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苏州

2024-06-10

古典的苏州(精选8篇)

古典的苏州 篇1

主办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

校长:孙艳

首席指导老师:蒋金涛

记忆中, 隐约看见身穿旗袍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袅娜地走在石板路上。记不清那雨雾的缠绵, 记不清那石板路的曲折, 记不清那柳絮的飘洒, 只记得那个醉人的地方叫“苏城”。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的朦胧。印象里的苏州, 是吴王阖闾建起的大城, 是张继失意经过的古城, 是陆龟蒙隐居的世外桃源。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融在淡淡的月光里, 这就是静谧的苏城。

清晨, 前行在古巷中, 嗅着臭豆腐淡淡的香, 勾起了我的食欲。靠窗坐下, 轻轻咬着青团子, 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豆浆, 满足感油然而生。饭后, 细细地品上一杯碧螺春, 闭上双眸, 感受着清香缓缓流入心田。

“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了一个静谧的天堂。烟雾弥漫间, 好似到了仙境。在水韵中, 远处飞来的琵琶弹拨声, 缓缓的, 流入我的耳畔。闭上双眸, 联想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婀娜女子。或许, 昨日的苏城正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中前行的女子。

今时不同往日。碎了一地的古典, 无声无息, 来不及拾捡。在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迁移中, 苏州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苏州在快速发展着。

当路灯亮起的时候, 苏城宛若成了另一个世界。不同于往日的静谧, 夜晚的苏城依旧繁华。霓虹灯眩晕了双眼, 一辆辆小轿车来回穿梭着, 仿佛不懂夜的静。

行人似乎意犹未尽, 在街边的小摊旁停下脚步, 东看看, 西看看。小贩们也尽力兜售着自己的商品。年少轻狂的青年人在KTV里卖弄自己的歌喉……夜渐渐深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已消散, 苏城再次回归宁静。

这或许才是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苏州,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苏州。

未来的苏城, 又将以何曲调引吭?我们不可获知, 但我深信, 舒缓的、高亢的、深情的、醉人的曲调必将始终伴随着苏城, 伴随着我那心意相随的苏城。

古典的苏州 篇2

[摘要]: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点种;丛植;群植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9019-02

一、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二三十种,多的有六七十种。植物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观赏种类,一则可提高其成活率,二则体现地方特色。

按观赏植物学特性分类如下:

1.观花类,花是植物中变化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艳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常绿和半常绿的有山茶、桂花、广玉兰、杜鹃、栀子、金丝桃、六月雪、瓶兰、含笑等;落叶的有牡丹、芍药、月季、白玉兰、紫玉兰、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蜡梅、紫荆、绣球、迎春、连翘、珍珠梅、棣棠等。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是园中花台上主要品种;海棠、紫薇姿态花色都美,山上、水滨、庭院都可种植;山茶和桂花常绿且耐荫,茶花色艳花期长,桂花芬芳,种植也多;蜡梅、梅花傲雪开放,是冬季观赏的主要品种。另外,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迎合着“玉兰春富贵”之吉祥意义,更被广泛应用。

2.观果类,这类植物主要作为夏秋观赏用,或作为冬季点缀。常绿的有枇杷、桔子、南天竹、构骨、火棘;落叶的有石榴、花红、柿、无花果、构杞、枣等,其中枇杷、桔子果实金黄,味美,园中常作为专类园布置;南天竹、构骨、火棘红果经冬不衰,是冬季的重要观赏树种。3.观叶类,主要分为秋色叶类、彩色叶类和特色叶类树种。观秋色叶的有枫香、乌桕、银杏、槭等,观彩色叶的有红叶李、山麻杆、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红枫等,观特色叶的有八角金盘、棕榈、丝兰、瓜子黄杨等。其中槭树种类很多,叶色姿态均不尽相同,独植或群植都很适宜。

4.林木、荫木类,是构成园中山林与绿荫的主要树种,常绿的有罗汉松、白皮松、黑松、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叶的有梧桐、银杏、榆、榔榆、朴、榉、槐、枫杨、楝、臭椿、合欢、梓、黄连木、皂荚等。其中枫杨生长较快、冠大荫浓,园中应用很多。

5.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习性攀缘,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常用的有蔷薇、木香、薜荔、络石、常春藤、金银花、铺地柏、紫藤、凌霄、葡萄等,其中紫藤还可修剪成各种形态,木香花清香秀丽,园中较多运用。

6.竹类,四季常绿、姿态挺秀、不择阴阳,池畔宅旁皆可种植,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与松、梅同喻为“岁寒三友”,在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紫竹、方竹、斑竹、罗汉竹、金镶碧玉竹、箬竹等。其中象竹大且直,多成片种植,紫竹、方竹竿叶纤细,多植于墙角,箬竹低矮成丛,多植于山上、石间,增添山林野趣。

7.草本及水生植物,草本常用的有芭蕉、芍药、菊花、萱草、书带草、诸葛菜、鸢尾、玉簪、紫萼、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虎耳草等,常植于花台;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

三、配植方式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植师法自然,讲究入画,主要配置方式有孤植、点种、丛植或群植等。

孤植,此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发挥个体的色香姿特点,所选植物一般为姿态优美或有独特个性的植株,常用于桥头、路口、水池转折处,尤其适合小空间的近距离观赏,常作为庭院植物的主题,如拙政园玉兰堂前的玉兰与桂花,网师园射鸭廊前的红叶李,小山丛桂轩侧的槭树等。孤植作为树群的点缀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树种单调,丰富观赏内容,如留园东北部象竹林前的广玉兰,西部枫林前的银杏。

对于稍大的庭院空间,孤植的树难以庇荫整个空间,为此还须以点种的方法在院内点种几株乔木,才能与环境协调。厅堂前的庭院若植树两株,宜一大一小,忌完全对称,如拙政园玉兰堂庭院,共有乔木两株,一大一小,大者为玉兰,是院内主要观赏对象,小者为桂花,起烘托陪衬作用。点种宜疏密有间并保持均衡,忌排成一直线或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此外,还须配置灌木花草,作为点种树的陪衬。

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仅点缀数株乔木依然不能使浓荫匝地,这时就须点种与从植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才能形成枝繁叶茂的气氛。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密的对比,而乔木与灌木也自然有主从差异,因而只要配置适宜,便可自成天然之趣。

群植适用于面积大的空间,如山林等,大面积的群植,可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布置方式也不宜整齐划一,形体重复,而应做到大小、前后、左右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如怡园的梅林等,就是效果较好的实例。

四、具体植物配植详解

与建筑配合成景:建筑周边的绿化多起陪衬作用,选择树种应配合建筑的风格、形式,使其立面效果丰富,构图美观。建筑前面布置花木,宜选色香姿兼备者,并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影响通风与采光;临水的房屋,临池一面多不植灌木丛,大树也以不遮挡视线为宜,以方便欣赏水景;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叶扶疏的花木;走廊、过厅或花厅等处的空窗或漏窗是为了沟通内外,扩大空间,窗外花木限于小枝横斜,一叶芭蕉或几竿修竹,若隐若现,富于画意。

与山石配合成景:对于土多石少的假山,多半以较高的落叶树和较矮的常绿树错综配植,其下再配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花。整个山林从远处看去,莽莽苍苍、青翠欲滴,山林内枝叶相接,浓荫蔽日。对于以石为主的假山,主要针对于湖石假山,为了显示山石峭拔,一般树下少植灌木丛,树木数量和层次亦少,一般选择姿态古朴的个体。与石峰石笋的配植力求自然、入画,以南天竹、迎春、芭蕉、竹子、红枫为多。

与水体配合成景:水池旁的植物配植,对丰富水面构图起着重要作用。池两岸配置的植物,形体、色调往往互相变换,产生有节奏的对比。池岸路边的花木配植以稀疏为宜,常间植几株乔木或少许灌木,丰富景面的同时又不遮挡视线。水面倒影也是园内的一个重要景观,荷花睡莲栽植都应控制其过度扩展,山下、桥下与临水亭榭附近,一般不宜栽植荷花。

五、结束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在植物造景上也是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些对今日园林设计与民族特色园林创作仍然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61年3月4日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仅有四座古代园林,它们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四大名园。

网师园

以精致小巧著称的网师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我国出口的第一座园林“明轩”也是以此园中“殿春”为蓝本仿建的。其古典夜花园作为国家旅游局的保留节目,被誉为“令人难忘的赏心乐事”。1997年12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耦 园

三面環水的清代名园耦园之趣皆在耦字上,花园成双,建筑、景物、诗句多与“耦”有关,故而中外游人特别是新婚夫妻都特地来此寄托百年之好。正在举办的“水乡风光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充分领略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景色和民俗风情。2000年11月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古典园林。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建筑多临水而筑,以荷花命名居多,具有江南水乡的天然景色。每年春夏季节举办的杜鹃花展和荷花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虎丘山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宋·苏东坡。虎丘山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虎丘塔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塔,也是苏州城的象征。虎丘风光四时诱人,古迹随处可见。

留 园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 篇4

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 为江南私家园林精粹汇聚之处, 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多为文人、官僚和地主修造, 基本上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苏州园林作为文人山水写意园林, 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审美需求。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艺术美是苏州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中有许多著名景点, 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的殿春簃、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怡园的藕香榭和虎丘的万松堂等。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诱人的芳香、绚丽的变化、隽永的意境及被赋予的人文内涵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美。

1 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 对园林境界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 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苏州古典园林十分注重植物的形态, 如网师园水池之南有1株古老而较高大的二乔玉兰, 斜向逸生, 虬曲临空, 其大枝小枝俯仰交叉, 参差不一。开花时, 枝头疏疏密密, 花朵上呈素白、下现粉紫, 一瓣瓣、一朵朵, 似水彩渗化, 犹美玉琢成。花开时由于枝头还没有生叶, 因而其深色的丛枝在空中更为突出。二乔玉兰枝条虽密, 但多而不乱, 既不重叠, 又不相犯, 充满画意, 完全可以作为画家写生与临摹的天然范本。曲栏畔的白皮松, 斜出水面, 姿态优美, 掩映于“月到风来亭”前,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左侧的大叶黄杨, 其干斜展, 枝叶盘旋于清澈的池水之上, 与小轩正立面后侧的樟树形成错落的层次。留园中部、拙政园中部及沧浪亭假山的花草树木, 以乔木出于丛竹或灌木之上, 薜荔和络石藤萝攀附, 远远望去, 整个山林莽莽苍苍, 青翠欲滴, 一副文人写意的山水画意油然而生[1]。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留园的银杏与朴树、怡园的桂花和松树姿态古雅, 耦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等树木, 虬枝旁水, 盘根错节, 画意盎然, 皆为一园之胜。

2 色彩美

绿色是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最主要的色彩, 占据着色彩的主要时间和空间。早春树木嫩芽泛着黄绿, 盛夏植物枝繁叶茂一片浓绿, 秋天众多常绿树转为苍绿;怡园听松涛处种植的松树苍翠挺拔;沧浪亭山边的箬竹布满山坡, 苍翠欲滴;远香堂南的广玉兰, 浓荫匝地。苏州古典园林以“绿”为主题的园林景点也很多, 如拙政园里的“绿漪亭”“晓丹晚翠”“浮翠阁”以及留园里的“涵碧山房”和“绿翠轩”等。同时, 苏州古典园林中也有着大量色彩丰富可供观赏的四季花卉, 如秋日留园西部的鸡爪槭红叶斑斓;怡园锄月轩前成片的牡丹, 色彩缤纷;夏日拙政园中部盛开的粉红色的荷花点缀在田田荷叶之间。东南部的枇杷园中一片片金黄的枇杷, 果实煞是壮观。待霜亭旁的柑橘林, 也是秋日赏景的佳处[2]。

3 动态美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 植物生长良好, 种类繁多。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 搭配若干常绿树, 再辅以藤萝、竹、芭蕉和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充分利用了植物生长的季节性, 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如落叶植物的萌芽与落叶, 常绿植物的花开花落和叶荣叶枯等物候变化展现了植物的动态美。一年四季, 朝暮阴晴都能欣赏到各具魅力的良辰美景, 例如春季园林厅堂前种植的玉兰、海棠和牡丹, 夏季种植紫薇、石榴、荷花, 秋季种植枫树、桂花、菊花, 冬季种植山茶、南天竹、腊梅。同时在厅堂前的庭院内, 还配有可供四季观赏的植物, 用花期的交替衔接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以网师园中部为例, 春季一丛丛迎春花率先开放, 翠条黄花, 散布池畔, 倒垂崖隙;夏季, 水池东巧妙地以黄石叠岩为架的紫藤, 盘曲在嶙峋的枝干上, 紫英累累;秋季, 小山丛桂轩一带丛桂溢香, 馥郁清远, 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 也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 同时山间轩旁的观叶类植物鸡爪槭, 由绿变红;冬季, 万花纷谢, 池北看松读画轩前的苍松翠柏, 高大凌空, 老而弥健, 依然不改青葱之色。此外, 园林植物的反光、发声、生姿以及含烟带雨、阴重凉生、雪枝露华等能够强调出时间的特色和动态的感觉, 增强气氛, 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4 芳香美

许多国家的园林都设有芳香园, 即利用各种香花植物配置而成的植物园, 使人的欣赏从视觉延伸到嗅觉, 进而拓展到味觉、触觉和听觉。苏州古典园林在利用芳香植物上有悠久的历史,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秫香馆和雪香云蔚亭等, 荷花清馥远香, 梅花暗香浮动[3]。留园的闻木樨香轩, 怡园的金粟亭, 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周围种植的桂花, 入秋芳香四溢。

5 象征美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个文人园林, 拥有着非常浓厚的文人气息。在建园时, 就配置和栽植了一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植物, 或表达某种情感, 或追求, 或表明自己高尚的情操。这些植物以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一种隽永内蕴的文化美。

竹类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各个角落均有种植, 尤其是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 至少栽有14种竹子。亭中有3间小馆, 名为翠玲珑, 四周遍植翠竹, 象征着文人的清高名节。拙政园的初代园主王献臣之所以广植荷花, 表达出了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4]。此外, 苏州园林中也有以树喻情的实例, 如种植棒树象征中举;栽种置草, 忘忧解愁;紫荆喻夫妻和睦;石榴喻子孙满堂;松柏谓长青和永贞;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配置一起, 则象征着玉堂富贵。柳树蕴涵的文化意义也颇为深厚, 婀娜多姿, 风流可爱, “柳”与“留”谐音, 表示依恋, 古有“杨柳依依”的诗句。折柳送别表示难舍难分, 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 为了安慰游子, 客舍旁植柳, 以营造客至如归的氛围[5]。

总之,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艺术美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 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 其光辉成就已载入世界园林史册, 成为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园林植物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变化、诱人的芳香和隽永的意境映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芳香美和象征美, 创造了无限的艺术美, 实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交融契合。

关键词:园林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陈骅, 卜复鸣.拙政园“与谁同坐轩”[J].园林, 2007 (3) :12-13.

[2]周红卫.从拙政园看苏州园林的色彩美[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2 (3) :64-65.

[3]赵爱华, 李冬梅, 胡海燕, 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 (4) :170-173.

[4]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 2005, 28 (4) :14-19.

古典的苏州 篇5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

引言

建筑向来被视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园林文化中的象征文化恰如这音乐中的弦外之音,向游人传递着在园林表面意思之外的另一种含义。象征文化在园林中的应用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的意味深长。

尽管在苏州大多数的古典园林是文人归隐后所建造的,常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标榜隐居,但中国是佛教大国,所以除了有能反映文人气节的物品外,在很多的细节之处也会体现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渗透。现就以狮子林和留园中的部分景观为例:

第一章 狮子林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第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他的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整园前寺后院,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又因《大智度论》中说“佛为人中狮子”,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取名“师子林”、“狮子林”,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明万历年间加建佛殿,经阁,山门。清顺治年间重修经阁,一时香火旺盛,乾隆年间又改名“画禅寺”。公元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花了80万银元购得狮子林,又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使得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

全园假山构成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以构建“山深重峨,峰高峦清,净土无为,佛家禅地。”

中国是多神教国家,特别是佛教传入后,很快与本土道教并行相融,形成佛道互补的局面.狮子林在假山中设一“棋盘洞”,典出道家吕洞宾和铁拐李对弈,这就是佛道相融的表现。还有,狮子林以假山象征须弥山,也是受道教“壶中天地”的影响。而“壶中天地”这则故事常被园艺家比喻以小见大的私家园林。

狮子林假山以小见大还借助于石头的象征义。宋徽宗在《艮岳记》中道出了园中假山的象征义。正所谓心中有山山便大,假山亦作须弥山。那么把这园中的假山象征为佛教的须弥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小见大,禅味隽永,借助于象征引人想象,在想象中悟道。“卧云室” 也是狮子林中最富有禅味的地方。“卧云室”是禅房,处假山中央顶端,开门便见峰峦环抱,但是山体实为太湖石,人工堆叠而成,高不过十几米,远没有真山气象,更无云可卧,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卧云”二字却能让人有云生高山,绕之峰腰,卧云者必居于高山群峰间的感觉。狮子林一堆太湖石,佛道中人看来就是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似像非像的石狮子就是佛像。狮子林面积不过十六亩七分,在空间上不过是一粒芥子而已,却不仅容纳了一座天目山,更是容纳了整座须弥山和佛教的全部精神。狮子林虽地处闹市,但由于禅的引导,僧人在此却可以达到止息杂虑,远离凡尘,归于寂静的境界。

狮子林作为寺庙园林,除了假山富含禅意外,还有许多宗教遗存。园内还有“禅窝峰”“狮子峰”,“翻经台”题名都在文字上直接让人看出狮子林的寺院性质。用的较有宗教性质的题名则有“修竹阁”,“修竹”取自《洛阳伽蓝记》:“永明寺房厂,连亘一千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以借名寺声望。

还有“立雪堂”,它取义自《景德传灯录》记载:禅宗二祖慧可见菩提达摩,夜遇风雪,但他求师心切,不为所动,在雪中站到天亮,积雪盖过了他的膝盖,达摩见他心诚,就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立雪堂”原为僧人传法的地方,所以用此题名。

“揖峰指柏轩”,它的题名原出自禅宗公案“赵州指柏”,说从谂禅师在赵州主持观音寺时,弟子多次询问祖师达摩自西来东的目的,从谂重复答曰:“庭前柏树子”,暗示不应执著一念,万事要顺其自然。但后人取朱熹诗“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高启诗“人来问不答,笑指庭前柏”的意思,这也是狮子林从寺庙园林向文人园林转变的表现。

在这几百年的变迁中狮子林将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第二章 留园

留园现在归于清代园林,但是要真正了解它,就必须从它建园之初说起。留园前身为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所建,当时建了东西二园,在徐泰时去世后,其子徐溶将西园用作佛寺,即现在的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寺”。现在看到的留园虽多为清代风格,但是留园的主题却是从明代传承而来,由徐泰时建园之初所定。虽同为罢官后所作,但是徐泰时与拙政园园主王献臣最大的不同在于,徐泰时更笃信佛教。徐泰时罢官回乡后,胸中积郁难解,于是借助佛教,寻觅解脱之门。东园也就是现在的留园内还保存有大量的佛教遗迹。

建筑聚集的东部是园主的生活起居之处其中“伫云庵”,“参禅处”,“亦不二亭”构成了园主礼佛的场所,反映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那里只有一片竹林,与大多数园林中竹子象征着高洁不屈不同,留园的竹子象征着园主对佛教的信仰。因为竹子与佛教有很多关系,竹节之间的空心,是佛教概念中“空”和“心无”的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传说释迦牟尼曾在竹园中驻留过很长时间,所以摩揭陀国的竹园与舍卫国的祈园并称为佛教两大精舍。这使得竹在佛教界被看作圣物,而居士,信徒在家中种植竹子用此来表达对佛教的信仰。

“亦不二亭”题名出自《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

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这段公案意为靠自己“悟”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亦不二亭”则象征着园主已经找到了入道的法门。

若说“卧云室”是狮子林最有禅意的地方,那留园最有禅意的地方就是“闻木樨香轩”。木樨即桂花。但是在留园这木樨当然也就不会与传统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征着吉祥,喻科举及第了。这“闻木樨香轩”的轩名取自一段佛教公案。这段公案是:黄庭坚到晦堂处求教入门捷径的故事。这则公案反映了一个原则:直心是道。要想参得禅理,平凡直接就是悟道。在“闻木樨香轩”的西面,所依之墙嵌有二王书法碑刻,那在酒醉挥洒出的墨迹,行云流水,气韵翻腾,无阻无碍,那书法的真意与“闻木樨香轩”周围的自然布局提示了直心是道的意思,仿佛让人一下子悟道了这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即见缘起;而缘起性空的禅理,如此便知这“世间一切皆是虚妄”,色本性空,应破除“我执”。

结语

在苏州传统园林作为文人士大夫所营造的乌托邦,这大至造园意境、建筑形式,小至一门一窗一砖一瓦上的花纹图案,随处可见象征文化的应用,而这些象征的运用不管其造型布局如何,却都体现出园主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感悟及对未来的希冀。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著:《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华夏出版社,1999

2.苏州市园林管理局编:《苏州古典园林》,上海三联书店,2000

3.张橙华著:《狮子林》,古昊轩出版社,1998

4.周静著:《留园》,古昊轩出版社,1998

5.刘长久著:《中国禅门公案》,知识出版社,1993

6.居阅时、瞿明安著:《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居阅时著:《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古典的苏州 篇6

摘 要:古建筑的窗兼具通风采光和装饰遮挡的双重作用,文章就苏州市原平江区控保建筑窗户的保护及改造情况入手,提出该市其修复和保护的建议,从细处着手,以期推动该市控保建筑的改造利用。

关键词:控保建筑;窗户;修复;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9-0140-02

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但尚不能被划入文物的历史建筑。控保建筑多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正是民间建筑的门窗实用价值和艺术造诣最高的时期,该时期门窗种类繁多,推陈出新,可谓集历史之大成。但由于控保建筑数量较大,又缺乏统一的修缮保护,目前大多用作保障性住房,居民为了保护隐私和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得这些“古典窗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修复和保护控保建筑的窗。控保建筑的保护利用,从窗开始。

1 苏州古建窗户的发展条件

苏州地区传统民居中常见的窗,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长窗、半窗与地坪窗、和合窗、横披窗及漏窗五种形式,其中长窗和半窗在民居中使用最普遍。

苏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日照量达到45%,平均温度为15 ℃,相对湿度80.8%,平均降水量达到1 076.2 mm,而平均风速只有3.5 m/s。如此潮湿、温热、易霉的气候,要求建筑必须有足够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苏州传统民居中的窗正是以这样的条件为基础,逐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对于控保建筑来说,它们的窗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经过多年的探索设计而出的,是最适合苏州民居的。

同时,窗作为一种建筑装饰不仅丰富了建筑的整体造型,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品质。古建筑的每扇窗都承载着中国历史的沉积,彰显着过去时代的人文精神,展示着美轮美奂的艺术风采,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些历史遗存都弥足珍贵。如何保护这些宝贵财富,是当前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 平江区控保建筑窗的现状调查

经过对苏州市原平江区干将路、景德路、平江路等街区的92处等控保建筑的走访调查,就保护情况而言,43处较好,18处适中,剩余31处较差;就改造情况而言,25处对窗进行了全部的改造,有39处部分改造,只有28处保持原状。在这些改造过的窗户中,大多由铝合金、塑钢等材质替代木、石等,严重破坏了控保建筑外观的协调性,使控保建筑变成“非古代也非现代”的另类建筑。

3 不同类型古典窗的修护改造分析

经调查,在被改造的窗户类型中,以漏窗居多,其次是半窗,而长窗、和合窗以及横披窗被改造的较少。这主要与不同类型窗户的特征有关。下面就不同类型古典窗的特征和保护情况提出具体的修护改造方式。

3.1 漏 窗

漏窗是一种既能用于建筑立面又能用于庭院墙面上的固定不可开启的窗。在过去,漏窗常被看作是景观的一部分,透过漏窗,人们能够欣赏到被定格住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园林风景。但控保建筑大多用作保障性住房,漏窗保密性不高,因此破坏严重。轻则用石头或砖块堵住缝隙,重则用水泥将漏窗图案全部抹去,或者将漏窗拆除,改做铝合金窗。

对于漏窗的改造工程量较大,首先,对于被堵住的但还可以被恢复原有图案的漏窗,实行修复工程。将堵塞物拆除,对漏窗的图案进行修复、刷漆和清洗,使其尽量恢复原有的图案。而对于已经被完全破坏、不可恢复的漏窗,实行整体拆除和重建,重新修建的漏窗要尽可能保持原有图案类型,和建筑的艺术风格相协调,使其能够提升控保建筑的艺术文化价值。

同时,为了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也需在修复的基础上对漏窗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建议在漏窗内部安装小型铝合金窗(窗框尽可能细)、可收放型遮阳窗帘或是透明度高的玻璃,在保护漏窗图案风格的同时,也能遮风挡雨,保护居民隐私,起到现代化窗子同样的作用。

3.2 长 窗

长窗又称格扇门,早期又称格子门,它从上到下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上夹堂板、内心仔、中夹堂板、裙板和下夹堂板。长窗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是苏州古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窗,也是保护状况最好的一种。说明长窗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更适应苏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梁思成先生曾说,格扇门可以做门,同时也可以做窗。说明长窗同时兼有门、窗的功能,在方便出入的同时,也拥有很强的透光性,并且便于拆装、组合。对于苏州潮湿、易霉的气候来说,十分实用。早期的长窗用糊纸采光,缺乏牢固性和稳定性,采用玻璃后,长窗阻挡风雨的和保护隐私的能力都大大提高,比较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长窗的雕花图案也十分丰富,不仅外观美丽,而且在室内外望时所形成的剪影优美异常,具有东方特有的图案美。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长窗的主要问题是因为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上夹堂板和下夹堂板的腐烂、发霉以及掉漆现象严重,玻璃也因许久未更换而破损、模糊不清。但长窗的基本形状、图案以及雕花等都保存的较为完好。因此,只要对腐烂的木板进行部分替换或修复,给内心仔安装新的玻璃,并对长窗整体进行清洗、补漆,即可使长窗恢复传统的作用效果和往日的风采。

由于长窗的功能效果基本可以满足现代居民的需要,同时它在雕花美学和风格上也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全保存原有的长窗,居民只需根据需要在窗内侧增设窗帘即可。

3.3 横披窗

横披窗又称横风窗,它位于门或窗的上部,可扩大采光面积,使立面更富整体感。与长窗相同的是,横披窗有着丰富优美的木雕图案,是古建筑美学的重要部分。它的特点是位置较高,通常不打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横披窗不会被单独的破坏或者改造,而是大多伴随半窗或者和合窗的改造一起,一旦被改造,就彻底失去其原有风格;而未被改造的横披窗通常保护状态很好,只需简单地补漆、清理即可重新利用。因此,可结合半窗和和合窗一起来研究横披窗的改造。

3.4 半窗与地坪窗

半窗从外形上看与长窗很类似,类似于长窗省略中夹堂板以下的部分,包括上夹堂板、内心仔和下夹堂板三部分。半窗下设置栏杆的就是地坪窗。与长窗不同的是,半窗不能起到门的作用,它通常被设置在半墙上,也就是现代门窗所在的位置。因此,就有很多居民拆除了半窗,在此位置安装铝合金窗或者塑钢窗,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半窗就成为了除去漏窗之外受到破坏最严重的窗的类型。除去小部分受到特殊保护的,其余大部分半窗不是已经完全改造,就是破败不堪,半窗的修复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半窗修复需拆除严重损坏的部分,重新建造符合建筑风格的半窗。由于修建半窗的控保建筑大多建造时期较早,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建筑整体外貌都比较旧,因此新建的半窗要注意与建筑向协调,修旧如旧。

功能方面,由于半窗大多可开启,基本可以满足居民通风透光以及防雨雪的需要,不足的是半窗一旦打开就会大面积的把室内情况暴露出来,使室内外连通,完全起不到阻隔作用。因此,建议新建的半窗设置成向外打开的方式,这样可以同时在窗的内侧安装一层细密的窗纱和升降式遮阳帘,在不影响建筑美观的情况下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3.5 和合窗

和合窗的窗扇为长方形,多为三横排,组合排列与槛墙之上,其中最下面一排是固定的,上面两排可以开启。活动窗扇靠支摘长钩支撑开启,下面横装销子作为关栓。和合窗的特点是灵活性高,通风透气性好,适合南方闷热的天气。但由于和合窗做工精细繁琐,使用时也没有半窗方便,因此在控保建筑中并不常见,在调查的92处控保建筑中,仅有2例,并且是用作厂房和仓库。建议进行简单的修护后将这两例和合窗进行保护,防止极为少见的和合窗被破坏。

4 结 语

作为控保建筑的眼睛,古典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修复和保护古典窗时,要根据五种类型窗的特点,既要保持与控保建筑相协调的艺术风格,又要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通过古典窗的修复性改造,还原每一处控保建筑最原汁原味古建风味,进一步提升控保建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顾蓓蓓.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精锐:门与窗的文化与图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古典的苏州 篇7

1.1 台基

由于建筑技术不断提高, 在园林建筑上追求华丽之风, 日趋繁杂, 台阶也作为美化的对象。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台阶部分, 创造一种雕刻华丽, 用料考究的高级石台阶, 并名为“须弥座”, 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而作为古典园林的经典, 苏州园林建筑中厅、堂、楼、阁前的月台, 也属须弥座, 作为园林建筑的地基, 是随处可见的。

1.2 屋身

苏州园林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 传统建筑的中段多为木柱, 墙体只是作为划分空间的间隔, 不承重, 屋顶部分的重量主要有梁柱承担, 再传给基础, 因此古典园林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特性;建筑室内往往不用封闭的隔墙, 而用半透空“隔扇”或全通透“罩”作为分割, 上部天花作成各种形式的“轩”, 秀美而富于变化;栏杆、挂落等各种木装则力求精细, 门窗多空灵通透, 使内外空间连通、渗透。

1.3 屋顶

典建筑的屋顶, 是从汉代开始逐步演变定型, 但形式极为丰富, 如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等, 而屋顶转角处的起翘 (向上翘) 和出翘 (水平方向凸出) , 更是西方屋顶所没有, 它不仅有利于排水, 同时具有“视觉矫正”的作用, 使房屋稳定、轻快, 曲线跷曲, 流畅轻盈;而其色彩一般素雅明净, 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相协调, 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2 建筑布局

2.1 自由有序, 情趣自然

我国的建筑,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么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 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 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不是美术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历代文人雅士和造园者, 把各自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 融注到园林的建构中。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山水林泉、亭台楼阁, 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 形成意境深远、超凡脱俗的园林艺术特色。

2.2 疏密有致, 黑白分明

在园林规划布局中, 景物过密, 就会使人感到窒息, 过疏则又松弛无力, 因此要处理好疏密关系。园林建筑布局同样如此, 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以网师园为例, 其不均匀的建筑布局, 使疏密变化极其强烈地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其入口两侧小山从桂轩和琴室一带, 空间紧凑, 建筑排列有序, 分布集中, 使人置身于建筑围合成的天井空间之中, 加上景素众多, 令人目不暇接;岁廊而入, 过濯缨水阁到中部, 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 大水面四周:或桥、或廊、或亭、或假山, 建筑密度顿时减少, 使人视线大开, 心理放松;至“月到风来亭”时感到周身一丝凉意, 心旷神怡;而北部“看松读画轩”与“读画楼”一带建筑又一次相对集中。网师园中园林建筑正是在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 或旷、或奥, 奏响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乐章。

2.3 巧于因借, 内外结合

“因”是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 园虽有内外之别, 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 如遇晴山耸立的秀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凡是目力所及的, 庸俗的给予遮蔽, 美好的应该汲取过来。例如在园林空间开阔的情况下, 建筑物作为构景要素, 其作用主要在于点景和观景, 正因为点景的建筑占据着山水的“开面”部位, 他们往往也是观景的特定场所, 能够看得远看得尽。

2.4 以围为主, 高低错落

中国园林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先围合, 然后在此块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 园林建筑布局紧密地配合着这种封闭的造园方式。而在环境幽寂的地段或者小型的庭园, 则用建筑物虚实高低错落的连续展开, 辅以山石花木, 环绕着一泓清池, 一泓清池而围合成内聚的园林空间。环状的回游路线诱导人们往近处看, 往身边的细致处看, 另具一番亲切宁静的气氛。苏州留园中部面积不足6667m2, 将地形改成西北高, 东南低, 以水面为中心, 园林建筑沿周边整整地布局了一圈, 或上或下, 或轻或重, 或曲或折, 不断改变视角和视线方向, 步移景异, 美不胜收。

2.5 化整为零, 造型别致

苏州园林在总体布局上, 普遍地运用景区划分的方法来创造功能、特点、主题不同的园林空间环境, 而景区之间又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即使较大的人工山水园也多半采取化整为零的“集锦式”的布局, 利用传统木构架建筑群体组合的灵活性、穿插以山石花木而将全园划分为一系列各具不同景观特色的大大小小的空间———景区。景区之间, 曲径通幽, 有弯曲的道路联络;更以“对景”“障景”的手法而形成似隔非隔的联系。由于这些有形的联络的无形的联系, 人们被引导着从一处景观经由峰回路转而达到另一处始料未及的, 全然不同意趣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王玲.略论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空间的意境美[J].山西建筑, 2012 (11)

古典的苏州 篇8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 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 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 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 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2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点

2.1 模山范水的设计模型

地形地貌, 水文地质, 原生植物和当地的景观类型等自然资源, 组成, 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主题, 当地的案例材料, 精工细做, 景观意境, 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征。“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心思想。

2.2 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 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舒适, 清新、气候宜人的条件,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中国古典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 理想环境的形成是中国古典造园的基本追求。

2.3 巧于因借的边域

中国古典园林的关键之处在于并不拘泥于庭院, 通过空间的视觉景观边界的扩展, 呼应了园内景观与自然景观外, 创建一个链接的, 整体的景观。任何动态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有着对视觉效果的空间无限延伸的追求。

3苏州园林的艺术特性

①整体性。苏州园林一般都比较小, 所以特别注意的空间序列, 充分利用空间区域和变换, 能够产生一种忽明忽暗, 忽高忽低的视觉变化, 让参观者在道路上不断地感受到现实和虚幻, 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②抽象性。即在写意和模仿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比如像是远香堂中的“远香”一词出自于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词之中的“香远溢清”之句, 这一句话正是恰恰比喻着君子的志向, 尤如莲出淤泥而不染一般, 清澈纯洁。

③运动性。园林中的动就是强调游园行进中步移景异的特点。

4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 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 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 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4.1 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 打造“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的古典造园, 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 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 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4.2 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

即为将造园的美景藏于四周的围墙之内。此外, 除了少数的皇家园林, 其它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塑造自然山水, 最为重要的和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界限, 从而表现出看上去多姿多彩的景观空间。

4.2.1 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 所谓“景贵乎深, 不曲不深”, 讲的就是这种手法。在苏州古典园林中,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 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 还有处处有景, 步移景异的魅力, 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4.2.2 划分景区和空间。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 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 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 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内的空间处理, 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 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能形成丰富的层次。

4.3 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 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 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4.3.1 廊。

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 但造型很丰富, 艺术造型很强。从廊的形式分, 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 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 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4.3.2 桥。

桥也称桥梁, 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 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有吸引力, 引人流连。园林中建桥, 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 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 借水生景, 虚实相接, 倒影如画。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 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 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 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 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5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是形状美和景色美两者兼而有之。我们的祖先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能够很好的运用山, 水, 植物和建筑, 将形式与图像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美, 以达到“寸山多致, 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各种艺术设计技术的灵活使用, 使得景观要素的融合为一, 相互补充, 同时形成一个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的空间, 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由于园林艺术家的不同设计方法, 也就出现了最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体现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和符号传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它扩展了人们的视觉, 让不同国籍、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了解到自己经验范围之外的实物;其次, 通过视觉符号调动人们先天的视知觉和感性认识的能力, 保证了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通过对感官的强烈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 视觉符号形象直观, 比起其它方式更能节约时间,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所以说,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是最能体现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6-32.

[2]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54-73.

上一篇:测量措施下一篇:客舱乘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