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州(精选12篇)
中国苏州 篇1
摘要: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就麻将的起源地、起源时间等问题展开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是:中国麻将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苏州。先是以纸牌的形式在苏州昆山、太仓一带民间流行, 然后经过苏州文人冯梦龙的研究和改造而最终定型。麻将由纸质向骨质或竹质的转变, 大约发生在19世纪中晚期。
关键词:麻将,起源,中国苏州
麻将是什么?麻将是中国的文化, 是一种娱乐工具。和中国象棋、围棋一样, 是一种智力游戏。尽管麻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命运坎坷, 屡受争议。不仅古代就曾有过谈“麻”色变的悲哀, 就是在今天, 也始终游移在社会文明的边缘, 从未能像围棋、象棋那样堂而皇之地登上体育娱乐的大雅之堂。然而麻将同样是中国人的伟大文化贡献又是不争的事实, 即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 第一是中医, 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搂梦》, 第三是麻将牌。”[1]这是他在延安期间专门对麻将发表的评论。近人徐珂甚至认为:中国赌博“戏虽多, 惟此 (麻将) 最为韵事。入局者气静声和, 无容争竞, 故其名曰:无声落叶”。[2]这是多么有诗意的评价。既然麻将还有着如此高的赞誉, 那么, 麻将是如何产生的, 产生在什么地方和时间?似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然而, 当2008年“有关人士透露, 在麻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 日本比中国更积极”的消息发布后, [3]便不经意引发了本人对麻将产生问题的研究兴趣, 于是有了这篇拙作, 愿和同行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也算是对“麻将申遗消息”的积极回应吧。
1 麻将源于苏州, 是因为有许多的历史文字记载
在苏州, 大约在明代的万历年间, 社会上已广泛流传麻将活动。当时称麻将为“马吊”, 或称“马吊脚牌”。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说:“万历之末, 太平无事, 士大夫无所用心, 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 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 若江南山东, 几于无人不为此”。[4]除顾炎武以外, 明代苏州还有几位大家均对麻将活动有所记载, 而这一定与他们的长期生活环境有关。如苏州太仓人吴伟业在《绥冠纪略》中曾说:“万历末年, 民间好叶子戏, 图赵宋时山东群盗姓名于牌而斗之, 至崇祯时大盛”。这里的叶子戏就是马吊。明代苏州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甚至曾对麻将有过专门的研究, 并留下了《马吊脚例》 (也称《牌经》) 的专著存世。在《马吊脚例》中, 冯梦龙从十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打麻将牌的问题。这十三个问题, 曾被后人称为“十三牌经”。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研究麻将问题的第一本专著。
在吴伟业的《绥冠纪略》中, 甚至有“明之亡, 亡于马吊”的感叹, 虽说这话有些夸张, 但它恰恰从一个方面证实了当时麻将在民间的风行, 包括苏州地区。所以明末清初的苏州文人褚人荻说:“独是年来, 马吊风驰, 几遍天下。”[5]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李鄴嗣也曾在《马吊说》一文中指出:“吴中士大夫嗜此戏 (麻将) 者, 至忘寝食, 渐行于京师。”[6]所以苏州著名诗人、戏曲家尤侗曾专门为此写有《戒赌文》一篇, 以为劝告。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坊间流传的一则关于冯梦龙被赶出苏州的传说, 而窥测到当时苏州麻将的疯狂。
据说冯梦龙对麻将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除《马吊脚例》外, 他应该还写过一本介绍麻将技巧的《叶子新斗谱》。[7]当时很受苏州青年麻将人的欢迎, 由于一些年轻人整日沉溺于麻将活动中, 以致债台高筑, 让家长们十分恼火。他们认定这都是冯梦龙的罪过, 他们愤怒地攻击、声讨冯梦龙, 甚至还一纸诉状告到官府。这让冯梦龙非常窘迫, 于是他在朋友们帮助下逃出了苏州, 并不远千里在江夏 (今武汉境内) 找到了自己的老师熊廷弼。[8]正是在熊的激励下, 后来冯梦龙终于完成了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因为麻将的逼走, 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所认识的冯梦龙。
2 麻将源于苏州, 是因为明清两代均有学者的认同
关于麻将源于苏州, 实际上早在明清两代就已有学者是这么认为的。如明代中叶的苏州太仓人陆容 (1466年-1494年) 曾在《菽园杂记》中说:“斗叶子之戏, 吾昆城上自士夫, 下至僮竖皆能之。予游昆痒八年, 独不解此, 人以拙嗤之”。[9]当时昆山流行一种牌戏, 所用牌张共三十八叶, 分别为一至九钱, 一至九百, 一至九万, 二十至九十万贯、百万贯、千万贯及万万贯。一万贯或以上的牌张均绘有水浒人物图像, 例如尊万万贯是宋江, 千万贯是武松等等。时人称这种牌为“叶子”, 而牌戏本身就称为“叶子戏”。晚于陆容近一个世纪的明人潘子恒 (1556-1621) 亦在其《叶子谱》中说:“叶子始于昆山, 用《水浒传》中人名为角抵戏耳, ”后为马吊。[10]文献记载的“马吊”, 比这种叶子多出两张牌。
以上文字让我们得出两点重要认识:第一, 类似于麻将的叶子戏, 首先是从苏州昆山开始的。第二, 这种源于苏州昆山的叶子戏, 与后来马吊 (麻将) 的形成, 应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当然, 在明清两代更有学者认为, 马吊不仅源于苏州, 而且就是由两个苏州文人发明的。如一种意见认为:马吊是由明代著名文学家太仓人王世贞发明的。在清代安徽人张潮为尤侗所作《戒赌文小引》中, 曾留有以下重要文字:“马吊之法, 创自龠州”。[11]又在为沈懋真所作《混同天牌谱小引》中说:“马吊之戏, 创于龠州。”[1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龠州”不是地名, 而是人名。是太仓人王世贞的别名。张潮认为是王世贞发明了麻将。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吊是由明代苏州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发明的。如清初著名学者褚人荻在其《坚瓠集》中曾记载说:“古惟扯张斗虎, 至冯犹龙始为马吊。谓马四足, 失一不可行, 故分四垒, 各执其八。而虚八为中营, 主将护之, 以纪殿最, 定赏罚”。[13]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 苏州人褚人荻和冯梦龙都是家住葑门一带, 而且他编著《坚瓠集》一书时, 距冯的去世也仅有四十多年, 因而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均极高。此外, 在清初文学家酌元亨主人的《照世怀》中, 亦认同褚人荻的说法, 其中有这样的语句:“我方才将那龙子犹十三篇条分缕析, 句解明白, 你们想已得其大概。只是制马吊的来历, 运动马吊的学问, 与那后世坏马吊的流弊, 我却也揭点一番。”[14]冯梦龙, 字犹龙。所以文中的龙子犹就是指冯梦龙所创造的马吊和马吊经。
关于麻将是否由冯梦龙所发明, 其实在冯梦龙的《马吊脚例》序中亦有信息。他说:“博弈止娱两人, 而呼卢道杂, 烦嚣可厌。骨牌入村妓竹篮中, 卑不足道, 打马弹棋, 解者实鲜。嘿然角智, 兹戏为优。牌制惟我苏最精, 而斗法亦惟我苏马吊最盛。每戏用四脚, 三人共攻一桩, 如马之独吊一脚, 故曰‘马吊脚’。”冯梦龙认为:围棋游戏只有两个人玩, 骨牌 (也称牙牌) 则上不了台面, 惟有苏州的马吊精彩纷呈, 而且是四个人玩的游戏。所以冯梦龙接着说:“余既定此格例, 又仿棋经之意, 述其方略为十三篇, 俟好事者采焉。”[15]字里行间显然透露出他是马吊游戏的创始人。还有, 清人李鄴嗣在《马吊说》中也指出:“马吊戏者, 起于天启时, 以四人相角。用俗所斗纸牌宋江四十叶, 而以法行之。”[16]这从时间上也佐证了麻将可能就是由冯梦龙发明的。
3 麻将源于苏州, 是因为麻将名称来源于苏州方言
在苏州, 麻将最早被称为“马吊”。在苏州昆山一带, 也有称“马吊”为“闭口叶子”, 所以冯梦龙将他对麻将牌的研究成果直接取名为《马吊脚例》。清代杭州学者汪师韩曾在《谈书录》中详细考证了“马吊”这一名称。他说:“纸牌之戏, 前人以为起自唐之叶子格、宋之鹤格、小叶子格。然叶格戏似兼用骰子, 盖与今之马吊、游湖异矣。世人多谓马吊之后, 变为游湖, 亦非也。二者一时并有, 特马吊先得名耳。马吊本名马掉脚, 约言之曰马掉, 后又改掉为吊”。徐珂《清稗类钞》也说:“古云马掉脚”, “后又改掉为吊”。[17]那么, “马吊”怎么会逐渐被称为“麻将”的呢?这与苏州方言的读音有关。在苏州方言中, “鸟”被读作“吊”。而这种“鸟”, 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麻雀”。所以逐渐地“马吊”便改称为“麻雀”。而麻雀的“雀”, 正好又和苏州方言中的“将”是同音, 于是“麻雀”便又成了“麻将”。
还有在日本, 至今仍将“麻将”称之为“麻雀”, 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麻将一词在苏州方言中的这一变化过程。而且同时说明, 日本的麻将可能就是从苏州直接移植的。因为据日本学者研究, 中国的麻将是在1909年由一个叫着名川彦作的日本人英语教师带入日本的。而这一期间中国的麻将已是全国流行, 并有“吴吊”、“京吊”之分。其中的吴吊是指苏州的麻将保持着原有的传统, 而“京吊”则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麻将。而北方麻将中从无“麻雀”一说, 唯有苏州人“麻将”与“麻雀”, 是同一发音的词。
4 麻将源于苏州, 是因为与苏州人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关联
首先从麻将牌面的语意解读来看, 麻将可能与苏州船民的长期水上生活有关。据说“马吊”最初是在苏州的船伕中特别流行, 所以船伕中又有称“马吊”为“游湖”的。由于“马吊”比较广泛地流行于船帮, 所以后来麻将牌面的图象, 开始改用船帮的行话。其中的“筒”, 是指货物;“索”是象征帆索;“万”是指所得钱数;东南西北则代表着风向和航向。如果货物被商家看中, 则为“中”;看不中的则是“白板”;而“发”则寓意着发财。
再结合麻将起源的另一种传说, 认为郑和下西洋时, 考虑到船员在大海上无所事事, 成天没精打采。于是郑和手下一个姓麻的偏将发明了麻将。其中春夏秋冬表示一年四季, 东南西北表示季风。筒, 是因为在船上一般不让生火, 带的干粮大饼就像筒子一样。条, 是船上的人没事做的时候在钓鱼, 钓上来的鱼是一条一条的;万, 是因为郑和去各国时会买东西赏钱, 一万贯、两万贯的。由此可见, 麻将可能确实与长期的船家生活为打发时间有关。当然从上传说中自然还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两个重要问题:第一,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苏州太仓, 那么, 郑和船队的麻将活动是不是极有可能是从太仓带走的?第二, 如果以上推论成立, 那么, 苏州麻将的产生时间就有更加前推的空间?那又应是在什么时候?这些暂且存疑。
其次从麻将牌面的语意解读来看, 也有人研究认为是与太仓的皇家粮仓管理有关。据说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 仓内常年囤积稻谷, 以供“南粮北运”。粮仓既设, 雀患便生。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 仓官变鼓励为奖励, 发给竹制筹牌记数酬劳。这筹牌上刻有字, 可用来作游戏的工具;这牌子又是赏钱, 有证券价值, 于是便可以用来作输赢。这种游戏流传下来, 演变定型, 便成了今天的麻将。所以麻将中的语意应均与捕捉麻雀有关。譬如筒, 其图案是火枪的象形符号 (截面图) , 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 即束, 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的图案的是鸟, 二索像竹节, 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 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 即赏钱。东、西、南、北为风向。因土枪无力, 发射时要考虑风向。中, 即打中, 故涂红色。白, 即白板, 打空枪之谓。发, 即得赏发财。碰, 即“砰”, 寓枪声。和, 吴语读“胡”, 实为“鹘”, 乃属鹰的一种, 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 故每局牌胜皆曰“鹘 (胡) ”。
再次, 我们说麻将源于苏州是与苏州的社会生活有关, 还可以通过以下资料进行佐证。在清代学者王士祯的《分甘余话》中, 曾有过他对苏州文化不太理解的一段困惑情感。他说:“余常不解, 吴俗好尚有三:斗马吊牌、吃河豚鱼、敬畏五通邪神。虽士大夫不能免。近马吊渐及北方, 又加混江、游湖种种诸戏”。[18]这里显然是告诉人们:马吊在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并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化习俗。然后逐渐向北方地区进行传播。
5 麻将源于苏州, 是因为最早的纸牌麻将生产地也是在苏州
从麻将的发展变化来看, 它最早只有四十张牌, 为纸质的。《龙子犹十三篇》云:“吴越间, 用四十张叶子相角, 谓之马吊。”[19]又褚人荻说:“纸牌四十页, 始乎钱, 继以索, 再继以贯。”[20]即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方钱四种花色。所以陆容在《菽园杂记》中介绍:“近得阅其形制, 一钱至九钱各一叶, 一百至九百各一叶, 自万贯以上皆图人形, 万万贯呼保义宋江, 千万贯行者武松, 百万贯阮小五, 九十万贯活阎罗阮小七, 八十万贯混江龙李进, 七十万贯病尉迟孙立, 六十万贯铁鞭呼延绰, 五十万贯花和尚鲁智深, 四十万贯赛关索王雄, 三十万贯青面兽杨志, 二十万贯一丈青张横, 九万贯插翅虎雷横, 八万贯急先锋索超, 七万贯霹雳火秦明, 六万贯混江龙李海, 五万贯黑旋风李逵, 四万贯小旋风柴进, 三万贯大刀关胜, 二万贯小李广花荣, 一万贯浪子燕青。”陆容指出:这种纸牌游戏“或谓赌博以胜人为强, 故叶子所图皆才力绝伦之人, 非也。”他认为, 这种纸牌游戏“盖以赌博如群盗劫夺之行, 故以此警世, 而人为利所迷, 自不悟耳!”[21]
这种纸牌麻将后来扩充为一百二十张, 所以又叫“碰和 (胡) 牌”。明末清初在苏州地区流行的纸牌麻将, 据说以苏州桃花坞、太仓卫前和昆山司马桥制作的纸牌麻将质量最好, 都是“以夹青纯绵纸”做的。[22]“马吊”应该是在清朝的中晚期开始改由纸质为骨质或竹质。因为在徐珂《清稗类钞》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康熙时, 士大夫喜马吊, 其牌之横纵幅, 较纸为稍广, 绘画雕印并同。凡四十页为一具。”[23]说明这时还应该是纸质麻将。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 社会上有了骨质或竹质麻将, 其牌数也已增加到一百三十六张牌, 和今天没有两样。[24]由此同样有两点值得人们注意:第一, 由纸质麻将改成骨质或竹质麻将, 显然提高了麻将的耐用性;第二, 在纸质向骨质或竹质转变的同时, 可能又增加了牌数, 这显然进一步提高了麻将娱乐的技艺性和复杂性。
通过以上讨论, 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小结:第一, 麻将大约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苏州。先是以纸牌的形式在苏州昆山、太仓一带民间流行, 然后经过苏州文人冯梦龙的研究和改造, 最后确定了麻将游戏的基本规格和法则, 并与当时社会流行的骨牌 (牙牌) 游戏分道扬镳。第二, 经过冯梦龙改造定型的麻将, 主要是在苏州的士大夫和文人中流行, 同时向外传播, 特别是对都城的影响较大, 因而逐渐有了后来的“京吊”、“吴吊”之说。第三, 麻将由纸质向骨质或竹质的转变大约发生在19世纪中晚期。这期间, 麻将的牌数也由原有的一百二十张而增加到一百三十六张, 成为今天的模样。
中国苏州 篇2
苏州始建于公元前5,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辖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83.9万人,其中市区212.4万人。
苏州是东方水城还是园林之城。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五分之四的水域在其境内,东山、西山、光福、石湖、虞山、尚湖等风景区分布其间,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市内古典园林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现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60余处。苏州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现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
苏州是一座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也是个古典与科技交相碰撞的城市。 古典的苏州体现在苏州的方方面面,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苏州居民楼房的颜色,基本都是一白一黑,显得对比强烈又十分淡雅。苏州园林也同样如此,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色彩,温婉脱俗,清淡素雅,体现了东方造园艺术精华,所以被誉为“园林之城”。
中国四大名园中拙政园和留园就占了两处,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新大楼奠基 篇3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朱春华先生在致辞中说,“苏州分行目前使用的办公大楼位于沧浪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占地面积不到20亩。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资本集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优势产业高地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新大楼在这里建设,必将对我行今后的经营和发展起到更深的推动作用。”
据悉,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新办公大楼位于工业园区CBD(中央商务商贸区)核心区,地块面积19469平方米,容积率3.5,建筑高度100米,总层数22层,地下3层。大楼方案由美国Gensler设计,建筑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主要包括营业大厅、办公区域、仓库和地下车库等。大楼整体端庄厚重,视觉外观现代时尚,不失优雅和绿色环保。既体现工商银行的文化内涵和外观视觉,又充分地融入苏州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该大楼的建成,将会在园区CBD核心区形成新的地标。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新大楼的奠基,对于苏州分行来说,是经营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近几年来,苏州分行积极应对起伏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年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保持健康、安全运行状态。苏州分行作为立足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的重点分行,以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为主线,紧紧抓住“率先发展,加快转型,保持核心业务与经营效益持续领先”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流程再造、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实现了主要经营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和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序推进。
2010年,苏州分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78.6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i56亿元;外汇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97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89亿美元。全年中间业务收入比上年增加4.91亿元;外汇业务国际结算较上年增加36.26亿美元;全年电子银行交易额比上年增加0.63万亿元,实现电子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加4160.8万元。全行拨备前利润比上年增加6.22亿元。
中国苏州 篇4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院长、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羡永彪致欢迎辞, 对莅临揭牌仪式的地方政府领导、行业上级单位领导以及各企业代表致以衷心的感谢, 并表示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将以此次挂牌为契机, 在CTC集团发挥整体优势、充分利用检测资源的规划下, 努力培养高素质检测队伍, 加大重点实验室投资建设, 实现多元化战略、多途径发展, 服务行业、服务地方, 努力发展成为CTC集团公司的骨干企业。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珠在揭牌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2011年底,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检验认证产业, 提升国际竞争力, 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整合集团检测认证资源, 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了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TC) 。作为第三方机构, CTC集团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国内建材进行产品监督, 并为满足建筑工程领域的需要提供全方位认证服务及各种增值服务, 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建材产品的标准制订中心、方法研究中心、权威的建材产品质量评价中心和仲裁中心。马振珠进一步指出, CTC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资源重组和资本运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进入国际市场并参与资源配置, 从而提升CTC集团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 实现从民族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世界一流的检验认证机构。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 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做大做强检测认证业务, 并致力于由单一的防水材料的检测认证向涵盖装饰装修、陶瓷以及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综合性检测认证机构发展。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在揭牌仪式上高度评价苏州防水研究院是拥有检测、科研、装备、标准、培训以及信息等多方业务的防水行业权威科研服务机构。苏州院将防水材料检测认证等业务组建成苏州公司, 并成为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的子公司, 这正是苏州防水研究院实现二次飞跃的新起点。新成立的苏州公司将以此为契机, 在发展建筑防水材料检测认证主业的前提下, 在CTC集团的整体规划中逐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绿色建材、环境保护、建材产品质量、建筑工程等多方面的检验认证业务, 努力成为华东建材领域具有权威性的检测认证机构。
苏州市科技局副调研员钱龙代表地方政府对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的成立表示祝贺, 并殷切希望苏州公司成立后,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为行业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 朱冬青、马振珠、羡永彪等领导共同为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牌匾揭幕,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在礼花和掌声中正式成立。
中国苏州 篇5
“苏州乐园杯”第二届中国国际少儿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于春节假期在苏州乐园举行,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选手们统一穿着各种风格服装进行展示,在律动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自信的走上T台,和着音乐的节拍,镇定自若的展示着自己的精彩。舞台上,他们有如魅力四射的小明星,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家长和观众的阵阵掌声。
台上孩子们尽情的表演,台下的家长和评委聚精会神的观看着,不时为他们加油鼓劲。不少家长表示,看到孩子精彩的表现,他们感到非常高兴,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形体和气质方面也有不小的进步,可以说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成长。
中国苏州 篇6
一、强化主体意识,落实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党风廉政建设能不能挑起来,关键是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有没有抓住”的要求,把履行统一领导、直接主抓、全面落实的主体责任作为刚性之责。一是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坚决贯彻省行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总体布局,把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贯彻总分行行长会议、部署全年工作时,同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党委书记与支行党支部书记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各职能部门、全行员工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经营责任目标,建立了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的机制。二是专题研究专会部署。省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后,该行党委专题听取了汇报,学习领会省行领导两个讲话,对会议的贯彻落实和全市2015年的纪检监察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要求贯彻省行会议精神,明确履行主体责任,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在布置年度条线工作时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确定全市召开专题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行会议精神,布置全市2015年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工作。三是分析形势听取意见。每半年分析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形势,7月份党委专题听取上半年纪委组织的市行机关、营业部员工座谈会情况,分析员工思想动态和党风廉政形势,对员工提出的16条意见建议,召集纪委成员进行研究,落实承办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做好思想工作。
二、强化主动意识,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是改革发展关键期,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加快业务发展,拓展服务功能,转变发展方式,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主动培育廉政文化。将廉政警示语句上墙,潜移默化教育引导,营造廉洁从业氛围。结合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党员学习,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讲话、党风党纪党规的学习。结合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典型违法违纪案例,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结合“廉政法纪”专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瞻仰烈士陵园,邀请市委宣传部领导作“三严三实”和廉政法纪专题讲座,参观公民道德馆,观看警示教育片《贪之祸》等。运用反腐倡廉系统申报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利用办公平台和短信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常态化。二是切实抓好专题学习。在专题党委会上,对违反八项规定有关通报组织学习讨论,提出了吸取教训、开展廉政教育等5项要求,强调党委带头履行主体责任,坚决执行“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坚决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审议审批流程,坚决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守住红线,不碰高压线。三是紧密结合“三严三实”。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并在“三严三实”方案中明确了廉政教育内容;专题研究机关作风建设,讨论制定了部室考核办法,提出作风建设机关带头表率。5月党委书记在全行视频会议上作了《着力加强自身修养,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党课。四是积极配合总行巡视。组织专题会、召集有关部门召开专题办公会,组织汇报材料,落实座谈人员,向巡视组汇报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情况。
三、强化主抓意识,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委重要工作。
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一是明确主体责任内容。按照省行厘清的8个主体责任、班子成员5个主要责任,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落实清单和整改清单,结合实际,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意见,承担好、落实好主体责任。二是切实加强源头预防。推进源头治理,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制度执行。在完善制度上,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执行制度上,突出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强化基建维修管理,多提醒经常教育,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等相关手续。三是坚持选好用好干部。围绕“20字”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三严三实”、做“四有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和“四个人”(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等具体要求,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四是突出强化正风肃纪。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促作风建设,将作风建设作为带队伍、聚合力的武器,对外注重与政府、人行和银监部门协调,研究制定了承办外部工作的办法,提升机关作风效能;对内注重整肃纪律,下发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通知,对迟到早退、休假制度不执行、上班时间看电影炒股票等8类问题进行重点督查。每日编发行领导和支行行长活动情况,每周提前发布党委成员活动安排,各部门不定期公示重大事项,推进行务公开透明。大力发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强化主责意识,发挥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挂帅又出征,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直接过问,敢于亮剑,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带头示范引领。履行“一岗双责”,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遵守党纪党规,执行党委议事规则,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抓好作风建设。加强分管部门和条线经常性教育、检查、管理,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落实。二是带头当好表率。坚持“五个带头”,即带头作出廉政承诺,带头签订助廉承诺,带头汇报廉政情况,带头执行厉行节约规定,带头上好廉政党课,党委书记作了题为《全面落实“两项责任”,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廉政党课。三是带头抓好整改。党委成员带头履职尽责,敢于扛责担责,对涉及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坚持“一把手”审阅,突出问题一抓到底。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行党委班子和成员共查摆出各类“不严不实”问题20条,专门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和意见,逐个分析,逐条销号,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排出时间表,限期整改到位。四是带头监督问责。重视节日期间作风建设,支持纪委开展督查,开展廉政体检试评价。对违规违纪问题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强化问责,以严肃问责来推动各项制度的合规执行,推进责任落实,使各支行、各部门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份内之事、应尽之责,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文/陈一兵 王士强)
苏州博物馆与中国本土文化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苏州博物馆,本土文化
建筑设计包括科技设计和文化 (艺术) 设计。建筑设计的科技设计即是建筑的基层设计, 水电设计, 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即是建筑的方位设计, 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 材料设计, 颜色设计, 室内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科技设计是世界设计界的共同研究对象, 技术的流动性很大, 共同性、公用性很大, 不是很容易体现民族的特色。而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具有地方性。中国的本土化建筑设计应重在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上去研究而求发展创新。
中国的本土化建筑设计应重在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上求发展创新。中国的本土化文化设计在方位设计上有中国本土的特色, 体现在中国人的方位倾向与研究上, 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与思维方式上, 其主要体现在中国的“风水堪舆学”上。中国建筑的方位多为坐北朝南, 背山面水。依据于“风水学”的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阴阳原指日光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说文》解释“阴”字说:“阴, 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进一步明确指出:“山南曰阳, 山北曰阴;水北曰阳, 水南曰阴。”我国的阴阳地名比比皆是, 如贵阳市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坐北朝南, 背山面水”可以使建筑很好的顺应自然环境, “背山”可以抵挡北方来的寒气、邪气, “面水”可以聚气而形成小气候于建筑前, 而形成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人身健康。
建筑的平面设计有中国的平面布局特色。如故宫的轴线对称原则和苏州园林的动态向心原则。轴线对称原则和西方的几何布局原则有相似的地方, 这里重点介绍中国的高级动态布局形式, 在动态中求统一的动态向心原则。这种平面布局使得园林活泼生机, 一片欣欣向荣之感, 体现了中国含蓄中庸, 联系发展的道理。
“留园曲溪楼”一带在位置上的互否关系, 既有互否又有互含, 虽曲折万变但其轴线指向于一点, 向心力是一致的。这种在动态中变化, 相互依存而向心于一点的布局实属高明且高超之手法。比起轴线在物理和数理上的量性对称, 此种心理对称在质上的变化更显灵活性, 更具观赏性, 耐人寻味。细分其形态来源, 来源于《易经》。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虽千差万变, 都在这三方面可以找到相同的结构关系, 因而这三种关系都可列为同构关系。这三种关系之间不能变换, 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图形来统一表达他们。这图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易经》思想的太极图, 它形象地蕴含了向心, 互否, 互含三种关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体现了中国的空间意味。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传统民居常用的坡屋顶形式, 但其屋顶又是一个全新的现代结构。藻井的形式运用现代数理的关系创造出具有传统意味的建筑。将传统的藻井形式几何化。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 现存不多, 只能从古人留下的画作和资料中去找, 这也是“宋画斋”一名的由来。在新馆设计中, 贝聿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 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经大师选择分析的竹和树, 姿态优美, 线条柔和, 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 与人工产生了和谐之美。
最让大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高低错落有序排砌的片石假山, 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 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在中国化建筑设计的材料运用上, 贝聿铭的苏州新馆保持了传统的粉墙黛瓦色调, 而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 黑中带灰的“中国黑”, 淋了雨是黑的, 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中国本土化建筑设计运用原生态的石头、柱子等, 就地取材。这些材料不是化工材料, 自足地参与生物链过程, 对生态不会造成污染, 却减少了对自然的索取。
中国化建筑设计的颜色运用上, 首先应研究中国人的颜色习惯与颜色来源。古人以五色配五行, 又与东南西北中五方对应。如《论衡验符》说:“黄色为土色, 位在中央。”中山公园中内“五色土”土坛, 坛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木:东方, 东南;青色, 绿色, 淡色。火:南方;红色, 暖色, 紫色。土:本地, 西南;黄色, 褐色, 土色。金:西方, 西北;白色, 银灰, 金色。水:北方;黑色, 蓝色, 深色。南方苏州新馆的屋顶瓦当为黑色, 是因为南方地理位置在五行中属火为红色, 依据阴阳调和原则, 则屋顶的瓦当用水, 水在五行颜色中为黑色。
继承传统, 是要继承传统的“意境”, 这种“意境”是集中客观地反映了几千年来生存在这土地上的人们客观创造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必需的心态—“静”。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各种艺术的意境, 我们就会发现那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生命状态—“静”。例如, 京剧、太极、国画。继承传统不是机械地继承传统的形式。中国的“静”用西方的认知方式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使其在这种社会生产力下达到物我具体地历史地感悟“静”的统一。因为那些旧形式是那个社会生产力的产物, 只有在那当时当地通过那形式表达的“静”人们才体会地贴切, 在当代通过陈设红木家具, 古董, 纱窗, 再如何表达也表达不出贴切的“静”, 我们只能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静”。贝聿铭的苏州新馆就是成功的一例。
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为地域性设计做出了很多努力, 贝聿铭说过, “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 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国的本土文化, 应深入在建筑的方位设计, 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 材料设计, 颜色设计, 室内景观设计上做研究求发展创新, 要立足于本土, 深入研究本土人民的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要充分反映国人的伦理观, 审美观, 价值观, 自然观。抓住中国精神, 真正理解传统文化, 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 这才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之路的根本。
参考文献
中国苏州 篇8
·此次在苏州的5400万美元投入, 将完善飞利浦医疗影像系统的产品线, 建立飞利浦在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领域的领导地位。
2009年11月17日,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宣布建立飞利浦医疗影像中国基地, 并与苏州市政府举行了签约仪式。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影像基地, 共占地面积62, 000平方米, 计划在未来五年内累计投资5400万美元, 雇佣500多名员工。该项目预计将于2012年中旬竣工。
该基地将集研发、制造、组装与采购等设施于一体。另外, 还包括一个全球领先的研发中心, 将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研发工程师, 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为本地医院量身定制的影像系统。基地将生产64排CT (计算机断层扫描机) 和1.5T MR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 这两种设备均是国内大多数省级和市级医院使用的主流影像系统。同时, 该基地还将生产X射线设备, 以满足中等规模医院的需求。
飞利浦执行副总裁、医疗保健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骆思奇 (Steve Rusckowski) 先生在签约仪式上讲话时说:“这一投资之举, 将进一步加强飞利浦在中国医疗保健市场上的实力。医疗影像中国基地的成立, 加上我们已有的东软合资企业以及新近收购的金科威公司, 飞利浦医疗在中国具有了更加完善的产品线, 使我们既能够服务于广泛的临床应用, 也能满足更先进的特殊应用需求。藉此, 飞利浦可以更好地为改善中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做贡献。”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我们非常欢迎像飞利浦这样全球领先的医疗解决方案供应商来苏州投资和发展。医药及生物技术作为国际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之一, 蕴涵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 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三区、三城”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过程中, 明确提出把医药及生物技术作为新时期重点培育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 作为苏州市“四大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之一, 并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引导扶持力度, 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 引进和培育更多医药及生物技术人才, 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医药及生物技术创新城市之一。我们期望与飞利浦与其他医疗设备供应商一起, 共同促进将苏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医疗卫生创新中心。”
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望日益强烈, 许多国内的医院亟需更新医疗设备, 以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 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飞利浦医疗影像中国基地生产的先进设备将能够满足本地客户的具体需求, 同时, 基地也为飞利浦全球市场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影像系统解决方案。
在签约仪式上, 飞利浦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孔祥辉先生代表飞利浦, 在谅解备忘录上签字。他表示:“作为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场, 中国市场对飞利浦来说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鉴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医疗保健行业的飞速发展, 飞利浦将进一步加强在中国业务的投入和发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市场和本地客户。这一投资进一步体现了飞利浦在中国市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苏州模式:中国移动的固网样板 篇9
换一句话就是说, “中华电信”要涨价了。我们从来都已经习惯于电信资费不断的下降, 对于”中华电信”敢于逆势涨价的行为不能不让我们重新陷入思考, 难道“中华电信”就不担心市场份额会因自己涨价而被竞争对手抢去?
具体的原因我们无从而知, 但是至少可以知道, “中华电信”是不担心市场竞争的问题, 因为“中华电信”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固网运营商, 其固网资源是其他运营商所不能比拟的, 而这种庞大规模的固网资源所带来的垄断效应, 应该是“中华电信”逆势提价的底气之一吧。
困境:被束缚的巨人
这种底气或者说优势, 对于号称已经拥有全业务牌照的三大运营商来说, 是各不相同的。尽管拥有这种优势不一定转化为市场行为, 但是, 没有这种资源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现实的问题就是, 尽管中国移动已经同时拥有固网和移动基础电信业务牌照, 但是这却是一个附加了额外限制的授权。
在电信管制部门发放的牌照中, 所授予的固网牌照使用对象是中国移动的集团公司, 而具体的业务经营者是并入中国移动的铁通公司。对于各省市的地方省公司, 业务范围仍然局限于原有的移动业务为主。
可以认为, 在固网业务上, 国家明显是采取了不对称管制的政策, 通过牌照发放的形式, 严格限制中国移动可能由于竞争的需要, 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 投资固定网络建设,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投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这种不对称管制的另一层含义可能也是保障TD建设的充裕资金不被分流, 以及其他两个运营商不至于因为现有固网市场被大量蚕食造成后续3G移动网络投资不足, 而使得产业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加剧。
矛盾:关闭一扇门但没有开启另一扇门
持续十几年的分业运营管制体制, 既给中国的移动业务运营商较长时间享受移动替代固定趋势下的黄金业务发展机遇期, 也使中国移动这样以移动业务运营为主的运营商在全业务重组后, 在固网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长期竞争优势不足。
毕竟, 相比于固网业务而言, 移动业务由于其资源专有性和沉淀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属于可以垄断经营的业务, 尤其是3G牌照发放后,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两强格局的改变可能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压力, 在国家关闭建设固网这一扇门之后, 更是被凸显出来, 因为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移动成为一个全业务运营商, 在固网本地接入上扶持处于“弱势”和“非市场主导地位”的中国移动的开放和不对称管制政策并没有出台。这种政策的出台, 以现有国家对电信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来看, 短期之内是不可预期的。
现实:来自竞争的一些传说
在移动通信市场,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 最现实的压力是来自城市发达地区的市场份额的保持和竞争。
在城市, 聚集了密集、优质的移动通信用户。而在这个市场, 来自竞争对手密集进攻最初的形式就是其利用固定网络资源优势, 从家庭、集团客户市场推出的各种融合和捆绑业务组合及营销组合开始的。
但是, 反观中国移动, 除了在TD无线座机上进行反击之外, 却缺少有力度的防御措施。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传统固网语音业务持续下滑的同时, 其宽带业务的用户数和收入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手的利润主要来自宽带收入, 这成为支撑其争夺移动通信市场的根基。
那么, 在面对面的直接进攻中, 中国移动必须寻求一条突破困境, 围魏救赵的良策。这样的良策必须考虑政策约束、网络资源现状、自身优势以及环顾市场后可以合纵的同盟军。
破题:固网宽带市场策略新解之苏州模式
在苏州, 与中国台湾“中华电信”的涨价申请不同, 苏州移动喊出的口号是结束宽带暴利时代, 以近乎“零”宽带使用费的模式掀起了固定宽带市场的新竞争。这种苏州模式对于破解中国移动早期由于自身网络、国家政策以及经验的局限所带来的竞争难题所带来的价值不可小窥。
首先, 在市场定位上, 竞争多方以同样的业务形态在同一市场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从媒体公开的信息可以看到, 苏州移动在目标客户群上同样选择了家庭客户和高档写字楼或者集团客户。在这个市场既是竞争对手争夺高端移动电话用户的市场, 也是其宽带利润来源的主要市场, 当然, 也是移动力图保有的中高端用户市场。
其次, 在竞争优势的选择上, 苏州移动理所当然采取了更有积极态势的交叉营销, 全额成本补贴的营销措施, 意欲发挥自己的成本优势, 既确保移动业务收入的增长和稳定, 也达到稳定客户, 增加客户转网成本, 同时削减对手利润的一箭多雕之目的。
最后, 在竞争同盟的合纵选择上, 与广电运营商合作 (苏州移动携手广电推出“充值送宽带”) , 一方面破解了本地网络传输资源受限, 最后一公里接入的困局, 另一方面也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打开了国家禁止中国移动投资固网建设的政策限制之门。这种合纵同盟, 对于觊觎宽带市场已久但是一直缺钱少粮的广电系统来说, 或许也是一个久旱逢甘雨的良机。
应该说, 苏州模式是中国移动在内部和外部政策及资源约束下, 面对竞争的一次困境突围的尝试, 这种尝试对于竞争不足的中国宽带市场来说, 并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苏州 篇10
“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按百度CEO李彦宏所说, 汽车业会是下一个被颠覆的传统行业吗?
对此, 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杨景认为, 虽然互联网在各行业给我们带来了创新,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还没产生摧枯拉朽之势, 唯有和传统厂商相结合, 才能带来真正的汽车革命。
近日, 苏州金龙举行“开启客车移动互联新时代——海格客车云战略发布会”, 会上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大佬的身影, 如阿里巴巴、腾讯、华数传媒、UC优视等, 他们都是作为海格客车“云战略”的合作伙伴前来出席此次活动。互联网与客车制造商合作迹象的显现, 是否意味着客车的革命?
对于这一命题, 不禁让人想起4年前, 还是互联网在各行业刚刚兴起的时代, 苏州金龙凭借G-BOS智慧运营系统首先在客车行业发起“客车+互联网”的车联网概念。这一概念一扫过去传统的造好车, 将乘客安全、快捷地运送到目的地的做法, 而是从人、车、线出发, 为客运企业提供一种新鲜的管理体验。
此概念一经推出, 立刻在客车业掀起了一场革命, “行车宝”、“E管家”、“EMS”、“安节通”等车联网应用相继在各大主流客车企业亮相。
如今4年过去了, 互联网更是无所不在地成为改造乃至颠覆众多行业的力量。在过去的2013年中, 互联网为很多行业“洗了脑”。正如李彦宏所述, 传统行业甚至是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比如, 车载导航数年前还是个生意, 今天全部免费了, 没有人再为导航付费了, 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所致。互联网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打破以往传统领域的隔阂, 创造新的生态, 并大大提高原有领域的体验和效率。
这种变化在苏州金龙身上得到应验。此次“云战略”在海格客车上的落地, 主要表现为云系统设备、用户上网流量、云系统设备安装、云系统设备维保服务等4项免费。这4项免费所呈现的场景是, 车内所有乘客可同时用手机免费上网浏览视频, 流畅轻松地看美剧、玩私人订制游戏、在线参与视频会议等。
这种创造了客车运营商/客户全新乘车体验的模式, 在负责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戴永佳看来, 实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一次应用。他说:其实,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表面上看是因为技术变革, 但真正的影响却是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迫使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变化。说白了,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 “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思维强调数据驱动运营”, “互联网思维下产品和服务是有机的生命体”, “互联网思维推崇服务即营销”, “互联网思维允许产品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对于传统客车制造业而言, 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工具, 传统的产业链将实现重构;无论产品定义、研发、生产、营销还是服务, 今后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互联网与汽车企业的结合, 杨景认为, 互联网改变汽车, 不是单一的将互联网技术用在车上, 而是把互联网的技术和汽车企业共同构造成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是以一种新的方法将大家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协同。这个协同环境可以让用户得到一个完全无缝的、基于网络的汽车驾驶乘坐的体验。
在汽车智能化、车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 客车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产品, 而更像是一个人/车合一的载体。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将深刻地影响客车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方式。
苏州河与苏州的河 篇11
“土鳖”从小酷爱文学,最骄傲的回忆是初一时他的日记被语文老师在整个年级朗诵。上世纪90年代初“土鳖”上大学后疯狂迷恋余秋雨——那个年代余老师的名声如日中天非今天“余含泪”可比一一本《文化苦旅》爱不释手,余写《都江堰》,他就虔诚地去趟四川;余写《西湖梦》,他就麻溜地去了趟杭州;余写《寂寞天柱山》,他就屁颠屁颠地去了安徽,那个年代天柱山还未有名气基本上属荒山野岭,结果在山上邂逅一头野猪吓得“土鳖”魂飞魄散,好在野猪是见过世面的没正眼瞧他溜达地就过去了,惊魂未定之余迷失路途又被困山中,幸亏半夜碰到一猎户人家而得救。此事之后“土鳖”觉得不对,他敬爱的余老师只爬到了山脚下就整出了洋洋洒洒一篇千年一叹的文章,看来不在于爬还是不爬,甚至不在于有没有去过,而在于你要勤于动笔勇于畅想——于是后来他当了一名记者兼作家。
这次“土鳖”到上海采访之余本来想去苏州故地重游采风,因为当年余老师写过一篇《白发苏州》,不过想起当年天柱山的教训心得,又查询发现去苏州坐高铁最方便,对于惜命的他一想还是算了。既然去不了苏州,就去苏州河看看吧,不光是二者名字相同,更重要的是苏州河与苏州的河河水味道都是一样一样的。
原来如此。
于是我盛情地邀请“土鳖”有时间来广州,到时候一起去闻闻珠江河涌的味道,他手一挥不屑地说,全中国的河水都是一个味儿,全中国的城市里都有一条苏州河。我说那你可赚大发了,在这苏州河边坐一天全国都去过了。
“土鳖”一声长叹,说小时候就爱背毛主席诗词,现在终于用上了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说我现在做时尚杂志,还是喜欢最新鲜最时髦的微博体:人生不努力,一生在内地。
中国苏州 篇12
1 项目背景
苏州博物馆馆址位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是苏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么敏感的区域, 新馆如何延续传统文化, 又能具有时代特色, 正是大家所关注的。
2 设计分析
2.1 叠山
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园林各要素的创新, 北侧墙下的“叠山”是新馆庭园规划设计当中最为精彩且最难处理的部分, 既不能仿古, 又不能做成现代雕塑。他从中国北宋画家米芾的山水画中汲取灵感, 创造出“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的写意手法。在摒弃了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假山营造手法之后, 他将许多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经过切割和打磨, 相互叠加并排成一排放置在水边, 渲染出宋代山水画的意境。
2.2 理水
水在造园中具有拓展空间的作用。在古典园林中, 治水一般都是山脚临水, 石矶浮水, 皆环以林木。水面则以掩映、舒朗、深远及大小等为主要特征。而新馆庭院中以水造景的方法与古典水景是大相径庭的。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 贝聿铭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手法, 而是采用了长短不一的直线围合而成复杂的平面, 并用石材构造水池, 呈现出了简洁的现代感。独特新颖的建筑群在平如镜的水面上产生了虚实影像与高低层次变化, 然而, 微风徐来, 建筑与倒影荡漾在水中, 这静、动之间构成了一道美丽的画卷, 与建筑构成了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2.3 亭
亭的造型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形式, 是将传统古亭的解构和重塑。结构上, 它以现代的钢骨架作为支撑并放置照明灯具, 玻璃顶覆盖木饰面格栅, 中间是洗漱台。亭的位置悬置于水面之上, 四面景色尽收眼底, 坐在亭中北面可观赏石与桥, 东侧的建筑与植被形成借景, 南侧与建筑大厅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 西侧皆竹林为背景。
2.4 置桥
主庭院中的桥通过直线的交叉, 并把桥作为体块来进行处理, 桥并不是主要景观, 而是作为联系构件和观察点来设置的。用桥将水面分割成一大一小两块水面是传统置桥手法中最大的特点, 目的是为了使大的水面显得更大, 而小的水面显得更加悠远。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桥的设计, 是使人走在桥上既能观赏建筑和亭台在水中的倒影, 又能观赏紧临拙政园的山石, 同时桥的尺度与人们的视域比例也十分恰当, 让人有种移步换景的感觉。以突显景观的层次, 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人在景中, 景在人中”的思想。
2.5 植被
在植物配被上, 贝聿铭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突出了单株植物的观赏性。进入主庭院设有四棵树, 分别是东门两侧松树, 一棵高大挺拔的靠近大门, 作为进入大门的借景之用;一棵为盆景造型, 美轮美奂;南侧是一棵梅花, 凉亭西侧的一片茂密的竹林;南侧一棵桂花, 以及西部展区的一个小庭院中, 栽种了一棵石榴, 树旁以太湖石作为配景;东廊对景的“紫藤园”中, 两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亲手种植的百年紫藤;在建筑上通过屋顶构架的呼应, 使整个建筑空间与历史产生了共鸣。在《园冶》中说到造园要“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要体现“小中见大”, 堆砌植物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贝聿铭将这几种植物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作为一个“雕塑”来隐喻传统精髓, 同时用植物来营造“虚实结合”的意境, 赋予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
2.6 叠瓦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风格上保持了传统粉墙黛瓦, 但屋顶却不用传统的瓦片做装饰, 原因是传统的瓦片易碎, 又不易保养。而是铺设黑中带灰的“中国黑”花岗岩, 来隐喻瓦片。淋雨的时候是黑色的, 经过太阳照射后变成深灰色, 这与苏州的粉墙黛瓦的格调相协调。另外, 在建筑的高度处理上也做了一些文章。苏州古城的主要建筑特色便是高低起伏和错落有致。形斜坡屋顶也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建筑文化特色, 它与周边建筑的形式有着鲜明的反差, 却又有相似之处。屋面与墙体边饰以及白墙相配,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的建筑意境增添了新的诠释, 并精心营造出意境。
2.7 门
在博物馆大门的设计上, 贝聿铭有别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造型语言。传统古建筑大多是高墙围合成, 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 在设计上要运用新的造型语言, 让博物馆显得更开放, 有一种邀人入内的感觉, 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 营造出大气的特点。还有大堂前用钢和玻璃设计的现代月洞门, 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地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博物馆主入口的门利用钢结构顶棚、格栅伸缩们和朱红色推拉门, 与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题字融合。
2.8 窗
在新馆中的设计中, 窗起到了模糊室内空间与外界空间的作用。贝聿铭用现代材料将传统建筑花窗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 以达到“借景”的效果。如在大堂的北侧墙上开的两个“六方式”花窗, 巧妙的将凉亭和花树纳入眼帘, 营造出“探幽”的意境。东廊透过紫膝园, 可看到茶室的东墙上钢结构的“海棠花”漏窗, 它以传统的冰裂纹为图式为装饰。其妙处在于以空寓虚, 借物寄实, 避外隐内。还有一处方窗设计十分巧妙, 在“虎丘云岩寺塔”展厅, 方窗上覆一层薄纱, 借外围朦胧之亭台水石.不仅给幽暗的展厅采光, 而且让人不经意间抬头远眺窗外美景。
3 结语
从中国古典园林摹拟到抓住文化灵魂后的大胆创新, 是贝聿铭另一种形式的“共享空间”的创新。他把“園”字进行拆解, ‘□’代表围合的墙, ‘土’代表亭, ‘口’字代表池塘, ‘衣’则寓意为似石与树。这些要件在贝聿铭先生最终的实施方案上一个不少地被用上了, 运用动与静、虚与实、大与小等对比呼应的手法, 营造园林的内在精神主园的设计保留了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及要素的组合方式, 展示了贝聿铭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悟性。并对各要素自身的形式进行创新。这正是贝聿铭对中国现代园林所做的贡献, 也足以证明它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摘要:传统园林有其价值, 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国内现代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也正在进行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这既需要秉承传统, 又要适应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和现代这两大课题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面临着融合与协调。下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试从各类造园要素出发来探讨现代造园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同时所运用的新的手法。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园林,继承创新,苏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
[2] 何光华, 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建筑师风采, 2009
[3] 王洪海, 唐安惠.中国传统中的园林艺术[J].山西建筑, 2007 (10)
[4] 童雋.江南园林志[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5]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5
[6] 徐千里.在现代化背景下重解传统[J].苏州: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5
[7] 陈从周.唯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中国苏州】推荐阅读:
中国(苏州)老年医学大会暨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新闻稿09-02
最新资料演出活动苏州演出苏州策划09-10
【苏州导游词】苏州幽默概况导游词06-26
苏州小吃是四大汉族传统小吃(南京、苏州、上海、长沙)08-09
苏州虎丘08-01
苏州经验09-29
忆旧游 寄刘苏州。,忆旧游 寄刘苏州。白居易,忆旧游 寄刘苏州。的意思06-07
漫游苏州作文08-30
苏州科技学院10-19
苏州轨道交通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