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2024-06-23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通用8篇)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篇1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府„2006‟144号)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按照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综合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现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税收扶持力度

(一)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1.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

技术开发费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以及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费用。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加计扣除时,须报送经县(市)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确认的技术项目开发立项书。

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企业为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而购臵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形成无形资产的软件,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可为两年;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其折旧年限最短可为三年。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经省有关部门认定属于新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获利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对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软件企业科技人员的劳务和智力支出可以占企业技术开发费的60%。对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的企业,企业科技人员的劳务和智力支出可以占企业技术开发费的40%。

5.对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环保设备的企业,符合《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设备(产品)目录》,在符合独立核算、能独立计算盈亏的条件下,净收入30万元(含)以下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

6.经批准在企业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有权部门的批复,中心科技人员的名单、职称、学历及担任该中心职务等有关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定后,其科技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

(二)支持外资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

1.外资研发机构设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并经省有关部门认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从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期满后,仍属于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三年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

2.经依法审批设立的外商及港澳台商研发机构,向国外境外购买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可向有权税务机关申请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扶持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发展。1.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暂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2.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省政府批准的江苏软件园规划范围内的在孵企业,并经省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1.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后,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备案,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

2.科技中介机构为完成特定服务项目,聘请属于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可直接进入成本,成本列支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按税法规定调整。

3.社会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知识产权许可证贸易代缴的各类国家规费,可在计算营业税基数时予以扣除。

(五)鼓励社会资金捐赠资助科技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可在当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指不是资助企业所属或投资的,并且其科研成果不是唯一提供给资助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二、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一)将有权部门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我市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必须优先采购列入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目录中的产品。

(二)经有权部门认定,对我市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开发试制的及首次投向市场的,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自主创新产品,报经市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由采购单位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

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采购项目,在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可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并将采购合同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三)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在政府采购招标项目评标方法中,其分值设定要考虑自主创新因素。运用综合评分法的,可给予自主创新的产品不少于8%的分值;运用最低评标价法的,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自主创新的产品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的报价5%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

政府采购非招标项目的评审,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可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5%的价格扣除。

(四)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对采购预算在100万元以上的进口设备的采购,需经过有关方面论证,对国产设备可以替代进口的,予以优先采购。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以及其它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50万元以上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各级采购人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五)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其它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标志产品。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招标文件应载明对产品的环保要求、合格产品的条件和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

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

(一)创新信贷管理体制。1.鼓励各银行创新信贷方式,重点加强对专利权、商标权质押的资产评估、信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由银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2.鼓励各银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简化操作流程,下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

3.鼓励各银行探索符合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信用评级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突出企业的信誉度,合理提高定性的比重。

4.各银行成立专门的高新技术项目评审小组,实现客户经理的专业化管理,提高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5.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支持担保机构积极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各银行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初期报表不健全的状况,充分利用纳税记录、报关信息、电费缴纳等非财务信息,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

2.各银行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初期不动产不足的状况,探索多样化的担保方式。除了适时开展仓单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外,对提供单项担保存在不足的企业,还可以依据其所提供的符合担保规定的企业有效资产、个人财产以及保证担保,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相组合的担保方式。

四、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的扶持力度

(一)放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条件。

1.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采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外合作等多种组织形式。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付。首期出资控制在不低于注册资本总额的20%,且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其余部分可以由出资者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在五年内缴付。

2.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风险投资不受公司注册资本和公司净资产的限制。具体对外投资的额度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根据所投资的项目自行决定。

(二)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

1.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通过创业投资备案的企业,享受其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2.建立创业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按不高于总收益1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

3.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余额超过净资产的50%,且其他投资的资金余额未超过净资产30%的,经省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1.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重组和改制设立股份制公司的工作,扶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成功后,由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2.加快开发区内股份制公司的设立工作,为开发区申报列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做好开发区内股份制公司的筛选摸底工作,为非上市高新技术股份制公司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打好基础。

3.拓展债券融资,扩大融资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和改善财务结构。

4.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完善壮大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发挥苏州产权交易所的作用,加入区域性、全国性产权交易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联网。建立完善公司股权托管、产权交易经纪人、企业产权进场交易等制度,探索建立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交易平台,推进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转让。

五、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对高新区外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经科技局和财政局核准后,由企业纳税关系所在地财政在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奖励其科技创新。

2.鼓励我市企业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按照海关认定的出口金额,由企业所在地外经贸局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确定后,由所在地财政给予每万美元补贴50元人民币。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是指我市出口企业、出口供货企业所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属于本企业自有的专利或专有技术而形成的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或高新技术产品使用了自有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在海关税则分类中属于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发改委、海关总署等多部委制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认定的产品。

(二)鼓励软件企业的发展。

1.对通过省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由市科技局根据《关于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苏州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核定后,分别给予2万元和1万元的资助。

省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是指按照国家软件产业认定标准和软件产品登记要求,经省信息产业厅审核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

2.对通过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或CMMI等国际资质认证的,由市科技局按照《关于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苏州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核定后,给予认证费用50%的补助,累计补助额不超过60万元。3.对具有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软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的,并经海关认定的出口金额累计达到10万美元以上的(含10万美元),由软件企业所在地财政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软件外包按照海关认定的金额,每万美元给予1000元人民币的资助,资助资金由软件企业所在地财政承担。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1.对经科技部门申报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级部门立项建设时,按照申报渠道,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地财政以配套方式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200万元、100万元;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联办、独立注册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市科技局审核同意,可享受相应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企业申请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市科技局对符合条件的择优立项给予一次性资助。

对经发改委申报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按申报渠道,由工程中心所在地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200万元、100万元;企业申请建立市级工程中心,根据《苏州市工程中心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市发改委对符合条件的择优立项给予一次性资助。

对经经贸委申报新建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申报渠道,由所在地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200万元、100万元;企业申请建立市级技术中心,由市经贸委对符合条件的择优立项给予一次性资助。

2.鼓励企业在国(境)外创办独立的研发机构。对我市科技型企业到国外科技资源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创办独立研发机构,经企业所在地外经贸局、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按以下标准给予资助:研发机构用于研究与试验的装备或设备的投资额(以下简称投资额)在10万美元至50万美元的,由企业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投资额在50万美元以上的,由企业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1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对我市科技型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新办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中方按比例承担的用于研究与试验的装备或设备投资额(以下简称中方投资额)在10万美元至50万美元的,由企业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中方投资额在50万美元以上的,由企业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1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四)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1.对承担国家“863”、“973”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企业,经企业所在地科技局审核确认后,以企业所获得的项目经费的1:1比例,由企业所在地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进行支持;对承担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企业,分别经企业所在地科技局、发改委审核确定后,按照申报渠道,以企业所获得的项目经费的1:0.5比例,由企业所在地财政安排配套资金按各自计划渠道进行支持。

2.对承担省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项目的企业,经企业所在地科技局审核确认后,以企业所获得的项目经费的1:0.5比例,由企业所在地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进行支持。

3.对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市级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按照申报渠道,分别由市科技局和市经贸委择优纳入各自相应计划渠道给予立项支持。

(五)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的产学研联合体,依据《苏州市产学研联合体确认条件》的要求报所在市(区)科技局确认后,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一次性科研补助。

六、加大对自主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

(一)支持自主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对本市重点科技创新载体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建设用地,国土部门予以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

(二)支持科技创业园建设。对国家及省有关部门新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管理单位,按项目申报渠道,由所在市(区)科技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在各自相应计划中优先立项,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补助,同一创业园通过不同渠道申报同一等级的不重复补助。对列入市级的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市科技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按各自计划渠道择优给予支持,同一创业园不重复支持。

(三)鼓励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1.对科技部门审批确认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上级部门立项建设时,由服务平台建设单位所在地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的配套补助。

2.对科技部门认定的已建立的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级综合性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络、信息数据资料库、种质资源库、行业共性技术开发设计和大型综合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扩充服务功能,在新购入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时,可向所在市、区科技局申请市科技条件计划立项,给予不超过购臵金额50%的补贴,最高补贴额不超过100万元。补贴按照技术先进性和在本地区内不重复购臵的原则择优安排。所购仪器设备纳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服务。上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扩充有示范意义的新技术服务功能时,可以申请科技计划立项支持。

(四)促进重点实验室建设。经科技部门申报新建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上级部门立项建设时,由实验室建设单位所在地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的配套补助。

(五)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1.经科技部门申报的新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家级、省级高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管理单位由所在地财政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共性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平台建设。2.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市级特色产业基地,由市经贸委根据《关于印发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若干意见及认定申报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择优给予支持。

(六)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

1.鼓励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本市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机构所在地的国土部门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其建设用地。涉及占用集体农用地的,各市(区)在当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分解落实时,优先安排其用地计划,对因计划指标紧缺无法安排的,积极向省争取增加计划。并及时做好农用地转用、征收和供地工作。

2.对在苏州新建的纳入中编办编制和中央财政预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给予不低于5000万元的重点支持。

3.对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在苏州新建立的独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由市科技局根据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吸引国(境)内外研发机构的意见》和《苏州市引进国(境)内外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认后,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资助。

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在苏州建立的独立研发机构是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完整的组织机构,明确的研发方向,必要的研发经费,一定比例固定的研发人员,固定的工作场所的研发机构。

4.鼓励和支持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设立研发机构,经省科技厅认定在我市设立的国(境)外独立研发机构由市科技局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吸引国(境)内外研发机构的意见》和《苏州市引进国(境)内外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以内的资助;非独立研发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的,择优给予一次性100万元以内的资助。

国(境)外独立研发机构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苏州市产业发展方向属于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有完整的组织机构,投资规模超过200万美元,有必要的研发经费,有一定数量的研发人员和固定的场所的外资研发机构。非独立法人的国(境)外研发机构虽不具独立法人资格,但其它条件与独立研发机构相同。

(七)支持在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含以其为主承担的上述计划子项目)和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根据获得国家、省项目资金情况,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从市级科技计划配套经费中给予不超过30%的配套支持。

七、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的扶持力度

(一)促进专利事业发展。

1.对本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申请费、实审费,经所在地知识产权局(科技局)审核确认后,除省财政补助外,其余部分由所在地财政给予全额补贴。

2.设立苏州市优秀专利奖,对本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拥有的优秀专利给予2万元以上的奖励;对专利工作人员、企业专利管理人员、专利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给予一定资助。

3.鼓励专利成果转化,设立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资金,支持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项目。企业在专利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可一次或多次摊入成本。

(二)推动企业争创品牌。

1.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经企业所在地经贸委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后,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2.对新获得国家质量免检产品或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企业,经企业所在地经贸委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后,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以上各项奖励在当内不重复奖励,以最高一级计奖。

(三)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制定。

1.企业参与WTO/TBT(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通报评议主导意见和建议,被评议方采纳的,经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科技局、财政局审核确认后,由企业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

2.对被新批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经起草单位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科技局、财政局审核确认后,由起草单位所在地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资助。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江苏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

(四)实施知识产权诉讼法律援助。对困难企业及个人专利维权诉讼,可向所在地知识产权局(科技局)申请诉讼或行政处理费用补助。

(五)加强对企业兼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企业或品牌(含老字号)被外商收购时,被收购企业需事先向企业所在地经贸委、科技局报告,其中涉及所属国有企业的,须同时报告所在地国资监管部门。

2.凡被外商收购企业商标为省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或企业产品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并曾获政府奖励的,收购方须向市经贸委出具奖金回收上缴承诺书,其奖金由市经贸委负责收回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加收奖金利息,回收资金全额上缴市财政。

3.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审核确认被外商收购企业历年承担的由市级以上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其中涉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市国资委参与审核确认。凡企业历年承担的由市级以上财政全额资助的科技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及其无形资产,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由收购方按评估价全额返还项目下达单位并由市科技部门收回后全额上缴市财政。由市级以上财政部分资助的科技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及其无形资产,由收购方按评估价乘以财政资助比例返还项目下达单位并由市科技部门回收后全额上缴市财政。

4.凡被外商收购企业为苏州市老字号企业的,被收购企业需向市国资委、市经贸委(市贸易局)报告,并经市政府批准后进行。涉及老字号企业的无形资产转让的,收购方须与市国资委、市经贸委(市贸易局)签订无形资产转让协议,其无形资产经指定的具有一定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由市国资委、市经贸委(市贸易局)按评估价值的1.5倍向收购方收取无形资产转让费,并全额上缴市财政。

八、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

(一)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1.全市每年资助50名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企业家在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2.根据苏州市人才需求状况,每年确定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建立以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软件人才、新农村实用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等紧缺人才海外培训基地。支持卫生、教育等部门及各类企业选派优秀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参加学历教育、学术交流和短期培训。

3.根据《苏州市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各类紧缺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由引进单位所在地人才办或主管部门提出推荐意见,并报市紧缺人才开发办公室审定后,可按以下标准申请资助:(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位给予100万元的安家补贴;

(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条件相当的其他优秀高层次人才,每位分别给予50万元的安家补贴;

(3)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引进后承担市重大项目、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领军人才,或有自主知识产权来苏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每位给予20万元的安家补贴;

(4)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且为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每位给予10万元的安家补贴;

(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年龄35周岁以下,且为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每位给予5万元的安家补贴;

(6)聘请参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且在苏实际工作时间累计6个月以上的专家学者,可根据聘请社会同类人员平均薪资水平及聘期等具体情况确定。

4.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经人事部门根据国家教育部、人事部以及市政府《关于留学人员来苏州创业的若干规定》确认后,不受用人单位编制(机关公务员除外)、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

外籍专家来华工作由市外专局审核后报省外专局办理《外国专家证》或者通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凭办理的有效证件,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居留许可,在居留许可有效期内可多次入境。

5.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应为其提供相应的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其配偶安臵,原则上由引进单位负责,确属引进单位解决有困难的,同级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按政策性安臵的办法,给予协调推荐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其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可由市教育局和相关市、区政府在其户口所在地,根据合法固定住所和实际居住地,优先安排入学就读;其子女在本市参加中考的,可参照留学回国创业人员子女加分规定执行。

6.各市、区优惠提供土地、减免各类费用、建造人才公寓,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公寓。

市和各县(市)、区政府建造的人才公寓,专门出租给各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范围由各级人事部门严格把关。

本市企业经批准可在企业用地内按相关比例要求建造专家公寓。本市企业经批准可在现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内按不超过总用地5%比例建造专家公寓,原土地的用途不变。

(二)奖励自主创新杰出典型。

1.市财政设立科技贡献奖励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我市科技工作者,给予1:0.5 的配套奖励;对同时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单位或个人,奖金不抵扣。

2.对在全市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中做出杰出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授予苏州市自主创新市长特别奖(简称市长特别奖)。市长特别奖授予先进集体不超过2个、个人不超过3名。

九、加大对科普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科普投入。科普专项经费从2006年开始,每年以城区人口计,在2005年人均1元的基础上,以人均0.8元的额度逐年递增,到2010年财政对科普经费投入达到人均5元以上,并明显高于国家、省的要求。

(二)鼓励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对由市科技局、科协、教育局推荐,并分别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和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新审批确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的,按申报渠道,由科普示范教育基地所在地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同一基地通过不同渠道申报同一等级的不重复奖励。

(三)鼓励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的建设。对由市科技局推荐,经国家科技部新批准确定的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由星火学校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

(四)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设立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奖励中小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科技成果。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每年10万元,由市财政在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中安排,由市教育局按相关规定组织评选。

本细则如与国家、省新出台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不一致时,按国家、省的政策和实施细则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篇2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军工合作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基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及军事领域的对抗属性, 可以断言, 自主创新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的立业之本。国防科技工业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 才能占领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才能把握武器装备发展的主导权, 摆脱武器装备发展受制于人的困境。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

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 都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自主创新。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表明, 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 才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 也只有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反之, 离开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 不仅缺少了确立大国地位的牢固根基, 甚至连最起码的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障。

自主创新历来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优良传统。建国60年来,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相继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 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是武器装备研制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不适应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 尤其在军工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动力技术等方面, 还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二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还存在差距, 还不能满足国防科技持续和跨越发展的要求。目前,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新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其不仅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支柱, 更是推进新军事变革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在军事、科技和经济上对我国实施防范、制裁和遏制的严峻形势,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的基点定位于自主创新上。自主创新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只有坚持不断的自主创新, 才能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在国家间的军事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才能牢牢把握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主导权。在新的历史时期, 针对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所构成的潜在影响, 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国防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走自主创新之路, 不断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不仅是加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夯实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二、加强原始创新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尤其对于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都源于原始创新。从世界范围看, 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源于原始性创新, 美国的技术创新有78%为首创或技术突破型的, 它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主要动力。目前来看, 没有原始创新, 就难以突破发达国家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 难以解决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温家宝总理曾强调,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来看,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 关键装备技术“空心化”, 军工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动力技术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 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敌人, 但也没有永久的朋友”, 任何两个国家都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成为对手。为此, 各国都不会把自己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及相关的核心技术出售或转让给其他国家。基于这一历史和现实的必然, 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把原始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通过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 这不仅是促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更是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 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 美国和日本则仅占5%左右。基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 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原始创新上。国防科技工业要从国家的军事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在强调完成型号、保障任务的同时,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 不断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 逐步缩小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 以为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推进集成创新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单项技术的突破已不再是科学技术的唯一特征, 随之而起的技术群的整体推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已日益成为当今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集成创新已越发成为当今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目前, 尽管单项技术研发和单项技术创新仍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 但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 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及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 其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而建立在相关技术基础之上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 则要远远超出单项技术突破的作用。

集成创新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 随着现代武器系统的日益复杂, 其研制生产会涉及众多的学科和专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必须借助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 这种综合化、集成化, 在一些重大战略性国防研究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其次, 随着国防科技的快速发展, 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 而集成创新的特征就在于其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最后, 国防科技的复杂性也促成了集成创新的发展。随着国防科技创新的日益复杂, 单个组织已难以担负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 其必须与其他组织或市场主体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关于这一点, 吴有生院士认为, 在装备制造业, 集成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集成创新可以带动单项技术的原始创新, 带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推动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

大力推进国防科技的集成创新, 不仅是促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 而且也是当今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当在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 把推进集成创新作为当前引领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一项战略需求, 力求通过开辟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高效自主创新之路, 促进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 以满足武器装备建设对国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获取技术最便捷、最省力的方式, 是缩小科技差距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与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两者并不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促进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例如日本战后之所以仅用30年就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技术政策是成就其在短时间内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国走的也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的。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创新。要继续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例如印度国防科技工业走的就是一条引进技术、特许仿制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尽管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是印度武器装备建设长期奉行的准则, 但印度政府认为, 引进技术只能是发展本国技术的“垫脚石”, 而不能成为“离不开的拐杖”,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正是印度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视, 才使印度的武器装备发展较快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以色列军事工业也是从“仿制”起家的。由于以色列在引进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 使得目前以色列在无人机、中小型侦察机、空战局势分析系统、歼击机电子设备等高科技武器装备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前, 虽然美、俄、英、法、以色列均能制造飞机预警系统, 但以色列研制的“费尔康”的性能要高出俄罗斯A-50预警机4倍, 成为世界目前最先进的预警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技术引进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通过引进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国内紧缺的原材料等措施, 不仅促进了国防科研水平的极大提高, 而且也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引进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那就是在对某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今后, 国防科技工业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 在进一步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继续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关键的先进技术, 通过消化、吸收, 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 进而攻克一批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 以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力更生能力。

参考文献

[1]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参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2]黄慧群: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A].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编:再造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C].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3]徐田成、宿东风:简析印度国防科技工业的崛起[J].国防大学学报, 2005 (1) .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篇3

由发改委和科技部牵头,会同工信部等多个单位研究编制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规划共分10个部分,主要包括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总体部署,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及规划实施等。《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要大幅提升,结合“十二五”时期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际需求,围绕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对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重点布局、共享整合,进一步强化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和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在政策措施方面,要求进一步完善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与创新能力建设的衔接协调;完善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在保障资金投入方面,要求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参与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据悉,《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对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郝杰)

着眼“十三五” 注重新工业革命

纺织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

近日,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以及发改委、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项目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主持。

周济在会上指出,纺织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创新发展给予特别重视。开展纺织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一要立足我国实体经济必须大而强这个特点;二要重点聚焦“十三五”,提出前瞻性的战略措施;三要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等为指导;四要特别注重新的工业革命、新的工业技术等对纺织工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要在创新体系上求突破。

蒋士成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与立项背景、研究目的、依托单位与参加单位等基本情况。项目组副组长、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从项目的背景及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研究方案及预期目标、研究工作进度安排、预期成果五个方面作项目开题报告。纤维新材料技术、先进纺织技术、生态染整加工和高效生态型化学品技术、服装产业科技、先进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技术、纺织产业经济贸易与管理运营技术7个技术领域子项目的负责人分别作了子项目的开题报告。与会发改委、工信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围绕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一重点咨询项目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该项目以东华大学为依托,最终形成《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总报告》及七个子项目领域的分报告,并向国务院及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纺联等部门提出重要咨询研究结论。该咨询项目的实施将对推动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强,在建设纺织强国新时代引领世界纺织产业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郝杰)

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工信部部署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

近日,工信部就加强2013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发布通知,提出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的重点工作及要求。通知强调支持服装家纺行业重点企业品牌建设,跟踪培育已确定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2013年重点工作是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工业标准建设和贯彻实施、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深化工业品牌培育、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和继续改善质量政策、社会和市场环境。

工信部在新公布的《2013年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纺织等行业品牌建设,具体包括研究发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推动纤维新材料在纺织终端产品的应用。发挥部际协调机制作用,跟踪培育重点服装家纺品牌企业。支持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运行,加强重点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宣传交流,开展品牌企业与商业、金融机构对接,支持地方和行业组织的品牌展览交流活动。对于专项行动的经费保障,工信部提出通过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渠道支持专项行动。

据了解,工信部将重点跟踪培育100家以上包括服装家纺在内的品牌企业,实现质量品牌能力突破性提升,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工业质量品牌水平全面提高。(郝杰)

宏观数据

前2月中央财政收入增:

1.6%

3月6日,财政部发布了今年1~2月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央财政收入10779亿元,同比仅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本级)11647亿元,同比增长12.9%。

1月新增外汇占款超:

6800亿元

央行3月5日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外汇占款激增6836.59亿元,是去年月度最高值(1月)1409亿的4.8倍还多,也超过了2008年1月份6540亿的前期高点。

GDP达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27省份

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交出2012年经济发展考卷。广东、江苏、山东三省份步入5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前三,同时,全国27省份GDP达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

7.5%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CPI控制在3.5%左右。

2月制造业PMI:

50.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继1月份回落后,2月份制造业PMI再度小幅回落到50.1%,较上个月低0.3个百分点。

今年老龄人口将达:

2.02亿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日前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94亿,今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02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篇4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

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

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篇5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关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04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03年大学在国内发表论文18.1万篇,EI、ISTP)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04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

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

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

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

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00余项,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篇6

献奖实施办法》的通知

杭政[2000]1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实施办法》已于9月13日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11月3日

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我市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科技创新特别贡献,是指把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运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成果。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市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的直接完成者;中央、部属、省属在杭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在杭州进行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的直接完成者;归国留学人员、华侨、港澳台及外籍科技人员来杭州市创业并对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

第四条 本奖项对同一单位的同一项目或同一系列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已获得股权、期权奖励者,不重复授奖。

第五条 项目直接完成者(指第一、二完成人),具备下列条款之一的,可申请奖励:

(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共2次或二、三等奖共3次以上;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共3次;或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3次以上。

(二)企业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经济效益显著,产品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实现利润3000万元以上、上交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

第六条 申报奖励的人员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必须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起到首要的作用,并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问题,有创造性的贡献。

第七条 必须在项目投产两年后才能提出申请。其经济效益按当年会计计算。

第八条 申报奖励程序

(一)由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提出申请,并填写《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申报书》,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报有关部门审批。

(二)申报奖励人员为市属企、事业单位的,由市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杭州市科委。

(三)申报奖励人员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杭州之江国家旅游渡假区内企业的,分别由其管委会审核后报杭州市科委。

(四)申报奖励人员为区属企事业单位的,按辖区上报区人民政府审核后报杭州市科委。

(五)申报奖励人员为其它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外地来杭企业的,分别由杭州市外经贸委、杭州市工商联、杭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审核后报杭州市科委。

(六)申报奖励人员必须提供下列资料: ⒈ 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申报书;

⒉ 完成项目的鉴定、评审(验收)证书,查新或检索证明及有关资料;

⒊ 完成项目的获奖证书及其它有关获奖材料;

⒋ 当年及前两会计报表及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情况证明; ⒌ 其它有关证明材料。

(七)所在单位要认真核实申报奖励人员提交的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 评选工作由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其中专家委员必须占三分之二以上。评审委员会在杭州市科委设办公室,负责有关日常工作。第十条 评审程序

(一)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后,提交评审委员会对建议奖励人员进行审议,以无记名方式表决。必须经评审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方可予以通过。

(二)评审结果报市政府审定。

第十一条 异议及解决办法

(一)凡对申报奖励人员完成的项目、业绩等有异议的,由审核部门负责处理,并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在异议解决前不予评审。

(二)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者,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奖金。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奖励

(一)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1-3名。

(二)获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人员,由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三)获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人员,由市政府发给每人一次性奖金30万元(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奖金在杭州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中列支。

张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篇7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时表示,“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近1/4大中型企业已建立研发机构。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已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56.9%,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48.3%来自企业。

张平介绍说,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前两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增长18.7%和23.5%。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新建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此外,国家确定的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稳步实施,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取得“嫦娥”探月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科技成果。

他提出,为进一步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着力点,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延伸,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篇8

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9409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理论分析]

一、经济学分析

1.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要正常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调控,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是我国显著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这些获奖成果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正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了重大作用。近年来,我国在民生科技方面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在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3.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积极采用者,是各种各样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及消费者,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由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57.3%,有28%的项目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获奖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189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技术进步。

4.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劳动者的技术素质、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5.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研发投入主要来自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比例分别为61%和64%,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哲学分析

1.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在只争朝夕的同时平心静气、脚踏实地,将创新型国家的宏伟大厦建立在科学理性、求真务实的坚实基础之上。

2.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中华民族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勇攀世界高峰,努力把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我们要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大胆吸收国际上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科技进步的起点,为加速我国科技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4.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i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追求真理而埋头苦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的优秀成果,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

三、政治学分析

1.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履行国家职能。

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国家必须履行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抓住世界科技前沿制高点,制定了推动科技进步的战略和政策,部署和落实了一批重大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项目,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的后劲。

2.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我罔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上一篇:参观东方明珠后记下一篇:磁感应强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