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通用4篇)
苏州虎丘 篇1
摘要:由意境的概念、由来和发展以及古今造园大师的著名论说入手, 并通过对若干在园林意境创造上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作品的意境描述, 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 以苏州虎丘拥翠山庄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其位置、地形、布局、借景、问名等方面, 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 分析和论述了拥翠山庄独有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意境蕴涵和显著的意境效果。
关键词:苏州虎丘,拥翠山庄,意境分析
1 引言
位于苏州虎丘内, 占地面积仅有亩余的拥翠山庄建于清光绪年间, 是一座依山而筑、傍泉而建的小小园林。拥翠山庄属于山地园, 小巧玲珑、布局紧凑, 在一条由南向北狭长且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共分为4个层次, 进入庄门拾级而上, 分别有抱瓮轩、问泉亭、拥翠阁、驾月轩、灵澜精舍、送青簃等建筑。其中, 抱瓮轩和灵澜精舍南北对称布置, 中部的问泉亭、拥翠阁、月驾轩等东西交错布置, 形成前后建筑高低呼应、左右建筑错落有致的格局。
拥翠山庄占地面积虽很小, 但能够巧妙利用虎丘的天然坡地, 根据山势的起伏高下, 通过景素、地势的高低错落、体量大小、虚实相间来加强意境。或在平坦处筑室建屋, 或在陡峭处布园置景。盘曲错折的蹬道, 精雅别致的小院, 峰回路转, 曲径通幽, 在局促狭窄的空间中营造了富有变化的美感。有“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意境之美, 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有的台地式园林, 也是园林中以小见大的典范。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意境于先秦和魏晋而形成, 发展于唐宋。唐代诗人王昌龄是诗词“意境”的首倡者。在其撰写的《诗格》一书中提出的“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实矣。”这被认为是最早出现“意境”概念的论述。
此后又有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著名诗人先后对“意境”的概念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丰富。如皎然的“诗缘境发”:“夫诗人之思初发, 取境偏高, 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 则一首举体便逸。” (皎然《诗式》) ;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 故精而寡和”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戴容州云‘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岂容易可谈哉?” (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 等。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意境的含义[1]。其意境理论是以情和景为核心, 强调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大家之作,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写到:“文学之事, 其内可以摅己而外可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 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认为若“不于意境上用力”便“无言外之味, 弦外之响”。
园林意境是文学艺术意境的延伸。中国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学、绘画等相关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 有“铺在地上的诗与画”[4]之喻。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说:“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 造园亦言意境。对象不同, 表达之方法亦异, 故诗有诗境, 词有词境, 曲有曲境。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 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 统名之曰意境。[4]”园林教育家孟兆祯在其著作《园衍》中亦认为:“在园林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可以说与文学作品一样, 对设计者而言, 足以言志抒怀;对游览者而言, 自己触景生情。主客观经碰撞后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效果, 在景物以外产生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5]”
追求和创造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审美境界,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轩楹高爽, 窗户虚邻;纳千倾之汪洋, 收四时之烂漫。”“夜雨芭蕉, 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 若翻蛮女之纤腰。[6]”“言意境, 讲韵味, 表高洁之情操, 求弦外之音韵。”“以无形之诗情画意, 构有形之水石亭台。[4]”中国古典园林中, 意境蕴涵深广、蕴藉浓郁者比比皆是。天南地北林林种种, 各类大小园林绚丽多姿争奇斗艳。以苏州园林为例, 如拙政园的“远香堂”, 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 退思园的“闹红一舸舫”等, 都是园林意境创造的名篇佳作, 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典型代表。
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中心, 面水而筑, 其北面有一宽敞广阔的平台, 台前池水旷朗清澈, 遍植莲荷。每到荷花开放时节, 临池坐望田田荷叶, 淡淡微风掠过, 清香宜人。如是雨中观景, 透过濛濛雨丝, 看“红衣新浴”听“碧玉轻敲”, 更是发人遐思, 妙不可言。远香堂的四周还种有桂、梅、兰等多种花木。花香鸟语, 叶绿蝉吟, 更添加一份深邃与静谧, 正合着那词“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入香入色, 入诗入画。尤其是“远香堂”一名取自于宋代周敦颐咏莲中“香远益清”的名句, 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自喻, 表达高洁的思想情操。
苏州网师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小胜多”的典范, 有“小园极则”的称誉。网师园以水池为中心, 绕池一周有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射鸭廊等建筑, 还栽有桂、松、柏等名贵树种, 布局紧凑, 小巧玲珑, 清秀典雅。月到风来亭位于水池的西侧, 踞西岸水涯而建, 三面环水, 亭东面的柱子上, 挂有清代何绍基的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 庭户开时月正圆”。池的周围有廊道可到亭中赏风沐月。“月到风来”正是取义于宋代邵雍《清夜吟》的:“月到天心处, 风来水面时。”新月乍现, 月入水中, 和风淡淡, 涟漪脉脉, 画墙摇动, 花木倒栽, 宛然入画, 意境之美耐人寻味。
退思园的闹红一舸舫是一个船舫形建筑, 伸臂内抱, 突出水池部分由湖石支撑, 地坪部分紧贴水面。水在“船”下的石隙中流动, 如浮于水上。“闹红一舸”取自于宋代姜夔的咏荷词《念奴娇》中的“闹红一舸, 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 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 玉容销酒, 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坐列于船内或站立于船头, 闻潺潺水声, 沐凉凉雨风, 观红红鱼影, 听芳芳花香, 真有词中“陂塘深处”的感觉。舫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庄子说“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邀游, 泛着不系之舟”, 舫是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 是“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的情感寄托。
3 拥翠绿于一隅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 移步换景”是中国园林空间艺术的特色。所谓“小中见大”就是园林用地面积虽然有限, 景观内涵却十分丰富, 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千丘万壑、清溪碧潭、风花雪月、光景常新[7], 有“壶中天地”、“须弥芥子”之义。明代造园家计成说:“园林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功。”拥翠山庄虽无拙政园的典雅、网师园的清新和退思园的精巧, 但亦能“坐山势而得大气, 以巧构而见玲珑”, 在有限的空间中, 将抱瓮轩、问泉亭、拥翠阁、月驾轩、灵澜精舍、送青簃连接一体, 花筑竹砌, 松挺石闲, 朴素而高雅, 曲折见幽静, 实为山居敞轩的华章。[6]”
拥翠山庄位于虎丘二山门内的西侧, 属于山地园, 园基呈狭长形, 由南向北依山势建成逐层升高的四层台地, 总面积仅一亩有余, 可谓一隅之地。虎丘山植被茂密, 林相丰富。拥翠山庄利用虎丘山自然山坡的高低地势和丰富的植被资源, 布景造园, 可谓得天独厚。院墙内外, 亭阁之间, 平台上下, 蹬道两旁, 散植有樟、杉、松、柏、枫、银杏等古木和竹、茶、梅、桂、樱、兰、石榴等花树达数百种。各种树木花草高矮有致、疏密相间、相得益彰。围墙隐约于树丛间, 屋角藏匿在枝叶里, “春花夏荫、秋果冬翠”, “草木华滋、好鸟时鸣”, 凭山眺望, 四山蓊蔚, 森木交相辉映, 内外抱绿拥翠, 深得山林之野趣。
拥翠山庄能够以一隅之地创造丰富的景观内涵, 诚如《园冶》中所语的“咫尺山林, 多方胜景”, 全在于其布局收拾得体合宜, 意境营造匠心独具。山庄的建筑采用中空边实的布置方法, 由南向北依山势逐层构筑。从南面的园门进, 沿蹬道蜿蜒而上, 依次为抱瓮轩、问泉亭、拥翠阁、月驾轩、灵澜精舍、送青簃。主建筑抱瓮轩与灵澜精舍在南北两端作对称布置, 中部的问泉亭、拥翠阁和月驾轩在东西两面作不对称布置, 利用台地、院墙、山石等分隔, 形成前后高低相映、左右俯仰互借, 错落有致、繁简适度, 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空间。
“借景入园”把园外景物纳入园中的观赏范围, 是中国园林“扩大空间”创造“小中见大”效果最常用的手法[7]。《园冶》中就有“园林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构园无格, 借景有因”, “夫借景, 园林之最要者也”等论断。拥翠山庄的每层台地虽然范围不大、面积有限, 但由于能够“巧于因地制宜, 妙借园外景物”, 做到“随基势之高下”, “得景无拘远近”, 故空间虽小却毫无局促压抑的感觉。山庄地处虎丘山麓之上云岩古塔之下, 仰可眺古塔的高峻巍峨, 俯可览山麓的簇绿丛翠, 而且还可以随着蹬道方向和地势高低的变化, 切换不同的视景点和视景角度, 获得移步换景的效果。
4 境生象外意境涵蕴丰富
园林家孟兆桢老先生在其所著《园衍》中指出:“中国园林是以文学为基础的, 尤其强调突出诗性的思维, 问名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园林的内质是‘文’, 是‘景面文心’的园林。‘天人合一’的审美体系中, ‘景’的核心是天然之境, ‘人’的核心则是‘文心’, 依托是诗性, 凡造园构思和欣赏园林皆不越此藩篱。”此一语道出了园林景名的意义和内涵。拥翠山庄不仅在有限的空间上通过布局收拾使之“小中见大”, “运用含意深、意境高的景名、题咏等使人产生丰富联想, 触景生情, 进而从有限中见无限, 形成景观意境的艺术升华”[3]方面也做得很好, 这使得山庄内建筑虽少却能蕴藉多姿多彩, 涵蕴丰富深广。
山庄第一层的抱瓮轩, 由三间小轩屋构成, 轩后有边门可以通往位于院墙外下方的古憨憨泉井台。古井就像一个盛水的瓮, “抱瓮”一名正是依此景面, 取《庄子·天地》中“抱瓮灌园”典故里的“凿隧而入井, 抱瓮而出灌”一句。此典故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 在游楚返晋的途中, 遇见一位抱着水瓮去灌园的老人, 便建议他用机械汲水可事半功倍, 老人却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 故“羞而不为”的故事。取名“抱瓮轩”既与景观相扣, 又意在于“弃绝机心”, 隐喻造园者“为人处世要平和、淳朴、踏实, 不能有投机取巧和功利浮躁之心”的做人理念, 也给游园者制造一种“纯洁空明”和“恬淡闲适”心境的联想和感触。
从抱瓮轩的边门出有另一路径可以到达在“憨憨泉”之上的拥翠阁。拥翠阁是一个船厅式的建筑, 其额题“海不扬波”意境亦十分深刻。虎丘又名海涌山, 相传远古时代曾是海中的一座岛屿。“海不扬波”既表明虎丘的由来, 又暗寓虎丘现虽已无海的踪影, 依然能够感受到海的信息, 置身其内, 宛如在飘然舟楫之中, 临仙山琼岛之境。“海不扬波”一词出自明代文学家梅鼎祚的《玉合记·枯海》:“吾闻太平之世, 海不扬波, 安有今日。”比喻太平无事, 也表达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之胸怀与修养。
出抱瓮轩随山势而上, 到第二台地的问泉亭。问泉亭处于抱瓮轩的北面, 东南面对古憨憨泉, 因泉而置。抱瓮轩内旧有刘墉撰写的一副对联“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 芳亭花影缩一泓清味问憨憨”。抱瓮轩对面是真娘墓, 有幸和与苏小小齐名的真娘为邻。问泉亭下面是憨憨泉, 一泓甘泉何来只有去问憨憨和尚, 问泉亭或由此而得名。在问泉亭西侧上方的第三层台地是月驾轩。月驾轩南北各接有小轩如舟船的造型, 旧时就有“不波小艇”的题额。“月驾”之名取自《水经注》中的“峰驻月驾”句, 就比喻其如在月光下穿行于峰峦中的一叶扁舟, 意境疏阔, 涵蕴深广。人在其中, 想象着“风清月白”、“欸乃桨声”, 会觉得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意想。
月驾轩堂上还有一副对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此联为清末状元陆润庠所撰。上联出自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象征人的高洁情操, 下联引自《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中张融“陆处无屋, 舟居非水”的典故, 表示一种清心寡欲的态度。与月驾轩同在一个台地, 踞北面南的灵澜精舍是山庄的主体建筑, 是因“访得憨憨泉, 遂筑石其上”。取“灵澜”之名主要就是赞美憨憨泉, 把憨憨泉誉为如澜若溪、飞琼漱玉的“美泉”[8,9]。门前“水绕一湾幽居是适, 花围四壁小住为佳”的一副柱联, 写景抒情, 道出“精舍”的所在:山下清水环绕清幽可居, 山上花木成荫清爽适住。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说:“造园一名构园, 重在构字, 深在思致, 妙在情趣”, 又说:“风花雪月, 客观存在, 构园者能招之即来, 听我驱使, 则境界自出”。[4]拥翠山庄虽小但能构筑精巧、构思别致, 意境表述丰富多彩。意境的创作除了很好地运用了“比拟联想”的手法之外, “借景”、“对比”亦做得富有特色。无论是景观环境气氛和效果的营造还是景观的表现方式, 借助于实际景物和空间创造的意境匠心独具, 别有风味。虚实相生、动静相成, 境生象外, 情景交融的美学效果和艺术境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拥翠山庄依山而筑, 园内“杂树参天”“繁花覆地”, 园外“千峦环翠”“万壑流青”。艳阳当空, 青绿和苍翠在灰色的山石间相互映衬, 蝉噪与鸟鸣使静谧的庄院内更显空幽。风来摇飏, 夏响空寂,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雨雪霏霏, 山色更美。既有“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的诗情, 又有“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的画意。皎洁月夜, 或端坐于轩内, 或伫立于台前, 或漫游于道上, 俯览山麓, 凭眺天空, 山光隐隐, 野树濛濛, 花香盈盈, 鸣虫喧喧, 万籁俱寂, 清爽静谧, 如置身于天河银汉之中, 唤发无穷的联想与幻觉, 静香色声朦境皆有。
以动衬静、动静相成是园林构景常用的手法。有诗曰:“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就是对这种意境空间的诠释。动与静是相对的, 拥翠山庄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 创造出“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意境空间。风动水动引得树动花动, 月动云动幻出屋动影动。月驾轩有“月驾”之名, 取自《水经注》中的“峰驻月驾”之意, 意思是月亮东升西落, 照在山峰上的月影, 慢慢移动, 一弯新月如小船穿行于云雾峰峦之中。实景是“月移”, 然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生出的是“轩走”的虚境, 如在空水中泛舟, 似在行云里摇楫。婉然入画, 静中生趣, 使静止的景观生动丰富起来, 给人更充分的美的感受。
山水是中国诗画的主题, 也是中国园林的骨架。陈从周在《说园》中就提到:“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富有诗情画意。”又说到:“若园林无水, 则无以言天趣。”古人也有云:“山得水而活。”可见水在园景组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拥翠山庄园依山而得山野之趣, 虽园中无水, 但却能邻借园外古泉, 使之“无水而有水意”。园内的抱瓮轩、问泉亭、灵澜精舍等建筑皆因“泉”而筑, 借典故、题咏、楹联等, 与“泉”联系, 给人以“水”的感受, 唤起对“水”的联想与幻念。如《园冶》言:“妙在因借”, 化无为有, 化平淡为神奇, 不失为“虚实相生, 境生象外”意境创造之一神来之笔。
5 结语
苏州园林以其“巧宜精雅秀”的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微小简朴, 虽然无法与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知名者争胜, 但也不乏精巧与雅致。通过借景、对比、比拟联想等意境创作手法, 创造蕴涵丰富、富有特色的景观意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 意境的涵蕴”等风格特征表现得富有个性, “景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山庄因借巧妙, 收拾得宜, 盘桓其中不觉为弹丸之地, 方寸之间亦能够气象万千, 不失为苏州园林之一斑。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3]高翅.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4 (4) :397~400.
[4]陈从周.陈从周讲园林[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5]孟兆桢.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明]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7]李正.造园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8]卜复鸣.台式园林——拥翠山庄[J].园林, 2007 (12) :18~19.
[9]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苏州虎丘 篇2
苏州虎丘导游词
1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导游小梁。欢迎大家来到“人间天堂”苏州,今天将由我带您一同游览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虎丘。
虎丘坐落在苏州城西北郊,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出现,因而得名虎丘。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憨憨泉”!相传梁代有个僧人叫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他自小患有眼疾,但他的耳朵灵心眼儿好。一次,他挑水经过这儿时,踩在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这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有个村民看见了,就嘲笑说,要是能找出泉眼来,他就变成一只大青蛙!正说着,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他顿时感到一阵清凉,随后双眼就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才发现那个农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地守在了这憨憨泉旁。
现在我们来到了“虎丘剑池”。据说,这四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题,后因年代久远,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问,由一个名叫章仲玉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拓摹重刻,补上了这“虎丘”二字,但与原来真迹相比却逊色不少,缺少力度,所以就有了“真剑池,假虎丘”一说。
剑池是虎丘最神秘古迹,据说吴王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吴王生前酷爱宝剑,其死后曾以宝剑三千为他陪葬,故名剑池。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一种“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感觉。抬头望去,拱形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显得十分奇险。透过高耸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
虎丘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宋代的虎丘塔,它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整座宝塔的平面呈八角形,用青砖砌成,共七层,高47.5米,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在吴越大地。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成了一大奇观,所以它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称。
宋人苏轼说得好:“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今日一见,你有同感吧?
苏州虎丘导游词
2宋朝诗人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当年诗人的赞美成了今天虎丘的广告词。
到虎丘,过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今天走的汽车路,过去趁乘马车可抵;另一条是水路,从阊门下船,经过唐朝刺史白居易开挖的白堤七里山塘,在虎丘“海涌流辉”水码头前靠岸。
一般的寺庙都藏在深山,而虎丘却是山在寺中。有一句打油诗就形象地点出了虎丘寺寺包山的特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虎丘山门“海涌潮辉”。这四个字点出了虎丘的来历。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枉洋,几个绿色的岛屿在潮涨潮落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海涌流辉”水墙门是照壁的一种,苏州拙政园旧大门前至今仍保存有巍峨古朴的水墙门,体现了水乡人家的门面和脸面。
我们知道,吴王阖闾在苏州建阖闾大城是在公元前514前。那时中国正是春秋时期,各小国之间战事不断。正当我国大部份地区还处在青铜器时代,吴国因为铸铁、铸剑而出名,出现了欧治子、干将、莫邪等著名铁匠。公元前496年,吴国对越国宣战,吴王阖闾受伤死于返程途中。为了修建吴王阖闾墓,吴国动用了十万民工,并随葬三千把宝剑于墓中。为了保守吴王墓秘密,盛传吴王下葬三日之后,有一白虎蹲于海涌山上,世说为吴王霸气凝聚而成。从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称谓,至今已两千五百年。
到了公元961年,虎丘顶上建了七层八面砖塔一座。如今虎丘塔身已经严重倾斜,偏离中心2。34米,虎丘斜塔日益着名,并且因为它和吴王墓扑朔迷离关系令科学家和游客控密兴致倍增。照理说,吴王墓建于公元前496年,虎丘塔建于公元961年,前后相差一千五百年,本不该有什么瓜葛。但如今山上山下两个古迹却休戚相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到了虎丘山上之后我再作出详细介绍。
[二山门]
虎丘古迹众多,除了虎丘塔之外,就要数眼前的二山门即断梁殿了。断梁殿建于公元1338年。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断梁殿上朝南匾额为曾寿于1877年书补的“大吴胜壤”。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民间传说,只要去掉这些传说的神奇色彩,就可以看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 “古”字“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说到这儿,稍稍讲点题外话。虎丘是苏州着名的名胜古迹,在虎丘理应保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建筑。但实际上,除了虎丘塔外,就是这座维修过多次的断梁殿沿可称原物,其余建筑均不到百年。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传统的中国人的理念,世间万物“五行”,即水、金、木、火、土构成,因而中国建筑也基于“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将砖木结构作为中国建筑的唯一形式,将石材拒之门外。加上中国人”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这两点决定了中国建筑容易被毁,不易保存。因而,我们只能说,该建筑始建于什么年代,而不能说就是那个年代。
[憨憨泉]
这是一口古井,叫憨憨泉。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名字。相传他是个双目失明孤儿,到虎丘寺当小和尚。每天下山挑水,有一次在这里因满地青苔滑了一咬。他想既有青苔一定潮湿,或许就有泉眼,便用扁担在地上挖,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从此取名憨憨泉。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侍奉贵宾佳品。
[试剑石]
这块中间裂开的巨石叫试剑石。相传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为了争天下,召吴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采“五山之精华、六合之精英”,在苏州相门外开炉生火,治炼三月,始终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莫邪奋勇纵身火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双剑。
也有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寻觅吴王随葬的三千把宝剑,得到一剑后,随手向一块巨石砍去,巨石当即裂成两半。
事实上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劈开巨石。试剑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出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后沿着裂隙形成的大缝,酷似剑劈。但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慑于吴国的坚兵利器,小国不战自降。所以,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
在试剑石旁刻有元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枕石]
这是一块巨大的蜒蝣石,因形如枕,故名。
关于枕石,有说因为晋代高僧生公常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故得名。也有说明秀才唐伯虎在此休憩,并各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各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
[千人石]
面前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虎丘的中心,千人石。远处的篆亥为“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二仙亭]
二仙亭是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路过,见状便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这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缘故。陈抟老祖以睡功着称。一觉醒来遇见樵夫,樵夫和他说的话他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这就是对联中的上联:“梦中说梦原非梦”。下联就有点玄乎,叫做:“元里求元便是元”。讲的是道的道理。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从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讲的是吕洞宾的行踪。
[虎丘剑池]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通常是游客最爱拍照的地方。一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则很标志性。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614年,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但是,“假虎丘真剑池”的真实含义还不在此,请大家跟我进“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这道墙是人工砌成。由于这堵墙阻隔,把平坦如砥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传说。
关于剑池成因,据《吴地记》载,因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据《元和郡县志》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所凿之处遂成深涧。”看来,剑池是因为埋剑、寻剑而形成。不过宋王禹却认为“池实自然,剑何亡传”。
到了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剑池时确时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横三竖四块青石琢成的长方形石板,显然均为人工所为。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因此推测可能为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未打开墓门,留下千古之谜。现在的情况是虎丘后山为土堆砌,前山为巨石,因而推测后山为人工所堆。如果是这样,就和虎丘塔的倾斜有关。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所以,我们不妨认为,是吴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倾斜,而虎丘塔的倾斜又保护了底下的吴王墓,使之不能开挖,成了一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就就是塔与墓两个重要古迹之间的关系。
[五贤堂背后塔院]
虎丘斜塔在这个位置看得最真切,因为一道粉墙正好成为斜塔的比照。虎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高47。7 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塔尖偏离中心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请大家注意右侧塔身呈弧型曲线。因此,由此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似乎偏向左边,这是因为1638年遭雷击失火烧毁,重建时为改变重心、纠正倾斜的结果。
我们知道,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在三十年代倒塌。到五十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1956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关于56年修塔,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当年开会讨论修塔方案时,有一老工人坐在墙角微微地笑,主持会议的人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请他发言。老工人再三推辞后,终于提出了箍桶匠修桶的原理和方案,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此事便搁浅。不久,来了一位苏联专家。看完虎丘塔下山路上,陪同人员讲了上面这段故事,苏联专家十分感兴趣,重又上山,于是外国专家发的话,便开始具体制定修塔方案。
1981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加固地基。在塔基下人工打44个孔,灌钢筋水泥,在44个桩下做水泥壳体,地下防水,更换部分砖体,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修塔时,在宝塔内发现了越窑青瓷花碗、装有经箱的石函等珍贵文物,发现了当年修塔时的工具,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物中的文字记载,证实了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是从959年到961年。
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仓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我还要添一句:到虎丘,不可不留影虎丘塔。
[塔院]
虎丘塔是一座完全用砖砌起来的仿木结构塔。外墙和内墙的柱子是念木圆柱,屋檐也是仿木斗拱,飞檐起翘。一座砖塔为什么能矗立一千余年而不倒呢? 1956年修塔时,在塔内发现了许多竹针。专家分析,这些竹针用来插在砖缝中,然后用细麻线缠绕,再涂以浆料,使整个墙体连成一体,增加其牢度。大家可以绕塔转一圈,由于倾斜,塔门高度的差别确良显而易见的。虎丘塔的水平差距为48厘米。
[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在虎丘东侧,建在沿山坡堆起的黄石假山上。经二十年风风雨雨,黄石假山已与虎丘山体连为一体,陡生许多野趣,令人疑为山之余脉。数百盆精品盆景高低错落在山坡目,站在高处一目了然,极富气势。所有盆景都与转墙外虎丘塔遥相呼应,两者似乎在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互补与契合。
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我们不妨叫它“学院派”。近年来,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的美的联想。
万景山庄为我国最大的盆景园之一。集中了苏州的大部分盆景精品。其中雀梅王“虎踞龙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高1。8 米,冠幅高2。5米,是为数不多的特大型桩景。从南向下面看,主干横斜,形若猛虎蹲伏;从北向反面观之,主枝自然弯曲,如蛟龙腾起。上海画家王西野先生据此为雀梅王题名为“虎距龙盘”。一个好的名字真乃点睛之笔。
苏州虎丘 篇3
古建筑三维形变是一种常见的文物病害,它是指古建筑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风化、流水、冰冻)等因素导致的整体或局部在三维空间发生的位移、变形、脱落等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
传统形变监测多为单点式监测,如安装应力应变传感器、用测绘仪器(全站仪、水准仪、GPS)等,由于采样点少,难以发现细微变化,很难反映变形的全部特征,这必将延误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导致形变进一步扩大;再者,常规形变监测劳动强度大,且文物工作人员无法到达或者人员的接触易造成文物的损害,如虎丘塔这种高层古建筑,造成无法进行全面监测;最后,单点式形变监测不能对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帮助[1]。因此,在进行修复时,文保人员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和主观的判断,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修复工作的不科学性。
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记录了被扫描物体某一时刻的静止状态,按时间采集的三维点云可以记录被扫描物体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称这种时序三维点云为多时相点云数据。多时相点云是分析被扫描物体时空形态变化的重要数据源[2]。国内外对该技术应用于古建形变监测领域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李树坤[3]利用多时相点云数据分析了贴金石质文物表面病害情况。周伟等[4]通过采集点云数据,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颐和园内佛香阁通天柱进行了精密监测。日内瓦大学Alessandro等人[5]通过对圣苏菲亚大教堂进行三维扫描研究,对大型复杂的古建筑进行了形变监测与分析。Allen等[6]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圣皮埃尔大教堂进行全面的三维重建与形变监测。
1 技术路线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如图1所示,现存塔身建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七层八面,高47.7m,重6000多吨,是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斜而不倒,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也是苏州市现存建筑中的“第一寿星”、苏州古城的地标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景点。
自宋代以来虎丘塔历经灾难,受损严重。建国后分别在1957年与1986年完成两次抢救性维修,对塔基进行了整体加固,使之成为一体。二十多年来苏州市测绘院对古塔的监测和分析表明,古塔未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塔体仅有微小的倾斜,目前仍属渐变过程[7]。但近年来由于暴露在外的塔体受到雨水(酸雨)、冰雪等侵蚀,风化严重,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隐木腐蚀导致斗拱掉落与砖块掉落等情况(每年超十块),如何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塔身形变实施监测,是摆在文保与测绘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虎丘塔形变监测将是这方面一个重要的尝试。
基于单点监测方法仅仅依靠少量监测点是不能获取充足的塔身形变病害信息,对古塔安全评估容易出现差错。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采集古塔完整点云数据,通过处理与分析能够精细准确获取各部分不同时期三维数据,实现虎丘塔三维空间形变监测和分析。虎丘塔形变监测分为3个部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采集包括塔身点云数据采集、固定标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主要进行整体点云数据拼接、去噪与滤波。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不同时相点云数据的偏差分析与所反映的塔身形变分析。
2 激光点云数据采集
选用Faro公司Focus3D三维激光扫描仪对虎丘塔进行点云数据采集,Faro Focus3D参数如表1所示。
利用该扫描仪对虎丘塔外部进行了两期(维修前、维修后)数据采集,借助脚手架平台以分层扫描方式确保整体塔身数据的完整性。垂直方向共架设14层(如图3所示),水平方向在每层的塔角处分设8个测站(如图4所示)。
同时在塔身壸门内布设12个固定标靶球(标靶与塔身固定),以便于完成不同测站与不同时相的点云拼接,在布设时标靶球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同一个平面内。图5为现场扫描与标靶布设示意图。第一期与第二期同样采集了112站数据。
3 激光点云数据处理
激光点云数据处理主要包括点云的拼接、去噪、滤波等,本文主要介绍对形变监测影响较大的点云拼接。
3.1 点云拼接
不同测站与不同时相的点云数据高精度配准是形变监测的基本前提,是降低伪监测风险、提高监测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常用的配准方法有:①基于标靶的配准;②基于同名点的配准;③基于标靶和同名点的混合配准。配准精度主要取决于标靶或同名点的识别精度。通常情况下,方法①的配准精度最高,方法②的配准精度与扫描点的密度成正相关,即点云密度大,配准精度则高,反之亦然[8]。点云配准实质上是不同测站的坐标系进行统一的过程,通过两个不同测站Q1和Q2数据中3个或3个以上的同名点,利用空间坐标转化模型将一个测站的数据转换到另一个测站的基准坐标系中。转化模型公式为:
即:
式(2)中:R为两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T为平移矩阵,表示坐标原点的平移量。虎丘塔扫描工作中采用基于球形标靶的拼接方式,在多个测站扫描同一组标靶,通过合理设站及布设标靶,使各相邻测站均能扫描到3个以上的同名标靶。还尽量布设多余标靶以增加多余观测,使拼接过程中即便跨1~2个站点依然有公共标靶可进行拼接,这样保证了多于3组的控制点数目,可获得最小二乘意义上的变换参数,从而完成对各站数据的精确拼接。图6为虎丘塔整体拼接的结果。两期点云数据的整体配准同样使用该12个标靶球完成。
3.2 点云数据精度检核
为检验点云成果整体精度,确保形变监测结果的正确性,项目实施中利用布设的标靶球进行了点云质量整体评定。如图7所示,在水平方向上瞄准球标靶的左右边缘,测出方位角A1、A2并取平均;同样,在垂直方向上瞄准球体的上下边缘,测出天顶距Z1、Z2,并取平均[9];依据两个方向的平均值可以确定球的表面中心,此时可以测出测站到表面中心的距离S',根据上下边缘的天顶距Z1、Z2和至球表而的斜距S',可以求出球的半径r:
根据极坐标测定空间点位的公式可得球心的三维坐标为:
项目利用虎丘塔四周布设的长期变形监测墩对标靶球进行了观测(见图8),全站仪在监测墩处共架设4站,每测站至少测量3个球心坐标,标靶球按1~12号分别命名。本次所采用靶标球半径为0.0725m,通过比较全站仪实测半径与真实球半径,检核全站仪测量靶标球球心精度。经分析可知,两者较差均在±1mm以内,球半径较差中误差为±0.623mm。
在配准后的整体点云中提取出标靶球点云数据,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基于总体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LS)的球心拟合算法[10],并计算出12个球心坐标。由于全站仪坐标系与点云坐标系未进行统一,因此本文通过比较球心距的方法来进行精度检核。共检测球心距29个,其中最大偏差为1号与11号标靶,偏差值为23.9mm,计算得出的球心距偏差中误差为±7.5mm。由此可得塔身整体配准精度较高,满足古建筑形变监测的要求。
4 塔身形变分析
为了确保标靶球的稳定及后期拼接质量,同样利用虎丘塔四周布设的长期变形监测墩对其进行了定期监测。通过在监测墩上架设高精度全站仪,对标靶球进行球心坐标采集,分别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监测3期数据,监测数据如表2所示。同时由表3监测数据变化量与表4监测数据点位精度分析可知,与第一期监测数据相比,第二期、第三期最大点位误差分别为0.0014m与0.0013m,点位中误差分别为0.0009m与0.0011m,且点位中误差在X、Y、Z分量上均小于0.001m,监测结果显示标靶球在作业期间位置稳定,未发生明显位移,满足数据配准拼接要求。
为了对塔身形变进行分析,以维修前第一期扫描数据为参考对象,将维修中第二期扫描数据与其进行偏差分析比较。使用塔身均匀布设的12个球形标靶将第二期数据全部配准到第一期数据上去。由于两期数据量较大,直接进行整塔偏差分析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分层分面裁剪的方法进行分块计算分析,共将虎丘塔(7层8面)分成56块分析区域。以六层南侧为例,使用Geomagic软件的3D比较功能将第一期与第二期数据进行偏差计算,通过计算可识别出塔身形变区域,并以高亮的圆形标定,如图9所示,计算机自动识别出六层墙裙顶部斗拱发生了形变事件(斗拱脱落,如图2所示)。
同时可计算出六层南侧两期数据的形变监测数据:根据两期数据偏差分析结果图(见图10)得出平均偏差值为-0.0840m~0.0002m,标准偏差为0.0048m,最大偏差为0.2m。其中平均误差指从测试对象到参考对象上任一点的平均偏差距离,标准偏差指测试与参考对象比较后的所有随机误差按正态分布规律时的均方根误差(即标准偏差),最大距离指从测试对象到参考对象上任一点的最大偏差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六层南侧发生斗拱脱落情况,脱落斗拱最大尺寸约为20cm。表5为两期数据偏差分布表,分析可得出99.8322%的点位误差小于1cm,说明除斗拱脱落以外,该区域塔身整体情况较为稳定,无明显形变事件发生。
5 总结与展望
以上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数据采集全面,改变了传统单点量测方式,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监测对象真实复杂的状况。监测结果对普通文保工作者来说简单易懂。因此非常适合使用在古建筑形变监测项目当中。另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点云密度高、可以全天候监测等特点,可以为准确监测塔身形变的发生位置及形变情况提供第一手的连续可靠的数据及其相关信息资料,不失为古建筑形变监测的新途径。
本文从整体偏差的角度考虑了形变事件,然而形变情况是三维方向的,本文仅仅给出了整体的变化量,所以今后可以通过特征提取算法计算特征的变化来反映古建筑的形变情况。同时关于扫描仪形变监测的精度评定以及误差分析,目前没有系统的说明,需要进一步分析误差,改正误差,提高监测精度。总之,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大型古建筑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摘要: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以快速、全面地获取被监测对象的海量三维点云数据,在古建筑三维形变监测领域该技术开始得到应用。通过介绍虎丘塔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采集、处理与精度检核方法,以及通过多时相点云数据偏差分析结果对比塔身变化情况,研究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形变监测方面的可行性。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多时相点云数据,虎丘塔,形变监测
参考文献
[1]杨刚亮.关于“病害调查”的若干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0.Yang Gangliang.Some thought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disease[N].China Culture Relics,2010.(in Chinese)
[2]张良.基于多时相机载Li DAR数据的三维变化检测关健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Zhang Liang.Study on the technical issues of three dimensional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multi-temporal Li DAR data[D].Wuhan:Wuhan University,2014.(in Chinese)
[3]李树坤.基于多时相点云的贴金石质文物病害检测[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大学,2013.Li Shukun.Disease detection for stone relics laced with gold based on multi-temporal point cloud[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2013.(in Chinese)
[4]周伟,李奇,李畅.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监测大型古建筑变形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4):52~54.Zhou Wei,Li Qi,Li Chang.Deformation monitoring study on large-scale heritage building using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ies[J].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12,(4):52~54.(in Chinese)
[5]Alessandro.George.Nadia Virtual Hagia Sophia:Restitution,visualization and virtual life simulation 2002.
[6]Allen,Alejandro,Benjamin.New methods for digital modeling of historic sites[J].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23(6):32~44.
[7]袁铭,王建辉,周醉等.一种古建筑三维建模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22(1):43~47.Yuan Ming,Wang Jianhui,Zhou Zui et al.An ancient architecture 3D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09,22(1):43~47.(in Chinese)
[8]卢小平,王玉鹏,卢遥等.齐云塔激光点云三维重建[J].测绘通报,2011,(9):11~14.Lu Xiaoping,Wang Yupeng,Lu Yao et al.Qiyun pagoda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laser cloud data[J].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11,(9):11~14.(in Chinese)
[9]程效军,贾东峰,程小龙.海量点云数据处理理论与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108~110.Cheng Xiaojun,Jia Dongfeng,Cheng Xiaolong.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ass point cloud data processing[M].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4:108~110.(in Chinese)
苏州景点虎丘导游词 篇4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导游小傅。欢迎大家来到“人间天堂”苏州,今天将由我带您一同游览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虎丘。
虎丘坐落在苏州城西北郊,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出现,因而得名虎丘。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憨憨泉”!相传梁代有个僧人叫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他自小患有眼疾,但他的耳朵灵心眼儿好。一次,他挑水经过这儿时,踩在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这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有个村民看见了,就嘲笑说,要是能找出泉眼来,他就变成一只大青蛙!正说着,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他顿时感到一阵清凉,随后双眼就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才发现那个农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地守在了这憨憨泉旁。
【苏州虎丘】推荐阅读:
题虎丘寺,题虎丘寺张祜,题虎丘寺的意思,题虎丘寺赏析06-05
虎丘记06-27
虎丘记 教案教学设计10-16
最新资料演出活动苏州演出苏州策划09-10
【苏州职业大学排名】苏州职业大学特色专业-苏州职业大学录取分数线12-11
【苏州导游词】苏州幽默概况导游词06-26
苏州小吃是四大汉族传统小吃(南京、苏州、上海、长沙)08-09
中国苏州09-16
苏州经验09-29
苏州市区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