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训练

2024-07-10

周期训练(共11篇)

周期训练 篇1

从哲学的角度讲, 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是世界存在的必然, 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竞技体育训练活动中周期性规律依然存在, 训练的周期理论也客观存在, 并逐渐为人们所把握用以指导训练实践, 但其存在形式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改变。

竞赛是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杠杆, 赛制则是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赛制变化是促进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国际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传统赛会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职业联赛制广泛开展, 比赛遍布于整个赛季, 比赛密度大幅度增加。在全球范围内, 自行车、高尔夫、网球、足球、拳击、赛车等职业赛事如火如荼。在市场经济极为成熟的美国, 以四大职业联盟 (NBA、NFL、NLM、MLB) 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发展迅速, 其中NBA篮球冠亚军球队打完季前赛、常规赛和季后赛, 其比赛总场次即为113~118场。随着国际竞技体育赛制的改革,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完善, 我国以球类为代表的大多数项目由传统的赛会制变为现行的主客场联赛制,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职业联赛为主体、以各类商业性比赛为补充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1]。

职业联赛的多赛制现象成为当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 比赛的数量、密度、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原有的训练和比赛周期安排随之发生急剧改变, 训练周期理论也从传统分期训练理论一枝独秀, 到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之并存。周期训练理论是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并依此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2]。训练周期理论运用了人体在生物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该理论被广泛地作用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础。随着竞技体育训练实践的发展, 周期训练从分期理论发展到板块理论, 不断丰富完善。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1 .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兴起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际, 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就对运动训练周期问题给予了关注[3]。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起, 随着二战的结束, 国际赛事恢复正常, 有关周期训练的研究在前苏联广泛开展, 朴素的年度周期训练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4]。自20世纪初莫乐菲与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 经过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 至1964年Matveyev基于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备战奥运会与世锦赛训练实践的系统研究[5], 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 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前苏联及俄罗斯一直关注周期训练的研究, 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 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取得过骄人成绩, 竞技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普拉托诺夫研究显示, 前苏联国家队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展示出赛季最好成绩的比例高达55%~70%, 同一指标高于西方国家运动员3~4倍[6]。

1 . 2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 分期训练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同, 成为指导周期训练安排的典范。其理论核心内容在于以下所述。

第一, 竞技状态及其评价标准。根据Matveyev的研究,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阶段, 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有益于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其中, 竞赛条件下运动员所展示出来的运动成绩, 是竞技状态评价的核心与最终指标。

第二, 竞技状态发展时相及年度周期的划分。分期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周期训练理论认为, 运动训练分期的自然基础是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由获得阶段、保持阶段、暂时消失阶段3个交替变化的阶段组成, 由此训练的周期也相应地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与过渡期, 如表1所示, 每个时期赋予了相应的阶段目标与训练安排。同时, Matveyev通过统计分析450多份田径、举重、游泳等体能类为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运动成绩变化, 确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并提出年度周期的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模式类型。

第三, 各时期训练安排特点。大周期的基本模式确定后, Matveyev进一步阐述了大周期各时期的训练安排特点 (见表1) 。准备期:进一步分为一般训练阶段、专门训练阶段两个大阶段, 一般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训练, 训练负荷安排以渐进地增长训练量和强度进行, 但主要是增加训练量;专门训练阶段, 训练负荷安排训练量达到最大, 并且有选择性地提高训练强度。比赛期:主要是完整的比赛练习, 专项训练安排在增加训练强度的同时, 相对减少或保持训练量。过渡期:负荷安排低训练量、高强度, 全面促进形成参赛竞技状态模式。

1 . 3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竞技状态的形成以超量恢复为生物学基础, 这一理论通过建立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以刺激-恢复后肌糖原系统的变化为依据而提出, 核心在于后一小周期训练的开始恰好处于前一周期机体超量恢复的最高点[7], 如图1所示, 通过3个小周期的训练叠加效应, 使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能源供应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 从而促进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研究认为, 长跑运动员可以用超量恢复说明其训练的规律, 即训练过程分为疲劳、恢复与超量恢复3个部分, 这种模式可应用在一次训练课、小周期或中周期训练中[8]。

周期训练层级的划分为训练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教练员可以根据比赛日程和季节的变化, 选择周期的顺序、内容和持续时间, 确定各周期具体的训练方式方法, 以决定运动竞技能力的高峰期以及该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早期的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作为一个大周期, 特别适合于具有季节性的项目, 如滑雪、滑冰和赛艇等项目。后来, 训练周期也作了改进, 针对一年双赛或三赛项目, 年周期内出现两个或3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再根据专项训练目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周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 马特维耶夫本人也对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提出应补充考虑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训练个性化问题, 以弥补一般性理论的不足[9]。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

2 . 1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育多赛制的巨大变化, 使得传统的分期训练理论已不能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诸如:一些运动和技术能力的同步发展带来的限制;无法提供竞技状态的多次高峰, 即在多次比赛中获得成功;基础和专项准备时间过长等[10]。在这种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板块周期训练。“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Verhoshansky (1985) 的专著《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中, 用来指集中使用某一单方向负荷的阶段, 1999年Verhoshansky专门撰文对传统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批驳[11]。20世纪90年代以Verhoshansky为代表, 近年则以Issurin[12]为代表, 在批判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缺陷的同时, 对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内涵进行了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 .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板块训练是指一种具有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化训练模式, 由几个训练因素集合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和彼此紧密联系的单元[13]。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板块强调按序列依次发展运动员的各种运动能力, 并认为多种具有高度指向性的训练负荷不能同时进行, 单方向的集中训练负荷可以有效避免同步发展多种能力时能力间的相互干扰, 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具有可控性, 运动员需要的各种能力因而得到依次发展, 而不像传统周期那样要求同步发展。

基于上述训练理念, 板块周期理论划分了小周期、中周期、训练阶段, 并设计了不同训练板块的基本目标与要素。小周期包括若干训练课, 并持续若干天 (一般一周) 的训练周期[14] (见表2) , 中周期包括一系列小周期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15], 这种中周期-板块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是板块理论的最突出体现, 这种训练计划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加可控。

3种板块对训练分别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积累板块主要用于运动员积累基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转换板块用于将运动员的运动潜力转变为专项比赛能力;实现板块实现运动员的比赛准备并促使达到预期参赛效果。积累板块和转换板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周, 实现板块的持续时间为2个周, 这3个板块被组合为以比赛结束为标志的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 一系列的训练阶段又构成了年度大周期, 如表3所示。

2 . 3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最关键、最基础是训练负荷的集中原理, 即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 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石:一是高度集中的训练要求将同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当所需训练的运动专门能力超过同步训练的数量时, 序列式训练成为唯一可行的路径。三是专门化的中周期-板块分别对训练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16]。与以往传统的周期训练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由于训练总量大幅减少, 降低了运动员过度训练发生的概率。二是多高峰的训练安排, 使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多场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竞技状态, 更多地获取优胜。三是每个中周期需要评估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减少, 使训练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四是根据不同训练的主导方式, 营养饮食方案以及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时地调整。五是由多阶段构成的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促进重大比赛适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板块周期理论与方法, 已经发展为针对高水平运动队频繁参加赛事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

3 两种周期训练理论分野与整合

3 . 1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分歧

当前, 竞技训练理论界围绕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学术争论颇多。从发展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一些学者认为, Matveyev的周期训练理论过分强调一般训练, 忽视了专项竞赛的需求, 这就使得训练过程从形式到负荷安排都脱离了竞赛对专项竞技能力的根本要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高水平运动员若长期给予非针对性的一般训练安排, 机体的生理负荷就难以达到或接近专项能力适应水平, 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下降, 运动成绩的下滑。又由于赛事准备期时间长, 中间缺乏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强度刺激, 以致进入比赛期后机体对突然的高强度竞赛负荷刺激无法适应, 容易促发运动伤病。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快速发展, 竞技比赛密度大幅增加, 高水平运动员只能依靠赛事间隙进行调整、恢复或针对性训练, 而不再像过去全年单项赛“大周期”训练那样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随着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刻变化,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那些在赛季任何时间或整个赛季都要具备高水平竞技状态的运动项目。与传统周期训练模式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 板块周期理论也存在某种缺位。一是当前的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还不够细致完整, 还没有体现出准确性、多元化、多维度结构的思维特征与安排方式。二是板块周期的训练结构缺乏完全的准备期。如果准备期基础训练不够完整, 机体的能量储备就会有所缺失, 至比赛期就会出现体能缺乏、动力不足的现象, 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板块周期结构安排明显具有针对性的局部设计, 而不是总体版图, 因而缺乏全面综合发展的理念, 如果长年按此安排进行训练, 极易导致大强度造成的伤病而得不偿失。

3 . 2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整合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是当时训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中训练安排理念与方法至今仍对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识到该理论的历史作用, 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推进其发展,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从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具有一定互补性, 各自有其适应范围与应用领域, 在指导不同训练对象、不同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中寻求整合路径。

从所针对的训练对象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是包括多年、全年及半年型的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和小周期的理论, 其针对的训练对象既包括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训练提高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 也包括处于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板块训练理论所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适应于处于最佳竞技或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所适用的训练对象范围更广。从所针对的竞技项目来看, 现代竞赛体制的改变并没有覆盖所有的竞技项目, 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来说, 多赛制与传统的赛会制相比明显发生了变革, 每年竞赛数量大幅增加, 但对于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项目来说, 还是以成功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每年的两大赛 (世锦赛、世界杯;全国锦标赛、冠军赛) 为主要目标。前者的训练安排以板块周期为主, 最大特点是依据高水平运动员的适应规律, 强调以板块形式依次集中发展少数专项能力, 使运动负荷及其机体内部发生高度精确性反应。后者的训练安排以传统周期训练为主, 其优势在于突出了训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的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应用于不同的训练对象与竞技项目, 并在训练组织的整体性规律和竞技状态的适时调控中实现应用整合。

4 结语

由于特殊的政治及地缘因素, 中国是引入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最早、最系统的国家, 也是受该理论影响最大的国家。传统赛会制下这一理论广泛地指导着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随着竞赛体制的变革,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研究与应用的深入, 更应辩证分析两种周期训练理论的分野与整合路径, 既有利于完善与发展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也有助于指导教练员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过程, 为科学制定周期计划、合理划分周期结构、有效施加训练负荷提供有益帮助,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目的。

周期训练 篇2

1.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提出原子学说 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

2.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元素原子的( )

①质子数 ②核电荷数 ③核外电子数 ④离子所带电荷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是( )

①0族 ②主族 ③副族 ④第Ⅷ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知该原子的周期序数

B.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原子的周期序数,前20号元素中,阳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减去1,阴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

C.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就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还不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有 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

子层结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ad,则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关系是( )

A.a>b>c>d B.b>a>d>c

C.c>b>a>d D.b>a>c>d

练方法技巧 ——元素推断的方法

6.

短周期元素A、B、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B、C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

素原子序数的4倍,A、B、C三元素应分别为( )

A.C、Al、P B.O、P、Cl

C.N、Si、S D.F、S、Ar

7.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

8.已知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所示(第七周期填满,元素种类为32):

周期序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元素种类数 2 8 8 18 18 32 32

分析元素周期序数和元素种类数的关系,然后预测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 )

A.18 B.32 C.50 D.64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练综合拓展

9.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元素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中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

元素组 例外元素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

(a)S、Na、Mg、Al

(b)P、N、Sn、As

(c)K、Ca、Al、Zn

(d)Cu、Fe、Ag、Ca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主族元素;⑤

金属元素;⑥非金属元素。

10.

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

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写出A、B、C三种元素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写出A的气态氢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C项正确。]

3.A

4.C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周期序数和族序数共同决定,只知道其中一个,不能确定它在同期表中的位置,故C项错误,D项正确;若知道元素的核电荷数,利用周期表的排布原则,可确定其位置,A项正确;原子形成简单阳离子时,失去其最外层电子,其电子层数比对应原子电子层数少1,形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B项正确。]

5.B [由于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由阳离子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则b>a,阴离子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则d>c,故四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关系为b>a>d>c。]

6.B [已知A、B、C为短周期元素,据图示分析,可知A元素位于第二周期,B、C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已知B、C原子序数之和是A原子序数的4倍,设B的原子序数为x,C的原子序数为(x+2),A的原子序数为x+1-8=x-7,得x+(x+2)=4(x-7),x=15。

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元素中,相邻四种主族元素呈“T”形的位置关系有如下两种情况: 、;各元素的原子序数关系如下所示: 、,这些元素应处在第ⅢA~第ⅦA族。]

7.B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时,要明确一、二、三周期是短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种,四、五、六周期为长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种,同一周期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1。]

8.C [由本题图表所示的元素周期序数和元素种类的关系可归纳出:当周期序数n为奇数时,此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类是n+122;当n为偶数时,此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类数是n+222。因此第八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类数是8+222=50。]

9.(a)S ⑤ (b)Sn ④或⑥

(c)Zn ① (d)Ca ②

10.(1)氮 硫 氟 (2)三 ⅥA (3)2NH3+H2SO4===(NH4)2SO4(或NH3+H2SO4===NH4HSO4)

周期训练 篇3

摘 要 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方法,以主要比赛日期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训练大周期。

关键词 重大比赛 比赛日期 确定周期

一、训练大周期的时间确定

(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这是由竞赛日程予以确定的,重大国内、国际比赛常常在比赛前一年就确定了竞赛日程,以便于运动员有计划地组织训练过程。

(二)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围绕着主要比赛日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将主要比赛日安排在主要比赛阶段的结尾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训练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参加主要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然过去的现象。

(三)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结合起来就组成了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四)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

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加上2—4周的恢复时期,就构成了一个总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尽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有着鲜明的个体特点,但从训练计划的总体上看,又都具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这里我们以双周期训练安排中的一个半年训练大周期为例,概括地归纳一个完整大周期中的时期和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比赛及负荷的总体规划、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恢复及检查评定的药店等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半年训练大周期准备时期特征

1.准备阶段:分为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

2.时间:三个月:一般准备(1.5-2个月),专门准备(1-1.5个月)。

3.任务:增进健康,发展素质,学习或改进基本技术,学习掌握新技术,增强意志品质。在一般准备阶段主要是:提高一般训练水平,改进技术环节,提高个人战术能力。在专门准备阶段:主要是提高专项技术水平,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改进多人获全队战术配合。

4.比赛:在一般准备阶段没有比赛或尽量少比赛;在专门比赛阶段比赛要少。

5.训练方法:

发展素质:在一般准备以持续法、间歇法为主;在专门准备以间歇法、重复法为主。

改进技术:在一般准备分解法为主;在专门准备以分解法、完整法为主。

6.训练手段:在一般准备:以多种多样的一般练习为主,辅助少量专项练习;在专门准备:以专项身体为主,练习手段相对集中。

7.训练恢复:注意负荷节奏,各种积极的与自然的恢复措施。

8.检查评定:负荷及机体适应情况。

(二)半年训练大周期比赛时期特征

1.比赛阶段:分为赛前训练和集中比赛。

2.时间:2—2.5个月

3.任务:发展专门素质,熟练完善完整技术,提高战术技巧,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好成绩。在赛前训练:发展专项素质,发展竞技状态,参加热身比赛;在集中比赛:保持最高竞技状态,参加重要比赛,创造优异成绩。

4.比赛:在赛前训练比赛量中等水平;在集中比赛要多。

5.训练方法:

发展素质:在赛前训练以重复法、间歇法为主;在集中比赛以比赛发、重复法为主。

改进技术:以完整法为主。

6.训练手段:在赛前训练:以专项形式相近的练习为主,仍保持一定专项的身体练习;在集中比赛:比赛,一般性积极恢复练习。

7.比赛期恢复:注意负荷节奏,采用各种积极的与自然的恢复措施。

8.检查评定:负荷及机体适应情况技术、战术水平。

(三)半年训练大周期恢复时期特征

1.时间:0.5—1个月。

2.任务:积极恢复,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总结经验、制定新计划。

3.恢复方法:以游戏法、持续法、变化为主。

4.恢复手段:改变环境及练习形式,增加一般身体练习比重。

5.恢复注意事项:减少负荷,变换负荷的形式、地点与组合。

6.检查评定:心理及生理恢复状况

(四)三个阶段的量、负荷

量:中→最大或大→中→中或小→小或中。

负荷:小→小或中→中或大→大或最大→最小。

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

常规大周期与微缩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前者需持续不短于14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后者通常安排于2-3个月的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微缩大周期包含了构成一个训练大周期的基本要素,但各个阶段的训练都不够充分,在时间不足但又具备相应的条件的时候,通过一个微缩大周期的训练,运动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参赛准备,在重大比赛中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通过此类训练个别时候也可能会略有提高,但却难以使运动员在这么短时间内使体能明显地提高或技术上取得重要实质性的改进。

论短周期训练模式 篇4

关键词:短周期训练,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的步枪项目成绩提高的很快, 个别项目已处在世界千流水平线上。特别是女子气步枪项目和3 X 20项目, 前者全国纪录为400环, 超世界纪录。3X 20项目为592环, 也即是世界纪录。同时男子步枪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步枪水平提高的如此之快, 除了运动员、教练员刻苦训练、努力奋斗, 枪、弹精度提高, 枪支改型等因素外, 更主要的因素是采用了比较科学、更适用于比赛时间安排的短周期训练方式。下面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 和国内、外比赛成绩的分析, 和同行们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适应新比赛体制的客观要求

从2004年开始, 国家两射管理中心出台了系列赛方案, 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从2004年四场系列赛及城运会预赛、决赛的时间安排上看, 基本上是每间隔一个月左右, 就有一次比赛, 而且从积分制和参赛资格的规定上看, 必须每场比赛都才打出好的成绩, 从而获得好的积分和名次, 才能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只有这样, 最后才能获取较好的总积分和总决赛名次。如果在这种“链条式”的系列比赛中, 某一场比赛失利, 就可能断送后面所有的比赛机会。这种客观的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运动员的技术高峰期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比赛期间。而过去那种长周期 (每年基本上是安排两个高峰期) 的训练方式, 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式Lh謇的需要。我们只有采取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新赛制的要求, 从而较好地完成全年比赛任务。

2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2004年是系列赛制度全面实施的一年, 加上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的预赛、决赛, 全年共有六场重要的赛事 (国家队的队员加上国际比赛, 将达到十场左右) 。从六场的比赛成绩上分析, 很多的优秀选手每场比赛都发挥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比较突出的如女子步枪运动员赵颖慧, 连续几场比赛都是高水平:6月份全国系列赛第二站比赛气步枪397环;8月份世界杯总决赛395环;9月份城运会决赛气步枪398环;10月份系列赛第三站气步枪400环;11月份系列赛第四站气步枪400环, 而从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训练的规律我们知道, 最佳竞技状态只能保持7-10天左右。采用长周期的训练方式是不可能取得上进续好的比赛成绩的, 只有采取短周期、调整好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手段, 才能出现上述的佳绩。因此, 从比赛的结果这一客观实践上看,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可行的。

3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

我们黑龙江射击队从第六届全运会开始, 每届大赛的决赛前一个多月, 都搞一次大的集体调整 (10-15天, 不训练, 到远离训练环境的地方采用打猎、钓鱼、打扑克、麻将、唱歌、旅游等方式) , 进行充分的精神调解和训练恢复。然后利用剩余的一个多月, 安排一个短周期训练计划, 然后参加决赛, 都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 第六、七届、八届全运会和二届青运会决赛, , 我省总计获金牌八枚, 银牌四枚。这可以说是我们采用短周期训练模式的成功之处。根据多年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 结合全国优秀的训练经验, 将短周期训练方式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基本期一综合期一减量期一比赛、恢复期。

基本期:时间为10-15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手段主要是体现在“量”上。采取大量的空枪预习、密度射击、体会射击等训练方式, 强化动作的程序化和动作的10环概念。每天的技术训练时间保证5小时以上, 并强调单种姿势的训练时间, 保持较大的实弹量。通过这种训练, 使运动员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好的动作概念深刻、清晰, 为下阶段的综合阶段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综合期:时间为7-10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体现在“强度”上。采取要求10环数量的体会练习、单种姿势练习、完整练习等训练手段, 增加心理负荷的强度, 加大训练的难度, 提高队员在有压力的情况下, 发挥技术动作的能力和信心, 并参照竞赛日程的时间, 进行适应性训练, 调整好生物钟。

减量期:时间为7-10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量和强度要和基本期、综合期有明显的差别, 采取精打精练的训练手段, 使队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恢复前段训练所消耗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这阶段不搞完整练习和环数要求的练习, 只是让队员保持清晰的动作概念即可。并利用到赛区旅途的2-3天地行更为充分的超量恢复。

比赛、恢复期:时间为5-10天。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 队员的竞技状态基本形成, 技术状态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这个时候参加比赛, 对于发挥队员的自身的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绝大部分队员都能较好地完成比赛任务。赛后进行总结和休整, 全面的恢复精力、体力、心力, 为下个周期的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4 短周期训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比赛的间隔时间, 安排好各阶段的开始时间, 力争使全年的几场比赛时间和每个短周期的比赛期时间相吻合, 按步就班的循环下来。夕睬出现两场比赛的间隔时间过短, 则要根据比赛性质、任务的不同, 确定重点场次, 全力保证重点场次的比赛。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机能状态不完全相同, 对训练刺激形成的反向也不同, 因而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特点, 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 来确定每个队员的训练进程, 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训练层次的不同, 对短周期训练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基本功扎实, 技术水平较高、心理素质好的老队员, 对短周期训练的效果就好。反之, 基本功不扎实, 各方面都没有“成形”的新队员, 效果就不明显。

根据队员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第三阶段 (综合阶段) 的内容安排应有所不同。心理状态不稳定, 对成绩比较敏感, 把比赛结果看的过重的队员, 此阶段不宜安排完整练习。因为这时完整练习成绩的高与低, 都可能对比赛造成负面影响。

周期训练 篇5

1.(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溶液中加盐酸,产生气泡

B.常温下,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与同浓度盐酸反应,条更剧烈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从溶液中置换出

2.(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一模)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离子液体(结构如图),其环状结构中存在大π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离子中至少10原子共平面

B.BF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方形

C.该化合物中所有元素都分布在p区

D.该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离子键、配位键和氢键

3.(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是微电子工业中一种优良的等离子蚀刻气体,可通过电解熔融氟化氢铵制得。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相关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和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

D.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氢键

4.(2021·山东高三月考)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类由组成的磁性超导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失去3d和4s轨道电子

B.Se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

C.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D.基态F原子的核外电子有9种空间运动状态

5.(2021·山东)LDFCB是电池的一种电解质,该电解质阴离子由同周期元素原子W、X、Y、Z构成(如图),Y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的核外电子总数,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Z的沸点最高

B.原子半径:Z>Y>X>W

C.X的杂化方式是sp3

D.电负性:Z>Y>X>W

6.(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一模)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电负性:W>Z>Y>X

B.气态氢化物熔沸点:W

Z

C.简单离子的半径:W>X>Z

D.若X与W原子序数之差为5,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3W2

7.(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可形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的周期序数是族序数的3倍;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

B.简单离子半径: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D.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8.(2021·山东枣庄市·高三二模)已知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W有正价,常温下﹐四种元素的单质均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与X形成的简单化合物比Z与X的稳定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W的强

C.X、Y、Z三种元素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四种元素中Z的电负性最大

9.(2021·山东高三月考)已知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D同主族,C、E同主族,A和B、F均能形成二元共价化合物,B元素与酸雨的形成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为F

B.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F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E>C

D.D元素和A、B、C、E、F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10.(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一模)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可分别和Y、Z、W形成含18个电子的型分子,且X与Y、Z与W均可形成如图所示结构的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

B.第一电离能:

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D.单质的沸点:

11.(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一模)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Y为金属元素且Y、W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X、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较高。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

B.单质Z是制作芯片和光电池的关键材料

C.氧化物的熔点:

D.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12.(2021·沙坪坝区·重庆一中高三月考)X、Y、Z、Q、R

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

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

0;Q与

X

同主族,Z

R

不同主族;Z

R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

Y

Q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两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Q>

R

Y

Z>

X

B.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Y>R

C.R

Z

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D.R的单质可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H2

13.(2021·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部高三月考)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He)轰击氮原了核的实验,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其中Y的某种单质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均能与氢组成含18电子的化合物

B.Y存在Y、Y、Y多种同素异形体

C.Y与中子数相同

D.X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属于强酸

14.(2021·浙江杭州市·高三二模)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W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W

X

Y

Z

A.原子半径大小: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Y单质具有X菌能力,Y与W可形成化合物

D.W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均不能与Z的氢化物反应

15.(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现有元素X、Y、Z、Q为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Q在同一主族。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相关信息

X

X为非金属元素

Y

最外层是最内层电子的三倍

Z

在第三周期元素中,Z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

Q

Q单质能与冷水剧烈反应,所得强碱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子数为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不可能形成分子

B.工业电解制备Z时,用含Z3+的助熔剂来降低的熔融温度

C.Z、Q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D.第5周期且与Y同主族元素可作为半导体材料

16.(2021·重庆高三开学考试)分属周期表前三周期的四种元素W、X、Y、Z可形成结构如下的物质,该物质中所有原子均满足稳定结构,W的原子序数最大,Y、Z处于同一周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Z可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高效消毒剂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除了氢原子外所有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由Z和W形成的化合物中可以存在共价键

D.X、Y、Z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为:

Y

Z

>X

17.(2021·福建三明市·高三二模)火星上发现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a、c同主族,b、d同主族,d、e相邻,五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d>e>c>b>a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d>e>b

C.含氧酸酸性:e>d

D.第一电离能:b>d>c

18.(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二模)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同周期,、同主族;、、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五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60。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原子半径

B.电负性

C.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都可溶于水

D.它们基态原子最外层上都有未成对电子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溶液中加盐酸,产生气泡

B.常温下,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与同浓度盐酸反应,条更剧烈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从溶液中置换出

【答案】A

【详解】

A.溶液中加盐酸,产生气泡,原理是强酸制取弱酸,与元素周期律无关,故A错误;

B.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则Mg比Al更活泼,与酸反应,Mg条更剧烈,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O>S,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减弱,则,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正确;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对应的单质氧化性减弱,则氧化性:Cl2>Br2,所以Cl2能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正确;

故选:A。

2.(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一模)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离子液体(结构如图),其环状结构中存在大π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离子中至少10原子共平面

B.BF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方形

C.该化合物中所有元素都分布在p区

D.该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离子键、配位键和氢键

【答案】A

【详解】

A.阳离子中五元环上C原子接的化学键有1个双键判断采用的是sp2杂化,甲基和乙基上碳原子形成四个单键,采用的是sp3杂化,N原子接的有1个双键判断是sp2杂化,另一个N原子接的都是单键判断是sp3,则五元环上2个N原子、3个碳原子包括3个碳原子分别连接的H原子共8个原子共平面,另外甲基和乙基直接与N原子连接的碳原子也与五元环共平面,即至少10原子共平面,故A正确;

B.与CH4是等电子体,则为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文形,故B错误;

C.该化合物中C、B、N和F分布在p区,而H为s区元素,故C错误;

D.该化合物为离子液体,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中存在配位键,其中B提供共轨道,F-提供孤对电子,但不存在氢键,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是微电子工业中一种优良的等离子蚀刻气体,可通过电解熔融氟化氢铵制得。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相关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和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

D.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氢键

【答案】A

【详解】

A.分子中N的周围形成3个σ键,孤电子对数=,故其价层电子对为4,故其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A错误;

B.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电负性依次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往下依次减小,故相关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正确;

C.分子中N的周围形成3个σ键,孤电子对数=,故其价层电子对为4,中周围有4个σ键,孤电子对数=,故其价层电子对为4,和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C正确;

D.晶体中与微粒内存在共价键和配位键,微粒间存在离子键,且与微粒间存在氢键,D正确;

故答案为:A。

4.(2021·山东高三月考)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类由组成的磁性超导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失去3d和4s轨道电子

B.Se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

C.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D.基态F原子的核外电子有9种空间运动状态

【答案】C

【详解】

A.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4s轨道上电子的能量最高,所以时只失去4s轨道上的2个电子,A不正确;

B.Se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为,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B不正确;

C.的中心A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则发生sp3杂化,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C正确;

D.空间运动状态是指电子所占据的轨道,基态F原子的核外电子占据的轨道有1s、2s、2p,所以有3种空间运动状态,D不正确;

故选C。

5.(2021·山东)LDFCB是电池的一种电解质,该电解质阴离子由同周期元素原子W、X、Y、Z构成(如图),Y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的核外电子总数,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Z的沸点最高

B.原子半径:Z>Y>X>W

C.X的杂化方式是sp3

D.电负性:Z>Y>X>W

【答案】D

【分析】

同周期元素W、X、Y、Z中,Y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的核外电子总数,说明这四种元素位于第二周期;根据图示可,Y可形成2个共价键,位于第VIA族,则Y为O元素;X为6号C元素;Z只能形成1个共价键,为与VIIA族,则Z为F元素;四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0-4-6-7=3,为B元素,所以W、X、Y、Z分别为:B、C、O、F,据此解答。

【详解】

A.四种元素最简单氢化物分别为BH3、CH4、H2O、HF,由于水和氟化氢均含有氢键,所以其沸点较前两者高,但由于相同物质的量的水中含所有的氢键数比氟化氢中的氢键数多,所以水的沸点比氟化氢高,选项A错误;

B.由分析可知W、X、Y、Z分别为同周期元素:B、C、O、F,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W>X>Y>Z,选项B错误;

C.X为C,形成一个双键和三个单键,杂化方式是sp2,选项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电负性:Z>Y>X>W,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6.(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一模)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电负性:W>Z>Y>X

B.气态氢化物熔沸点:W

Z

C.简单离子的半径:W>X>Z

D.若X与W原子序数之差为5,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3W2

【答案】C

【分析】

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则W为第二周期元素,X、Y、Z为第三周期元素,则X为Na或Mg或Al,各元素的相对位置为,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

A.电负性是指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已知非金属性:W>Z>Y>X,则电负性:W>Z>Y>X,故A正确;

B.Y为非金属性,则W可能为N、O、F,对应气态氢化物NH3、H2O和HF的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其沸点均比同主族其它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即气态氢化物熔沸点:W

Z,故B正确;

C.W与X的离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大,而Z的离子结构比W离子多一个电子层,离子半径大,即离子半径:Z>W>X,故C错误;

D.若W与X原子序数差为5,W为N时X为Mg,或W为O时X为Al,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3N2或Al2O3,即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为X3W2,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可形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的周期序数是族序数的3倍;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

B.简单离子半径: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D.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答案】C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可形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O2,故W为N,X为O,又Y的周期序数是族序数的3倍,故Y为Na,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故Z为Cl,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A.由分析可知,W、X、Y分别为N、O、Na,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ⅡA与ⅢA、ⅤA与ⅥA反常,同一主族从上往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故第一电离能为N>O>Na即,A错误;

B.由分析可知,W、X、Y分别为N、O、Na,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为N3->O2->Na+即,B错误;

C.元素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元素的非金属性一致,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故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O>NH3即,C正确;

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才与元素的非金属性一致,题干未告知最高价,故无法比较,D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1·山东枣庄市·高三二模)已知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W有正价,常温下﹐四种元素的单质均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与X形成的简单化合物比Z与X的稳定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W的强

C.X、Y、Z三种元素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四种元素中Z的电负性最大

【答案】D

【分析】

常温下﹐元素的单质均为气体的有H2、N2、O2、F2、Cl2五种,结合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W有正价,推测X、Y、Z、W分别为:H、N、O、Cl四种元素,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A.由于O的非金属性比N强,故Z与X的简单化合物即H2O比Y与X形成的即NH3稳定,A错误;

B.由于Cl的非金属性强于N,故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HClO4的酸性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HNO3的强,B错误;

C.X、Y、Z三种元素即H、N、O能形成离子化合物NH4NO3、NH4NO2,C错误;

D.四种元素即H、N、O、Cl中Z即O的电负性最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1·山东高三月考)已知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D同主族,C、E同主族,A和B、F均能形成二元共价化合物,B元素与酸雨的形成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为F

B.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F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E>C

D.D元素和A、B、C、E、F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答案】D

【分析】

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已知A、D同主族,C、E同主族,A和B、F均能形成二元共价化合物,B元素与酸雨的形成有关,则B是N,A是H,D是Na,C原子序数比N大,与Na小,则C是O,E是S元素,F是Cl元素,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是H,B是N,C是O,D是Na,E是S,F是Cl元素。

A.离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时,离子的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当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离子的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H+核外没有电子层;N3-、O2-、Na+核外有2个电子层;S2-、Cl-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离子半径最大的是S2-,即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为F,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C是O,F是Cl,元素的非金属性:O>Cl,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F,B错误;

C.C是O,E是S,它们形成的简单氢化物分别是H2O、H2S,二者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晶体,由于H2O的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增加了分子之间的吸引作用,使物质的熔沸点增大,所以简单氢化物的沸点:H2O>H2S,即简单氢化物的沸点:C>E,C错误;

D.A是H,B是N,C是O,D是Na,E是S,F是Cl元素,Na与H形成NaH,与N形成Na3N,与O形成Na2O,与S形成Na2S,与Cl形成NaCl,这些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0.(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一模)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可分别和Y、Z、W形成含18个电子的型分子,且X与Y、Z与W均可形成如图所示结构的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

B.第一电离能:

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D.单质的沸点:

【答案】D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可分别和Y、Z、W形成含18个电子的型分子,X与Y、Z与W均可形成如图所示的分子结构,比较熟悉的如过氧化氢,则X为H元素,Y为O元素,Z为S元素,W为Cl元素;Z与W形成的化合物为S2Cl2,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X为H,Y为O,Z为S,W为Cl元素。

A.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S2->Cl-,即W<Z,故A错误;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但第ⅡA族、第V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第一电离能:S<Cl,即Z<W,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最简单氢化物越稳定,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2S<HCl,即Z<W,故C错误;

D.构成的单质都是分子晶体,其中氢气、氧气、氯气都是双原子分子,都是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单质的沸点越高,硫是固体,沸点最高,因此单质的沸点:X<Y<W<Z,故D正确;

故选D。

11.(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一模)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Y为金属元素且Y、W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X、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较高。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

B.单质Z是制作芯片和光电池的关键材料

C.氧化物的熔点:

D.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答案】C

【分析】

X、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较高,说明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间含有氢键,则X可能为N、O、F。若X为N,W为P,根据只有Y为金属元素且Y、W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则Y是Mg,Z为Si元素。若X为O,W为S,根据只有Y为金属元素且Y、W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则Y为Al,Z为Si或P。若X为F,W为Cl,根据只有Y为金属元素且Y、W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没有元素符合该条件。

【详解】

根据分析X、Y、Z、W可能分别为N、Mg、Si、P或O、Al、Si或P、S。

A.X分别为N3-、O2-,Y为Mg2+、Al3+,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Y代表的元素原子序数大于X代表的原子,因此简单离子半径:X>Y,A错误;

B.Z元素可能是P,不用于制作芯片和光电池,B错误;

C.Y的氧化物为MgO或Al2O3,W的氧化物P2O5或Cl2O7等,W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分子,而Y的氧化物为离子化合物。一般情况下,离子化合物的熔点高于共价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熔点,C正确;

D.W可能是P,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3PO4,是弱酸,D错误;

答案选C。

12.(2021·沙坪坝区·重庆一中高三月考)X、Y、Z、Q、R

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

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

0;Q与

X

同主族,Z

R

不同主族;Z

R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

Y

Q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两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Q>

R

Y

Z>

X

B.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Y>R

C.R

Z

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D.R的单质可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H2

【答案】C

【分析】

X、Y、Z、Q、R

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

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

0,则X

是H,Y

为C,Q与

X

同主族,则Q为Na,Z

R

不同主族;Z

R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

Y

Q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两倍,则Z和R可能是O、Si或者F、Al。

【详解】

A.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Na>Si>

C

>O>H或Na>Al>C>F>H,即Q>

R

Y

Z>

X,A正确;

B.R可能是Si或者Al,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为硅酸或者氢氧化铝,酸性均小于碳酸,所以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Y>R,B正确;

C.R

Z

形成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硅或者氟化铝,氟化铝是离子化合物,C错误;

D.铝单质或者硅单质均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D正确;

答案选C

13.(2021·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部高三月考)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He)轰击氮原了核的实验,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其中Y的某种单质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均能与氢组成含18电子的化合物

B.Y存在Y、Y、Y多种同素异形体

C.Y与中子数相同

D.X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属于强酸

【答案】A

【分析】

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He)轰击氮原了核的实验,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W=14,Z=7,其中Y的某种单质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Y为O,X为N元素。

【详解】

A.

Y为O,X为N元素,X与Y均能与氢组成N2H4、H2O2均含18电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

Y存在Y、Y、Y多种同位素,不是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

Y为O中子数为9,为N,中子数为7,中子数不相同,故C错误;

D.

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

一定属于强酸,但低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2

是弱酸,故D错误;

故选A。

14.(2021·浙江杭州市·高三二模)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W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W

X

Y

Z

A.原子半径大小: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Y单质具有X菌能力,Y与W可形成化合物

D.W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均不能与Z的氢化物反应

【答案】C

【分析】

W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W的电子排布为2、4,即W为C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确定X为N元素,Y为S元素,Z为Cl元素。

【详解】

A.X、Y、Z分别为N、S、Cl元素,由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确定原子半径大小:,A不正确;

B.W、Y、Z分别为C、S、Cl,非金属性Cl>S>C,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B不正确;

C.Y为S元素,其单质具有X菌能力,可用于生产硫磺软膏,S与C可形成化合物CS2,C正确;

D.W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各种化合物中,若形成的是烯烃、炔烃等不饱和烃,则能与HCl发生加成反应,D不正确;

故选C。

15.(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现有元素X、Y、Z、Q为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Q在同一主族。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相关信息

X

X为非金属元素

Y

最外层是最内层电子的三倍

Z

在第三周期元素中,Z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

Q

Q单质能与冷水剧烈反应,所得强碱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子数为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不可能形成分子

B.工业电解制备Z时,用含Z3+的助熔剂来降低的熔融温度

C.Z、Q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D.第5周期且与Y同主族元素可作为半导体材料

【答案】D

【分析】

Y的最外层是最内层电子的三倍,则Y的电子排布为2、6,为O元素;Z在第三周期元素中,简单离子半径最小,则Z为Al元素;Q单质能与冷水剧烈反应,所得强碱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子数为18,则Q为K元素;X、Q在同一主族,且X为非金属元素,则X为H元素。

【详解】

A.X和Y为H、O元素,可形成H2O2分子,A不正确;

B.工业电解制备Al时,用含[AlF6]3-的助熔剂(不含Al3+)来降低Al2O3的熔融温度,B不正确;

C.Z、Q分别为Al、K元素,金属性Al<K,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C不正确;

D.Y为O元素,第5周期且与Y同主族元素为Te,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作为半导体材料,D正确;

故选D。

16.(2021·重庆高三开学考试)分属周期表前三周期的四种元素W、X、Y、Z可形成结构如下的物质,该物质中所有原子均满足稳定结构,W的原子序数最大,Y、Z处于同一周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Z可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高效消毒剂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除了氢原子外所有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由Z和W形成的化合物中可以存在共价键

D.X、Y、Z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为:

Y

Z

>X

【答案】B

【分析】

周期表前三周期的四种元素W、X、Y、Z可形成结构如下的物质,该物质中所有原子均满足稳定结构,根据图示可知,W为+1价阳离子,且W的原子序数最大,则W为Na元素,说明X、Y、Z位于前2周期;Y、Z处于同一周期,则Y、Z位于第二周期,阴离子带2个负电荷,Y为B元素;Z能够形成2个共价键,则Z为O元素;X形成1个共价键,为H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W为Na,X为H,Y为B,Z为O元素;

A.H、O形成的H2O2具有强氧化性,故A正确;

B.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是硼酸,硼酸结构式为,该分子中H、B都没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B错误;

C.Z、W形成的化合物过氧化钠中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大小为:Y>Z>X,故D正确。

答案选B。

17.(2021·福建三明市·高三二模)火星上发现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a、c同主族,b、d同主族,d、e相邻,五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d>e>c>b>a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d>e>b

C.含氧酸酸性:e>d

D.第一电离能:b>d>c

【答案】D

【分析】

a、c同主族,b、d同主族,d、e相邻,五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若a、c最外层电子为x,b、d最外层电子为y,e最外层电子为y+1,则2x+2y+y+1=21,化简2x+3y=20,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在IA族~IIIA族,只有x=1,则y=6符合,则a、b、c、d、e分别为H、O、Na、S、Cl。

【详解】

A.离子半径:S2->Cl->O2->Na+>H+,A说法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稳定性:HCl>H2S,B说法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含氧酸酸性不能比较,C说法错误;

D.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有增大的趋势,同主族第一电离能减小,第一电离能:O>S>Na,D说法正确;

答案为D。

18.(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二模)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同周期,、同主族;、、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五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60。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原子半径

B.电负性

C.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都可溶于水

D.它们基态原子最外层上都有未成对电子

【答案】D

【分析】

X、Y、Z是人体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X是氢,Y是碳,Z是氧;W和氧同族,所以W是硫;五种元素核外电子数之和是60,所以Q是铜。

【详解】

A.碳原子半径比氧原子大,A项错误;

B.氧的电负性比硫大,B项错误;

C.由其中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碳酸铜、氢氧化铜都不溶于水,C项错误;

D.上述四种元素基态原子最外层都不是满电子,所以一定会有未成对的电子存在,D项正确;

周期训练 篇6

鉴于此,采用实验法在赛前一两个月内的原月经前一周和期间安排大负荷训练,试探性调整业余短跑和中长跑运动员的月经周期。以期通过大负荷训练调整月经周期,为因竞赛恰恰安排在运动员月经期间而困惑和焦虑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个简便又健康的解决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笔者在担任中学业余田径教练员的期间先后!择了月经正常稳定的一名短跑运动员江爱婵,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江金惠作为研究对象。

1.2训练实验法

在赛前一两个月内的原月经前一周,在本应该逐步减少运动负荷的情况下反而增大,致使月经周期延长,然后在原月经期间再保持或继续增大前一周的运动负荷,渡过原月经期间后即减少运动负荷,以便月经滞后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负荷导致短跑运动员月经滞后

1999年11月26—30日的“市中学生田径运会”恰恰安排在江爱婵运动员的月经期间(每月26—30日)。为了能让其在竞赛期间避开月经的干扰,我们在9月18日得知竞赛时间安排后,取消了原本在月经前一周应该逐渐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常规训练。

9月19—25日反而采取了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训练措施,如期所料,26日江爱婵的月经没有出现,26—30日继续保持并略有增大,19—25日的大运动量和高运动强度训练,31日开始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10月2—7日,江爱婵的月经出现。

l0月19—25日我们继续大运动量和高运动强度训练,26日江爱婵的月经同样没有出现,26—30日继续保持并略有增大,19—25日的大运动量和高运动强度训练,31日开始逐渐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11月2—6日,江爱婵的月经出现。11月7—24日,顺利安排了赛前的训练和调整。

11月26—30日,江爱婵超常发挥了原有的竞技能力,获得了女子初中组200m第一名、l00m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而且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

2.2大负荷导致中长跑运动员月经滞后

2000年10月15—19日的“市二十届运动会”田径赛恰恰处于江金惠的月经期间。9月5日得知竞赛时间安排后,我们取消了原本在月经前一周应该逐渐减少运动量、运动强度,或减少运动量、保持运动强度的常规训练。

9月8—14日反而采取了加大运动量、保持运动强度的训练措施,如期所料,15日江金惠的月经没有出现,15—19日继续保持运动强度并略有增大8—14日的大运动量训练,20日开始逐渐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9月22—27日,江金惠的月经出现。

10月15—19日,江金惠获得了女子初中组800m第四名、1500m第三名个人最好成绩。

2.3大负荷训练导致运动员月经滞后的原因

大负荷训练,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应激轴)的应激导致了糖皮质激素(GC)分泌明显增高,而GC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生殖轴)的活动存在强烈的抑制作用。所以,赛前一两个月内的原月经前一周和期间大负荷训练可以导致运动员“月经滞后”,而在竞赛后的休整期,经过两三个月的机体自行调整,运动员的月经又恢复到常规状态。

3 结论

基于本课题研究可以得出:

赛前一两个月内的原月经前一周和期间增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或增大运动量保持运动强度的大负荷训练可以导致运动员“月经滞后”,以便竞赛期间顺利避开月经的干扰。

高考体育生的400米周期训练 篇7

要进行400米的训练,首先要清楚400米的项目特点。400米运动员要求有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800米跑运动员的耐力,也就是说“无氧”和“速度”,400米的训练就围绕着两个关键来进行。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一些跑的技术、节奏的训练。高考体育生的训练是以每年高考的时间作为训练周期的比赛期,从而制定全年训练计划的。以下是对400米训练定的计划,对象是400米成绩达52秒水平的男生,训练周期7个月。把7个月的训练周期分为3个阶段:准备期,赛前期,赛前调整期(各个时期的训练周期以一周为单位)。

一、准备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同时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和改进跑的技术。时间大约为4个月,一般从1 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训练安排如下:

周一

早操4000米,要求每千米4分45秒~5分50秒,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虽然400米无氧供能占85.5%,但也不能因此忽略有氧训练。因为有氧训练是无氧训练的基础。提高最大吸氧量,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为以后的速度耐力训练打下基础。注意韧带拉伸及跑的技术改正。

下午:速度训练,训练内容:30米×4次、60米×4次、120米×3次,主要在弯道上进行,模拟起跑后的加速过程。良好的弯道技术可以帮助运动员节省体力,提高运动效率。

素质训练:小负荷的半蹲起,负重直膝跳,快速低强度的卧推,腰腹肌练习。

周二

专项力量,抓举40~50公斤×3~4组×3次。深蹲,小腿屈伸,卧推70%~90%强度×6~8组×3~6次。跨步跳100米×4次×2组,要求积极扒地,从而在跑的过程中实现短支撑和向前性。慢跑放松。

周三

早操4000米。要求同周一。

下午:跑的能力练习。200米变速跑×8次×2组。每个200米要求用35~45.5秒完成,中间走100米休息,要求走100米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

周四

专项力量,深蹲,小腿屈伸70%~90%强度×6~8组×3~6次。半蹲40%~60%×10~12次×3~5组卧推40%~60%强度×12~15次×3~5组。跨步跳100米×4次×2组,要求积极扒地,从而在跑的过程中实现短支撑和向前性。负重弓箭步走40米×4次,这项练习能很好地扩大跑的步辐,是400米跑很重要的要求。慢跑放松。

周五

早操4000米。要求同周一。

下午:跑的能力练习。200米变速跑×8次×2组(要求同周三)。

周六

专项耐力600米×2次,要求1分45秒~2分15秒,间歇10分钟;专项速度300米×2次,要求55秒5~1分10秒,间歇10分钟。注:通过超专项距离的600米训练能大大提高自身的无氧糖酵解。而300米则是提高速度耐力。

周日

休息,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能大大提高跑的能力。并在技术上有所改进,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二、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时间2~3个月,一般是3~5月份。这个阶段主要是在上一阶段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大强度、有针对性地专项训练,从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周一

早操4000米,要求每千米4分45秒~5分20秒,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

下午:速度训练,60米×3次,100米×4次,120米×3次,主要在弯道上进行,模拟起跑后的加速过程,200米×3次。60米和100米的强度要求用90%的强度完成,200米要求35秒左右。摆臂练习,腰腹肌练习。

周二

200米变速跑8次×2组,每个200米要求用35~45秒完成,中间走100米休息,要求走的100米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提高强度,主要是发展抗乳酸能力。

周三

专项力量,抓举15~20公斤×3~4组×3次。深蹲,小腿屈伸,卧推70%~90%强度×6~8组×3~6次。壶铃蹬跳20个×5组。跨步跳30米×4次×2组,要求积极扒地,从而在跑的过程中实现短支撑和向前性,同时提高跨步跳的速度。200米×3次,把200米的速度和节奏提升到400米比赛前200米的模式。

周四

400米测试(要求掌握好自己的速度节奏,要求步幅大,有节奏感)。

周五

200米变速跑×8次×2组(要求同周二)。

周六

专项耐力600米×2次,要求1分55秒~2分25秒,间歇8分钟;专项速度300米×2次,要求55秒5~1分20秒,间歇10分钟。注:通过超专项距离的600米训练能大大提高自身的无氧糖酵解能力。而300米则是提高速度耐力。

周日

休息,这一阶段的训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能大大提高速度和速度耐力。并有很强的抗乳酸的能力。是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点。这一阶段训练的特点是强度大,要求高。

三、赛前调整

赛前调整一般是赛前一周,因为上一阶段的大强度训练身体可能出现疲劳,因而利用这一阶段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好,同时有条件可摄入一些提高体能储备和利于恢复的营养品。如康比特健身饮活性肽,帮助储备肌糖元;康比特快服冲剂和肽能冲剂对大强度训练后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肌肉增长有很大帮助。赛前调整训练安排如下:

周一

早操4000米。下午,150米×4次×2组,强度中等。

周二

4000米有氧跑。200米×3次,仍以400米前200米的节奏跑。

周三

力量训练,深蹲,小腿屈伸,卧推70%~90%×6~8组×3~6次。摆臂练习。

周四

早操20分钟自由跑,下午休息。

周五

200米变速6次×2组,强度200米35秒左右。

周六

做一个赛前的准备活动。

周日

休息。

周期训练 篇8

一、时间上的特征

1. 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周期的分期特征

运动项目训练年度分期为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 耐力性项目以双周期模式为主, 其他形式并存的特征。田径耐力性项目等体能主导类的耐力性项目, 比赛相对较少, 比赛时间间隔较长, 体能类项群年度采用单或双大周期模式的训练安排较宜。

2. 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的周期的时间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大多数教练员把全年运动训练划分为两个周期, 在每个大周期中比赛次数少、竞赛期短, 正常情况下, 教练员会把运动员的最佳状态放在比赛期, 也就是说把每个大周期的结束部分比赛安排时间相吻合。因此, 每个大周期都有较长的准备期和较短的竞赛期。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首先要把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运动素质进行逐步提高, 需要时间较长, 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太短, 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不能得到足够的适应性改造, 体能水平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恢复与提高, 在竞赛期运动员就表现不出良好的竞技状态。第二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较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时间短, 竞赛期时间相对较长, 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打下良好的体能储备基础, 随后的大周期准备期持续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因为, 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保持运动员在前一大周期已获得的机能水平, 并通过训练与比赛使其竞技状态得到保持和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第二大周期的竞赛时间还是小于准备期的时间。

二、空间上的特征

1. 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年度安排从一般训练过渡到专项训练再过渡到比赛训练。一般训练的任务首先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和心肺功能, 其次, 在提高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同时进行专项训练。专项训练阶段在体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转为专项内容的集中训练, 此阶段并非就是单独的专项训练, 也会有一般训练内容和比赛训练内容的参与, 只是他们不会被放在运动员身体状态较好和理想的时间段进行训练。比赛训练的任务是让运动员竞技状态达到较高水准, 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训练的内容以完整训练为主, 体能和技能相互促进, 达到最佳状态。田径耐力性项目由于不存在与对手直接的对抗, 竞技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科学训练, 该类项目运动员年度专项训练的内容, 专项训练占据年度训练内容的主导地位, 其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相对要远远大于速度类项目和力量性项目。田径耐力性项目与其他体能类项项目相比较, 其年度比赛性训练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小, 且随着比赛距离的延长, 比赛性训练内容的比例在缩小。随着竞赛期的临近一般训练内容比例在减少, 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还在增加。过渡期专项训练内容比例较小, 一般训练内容的比例较大。

2.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运动负荷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训练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并存, 根据具体项目的距离不同, 训练时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田径耐力性项目随着比赛距离及比赛时间的增加, 年度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年度运动负荷量与强度会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呈波浪型变化, 波动幅度较大。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周期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总量有下降的趋势, 而专项负荷强度的量却在逐步提高。为了获得运动负荷的累积效应, 通常采用集中负荷的方法, 在一段时间连续用大负荷对运动员有机体进行刺激, 造成运动员有机体深度的疲劳累积, 然后, 通过训练的调整, 使运动员获得更大程度的超量恢复。

年度周期训练抓住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特征, 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 在时间上保证训练的时期与比赛时间的完美衔接, 在空间上, 训练内容、负荷的安排与项目自身运动规律相符合。

摘要:本文对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年周期特征进行解析, 得出年周期在时间上的特征是以双周期为主, 单周期和多周期共存, 在空间上训练内容中专项训练的比例远远大于一般训练和竞赛训练。

关键词:田径,耐力项目,周期特征

参考文献

[1]延峰, 陆峰.对训练分期问题研究的认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 1 ) .

浅议现阶段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篇9

目前对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 对训练周期理论在新时代下的适应性提出质疑。正如上述所言, 目前对于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周期理论”持有的科学依据、“周期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普遍性意义、“周期理论”在当代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对以及对“周期理论”是否适应赛制的发展。第二, 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周期的结构与划分。赵继斌通过对训练周期的结构、类型及其功能的探讨, 论述了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的结构及其功能不同[1];许琦通过对年龄组游泳运动员两个相邻比赛之间的小周期训练的负荷及调控进行了研究[2];梁殿乙就我国职业足球队小周期训练结构构建进行了思考, 认为小周期训练是职业足球训练的核心, 训练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来保证的, 科学构建小周期训练结构是职业足球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须晓东通过对江苏高校高水平乒乓队训练情况的观察和分析, 认为乒乓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应以周期划分理论、周期安排原则和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 应围绕高校的年度最重大比赛, 把周期划分为相应的三个训练期准备、比赛和过渡期[4]。

从目前有关“周期理论”的现状来看, 主要集中在训练周期结构的研究上, 缺乏对训练周期的生理研究。这也正是目前“周期理论”遭到人们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的研究

经典训练理论——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训练周期”是由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耶夫 (Matwe-jew)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带有周期阶段性特点的过程, 即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他根据这一特点把竞技状态获得的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时期, 并将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同时, 他又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上各异的训练理论。比较典型的有, 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以及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该学说不仅对苏联, 而且对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直到目前它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Matwejew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 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 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 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全年的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的特征。

马特维耶夫是前苏联现代体育理论的首席专家, 是国际体坛的理论权威之一。周期性训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训练过程的控制, 是由不同层次的训练周期组织实现的, 而小周期又是最基本的环节, 它是构筑大周期等更进一步训练的基础。

唐月香研究认为, 周期训练的基本原理仍是现代运动训练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学校业余训练应在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根据现代周期训练的发展规律, 灵活运用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5]。20世纪70年代初, 不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就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沃罗比耶 (俄, 1971, 1977) 指出, 为什么先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 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这种转换是不可信的[6]。Tschiene (1980, 1985, 1991) 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 并认为:从1965年以来, Matwejew不顾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 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 使得这个理论明显地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7]。Vemhoshanskij (1985, 1998) 对Matwejew的周期论进行了全面激烈的抨击, 他在“运动训练周期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的终结”一文中指出, 一个训练系统的建立依据不是在逻辑和经验基础上, 而是更多地借助于生物学的知识。Matwejew的周期论不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特别不适合球类、耐力性项目、体操及在田径中的快速力量性项目等[8]。

3 小周期训练理论的研究

小周期训练是职业足球训练的核心, 训练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来保证的。中外职业球队小周期训练过程的比较表明, 我国职业球队竞赛期内训练程度不够是我国联赛水平低的症结所在, 因此, 科学构建小周期训练结构是职业足球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9]。训练和恢复在训练进程中表现出周期性。训练负荷和机体恢复重建的交替变换循环, 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观察到, 最基本的环节是小周期。

小周期是训练过程的基本环节, 是叠加效应和超量恢复最基本的结合环节。以训练课为单位, 第1次课可以是速度力量性课;第2次课可以是耐力性的;第3次课衔接第一次课的良性痕迹效应, 又可以是速度力量性的;第4次课, 又可以是耐力性的。不同性质的训练, 所引起的体内能量物质的恢复是非同时性的, 可使之交错结合在一起, 以争取更好的叠加效应。最后经过积极休息, 实现整个小周期的机体总的工作能力的超量恢复[10]。一般地说, 小周期由叠加效应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二个阶段所组成, 表现出一种辩证发展的关系, 经过小周期各次训练课的效应叠加, 然后出现超量恢复, 实现总的工作能力的提高。

4 板块结构理论的研究

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已经无法解释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在分析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不足之后, 引出了训练周期最新的“板块结构”理论, 通过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反思和对世界优秀运动员训练经验的总结, 有关学者提出了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 这无疑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是一个大促进、大飞跃[11]。我国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在教练孙海平的指导下, 开创性地应用了“板块结构”理论, 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优异成绩取得了110 m栏的金牌, 并平了世界记录[12]。刘翔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是先进训练理念和科学训练方法的结晶, 他的成功为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对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 “板块结构”则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需要达到的训练发展目标 (不超过2个) , 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 接受单一的或是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 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检验训练效果。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单个训练阶段, 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通过较高的训练负荷完成训练目标的转换, 完成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准备, 完成各项赛事的检验, 而这就是“板块结构“的核心思想”。“板块结构”理论是以提高训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的一种训练周期理论, 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身体素质与专项技能密不可分的“一元论”基础上。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提出年度训练计划安排, 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竞赛制度的变化, 其理论已不能适应和满足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要求。理论界通过实践证明: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更能体现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优越性和实效性, 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融合更加完美, 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选择更加科学、精确。

5 小周期板块理论的研究

小周期板块理论是小周期训练与板块结构训练的有机结合。以小周期板块理论为导向, 朱宏朱杰[以南京财经大学15名现役男子篮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 在为期15周的体能训练实验中, 经过各个身体素质板块的针对性训练后, 代表各项素质的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显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快攻成功率、投篮命中率、抢断数、防守成功率等技术指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在体能训练实践中并未造成实验对象的机体过度疲劳和损伤。表明以小周期板块理论为指导制定的各项素质板块训练计划对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员的训练是成功的。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训练周期模式, 在训练周期特点上与传统训练周期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是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当前训练实践下的扬弃, 是传统训练周期向着精细化、应变化方向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继斌.试论训练周期的结构、类型及其功能[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21 (3) :318-320.

[2]许琦.年龄组游泳运动员在两个相邻比赛之间的小周期训练安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1) :121-123.

[3]梁殿乙.关于我国职业足球队小周期训练结构构建进行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32-34.

[4]须晓东.江苏高校高水平乒乓队年度训练周期的思考[J].体育世界2006, 2:56-57.

[5]唐月香.现代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学校业余训练影响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 19 (2) :70-73.

[6]李庆, 彭立刚.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挑战和创新[J].体育科研2004, 25 (6) :49-51.

[7]Israel, S.:Konkurrenzreakyionen bei hochgadiger Faehigkeitsaus-praegung[J]Sportwissenschaft.1991.4:337-353.

[8]verchoshanskij, J.W. (1998) Das End der Periondiserung dessportlichen Trainings im Spitzensport[M].Leistungssport.1998.28 (5) :14-19.

[9]梁殿乙, 夏永胜.关于我国职业足球队小周期训练结构构建的思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 2000, 1:32-34.

[10]刘卫, 高诺.马特维耶夫“发展性训练作用”理论与小周期训练[J].滨州师专学报1997, 13 (2) :86-88.

[11]倪俊嵘, 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 25 (2) :60-63.

周期训练 篇10

鉴于女足运动员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状况这些特点,作为女足运动员的作者很想深入的了解训练的心理变化和月经周期的心理变化,以及怎样更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对此,本研究试图透过自身的状况和观察其他队友的情况,以及收集文献资料对女足月经周期训练的心理特点进行讨论分析。

2 女子特有的生理结构

女足的生理结构要从女子特有的生理结构说起,女子从10―12岁进入青春期以后,就逐渐显示出女性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乳房的发育,皮下脂肪增厚,外形丰满骨盆加宽;躯干相对较长,四肢绝对长度较短;女子的重心一般较低,稳定性较好;女子的肌肉仅占体重的23%左右,而男子占体重的40%左右;从身体各围度来看,女子臀围、大腿围、胸围、臂围、小腿围等的值均比男子小。女子的骨骼较细,肌肉的横断面积较小,臂力、腿部力量、下肢力量均比男子小。从解剖学角度看,女子固定关节起主要作用的肌肉力量差、韧带松,故关节的稳定性相对差而灵活性好,活动幅度大[1]?一般女性月经周期20-40天范围内均属于正常,一般为28天。在经期时部分女子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有轻度不舒适的感觉、下腹部和乳房发胀、腰酸等。少数人会出现全身性异常反应,如食欲缺乏、疲倦嗜睡、情绪激动、感到头痛等。在经期运动员运动能力相对降低,随后逐渐升高,在月经期一周后(增生期末和分泌期初)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保持一段后又逐渐下降,到下一次月经期又落入较低水平。月经期运动负荷安排的一般特征是:从月经来潮的前一周开始,运动负荷逐渐减少,直到月经期内维持相对较小的运动负荷,月经后期运动负荷逐渐加大,月经后一周达到相对最大负荷,维持一段时间后,在下次月经的前一周又逐渐减小。月经周期运动能力的波动具有个体差异.为了提高科学训练的严谨性,还应做好个体安排。

2.1 女子月经周期的情绪

女子情感特征明显表现为丰富、细致,感情脆弱,讲究情面[2]。由于女子在月经周期的情绪不是很稳定,再加上女子本身的心理特点较难理解,所以在月经周期的心理特点就更加显露出来了。对待队友的态度可能会有180度的大转变,情绪波动得厉害,感情较为丰富,很容易引起队内的矛盾。因为女子本身来说心胸较为狭窄,想法很多,喜欢斤斤计较,自尊心很强,感情又很脆弱。对于女性经期间的心理问题就更多了,脾气很暴躁,与人相处起来不愉快,喜欢以怀疑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人。所以教练员在处理队员月经周期时的心理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去关心队员的心理变化,注意观察队员的日常行为,制定每个队员的月经周期专用表和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2.2 女子月经周期训练时的情绪

女足运动员月经周期时的训练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感觉很疲惫,不想去理别人,注意力也不集中,常常是教练员在上面讲,自己却在下面想其他的事情,结果轮到自己做示范的时候常常是心不在焉,示范是常常让别人看不懂。常常会被教练责怪,自己心理的情绪又开始浮躁起来了,根本无心训练,脾气想爆发出来又不知道在哪里去发泄。于是常常会在对抗中和队友引起矛盾争执,在比赛训练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伤,也容易把别人弄伤,更是影响队内的团结。训练和比赛中往往情感体验深刻,易受外界干扰,情绪起伏比较大,容易产生焦虑状态,导致思维行为的失调,从而影响竞技能力。因此,教练员应该注意去调节队员内部的矛盾,从实际出发,站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上面去批评和教导队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避免因简单粗暴和在公开场合下对女足队员进行严厉的批评,挫伤运动员的自尊心.不要存在私心,以免引起队内更大的矛盾。对于在比赛中出现的焦虑状态,教练员应引导运动员正确对待比赛胜负,提高运动员在不利情况下的忍受力。并根据运动员水平掌握好训练难度,使她们有不断进步的成功感等,逐步发展她们的自信心。

3 女子的心理特点

竞争是竞技体育固有的属性。竞争欲是指人渴望通过竞争取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维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趋势。研究表明:女子运动员的竞争欲并不亚于男子运动员.但胆量和冒险精神不如男子。这种差异主要于男性荷尔蒙激素有一定的关系.女子运动员自信心较男子运动员差,因感到自身身体素质薄弱,对承受大负荷训练缺乏自信心,在训练中对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战术动作以及在激烈比赛中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倾向。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应根据女子运动员的心理特点,通过设置各种对抗的环境,采用各种有助于提高竞争欲望和锻炼勇气胆量的训练手段,来提高女子足球运动员竞争欲望和胆量。

3.1 女子运动员的性格特征

女子运动员在性格特征上面自制能力强,责任性、自觉性好,守纪律,好管理,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忍受性大,这对于保证训练质量,加强队伍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女子心胸相对较为狭隘,容易神经过敏,一点小事处理不当,往往会互相埋怨,影响队内团结。因此,教练员应注意言行举止,并随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她们的心理动态,以便因情而异做好思想工作。

3.2 女足运动员训练时的心理特点

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质较差,易自暴自弃,情绪容易焦躁不安,不易控制。由于足球运动对抗性强,动作灵活多变,场地大,时间长,体力要求高,气候环境较恶劣,训练强度较大等的特点和困难,因此,女子运动员易出现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使求懂得在冲击运动高峰过程中的艰辛,同时还要使运动员对自我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坚忍的意志品质.在进行难度较大的冒险性练习时,女子一般比较怯弱,心情过于紧张,行为犹豫不决而出现动作过程紊乱,有时甚至导致损伤,这一特点要求教练员的训练中安排练习必须谨慎从事,讲清道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求稳求实,认真落实好保护措施,以免动作失误造成心理创伤。女运动员独立性相对较弱。她们善于听取教练员指导并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这一特点有利于训练计划的落实和训练效率的提高。但是,若利用不好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机械刻板的执行预定计划,从而导致战术运用僵化等。因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向队员讲清足球运动灵活多变的特点,注意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始终是女子运动员在技、战术训练中应重点强调这方面。

4 女足运动员月经周期训练的心理特点

因为女子特有的周期性问题困扰着女足运动员的情绪,导致女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精力和情绪都不够饱满,投入的都不够多,所以那几天的训练或者是比赛都不够集中,达到的效果往往令人不满意。注意力的不集中,很容易引起自己的失误,和影响队伍的成绩。月经期间女足运动员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达到应有的精神状态这是值得讨论的。仔细观察了队友们月经周期时的状况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了很多结论。就我们女足队伍来说,月经周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前两天大家都会请假,但是遇到有重要比赛的时候一般是不请假的,那时候的训练强度一般比较大,但是处于月经周期的队友又迫于无奈要跟上我们大家的节奏继续练习。看见她们脸上的痛苦状态就知道她们内心中在承受小腹和腰部的胀痛和内心的烦躁不安。很想爆发出来的感觉,但是那时候又没有地方发泄出来,这是很痛苦的感觉,加上脾气的暴躁,很容易和队友产生矛盾.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在心理素质方面加强锻炼,克服一切的困难,争取让自己在月经周期训练和比赛时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少与队友发生摩擦。而教练员的任务就很重了,要了解每个队员的月经周期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尽量避免让经期中的运动员参加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比赛。还应该了解女足运动员生理周期时的习惯和心理特点,多注意观察她们的一些日常习惯,不卫生和不良的习惯要用和善的言语去多开导她们,让她们乐观向上的面对和处理所有事物,这样队员才会在经期时感受到温暖,心理自然会开朗很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对此,女足运动员的心理特点是情绪不够稳定,心胸不够宽阔,容易神经过敏,需要更多的关心。月经周期时的情绪更加烦躁不安,影响队内的团结,训练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伤,如果教练员不能及时或者恰当的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话,对今后队员的训练、生活和感情方面都将会有很大的影响。

5.2 建议

我建议教练员在处理每个女足运动员的问题时应该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她们的心理和她们在生理周期时的情绪变化。教练员在训练中应根据女子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教练员在处理队员月经周期时的心理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去关心队员的心理变化,注意观察队员的日常行为,制定每个队员的月经周期专用表和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摘要:女足运动员在经期训练时心里情绪不是很稳定,容易神经过敏,影响队内的团结,训练时不够集中,易受伤.因此教练员应该根据队员的月经周期的心理状况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同时也应该注意观察队员的心理变化,以便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

关键词:女子,足球,月经周期,训练,心理

参考文献

[1]俞继英.奥林匹克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2]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足球》编写组编(体育系通用教材).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

[3]孙光华,秦光樵主编.足球教学与训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

[4]李锦德著.足球兵法全攻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5]温威光编著.足球纵横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1.

[6]ken sherry.Antthony John Harris.Fitness Training For Soccer[M].Reedswain pubishing,2002.

[7]星川佳广.优秀足球选手的生理学指标特征和体力[EB/OL].中国体育资讯网运动训练数据库.

[8]刘丹.足球体能训练——高水平足球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

周期训练 篇11

1 小周期化背景下的运动训练

1.1 小周期化的由来

现在竞技运动争夺更加激烈, 各个国家都在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上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使训练更加合理, 不断地向人类的极限发出冲击, 比赛的次数, 激烈的程度和频度都是前所未有, 原有的周期性的大周期模式无法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 小周期训练模式运用而生。多训练周期安排的基本特点是系统保持专项体能和技能的水平, 重点保持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能力的生理机能状态,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参赛能力, 目的是完成一年多次比赛的任务, 从而获得重大比赛的参赛资格[1,2]。

1.2 板块理论的渊源

霍桑斯基对马特维耶夫的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研究以后发现他的理论不再适合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常训练, 他在大量长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 被称之为“板块理论”。他又根据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提出了运动员某个阶段的集中训练的负荷效应这一说法, 即对运动成绩有关键影响和对运动员相对薄弱的运动训练素质有集中效应的训练内容进行板块式的插入, 在负荷不变的前提之下增加运动员的训练局部负荷, 从而对运动员形成集中发展达到运动专项成绩提高的目的。从时间上看, 一个完整的过程是由基础阶段, 初级专项能力提高阶段, 专项提高阶段和高级竞技能力提高阶段等几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板块所组成, 其每个时期又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所组成, 由此来看, 可以细分到一堂训练课。从空间形式来看, 主要有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内容的设计安排实施以及变更等各个部分所组成[3]。

2 运动训练计划的特点

2.1 责任分工明确

所谓分工明确是指工序的划分。在社会劳动之中, 分工是基本的现象, 是整个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从整个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生涯来看, 运动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对自身机体的长时间的改造, 形成大量的训练的分工现象, 运动训练分工形成了运动训练专业化的趋势。专项化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扬长避短, 使每个人的特长得以发挥, 从而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范围之内达到最佳的训练成果。训练分工是一个在干中学的基本的提高效率的方式, 运动训练分工必须要提高各个成员的专项素质, 提高专业素养, 才能够提高整体的效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分工协作, 从而使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更加合理, 使运动员的整个过程衔接更加趋向和谐。训练的初衷也是运动员在每个阶段都能够提高自身的专项能力, 实现量和强度的交叉, 使运动员在大赛中体现出最佳的竞技能力状态。

2.2 管理制度规范

从一般意义来讲, 制度可以理解为规束人行为的一种制度, 是一种基本的游戏规则, 同时又是最基本的规矩。制度给人们带来束缚的同时带来了效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想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必须制定最基本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规范, 只有一定的规范才能发挥制度作用。中国运动训练的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均衡性, 因此未能发挥出最高的效率, 随着竞技运动的进步, 运动训练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是必然的, 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 运动训练中制度的规范化是为了更好的协调训练的各要素, 使其成为运动训练水平提高的最基本保证, 因此制度的规范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前提, 在训练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我们要从参与训练的不同主体来规范制度的基本要素[4]。

2.3 方案内容的针对性

方案内容是根据训练目的而形成的, 同时也是结合客观条件而制定的, 任何一个方案的成功都取决于方案是否针对于运动员个人和专项, 是否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 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针对性是训练计划的核心要素, 如果失去了针对性, 就相当于失去了最本质性的内容, 类似于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运动员的基本条件、训练环境来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因此, 训练内容的不合理, 不仅会影响效率, 而且会造成训练的失误, 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我们可以针对性地组织各种不同内容的体能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专项力量, 保证各个小肌群的力量的提高,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水平, 同时要做好运动员的各项检查和统计工作, 保证各项训练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5]。

2.4 运动过程的预见性

预见性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和前瞻, 一个人预见性的强弱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自古以来, 无论是帝王将相, 还是庶民百姓, 预见性都非常重要。时至今日, 预见性对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进步来说, 都是非常起作用的。训练计划的可预见性是训练效果提升的基本保证, 在训练效果当中, 对可能出现的行为提前发现, 在训练计划实施之前做好各个方案的预备方案, 以备不时之需。

2.5 团结过程的协作性

运动过程中如果一个团体达到了和谐, 高度协作的状态, 这个团体就一定能出色地完成各项潜在的任务, 这样一种精神也成为该团体向前冲刺的强劲动力, 能够极大地调动运动训练中每个个体的积极性, 增强集体荣誉, 在运动训练当中团结协助, 成了运动训练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 也是方案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保证[6]。

3 运动方案实施特征

3.1 过程内容的连贯性

教学过程当中要求训练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 前后连贯, 有计划地进行。过程内容的连贯性, 关系到方案的整体性。方案的实施是一整套过程, 内容的连贯性直接影响到了过程的实效性。一套方案的实施过程必须要连贯, 才能体现整体和逻辑,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断会影响计划的顺利实施, 也破坏方案逻辑的内在联系[7]。

3.2 过程结构内在统一

方案实施是分各个阶段实施的, 不同阶段有其内在的矛盾, 各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链接和连贯, 体现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螺旋式上升, 即使在一个阶段的局部也不能忽视前后的连贯, 同时要前后相互照应, 逐步提升, 方案的实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多个现有的运动训练制度影响之下, 方案与实施应该是一致进行的, 由于客观原因, 方案与实施不可避免呈现一些不一致的因素, 因此要求参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内容应该统一于具体的目的之下, 要求各个部门按照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 密切配合, 让整个过程得以实现[8]。

3.3 训练计划的针对性

在实践过程当中, 运动训练计划内容是有多种多样的, 有整体的训练计划和具体的训练方法, 比如程序训练法和模式训练法, CAD训练法以及其它的综合训练方法, 也有具体的运动训练法, 比如重复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等等。每种训练方法都是有具体的训练对象, 如说整体训练中程序训练法就是对运动员整个过程进行监控, 如等动力量训练法, 就是在于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能力, 高原训练法是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在一个阶段的训练当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训练目标选择具体的运动训练方法, 方法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训练能否获得成功[9]。

3.4 后勤保障的可靠性

在运动训练过程当后勤保障也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后勤保障的可靠性保障了实施有效和安全, 任何方案的后勤保障都影响着整个方案的实施, 有时后勤保障的某个因素甚至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实施, 后勤保障维持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若是后勤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效率的降低, 更有甚者严重影响运动训练当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10]。

3.5 手段变更的针对性

在运动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变故, 手段的革新是必要的, 手段的革新要针对专项的特殊性进行, 近些年也有人提出了组合性的运动训练方法, 例如在一个运动训练单元当中采用多种训练方法, 比如循环力量训练法采用循环训练法和专项力量训练法进行结合, 应依照运动员的训练阶段, 竞技水平等差异, 科学地运用运动训练中的基本规律以获得最佳的运动训练效果。

3.6 负荷变更的适宜性

运动训练的负荷和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当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当今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不能靠想象和经验性的判断, 教练员应该采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指导, 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生理生化要素进行测评, 在负荷安排当中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基本因素和其他的竞技能力相关因素, 更加有效合理地控制运动训练负荷, 这对运动训练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竞技运动高强度和高难度特点的显现, 竞赛周期变短, 这就要对运动训练负荷的提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要求我们在负荷调控当中, 要做到正确的处理好模式化和运动员个性化的需求, 这也是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的现代化趋势之一。

3.7 训练模式化的个性

运动训练的模式个性化集中体现在优秀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成功经验, 这是我们确定运动训练目标的基本参考要素之一, 两种训练规律是对立统一的, 只有把两种对立统一起来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提升, 才能发挥运动员个体主观能动性, 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如何开发运动员的潜能, 也是当今运动负荷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 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脑负荷承受能力, 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 是当今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 许多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技术难度被称为人类极限的冲击, 但如果从人类的如何懂得利用大脑的潜能出发, 充分的开发利用大脑, 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 必须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4 结语

现在高科技已经全面渗透到运动员的负荷安排当中, 在现代的经济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时代, 高科技的转化能力是竞技能力整体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要想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必须要采用现代各种高科技成果将其运用于运动训练当中。现代科技必须要广泛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 从而提高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运动训练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变化的原则, 根据具体的运动员的训练反应, 从而合理地改变训练计划内容, 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同时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是没有具体的区分, 但是其中量和强度的安排有细节化的讲究, 因此一方面是要依靠教练员的经验, 同时要根据生理生化指标合理地调控运动员训练的量和强度, 因此运动训练的负荷和运动训练的方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只有良好的把握好这两个要素, 才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竞赛水平。

摘要:对计划与方案实施二者特征的论述有助于更好地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调控好各个相关因素, 达到促进运动训练计划与方案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状态, 使训练负荷安排的调控更加科学化。运动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掌握一定的变通能力, 对不同运动员的不同时期进行紧密观察, 从而变更训练手段, 以达到提高运动训练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运动训练,计划,方案实施,特征

参考文献

[1]姚颂平.探运动训练手段的划分[J].上海体育学院报, 1992, 6 (04) , 23-25.

[2]阚福林.对组合训练方法在训练中运用的思考[J].体育科研, 1997, 18 (4) :12—16.

[3]林德华, 郭国兵.对现代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9 (1) :56—58.

[4]邓运龙.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关键问题[J].四川体育科学, 2009 (2) :58—64.

[6]周爱国.运动训练分工及其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4) :55—57.

[7]涂丽娥.试论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的异性特征[J].湖北体育科技.1999 (3) :11—16.

[8]赵辉.现代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的原则[J].平顶山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11 (3) :43—45.

[9]傅煜.中国体育管理制度变革的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7) :12—13.

上一篇:证券化运作方案下一篇:夜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