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2024-06-08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1

化学是人类在不断探索世界的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且发展和演变的一门科学, 在近年来, 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化学史教育对于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因为化学教学不应当以教会学生死板的化学概念、公式、化学方程式以取得好成绩为唯一的目的,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即使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的思维法则、科学的发展规律, 使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自觉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进行化学史教育, 我们就可以在讲述化学家的生平事迹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学习化学家如何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在了解化学家如何想、如何做、怎样说、怎样得出结论中让学生学习探索化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但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 必须摆脱诸如如下的化学史教学: 拉瓦锡 ( Lavofsier) 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道尔顿 ( Dalton) 提出了原子学说、门捷列夫 ( Mendeleeff) 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仅此而己。

化学元素周期表将零散的各种化学元素有机地把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原子量联系起来纳入一个系统中, 使化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其物理、化学性质相一致。能够反映各化学元素的内部联系和递变关系。在中学化学中, 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后, 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卤素和元素周期律后, 对同族或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已有初步了解, 对元素周期律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是对元素周期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习。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承上而启下, 学好元素周期表就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 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教材的和化学史著作的研读和分析, 笔者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发现时间和发现过程, 进行了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史教学视角的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科书在这一节中是这样描述的, “1869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我们发现教材中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按照我们写作文的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叙述顺序用一句话就描述出来了[1]。

首先, 教材对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仅仅提及了门捷列夫一人, 对于提出元素表的欧德林和发现八音率的纽兰兹以及几乎和门捷列夫同时提出元素周期表的洛塔尔迈耶尔却只字未提[2]。这样的描述使得学生只把这句话当做四要素来记, 无法体会到当时化学家们为了把杂乱的元素系统起来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和他们的探索精神。因为只提到了门捷列夫, 并没有提及前人的成果对于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的作用和帮助, 就没能使学生体会科学发展是由无数化学家们夜以继日的思索, 不断地完善而逐步发展的。所以我们作为化学教师, 要以教材为指导, 更要广泛而深入地发掘更多更有用的化学史素材,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

教材中对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仅仅只说了一句话 “门捷列夫按照原子量的大小, 把化学性质类似的元素排成一竖行, 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样的简单直接的结果性描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事实, 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搜集相关的化学史素材, 并且以适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笔者认为, 以时间顺序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发现及其发展的理解, 也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每一步前进都是许许多多化学家不断钻研探究出来的结果,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另外, 在讲述化学家们如何想、怎么做、怎样说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学习到探索真理的思维和方法,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方法和思维也大有帮助。

随着化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元素并且测出了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 化学家们开始研究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1817年, 耶拿的教授约翰. 沃尔夫注意到在某些三元素组中, 当中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第一个和第三个的平均值, 即德贝莱娜的三素组。伦敦的工业化学家纽兰兹按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将元素排成表发现了八音律 ( 八行周期律) 。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 最终提出了元素周期表并且预言了几个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 随着门捷列夫预言的证实, 他提出的元素周期表也得到了认可。

综上所述, 教师在进行化学史教育时, 一定要注意对于化学史素材的选择利用, 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 选择适当的化学史素材, 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且化学史对化学教学实践的指导还能够探知学生可能的错误概念和形成机理; 通过历史上科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机制进行教学设计, 转化学生的错误概念、理解学科的结构[3]。所以, 我们教师要响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和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要: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并且对研读了相关化学史著作后, 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发现时间、发现过程进行了化学史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化学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2》 (必修)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6.

[2]张家治, 张培福.李三虎等.化学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田玉文.我国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及其教学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社, 2003, 4.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素周期表。

(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即元素周期律。(3)学会利用元素周期律分析某种或某一些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剖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发现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掌握元素周期律,并根据元素周期律,能够快速的知道各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是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并能够理解应用。同时,如何使学生熟练的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学生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物质的相关性质,只是单独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学习,而没有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将使我们能够通过一种物质的性质推算出一系列物质的性质,以及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接下来我们就认真的学习这一课,这一课对以后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的含义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最后面,看看是不有一张表,看了之后,大家对这张表能够理解多少,有什么疑问没有?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张表。

生:看一会这张表。

师:你们对这张表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许多物质在里面,有的还见过,可大多都没见过。

师:这就对了,这张就是元素周期表,所以,这里面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化学元素。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的第一个问题:那什么是元素周期律的含义。

(板书:一什么是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随原子序数逐渐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1)电子构型是元素性质的决定性因素,而元素周期律是电子构型呈周期性、递变性变化规律的体现。

(2)为了达到稳定状态,不同的原子选择不同的方式。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

(板书: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递变规律:通过举例逐一给同学们讲解下列底边规律.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元素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注:讲到这里停一下,给学生留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帮助理解记忆。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提问,以便能跟学生更好的互动,尽量使学生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理解并掌握。

【作业】

1.熟悉课堂所讲内容 2.完成练习册中课时达标

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问题

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在教材中的作用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但由于初中所学内容基本上没涉及到物质,受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在学生的认识中是抽象的、片面的,只能是记忆的认知,不能上升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高中再对其进行学习,首先是促进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元素及化合物进行概括和總结,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是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理论这一学习化学知识的金钥匙,用理论指导后续课程中化学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内容安排得层层相扣、步步深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章的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教师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要求,把握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是确定教材内容深广度的尺度。教材中所表述的知识是确立教学内容深广度的基本依据和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确定教材中各知识点应该达到的学习程度。例如从广度来看,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探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对这些理论不需要讲得太全面或讲得太细。又例如从深度上来看,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位置三者的相互关系要熟练掌握而且会运用,而对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要求掌握,物理性质了解即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深度和广度,不要随意地拓展和加深,这样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也不要任意降低难度,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注意概念的教学方法

注意概念的教学方法,不要有意地加深或拓宽。这一章的概念很多,要怎样才能把概念教好呢?首先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的教具或者多媒体动画,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例如在教电子云的内容时最好使用三维动画,让学生进入化学微观的世界。其次教师应该对概念进行归纳、深化、对比。通过对概念的归纳、深化、对比使得学生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达到对概念全面地、系统地理解,进而掌握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离子键、共价键同属于化学键,从键的形成过程、构成粒子、粒子间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这两种键的本质。其他的概念如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理解并掌握。

(三)注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中辩证唯物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量变质变规律。例如周期律(原子序数的递增就是一种量变,而元素性质及类别的变化则是一种质变)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的有力证据。②对立统一规律。如共价键、离子键和原子结构的形成等都蕴含了对立统一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如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和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发展、变化、联系、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主旨。

(四)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4

对于仅隐藏于图表中的元素推断题,能考查考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读懂图型、图表信息,分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运用元素周期性变化信息和规律,如原子半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变化等来推断出所对应的元素,然后再按要求完成选项的正误判断或填空.

例1如图1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Y>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F、O除外)、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H除外),由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关系推断,图中11种元素依次为第二周期第ⅣA~第ⅦA族的碳、氮、氧、氟,第三周期第ⅠA族~第ⅦA族的钠、镁、铝、硅、磷、硫、氯,所以X、Y、Z、W和R分别为氧、钠、铝、硫和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减,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增,则原子半径:Na>Al>S>O,因此Y>Z>X,故(A)错;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递增,则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HCl>H2S,故(B)正确;WX3是SO3,和水反应生成H2SO4是共价化合物,故C错;Y和Z是Na和Al,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是Na OH、Al(OH)3,前者是强碱,后者是两性氢氧化物,二者能发生反应故(D)正确.答案选(B)(D).

二、根据信息推断出符合条件的元素不止一组

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出符合条件的不止一组元素的元素推断题,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开放性能,考查考生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思维是否全面,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信度而倍受青睐.对于解答此题型要先将符合条件的元素一一列出,再结合选项分别考虑,切勿漏选.

例2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D)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2W3

三、运用原子轨道电子排布信息来推断元素

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规律的考查是新课程改革后,归属于选修模块《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上的内容,是近几年高考化学新增的高频考点,运用电子排布信息来推断元素首先要知道原子轨道类型可分为s、p、d等,掌握电子排布的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仅容纳2个自旋不同的电子)、洪特规则,排布顺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另注意Cu、Cr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

例3(1)(2015四川卷)短周期元素Q基态原子的s轨道和p轨道的电子总数相等;

(2)(2015上海卷)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

(3)(2014四川卷)前四周期元素R2+离子的3d轨道中有9个电子.

(4)(2013江苏卷)元素X位于第四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Y基态原子的3p轨道上有4个电子.

解析:(1)短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s轨道和p轨道的电子总数相等则为1s22s22p63s2,Q为Mg.

(2)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则甲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丁为1s22s22p63s23p2或1s22s22p63s23p4,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则乙为Na、丙为Al、丁为S.

(3)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9,R2+离子为Cu2+.

(4)X为Zn,Y为S.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5

⒈ 元素周期律: 。

⑴ 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⑵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⒉ 元素周期表

⑴ 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

_____个短周期

周期(__个) _____个长周期

_____个不完全周期

元素周期表

主族 (____个)

族(___个) 副族 (____个)

VIII族 (____个)

零族 (____个)

⑵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

周期序数=_____________数

主族序数=_____________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⑶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性质

同周期

同主族

原子半径

电子层结构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⒊ “位―构―性”三者关系

⒋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⑴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 微粒半径比较规律

⑴ 同周期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主族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原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阴离子半径;

⑶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和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主族不同长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8

例2 有A、B两种短周期元素能形成AB2型化合物。若A的原子序数为n,则B的原子序数为:①n+2,②n+5,③n+10,④n+13,⑤n-3,⑥n-6,⑦n-8,⑧n+1。其中

A.⑤不可能 B.④⑥不可能 C.⑤⑥不可能 D.都可能

例3 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元素的某种原子,其核内中子数为零,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C处于B的同一周期,且原子半径小于B,D与C是同主族元素,E元素的一价阳离子和C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⑵ A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⑶ 由E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形成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

⑷ 若1mol A单质与1mol D单质完全反应时共放出184.6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6

A. 质量数是131 B. 中子数为53

C. 具有放射性 D. [13153I]是碘元素的一种核素

2. 依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排序错误的是( )

A. 熔点:Al>Mg>Na

B. 密度:K>Na>Li

C. 酸性:HClO4>H2SO4>H3PO4

D. 碱性:NaOH>Mg(OH)2>Al(OH)3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ⅡA族元素的强

B. 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其沸点也最高

C. ⅦA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无氧酸,酸性也最强

D. 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4. 若M是ⅡA族的某元素,则与M同周期且相邻的元素不可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

A. ⅠA B. ⅠB C. ⅢA D. ⅢB

5.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与C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D分别与A、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X、Y、Z。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Z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 A、B、C、D只能形成5种单质

C. X、Y、Z三种化合物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D.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6. Mg3N2是离子化合物,它与水作用可产生NH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g3N2与盐酸反应可生成两种盐

B. 在Mg3N2与水的反应中,Mg3N2作还原剂

C. Mg2+与N3-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D. Mg2+的半径大于N3-的半径

7. 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稀硫酸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D>C>A>B B. D>A>B>C

C. D>B>A>C D. B>A>D>C

8. 有四种元素A、B、C、D,其中B2-与C+核外都有两个电子层,B原子的质子数与C原子的质子数之和等于D原子的质子数,A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一个质子,试回答:

(1)A的元素符号为 、B2-的电子式为 ,D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的结构示意图为 ;

(2)写出与C+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五种分子(化学式): 、 、 、 、 。

9. 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族,B、C同周期;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在周期表中A的原子半径最小;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是F不同周期的邻族元素;E和F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0。由上述六种元素中的两种元素组成的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化合物如下表所示:

[化合物\&甲\&乙\&丙\&丁\&戊\&己\&原子个数比\&nA:nC=

2∶1\&nA:nC=

1∶1\&nB:nA=

1∶4\&nD:nB:nC=

2∶1∶3\&nE:nF=

1∶3\&nB:nF=

1∶4\&]

请完成下列问题:

(1)D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己的化学式为 ;

(2)向乙的水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有1 mol乙发生反应,则反应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 mol,乙的水溶液可以用作 (填写一种用途);

(3)B、C分别与A形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中,稳定性较强的是 (填化学式);

(4)F的单质与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将丁与戊两种水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0. 现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均能形成简单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且A、B、C、D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①常温下,F的单质是一种有色气体,常用于杀菌、消毒;②A的氧化物既能溶于NaOH溶液,又能溶于盐酸;③C的氢化物分子G是具有10电子的微粒,且可以发生下列转化:G[→D的单质]P[→D的单质]Q[→H2O]M+P;④E和D是同主族元素,氢化物(H2E)常温下为气态;⑤B和D可形成微粒个数比为1∶1和2∶1的离子化合物X和Y。回答下列问题:

(1)C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B2E的电子式为 ;

(2)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化合物X所含化学键类型有 ;

(3)G气体的检验方法为 ;

(4)E的非金属性比F (填“强”或“弱”),并用化学事实加以说明(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高考中的元素周期律知识应用 篇7

题目 a、b、c、d、e是短周期元素, 周期表中a与b、b与c相邻;a与e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 b的最外层电子数比e的最外层电子数少1 个;常见化合物d2c2与水反应生成c单质, 且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

(1) e的元素符号是__;

(2) a、b、c的氢化物稳定性顺序为 (用分子式表示) __;b的氢化物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Z, 则Z中的化学键类型为__, Z的晶体类型为__;ab-离子的电子式为__

(3) 由a、b、d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

(4) 一定量的d2c2与ac2反应后的固体物质, 恰好与0.8 mol稀盐酸完全反应, 并收集到0.25 mol气体, 则用物质的量表示该固体物质的组成为__、

解析:本题是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推断题, 题中最明显的突破口是“常见化合物d2c2与水反应生成c单质, 且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 可以判断出d2c2是Na2O2, 它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NaOH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即d是钠元素, c是氧元素;再由“a与e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 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 是碳元素, 由“b的最外层电子数比e的最外层电子数少1 个”, 即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 b与c相邻, 即b是氮元素, e是硫元素.a、b、c的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2O>NH3>CH4;b的氢化物为NH3, 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NO3, 则Z为NH4NO3, 故Z的晶体类型为离子晶体, ab-是CN-, 电子式为:

[∶C︙︙N∶]-.a、b、d形成化合物是Na2CO3、NaHCO3、Na2C2O4等, 其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酸根离子水解, 即COundefined+H2OHCO-3+OH-或HCO-3+H2OH2CO3+OH-或C2Oundefined+H2OHC2Oundefined+OH-. (4) 一定量的d2c2与ac2反应后的固体物质, 恰好与0.8 mol稀盐酸完全反应, 并收集到0.25 mol气体, 利用讨论法可以确定其组成.若固体全为Na2O2, 2Na2O2+4HCl4NaCl+2H2O+O2, 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若固体全为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4 mol;故0.25 mol气体为O2、CO2的混合物, 设固体混合物中Na2O2的物质的量为x,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y, 则有:

undefined

, 故固体混合物是由0.3 mol Na2O2 和0.1 mol Na2CO3组成.

答案: (1) S; (2) CH4

(3) COundefined+H2OHCO-3+OH-或C2Oundefined+H2OHC2Oundefined+OH-; (4) 0.3 mol Na2O2 、0.1 mol Na2CO3.

思维扩展:

1.元素周期律所包含内容主要有四点: (1) 核外电子排布——本质; (2) 元素原子半径——物理性质; (3)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化学性质; (4)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化学性质.而元素周期表是把元素周期律具体化, 只要牢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性质递变 (差异) 的观点即可.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体现与性质的关系: (1)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值等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也等于主族序数;元素处于最高正价时, 其对应的化合物只有氧化性.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等于主族序数-8;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 其对应的化合物只有还原性.元素在化合物中处于中间价态时, 既可能表现氧化性, 也可能表现还原性. (2) 氟元素没有正价, 氧元素一般也不表现正价, 只有与氟形成化合物时, 氧元素才显负价;金属元素均不显负价, 金属阳离子只有氧化性, 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其最低负价的还原性越弱, 故F-的还原性最弱.

3.短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典型特征: (1) 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 (2) 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 (3)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4)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碳; (5)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氧; (6)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7)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P; (8) 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是H、Be、Al; (9) 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10)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C、S; (11)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氧.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8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主族的元素, 原子序数越大, 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 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 相对分子量越大, 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难溶于水的物质一定为非电解质

(B) 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水的沸点比H2S高, 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有关

3.下列过程中, 其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I2升华

(B)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 酒精溶于水

(D) 氯化氢溶于水

4.下列分子中电子数最少的是 ()

(A) H2S (B) O2 (C) CO (D) NO

5.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 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 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6.下列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不同物质时, 既可形成离子键又可形成极性建和非极性键的是 ()

(A) Na (B) Mg (C) Cl (D) Ne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 所以Na比K还原性强

(D) O与S为同主族元素, 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8.下列每组各物质内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

9.某元素Mn+核外有m个电子, 该元素某种原子质量数为A, 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 A-m+n (B) A-m-n

(C) A+m-n (D) A+m+n

10.某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该元素的原子是 ()

(A) Li (B) Si (C) Al (D) K

11.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A) NH-2 (B) CH4

(C) H2O (D) Na+

12.短周期三种元素分别为X、Y、Z, 已知X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Y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 Z元素原子L电子层上电子数比Y原子L电子层上电子数少2个, 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

(A) X2YZ4 (B) XYZ3

(C) X3YZ4 (D) X4Y2Z7

13.还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 ()

(A) Br-Cl-F- (B) Na Mg Al

(C) P S Cl (D) Li Na K

14.下列化合物中, 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

(A) Li I (B) Na Br

(C) CsF (D) K Cl

15.某一周期第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 则同周期的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

(A) 只有x+1

(B) 可能是x+8

(C) 可能是x+2

(D) 可能是x+1或x+11或x+25

16.下列离子中, 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A) Al3+ (B) Mg2+ (C) Be2+ (D) H+

二、非选择题 (52分)

17. (12分) 有n种粒子, 原子核外均有18个电子.其中:

(1) 某电中性的粒子, 一般不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反应,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2) 在某粒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 加入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 且该沉淀不溶于酸,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3) 某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且氧化性很弱, 但得到电子后还原性很强,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_.

(4) 某粒子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且这种粒子失去2个电子后即变为原子, 这种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18. (13分) A、B、C、D、E分别代表5种粒子每种粒子中都含有18个电子.其中A和C都是由单原子形成的阴离子, B、D和E都是分子;又知在水溶液中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 E具有强氧化性.请完成下列问题:

(1) 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5种粒子: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在水溶液中A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19. (12分)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 W、X是金属元素, Y、Z是非金属元素.

(1) 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 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 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

(3) X的硝酸盐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 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 (用分子式表示) .

(6) 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

20. (15分) 已知X、Y、Z都是短周期元素, 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 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三倍, Y和Z可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则

(1) X是___________, Y是____________, Z是________________.

(2) 由Y和Z组成且Y和Z的质量比7∶20的化合物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3) 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 且与X2Z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X、Y、Z可形成一种盐, 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 则该盐的化学式

(5) Y和Z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6) Y和Z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由低到高顺序为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7) 在一定条件下, 汽车尾气产生的NO及NO2可以用NH3吸收, 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两种物质, 试写出用NH3分别吸收NO及N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D) 2. (A) 3. (D) 4. (C) 5. (B) 6. (C) 7. (C) 8. (D) 9. (B) 10. (B) 11. (A) 12. (A) 13. (D) 14. (C) 15. (D) 16. (B)

二、17. (1) Ar (2) Cl (3) K (4) S18. (1) S2-HCl Cl-H2S F2 (2) S2-+2H+=H2S↑19. (1) Al (OH) 3+OH-=Al O-2+2H2O

(2) 第三周期第ⅥA族 (3) Al (NO3) 3 (4) SO2+Cl2+2H2O=H2SO4+2HCl (5) HCl>H2S (6) S2-Cl-Na+Al3+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 篇9

1. 原子的构成

(1) 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

(2) (1)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 阳离子 (M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3) 阴离子 (M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 每一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若K层为最外层, 电子数不超过2) 。

(3)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3.2电子、10电子、14电子、18电子微粒

(1) 2电子微粒:H2、H-、He、Li+、Be2+等。

(2) 10电子微粒。

(3) 14电子微粒:Si、N2、CO、CN-、C2H2、HCN等。

(4) 18电子微粒。

4. 分子中原子8电子稳定结构的判断

若分子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 则该原子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如SO2中S:6+|+4|=10≠8、O:6+|-2|=8, S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 而O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

注意:H、Be、B及化合物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5. 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 (0族元素除外) ]

(1) 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1) 比较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2) 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3)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Sn和Pb例外) ; (4) 根据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一般来说, 负极的活动性比正极强; (5) 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1) 比较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2) 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 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4) 比较氢化物还原性:氢化物还原性越强, 该元素非金属性越弱; (5) 根据非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6) 比较与金属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中金属化合价高低:一般来说, 越易与金属反应且使金属呈高化合价的元素, 非金属性越强。

6. 微粒半径比较

(1) 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H。

(2) 同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 (0族元素除外) 。

(3) 同主族,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4) 同种元素: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如:r (H+) <r (H) <r (H-) 。

(5)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离子, 价态越高, 半径越小。如:r (Fe) >r (Fe2+) >r (Fe3+) 。

(6)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核电荷数越大, 离子半径越小。如:r (S2-) >r (Cl-) >r (K+) >r (Ca2+) 。

(7) 非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可选择与欲比较的元素同周期或同主族的元素进行参照。如比较Na与N的原子半径, 可根据r (Na) >r (P) >r (N) 或r (Na) >r (Li) >r (N) 。比较Na+与Cl-半径可根据r (Na+) <r (F-) <r (Cl-) 或r (Cl-) >r (K+) >r (Na+) 。

7.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8. 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2 (氦) 、10 (氖) 、18 (氩) 、36 (氪) 、54 (氙) 、86 (氡) ], 即得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列数, 根据列数推断该元素所在的族。该元素所在周期数比相近的原子序数小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

若为第6、7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55) ,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后, 再减去14, 即得该元素所在列数。

9. 电子式的书写

(1) 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 如Na+。

(2) 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电子式要加[],

(4) 常考物质的电子式。

1 0. 化学键

(1) 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可能含有共价键 (如NaOH、Na2O2、NH4Cl等) 。

(2)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 一定不含离子键。

(3) 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如AlCl3是共价化合物。

(4) 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如NH4Cl是离子化合物。

(5) 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非金属单质 (如I2、P4、金刚石等) 。

(6) 既有极性共价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H2O2、C2H2、CH3CH2OH等。

(7) 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Na2O2、CaC2、FeS2等。

(8) 具有强极性键但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HF等。

(9) 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10)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KCl熔化过程中离子键被破坏, 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常见易错点归纳

1. 机械类比, 不会打破常规, 凭借思维定式得出错误结论

例1. (2013·广东) 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 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Z<T<X

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T<Q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T>Q

【错因分析】 (1) 机械类比, 运用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错选A; (2) 不会推断Br的原子序数。

【解析】与H2在黑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的是F2, 所以R、X、T、Z、Q分别是F、S、Cl、Ar、Br。Ar是0族元素, 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所以非金属性Cl>S>Ar, A项错误;第四周期开始出现副族 (IIIB~IIB) , Br的原子序数比Cl大18, F和Br的原子序数分别为9和35, B项正确;非金属性:F>Cl>Br,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HClO4>HBrO4, 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BD

2. 不会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例2. (2013·福建节选) 工业上可用组成为K2O·M2O3·2RO2·nH2O的无机材料纯化制取的氢气。已知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 两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27, 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错因分析】只关注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 不会运用化学式确定元素化合价。

【解析】根据材料的化学式可知M和R的化合价分别为+3、+4。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27的元素有Na和S、Mg和P、Al和Si, 结合化合价可知R为Si。

3. 不会判断共价键的类型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CO2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C.HCHO分子中既含σ键又含π键

D.每生成1.8g H2O消耗2.24LO2

【错因分析】 (1) 不会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 不会判断σ键和π键。

【答案】C

4. 不会运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

例4. (2013·大纲全国卷节选) 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和C同族, B和D同族, 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 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

(1) 五种元素中,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 ;

(2) 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 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用化学式表示) ;

(3) 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 产物的化学式为,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4)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错因分析】Cl和N既不位于同周期又不位于同主族, 不会反过来运用HClO4和HNO3的酸性得出非金属性Cl>N。

【解析】由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且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可推知该化合物为NH3, 所以A、B分别为H和N;由A、C同族及B、D同族可知C、D分别为Na和P;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五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可知E可能为S或Cl, 由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可知E为Cl。 (1) 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 原子半径减小 (0族元素除外) , 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原子半径增大, 非金属性减弱。原子半径:Na>P>Cl、P>N>H,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非金属性:Na<P<Cl、H<N、P<N, 以下只需比较N和Cl的非金属性。由酸性:HClO4>HNO3, 可知非金属性:Cl>N。 (2) 因非金属性Cl>N>P, 所以热稳定性:HCl>NH3>PH3。 (3) HCl与NH3化合生成NH4Cl, 其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 (4) P是VA族元素, P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3PO4。

【答案】 (1) Na Cl (2) PH3 (3) NH4Cl离子键和共价键 (4) H3PO4

5. 不熟悉短周期中的金属元素

例5. (2013·福建) 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 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M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错因分析】不知道短周期中只有五种金属元素。

【解析】由M、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题给信息, 可知:M为Al, X为Si, Y为N, Z为O。原子半径:Al>S>O (或Al>B>O) , A项正确;非金属性:N>C>Si (或N>P>Si) , 所以酸性:HNO3>H2SiO3, B项错误;非金属性:O>C>Si (或O>S>Si) , 稳定性:H2O>SiH4, C项正确;O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 O位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 D项正确。

【答案】B

6. 忽视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一致

例6. (2013·山东) 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 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由此可知 ()

A.X、Y、Z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B.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C.X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大于Y

D.Z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错因分析】用物质的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一定要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进行比较, 本题易误选B。

【解析】由“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可知W为N元素, 则X、Y、Z分别为O、S、Cl。非金属性:O>S、Cl>S, A项正确;由非金属性:Cl>S可推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HClO4>H2SO4, 但酸性:HClO<H2SO4, B项错误;非金属性O>S, 还原性O2-<S2-, C项错误;Cl2与H2O或NaOH溶液反应时, Cl2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D项错误。

【答案】A

7. 不清楚元素周期表 (律) 的特殊性

例7. (2013·天津) 下列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Ⅰ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B.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 水解程度越大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 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错因分析】 (1) 误认为ⅠA族元素即为碱金属元素; (2) 不清楚通常情况下F和O无正价。

【解析】ⅠA族元素中H、碱金属元素与ⅦA族元素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A项正确;通常情况下, O、F无正价, B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增强, 阴离子水解程度减小, C项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 金属性减弱, 失电子能力减弱, D项错误。

【答案】A

8. 不会类比迁移

例8. (2013·浙江) 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右表所示, 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W得电子能力比Q强

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错因分析】 (1) 不会将O与S类比迁移; (2) 不知道熔融时共价键不断裂。

【解析】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可推出X为C, 则Y、Z、W、Q分别为O、Si、S、Cl。Na和S可形成类似于Na2O2的Na2S2, A项正确;SiO2中化学键是共价键, 熔化状态下, 共价键不断裂, 熔融时SiO2不能导电, B项错误;非金属性:S<Cl, C项错误;由O形成的单质有O2、O3等, 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D项错误。

【答案】A

9. 不熟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9. (2013·上海) 用铝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制备金属单质是工业上较常用的方法。如:。常温下Al的金属性比Ba的金属性 (选填“强”或“弱”) 。

【错因分析】 (1) 直接根据方程式误认为Al置换出Ba; (2) 不清楚B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解析】Ba是第ⅡA族元素, 金属性:Ba>Sr>Ca>Mg、Mg>Al, 所以金属性:Ba>Al。

【答案】弱

1 0. 陌生物质结构不会推断

例10. (2013·海南) 下列化合物中,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CaC2 B.N2H4

C.Na2S2 D.NH4NO3

【错因分析】不会分析CaC2、Na2S2中成键情况。

【答案】AC

1 1. 化学键与化合物关系模糊不清

例11. (2012·全国) 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错因分析】 (1) 不清楚离子 (共价) 化合物的定义; (2) 不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3) 不知道分子的极性取决于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可能含有共价键 (如NaOH、CH3COONa等) , A项正确;单质分子中可能存在化学键 (如H2、金刚石等) , 也可能不存在化学键 (如稀有气体) , B项错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是极性分子 (如H2O、NH3等) , 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 (如CH4、SO3等) , C项错误;共价化合物肯定含有共价键, 但有的离子化合物中也存在共价键 (如Na2O2、NaOH等) , D项错误。

【答案】A

1 2. 不会比较离子半径大小

例12. (2013·辽宁联考) X、Y、Z、T四种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 其部分性质或结构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T>Z>Y>X

B.常温下, T的单质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C.X分别与Y、Z均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D.由X、Y和Z三种元素构成的强电解质, 对水电离均起抑制作用

【错因分析】不会比较同周期元素离子半径大小。

【解析】H+核外电子数为0, X为H;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的元素是N (Y) ;短周期元素中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是O (Z)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核电荷数越大, 离子半径越小。第三周期中离子半径: (F->) Na+>Mg2+>Al 3+ (10e-微粒) 、P3->S2->Cl- (18e-微粒) , 由离子半径:Cl->F-可知第三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 3+, 所以T为Al。原子半径Al> (B) >N>O>H, A项错误;常温下, Al与浓硝酸发生钝化, B项错误;H与O、N可分别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H2O2、N2H4等) , C项正确;H、N、O可形成强电解质HNO3、NH4NO3、NH4NO2等, HNO3抑制水的电离、NH4NO3、NH4NO2促进水的电离, D项错误。

【答案】C

三、思维训练

1.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丁烯的结构简式:C4H8

D.中子数为143、质子数为92的铀 (U) 原子:14392U

2.正长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由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组成, 化学式为XYZ3W8。其中, 只有W显负价。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高正价数相等。Y3+与W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W的质子数之和等于Y、Z的质子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离子半径>Y的离子半径

B.Z的氢化物稳定性<W的氢化物稳定性

C.Y的氧化物既能与盐酸, 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D.X2W2、Y2W3两种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3.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E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 最外层电子数为2n+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和E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B.A与B形成的阴离子可能有AB2-3、A2B2-4

C.AD2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D.A、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4. 下表为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及其相应原子半径的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元素G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元素F所形成的常见单质的电子式为。

(2) A、B、C、E的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 (用化学式回答)

(3) 分子组成为ACH2的物质在水中会强烈水解, 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和一种强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请写出B的单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工业上制取该单质的反应原理为。

(5)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使铜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反应, 得到蓝色溶液和氢气。请在方框内绘出该实验方案原理装置示意图。

5. 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 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 在周期表中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Y、Z左右相邻, Z、W位于同主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 。

(2) 由X、Y、Z、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一种强酸, 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铜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

(3) 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A:

(1) 已知1molA能与足量的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44.8L气体。写出加热条件下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又知A既能与盐酸反应, 又能与氯水反应, 写出A与足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由X、Y、Z、W和Fe五种元素组成的式量为392的化合物B, 1mol B中含有6mol结晶水。对化合物B进行如下实验:

a.取B的溶液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过一段时间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 最终变成红褐色;

b.另取B的溶液, 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加盐酸沉淀不溶解。

(1) B的化学式为;

(2) B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参考答案】

4. (1) 第二周期第ⅣA族∶NN∶

(2) HF>H2O>H2S>SiH4

(5)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10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灵魂, 它指导中学化学学习全过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高考考查热点, 在试卷中重现率为100%.研究2008年全国各地15套化学单科试卷和理综化学卷, 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进行了全方位考查和诠注, 掌握高考命题规律, 有利于把握2009年高考备考方向, 提高复习有效性.

一、以同位素、核素为载体考查微观粒子之间关系

例1 (2008年广东化学卷—1)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78202Pt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78202Pt和78198Pt的质子数相同, 互称为同位素

(B) 78202Pt和78198Pt的中子数相同, 互称为同位素

(C) 78202Pt和78198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是同一种核素

(D) 78202Pt和78198Pt的质量数不同, 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解析:本题考查四同概念及原子中粒子之间关系.同位素定义:质子数相同, 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答案: (A) .

例2 (2008年上海化学卷—8) 在一定条件下, 完全分解下列某化合物2 g, 产生氧气1.6 g, 此化合物是 ( )

(A) 1H216O (B) 2H216O

(C) 1H218O (D) 1H218O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同位素的计算.2H216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 2 g 氧化物为0.1 mol.

n (O) =1.6 g/16 g·mol-1=0.1 mol

答案: (B) .

例3 (2008年全国理综Ⅱ卷—11) 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 含N个中子, 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在 a g 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 aA+m (A-Ν+m) mol

(B) aA (A-Ν) mol

(C) aA+m (A-Ν) mol

(D) aA (A-Ν+m) mol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量和分子中质子数计算.X原子中质子数为 (A-N) , HmX相对分子质量为 (A+m) , 1个HmX分子中含质子数为 (m+A-N) , a g HmX的物质的量:n (HmX) =a/ (A+m) mol, a g HmX中含质子为 (m+A-N) ×a/ (A+m) mol.

答案: (A)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知道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重点考查两个等式: (1)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 原子中, 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与同位素相联系的知识有:NA、物质的量、质量等.

二、以短周期元素为载体考查元素、化合价与位置关系

例4 (2008年广东理基卷—26) 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②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③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④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①原子序数是15的元素为磷, 其最高化合价为+5价, 错误;②在周期表中,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卤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元素性最强的元素, 碱金属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正确;③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是碳, 碳原子有多种同位素:12C、13C、14C, 只有12C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且都等于6, 错误;④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是镁, 它位于第三周期第ⅡA族, 正确.

答案: (C)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元素周期表 (长式) 的结构 (周期、族) 及其应用”.高考重点考查: (1) 根据元素推断原子序数,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2)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推断元素最高化合价; (3) 根据周期表, 判断元素性质.

三、以元素原子结构为载体考查非金属元素性质及比较元素性质的依据

例5 (2008年高考北京卷—26) 通常状况下, X、Y和Z是三种气态单质.X的组成元素是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Y和Z均由元素R组成, 反应Y+2I-+2H+=I2+Z+H2O常作为Y的鉴定反应.

(1) Y与Z的关系是 (选填字母) __.

a.同位素 b.同系物

c.同素异形体 d.同分异构体

(2) 将Y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品红溶液, 都能使品红褪色.简述用褪色的溶液区别二者的实验方法__.

(3) 举出实例说明X的氧化性比硫单质的氧化性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

(4) 气体 (CN) 2与X化学性质相似, 也能与H2反应生成HCN (其水溶液是一种酸) .

① HCN分子中含有4个共价键, 其结构式是__.②KCN溶液显碱性, 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

(5) 加热条件下, 足量的Z与某金属M的盐MCR3 (C为碳元素) 完全反应生成CR2和MmRn (mn均为正整数) .若CR2质量为W1 g, MmRn质量为W2 g, 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则MmRnmn=__ (用含W1, W2和 a 的代数式表示) .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同位素、实验验证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除稀有气体原子外, 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氯, X为氯.由Y+2I-+2H+=I2+Z++H2O知, Y为O3, Z为O2.

(1) Y与Z互为同素异形体.

(2)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 氧化漂白品红, 永久性褪去;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物质, 受热恢复至原来溶液颜色.

(3) 证明氯气氧化性比硫的强, 其方法较多, 最简单方法是向硫化氢溶液中通入氯气, 溶液变浑浊.

(4) HCN中每个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结构式为H—C≡N.KCN+H2OHCN+KOH;

(5) Z为O2, MCR3是MCO3, 化学方程式为

(n-m) /2O2+mMCO3=mCO2+MmOn

44m (am+16n)

W1 g W2 g

44m∶ (am+16n) =W1 g∶W2 g

m (44W2-aW1) =16nW1

mn=16W1∶ (44W2-aW1)

答案: (1) c

(2) 加热褪色后的溶液, 若溶液恢复红色, 则原通入气体为SO2;若溶液不变红, 则原通入气体是O3.

(3) 2Fe+3Cl2=2FeCl3

Fe+S=FeSΗ2S+Cl2=S+2ΗCl

(4) ① H—C≡N

②CN-+H2OHCN+OH-

mn=16W1∶ (44W2一aW1)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验证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主要有:①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②比较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或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③比较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与同一种单质化合时释放热量大小;④比较单质与同一种变价金属 (如铁、铜) 化合时, 产物中金属元素的价态:⑤利用较活泼的单质置换较不活泼的单质.将检验典型物质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作为推断题信息是本题亮点, (5) 问中M一定是变价金属, MCO3中M为+2价, MCO3在氧气中反应, M元素化合价一定要升高, 所以, MmOn中M的化合价大于+2价, M可能是铁元素.例如

4FeCΟ3+Ο2=2Fe2Ο3+4CΟ2

四、根据原子序数、元素位置和物质溶解性考查化合物类型

例6 (2008年广东化学卷—13) 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

(A) 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 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

(B) 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 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

(C) 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

(D) 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 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2

解析:由题目可知, XYZ3可能的物质有:HClO3, NaNO3, MgCO3, AlBO3.若XYZ3为一种可溶于水的酸HClO3, XY (HO) 不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A) 错;若XYZ3为MgCO3微溶于水, X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MgO, (B) 正确;若XYZ3为NaNO3易溶于水的盐, YZ (NO) 不是离子化合物, (C) 错;若XYZ3为离子化合物, YZ2为NO2、CO2, 两者均不是离子化合物, (D) 错.

答案: (B)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高考考查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本题亮点是将化合物溶解性与化合物类型联系起来, 突出发散思维能力考查, 体现新课标要求.

五、以主族元素为载体考查粒子半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含氧酸性质递变

例7 (2008年山东理综卷—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SiH4比CH4稳定

(B) O2-半径比F-的小

(C) Na和Cs属于第ⅠA族元素, 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

(D) P和As属于第VA族元素, 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

解析:同主族, 从上至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稳定性:SiH4<CH4, (A) 项错误.对于电子数相同的离子, 质子数越多, 半径越小, O2-质子数为8, F质子数为9, 它们的电子数都是10.所以, 半径:r (O2-) >r (F-) .同主族, 从上至下, 元素金属性递增, 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 钠到铯, 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 (C) 项正确;同主族, 从上至下, 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酸性:H3PO4>H3AsO4, (D) 项错误.

答案: (C) .

例8 (2008年江苏化学卷—7)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原子半径:Na>Mg>O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

④结合质子能力:OH->CH3COO->Cl-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 同周期, 从左至右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同主族, 从上至下,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①错误.热稳定性:HF>H2O>H2S;②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 同周期, 从左至右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增强;同主族, 从上至下, 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③错误, 酸性:HClO4>H2SO4>H3PO4;结合质子能力强的离子生成结合质子能力弱的离子, ④正确:

CH3COOH+NaOH=CH3COONa+H2O

CH3COONa+HCl=CH3COOH+NaCl

答案: (B)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高考重点考查: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包括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单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氢化物热稳定性、水溶液的酸性和还原性.注意: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递变与元素非金属性递变不一致:同主族, 随原子序数递增,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同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 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逐渐增强.

六、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考查物质组成

例9 (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I卷—9) 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 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 )

(A) 3和17 (B) 1和8

(C) 1和6 (D) 7和12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与化合物关系.四个选项中涉及元素有:

组成原子个数比为1∶1型化合物有AB、A2B2、A6B6等形式. (A) 项组成LiCl.符合题意; (B) 项组成H2O2, 符合题意; (C) 项组成C2H2, C6H6, C4H4, C8H8, 符合题意; (D) 项, 组成化合物为Mg3N2, 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元素对应关系, 常见元素与化合物组成的关系”.高考常考典型的化合物类型有: (1) A2B型, 如H2O、Na2O、K2S、N2O等; (2) A2B2型, 如C2H2、H2O2、Na2O2等; (3) AB3型, 如AlCl3、AlF3、SO3等; (4) AB4型, 如CH4、SiH4、CX4、SiX4等; (5) HnRO4型, 如H4SiO4、H3PO4、H2SO4、HClO4等.

七、以教材典型物质为载体考查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例10 (2008年天津理综卷—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1个甘氨酸分子中存在9对共用电子

(B) PCl3和BCl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 H2S和CS2分子都是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 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解析:本题考晶体熔点、分子结构和性质.甘氨酸结构简式为H2N—CH2COOH, 1个甘氨酸分子含2个H—N键, 2个C—H键, 一个N—C键, 一个C—C键, 1个C=O键, 一个C—O键, 1个H—O键, 共用电子对数为2+1+2+1+1+2+1=10, (A) 错;BCl3中B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 (B) 错;CS2为非极性分子, (C) 错;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都是原子晶体, 在这三种晶体中, 由于原子半径:C<Si, 所以键长:C—C<C—Si<Si—Si, 根据键长越短, 键能越大, 原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所以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D) 正确.

答案: (D) .

例11 (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10)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 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 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 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性质和空间结构.NH3、CO都是极性分子, 而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 (A) 项错误;甲烷和四氯化碳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是非极性分子, 而碳氢键和碳氯键都是极性共价键, (B) 项正确.氟、氯、溴和碘位于第ⅦA族, 随原子序数递增,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C) 项不正确.CS2、C2H2是直线型分子, 而H2O是V型分子, (D) 项错误.

答案: (B)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认识化学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分子的极性和共价键的极性判断: (1) 共价键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一般地, 两种相同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两种不同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与分子结构无关.例如, H2O2中氢氧键是极性共价键, 氧氧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2) 分子极性不仅与共价键极性有关, 而且与分子空间结构有关.①非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 (单质) 以及正四面体结构的单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如, 氢气、氮气、P4等;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 (化合物) , 一定是极性分子, 如氯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②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 具有下列结构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AB3型 (平面正三角形型) :BF3、BBr3、BCl3等;AB2 (直线型) ;如CO2、CS2等;AB4 (正四面体型) :CH4、CX4、SiH4、SiX4.③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下列分子为非极性分子:乙炔型:H—C≡C—H、X—C≡C—X;乙烯型:CH2=CH2、CX2=CX2等;苯环型:C6H6、C6X6等.

八、以常见粒子为载体考查电子式、结构式、原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例12 (2008年北京卷—6) 对H2O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的粒子是 ( )

解析:本题考查水的电离平衡和离子关系.H2OH++OH-, 氯化氢电离H+, 抑制水的电离, (A) 项错误.26M2+为Fe2+, 在水中, Fe2++2OH-=Fe (OH) 2, 促进水的电离, (B) 项错误; (C) 项, Cl-不能降低H+或OH-浓度, 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D) 项, CH3COO-+H+=CH3COOH, 促进水的电离.

答案: (C) .

例13 (2008年上海化学卷—2)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 CO2的电子式

(B) Cl-的结构示意图

(C) 乙烯的结构简式C2H4

(D) 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3717Cl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化学用语表示方法. (A) 项, 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之间形成2个共用电子对, 每个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结构, (A) 项错误; (C) 项,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C2H4表示乙烯的分子式; (D) 项, 17与37位置颠倒了, 在核素中, 质量数应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上方, 质子数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下方.

答案: (B)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了解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和简单离子的结构”.新高考亮点是将电子式、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有机物结构式与电离平衡联系起来, 提高了学科内综合程度.

九、以1~20号元素为载体考查元素分类、性质和递变规律

例14 (2008年海南化学卷—14) 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回答下列问题.

(1) 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种,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__ (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

(2) 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 (填元素符号, 下同) ;

(3)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__;

(4) 第三周期中,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稀有气体除外) __;

(5) 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大于__ (填化学式) .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的性质、类别等.1~20号元素是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1) 金属元素有锂、铍、钠、镁、铝、钾、钙共7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钾, 与氧组成化合物有氧化钾、过氧化钾、超氧化钾、臭氧化钾等.

(2) 氦、氖、氩为稀有气体元素.

(3)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和氢, 有机界离不离碳.有机物绝大多数离不开氢, 大量无机物中有氢.

(4) 同周期, 从左至右,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卤族元素是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5) 以碳元素为标准, 碳、氮在同一周期, 且碳在氮前, 同一周期, 从左至右,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 所以, NH3比CH4稳定;碳和硅位于同一主族.从上至下,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所以, 硅烷稳定性比甲烷的差, 即稳定性:NH3>CH4>SiH4.

答案: (1) 7;K2O、K2O2 (KO2也可以)

(2) He、Ne、Ar (3) C、H

(4) Na (5) NH3;SiH4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常见元素类别、组成, 常见化合物和性质”.高考考查趋向:

(1) 元素类别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注意:稀有气体元素归于非金属元素;通常根据元素名称判断, 非金属元素名称中有“石”旁、“气”字头, 另外溴是“三点水”旁等;而金属元素名称除汞、金外, 有“金”字旁. (2) 碱金属的氧化物有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等. (3) 形成共价键能力强的元素, 其形成化合物的种类多, 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达到稳定结构的电子数1/2, 这样的原子既难得电子, 也难失电子, 最容易形成共价键.碳原子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 达到稳定结构还需要4个电子, 一个碳原子能形成4个共价键, 成键能力强;而氢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离稳定结构 (K层为最外层时, 2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还差1个电子, 所以, 氢也容易形成共价键.至于氢和碳哪一种元素形成化合物更多, 目前学术界还在争论, 从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能力越强角度考虑, 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比碳的多.但是, 可以肯定不会有第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比它们的多.

十、通过计算和物质物理性质定量推断元素

例15 (2008年宁夏卷—11) 短周期元素E的氯化物ECln的熔点为-78℃.沸点为59℃;若0.2 mol ECln与足量的AgNO3溶液完全反应后可以得到57.4 g的AgCl沉淀.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 E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 在ECln中E与Cl之间形成共价键

(C) E的一种氧化物为EO2

(D) 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ⅣA族

解析:n (AgCl) =n (Cl-) =57.4 g/143.5 g·mol-1=0.4 mol, n=2.因为它的熔点低于0℃.所以, ECl2是分子晶体.E为铍, BeCl2是分子晶体, 类似氯化铝.BeO2为过氧化铍, 氧为-1价.如果E为ⅣA族元素, 则E的化合物为CCl4、SiCl4等.

答案: (D)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常见元素组成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本题的亮点是将定量计算引入元素推断中.联系晶体类型与熔、沸点进行命题.

十一、考查晶体类型、结构和性质

例16 (2008年四川理综卷—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周围均吸引着6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B)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在外电场作用下金属产生自由电子, 电子定向移动

(C) 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很低, 常温下都呈液态或气态

(D) 原子晶体中的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晶体结构和性质.离子晶体类型不同, 每个离子周围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数不同, 例如, 氯化钠晶体中, 每个钠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6个氯离子, 每个氯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6个钠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8个氯离子, 每个氯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8个铯离子, (A) 项错误;金属本身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称为价电子) , 不是在电场作用下才导电, (B) 项错误;分子晶体在常温下呈固态、液态和气态, 例如, 碘单质、葡萄糖等呈固态, (C) 项错误;原子晶体都是由原子靠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 熔点很高, (D) 项正确.

答案: (D) .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常见典型晶体结构、性质和晶体类型”.高考考查热点主要有: (1) 晶体类型与化学键、构成晶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关系; (2) 晶体熔点高低判断; (3) 氯化钠、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典型晶体空间结构等.

十二、以原子结构和单质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元素周期律综合应用

例17 (2008年上海化学卷—23) (B) 元素A—D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四种元素, 请根据表中信息同答下列问题.

(1) 上表中与A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是__, 写出D离子结构示意图__.

(2) D和C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晶体.

写出C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3) 对元素B的单质或化合物描述正确的是__.

a.B元素的最高正价为+6

b.常温、常压下单质难溶于水

c.单质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

d.在一定条件下镁条能与单质B反应

(4) A和D元素金属性较强的是 (写元素符号) __.写出能证明该结论的一个实验事实__.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结构、单质性质与元素周期律综合应用.发黄光, 且射程远、透雾能力强的单质是钠, A为钠元素;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和氮气, 氧和氮原子最外层都未达到稳定结构, 说明B为氮或氧;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单质有氢气、氧气、氮气、氯气、氟气, 而原子第二层要达到稳定结构还缺1个电子, 说明它第二层上有7个电子, C为氟元素.氖原子最外层有10个电子, +2价阳离子含10个电子, 说明它对应的原子含12个质子, D为镁元素.综上所述, A为钠, B为氮或氧, C为氟, D为镁.氧气与氮气都能与镁反应.证明钠比镁活泼 (或钠元素金属性比镁的强) 可以用下列方法:

(1) 分别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剧烈, 镁与冷水反应很慢;

(2) 氢氧化钠溶于水, 强碱, 而氢氧化镁是难溶于水的中强碱, 在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镁:

MgCl2+2NaOH=Mg (OH) 2↓+2NaCl

根据在溶液中强碱制弱碱原理:氢氧化钠碱性比氢氧化镁的碱性强.

(3) 比较氯化镁和氯化钠溶液酸碱性:经测定, 氯化镁溶液呈酸性, 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说明氢氧化钠碱性比氢氧化镁的强.

答案: (1) Mg Mg2+:

(2) 离子 2F2+2H2O=4HF+O2

(3) b d (B是氧气或氮气)

(4) Na 钠与水反应比镁与水反应剧烈或氢氧化钠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强 (合理即给分)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 掌握元素周期律综合应用”.高考Ⅱ卷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综合推断为综合考查原子结构特点、典型物质性质和用途、化学用语和简单实验设计等.本题易将B定为氮元素或氧元素, 实际上, 二者都可能存在.

十三、以1~20号元素推断为载体考查中学教材典型分子空间结构

例18 (2008年四川理综卷—27) D、E、X、Y、Z是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 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它们的最简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依次是正四面体、三角锥形、正四面体、角形 (V形) 、直线形.回答下列问题:

(1)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

(2) 上述5种元素中, 能形成酸性最强的含氧酸的元素是__, 写出该元素的任意3种含氧酸的化学式:__;

(3) D和Y形成的化合物, 其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

(4) D和X形成的化合物, 其化学键类型属__, 其晶体类型属__:

(5) 金属镁和E的单质在高温下反应得到的产物是__, 此产物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6) 试比较D和X的最高价氧化物熔点的高低并说明理由:__.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判断.在前20号元素中, 最简氢化物分子 (分子中除氢原子外只含一个原子) :正四面体:CH4、SiH4;三角锥形:NH3、PH3;角形 (V形) :H2O、H2S;直线型:HF、HCl、HC≡CH (不属于简单氢化物) .根据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推知:D为碳、E为氮、X为硅、Y为硫、Z为氯.

(1) 硫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O3, 易看成“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 错写成H2SO4, 因为平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出现频率太高了.

(2) 高氯酸 (HClO4) 是目前最强的含氧酸, 其他氯的含氧酸有:HClO、HClO2、HClO3.

(3) 碳和硫形成化合物为CS2.结构类似CO2, 属于直线形分子.

(4) 碳和硅形成化合物为碳化硅 (SiC) , 碳硅键为极性共价键, 晶体为原子晶体.

(5) 镁与氮气点燃生成氮化镁, 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

(6) 二氧化碳固体是分子晶体, 二氧化硅晶体是原子晶体.

答案: (1) SO3

(2) Cl, HClO HClO2 HClO3 HClO4 (任写3种酸)

(3) 直线形 (4) 共价键 原子晶体

(5) Mg3N2 Mg3N2+8H2O=3Mg (OH) 2↓+2NH3·H2O[Mg3N2+6H2O=3Mg (OH) 2↓+2NH3↑]

(6) D的最高价氧化物是CO2.X的最高价氧化物是SiO2, 前者比后者的熔点低.因为前者为分子晶体, 由分子间力结合, 而后者为原子晶体, 由共价键结合;共价键强度大于分子间力.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高考常考教材典型分子空间结构、化学键、晶体类型等.本题最大亮点是将典型分子空间结构以题眼形式引入推断题, 拓展无机推断给予信息新视角.短周期元素气态简单氢化物及其他典型分子的空间结构如下:

直线形分子有:CS2、CO2、CH≡CH.平面正三角形分子有:BF3、BCl3.

十四、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综合推断

例19 (2008年重庆卷—28) 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的冰雪灾害中, 使用了一种融雪剂, 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XY2, X、Y均为周期表前20号元素, 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且1 mol XY2含有54 mol 电子.

(1) 该融雪剂的化学式是__;X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

(2) 元素D、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D与Y相邻, 则D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__;D与E能形成一种非极性分子, 该分子的结构式为__;D所在族元素的氢化物中, 沸点最低的是__.

(3) 元素W与Y同周期, 其单质是原子晶体;元素Z的单质分子Z2中有3个共价键;W与Z能形成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其化学式是__.

(4) 元素R与Y同主族, 其氢化物能用于刻蚀玻璃, R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之一是OR2,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 X、Y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说明X位于Y的下一周期;由XY2组成知, 它是离子化合物, 且X为+2价, Y为-1价, 可能是MgF2, CaCl2.根据1 mol XY2含54 mol 电子, 1个该离子 (X2+, Y-) 所含电子总数为54/3=18, 故X为钙, Y为氯.钙与氢形成离子化合物CaH2.

(2) D与Y相邻, 则D可能是硫, 也可能是氟, 又因为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 说明D是硫.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E为碳, 硫与碳形成非极性分子是CS2, 氧族元素的氢化物中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其他分子间没有氢键, 氢键比一般分子间作用力强, 水的沸点最高;其他氢化物H2S、H2Se、H2Te, 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沸点升高, 所以, ⅥA族的氢化物中, 水沸点最高.硫化氢沸点最低.

(3) Y (氯) 位于第三周期, W单质是原子晶体, W为硅;双原子单质分子中含3个共价键, 只有氮气.Z为氮.氮与硅结合时, 硅显+4价, 氮显-3价, 形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Si3N4 (氮化硅) .

(4) R与Y同主族, 氢化物中只有HF能与玻璃反应.说明R是氟, F2+ΝaΟΗΟF2+ 根据原子守恒和电子守恒知, 另两种产物为氟化钠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

2F2+2NaOH=OF2+2NaF+H2O

答案: (1) CaCl2 [H∶]-Ca2+[∶H]-

(2) SS=C=S H2S

(3) Si3N4

(4) 2F2+2OH-=OF2+H2O+2F-

诠释:《考试大纲》要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用化学视角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综合起来考查应用能力, 是新高考命题趋向.在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递变中, HF、H2O、NH3因含分子间氢键, 熔、沸点出现“反常”.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二) 篇11

1. 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有新化学键的形成

④化学变化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它存在于原子、离子、分子之间

B.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C. 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共价键

D.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一定形成离子键

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钠原子与氯原子生成NaCl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

B. 在氧化钠中,除钠离子和氧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外,还存在着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的排斥作用

C. 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只含共价键

D. 钠与氧反应生成氧化钠后,体系能量降低

4. 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 只有在原子中,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6种元素

D. 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2或8

5. 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 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Z

B. 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

D.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T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12

考点一原子结构

例1(上海卷)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关于116293Lv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116(B)中子数177

(C)核外电子数116(D)相对原子质量293

解析:由116293Lv可以判断(A)、(B)、(C)正确.由于不知道该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原子,各种同位素原子的含量是多少,故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误.答案选(D).

点拨:准确应用两个关系式: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辨清两个概念: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核素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含量计算的结果.

考点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例2(福建理综)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解析:此考点结合元素周期表,主要考查元素周期律.由题中信息可推出W为磷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确定X、Y、Z分别为氮、氧、硅.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故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Z>W>X>Y,A错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及其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与其非金属性一致,B、C正确.一般,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特殊:O、F除外),(D)正确.答案选(A).

点拨: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化合价、原子半径和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的周期性变化.我们要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和判断依据;(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的递变;(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的递变.因此掌握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考点三、化学键

例3(海南卷)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c与d同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B)它们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

(C)只有a与其他元素生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D)b、c、d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

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a、b、c、d分别为Na、C、S、Cl.在上述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为Cl元素,A正确;Na可以形成Na2O、Na2O2,C可以形成CO、CO2,S可形成SO2、SO3,Cl可形成Cl2O、Cl2O7等氧化物,(B)正确;只有Na是活泼金属,与非金属C、S、Cl形成离子化合物,(C)正确;碳元素可以与氢形成只含极性键的化合物如CH4,也可形成含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化合物如CH3—CH3,(D)错.答案选(D).

点拨:(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易形成离子键,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结合形成共价键.(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极性键存在于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如共价化合物中HCl、NH3等,也存在于某些复杂离子化合物中如Na OH等;非极性键存在于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如单质中Cl2、H2等,也存在于某些化合物中如Na2O2、H2O2等.

考点四、“位、构、性”综合推断

例4(浙江卷)图2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W、Z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B)Y、Z、W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YX2晶体熔化、液态WX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2X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推断出X、Y、Z、W、T分别为O、Si、P、S、As元素.O、S、P的原子半径关系为:P>S>O,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H2O>H2S>PH3,(A)错误;在火山喷口处或地壳的岩层里常存在游离态的硫,(B)错误;Si O2晶体为原子晶体,熔化时克服共价键,(C)错误;As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线附近,具有半导体的特性.As2O3中As为+3价,处于中间价,故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正确.答案选(D).

上一篇:肝硬化心理疏导护理下一篇: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