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质量控制(精选8篇)
周期质量控制 篇1
摘要:基于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项目特征的分析, 将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立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生命周期模型;通过对学位论文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分析, 明确了各阶段的关键工作, 提出了各阶段质量控制和保障的重点措施。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项目生命周期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既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运用的过程。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定义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这是因为,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为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限制条件下的一次性、独特性的工作。因此, 可以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 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以期能对改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进而对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 项目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个阶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动的原则, 结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分析, 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分为计划与启动、选题与开题、研究与写作、评阅与答辩、结束与收尾五个阶段。图1给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与成果。
1. 计划与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在工程硕士主要理论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开始, 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启动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工作包括: (1) 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向学员和导师宣布论文工作工作计划、安排与要求。 (2) 安排教师向学员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的方法、时间安排等。 (3) 安排学员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 并确定导师选择的结果。 (4) 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 明确导师责任; (5) 明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论文工作计划表、导师选择结果表、学位论文评价文件、学位论文管理文件等。
2. 选题与开题阶段。
完成计划与启动阶段的各项工作之后, 即可进入选题和开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具体工作包括: (1) 论文选题。学员和导师在互动、沟通的基础上, 先确定一个大致研究领域, 结合后续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 最终确定论文选题。 (2) 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研究领域, 收集资料, 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选题, 并为论文的研究寻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为撰写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3) 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选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撰写开题报告; (4) 进行开题评议。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过开题评议后的开题报告。
3. 研究与写作阶段。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评议后, 即可进入写作阶段。写作阶段也可以视为项目的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 学员按开题报告确定的内容、进度、质量等展开论文研究, 指导教师指导学员按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2) 完成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 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指导。 (3) 导师审核论文, 提出修改意见, 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检测和评阅的学位论文。
4. 评阅与答辩。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1) 论文检测。对申请参加答辩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对重复率超标的论文, 不允许参加答辩。 (2) 论文评阅。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审意见, 学科综合审理评阅人的评价意见后做出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 (3) 论文答辩。学科组织论文答辩, 就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辩通过后的论文及答辩决议。
5. 收尾与结束。
此阶段是学位论文自答辩到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学位的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奖惩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种归档资料。
二、各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和措施
1. 计划与启动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
(1) 选派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向学员系统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 使学员在论文开始之初能了解学位论文的要求、写作方法、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 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少走歪路; (2) 对指导教师尤其是新任指导教师岗前培训, 让导师了解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 (3) 促进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沟通和双向选择, 使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和学员的论文选题方向一致, 促进师生优势互补。
2. 选题与开题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
(1) 建立导师和学员的沟通、互动渠道, 确保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 (2) 向学员开放实验室和机房, 为学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保障。 (3) 建立论文选题预审制度, 要求学员在开题评议一个月前把论文选题提交学科, 由学科组织预审, 以保证选题符合工程硕士选题要求, 避免开题评议时因选题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选题、开题。 (4) 把好开题评议关, 对不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限期整改, 整改达不到要求的, 责令其重新开题。
3. 研究与写作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
(1) 建立论文日常检查制度。要求导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予以指导。 (2) 强化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开题和答辩中间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 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指导。 (3) 导师把好论文审核关。学员自主撰写完成学位论文之后, 先将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初审, 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4. 评阅与答辩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
(1) 把好论文检测关。要求对所有学员论文安排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对重合率超过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 (2) 建立论文形式审核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文的形式进行审核, 并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学员进行修改, 以保证论文符合论文规范的要求。 (3) 把好论文盲评、评阅关。学校应选择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或企业导师对申请答辩学员的论文进行盲评或评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对全部提交答辩的论文进行盲评。对盲评或评阅不通过的学员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 (4) 把好论文答辩关。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5. 收尾与结束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重点是:
(1) 完善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 (2) 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值得指出的是, 目前多数院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 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论文总结评价制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 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学位论文总结和评价, 总结本届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有利于学位论文工作知识的积累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阶段工作的有效控制, 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也可以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 张联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4, 39-41.
[2]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卢有杰, 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88.
周期质量控制 篇2
来源:信管网
2011年07月06日
【信管网:项目管理师专业网站】
所有评论
IT服务管理让企业对IT应用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该如何评估和测量IT服务的质量?上一期里提到的基于生命周期的IT服务管理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一方法。
IT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设计、协商、提供、使用和终止5个过程;相应地,IT服务管理,包括IT服务质量管理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
IT服务的生命周期
从生命周期法的观点看,IT服务质量管理由四个阶段组成:设计、协商、实施和反馈。我们将基于生命周期法的IT服务质量管理定义为:以客户为中心、利用SERVQUAL对ITIL服务过程的质量进行设计、协商、实施和评审的管理方法。首先,服务提供者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参数和成本等进行计划和设计;然后,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就服务质量进行协商,这是客户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平衡并达成一致的过程,标志是双方签订服务质量协议(或在服务水平协议书中对服务质量的声明);之后,双方根据服务质量协议,对IT服务质量进行控制、监督、改正和提高,并在需要时重新进入第二阶段;最后,双方对整个服务过程的服务质量加以评审,确定相关费用。这四个阶段的关系如左图:
IT服务质量管理生命周期
具体来看,基于生命周期的IT服务质量管理具有下列特点:
1.系统地管理IT服务质量。IT服务包含9个服务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评价它们质量的方法和指标有很大的不同,如24×7小时的支持、多少用户有一个联系人和响应时间等。本方法从整体上系统地管理这些服务,使客户满意。
2.与IT服务流程本身紧密结合。在决定提供IT服务时,一方面以客户的角度,根据SERVQUAL的原理,考虑怎样才能使客户满意来设计服务;另一方面,以服务提供者的角度,从成本、收益和风险等角度确定能提供和保证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本身就是服务协商阶段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提供和实施IT服务时,服务质量是双方交流的共同语言,实施服务质量管理与提供IT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最后,只有在评审服务质量,双方确认服务水平协议执行情况后,才能终止服务。
3.有效反馈。与ISO9000和Malcolm Baldrige(美国国家质量奖)不同,本方法提供了适用于服务过程的具体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故可通过更有效的反馈,改正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四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实施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识别了IT服务质量管理的“对象”(ITIL),找到了一把有效的“尺”(SERVQUAL),并提出设计、协商、实施和评审的IT服务质量生命周期管理法。下面将对生命周期每个阶段怎样实施问题逐一分析。
1.设计阶段
具体来说,服务质量设计阶段需做以下工作:
(1)根据提供的服务,分析客户质量需求。
(2)根据客户质量需求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同一质量标准的IT服务对不同的客户可能成本不相同。比如,服务质量要求是在1小时内重启客户的主机,对主机分散的客户和主机集中的客户成本可能差别很大。进一步,如果将这个任务分包给第三方,对成本的影响也需事先加以测算。最后,即使某一单项服务质量保证从“成本-效益”分析不可行,但从整体上也许是可行的。正如戴尔公司的经营哲学“我们有限承诺,但超值交付”,服务提供者也应该对服务质量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以保证所作的质量承诺是可行的。
(3)风险分析。即使“有限承诺”也是有风险的。由于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及其业务运作越来越关键,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前后一致地有效管理IT服务质量对服务提供者是巨大的挑战。质量风险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提供某种质量要求的服务,服务提供者所面临的风险,另一个是,如果服务质量没有符合要求,要弥补客户损失的风险。
2.协商阶段
根据服务复杂性的不同,协商阶段可能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双方至少要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
(1)质量评价指标。归纳起来,质量评价指标分为四类:基于时间的指标:如7天×24小时技术支持、一年中网络崩溃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等;基于数目的指标:如系统在业务高峰时允许最多100个用户同时使用,每多少个用户有一名技术支持等;基于频率的指标:如每隔2天备份一次客户的数据库等;基于服务条款的指标:如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的技术培训等。
(2)免责条款。它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如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服务提供者可免除因此而没有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的责任。
(3)惩罚条款。当服务质量没有达到事先制定的标准时,怎样惩罚服务提供者,或者当因此造成客户重大损失时,怎样弥补损失。
(4)协商机制。出现质量问题时,该如何协商。
(5)术语表。双方彼此确认评定服务质量时使用的关键术语,并书面保存。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既是前两个阶段成果的应用和检验,更是后阶段即评审阶段的分析基础。实施阶段实质上是一个控制、监督、测量和改进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控制是参照ITIL的“最佳实践”标准,对IT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要求运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测量,确保服务符合质量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测量客户满意度,调整服务过程,提高服务质量。若出现质量问题,就应该和客户一起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或改进。
在IT服务变得很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有时甚至是必需)采用某些辅助工具来管理服务质量,如HP公司的HP Firehunter可以实现高度客户化、扩展化的网络服务管理功能。
4.评审阶段
评审阶段是对前面三个阶段作综合分析和评价。它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评定”,即从整体上评定所提供的IT服务是否达到服务水平协议规定的质量标准,是否让客户满意;另外一个是“审核”,即IT服务提供者对自己提供的IT服务全过程进行审核,找出不足和差距,加以总结,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走向动态的IT服务管理
如前所述,传统的IT管理是面向技术的管理。而基于生命周期的IT服务管理则是面向业务和应用,科学地配置设备、人员及流程。实践证明这种转变能够解决客户最常提出的疑问—如何制定一个科学的流程,再按照这个流程针对不同的IT应用配置相应的人员与资源,使IT运作得最好,既可满足业务需求,又不至于有资源的浪费。一般来说,这项工作的过程是:首先,在了解客户IT环境与应用目标的基础上,与客户协商共同制定一个完整的客户服务计划,其内容涵盖了IT服务的各个环节,如:日常管理记录、紧急处理流程、变更管理等;而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此计划还会不断地评价和改善,使客户所有与IT相关的资源配置都达到最优。最后进行评审并加以总结,以形成最佳实务(Best Practice)。
周期质量控制 篇3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为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我们剔除了以下样本:(1)银行、证券和保险类公司;(2)报表信息不完整的企业;(3)S、ST、SST、*ST、S*ST公司,保留共7 083个样本数据。 公司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CCER数据库。
(二)生命周期划分。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当前较为流行的管理理论,在其具体划分方法上存在争议。 曹裕等(2010) 研究表明, 当前较为流行的管理熵法、 产业增长率法和现金流法均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的差异。 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公司规模的增长都会以销售额增长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黄娟(2007)以销售增长率作为评价标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张晓玫等(2014)采用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反映至少3 年的经营情况,其计算结果相对更为准确。 本文借鉴张晓玫的计算方法和李业(2000)、Wokukwu (2000) 等的划分方法, 以0.67% 为临界值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期(LC≥67%)、 成熟期(0%≤LC<67%)和衰退期(LC<0%)。
(三)研究方法。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建立模型(I)以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代理成本的关系。
1.被解释变量:代理成本(AC)。 本文采用管理费用率(MC) 和总资产周转率(TAT)(李小荣等,2014;Ang et al.,2000)两个指标衡量第一类代理成本。 由于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 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而企业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一般都应当计入管理费用(陈冬华等,2005),因此管理费用率能够很好地反映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的第一类代理成本。 用总资产周转率反映资产的无效使用所造成的利润损失, 从业绩角度衡量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管理防御。姜国华、岳衡(2005)和杨德明等(2009)用其他应收款来衡量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关联方的掏空行为, 因此本文采用其他应收款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即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第二类代理成本。
2.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 本文采用迪博指数作为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
3.控制变量。 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有公司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财务状况(有形资产债务率,Tanasset)、成长状况(Growth)和经营状况(CFOpershare)。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下页表2 列出了各变量均值和标准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各指标来看,衰退期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均值低于成熟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成长期大于成熟期但差别不大;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总资产净利润率(ROA)、 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 财务状况(Tanasset) 和经营状况(CFOpershare)的均值普遍大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 其标准值也相对较高,,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成熟期的企业其管理费用率高于其他阶段的水平,可能成熟期的企业高管在职消费等情况相对突出。
(二)相关性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上,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可以发现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迪博指数(IC) 与企业代理成本指数(MC、TAT和Tunnel)在置信度为0.01 时显著相关,其中与总资产周转率正相关、与管理费用率和大股东占款负相关,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代理成本越低。究其内在原因,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有可能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管理者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三)回归分析。 表4 为内部控制质量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回归结果,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衡量第一类代理成本的管理费用率(MC)和总资产周转率(TAT)分别与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的关系, 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企业股东与管理者的第一类代理成本。 大股东占款(Tunnel)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 同样表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能够缓解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本文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经过生命周期分类后的内部控制质量仍与代理成本显著相关。但是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程度不同。 成长期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即管理费用率(Aer)和总资产周转率(Atr)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277 和0.068,均高于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处于成熟期企业的第一类代理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大;而衰退期的大股东占款(Tunnel)系数为-0.00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该指标系数均不显著,因此内部控制质量对处于衰退期企业的第二类代理成本影响程度较大。
注:**、* 分别表示在 0.01 和 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
注:***、**、* 分别表示 1%、5%、10%统计水平显著,括号内为 t 值
三、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内部控制质量分别与第一类代理成本和第二类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 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的代理成本影响程度不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对降低成长期企业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作用较大,重视内部控制将有助于成长期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在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中,内部控制在衰退期企业中起到的作用较大,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突出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平稳度过衰退期。 S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其内部控制质量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程度不同。内部控制对第一类代理成本的作用在成长期的企业中较明显,同时,在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在衰退期企业中的作用较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定位、内部控制的管理方向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期质量控制 篇4
随着电力系统中非线性负荷、冲击负荷的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广泛应用,电网的谐波畸变越来越严重。同时电网电压也经常出现三相不平衡和谐波干扰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复杂的精密的,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装置(如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低劣的供电质量将导致低劣的产品质量,特别是在重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供电的中断或波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消除用户对电网的影响,实现真正“绿色电网”,世界各国均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各种电能质量控制设备的理论、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和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等。这些装置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每一种装置只能解决特定的一些电能质量问题。如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是用于动态抑制非线性负载产生的谐波电流和无功电流;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用于动态抑制电网电压谐波、骤降、闪变等电压质量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学者H.Akagi于1996年提出新的补偿装置系统——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它能很好地使串联和并联有源滤波器的特点互补,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压闪变,但它不能补偿类似电压长时间降落等电压质量问题[1,2]。随着近几年对DVR研究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提出UPQC的串联侧实现DVR功能,并联侧主要实现APF功能,这样既可解决APF工作会受电网电压干扰影响以及在三相不对称条件下运行等问题,又弥补了DVR不能长时间补偿电压变化的缺陷[3]。但是传统的PWM控制方法实际上仍是将UPQC拆分为APF与DVR,从而分别进行控制[4]。为解决控制方法中的问题,文献[5]提出了一种新的无差拍控制,该方法跟踪速度快,控制精度高,但其控制效果依赖与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中的参数精确度,鲁棒性较差。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灵敏度的H∞控制策略,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鲁棒性,但都有大量的矩阵运算或求解微分方程,不仅运算量巨大,且不易实现数字化。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一种新型非线性控制方法——单周控制应用于UPQC的控制,该方法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在一个开关周期内消除稳态误差。仿真表明该新型的UPQC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1 UPQC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等效电路
图1为三相三线制系统UPQC的拓扑结构,由两个背靠背的电压型变流器组成,其左侧通过变压器串联入电网,右侧则与电网并联。两变流器之间通过超级电容等储能单元连接。本文应用的UPQC的结构让串联侧执行DVR功能,动态补偿电网电压谐波、跌落和闪变等电压质量问题,使负载电压为基波正弦;让并联侧执行APF功能,补偿负载产生的谐波和无功电流,使流入电网的电流为基波正弦。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省去了整流环节,而采用一定的控制算法使能量能够在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双向流动,即变流器工作于四象限。图中的L1、C1和L2、C2分别为串联侧和并联侧的滤波电路。
对于图1所示的系统,可将其变换到两相静止参考坐标d-q下,转换后的UPQC系统d轴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q轴与d轴类似。
2 单周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单周控制是在开关放大器的PWM控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信号非线性控制技术。最早由美国学者Keyue M.Smedley和Slobodan Cuk提出。其基本思想是:控制开关占空比,在每个周期内使逆变器开关变量的平均值与控制参考电压相等或成一定比例,从而消除稳态和瞬态误差。图3所示为单周控制的控制器原理图。由图可见,单周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器(触发器)、比较器、可复位积分器以及时钟组成。当一个时钟脉冲到来时,RS触发器的S触发,由Q输出控制信号,即控制开关K导通;同时Q输出为低电平,积分器开始对输入量进行积分。随着积分值的不断升高,当积分值上升到控制参考值vref时,比较器的输出结果发生变化,触发器R端使能,Q输出为低电平,从而关断控制开关K;同时Q输出为高电平,复位积分器,使积分器清零,直到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开始新的周期。合理的选择积分器的积分时间常数和时钟周期,就可以保证每个开关周期内控制对象的平均值等于给定值vref。
3 单周期控制的UPQC设计
单周控制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上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很好的应用到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当中,本文对目前在APF上应用的单周控制策略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尝试应用到动态电压恢复器上,最后根据UPQC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单周控制策略的UPQC。
3.1 并联侧APF单周期控制
为了分析简单,本文首先从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着手分析,再将分析结果推广到三相三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图4所示为单周控制单相APF原理图。图中R1和R2为用于对直流电压Vc分压,分压结果为KcVc;Vcref为给定的直流侧电压基准;三个电流is、iL和ip的方向为规定的正方向[7]。
设开关周期为Ts,占空比为D,令Vm=(Rs/Re)Vc,则系统进线电流is、电流采样电阻值Rs与逆变器开关占空比D之间的关系为:
由于开关频率远大于电网电压频率,Vm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可近似视为常数。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单周控制即可实现式(1)。取单周积分常数Ti=Ts/2,则单周控制方程为:
图5中的控制部分,即是由式(2)得到的。
三相APF的单周控制原理与单相APF的控制原理相似,只是其控制方程由一个变为三个,并认为三相电流采样电阻值Rsa=Rsb=Rsc=Rs,如式(3)所示。
单周控制三相APF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其基本思想与单相APF相同,只是又增加了两套控制装置,包括触发器、比较器和可复位的积分器等。且驱动信号的输出稍有不同:单相APF是一个触发器控制四个开关,只需一个触发器;而三相APF的每一个触发器控制一个变流器桥臂的上下两个开关,总共需要三个触发器。
3.2 串联侧DVR单周期控制
UPQC的串联侧是作为DVR控制负载电压,并联侧作为APF控制电源电流。要实现UPQC的“统一”控制,就必须对DVR的单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同单周控制的APF一样,为了分析简单,本文先对单相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的单周控制的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再推广到三相DVR。
图6示出单周控制单相DVR的原理,电源经过变压器的原边串接到负载上,由图中规定的正方向可知,负载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与变压器原边电压之和。由图6可知为保证负载两端电压Vl在接近额定电压的等级上,当电源电压Vs变化时,相应的变压器电压V1就应做出调整[8]。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设变压器的变比为N,则有:
根据单周控制原理,将Vc视为输入量,即x(t);将V2视为希望输出的给定控制参考信号,即vref。即在一个开关周期Ts内有:
由于开关频率远大于电网电压频率,可认为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电压Vc和V2均为常数。这样式(6)可以写成:
将式(4)、(5)和(7)合并,得:
式(8)两边同时乘以直流侧电压的分压系数Kc,得:
三相DVR的单周控制原理及控制方程与单相DVR相似,其控制方程如式(10)所示。三相DVR控制电路部分与单相DVR相同,本文就不再赘述。
从本节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基于单周控制的DVR研究较少,但是将单周控制技术应用于DVR是可行的。
3.3 UPQC的单周期控制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基于单周控制的APF,可实现UPQC中的电流控制;基于单周控制的DVR,可实现UPQC中的电压控制。将这串、并联两部分联合起来便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周控制下的UPQC,如图7所示。单周控制的UPQC很好地解决了串联侧和并联侧的同步控制,而且实现起来算法简单,易于数字化实现。
根据式(3)和式(10)即可实现UPQC的单周控制。式(3)中的Rsa、Rsb、Rsc可根据实际的系统参数选定。isa、isb、isc可利用电流传感器直接测量得到。式(10)中的Vla-Vsa、Vlb-Vsb、Vlc-Vsc即电压补偿量可按照文献[8]上单位正序分量提取的方法来获得。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与传统的三角波比较或滞环比较等控制方法相比,基于单周控制的UPQC的优点主要有:一、能在一个开关周期内消除稳态误差;二、电路简单,实现方便;三、不需要过多的编写软件,大部分都可用硬件搭建,调节速度快;四、无需过多的传感器,仿真中总共用到了七个传感器(三个电压传感器测电源电压Vs,一个电压传感器测直流侧电压Vc,三个电流传感器测电源电流is),相对于滞环比较控制方法,少用了三个电流传感器。下面的仿真分析验证了基于单周控制UPQC的可行性,并通过与传统控制方法比较,证实了单周控制的优越性。
4 仿真分析
应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单周期控制的UPQC进行动态仿真。使用一个5 k V/50 Hz的三相交流电源,经过定时器接入电网或从电网中切除,模拟电网电压跌落问题;非线性负载由三相不控整流桥构成,直流侧为阻性负载,并在A、B两相之间接一个阻感负载来模拟负载的三相不平衡。
由于在实际中超级电容两侧是两个背靠背的电压型变流器,保证电容器与输入、输出侧电压的关系,选择以下参数:电源相电压有效值为220 V,变压器变比为2:1,超级电容器的参考电压Vc=500V,Rsa=Rsb=Rsc=Rs=0.2Ω。
图8所示为电网在0.05 s时并联接入一个三相交流电源,造成电网电压跌落的波形,从上至下依次为A、B、C三相。
电网电压跌落必然造成负载电压随之跌落,通过单周期控制使之产生一个与电网电压跌落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压,可使跌落的负载电压在一个周期内得到恢复。图9为补偿后负载电压波形,可以看出,电压在一个周期内得到恢复,证实了单周控制的可行性,并体现了单周控制策略调节速度快的特点。
图10所示为补偿前负载电流波形,从图10中可以看出,由于负载不平衡,造成负载电流三相之间不平衡。
图11为补偿后电源电流波形。当负载谐波电流流入电网时,引起电源电流相应地发生畸变。通过单周控制使之产生一个与负载谐波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客观上可以起到阻止谐波流入电网的作用。如图11所示,经过电流补偿之后,电源电流波形近似为三相平衡的正弦波。
图12为单周控制策略与传统的三角波比较方法的实际补偿的电压、电流波形的比较。将(a)和(b)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基于单周控制的电压补偿更精确,尤其是在电网电压没有产生跌落的阶段,补偿过程在一个周期内完成,调节速度快,从而对电网的干扰更小。通过比较(c)和(d),可知单周控制策略下UPQC注入电网的补偿电流高频谐波含量较传统控制方法少很多,波形更加平滑。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在控制策略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将一种新型非线性控制方法——单周控制应用于UPQC,旨在解决传统方法对电能质量进行补偿时的同步性问题和控制的复杂性问题。本文在分析单周期控制在并联侧APF应用的原理的基础上,尝试将其应用在串联侧DVR中,最后完成对整个UPQC的统一同步控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单周控制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单周控制策略的UPQC不仅可行,而且由于这种控制方法能在一个开关周期内消除稳态误差且控制简单,这使得其补偿精度和速度都优于传统的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Fujita H,Akagi H.The 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the Integration of Series-active and Shunt-active Filters[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1998,13(2):315-322.
[2]Akagi H.New Trends in Active Filters for Power Conditioning[J].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1996,32(6):1312-1322.
[3]Chilali M,Gahinet P,Apkarian P.Robust Pole Placement in LMI Regions[J].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1999,44(12):2257-2270.
[4]王宝安,蒋平,刘成民.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器补偿电压跌落和浪涌的新策略[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15(4):19-23.
[5]万健如,裴玮,张国香.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同步无差拍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3):67-73.WAN Jian-ru,PEI Wei,ZHANG Guo-xiang.Research on Synchronization Deadbeat Control Algorithm for 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5,25(13):67-73.
[6]褚健,俞立,苏宏业.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7]QIAO Chong-ming,JIN Tao-tao,Smedley K M.One-Cycle Control of Three-Phase Active Power Filter With Vector Operation[J].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4,51(2):455-4.
[8]裴玮.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控制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2005.
控制模具生产周期的方法 篇5
关键词:模具生产周期,设计周期,制造周期,标准化
模具生产周期, 即供模期, 是指从接受模具订货任务开始到模具试模鉴定后交付合格模具所用的时间[1]。模具生产周期是在用户合同中明确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反映模具企业模具生产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模具生产周期取决于模具设计周期和模具制造周期, 其中模具设计周期约占整个模具生产周期的20%左右, 模具制造周期要占到50%以上。因此, 控制模具生产周期的重点在于控制设计和制造这两个过程,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根本的效果。
一、设计工作标准化
模具设计是模具生产的基础, 设计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模具的精度、质量、使用性能和模具制造过程的长短, 因此, 在进行模具设计时不仅要控制设计周期, 更要注重模具结构的合理性, 并且使模具零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为整个生产周期的控制打好基础。影响模具设计周期的因素主要有模具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产品的复杂程度, 而控制模具设计周期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好设计工作标准化。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冷冲模、塑料模、压铸模和锻模等国家标准, 规定了相关模架和模具零件的标准。在模具设计时, 可以查阅国家标准, 根据标准模架和模具零件进行设计, 不仅能迅速提高设计效率, 减少设计时间, 还能广泛采用可以直接到市场上购买的标准件, 从而大大缩短加工制造时间。
二、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模具只搞标准化设计还不够, 还必须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是控制模具生产周期的必要保证。目前, 美国模具专业化程度已达90%以上, 日本为80%左右, 而我国仅为10%左右。实现模具专业化的前提是模具标准化, 模具零件的标准化直接影响到模具的制造周期、制造成本及制造质量[2]。国外发达国家模具标准化率达80%, 我国仅为20%左右, 因此提高模具标准化率才能对模具生产周期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提高模具零件的标准化率, 一方面要依据模具国家标准进行设计, 提高标准模具零件的采用率;另一方面要对标准模具零件进行大批量专业化生产, 降低制造成本, 只有售价降低了, 模具制造厂家才会乐于购买使用。除此之外, 还要对模具标准不断完善, 扩大模具零件的规格、品种。
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
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是缩短加工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保证加工质量的必要保障。目前, 我国模具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凭手工制造的局面, 某些模具厂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 但就整个模具工业来说, 模具制造的技术水平仍是落后的, 模具的制造周期、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和自动化程度仍不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因此, 应改变模具加工设备以通用的车、铣、刨、磨为主的局面, 向高效、自动、精密、专用的方向发展。如模具毛坯下料方面可采用高速锯床、高速磨床、阳极切割、激光切割等高效设备;粗加工方面可采用高速铣床、高速磨床、万能工具铣床、多用磨床等设备;精加工方面可采用数控电气仿形铣、数控连续轨迹坐标磨床、数控光学曲线磨床、带缩放尺的成型磨床、CNC等低速走丝精密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机、镜面电火花机、高精度坐标电火花机、精密小型电解加工、精密双孔镗、数控导柱导套研磨机、数控雕刻机等精密加工设备;在抛光设备中可采用挤压、珩磨、超声抛光、电解抛光、电动机械抛光、液体喷射抛光、化学抛光、复合抛光等先进技术;在自动化方向可采用各种数控铣床、仿形与数控组合加工铣床、CNC单片机、加工中心、自动线切割、电火花、电解、抛光等复合加工装置。另外, 为了控制模具制造周期, 还应研究和推广各种快速制模和简易制模技术, 如超塑成形、冷挤成形、快速电铸成形、易熔合金浇注成形、喷镀成形、聚氨酯成形等, 这些工艺不仅可将制模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还可降低成本50%以上, 从而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采用有效的管理
管理也是生产力, 向管理要时间, 从加强管理, 改进管理方法入手, 采用有效的管理来控制模具生产周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1. 做好计划、调度工作。
模具是单件生产, 为保证与控制模具制造周期, 必须强调以单付模具为基础制订模具的生产计划。模具的生产计划包括根据用户合同制订的以季、半年为期的大计划, 以及由模具的制造工艺规程为依据制订的模具月生产计划, 即作业计划。为确保模具生产计划的完成, 必须强调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控制与管理, 即强调其关键环节或各工序的质量和完成期限的控制和管理。由于模具在加工过程中偶然因素较多, 这会干扰计划的正常进行, 因此计划调度人员要每日掌握加工进展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及时调整, 确保生产进度的如期完成。
2. 零件分类管理。
将模具零件分成三类来进行管理和加工。第一类是加工难度高、加工工艺流程长的零件, 如凹模板、型腔、型芯零件、装镶件的模板等, 这类零件要优先投入、优先加工, 尽量让他们始终处于加工状态。第二类是加工难度相对较低、加工工艺流程中等的零件, 如小型芯、镶件等, 在不影响第一类零件加工的情况下, 要及时加工、随时备用。第三类是结构简单的、单工序加工的零件和装配最后用的零件, 以不影响装配进度为原则来安排加工。在模具生产中, 将模具零件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加工, 可以有效控制模具的制造周期, 避免因部分零件未完成加工而延误装配时间。
3.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生产。
网络计划技术是以网络图为基础, 通过网络分析计算, 制订网络计划, 并进行实施管理[1]。网络图表达模具计划任务的进度安排和各个零件工序间的关系, 通过网络分析计算网络时间参数, 找出其中关键工序和关键时间, 利用加工周期的时差不断改变网络计划,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 通过进度反馈信息进行调度, 最终保证生产周期。在运用网络技术控制模具制造周期时, 必须搞好关键设备的负荷平衡, 因为网络图是以单付模具编制的, 为了避免同一时间内多付模具同时集中在某一关键设备上, 必须编制关键设备负荷平衡图。在编制某一关键设备负荷平衡图时, 将该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按日程划出方格图, 按加工零件的定额工时在方格图上画出作业计划线, 凡已画的日程方格中不允许有第二条线出现, 后续零件加工开始位置线与前一零件加工结束位置线首尾相接, 从而达到平衡任务的目的。在编制时, 由于种种原因发生重叠, 应按任务缓急进行调整。在实施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 出现变化也必须及时调整, 从而保证加工周期的控制。
当前, 模具使用单位要求模具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 以满足市场竞争和更新换代的需要。模具生产周期的长短是衡量一个模具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之一, 也关系到一个模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无立足之地。因此, 我们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切实控制好模具的生产周期。
参考文献
[1]甄瑞麟.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7) .
从全生命周期看综合布线系统质量 篇6
黄群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宜: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副秘书长
朱立彤: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测试
尹岗:福禄克网络公司DCI业务发展经理
潘凯恩:上海朗坤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供应商
曾松鸣:德特威勒 (苏州) 电缆系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房毅:康宁光通信大中华区企业网技术市场经理
李超:美国康普公司技术经理
孙慧永: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刘界民:莫仕企业网络布线部技术经理
曹强:耐克森综合布线系统 (亚太区) 技术应用工程师
肖建波:艾柏森通讯技术 (深圳) 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综合布线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基础设施, 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特别是在大数据、大信息的应用中, 布线的作用更是如此。而衡量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质量的优劣, 除取决于设计方案是否先进, 产品选用是否适宜, 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工艺水平是否高超外, 更要取决于综合布线系统产品本身的质量, 因为它是整个工程内在质量的根本因素和物质基础。
从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来看, 产品本身质量的优劣, 对整个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时常听到或看到不少的项目因为产品的问题而影响整个项目或给各方带来烦恼。因此, 在工程实施中, 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其进行检验、抽测, 从工程的源头杜绝不合格的产品进入使用。
本期以全生命周期看综合布线系统质量为焦点, 从工程实施、网络运行、产品质量、测试验收、日常运维五个方面, 邀请业内专家、产品供应商、测试厂商对其进行探讨,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解观点, 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正方观点:通了就行、能上网就行、能用就行、后期能支持千兆/万兆就行。
反方观点:提交工程检测验收报告证明达到布线系统质量要求, 确保今后网络可扩容升级, 并能保持高可靠性。
张宜——支持反方观点
布线系统工程的性能指标检测及完成检测报告是工程验收必须做到的一项工作。线缆的导通只能体现传输介质的通断状态, 但不能真实地反应布线系统达到的等级与支持的传输速率。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中明确指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符合设计要求, 工程验收前应进行自检测试、竣工验收测试工作”, “综合布线工程包括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 电缆系统测试项目应根据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布线系统的类别要求制定。各项测试结果应有详细记录, 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
朱立彤——支持反方观点
“通了就行、能上网就行、能用就行”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系统工程没有经过检测验收就无法确认建成布线系统是否满足设计的传输要求, 也就不能确定该布线系统后期能否支持千兆/万兆应用。通过检测验收报告才能证明系统的缆线、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连接器件的产品质量及其之间连接质量达到《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的要求, 才能确保今后系统扩容升级, 并能保持高可靠性 (实际上, 保持高可靠性与运维是分不开的) 。
黄群骥——支持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本身就是矛盾的。“通了就行、能上网就行、能用就行”很难保证后期能支持千兆/万兆的应用。综合布线看似简单, 其实要求还是很高的, 这主要决定于应用场合。对于综合布线, 如果只是满足“通了就行、能上网就行、能用就行”, 而不是精心施工, 认真测量, 不但无法保证后期能支持千兆/万兆的应用, 连“能用就行”都很难保证。
曾松鸣——支持反方观点
对于最终使用者而言, “能用就行”是基础, 但这个“能用”是随着应用的需求而变化的, 如果施工方仅考虑现在的“能用”, 就意味着整个项目将为了新的“能用”而不断地升级。对于施工方而言, 工程一次性完工、不再因系统升级而进行项目改造, 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新的项目。所以一般的施工方都会交付检测合格、达到设计要求的项目, 一方面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名声都会带来好处。
房毅——支持反方观点
作为基础设施和网络传输的物理平台, 对系统当前的正常运行和未来的应用扩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 合格的产品选择、良好的施工安装和严格的系统测试, 是系统最终达到用户需求并实现设计要求的重要环节。系统建设有相应的依据标准, 并且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都有着一致性和关联性, 而最终各种新技术发展和规范的建立都是基于已有标准和规范之上, 因此, 进行严格的测试并满足规范要求, 是确保系统满足各类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李超——支持反方观点
必须要提供检测验收报告, 才能证明综合布线工程系统的质量、可靠性和扩展性。其一, 综合布线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较多, 内容包括机房、通信、IT设备、大楼建筑、防雷、防干扰等, 因此不能仅凭通了与否来简单评判;其二, 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多项性能参数表示, 仅以网络连通是无法表示的, 譬如, 较差的综合布线系统能通, 但会产生网络应用丢包和高时延等;其三, 仅能通则无法保障后期扩容升级后的系统质量。
孙慧永——支持反方观点
能用而且包括后期支持千兆甚至万兆升级的前提是只有进行系统的检测并达到标准要求才能保障后期升级, 这恰恰是支持反方的观点。
曹强——支持反方观点
今后高带宽应用会越来越多, 如今综合布线系统往往承载着未来更高带宽的应用, 而且综合布线系统作为IT基础设施, 需要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高可靠性。为了实现这些目的, 国际上提出了结构化布线的理念。在结构化布线产品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过程中, 都需要参照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标准, 这样结构化布线才可以为综合布线带来高可靠、易管理、易扩容的特点。
刘界民——实际上, 正方和反方的观点都归集到要让目前的布线系统在将来有可靠稳定的表现以及能在将来充分发挥现有布线系统的潜力。
目前, 在实际网络使用过程中, 相当多的还在使用百兆网络。但是现有的布线系统足以支撑更高速的网络, 比如, 超5类能够支持1000Base-T标准, 6类能支持1000Base-TX, 增强型6类以上线缆能支持万兆10GBase-T。但是要保证现有的布线系统能在将来支持网络系统的升级, 首先要保证布线系统的性能。通断仅是最基本的要求, 甚至能够通过布线系统建立千兆或万兆的连接也不能完全保证该速率的传输, 不可靠的布线系统会导致大量的丢包和重传, 占用传输带宽, 降低了传输速率。虽然我们可通过丢包率检测来进行通道的性能测试, 但是这样的检测仅反映短时间的传输效果, 不适应长期使用, 不会因为布线系统的老化和污损导致网络性能的下降, 所以进行有针对的布线系统测试是必要的。
肖建波——支持反方观点
必须要提供检测及验收报告, 才能证明综合布线的施工质量以及运行的可靠性。
正方观点是综合布线的基本要求, 如果在综合布线过程中, 这些基本要求无法满足, 仅是一个“布线”, 是远远满足不了客户需求的。客户需要的是一个质量过硬、升级方便、并能保持高可靠性的综合布线系统。
潘凯恩——支持反方观点
综合布线是计算机网络的龙骨, 属于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前期设计和施工上的缺陷必将影响后期网络的稳定性和可扩容性, 容不得马虎。
总结:从反馈的信息来看, 大家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综合布线不再是以往能通就行, 能用就行, 现在的布线系统承载的功能更多、作用更大, 特别对于大数据、大信息以及某些行业的应用, 稍微的不慎, 其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另外, 综合布线系统要考虑长远的设备更新换代后是否能够支持, 且能否确保升级后的可靠性、安全性, 这些都是现在布线系统工程要提前考量的。
■工程实施
用户如何确保布线工程项目验收合格 (随工检查、自测、施工方测试或委托第三方测试) , 哪种检测方式可以保证质量更高, 可操作性更好?
○张宜
布线工程验收主要以检测报告文档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为依据。一般情况下, 检测工作在随工中完成实施, 所以检测工作由工程集成商完成比较合适。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生质量问题或因用户需要, 也可以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 但需预留相关的测试费用作为凭证依据。
○朱立彤
为了确保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质量, 随工检查、自测、施工方测试是不可缺少的, 工程验收时也有相关要求, 符合国家验收标准要求即可通过验收。通过上述程序检测的结果是由施工方自己得出的结论, 可能有些质量问题没有反应出来。布线工程的测试对技术水平、人员、设备等要求较高, 一般的施工方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第三方认证测试单位是专业化的检测机构, 可以保证综合布线的工程质量。第三方认证测试费由业主单独立项, 不计入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费中, 保证了测试工作的客观性。第三方认证测试单位从业主方收取测试费, 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质量负责, 其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站在业主方的立场上对布线工程进行全面的认证测试, 且根据相关国家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评定。所以说, 第三方认证测试方式可以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可操作性更好。
○黄群骥
为确保布线工程项目验收合格, 随工检查、自测、施工方测试和验收测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必不可少的。随工检查是为了保证工程进度, 自测是为了保证工程的初始质量, 随时返修不合格的信息点;施工方测试则是在交付验收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杜绝在自测和验收测试期间因为整理线缆、打压标签等工作导致线缆失效的事情发生;第三方测试一般以抽测居多, 但公信力较强, 测试结果比较让人信服。这些环节都很重要, 如果非要说出具体的话,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施工方测试, 因为它是最全面、最细致的测试, 当然这要排除施工方弄虚作假、使用不适当仪器等非正常情况。
○曾松鸣
用户分工程用户 (一般是甲方的基建部门) 和最终用户 (一般是甲方的使用部门, 如IT部门等) , 他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基建部门而言, 工程顺利完成、评审合格、包括检测报告在内的文档交接清楚, 就已经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对于最终用户而言, 外表美观、系统正常使用、发生问题能够迅速修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而这些要求都需要在工程期间一一落实, 所以他们对质量的要求往往比基建部门更高。随工检查、自测、施工方测试或委托第三方测试等, 是综合布线工程中常见的检验手段, 其中随工检查用于工程期间对异常情况立即纠正, 并从中找出共性, 避免工程出现批量性的隐患或故障;自测是乙方在交付甲方验收前必做的一道程序, 即对自己完成的项目进行检测, 确保甲方验收时能够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则是甲方委托中立的第三方进行性能检测, 甲方则从第三方检测报告中判断项目的合格程度。对于综合布线项目而言, 这些检测方式缺一不可, 当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相应增加。
○房毅
其实, 只要使用合适的仪器仪表, 采用正确的测试方法, 按照标准的测试规程等, 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上述的各类检测方式都有适用的场合, 比如随工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相对而言, 委托第三方测试是对用户最容易实现的更加客观的数据。
○李超
首先, 综合布线工程的竣工技术文档包含随工验收记录。很多用户需要施工方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 而且使用经过校对过的专业测试仪, 而且测试报告不仅在于链路是否PASS, 还包含波长、损耗、极限值以及测试方向和参考电平, 每条链路都是一个单独的报告。目前, 越来越多的用户委托第三方抽测或通过全测来检验施工方的施工质量, 这样做的结果比施工方测试更为客观、公正。
○孙慧永
上述各种检测各有不同的功能, 对质量的保证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随工检查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自测与施工方测试操作较方便, 但总体来说, 第三方检测对于整体质量更具权威性。
○曹强
在结构化综合布线的施工中, 需要对堆线、穿线、长度、捆扎、弯曲、端接、接地 (仅适用于屏蔽系统) 、理线、穿线载体等工作的施工规范性和步骤进行检查, 并对施工的安全性进行检查。通常在结构化布线的某一楼层的工作区、水平区、管理区的子系统完成后, 需要对该楼层的所有信息点进行链路或信道测试。在光缆与光配件进行熔接、冷接、磨接等端接后, 也需要测试光信道, 无论铜缆和光纤的测试都需要采用专用的测试仪器, 且该测试仪器和模块在其校准的有效期内, 另外如果是采用光时域反射测试仪 (OTDR) 测试光信道, 需要与该光产品的制造商联系以获取最佳做法。在Cat.6A的铜缆布线中, 如果采用非屏蔽6A产品, 由于其外部串扰值 (ANEXT) 的余量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需要委托第三方对6A链路进行额外的抽查。上述这些是保证项目施工品质和提高验收合格率的常用方法。
○刘界民
要确保项目合格, 三种检测方法均有其需要解决问题的层面, 随工检查要及时发现问题, 快速改正;自测的成本低, 便于实行;第三方测试可以控制项目质量。
○肖建波
综合布线施工过程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过程, 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后期整个系统的使用。所以, 对施工质量的管控是一个持续的、多方检验的过程。在施工阶段, 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随工检查、自测, 以确保问题能及时地发现并得到有效地处理。施工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 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测试机构进行测试, 并出具相关的结果测试报告, 如有问题应及时更改, 直到完全测试合格为止。
○尹岗
施工材料进场时做一次抽查 (进场测试、入库测试) , 检测准备安装的电缆、跳线、插座等是否有问题。如果不是同一家厂商的产品, 最好搭上仿真链路 (三长三连) 进行检测。对于施工方而言, 随工检测、自测可以相结合, 既高效又能尽早发现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大中型业主来说, 自测是可选方案, 因为网络规模大, 自备检测工具用于验收测试, 交工后用于今后的扩容改造、日常维护和故障诊断。出于人手不足或其他原因, 最常见的做法是委托第三方进行全测或抽测。
○潘凯恩
诚然, 验收合格是工程项目的最终追求结果, 但也需要有系统性地保证综合布线的工程质量。一个合格的工程需要经过完整的流程, 各类检测应贯穿于布线项目的始终, 个人认为分类测试没有哪一项最重要之说, 其均是具有同等重要性, 区别在于施工对象, 即实施者站在何种位置, 是甲方还是乙方或者其他。
如何选择测试验收标准和测试模型?
○张宜
选择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中相关的技术条款完成测试与验收。对电缆布线系统可按照永久链路和信道的连接模型测试;光纤则以光纤信道进行测试。每一种测试模型包括的内容与指标都是不相同的。
○朱立彤
布线系统的测试验收标准可参照现行的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可选择永久链路测试模型。
○黄群骥
选择测试验收标准和测试模型不是问题。在我国境内的所有工程首先要执行国家标准, 如GB 50311-2007和GB50312-2007, 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测试验收即可, 至于采用国际标准进行测试验收, 那是锦上添花的事, 可做可不做。
○曾松鸣
测试和验收标准、测试模型应满足国家现已颁布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及智能建筑行业的相关验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等, 如果综合布线系统是为其他弱电系统 (视频监控、门禁、广播、工控、体育、交通等) 提供传输信道, 则还需满足弱电系统的验收规范。
○房毅
根据应用选择相应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及模型, 不过越来越多的用户是基于供应商的产品技术规格和自身应用选择测试标准和模型, 这样的测试模型和标准通常会更加严苛。
○李超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是目前最常用的测试标准, 另外还有一些国际标准, 如TIA 568C、ISO 11801等。在水平链路测试中, 最好选择“通道”测试模型, 这样可以全面了解跳线的整体应用性能;在干线的光纤测试中, 以一级测试 (衰减) 损耗为主, 在少数高速链路需要考虑二级测试 (OTDR) 。
○孙慧永
按照标准来看, 无论是光纤链路还是铜缆链路, 采用永久链路的测试模型作为项目测试验收界面是比较科学的。
○曹强
在综合布线的测试验收中, 须依据ANSI/TIA/EIA或ISO/IEC等常用标准对链路或信道的测试模型进行测试。这些模型包括连续性、信号导线、屏蔽导体 (仅限于屏蔽系统) 、短链路、开路、线长、回波损耗、插入损耗、近端串扰、近端串扰功率和、近端衰减串扰比 (ACR-N) 、PS ACR-N、综合衰减远端串扰比 (ACR-F) 、PS ACR-F、直流回路电阻、传播延迟、延迟偏差等。
○刘界民
采用永久链路测试, 因为信道测试无法保证用户将来会使用同样的连接跳线, 在性能上可能会有差异。测试可以参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肖建波
有些网络布线系统的施工单位使用简单的网络通断测试工具, 测试时如果网络连通灯一亮, 就认为网络没有问题, 线缆安装合格, 这样做不可取。这种测试只能说明网线连接正确且没有断路。我们知道, 计算机网络工作时要使用高速度承载很大的信息流量, 对通信线缆的要求较高, 且对衰减、损耗、速率和抗干扰都有相应的规定。
○尹岗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不是高科技, 所以应尽量选择最新的标准。至于测试模型, 由于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设备跳线可能会在使用期间经常更换, 所以应选择永久链路模型, 并以此作为验收存档数据。为保证开通链路的质量, 可以在开通前做一次通道测试 (即信道测试) , 但由于通道测试仍不能保证链路参数一定符合要求,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是对设备跳线进行测试。
○潘凯恩
建议选择《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作为验收标准, 在某些特殊项目中可另选TIA 568C以及ISO 11801标准作为备选验收标准, 在测试时选择永久链路模型进行验收。
■网络运行
如何确认布线系统符合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需求?
○张宜
根据摩尔定律, 网络的发展以18个月为1个周期。目前以太网标准IEEE 802.3已涵盖10G、40G、100G网络的内容。布线产品也是伴随网络对传输速率要求的提高而发展, 不同级别的布线系统支持不同的网络应用。我认为, 目前水平布线子系统采用6A、7、7A等级, 主干布线子系统采用OM3、OM4和单模光纤基本可以满足未来网络的发展。
○朱立彤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以满足建筑竣工使用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需要, 并在带宽上预留一定的余量, 尤其在配线子系统的缆线、模块等选用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 基本上能保证未来5年的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如果有更高网络带宽要求, 通常是更换干线子系统的光缆、配线设备, 来满足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
○黄群骥
布线系统是物理层的基础设施建设, 即使网络发展再快, 一般保证5年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需求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曾松鸣
对于综合布线系统承载的弱电系统而言, 网络系统的变化是最大的, 所以了解网络系统的短期和中期发展规划, 就能了解未来5年内应用需求的绝大多数变化情况。当然, 对于视频监控而言, 它对综合布线系统的需求变化也很快, 但由于它对传输要求的基点低, 所以目前还不产生明显的压力。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而言, 在网上可以收集到预测数据, 尽管这些数据对于10年后的前景可能不准, 但对于未来5年内的需求还是可信的。当具有规划能力的技术管理人员参考这些信息时, 就能够确认现有布线系统 (包括规划中的和纸面上的布线系统) 是否符合未来5年内的应用需求。
○房毅
系统测试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 通常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的更新也都是保持近似这样的周期, 因此, 只有使用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满足最新的标准和规范, 才可以确保系统符合今后5年网络扩展和新业务应用的需求。
○李超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一般周期在20年以上, 并且在工程完毕后尽量“少扰动”, 因为综合布线的设计思路是满足当前网络流量的要求和网络拓扑结构, 并且考虑未来的网络扩展和业务应用升级, 而水平布线应该重点考虑其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采用高等级的增强型6类铜缆来支持10G的桌面网络接入, 可保证未来几年的网络扩展和高带宽新业务的应用。
○孙慧永
按网络3~5年的更新周期来看, 布线需要采用适度超前的规划与部署, 以满足下一代网络的升级要求与新业务的应用需求。
○曹强
鉴于终端存储设备 (常见是HDD/SSD) 的结构和成本因素, 以及目前主流的终端存储设备的传输接口 (常见接口有PATA/SATA/E-SATA/SCSI/USB/1394/MSATA/PCI/mini PCI-E/NGFF等) 吞吐能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相信大多数用户端的应用带宽需求在5年内会保持在千兆的水平。以太网供电的应用会更加普及使得人们对屏蔽铜缆解决方案的需求量呈增加的趋势。主干部分由于距离因素, 常用光纤作为载体, 光纤到桌面的应用会慢慢普及, 而光传输通常是由光收发器的性能来决定传输带宽, 从目前光收发器的发展来看, 相信绝大多数主干端的应用带宽需求在5年内会保持在万兆的水平。
数据中心发展的速度迅猛, 以往数据中心大约80%的流量来自于接入层 (EDA) 、汇聚层 (HDA) 、核心层 (MDA) , 大约20%的流量来自于EDA之间。但是由于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To R布线架构的日趋完善, 无论是EDA之间、EDA到HDA交换机、HDA到MDA交换机横向和纵向的带宽, 相比之前的需求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虚拟化的普及, 未来大约80%的流量来自于EDA服务器之间, 因此, 现在常见的万兆带宽可能会在核心层出现流量瓶颈。预计5年后, 数据中心会有40G带宽甚至更高的需求。另外, 数据中心的铜缆传输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无论是在EDA、HDA还是EDA、ZDA内, 高可靠性的40G铜缆解决方案也会成为另一种趋势。
○刘界民
在设计布线系统时, 要规划和预期业务应用的需求增长, 同时要关注当前布线市场的发展趋势, 多了解新技术、新应用, 选择合适的方案。
○肖建波
综合布线行业提出的口号是“光进铜退”, 主产品在后期将作为综合布线主流, 在设计布线系统时, 要考虑到后期的发展需要。
○尹岗
5年内的网络扩展一般体现在规模和速度上, 这主要针对机房布线, 特别是数据中心布线, 设计时应适当留有余量。
○潘凯恩
从网络层来看, 网络传输设备和应用系统大约以3~5年为一个升级或更新周期, 在设备升级和扩容时, 原有的布线系统能否胜任, 这取决于应用流量的增长趋势, 即对于不同用户来讲, 如果业务信息化规模和组织扩展以翻倍的方式递增, 也需要保证布线系统在设计上留有余量。
如何确认布线系统符合今后20年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需求?
○朱立彤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很难确保何时因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或用户自身的需求, 有可能采用无线网络。
○黄群骥
现在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 对带宽的要求日新月异, 3~5年的预测还算比较适用的, 10年后的情景很难预测, 所以说布线系统符合今后20年网络扩展与新的业务应用需求是不成立的, 除非是在20年后满足传统业务的需求, 则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曾松鸣
综合布线系统在20年内能否符合业务应用需求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布线系统而言, 系统结构、产品等级、点位布置已经固定, 在此基础上如果分析现有系统能否在未来20年内符合业务应用的需求, 可根据所在企事业的发展规划、所在建筑, 结合相关应用 (如:网络、电话、视频、音频、控制等) 的发展趋势, 就能得到所需的数据, 加上前瞻性分析, 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而对于正在规划中的布线系统而言, 系统结构、产品等级、点位布置等技术参数需要进一步展开分析, 所以它是在预测的基础上而形成。当然对于所面对应用的分析、企业规划、发展趋势的收集必不可少, 还需要考虑到实施过程中人的想法也是随时在改变, 其因素可能会导致规划工作整体失败。这就要求规划人员能够从技术、心理层面进行前瞻性分析, 从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规划时的系统可满足各种变化, 达到在实施完毕的系统略有超前, 在5年后的系统应符合应用需求, 在20年内仍然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目标。
○李超
20年的时间, IT网络需求会成倍增长, 综合布线系统需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较多采用兼容未来高速网络的技术和产品, 能方便地升级到未来的40G、100G等高速网络的应用。
○孙慧永
对于网络技术更新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 能肯定的是, 作为布线系统可以确保在今后的20年内, 在现有等级上还能继续使用, 具体会应用什么新的业务不好预测。
○曹强
在未来20年内, 综合布线发展水平应用可能会达到万兆的带宽需求。在数据中心是, 未来的带宽需求会普及40G并达到100G的水平, 并可能在HDA引用动态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概念来缓解核心层的流量瓶颈。
○刘界民
很难去简单推测网络发展20年后的样子。从目前的产品和技术来看, 单模光纤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理论上带宽是无限的, 随着设备的升级, 带宽也可随之升级。
○肖建波
综合布线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 20年是一个较长的周期, 很难准确地做出判断, 只能在设计初期尽最大努力去考虑后期新的业务需求, 延长综合布线系统的使用期限。
○尹岗
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布线一般针对水平桌面用户, Cat.5e可以稳定支持1G, 超过20年的布线可以使用Cat.6A, 其支持10G到桌面没有问题, 足以应对未来30年甚至更长的“单点”用户带宽需求。如果使用光纤, 20年内可以考虑使用OM3多模光纤, 超过20年则需要单多模光纤同时布放, 或先期布放OM3光纤, 后期再更换单模光纤。但对于数据中心布线而言, 能支持20年布线不变的只有机房布局和可重复性使用的“管槽桥架系统”, 布线系统无法满足这么长的时间, 除非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和设备, 但这不符合性价比指标。
○潘凯恩
20年的时间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 在项目设计选择时更多是考虑投入产出比, 一般考虑10~15年的布线系统寿命为佳, 在此前提下, 要综合考虑网络后期发展和成本因素。
布线系统投产运行3~5年后, 怎样为了升级扩容或为达到高可靠性再次认证传输性能?
○张宜
布线系统产品的质量一般保质期可达到10~15年, 甚至更久。但是由于布线环境发生变化, 工程施工存在隐患, 产品本身出现质量问题等原因, 都会造成网络的传输质量下降。为判断布线系统运行的状态和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可以对原有的信息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测, 用所测指标参数值和标准值进行比对, 确定产品是否要进行升级与更换。
○朱立彤
如果是系统小范围扩容则不需要再认证传输性能;如果系统扩容范围比较大, 则需对扩容部分的布线系统进行认证传输性能。在网络传输速率升级时, 需要对原有布线系统进行再认证传输性能, 确保原系统满足网速升级的要求。对有高可靠性要求的布线系统, 应每隔几年对布线系统进行再认证传输性能, 确保缆线、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连接器件的性能及系统的连接仍满足网络系统运行的需要。
○黄群骥
布线系统投产运行3~5年, 正常情况下应该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发展, 否则说明设计起点太低。在使用情况下对综合布线传输性能再认证的难度比较大, 除非冗余量较大。
○曾松鸣
当系统运行3~5年后, 规划、资金、施工等原因所造成的不足 (容量不足、可靠性问题等) 已经暴露, 系统有可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在升级改造之前, 同样应进行现有系统认证、规划和前瞻性分析。这时需要确定升级目的、追加投资、工程量、施工可能带来的损失、希望达到的水平 (系统等级、满足年限) 、对未来的预测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结合上述规划方法进行论证。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这时的工程有进入改造项目范畴 (除非是在预留的空间中进行扩建或升级) , 其施工难度可能远高于新建工程, 甚至是要在不影响现有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 所以工程量计算会成为制约项目升级能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确定施工方能力的重要因素。
○李超
建设初期必须要考虑性能的余量, 也要考虑空间的余量。对于光缆, 一级测试已发挥不了作用, 必须引入二级测试 (OTDR) 结合一级测试, 检测是否有扩容后异质光纤、熔接点损耗超标、光纤裂纹等问题。
○孙慧永
用户如果对网络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建议在运行3~5年以后对性能进行抽测, 以确保线缆的性能与初安装时没有明显的降级, 确保后续升级与扩容的整体网络质量。
○曹强
如果因为设计时对带宽需求考虑不足或是施工的不严谨, 这些风险可能造成较大的改建成本甚至损失。因为, 通常软件在IT包里的寿命最短, 只有3~5年, 硬件在IT包里的寿命只有5~7年, 而综合布线这类基础设施的寿命需要考虑10年甚至25年之久, 在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时, 应该考虑到未来更高带宽的需求, 并给出适当的冗余。综上所述, 这些是实现高可靠性再认证传输性能的基础, 后期运维期间同样需要依据上述的基础进行。
○刘界民
在扩容前可以进行重新认证检测, 调查研究扩容的可行性。例如, 网络带宽要从千兆升级为万兆时, 可以对现有的永久链路做万兆的认证测试, 分析是否符合新的应用。
○肖建波
3~5年对于综合布线的发展应当说是一个不短的周期, 只有大量使用光纤传输, 才有可能保证网络升级扩容和传输性能。
○尹岗
投运早期的设备容量和速度都没有达到布线系统支持的最大符合能力, 此时即便存在一些问题也可以稳定支持前期应用, 3~5年系统升级或扩容对布线系统的潜力进入“考验期”:一方面系统本身存在先期未发现的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材质老化、结构人为变更、大量“新”跳线接入系统设备的状况, 这些都有可能令系统的“潜力”受到损伤, 所以在新系统或升级系统投运之前, 须对布线系统进行再认证, 首先是针对新的高速应用进行参数认证,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100%的完好率和可靠性。
○潘凯恩
测试设备的更新使得对原有测试数据进行软件层面的再认证成为可能, 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无需再将原有系统逐个现场重新进行认证测试, 推荐80%的链路运用软件进行再认证, 而20%的链路, 特别是重要链路进行现场实测, 以兼顾扩容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如何保证布线各个子系统始终保持高可性高品质?
○张宜
从项目规划到工程验收始终掌控每一个建设环节的质量。在系统运行阶段, 规范和有效地维护, 并提升管理与维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
○朱立彤
布线系统施工应按设计图纸进行信息插座、配线设备、机柜、管槽的布置, 按照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的要求进行信息插座、配线设备、机柜安装、缆线敷设和保护, 并做好配线设备、缆线、信息点等设施的标识和记录, 保证各子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工程验收, 提供完整的竣工资料。在布线系统的运维期, 管理维护人员应对布线系统进行动态管理, 当配线子系统信息点的用途、配线架的跳线连接、干线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配线架的跳线连接发生了变化, 应及时对原标识和记录进行相应修改, 对这部分原竣工资料也需进行相应修改, 为日后维护和管理带来方便。通过控制好施工、验收、运维管理工作, 可以保证布线各个子系统始终保持高可性与高品质。
○黄群骥
先进的设计, 优质的产品, 合格的施工, 认真的检测, 良好的运维。
○曾松鸣
最简单的方法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整个项目的全程 (从规划、产品选型到维护、消亡)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行的做法是设定多个质量控制节点, 确定每个节点的质量控制要求, 借助于节点控制使“推理”中的工程质量得以保证。同时伴之首件负责制、随工检查、自检、第三方检查、定期维护等手段, 使潜在的隐患浮出水面, 调整质量管理措施使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能长期保持高可靠性和高品质。
○房毅
首先要选择高性能的产品, 同时要有好的安装商, 安装完成后要按照严格的测试流程进行系统测试, 并且要求用户有良好的使用和维护习惯, 这样才可以确保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和稳定的运行。
○李超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遵循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尽量减少后期综合布线的扰动, 并且保证后期系统的平滑升级和扩展。在综合布线设计建造完成后, 子系统运行是保持高可靠性与高品质的前提保证, 也是运维过程中需要切记的。
○孙慧永
严格按标准管理流程对布线系统进行管理与标识, 定期抽测产品性能, 促使系统在生命周期内保证良好的品质与可靠性。
○刘界民
首先, 要选择可靠的产品品牌, 保证产品质量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其次, 施工安装的过程要规范专业;再次, 系统在日常运营管理时要有规范的MACs (移动、添加和变更) 流程。
○肖建波
减少变更, 这是在综合布线设计建造完成后, 子系统运行保持高可靠性的前提保证。当然要减少这样的变更还要看综合布线前期规划设计的余量和兼容性。
○尹岗
除了把好选型测试、入库测试、随工测试/监理测试、验收测试、开通测试、诊断恢复测试、再认证测试等“流程品控”关口外, 定期维护是确保系统高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需不懈地坚持。
○潘凯恩
对于布线系统而言, 通常, 后期使用维护中的永久链路部分问题相对较少, 而在管理人员和用户可能接触到的子系统容易出现管理和质量问题, 这需要大力加强管理维护中的标准化概念, 强调维护流程并对用户进行培训, 不轻易自行处理问题, 不按原标准管理各类子系统。
电子配线架是否能够辅助运维期的质量控制?
○张宜
电子配线架是为了提升网络与布线的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 降低运营成本, 对布线系统本身的质量控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智能布线系统的采用反而会给布线系统的运行带来新的质量控制点, 其中包括了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朱立彤
综合布线系统运维工作负责系统的安全运行、设备连接的变更、定期的检测与维护、故障的消除等。电子配线架是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管理工具, 它可实现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智能管理, 包括实时监测链路的通断、端口的变更、识别终端的非法接入。电子配线架满足综合布线系统运维工作中重要的安全运行、设备连接的变更等方面管理的需要, 能够很好地辅助运维期的质量控制。
○黄群骥
电子配线架是为辅助运维而研发, 但是, 所有运维都离不开负责任的运维管理人员。
○曾松鸣
电子配线架对于运维期的质量控制会有一定帮助。例如, 运维期最常见的现象是跳线混乱, 甚至到了不敢插拔跳线的地步。这就意味着许多运维人员在插拔跳线时不留记录或记录不全, 如果采用电子配线架, 能够在跳线两端被插拔的瞬间就记录新的跳线状态, 而运维人员则可以对电子配线架中的记录进行人工确认。对于运维人员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管理方法。
○房毅
电子配线架对于运行维护的管理会有些帮助, 对于质量控制没有更多的价值, 质量应该还是以好的产品、好的安装工艺等作为基础元素。
○李超
电子配线架对于物理层的中继设备和连接线缆的管理, 通过流程化电子工单、跳线记录自动化、物理资产信息化, 辅助运维期的质量控制, 减少人为误操作、记录紊乱等现象。
○孙慧永
智能布线系统采用实时监测与扫描, 如果产品本身有明显的质量问题, 如接触点的断开导致系统报警, 从某一方面来说, 对本身质量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但个人认为, 智能布线系统最大的价值在于基础设施的监测与完善管理。
○曹强
TIA 942对四级机房的标准要求是有4个9的可用性 (99.995%) , 在国家标准GB 50174-2008对A级和B级机房分别提出了“宜”和“可”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 在数据中心里, 电子配线架既是实现辅助运维的工具, 也是提高机房可用性、降低宕机时间的有效工具。在楼宇布线中, 电子配线架同样是辅助运维的有效工具。据统计, 在IT没有采用电子配线架的环境下, 运维成本可能占到总成本的70%, 甚至会更高。究其原因, 电子配线架的功能主要是物理链路侦测, 同时辅助管理人员管理规划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点数量、拓扑结构及线路走向。电子配线架具有管理软件的资源统计分析功能, 可实时统计配线架端口占用、交换机端口占用、机架空间资源占用等信息, 以协助管理人员进行设备装机规划, 还可以记录综合布线系统的各种工作状态, 以便管理人员查询, 并提供查询定位功能, 包括信息点平面定位、机架端口定位等, 以协助管理人员进行快速端口定位。管理软件会提供实时日志, 并通过SMTP服务器实时向管理人员发送事件邮件。所有这些使得运维的质量得到提高, 并很好地控制运维成本。
○刘界民
电子配线架的特性可以配合系统在日常运维管理时对MACs (移动、添加和变更) 进行记录。它具有实时记录、主动记录的特性, 这是传统人工记录无法做到的。
○肖建波
电子配线架具有实时性、逻辑性、集中性、安全性等优点, 对运维期的质量控制有相当好的辅助作用。
○尹岗
电子配线架对于及时发现变更、失效、错误等问题很有效。
○潘凯恩
电子配线架改善了维护的难度, 节省大量的人工和时间, 是辅助运维期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
■产品质量
进场测试能保证施工材料质量吗?
○张宜
布线产品质量与制造工艺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布线系统的性能指标。当然, 施工的操作规程与规范化也会影响测试的结果。所以布线系统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全面质量控制的过程。
○朱立彤
线缆与连接器件所附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且附有本批量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 进场测试能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黄群骥
施工材料质量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十分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进场测试, 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材料质量。
○曾松鸣
进场测试是区分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于许多工程而言, 进场不做产品测试, 到工程自测、验收时测试不合格, 再来判断是产品问题还是施工问题十分困难, 因为综合布线的缆线是敷设在天花上、地板下和墙壁上的, 基本无法在工程后期再将缆线拆除检查。而施工中的问题如果与材料的问题混合在一起, 将导致工程无法竣工。如果能在材料进场时进行测试, 使具有质量保证的产品进入工程, 可排除因产品而导致的工程不合格, 一方面使工程合格率明显上升, 另一方面加快故障排除速度。进场测试在理论上能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但现实中还是有难度的。施工材料质量控制最理想的方式是全部进行测试, 但缆线、模块目前没有合适的无损测试方法, 所以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中提出的是抽检方式, 通过推理确定施工材料质量是否合格。对于质量管控严格且能够保证产品长期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商而言, 这无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质量保证方案。
○房毅
进场测试, 可以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确保到货产品与定购产品一致, 并且了解产品在安装之前的基本性能, 也可以用来验证实际的安装效果。
○李超
进场测试是综合布线工程在施工前不可缺少的步骤,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一些产品在运输或者保管过程中受到的损失, 但是材料质量不能完全靠进场测试来控制, 还是要从品牌和采购的角度去保证材料的质量, 如找知名品牌或信誉较好的代理商。
○孙慧永
进场测试需要掌握科学的抽样测试方式, 可以在项目施工前期发现潜在的风险, 对材料质量的检测有一定作用。
○曹强
首先还是需要从品牌和采购的角度去保证材料的质量。通过进场测试来保证材料质量的方法有些滞后且不太实际, 除非像跳线这种可以在进场的同时进行的产品检测。
○刘界民
首先要选用品牌产品, 质量高度一致;其次在产品进场时, 要进行进场测试, 这样也可反映出产品的质量。
○尹岗
进场测试需要按照元件级测试和兼容性测试要求才能保证选材的质量。元件级测试是针对电缆、跳线、模块单独进行的“分立”质检, 确保与出厂质量指标相吻合, 兼容性测试是将电缆、模块、跳线等搭接成仿真链路进行的兼容性测试 (Cat.6/Cat.6A各厂商产品存在不兼容的问题) , 确保自选产品的兼容性、一致性、可互换性。避免因后期安装高速设备时出现误码率偏高甚至无法连接等问题。对于Cat.6A支持10GBase-T应用, 则可以考虑进行“六包一”测试。
○潘凯恩
进场测试可以有效避免因后期验收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的不必要返工, 强烈建议执行进场测试。
如何根据进场测试结果对质量进行评价?
○张宜
按照国家标准要求, 原则上, 系统工程安装质量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结果为合格;被检项的合格率为100%, 则工程安装质量合格。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 无法修复的链路、信道或不合格线对数量有一项超过被测总数的1%, 则判为不合格。在光缆布线检测时, 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信道无法修复, 则判为不合格。对管理系统还应该按照专项进行验收。
○黄群骥
测试若都合格, 一般可以认为是合格产品。如果有不合格产品, 则加倍抽测, 在加倍抽测批次中还有不合格产品, 则认定该批不合格。
○曾松鸣
建议依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划》GB 50312-2007的要求对产品进行进场抽检, 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 这样的评价方法基本上能够符合现场的实际需求。
○李超
知名综合布线品牌的包装箱上都有防伪编号, 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质量的控制。
○孙慧永
可以设定CPK门限值,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正态分布分析, 了解本批次产品的总体质量状况。
○曹强
首先根据品牌的防伪手段保证产品为正品;其次如果有进场测试, 应根据测试结果来判定链路是否合格, 安装质量是否过关。
○刘界民
如果被测试的产品通过测试, 但是余量低, 可以重新测试核对。遇到不通过测试的产品, 要求返回厂家更换。
○尹岗
元件级测试和仿真测试如果指标都通过, 且NEXT近端串扰、RL回波损耗、插入损耗IL三个参数均有1.5d B以上余量, 则可放心使用。
如果实施进场测试, 如何确定抽测比例?采用何种测试模型较好?
○张宜
布线系统工程质量的测试不存在抽测情况, 为了保证布线系统的可靠运行, 必须对每一个信息点构成的永久链路都进行测试。当测试的结果达不到100%通过时, 可根据测试报告结果, 在工程验收时, 由工程验收小组提出抽测, 抽测的比例不超过信息点总量的10%, 最好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抽测。工程测试原则采用永久链路的连接模型。
○朱立彤
从批量中任意抽取三箱电缆各截出90m的长度, 加上工程中所选用的连接器件按永久链路测试模型进行抽样测试。跳线按5%的比例进行抽样测试, 采用永久链路模型进行测试。
○黄群骥
抽测比例不用太大, 按1%~3%即可, 但要增加随机抽测次数, 随机抽测的数量越小, 则效果越好。
○曾松鸣
对于乙方自测试而言, 建议进行全检性能测试, 以确保抽测合格。对于验收测试而言, 建议依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的规定确定抽测比例。至于测试模型, 信道测试无疑是价格便宜、性能指标比较宽松的, 但它的缺点是一旦更换跳线或将跳线两端对换都不能保证再现原有测试数据, 许多单位在使用后还需检查系统的参数时将失去对比的依据。为此, 建议采用永久链路测试, 而跳线则单独进行产品级性能检测。
○房毅
不确定,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即可, 单纯测试产品即可, 可以使用基本链路模型。
○李超
目前, 常见的进场测试有线缆测试、跳线测试和外部串扰测试, 测试一般按照2%~20%的比例进行抽测。
○孙慧永
关于抽测比例控制, 可以参考设备厂家的推荐比例, 也可以按统计学原理来确定比例。测试模型采用永久链路比较合适。
○曹强
综合布线每个链路都需要单独的检测报告, 100%进行检测最好。
○刘界民
测试可遵循《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的要求进行。
○肖建波
合格率就是通过率, 监理可以监督测试过程, 并且可以按照3%~5%进行抽测, 若发现问题, 可适当提高抽检比例, 目标是100%的合格。
○尹岗
进场测试可以使用测试元件级参数的适配器进行测试即可, 以电缆为例, 剪下100m电缆, 两端剥去胶皮, 仪器选择100m电缆测试标准, 然后直接将电缆插入适配器上面的8个电缆孔进行测试即可。对于兼容性测试, 建议选择永久链路模型, 采用三长三连方式, 辅之以跳线的元件级测试, 可保证100%达标;也可选择通道模式, 采用三长四连方式, 不保证100%达标。
○潘凯恩
由于施工所需材料器件数量巨大, 可采用抽测的方式, 一般建议抽测比例在5%左右。测试模型宜采用三长三连, 或三长四连的方式进行。
铜缆与光纤测试需要使用那些测试工具?有什么要求?
○张宜
性能指标测试采用电缆测试仪和光纤测试仪, 但是要注意仪表的使用精度。仪表的精度分为II、III、IV三个等级, 分别对应于D、E、F级别的布线系统。
○朱立彤
铜缆测试仪表可测试FA级及以下各级别铜缆布线工程的各种电气性能。光纤测试仪表可测试OM1、OM2、OM3、OM4及OS1、OS2光纤布线工程的光纤传输性能。
○曾松鸣
铜缆测试用的测试仪器建议分两级:通断测试和性能测试。通断测试采用通断测试仪对所有的双绞线进行测试, 确定所有缆线没有出现线序错误、断线等低级错误, 在此基础上使用性能测试仪进行标准所规定的各种参数测试。光纤测试所需的测试仪器比较多, 如测光纤通断的光纤测试笔、测光纤接口表面是否有灰尘或划痕的光纤端面测试仪、测光纤信道衰减总量的光纤衰减测试仪/光纤衰减测试组件、测光纤信道各部分损耗曲线的OTDR测试仪等。
○房毅
光源/光功率计和一些辅助活动连接工具, 如果有单模或长距离需要, 也可以使用OTDR。
○李超
需要线缆性能认证测试仪表, 较为常见的是Fluke系列的测试仪DTX1800等, 可存储千条链路测试报告。常用的光纤测试工具有光功率计、光时域反射仪。
○孙慧永
铜缆采用手持式线材测试仪比较方便快捷。光缆采用光源与光功率计或OTDR测试比较方便。
○曹强
采用Fluke测试仪器, 可以检测性能及导通性及断面等。
○刘界民
铜缆可采用通断测试仪、寻线仪、认证测试仪来检测。光纤可采用红光源、光纤显微镜、光源光功率计、OTDR回波测试仪来测试。
○肖建波
较为常见的是Fluke系列的测试仪, 可以检测铜缆、光缆, 可存储千条链路测试报告。
○尹岗
铜缆质量认证因为涉及参数指标, 必须使用认证级别的电缆测试仪, 精度要求IV级 (Cat.7及其以下级别) 或V级 (Cat.7A) 。由于Cat.8还没有正式发布, 精度标准还没有规定, 此处暂不给出建议。光纤测试传统的要求是损耗测试, 又称为一级测试 (Tier1, T1) , 但传统测试不能保证高速光纤开通误码率达标, 故TIA 568C/ISO 11801均升级了测试要求, 也就是二级测试 (Tier2, T2) , T2测试是在一级测试的基础上扩展进行OTDR测试, 并进行质量判断, 也就是:T2=T1+ (HD) OTDR+Event Judgment。其中, OTDR就是光时域反射测试, (HD) OTDR是指高解析度的OTDR, 原因是数据中心高速光纤长度补偿, 但可能存在多跳接和短链路, 甚至要求评估短于1m的跳接线两端的连接质量。故事件死区和衰减死区的要求较高, 动态范围要求不高;Event Judgment (事件判断) 则要求对链路中的连接事件进行判断, 一般要求是:机械连接器损耗不超过0.75d B, 光纤熔接点不超过0.3d B, 光回波损耗 (ORL) 不超过-20d B/-35d B (MM/SM, ISO要求) , 行业建议是ORL最低-35d B。
○潘凯恩
铜缆建议采用福禄克DSX-5000线缆认证分析仪。光纤建议采用福禄克Certi Fiber Pro光缆测试仪进行光纤一级测试或Opti Fiber Pro光缆测试仪进行光纤二级测试。
■测试验收
根据工程概算和预算定额确定测试工时与费用?
○张宜
是的, 布线工程测试的概算、预算定额在土建与通信行业中都有相关的规定, 且可以套用。
○朱立彤
测试费用按照各地方政府规定的取费标准计算出来。
○黄群骥
工程概算和预算定额确定测试工时与费用往往偏低, 需要补偿不少, 一般按每点多少元计算, 量大单价低, 量小单价高。
○曾松鸣
如果能够配备专门培训和考证的概预算人员, 根据工程概预算软件确定工时和费用, 实施工料分离的计算模式, 对于综合布线工程而言是最理想的, 但是综合布线工程至今还不是一个作业方式稳定的工种, 许多新的施工技术仍然在不断引入和翻新, 如圆型理线工艺、方型理线工艺、一步法双绞线敷设工艺、两步法双绞线敷设工艺、各种模块的不同端接工艺等, 它们给工程定额的制定带来了许多麻烦。所以, 使用工程概预算将是综合布线工程走向正轨的重要一步, 而前提是综合布线工程定额已经完善。
○李超
根据工程概预算确定出测试工时和费用很有必要, 一般在工程报价时, 可以将综合布线系统使用材料单价与人工费组合而成, 其中人工费中包含施工费和测试费用, 测试费用确定测试的工作量与工时。
○孙慧永
对于布线类测试, 预算时可根据测试总量及单位测试费用进行计算。
○刘界民
自测费约为材料费的1%, 第三方检测费约为材料费的3%~5%。
○肖建波
在工程报价时, 可以将综合布线使用材料单价与人工费组合成综合单价, 其中人工费中包含施工费和测试费用, 实际工程报价中, 这个测试费用的人工量较大, 但是很有必要。
○尹岗
测试工时一般可以按照电缆500条/天, 光纤T1-250条/天, 光纤T2-200条/天进行计算, 测试成本电缆5~15元/条, 光纤10~20元/条计算。
如何保障全程施工的质量?监理部门如何参与检测工作?
○张宜
施工企业对工程从产品选用、施工组织、施工计划、施工流程、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监理部门对检测工作及检查测试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朱立彤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全过程应遵循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做好随工检查、自测、系统测试工作, 以保证全程的施工质量。监理部门负责组织检测工作, 确定测试项目, 监督测试过程。布线工程的总体是否合格应依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的竣工检测综合合格判定规则来确定。
○黄群骥
保障施工质量是基本要求, 但考虑实际情况又是复杂的问题, 比如设计方案、产品质量、施工队伍、工程造价等。只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实施, 质量应该能够保证。监理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仅起到监督检查作用, 真正施工质量的好坏还是由施工方决定。布线工程的总体合格率是整个项目的综合反映, 一般应该在99%以上。
○曾松鸣
监理是接受甲方聘请、专门监管工程质量的机构。对于综合布线工程而言, 如果甲方打算完成一个质量较好的项目, 就需要配备具有丰富的综合布线监理经验的专业监理队伍。他们从施工伊始加入, 直到工程竣工为止, 对综合布线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可依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12-2007) 及相关的各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并据此评判综合布线工程是否合格。
○李超
综合布线工程中的每条链路都需要单独的测试报告, 通过率就是合格率。监理可以监督测试过程, 并且按照3%~5%进行抽检, 如果不是100%合格, 就应当适当提高检测比例, 保证100%合格。
○孙慧永
可以要求施工方做随工检测, 若发现问题, 可以及时处理。监理可参与过程抽测, 验收前由监理作整体测试, 以保障最后完工的性能要求。通常情况下合格率不能低于95%。
○曹强
综合布线每个链路都需要单独的检测报告, 通过测试以保障施工的质量, 监理可以监督测试过程, 并且按照3%进行抽测, 若发现问题, 可适当提高抽检比例。
○尹岗
只要坚持选型测试、进场测试、随工测试/监理测试、验收测试、开通测试即可保证全程施工质量。
检测指标达不到规范要求或测试不合格比例较高时, 如何制定问题解决流程?
○张宜
建设方或工程验收小组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集成商、监理单位查找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行整改, 整改完成再进行测试, 直到性能指标达到合格。
○黄群骥
布线不达标的可能性很少, 除非是特殊情况或工程质量确实很差, 比如说在机房中经常遇到的短跳线就很难测试通过。其他情况应该分析原因, 找出问题。
○曾松鸣
现场检测指标达不到规范要求或测试不合格比例较高, 意味着一次性施工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 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整改使之合格。首先, 需要确定是否存在批量性的不合格现象, 如果存在需立即解决。其次, 在测试时应尽量做到批量测试, 对不合格的测试记录进行集中处理。再次, 所有故障排除的记录应长期保存, 并随时可以调取, 这将有助于排除疑难杂症。
○李超
施工方要有链路检测报告, 用户可以委托第三方再次全部检测或部分抽检, 如果检测指标达不到规范要求 (常见的问题是铜缆双绞线模块卡接、施工链路的弯曲半径问题、线缆捆扎过紧) , 需要逐个进行排查, 且需要一定的工作量, 没有捷径可走。
○孙慧永
如果不合格比例超过5%, 要求系统集成商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 可通过重新打线或更换材料等方式处理。
○刘界民
首先, 检查测试方法是否规范;其次是校准核对测试仪, 排除测试仪问题或更换测试仪对问题点重新测试;再次, 检查安装是否符合厂家产品安装规范;最后, 检查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肖建波
在实际工程案例中,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尤其是大规模的综合布线项目中, 施工方首先要对每个链路做检测报告, 用户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全部检测或部分抽检, 现实中, 我们会发现个别链路问题, 常见的是铜缆模块卡接不好或线路施工弯曲半径问题等, 需要逐个排除。
○尹岗
GB 50312-2007要求进行诊断、定位和修复, 常见问题是打线、拉线不合格;其次是模块质量本身不合格, 严重时甚至需要更换布线电缆, 这可能会影响系统开通时间。对发现问题的链路必须进行全面复检而不是抽检, 直至100%合格为止。
■日常运维
日常维护阶段, 高可靠性布线系统宜多长时间按照一定的信息点比例进行一次抽测, 为什么?
○张宜
没有这个要求。
○黄群骥
合格布线系统的可靠性是很高的, 如果不是在使用维护中损坏, 3~5年应该没有问题, 但在验收初期可能会有一些施工稍差的信息点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 所以在运行半年后一般很少再进行抽测, 即使抽测也很少会发现问题, 但在系统升级时, 最好进行一次性能抽测, 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曾松鸣
早在十多年前, 使用单位就已经开始在运维期间定期对综合布线工程进行抽测, 以确定性能、可靠性、故障概率的变化趋势。对于使用单位而言, 所希望的是综合布线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地保持高速信息传输功能。为此, 综合布线系统的当前性能将会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在运维期间, 双绞线及光缆大多处于传输状态, 这意味着不适合将所有的缆线全部进行抽测, 而定期抽测对应用不会带来明显影响, 所以综合布线工程有必要进行运维期间的抽测。
○李超
综合布线系统在工程完毕后尽量“少扰动”, 系统本身就处在不间断工作状态中, 质量保证主要是施工前的进场测试和施工后的工程项目验收测试。但由于布线系统经常存在增减、扩容、速度升级等活动, 定期检测是防止信息化问题发生的方法, 一般建议2年左右进行一次抽测。
○孙慧永
建议每年定期检测一次, 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稳定性, 比例可以根据自己对网络要求的大小或抽样统计分析级别制定。
○刘界民
建议每年抽测比例为1%~2%。通过抽测, 可以判断产品在长期使用中是否存在结构缺陷, 是否被污染、被氧化等问题的发生。
○肖建波
高可靠性布线系统, 正常情况下都是在不间断的工作, 为什么要进行抽测, 这些工作都应当是在交付使用前完成, 后期应当坚持“少扰动的原则”。
○尹岗
在日常维护阶段, 最常用的检测是对拟用/备用跳线进行进货测试, 保证100%链路合格率。
对整个布线系统, 一般建议是1.5~2年进行抽检或轮检, 抽检比例不小于30%, 轮检则是全检, 考虑到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可采用轮检的方法。
○潘凯恩
关键链路建议1年左右进行一次抽测, 2年左右对用户链路选择性测试, 主要针对业务重要性较高的部门信息节点。综合布线性能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这与人为因素、机房环境、器件质量均有关系, 需要定期抽测。
需要检测哪些项目?
○张宜
不同等级的铜缆和光纤布线系统, 在不同的通信业务应用时, 有不同的测试项目。屏蔽布线系统有关于屏蔽特性的一些指标要求;铜缆布线系统除了接线图、长度要求外, 还包括衰减、近端串音、近端串音功率和、衰减串音比、衰减串音比功率和、等电平远端串音、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回波损耗、传播时延、传播时延偏差、插入损耗、直流环路电阻、耦合衰减、不平衡阻抗等指标;光纤布线系统主要考虑长度、光纤衰耗、极性等传输性能。
○黄群骥
系统升级所涉及的指标都应该测试。
○曾松鸣
从理论上说, 所有的检查和测试项目均应进行, 但运维期间是以应用为主, 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到检测中去, 所以建议进行关键项目的检测, 如桥架平整度、标签标识、跳线性能、双绞线的永久链路、未使用光纤纤芯的端面清洁度、未使用光纤的传输性能、电子配线架的异常报警、布线管理软件中数据正确与否等。另外, 运维期内还有一项需要检查 (不是检测) , 即应对故障的应急解决方案及其可操作性。
○李超
需要定期检测综合布线系统变动、新开通、升级扩容点的性能指标。
○孙慧永
主要检测传输性能。
○刘界民
参考GB 50311-2007、GB 50312-2007做常规认证测试即可。
○肖建波
日常维护是指综合布线系统在正常运行期间, 定期进行保养和检查。一般每隔一月或数月就进行一次。检测项目包括:清除机柜内外综合布线系统上的灰尘;检查弱电间网络交换设备、信息点、模拟电话线路运行情况;检查综合布线桥架的平整度, 如果发生形变、支架螺丝脱落等与安装图纸不符合的情况应立即修复, 以免桥架断裂或脱落致使信息业务中断;使用性能测试仪对铜缆信道和未使用的光纤信道进行抽检, 测试方法为永久链路测试和所用跳线的性能测试, 并与原始记录进行核对;检查双绞线、面板、配线架、跳线上的标签, 将脱落的标签补全, 将粘连不牢的标签重新粘贴, 更换有损伤的标签。
○尹岗
抽检/轮检采用永久链路模型进行测试即可。光纤则是复检T1/T2, 对测试结果可以与前期测试结果进行比对, 了解参数变化的趋势。目前, 对数测试仪软件都具备参数比对功能。
○潘凯恩
双绞线主要检测性能的相关参数, 如近端串扰、回波损耗、衰减等。光缆主要检测总损耗和事件损耗以及反射。
文档如何备案和更新?
○张宜
布线系统文档采用文本与电子文档或其他的手段进行归档, 主要考虑便于保存与查找。
○黄群骥
综合布线最难的就是管理, 而管理中最容易疏忽的就是文档的更新和备案, 因人为因素较多, 如果能减少人为因素, 文档的备案和更新就会好很多, 比如电子配线架系统。
○曾松鸣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文档在进场时就应该启动, 直到退场为止, 每天甚至每时都应完善施工文档。即使竣工后, 如果有需要补充的文档内容, 也应对文档进行更新。对于竣工文档, 作为施工方应备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是根据标准或工程规定所需的文档;另一种内部文档, 将施工过程中与该项目相关且与今后可能产生的维护相关的内容全部包含进去, 当然也包含各个版本的配置清单、报价单、成本/利润分析和解决方案, 确保今后能够查阅到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 而不是靠人的记忆恢复当时的场景。
○李超
综合布线系统文档管理内容包括布线设计施工图纸、验收测试报告、综合布线端口对应表和后期维护变更。这些文档是必须备案和及时更新的, 一般管理方法有智能管理和物理管理两种。物理管理涉及大量工作, 会有人为误差, 难于查找。目前, 智能管理方式越来越普及, 主要是结合电子配线架硬件和布线管理软件, 基于软件数据库和CAD图形软件, 以智能化和图形化记录布线设计施工图纸、综合布线端口对应表, 并自动化记录维护变更情况。
○孙慧永
文档的备案与更新需要制订统一的管理流程并严格实施。
○刘界民
施工方要提供完整的施工图、系统图;所有的日常运营维护MACs都要有准确的文档记录;可以采用电子配线架辅助管理。
○肖建波
所有的综合布线设计施工图纸、每个链路测试报告、综合布线端口对应表以及后期变更情况都应当归档, 同时纸质和电子文档也需要归档, 尤其在庞大的系统内, 应包括智能大厦以及数据中心的综合布线。
○尹岗
在变更、升级、扩容、诊断、调整拓扑结构等活动后, 必须及时更新标识和文档, 这是硬性要求, 以免给系统标识造成混乱。文档的更新, 现在都可以实现电子版本的更新, 需要关注标识的完全一致性。
○潘凯恩
现有测试工具已经集成了强大的文档备案功能, 并且在文档归类时引入项目配置, 可以很好地做到前期的自动归类, 大大简化了备案和更新的工作量, 可充分利用工具的此类功能实现无纸化的文档备案。
如何保证测试仪表的精度?
○张宜
在每一次工程测试之前需要对测试仪表的精度记录进行检查, 或到仪表的维修部门进行精度校准, 并出具相关证书。
○朱立彤
测试仪表必须在仪器精度校准期内方可使用, 超过校准期或测试永久链路适配器的测试点数超过厂商规定的精度范围的测试仪表, 需生产厂商重新进行精度校准并取得精度校准证书。
○黄群骥
购买合格的测试仪表并按时送检, 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曾松鸣
首先, 测试仪器应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等级选用, 这一点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已经明确;其次, 根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要求, 所有的测试仪器均应在仪器有效期内用于测试, 以免因仪器仪表的时飘 (时间漂移) 导致测试结果偏差。此外, 对于特殊项目, 测试应在指定温度的条件下进行, 以免因温飘 (温度漂移) 导致测试值不准。
○房毅
定期校验, 保持适当的存储环境, 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等。
○李超
使用知名品牌测试仪器, 另外, 使用前需按照仪器使用说明对仪器进行校准。
○孙慧永
仪表根据标准要求每年校准一次, 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刘界民
遵循测试仪厂家的说明手册, 按要求做返厂校准。
○肖建波
使用知名品牌测试仪器, 如福禄克、理想等, 同时, 使用前需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校正, 固定时间内送第三方进行校正 (建议一年校正一次) 。
○尹岗
如果温差较大, 一般建议开机预热10分钟后进行测试。Fluke仪器本身的精度可以支持较长恒定时间, 但依据国家计量法, 建议每年校准一次。另外, 仪器的用户自校可以每月进行一次, 或在更换其他适配器时进行一次。虽然永久链路适配器不需要每次测试前都进行校验, 但还是应按照产品规定每半年自校一次, 以保持永久链路的测试精度, 确保链路的居中性和跳线可互换性。对于光纤测试, 必须使用质量合格的测试跳线, 并对跳线进行预先挑选。为了消除测试跳线带来的误差, 均需要对跳线设置基准值 (即归零) , 但切记设置基准后的光纤测试跳线不能从光源口拔下, 否则还需重新设置基准。如果是光纤T2测试, 则在实施OTDR测试时为了保证测试精度需要使用补偿光纤, 补偿光纤在测试前也需要设置基准。
○潘凯恩
任何一种测试类仪表都存在精度问题, 随着使用时间和次数的增加, 仪器的精度会有所偏离, 比较好的维护方式是定期进行仪器精度校准, 以布线测试仪为例期限一般为一年, 但同时需要兼顾测试次数和操作习惯, 一般建议测试5000次后校准一次, 同类比对, 以判定是否精度偏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编后语
控制系统生命周期:多长才足够? 篇7
最近,某家控制系统供应商的技术路线图演示人员根据该公司展示的用户群宣称其正在设计使用寿命至少为30年的系统。这可能吗?这是一个好主意吗?如果你试图确定控制系统的实际寿命,可能需要等待几年。至少目前,许多早期投产的系统或是其部件,仍在被人们使用,且没有被弃用的迹象。考虑到这一点,你应抱有何种期望呢?
让我们先从控制系统的质量说起。如果你考虑采用一个典型的工艺装置,其自动控制包括与I/O卡导线相连的现场设备。这些I/O卡向中央控制器发送信息。中央控制器可与操作人员、日志和其他IT系统通过人机界面(HMI)进行沟通。虽然现场通常还配备了一些其他的小型遥控器,但大多数遥控器均通过某种方式与中央核心控制器相连。
你将很难相信,20世纪70、80还有90年代安装的人机界面目前仍在使用。操作终端、磁盘驱动器、电源,键盘、CRT显示器和类似设备的机械或电气部件经常由于磨损而失效。采用Microsoft Windows旧版本的驱动系统已经过时。另一方面,现场设备、接线,I/O板和核心处理器还能持续使用很长时间。事实上,我们谈论的长寿命设备,通常都被列在设备列表中。
当然,并非所有的旧系统都被投入使用。我们认为,大多数传统集散控制平台实际上是第二代系统,只有少量第一代设备仍被使用,这是因为制造商尚未开发出能防止电路板和接线被腐蚀和退化的技术。尽管该技术在早期曾得到迅速发展。西门子公司的PCS 7营销经理Ken Keiser称,“第一代系统由于技术因素而停止使用。当众多新系统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时,就没有理由保留旧系统了。当我们采用第二代系统后,用户可采用增量方式将其升级,从而延续其使用寿命。”
寿命最长的系统部件往往位于系统结构的底部。基本中央控制器、现场I/O和设备的工作寿命往往是最长的。
商业案例
成本是继续采用旧系统的主要动机,更换正在运行的设备并不常见。英维思运营管理部的技术创新组合管理设计师Hesh Kagan说“如果工厂的操作员希望用新型控制系统取代旧系统,他们确实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除非你能证明采用新系统带来的价值多于旧系统,否则旧系统可通过多种方式而得以保留。升级的决策必须立足于价值。某些部件更容易被消耗且商业性更强,并随技术发展而发生变化。从硬件角度看,其他部件的稳定性更强。作为系统的核心,基本架构的设计应使其具有很长的寿命。”
那么出路在哪里?到底有多少仍在运行的旧设备?霍尼韦尔工艺解决方案的技术总裁Jason Urso说“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于20世纪70年代安装的设备基座,TDC2000仍占有非常可观的比例。此外,我们为价值16~18亿美元的TDC3000设备安装了一个庞大的基座。这些设备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被安装到现场。很显然,该系统的组件已被升级,但目前其核心控制和I/O基础设施仍被相当广泛地用于现场。我们知道客户只想尽量使控制系统的基础设施继续运行,且不对其业务造成任何影响。”
并不只是霍尼韦尔在维护大量旧系统。包括Fischer&Porter、Bailey、Moore Products和其它厂家亦是如此。虽然只有少量系统能保持得像其首次安装时那样完好,但却很容易使其组件达到这一点。让这些系统继续运行是个挑战,因为它需要OEM作出承诺,无论其是否为同一家公司(正如霍尼韦尔的案例)或已改头换面。例如,Moore和Bailey公司目前均已成为西门子和ABB公司的一部分。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
初设计的系统中,其主板上的常用组件已停止使用。制造商必须使用新组件,才能实现使系统达到同样功能。在APACS系统中插入的新主板,与被更换的旧主板的外形可能不一样。虽然新主板上的设备远远少于旧主板,但它适合于同一个插槽,并能发挥相同的功能。
应该为未来投资吗?
这对系统供应商来说是一个难题。每当这些供应商试图重新设计主板,或由于组件陈旧而重新设计系统部件时,就会出现是否有必要或是否应适时地推动用户接受新产品。Keiser称“只有确定该产品的投资额之前才能考虑这些事情。”虽然西门子仍然在为Moore Products公司的旧系统提供设备,但在某些情况下已试图引导客户接收其现有的PCS7系统。
Keiser说“例如,我们对APACS中央控制器中的各种卡进行升级。但有时你会问,我们是否应为旧设备的研发工作继续投资,还是应为迁移路径投资,从而能轻易获得PCS7?为旧系统开发装有新型芯片的新型中央控制器所需的开发成本是相同的。你也可以为大家制定退出策略。我们虽然一直在为APACS投资,但我们也一直在为退出策略而投资。”
创建一种退出策略时,包括在尽量减少新硬件数量和尽量不更换接线的同时,寻觅能改善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方式。提出迁移策略时,供应商将不遗余力地尽可能保留现有的基础设施。由于原厂家已决定停止生产旧系统,因此用户不愿意被迫升级系统。
寿命长的系统是否被人们期待?
安装这些系统后,不是已经取得很多的技术进步了吗?保留旧系统难道不会阻碍你接受智能仪表及资产管理程序等新产品吗?虽然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系统制造商已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大多数新技术与人机界面有接口,或被包含在其中,因此升级能带来许多好处,包括:
·与企业级IT网络进行集成;
·网络安全战略;
·警报管理;
·数据收集和日志;
·操作员的工作站;
·为操作员设置的精密显示图形。
同时,任何需要在I/O级作出的改进都能被有效锁定。这意味着你必须找到有创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创建一种升级手段。例如,你希望利用HART和智能传感器的其他功能实施资产管理程序。如果你的模拟I/O不起作用,那该怎么办呢?
Urso说,“我们实施了众多旧设备的资产管理项目。我们的做法是,使用一个装有HART硬件的多路复用器,只要将其安装在控制或仪器室,就可在接线电流为4-20 mA时关闭信号。客户只要采用我们的硬件复用器和资产管理软件,就能开启和运行资产管理程序。“
话虽如此,Urso指出大多数客户仍不想增设资产管理。大多数情况下,客户意愿清单上的其他项目具有更高的优先级。他说,“客户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关于Legacy系统的问题是,‘我想使所有的控制器和I/O基础结构都到位,但我需要为此在运行过程对其进行额外处理,或降低能源成本。我是否能将高级过程控制(APC)设置到位?’。在Legacy系统与先进的用途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是获取大量效益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人机界面。客户们知道,30%的异常情况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由于没有能做出合适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或者由于疏忽而出现错误。我们坚信,我们能通过改善人机界面和程序操作,提高产量,并大大减少无计划的产能损失,从而使一些人工操作程序实现自动化。一旦将这两个基本要求包括在内,客户往往才会倾向于实施资产管理。”
购买旧系统还是新系统?
虽然供应商已彻底淘汰了一些旧式系统平台,但对另一些平台还全力提供支持。有些供应商还提供旧平台的全新版本,但他们并不想这样做。Keiser称,他仍然要处理那些问题。“如果一个拥有APACS系统的客户想扩建装置,我们将提供支持。但同时,我们也会向其解释其他所有方案。如果他们增设锅炉,并称1这是我们增设的第一个锅炉,我们准备在今后20年再增加10台锅炉。我们就会强烈建议他们不要继续使用APACS系统,而应改用PCS 7。如果你着眼于长期的扩张战略,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方法。我们不会向日处理量为3亿加仑的污水处理装置出售APACS系统,因为以前从未有人建过此类装置。”
寿命最长的系统部件往往位于系统结构的底部。基本中央控制器、现场I/O和设备的工作寿命往往是最长的。
展望未来
周期质量控制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
0 引言
虽然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已经改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督工作片面化;质量管理行为重施工阶段,轻前后期;检测机构行为没有市场竞争;社会监督力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对此,笔者重点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人员影响
人的因素包含工程建设的参与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负责工程的投资决策、建设监理以及质量检测等单位的行为。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其行为对建筑工程质量都会产生影响。有相关数据表明,建筑工程中的很大一部分质量问题是由于施工人员在工作上的疏忽导致的,而这样的疏忽往往就是工程的参与者自身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所致。
1.2 技术水平影响
建筑工程涉及很多种类的施工技术,并且这些施工技术的应用也会对工程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是直接生产技术还是辅助生产技术,它们的先进性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和标准。国家已有全面且科学的规范和标准,而在实际工程中,技术上导致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衔接上,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一般都是通过科学的论证得出,而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考验施工管理者和施工队伍水平的真正时刻,这就值得重视。
1.3 管理水平影响
管理管理水的平影响包括组织和决策,组织因素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各单位的安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策因素,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施工阶段,实施主体的技术决策和管理决策。在管理工作上,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就因为管理的松懈,没有持之以恒,同时也没有针对实际寻找正确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工程现场如果突发状况,自然就会失控,造成质量问题和相应的损失。
1.4 施工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地质、水文、风向、气温等自然因素,其中通过预测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规避掉部分影响,而对于施工场地中的这种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在施工现场要做到“七通一平”,尤其是多工种交叉作业时更要协调好各工种技术的环境条件。如果没有有序地安排开展施工,各工种各部门之间的因素就会越发严重,各种质量问题会随之产生。
1.5 社会环境影响
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普遍较长,在这期间每项建设活动都要受到国家或是当地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工程质量会发生变异,也就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会与建设前制定的目标值存在一定的出入,如果在实际施工之前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质量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工程建设规模在逐渐变大,技术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从结构安全变为舒适、节能以及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工程质量不仅仅是结构质量的标准,而晋升为功能、使用和环境的全方面质量。下面就对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方法展开讨论。
2 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方法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定量方法的运用最为普遍,但是对于不同的建筑阶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2.1 投资决策阶段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实施者有3种,分别是业主、政府以及承建商,根据实施者的不同质量管理也可以分为对应的3种。业主方面通常都是委托监理公司进行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政府方面是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负责,承建商方面是由内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目前,这3种质量管理实施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工程的施工阶段参与,从理论上说,这种质量管理是不合理的,因为工程建筑的生产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都是从利益方面考虑的,质量排在利益之后,在进行质量管理时才发现的之前环节的质量缺陷已经无法更改了。所以,管理者,尤其是业主方面要从投资决策阶段就参与进来,同时,监理可作为顾问的职务,对投资的方案展开多方面分析,寻找项目不合理之处,查漏补缺,完善投资方案。另外,应对决策的质量展开监管,如果决策的质量都不能达到期望值,也可对其放弃。
2.2 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前期准备,就是对施工打下理论基础,首先是要对工程所在地展开工程勘察,这是后期设计的前提,勘察过程要严格监管,保证勘察数据应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项目的基本情况。完成勘察后即进行工程设计,设计过程应注意两点,一是设计方案应具有可行性,二是对于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有对应的解决措施,此过程也应有设计监理参与其中。在完成设计后即召集各方参与会议,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对施工方展开详细的交底工作。其中的关键技术要进行培训和讲解,有不全面的细节部分要严格补充完善,以保证后期施工顺利开展,降低质量隐患。
2.3 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包括很多生产环节,并且在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或是多工种交叉作业的情况下,很多分部项目工程存在的缺陷极有可能被隐藏,对此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手段,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施工阶段的管理手段是规定的例行检查,通常都是采用人的主观判断或是仪器检测。将施工阶段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然后采用定量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出质量波动的情况,并“对症下药”,以此来提高工程的质量。
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直方图法,也可以称为分布图法等。其原理是采取抽样方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产品质量的分布情况。如控制图法,其实是一种管制图,通过将质量进行特性测量记录,并与之前制定的质量目标进行比对,就可以分析出质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之内,如果发现异常即可进行调整处理。再如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法,这种方法运用了非局限性、非凸性、非常定性以及非线性的特征,其作用比前2种更为重要。以数学、信息处理以及物理学等多种学科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并且将其运用在质量管理上来,制定数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法因其非线性系统,其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限制条件也变少了,另外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失部分信息,也不会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
2.4 竣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该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应对验收的各项内容进行控制,首先组织对相关强制性标准部分的检查,全面检查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出现问题时及时制定解决的方案,同时随着施工实施到结束,期间也会产生大量的遗留问题,在验收阶段应重点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关解决措施,以免影响工程投入使用的时间。
2.5 运营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实际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运营阶段最不受重视,工程完后才能评价,建筑工程的质量会由企业自行评价,这通常会导致评定结果的失真。另外,现在实行的评定方法是依靠少数专家评定,这样的评定结果往往会带有主观意识,不能客观地反映工程质量。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将运营阶段的质量管理得到重视,并使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而定量方法的管理则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将能够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进行综合评价。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模糊数学能够使模糊的事物不加修改地运用在数学模型中,不会出现因为调整而改变信息的情况,更不会存在人为的主观意识,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建筑工程在运营阶段具有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运营阶段的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 结语
总之,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因素无非是人、技术、管理、环境以及社会几个方面,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因素控制。为了应对时代的需求,质量管理的手段也要不断更新,对建筑建设过程中进行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建设符合人们需求和要求的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孙峻,丁烈云,曹立新.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07(12):28-30.
[2]陈明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洪天超.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工程质量综合管理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S1):98-104.
[4]刘志海,张会明.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绿色科技,2013(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