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4-05-31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精选12篇)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1

0 引言

随着国际农机市场优势的凸现,近年来国外农机行业技术进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与国外主要农机企业一贯重视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企业对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有直接关联。目前,国外主要农机企业R&D费用对销售额的比值基本在2%~5%范围内。另外,在农机行业中位居行业前列的企业也是该行业中R&D费用对销售额的比值最高的企业,如拖拉机企业中的迪尔公司,收割机企业中的克拉斯公司,农机具企业中的库恩公司。

自主创新是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是一种对创新主体进行限定的创新模式,其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3方面的含义。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是农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各农机生产企业处于何种环境,都应重视自身的新产品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通过加强科研投入优化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配置,从而培育农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是一个开环系统,该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在投入、产出和信息反馈中发生紧密的联系,因此吉林省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必然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笔者利用DEMATEL方法从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对吉林省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系统辨识,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1 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模型

根据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系统分析和诊断,农机行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研发投入环境和企业创新管理环境。从中提取出5类共21个因素,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挥,并影响到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系统的实施及其整体功能的体现。

1) 农业生产环境(4个因素):

农业生产规模状况(F1)、农民人均纯收入(F2)、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合理性(F3)、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目(F4)。

2) 农业经济环境(5个因素):

农产品经济发展环境(F5);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F6);知识产权保护状况(F7);农机市场需求状况(F8);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F9)。

3) 政策法规环境(5个因素):

农机发展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F10)、地方性农机补贴实施程度(F11)、中央、地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F12)、企业税收制度健全程度(F13)、企业融资便利程度(F14)。

4) 企业研发投入环境(4个因素):

农机企业R&D投入量(F15)、政府对农机R&D投入量(F16)、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程度(F17)、农机企业申请科技成果专利数目(F18)。

5) 企业创新管理环境(3个因素):

企业创新文化状况(F19)、企业人员自主创新能力状况(F20)、企业经营创新管理机制状况(F21)。

应用DEMATEL方法,首先建立上述21个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如表1所示。该直接影响矩阵是依据相关专家分析的结果并通过因素之间的两两分析判断而建立的。如果某因素Fi对因素Fj有直接影响,则相应的第i行第j列元素为1;如没有直接影响关系,则相应的元素为0。例如,农机市场需求状况(F8)直接影响农机企业R&D投入量(F14),而企业税收制度健全程度(F13)没有直接影响,所以矩阵的第8行第14列的元素是1,而第13列元素则为0。直接影响矩阵实际上描述了一个因素对其它因素所有可能的直接影响关系。

通过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出每个因素对其它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度,并进一步得到每个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利用DEMATEL方法计算得到的因素间综合影响矩阵及中心度、原因度,如表2所示。综合影响矩阵中的行和即为每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度,而列和表示该因素的被影响度;行和与列和之差称为该因素的原因度,表示该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程度;行和与列和之和称为该因素的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性程度。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因素影响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程度,从而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

2 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辨识

通过对表2的数据观察,从系统原因度的角度分析,其中原因度最大的指标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F7),其对应的原因度为1.203 2,说明农机行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其次为农机发展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F10),其对应的原因度为0.689 6,说明农机行业自主创新对相关法律保障的外部环境要求迫切;企业税收制度健全程度(F13)对应的原因度为0.396,居于21个指标中的第三位,说明农机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优惠的税收政策的保障;农机市场需求状况(F8)对应的原因度为0.327 1,说明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还是农机市场的供需状况,只有存在较好的市场环境才能激励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从系统的中心度的角度分析,中心度较高的指标有农机企业R&D投入量(F15)对应的中心度数值最高为4.141 7,说明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还是农机企业;其次为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程度(F17)对应的中心度为3.945 1,说明通过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才是促进农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模式;再次农机市场需求状况(F8),其对应的中心度为3.908 1也是影响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中心度较高的其它因素为政府对农机R&D投入量(F16),对应中心度为3.449 3;农机企业申请科技成果专利数目(F18),对应的中心度为3.443 4,以上因素均是导致农机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关键要素。

3 提高吉林省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DEMATEL方法测算的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结合吉林省农机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吉林省农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3.1 农机企业研发投入

吉林延吉插秧机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研发,2006年的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44%; 2006年,东风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38%。在国际范围内,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以上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十强之列的福田雷沃重工在研发上的投入则一直占到销售收入的5%左右;世界农机五强之一的时风集团先后投入10亿元进行了数次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建成时风中央研究院和业内惟一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建起了拥有28台大型冲压机的冲压中心。因此,虽然吉林省的农机企业越来越注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但是吉林省农机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高。这其中既有企业效益不好的原因,同时也有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机制的问题。

3.2 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程度

新的国家创新体系,从结构上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为两翼,同时以国家为主导,中介服务的机构为辅助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为克服企业自身研发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许多农机企业采用与科研机构有效衔接的模式加强企业研发。吉林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结合缺少新的切入点和有效的衔接点。一方面,吉林省农机行业中骨干企业不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少,造成企业没有实力吸纳新的科研成果。由于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对引进的科技成果也很难消化、吸收。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的各方面支持条件较多,企业根本无力投入,而科研院所的投入往往具有较大风险,一项较复杂的新产品开发,从投入研发到中试孵化,再到销售推广,往往是1:10:100的投入比例,后续投入链条太长。再加上现阶段企业社会诚信度较差,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许多转让的技术往往得不到回报,挫伤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因此,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道路愈走愈窄,形成恶性循环。

3.3 农机市场需求状况

农业装备服务农业,用在农村,购买者为农民。农民的购买能力是决定农业装备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到2005年,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也只有3 26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这样低的收入使农民无力购买更多、更先进的农业装备,致使吉林省农业装备保有量低,平均每个农户拥有的农机原值仅为2 000元左右。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每户农民拥有农机的原值达1.5万美元,日本也达1 500美元。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强力驱动下,2006年我国农机市场需求旺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更进一步促进了农机市场的需求。吉林省2004-2007年补贴机具数量及资金状况,如表3所示。2007年,吉林省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6 900多万元,拉动农民自筹资金达1.3亿。计划在50个县(市、区)和3个市直辖区实施,2007年购置农机最高享30%补贴,主要用于补贴动力机械、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5大类17个品种的机具。

针对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吉林省对插秧机、水稻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进行优先补助。从吉林省农民的购买比重看,2007年,拖拉机购买量约占农机具购买量的30%,收获机械购买约占15%,插秧机购买约占30%,其它农机具购买约占25%。预计,随着吉林省购机补贴实施范围的扩大、购机补贴额度的增加,吉林省农机市场需求将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

3.4 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农机行业自主创新成果需要健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政策和制度的保护,吉林省现有农机专利成果136项。科技创新成果与专利产品的产业化是农机企业产品利润获得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农机行业知识产业保护制度还比较薄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成败取决于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二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制度上加以制约;三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专利工作成败的关键。

3.5 农机法律、法规保障程度

积极营造吉林省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要积极向国家和相关综合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农机行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提升整个吉林省的产业竞争水平和产业准入制度。产业技术政策是实施宏观调控、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农机行业政策引导,可以推动产业进步。同时,伴随农机行业竞争水平的提升,在农机行业竞争中利用国际市场的选择功能,淘汰陈旧的、技术含量低的科技产品,可促进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需求。

3.6 政府对农机R&D投入量

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等特性,决定了农业机械产品具有特定的公益性和廉价性特征。从对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政府很少对企业的研发进行直接投资,政府对农机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领域的科研课题。但是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吉林省科技厅的课题立项中对于农机领域的立项较少,重视度较低。一方面有许多有基础的项目,但缺少足够的资金无法转化;另一方面,国家和省每年还有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从国外进口同类机具,因此国家和吉林省应当对企业开展的事关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关键技术与创新产品予以资金支持,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二是通过给购机农民20%~30%的补贴的形式,刺激农民购机积极性,从而间接地给予农机企业支持。同时,通过调整列在购机补贴目录中的企业名录,引导主要农机具进一步向一些生产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佳的企业集中。

4 结论

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庞杂大系统,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形势下,辨识影响吉林省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高吉林省农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而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农机行业也一定会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农机行业的发展决定了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效果及效率。为此,系统分析了影响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并利用DEMATEL方法对关键因素进行了辨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吉林省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机行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DEMATEL方法

参考文献

[1]易中懿,曹光乔,王忠群.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初探[J].农机化研究,2006(5):1-3.

[2]朱北仲.我国大型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之路[J].农机市场,2006(8):13-14.

[3]易丹丹,李晓红,焦长丰.我国农户农业装备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农机化,2006(5):64-67.

[4]饶扬德.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5-7.

[5]李智,于斌,赵长滨.东北地区农机制造业发展目标、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J].农机化研究,2007(5):1-4.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2

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表明,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突破了2100亿元,在中国机械工业中位居第四,在世界工程机械行业中,销售收入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现有的市场总量已占世界市场的近1/6。

目前,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不但在全球同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市场之一,正在向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迈进。“十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4%,出口额从1998年的2.2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5亿美元,10年间翻了37倍。10年前,国外品牌占领了中国工程机械一些主要机型的大部分市场。如今,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不但把国外品牌挤出中国市场,基本占领了除挖掘机以外的所有市场,而且出口到欧美等工程机械强国,近5年出口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长。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工程机械业近几年发展得如此迅速,并有能力问鼎世界7记者日前到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几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采访时发现,秘诀在于中国工程机械业选择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认为,“除国内外市场对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十分有利之外,近年来能保持快速增长,应归功于自主创新。”

一个行业的自主创新,首先是产品的创新。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徐州工程集团生产工程机械的系列产品和基础零部件,其中70%的产品为国内领先水平,10%的产品达到国际当代先进水平。中联重科生产的13大系列、3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产品类别超过同行业任何一家国际知名企业,获得了欧洲CE、俄罗斯GOST、韩国安全等认证,被评为2006世界市场中国(机械)十大品牌。三一集团于2007年10月开发了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66米臂架泵车,并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新产品在行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正逐年提高。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新产品产值近3年来同比增长速度为2004年20.9%、2005年33.3%、2006年35.6%;而新产品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2004年24.4%、2005年27.5%、2006年30.5%。

除了在产品类别类型上的创新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同时也在努力进行原始创新,这是创新的最高层次。在去年行业世界三大展之首的德国Bauma展上,山河智能新研发的一台挖掘机花了8秒钟的时间自动改装成了装载机,这种新机型在现场立刻引起轰动,并凭此获得了世界三大工业设计奖之一的美国“IDSA国际设计优秀奖”,填补了国内在此奖项上的空白。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说,虽然此产品的概念是荷兰专家提出的,但却是中国企业率先制造出来的。

其次是技术创新。目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已经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满足市场需求,单纯引进模仿国外技术,一味扩大产能规模的发展模式,他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的研发上。徐工集团近10年来共获得国家专利127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7项。特别是通过承担国家“九五863计划”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攻克了一大批制约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中联重科自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完成1300多项科研成果、200多项专利,新产品对产值的年平均贡献率达60%,是中国首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成员资格的工程机械企业,且专利申请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承担了“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和“863”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5项、专题55项,主持、参与了167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负责起草的国家行业标准中有178项为现行的有效标准,在全国建设机械行业的技术覆盖率曾一度超过75%。三一集团近8年来拥有有效专利33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河智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项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版权,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1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这些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或体系。如近3年主营收入年均增长近60%的山河智能在依托大学进行成果转化的飞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持续创新的创新体系。

体制创新是创新的基础。目前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包含了各种所有制的形式,都已形成或正在向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徐工集团是老牌的国有企业,三一集团是典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中联重科是科研院所转变而来的企业,山河智能是学校教授出来办厂的企业,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都不断地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中联重科从1992年创办以来就一直在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尝试,直到2007年底才彻底理顺了体制。今天,中联重科已经是原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基础上孵化出来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而原长沙建设研究院演变成了中联重工的研发中心。董事长詹纯新说:“现在终于把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和真正实现,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有着近20年历史老国企的徐工集团虽有先进的技术积淀,但由于体制上的滞后却制约了发展的步伐。企业高层为谋求体制转变,在2005年经历了轰动一时的“凯雷收购徐工”**后,董事长王民说:“股份制改造、国有股份将继续控股是目前各方达成的共识,徐工改制的大幕已经拉开。”

不断地创新还需要机制上的保障,科研投入和人才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难,最主要的就是在干中学的过程,需要一个很贵的沉淀成本,而绝大多数企业过不了这一关。据对外经济研究所近期一份有关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30%以上的中国企业没有研发能力,而除科研院所外,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4%以上的,全国共有3536家企业,其中2930家是内资企业,606家为外资企业。

强大的经费投入是创新的物质基础。徐工集团、三一集团,山河智能等企业近年来的研发投入都占到销售收入5%左右,中联重科,山河智能2007年的研发投入更是达到7%。而国际同业的大型企业,如日本小松、美国卡特彼勒等公司目前的研发投入也只有5%左右。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3

第一:新奇的导入激发创新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欣赏两张图片让学生进行猜谜游戏,同学们一看就说是键盘和戒指,可仔细想想既然老师让大家猜猜,可能就不是键盘和戒指,于是学生的兴致大大被激发,有猜是巧克力的、有猜是饼干的、有猜是糖果的、有猜是储物罐的等等,当我带着神秘感出示谜底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更强了,原来是造型非常奇特的杯子!此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产生了好的杯子设计需要创新的概念。

第二: 优美的作品启迪创新的理念

美术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作品中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创造美的意念。

杯子作为日用器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经过各个时期艺术家艰苦奋斗,创造出了灿烂多彩的文化。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件古代杯子作品:彩陶觚、饕餮纹爵、合卺杯、鸭式杯,当我给学生们欣赏这四件作品时,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这些杯子在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介绍这些杯子在当时的作用,比如介绍合卺杯时,同学们看到的是两只制作精美的杯子,但深入的研究时发现“合卺”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当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杯子的含义后,更增添了学生在设计杯子时富有文化内涵的理念,从而启迪学生深层次的创新设计思维。

接着让学生欣赏现代生活中功能各异、千奇百怪的杯子,通过学生欣赏和评述,进一步感受杯子作品中因为巧妙的运用了生活中的动物、人物等其他生活用品,使得杯子在杯盖、杯身、杯柄在造型、花纹、功能上有独特的创意美和色彩美,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不经意的使用中,我们还享受到了杯子的艺术美,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的理念。

第三:独特的思考渗透设计的意识

设计意识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意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以“如何体现杯子的功能性”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杯子的实用、作用展开探讨,学生能发现杯子设计中一些巧妙之处,对人性化的设计进行一定的分析、评述。学生创作中也体现了一部分对杯子功能的关注。但相对而言,学生更多倾向与对杯子美观性的表现。作为美术课中的“设计 应用”领域,强调以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而进行设计和制作,让学生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创意和设计活动。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大量渗透设计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分析设计、表现设计,在美术创作中体现设计的思想,表现设计的手法,真正地感受到设计与其它美术教学活动的区别。

第四:丰富的生活强化设计的理念

自古到今生活中处处是设计,人类的生活与设计紧密相关。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多选择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实用性,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同时也将美术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

《杯子的设计》教学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这让学生对杯子的设计充满兴趣。并且我在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前,还增添了这样的环节:出示一组杯子作品,让学生帮老师的家人挑选合适的杯子,如老师的女儿正在读一年级,平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海绵宝宝》,那么她就可以选择带有海绵宝宝图案的杯子,老师的哥哥平时不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听音乐,因此就可以选择带有播放功能的杯子。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在设计杯子时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巧妙的设计,更需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能充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本课因为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许多造型独特、图案精美、功能奇特的杯子,有图案精美的孔雀杯子、造型优美的灯笼杯子,还有极具特色的能将水果瞬间搅拌成果汁、带有钟表可以叫醒、可以储藏零食还可看视频的多功能杯子等,这些都体现学生对美和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表达着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创新设计的能力得到培养。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4

总体评价:

1.1 新产品推出速度加快,引进技术比率下降

近年来,我们每年推出的新车型数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多样化需求。自主研发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新产品开发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逐步成为内资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1.2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近年来,高等院校大大加强了对汽车人才的培训力度,无论是招收车辆工程本科专科的高校还是其他相近专业的专科生、研究生等的招生规模均大大增加。汽车企业也通过与国外公司的联合开发、参与委托开发、引进紧缺人才和排除国外短期培训等方式,使汽车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另外,通过自主研发的实践锻炼更是使自主创新人才的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1.3 大企业技术基础雄厚

大型汽车集团和骨干企业基础条件好,开发投入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研发中心,虽然近年来依赖合资和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开办历史长,具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规模优势,综合竞争优势较强,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对中低档商用车和经济型低端轿车产品的需求。

1.4 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初步显现

近年来,一些体制灵活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广泛利用国内国际资源,为打造自主品牌、整车出口和参与国际竞争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5 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

近年来,通过国家各种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如国家“863”电动汽车项目等,使官、产、学、研结合在汽车安全、环保、节能、整车匹配、车身设计制造、发动机开发、汽车电子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使行业整体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1.6 全行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多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能不断增大,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全行业研发投入经费也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促进了全行业整体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但是也应看到,R﹠D投入占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1.7 自主品牌的轿车市场响应

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轿车自主品牌产品已开始得到市场响应,自主品牌数量也有所增加,但2004年我国前20个主流轿车产品(占我国轿车市场68.57%的份额)几乎100%是引进产品,只有3个自主品牌(豪情、羚羊和QQ)在引进产品基础上进行局部改型。在“高、新、尖”研发技术领域我国汽车企业尚存在许多空白。自主品牌汽车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只要政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汽车企业树立信心和勇气,敢于迎战挑战,就一定能抓住市场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难得机遇,实现由产业依附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2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主创新主体的现状

从体制上看,过去在我国传统的体制下,研究开发工作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担,企业只管生产或只搞一些小的工艺革新,此现象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不仅聚集了优秀的科研人才,而且还拥有超越时代工业水平的技术条件,许多基础性的技术发明要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完成,任何产业都不可能替代。但是这种做法使发明者游离于生产部门之外,创新成为外生的东西。科研单位不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只根据自身的兴趣或上级的计划来完成科研任务,这导致科研成果往往因脱离市场或不能大规模生产被束之高阁。独立的科研机构可以采取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等形式,但现实表明,这些形式都具有交易费用高、不确定性大、道德风险大等弊端。

2.2 自主知识产权中创新科技含量偏低

2006年《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世界第一,2005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7.6万件,比2004年增加34.6%;商标申请量达到65万件。两个数据加在一起,位居世界第一位,也创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历史之最。但这掩盖不了我国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仔细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个领域,创新的含金量并不高。从数量上看属于专利大国,但最有价值的发明专利申请在本国申请的专利中只占19.4%。

知识产权的数量确实是衡量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准之一,但它也可能是个不可靠的标准,因为这些知识产权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永远仅仅是知识,不能转化成真正的产品。

在发达国家,企业专利申请量普遍占一国专利申请总量中的绝大部分,而国内15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上千万家小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只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17%左右。当然这也跟我国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有关。

3 提高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动力源角度

要想提高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根源上出发。通过对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分析,找到提高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动力源分析:创新源于企业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驱使。具体分析创新的动力源,能够让我们对创新产生的原因、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为未来的创新活动提供指导。

企业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创新垄断利润。为了追求垄断利润,企业必须进行创新,以此来打断市场原有均衡,建立新的市场均衡,也就是说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根据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可知:企业获取创新垄断利润的方式有很多,因此,驱使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就有很多,主要包括外部创新环境、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企业在不同方面的创新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协调各个方面,让自主创新向着企业强大的方向发展。

根据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和现状,基于动力源角度的研究,我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3.1 积极利用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成果

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对发明人发明成果的承认或者对发明人的尊敬,更多的是因为一项发明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商业价值。发明的代价可能仅仅是人头脑的创造性的劳动,但如果这种发明在法律的保护下安全地独霸天下,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那么得到的回报可能是巨额的金钱,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句话来说:专利是给发明加上利益之油。因此,市场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开发、申报、控制、交易等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实现自主创新的一个必要标志,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的多少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识。知识产权之争正是当今自主创新发展的一个真实反映。在国内,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而每年申请专利的还不到10%,受理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只有一万多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和企业要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学会用它来保护我们的创新成果。

3.2 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企业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在日趋激烈的国家市场角逐中,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认识得到了高度认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活机制,有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条件。而且长期实践证明自主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这样才能使创新设想在面向市场、面向应用中取得实际的进展,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建立面向市场的研究导向。

企业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应是研究开发和创新决策的主体;(2)企业是创新投入、成果产出和利益分配的主体;(3)企业是承担风险与获得创新利益的主体。

3.3 自主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

众所周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然而如果没有企业家的支持,蒸汽机最终能否产业化还很难说。这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企业家的认识。

企业家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所谓的经理或厂长。只有当他实际上完成了将一个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实现新组合时,他才真正算是一个企业家。因此,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最起码的精神品质———企业家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有眼光,能看到潜在利润;(2)有胆量,敢冒风险;(3)有组织才能,可以在困难的条件下,柔韧有余地进行说服和沟通工作,以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日前,《中国企业家》发表了一篇名为《CEO如何成为首席创新官?》的文章。文章中称,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发现了CEO驱动“创新飞轮”的关键力量。他们启动了一项高端的创新访谈,他们访谈了九大极具创新精神的公司CEO———博世、基因科技、Infosys、诺基亚、RIM、SAP、3M、丰田、联合利华,所有的CEO受访者都很清楚:创新开始于CEO的办公室。通过采访,得出了结论:积极的鼓励,宽容对待失败和耐心。这是创新领导的三个本质特点。

3.4 企业自主创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根据我们对创新的一般理解,创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在各类创新中,技术创新是核心,特别是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而言,各类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展开的。

当然,强调技术创新并不是否认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以及思想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各类创新应该是相互包含和难以分割的。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创新的源泉是技术发明,其过程是将发明通过开发实现批量化生产,其最终结果是实现新产品的市场销售。就其顺序性而言,是先有技术发明后有技术创新。发明只是一个新概念、新设想,至多是试验品,哪怕是大发明也不例外,属于知识形态,并不一定影响经济活动。根据我国专利法对发明的定义,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分为产品发明、方法发明、改进发明三类。技术创新是指一项发明首次被企业家所采用,企业家把这些发明引入特定的生产体系之中,通过艰苦的开发,利用发明的原理和现实约束条件的综合,最后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使生产系统发生变化。

过去我们更多的重视发明创造,以为有了发明就可以自动地使成果产业化,自然而然的带动经济增长。这就使得我国的大部分发明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者成为样品或展品,而创新不仅需要有发明,更需要有人将发明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如表1。

由此可见,由发明到创新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虽然过程有越来越短的趋势。这表明社会对发明越来越重视,其产业化也越来越快。

3.4.1 技术创新一般分为两类———原始技术创新与集成技术创新,两者都是当前世界科技界和产业界追求的主要创新方式,也都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1)就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而言,原始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而言的。原始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中具体表现为领先战略,它主要依赖于技术上的突破和优势,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是领先战略的最基本特征。与之相对应,模仿战略或者跟随战略的技术来源以模仿、引进为主。模仿创新主要有两种:引进式技术创新和模仿改进式技术创新。(2)就技术基础的复杂程度而言,集成技术创新是一种复杂程度较高的创新,其核心在于“集成”。集成的本意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技术本身固有的承接特性和关联特性,使得要想创造出全新技术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集成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已有产品或技术的组合,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有些研究者指出,集成是指一种特定的技术资源围绕某个单一产品(或产品体系)逐渐体系化或“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资源融合于以专门设备和专门生产线、特定生产供应链、生产规则和管理体制为特征的生产体系,以获得最经济、最稳定、最可靠的产出效果。集成技术创新是在已有的个别的分散的创新基础上,进行集成,形成一个新技术的创新。一个企业如果单靠一般的或分散式的创新成果,并不能持久的发展,因为一般的技术创新通常只限于局部,难以形成力量,如果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核心能力则会产生更大的效果。

3.4.2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就是指它不是一个步骤就可以完成的。从起点到终点需要经历很多的阶段,我们将这些阶段连接起来就组成了技术创新的完整过程。认识这个过程对我们认识技术创新,进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技术创新的终点就是发明的商业化,这没有什么争议,但技术创新从何处起步,或者说以什么为起点,却有不同的认识,依次可以按三种模式来认识技术创新过程。(1)技术推动模式。创新过程主要是由于新技术的推动来完成的,因此技术创新起点是先有创新想法,先有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然后才有开发、生产与销售活动。(2)市场拉动模式。创新必须先有市场需求,企业家只有认识到市场需求,才会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3)双重作用模式。创新的起点是市场需求与科学研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然后才有开发、生产与销售。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需求和技术机会,都决定创新的方向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摘要: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在分析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动力源角度,提出了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应该具备的特征。

关键词:自主创新,动力源,发明,自主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CEO如何成为首席创新官?[J].中国企业家,2009,(22).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王滨.技术创新过程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滨.自主创新纵横谈[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自主创新能力 篇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的问题,产业技术水准低,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很多企业都以来料加工为主。从这个意义来说,目前的中国还只能说是“世界加工厂”,具体体现在:

一、中国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中国制造”自身并不具有高效益性质。目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平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至1/20;从业人员生产率只相当于1/30至1/40;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中国电子工业规模排在世界前列,但芯片制造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了二至三代。

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成为所在产业链的集成者和操控者,分享了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从我国情况看,在汽车、飞机、仪器仪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中,授予的专利也多为跨国公司所拥有,其份额约占到80%—90%。如果不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的发展将难以摆脱跨国公司专利壁垒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机构的仅为23.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我国“技术创新”问题的原因】

一、国内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国内企业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下过于追求速度,不愿意下苦功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现有高管人员任用制度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经营团队迫切追求近期利益,几乎谁也不愿意“我这一届投入自主研发,下一届或再下一届赢得收获”;以及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主业已经模糊不清,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而当这些企业面对技术需求时,普遍采用的却是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断循环法,向国外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由于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使我们的技术能力始终落后于引进来的、正在应用的技术。当这些正在应用的技术需要更新的时候,只能再引进,本国的技术人员实际被边缘化了。

二、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方法存在误差,导致技术创新阻碍重重。外资愿意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行为,是因为中国的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比较低廉、各种政策十分优惠,但这种低成本优势是不可能永存的,当前我国沿海地区便面临着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甚至一度出现“民工荒”,以往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或消失,产业随同资本的再次转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些地方没有深刻理解国家“以外促内”的战略意图,把本地发展的希望过多地寄托于外资,宁愿给外资无限制的“超国民待遇”,而不愿下苦功推进本地企业改革、提高本地企业竞争力。

三、我国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我国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仅为30%左右,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相应发展阶段时政府投入占50%的水平,更低于印度、巴西60%~70%的水平。

四、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急需大量资金,但我国缺乏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机制,导致企业的这部分资金无法及时便利地从金融机构获取。创新力较强的民营科技企业更受到金融政策限制贷款的困难,而支持创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五、许多技术创新人才或被埋没,或大量流失。由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匮乏,技术创新人才在企业内缺乏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开发创新的动力,一些技术创新人才在国内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选择外企或出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巨大损失。

六、产、学、研缺乏有效结合,技术创新速度不快。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对技术创新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而我国缺乏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技术创新要素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国外相比受到影响。

【我国“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更加长远的技术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推进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让技术创新者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使技术创新得到真正的尊重,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

二、引进外资的同时,利用好外资,实现技术创新。引进外资不仅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注重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重在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创新的步骤,培育出本地资本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同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锻炼出高素质员工队伍、使本地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参与全球竞争中造就世界级的企业家。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应当加大政府以及企业、社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施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激励政策。同时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更多地承担科技任务,通过国家订货或准国家订货等形式,给国内企业创新提供重大工程实践机会;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等创新基地;投融资方面,政府应当配合企业,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调和沟通,为企业技术创新疏通和开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的良性投资机制;

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建设,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要依法促进知识产权流动,支持各类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依法保护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财产和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许可权益。同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有效化解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阻碍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提高我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五、引进和培养创新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应当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为他们提供开发创新的环境,使他们享有优厚的待遇和回报。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等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和收益分配。

六、努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科技创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主导力量,而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如果高校和产业联动,对企业来说,可缩短创新的流程,降低创新的成本,让创新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对高校来说,这也是学生实验的基地,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人尽其才,防止创新成果流失。总之,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巨大市场机会。如2020年前数千万千瓦的核电;一万多公里的高速铁路、众多城市的轨道交通;三网合一的新一代无线电讯网和各种数字化、智能化终端设备;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加工设备、环保设备,冶金、化工、采矿装备和大型工程机械;每年数以百计的民用飞机和百万至千万计的汽车等。中国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取得跨越式的发展,而不是外国企业享用了巨大市场的大部分利益,关键在于加快技术创新。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痛定思痛、正全力经济转型升级的浙江来说就更是如此。正如2010年1月26日吕祖善省长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的,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亟待加快,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涵义】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

第一,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第二,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

第三,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切实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第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节能技术推广等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组织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抓好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项目。

第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工作,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第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更新教育观念,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鼓励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八,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九,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竞争,促进合作,宽容失败,崇尚理性质疑,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企业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引进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自主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选择。人类近代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创新的竞赛,一个国家占领了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就必然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之,一味靠技术引进,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创新事关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创新力度的大小事关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快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重大的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为提高我国的生

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看,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体系相关机构的作用,实施六大战略: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应体现在企业行为上。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

第二,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三,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第四,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第五,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实现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向集约转变、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的转变、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创新方式上的单一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重单一的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

第六,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重视创新为代表的开放价值观;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提高信任度。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国家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93-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亟需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实际的创新体系。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壮大发展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然而,随着我国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这种“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基础条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我國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芯片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磁悬浮列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2]。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例如:华为、中兴、海尔、联想、南车、北车等。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企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不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却忽视了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3]。

2.2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

由于目前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重复、臃肿、条块分割等问题依然存在,因而出现了创新资源既短缺又浪费的不正常现象,表现在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不足,国家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研究方向不匹配,高校不能培育企业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

2.3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科学的决策与组织机制

尽管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但行政管理仍然处于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在决策机制上,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重大科技活动的决策仍时常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此外,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配合,存在着以局部利益替代整体利益,部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的倾向,削弱了国家科技活动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

2.4 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申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方专利分布来看,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据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三方专利的92%以上。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使我国在知识化的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2.5 观念陈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人们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只是简单地把创新与科研成果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搞出科研成果,就算达了到创新的目标,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生产力的提升,这种观念对企业影响很大,部分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3.1 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约束,打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市场环境,强化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3.2 创新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协调的政策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实现国家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有效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但在我国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资源配置行为经常为原有体制的惯性因素所扭曲,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市场配置行为,促进市场体系发育,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其功能上的互补。

3.3 建立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整合的体系

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质量,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内容。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整合,不但要实现产业科研合作,而且要改进实验室等科研组织的运行模式,建立开放合作的新机制,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资金流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主动的参与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4 结语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4],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建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1-12.

[2]刘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28-30.

[3]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1-161.

湖南天雁—自主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篇7

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950年8月建厂,伴随国民经济恢复、公私合营和国家三线建设与军转民调整搬迁、军工企业改革改制与破产重组,2003年1月组建成为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湖南天雁建厂六十周年之际,荣获“中国内燃机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称号。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微环境创新”时代,创新为企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湖南天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尊重人,引导人,成就人”的人才理念,非常注重培养、引进并发挥人才在技术、管理和用户体验三个层面自主创新的驱动力作用。

湖南天雁现有中高级管理人员86名,科研技术人员303名,其中核心技术与研发人员160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湖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企业技术中心还聘请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形成了一支既有朝气又有丰富研发经验的科研和管理梯队。

据了解,湖南天雁在人才工作方面,一是加快人才引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实施留心工程,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三是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各级各类人员的执行力。

四是建立职业发展平台,开展争当敬业、技能、规范与责任、素质、合作“三三”典型员工活动,打造创新型职业化员工队伍。五是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员工培训。

只要在企业,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每天都要与15名一线员工共进工作午餐,这是湖南天雁党政领导给自己定的“规矩”。“这样近距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对公司发展的建议,我们收获也很大”,党委书记黄毅深有感触地说,员工认同度、满意度均要达到100%的“双百”目标,这也是湖南天雁不渝的追求。

近年来,湖南天雁加大核心人才引进与培养激励与约束力度,开展了分类领军人才考核和评选;制定并启动了员工职业化发展通道管理方案、宽带式薪酬体系,对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实施津贴制,仅2010年科技项目奖励就达200万元;吸收2名博士后进站,对外招聘大学生和高素质技能工人近50余人。加强队伍管理,打破了历年干部调整模式,40余名中层干部内部大交流,为历年调幅之最;公开竞聘16个中层岗位,12名年轻骨干走上中层岗位。同时,推行管理、时间、运动相结合的中层“7+1”工作法,逐步使中层“7+1”工作法转变为中层的自觉行动,深入基层、现场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渐成为定式与习惯。

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湖南天雁强化员工队伍动态管理,优化人才结构,提出201 1年员工依法退出率为5.5%,科技、管理、生产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16.56%、13.77%、69.67%的“哑铃型结构”。《湖南天雁2015年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制定了“2256”人才开发目标,即公司拥有200名研发技术人员、200名营销服务人员、50名高级管理人员、600名高级技能人员。

湖南天雁十分注重人文关怀,积极解决员工住房、购物、加班就餐、购车补贴等问题;大力推进合理化建议活动,仅201 1年就收到和采纳1 131项建议,获建议价值在万元以上的项目成果奖1 1项;注重为广大员工谋实事、办好事,先后通过招商引资,将生活区旧住房甚至“棚房”进行拆迁,兴建5栋员工居住新房;坚持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和每周五、六深夜和节假日期间慰问一线加班员工,有力地保持了员工队伍和谐稳定。

技术创新如虎添翼

湖南天雁将技术质量定义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深知新产品代表未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是公司上下的传统。秉承“创新超越,引领市场”的研发理念,注重产学研和企企合作,企业研发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跨越式提升。每年有5%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产品研发,科技贡献率高达58%以上。多项自主创新成果获国内第一:第一个成功研制斯太尔重型货车涡轮增压器和高性能气门、第一个自主研制乘用车带旁通阀涡轮增压器、第一个研制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第一个设计制造大功率柴油机和动车组冷却风机。

近年来,湖南天雁先后建立了增压器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专利信息数据库。目前,湖南天雁有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发明获国家专利。湖南天雁主持、参与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9项,由其主导编制的涡轮增压器产品国家标准,结束了涡轮增压器行业无国标的历史,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垄断。天雁通过自身努力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涡轮增压器工作组组长单位,成为我国增压器行业自主企业排位第1、全国排位第3的民族品牌标志性企业。

仅2010年,湖南天雁就完成科技投入3341万元,实现新产品产值4.2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63%;启动了10万台汽油机增压器和增压器研发设施两个重大技改项目。全年完成40件专利申请,17件获授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技术研发、汽油机增压技术研究、高速铁路风机等10个项目获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批准,获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支持近800万元。湖南天雁始终坚持科技质量领先,突出客户为尊,主导产品增压器国内主机市场份额达到22%以上、重型柴油发动机气门国内主机市场占有率达到65%以上,斯太尔气门在我国主要的重汽、工程机械发动机生产厂重汽、潍柴的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现已形成增压器7大系列360多个品种,气门12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年产能分别达60万台增压器、600万支气门;2020年规划产销增压器500万台、气门3500万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先后荣获7家主机厂的“最佳供应商”和“优秀供应商”称号,首次实现主机市场的“大满贯”。

面向未来,湖南天雁2011年提出科技开发项目不低于85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55%;全面推进0.8L-2.5L等10个系列汽油机增压器开发,力争配试成功6款以上;全年申报专利30项以上,完成行业标准2项以上。并着眼“十二五”,充分引用全球行业研发资源,拟在欧美等地建立研究所,在重庆、北京、东北、潍坊、无锡建立研发工作站。

管理创新保驾护航

湖南天雁坚持“以人为本,责任为重,制度为根,效率为魂”的管理理念,特别注重管理创新,大力实施“科学管理工程”,以把握消费者体验为关键,突出抓好市场营销;以品牌战略为抓手,突出抓好质量提升;以满足市场为目标,突出抓好生产保障;以管理提升为主线,突出抓好财务管控;以做大做强为重心,突出抓好资本运作;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领先文化为统领,突出抓好企业创新文化落地;以“四好、四强、四优”建设为核心,突出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

近年来,湖南天雁先后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立GB/T19001、GJB9001A、ISO/TS16949质量管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GB/T24001环境管理、精益生产管理等体系,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机械制造20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100强,湖南省质量信用A级企业和标准化良好行为3A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企业、全国百佳汽车零部件优秀供应商等。

班子强盛企业兴旺

长期以来,湖南天雁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载体,将公司领导班子逐步打造成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坚强领导集体,2007-2008、2009-2010年连续两度获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四好”领导班子,为推进公司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湖南天雁“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实际,一是理论建设为本冶炼政治素质,坚持把“四好”要求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公司党委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和研读书籍结合、理论学习与深入调研相结合,深入思考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不断用理论指导实践,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二是能力建设为重注意提升经营业绩。坚持采用工作业绩和“四好”行为素质为核心内容的二维绩效评价模型,将领导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细化为学习态度、全局观念、政治优势、决策能力、善于用人、民主意识等具体行为,采用自评、互评、民主评议、上级组织部门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对领导人员进行能力素质评价;三是作风建设为基塑造良好形象。把以人为本作为治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激励在岗员工,体贴困难同志,员工逢生必贺,成立帮扶中心,送温暖、献爱心。效能监察、督导巡视、领导问责和责任追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公司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四是制度建设促进团结协作。从建立党委、董事会、经理层各自责权明晰的工作制度入手,正确处理三者关系,使班子团结协作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党委成员集体决策,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有力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雁阵理论告诉我们,大雁在群飞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型“V”阵型,这样雁阵后面的大雁就可以承受最小的空气阻力,使集体飞行的效率比单飞提高70%。

2009年,湖南天雁“六年两步走翻两番622战略”圆满收官,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员工人均收入等分别较基期增长301.94%、959.66%、299%,资产翻番,新产品产值率年均50%以上、社会贡献年均增幅超过20%,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阅兵研制项目等国家重大军品科研生产任务。2010年,提前两个月实现必保目标,超额完成年度奋斗目标,主导产品增压器、气门产销创历史新高,业务收入翻两番、利润和员工年均收入翻一番的“211战略”首战告捷。并荣获中国内燃机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各大主机厂优秀供应商、第三次蝉联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国汽车零部件增压器龙头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成功申报湖南省车用涡轮增压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益生产体系通过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达级评估检查验收并确定为2.5级、本质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达到二级标准等诸多荣誉。2011年,1月份产销过亿,截止5月底,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54.51%、52.32%和64.29%,提前一个月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至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显然,我国已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即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和必须手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和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广西特色优势产业的制糖行业,同样面临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面对制糖行业新的技术发展态势,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外产糖大国,云南、黑龙江等国内产糖大省的挑战,广西制糖行业在保持总产量优势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科技进步水平,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1 广西制糖行业发展现状

广西现有制糖企业89家,日榨能力30万t。近年来,广西糖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增加值约占广西全区工业的1/10,利税更是占到广西全区工业的15%左右。2005—2006年榨季,广西制糖产量为538万t,占全国总量的61%,实现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分别比上榨季增长53%和112.5%。制糖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甘蔗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业收入。2005—2006年榨季,广西农民种蔗收入128亿元,增收42亿元,广西糖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制糖行业前后关联40多个部门和产业,近年广西制糖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关联部门和产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广西进一步提高糖业生产的集中度。通过对原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国有控股、外资控股、民营三大板块,实现了跨市县进行糖业中的种植与加工互动,粗糖与精糖两步加工互补,县域经济转变为区域经济的糖业发展新格局。广西全区已形成了“南华”“东亚”“凤糖”“农垦”“南糖”“英糖”“永鑫”“迁糖”“永凯”“贵糖”等日榨能力在万吨以上的十大糖业集团,共拥有制糖企业55家,占广西全区的57.3%;日榨生产能力23.5万t,占广西全区的78.3%;榨蔗量3 469.57万t,占广西全区的71.3%;产糖量400.76万t,占广西全区的71%。广西制糖企业中“贵糖股份”和“南宁糖业”为上市公司,为我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制糖龙头企业。通过结构重组和规模扩大,广西制糖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2 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现状

2.1 广西制糖行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广西制糖行业有大中型企业63家,从业人员5.9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65.34亿元,占制造业的12.7%,利润总额30.37亿元,占制造业的32.3%,新产品销售收入3.68亿元,申请专利2项,拥有发明专利5项。说明广西制糖业在广西制造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广西制糖全行业有工程技术人员4 852人,科技活动人员986人,参加科技项目人员861人,科学家和工程师578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02人,R&D人员591人。科技经费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2005年制糖行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7 121万元,其中企业资金6 636万元,政府资金485万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9 133万元,购买自制设备支出2 197万元,科研基建支出2 012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 839万元,对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支出115万元。同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5.03亿元,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1.07亿元,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 541万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8 256万元。

此外,“贵糖股份”“南宁糖业”等制糖龙头企业,以及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大学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贵糖股份”拥有自治区级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拥有一支比较成熟的科研队伍,在广西乃至全国制糖行业中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下设广西制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制糖装备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一家全方位为制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研究院。

2.2 广西制糖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2.2.1 更高层次上的技术更新开始启动

广西越来越多的制糖企业逐步认识到,在旧基础上填平补齐的技改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在技术上升级,必须站在国际平台上进行技术创新。“贵糖股份”大胆探索了“两步法”制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把桂平糖厂改造为田间糖厂生产原糖,把“贵糖股份”总部按精炼糖厂要求改造。柳兴糖厂引进德国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30万t精炼糖厂。

2.2.2 综合利用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

“贵糖股份”的蔗渣制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安德列滋造纸设备,造纸能力达到了年产15万t。一些大型糖业集团也在兴建具有经济规模的造纸项目,社会其他造纸企业利用蔗渣造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应用生物技术进行食糖深加工,开发了低聚糖产品,许多企业也在研究开发酵母、味精等生物或化工领域的新产品。

2.2.3 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越来越活跃

出现了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与制糖企业联动的新气象。广西大学、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轻工研究院都把糖业技术作为研究开发重点,国家及外省的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广西糖业及其产业链上的研究开发。制糖企业表现积极,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项目(例如,磷浮法、高分子络合材料、膜技术等),而一些非糖业领域的科技机构,把研究开发的目光也投向了糖业寻找新的突破口。当前,科研开发的活动有:用高新技术嫁接糖业生产、全程信息化改造、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拓展综合利用及食糖深加工等。

2.3 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2.3.1 产业技术水平提升问题

广西制糖企业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建设,属20世纪60-70年代技术,当时生产组织多选用“一步法”直接生产白砂糖,产品质量较差,而且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否定了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也存在品种单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企业连年亏损,技术进步停滞不前,虽然近年有所好转,但仍未发生根本改变,现代工艺设备和现代技术应用(如信息技术)缓慢,生产自控程度低、效率低。当前,广西工厂平均日榨蔗只有3 500t,只是美国的1/3、巴西的1/4、泰国的1/5,而用工则比先进国家多,是这些国家3~5倍。

2.3.2 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滞后

蔗渣可以用来生产纤维板、饲料、糠醛等产品,糖及废蜜糖可以生产酒精、酵母、赖氨酸、味精等生物产品,在传统产品生产和生物化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广西80%蔗渣用作燃料低值处理,只有20%用于造纸,废糖蜜也基本用于酒精生产,糖的深加工基本没有进行。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迫切需要技术研发和投资支持。

2.3.3 政府应在制糖行业技术进步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广西制糖行业存在很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需要政府以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形式加以扶持,发展壮大,以加强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形成行业集群。目前,广西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对制糖行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仍须加强。

3 促进广西制糖行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广西制糖的成本高,获利较少。要发展广西制糖业,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提高制糖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产量。目前,资金短缺是广西制糖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政府应出台政策建立资金共享平台,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自治区和地市一级的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应对制糖行业进行制度性安排,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源投入到制糖行业;通过申请银行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增加制糖行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争取国家对广西制糖行业的支持。制糖企业应放宽眼界,主动与其他地区、其他行业进行联系,加强合作,吸引和利用他人的资金。

3.2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3.2.1 增强科技计划对制糖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政府通过科技计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科技计划项目的安排上。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广泛介入产学研合作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然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企业一般难以承担,因此广西需要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解决制糖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产学研结合项目。

3.2.2 进一步支持制糖行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

广西制糖行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企业多数具备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往往不足,对于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较为迫切。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这些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政府可以拨出专款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积极牵线搭桥,为制糖行业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机会。

3.2.3 完善财政税收对制糖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持政策

在财政、信贷、税收、奖惩、考核等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力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资助,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专项基金和风险基金,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费中设立专门经费,对发明专利申请和维持给予适当补助。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政府支持研究开发活动的重要杠杆。

3.3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二次创新

广西的制糖技术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制糖企业赢利少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进先进技术是发展广西制糖业的关键。广西制糖企业榨糖能力低,还处于人工生产为主的初级阶段。广西的制糖企业应该学习澳大利亚等国家生产自动化的产糖方式,引进国外新型提汁、清净、煮炼设备,新的炼煮糖工艺,以及生产过程在线测量与控制等先进技术,以提高广西的制糖能力,争取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永谋,钟荣丙,夏学英.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霍汉镇.我国制糖工业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的重点问题[J].甘蔗糖业,2004(4):48-51.

[3]陆耀邦,梁自力.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6):30-33.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9

浙江湖州二轻机械总厂创建于1962年, 迄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目前该企业已形成了刀轴类、挤水类、磨革类、熨平轧花类、后工序装饰类、喷浆滚涂类、绷平干燥类等10大系列33个新品种, 其产品系列之全、品种之多, 在国内外皮机生产企业中独居榜首。

在产品档次上, 湖州二轻机械总厂始终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其中获国家级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有11个, 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公司研发的大型宽幅精密削匀机代表了当今皮革机械最高水平, 接着研发成功了数控精密皮革刨层机等皮革机械顶级产品, 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皮机行业内的显著位置。掌握了核心技术, 开发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湖州二轻的产品不但在国内畅销, 还出口到俄罗斯、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纳米比亚、菲律宾、印度和越南等国家。

湖州二轻机械总厂的产品在不断得到市场认可的同时, 也吸引了国外皮机巨头的青睐。法国梅西尔公司和意大利爱斯公司先后主动上门, 与湖州二轻机械总厂开展了合作关系。从对手到朋友, 与其说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不如说是中国民族皮机企业的强大竞争力。湖州二轻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皮革机械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国的皮机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模仿到自主研发,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 以湖州二轻机械总厂为代表的民族皮机品牌走上了一条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腾飞之路。

一家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必须拥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2003年, 湖州二轻机械总厂被浙江省政府规划为浙江省皮革机械制造基地后, 企业审时度势, 立刻作出搬迁新址、全面进行技术改造的战略部署。2006年初, 成功地迁入扩大了3倍多的新厂区, 并投入1 5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更新和增添了大中型数控镗床、大型热处理井式炉和两台被业内人士称为“加工中心”的数控工作母机, 加工设备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具备了加工各种高、精、尖产品的能力。

近年来, 受金融危机影响及制革行业加大环保力度的影响, 一大批中小制革企业纷纷倒闭, 皮革机械市场随之陷入了相对低迷的困境。湖州二轻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年累积的科技创新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变化、需求, 及时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 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旧我新、人弱我强”为方向, 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 湖州二轻机械总厂的销售额不仅没有下降, 而且还保持了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势头, 连续几年销售收入增幅在1 000万元以上。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10

一、模仿及模仿创新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企业是必要的

模仿及模仿创新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企业是必要的,在早中期甚至还是主要的。丹阳早期的眼镜企业规模较小,从手工作坊起步,比较普遍地倾向于跟随、从众或模仿创新,从而规避了很多市场风险。

丹阳地处江南,属苏南经济板块,同时又处于江浙沪三角经济区。这里小农经济发达,民间工商业发展较早,“季子封疆物华天宝,齐梁故里人杰地灵”。受传统文化及海派文化影响,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强,所以模仿比较普遍。近年来形成人数多规模大的生产群体,产生很多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比如五大支柱产业:汽配,眼镜,家纺,工具,皮革。虽然大企业研发比较强,每天有几十个创新产品,但是大多被普遍地模仿,这于大公司是知识产权被侵犯,产品被低级模仿,但是这样会很快形成一个群体,让世界各地都知道丹阳眼镜,丹阳汽配,都来这里购买,有利于形成大的气候和规模。

有些民企,特别是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的,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开始不只满足于模仿,他们于模仿中开始创新,在模仿外商和国企的技术和产品中采用新的或不同的生产方法、开创一些新的市场和需求,开发或采取某种新的工业组织如专业市场加产业集群等,也包括在总体上模仿他人的技术和产品时改变其中的个别点或某一点。模仿创新有利于企业技术及制度优化,有利于吸取先进企业的先进文化,这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企业是必要的,在早中期甚至还是主要的。

但是,模仿创新中的创新往往是很有限的,甚至只有一些表面的微小的创新,这样所获得的专利有被称为“垃圾”专利。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经济规模已经比较大了,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占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很大份额,普遍的模仿行为对国内外的同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损害,从而使中国民企遭到比较大的反倾销和知识产权诉讼等,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出现某种恶化。即使是模仿创新,也由于模仿中的创新很有限,因此会继续维持甚至更加拉大与先进企业在技术和经营上的差距,原来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威胁很大。

二、民企模仿过多,创新严重不足,需要加强创新和自主创新

民营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中国民企的现实是模仿过多,模仿创新的创新也严重不足,需要加强创新和自主创新。更由于中国民企受“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很深,缺乏自主性,需要强调自主创新。

强调民企的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客观需要,而且也具备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民企尤其是起步早的民企等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资产,有几个亿销售额和资产的民营企业已为数不少。现在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资金进行自主创新,而是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自主创新上去。很多有钱的民商还是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甚至过多地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不愿投钱于创新以及深度和持久地发展实业。很多集团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狭隘的功利取向太强,面对国外企业并购所出的丰厚待遇,不顾民族品牌的生存及发展,一并了之,毫无民族产业和民族品牌的理念。所以,中国民企要从模仿转变为创新,从模仿创新转变为自主创新或加强自主创新,就必须转变价值观,要有长远的经济利益取向和超越于经济的社会利益取向。

中国民企加强自主创新也存在非动机的能力限制,除了技术的积累严重不足外,还有人才和知识的不足,也有资金和财力的限制等。但是,这些不足和限制又不是绝对的,不是不可以克服和突破的。首先,传统产业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很难,要有长期和大量的积累,中国民企既可以进行渐进的改良性创新和个点的突破性创新,也可以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次,新兴产业的科学发明创新和系统产业革命创新很难,也要有长期和大量的积累,中国民企既可以进行新技术应用创新,也可以进行某个或某些产业环节创新,还可以进行技术和市场的对接或嫁接创新。总之,中国民企有效的自主创新必须基于和围绕价值创造,能够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关键是把做市场与自主创新结合在一起。

三、合作或联合是加强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

中国民企在历史短,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的积累欠缺,自主创新的条件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强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合作或联合,包括对内和对外合作,重视团队和联盟的建设。合作创新,首先是反映时代的特性。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利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企业普遍超越单纯竞争,重视社会资本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广泛地实行和多样化地开展联合与联合创新,“蓝海”战略很有成效。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初探 篇11

一、营造和谐课堂,创设自主创新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先设计了一个体验1分钟的教学环节。先提出活动的时间(1分钟)和内容(可以写字、计算,也可读课文),待学生准备好后,开始1分钟比赛活动。活动虽简短,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索铺路。

二、拓宽探究空间,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新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采用过的转化思想,把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联系起来。课前,学生自备沙子、水、天平和圆柱、圆锥容器,课中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不但掌握到了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还找到了课本中没有讲出的方法,把自主创新落到了实处。

三、鼓励大胆质疑,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

小学生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疑难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构建。特别是具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能拘泥于程式化的师生问答,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张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让学生在操作角的模型中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学生在认识上述角的同时,会发现新问题: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当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这些有意义的问题为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面积一定相等,反过来,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一定等底等高”这个问题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为此,我设计一个问题辩论会,学生动脑动口,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口才,还激发起自主探究的动机,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勇气。

四、强化思维训练,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思维局限于模式化的框架中,导致知识的负迁移或是形成思维定式,影响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比较法的运用和变式问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比较,多角度思考和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加深对问题本质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學“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计算“36-8”这道题。题出示后,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算法。不同的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产生了多种算法:

(1)10-8=2 26+2=28

(2)36-6=30 30-2=28

(3)8-6=230-2=28

(4)16-8=8 20+8=28

(5)30-8+6=28

学生说出的每一种算法都是他们探究的结晶,通过这个积极的自主探索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单位

江苏省射阳县码头小学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12

自主创新, 势在必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当今之下, 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 科学技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红楼梦》中有句名言:“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实践证明, 哪个企业有了自主创新能力, 哪个企业就有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现代化大生产企业, 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 才能为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开辟新的产业、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加工新的产品, 使企业发展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源, 才能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竞争优势, 才能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已迫在眉睫。

俗话说:“大树抗风在根深, 万丈高楼在根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只有提高现代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强盛, 企业的强盛必然带来国力的强盛。当今, 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横观中外, 纵观古今, 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 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综合国力的基础力量。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必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 企业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贵在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关键在自主, 核心在创新。我们要大胆引进国外科学技术, 但绝不能搞“爬行主义”, 一味地照抄照搬, 比葫芦画瓢, 而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企业自主创新, 就是要挺起腰板, 牢固树立以我为主、奋发图强的思想, 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知识产权、有效整合创新资源, 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科学技术发展史证明,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自主创新可以降低成本, 节约费用, 节省时间, 避免高价引进技术的代价。集成化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集成创新是加速科技发展、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由此言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要充分发挥科技院、校、所的作用, 围绕优势产业, 集成科技力量, 实施科技攻关, 加强高技术研究, 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 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了起来。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新事物正是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 用黑格尔的话说, 就是“扬弃”, 即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 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 是发展中的连续性。因此, 我们进行自主创新, 就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并联系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大胆进行自主创新。盲目排外, 割断历史, 不去继承和借鉴, 就很难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是在对外开放客观大背景下进行的, 需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 但也需要多方面加强与外界交流。我们要以重大技术为主线, 加强统筹规划, 重点突破,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引进, 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 在消化的基础上创新, 通过引进、消化技术, 形成生产力, 促进技术创新, 从而实现技术快速进步, 构造创新型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就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形成有效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决策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现资金变技术、技术变资金、资金为更高层技术服务的良性循环。政策和策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命,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制定有关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 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 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依托大企业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 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 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等技术服务, 以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直接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 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 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 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组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解放思想, 增强企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搞技术革新和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有一股子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劲头, 思想要解放一点, 胆子要放大一点, 要敢于超过前人。那种畏首畏尾, 怕这怕那, “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思想, 必须抛弃, 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边爬行, 甚至一事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企业必须具有远见、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识,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多个领域创出了品牌。但不能沾沾自喜, 故步自封, 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差距。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牢固树立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意识, 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培养和打造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有位哲人说得好, 人是万物之灵, 人才是兴企之本。在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活动中, 人的因素第一。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作用发挥得好。由此言之, 必须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建立激励机制, 对创新有功者予以重奖, 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 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 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要努力构建创新文化, 从教育培养、竞争择业、评价使用、报酬待遇、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给人才以肯定、尊重和激励,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 依靠人才在研发战场冲锋陷阵。要倡导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效益、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价值观和创新风尚, 弘扬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和社会心理的塑造, 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上一篇:质量安全监控下一篇:玉米育种自交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