登堡州共同持股,属国有性质,接收两个州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由于勃兰登堡州规定从2000年起生活垃圾不允许焚烧,因此进场垃圾需要进行机械生物处理后填埋。该厂总填埋容积为100万立方米,年处理18万吨垃圾,经机械生物处理后,6万吨残渣进行填埋,12万吨进入回收循环系统或被制成燃料棒。该厂还建有一座焚烧工房,主要处置医疗废物、油漆等有害垃圾。

港口地区的Schwanebeck 生活垃圾机械生物处理厂和鲁平县废物管理联盟有限公司(AWU OPR),前者每年垃圾处理量为75万吨,其中25万吨来自于本地,另外的50万吨来自于柏林市。进场垃圾经破碎、分选后筛下物进行生物堆肥处理,稳定化之后填埋,工艺相对简单;后者为收运转运公司,县政府占股51%,欧绿保集团(OLAB Group)占股49%。管理车辆40台,作业人员52人,除基地外还包括一个转运站和一个空箱暂存地。2015年清运量为25000吨,其中生活垃圾7000吨,包装类垃圾5000吨,玻璃类3000吨,废纸类7000吨,另外还包括粪便清运、道路清扫、除雪等业务。

二、生活垃圾法律体系及演变

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生活垃圾管理,是德国垃圾管理与处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德联邦和各州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达8000多部,是世界上拥有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体系的国家。这些法律均是德国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生活垃圾的性质和时代要求所制定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垃圾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为推动生活垃圾管理,1972年,德联邦政府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推动垃圾从无序堆放逐渐走向集中处理。1986年,德国政府对《废弃物处理法》进行了修改,改名为《废弃物避免及处理法》,开始引入“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及再利用”理念,垃圾治理的理念从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垃圾治理的战略方针确定为优先考虑避免和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再利用在垃圾处理对策中具有优先权,对不能再利用的垃圾才能进行最终填埋处理。1991年正式通过的《包装法令》要求所有的制造业,当他们的商品包装被消费者废弃后,企业必须负责收集、回收或回用这些包装物,以此促使企业对商品包装承担物资终身循环的责任,同时鼓励企业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避免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1994年颁布、1996年生效的《促进废弃物闭合循环管理及确保环境相容的处置废物法》(简称《循环经济法》)是一部有关垃圾处理的核心法律,也是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该法将资源闭路循环的理念推广到生产领域,规定对废物处理的优先次序为“避免产生、回收利用、最后处置”,并确定了“污染者付费”、“生产者付费”等原则。

2005年,德国全面禁止原生垃圾直接填埋,以此避免垃圾中的有机物对填埋场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对于无法填埋处置的垃圾,焚烧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焚烧成为德国垃圾处理的“支柱”。

德国对生活垃圾管理的理念也影响了欧盟生活垃圾管理的思路。2008年,欧盟实施垃圾处理框架指令。指令中将垃圾管理按照以下五个层级逐级选用,即:避免产生、重复利用、回收利用、焚烧和填埋。此举标志着欧盟国家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了完善的“顶层设计”。由于这一设计的存在,产品的生产者在生产设计和生产阶段将最大程度地减少原材料消耗,尽可能地回收所用材料,以此促进前端减量。

2012年,德国将本国法律和欧盟垃圾处理框架指令相衔接,出台了《循环经济法》(KrWG),提出了“end-of-waste标准”,废物处理五级优先次序,以及从2015年1月1日起有机垃圾必须单独分类等更严格、更精细的要求。

三、生活垃圾分类及废旧物资回收

目前为止,德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而合理的体系。可以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图1)。在柏林,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划分为四类,一是塑料等轻质包装废物(黄色垃圾桶);二是纸张(蓝色垃圾桶);三是厨余垃圾(棕色垃圾桶);四是剩余垃圾(灰色垃圾桶)。在这四类垃圾中,仅对剩余垃圾收费。

玻璃分类收集桶一般在道路等公共场所摆放,质地为铁质收集容器,容器上贴有不同玻璃种类的同色标签,按照颜色分为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进行分类收集。

nlc202309080842

除玻璃、纸张等外,在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废旧衣物及饮料瓶回收设施(图2)。饮料瓶回收实行押金制度,通过预付费和回收后退回押金等方式,有效提高了饮料瓶的回收率。其它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定期进行收集,一般一年两次。

据统计,德国每年可回收塑料2100万吨,纸类15400万吨,玻璃1.92万吨。这些材料经过回收,由废物变为原料,产生了可观的利润。德国在该行业的营业额超过2000亿欧元。

四、生活垃圾的市场化机制

德国的垃圾管理采取了纯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政府无需财政补助,企业是垃圾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主体。为了实现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德国政府制定了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包括垃圾收费、押金制度、对再生资源行业补贴等政策。

德国垃圾处理厂有“两端”收入。一是前端收入,也就是政府在进行项目招标时,合同所约定的收入或者是每年经核算的费用。在德国,每家每户都要缴纳垃圾处理费,就像水费、电费一样,按季度收取。德国很多城市采用按垃圾箱容器计量收费制。一些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如纸张、玻璃,不收或者收很少的处理费(根据城市的不同)。而处理难度大的物质、有害物质和未经分类的物质,则会收取较多的费用。从居民手中收上来的垃圾处理费,政府进行透明管理,用于支付垃圾处理厂的日常消耗。二是尾端收入,即再生资源的出售收入。比如,用有机物制成的肥料,焚烧垃圾产生的发电量,以及从电子垃圾中提取的金属物质等,都可以作为二次能源与再生资源,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并且很多二次矿产的价格与一次矿产的价格相比会更便宜且纯度更高。不过,垃圾处理厂由于需要不断更新设备,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支撑,所以尾端的收入远抵不上投入。特别是一些有害物质和较难处理的物质,基本上是在亏本处理。因此,垃圾处理厂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前端。德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平衡的系统,如果后端处理成本过大,就会有相应较高的前端作为补充。所以,追溯到源头,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时,管理部门也才会根据居民遗弃的垃圾种类,收取不同费用。许多垃圾处理公司纷纷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垃圾处理权。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财政补贴,德国政府使垃圾处理变成了盈利的事业,从而实现了政府、居民和垃圾处理企业三方都得利的局面。

五、垃圾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

2003年,柏林市政府决定不再续建垃圾焚烧厂和垃圾填埋设施,在欧洲招标垃圾处理新技术,欧绿宝公司以第三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中标。此后,欧绿宝公司与柏林市政府紧密合作,于2005年建成运行了两座垃圾处理厂。如今,这两座垃圾处理厂已处理柏林市50%的垃圾。

培训团在欧绿宝公司考察时,该公司介绍了他们对垃圾处理技术的认识理念,认为垃圾处理技术分为三代(图3):第一代是填埋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第二代是焚烧技术,易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第三代为“绿色煤炭”技术。“绿色煤炭”技术的学名为“机械物理/生物稳定化技术”(Mechanical Physical/Biological Stabilization),是指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无害资源化处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有价值的材料,剔除危险废弃物和惰性物质,并最终将剩余物制成垃圾衍生燃料,广泛应用于电厂、水泥厂等工业企业的技术。

绿色煤炭技术的核心是分拣。第一步:垃圾接收与存储(垃圾储坑);第二步:机械预处理,将垃圾中的金属物质进行分选再生利用(粉碎、磁选、光选、风选);第三步:烘干(通过生物热烘干降低含水率);第四步:分选。一方面,将PVC塑料进行资源回收(其它种类塑料不进行分选),另一方面,分选出沙石玻璃等惰性不可燃物,制成建筑材料;第五步:将剩余种类的塑料、橡胶、纸、木、纺织物,以及有机生物质等高热值组分,通过微生物活动产热并借助风力实现脱水,形成稳定的“垃圾衍生燃料(RDF)”;第六步:将“垃圾衍生燃料(RDF)”通过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垃圾焚烧技术采用机械炉排炉焚烧处理技术,并配套相关烟气净化系统及渗滤液处理系统。

据欧绿保公司介绍,通过分离出PVC材料即可减少绝大部分二恶英的排放,同时分选出的沙石玻璃等惰性物质可以有效改善燃烧工况,有利于控制污染物排放。

六、德国生活垃圾管理及处理技术的启发与思考

此次,培训团通过实地考察德国生活垃圾管理及处理技术,并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在几个方面引发如下思考:

(一)政府政策推动、相关产业贯彻执行、民众参与支持

德国垃圾分类程度很高,是本次培训学习的重点内容。除了培训讲授外,在日常出行和参观处理设施时,培训团都非常关注垃圾分类设施。对比我国与德国在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方面的差距,我们认为,德国的“制胜法宝”是它的“黄金三角模式”——政府政策推动、相关产业贯彻执行、民众参与支持。在管理方面,德国采用了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纯市场化运行的机制和政府控股或参股管理的思路。德国没有“物资回收”这个行业,垃圾不能卖钱。但是,德国通过“包装物押金制度”和“绿点制度”,成功地将经济手段引入垃圾减量环节,其效果远比行政管理手段见效。德国家庭生活垃圾分为四类,一是塑料等轻质包装废物;二是纸张;三是厨余垃圾;四是残渣(剩余垃圾,类似北京的其它垃圾)。家庭处理大件垃圾需要预约,玻璃瓶等分类后可投放到公共场所设置的玻璃瓶回收箱内,其中只有残渣一类收费,并且收费标准很高,无形中提高了公众自觉减少这类垃圾(残渣)的产生量,达到了垃圾分类的目的。德国的这些管理手段都值得北京在推行垃圾分类和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借鉴和思考。特别是作为政府一级的管理部门,如何在垃圾分类中做好引导工作,利用政策推动并引导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很重要。

(二)设施一般远离居民区,操作严格规范

此次实地参观的两处垃圾处理设施已运行多年,采用的处理工艺谈不上最新最先进。但是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各个工艺的运行相当规范。

德国垃圾含水率低,发酵臭味小,而且设施一般远离居民区,因此厂内部分设施为露天,臭味明显的生化处理车间、进料分选等车间则采取密闭化,关闭车间密封门后,站在车间外闻不到一点儿臭味。在焚烧烟气排放方面,德国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德国吉宝西格斯公司宣称,其设备排出的气体质量优于环境空气质量,至少在二恶英这一公众最为关心的污染方面。这要归功于其垃圾焚烧厂有适当的预处理和在烟气处理方面采用了更多的处理工艺,并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环保设施设备按要求运行。目前,北京市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有焚烧厂、填埋场、堆肥厂、综合处理厂等。特别是焚烧设施,大部分为进口炉型,在工艺类型上与德国差距不大。但是在规范化运行和管理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学习德国先进、严谨的管理经验。

(三)垃圾处理技术世界领先

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面,德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焚烧垃圾处理技术,德国马丁公司、JFE均是垃圾焚烧界著名的炉排供应商。特别是马丁公司,掌握焚烧炉设计和制造核心技术,并对运行的设备提供长期咨询、改造与维护服务,在余热利用、烟气净化等垃圾焚烧方面也有技术优势。除垃圾焚烧,在有机垃圾处理方面也是较强的一个领域。例如,欧绿保公司的第三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智康环保公司的二段式固定床沼气工艺。这些我国急需的技术和设备都可以考虑引进。当然,还要考虑国内外垃圾成分差异,以及技术的适用性等因素。

(责任编辑:李静敏)

上一篇:妇幼保健院工作总结3分钟下一篇:郴州艺校关于作风大整顿活动情况的汇报材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