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垃圾分类分析(通用7篇)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1
摘要: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全国的垃圾分类, 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日本, 政府不断完善有关垃圾处理的法律体系, 企业也十分注重研发新的垃圾处理技术, 民众的环保意识更是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与日本相比, 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还处于初始阶段, 但堆积成山的垃圾以及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迫使我国不得不加快对垃圾分类制度的改革, 因此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中借鉴经验。
关键词:日本,垃圾分类,生态文明,循环经济
1 日本垃圾的主要分类
日本人多地少, 资源匮乏, 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 尽量减少对垃圾的焚烧和填埋处理, 日本实行了一套严格、细致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日本人对垃圾的分类十分用心, 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的垃圾分类也有一定的差异, 但总体来说可将垃圾分为:“资源类垃圾”、“非资源类垃圾”、“粗大件垃圾”及“有害垃圾”这几大类。
1.1 资源类垃圾
资源类垃圾即可作为资源回收利用的垃圾, 它是垃圾资源回收的中心环节。这类垃圾包括的范围非常广, 它涵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如塑料垃圾、纸质类垃圾、玻璃类垃圾、金属类垃圾等。对于这列垃圾, 不同的种类对于投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一般的玻璃瓶、塑料瓶、水桶、需要清洗整理排放干净, 而牛奶盒不但要清洗, 而且要晒干、折叠整齐后才能扔。这类垃圾必须放在政府推荐的垃圾袋中, 如果有人放错垃圾袋, 就会被拒绝回收, 只能等待下次投放。
1.2 非资源类垃圾
非资源类垃圾主要是那些不能直接回收利用的垃圾, 按照垃圾的性质也可将之细分为“可燃性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1) 可燃垃圾。这类垃圾大多是不能直接回收的燃烧垃圾, 如厨余垃圾、文具用品类垃圾、橡胶类皮质垃圾等。这类垃圾在整理、清洗、晒干后才能放在指定垃圾袋中。 (2) 不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多是不能回收、需要焚烧或其他特殊处理的垃圾, 如就玻璃灯泡、碎玻璃、菜刀、打火机、喷雾器、废旧陶瓷制品等。这类垃圾也需要分门别类处理:保温瓶、热水瓶、废旧灯泡等玻璃易碎品则需要用厚厚的报纸包, 并且标上“危险”等字样;对于喷雾器等罐装压缩气体的金属制品, 必须在瓶底打洞防止爆炸。
1.3 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主要是那些可能还有剧毒物质和致癌物质的垃圾, 如电池、水银体温计、荧光灯管。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处理, 因此在扔这些垃圾时要要将之与不可燃性垃圾分开装入透明、半透明的袋子中, 并且标上“有毒”等字样, 等待专门人员来回收。
1.4 粗大件垃圾
这类垃圾一般是体积较大的物品, 如小型家电、旧家具、体积较大的金属制品如煤气罐、长度超过0.5M的链状物、其他如自行车、较大的陶瓷类物品等。这些较大的垃圾在处理时必须要购买相关的垃圾袋、贴上相关的标签, 然后提前打电话预约, 并且需要付费处理。
2 日本垃圾分类的特征
第一, 分类精细, 专业管理。日本的垃圾分类总的来说可概括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有害垃圾、资源类垃圾这几大类, 而这几大类又可细分许多子类。以一支女士口红为例, 口红的塑料外壳属于塑料类类垃圾, 口红管是金属属于金属类垃圾, 而残余的口红则属于可燃类垃圾。日本不仅垃圾分类专业, 而且垃圾的回收管理上也很专业。政府每年都会向居民发放带有漫画的彩色年历, 年历上会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垃圾的投放日。此外日本的垃圾在经过仔细的分类后将会有专门的人士上门回收垃圾。不同城市投放垃圾的时间也是不一的。
第二, 全民自觉, 人人重视。日本是世界环保意识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人从孩童时期就会受到垃圾分类的教育, 不仅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还有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在日本定点扔垃圾、垃圾的分类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规矩。如果有人不按照指定的要求分类垃圾, 那么他不但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背负“不履行垃圾分类”的骂名, 而且可能会由于分类不当产生的严重后果者, 需要支付巨额的罚款。
第三, 市场机制, 经济调控。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采取征税的方法引导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 政府通过征税使得垃圾处理走市场化道路, 让市场在垃圾处理中起主导地位。这种政府倡导的市场机制的垃圾分类制度大致是坚持三个原则: (1) “污染多, 付费多”。日本政府规定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有回收利用的责任和义务, 如若企业违法垃圾处理法则会被重罚。 (2) “消费多, 责任多”。这种原则具有很大的公平性, 因此深得普通民众的支持, 消费的多, 负担也就多。 (3) “回收多, 收益多”。日本的企业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不但实际得到了更加廉价的原材料, 而且会得到政府会提供的补助金、贷款、甚至是免税。
第四, 法律完善, 节能环保。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日本政府着力于制定完善的垃圾处理, 相继出台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环境基本法》、《容器包装循环处理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进入21世纪, 日本制定的关于环保的垃圾处理法律越发完善严密, 并逐渐形成了三个体系。第一层是基础法, 主要是是各类环境保护法的基础。2000年日本颁布了具有根本大法性质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在这部法律中日本详细规定了在垃圾处理中的日本政府、企业、民众在垃圾处理中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层是综合性法律。以2001年实施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为标志。这两部法律在之前的基础法的前提上提出了对垃圾回收利用扩大化的要求, 后者主要是要求通过清洁生产的方式实现垃圾量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第三层是具体产品的法律。如:为废旧电器制定的《家电回收法》、为工程建筑垃圾制定的《建筑及材料回收法》、为食品和厨余垃圾而制定的《食品回收法》等。
3 对中国垃圾分类改革的启示
日本的垃圾分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至今已拥有了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与日本相比, 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于起始阶段, 在制度、技术、法律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面临转型, 我们要未雨绸缪, 借鉴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 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制度。
首先, 制定和完善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垃圾的处理立法, 并且在此后5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严密细致的法律体系, 而我国只有一部2004年通过的、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垃圾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对于具体的垃圾防治的经济措施、垃圾污染的惩戒制度没有明确要求。因此, 我国应该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制定具体措施, 予以落实。一方面, 在立法上, 我国必须要加快制定配套的垃圾处理法律。在《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对垃圾处理领域里的每个方向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 在执法上, 要做到做到执法必严。在垃圾回收和处理上, 我国必须严格执法, 对于那些不能做到垃圾分类、乱弃垃圾者, 轻则警告劝解, 重则依法惩处等。
其次, 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增加对垃圾分类产业的投入。垃圾的分类回收是涉及全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这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居民的自觉。从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来看, 宣传教育是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也可采取此类措施, 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广告牌、宣传画、电影等途径向人们灌输垃圾分类的知识。此外政府必须加大对垃圾分类产业的投入。日本政府历来重视企业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 对于那些能够研发新技术的企业, 采取税收奖励, 减税, 甚至是免税的措施, 鼓励企业在垃圾处理中研发新技术。我国也可效仿, 如开设垃圾回收处理的专项奖或者基金, 为那些能够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企业实行贷款补助, 引导企业与国际环保机构进行合作。
再次, 制定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制度,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于我国目前的垃圾分类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因此, 只能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几大类的基础上加强宣传, 使民众能够真正的认可和接受。然后, 再逐步细化。在垃圾分类之后, 政府也必须切实做到垃圾分类处理, 做到真正的回收资源。在垃圾的分类处理方面, 除了要求发挥政府的作用, 还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逐步完善。日本的垃圾分类正是如此, 政府并非垄断, 政府在主导的同时采用市场机制, 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垃圾分类领域, 向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和贷款上的支持, 引导民营企业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使得垃圾处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走向正常化、自主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杜建人.日本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5) .
[2]王晓辉.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5) .
[3]武德庆.日本国情概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9) .
[4]窦林娟, 孙巧慧, 常娜.日本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8) .
[5]郭晓.借鉴日本垃圾处理经验, 构建和谐环保社会[J].科教导刊, 2010, (3) .
[6]钱展.浅析日本的垃圾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社会学研究, 2011, (6) .
[7]彭国华, 袁铿, 彭卫东.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和无害化理[EB/OL].http://www.cn-hw.net/html/32/201004/14453_2.html, 2010-4-11.
[8]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1, (8) .
[9]覃振桃.刍议日本垃圾分类处理中的新变化及其启示——以东京都八王子市为例[J].价值工程, 2013, (21) .
[10]周宏, 涂晓玲.日本生活垃圾的管理及处理[J].城市问题, 2007, (7) .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2
张淼
摘 要:垃圾分类是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保障环境安全的有力措施,日本自1975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成功使日本从“二恶英”污染大国转变为“零垃圾”国度;立足教育的视角,日本幼儿园通过实施亲近自然的教育、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主动体验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垃圾分类教育对培养我国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
一、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
(一)垃圾分类教育的理念——自然主义
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基础,让幼儿在爱中学会垃圾分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shan)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即在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状态下激发人的天性和能力。幼儿天生就对自然及其元素非常感兴趣,例如植物、动物、水、火、土、风等等,他们的情绪和心智都深深卷入其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幼儿的这种天生的定位、好奇和兴趣非常重要。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 教育以自然主义为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提供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并不能自发地让他们尊重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幼儿的这份好奇和兴趣来引导他们感受自然、热爱自然,进而保护自然。日本幼儿园通常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很多园所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并且注重让幼儿进行户外游戏和接触自然的活动。例如在草丛中寻找昆虫,观察它们的形态、习性和生存状态,在种植区和饲养区鼓励幼儿积极地探索,幼儿直接参加种植与饲养不仅可以认识观察,更重要的是通过关心照料动植物学习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责任意识和对自然界事物热爱[2]的情感。
[1]其次,重视情感教育。日本“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会”明确提出:幼儿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亲近自然教育,形成对环境的丰富感知。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也指出,环境教育“情感基础第一”,[3]要想让幼儿真正学会垃圾分 张淼,1990年,汉,女,河南南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全文总字数 6299个 类就必须让他们先学会热爱自然,了解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因为只有先热爱环境,才能保护环境。日本幼儿教育深受自然主义思想影响,鼓励儿童在大自然中尽情游戏,主动探索,发展智慧与情感„„使幼儿[4]密切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体验和欣赏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删除)总而言之,日本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从教育理念、环境创设到游戏活动等无不渗透着自然的因素,努力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为垃圾分类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垃圾分类教育的方式——寓教育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存在方式,以游戏为载体,将垃圾分类的教育内容巧妙镶嵌其中,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游戏的整合性,为垃圾分类教育提供了入口。儿童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完整反映,垃圾分类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会在幼儿的游戏中得到反映,不管是角色扮演、表演游戏,抑或是建构游戏,都是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游戏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让幼儿“习之于嬉”。
其次,玩具和材料是幼儿的“教科书”,也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在日本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废轮胎做成的秋千、废纸箱搭建的娃娃家、废报纸折成的帽子、旧瓶盖做成的饰品„„这些玩具和材料都是师生利用废旧物品共同制作的,在这个充满创造性和愉悦的制作过程,垃圾分类的内容自然的渗透其中,幼儿在无意间就毫不费力的扩充了自己的经验。
(三)垃圾分类教育的过程——身体力行
日本对垃圾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以及粗大垃圾,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子项目,子项目下还可再分。以横滨为例,指导垃圾分类的册子厚达27页,条款多达518项,且分类极为细致,譬如
[5]“口红属可燃物,但使用完的口红管,属金属物。”与此相配套的是种类繁多的分类垃圾桶,幼儿必须学会区别各种各样的垃圾桶,并把相应的垃圾准确投放进不同的垃圾桶,大班的幼儿必须学会区分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机会,譬如扔饮料瓶、报纸、牛奶盒、剩饭等。以日本幼儿园引导幼儿丢放矿泉水瓶为例,正确投放一个矿泉水瓶需要五个步骤,首先把里面的水喝干净或倒掉,然后将瓶盖扔进指定垃圾桶,瓶身的塑料薄膜要撕下放进另一个垃圾桶,最后再把瓶子压扁(节省空间)放进专门的垃圾桶,倘若幼儿投放错误,老师会仔细的指出,并让他重新投放。幼儿每天都会有很多练习垃圾分类的机会,通过直接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使幼儿产生具体的、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得到变化、改造、扩充和丰富,垃圾分类的观念和知识得到内化。
(四)垃圾分类教育的模式——家、园、社通力合作
垃圾分类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实现环境可持续的有力措施,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因此垃圾分类教育应该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日本已经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全面参与的良性循环过程,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譬如由环境省发起的儿童环保俱乐部,鼓励民间自行组织儿童选择课题从事环保活动,由政府提供指导员。这些力量可以更灵活地开展相关活动,如组织儿童到下水道工厂参观,调查学校游泳池里的微生物,到市郊收集垃圾,检测河流和自家排水中的成分。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自然的认识;[6] 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如丰田等,也会允许学生参观工厂的污水处理终端;此外日本还设有博物馆、环境未来馆、人类与未来防灾中心等专门的机构,免费供学生参观,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增加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另外,日本的家庭对垃圾分类更是细致和认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譬如吃完菜的盘子,要先用报纸擦干,以防一些不易分解的油脂进入下水道,剩菜剩饭要控干水分、废报纸要捆的整整齐齐、牛奶盒子要洗净晾干、锋利的物品用纸包好„„幼儿从小生活在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垃圾分类很自然的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日本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为幼儿提供了一致的、连贯的垃圾分类教育,形成了教育合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在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安全遭到挑战——垃圾围城
过量排放垃圾,且垃圾处理不当对环境、资源和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极大的隐患,甚至危害社会和谐。调查显示,自2009年起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7],垃圾堆积不仅侵占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并且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南方周末》报道广东东莞某乡镇,10年内12人因为附近的垃圾填埋场患癌症去世,该乡镇因而被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的称号。因此改进垃圾处理问题,减少垃圾总量势在必行,否则因为垃圾带来的危机必将要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进行垃圾分类,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广州市2014年4月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对个人、单位、都做出细致、严格的要求:“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每次50元罚款„„”经济处罚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督促民众积极垃圾分类,但缺乏内在的、自觉性的有效机制,同时需要配套监管机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才能见效,市民和监管人员形成了猫和鼠的关系,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垃圾分类没有真正深入 人心,垃圾分类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垃圾分类教育困境重重——民众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垃圾围城的状况以及垃圾分类的窘境表明在中国进行垃圾分类的现实困难——民众环保意识淡薄。民众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混杂的习惯根深蒂固,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大量的宣传人员及监管人员,使垃圾分类阻力大,效果差。此外,这也表明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我国幼儿园阶段的垃圾分类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第一,幼儿园与企业及社会其他环保单位联系较少,缺乏进行有效垃圾分类的环境教育资源。在日本,幼儿园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垃圾焚烧厂,亲身观察和体验垃圾分类与否对垃圾减量和空气污染的差别。第二,垃圾分类教育的目标定位有误,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的在幼儿园扎下根来。要想真正发挥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的作用,需要民众树立环保观念,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幼儿阶段的教育是这条道路的起点,然而很多幼儿园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幼儿园目前开展的垃圾分类教育并不是幼儿园根据社会的需要自发进行的,而是来自上级的行政命令,因而它只是集中出现于上级检查验收时期,检查结束,那些标语、道具随即束之高阁,直到下一次检查的到来。第三,多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能力和素质,自身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基本常识还不明确。这就使得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内容没有针对性,且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渗透性,未融入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法对幼儿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观念的树立,更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是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时期。正如陈鹤琴先生曾说的那样,“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建造了。小孩子„„对于各种常识也是容易吸收的,各种美德也是容易养成的。[8] 所以,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幼儿时期如果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便会形成持续一生的、稳定的行为,而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最后,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还会影响到幼儿整个家庭的行为变化,幼儿会将从幼儿园学到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完整的带回家庭,并“严格”要求父母执行,而父母因为爱和尊严则会积极配合,完成家庭内部的垃圾分类。恐怕除了幼儿之外,也没有其他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以使父母这么积极和甘愿 的做出改变,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力量。
三、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抓住关键期,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
垃圾分类教育大致分为两类,对成人而言是改掉旧观念,养成新习惯;对幼儿而言则是单纯的习惯的养成。成人在接受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容易受旧有的观念和不良习惯的影响,阻力比较大,较难取得效果。而幼儿没有或更少具有不良的经验,接受垃圾分类更快,模仿性更强,较容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此外,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变成不需要意志维持的本能行为。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对成人进行垃圾分类所面临的困难,也凸显出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时候,幼儿教育被简化为只具学习方面的功能,而幼儿教育的其他功能,例如童年、家庭和性别等方面未受到重视„„我们应当强调幼儿教育兼顾社
[9]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这些内容都是其他教育体系中所没有考虑和涉及的”可见幼儿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它不仅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而且在横向上它联系了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个主体并且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网络系统;在纵向上,它不仅作用于人类的幼儿时期并且指向未来,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到幼儿教育的范畴中,必然会对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
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期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做大人能做的事,即便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幼儿还不能参加成人的活动,他也努力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在幼儿的眼中,成人代表着力量、强大,他们好奇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观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不加甄别的模仿,在他们简单的观念里面,成人的就是好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者儿童的生活和行为,一个成人对儿童所讲的话,就像用刀刻在大理石上的字一样,深深的印在儿童的脑海中。”[10]家长和老师是幼儿的权威和主要的模仿对象,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会给幼儿造成重大的影响,在生活中切实做到严格地垃圾分类,废物利用,譬如厨余垃圾和厕所垃圾要分类投放,废旧毛衣用来做地毯、手套、护膝、抱枕等,用自身的言行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还要注意帮助儿童筛选周围环境中的对象,引导幼儿模仿那些热爱环境的榜样,对其他一些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的行为则要做出明确的评判,让幼儿意识到什么是爱护环境的行为,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步发展幼儿自身的 判断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造机会让幼儿通过真实情景获得直接经验
在幼儿期,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是在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上对幼儿现有经验的补充和扩展,倘若一味地对幼儿灌输间接经验,而不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积累,那么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有失真实,产生谬误。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天,我问一个6岁的小孩子说:‘你曾看过松鼠吗?’他说:‘看见过的。’我再问他:‘有多大呢?’他举起两手的食指在空中摆出两指相距约两寸许的样子回答说‘这样大。’我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见的?’他说‘在书上’„„他拿给我一看,图中的那个松鼠画的‘非
[11]驴非马’,不像一个松鼠。”因此,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切忌只教给他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直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去,譬如从幼儿自己的旧衣服、旧玩具、糖果盒、牛奶盒开始,让幼儿在处理自己生产的“垃圾”中练习“垃圾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内涵,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获得对环境的掌控感,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为幼儿创造一贯的、一致的教育环境
垃圾分类教育小到关系到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朴素的自然情感的建立,大到关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对垃圾分类教育形成正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教育对幼儿自身发展、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坚持垃圾分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给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环境,发挥教育的合力,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朴素情感。
学习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经验,并不是要复制他们的经验,而是要学习他们热爱自然、尊重幼儿,重视幼儿游戏和情感体验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化为本能的行动。我国幼儿园在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幼儿好动、好游戏、热爱自然的特点,将教育意图隐藏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中、参与的游戏当中,生活的小细节中,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习得我们期待的经验。
参考文献:
[1]Vital Didone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The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Papers), Gothenburg 2—4 May 2007.[2][3][4]张燕.日本幼儿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3,02:62-64.[5]李露一.日本的垃圾分类[J].社区,2010,06:59.[6]吴敏中.日本孩子公园里学环保[N].环球时报,2004-11-01(24).[7]夏燕.每天都在困扰我们的城市垃圾[J].观察与思考,2009,14:16-21.[8][11]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2,102.[9]Lenira Haddad, Contribution to the workshop “The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Gothenburg,Sweden,2—4 May2007.[10]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91.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lation of Japanese preschool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Abstract: Waste classification is a powerful measure to make waste decrement and be reused.However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hasn’t made a big difference.Japan began to implemen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policy from 1975,which had it from a country seriously polluted into a country which is the cleanest in the worl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their education about closing to nature, learning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the gam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erience and so on can give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to us in making children cultivate the habit of garbage sorting and become a nature lover.Key word: Japan;Kindergarten;the education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作者姓名:张淼
试析日本垃圾分类成功实施的原因 篇3
[关键词]日本;垃圾分类;成功经验;学习借鉴
很多去日本游玩的旅客都会为日本干净、整洁的街道而赞叹,这种干净整洁的市容正是归功于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日本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堪称世界典范,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也高度评价日本人的环保措施。为何日本能够顺利实施如此复杂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再加上日本地震频发,因此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萦绕在日本人心中。日本人从小就会被告知国家的生存是异常艰难的,一定要警钟常鸣,时刻保持警惕。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持续高速发展,但此时日本的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爆发的四大公害事件,标志着日本人生存环境的恶化。恶化的生存环境敲响了日本人的生存警钟,日本人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可持续发展。70年代的石油危机再次戳中了日本资源匮乏的软肋,在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之下,日本人开始追求一流的环保和节能技术,并且在发展中超越了其他的发达国家,最终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这种忧患意识不但深为日本统治集团所认可,更是深刻在每个日本民众的心中。垃圾分类虽然繁杂,但是涉及国家未来发展,每个日本民众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服从爱国意识,自觉服从国家的垃圾分类制度,并且达到了老少皆知的地步,垃圾分类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国民习惯。在日本人的心中垃圾分类是他们对民族未来的一种责任,他们必须遵守。
(二)浓厚的集体归属感
日本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有浓重的集体归属意识。儒家文化贯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爱国意识,这也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日本人在办事时讲究群体力量,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对于分类垃圾这件事,虽然繁杂苛刻,但是考虑到国家的未来,日本人却能齐心协力、默默遵循国家的指导,完成如此细致复杂的工作。
这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不仅体现在忍耐顺从的国民性格上,对于那些违背集体或国家利益的人和行为,这种集体意识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意识。违背集体利益的人会受到他人甚至是社会的谴责、排斥。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的氛围下,迫使日本人不得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垃圾分类上,绝大多数日本人能自觉完成垃圾分类,少数人不遵循垃圾分类制度的人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正是这种强烈的集体责任感,使得日本人能够一直坚守着这几乎苛刻的垃圾分类。
(三)较高的国民素质
日本人的高素质是全世界公认的,这一方面来自于日本人骨子里的勤劳、忍耐、节约的儒文化性,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日本高度发达的国民教育。早在明治维新时,日本开始西化,主张“启迪民智”、“殖产兴业”。在这之后日本政府每年不断拨巨款大力兴办教育,直至二战爆发。战后日本经济奔溃,政府财政拮据,即便如此,政府却将义务教育从六年提高到九年。如此重视教育,使得日本不但成为全世界文盲最少的国家,也使得日本的科技日新月异,现今日本早已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升学率也已达到100%。
这种高度自觉的国民素质,使得整个日本社会都拥有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尚高调,从细节做起。在垃圾分类方面体现的尤为细致。日本的垃圾种类非常繁多,但是人们却能自觉遵守,并且做到尽善尽美。例如,日本超市出售的很多食物都有塑料泡沫碗,很多日本人在购买这些食物后却并非将碗丢弃,而是将这些塑料碗的清洗干净,下次去超市将这些塑料碗自觉放回超市;再如:要求扔摩丝等喷雾类垃圾要在瓶底扎个洞;尖锐垃圾要主动将之包装好以免伤害垃圾回收员等,这些细微之处却往往能体现日本人高度自觉的国民素质和修养。
(四)强有力的宣传教育
日本的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日本的孩子自幼稚园开始就会接受到普通的环保知识,并被鼓励去督促自己的父母,通过儿童向父母宣传的方式促进社会的环保意识的提高。日本的商品除了使用说明、保质期外还有详细关于该商品作为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说明。日本政府通过每年向民众发送垃圾分类回收的“年历”向人们灌输垃圾分类知识。
此外日本人还想出其他的方法向民众灌输环保思想,如:日本东京在大型垃圾处理厂的附近必定有一个大型的体育场,垃圾处理厂在垃圾焚烧发电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余热,而这些余热可以供体育场的浴室和游泳池使用,通过这个方法让人们明白垃圾处理、回收之后对人和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再如日本的大阪市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物——舞洲垃圾处理厂。这座垃圾处理厂由赫赫有名的奥地利建筑师弗里登斯赖希·洪德特瓦瑟尔设计,耗费近600亿日元。这座漂亮的建筑物内装配着日本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机器、每天可处理近千吨的垃圾,但它却没有一丝脏乱,反倒干净整洁,类似于一座儿童科技园。它所有的垃圾处理环节既密封又透明可以方便孩子们观摩垃圾处理的具体细节,另外它别具一格的车间走廊里贴满各种垃圾处理的漫画,让孩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更加清晰的了解垃圾处理。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宣传,使得日本的垃圾分类习惯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五)自治团体的有力支持
在中国垃圾的处理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在日本,政府却将权力“转让给”很多自治团体。因此在日本除了政府收集垃圾之外,政府还允许居民自行组成团体来进行垃圾的回收处理,并且给予这些团体一些奖励,被称为“社区资源回收”。以横滨市为例,当地社区业主所组成的自治会、町内会、儿童会等各种市民团体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登记后,即可进行垃圾产业活动。他们与废品回收业者进行联系,与其签订协议后,通知社区居民,按照团体拟定的时间、地点、回收垃圾的品类,对旧纸、旧布、金属瓶罐等物品进行分类处置,然后由废品回收业者来回收。市政府规定,市民团体与废品回收业者可根据自己的活动业绩进行奖金申请,每处理1公斤可回收垃圾,可从市政府获得3日元奖励,奖金可用于市民团体的一切活动。这样一来不但政府减轻了压力,而且鼓励了民众的力量,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大家也以此为豪。
nlc202309012022
小结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大量的垃圾也随之产生。虽然我国也采用了一些垃圾的处理方式,但这并未能改变我国垃圾污染状况日益严峻的事实。据了解目前我国660多个城市年产垃圾近1.2亿吨,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而我国的垃圾有近80%是填埋处理,20%是焚烧,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量,我国只能采取低技术的焚烧和填埋。这不仅导致大量的土地被污染,也使得中国的空气状况不断恶化。而形成我国目前严峻的垃圾污染状况的原因,正是由于我国没有垃圾分类回收的制度,混杂的垃圾只能采取低技术的填埋、焚烧。相反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通过细致的垃圾分类,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不但使得日本摆脱了资源贫困的窘境,也使得每年日本人均垃圾的排放量仅410公斤,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鉴于中日两国在垃圾处理上的巨大差距,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为如今深陷垃圾处理困境的中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对亟待改革的中国垃圾分类制度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的急剧膨胀,城市人口的急速增加增加,我国的垃圾产量也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现有的700多亿吨的垃圾存在于各大中城镇之中,占地约5万多公顷,“并且仍在以每年占地约3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落后的垃圾处理技术,民众淡薄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使得我国的垃圾已临近围城、堆山、堵河的困境。如此庞大的垃圾量不但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且造成了我国的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日本的垃圾分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拥有了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这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企业的积极研发以及日本国民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因如此日本在循环经济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与日本相比,我国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于萌芽阶段,我国在制度、技术、法律方面还有很多欠缺,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导致的。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面临转型,我们要未雨绸缪,借鉴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中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建立与我国和会发展相适应的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制度。纵观当今世界,垃圾分类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使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中国人素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只要在教育、法规及制度上到位,我们完全可以在环保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杜建人.日本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2]王晓辉.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5月.
[3]郭晓.借鉴日本垃圾处理经验,构建和谐环保社会[J].科教导刊:2010(3).
[4]钱展.浅析日本的垃圾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社会学研究,2011(6).
[5]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1年8期.
[6]武德庆.日本国情概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7]沈国明.国外环保概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于利民(1991—),女,籍贯江苏省盐城市,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史。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4
在日本, 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居民, 扔垃圾已是一件必须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并已形成规矩的事情, 而且是一件已经做得非常细致的事情。为了减少垃圾量和提高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实现循环型社会, 日本政府在2010年10月出台了新措施, 在以前垃圾分类的基础上作了新修订。本文以东京都八王子市为例, 对日本的垃圾分类和处理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 其中包括日本最新的垃圾分类方法, 以期对我国的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日本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概要
日本的垃圾大致分六类, 包括: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资源性 (可回收再利用) 垃圾、大型垃圾等。具体分类如下:
1.1 可燃垃圾
包括:厨房垃圾 (生垃圾) 、一次性纸杯纸盘筷子竹串、香烟烟头、纸屑、木片、干燥剂、草木树皮等。2010年10月后加入牙刷、儿童玩具、圆珠笔尺子等塑料制品, 皮鞋、皮带、雨靴、橡胶手套等皮革制品和橡胶制品。注意事项: (1) 扔垃圾时, 必须用规定的专用可燃垃圾袋。 (2) 厨房垃圾 (生垃圾) 必须用水冲干净后把水沥干再放到垃圾袋里, 并扎紧袋口。 (3) 树枝必须折断成50厘米左右, 用绳子捆好, 树叶、杂草等必须抖干净土后装入45升以下的透明袋里并扎紧。
1.2 不可燃垃圾
包括:碗、杯子等陶瓷器;勺子、菜刀、锅、订书机、剪刀、指甲剪等金属制品;电灯泡;雨伞;打火机;化妆瓶等玻璃制品。
注意事项: (1) 扔垃圾时, 必须用规定的专用不可燃垃圾袋。 (2) 打火机、喷雾器管等有爆炸危险的物品, 丢弃前要将内部气体全部排除。 (3) 菜刀、碎玻璃等危险品要用厚纸包好后装入不可燃垃圾袋中, 并在收集袋表面标记“危险”字样。
1.3 有害垃圾
包括:干电池、纽扣电池、荧光灯管、水银体温计、水银血压计等。
注意事项:扔这些有害垃圾时一定要与不可燃垃圾分开, 装入透明、半透明的袋子里放在不可燃垃圾专用袋旁边。如果是充电式电池, 则与专业的充电式电池回收店联系。
1.4 资源性 (可回收再利用) 垃圾
资源性垃圾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六类: (1) 塑料制品:印有“プラ (塑料) ”标志的杯子、管子、袋子、泡沫包装盒、塑料瓶盖子等。 (2) 塑料瓶 (PET bottle) :饮料瓶;装油、酱油、酒类等调味料的塑料瓶等。 (3) 瓶:包括装食品、饮料、化妆品等的玻璃瓶、金属瓶。其中农药瓶扔到“不可燃垃圾”里。 (4) 罐:包括装饮料和食品的灌装类。杀虫剂、喷雾器、煤气罐等则属于“不可燃垃圾”。 (5) 旧衣服、破布类:包括旧衣裤 (雨衣除外) 、窗帘、床单、毛毯等。但坐垫归“可燃垃圾”。 (6) 纸类:包括报纸、传单;纸箱;杂志、废纸;纸盒、信封、装零食的纸袋、香烟盒等。
1.5 超大型垃圾
指体积在一立方米以上或重量在5kg以上的物品。包括:被子、沙发、桌子椅子、柜子、自行车、缝纫机等。按照体积大小, 购买粗大垃圾卷, 贴在物品上, 按规定时间或提前电话预定上门收集。
1.6 市内不能收集的垃圾
由于设施有限而不能处理的物品或生产厂家专门回收的物品。包括家电类 (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等) 、电脑 (台式、手提) 、轮胎、摩托车、榻榻米、废油、废弃建材、涂料、农药、蓄电池、灭火器、钢琴等。这些垃圾需要与生产厂家或专业的回收店联系处理。
2 日本分类处理垃圾的历史
日本是一个南北方向狭长的岛国, 人多地少, 国土面积狭小, 客观地理环境决定他们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采用填埋垃圾的方式来处理垃圾。在日本, 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上世纪80年代, 日本对垃圾焚烧的依赖程度居全球之首, 焚烧厂的数量占全球的70%, 全国超过1/3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 这导致大气中的二恶英含量严重超标, 成为“二恶英大国”。
为了解决这个环境难题, 日本政府从垃圾的源头着手, 发起了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运动, 运动也得到了国民的信任和支持。为了减少垃圾, 增强回收利用, 日本各地纷纷采取新应对措施。2008年, 东京的垃圾年产量相比20年前减少了一半。同时, 由于实行了严密的分类措施, 现有的垃圾焚烧厂所燃烧的垃圾已经完全剔除了塑料等化学制品, 大大降低了焚烧所造成的有毒气体排放量。
早在1995年, 日本就出台了《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 2000年制定了《推进构建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基本法》。
尽管如此, 每年生活垃圾排出量仍保持在5000万吨左右。其中七成左右经焚烧处理。虽然通过焚烧可实现减量化, 但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日本, 填埋场的负荷一直是政府担忧的问题。1998年至2005年, 东京都多摩地区试行了生活垃圾收费政策。如2004年八王子市实施了《垃圾的收费化》、《户别收集》、《资源物回收的扩充》三项法规, 但垃圾减量、延长垃圾最终填埋场的寿命已经成为包括八王子市在内的多摩地区25个市共同的紧急课题。
3 垃圾分类处理中的新变化
八王子市政府在2008年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现行的垃圾分类中有很多还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品。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可燃垃圾中的可回收纸类占13%, 而不可燃垃圾中的可回收塑料则占到61%, 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由于近几年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 为了进一步减少垃圾量, 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2007年出台的《八王子市垃圾处理基本计划》大致作了如下两方面的调整:
3.1 增加可回收塑料的物品数目。
之前的可回收塑料仅包括塑料容器、泡沫制容器、泡沫聚苯乙烯制缓冲材料三种, 而变更后的可回收塑料除了上述物品外还包括了所有印有“プラ”标志的杯、管、袋装的食品包装;塑料瓶盖子、网状物品等塑料制容器包装。
3.2 一部分不可燃垃圾变为可燃垃圾。
包括印有“プラ”标志但洗不干净的东西;没有“プラ (塑料) ”标志的儿童玩具、文具等塑料制品;皮革、橡胶制品等。这些物品从不可燃垃圾变为可燃垃圾后, 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 同时也减少了垃圾的填埋量。通过这些调整措施, 可以最大限度的抑制垃圾的产生和排出, 即使产生的不用物品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 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循环, 尽量减少环境的负担, 实现循环型社会。
4 启示
人们对垃圾能做到如此细致的分类处理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是分不开的。在日本, 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 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 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 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日本政府对每一类垃圾都有相应的垃圾袋出售, 而超市售出的每一样产品的外包装上都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什么样的可回收资源。每年的12月份, 居民们都会收到一张来年的特殊“年历”:每月的日期都由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来标注。在“年历”的下方注有说明:每一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年历”上还配有各种垃圾的漫画, 告诉人们不可燃的垃圾都包括哪些, 可回收的垃圾都包括哪些, 使人一目了然。有了这张“年历”, 在这一年里, 人们都要按照“年历”的规定日期来扔不同的垃圾。
垃圾分类既能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 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后, 30%-40%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并且可以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 比利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 减少污染75%, 减少水污染和固体废物97%;回收食品废物等有机垃圾1吨, 可生产0.6吨有机肥, 也可生产垃圾燃料, 作为发电、供热燃料。因此,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对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硬件还远不能与日本相比, 但更大的差距恐怕还是在软件上, 即在于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 在于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 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由此看来, 日本的垃圾分类, 对我们建设文明城市、培育文明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
[2]推进构建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基本法.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5
一、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之不断“发展”的还有城市生活垃圾。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 年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每天产生近13650 万吨,近年来呈现出平均每年以8% 左右的速度增长。以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北京市为例,其常住人口已超过2200万,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1.84 万吨,且这一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在垃圾的处理方面,2009 年之前,北京市九成以上的生活垃圾是通过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余不到百分之十的垃圾是通过堆肥和焚烧的方式处理,其中,极少数的垃圾是通过重合处理进行解决。而北京市平均每年因填埋垃圾而消耗掉的土地高达500 亩。卫生填埋的垃圾处理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生活垃圾已经导致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转。在此情况下,需要改变垃圾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并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局。
不断膨胀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城市的成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我国,城市的生活垃圾主要可以分成植物、动物、灰等,随着城市生活的日益丰富,其生活垃圾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例如木竹、玻璃、金属、砖瓦、塑料、橡胶、织物等。多样化、复杂化的垃圾种类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也增加了垃圾回收的难度。城市的巨大多数垃圾是通过传统的混收方式进行收集的,污染防治以及垃圾后续处置的难度都比较大。垃圾处理的情况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环境状况,也影响着宜居型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垃圾的回收率较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我国由垃圾不能有效回收而导致的可回收资源损失接近三百亿。而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最终会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破坏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生存的环境。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市当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而垃圾长期堆放在露天的场所之中,会对城市的空气、土壤、水资源等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好处
首先,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有助于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从而降低城市环境的压力,减少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废纸是城市生活当中所产生的最为常见的垃圾,将废纸成功进行回收利用以后,每吨废纸大约可以制造出约850 千克的新纸。而同等数量新纸的制造需要使用木材约300 千克,也就是说,每成功回收再利用1 吨的废纸,就相当于节省了300 千克的木材。因此,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其次,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有助于最大限度实现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及最大限度降低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而提高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再次,当城市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整理以后,工作人员在垃圾清理以及其他处理方面的工作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工作量也会大幅度减少。从而,有垃圾处理所带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消耗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效方式。因此,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能够有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分类后的垃圾在质和量上的改变,能减少垃圾运输车辆、优化运输线路,从而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效率,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三、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意见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垃圾分类的推行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应首先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广大的市民中间,应采用多种宣传渠道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与方法进行宣传。可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指导垃圾分类。利用标语、电视、电台、街头电子媒体、网站、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形式,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力度。同时,带动社区以及小区的物业参与进来,向广大市民分发宣传资料,阐明垃圾的严重危害,进而提升每位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识。随后,呼吁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钟来,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支持率,促进市民自觉、主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2. 确定垃圾分类思路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有明确而科学得到分类思路进行指导。垃圾分类处理推行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为分类处理提供明确的划分标准,便于将生活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处理,垃圾的分类方法要以方便群众为原则进行,垃圾分类要尽量方便、容易,减轻居民的工作量,同时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同时,垃圾的分类处理还应当与垃圾处理结合起来,分类的标准应当与垃圾处理的方式结合起来,方便垃圾的终端处理。不同区域的垃圾分类方式要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
3. 先行试点,以点带面
可采用建立试点的形式,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立突破口,进而带动试点周围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关系到千家万户,分布广泛、内容复杂、工作量与工作的难度都比较大。通过建立试点的形式可以积攒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一点带面向全区域进行推进,进而逐步完善整体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开展。
4. 实行产业化管理
根据生活垃圾的特点、垃圾处理的特点等,建立垃圾分类系统。流程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末端处理等环节。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垃圾的类别,加快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工作,进而从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方面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当前,我国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垃圾回收的主要职能由政府部门承担,市场化的程度较低。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产业化管理,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提高企业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积极性。垃圾回收处理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得的资源可以由下游的企业进行利用。产业化管理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垃圾处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小结
综上所述,垃圾分类处理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着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低对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赵敏娟,朱海波,周伟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76-177.
[2]韩秀梅.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生活废弃物资源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3]鲁干,彭图恒.再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时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6
在苏州, 人均每天产生约1kg垃圾。目前, 苏州市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000t左右。尽管现在苏州的垃圾大部分用来焚烧发电、沼气发电[1], 少部分填埋, 但以目前的速度, 到2025年左右, 苏州的垃圾填埋场就将饱和。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垃圾处置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复杂的成分也对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造成了影响。防范垃圾围城的最有效途径并不在终端处置上, 而在于普通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 在于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上。
在资源回收领域, 当我们谈论国外的再生利用、生物堆肥、垃圾发电等等先进技术时, 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即引进这些硬件技术很容易, 但一切先进处理的前提都是垃圾分捡水平, 只有分类越干净、越细致, 回收利用、堆肥甚至焚烧才会有效率。要提高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就必须有高效实用的垃圾分类体系。
2 苏州市垃圾分类现状
2.1 市政府积极为垃圾分类搭建平台
苏州从2000年便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垃圾分类。2002年底, 苏州与丹麦的艾斯比约市、意大利威尼斯市共同向欧盟申请了“苏州市生态垃圾管理项目”, 在一批中小学、高校、机关部门和居民小区进行试点。
2010年, 环卫部门对近10年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总结, 提出“近期大分流, 远期细分类”的目标, 把垃圾分类的重心转向社区。2012年, 苏州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第一号议案便是《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促进循环经济, 建设美好家园》。2012年9月, 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该标准主要从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生活垃圾细分类标识及收集容器标准三个方面对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进行了规范。
垃圾分类处置后端处理是彻底完成垃圾分类处置的关键一环。苏州市已启动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固定、流动、在线”三位一体回收网络建设, 目前已建成固定回收网点53个、中心分拣站4个[2]。另外在终端处理上,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期扩建工程将于2013年实现商业运行。餐厨垃圾资源化终端利用设施扩建项目也将建成投运, 日处置600t餐厨垃圾能力可实现苏州市95%以上餐厨垃圾纳入正规处置途径。
2.2 社区积极推行垃圾分类
苏州市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以社区为试点的方式, 2012年, 在7个城区25个居民小区中再次试行垃圾分类。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可以按照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类来进行分类, 各行政区可根据所辖区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等具体情况, 选择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或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分法。在这25个试点小区中, 除了苏州工业园区的3个小区实行四分法外, 大多小区采用三分法。
姑苏区的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走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前列。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的垃圾分类收集亭里放置了五、六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 其它垃圾的收集容器采用蓝色240L脚踩垃圾桶,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分别采用绿色和红色120L脚踩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桶身不仅贴上了可收集垃圾的类别, 在垃圾亭内, 还放置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板, 方便居民认识和学习分类放置。收集亭上还安装了感应装置, 当有人准备投放垃圾时, 会有语音提醒分类投放。养一社区还在激励措施上做了一些尝试, 社区与回收公司合作, 居民在变卖可回收垃圾的同时, 按比例获得相应的积分, 记录在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上。年底, 社区对积分前10名的居民给予“免物业费、免费社区旅游”等奖励。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与环保意识做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17份。调查显示,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的了解程度上, 全部受访者都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一些方面, 其中8%的人是非常了解, 92%的人是了解一些。80%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与行动的确影响到了每一个苏州市民。
2.3 未形成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大环境
尽管目前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成效明显, 但回收的效果上还不及北京、上海等全国环保城市龙头, 更远不及像日本、荷兰、德国、美国等世界循环经济强国, 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低, 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未确立等一系列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还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苏州的垃圾分类已经做了10多年, 却依然推行缓慢。大部分的场所没有用于分类投放垃圾的垃圾桶, 即使有分类投放的垃圾桶却形同虚设。22%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49%的受访者表示虽有分类垃圾桶, 但没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还有29%的受访者表示社区没有分类垃圾桶。25%的人认为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桶作用很大;67%的人认为作用不大;8%的人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日本之所以在垃圾分类上做得非常出色, 一方面是因为其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环保设备及技术, 同时普通国民爱护环境的真挚感情和高度自觉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
调查显示, 有75%的的居民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存在困难的原因是居民环保意识淡薄;3%的人经常主动关注垃圾分类的常识与进展;82%的人偶尔关注;还有15%的人从不关注。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垃圾分类这件事与己无关, 认为这只是政府或者环保部门的责任。
环保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日本极其重视对居民进行系统详尽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合作, 每个月都要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 比如举行各类报告会, 对垃圾分类处理有功的人加以表彰等[3]。
在丹麦, 人们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幼儿园就开始开始灌输生态循环的理念, 让孩子影响父母, 进而影响全社会。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所有人都完全遵守规定。正是因为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积极引导并坚持, 因此, 在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上要做到全方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 应把垃圾分类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一块内容, 宣传并做到垃圾分类。我们的调查显示, 电视、广播、网络是居民获得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大力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让这个潜意识深入在人心, 达到只要一提到生活垃圾, 就能想到要分类投放的效果。
此外, 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趣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比如, 养一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动起来”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 运动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童谣《垃圾分类》, 志愿者在新村内上门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 不断增强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 形成小区内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4]。
城市垃圾生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通过多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为此, 要从现在做起, 从娃娃抓起, 不断倡导和宣传垃圾生态管理的环保理念, 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3.2 扩大试点区域
目前, 苏州市区还没做到所有场所配备分类垃圾桶, 这样就会出现想分类投放, 却没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即使居民自己在家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 扔到小区里还是只有一个垃圾箱。调查显示, 23%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 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83%的居民认为设施不够完善。所以, 应尽快扩大分类试点的范围, 增加试点小区的数量, 并逐渐覆盖全市。
3.3 加强垃圾分类运输管理
垃圾最终是否能被分类, 关键在于分类后的每一类垃圾要与它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挂钩, 形成一条从居民到垃圾处理场的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置链, 这正是目前垃圾处理过程中所缺乏的。苏州市目前已经建设了分类垃圾专用的转运房, 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的完整处理链条已成型。尽管有了分类运输的设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管类别而全倒在一辆垃圾车内的现象。因此, 对于垃圾的分类运输一定要加强, 否则, 垃圾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3.4 出台监管与激励措施
只有倡导, 没有强制力, 成为很多垃圾分类不理想的原因。目前, 垃圾分类投放还完全靠居民的自觉。正是因为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单薄, 所以, 自觉分类投放垃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调查问卷中对日常生活中垃圾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示, 36%的人未出售也未处理, 全部投放到垃圾箱;41%的人除废品出售外, 其他全部投入垃圾箱;仅有23%的人会分类投入垃圾箱。这也说明, 没有监督措施和激励措施, 完全靠自觉, 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英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 以及我国台湾, 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上早已有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人们投放垃圾的行为, 并且拥有赏罚分明的制度。在纽约, 如果违反了垃圾分类法的规定, 环卫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处以25~500美元的罚款。现阶段我国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加快立法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值得高兴的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工作也已开展, 力争2013年纳入立法序列, 2014年颁布出台。
3.5 细化垃圾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处置前的重要环节,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名录详细, 而我们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时间尚短, 自主意识还未形成。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非常细致, 例如, 日本的横滨市把原来的5类细分为10类, 政府为此专门向市民分发了长达27页共528项条款的手册, 指导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流体系。但居民区的分类多采用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 居民的厨余垃圾垃圾并没有单独的垃圾桶。中国人的生活垃圾的特点是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占了大比重, 如果不进行干湿分离, 湿的垃圾会使燃烧不充分, 焚烧发电会带来更大的污染。因此, 在垃圾的分类细则上应将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单独列出。厨余垃圾应单独投放、单独收集、单独运送。
4 结语
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种类构成也日趋复杂, 落实垃圾减量及分类回收势在必行。垃圾是放错的资源, 如果能将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投放, 将会大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费用, 同时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还能变废为宝。除了推行垃圾分类, 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居民增强环保意识, 实现垃圾减量。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以促使苏州实现垃圾分类切实化、推广化。
关键词:垃圾分类,苏州,调查
参考文献
[1]蒋丽英.垃圾山“变身”发电站[EB/OL].[2011-5-31].http://www.subaonet.com/html/society/2011531/BD2K4I1473K5K30.html.
[2]宗文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2014年出台[EB/OL].[2012-10-15].http://news.2500sz.com/news/zt/11n/qmhbdsy/bzdd/1710152.html.
[3]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1 (8) :212.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 篇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呈现增多和细化的趋势,这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针对垃圾减量分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建模、求解、预测以及相关分析。采取垃圾减量分类措施,并量化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不仅对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以通过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中量化分析出垃圾减量分类的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法,为大面积推广该方法,实现城市环境美化提供可靠依据。
二、用层次分析法量化不同因素对垃圾减量的影响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是指在一定区划范围内人们在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量。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将这些因素分析可简化归纳为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因素两种类型。
选取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的7项指标作为影响垃圾减量分类的评估准则并标记因素:P1:教育;P2:激励;P3:督导;P4:家庭收入水平;P5:家庭结构;P6:职业背景;P7:生活习惯;可以用1~9尺度来定量化。
结合定性分析和资料分析,构造比较判别矩阵:
可由矩阵方程Aw=λm:求出最大特征根λmak=7.006。相应特征向量为:
w'=(0.536 0.419 0.565 0.338 0.169 0.254 0,084)T
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各因素权重向量为:
w=(0.226 0.177 0.238 0.142 0.071 0.107 0.035)T
可算出一致性指标由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l=1.4879,所以,因此其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即该结果满足一致性要求。通过权重表,可以得出社会和个体7项因素的垃圾减量分类活动的量化模型:y=0.226p1+0.1mp2+0.238p3+0.142p4+0.0m1p5+0.10-p6+0.035p7
其中y表示垃圾减量分类活动的效果,即量化为平均每户每天垃圾减少量。则垃圾减量的控制模型为:V=Y0-Y,其中Y0为原先平均每户每天的垃圾产生量。
三、用SPSS来分析四类垃圾组分本身的数量存在什么样的相关性以及各项激励措施与减量分类效果存在什么相关性
生活垃圾样品的采集、制备和物理成分、物理性质的分析方法可参照CJ/T 313—2009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垃圾分类数据来自垃圾分拣中心。对147户采取定时定点集中分类投放方法收集数据
对试点小区的四类垃圾调查样本做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1
数据说明,同种垃圾组分相关性均显著;不同种垃圾组分的相关性关系分析如下:
厨余垃圾与可回收物呈中等程度相关,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呈中等程度负相关,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均呈弱相关,其他垃圾与可回收物呈弱负相关。
为了看可回收物与其余三类垃圾之间的关系,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下面回归系数表3-2。
系统在进行逐步回归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回归模型,结合回归系数表3-3可知,两个回归模型如下:
同时,从其t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均远小于0.05可以判定,所有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即是有意义的。从模型拟合优度上看,显然应以模型2作为最终的回归方程。
四、垃圾清运量及其影响因素
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直接干预的是社会因素而非个体因素,因此,考量社会因素中的相关子因素对垃圾清运量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价值,参考深圳年鉴给出2000-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其影响因素统计表的数据做统计分析,可得到4-1表格:
系统在进行逐步回归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回归模型,结合回归系数表可知,两个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1: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71.360+0.232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模型2: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36.066+0.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8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同时,从其t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均远小于0.05可以判定,所有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即是有意义的。从表的模型拟合优度上看,显然应以模型2作为最终的回归方程。
从模型2可以看出,为了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应加快扩大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五、垃圾清运量预测
深圳市2000-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为201.9 、219、221.1、324.5、346.97、332.9、359.53、406.98 、440.69、475.96、479.25
设y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t=2000-年份,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上面数据进行拟合,可得出:y=160.94+32.27 t+0.028 t2-0.024 t3。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出未来20112020年的垃圾清运量为510.3、531.8、551.6、569.3、585 、598.3、609.2、617.6、623.2、626。
参考深圳统计年鉴数据,2011-2013年的实际数据为482、490、522,对比我们预测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政府对垃圾减量处理的力度在加大,但垃圾清运量依然在逐年递增,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往后垃圾处理带来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摘要: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垃圾处理问题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民生问题,垃圾减量化成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深圳市试点小区为例,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各项指标等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利用SPSS软件研究了各种垃圾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项激励措施与减量分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垃圾减量分类,相关关系,SPSS,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Dinan,T.M.Economic Eficiency Effects of Alternative Policies for Reducing Waste Disposa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5(3):242—256.
[2]杨桂元,黄己立.数学建模(第一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82—183.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推荐阅读:
日本垃圾分类启示录01-24
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07-15
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11-06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09-06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06-19
垃圾桶标语垃圾分类标语06-21
分类垃圾01-01
生活垃圾分类01-08
垃圾分类校园05-20
垃圾分类总结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