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精选7篇)
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篇1
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ごみの分別から日本人の環境保護意識を見ます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愈来愈高。然而,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生活高要求的同时,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经济的高增长、生活的高要求必然需要对能源进行高消耗,能源的高消耗势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不断减少。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必须去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及重复利用。而日本这一经济强国,在发展其国家经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日本在对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令世界上许多国家啧啧称赞。本文将通过研究日本的垃圾分类这一方面的内容来进一步的了解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并慢慢渗透入生活的细节中去的。同时也将会重点探究从日本的垃圾分类到日本人的环保意识给我们中国所能够带来哪些启示。要旨:
关键词:日本 垃圾 环境 环保
キーワード:日本 ごみ 環境
環境保護 引言:当我们在赞叹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日本在环保方面做出的成绩。尤其是日本在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方面所形成的一套良好的机制,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日本人身上较高的环保意识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一、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
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发达国家,所以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垃圾回收利用十分重视。
现在,日本社会在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机制,从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到垃圾的初步分类处理,最后到终端处理工厂变废为宝,完整的社会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着。(1)垃圾的四大分类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被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在日本,垃圾大致可分为4大类型:可燃性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及大型垃圾。
可燃垃圾:即可以焚烧的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垃圾、草木、纸尿裤等。不可燃垃圾:指的是不能或不宜焚烧的垃圾。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玻璃、陶瓷器、干电池、橡胶制品及小型金属制品。资源垃圾包括空瓶、空罐等。空瓶是指饮料、调料、日用品等玻璃制空瓶。大型垃圾包括自行车、电冰箱、电视机、毛毯、吸尘器、石油炉、衣柜等大宗物件。(2)可燃性垃圾
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性垃圾处理,还必须要进行细分。菜叶、鱼骨和废纸等属于可燃性垃圾,必须装在透明、可燃、不产生有害气体的垃圾袋中处理。树枝也属于可燃性垃圾,必须剪成统一的长度、捆好后处理。烹饪废油也属于可燃性垃圾,不能倒进下水道,必须浸入废纸或废布,或者用凝固剂定型后处理。(3)资源性垃圾
资源型垃圾具体可以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报纸、杂志和书籍必须分别捆装处理。纸盒牛奶饮用后,纸盒要拆开成纸板形,洗净晾干后才能处理。生鲜食品所用的白色泡沫塑料盒,也要洗净晾干后处理。酱油和醋等调味料所用玻璃瓶,也要冲洗干净单独装箱处理。
如此细致的垃圾分类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烦琐,反而让人们为了能拥有美好环境而积极的响应支持这些规定。
二、日本垃圾处理的具体措施
在日本,垃圾的分类已经足够的细致。然而,更令人叹服的则是它针对垃圾处理的一些具体措施。(1)垃圾处理的基本步骤
个人和家庭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处理的第一步。垃圾处理的第二步是回收垃圾的车辆分类运输,有专门运输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盒的车辆,也有专门运输罐头、玻璃瓶和塑料瓶的车辆等。第三步是最终处理垃圾的工厂,各有分工,有处理可燃性垃圾的、有处理塑料瓶的、有处理家用电器的、有处理医用垃圾的等等。
垃圾处理细分化,已经成为日本人家庭生活中自觉的规定动作,成为日本社会功能中基本的运转程序。(2)垃圾处理的规定
关于垃圾的处理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最基本的是要求将厨房的垃圾滤干水分。很多日本人家里的庭院都有各种树木和盆栽,剪修树枝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修剪掉的树枝必须要按照规定统一用绳子捆好,每捆3束。家中的瓶瓶罐罐必须要清洗干净才可以拿出去,其中瓶子的盖子属于焚烧垃圾,必须要取下。废纸也分报纸,杂志,纸箱,纸盒,杂纸5类,每种都要分类用绳子扎好。玻璃或者陶瓷类如果打碎了,需要用纸包起来,用红笔标上“危险”两个字。
日本政府在对待垃圾处理的问题上甚为严谨。以牛奶纸盒为例,要洗净、拆开、晾乾、折叠以后才扔,工序细致严谨得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亦要遵从规定时间才能弃置指定垃圾的指引。例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性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在公共场所往往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3)“干净”的垃圾焚烧厂
日本政府除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外,对垃圾焚烧的工作也一丝不苟。日本的垃圾焚烧厂通常设于住宅区之中,除没有一点异味外,建筑的外形更优美得恍如一座社区活动室。
从垃圾进厂到焚烧处理成可以填埋的残渣,全部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无有毒气体和烟灰。例如,在琦玉县越古市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居民家中淘汰的旧家具被收集运送到这里,经过修补和清洗,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需要的人,并定期举办售卖会,家具每每被抢购一空。中心还将人们随手扔掉的朽木、旧书刊等,通过孩子和残疾人之手,制成妙趣横生的工艺品,摆放于中心特设的公众教育馆。
保护环境,清洁环境,已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美德。对于已经具备了极强环保意识的日本人而言,看似繁琐的垃圾分类与处理早已经习以为常。无论从垃圾的分类还是到垃圾的处理,都严格的按照规定执行。
三、日本人环保意识的养成及体现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较高,并非是与生俱来。(1)环保意识的养成
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阶段。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公害事件的高发期,产生公害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将伴随生产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和随意丢弃。结果70年代公害诉讼频繁,日本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法规,推动了民众的环保意识。除了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支持,环境教育也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日本实施的学校环境教育大致分为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和保护自然教育3个阶段。除重视学校环境教育外,还重视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培育个人自由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参与环保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增强作为地球公民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担义务的责任感。(2)提高环保意识的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没有捷径,要靠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和市民各尽所能,持之以恒。
首先,环保意识提高离不开环境立法的推动。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1957年的痛痛病,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1964年的米糠油事件。公害给人们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国民要求政府强化公害对策的呼声不断高涨。196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制法》。1970年第64次国会上重新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并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等14个相关环境法案,使此次国会成为著名的“公害对策国会”。“环境权”成为日本此后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近百年来,日本先后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明治时代)和“科技立国”、“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八九十年代)等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对日本教育、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现在提出“环境立国”,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这对面临环境污染的世界各国也具有启发作用。
其次,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公害事件的高发期,产生公害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将伴随生产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和随意丢弃。70年代是公害诉讼的高发期。作为当事人的企业不仅要支付诉讼费用、受害者救济费用、环境再生费用,还要承担道义责任和企业声誉下降的负面影响。公害诉讼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了企业环境技术革新。日本的环境产业经历了从“公害防止型”、“资源节约型”到“资源循环型”的变迁。
其三,环保意识提高与环境教育普及相辅相成。1970年,“公害”一词首先在日本《小学学习指导大纲》中出现。1971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社会课程中增加有关公害的学习内容。在“环境教育”还未引进日本之前,环境教育是以公害教育这一形式存在的。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大致分为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和保护自然教育三个阶段。除重视学校环境教育外,日本还重视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培育个人自由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参与环保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增强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担义务的责任感。
政府、企业与公民在环境保护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是治理垃圾污染的引导者。企业是治理垃圾污染的推动力。公民是治理垃圾污染的主力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平时一点一滴慢慢的培养起来的。是经过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而逐渐形成的全民环保风气。无论是政府指定的法令法规,还是普通国民的谨遵执行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
四、对我国的启示
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是幅员辽阔,物产富饶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环保经验就是众多值得中国学习的方面之一。
日本在战后初期缺乏相应环境保护和公害治理措施,1973年发生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日本开发节能技术,国民节能意识显著提高,经过多年治理,日本环境有很大改善,单位能耗逐渐达到世界最低水平。日本经验技术显然对于中国解决环保问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1)中日垃圾分类制度的对比
日本建立了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垃圾分类收集日趋细化,手段也日趋成熟,垃圾分类回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我国一直沿用过去的垃圾混合收集方法,给资源回收及处理带来极大困难。2000年4月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的8个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经过几年的实践,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确实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垃圾的分类还比较初级,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还在探索和发展中。日本凭借一套完整的垃圾回收系统,市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我国长期的混合收集方式形成了居民相对低下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我国混合投放垃圾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但关键是要长期坚持。有关主管部门除了继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之外,还可考虑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例如,德国政府就采取向市民赠送垃圾袋等方法,激发和保证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节能环保从观念抓起
另外,改变观念加强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为此,日本政府首先从孩子抓起。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如组织学生作垃圾问题的社会调查,或组织他们参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等,以增加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另外,学校还定期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重视环保成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节能环保,但由于经验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参与较少。我国应将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认真研究企业在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用能定期报告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我国也应学习日本的教育政策,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定期举办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从小培养节能意识。
(3)国家法令法规的督导
而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国家法令法规的督导。
日本节能法自1979年正式颁布以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等都能够自觉遵守。政府部门积极认真地宣传贯彻实施节能法,并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国民节约能源,并且严格履行职责,加强监督和指导。广大企业事业单位都认真遵守节能法的各项规定,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与日本相比较,我国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用能单位提高法制观念,政府部门要遵守节能法,要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此外,还应加速有关节能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加速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加大发布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目录范围,切实做好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的监管工作。结语:在环境保护方面,日本走过的弯路或许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省的一面镜子。而它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却可以成为我们仿效的蓝本。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过程,这需要政府宣传、教育普及、生活改善等措施来共同完成。不能简单的把环保水平与环保观念挂钩。只有全民一起行动,才能将我国的环保事业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篇2
关键词:日本人,大小观,审美意识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 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区域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逐渐形成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国家内在本质的反映。审美意识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等的影响和制约。日本有富士山、大山、东京湾等宽广的自然景观, 日本人从这些博大的自然景观中感受到美, 从而被感动。同时, 日本人又喜欢小, 对“小”有着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小的便是可爱的、美丽的。日本自身的地域性特点酝酿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大和小是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的。本文试通过介绍具体的实例来阐释日本人喜欢使用“大”字同时又“以小为美”的现状, 进而透视日本人的复杂心理。
一.“大”“小”的历史渊源
自古日本人就非常喜欢“大”字, 这个偏爱可以追溯到3世纪。古代日本以职业确定姓氏, 大概有八种姓———臣、连、君、别、直、首、造、史。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 以臣、连、君为最高阶层。为了突出“高级”人士的身份, 人们常在其姓之前再加个“大”字, 于是就有了“大臣”、“大连”、“大君”等大字辈。许多有自卑感的日本人往往也是自大狂, 非常喜欢用“大”字。在日本, 可以经常听到“大日本”、“大卖出”、“大至急”等。在日本人的意识中, “大”字具有“夸大”和“炫耀”的意义。历史上, 日本列岛被称为“倭”。在7世纪后半叶大化革新后, “倭”以法治国家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与此同时, 日本人也开始对外称“日本”, 对内在“倭”前冠以“大”字, 即“大倭”, 后又改为“大养德”, 直至改为“大和”。
远古以前, 大和民族在远东一隅狭窄的列岛生息, 环绕着浩瀚的大海。山岭绵延, 最高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 少平原, 更乏大荒漠。河流纵横, 但河床短浅。这样的自然环境, 形成了日本自然景观小巧而纤丽。日本这种自然风貌特征促进了日本人以小为美心理的形成。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存在决定意识。法国小说家皮埃尔·洛蒂说过, 他在作品里描写日本的景物时, 有时甚至1行内想用10次之多的“小小的什么什么”的形式来表述。从外国作家的这一说法也可看出日本景物的小巧纤细之处。
二.日本文字中的“大”概念
“大”字是日本人使用率较高, 具有积极意义, 并受到普遍喜爱的汉字之一。日本人自豪地将自己的民族称为“大和民族”、将其民族精神称为“大和魂”, 将其国家称为“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是1889年到1945年之间日本所使用的国号, 这一名称除了用来称呼《大日本帝国宪法》施行之下的日本, 更多的情况是被用来指称日本从1868年到1945年二战战败投降期间, 对内施行现代化、对外则施行扩张政策的历史时期。1947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 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 “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不仅仅是地理符号, 还是一种语言符号。在日本的都道府县的行政区划中, 有大阪府、大分县、大船渡、大馆等28个市级以上的地名中使用了“大”字。
此外, 日本人的名字中也比较偏爱使用“大”字。例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刘剑的《日本人常见姓氏两千》中, 含有“小”字的姓氏有59个, 而含有“大”字的姓氏则多达70个。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爱使用“大”字呢?因为日本人相信, “大”字子不仅能增强国民的信心, 还能表达出岛国人富国强兵、向外扩张、征服世界的野心。
三.日本文学中的“小”情结
日本在文字和文学等诸多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但日本地域性特点酝酿了其不同于中国人的细腻的心理。这种心理的突出体现就是“以小为美”的心理。日本人喜欢小, 对小有独特的审美。
日本有一寸法师、桃太郎、浦岛太郎、金太郎、一寸法师等小英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生来都是个头非常矮小可爱的类型。但他们通过自己智慧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塑造了身材矮小但能力非凡的英雄形象。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 不单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 也是在体验一种非日常的“以小搏大”的神奇力量, 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 却制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 真是厉害。所以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
在诗歌形式上, 日本的短歌只有三十一个音节, 五七五七七格律。到了俳句只剩下五七五, 共计十七个音节了。俳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 俳句的世界可谓是微小事物的世界。和歌、俳谐连歌等比俳句长, 但是日本人唯独对俳句情有独钟。这么小的诗居然已经历经几百年的历史而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不仅与其形式上的小有关, 还因为它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叫人深思再三, 回味无穷。
可见日本人自古以来便对“小”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喜爱小的事物, 容易从小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四.生活中处处有“大”“小”
1“大”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 处处可见日本人对“大”字的喜爱, 他们认为“大”字具有积极意义, 大的东西蕴含着诸如“崇高、宏伟、峻拔”等美感。例如日本人把他们非常喜欢的体育运动亲切地称为“大相扑”。相扑运动在日本是非常受人们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每年一到赛季, 就会有很多的日本人废寝忘食地观看比赛。受观众的关注度不亚于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高达几万日元的门票也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此项运动为何如何受日本人的喜爱呢?这是因为日本人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以高大、威猛、强悍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
日本京都每年8月16日都会举办传统节日———“五山送火节”。“五山送火节”和“葵祭”“祇园祭”“时代祭”一起被称为“京都四大行事”, 属于盂兰盆节的一部分。这一节日就是点燃围绕京都郊区的五座大山上设计好的山火, 每一座山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文字, 其含义是将盂兰盆节迎接回来的祖先的灵魂通过燃烧火苗再送回原来的世界。其中东山如意岳的“大文字送火”最为有名。因为日本人认为“大”字不仅可以为先人送去祝福和平安, 还可以保佑现世的人健康、平安。同时也会为看到这个壮观的“大”字的人带去吉祥和幸运。
2“小”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本人生活中, 也随处可见他们的“以小为美”。因为小的东西携带方便、节省空间、精巧美观, 给人以“小巧玲珑、短小精悍”等美感。
折扇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 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但折扇其实起源于日本。日本的折扇以轻薄的竹片为骨, 上面附上和纸。以竹子作骨首先是因为竹子在日本很常见, 其次是因为竹子轻、质地坚硬、色泽柔和。以纸为面是因为纸张轻薄。在折扇上画上水墨山水, 写上和歌俳句等给人以恬淡素雅的感觉, 增强了折扇的艺术性。可见, 无论从设计还是材料的选择上都可以看出轻小是主要的着眼点。
日本的庭园是大自然的象征。日本人将大自然缩成庭园, 进而又缩成盆栽、盆石, 透过缩小了的自然来切身感受真正的大自然的美。这种独特的欣赏大自然的美的心境使日式庭园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西方的庭园。西方的庭园像公园一样大, 建造的是不同于自然的人工新自然。简单地说, 就是一种对自然的发明。但是, 日本庭园注重的是向个人的家庭和生活的狭窄空间集中, 把大自然缩小, 以满足人们的喜好。
另外, 日本的居室和我国有很大不同。日本的门多数是推拉门。拉出来后和墙融为一体, 推进去时则隐身。为什么不采用轴式的呢?从使用上看是因为轴式的门打开时占地方并影响视觉空间观瞻的缘故。而推拉门无疑极大地方便了居室的空间分割和利用, 其合理的推拉式设计满足了生活紧凑的秩序和节奏。从情趣上说, 推拉门会让居室显得更轻盈, 其中的分割、遮掩等等都是那么简单但又不失变化。
以小为美的审美心理并不仅限于日本人, 其他国家当然也有。可是像日本人一样将这种心理发挥到极致的国家却并不多见。
五.结语
“大”字受到日本人的喜爱, 在日本被广泛地使用。因为这个字的含义满足了日本人追求强大、扬长避短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人力图刻意突出自身“强大”的民族意识。日本人同时也对“小”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他们认为小的便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地理环境、所面对的自然景观、与日本人喜欢空间、崇尚空间都有很大关系, 而且他们这种意识一直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这种既“大”又“小”的矛盾情结共存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 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大鸣.日本人的双重性格.[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
[2]李兆忠.大日本与小日本[J].世界知识, 2002.
[3]刘剑.日本人常见姓氏两千[J].日语知识, 2001-2002年第04、06、09、15期
[4]杨红王景杰.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 2006.
[5]于春英.从“大”字看日本人的民族意识[J].科技信息, 2007.
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篇3
关键词:授受关系 使用方法 文化发展 恩惠意识 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56-01
日语中的授受关系表达独特,难以掌握,本文主要是想通过对授受关系的学习从而了解日本人的独特的恩惠意识。
1 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授受动词有「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他们又可作为辅助动词使用变为「てくれる」、「てもらう」、「てあげる」,不同的授受动词产生不同的授受关系,下面来进行说明。
1.1 「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
「くれる」和「あげる」是“给予”, 「もらう」是“接受”。但授受动词也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くださる」是「くれる」的尊敬语,「いただく」是「もらう」的自谦语,「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和「やる」的谦让语。下面就其各自句型进行详细分析。
A: 甲は私に…をくれる(くださる)
此句型主语授予者一定是我或我方人员,「くれる」是用于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或授予者辈分低于“我”的场合,「くださる」则刚好相反,授予者身份是高于“我”的人,但要注意向他人谈起父母哥哥姐姐给了自己什么东西时,要用「くれる」。此外,「くださる」变型为「くださいました」。下面看一组例子。
①李さんは私にプレゼントをくれました。/(小李给我礼物)
②先生は本を下さいました。/(老师给我书)
在①中“我”和“小李”属于平辈,所以用「くれる」,而在②中“先生”是地位高于我的人,要用「くださる」。
B:乙は甲から/に…をもらう(いただく)
此句型主语是接受者,授予者作补语。用に或から表示,「もらう」用于平辈之间,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或接受者的地位高于授予者的场合。「いただく」则用于接受者的辈分或地位低于授予者。但也要注意,一般向他人讲述从自己父母姐姐等得到什么时,要用「もらう」,不用「いただく」。
③今お母さんから電話をもらいました。/(刚才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④昨日玉田先生から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昨天收到了玉田老师的来信)
在③中从母亲那接到电话,不用「いただく」而用「もらう」。④中“玉田老师”是地位比我高的授予者,因此用「いただく」。
C: 甲は乙に…をあげる(さしあげる)
此句型甲是给予者,乙是接受者,接受者一般是第二、三人称,「あげる」常用于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也用于授予者的对象是晚辈或动植物等。「さしあげる」用于接受者的辈分或社会地位高于授予者的场合。「やる」常用于接受者是授予者的晚辈或社会地位低于授予者的场合,也用于平辈之间的场合,或给动植物东西等。
1.2 「てくれる」、「てもらう」、「てあげる」
此种形式通常作辅助动词,没有被动语态,下面让我们通过例文具体分析一下。
a王さんが絵を画く。
b王さんが胡さんに絵を画いてくれる。
c胡さんが王さんに絵を画いてもらう。
d王さんが胡さんに絵を画いてあげる。
例文a中是主语小王在进行画画这一动作,b中虽然是小王在进行画画这一动作,但是却是为了小胡。c中进行画画这一动作的不是主语小胡,而是补语小王,是小王为了小胡而画画。 d中同a、b一样,小王进行画画这一动作,但也是为了小胡。
在c、d中正如大家所看到的,c 是以「てもらう」的形式,d 是以「てあげる」的形式。c中小王尽管不是主语,但为了主语小胡也进行了画画这一动作。d中小王虽是主语,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小胡才画画的。也就是说小王是“主语”小胡是“对象语”,通过上述解释,充分说明在使用「てあげる」时是主语移向对象语,而「てもらう」则反之。
2 授受关系和恩惠意识
授受关系和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又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方面,而对授受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浓厚的恩惠意识。
2.1 日本人恩惠意识的体现
前面提到从授受关系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恩惠意识,下面让我们通过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
a郭さんは私に万年筆をくれました。/
b郎さんに映画の切符をもらいました。/
c私は張さんの卒業式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した。/
a、b、c都是在表现授受关系,但其中还包括了恩惠意识,a中“我”是受惠者,小郭给我钢笔,小郭对我有恩惠。b中“我”也是受惠者,小郎是施惠者,小郎给我电影票,小郎对我有恩惠。但c中“我”变成施惠者,小张是受惠者,我给小张礼物,我对小张有恩惠。
无论是授予者还是接受者,都有一定的授受关系和恩惠意识。
上面我们所看到的是「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的恩惠意识的体现,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作为辅助动词是如何体现的。
2.2 辅助动词的体现
看下面的例子
aわざわざ遠い所から来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母は私のスピーチが素晴らしいと言ってくれた。/
上面两个句子用到了「てくれる」,下面我们把辅助动词去掉则变成:
cわざわざ遠い所から来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d母は私のスピーチが素晴らしいと言った。/
通过上述两组句子可以看出,c、d去掉辅助动词之后,哪位是受惠者哪位是施惠者已经分不清楚,尽管句子大意通顺,但确体现不出恩惠意识。在a、b中“为我远道而来”、“说我演讲很精彩”充分体现的恩惠意识。
无论是普通的授受表现形式,还是作为辅助动词的授受表现形式都可以看出恩惠意识。
3 结语
各国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文化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日语本身具有暧昧性,因此在使用时切忌混用乱用。本文只是简单的对授受关系的分析,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薛娟侠.日语授受动词浅析[J].青年文学家,2009(20).
[2] 赵丽君.日本纵横[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关于日本垃圾分类的一点启示 篇4
关于日本垃圾分类的一点启示
,Recycle),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是日本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日本国民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一、科学细致的分类方法 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体现了政府与市民自治组织、市民之间的高度互动和配合。政府在设计制度时十分仔细、认真,各种考量都非常科学、周到。日本大街上没有垃圾桶,垃圾要在规定的时间放到规定的地方,这就是日本垃圾的“双规”,并且垃圾分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到不同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小到不同的社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垃圾分类标准。垃圾收集日和时间取决于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每年的12月份,居民会收到一张特殊“年历”,标记着来年收集不同垃圾的日期。年历会用黄、绿、蓝等颜色来标注。同时日本各市政府会给当地居民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表,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此外,社区也会通知居民一周中哪一天收集哪种垃圾。政府给市民不定期配发生活垃圾计划简报,只要计划有变,无论是多么小的变化,都会及时通知市民。日本的垃圾大致分八类,包括:可燃垃圾、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有害垃圾、大型垃圾。每一大类都有细致的分类指引,据说一个香烟盒,其纸盒外面包的塑料薄膜是塑料,封口处的那圈方便拆开的装置含有金属物质,盒子是纸,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3类。
二、行之有效的收费体系 合适的收费制度往往能够成为环保的催化剂,日本将垃圾收费制度深入运行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垃圾减量化。日本的垃圾分类收费制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可行的收费标准。
三、精密完善的配套产业 日本的垃圾分类,给我们建设文明城市、培育文明意识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现了“垃圾分类”概念背后精密的管理和复杂的运营机制。个人和家庭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处理的第一步。垃圾处理的第二步是回收车辆分类运输,有专门运输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盒的车辆,也有专门运输罐头、玻璃瓶和塑料瓶的车辆等。日本在实行计量收费后,为了方便专门车辆走街串巷收集垃圾,特意将其吨位降低一半,但增加了一倍的运输车辆。第三步,垃圾最终到达处理工厂。不同的垃圾处理厂专长不同,有处理可燃垃圾的、有处理有害垃圾的、有处理大型垃圾如家用电器等、有处理塑料瓶的等等。如此大的工作量和就业机会,使得日本的回收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回收公司。垃圾的回收工作并非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而是各大回收公司负责。但在奉行生产责任延伸制的日本,很多回收公司都是由生产企业直接建立的。如造纸厂会建立处理纸类的回收公司,同时回收后的纸张可以直接生产为再生纸,实现产业的循环。
四、全面到位的宣传措施 在日本,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但现在,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这样的结果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是分不开的。从幼儿园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所谓“小手拉大手”。时至今日,当时的幼儿已成为家庭的支柱,垃圾分类的习惯和环保意识也深深植根于每个家庭当中,然 后母亲再手把手教下一代。幼儿园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育和宣传,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真分类精神,如要求家长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颜色图案不同的包(书包、装各种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毯子的包等),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内,等等。以培养孩子的认真精神、锻炼孩子分类能力的第一步。
垃圾分类环保标语 篇5
2、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
3、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
4、你饿我也饿,你渴我也渴,你用我也用。
5、留下你该留下的,或者带走你该带走的。
6、垃圾分类,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7、提高社区的品味,从垃圾分类开始。
8、垃圾变成宝,分类更环保。
9、分类在手,美好在心。
10、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11、讲卫生,爱清洁,垃圾入筐。
12、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13、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
14、青山绿水人人爱,垃圾进桶从我来。
15、配合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市民。
16、垃圾利用就是宝,分门别类少不了。
17、垃圾不分类,等于在浪费。
18、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容呵护绿色家园。
19、就算是扔垃圾,也能小窥品行之高低。
20、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21、红橙蓝绿,垃圾也可添美丽。
22、一纸一屑煞风景,一举一动显礼貌。
23、垃圾分类呵护,成就每家每户。
24、垃圾处理有法宝,分门别类利环保。
25、垃圾分类投,也能救地球。
26、垃圾分四色,城市多亮色。
27、创意生活,礼貌分类。
28、积极参与废电池回收。
29、垃圾不分类,世界不明媚。
30、今天不分类,明天变拖累。
31、为了地球不流泪,坚持垃圾要分类。
32、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必不可少。
33、无论春夏和秋冬,垃圾分类在心中。
34、要想生活好,垃圾先分好。
35、干湿垃圾分类装,有害垃圾定点放。
36、回收废电池,创造美好家园。
37、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38、垃圾齐分类,大伙皆不累。
39、垃圾分得好,地球永不老。
40、垃圾要分类,生活变美好。
41、垃圾回对“家”,文明你我他。
42、分类垃圾,分担责任,分享美好。
43、垃圾分一时,受益享永久。
44、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
45、为垃圾分家,给城市减负。
46、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
47、参与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共创完美世界。
48、要是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
49、用心参与垃圾分类,共容呵护绿色家园。
环保垃圾分类宣传口号 篇6
混放是垃圾,分类成资源。
给垃圾一个分类的归宿,还我们一个清洁的.世界。
各类与箱配,变废为宝贝。
适量点菜,餐后打包,倡导绿色消费。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
做好垃圾分类,让我们一起来为地球多添一抹绿色!
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分类时就分类。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我们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
垃圾要分类,生活变美好。
简单的动作,造就美好环境。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环境是大事,扔垃圾是小事,大事要从小事做起。
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
要是你疏忽我的存在,把垃圾桶乱丢,我赌气了,这次真的活力了!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
从妖怪文化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篇7
所谓妖怪,日语字典上解释为人类智慧不能解释的奇怪现象或异样物体。日本妖怪的概念十分宽泛,日本传统的民间信仰认为,超出人类理解奇怪、异常的现象或因此引起的、具有非日常的不可思议力量的事物,都被称之为妖怪或者魔物、怪物。日本妖怪是日本文化中的异类形象之一,区别于现实中的人类,是人们想象中超现实的、非人间的生物。日本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妖怪的传说,是人们头脑中的自然神信仰的表现。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妖怪范围稍有缩小。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认为,妖怪就是沦落人间的神,即神衰落后的形象。一般来说,神有善恶之分,因此妖怪就有荒神之称,是会把灾祸带给人们的。
二、日本妖怪的起源
日本冠有“妖怪列岛”之称,相传境内生活着600多种妖怪,日本境内的妖怪据确切资料记载的已多达三百种以上,加上日本人的丰富想象且热衷于怪谈和妖怪传说, 使得各种妖怪形象延续至今。可以说,妖怪文化作为日本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日本文化的特色构成。日本妖怪的语源来自“物之怪”,带有侵入、扰乱、来历不明的攻击等含义。一般认为它会附身在人的身上,带来疾病,如同先民们流传下来的所谓“妖怪缠身”的说法。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灾害危害着人们的生活。生命和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疾病和死亡对人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另外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灾难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威胁。生活在四周环海的海岛的先住民面对这些威胁感受到极度痛苦和恐惧, 由于人们自己不能做出科学解答,而认为天地自然均为超凡神力所掌控,妖怪形象由此产生。对于大自然未知力量的恐惧,产生敬畏之心,加上抱持万物皆有灵魂的日本泛灵论宗教观,造就自古以来源源不绝、口耳相传的妖怪素材。由于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不足, 将人类能力达不到的一些动物习性当做超凡能力,“动物崇拜”成为“自然崇拜”的雏形。日本传统民族信仰属“泛灵多神信仰”,其“万物有灵”观念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实体和灵魂的结合。 也就是说,妖怪的原型有动物、植物、人的灵魂、器物等世间万物。
三、从妖怪文化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一 )自然崇拜的心理
日本人慑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的威力, 把山川草木均视为神,一切加以顶礼膜拜,以护佑众生。日本学者梅原猛指出:“日本信仰的基本点是对树木的崇拜 ,神道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崇拜,神道是森林的宗教,森林信仰乃是日本文化的起点。”1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同森林结下了深厚的关系,远古以来的“万物有灵观”、自然之间的“生命平等”观念等,都同森林环境紧密联系。
原始时期的日本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草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中感受到自然原因超过人力神威和神圣性,于是对自然产生敬畏和崇拜,认为世上万物各有掌管的精灵,可谓“物之所至,神之所在”。日本的神道教是多神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认为有八百多万个神,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神道影响了日本历史,塑造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风格。对古代人们来说,这个精灵崇拜的世界是个未知的宝库,人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抱有感谢和敬畏,这样就产生了众多神类。众神有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而祭祀神,这样众神中就产生了各种妖怪。
(二 )敬畏的心理
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说和水有关,如豆子婆婆,就是一种在河边用筛子捞人吃的妖怪;河童,就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妖怪,其原型是一种较为凶猛的淡水鳄鱼;桥女则是一种为了情而投水自尽的女鬼。同样, 日本还是一个山川较多的国家,所以传说中有很多针对山上妖怪的。如雪女,据说是被情人抛弃于雪山的女子所化,经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因此,在最初民间故事中,妖怪往往造型恐怖,让人望而生畏。
日本由于自然灾害多发, 人们对自然界蕴含的神力有着较为深刻复杂的感情,而能够精准概括这种复杂感情的,大概只有“敬畏”二字。正是这种敬畏之心,使得关于鬼神的传说能在日本广泛传播,并形成独一无二的“妖怪文化”。妖怪世界是人类世界的投影,很多人喜欢妖怪、研究妖怪,其实并非出于迷信,而是想透过这些独特怪异的想象,窥探人类暗藏在思想深处的隐秘心理。作为苍茫世间的渺小生命,人若能终生保持对世界的敬畏之心,将是一件难能可贵且值得感怀的事。心中常怀敬畏的人,更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拥有博大的胸怀,懂得悲悯,懂得自省,懂得宽恕,懂得珍惜。日本斑斓炫目的妖怪文化,或许正是其民众对万事万物心怀敬畏的一种特殊体现,彰显日本人民坚忍的意志和不失轻松浪漫的生活态度。同时,长盛不衰的妖怪文化也在提醒着人们,切勿忘记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三 )不可思议的心理
人们初次听到妖怪一词时,会本能地感到害怕,那是因为各国对妖怪的定义不同。因为妖怪的样子很奇怪、可怕,更拥有人类没有的强大法力,还会经常加害人类。日本妖怪的印象里,称得上绝对坏妖怪的比较少,通常具有两面性。日本妖怪的特征在于具有善恶两面,从实质内容来看,变成坏妖怪角色的原型有时被认为是善良的妖怪。另外还是人类心理的现实投影。人类创造了妖怪,同时想办法对付妖怪。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为了期待消灭妖怪才产生妖怪的。因此,人类一方面害怕妖怪,另一方面亲切地接受、喜爱妖怪。对日本人来说,妖怪既是破坏者,又是魅力存在。那是因为妖怪的变化是自然的象征。自然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给予我们各种各样的恩惠,对我们来说是爱的存在。人类这种对妖怪的恐怖、喜爱的不可思议感情正是深层心理存在的人和自然关系的象征性体现。
日本的妖怪无法简单地以“善恶”进行区分,它们担任着人世间的各种角色,且随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无论妖怪是善是恶,其本质上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是信仰、观念的一种趋向。人们会尝试以各种妖怪的想象解读未知的事物,满足求知的渴望,借由妖怪安慰自己,将那些无法以常理判断或解释的现象加以合理化,其实只是调皮捣蛋的妖怪在作祟。这可以视为人们对世界观、宗教观的一种认知模式。人类在畏惧自然的同时,更期待与自然和谐共处,因而日本的妖怪不光是他们内心恐惧不安的呈现,还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赋予美好愿望的一种载体。
四、结语
妖怪文化已成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在日本人看来,到处都存在妖怪, 这与其土生土长的神道教中的“万物有灵论”密切相关。理解日本的妖怪文化,能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日本妖怪文化的魅力不仅仅是刺激和恐怖,它折射的是人类自身的影子,无论妖怪善恶,其本质上都反映了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信仰观念的一种体现。通过妖怪,日本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妖怪不仅存在于日本人的内心里,而且通过电影、小说、漫画等占据着日本现代流行文化。通过现代流行文化的传播,妖怪文化会得到进一步传承。
摘要:妖怪是人们想象中超现实的、非人间的生物。无论妖怪是善是恶,本质上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中的独特文化,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崇拜、敬畏及不可思议的心理特征。
【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推荐阅读: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11-01
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做起06-03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演讲稿09-29
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11-06
环保垃圾分类演讲稿20211-24
幼儿园环保《垃圾分类》说课设计09-12
写一份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倡议书12-09
垃圾分类校园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