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魅力

2024-10-08

古典音乐的魅力(精选12篇)

古典音乐的魅力 篇1

大家应该都知道, 流行音乐只要曲调好听就能流行, 至于结构、歌词、和声、配器都比不上旋律重要。许多风行一时的“流行金曲”歌词或莫名其妙的陈词滥调, 和声单调乏味, 配器平淡无奇, 却偏偏能得到大众亲睐, 气死音乐专家, 原因正在于其曲调通俗好听。一俊遮百丑, 对流行乐面对的广大听众来说, 只要“好听”两个字的确也就够了。当然也有少数流行音乐制作人不甘于通俗粗糙而易取悦于大众的创作手法, 追求古典音乐式的精致和声、配器或现代先锋音乐式的独特、个性, 结果呢?他们的流行乐就流行不起来了, 成了流行音乐中的阳春白雪。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 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单纯的曲调好听, 而更在于其严谨精致、意味深长。正如歌剧大师威尔第所说:“在音乐中有种东西比动听的旋律更重要, 那就是音乐本身。”这里的“音乐本身”, 我想就是指优秀古典音乐共同具有的直抵听众心灵深处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古典音乐宝库中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所谓“古典名曲”,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旋律大师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的一些音乐, 因其通俗易懂而深入人心, 一直为广大乐迷所喜闻乐见, 甚至被视为古典音乐的精华, 但从严格意义上说, 不少“古典名曲”算不上真正优秀的古典音乐, 仅仅只是古典音乐艺术殿堂的“门槛”而已。也就是说, 如果它们的魅力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 而没有更多、更深的东西, 那么它们就只能归入通俗作品, 与“优秀”乃至“伟大”无缘。古典音乐完美的音响和精致、艺术构思是其他时期和风格所不能比拟的, 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触动。

古典音乐是比较严肃, 现代人越来越向往所谓的自由开放, 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少了, 终究问题症结所在是兴趣问题, 渐渐没兴趣来接近古典音乐, 又怎能懂得了解古典音乐的魅力!然而热衷“古典名曲”的乐迷他们会说:古典音乐的旋律好听、耐听。尽管流行歌曲中也有许多旋律动听的, 但真正耐听的并不多, 流行一阵就过了, 不像古典名曲, 越听越有味, 越听越觉得内涵丰富。这部分乐迷已经开始接受古典音乐了, 毫无疑问, 他们或迟或早, 必将成为古典音乐的乐迷。因为根据经验, 喜欢流行音乐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 有可能最终转向古典音乐, 但喜欢古典音乐的人, 一旦喜欢上了, 很少再回到流行音乐怀抱中。的确, 许多热衷于流行音乐的乐迷根本无法体验到古典音乐的美。这正是古典音乐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与流行音乐相比, 古典音乐的最大特点是精致细腻, 包括作曲技法上的严谨精致和感情抒发上的丰富细腻。这种精致绝非任何流行音乐所能比拟。换句话说, 我们很难在流行音乐中听到微妙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层次丰富的感情抒发。基本上一切都是“死”的、机械化的, 节奏僵硬 (与古典音乐中的大量自由速度、节拍变换比较) , 调性和声缺乏变化, 感情千篇一律, 配器则可称谓“丰富的单调” (都是音乐不自然的电子乐器, 看似丰富, 实则单调) ,

古典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对于欣赏者来说, 假如在欣赏古典音乐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 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 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见其文而未见其心, 见其表而未见其里", 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古典音乐的美。古典音乐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

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当我们听古典音乐时,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 充满意趣的乐思, 还有那最真挚的情感, 或宁静、典雅, 或震撼、鼓舞, 或欢喜、快乐, 或悲伤、惆怅……古人说: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古典音乐含蓄意深, 催人奋进, 悠远流畅, 曲雅意美, 意味深长。古典音乐需要人用心去慢慢体会, 融入进去, 才会发现源远流长的內在因素, 才会发现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语言, 奏出的是知音方懂的心声, 听懂音乐就是听懂你自己, 也就领略了人生的真谛。例如挪威民族乐派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配乐中的《索尔维格之歌》, 虽然我们对故事很熟悉, 这首作品无论结构还是和声旋律都非常简洁、凝练, 主题情感准确、深刻, 乐句中流露出哀伤的、酸楚的、依依期盼的情感, 让人心灵深思、震撼, 热泪盈眶。

如果说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片心灵的花园的话, 那么古典音乐便是打开我们心灵花园的那扇门。只要平静下来用心去聆听, 就能感受到那种来自音乐更深处的东西, 每一个音符都能打在你的心坎上, 感动着你的灵魂。舒缓优美的音乐, 使你拥有一颗更为平静的心, 任何烦恼都烟消云散。听忧伤的旋律, 能让你回忆起某些往事, 仿佛把那些过去已久, 但时时不能忘怀的, 困扰着你的东西一点一点释放出来, 让你感到不再那么难受。富有激情的音乐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畅快, 感觉血液在血管里激荡着, 似乎体内有涌不尽的力量。给人以温暖和向上的力量, 把我们带进恬静而安祥的意境。淙淙的流泉, 飞舞的柳絮, 遥遥的传来鸟儿的低鸣, 风儿和树叶低谈的回音, 充满甜美和纯净。音乐使我们回归自然, 明亮, 流畅, 如此的真实, 如此的鲜明, 处处流露真挚的情和爱, 没有虚假, 没有伪装, 袒露自我, 闭上眼睛, 呼吸一份属于自己的空气, 享受阳光和雨露……

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孙梅.《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教育学》.2011年10月.

[2]叶子.《培养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思考》.

古典音乐的魅力 篇2

龙湖中学·民生校区七(5)班孙梦婷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希望在动……”每当听起音乐,我就会不由自主的陶醉在其中,全身的毛孔都好像扩张了好几倍,在那贪婪地吸收着音乐那美妙的气息。

记不得是哪一年,我爱上了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听着。每每听到音乐,我就放松自己,疲劳也随之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歌曲才被称之为音乐,只要用心聆听,你就会发现其实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有音乐,如:潺潺的流水声,写字的刷刷声,朗朗的读书声……

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也有着无穷的哲理魅力。它就如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浑身充满着神秘,每当你自以为已经非常了解它的时候,以为她的真面目即将被揭晓时,你却发现那蒙纱少女何时变成了睿智的学者。音乐散发的魅力,让人忍不住被它吸引,想要去靠近。它的神秘,也想让人去了解。

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音乐的世界里,那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在音乐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那美妙的旋律,让人不由自主地轻轻跟着哼了起来。

这时,我想起来一句话“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能让你轻轻的跟着和”。透过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故事。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首歌,能够代表自己的感情,经历,人生。这正是音乐的博大精深之处,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音乐,我们在音乐中上学,放学;在音乐中学习,思考;在音乐中甘甜入睡。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了音乐。

音乐的魅力 篇3

不少同学从小就开始学习某种乐器了,你会哪一种呢?和我们分享分享你学艺路上的酸甜苦辣吧!

音乐是美妙的,但学琴之路是艰辛的。每周两次的小提琴课上,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小提琴演奏技艺。每天一做完作业,我就会自觉地站在琴架前一遍遍地练习。练琴成了我的必修课,有时忘我的练习使我肩膀变得僵硬,手酸得都抬不起来,可想到自己的梦想和对妈妈的承诺,我又咬咬牙拿起琴弓反复地练习起来。这时,我不光是演奏者,更是一名聆听者,力求让我奏出的每一个音符达到尽善尽美。

海门市通源小学四(4)班 施天骁《我的学琴之路》

虽然学艺之路很苦很累,但收获也很丰厚哟,不仅仅可以获得音乐素养,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让你爱上了音乐。

看着自己左手几指不断变化,旋律从琴弦中飘出,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记得我拉的第一支曲子是《铃儿响叮当》,后来有一次在麦当劳吃快餐时,店里正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铃儿响叮当》,我才知道那天是西方的“圣诞节”,而《铃儿响叮当》正是圣诞贺曲。我听着这支曲子格外亲切,对二胡也越发感兴趣了。

也许你从没有接触过乐器,也许你很少有机会听到好音乐,但这不妨碍你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这份热爱会在你的心里慢慢发芽、生长,最终,促使你和音乐结缘。

我也有一个梦想,那是我从小的心愿,就是成为一位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因为郎朗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音乐天使,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快乐与美妙的畅想,让人感觉每天都充满希望。记得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爸爸在看电视,爸爸无意中调到了一个频道,是关于弹钢琴的。画面上,郎朗飞舞的指尖在黑白琴键之中跳跃,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流淌出的音乐是那么婉转动人,美妙的音乐在耳边回响。

什么,你不爱听音乐?没有关系,大自然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呼呼的风声、唧唧的虫鸣、嘀嗒的雨声都是它奏出的绝美音乐,用心感受吧,你会爱上这样的音乐。

这时,可爱的小鸟便开始它的演奏,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宛如歌唱家在清晨练嗓子。不甘示弱的公鸡吹起自己的小号,把沉睡的人们从梦中拉回,就在此刻,大自然的演奏拉开序幕了!到了晌午,乐曲进入了高潮,布谷鸟尽情地“布谷”着,宛如钢琴家在键盘上行云流水般地点奏着,那铿锵有力的点奏声也激起了太阳的热情。

古典音乐的魅力 篇4

一、用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亲其师, 则信其道。一般来说, 多数学生往往都会因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假如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这种吸引学生的魅力, 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是积极的、愉快的。这种魅力从哪里来呢?我想:作为教师, 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其次要有高尚的师德,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二、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积极情感

情境, 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 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 激发积极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和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 给学生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 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 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 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 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 却也能很好地学习音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学生参与意识非常强, 师生在此情此境中探索体验、获得成功、享受快乐。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 不仅仅是指课堂气氛, 还包括课外。比如, 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 播放优秀的中外歌曲、世界名曲等, 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 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教师应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 “静”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两者结合, 构建了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 师生愉快地教、愉快地学, 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四、创设情境教学,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比如, 我在教三年级《嘀哩嘀哩》这首歌时, 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 然后看书本寻找春景图片,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学生似乎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 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仿佛置身其间, 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 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 学得非常认真, 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发挥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 传递音乐美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像《黄河大合唱》这类气势磅礴、雄壮有力的歌曲, 单靠教师个人的声音是达不到演唱效果的, 而依靠电教手段就可以让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形象得以准确表现。又如, 在音乐欣赏时, 它涉及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 要以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 学生可以把作品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表现、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 听得清清楚楚, 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相关内容时, 兴趣得到提升, 音乐感悟也在加深, 这样音乐欣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把游戏带入课堂增趣, 在玩中学、学中乐

对儿童来说, 游戏中充满着无穷的情趣, 嬉戏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 它和所有快乐的时光一样令人难以忘怀。音乐课中渗透着游戏, 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说那些看起来活泼机灵的小孩, 就是平时不太活泼的小朋友一旦投入游戏之中, 也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妙的乐曲, 接受音乐的熏陶。原来他们并不缺乏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缺乏的只是对音乐课的兴趣。随着热情高涨, 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 表现得如痴如狂。例如, 我在教《草原就是我的家》时, 让他们用口打响学马蹄子奔跑的声音“|X XX|X O‖”为歌曲伴奏, 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 随着节拍打起来, 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教音阶时, 我安排了“找座位”的游戏, 学生听音高找座位非常轻松地掌握了音高。在教音符时值时, 我又安排了摘苹果的游戏, 学生在玩中把苹果放到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的筐里,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音符的时值。这样一来, 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七、把表演带入课堂, 传递艺术美感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 音乐的旋律、节奏同人体律动有着内在的联系, 而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能很容易地制造出快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更好地表现作品,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舞蹈引入了课堂中, 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做一些即兴表演。如音乐课上, 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 老师为学生表演舞蹈, 学生进行律动。通过自己的律动, 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 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唱到激动时, 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跟上音乐节奏进行身体律动, 利用舞蹈、律动, 活跃课堂,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 小学的音乐教育刻不容缓, 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打破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模式, 给课堂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 才能顺利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才能把最美的音乐传递给学生, 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 在艺术的殿堂中尽情遨游, 驰骋, 并适应时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摘要:激活孩子的音乐兴趣, 就要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作为一线教师, 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所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叙述和探究:教师的人格魅力、音乐环境、师生关系、情境教学、电教手段、游戏增趣、音乐表演等。

音乐的魅力作文 篇5

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因为有知音,所以诠释的浑然天成,在音乐的对话中,听见真诚的友谊。我们在琴房内,抛开现实的摆布,慢慢咀嚼音乐,彼此体会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的感觉,让两台钢琴的频率产生共鸣,让主奏与伴奏达到完全的默契,沉浸于两条旋律线交错的世界,卸下加附在身上的沉重,音符穿越身体赋予我们能量,在音乐中,我们嘴角挂着微笑,叹息中压抑的脸孔已被遗忘,因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为“一加一大于二”做出完美的解释,我们了解到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

两台钢琴时而竞争、时而互相映衬,我们依然为对方保留表现的空间,谁也不抓住谁,我们高涨的情绪,蔓延出了琴房,等彼此回过神来,才发现灯都已暗去,只剩下月亮微弱的光照近六楼,阖上琴盖,收起幻想的翅膀,一切归于现实,音符悄悄的走进我孤寂的内心世界,音符重现了我们共享的美好时光,让友谊继续升华,音符带我们穿越障碍,热情的迎向未来,沉重解脱了,压力远走高飞了,和朋友去幻想的世界走了一回,身心都得到饱满的能量。

谈音乐的表演的魅力 篇6

【关键词】音乐  音乐表演  魅力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33

音符的跳动,是经过一种不一样的方式,音乐来谱写,表达方式是可以经过人声,乐器,还要有指挥在里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艺术的韵味。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定要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更好的诠释,经过表演的形式让观看和音乐达到共通。这个特性,表现了它和不是表演艺术的不同。不是表演艺术的其他,就像文学,绘画,要是完成就直接可以展现在观看者面前,也不需要其他的什么因素。可是音乐不是这个样子,我们的观众们是不可能通过都普会有所感觉和体会的。就算表演家也不会通过读谱子来欣赏音乐。因为实际的表演和心里想的毕竟会有很大的出入,不管谱曲家把谱子写的多么好,也不会把里面的感觉韵味写的多么完善,也不会把感情记录的完全一样,就像伊古姆诺夫也说过:“演奏者首先就是一个创作者没有他,记在乐谱中的音乐就是死的。是演奏者让它活下来的。”这就可以表现,音乐是和表演密不可分的。

表演的人,是乐曲的观看者的传递者,起着很大的作用。表演的人对作品进行表达的时候,对着死板的谱子,我们要思想作者的心理,猜测作者的情感,难度着实很大,之所以,表演的人在表演时都带着他们自己的体会进行表演,这种解释,不是虚幻的,这是对音乐的风格和作曲人性格特点和生平经历的分析。还有表演的人自身所经历的修养底蕴,和对歌曲自身的了解体会得出,然后才会把作品表现出来。音乐表演是一种创意。在创意的基础上还要创新。把音符的组合把音乐的再创新,领会音乐的内蕴含义,然后在演奏者在正确的表达出来。演奏家们往往要表先作品,最重要要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不仅要形象,还要活灵活现。要从根本上揣测作者的心理,了解他的作品派别风格,懂得她的语言习惯。还要对体现表达方式、巧妙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体现他最真诚,自然的效果。不能掺有一点儿不对称或是虚态。摇头摆耳的绝对不是艺术,欺骗大家的也都不能算是是艺术。而这些表现出的音乐创意创新,也是受作品本身的限制,也不是作曲者本身的意境,表演的人们要需要主管的乐观,不虚拟的心态,出现的曲字的风格不一样,而且表现演奏出的感觉特点也都不一样,之所以会给观看者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和想象。想要深动形象的表达出一个优秀的音乐,把音乐的内在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还要把作品的具体内含了解,把感情运用的合理还有歌唱技巧对表演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表演的人必须都具备这些条件。如果有哪一个方面没有运用到位,就会影响到作品曲目整体的感觉和视觉听觉效果,所以,表演人如果想要很好的表演一场作品曲目,上面所说的必须都要具备了。

音乐的体现感受方面。因为音乐的抽象,表演人在遇到一个新乐谱的时候,应该先慢慢的理解音乐,思想作者的感情,深入细致的体会,很好的掌控总的调式结构,以及节奏节拍,调式和调性,和声的组织类型,然后细心的找出换气的地方和感情运用的技巧,用心灵深深的去体会理解,不仅仅这样,表演人还要体会音乐所能带给观赏者的情感,意境,明确的找到感情变化的特点及力度,而且明白作曲人的心理和想法,然后充分的把自己的想象力掺加进去用心去体会,全心全意的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演绎。把自己深深的融入表演中,和音符的跳动一起演唱出动人的歌曲。

而对于其他艺术力的表现,我们音乐的技术能够巧妙运用的合理才是很重要的。技巧合理运用可以让一部乐曲更好更流畅的表现出来,要是一为表演人在演唱时没有较好的技巧表现,就算他在别的部分都表现得很合理,呢同样也不能说算是很成功的一次表演。所以,表达的技巧是表演者学习的重中之重了。同样,表演人要下十倍千倍的功夫去努力研究才会有所成绩,这个上面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而对于钢琴演奏家们来说,技巧就是特别重要的,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要练习,而且每天都要坚持训练,非常漫长辛苦,平常人很难做到坚持。他们只有每天这样勤学苦练,技巧才会出色才会促使他们成功。他们在历尽困苦,只为了表演的成功掌声,作为表演人来说,越是想成功,越是想得到大家认可,往往也是造成自身压力使之不能成功的阻碍。在表演时,表演人面对在场众多的观众,心理压力太大,紧张,之所以自身的技巧发挥不出来,所以演出也就不会太成功。还有的表演人因为过度的精神紧绷,害怕,出现了冷场,忘词这些情况,都是因为表演人太想成功给自己压力过大所造成。所以,我们的表演者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放松,让自己的神经不要处于太紧绷得状态,让情感能够用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让音符顺利流畅的流动,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乐曲中,不要被外物所干扰,从而把最好的乐曲表达出来。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以为表演家不可缺少的特点,只有把这一点做到了,表演者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技巧和乐曲完全的结合到一起,让观众得到听觉上的享受。歌唱表演当中,演唱者对于技巧的训练,不能针对于某个乐曲的练习。要在演出的时候,声音的张弛度必须要和情感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怎么把平时训练的正常水平和技巧表达出来,这个也是一种演员自身的调节。

在唱歌中,歌唱家的呼吸发音,这也是一种经过一段刻苦的锻炼,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了歌唱时的一种技巧。它可以让全身的各个器官联合起来寻找共鸣,然后发声。呼气越深,底气就越足,歌唱者在歌唱时的声音伸展度就越大。不管是学习什么方法,在刚刚开始接触时,我们的一是必须先去控制它。只有我们有意识的去控制了,到一定的程度后,渐渐地它才会自己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吧,这个时候才能把歌曲更好的不由自主的就歌唱出来。要是在演出时人还在对歌曲刻意地去控制,这个不仅演出的效果不理想,给观众的听觉享受也是大打折扣,所以在表演中,必须要把意思和无意识结合起来,不能毫无约束的随意所欲,这种结合必须要有程度,只有这么做,我们的音乐作品才能和歌唱者进行完美的结合,使之更为动人,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更好的享受。

音乐课中“导入”的魅力 篇7

音乐课导入的方式很多, 积累自己和其它教师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音像图画类、谜语故事类、儿歌游戏类、设问谈话类、诗歌牵引类、预留置悬类等等, 选用哪一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认真研究, 精心构思、设计后再加以选择。但是无论用哪种方式进行导入, 都离不开“导入”自身的几条规律, 也许这就是“导入”的魅力所在吧。

一堂活泼、生动的音乐课, “导入”是有艺术性的。音乐是一门艺术, 传授知识的音乐课教学也应该更有艺术性。只有每个教学环节, 都具有艺术性, 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持续性, 整堂课都乐于学习。但要使音乐课的导入具有艺术性, 必须做到“新”、“奇”、“巧”。“新”就是导入的内容新颖, 有新鲜感。例如:谜语、故事之类的作为导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奇”就是导入方式奇特、别致, 让人意想不到。例如:预留置悬类的导入方法就能给学生一个出其不意, 捉摸不透的效果。“巧”就是导入的方法灵活、巧妙。设计巧妙的导入则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想法合并几类导入方法同时使用。

科学性的“导入”也是一堂活泼、生动的音乐课的关键。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 设计的内容是否科学,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设计导入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这个原

(South Park) 被称为英语学习者必看节目, 学生可以在笑声中领会现代英语口语的魅力, 寓教于乐, 何乐不为?

三、讲解时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影片。避免播放存在暴力、色情和反动的情节。

2.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的一些矛盾和错误。如《阿甘正传》中美军士兵在越南战场上所穿的军服其实在当时并未出现;1975年阿甘收到的信件里有苹果公司的logo, 而事实上这家公司是在1977年才注册并使用这个图标的, 究其原因, 编剧是为了把30多年的历史压缩到2个小时的影片中不得已而做出的改动, 但这种历史错误仍要向学生指出, 以免形成不正确的认识。

3.正确疏导学生面对影片中揭露的阴暗面。在《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这部影片里, 出现了很多黑社会、暴力、执法不公等情节, 但同《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一样, 这正是此类写实影片获奖的原因之一。此时, 教师应讲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与现今相比当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并鼓励学生找出影片中催人奋进的部分——也是影片的主旨和精髓——希望。主角在数十年的冤狱生活中积极向上、不断抗争, 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击败强敌并重获自由。通过欣赏影片, 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也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4.在授课时, 教师只是一名讲解者, 而不是灌输者。对于影片中的背景知识, 学生有自由理解的权利,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如嬉皮士雅皮士运动、同性恋、颓废音乐、名人则有两方面内容, 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二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导入的内容。只有这种溶入了科学性原则的导入, 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堂活泼、生动的音乐课, “导入”的内容必定是和教学内容有关联性的。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 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 具有关联性, 绝不能找一些风马牛不相关的内容导入。因此, 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 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这样才能把新内容结合起来, 以便整堂课的教学。

“导入”它还在一堂课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了使一节课结构完整, 具有整体感, 导入必须承担起复习与新授环节自然过渡的任务, 这就要求导入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显得既生动又自然。因此, 完美的一堂音乐课在设计导入时还应考虑它与本课主体内容是否能相得益彰, 浑然一体。只有过渡自然才能使教学更加生动, 有趣。

当然, 设计“导入”时, 还应根据新课题的内容、题材、情绪、风格等诸多因素来构思导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以达到合理性。

总之,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 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 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一堂课想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创设好课堂导入这一首要环节。所以, 音乐课的“导入”设计其实是有章可循的, 这也正是“导入”的魅力所在,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积累、归纳, 就一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规律, 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摘要:“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 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一步。在教学过程当中, “导入”的方法很多, 每个教师的设计也不一样, 但是万变不离其中, “导入”的自身魅力影响着每个设计它的教师, 只有在这些规律下设计的“导入”, 才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入,艺术性,科学性,自然,相关联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兴趣——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基础 篇8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觉得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音乐欣赏水平较低,教师不能用抽象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而要把音乐同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喜欢的事物,把歌曲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学生很快就会唱了,但唱得没什么感情。于是,我问“:你们见过或坐过火车吗,谁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呢?”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我请几个坐过火车的学生说说第一次坐火车时的感受。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着举手回答,沉浸在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学生高兴地喊起来:“福州”“厦门”“泉州”“贵州”。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回老家重庆。”“好!我们一站一站走。” 学生想象自己坐上了火车,伴着音乐高兴地唱起歌,歌声中散发着快乐的情感。

二、激发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音乐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艺术,因此要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想和说、感觉和体验。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更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活动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人人动口、动脑、动手,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学完 《小青蛙找家》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即兴把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戴上青蛙头饰,演小青蛙,蹦蹦跳跳找到家;一部分学生为歌曲伴奏;最后一部分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拍手。课堂上学生有的动手、有的动脚、有的动口,歌声笑声一片,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的欢快,又加深了对歌曲寓意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唱《过新年》时,我先复习《新年好》这首歌,让学生感受到过新年时的快乐心情,这时再来学习《过新年》,有的学生已经边唱边跳了,手舞足蹈的,完全参与到音乐中,与音乐共鸣,情感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把握评价尺度,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实施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 分层评价学生,注意不同年龄学生实施评价时的差异。以低年级的学生为例,他们在学习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应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声音为标准,这与小学中高年级的评价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在学习音乐中,同一个年级或班级的学生在个体差异上也很明显,对此,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唱一首歌时,我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1)学生会唱1~2句即可;(2)学生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3)学生能基本唱准;(4)学生必须把握音准节奏,较好地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按要求完成就评为“优”,再对他们今后学习的方向提出下一步的要求。这样,让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歌曲《小红帽》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编排,接着请小组同学上台表演,最后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学生很高兴,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当说到谁动作做得不好,歌曲唱得不好时,我就让他们互相帮助,对表演得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对表演得不好的同学帮助他们改正并进行表扬。表扬的形式不一,有时是口头表扬,有时是奖励一颗小红星或一个爱心等,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使自己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

兴趣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亲近音乐,让音乐真正进驻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达到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目的。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感受艺术美的前提。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乐,喜欢艺术,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创设情感氛围,拨动美的心弦,让学生愉快地学习音乐。

以现代元素解读古典文论的魅力 篇9

但在教授学生时, 我们常有一种尴尬, 一边是近年上演的越来越烈的学校扩招“抢生源”大战, 使得高职高专类学院所招收的本科生素养逐年下滑, 整体缺乏人文氛围。一边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甚至与专业课脱节使其被挤到拐角的尴尬地位。在当代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 大学生语文能力不佳, 对古典文学更是拒之千里;从专业课程的衔接上看, 前接与后续上没有明确的位置, 似乎“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使得学生不重视, 而传统语文教学的授课方式 (立足文本、死抠文本) 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当《二十四诗品》这样的名篇佳作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被学生定义为“太深奥, 读不懂, 真枯燥”等若干借口翻过此章。我想除了对此现象的遗憾外, 我们还应该想一些方法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既然学生对古典的感觉是冰冷生涩的, 那我们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炙手可热的元素去化解这种冰冷与生涩。

在教授《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与含蓄章》的课程时, 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也收到了一些良好效果。

一.先声夺人, 激趣入境

对课程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 它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积极的认识倾向, 即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了解、认识、掌握一定事物及其活动的倾向。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刚一上课, 教者便用多媒体音频展示了“台湾第一词人”方文山的作品《菊花台》, 然后在优美的旋律中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这是谁的作品?你们喜欢这歌词吗?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鉴赏与语文结合的方式首先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 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学生回答中老师可以见缝插针地渗透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 以及审美观点与批评方法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二.趁热打铁, 合作探究

借学生热烈讨论的热情, 再把问题深入。这首词作中“菊花”这一“意象”的来源是什么?在学生思考中, 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视频:夫妻反目, 父子相残一系列惊悚的血腥宫斗后, 成千上万朵菊花“淡定、从容、优雅”地掩盖一切恩怨情仇, 与电影开头的满眼“素菊”前后呼应, 仿若一切未曾发生一样, 全片运用了“菊”这一意象, 以其典雅暗示了人本应有的价值观。然后给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的核心句“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从而介绍作者和典雅的全文。指出“人淡如菊”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若以画面形式展现, 这首典雅包含了几个画面?又召示出几层境界?探究后得出结论, 典雅全诗里包含了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雅致, 如文“玉壶买春, 赏雨茅屋。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表露得势时的内敛洒脱;第二种是“孤云独去闲”的雅趣, 如文所述“白云初晴, 幽鸟相逐。眠琴绿荫, 上有飞瀑。”尽显于无拘束中率意适情的风雅;第三种境界是“身无锦绣, 心无明月”的雅德, 如文所述“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书之岁华, 其曰可读。”终归恬淡脱尘的心境。

三.依本溯源, 深入浅出

解析了文本, 再展示《菊花台》的歌词。重点指出:典雅全文不仅本身堪称一首耐人寻味的佳诗,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评价其它诗、词乃至艺术作品的一把标尺。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说过:“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不同于西方‘分科治学’批评, 文学是文学, 批评是批评, 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是在叙事和抒情中明理。”方文山将“菊”作为其歌词的意象, 虚实相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类似于中国诗的境界。“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断肠”出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凄, 菊花零, 伊人的模样也已然在泪水中模糊。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将视觉中“菊花的黄”与触觉下“黄的笑容”混淆一起, 自然深刻, 使人感到, 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化、如逝, 哀婉而又揪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无论字词的斟酌, 还是用典, 修辞格的使用, 尽得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典雅与庄重。因此这种只可意会, 不尽言说的“古典美”, 使得方文山的歌词在白话盛行的年代“鹤立鸡群”。

四.诗音画舞, 拓展延宕

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指出各类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论和批评方法都是相通的, 然后快速切换画面王亚彬的《扇舞丹青》舞蹈视频。音乐背景配以《高山流水》的曲子, 舞台背景配以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 王亚彬一袭白衣, 如“仙子天中来, 飘落尘世开, 随风入画里, 仙境几徘徊, 飘缈云烟过, 悠悠六出开, 苍山遮不住, 丝丝墨香来。”可以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90%以上的学生都会有谈感受的主动要求, 这种美的享受使人很难不用“典雅”“飘逸”来解读。经此顺理成章地将《典雅》引渡到文艺评论的标尺上, 完成了教学难点的传达, 而此时也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完美地付诸了实践。

五.回归主旨, 美的发现

最后做回归主旨的总结。罗丹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通过现代元素音、诗、画、论的多角度结合, 让学生发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 了解中国古典文论的的精妙, 学会用古典文艺理论的“以文学模式去鉴赏文学作品”的“体味方法”去揭示现代世界的美。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中, 我们摆脱了知识灌输式的单调授课模式.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全新教学理念, 用现代流行元素深入浅出地把这些古典佳文当成一个鲜活的审美对象,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 从而引导学生欣赏古典名著, 培养学生古文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以彰现语文所蕴涵的人文张力。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M2005-6湖北人民出版社

[2]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改革教学构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3)

[3]李建中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J三峡大学学报2006 (4)

[4]丁烨展开“中国风”的翅膀飞翔——方文山歌词“”中国元素”解读J四川戏剧2009 (3)

[5]徐祝林构建三大模板、培养创新人才—古典文学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前沿2010 (20)

语文教学中的音乐魅力 篇10

一、用音乐导入语文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音乐导入语文课, 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打下了一个情感学习基调。比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 欣赏一曲《蒙古人》, 那乐曲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 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的听觉效果的同时, 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 一碧千里的草原, 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他们一下子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今天就带大家到腾格尔的家乡《草原》去看看。”正是恰当的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 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 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学习《赤壁之战》时, 先以一曲铿锵雄壮的《十面埋伏》开场, 一下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再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然后顺势引入课题。在音乐的引导下,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对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配乐朗读, 体会语言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名人佳作, 小学生年龄较小, 教学中光靠品析语言是不够的, 我们要通过朗读, 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 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更能将学生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如在教学《中华少年》时, 我特意精选了《我的中国心》的旋律, 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音乐。乐曲情绪饱满, 时而舒缓, 时而激昂, 与课文优美的文字相结合, 让学生不仅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丽, 东方文化的美丽, 还感受到民族历史的苦难, 更唤起孩子们作为中华少年立志报孝祖国的决心,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学习中得到提升。又如, 在教学《凡卡》时, 为了充分表现出凡卡的悲惨命运, 我特地播放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乐曲哀婉悲凉的旋律烘托下, 当学生读了描写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其他哀求爷爷带他离开鞋店的相关片段, 为学生渲染出一个强烈的伤感氛围。听着听着, 许多学生不由潸然泪下, 对凡卡悲惨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当然, 在进行配乐朗读时, 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 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运用配乐朗读时, 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 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负面迁移, 而冲淡主题。

三、聆听音乐, 寻找写作灵感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 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情, 老师一布置作文, 许多学生不是照书抄就是找同学抄。的确, 作文是综合知识的运用, 平时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写出的文章不是词藻堆砌, 就是空洞乏味。作文来自生活, 来自大自然, 可是学生的空间实在太窄了。这时, 不妨借助音乐, 利用音乐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为他们创造写作材料。如一次作文是写春天里的一处景色, 当时正是秋天, 哪有春天的景色呢?于是, 我连续播放了《春天来了》这首歌曲, 在旁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边听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发挥想象力进行作文, 当时, 教室里只看见学生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 尽情的写作, 其效果很好。又一次, 我给学生反复播放一首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要求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写一篇《龟兔赛跑》的想象作文,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 我适当给他们作出一些必要的提示, 如小白兔的音乐形象是活泼、顽皮、敏捷、灵活、神气活现, 乌龟的音乐形象是憨厚、勤恳、踏实、速度缓慢。根据音乐的表现, 指导学生辨听不同的音乐形象, 学生边听音乐, 边作文。结果, 每个孩子都能根据龟、兔各自不同性格特点, 利用对话形式, 按要求, 完整的写好一篇童话似的作文, 并且效果很好。

确立十种新的教学观中明确指出:“当学生有兴趣时, 学生能够学得好。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学生能够学得好。当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 学生能够学得好。”是的, 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旧的教育观念, 要改变语文课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业等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音乐的旋律是一种激情声音, 音乐中的歌词是一种激情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 选取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 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起学习兴趣, 引发学习动机。选取合适的乐曲而配乐朗读课文, 更能读出文章的语言背景, 更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选取合适的音乐播放在写作训练中, 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让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当个好帮手。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将音乐艺术运用于课堂, 通过歌曲欣赏、配乐朗读、听音乐写作文等形式, 把语文和音乐融合在一起,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 沈阳出版社, 2004-04。

[2]张文全、阎桂芬主编:《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04。

让音乐的神奇魅力充溢课堂 篇11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音樂课堂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初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诸多现象,导致音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难以发挥其美育功能。在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后,从音乐学科自身的价值出发,对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做了一些探讨。

一、从情感融入,让学生乐学

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交替与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与情感的认同程度。不妨运用师生的“共情”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例如,在教学“春之声”时,师生共同吟诵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来感知其诗意。在初听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时,大多数学生纷纷表示那充满整首音乐作品中的切切察察声,觉得又疑惑又难听,并表现出不想继续听赏的情绪。在教学中首先从心理上认同学生的观点,并进行引导,通过引导学生从唐诗《春晓》的“闻啼鸟”“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诗句中感知到诗人对大自然声响的描绘,然后聆听并探讨无伴奏合唱《春晓》中运用人声模拟的各种声响与表现大自然场景的关联,消除了学生的疑惑。最后探讨了音乐的要素在表达诗歌意境中的作用,学生感受到了速度的渐慢,象声词“耶”的反复咏唱,表达出诗人对落花的声声叹息之情。通过分段的赏析与师生的探讨交流,在实践与创造环节中,创编“图形谱”来表现音乐,借助“图形谱”中的线条与色彩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舞蹈特长的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意境。

二、感悟音乐,激活开放式的创新方式

音乐课堂教学有两种模式:一是教师带着音乐课本走向学生,另一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课本。在这两种模式中,后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就拿几幅国画山水图让学生思考:假如用音乐来表现山水画,应该用什么乐队?是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用民族调式还是西洋调式?它的意境怎样?学生在讨论后认为是民族乐队和民族调式,意境是安静的。于是又给学生听第一次《春江花月夜》,他们都觉得乐曲与画的意境很相似,在此基础上,就打出曲目的字幕,在启发下,学生对乐曲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时候再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听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联想,通过“音、画、诗”三位一体欣赏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音乐,把自己作为“参与者”,把自己作为作曲家、书画家,根据自己的联想对音乐进行理解。总结的时候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倡学生运用不同形式去创新,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培养创新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样的人才能有所发明与发现。新课改初中音乐教学理念不断推进,音乐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应该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使学生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例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让学生自己视唱、视奏,或者要求学生给乐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表演等,这样生动活泼的练习,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旋律接龙、节奏模仿、旋律填空、加花等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如,课前让学生从网络、刊物等收集一些资料,教学中师生通过故事、表演、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某个作品大家一起共享、共析,从而激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思维。

四、利用欣赏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各自的经历,在产生情感体验之余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例如,在学习中国古典音乐《梁祝》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闭目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知大脑中联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在聆听完这首乐曲会联想到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想象、联想练习。教师还可加以适当引导,在乐曲中让学生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春光明媚的自然美景中如何互相倾吐爱慕之情。又如,在欣赏“大峡谷”的第一乐章“日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聆听大鼓、短笛等乐器演奏的不同旋律去感受大峡谷中冉冉升起的太阳以及山间清晨鸟鸣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拉洁.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月刊,2010(07).

[2]宋新艳.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微[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9).

[3]王瑛.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8).

精心打造充满艺术魅力的音乐课堂 篇12

一、营造利于师生有效交互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 一个人, 如果心情愉悦, 学习时会思路开阔, 接受快;情绪低落时, 思路就会狭隘, 反应迟缓, 很难接受新知识。课堂上, 如果学习环境轻松、民主、和谐, 学生才勇于举手发言, 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才勇于表现自我, 展示自我。音乐课, 实践性较强, 要让学生勇于大胆自信地演唱或表演。通过设计活跃、有趣的游戏情境, 让学生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充分体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带来的便利。能促使师生有效交互的动力就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和交融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 使学生愉悦、积极地参与交互。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微笑、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表情上的互动, 心理上的感染, 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在演唱时, 如果是抒情歌曲, 可眉毛上扬, 面带微笑, 如果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 脸部与眼神可流露出赞美、向往之情, 努力向学生传递对歌曲的感受。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搭建平台, 提供机会。课上组织学生平等商讨、友好争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在与同伴平等、友好、和谐的学习交往过程中增长知识, 建立友谊, 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在平常的乐曲欣赏教学活动中, 我常常让学生展开比赛, 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 先让全班学生一起欣赏, 让他们初步感受音乐的韵律特点,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后提问:你们哪一组能在听着音乐看着图画的同时再做出与音乐和图画相关的动作。各组进行比赛, 氛围异常紧张热烈, 同学们积极动脑、团结互助, 开始议论纷纷, 争论不休, 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谁都不甘落后。教师来回巡视,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相关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并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给予肯定。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在活泼快乐、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受到了感染,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创设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 尊重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中走出来, 去除接受式学习的弊端, 接受探究性学习的裨益。探究性学习较接受式学习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能更好地培养或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何为探究性学习呢?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 通过发现问题、理论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 它强调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并获取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可见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何其重要。音乐是培养人美感的教育,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唱《念故乡》这首歌曲时, 一位学生演唱时面带微笑, 歌声一停, 其他同学马上就有意见了, “思念故乡时情绪应该是忧伤的, 而不是欣喜的, 他的情绪很不到位”。我乘势追问:“那你们认为这首歌怎样演唱才好呢?”顿时, 教室里沸腾了, 有的在讨论, 有的在争辩, 有的在低声试唱。最后, 在全班同学的反复争辩与试唱下, 得出了结论:演唱时要略慢, 声音柔美而偏弱。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 思路才会开阔。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好胜心强, 及时合理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利。因此, 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 让他们切身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 教师也要加以引导, 及时鼓励, 以防给答错的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我教完一首新歌时, 常常采用小组比赛、个人比赛、优胜队加分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 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时, 可采用互评、自评、他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时, 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参与创造的程度, 对学生有创造性价值的东西多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欲望。

上一篇:搞好调研下一篇:莫愁中等专业学校